讀書紀數畧 (四庫全書本)/全覽2

全覽1 讀書紀數畧 全覽2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巻三十一目録
  人部
  經籍𩔖
  唐四部
  四庫書籖
  隋嘉則殿藏書三品
  宋六閣
  三墳
  五典
  五經
  石渠閣五經同異
  白虎觀五經同異
  漢五經博士
  晉九博士
  漢五經諸儒
  六經
  六緯
  六經教
  六經失
  六藝於治一
  十經
  三經
  四經
  四術四教
  鄭氏九書
  范𡩋十經
  孔子十二經
  孔子二經
  易一名三義
  易體一用三
  三易
  三墳
  三墳八大象
  四易
  二易
  古易十二篇
  八卦
  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分𧰼陰陽
  六位
  二用
  四𧰼
  四變
  四營
  八索
  十翼
  三絶
  易聖人之道四
  三陳九卦
  十三卦
  重卦六家
  易六家學
  四家易學
  古易五家
  啓蒙四篇
  本義五贊
  本義九圖
  正義八論
  注繫詞十人
  易音三人
  易九家集註
  二十二家易解
  易六𧰼論
  易𫝊十一篇
  元包十卷
  三紀二體
  尚書六體
  書百篇
  六誓
  七誥
  洪範九疇
  洪範三論
  書標七觀
  四詩
  六詩
  三經三緯
  詩三作
  詩三訓
  二南
  十五國風
  二雅
  三頌
  詩三百十一篇
  四始
  五際
  二柏舟
  肄三
  雅八篇可歌
  補詩六篇
  春秋五始
  春秋十二公
  五傳
  三傳疏
  三傳失
  三傳異同
  三科
  九旨
  二𩔖
  六輔
  七等
  三等
  春秋四譜
  四繫
  五例
  三體
  七缺
  春秋綱領七家
  漢五家穀梁說
  三禮
  儀禮十七篇
  周禮六官
  周官六典
  禮記四十九篇
  樂記二十三篇
  周禮三綱領
  周禮三家
  五傳弟子
  三家禮範
  禮記六家
  孝經四家
  六家
  四子
  論語三家
  論語十三家
  孟子音釋二家
  唐六家孟子
  五臣解孟子
  大學衍義二綱
  四目
  爾雅十九篇
  太𤣥十一篇
  八十一首
  潛虚五十五行
  六圖
  邵子四經
  經世四𧰼
  文中子六經
  受文中子六經
  續書四範七業
  續詩四名五志
  六經後四人

  聖人述史三
  三大國史
  國語四家註
  國策三十三篇
  十七史
  史記八書
  漢書十志
  續漢書八志
  晉史十八家
  十六國春秋
  唐書十三志
  唐十三史𩔖
  唐十三史目
  唐集史五家
  唐六代略
  唐六家起居注
  治平十國志
  史二體
  史四例
  四𩔖
  史氏流别十
  通鑑綱目六義
  史有三
  史三長
  讀史六事

  三子
  四子
  五子
  四子治國樞要
  三家老子音義
  莊子七篇
  墨六家
  陰符三百言
  闗尹子九篇
  鬼谷子四篇
  武經七書
  三略
  六韜
  素書六章
  八覽
  六論
  鴻烈二十一篇
  說苑二十目
  風俗通十卷
  新語十二篇
  新書五十八篇
  法言十三篇
  新論二十九篇
  四子講徳論
  鹽鐵十論
  申鑒五篇
  中論二十篇
  潛夫論五篇
  諸葛集二十四篇
  晉名臣集十五家
  裴頠二論
  要覽三篇
  齊太子九言
  三足紀
  夏二子傳
  祥符五臣論
  四論
  七略
  九流
  六家要指
  立典五志
  七志
  七録
  通典九門
  唐六典
  三大典
  貞觀政要四十篇
  帝範十二篇
  前代君臣事迹十四篇
  文苑英華五十四𩔖
  承華要略三十篇
  通志二十略
  宋㑹要二十一𩔖
  奏議十八門
  文獻通考二十四𩔖
  冊府元龜三十一部
  玉海二十一門
  羣書麗藻六例
  文章正宗四目
  六家諡法
  文𨕖六臣注
  十家𩔖編
  小學書六篇
  髙𨼆三品傳
  烈女傳八篇
  女誡七章

  離騷二十五篇
  楚辭九家
  楚詞𩔖七家
  辭賦十家
  詩文諸體
  賦二十體
  漢四賦
  兩都賦
  二京賦
  魏二賦
  晉三都賦
  五都賦
  東都賦五篇
  唐三大禮賦
  七林
  四歌
  章帝歌詩四章
  漢歌詩四章
  銘詩三章
  唐賜三傑詩
  開元八詩
  清景殿詩十題百篇
  資善堂賜王歌七軸
  唐平淮二雅
  宋皇雅十篇
  漢神雀五頌
  四巡頌
  宋頌九篇
  景徳五頌
  頌十五章
  十二州箴
  十二官箴
  丹扆六箴
  康定四箴
  聖治五箴
  𨕖徳殿六箴
  祥符五箴
  謹始五箴
  宗室六箴
  二箴
  武王十四銘
  唐二銘
  宋二銘
  東西二銘
  六賢圖贊
  道統十三贊
  五誡
  伊尹九主圖
  紹熙八圖
  祥符四圖
  漢二十四詔
  晉五條詔書
  帝書四
  羣臣書四
  唐王言制七
  上逮下制六
  下通上制六
  宋宰相上事判案三道
  五題
  博學宏詞十二體
  詩二十四名
  十九名
  八名
  五原
  十八體
  十四派九體
  三十六體
  江西詩派二十五人
  詩四法
  六對
  八對
  四妙
  四㴱
  二要
  四失
  三偷
  二廢
  六迷
  五俗
  八病
  冠冕八人
  詩三才
  三人擅長
  四人探驪龍
  三上人詩

  書三味
  書五難
  唐文四家
  元和制策三卷
  宋四篇文字
  六義
  三理
  論文四科
  漢魏文體三變
  唐文三變
  古今詩三變
  四唐詩
  誄義有三
  君子三恥
  孔子後書五厄
  六朝後書五厄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一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經籍𩔖
  唐四部始於魏祕書監荀朂因祕書郎鄭黙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迄東晉著作郎李充校中舊簿
  遂總其名因以為次

  甲部經録其𩔖十一易 書 詩 禮 樂 春秋孝經 論語 讖緯 經解學 乙部史録其𩔖十三正史 編年 偽史 雜史 起居注 故事 職
  官 雜傳記 儀注 刑法 目録 譜牒 地理丙部子録其𩔖十七儒道法 名 墨 縱横 雜 農 小說 天文 五行 歴算 兵書 雜藝 𩔖書 明堂經脉 醫術丁部集録其𩔖三楚辭 别集 宋玉司馬相如等 又七百三十六家總集梁文徳殿目録術數更為一部故有五部目録
  四庫書籤舊經籍志開元時四部庫書皆以益州麻紙寫其集賢院書四庫各有籤軸以分别之經庫鈿白牙軸黄帶紅牙籤史庫鈿青牙軸縹帶緑牙籤子庫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籤集庫緑牙軸朱帶白牙籤 景龍四庫經庫馬懷素史庫沈佺期子庫武平一集庫薛稷
  隋嘉則殿藏書三品開皇三年編次
  上品紅瑠璃軸 中品紺瑠璃軸 下品漆軸
  宋六閣景徳龍圖閣上藏太宗御書及典籍寳瑞之物下列六閣
  經典 史傳 子書 文集 天文 圖畫
  三墳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伏羲 神農 黄帝之書言大道
  五典同上
  少昊 顓頊 髙辛 唐 虞之書言常道
  五經揚子法言惟五經為辨
  易 書 禮 詩 春秋 漢志詩書禮樂春秋五常之道五學世有變改而易為之原
  石渠閣五經同異漢宣帝
  施讎戴聖薛廣徳嚴彭祖公羊尹更始糓周堪孔霸
  白虎觀五經同異漢章帝
  丁鴻 樓望 成封 桓郁 班固 賈逵 王羨
  漢五經博士儒林傳十四博士無毛萇
  易四家施讎 孟喜 梁丘賀 京房書三家歐陽生 夏侯勝 夏侯建詩四家后蒼一作轅固 申公 韓嬰 毛萇禮二家戴徳戴聖 春秋二家嚴彭祖 顔安樂
  晉九博士元帝置又増儀禮春秋公羊為十一人
  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 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論語 孝經鄭氏
  漢五經諸儒儒林傳
  言詩魯則申培公 齊則轅固生 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 言禮自魯髙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 言春秋齊魯自胡母生 趙自董仲舒文王世子注若禮有髙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
  書有伏生
  六經漢武表章六經憲章六學史記孔子云六藝於治一也陸龜蒙云六藉聖人之海也
  易 書 詩 禮 樂 春秋
  六緯漢書注
  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𩔖謀辨終備書緯璇璣鈐考靈曜刑徳考帝命驗運期授詩緯推度災汎歴樞含神務禮緯含文嘉稽命徵斗威儀樂緯動聲儀潛耀嘉叶圖徵春秋緯演孔圖元命包文耀鉤運斗樞感精符合誠圖考異郵保乾圖漢含孶佐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詞 後漢書注加孝經緯援神契鉤命決為七緯三十六篇
  六經教經解
  溫柔敦厚疏通知逺廣博易良潔靜精微恭儉莊敬屬辭比事春秋
  六經失同上
  詩之失愚 書之失誣 樂之失奢 易之失賊禮之失煩 春秋之失亂 淮南子易之失鬼樂之失淫詩之失愚書之失拘禮之失枝春秋之失訾聖人兼用而裁制之
  六藝於治一史記
  禮以節人 樂以𤼵和 書以道事 詩以達意易以神化 春秋以道義
  十經宋百官志以助教十人分掌
  周易 尚書 毛詩 禮記 周官 儀禮 春秋左氏 公羊 穀梁 論語 孝經為一經 漢志九種有樂與小學無周禮儀禮公穀 唐經典釋文九經分論語孝經無公穀 文翁遣相如東受七經無公穀論語孝經 劉敞七經小傳有論語無易與公穀孝經
  三經唐𨕖舉志
  大經禮記 春秋 左氏中經詩 周禮儀禮小經易 尚書公羊 穀梁唐官志以論語孝經爾雅附中經 經解以詩為首七略藝文志七録易居前七志孝經為初
  四經建初八年詔𨕖髙才生受之
  左氏 穀梁春秋 古文尚書 毛詩
  四術四教王制
  詩書禮樂為四術 春夏秋冬為四教春夏陽也詩樂聲亦陽也秋冬陰也書禮聲亦陰也 文王世子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
  鄭氏九書劉子元云晉中經簿凡九書皆鄭康成注
  周易 尚書 尚書中候 尚書大傳 毛詩 周禮 儀禮 禮記 論語
  范𡩋十經南史周續之受業范𡩋
  五經 五緯
  孔子十二經莊子云孔子西藏書於周室翻十二經以説老聃
  六經 六緯 一說易上下經十翼 一說春秋十二公經
  孔子二經公羊序曰二學
  志在春秋 行在孝經
  易一名三義正義注鄭康成贊易一名而含三義
  易簡 不易 變易
  易體一用三
  伏羲先天連山天易 歸藏地易 周易人易
  三易周禮大卜掌三易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
  連山夏易天易也首艮歸藏商易地易也首坤周易周易人易也首乾 歐陽文忠公云易至漢分為三有田何之易焦贛之易費直之易
  三墳
  天皇伏羲本山墳作易曰連山 人皇神農本氣墳作易曰歸藏 地皇黃帝本形墳作易曰坤乾
  三墳八大𧰼
  連山大𧰼八曰君 臣 民 物 陰 陽 兵𧰼而統以山 歸藏大𧰼八曰歸 藏 生 動長 育 止 殺而統以氣 坤乾大象八曰天地 日 月 山 川 雲 氣而統以形
  四易本義
  有天地自然之易 有伏羲之易 有文王周公之易 有孔子之易
  二易
  今易程子作傳從之古易朱子本義從之
  古易十二篇漢志考證
  上經 下經㐲羲畫文王周公辭十翼孔子𫝊
  八卦伏羲所畫以卜筮者也
  為父為母為長男為長女為中男為中女為少男為少女 三畫以初相易而成震㢲以中相易而成坎離以三相易而成艮兌 左傳正義加消息為伏羲十言之教
  六十四卦卦辭皆文王作
  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泰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隨 蠱 臨觀 噬嗑 賁 剥 復 无妄 大畜 頤
  大過 坎 離三十卦為上經咸 恒 遯 大壯 晉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損 益 夬 姤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漸 歸妹豐 旅 㢲 兌 渙 節 中孚 小過 既
  濟 未濟三十四卦為下經 鄭東卿云雜卦無上下經之分然自乾坤至困亦三十卦自咸恒至夬亦三十四卦
  六十四卦分𧰼陰陽孔子言
  陽道純而竒故上篇三十𧰼陽 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法陰 乾坤陰陽之本萬物之宗故為上篇始 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終 咸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故為下篇始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謹而全王道
  六位易以爻為位以卦為時爻詞周公所作又曰六虚
  初 二 三 四 五 上天道大明於元氣既行之後始子午終己亥各以六辰成一氣而三百六十五度分焉易𧰼大明於竒畫既生之後始復姤終乾坤各以六位成一卦而三百八十四爻列焉
  二用參同契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虚
  用九老陽之數用六老陰之數用九者乾之坤 用六者坤之乾 乾爻七九九變而七無為用九不用七 坤爻八六六變而八無為用六不用八易占其變揲蓍遇純則變
  四𧰼本義乾兌艮坤生於二太為天四象離震㢲坎生於二少為地四𧰼
  太陽一少陰二少陽三太陰四六 兩儀之上各生一竒一偶而為二畫者四乾老陽震坎艮少陽坤老陰㢲離兌少陰
  四變唐六典易之策四十有九其變有四
  三少為重九 老陽三多為交六 老陰兩多一少為單七少陽兩少一多為拆八少陰
  四營繫辭四營而成易揲蓍之法也十有八變而成卦求卦之法也
  分二象兩掛一象三揲四象四時歸竒於扐象閏五嵗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八索國語平八索以成人注八體以應八卦左傳八卦之說謂之八索
  乾為首 坤為腹 震為足 㢲為股 離為目兌為口 坎為耳 艮為手
  十翼孔子所作鄭康成以彖象連經文王弼以文言附乾坤
  彖上 彖下 𧰼上 𧰼下 繫辭上 繫辭下文言 說卦 序卦 雜卦
  三絶孔子晚而讀易
  韋編三絶 鐵擿三折 漆書三滅
  易聖人之道四繫辭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讀易之法盡於此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 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
  三陳九卦同上先釋卦名次言卦體末推卦用以明處憂患之道
  初陳履徳之基 謙徳之柄 復徳之本 恒徳之固 損徳之修 益徳之裕 困徳之辨 井徳之地 㢲徳之制 再陳履和而至 謙尊而光 復小而辨於物 恒雜而不厭 損先難而後易 益長裕而不設 困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遷 㢲稱而𨼆 三陳履以和行 謙以制禮 復以自知恒以一徳 損以遠害 益以興利 困以寡怨井以辨義 㢲以行權
  十三卦正義謂𧰼卦制器皆卦之爻象之體
  罔𦊙取離包犧耒耜取益 市取噬嗑神農衣裳取乾坤舟楫取渙 服牛乘馬取隨 重門撃柝取豫
  臼杵取小過 弧矢取睽 宫室取大壯 棺槨取大過 書契取夬黄帝堯舜
  重卦六家正義注孔穎達陸希聲以王弻論為是歸藏初經八卦六爻則知因而重之者伏羲也京
  房引夫子言神農重乎八純

  王弻 虞翻主伏羲鄭康成主神農孫盛主禹揚雄 司馬遷主文王
  易六家學
  施氏有張禹彭宣之學 孟氏有白光翟牧之學梁丘氏有士孫張鄧彭祖衡咸之學 京房授殷嘉姚平乘𢎞 費直授王璜陳元鄭衆 髙相授子康及母將永
  四家易學易百有餘家可取者四其學皆兆於古先天圖
  揚雄太𤣥 闗子明洞極 魏伯陽參同契 邵堯夫皇極經世
  古易五家續書目
  汲郡吕大防元豐間嵩山晁說之靖國中睢陽王氏 東萊吕氏 其後九江周燔更改次序與諸家不同
  啓蒙四篇朱子
  本圖書 原卦畫 明蓍策 攷變占
  本義五贊同上
  原𧰼 述旨 明筮 稽𩔖 警學
  本義九圖同上
  河圖 洛書 伏羲八卦次序 八卦方位 六十四卦次序 六十四卦方位 文王八卦次序 八卦方位 卦變
  正義八論
  易三名 重卦之人 三代易名 卦辭爻辭誰作分上下篇 夫子十翼 傳易之人 誰加經字
  注繫辭十人
  謝萬 韓伯 袁恱之 桓元 卞伯玉 荀柔之徐爰 顧惟明 僧紹 劉獻
  易音三人
  王肅 李軌 徐邈
  易九家集註釋文序
  荀爽 京房 馬融 鄭康成 宋衷 虞翻 陸續 姚信 瞿子元 九師說則淮南王安所聘明易者九人也
  二十二家易解張璠集
  鍾㑹為易無互體論向秀 庾運為易義應正為明易論荀煇 張煇 王宏 阮咸 阮渾為易義楊乂為易卦序論王濟衛瓘為易義欒肇為易論鄒湛為易統略杜育 楊瓚 張軌為易義宣舒為知來藏往論邢融 裴藻 許適 楊藻為易義
  易六𧰼論何襄注蕭氏難之不取偏𧰼圓象而為同𧰼論
  實𧰼 假𧰼 偏𧰼 圓𧰼 義𧰼 用𧰼
  易傳十一篇闗子明著
  卜百年義 統言易義 大衍 乾坤䇿 盈虚闔闢 理性 時變 動靜 神義 雜義
  元包十卷衛元嵩作
  太陰 太陽 少陰 少陽 仲陰 仲陽 孟陰孟陽 運蓍 說原
  三紀二體許洞演𤣥
  上紀甲首丙尾日月迭居以辨數中紀丙首戊尾男女異政以辨位下紀庚首癸尾山川冲氣以辨徳一體曰範 二體曰緯
  尚書六體
  典 謨 訓 誥 誓 命 増貢歌征範為十例
  書百篇虞夏商周四代之書共百篇秦焚書孔氏子孫藏於壁漢興求得之存五十八篇堯典 舜典 汩作 九共九篇稾飫 大禹謨 臯陶謨 益稷十六篇虞書存五篇禹貢 甘誓 五子之歌㣧四篇夏書皆存帝告 釐沃 湯征 汝鳩 汝方湯誓 夏社 疑至 臣扈 典寳 仲虺之誥湯誥 明居 伊訓 肆命 祖后 太甲三篇咸有一徳 沃丁 咸必四篇伊陟 原命 仲丁 河亶甲 祖乙 盤庚三篇說命三篇髙宗肜日 髙宗之訓西伯戡黎 微子四十篇商書存十七篇泰誓三篇牧誓 武
  成 洪範 分器 旅獒 旅果命 金縢 大誥微子之命 歸禾 嘉禾 康誥 酒誥 梓材召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 蔡仲之命成王政 將蒲姑 多方 立政 周官 肅慎
  之命 亳姑 君陳 顧命 康王之誥 畢命君牙 冋命 吕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四十篇周書存三十二篇 劉原父云九丘即九共一謂九州志
  六誓穀梁傳注
  甘誓 湯誓 泰誓 牧誓 費誓 秦誓
  七誥同上
  湯誥 大誥 康誥 酒誥 召誥 洛誥 康王之誥
  洪範九疇洪大也範法也疇𩔖也亦曰九章法龜文也
  一五行木 火 水金 土二五事貎 言 視聴 思三八政食貨 祀 司空 司徒 司寇 賓 師四五紀嵗 月 日星辰 歴五皇極六三徳正直 剛克 柔克七稽疑雨 霽 蒙 驛 克貞 晦七卜五占用八庶徵雨 暘 燠寒 風 時九五福壽 富 康寜 攸好徳 考終命六極凶短折 疾 憂貧 惡 弱
  洪範三論蘇洵作論復列二圖以指其謬
  五行含羅九疇 五事檢御五行 皇極節裁五事
  書標七觀文心雕龍引孔子言
  六誓可觀義 五誥可觀仁 吕刑可觀誠 洪範可觀度 禹貢可觀事 臯謨可觀治 堯典可觀美
  四詩古之言詩者四家所存毛氏而已
  齊詩轅固魯詩申公韓詩韓嬰毛詩毛萇
  六詩亦曰六義古者詩歌之作其體有三風雅頌也而詩歌之所以作其體亦有三賦比興也民俗歌謡直陳其事以彼狀此托物興詞朝廷燕享宗廟祭享
  三經三緯
  風雅頌賦比興
  詩三作文中子 左傳晏子曰三𩔖朱子曰二南正風房中樂也鄉樂也二雅之正雅朝廷樂也商周
  之頌宗廟樂也

  有天下之作有一國之作有神明之作
  詩三訓
  詩之為言承也内則注詩之為言志也說題辭詩者持也含神務
  二南採詩者得之周南之國者為周南得之召南之國者為召南它倣此
  周南 召南
  十五國風
  周南 召南正風邶 鄘 衛 王 鄭 齊 魏唐 秦 陳 檜 曹 豳 鄭氏詩譜則檜列鄭齊之前未刪詩時季札觀樂則豳秦列魏之前變風之先後則豳齊衛檜陳唐秦鄭魏曹 歐陽子詩譜序周召王豳同出於周邶鄘竝於衛檜魏無世家其可考者陳齊衛晉曹鄭秦封國之先後
  二雅先儒謂鹿鳴至菁莪正小雅文王至卷阿正大雅六月至何草變小雅民勞至召旻變大雅小雅 大雅
  三頌
  周頌 魯頌 商頌
  詩三百十一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無辭止三百五篇
  闗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𦊨芣苢 漢廣 汝墳 麟之趾十一篇周南鵲巢 采
  蘩 草蟲 采蘋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靁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何彼穠
  矣 騶虞十四篇召南柏舟 緑衣 燕燕 日月 終風 擊鼓 凱風 雄雉 匏有苦葉 谷風 式微 旄丘 簡兮 泉水 北門 北風 靜女新臺 二子乘舟十九篇邶風柏舟 牆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鶉之奔奔 定之方中 蝃蝀 相鼠干旄 載馳十篇鄘風淇奧 考槃 碩人 氓 竹
  竿 芄蘭 河廣 伯兮 有狐 木𤓰十篇衛風黍離君子于役 君子陽陽 揚之水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大車 丘中有麻十篇王風緇衣將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雞鳴 有女同車 山有扶蘇 蘀兮 狡童 褰裳 丰 東門之墠 風雨 子衿揚之水 出其東門 野有蔓草 溱洧二十一篇鄭風
  雞鳴 還 著 東方之日 東方未明 南山甫田 盧令 敝笱 載驅 猗嗟十一篇齊風葛屨汾沮洳 園有桃 陟岵 十畞之間 伐檀 碩鼠七篇魏風蟋蟀 山有樞 揚之水 椒聊 綢繆杕杜 羔裘 鴇羽 無衣 有杕之杜 葛生采苓十二篇唐風車粼 駟驖 小戎 蒹葭 終南黃鳥 晨風 無衣 渭陽 權輿十篇秦風宛丘 東門之枌 衡門 東門之池 東門之楊 墓門防有鵲巢 月出 株林 澤陂十篇陳風羔裘 素冠隰有萇楚 匪風四篇檜風蜉蝣 候人 鳲鳩 下
  四篇曹風七月 䲭鴞 東山 破斧 伐柯 九罭狼䟦七篇豳風鹿鳴 四牡 皇皇者華 棠棣 伐
  木 天保 采薇 出車 杕杜 南陔十篇白華華黍 魚麗 由庚 南有嘉魚 崇丘 南山有臺 由儀 蓼蕭 湛露十篇彤弓 菁菁者莪 六月 采芑 車攻 吉日 鴻鴈 庭燎 沔水鶴鳴十篇祈父 白駒 黃鳥 我行其野 斯干無羊 節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 雨無正十篇小旻 小宛 小弁 巧言 何人斯 巷伯 谷風蓼莪 大東 四月十篇北山 無將大車 小明鼓鐘 楚茨 信南山 甫田 大田 瞻彼洛
  矣 裳裳者華十篇桑扈 鴛鴦 頍弁 車□ 青蠅 賓之初筵 魚藻 采菽 角弓 菀栁十篇都人士 采緑 黍苗 隰桑 白華 緜蠻 瓠葉漸漸之石 苕之華 何草不黄十篇共八十篇小雅文王大明 緜 棫樸 旱麓 思齊 皇矣 靈臺下武 文王有聲十篇生民 行葦 既醉 鳧鷖假樂 公劉 泂酌 卷阿 民勞 板十篇
  抑 桑柔 雲漢 崧髙 烝民 韓奕 江漢常武 瞻卭 召旻十一篇共三十一篇大雅清廟 維天之命維清 烈文 天作 昊天有成命 我將 時
  邁 執競 思文十篇臣工 噫嘻 振鷺 豐年有瞽 潛 雝 載見 有客 武十篇閔予小子訪落 敬之 小毖 載芟 良耜 絲衣 酌桓 賚 般十一篇共三十一篇周頌駉 有駜 泮水 閟宫四篇魯頌那 烈祖 𤣥鳥 長𤼵 殷武五篇商頌
  四始
  闗雎為風始 鹿鳴為小雅始 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鄭氏引汎歴樞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魚在已火始也鴻鴈在甲金始也是謂四始
  五際鄭氏六藝論引演孔圖詩含五際六情詩内傳五際卯酉午戌亥也
  大明在亥為革命一際也 亥又為天門出入候聽二際也 天保在卯為陰陽交三際也 采芑在午為陽謝陰興四際也 祈父在酉為陰盛陽微五際也 又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二柏舟
  莊姜盡禮無懟心 共姜守義無二心
  肄三學記肄習小雅中此三篇也
  鹿鳴 四牡 皇華
  雅八篇可歌投壺篇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
  鹿鳴 貍首 鵲巢 采蘩 采蘋 伐檀 白駒騶虞
  補詩六篇束晳肄修鄉飲之禮補著其文
  南陔 白華 華黍 由庚 崇丘 由儀 劉原父朱文公皆謂曰笙曰樂曰奏而不言歌則有聲而無詩明矣
  春秋五始何氏例
  元者氣之始 春者四時之始 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 公即位者一國之始
  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
  𨼆公十一年桓公十八年莊公三十二年閔公二年僖公三十三年文公十八年宣公十八年成公十八年襄公三十一年昭公三十二年定公十五年哀公十四年
  五傳孔子作春秋為傳者五家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所存左氏公羊穀梁三家而已
  左氏傳丘明魯太史公羊傳高齊人穀梁傳赤一名喜一名俶魯人鄒氏傳 夾氏傳
  三傳疏
  左氏正義孔穎達公羊疏徐彦穀梁疏楊士勛
  三傳失穀梁傳序
  左氏艷而富其失也誣 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辨而裁其失也俗
  三傳異同
  何休著公羊墨守 左氏膏肓 穀梁癈疾 鄭康成乃𤼵墨守 鍼膏盲 起廢疾
  三科宋氏注春秋
  張三世 存三統 異外内
  九旨同上
  時 月 日詳略之旨王 天王 天子逺近親疎之旨譏 貶絶輕重之旨
  二𩔖何氏例
  人事 災異
  六輔同上
  公輔天子 卿輔公 大夫輔卿 士輔大夫 京師輔君 諸夏輔京師
  七等同上
  州 國 氏 人 名 字 子 胡傳王朝公卿書官大夫書字上士中士書名下士書人
  三等春秋繁露公羊傳曰三世
  所見哀定昭六十一年所聞襄成宣文八十五年所傳聞僖閔莊桓𨼆九十六年曲禮注謂自祖至孫
  春秋四譜鄧明世
  國譜 年譜 地譜 人譜
  四繫杜預春秋序
  以事繋日 以日繋月 以月繋時 以時繋年
  五例同上為例之情五
  微而顯 志而晦 婉而成章 盡而不汙 懲惡而勸善
  三體同上𤼵傳之體三
  𤼵凡正例 新意變例 歸趣非例
  七缺春秋說
  夫 婦 君 臣 父 子 禮
  春秋綱領七家胡文定公春秋傳
  孟子 莊子 董子 文中子 邵子 張子 程子
  漢五家穀梁說
  尹更始 劉向 周慶 丁姓 王亥
  三禮朱子謂儀禮為經禮記為傳合三禮之書作儀禮經傳通解
  儀禮 周禮 禮記
  儀禮十七篇依劉向序次髙堂生傳士禮十七篇禮古經多三十九篇士禮冠昏相見喪夕虞特
  牲饋食七篇他皆天子諸侯卿大夫之禮

  士冠禮 士昏禮 士相見禮 鄉飲酒禮 鄉射禮 燕禮 大射禮 聘禮 公食大夫禮 覲禮喪服禮 士喪禮 既夕禮 士虞禮 特牲饋
  食禮 少牢饋食禮 有司徹禮
  周禮六官周公所作缺冬官後人以考工記補之
  天官冡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馬秋官司寇 冬官考工記
  周官六典施於天下可常行者也
  治典天官教典地官禮典春官政典夏官刑典秋官事典冬官
  禮記四十九篇藝文志七十子後學者所記戴徳刪為八十五篇戴聖刪為四十六篇馬融益
  以月令明堂樂記

  曲禮上下檀弓上下王制 月令 曽子問 文王世子禮運 禮器 郊特牲 内則 玉藻 明堂位喪服小記 大傳 少儀 學記 樂記 雜記
  上下喪大記 祭法 祭義 祭統 經解 哀公問仲尼燕居 孔子閒居 坊記 中庸 表記
  緇衣 奔䘮 問喪 服問 閒傳 三年問 㴱衣 投壺 儒行 大學 冠義 昏義 鄉飲酒義 射義 燕義 聘義 喪服四制
  樂記二十三篇禮正義
  樂本 樂論 樂施 樂言 樂禮 樂情 樂化樂𧰼 賓牟賈 師乙 魏文侯十一篇合為一篇奏樂樂器 樂作 意始 樂穆 說律 季札 樂
  道 樂義 昭本 昭頌 竇公十二篇名存書缺
  周禮三綱領續書目徐筠學周官於陳𫝊良口授成書十卷謂綱領有三
  養君徳 正紀綱 均國勢
  周禮三家鄭康成所存注者三家
  鄭司農衆字仲師杜子春 鄭大夫興字少贛二鄭康成之先故言官不言名
  五傳弟子六藝論傳禮者十三家髙堂生及五傳弟子徳聖名在所傳皆儀禮
  髙堂生 蕭奮 孟卿 后蒼 戴徳 戴聖 禮三家謂后蒼弟子徳聖慶普也
  三家禮範張宣公所次
  司馬氏 程氏 張氏
  禮記六家正義序注
  鄭康成 盧植 王肅 孫炎 業遵 庾蔚之
  孝經四家藝文志
  長孫氏 江氏 翼氏 后氏
  六家明皇御製序云舉六家之異同
  王肅 劉劭 虞翻 韋昭 劉炫 陸澄 一有孔安國鄭康成無劉炫陸澄
  四子朱文公曰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録四子之階梯
  大學 論語 孟子 中庸
  論語三家
  古論二十篇分堯曰下章有兩子張魯論二十篇齊論二十一篇有問王知道
  論語十三家中興書目皇侃以何晏集解去取為疏江熙又集十三家解釋於何氏無妨者衛瓘 繆播 欒肇 郭𧰼 蔡謨 袁宏 江惇蔡系 李光 孫綽 周懐 范𡩋 王珉
  孟子音釋二家孫奭等刋正
  張鎰 丁公著
  唐六家孟子
  趙岐 劉熙 鄭康成 綦母邃 陸善 張鎰
  五臣解孟子元祐五臣
  范祖禹 孔武仲 呉安詩 豐稷 吕希哲
  大學衍義二綱
  帝王為治之序 為學之本
  四目四者之道得則治國平天下在其中矣
  格物致知之要明道術辨人材審治體察民情誠意正心之要崇敬畏戒逸欲修身之要謹言行正威儀齊家之要重妃匹嚴内治定國本教戚屬
  爾雅十九篇疏言釋詁葢周公所作其下或言仲尼所増子夏所足叔孫通所益梁文所補釋詁 釋言 釋訓 釋親 釋宫 釋器 釋樂釋天 釋地 釋丘 釋山 釋水 釋草 釋
  木 釋蟲 釋魚 釋鳥 釋獸 釋畜 孔鮒𢰅小爾雅十三章
  太𤣥十一篇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大潭思渾天參摹而分之極于八十一㫄則三摹九据極之七百二十九贊其
  用自天元推一晝一夜陰陽數度律歴之紀

  首 衝 錯 測 攡 瑩 數 文 掜 圖告
  八十一首一𤣥生三方三方生九州九州生二十七部二十七部生八十一家故為八十一首每首
  四畫自上而下一畫為方二畫為州三畫為部四畫為家

  中 周 礥 閑 少 戾 上 于 𤕠 羨差 童 増 銳 達 交 耎 徯 從 進釋 格 夷 樂 爭 務 事天𤣥一方二十七首更 斷毅 裝 衆 密 親 斂 強 晬 盛 居法 應 迎 遇 竈 大 廓 文 禮 逃唐 常 永 度 昆地𤣥二方二十七首減 唫 守
  翕 聚 積 飾 疑 視 沈 内 去 晦瞢 窮 割 止 堅 成 䦯 失 劇 馴將 難 勤 養人𤣥三方二十七首
  潛虚五十五行司馬温公擬太𤣥作潛虚以為人之生本於虚虚然後形形然後性性然後動動然後情情然後事事然後徳徳然後家家然後國國然後政政然後功功然後業業終則反於虚矣
  元 裒 散 餘 齊五者形之運也柔 剛 雍 昧昭性之分也容 言 慮 聆 覿動之官也繇 懠 得罹 耽情之訹也歬 卻 庸 妥 蠢事之變也訒 宜忱 喆 戛徳之塗也特 偶 暱 續 考家之綱也范徒 醜 隸 林國之紀也禋 準 資 賓 𢦦政之務也斆 理 績 育 聲功之具也興 痡 泯 造 隆業之著也
  六圖
  氣 體 性 名 行 命
  邵子四經皇極經世
  皇 春 皇帝王霸體 意言𧰼數用帝 夏 虞夏商周體 仁義禮智用王秋 文武周召體性情形體用春秋霸 冬 秦晉齊楚體 聖賢才哲用
  經世四𧰼
  太陽日 暑 性目 元 皇 太陰月 寒 情耳 會 帝 少陽星晝形 鼻運 王 少陰辰 夜 體口 世 霸 少剛石 雷 木色 嵗 易少柔土 露 草聲 月 書 太剛火 風 飛氣 日 詩 太柔水雨走 味辰 春秋
  文中子六經答程元
  續書以存漢晉之實 續詩以備六代晉宋後魏北齊周隋之俗 修𤣥經以斷南北之疑 讚易道以申先師之旨 論禮樂以旌後王之失
  受文中子六經
  受禮竇威 賈瓊 姚儀温彦博 杜如晦 陳叔達杜淹 房喬 魏徵李靖薛方士 裴晞 王珪𤣥經叔恬備聞六經之義董韋 仇璋薛收 程元
  續書四範七業文中子
  制 詔 志 策天子之義列乎範者四命 訓 對 讚議 誡 諫大臣之義載乎業者七
  續詩四名五志同上
  化 政 頌 歎四名美 勉 傷 惡 戒五志
  六經後四人陳止齋曰前未有比後可為法
  左氏摭實而有文采莊子馮虚而有理致屈原變國風雅頌而為離騷子長易編年而為紀傳

  聖人述史三文中子三者同出於史而不可雜也故聖人分焉
  書 詩 春秋
  三大國史
  興於田賦乘馬之事檮杌興於記惡之戒春秋以仁始舉四時
  國語四家注韋昭集
  鄭衆 賈逵 虞翻 唐固 國語周魯齊晉鄭楚呉越凡八國
  國策三十三篇史通
  東周 西周各一楚 趙 魏各四韓 燕各三宋 衛 中山共二 孔衍春秋後語除二周及宋衛中山
  十七史
  史記司馬遷前漢書班固後漢書范蔚宗三國志陳壽晉書房元齡等宋書沈約南齊書蕭子顯梁書姚思廉陳書同上北魏書魏收北齊書李百藥後周書令狐徳棻南史李延壽北史同上隋書魏徵顔師古等唐書歐陽修宋祁五代史歐陽修
  史記八書司馬遷作
  禮書 樂書 律書 歴書 天官書 平準書河渠書 封禪書
  漢書十志班固作
  律歴志 禮樂志 刑法志 食貨志 郊祀志天文志 五行志 地理志 溝洫志 藝文志
  續漢書八志司馬彪作
  律歴 禮儀 祭祀 天文 五行 郡國 百官輿服
  晉史十八家隋志
  晉書有王𨼆 虞預 朱鳳 謝靈運 臧榮緒蕭子雲 中興書有何法盛 晉紀有陸機 干寳曹嘉之 鄧粲 劉謙之 王韶之 徐廣 郭
  季産 陽秋有習鑿齒 孫盛 檀道鸞
  十六國春秋崔鴻以各有國書未成統一勒為百卷
  劉元海 石勒 慕容儁 苻健 慕容垂 姚萇慕容徳 赫連屈子 張軌 李雄 呂光 乞
  伏國仁 秃髪烏孤 李暠 沮渠𫎇遜 馮跋
  唐書十三志
  禮樂 儀衛 車服 歴法 天文 五行 地理𨕖舉 百官 兵制 食貨 刑法 藝文
  唐十三史𩔖六典
  正史以紀紀傳表志史記等古史以紀編年繋事紀年等雜史以紀異體雜紀周書等霸史以紀偽朝國史趙書等起居注以紀人君動止穆天子傳等舊事以紀朝廷政令漢武故事等職官以紀班序品秩漢官解詁等儀注以紀吉凶行事漢舊儀等刑法以紀律令格式律令等雜傳以紀先賢人物三輔決録等地理以紀山川郡國山海經等譜系以紀氏族繼序世本等略録以紀史條策目七略等
  唐十三史目殷仲茂𢰅輯史籍編次名氏宋杜鎬以唐五代書目續之
  史記 前漢 後漢 三國 晉 宋 齊 梁陳 後魏 北齊 北周 隋
  唐集史五家
  梁武帝通史 李延壽南史 髙峻小史 劉氏洞史 姚康復統史
  唐六代略會要李吉甫綴録記其成敗損益大端
  東漢 魏 晉 元魏 周 隋
  唐六家起居注
  郭璞穆天子傳李軌晉太始起居注何始真晉起居鈔劉道薈晉起居注王浚之三代起居注溫大雅大唐剏業起居注
  治平十國志真宗時知制誥路振采擬崔鴻十六國春秋𢰅九國志其孫倫増高氏為十國楊行密李昪前蜀王建後蜀孟知祥南漢劉𨼆北漢劉崇王朝馬殷呉越錢鏐髙氏季興
  史二體吕氏云論一時之事紀傳不如編年論一人之終始編年不如紀傳
  編年始左氏紀傳始司馬
  史四例遷固作史之例
  從實之例有是事而書是事變法之例無是事而書是事省文之例有事相重而不復書存闕之例無事相涉則有特書
  四𩔖汪藻修元符以來日歴
  年表 官閥 政迹 凡例
  史氏流别十劉知幾史通
  偏記 小録 逸事 瑣言 郡書 家史 别傳雜記 地理 都邑簿
  通鑑綱目六義朱文公
  表嵗以首年 因年以著統 大書以提要 分注以備言 綱倣春秋而參取羣史之長 目倣左氏而稽合諸儒之粹
  史有三史通
  彰善貶惡不避彊禦若晉董狐齊南史上也編次勒成蔚為不朽若魯丘明漢子長次也髙材博學名重一時若周戎夫楚倚相下也
  史三長劉知幾論作史
  才 學 識
  讀史六事吕成公祖謙敎人法
  儆戒 擇善 閫範 論事 處事 治體

  三子
  孟子好詩書文直而顯 荀子好禮文富而嚴 揚子好易文簡而奥 老莊列亦曰三子
  四子唐崇𤣥學曰道學
  老子道徳經莊子南華經文子通𤣥真經列子冲虚真經
  五子
  老子老耼莊子莊周荀子荀況揚子揚雄文中子王通
  四子治國樞要晁氏志范乾九集其書有益治道者
  莊子 文子 列子 亢倉子
  三家老子音義書目
  唐徳明音義傳奕同上鉉補正
  莊子七篇内篇
  逍遥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徳充符大宗師 應帝王
  墨六家漢志
  始於尹佚周臣田俅子 我子為墨子之學隨巢子 胡非子墨翟弟終於墨子
  陰符三百言蔡氏序李筌得於石室中謂出驪山老母六注太公范蠡鬼谷張良諸葛亮李筌也百言演道上有神仙抱一之道百言演法中有富國安民之法百言演術下有強兵戰勝之術
  闗尹子九篇列僊傳名闗令子
  一字 二柱 三極 四符 五鑑 六匕 七釡八籌 九藥
  鬼谷子四篇周時髙士
  捭闔 反應 内揵 抵巇 又有飛鉗揣摩之篇
  武經七書六韜三略古𫝊以為太公所作元豐中始合為書
  孫子 呉子 司馬法 李衛公 尉繚子 三略六韜
  三略本太公作黄石公以授張子房者
  上略 中略 下略
  六韜同上
  文韜 武韜 虎韜 豹韜 龍韜 犬韜
  素書六章黄石公
  原始 正道 本徳宗道 求人之志 遵義 安樂
  八覽吕氏春秋
  有始 孝行 慎大 先識 審分 審應 離俗恃君
  六論同上
  開春 慎行 貴直 不茍 似順 士容
  鴻烈二十一篇淮南王安好書招延方士作為内書其外書甚多
  原道 俶真 天文 墬形 時則 㝠覽 精神本經 主術 繆稱 齊俗 道應 汜論 詮
  言 兵略 說山 說林 人間 修務 泰族而終之以要略
  說苑二十目劉向著五十篇曽鞏正其脫謬得二十篇
  君道 臣術 建本 立節 貴徳 復恩 政理尊賢 正諫 敬謹 善說 奉使 權謀 至
  公 指武 叢談 雜言 辨物 修文 反質
  風俗通十卷應劭
  皇霸 正失 愆禮 過譽 十反 聲音 窮通祀典 怪神 山澤
  新語十二篇陸賈
  道基 術事 輔政 無為 辨惑 慎微 資質至徳 懐慮 本行 明誠 思務
  新書五十八篇賈誼
  一過秦上下 宗首 數寜 藩傷 藩彊 大都籌齊 服疑 益壤 二權重 五美 制不定審微 階級 三俗激 時變 瑰瑋 孽産子銅布 壹通 屬逺 親疏 危亂 憂民 解
  懸 威不信 四戎狄 勢卑 淮難 無蓄 鑄錢 五傅職 保傅 連語 輔佐 問孝 六禮容經 春秋 七先醒 耳痺 諭誠 退遜 君道 八官人 勸學 道術 六術 道徳說 九大政上下 修政語上下 十禮容上下 胎教立徳 義傳
  法言十三篇揚雄
  學行 吾子 修身 問道 問神 問明 寡見五百 先知 重黎 淵騫 君子 孝至
  新論二十九篇桓譚從劉歆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雄辨析疑義著書言當世行事
  本造 王伯 求輔 言體 見徵 譴非 啟悟祛蔽 正經 識通 離事 道賦 辨惑 述
  策 閔友 琴道内本造述策閔友各一篇餘各有上下其琴道一篇未成章帝使班固續成之
  四子講徳論文𨕖王褒擬四子問答
  微斯文學 虚儀夫子 浮丘先生 陳丘子
  鹽鐵十論漢宣帝時汝南桓寛為廬江府丞著
  一本議力耕通有錯幣禁耕復古 二非鞅晁錯刺權刺復論儒憂邊 三園池輕重未通 四地廣貧富毁學褒賢 五相刺殊路頌賢遵道論誹孝養刺議利議國疾 六散不足救匱鹽鐵箴石除狹疾貪後刑授時水旱 七崇禮備邊執務能言鹽鐵取下撃之 八結和誅秦伐功西域世務和親 九繇役險固論勇論功論鄒論蓄 十刑徳申韓周秦諸聖大論雜論
  申鑒五篇荀恱建安中作
  養生 正俗 章化 秉威 統法
  中論二十篇徐幹為魏太子文學𢰅
  治學 法𧰼 修本 虚道 貴驗 貴言 藝紀覆辨 智行 爵禄考偽 譴交 歴𧰼 别
  夭壽 說藝 審大臣 謹所從 亡國 賞罸民數
  潛夫論五篇王符著以譏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故稱潛夫
  貴忠篇 浮侈篇 實貢篇 愛日篇 述赦篇
  諸葛集二十四篇蜀志
  開府 作牧 南征 北出 計算 訓厲 綜覈上下雜言 上下貴和 兵要 傳運 與孫權
  書 與諸葛瑾書 與孟達書 廢李平 法檢上下 科令上下 軍令上中下
  晉名臣集十五家宋乾道中汪應辰云國初館閣之士所聚
  王濟 棗璩 劉寳 閭丘冲 欒肇 王讚 郗正 張敏 伏緯 應亨 索靖 閻纘 嵇紹卞粹 虞溥
  裴頠二論以矯虚誕之𡚁
  崇有 貴無
  要覽三篇唐志陸機著
  上曰連璧集其嘉名取其連𩔖中曰述聞述予所聞下曰析名搜同辨異
  齊太子九言文𨕖竟陵王集
  言徳 言賢 言親 言生 言靜 言昭 言真言節 言義
  三足紀盧景亮嘗云即以名其著書
  足食 足兵 又得士
  夏二子傳太常主簿呉元美作其鄉人告之以為譏毁大臣
  蚊 蠅
  祥符五臣論
  良臣 正臣 忠臣 奸臣 權臣
  四論
  皇 帝 王 霸
  七略劉歆輯
  輯略諸書之總要六藝略凡九種諸子略凡十家詩賦略凡五種兵書略凡五十三家術數略凡六種方伎略凡四種
  九流同上史述諸子九自流而泝源也司馬遷曰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儒家出於司徒之官道家出於史官陰陽家出於羲和之官法家出於李官名家出於禮官墨家出於清廟之官雜家出於議官縱横家出於行人之官農家出於農稷之官 又小說家出於稗官
  六家要指言其大要也司馬談
  陰陽家取其序四時之大順儒家取其敘父子君臣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别墨家取其強本節用法家取其正君臣上下之分名家取其能正名實道家使人精神專一
  立典五志荀悅
  達道義 章法式 通古今 著功勲 表賢能
  七志王儉
  經典志六藝史記諸子志諸子百家文翰志詩賦軍書志陰陽志陰陽圖緯藝術志方伎圖譜志地域
  七録阮孝緒采録諸事以為書故云録
  經典録六藝記傳録史傳子兵録子書兵書文集録詩賦伎術録方技佛録 道録
  通典九門杜祐𢰅宋祁等續
  食貨 𨕖舉 職官 禮 樂 兵 刑 州郡邊防
  唐六典開元間陸堅被召修六典𤣥宗手寫之
  理典 教典 禮典 刑典 政典 事典
  三大典竇儼言三者經國之大典
  開元禮 通典 㑹要
  貞觀政要四十篇呉競輯
  君道 政體任賢 求諫 納諫君臣鑒戒擇官上下 封建太子諸王定分 尊師傅 教戒太子 規諫太子仁義 忠愛 孝友 公平誠信儉約 謙遜 仁惻 謹好惡 謹言語杜讒邪 論悔過 奢縱 貪鄙儒學 文史禮樂務農 刑法 赦令 興亡 貢賦
  征伐 議安邊行幸 田獵 災祥 謹終
  帝範十二篇唐太宗作以賜太子曰修身治國備在其中
  君體 建親 求賢 審官 納諫 去讒 戒盈崇儉 賞罰 務農 閱武 崇文
  前代君臣事迹十四篇元和御製併序
  君臣道合 辨邪正 戒權倖 戒微行 任賢臣納忠諫 謹征伐 謹刑法 去奢泰 崇節儉奬忠貞 修政教 戒田獵 録勲賢
  文苑英華五十四𩔖宋太平興國間李昉扈蒙等奉詔編纂唐文
  賦 詩 樂府 樂章 騷 七 連珠 頌 贊箴 銘 誡 制 冊文 赦制 徳音 詔勅批答 蕃書 鐵劵文 青詞 歎文 策問
  策 判 表 箋 啟 書 疏 檄文 露布移文 彈文 序 傳 記 論 議 問答 志說 原 解 諷諭 紀述 碑 謚冊 哀冊誌銘 墓表 行狀 誄 祭文
  承華要略三十篇天禧御製周必大謂皆述事於前立論於中為贊於後
  主器 謹習 述孝 睦親 崇師 務學 宗經貫道 尚徳 行義 勤志 持謙 恭敬 戒
  謹 兢懼 出言 正容 治身 好尚 聰智清心 養性 去奢 節用 致福 禮賢 知人𨕖士 從諫 辨佞
  通志二十略鄭樵作
  氏族 六書 七音 天文 地理 都邑 謚法器服 樂 藝文 校讎 圖譜 金石 災祥昆蟲草木 禮 職官 𨕖舉 刑法 食貨
  宋㑹要二十一𩔖
  帝系 后妃 禮分為五樂 輿服 儀制 崇徳運歴 瑞異 職官 𨕖舉 道釋 食貨 刑法兵 方域 蕃服
  奏議十八門李璧編宋中興諸臣
  修徳典學 正家善俗 事天罪已 用賢納諫愛惜名器 辨别忠邪 屏浮侈 尚勤約 戒苛刻 本忠厚 郊廟禮文 詔誥賞罰 官制職守學校薦舉 議獄理刑 阜通財貨 消弭盜賊勤恤民𨼆
  文獻通考二十四𩔖馬端臨著
  田賦 錢幣 户口 職役 征𣙜 市糴 土貢國用 𨕖舉 學校 職官 郊社 宗廟 五
  禮 樂 兵 刑 經籍 帝系 封建 𧰼 物輿地 外裔
  冊府元龜三十一部
  帝王 閏位 僭偽 列國君 儲宫 宗室 外戚 宰輔 將帥 臺省 邦計 憲官 諫諍詞臣 國史 掌禮 學校 刑法 卿監 環衛銓𨕖 貢舉 奉使 内臣 牧守 令長 宫
  臣 幕府 陪臣 總録 外臣
  玉海二十一門王應麟輯
  天文 律歴 地理 帝學 聖製 藝文 詔令禮儀 車服 器用 音樂 郊祀 學校 𨕖
  舉 官制 兵制 兵捷 朝貢 宫室 食貨祥瑞
  羣書麗藻六例崔遵度總括古今文章
  六籍瓊華 信史瑶英 玉海九流 集苑金鑾絳闕蘂珠 鳳首龍編
  文章正宗四目真西山集録
  詞令 議論 敘事 詩賦
  六家諡法宋嘉祐中范宗文與老蘇翁姚闢所修合蘇洵為七家
  周公即汲冡書之諡法解春秋即杜預釋例廣諡不著名世沈約書 賀琛書 扈蒙書
  文𨕖六臣註
  李善註子邕正之吕延濟 劉良 張銑 吕向 李周翰
  十家𩔖編凡三卷不知何人所集
  管氏弟子職 曹昭女誡 韓氏家祭式 司馬溫公居家雜儀 吕氏鄉約 范氏義莊規 髙氏送終禮 髙登修學門庭 朱子重定鄉約 社倉約束
  小學書六篇朱文公
  立學 明倫 敬身 稽古 嘉言 善行
  髙𨼆三品傳梁書阮孝緒上自炎帝終於天監分著
  言行超絶名氏弗傳為上篇 始終不秏姓名可録為中篇 掛冠人世棲心塵表為下篇
  烈女傳八篇劉向
  母儀 賢明 仁智 貞慎 節義 辨通
  女誡七章班昭
  卑弱 夫婦 敬慎 婦行 專心 曲從 和柔

  離騷二十五篇屈原
  離騷經 九歌東皇太乙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 山鬼國殤 禮魂 天門 九章九篇逺遊 卜居漁父
  楚辭九家唐志
  宋玉九辨招魂景差大招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𨼆東方朔七諫莊忌哀時命王褒九懐劉向九歎王逸九思
  楚辭𩔖七家唐志集録
  王逸註 郭璞註 楊穆九悼 劉杳離騷草木蟲魚疏 孟興 徐邈 僧道騫音
  辭賦十家文心雕龍凡此十家辭賦之英傑
  荀卿 宋玉 枚乘兔園 相如上林 賈𧨏鵩鳥子淵洞蕭 孟堅兩都 張衡二京 子雲甘泉延壽靈光
  詩文諸體陸機文賦
  詩縁情而綺靡 賦體物而瀏亮 碑披文以相質誄纒緜而悽愴 銘博約而溫潤 箴頓挫而清
  壯 頌優游以彬蔚 論精微而朗暢 奏平徹以閒雅 說煒煜而譎誑 又照人之闇曰詔告諭令曉曰誥上為下效曰教思内表外曰表領使不犯曰令表飾曰牋言志曰記約信曰誓孚合曰符序言如音心曰書喻令皦然曰檄舒其物理曰序𤼵難而答曰策記其年代曰誌摹其徳行曰狀喻美辭麗曰連珠
  賦二十體范文正公賦林衡鑑
  敘事 頌徳 紀功 贊序 縁情 明道 祖述論理 詠物 述詠 引𩔖 指事 析微 體
  物 假𧰼 旁喻 敘體 總數 雙闗 變態
  漢四賦揚雄傳辭莫麗於相如作四賦
  甘泉賦成帝時從上甘泉還河東祭后土還校獵從羽獵長楊從至射熊館還
  兩都賦班固
  西都 東都 李庾亦著唐兩都賦
  二京賦張衡以太平日久王侯踰侈擬兩都以諷諫十年乃成
  西京 東京 楊億亦有宋東西兩京賦
  魏二賦劉劭作以諷諫
  許都賦 洛都賦
  晉三都賦
  魏都張載注呉 蜀竝劉達注
  五都賦隋志孫綽云五經之鼓吹
  張衡二京 左思三都
  東都賦五篇班固東都賦五篇之詩
  明堂 辟雍 靈臺 寳鼎 自雉
  唐三大禮賦天寳間杜甫投延恩匭
  朝獻太清宫 朝饗太廟 有事於南郊
  七林唐志卞氏十二卷
  枚乘七𤼵 傅毅七激 劉廣世七興 崔駰七依李尤七疑 桓麟七說 崔𤦺七蠲 劉梁七舉馬融七厲 張衡七辨 傅休奕七謨 曹植七
  并命王粲作張協七命 陸機七證 劉劭七華 顔延之七繹 沈佺期七引
  四歌漢武帝作
  寳鼎之歌得寳鼎后土祠㫄天馬之歌得神馬渥洼水中芝房之歌甘泉宫産芝九莖朱鴈之歌幸東海𫉬赤鴈
  章帝歌詩四章列在食舉故事有鹿鳴承元氣二曲合為六篇
  思齊姚皇 六麒麟 竭肅雍 涉川相
  漢歌詩四章古今注明帝為太子樂人作以贊其徳
  日重光 月重輪 星重暉 海重潤
  銘詩三章古文苑揚雄為郎作
  繡補或曰裀褥之𩔖靈節靈壽杖龍骨水車
  唐賜三傑詩開元間三人同拜帝賦詩自冩以賜
  宋璟尚書右丞相張說尚書左丞相源乾曜太子太傅
  開元八詩宰臣蕭嵩賦繼雅頌體使孫逖序
  天成 𤣥澤 維南有山 楊之華 三月 英英有蘭 和風 嘉禾
  清景殿詩十題百篇宋天禧初
  憫農 天時 地利 稼穡 省費 為政 薄賦牧宰 恤刑 安民
  資善堂賜王歌七軸同上
  勸學 修身 懐儉約 謹所好 䘏黎民 勿矜伐 守文
  唐平淮二雅柳宗元作
  皇武 方城
  宋皇雅十篇尹洙作
  天監 西師 耆武 憲古 大鹵 帝籍 庶土帝制 皇治 太平
  漢神雀五頌論衡永平中神雀羣集孝昭詔上頌百官文比瓦石惟五頌金玉
  班固 賈逵 傅毅 楊終 侯諷
  四巡頌元和中章帝始修古禮巡狩方岳崔駰上稱漢徳
  南 北 東 西
  宋頌九篇仁宗時石介甫頌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功徳尤著者
  一曰皇祖太祖初伐潞州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也二曰聖神太祖取荆潭也三曰湯湯太祖取孟㫤也四曰莫醜太祖取廣州也五曰金陵太祖取李煜也六曰聖文錢俶以呉越歸也七曰六合靁聲太宗取劉繼元也八曰聖武真宗親臨澶淵射殺戎首也九曰明道仁宗臨軒聽決睿謨聖政赫然日新也
  景徳五頌夏竦進
  平邊 廣文 朝陵 廣農 周伯星
  頌十五章張方平為上下二什上八篇繫之真宗下七篇繫之仁宗
  天假先帝封岱告祖宗也大定祀烈祖也曰嗟祀太宗也報成告上帝東封也有北北鄙始賓也有諶上帝天錫寳書也祈汾陰祀后土也龍登於天升陪京營祖廟也日之初升上始即政也天監有東南郊也民懐母后佑臨御也皇造祀真宗也有浚者泉大祫祖宗也載耜修千畞也重民政也
  十二州箴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冀 兗 青 徐 揚 荆 豫 梁 雍 幽并 交
  十二官箴同上
  光禄勲 衛尉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宗正大司農 少府 執金吾 將作大匠 城門校尉上林苑令
  丹扆六箴李徳裕
  宵衣以諷視朝稀晚正服以諷服御乖異罷獻以諷徵求玩好納誨以諷侮棄讜言辨邪以諷信任羣小防微以諷輕出遊幸
  康定四箴祕閣有太宗御書曲禮四句張方平廣其義為箴以獻
  敖不可長 欲不可縱 志不可滿 樂不可極
  聖志五箴景祐三司判官謝絳進
  紹聞 君臣 内戒 謹命 敬變
  𨕖徳殿六箴宋孝宗習射及引對裁決之便座崔端詩上箴六首
  政 令 聽 察 用 射
  祥符五箴御製謂王旦曰為文自儆置諸座右
  貴廩食吟 軫田夫吟 念農歌 自戒箴 守官箴
  謹始五箴宋寜宗受禪司農少卿劉光祖獻
  貎 言 視 聽 思
  宗室六箴宋仁宗時呉充為呉王教授獻
  視 聽 好 學 進徳 崇儉
  二箴孫覺為昌王記室王問終身之戒為陳諸侯之孝作
  富 貴
  十四銘大戴禮武王聞言書銘一作十六銘蔡邕曰十有八章
  席之四端 几 鑑 盥盤 楹 杖 帶 履觴豆 户 牖 劍 弓 矛 太公金匱有冠履劍鏡車鋒刀井硯牖銘文不相同
  唐二銘馬燧平河中還徳宗賜之言君臣相成之美勒石
  宸扆銘 台衡銘
  宋二銘理宗御製戒飭中外
  訓廉銘 謹刑銘
  東西二銘張横渠作
  西銘訂頑 東銘砭愚
  六賢圖讚李勃𨼆廬山摭古廉徳髙蹈者圖像贊其行以自儆
  楚接輿 老萊子 黔婁先生 於陵子 王仲儒梁鴻
  道統十三贊宋理宗臨太學御崇化堂製贊就賜國子監宣示諸生復親書朱熹白鹿洞學規焉伏羲 堯 舜 禹 湯 文 武 周 孔 顔曽 思 孟
  五誡文苑英華姚元崇作
  持衡 彈琴 對鏡 辭金 冰壺 文粹六誡有口箴
  伊尹九主圖史記注劉向别録凡九品圖畫其形
  法君 專君 授君 勞君 等君 𭔃君 被君固君 三嵗社君 索𨼆謂三皇五帝及禹
  紹熙八圖黄裳為嘉王府翊善圖獻
  太極 三才正性 天文 地理 王伯學術 九流學術 帝王紹運 百官文武
  祥符四圖召宗室近臣觀於龍圖閣
  祀汾陰后土壇 朝覲 親奠西岳廟 祥瑞
  漢二十四詔文帝
  一賜民爵 二益封功臣 三建儲 四賑貸養老五修代來功益封髙帝功臣 六列侯就國 七
  舉賢良罷兵衛 八開籍田 九立辟疆章等為王十除誹𧩂 十一賜半租 十二丞相勃就國
  十三赦濟北吏民 十四賜半租又孝弟力田 十五親桑 十六除祕祝 十七除肉刑 十八除田租 十九増諸祀珪幣 二十議郊祀 二十一舉賢良 二十二議民食 二十三和親 二十四遺詔
  晉五條詔書武帝泰始年頒
  正身 勤百姓 撫孤寡 厚本息末 去人事
  帝書四漢書注
  策書 制書 詔書 誡敇
  羣臣書四漢雜事
  章 奏 表 駁議
  唐王言制七百官志中書省
  一冊書臨軒冊命用之二制書大賞罰大除授用之三慰勞制書褒勉贊勞用之四𤼵敇廢置州縣増減官吏𤼵兵除免官爵用之五敇旨百官奏請用之六論事敕書戒約臣下用之七敕牒隨事承制不易於舊用之
  上逮下制六同上尚書省
  制 敕 冊天子用之皇太子用之親王公主用之省下於州州下於縣縣下於鄉 下達上有六表狀牋啟疏牒 諸司相質有三闗劄移
  下通上制六同上門下省
  一奏鈔以度支國用授六品官斷流以下罪除免用之二奏彈 三露布四議 五表 六狀
  宋宰相上事判案三道竝判准
  一司天監壽星見 二開封府嘉禾合穗 三澶州黄河清
  五題金鑾密記唐翰林學士入院試文五篇
  賦 詩 制 書 批答
  博學宏詞十二體紹興制
  制 誥 詔 表 露布 檄 箴 銘 記 贊頌 序 紹聖除詔誥制凡九種
  詩二十四名元稹樂府古題序云皆詩人六藝之餘
  賦 頌 銘 贊 文 誄 箴 詩 行 詠吟 題 怨 歎 章 篇 操 引 謠 謳歌 曲 詞 調
  十九名嚴滄浪云
  歌行鞠歌行放歌行兵車行古五子之歌五噫歌長恨歌穆天子傳白雲謠沈坰獨酌謠王昌齡箜篌謠古隴頭吟孔明梁父吟相如白頭吟漢武秋風詞木蘭詞古霹𮦷引走馬引飛龍引文𨕖五言咏儲光羲羣䲭咏古大堤曲梁簡文烏棲曲辛徳水仙操商陵牧子别鶴操文𨕖名都篇京洛篇白馬篇古樂府江南弄古楚妃歎明妃歎文𨕖四怨古樂府獨步怨王仲宣七哀杜少陵八哀哀江頭寒夜愁玉階愁李太白靜夜思長相思韋應物莫相思齊武帝估客樂朱藏賈古城樂無家别新婚别垂老别
  八名姜白石語
  守法度載始末體如行書放情歌行兼二體悲如蛩螿通乎俚俗委曲盡情 又有嘯十五章㴱溪虎高柳蟬空林鬼巫峽猿下鴻鵠古木鳶之𩔖
  五原孤及云
  三言因之振鷺 五言本之雀角 我姑酌彼金罍六言之準也 七言則黃鳥于桑 九言則行潦注兹 解頤新語論者謂南風之辭卿雲之頌夏歌鬱陶乎予心詩體未備五言之濫觴也逮漢李陵始著五言之目陳思代馬羣章王粲飛鳶諸製四言之美前超後絶桂林湘水平子之華篇飛館玉池魏文之麗篆然擊筑易水叩角南山大風酣詠於沛中拔山泣歌於垓下七言之作此非獨先矣三六雜言則自出篇什離合之𤼵則明於圖讖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聫句共詠則柏梁餘製
  十八體嚴滄浪云
  始於國風 三頌 二雅 流為離騷 古樂府古𨕖十九首後有建安體漢末年號曹氏父子及鄴中七子之詩黃初體魏年號與建安相接其體一也正始體魏年號嵇阮諸公之詩太康體晉年號左思潘岳二張二陸之詩元嘉體宋年號顔鮑謝諸公之詩永明體齊年號齊諸公之詩齊梁體通兩朝而言之南北朝體通魏周而言之與齊梁一體也唐初體唐初襲陳隋之體盛唐體景雲以後開元天寳之詩晚唐體唐之末世宋元祐體即江西派黃山谷蘇東坡陳後山劉後村戴石屏之詩
  十四派九體同上
  李太白正派杜子美正派陶韋韓柳正派王楊盧駱體弱李長吉别派浮張籍王建樂府正派孟郊正派但苦澀耳元白體形容敘事則妙髙達夫郎士元盧綸正派但綺麗耳李商𨼆正派咏物最縝密蘇黃體卑下玉臺體徐陵所敘漢魏六朝之詩西崑體李商𨼆溫庭筠及劉楊諸公之詩香奩體韓渥詩皆帬裾胭脂語 近體即八句律詩古詩即五言七言不甚對散篇也排句杜韓二集多是首尾對集句聚集古人詩句為一篇聫句韓孟始見或二人或三四人各賦二句或四句共成長篇絶句四句不相連屬或云絶取八句律之四句或云絶妙之句雜言多是七言諸事皆可入句托興規戒耳口號或四句或八句達意宣情而已貴在明白條暢囘文起竇韜妻織為囘文以𭔃其夫周旋曲折皆可頌與盤中體同蘇伯玉妻為之
  三十六體三人皆行第十六用儷偶相夸號三十六體
  李商𨼆 溫庭筠 段成式
  江西詩派二十五人吕本中作圖
  黃庭堅宗派之祖陳師道 潘大臨 謝逸 洪朋 洪芻 饒節 祖可 徐俯 林敏修 洪炎 汪革李錞 韓駒 李彭 晁冲之 江端本 楊符謝薖 夏倪 林敏功 潘大觀 王直方 善
  權 髙荷 吕本中
  詩四法范徳機詩法
  貴平直要舂容要變化要淵永
  六對上官儀注
  正名對天地日月同𩔖對花葉草木連珠對蕭蕭赫赫雙聲對黄槐緑柳疊韻對徬徨放曠雙擬對春𣗳秋池
  八對
  的名 異𩔖 雙聲 疊韻 聫綿 雙擬 迴文隔句
  四妙姜白石詩法
  理髙妙 意髙妙 想髙妙 自然髙妙
  四㴱詩苑𩔖格
  體勢 作用 聲對 義𩔖
  二要同上
  要力全而不苦澀 要氣足而不怒張
  四失同上
  氣象欲渾厚其失也俗 體面欲𢎞大其失也狂血脉欲貫穿其失也露 韻度欲飄逸其失也輕
  三偷同上
  偷語最是鈍賊偷意事雖可用情不可原偷勢才巧意精各無朕迹
  二廢同上
  欲廢巧尚直而神思不得直 欲廢言尚意而曲麗不得意
  六迷同上
  虚大 緩慢 詭異 用意 爛熟 氣弱
  五俗嚴滄浪云
  俗體 俗意 俗句 俗字 俗韻
  八病沈約云惟上尾鶴膝最忌餘猶可通
  平頭 上尾 蜂腰 鶴膝 大韻 小韻 㫄紐正紐
  冠冕八人鍾嶸詩評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詞之命世也
  陳思為建安之傑 公幹仲宣為輔 陸機為太康之英 安仁景暘為輔 謝客為元嘉之雄 顔延年為輔
  詩三才迂齋詩話
  杜甫天才 李白仙才 李賀鬼
  三人擅長國史補唐人燕集必賦詩推一人擅長
  郭曖尚升平公主李端擅長 王相鎮幽朔韓紘擅長 劉相巡江淮錢起擅長
  四人探驪龍世説四人在白傅第各賦金陵懐古詩劉先成白覽之曰子𫉬珠所餘鱗爪何用𫆀元微之 劉夢得 韋楚老 白傅
  三上人詩髙僧傳道標詩章比之潘陸當時呉興有清畫㑹稽有靈徹
  語曰霅靸洽閘懾四音之晝能清秀 越之徹洞冰雪 杭之標摩雲霄

  書三味李淑書目
  詩書味之太𡙡 史為雜俎 子為醢醯
  書五難𡊮山松言
  煩而不整 俗而不典 書不實録 賞罰不中文不勝質
  唐文四家
  李充翰林論 劉勰文心雕龍 顔峻詩例録 鍾嶸詩評
  元和制策三卷同上
  元稹 獨孤郁 白居易
  宋四篇文字劉子澄言本朝有四篇文字好
  太極圖 西銘 易傳序 春秋傳序
  六義劉勰
  情㴱而不詭 風清而不雜 事信而不誕 義直而不同 體約而不蕪 文麗而不淫
  三理同上立文之道其理有三
  形文五色是也聲文五音是也情文五性是也
  論文四科魏文帝典論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
  奏議宜雅 書論宜理 銘誄尚實 詩賦欲麗
  漢魏文體三變沈約言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
  相如形似 二班彪固情理 子建仲宣氣質
  唐文三變文藝傳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
  髙祖太宗大難始夷沿江左餘風故王楊為之伯𤣥宗好經術崇雅黜浮則燕許張說蘇頲擅其宗大歴正元間美材輩出法度森嚴韓愈倡之柳宗元皇甫湜李翺等和之 梁肅云初則陳子昻以風雅革浮侈次則張說以宏茂廣波瀾天寳以還李員外蕭功曹賈常侍獨孤常州比肩而作
  古今詩三變朱文公言唐初以前詩有髙下而法猶未變至律詩出而詩與法皆始大變自虞夏及漢魏為一等 自晉宋顔謝及唐初為一等 自沈宋定著律詩及今日為一等
  四唐詩唐詩品彚略而言之則有初盛中晚之不同詳而分之又各有别
  貞觀永徽之時虞魏諸公稍離舊習虞世南魏徴王楊盧駱因加美麗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劉希夷有闈帷之作劉庭芝上官有婉媚之體上官昭容此初唐之始製也 神龍以還洎開元初陳子昻古風雅正李巨山文章㝛老李嶠沈宋之新聲蘇張之大手筆沈佺期宋之問蘇頲張說當時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此初唐之漸盛也 開元天寳間則李翰林之飄逸杜工部之沈鬱李白杜甫孟襄陽之清雅王右丞之精緻孟浩然王維儲光羲之真率王昌齡之聲俊髙適岑參之悲壯李頎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大歴貞元間則有韋蘇州之雅澹劉隨州之閒曠韋應物劉長卿此中唐之再盛也 下暨元和之際則有柳愚溪之超然復古韓昌黎之博大其詞柳宗元韓愈張王樂府之故實張籍王建元白序事之分明元稹白居易與夫李賀盧仝之鬼怪孟郊賈島之饑寒此晚唐之變也 降而開成以後則有杜牧之之豪縱溫飛卿之綺靡杜牧溫庭筠李義山之𨼆僻許用晦之偶對李商𨼆許渾他若劉滄馬載李頻李羣玉此晚唐變態之極矣
  誄義有三
  上以簡神明 中以鋪先烈 下以聳示後人
  君子三恥祭統
  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 善而弗知不明也 知而弗傳不仁也
  孔子後書五厄開皇初牛𢎞上表請開獻書之路
  秦火也 王莽之亂也 東京之末也孝獻移都圖書縑帛皆為帷囊永嘉南渡也魏晉所藏劉石馮陵從而失墜周師入鄭也劉裕收圖籍四千卷齊梁間總其書數三萬餘卷蕭繹收公私典籍萬餘卷悉為周師所焚
  六朝後書五厄皆厄於火而厄於水者漢蘭臺石室書董卓載舟西上沈溺河中僅存數船隋嘉則殿書唐平王世充命司農宋遵貴以舟載行至砥柱漂没十僅二三焉
  大業也 天寳也 廣明也 靖康也 紹定也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一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二目録
  人部
  藝術𩔖
  六藝
  六書
  班固六書
  六體
  文字書三義
  文字之學三
  四聲
  羣經音辨五門
  切韻三十六字母
  切韻六十字訣
  五音十四聲
  佩觿三科
  三蒼
  干禄字書三體
  四體書勢
  書五變
  書六體
  八體
  十體
  五體
  墨藪五十六種書
  三字石經
  五體千文
  篆十二家
  𣜩十二種
  𣜩五體
  四體
  二法
  𣜩用筆八法
  運筆七法
  八分書
  八分字體四人
  楷書五法
  楷法七家
  真書二妙
  書三𧰼
  右軍四變格
  六變格
  二家法
  草書六名
  草書三法
  章草三家
  張旭三品
  筆髓七法
  永字八法
  書字八訣
  書法十二意
  用筆十法
  十二法
  三折筆法
  臨池八訣
  書字八要
  九生法
  四乖五合
  意法二傷
  臨摹二法
  臨模二法
  古帖五益
  雙手書二牘
  三人書三行
  韋誕三具
  傳八法
  寶章集十篇
  摹印四法
  畫三品
  畫六法
  八格
  三病
  十二忌
  一筆書畫
  畫家三祖
  四聖
  𧰼人三得
  水火二畫
  寫生三品
  富貴野逸二家
  宋畫超唐三家
  宋四大家
  元四大家

  五射
  射五物
  射二序
  射六侯
  三射之侯
  九射
  天子三侯
  畿内諸侯大射二侯
  畿外諸侯大射三侯
  射儀四
  主皮射二
  鄉射二
  射鵠七
  鄉射禮射中五
  射中五皮
  射器九
  大閲四表
  楚三侯
  五御
  五數
  漢備五數
  九數
  黄帝數十等
  其用有三
  五曹算經
  算法十書
  宋封算學六十六人
  良工十人
  解鳥獸語十人

  七稽疑
  三兆
  四兆
  龜八命
  灼龜五兆
  龜四體
  龜筮二數
  卜筮四占
  九筮
  筮卦二徳
  卜筮四始
  卜筮四法
  四占
  三式
  三代卜筮
  厯卜七家
  術數六種
  方技四種
  聖濟經十卷
  厯代醫
  三醫
  三人孰善醫
  二扁鵲
  二雷公
  解三縛
  醫十三科
  醫四妙
  彈琴八法
  棊四𧰼
  三計
  四若
  八勢
  十訣
  雅戲四名
  摴蒱十二采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二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藝術𩔖
  六藝周禮
  五禮之文六樂之舞五射之法五御之節六書之品九數之計
  六書古人制字有此六義
  𧰼形日月之𩔖象日月形體也指事上下之𩔖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名有所指事得其宜也㑹意武信之𩔖止戈為武人言為信㑹合人意也諧聲形聲一也如江河之𩔖以水為形工可為聲假借令長之𩔖一字兩用也轉注考老之𩔖連𩔖一音文意相受左右相注也
  班固六書
  𧰼形 𧰼事 𧰼意 𧰼聲四者有象可見故以𧰼名假借 轉注隱於四𧰼之中非别有字也 假借借義不借音如兵甲之甲借為天干之甲魚腸之乙借為天干之乙義雖借而音不變轉注轉音而注義如敦本敦大之敦既轉音頓而為爾雅敦丘之敦又轉音對而為周禮玉敦之敦所謂一字數音也 假借如假物於鄰或宋或吳各從客主轉注如注水行地為浦為漵各有名字
  六體
  江河之𩔖左形右聲 鳩鴿之𩔖右形左聲 草藻之𩔖上形下聲 婆娑之𩔖上聲下形 圍國之𩔖外形内聲 闤闠衡銜之𩔖外聲内形
  文字書三義説文蒼頡作書
  初依𩔖𧰼形謂之文文者物𧰼之本後形聲相益謂之字字者孳乳而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如其事也
  文字之學三
  一體制謂㸃畫有縱横曲直之殊説文之𩔖二訓詁謂稱謂有古今雅俗之異爾雅方言之𩔖三音韻謂呼吸有清濁髙下之不同沈約四聲譜及西域反切之學
  四聲沈約撰譜
  開宫上平商下平𤼵徵収羽閉角
  羣經音辨五門天章閣侍講賈昌朝撰進
  辨字同音異 辨字音清濁 辨彼此異音 辨字音疑混 辨字訓得失
  切韻三十六字母司馬温公切韻圖以脣舌牙齒喉五音取之
  見 溪 羣 疑四字牙音端 透 定 泥四字舌頭音知徹 澄 娘四字舌上音幫 滂 竝 明四字脣音重非敷 奉 微四字脣音輕精 清 從 心 斜五字齒頭
  照 穿 牀 審 禪五字正齒音影 曉 匣 喻四字喉音來 日二字半舌半齒音 沈存中筆談切韻之法先𩔖其字各歸其母凡三十六分為五音天下之聲總於是矣每聲復有四等謂清次清濁平也 總括五音歌見等牙肝角木東舌心徵火喻南風北方腎水羽脣下西南商金肺齒中喉按土宫脾戊己西南兼管日來中
  切韻六十字訣
  因煙 人然 新鮮 𩛿涎 迎妍 零連 清千賓邉 經堅 神禪 秦前 寧年 寅延 真
  氊 娉偏 亭田 澄纏 平便 擎䖍 輕牽稱燀 丁顛 興掀 汀天 精箋 民眠 聲羶刑賢 芬番 文⿰音萬平聲
  五音十四聲廣韻
  一脣音并餅二舌音靈厯三齒音陟徵四牙音迦佉五喉音綱各一開口聲呵哥訶 二合聲庵甘堪諳 三蹴口聲憂丘鳩休四撮口聲烏姑呼枯五開脣聲波坡摩娑六隨鼻聲灼蒿考七舌根聲奚雞溪八蹴舌下卷聲伊酌埀舌聲遮車奢者十齒聲止其始十一牙聲迦佉俄十二齶聲鴞囂十三喉聲鴉加瘕十四牙齒齊呼開口送聲吒沙拏茶
  佩觿三科郭忠恕佩觿三卷前列三科
  造字 四聲 傳寫
  三蒼隋志
  蒼頡篇李斯作訓纂篇揚雄作滂喜篇賈魴作 説文繫傳蒼頡篇爰厯篇趙髙作博學篇胡母敬作亦謂三蒼
  干禄字書三體顔元孫撰從子真卿校
  經史所用為正 世之所行為俗 二者之間為通
  四體書勢衛恒
  古文 篆 𨽻 草
  書五變隋志
  古文蒼頡大篆史籀小篆李斯𨽻書程邈草書漢初
  書六體説文甄豐等改定漢以此試學童
  古文孔壁之書竒字古文而異者篆書小篆𨽻書又曰佐書程邈所獻主於從𨽻簡便也繆篆其文屈曲纏繞所以摹印章蟲書為蟲鳥之形所以書幡信 張懷瓘六體論大篆小篆八分𨽻書行書草書也
  八體同上秦壞古文有此八體
  大篆史籀作小篆李斯趙髙胡母敬作竝簡冊所用刻符施於符傳蟲書施於旛信摹印施於印璽署書門題所用殳書銘於戈㦸𨽻書程邈定六者竝行於公府周越書苑八體古文大篆小篆𨽻飛白八分行草
  
  十體張懷瓘言古今字體之變
  古文黄帝史蒼頡作大篆周史籀作籀文史籀作與古文大篆小異小篆秦丞相李斯作八分秦上谷人王次仲作𨽻秦下邽人程邈作章草漢史游作行書後漢劉徳升作飛白後漢左中郎將蔡邕作草書漢興有草書不知作者姓氏 唐元度十體有倒薤懸針鳥書埀露無籀文章草行書草書
  五體唐六典
  古文廢而不用大篆石經載之小篆印璽旛碣所用八分石經碑碣所用𨽻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
  墨藪五十六種書
  龍書太昊因景龍作穗書神農因嘉禾作鳥跡篆黄帝因蒼頡鳥跡作古文蒼頡作雲書黄帝因慶雲作鸞鳯書少昊作科斗書髙陽氏作仙人形書髙辛氏作龜書堯因龜負圖作鍾鼎書夏后氏刻鍾鼎作薤葉篆湯時務光作虎書 囘鸞篆竝史佚作鳥書文王因赤鳥銜書作魚書武王因白魚入舟作填書周媒氏以判合男女作大篆宣王史籀變古文作複書史籀重複篆文作玉箸篆周時有之篆相似也殳書文記笏武記殳麒麟書魯西狩𫉬麟孔門弟子作轉宿書宋司星子韋作雕蟲書魯秋胡妻觀蠶作蛇書魯人唐終妻蛇遶身作細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李斯増大篆復作小篆摹印篆鳥頭雲脚李斯趙髙善之古𨽻秦軍正程邈作又有秦𨽻刻符書秦始皇作尚方篆程邈作其體似疊篆繆篆秦漢間書即小篆體其文篆𨽻相雜署書漢蕭何題蒼龍白虎二闕作稾書草行之文董仲舒災異稾氣候書司馬相如𧰼四時作芝英書漢陳遵作鵠頭書 偃波書竝漢詔板所用蚊脚書上章用埀露篆 懸針篆竝後漢曹喜作章草書杜伯度作因章帝所好故名飛白書蔡邕作纓絡篆劉徳升作一筆書張芝作八分書王次仲作剪刀篆魏韋誕作金錯書韋誕作古錢名行書鍾繇作柳葉篆晉衛琳作散𨽻衞恒作龍爪書 行𨽻竝王羲之作八體書二王作虎爪書齊王僧䖍擬龍爪作鬼書宋元嘉作花書河東山㣧 外有天竺書及外國書
  三字石經水經注魏正始中立
  古 篆 𨽻
  五體千文范度五體書任玠序
  篆 八分 真 行 草
  篆十二家篆書之異
  古文篆 飛白篆 捲雲篆 埀露篆 柳葉篆薤葉篆 懸針篆 龍爪篆 囘鸞篆 雕蟲篆填篆 疊篆
  𨽻十二種𨽻書之異
  龍虎𨽻 麒麟𨽻 花草𨽻 芝英𨽻 鍾鼎𨽻幡信𨽻 仙人𨽻 玉女𨽻 鳯魚𨽻 科斗𨽻龜𨽻 鸞𨽻 庾元威論有雲𨽻蟲𨽻
  𨽻五體陸子淵書輯
  秦𨽻自程邈以降漢𨽻賈魴三蒼蔡邕石經諸作今𨽻鍾王變體古𨽻合秦漢散𨽻庾元威造以散筆作𨽻書也
  四體法書本𧰼訣與楷書同
  秦𨽻多古 漢𨽻多圓去篆近也盛唐成方 後漢漸匾變八分矣 書體括凡𨽻書方勁古拙斬釘截鐵備矣
  二法同上
  肥用蹲法 瘦用提法
  𨽻用筆八法三才圖㑹
  倒囘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挑紗傳 勒拖推法意相聨 楷端均圓尖彎褊 美麗精神骨肉全
  運筆七法同上
  㸃畫直勾撇抐連七法斬釘稜角嫌更除子母二二此字法五病用蟹爪燕尾蠶頭金鈎
  八分書書苑蔡文姬言
  割程𨽻八分取二分 割李篆二分取八分 吾衍以為存𨽻八分就篆二分 法書本𧰼𨽻從小篆囘鋒故遲八分從大篆出鋒則疾大篆圓而從出八分方則横出
  八分字體四人皆唐時名家
  韓擇木 蔡有鄰 李潮 史維則
  楷書五法楷書本𧰼動合楷法謂之楷書
  執筆合法 筋骨血肉合法 平直圓方合法 偏旁分布合法 變化合法
  楷法七家同上
  鍾繇 王羲之 獻之 智永 虞世南 歐陽詢顔真卿
  真書二妙同上二家之書皆瀟灑縱横何拘平正
  鍾元常 王逸少
  書三𧰼同上
  真書如立 行書如行 草書如走
  右軍四變格李嗣真論皆見義以成字非得意以獨姸
  樂毅論太史箴其體正直有忠臣烈士𧰼 告誓文曹娥碑其容憔悴有孝子順孫𧰼 逍遙篇孤鶴賦迹遠趣髙有抱素拔俗𧰼 畫𧰼贊洛神賦姿容雅麗有矜荘嚴肅𧰼
  六變格昔人評
  黄庭經𧰼飛天仙人 洛神賦𧰼陵波神女 樂毅論勁直而揫斂 方朔贊和易而逍遙 力命衰柳葉溶曵於光風𧰼微臣之遇寵 曹娥碑花蘂漂流於駭浪似幼女之捐軀
  二家法張懷瓘云
  逸氣縱横則羲謝於獻 𬖂裾禮樂則獻不繼羲
  草書六名書輯
  草書後漢徵士張芝所造稾書衛瓘復采之法兼乎行書今草羲之獻之書小草構結微眇游絲草 散草蔡君謨以散筆作亦曰飛草
  草書三法姜堯章臨池心訣顔魯公與懷素同學草書於兵曹鄔彤問答
  [[#懷素曰折(⿰釒义)-- 釵股|懷素曰折(⿰釒义)-- 釵股]]欲其屈折圓而有力魯公曰屋漏痕欲其無起止之跡兵曹曰壁拆欲其無布置之巧
  章草三家同上謂可入章奏也評者謂三家為章草之聖品
  皇𧰼如竒峰怪石骨力有餘 索靖如金華翠葉精研莫比 蕭子雲如晴雲㸃空輕圓自得 又章草古𨽻之變也行草今𨽻之變也芝旭草行草之變也
  張旭三品書訣墨藪
  草入神品 八分入妙品 𨽻入能品
  筆髓七法虞世南
  辨意 指意 釋真 釋行 釋草 契妙 勸學
  永字八法以永字為例蔡邕得之異人相傳至張旭以授李陽冰
  㸃謂之側畫謂之勒豎謂之弩挑謂之趯左上為策丿左下為掠右上為啄右下為磔 崔援授鍾繇八法歌側蹲鴟而墜石勒緩縱以藏機弩彎環而勢曲趯峻快以如飛一作錐策依稀而似勒掠彷彿以宜肥啄騰波而速進磔憶昔以遲移 衛夫人授羲之曰側不貴臥勒常患平弩過直而力敗趯宜存而勢生策仰収而暗揭掠左出而鋒輕啄倉皇而疾掩磔䟐趞而開撑
  書字八訣歐陽詢法
  □如髙峰墜石 乙如長空新月 一如千里陣雲丨如萬嵗枯藤 □如嶺松掛石 □如萬鈞弩
  𤼵 丿如利劍截㫁角 □一波三過筆
  書法十二意梁武帝觀鍾繇書
  横也縱也間也際也末也骨體也屈折也牽掣也謂不足謂有餘布置也大小也
  用筆十法張懷瓘言
  偃仰向背 隂陽相應 鱗羽參差 峰巒起伏真草偏枯 邪正有則 遲澀飛動 射空玲瓏尺寸規度 隨字轉變
  十二法陶隱居真誥
  運筆邪則無芒角 執筆寛則書緩弱 㸃掣短則法臃腫 㸃掣長則法離澌 書促則字勢横 畫疎則字形慢 拘則乏勢 放又少則 神骨無𡡾純肉無力 少墨浮澀 多墨笨鈍
  三折筆法鍾繇弟子宋翼每畫一波三折筆
  作一戈如百鈞弩 作一㸃如髙峰墮石 作一牽如百嵗枯藤 作一放縱如驚蛇入草
  臨池八訣盧俊語
  一用紙筆 二認勢 三裹束 四真如立行如行五草如走 六上稀 七中匀 八下密
  書字八要姜白石語
  一人品髙 二師法古 三紙墨佳 四險勁 五
  髙明 六潤澤 七向背得宜 八時出新意
  九生法翰林禁經
  一生筆純毫為心軟而能健二生紙新出篋笥潤滑易書三生硯臨用注水不可浸潤四生水義在新浸不可乆停五生墨隨要旋研多則泥鈍六生手適攜執勞腕則無準七生神凝神靜思不可煩躁八生目廢息適悟光朗分明九生景天氣清明人心舒悦
  四乖五合書譜若四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
  心遽體留一乖也 意違勢屈二乖也 風燥日炎三乖也 紙墨不稱四乖也 神怡務閒一合也感物循知二合也 時和氣潤三合也 紙墨相𤼵四合也 偶然欲書五合也
  意法二傷郝陵川論書心正則氣定氣定則腕活腕活則筆端筆端則墨注墨注則神凝神凝則𧰼
  滋無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

  太嚴則傷意 太放則傷法
  臨摹二法輟耕錄經意與不經意也
  臨謂置𥿄在傍觀其大小濃淡形勢 摹謂薄紙覆上隨其曲折婉轉用筆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
  臨模二法六朝人尚字學
  廓填即今之雙鉤影書即今之響搨
  古帖五益
  一消永日汰俗情 二分别六書宗派 三多識古文竒字 四先賢風流韻態如在筆端且可搜其遺行逸籍交游宅墓 五不必鉤榻日與聚首如薫修法自然得解
  雙手書二牘有黄華能之各自有意
  或楷 或草
  三人書三行佉盧外國書三人親兄弟
  頡書直行 梵書右行 佉盧書左行
  韋誕三具自言如此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
  張芝筆 左伯紙 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
  傳八法文姬傳二十三人
  蔡邕受八法於神人 傳崔瑗 及女文姬 文姬傳鍾繇 衛夫人 夫人傳獻之 傳外生羊欣欣傳王僧䖍 僧䖍傳蕭子雲 子雲傳智永 智永傳虞世南 世南傳歐陽詢 詢傳陸柬之 柬之傳侄彦遠 彦遠傳張旭 旭傳李陽冰 陽冰傳徐浩 顔真卿 鄔彤 常玩 崔邈等
  寶章集十篇唐武后求羲之書於王方慶詔崔融序其閥閲號寶章集仍賜之
  十世從祖羲之 十一世祖導 十世祖洽 九世祖珣 八世祖曇首 七世祖僧綽 六世祖仲寶五世祖騫 髙祖規 曽祖褒 九世從祖獻之
  等凡二十八人書
  摹印四法李陽冰言
  功侔造化奥受鬼神筆墨之外得微妙法藝精於手規矩方圓繁簡相生布置不紊
  畫三品夏文彦論
  神品氣韻生動出於天成人莫窺其妙妙品筆墨超凡傳染得宜意趣有餘能品得其形似不失規矩
  畫六法謝赫曰骨法以下可學而能氣韻必在生知
  一氣韻生動 二骨力用筆 三應物寫形 四隨𩔖傅彩 五經營位置 六傳移模寫
  八格
  石老而潤 水淡而明 山要崔嵬 泉宜灑落雲烟出沒 野逕迂囘 松偃龍蛇 竹藏風雨
  三病郭若虛曰皆繫用筆
  一板謂腕弱筆癡全虧取與狀物平褊不能圓渾二刻謂運筆中疑心手相戾向畫之際妄生圭角三結謂欲行不行當散不散似物凝礙不能流暢
  十二忌饒自然
  一布置拍密 二逺近不分 三山無氣脉 四水無源流 五境無夷險 六路無出入 七石止一面 八𣗳少四枝 九人物傴僂 十樓閣錯雜十一滃淡失宜 十二㸃染無法
  一筆書畫張愛賓言
  王羲之能為一筆書 陸探微能為一筆畫
  畫家三祖
  顧長康 陸探微 張僧繇 畫家以顧陸張吳為正經楊陳董展為三史
  四聖張彦遠言
  典型當首虎頭 精神故推道子 衛協調古 探微功新 若不興跡猶隱顯僧繇等方殆庶比之於書猶皇索之倫耳
  𧰼人三得喻之書則顧陸比鍾繇張僧繇比逸少耳
  張僧繇得其肉 陸探微得其骨 顧虎頭得其神
  水火二畫湯垕言無情之物二公湥得其理
  孫位畫水 張南本畫火
  寫生三品
  評者謂黄筌之畫神而不妙 趙昌之畫妙而不神兼二者一洗而空之其徐熙歟
  富貴野逸二家郭若虛云諺稱黄筌富貴徐熙野逸二者春蘭秋菊各擅重名
  筌待詔所寫珍禽瑞鳥竒花怪石又翎毛骨氣尚豐而天水分色 熙處士多状汀花野竹水鳥淵魚又翎毛形骨輕秀而天水通色
  宋畫超唐三家
  董元得山之神氣 李成得山之體貌 范寛得山之骨法
  宋四大家南渡以後俱登祗奉名著藝苑
  李唐 劉松年 馬遠 夏珪
  元四大家
  趙子昻字孟頫號松雪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黄公望字可乆號大癡又號一峰老人王蒙字叔明號黄鶴山樵

  五射此射法也六藝之一
  白矢矢貫侯過見其鏃白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剡注羽頭髙鏃低而去剡剡然襄尺襄音讓臣與君射不敢竝立讓退一尺井儀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
  射五物鄉射以此五物詢於衆庶有賢能者
  内志正也外體直也主皮不失貫革也和容容讀作頌進退閒雅也興舞節奏比樂也
  射二序詩行葦皆所以導飲
  序賓以賢 序賓以不侮
  射六侯侯者張皮以為的也
  虎侯九十弓王大射賓射用之熊侯七十弓豹侯五十弓二侯天子及畿内諸侯用之麋侯孤卿大夫用之豻侯士用之獸侯俱五十弓熊首天子燕射麋首諸侯從王燕射虎豹首則卿大夫鹿豕則士
  三射之侯射正謂之侯者天子中之則服諸侯諸侯以下中之得為諸侯
  大射在郊侯用鵠張皮侯而棲鵠及司裘虎熊豹皆大射侯也賓射在朝侯用正張五采之侯及五正等皆賓射侯也燕射在寝侯用質張獸皮及天子熊侯白質三等皆燕射侯也 又方十尺曰侯四尺曰鵠二尺曰正正鵠皆鳥之捷𭶑者小而難中四寸曰質
  九射歐陽文忠公九射格其物九為一大侯而寓以八侯
  熊當中 虎居上 鹿在下 雕 雉 猿居右雁 兔 魚在左
  天子三侯周禮射人侯皆布為之皮為鵠侯旁亦皮飾
  虎 熊 豹
  畿内諸侯大射二侯
  熊 豹
  畿外諸侯大射三侯
  大侯糝侯雜也豹鵠麋飾豻侯戎犬皮飾
  射儀四射人以射法治射儀
  王六耦射三侯三𫉬三容樂以騶虞九節五正九十弓諸侯四耦射二侯二𫉬二容樂以貍首七節三正七十弓孤卿大夫二耦射一侯一𫉬一容樂以采蘋五節二正 士三耦射豻侯一𫉬一容樂以采蘩五節二正鄭司農云容者乏也大射禮唱𫉬者居乏中中則舉旌以宫下旌以商易氏曰天子之射與諸侯皆𤼵四矢故未𤼵矢之先天子以五節為聽諸侯三節卿大夫士以一節為聽也
  主皮射二
  卿大夫從君田獵班餘𫉬而射鄉射稱主皮者無侯張獸皮而射之主於𫉬也庶人亦主皮庶人無侯張皮而射之也
  鄉射二
  卿大夫貢賢能行鄉射之禮而詢衆庶 州長射於州序
  射鵠七㑹典
  虎鵠五彩天子用之熊鵠五彩皇太子豹鵠五彩親王豹鵠四彩一二品文武官糝鵠三彩三品至五品文武官狐鵠二彩六品至九品文武官布鵠無彩文武官子弟士民俊秀
  鄉射禮射中五射人注數射者中侯之算也禮記疏中制刻木為之状如兕鹿而伏背以盛算居國中射則皮豎中謂燕射皮豎獸名以翿旌𫉬白羽朱羽糅于郊則閭中謂大射閭亦獸名以旌𫉬于竟則虎中謂與鄰國君射以龍旜𫉬大夫兕中各以物𫉬士鹿中以翿旌𫉬天子之中未聞
  射中五皮㑹典
  樹中天子大射用之閭中天子宴射虎中皇太子親王射兕中一品至五品文武官鹿中六品至九品及文武官子弟士民俊秀
  射器九儀禮鄉射命弟子納射器注
  弓 矢 決 拾 旌 申 籌 楅 豐
  大閲四表周禮大司馬中冬教大閲虞人萊所田之野為表
  百歩一表三表三百歩 又五十歩一表則三百五十歩
  楚三侯吳越春秋范蠡進善射者陳音越王問所起對云黄帝作弓以備四方後有楚狐父傳羿羿傳
  逢蒙蒙傳楚琴氏琴氏傳大魏大魏傳楚三侯

  麋侯 翼侯 魏侯
  五御謂使馬也六藝之一
  鳴和鸞和在式鸞在衡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逐水曲御車隨水之勢屈曲而不墜水也過君表詩傳褐纏旃以為門表纏質以為槸間容握驅而入擊則不得入君表則褐纏旃也舞交衢御車在交道車旋應於舞節逐禽左御驅逆之車逆驅禽獸使左當人君以射也
  五數物生而後有𧰼𧰼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滋衆也物生既衆數之所由以起也
  數之始數之終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
  漢備五數律志
  紀於一 協於十 長於百 大於千 衍於萬
  九數亦曰九章保氏六藝之一也
  方田以御田疇界域粟米以御交質變易差分以御貴賤廩税一名衰分少廣以御積羃方圓商功以御功程積實均輸以御逺近勞費盈朒以御隱雜互見一曰嬴不足方程以御錯揉正負句股以御髙湥廣逺舊曰旁要 禮正義九數之名書本多誤鄭司農指漢時云今世有重差即舊數差分也去舊數旁要而以句股代之為漢之九數即今九章也 馬融干寶等云夕桀一篇未知所出今依司農所注
  黄帝數十等徐岳術數記遺從億至載終於大衍
  億 兆 京 垓 秭 壤 溝 潤 正 載
  其用有三夏侯算經序黄帝分三數為十等
  下數十也十變之若言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京中數萬也萬變之若言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兆曰京上數數窮則變若言萬萬曰億億億曰兆兆兆曰京
  五曹算經李淳風注趙彦若等校定
  地利生人之本故首田曹 田疇必資人功故次兵曹 人衆必欲食飲故次集曹 㑹集必務儲蓄故次倉曹 倉廩貨幣交貿變易故次金曹
  算法十書唐算學科習此
  九章李淳風釋注海島 孫子 五曹 五經 周髀綴術 緝古 張丘建 夏侯陽 又有記遺三等數二書
  宋封算學六十六人
  風后 大撓 隷首 容成 箕子 商髙 常僕鬼臾區 巫咸九人各封公史蘇 卜徒父 卜偃
  梓慎 卜楚丘 史趙 史墨 裨竈 榮方 甘徳 石申 鮮于妄人 耿壽昌 夏侯勝 京房翼奉 李尋 張衡 周興 單颺 樊英 郭
  璞 何承天 蕭吉 宋景業 臨孝恭 張胄元王朴二十八人各封伯鄧平 劉洪 管輅 趙達 祖
  冲之 殷紹 信都芳 許遵 耿詢 劉曄 劉炫 傅仁均 王孝通 瞿曇羅 李淳風 王希明 李鼎祚 邊岡 郎顗 襄楷二十人各封子司馬季主 洛下閎 嚴君平 劉徽 姜岌 張丘建夏侯陽 甄鸞 盧大翼九人各封男
  良工十人皆古善相馬者若趙王良秦伯樂九方堙尤盡其妙
  寒風相口齒 麻朝相頰 子女厲相目 衛忌相⿱ 許鄙相𦙷後竅也音穹投伐褐相胷脅 管青相脣吻 陳非相股脚 秦牙相前 贊君相後
  解鳥獸語十人
  解馬語陽翁仲李南解牛語介葛盧解鳥語公冶長侯瑾解鳥獸語唐僧隆多白龜羊解雀語成子楊宣解蟻言太原王氏因祭厠神而𫉬聞蟻言

  七稽疑洪範
  雨 霽 蒙 驛 克卜五也貞 悔占二也
  三兆周禮大卜掌三兆之法
  玉兆顓帝之兆瓦兆帝堯之兆原兆有周之兆
  四兆同上卜師掌開龜之四兆
  方兆卜其作事之方功兆卜其可成之功義兆卜其當為之宜弓兆取諸張弛之𧰼
  龜八命同上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
  征討𧰼大𧰼共事圖事有為有行卜時之雨卜疾之瘳
  灼龜五兆周禮古今疏
  直上向背為木兆 直下向足為水兆 邪向背為火兆 邪向下為金兆 横為土兆
  龜四體中庸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注謂龜之四足
  春占後左 夏占前左 秋占前右 冬占後右
  龜筮二數三正記
  天子龜長一尺二寸 諸侯一尺 大夫八寸 士六寸龜隂故數偶也天子蓍長九尺 諸侯七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蓍陽故數竒也
  卜簭四占周禮
  君占體體有吉凶大夫占色色有善惡吏占墨墨有大小卜人占圻圻有明微
  九簭簭人辨九簭之名國有大事先簭而後卜
  巫更巫筮同更遷都邑巫咸咸感也筮衆心感否巫式筮作法宜否巫目事衆筮其要也巫易筮所改易巫比筮所和同巫祠筮牲與日巫參參乗也筮御與右巫環環攻也筮師與否
  筮卦二徳
  蓍之徳圓而神神以知來卦之徳方以知知以藏徃
  卜筮四始物原
  伏羲始造龜卜 神農始以蓍筮 張良始造棊卜京房始以錢卜
  卜筮四法唐志太卜
  龜 五兆 易 式
  四占太𤣥旦則用經一五七夕則用緯三四八
  星 時 數 辭
  三式唐六典其局以楓木為天棗心為地刻十二神下布十二神
  靁公 太一 六壬
  三代卜筮史記龜策傳
  塗山之兆從而夏世 飛燕之卜順而殷興 百榖之筮吉而周王
  厯卜七家史記所載楮先生之言
  五行家 堪輿家 建除家 叢辰家 厯家 天人家 太一家
  術數六種漢志
  天文自泰一雜子星至圖書祕記二十一家厯譜自黄帝五家厯至杜忠算術十八家五行自泰一隂陽至五音定名三十一家蓍龜自龜書至易卦八具十五家雜占自黄帝長柳占夢至種樹栽果相蠶十八家形法自山海經至相六擾六家
  方技四種同上
  醫經自黄帝内經至旁篇七家經方自十二病方至神農黄帝食經十一家房中自容成隂道至三家方八家神仙自宓戲雜子道至泰一雜子黄冶十家
  聖濟經十卷政和中御製竝序
  體真 原化 慈幼 達道 正紀 食頤 守機衛生 藥理 審劑
  厯代醫物原
  神農始究息脉辨藥性制針灸作醫方 軒轅臣巫彭始製藥丸 伊尹刱煎藥 秦和為醫方
  三醫列子季梁得疾其子謁三醫
  矯氏 俞氏 盧氏
  三人孰善醫鶡冠子扁鵲對魏文侯問文侯曰使管子行以扁鵲之道文公㡬成其霸乎長兄視神病未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 中兄治病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 若扁鵲鑱血脉投毒藥副肌膚間故名出聞於諸侯
  二扁鵲秦越人精醫世因以為號難經乃其所作
  一黄帝時人 一戰國時人
  二雷公宋雷斆撰炮炙三卷人多不知其名但以素問有雷公黄帝弟子遂以為雷公撰一黄帝時人 一趙宋時人
  解三縛後周僧坦善醫伊婁穆自腰至臍似有三縛為三劑愈之
  初服上縛解 再服中縛解 三服三縛悉除
  醫十三科
  大方脈 小方脈 風科 婦人科 産科 口齒科 咽喉科 金鏃科 傷折科 瘡科 眼科鍼灸科 禁呪科又曰祝由科
  醫四妙
  神望而知之聞而知之問而知之切脈而知之
  彈琴八法琴譜
  大指向内曰擘譜作尸向外曰托譜作乇食指向内曰抹譜作木向外曰挑譜作乚中指向内曰句譜作勹向外曰剔譜作□名指向内曰打譜作扌向外曰摘譜作□
  棊四𧰼班固奕旨論四𧰼既陳行之在人蓋王政也
  局必方正𧰼地則也 道必正直神明徳也 棊有黒白隂陽分也 駢羅列布效天文也 又或虛設豫置以自衛䕶𧰼庖犧網𦊙之制隄防周起障塞漏決似夏后治水之勢作伏設詐突圍横行田單之竒要厄相刼割地取賞蘇張之資
  三計桓談新論
  上計張置疏逺多得道而為勝取吳楚廣道者也中計務相遮絶要以爭便求利塞城臯遮要爭利者也下計守邊趨作罫自生於小地據長沙臨越此守邊趨作罫者也更始帝將相不能防衛而合罫中死棊皆生
  四若李泌七嵗能文𤣥宗命觀棊泌云
  方若行義 圓若用智 動若騁才 靜若得意
  八勢奕如對敵故以勢言之
  蛟龍玩珠 彩鳯翻身 蝴蝶遶園 魚歸石洞老鶻打兔 驪龍抱珠 猛虎奔林 羣鴉打鳯
  十訣奕有十法故以訣言之
  不得貪勝 入界宜援 攻彼顧我 棄子爭先捨小就大 逢危須棄 慎勿欲速 動須相應彼强自保 我弱取和
  雅戲四名蓋始於西竺流於魏盛於齊梁陳隋唐之間劉存馮鑑皆云曹植始製
  曰握槊 曰長行局 曰波羅塞戲 曰雙陸
  摴蒱十二采摴蒱經
  梟 犢 雉 盧 開 塞 進 退 獺 黒鷹 雞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二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三目録
  人部
  治道𩔖
  十六字
  三事
  六府
  九功
  洪範八政
  王制八政
  三代所尚
  六典
  八法
  八則
  八柄
  八統
  九兩
  六敘
  六聯
  八成
  七事
  十二教
  保息六
  本俗六
  九法
  三詢
  六約
  五物
  五書
  五先
  治天下五
  本典五則
  五徳
  九典
  九則
  十淫
  四者道所起
  三者道所止
  六賊
  五美四惡
  九經
  三寶
  天子四御
  四用
  六官總治
  七教
  三至
  修三者
  人主敬三倫
  政之急者二
  十一徳
  三徳
  五則
  三常
  六柄
  五善
  取國五難
  三務
  聖王三𭔃
  聖王四修
  二者有天下
  國三慎
  三者不失道
  四守
  五輔
  五使
  七法
  六親
  君三欲
  三得
  四順
  九惠
  三滿
  兩原
  六攻
  四經
  八觀
  五正
  三絶
  兩式
  四術
  九變
  四徵
  四美
  六者道之出
  七術
  天下信數三
  四者所以治安
  三者道異
  民見三者必避農戰
  三知
  四者異位同本
  三者非君道
  去三者
  三私
  衆者君人之大寶
  名不正有五
  勸民有三
  外三者而獨操主術
  三具
  屏四患從五政
  三擇
  三節
  三名
  四齊
  君天下命四
  四統
  五論
  法有四呈
  四者亂所生
  二者為國所甚
  六律
  止五遁
  四生
  五赦
  王號大意五科
  君號大意五科
  五事
  三道
  三君問政
  政三品
  五寒
  三術
  六則
  六政體
  十難
  政理有三
  三大
  去四甚
  為國五要
  六綱
  二先
  天下二難
  修心三要
  治國三要
  十事
  十事
  十事
  三先務
  天下三大
  六事
  三言
  四者廢一不可
  五事
  八目
  人君修徳二要
  法天五貫
  法地五熲
  五事
  四箴
  六事
  五不隔
  人臣望當宁者二

  賈誼治安三策
  董仲舒天人三策
  仲長統十六政務
  諸葛十六策
  傅休奕便宜五事
  魏徵十思
  十漸
  姚崇十事
  元稹十事
  劉蕡策三事
  陳子昻八科
  康澄六畏
  開寶十策
  淳化澄清五略
  嘉祐五規
  建炎十議
  紹興時政論二十篇
  淳熙十箴
  郝天挺七事
  張楨大要三
  彭時安民七事
  李夢陽二病
  三害
  六漸
  陳以勤六事
  石星六事
  張養蒙五事
  楊璉禮制四事
  平臺三問
  劉宗周六事
  方岳貢四事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三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治道𩔖
  十六字虞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三事禹謨
  正徳 利用 厚生 立政作三事謂天地人 楚語觀射父對天事武地事文民事忠信
  六府同上
  水 火 木 金 土 榖
  九功同上九功之徳皆可歌謂之九歌
  六府 三事
  洪範八政
  制田里教樹畜惠工商通財賄修禮物交神人司空掌土以安居司徒掌教以成性司寇掌禁以治姦徃來交際除殘禁暴
  王制八政齊八政以防淫
  飲食俎豆有數衣服文繡有恒事為去邪而歸正百工技藝異别别異以歸同五方器用有長短有小大有多寡有廣狹
  三代所尚
  夏尚忠 殷尚質董子作上敬周尚文 檀弓夏尚黒殷尚白周尚赤 郊特牲虞祭尚氣殷尚聲周尚臭考工記虞上陶夏上匠殷上梓周上輿
  六典周禮太宰掌之
  治典以經邦國治官府紀萬民教典以安邦國教官府擾萬民禮典以和邦國統百官諧萬民政典以平邦國正百官均萬民刑典以詰邦國刑百官糾萬民事典以富邦國任百官生萬民
  八灋以八灋治官府
  官屬六官之屬各六十官職百官各有其職官聯連事通職相佐助官常各領官之常職官成官府之成典官灋所主之法度官刑司刑所掌五刑官計三年大計羣吏而誅賞之
  八則灋也以八則治都鄙
  祭祀馭神灋則馭官廢置馭吏禄位馭士賦貢馭用禮俗馭民刑賞馭威田役馭衆
  八柄以八柄詔王馭羣臣
  爵以馭貴 禄以馭富 予以馭幸 置以馭行生以馭福 奪以馭貧 廢以馭罪 誅以馭過内史掌八枋以詔王治即此八柄也
  八統總也以八統詔王馭萬民
  親親親九族也敬故重故舊也進賢用有徳者使能任有才者保庸安有功者尊貴崇有爵者達吏察舉勤勞小吏禮賓賓客諸侯
  九兩以九兩繫邦國之民兩猶偶也繫猶綴也
  牧以地得民牧州長也九州皆有封域長以貴得民諸侯一邦之貴民所仰也師以賢得民庠序之師徳為人範儒以道得民黨學典教道足化民宗以族得民大宗之子以收宗族主以利得民公卿大夫之治都鄙者吏以治得民小吏之在鄉遂者友以任得民謂同井合志自不忍棄藪以富得民廣瀦鉅野賦物所生
  六敘小宰以正羣吏
  叙正其位有尊卑也叙進其治有先後也叙作其事大事從長小事專達叙制其食因尊卑以制禄叙受其㑹㑹計之書受之亦以尊卑叙聴其情獄訟之情聴之亦以尊卑
  六聯以合邦
  祭祀之聯事如太宰贊玉幣司徒奉牛牲宗伯眂滌濯司馬羞魚牲司寇奉明水火之𩔖必聯事合治而後成凡事皆然賓客之聯事 喪荒之聯事 軍旅之聯事 田役之聯事 斂弛之聯事
  八成以經邦治謂民有訟者以此八事之成式聽㫁焉
  聽政役以比居 聽師田以簡稽 聽閭里以版圖聽稱責以傳别 聽禄位以禮命 聽取予以書
  契 聽買賣以質劑 聽出入以要㑹
  七事
  祭祀 朝覲 㑹同 賓客 軍旅 田役 喪荒
  十二教大司徒所施
  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茍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以隂禮教親則民不怨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以儀辨等則民不越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以刑教中則民不虣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以度教節則民知足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以賢制爵則民慎徳以庸制禄則民興功
  保息六大司徒以養萬民
  慈幼 養老 振窮 恤貧 寛疾 安富
  本俗六以安萬民
  媺宫室 族墳墓 聯兄弟 聯師儒 聯朋友同衣服
  九灋大司馬掌之
  制畿封國以正邦設儀辨位以等邦進賢興功以作邦建牧立監以維邦制軍詰禁以糾邦施貢分職以任邦簡稽鄉民以用邦均平守則以安邦比小事大以和邦
  三詢小司寇
  詢國危 詢國遷 詢立君
  六約司約掌邦國及萬民之約劑有不如約者則據以治之大約劑書宗彝小約劑書其圖治神之約為上謂命祀郊社四望祖宗也治民之約次之謂征税也治地之約次之謂封界也治功之約次之謂羣臣立勲爵賞所頒也治器之約次之謂吉凶禮樂車服所用也治摯之約次之謂玉幣禽鳥為贄見禮也
  五物小行人掌五物以治其事故
  國札喪則賻補之 國凶荒則賙委之 國師役則槁禬之 國有福事則慶賀之 國有禍災則哀弔之
  五書同上五物為五書以反命於王
  萬民之利害為一書 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 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為一書 札喪凶荒厄貧為一書 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
  五先禮大傳聖人南面聴天下所宜先者五民不與焉
  治親 報功 舉賢 使能 存愛察仁愛者也
  治天下五祭義
  貴徳為其近道貴貴為其近君貴老為其近親敬長為其近兄慈幼為其近子
  本典五則周書序周公告成王以五則作本典
  能求士者智 與民利者仁 能収民獄者義 能督民過者徳 為民犯難者武
  五徳周書五徳既明民乃知常
  教徳 和徳 仁徳 正徳 歸徳
  九典同上
  祗道以明之 稱賢以賞之 典師以教之 四戚以勞之 伍長以遵之 羣老以老之 羣醜以移之 什長以行之 戒卒以將之
  九則同上
  昭質 昭信 昭讓 昭位 昭政 昭靜 昭潔昭因 昭明
  十淫同上
  淫政破法 淫好破義 淫樂破徳 淫動破醜淫中破禮 淫采破服 淫文破典 淫權破故淫貨破職 淫巧破用
  四者道所起文王問先聖之道何所起止太公答以此
  柔而靜 恭而敬 強而弱 忍而剛
  三者道所止同上
  見善而怠 時至而疑 知非而處
  六賊太公
  臣有作宫室遊觀者傷王徳 民有不事農任氣犯禁者傷王化 臣有結黨蔽賢者傷王權 士有外交不重其主者傷王威 臣有輕爵位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 強宗有侵奪侮弱者傷庶人之業
  五美四惡論語夫子與子張論從政
  惠而不費 勞而不怨 欲而不貪 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五美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 出内之吝謂之有司四惡
  九經中庸
  修身 尊賢 親親 敬大臣 體羣臣 子庶民來百工 柔遠人 懷諸侯
  三寶孟子
  土地 人民 政事 六韜大農大工大商
  天子四御家語夫子告閔子
  天 地 人 事
  四用同上夫子云四者君以政用之所以立於無過之地
  天生時 地生財 父生人 師教人
  六官總治家語夫子答閔子問政
  冡宰成道治官司徒成徳教官宗伯成仁禮官司馬成聖政官司寇成義刑官司空成禮事官
  七教同上孔子云治民之本
  敬老則民益孝尊齒則民益悌樂施則下益寛親賢則下擇友好徳則下不隱惡貪則下耻爭廉讓則下知節
  三至同上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至賞不費而天下悦 至樂無聲而天下和 荀子三至謂至彊至辨至能
  修三者同上孔子答曽子
  仁者莫大於愛人 知者莫大於知賢 政者莫大於官能
  人主敬三倫同上倫紀也
  君上者民之儀 有司埶政者民之表 邇臣便辟者羣僕之倫便辟在君左右者
  政之急者二同上夫子告哀公莫大乎使民富且壽
  省役薄斂則民富 敦教遠罪則民壽
  十一徳魯語單襄公云此十一徳者晉周皆有焉
  敬 忠 信 仁 義 知 勇 教 孝惠讓
  三徳同上富辰云明王不失此三徳
  義以生利 祥以事神 仁以保民 荀子三徳誠乎上謂忠信調和均辨
  五則同上周太子晉云蔑棄五則
  𧰼天 儀地 和民 順時 共神
  三常同上僖負覊云
  愛親明賢政之幹 禮賓矜窮理之宗 禮以紀政國之常 周書治國三常君舉賢為常官任賢為常士敬賢為常
  六柄齊語又作六秉
  生 殺 富 貧 貴 賤 韓子刑徳為二柄魏元忠言天下之柄有二文武而已
  五善左傳穆叔如晉享歌鹿鳴之三穆叔三拜云
  訪問於善為咨 咨親為詢 咨禮為度 咨事為諏 咨難為謀
  取國五難同上叔向云
  有寵而無人 有命而無主 有主而無謀 有謀而無民 有民而無徳
  三務同上士文伯云
  擇人 因民 從時
  聖王三𭔃管子所以合天地之行
  務時而𭔃政 作教而𭔃武 作祀而𭔃徳
  聖王四修同上所以免天地之責
  日食修徳 月食修刑 彗星見修和 風與日爭明修生
  二者有天下同上言人以惡聲惡氣懼已則耳聞目見不敢為非也
  懼聲以感耳 懼氣以感目
  國三慎同上
  慎貴在舉賢 慎民在置官 慎富在務地
  三者不失道同上孔子對定公
  用可用則正治 敬可敬則尚賢 畏可畏則服刑恤
  四守同上
  君畫之 相守之 相畫之 官守之 官畫之民守之
  五輔同上注五者可以輔弼國政
  徳有六興 義有七體 體有八絃 法有五務權有三度
  五使同上
  天以時使 地以材使 人以徳使 鬼神以祥使禽獸以力使
  七法同上
  錯儀畫制𧰼論材審用和民一衆變俗易教決塞敺衆移民心術布令必行計數舉事必成
  六親同上
  以家為家 以鄉為鄉 以國為國 以天下為天下 如地如天 如日如月
  君三欲同上
  求必欲得 禁必欲止 令必欲行
  三得同上
  得百姓之力者富 得百姓之心者強 得百姓之譽者榮
  四順同上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民惡憂勞我逸樂之 民惡貧賤我富貴之 民惡危墜我存安之 民惡滅絶我生育之
  九惠同上
  敬老 慈幼 恤孤 養疾 合獨 問疾 通窮振困 接絶
  三滿同上三滿則國非其國
  地大不為土滿 人衆不理人滿 兵威不止武滿
  兩原同上不彰兩原則刑繁注
  妄原 淫原
  六攻同上重令者何也
  親 貴 貨 色 巧佞 玩好
  四經同上
  常令不審則百匿勝 官爵不審則姦吏勝 符籍不審則姦民勝 刑法不審則盜賊勝
  八觀同上謂覘人之國
  行田野視耕芸饑飽可知 行山澤觀桑麻六畜貧富可知 入國邑視宫室車服侈儉可知 課凶饑計師役視臺榭量國費虛實可知 入州里觀習俗治亂可知 入朝廷觀左右上下之所貴賤者強弱可知 觀置法出令臨衆用民寛嚴可知 計敵與量上意察國本觀民産之有餘不足存亡可知
  五正鶡冠子
  有神化化於未有 有官治道於本 有教治修諸已 有因治不變俗 有事治矯之於末
  三絶老子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 絶仁棄義民復孝慈 絶巧棄利盜賊無有
  兩式同上
  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四術尸子
  忠愛 無私 用賢 度量通財則用足
  九變荘子古云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
  明天 道徳 仁義 守分 形名 因任 原省是非 賞罰 文中子化至九變王道其明注孔
  子三年有成九成二十七年
  四徵韓非子言用術之事
  揆之以地 謀之以天 驗之以物 參之以人
  四美同上言此四者人君自有不可假之臣下
  身之至貴 位之至尊 主威之重 主勢之隆
  六者道之出同上言六者皆自道生
  道不同於萬物故能生萬物 徳不同於隂陽故能成隂陽 衡不同於輕重故能知輕重 繩不同於出入故能正出入 和不同於燥溼故能均燥溼君不同於羣臣故能制羣臣
  七術同上主之所用也
  一曰衆端參觀 二曰必罰明威 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聴責下 五曰疑詔詭使 六曰挾知而
  問 七曰倒言反事
  天下信數三同上
  智所不能立在得人 力所不能舉在求助 彊所不能勝在法術
  四者所以治安同上
  耕墾厚民産以上為酷重罰禁民邪以上為嚴實倉庫以救饑以上為貪閲士卒以禽敵以上為暴
  三者道異商子言世事變而行道異也
  上世親親而愛施 中世上賢而悦仁 下世貴貴而尊官
  民見三者必避農戰同上
  游士可以尊身 商賈可以富家 技藝足以距口
  三知吕氏春秋論持國之道
  太上知始 其次知終 其次知中
  四者異位同本同上詹子對楚王論為國
  以身為家 以家為國 以國為天下
  三者非君道同上言人君不可代臣思維舉動趨走也
  用則衰 動則暗 作則倦
  去三者同上言無知無為不用耳目乃是君道
  去聴則聰 去視則明 去智則公
  三私同上言當循理以平其私
  私視使目盲 私聴使耳聾 私慮使心狂
  衆者君人之大寶同上
  以衆勇無畏乎孟賁 以衆力無畏乎烏𫉬 以衆見無畏乎離婁 以衆知無畏乎堯舜
  名不正有五同上言人主御羣臣名實不知則官職煩亂矣
  説以智通而實以用也過悗 譽以髙賢而充以卑下贊以潔白而隨以汙徳 任以公法而處以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罷怯
  勸民有三同上言民無欲君亦不得而用之所以貴有欲也
  天子至貴 天下至富 彭祖至壽
  外三者而獨操主術李斯傳
  儉節仁義之人立於朝則荒肆之樂輟 諌説論理之臣聞於側則流漫之志詘 烈士死節之行顯於世則康淫之慮廢
  三具荀子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強而強
  仁眇天下 義眇天下 威眇天下
  屏四患崇五政同上
  一曰偽亂俗 二曰私壞法 三曰放越軌 四曰奢敗制 一曰興農桑以養生 二曰審好惡以正俗 三曰宣文教以章化 四曰立武備以秉威五曰明賞罰以統法
  三擇同上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
  義立而王 信立而霸 權謀立而亡
  三節同上
  平政愛民 隆禮敬士 尚賢使能 左傳聲子勸賞畏刑恤民三者禮之大節也
  三名同上
  刑名從商 爵名從周 文名從禮 尹文子命物之名方圓白黒毁譽之名善惡貴賤况謂之名賢愚愛憎
  四齊同上齊謂無所闕也
  其治法 其佐賢 其民愿 其俗美
  君天下命四同上
  一曰正命 二曰受命 三曰改命 四曰攝命
  四統同上
  善生養人人親之善班治人人安之善顯設人人樂之善藩飾人人榮之
  五論同上
  臣下職 君法明 刑稱陳 言有節 工通利
  法有四呈尹文子
  一曰不變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齊俗之法能鄙同異是也三曰治衆之法慶賞刑威是也四曰平準之法律度權量是也
  四者亂所生同上
  獨賢之行不可成化 獨能之事不可周務 出羣之辨不可户説 絶衆之勇不可征陣
  二者為國所甚同上
  人富則不羨爵禄 人貧則不畏刑罰
  六律淮南子
  生 殺 予 奪 賞 罰
  止五遁同上言五者有一不足以治天下
  遁於木宫室等遁於水池沼等遁於土城郭等遁於金鐘鼎等遁於火焚林等
  四生賈誼言聖王在上人得四生
  無軍兵 無凍餒 無刑罰 無癘疾
  五赦賈誼新書惟稽五赦以綏民中
  一原心 二明徳 三勸功 四褒化 五權計
  王號大意五科桂崖子合此五科以一言謂之王
  皇科普大方科正直而方斤科斤運周徧黄科美而能黄徃科四方皆徃
  君號大意五科同上合此五科以一言謂之君
  元科不比於元則失本原科所為不立則不效於原權科用權於變則失中溫科道徳不溫平羣科衆不親則離散
  五事谷永對王事之綱紀
  身治正 閨門治 左右正 功賞得 徳厚吏良
  三道漢文策賢良鼂錯對
  明國家大體 通人事終始 能直言極諫
  三君問政説苑夫子對之不同如此
  葉公問政夫子曰政在説近來逺 魯哀公問政夫子曰政在選賢 齊景公問政夫子曰政在節財
  政三品劉向政理
  王者之政化之 伯者之政滅之 強者之政脅之
  五寒劉向正諫國有五寒而冰凍不與焉
  一政外 二女厲 三謀泄 四不敬卿士 五不能治内而務外
  三術晉志班固據大傳採仲舒向歆著五行志博通祥變以傳春秋綜而為言
  一曰君治以道臣輔克忠萬物咸遂則和氣應休證效 二曰君違其道小人在位衆庶失常則乖氣應咎證效 三曰君臣見災異退而自省責躬修徳共禦補過則禍消而福生
  六則小荀子
  以天道作中 地道作和 仁徳作正 事物作公身極作誠 變數作通
  六政體同上
  承天惟允 正身惟常 任賢惟固 恤民惟勤明制惟典 立業惟敦
  十難同上恤十難以任賢能
  一不知 二不進 三不任 四不終 五以小怨棄大徳 六以小過黜大功 七以小失掩大得八以奸訐傷忠正 九以邪説亂正度 十以殘疾廢賢能
  政理有三忠經
  化之以徳理之上也則人日遷善而不知 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則人不得不為善 懲之以刑理之下也則人畏而不敢為非
  三大徐幹言舉之甚輕行之甚邇而人莫之知
  明莫大乎自見否則矇聰莫大乎自聞否則瞶睿莫大乎自慮否則瞀
  去四甚魏志楊阜疏
  舍賢任私妨治之甚 廣開宫室害農之甚 競作竒巧傷本之甚 俗吏煩苛亂民之甚
  為國五要髙閭上表
  文徳 武功 法度 防固 刑賞
  六綱竇儼
  明禮 崇樂 熙政 正刑 勸農 經武
  二先司馬文正公
  治身莫先於孝 治國莫先於公
  天下二難同上
  以道義服人難難在我也以勢力服人難難在人也
  修心三要同上
  仁 明 武
  治國三要同上
  官人 信賞 必罰
  十事吕文獻公
  畏天 愛民 修身 講學 任賢 納諫 薄斂省刑 去奢 無逸
  十事范文正公
  明黜陟 抑僥倖 精貢舉 擇官長 均公田厚農桑 修武備 減徭役 覃恩信 重命令
  十事明道先生
  師傅 六官 經界 鄉黨 貢士 兵役 民食四民 山澤 分數
  三先務伊川云當世之務所先者三三者之中立志尤為本
  立志 責任 求賢
  天下三大胡五峰言
  大本一心也有大本然後可以有天下大㡬萬變也見大幾然後可以取天下大法三綱也行大法然後可以理天下
  六事侍講蘇軾元祐中拜恩之日首陳六事
  慈 儉 勤 謹 誠 明
  三言同上
  結人心 厚風俗 存紀綱
  四者廢一不可陳潛室言
  井田 學校 封建 肉刑
  五事許衡告元世祖
  立國規模 中書大要 為君難 農桑學校 慎微
  八目姚樞
  力學 尊賢 修身 愛民 親親 畏天 好善遠佞
  人君修徳二要明太祖時通判王禕上
  忠厚以存心 寛大以為政
  法天五貫宋濓
  明則日照月臨 喜則祥颷卿雲 怒則迅靁驚霆生則甘雨零露 殺則毒霜虐霰
  法地五熲同上
  靜則墮山喬嶽 涵則巨浸大川 序則井邑方州限則内夏外戎 養則飛潛動植
  五事謝一䕫
  正宫闈 親大臣 開言路 廣好生 謹妄費
  四箴正徳時鄭王厚烷請上修徳講學并進四箴及連珠十首
  居敬 窮理 克已 存誠
  六事慶時張居正上
  省議論 振紀綱 重詔令 覈名實 固邦本飭武備
  五不隔劉大受
  上下不隔 大小不隔 京臣邊臣不隔 腹塞不隔 理財牧民均平不隔
  人臣望當宁者二泰昌時御史史永安疏
  聴受之威宜霽 兼収之益宜𢎞

  賈誼治安三策
  可為痛哭者一言他日諸侯強大反側難制也可為流涕者二言輕重倒置玩細娛不圖大患也可為長太息者六言服用奢僭俗吏不知大體經制不定當輔導太子當審定取舍當優禮大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正君心以正四方立教化以防萬民 置師傅以養士責大臣以求賢 定法制以革奢侈持一統以息邪説
  仲長統十六政務
  明版籍 審什伍 限夫田 定五刑 益君長急農桑 去末作 敦教學 表徳行 覈才藝簡精悍 修武器 嚴禁令 信賞罰 糾遊戲察苛刻
  諸葛十六策晁氏志
  治國 君臣 視聽 納言 察疑 治民 舉措考黜 治軍 賞罰 喜怒 治亂 教令 決
  㫁 思慮 隂察
  傅休奕便宜五事泰始中為散𮪍常侍上言
  農事得失 水官興廢 安邊 御戎 政事寛猛之宜
  魏徵十思
  見可欲則思知足 將興繕則思知止 處髙危則思謙降 臨滿盈則思挹損 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 防壅蔽則思延納 疾讒邪則思正已 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 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十漸魏徵疏帝曰今朕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
  貞觀初清靜寡欲今索駿馬訪怪珍一漸也 貞觀初䕶民如子頃思用人力二漸也 貞觀初役已利物比縱欲勞人三漸也 貞觀初親君子比狎小人四漸也 貞觀初不貴異物不作無益今難得之貨竝進玩好之作無息五漸也 貞觀初求士如渴比讒佞得行六漸也 貞觀初無好田獵數年後馳騁為樂七漸也 貞觀初羣情上達今忠𣢾不伸八漸也 貞觀初孜孜治道比無事興兵九漸也 貞觀初矜育撫寧比闗中勞弊十漸也
  姚崇十事先天中入相先設十事以堅帝意
  政先仁恕 不幸邊功 法行自近 宦官不預政租賦外絶貢獻 戚屬不任臺省 接大臣以禮羣臣得犯忌諱 絶道佛營造 推此鑒戒為萬
  代法
  元稹十事
  教太子正邦本 封諸王固磐石 出宫人 嫁宗女 時召宰相講庶政 次對羣臣廣聰明 復正衙奏事 許方幅糾彈 禁非時貢獻 省出畋遊獵
  劉蕡策三事裴度韋處厚所以拒之而不敢伸也
  譏及文宗 譽隆宰輔 切詆宦寺
  陳子昻八科
  措刑 官人 知賢 去疑 招諌 勸賞 息兵安宗子
  康澄六畏
  賢士藏匿 四民遷業 上下相徇 廉恥道喪毁譽亂真 直言不聞
  開寶十策宋太祖幸西都張齊賢以布衣獻策賜束帛歸語太子曰朕不欲爵以官異時可使為相下并汾 富民 封建 崇孝 舉賢 太學 籍田 選良吏 懲奸 謹刑
  淳化澄清五略中丞王化基慕范滂之志獻澄清略
  復尚書省 謹公舉 懲貪吏 省宂員 擇遠官
  嘉祐五規司馬文正公
  保業 惜時 遠謀 重微 務實
  建炎十議右僕射李綱上
  國是 巡幸 赦令 僭逆 偽命 戰 守 本政 乆任 修徳
  紹興時政論二十篇胡安國上
  保國必先定計 定計必先定都 建都擇地必先設險 設險分土必先遵道制 制國以守必先恤民 行此有道必先立政 立政有經必先核實以上十冇五篇尚志所以立本 正心所以決事 養氣所以制敵 宏度所以用人 寛隱所以明徳又五篇
  淳熙十箴光宗登極右諫議謝諤獻
  業難成而易敗 道甚簡易在尊所聞 畏天之威存心公正 賞罰不可妄 奨廉戒貪 訪民疾
  苦 理財以義 奸諛生亂 自治乃可理外
  郝天挺七事
  惜名爵 抑浮廢 止括田 乆任使 論好事奨農務本 勵學養士
  張楨大要三答元特黙問
  保君父 扶社稷 衛生靈
  彭時安民七事明成化時
  正心術 謹命令 親接見 納諫諍 慎賞罰勵官守 恤軍民
  李夢陽二病𢎞治時
  士習委靡病元氣左右朋比病心腹
  三害同上
  兵害宂食空名民害斂重官貪㡬民害占田侵塲
  六漸同上
  一匱之漸兵連浪費二盜之漸民窮財盡三壞名器之漸鑽刺風行四弛法令之漸虛文日乆五方術眩惑之漸尊崇釋道六貴戚驕恣之漸指壽寧侯
  陳以勤六事
  慎擢用 乆任 懲贓吏 用人 練民兵 重榖
  石星六事穆宗時
  養聖躬 廣聖學 勤視朝 速俞允 廣聴納察讒譖
  張養蒙五事萬厯時
  一部院職漸輕 二科道職漸輕 三撫按職漸輕四内差職漸重 五專指君心不淨謂好逸好疑好勝好貨
  楊璉禮制四事
  肅清朝禁 勤咨祖制 人臣進退以禮 章疏奏請宜明
  平臺三問崇禎時通政徐石麟對
  守邊在農戰互用救荒在勸民輸粟安民在省官用賢
  劉宗周六事
  建道揆京師立書院為致治之本貞法守焚錦衣刑具專聴法司崇國體大臣三品以上犯罪九卿詳㑹司寇議辟乃得収係清伏奸匿名文書一切立毁懲官邪京官與外官交際必風聞彈劾之飭吏治吏治之敗無如催科火耗詞訟贖鍰至於營陞謝薦巡方御史尤甚請以風憲受贓之律為囘道考察第一義
  方岳貢四事由山東漕運副使擢左副都御史尋進東閣大學士
  清言路以收人心 定推遷以養廉恥 責吏治於荒殘 儲將材於部伍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三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四目録
  人部
  𨕖課𩔖
  五王取人
  文王七屬
  屬有九用
  用有六證
  七害
  鄉三物
  三語一有
  用人三去
  貢士三適
  齊三𨕖
  孟春論吏四
  五者定相
  察五臣
  三不足
  九徵
  八觀
  六驗
  六患

  漢四科
  明經三科
  茂才三科
  孝廉四科
  辟召四科
  光禄四行
  茂才四行
  中正八損
  隋二科舉人
  四科舉人
  十科舉人
  唐三科
  六科
  秀才試策四等
  九科
  三科
  四科
  𨕖人三𩔖
  𨕖人四事
  任人四式
  紫宸殿䇿試四科
  三銓
  小𨕖三擇
  武舉二科
  試用武舉有七
  宋兩科
  三經科
  講武殿覆試八科
  八行取士
  𨕖舉七狀
  三科
  乾徳制舉三科
  制舉六科
  元祐十科
  紹興六科
  復増制舉十科
  正奏名五甲
  特奏名五等
  元豐四𨕖
  𨕖人七階
  明初四科三途
  生員三等
  三塲取士
  中式十日後試五事
  三大病根

  周六計
  三本
  三授
  三材
  漢刺史六條
  御史監三輔九條
  晉六條
  五條
  北齊五條
  後周六條
  唐覈才三術
  考課四善
  三最
  二十七最
  六察
  六條
  諸使三考
  定考流外官四等
  五術
  五要
  八計
  吏能四科
  審官六議
  祥符御製文武七條
  開寳察舉三科
  紹興八科
  舉薦按察四條
  三策救四弊
  宋三事不可不變
  元五事
  六功賞地
  功五品
  三賞
  三賞
  以官賞功二害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四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𨕖課𩔖
  五王取人大戴禮
  堯取人以狀 舜取人以色 禹取人以言 湯取人以聲 文王取人以度
  文王七屬大戴禮倫有七屬
  國任貴 鄉任正 官任長 學任師 族任宗家任主 先任賢
  屬有九用同上
  有慮 慈惠 忠正 順直 絜正 謹廉 好謀接給 猛毅
  用有六證同上
  觀誠 考志 視中 觀色 觀𨻻 揆徳
  七害太公
  無謀輕戰者勿將 有名無實者勿謀 樸躬惡服詐偽者勿近 髙議誹俗奸慝者勿寵 貪禄悅主者勿使 技巧傷農者必禁 左道惑民者必止
  鄉三物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
  一六徳知仁聖義忠和二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三語一有文王世子注
  或以徳進 或以事舉 或以言揚
  用人三去禮運
  用人之知去其詐 用人之勇去其怒 用人之仁去其貪
  貢士三適書大傳諸侯三年一貢士
  一適謂之好徳 再適謂之賢賢 三適謂之有功
  齊三𨕖齊語
  鄉長所進 官長所𨕖 公所訾相量視也
  孟春論吏四家語孔子答閔子
  能徳法者為有徳 能行徳法者為有行 能成徳法者為有功 能治徳法者為有智
  五者定相魏文侯謂李克曰今置相非成則璜克對以此遂相成
  居視其所親 富視其所與 達視其所舉 窮視其所為 貧視其所取
  察五臣韓非子言當用法而察其臣
  易亡好擇是心貪者不謂廉逆法强諫是凌主者不謂忠行惠收下是作福者不謂仁𨼆居非上是揚惡者不謂義怨主利家是奸雄也不謂智
  三不足同上言先王以此三者不足察臣
  用目則下飾觀 用耳則下飾聲 用慮則下繁詞
  九徵莊子
  逺使之觀其忠 近使之觀其敬 煩使之觀其能卒然問焉觀其智 急與之期觀其信 委之以
  財觀其仁 告之以危觀其節 醉之以酒觀其則雜之以處觀其色 劉劭人物志九徵皆至純粹
  之徳謂神情筋骨氣色儀容言
  八觀呂氏春秋賢主所以論人
  通觀其所禮 貴觀其所進 富觀其所養 聽觀其所行 止觀其所好 習觀其所言 窮觀其所不受 賤觀其所不為
  六驗同上
  喜之以驗其守 樂之以驗其僻 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 哀之以驗其人 苦之以驗其
  
  六患荀子
  使賢者為之 與不肖者規之 使知者慮之 與愚者論之 使修士任之 與汙邪之人疑之

  漢四科吕東萊云四科終漢世不變
  孝廉始於文帝賢良 方正 茂才始於武帝
  明經三科科程也中程度者取之
  甲科郎中乙科太子舍人丙科文學掌故
  茂才三科
  明經 明律令 能治劇
  孝廉四科陽嘉初左雄上言孝廉先詣公府試課黄瓊奏増後二科
  試家法諸生課牋奏文吏孝悌 及能從政者
  辟召四科
  徳行髙妙志節清白補南閤祭酒學通行修經中博士補議曹明習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補四詞八奏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材任三輔縣令補賦曹決曹
  光禄四行元帝永平間詔以此科擢用竝第郎從官高下
  淳厚 質朴 遜退 節儉
  茂才四行黄琬傳光禄舉三寺郎多以四行權富得舉至是琬與陳蕃同心顯用志士髙功 久次 才徳 尤異
  中正八損劉毅疏職名中正實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損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一也 駁論橫於州里嫌隙結於大臣二也 優劣易地首尾倒置三也 禁人訴訟受枉不𫉬上聞四也 采譽於臺府納毁於流言五也 抑實名而隆虚譽長浮華而廢考績六也 不問才之所宜而但第為九品七也 各任愛憎以植其私懈徳行而銳人事八也
  隋二科舉人開皇間
  志行修謹 清平幹濟
  四科舉人
  學業才藝 膂力絶倫 堪理政事 立性正直
  十科舉人大業初詔文武職事五品以上舉有一於此不必求備
  孝弟有聞 徳行敦厚 節義可稱 操履清潔彊毅正直 執憲不撓 學業優敏 文才美秀材堪將略 膂力驍壯
  唐三科𨕖舉志
  生徒由學館進鄉貢由州縣升制舉天子自詔以待非常之才
  六科
  秀才試方略第五條貞觀後遂絶明經先帖經後口試竝答䇿進士先帖經後試雜丈及第明法試律令明書試説文字林明算試算法十書
  秀才試䇿四等通典秀才科試最高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九科宣宗大中間
  科目 開元禮 三禮 三傳 三史 學究 道舉 明算 童子
  三科陸贄說黜陟使以三科登俊乂
  茂異 賢良 幹蠱
  四科髙宗顯慶間
  孝弟徳行 經史儒術 藻思詞鋒 廉平彊直
  𨕖人三𩔖唐六典
  度徳居位量才受職計勞升敘 沈既濟議安行徐言非徳也麗藻芳翰非才也累資積考非勞也以此求天下之才則未盡矣
  𨕖人四事同上四事可取則先徳徳均以材材均以勞
  體貎豐偉辭論辨正楷法端美文理優長
  任人四式元稹對䇿吏部罷書判身言之𨕖設四式以任人
  校能之式 記功之式 任賢之式 敘常之式
  紫宸殿策試四科代宗大歴初
  茂才異行 安貧樂道 孝悌力田 髙蹈不仕
  三銓大𨕖吏部主之武𨕖兵部主之三品以上冊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敇授
  尚書銓尚書所掌西銓舊曰中銓乾元中始改東銓侍郎分掌
  小𨕖三擇凡擇流外職兵部禮部郎官得以此三事自主之
  曰書 曰計 曰時務
  武舉二科
  一平射 二武舉
  試用武舉有七
  射長垜 𮪍射 馬槍 步射 材貌 言語 舉動
  宋兩科紹興中始分兩科後詔兼習
  經義 詩賦
  三經科開寶入官資序如三禮三傳
  詩 書 易
  講武殿覆試八科太平興國不合格者七人上憐其老亦賜同三傳出身
  九經 五經 開元通禮 三禮 三傳 三史學究 明法
  八行取士元祐時有此八行即免試補大學上舍
  孝 友 睦 婣 任 䘏 忠 和
  𨕖舉七狀吕大臨陳奏
  立士規以養徳勵行 更學制以量才進藝 定貢法以取賢斂才 立試法以試用養才 立辟法以興能備用 立舉法以覈實得人 立考法以責任考功
  三科
  髙蹈丘園 沈淪草澤 茂才異等
  乾徳制舉三科即後周制
  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 經義優㴱可為師法 詳閒政理達於教化
  制舉六科天聖七年
  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 博通墳典達於教化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 詳明吏理可使從政 識洞韜略運籌決勝 軍謀宏逺材任邊𭔃
  元祐十科司馬光奏議
  行義純固可為師表 節操方正可備獻納 知勇過人可備將帥 公正聰明可備監司 經術精通可備講讀 學問廣博可備顧問 文章典麗可備著述 善聽獄訟盡公得實 善治財賦公私俱便練習法令能斷情讞
  紹興六科
  文章典雅可備制誥 節操方正可備臺諫 法理該通可備刑讞 節用愛民可備理財 剛方豈弟可備監司郡守 智勇絶倫可備將帥
  復増制舉十科
  復賢良方正等六科以待京朝官之被舉及𨕖應者天聖七年増書判㧞萃科以待𨕖人之應者 髙蹈丘園沈淪草澤茂才異等三科以待布衣之被舉者
  正奏名五甲宋㑹要及第為正奏名
  第一甲第二甲敇賜進士及第 第三甲第四甲敇賜進士出身 第五甲敇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狀元承事郎第二榜眼第三探花文林郎第四第五從事郎第六人至五甲終竝迪功郎
  特奏名五等恩科人為特奏名
  第一等前二名附正奏五甲授迪功郎餘竝登仕郎第二等京府助教 第三等上州文學 第四等
  六州文學竝候出官祀天後始出為官第五等諸州助教止得敕賜袍笏
  元豐四𨕖宋典𨕖之職文曰審官東院曰流内銓武曰審官西院曰三班院至是更其稱尚書左𨕖丈臣自朝議大夫大理正以下非敇授者 舊審官東院尚書右𨕖武臣自皇城使以下非宣授者 舊審官西院侍郎左𨕖自初仕至幕職舊流内銓侍郎右𨕖自監當至供奉官 舊三班院
  𨕖人七階崇寕初
  其一留守節度觀察判官為承直郎 其二節察掌書記支使判官為儒林郎 其三防禦圑練軍事判官留守節察推官為文林郎 其四防圑軍事推官軍監判官為從事郎 其五縣令録事參軍為通事郎 其六知録事參軍知録事為登仕郎 其七軍巡判官司理司户司法簿尉為將仕郎
  明初四科三途㑹典洪武初年
  賢良方正 聰明正直 孝弟力田 通經孝廉四科或從耆民 及稅户人材 與科貢之士竝用三途
  生員三等升率性堂者許積分孟月試經文仲月試論及詔誥表季月試史䇿及判文理俱優與一分理優文劣與半分嵗内積至八分者為極格與出身不及分者仍坐監肄業
  通四書未通經者居正義崇志廣業堂 文理條達者升修道誠心堂 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率性堂
  三場取士洪武初制
  初場經義書義各一道 二場論一道詔誥表内科一道 三場䇿一道
  中式十日後試五事同上
  𮪍 射 書 算 歴
  三大病根崇禎時武舉陳啟新上疏即授省中
  科目取人 資格取人 推知行取科道

  周六計周禮小宰聽官府之六計𡚁羣吏之治𡚁斷也六事又必以廉為本
  廉善 廉能 廉敬 廉正 廉法 廉辨
  三本管子
  徳當位 功當禄 能當官
  三授墨子舉三者授之賢非為賢賜欲其事道成也
  爵位不高則民弗敬 蓄禄不厚則民不信 政令不斷則民不畏
  三材荀子
  官人使吏之材 士大夫官師之材 卿相輔佐之材
  漢刺史六條部刺史以察州郡非條所問不省
  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強凌弱以衆𭧂寡 二千石不奉詔書背公向私侵漁百姓聚斂為奸 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煩擾刻𭧂百姓所疾 二千石𨕖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 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 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貨賄割損政令 唐採訪使六條略同
  御史監三輔九條
  詞訟 盜賊 鑄偽錢 獄不直 繇賦不平 吏不廉 苛刻踰侈 及弩力十石以上 作非所當服
  晉六條魏咸熙初晉王令諸郡中正以六條舉淹滯
  忠恪匪躬 孝敬盡禮 友于兄弟 潔身勞謙信義可復 學以為巳
  五條秦始初頒詔書於郡國
  正身 勤百姓 撫孤寡 厚本息末 去人事
  北齊五條正旦宣示百僚
  去殘賊擇良吏決獄平徭 勸率農桑無或煩擾六極之人務加寛養 長吏浮華宜謹察之 内外混淆所宜糾劾
  後周六條文帝命蘇綽為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不得居官
  清心心不清則思慮生見理不明是以治民之要在於清心敦教化 盡地利擢賢良 䘏獄訟 均賦役
  唐覈才三術顯慶中陸贄論改轉倫序
  㧞擢以旌異能 黜罷以糾失職 序進以謹守常
  考課四善唐制以四善三最考校守令
  徳義有聞 清謹名著 公平可稱 恪勤匪懈
  三最
  獄訟無𡨚催科不擾治事之最 農桑墾殖水利興修勸課之最 屏除奸盜賑䘏貧困撫養之最
  二十七最考課以此最課居先殿課居後
  獻可替否拾遺補闕近侍之最銓衡人物擢用才良𨕖司之最揚清激濁褒貶必當考校之最禮制儀式動合經典禮官之最音律克諧不失節奏樂官之最決斷不滯予奪合理判事之最部統有力警守無失㝛衛之最兵士調習戎裝充備督領之最推鞫得情處斷平允治官之最校讎精審明於刋定校正之最承旨敷奏吐納明敏宣納之最訓導有方生徒充業學官之最賞罰嚴明攻戰必勝軍將之最禮義興行肅清所部政教之最詳録典正詞理兼舉文吏之最訪察精審弹舉必當糾正之最明於勘覆稽失無𨼆句檢之最職事修理供奉强濟監掌之最功課皆充丁匠無怨役使之最耕耨以時收穫成課屯官之最謹於葢藏明於出納倉庫之最推步盈虚究理精密歴官之最占候醫卜效驗多著方術之最檢察有方行旅無壅闗津之最市廛弗擾姦濫不行市司之最牧養肥碩蕃息滋多牧官之最邊境清肅城隍修理鎮防之最 考課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下無最而有二善者次之無最而有一善者又次之善最弗聞斯為下矣
  六察唐制監察御史考察尚書六司為内六察御史十五人巡按州郡為外六察
  一察官吏善惡 二察户口賦役 三察農桑倉庫四察妖猾盜賊 五察徳行孝弟茂材異等 六
  察𭶑吏豪宗兼併縱横
  六條官品志司隸臺大夫掌巡察每年二月乘軺郡縣十月入奏
  一察品官以上化理政能 二察官人貪殘害政三察豪強侵害田宅踰制 四察水旱蟲災不以實定枉征賦役及無災妄蠲者 五察部内盜賊不能窮逐𨼆而不申者 六察孝悌茂材異行而不貢者
  諸使三考同上
  節度使銷兵上考足食中考邊功下考 觀察使豐稔上考省刑中考辦稅下考 團練使安民上考懲奸中考得情下考 防禦使無虞上考清苦中考政成下考 經略使計度上考集事中考修造下考
  定考流外官四等唐制
  清謹勤公為上 執事無私為中 不勤其職為下貪濁有狀為下下
  五術五術省風俗唐徳宗遣使巡行天下陸贄説之
  聽謠誦審其哀樂 納市賈觀其好惡 訊簿書考其争訟 覽車服等其儉奢 省作業察其趣舍
  五要五要簡官事同上
  廢兵之宂食 蠲法之撓人 省官之不急 去物之無用 罷事之非要
  八計八計聽吏治同上
  視户口豐秏以稽撫字 視墾田贏縮以稽本末視賦役薄厚以稽廉冒 視案籍繁簡以稽聽斷視囚繫盈虚以稽決滯 視姦盜有無以稽禁禦視𨕖舉衆寡以稽風化 視學校興廢以稽教導
  吏能四科食貨志陸贄條奏廉使奏吏之能者四科宜命有司詳考課績
  户口増加 田野墾闢 稅錢長數 率辦先期
  審官六議唐趙憬
  相臣 庶官 京司闕官 考課 遺滯 藩府官屬
  祥符御製文武七條
  文臣清心平心待物奉公公直潔已修徳以徳化人責實勿競虚譽明察勤察民情勸課孝弟農桑革弊小民疾苦武臣修身使士卒有法則守職不侵擾民  均撫政   士卒訓習教訓武藝簡閲識勤惰勇怯存恤甘苦皆同威嚴制御士卒
  開寳察舉三科太宗命轉運察舉官吏
  政績尤異為上 恪居官次職務麤治為中 臨事弛慢所涖無狀為下
  紹興八科敕侍從臺諫帥臣監司各薦舉人
  智謀 勇敢 機權 練達 文華 通財計 能專對 精料事
  舉薦按察四條紹興中左僕射沈該等請令監司郡守舉按所部官吏
  仁惠 公直 明敏 廉謹舉薦苛酷 狡佞 昏懦貪縱按察
  三策救四𡚁陳思謙疏言
  仕門太多 黜陟太簡 朝遷太速 外任太淹四𡚁衙門宂濫宜除外𨕖紛雜宜併 酌古制設辟舉以得失行賞罰 刺史入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識朝廷治體知民間利病三策
  宋三事不可不變王敬所言仲淹力舉此三事𧩂言用興朝罷命而夕更矣
  任子濫則朝命輕 磨勘疎則官邪伏 科法亂則人才弱
  元五事中統初考校縣令備者為上𨕖三事有成者為中𨕖俱不舉者黜
  户口増 田野闢 訟詞簡 盜賊息 賦役均後増常平得法為六事
  六功賞地周禮司勲掌之以等其功載師賞地
  王功曰勲若周公國功曰功若伊尹民功曰庸若召伯事功曰勞若禹治功曰力若咎繇戰功曰多若韓信陳平
  功五品史記功臣表
  以徳立宗廟定社稷曰勲 以言曰勞 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 積日曰閲
  三賞左傳
  勉我以仁義受上賞 輔我以行受次賞 矢石之難受三賞
  三賞晉語趙衰
  軍伐 善君以道事其君能其官
  以官賞功二害
  非才則廢事 權重則難制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四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五目録
  人部
  爵秩𩔖
  伏羲五官
  炎帝五官
  黃帝五官
  五行官
  九工
  少昊五官
  顓頊五官
  共工五官
  五鳩
  五雉
  九扈
  堯六官
  舜四輔
  虞九官
  夏九卿
  商五官
  六大
  六府
  六工
  周六工
  周三公
  三孤
  天子爭臣七人
  六卿
  六屬
  六職
  八職
  兩揆
  二宰
  三宅
  三官
  諸侯三卿
  宋六卿
  二師
  晉九宗五正
  秦三法官
  漢三公
  五府
  後魏三師二大三公
  三公四府
  兩府
  兩丞
  官司之别六
  八貂
  八座
  三獨坐
  三無坐處
  三告官
  兩省
  三省
  三省長官
  三省官屬
  唐六省
  四曹
  魏五曹尚書
  五兵尚書
  六尚書
  尚書二十四司
  禮部二儀
  唐中書門下五房
  中書四禁
  祕書五屬
  周官五史
  二史
  二館
  三館
  三學士
  兩制
  史職之廢四
  銀臺三昧
  殿中三尚
  六尚
  五坊
  内侍六局
  漢三臺
  唐兩臺
  元三臺
  唐五院
  御史三院
  宋六院
  侍御史五曹
  侍御史十三曹
  臺端四職
  四推御史
  三司受事
  六察官
  兩使
  五使
  四色憲銜
  唐三司使
  小三司使
  三諫
  三緊官
  漢九卿
  三公所部
  吏事責三公
  梁十二卿
  唐九寺
  隋五監
  唐五監
  三監
  七學
  三公府七曹
  樞密院十房
  漢太常八丞
  唐太常四院
  漢光禄四大夫
  三署三郎
  漢郎八途
  唐光禄四署
  漢衞尉三令丞
  唐衛尉三署
  漢太僕諸屬
  唐太僕四署
  漢廷尉四屬
  唐大理五官
  漢鴻臚三令丞
  唐鴻臚二署
  漢宗正二屬
  唐宗正二署
  漢司農七丞
  唐太府七署
  司農四署
  漢少府諸屬
  唐少府五署
  漢執金吾六屬
  將作七丞
  唐將作四署
  漢大長秋六丞
  水衡九丞
  明上林十署
  宋四轄
  三班
  司天監四科
  東宫二坊
  三寺
  六局
  六引
  南郊五使
  六禮使
  四端佐
  郡佐十二
  三府
  縣置七司
  尉有六道
  四守
  四監
  洛陽三市長
  屬三官
  三鄉官名
  鄉三老
  宋道官九品
  庶人在官四等
  後魏三長

  㝛衛有二
  晉三行
  漢七司馬
  衛尉八屯
  五將軍
  中郎三將
  郎中三將
  八校
  晉四軍
  六軍
  三部司馬
  二衛
  五督
  五率
  梁將軍一百三十四號
  隋十二衛
  後魏六軍
  唐三衛
  五府
  五仗
  南北兩衙
  十率府
  十六衛
  六軍
  十軍
  十二軍
  八校
  二十四都督府
  八節度
  十節度
  四鎮經略
  宋武臣兩司三衙
  四廂
  禁衛五重
  十衛
  建炎十軍
  明五府都督
  武世官九等
  武流官八等

  四代官數
  漢官秩十六等
  唐命秩四
  六參九參
  唐文散官二十九階
  武散官三十一階
  元文資四十二階
  武資三十四階
  明十文勲
  十二武勲
  漢賞功爵二十級
  賞功六等
  武功爵十一級
  唐總章功臣二等
  元初序朝七班
  明諸司奏事儀
  五儀
  五等
  九儀
  九命
  九錫
  三賜
  門㦸六等

  周五爵五等
  漢爵三等
  魏爵十等
  封王庶子三等
  隋爵九等
  唐爵九等
  宋爵十一等
  元爵八等
  明同姓王二等封
  同姓將軍三等封

  漢皇女封號三等
  明女封主君五等
  命婦二稱
  漢女官十四等
  魏女官十二等
  六尚
  唐女官十九等
  命婦五等
  命婦十三階
  宋命婦八等
  元命婦六階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五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爵秩𩔖
  伏羲五官官主也謂有所司主也有龍瑞故龍紀官號龍師
  青龍春官赤龍夏官白龍秋官黒龍冬官黃龍中官 又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歴大庭為居龍氏治屋廬渾敦為降龍氏驅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里栗陸為水龍氏蕃滋草木疏導泉源
  炎帝五官有火瑞故火紀官號火師
  大火春官鶉火夏官西火秋官北火冬官中火中官
  黃帝五官有雲瑞故雲紀官號雲師
  青雲春官縉雲夏官白雲秋官黒雲冬官黃雲中官
  五行官管子黄帝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五官各七十二日凡三百六十日而嵗事畢甲子木行御命左右士師𤼵粟順山林丙子火行御命行人掘溝澮戊子土行御命左右司徒養草木播五糓庚子金行御命宗祝薦祖廟五祀左右司馬組甲勵兵壬子水行御命左右使人閉藏草木根本 楚語觀射父以天地神明物𩔖之官為五官
  九工文𨕖九工開於黄序注
  雲官五人 同徳四人
  少昊五官鳳鳥適至故以鳥紀官號鳥師
  鳳鳥氏歴正元鳥氏燕也司分伯趙氏伯勞也司至青鳥氏鷃也司啟丹鳥氏雉也司閉
  顓頊五官左傳顓頊為民師
  木正句芒重春官火正祝融黎夏官金正蓐收該秋官水正元㝠修熙冬官冬於方為朔於卦為坎於腎有左右於器有權衡於物有龜蛇於色有𤣥黒故官有修熙土正后土句龍中官
  共工五官有水瑞故水紀官號水師
  東水春官南水夏官西水秋官北水冬官中水中官
  五鳩左𫝊五鳩鳩民者也注云聚也
  祝鳩氏司徒雎鳩氏司馬鳲鳩氏司空爽鳩氏司寇鶻鳩氏司事
  五雉同上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平民者也
  鷷雉西方攻木鶅雉東方摶埴翟雉南方攻金鵗雉北方攻皮翬雉伊洛之南設色之工
  九扈同上九扈少昊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
  春扈鳻鶞相五土之宜趣民耕種夏扈竊黒趣民耘苖秋扈竊藍趣民收斂冬扈竊黃趣民葢藏棘扈竊丹為巢驅鳥行扈唶唶晝為民驅鳥宵扈嘖嘖夜為農驅獸桑扈竊脂為蠶驅雀老扈鷃鷃趣民收麥不得晏起
  堯六官
  春為秩宗 夏為司馬 秋為士 冬為共工 天官稷 地官司徒
  舜四輔史記注尚書大𫝊天子必有四鄰孔叢子四近
  前凝 後丞 左輔 右弻
  虞九官劉向云舜命九官濟濟相讓
  司空后稷司徒臯陶共工典禮伯夷典樂納言
  夏九卿通典
  少師 少傅 少保 冡宰 司徒 宗伯 司馬司寇 司空
  商五官曲禮典司五衆注衆謂羣臣殷制也史記古公作五官有司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士 司寇
  六大同上天子建天官先六大典司六典注殷制
  大宰亮天工大宗鬼大史掌天文大祝奉宗廟大士察災祲大卜辨吉凶
  六府典司六職主藏六物之稅者
  司上 司木 司水 司草 司器 司貨
  六工工官也六工所以制六材
  土工 金工 石工 木工 獸工 草工
  周六工
  攻木之工 攻金之工 攻皮之工 設色之工刮摩之工 摶埴之工
  周三公周禮注三公内與王論道中參六官之事外與六卿之教左傳三吏詩三事後魏隋唐為三師太師道之敎訓太公太傅傅之徳義周公太保保其身體召公
  三孤亦曰三少所以佐三公也賈𧨏謂皆上大夫
  少師 少傅 少保
  天子爭臣七人孝經鄭注
  師 傅 保 凝 丞 輔 弻
  六卿周禮亦曰三少所以佐三公也賈𧨏謂皆上大夫
  天官冡宰掌治地官司徒掌教春官宗伯掌禮夏官司馬掌兵秋官司寇掌刑冬官司空掌工
  六屬小宰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
  天官其屬六十邦地官其屬六十邦春官其屬六十邦夏官其屬六十邦秋官其屬六十邦冬官其屬六十邦
  六職以官府之六職辨邦
  治職 教職 禮職 政職 刑職 事職
  八職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辨其八職
  掌官法以治要掌官成以治凡掌官法以治囙掌官常以治數掌官契以治藏掌官書以贊治掌官敘以治敘掌官令以徵令
  兩揆揆度也古者道揆之官謂以義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
  左相 右相 宋乾道間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
  二宰左傳
  太宰 少宰 宋政和中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
  三宅立政宅以位言俊以徳言
  常伯守乃牧牧民之長常任宅乃任任事公卿準人宅乃準守法有司
  三官王制
  大司徒 大司馬 大司空 又大樂正大司寇市
  諸侯三卿酒誥齊語三宰詩三有事三夀
  司徒農父主民司馬圻父主兵司空宏父主土
  宋六卿宋先代之後故備六卿
  右師 左師 司馬 司徒 司城 司寇
  二師左傳
  右師 左師 白虎通里中之老有道徳者為右師其次為左師 書傳大夫退老歸其鄉里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
  晉九宗五正同上分唐叔懐姓九宗職官五正
  九宗一姓為九族五正五官之長
  秦三法官商子天子置三法官
  侍中 御史 丞相 梁廷尉三官曰正曰監曰平
  漢三公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後改丞相為大司徒主人太尉為大司馬主天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主土唐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五府樊準傳注闕一則謂四府
  太傅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將軍 趙充國等傳五府謂左右前後將軍二人及三公
  後魏三師二大三公通典隋唐無二大而三師三公同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 大司馬大將軍為二大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三公四府又謂四公唐同
  太傅上公太尉以下為三公大司徒 大司空
  兩府三公所居曰府
  東府中書主丈西府樞密主武
  兩丞梁天監詔
  尚書左丞 右丞
  官司之别六唐志
  省 臺 寺 監 衛 府
  八貂漢制
  左散𮪍常侍二人 侍中二人為左貂右散𮪍常侍二人 中書令二人為右貂
  八座同上
  尚書令 僕射 三公曹考課州郡吏曹選舉祠祀民曹繕修工作客曹䕶駕朝省二千石曹詞訟中都官水火盗賊 魏宋齊制五尚書二僕射一令 隋六尚書左右僕射及令 唐則左右僕射六尚書也
  三獨坐漢光武詔御史中丞與司隸尚書令竝専席而坐
  司隸校尉 尚書令 御史中丞
  三無坐處時政出多門濫官充溢
  宰相 御史 員外官
  三告官在禁中惟三官得告皆用朱衣吏
  宰相告於中書 翰林學士告於本院 御史告於朝堂
  兩省通典敘職官以三師三公門下中書兩省為先漢書云舊名禁中因避后諱改為省中門下省侍中審侍郎省給事中讀中書省令宣侍郎奉舍人行
  三省唐因隋制議事於政事堂後號中書門下
  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
  三省長官宰相職也代宗以前中書在上憲宗以後門下在上
  中書省中書令主獻納制冊門下省侍中掌封駮尚書省尚書令統衆務 漢政歸尚書魏歸中書元魏歸門下
  三省官屬宋神宗史志
  門下省官十有一侍中 侍郎 左散𮪍常侍各一人給事中四人左諫議大夫 起居郎 左司諫 右正言各一人中書省官十有一令 侍郎 右散𮪍常侍各一人舍人四人右諫議大夫 起居舍人 右司諫右正言各一人尚書省官九令 左右僕射 左右丞左右司郎中 左右司員外郎各一人
  唐六省通鑑武徳七年定令
  尚書 門下 中書 祕書 殿中 内侍 梁五省無殿中内侍有集書 隋五省無殿中改内侍為内史
  四曹漢成帝置尚書一人為僕射四人分四曹
  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事民曹主凡上書事客曹主外國事 後増三公曹主斷獄為五曹 又分南北主客為六曹 後漢更加中都官曹為六曹
  魏五曹尚書
  吏部 左民 客曹 五兵 度支 晉以祠部改客曹為五尚書 梁天監尚書五都殿中劉納吏部劉顯金部孔䖍孫左右户蕭軌中兵王顒
  五兵尚書同上五兵之名出於周禮司兵
  中兵 外兵 𮪍兵 别兵 都兵 晉太康中分魏中兵外兵各為左右後魏遂有七兵尚書
  六尚書唐制
  吏 禮 兵左僕射判三部事民 刑 工右僕射判三部事吏户 禮左丞總焉兵 刑 工右丞総焉兵吏為前行 刑户為中行 工禮為後行行総四司本行為頭司餘為子司 晉六曹謂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屯田度支 太康中則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 宋梁則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别置起部興立宫廟事畢即省
  尚書二十四司六部尚書統二十四曹中書舍人六員分押僕射總理謂之都省唐貞元間以
  宰相分領

  吏部 司封初名主爵司勲 考功 户部初名民度支金部 倉部 禮部 祠部 主客 膳部 兵部職方 駕部 庫部 刑部 都官 比部 司
  門 工部 屯田 虞部 水部
  禮部二儀退朝録
  員外謂中儀 主事謂少儀
  唐中書門下五房開元中張說為相改政事堂號中書門下列五房於後分曹以主衆務吏 樞機 兵 户 禮刑
  中書四禁開元中改紫薇省以久次者一人為閣老
  漏泄 稽緩 違失 忘誤
  祕書五屬職官志元豐間分案四太史局隸焉惟日歴非編修官不與
  著作郎 佐郎主修時政記起居注修纂日歴祭祀祝辭祕書郎主刋寫集賢院史館昭文館祕閣圖籍校書郎 正字主編校正誤
  周官五史隋志天子之史凡有五内史尊於太史外史尊於小史御史
  内史掌策命太史建典法則外史掌四方志三皇五帝書小史邦國治御史掌萬民治
  二史禮記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漢志右史記事左史記言
  左史起居郎記言右史起居舍人記動
  二館唐𨕖舉志太宗置
  𢎞文館門下省崇文館東宫
  三館學經籍圖書修𢰅國史校勘文書宰輔兼領之
  𢎞文館武徳置史館正觀置集賢院開元置 宋太平興國中以崇文院東廊為𢎞文館南廊為集賢院西廊為史館
  三學士
  翰林院 𢎞文館 集賢院
  兩制天子之言稱制故代言之官曰制
  内制翰林學士制詔外制中書舍人制誥
  史職之廢四宋起居郎胡銓言
  一進史不當 二立非其地 三前殿不立 四奏不直前
  銀臺三昧李肇翰林志言去纒縛就解脱也
  學士下直出門謂小三昧 出銀臺上馬謂大三昧
  殿中三尚隋曰三尚方令丞各一人唐開元以後别置中尚使以監之
  中署掌宫内營造雜作赦𣗳金雞左署掌車輦繖扇漆鏤等作右署掌皮毛膠墨雜作席薦等事
  六尚唐殿中省六屬主天子之物者
  尚食 尚藥 尚衣 尚舍 尚乘 尚輦
  五坊同上閑廐使押以供時狩屬殿中省
  鷹坊 鶻坊 鷂坊 鵰坊 狗坊
  内侍六局唐制宦官掌之屬内侍省皇后親蠶則升壇執儀大駕出入為夾引
  掖庭主宫嬪簿最宫闈扈門闈奚官治宫中疾喪内僕主供張燈燭内府主中藏出納内坊 宦者傳五局無内坊
  漢三臺漢書注官舍之重者曰臺葢取嚴肅尊崇之義
  中臺尚書令憲臺御史外臺謁者 魏三臺謁者符節御史隋以謁者司隸與御史為三臺
  唐兩臺武后改御史臺為肅政臺分左右
  右臺知百官監軍旅左臺察州縣省風俗
  元三臺
  内臺大都西臺奉元南臺建康
  唐五院南部新書唐惟李商𨼆張延賞歴五院
  監察 殿中 侍御史 中丞 大夫
  御史三院唐百官志院周完也官府以牆垣周之
  臺院侍御史殿院殿中侍御史察院監察御史
  宋六院
  登聞鼓院 登聞撫院 進奏院 官告院 幹辦諸司諸軍審計院 幹辦諸司諸軍糧料院
  侍御史五曹漢制
  令曹掌律令印曹掌刻印供曹掌齋祀尉馬曹掌廐馬乘曹掌䕶駕豹尾之内便為禁省
  侍御史十三曹晉制
  吏曹 課第曹 直事曹 印曹 中都督曹 外都督曹 媒曹 符節曹 水曹 中壘曹 營軍曹 法曹 算曹 東晉省課第曹置庫曹
  臺端四職唐侍御史號為臺端人稱端公
  掌推鞫掌彈舉公𪠘知公𪠘事雜事臺中總拜謂之雜端最為雄劇 六職曰奏彈三司西推東推贓贖理匭
  四推御史唐延和初
  一知西推贓贖等事一知東推理匭等事一同知西推左藏出納一同知東推太倉出納
  三司受事唐侍御史
  掌糾察内外受制出使 分掌臺事 又分直朝堂與給事中中書舍人同受表裏冤訟
  六察官耑察尚書省六司由下第一人始
  監察御史第一人察吏禮部 第二人察兵工部第三人察户刑部
  兩使尤宅初御史分左右兩臺嵗𤼵使八人以四十八篇察州縣
  春曰風俗使 秋曰廉察使 節度觀察亦曰兩使
  五使
  知雜侍御史 左右巡史分糾違失監察使掌祠祭廊下使掌入閤食監香使掌行香
  四色憲銜宋初武臣兼帶
  御史大夫 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監察御史
  唐三司使鞫大獄
  刑部尚書侍郎 御史中丞 大理卿
  小三司使唐有大獄以此為決疑
  刑部員外 御史 大理寺官
  三諫以言正君也
  大諫諫議大夫中諫補闕今司諫小諫拾遺今正言
  三緊官西京雜記注歴此為榮
  拾遺立緊以其獻可替否評事出緊以其覆案射彈赤尉坐緊以其入仕之路
  漢九卿通典謂九寺大卿後漢分屬三司
  太常秦奉常掌禮樂光禄勲秦郎中令掌郎衛衛尉掌官中徼巡太僕掌輿馬廷尉掌刑獄大鴻臚典客宗正宗伯掌親屬大司農掌穀粟少府掌山澤 周禮匠人注三孤六卿為九卿 春秋緯法河海北斗
  三公所部漢官目
  太尉所部太常光禄衛尉三卿司徒所部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司空所部宗正司農少府三卿
  吏事責三公
  太尉公掌四方兵事司徒公掌人民孝弟勤儉事司空公掌水土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坊事
  梁十二卿
  太常 宗正 司農春卿太府 少府 太僕夏卿衛尉廷尉 大匠秋卿光禄 鴻臚 大舟冬卿
  唐九寺即漢九卿
  太常寺掌禮儀宗正寺掌玉牒光禄寺掌食料衛尉寺掌軍衛器仗太僕寺掌輦輅廐牧大理寺掌鞫獄定刑鴻臚寺掌賓客司農寺掌倉場園苑太府寺掌庫藏出納
  隋五監
  國子監 少府監 將作監 都水監 長秋監
  唐五監
  國子監掌五學訓導少府監掌百工將作監掌宫室營造軍器監掌兵器都水監掌河渠 百官志武徳初置百工監 後又置庫谷鄠縣就谷盩厔斜谷陳倉太陰陸渾伊陽伊陽五監
  三監
  祕書監 將作監 國子監
  七學韓文公表七館
  國子 太學 廣文 四門 律 書 算 𨕖舉志六學無廣文
  三公府七曹北齊
  法 墨 田 水 鎧 集 士
  樞密院十房
  北面 河西 支差 在京 教閲 廣西 兵籍民兵 吏房 知雜凡官四知院同知院都副承㫖各一人
  漢太常八丞
  大樂 大祝 大宰 大史 大卜 大醫六令丞均官 都水兩長丞
  唐太常四院百官志
  天府院藏瑞應及伐國所𫉬寳禘祫則陳御衣院藏天子祭服樂縣院藏六樂之器神厨院藏御廩及諸器 又太醫四屬醫師鍼師按摩師呪禁師亦隸太常
  漢光禄四大夫漢表於古皆為天子之下大夫視列國之上卿
  光禄大夫 諫議大夫 大中大夫 中散大夫
  三署三郎漢光禄勲屬
  五官 左 右三署中郎 侍郎 郎中三郎
  漢郎八途郎官故事
  以父兄任子弟為郎者袁盎劉向 以富貲為郎者張釋之司馬相如 以上書獻策為郎者婁敬主父偃 以孝義為郎者馮唐 以戲車為郎者衛綰以格五戲也為郎者吾丘壽王 以從軍善射為郎者李廣鄭吉 以經明甲科為郎者召信臣王嘉
  唐光禄四署
  大官署凡祀未明十五刻大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周官為膳夫庖人外饔珍羞署周籩人後漢少府屬官有甘丞主膳果丞主果良醞署掌享太廟則鬱鬯以實六彛進御則供春暴秋清酴醿桑落之酒周酒正漢湯官丞主酒屬少府地理志河中府河東縣有芳醞監汲河以醸掌醢署周有⿰酉𬐚 -- 醢
  漢衛尉三令丞
  公車司馬 衛士 旅賁
  唐衛尉三署
  兩京武庫署掌藏兵械武器署掌戎器守宫署掌供帳帟
  漢太僕諸屬
  大廐 未央 官馬三令丞各五丞一尉車府 路軨 𮪍馬駿馬四令丞龍馬 閑駒 槖泉 騊駼 承華五監
  長丞又邊郡六牧苑令各三丞牧槖 昆蹏二令丞
  唐太僕四署
  乘黃署掌乘輿車輅典廐署掌繫飼馬牛及雜畜事典牧署掌外牧及造酥酪脯腊之事車府署掌王公以下車馬
  漢廷尉四屬
  正左監 正右監 左平 右平
  唐大理五官
  正掌議獄正科條掌正刑之輕重主簿掌印省署鈔目句檢稽失司直 評事掌出使推按
  漢鴻臚三令丞
  行人 譯官 别火
  唐鴻臚二署
  典客署掌二王後介公酅公版籍及四譯歸化在藩者司儀署掌四譯君長以蕃望髙下為簿朝見辨其等位
  漢宗正二屬
  都司空令丞如淳曰律司空主水火罪人賈𧨏曰輸之司空編之徒官内官長丞
  唐宗正二署開元中隸
  崇𤣥署掌寺觀及道士女冠簿籍齋醮之事陵臺署掌守衛山陵
  漢司農七丞
  太倉 均輸 平準 都内 籍田五令丞斡官 鐵市兩長丞
  唐太府七署
  京都四市令掌財貨交易度量器物左藏署掌錢帛雜綵右藏署掌金玉珠寳常平署掌平糴倉儲出納
  司農四署唐志卿一人少卿一人總之
  上林掌苑囿園池太倉掌廩藏鉤盾掌薪炭䆃官掌䆃擇米麥
  漢少府諸屬
  太醫 大官 守宫 上林四官中書謁者 黃門鉤盾 尚方 御府 永巷 内者 宦者七令丞一曰此八官言七非
  唐少府五署
  中尚供郊祀圭璧及天子器玩左尚供翟扇葢繖五路輦車右尚供十二閒馬轡領皮毛工織染供冠冕組綬掌冶掌范鎔
  漢執金吾六屬
  中壘 寺互 武庫 都船四令丞式道左右二中候
  將作七丞
  石庫東園主章 左右前後中校
  唐將作四署
  左校署掌梓匠右校署掌版築中校署掌供舟車兵械雜器甄官署掌琢石陶工
  漢大長秋六丞
  私府 永巷 倉 廐 祠祀 食官
  水衡九丞
  上林 均輸 御羞 禁圃 輯濯 鍾官 技巧六廐 辨銅 平準書漢武時上林三官為均輸
  鍾官辨銅
  明上林十署苑地東至白河西至西山南至武清北至居庸西南至渾河禁不許圍獵氷鑑 川衡 左典察 右典察 前典察 後典察宣德年革六署嘉蔬 蕃育 良牧 林衡四署留
  宋四轄統轄之義
  監文思院 監左藏庫 𣙜貨務都茶場雜賣務雜賣場
  三班隸宣徽院雍熙置三班院
  供奉官 左右班殿直 端拱後分東西供奉 又置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職皆領於三班
  司天監四科司馬光上言増置試以經史
  卜筮 天文 三式 歴算
  東宫二坊
  門下坊曰左春坊庶子比侍中 中允比門下侍郎司議比給事中 贊善大夫比諫議大夫 諭徳比散𮪍常侍典書坊曰右春坊庶子比中書令中舍人比中書侍郎 監國則庶子比尚書令
  三寺唐志東宫官詹事三寺十率府之正為太子三卿
  守令寺 率更寺 馭僕寺
  六局左庶子掌之
  司經局掌經籍圖書出入侍從典膳局掌進膳嘗食藥藏局掌知藥内直局掌符璽衣服繖扇几案筆硯垣牆典設局掌湯沐燈燭汎掃鋪設宫門局掌宫門管鑰
  六引唐大駕鹵簿宋用開封令牧餘同
  萬年縣令 京兆牧 太常卿 司徒 御史大夫兵部尚書 宋法駕則開封令牧御史大夫為三
  
  南郊五使後唐
  宰相為大禮使 兵尚為禮儀使 中丞為儀仗使兵侍為鹵簿使 開封尹為頓遞使
  六禮使吕大防為孟皇后六禮使
  奉迎使 𤼵冊使 告期使 納成使 納吉使納采問名使
  四端佐六朝稱
  府幕曰府端 州幕曰州端 節度幕曰節端 憲司幕曰憲端
  郡佐十二通典秦漢丞以佐守尉以典武諸曹掾史略如公府隋置通守贊治東西曹掾等書佐别駕 長史 司馬各一人通謂上佐唯王府長史理府事餘府通判而已録事參軍州府竝一人在府為曹在州為司司功 司倉 司户司兵 司法 司士等六人司功以下通謂判司博士一員醫學博士一員
  三府唐人所稱
  明府縣令贊府少府
  縣置七司通典如郡制
  令 丞為副貳主簿上轄分理諸曹録事省受符歴佐 史行其簿書
  尉有六道
  入御史佛道 入評事仙道 入京尉人道 入畿丞苦海道 入縣令畜生道 入判官餓鬼
  四守
  煇甲吏之賤肉吏之賤樂吏之賤守門之賤
  四監禮記
  山虞 澤虞 林衡 川衡
  洛陽三市長
  金市 馬市 洛陽縣市
  屬三官吕氏春秋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法
  農 工 賈
  三鄉官名漢明帝賜爵各二級注
  三老 孝弟 力田
  鄉三老有秩
  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聴訟收賦稅游徼循禁賊盜
  宋道官九品政和中令諸生分治内經道徳經為大經莊列為中經其中𨕖人分入官品元士正五品髙士從五品大士正六品方士從六品上士正七品居士從七品逸士正八品𨼆士正九品志士從九品
  庶人在官四等周制
  治藏掌文書有才智卒徒
  後魏三長後魏書太和中立以定民户籍
  鄰長五家為鄰里長五鄰黨長五里

  㝛衛有二周禮漢光禄勲之衛郎衛尉之衛兵即此制也
  宫伯掌士庶子宫正掌官府人民
  晉三行左傳
  中行荀林父右行先縠左行先蔑
  漢七司馬宫掖七門毎門七人
  南屯 蒼龍 𤣥武 北屯 朱爵 東明 朔平
  衛尉八屯張衡西京賦注在王宫外警夜巡晝
  四方 四角
  五將軍通典
  大將軍 驃𮪍將軍位次丞相車𮪍將軍 衛將軍 左右前後將軍位次上卿皆金印紫綬 又有伏波樓船横海度遼貳師等將軍 元武中諸將軍皆稱大
  中郎三將百官表皆秩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將主五官郎左中郎將主左署郎右中郎將主右署郎
  郎中三將舊儀注凡郎中皆主更直㝛衛出充車𮪍
  左右車將主左右車郎 左右户將主左右户郎左右𮪍將主左右𮪍郎 議郎不在直中故省中郎有中郎散郎外郎亦曰三郎
  八校漢武帝置
  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内外屯𮪍校尉掌𮪍士步兵校尉掌上林屯兵越𮪍校尉掌越𮪍長水校尉掌屯宣曲者射聲校尉掌詔射虎賁校尉掌車胡𮪍校尉掌屯池陽者不常置故又曰屯校 中興省中壘虎賁胡𮪍但置中候一人以監五營 南齊志屯𮪍步兵射聲越𮪍長水為五校
  晉四軍
  左軍魏官也至晉不改前軍 右軍武帝初置後軍泰始八年 後省左右前後軍為鎮衛軍其左右營校尉皆中領軍統之
  六軍南齊志晉制
  領軍 䕶軍 左衛 右衛 驍𮪍 游擊
  三部司馬各置督史後為二衛
  前驅 由基 強弩
  二衛
  左衛熊渠武賁右衛佽飛武賁
  五督
  武賁 羽林 上𮪍 異力 命中 先置四部并命中為五督
  五率衛率秦官漢因之晉初曰中衛五率各領一軍
  太始分左右 惠帝加前後 太弟成都王置中衛
  梁將軍一百三十四號
  鎮衛驃𮪍車𮪍為二十四班内外通用四征四中為二十二班四中謂軍衛撫權八鎮為二十二班東西南北左右前後八安為二十二班同上四平四翊為二十班平東西南北翊前後左右五徳將軍凡十品取其盈數為二十四班以法氣序
  隋十二衛各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以分録諸府之兵
  左右翊衛 左右驍衛 左右武衛 左右屯衛左右禦衛 左右候衛
  後魏六軍大統六年宇文泰倣周典置
  郎將百六軍合為百府毎府一郎將統之開府二十四分二十四軍毎軍一開府領之大將軍十二毎一大將軍統二開府柱國六每一柱國統二大將軍復加號持節大都督以統之
  唐三衛大臣子孫為之分番㝛衛而後授以禄仕凡五府
  親衛府一勲衛府二翊衛府三
  五府宋崇寜因之
  親府 勲一府 勲二府 翊一府 翊二府
  五仗三衛分為五仗列坐東西廊下毎用以四十六人立内廊閤外號内仗
  供奉仗以左右衛為之親仗以親衛為之勲仗以勲衛為之翊仗以翊衛為之散手仗以親衛翊衛為之
  南北兩衙兵志文武區别以相察伺
  南衙衛兵 北衙禁軍
  十率府率通作帥取總統之義也
  左右衛 左右司禦 左右清道 左右監門 左右内侍
  十六衛職官志
  左右衛 左右驍𮪍衛 左右武衛 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 左右金吾衛 左右監門衛 左右千牛衛 十四衛有左右武候左右屯左右府無左右武左右威左右監門左右千牛
  六軍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天子六軍禁旅之名也唐謂北衙六軍
  左右羽林龍朔置左右龍武𤣥宗以萬𮪍改左右神武至徳置百官志無羽林有神策 貞觀初神策分左右廂號兩軍
  十軍總曰左右十軍
  羽林 龍武 神武 神策 神威
  十二軍武徳中析闗中為十二道道各一軍取象天官每軍將一人副一人
  萬年道為參旗軍 長安道為鼓旗軍 富平道為𤣥武軍 醴泉道為井龯軍 同州道為羽林軍華州道為𮪍官軍 寜州道為折威軍 岐州道為平道軍 幽州道為招搖軍 麟州道為苑游軍涇州道為天統軍 宜州道為天節軍
  八校貞觀令
  昭武 振威 致果 翊麾 宣節 禦武 仁勇陪戎
  二十四都督府百官志景雲間置察刺史以下
  揚 益 幷 荆四州為大都督府汴 兗 魏 冀 蒲緜 秦 洪 潤 越十州為中都督府齊 鄜 涇
  襄 安 潭 遂 通 梁 䕫十州為都督府
  八節度六典
  闗内朔方 河東 河北幽州 河西 隴右 劍南 磧西 嶺南
  十節度通鑑通典
  安西 北庭 河西 朔方 河東 范陽 平盧隴右 劍南 嶺南 陸贄謂控禦西北兩蕃唯
  朔方河西隴右三節度 賈耽十道録凡三十一節度 又有長樂經略福州領之東萊守捉萊州領之東牟守捉登州領之
  四鎮經略會要
  龜兹 于闐置毗沙都督疏勒 焉耆置碎葉城 咸亨中罷長壽中復四鎮無焉耆有碎葉兩敇不同
  宋武臣兩司三衙官尊者建牙牙旂也因謂所舍為牙後易為衙
  殿前司 侍衛司馬軍 侍衛司步軍
  四廂宋制官舍也廊謂之廂
  捧日 天武左右四廂屬殿前司龍衛左右廂屬馬軍神衛左右廂屬步軍
  禁衛五重東齋記事
  親從事 天武官 御龍弓箭直 御龍骨朶子直御龍弩直
  十衛
  左右金吾衛上將軍 左右金吾衛大將軍 左右衛上將軍 諸衛大將軍 諸衛將軍 率府率率府副率
  建炎十軍毎軍四軍軍二千五百人
  驍勝 壯捷 忠勇 義成 龍武 虎威 折衝果毅 定難 靖邊
  明五府都督
  前 後 左 右 中
  武世官九等
  指揮使 同知 僉事 正千户 副千户 衛鎮撫 實授百户 試百户 所鎮撫
  武流官八等
  都督 同知 僉事三等都指揮使 同知 僉事三等正留守 副留守二等

  四代官數周禮疏明堂位注
  有虞氏官六十 夏官百二十公羊傳注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應十二子殷二百四十 周三百六十
  漢官秩十六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諸將軍及諸侯王國官不在此目
  中二千石月百八十斛自御史大夫至執金吾二千石亦曰眞二千石月百二十斛自太子太傅至州牧郡太守比二千石月百斛自丞相司直至郡尉千石月八十斛自丞相長史至萬户以上縣令比千石自光禄大中大夫至光禄虎賁郎八百石太子家令成帝除八百石秩比八百石光禄勲諫大夫六百石月七十斛自衛尉公車司馬令至次萬户以上縣令比六百石月六十斛自太常太僕博士至司馬候五百石減萬户縣長成帝除四百石月四十五斛自中盾至減萬户縣丞比四百石光禄侍郎三百石月四十斛次減萬户縣長比三百石月三十五斛光禄郎中二百石月三十斛萬户以下縣尉百石自百石以下佐之秩為少吏
  唐命秩四陸宣公奏議掌務受俸惟執事一官其勲散爵號三者止於服色資蔭
  職事官 散官 勲官 爵號 百官志辨貴賤敘勞能有品有爵有勲有階
  六參九參唐百官志
  文武官職事九品以上及二王後朝朔望 文臣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 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號九參官 五品以上及折衝當番者二日一朝號六參官
  唐文散官二十九階通鑑二十八階
  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特進正二品光禄大夫從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銀青光禄大夫從三品正議大夫 通議大夫正四品大中大夫 中大夫從四品中散大夫朝議大夫正五品朝請大夫 朝散大夫從五品朝議郎承議郎正六品奉議郎 通直郎從六品朝請郎 宣
  徳郎正七品朝散郎 從義郎從七品給事郎 徵仕郎正八品承奉郎 承事郎從八品儒林郎 登仕郎正九品文林郎 將仕郎從九品
  武散官三十一階六典除懐化歸徳亦二十九階
  驃𮪍大將軍從一品輔國大將軍正二品鎮國大將軍從二品冠軍大將軍 懐化大將軍正三品雲麾將軍 歸徳將軍從三品忠武將軍 壯武將軍正四品宣威將軍明威將軍從四品定逺將軍 寜逺將軍正五品游𮪍
  將軍 游撃將軍從五品昭武校尉 昭武副尉正六品振威校尉 振威副尉從六品致果校尉 致果副尉正七品翊麾校尉 翊麾副尉從七品宣節校尉 宣節副尉正八品禦侮校尉 禦侮副尉從八品仁勇校尉仁勇副尉正九品陪戎校尉 陪戎副尉從九品 百官志四十有五
  元文資四十二階
  開府儀同三司 儀同三司 特進 崇進 金紫光禄大夫 銀青榮禄大夫正一品光禄大夫 榮禄大夫從一品資徳大夫 資政大夫 資善大夫正二品正奉大夫 通奉大夫 中奉大夫從二品正議大夫通議大夫 嘉議大夫正三品大中大夫 中大夫亞中大夫從三品中議大夫 中憲大夫 中順大
  正四品朝請大夫 朝散大夫 朝列大夫從四品奉政大夫 奉議大夫正五品奉直大夫 奉訓大夫從五品承徳郎 承直郎正六品承務郎 儒林郎從六品文林郎 承事郎正七品徵仕郎 從事郎從七品登仕郎將仕郎正八品登仕佐郎 將仕佐郎從八品正從九
  品注初入仕官員
  武資三十四階
  龍虎衛上將軍 金吾衛上將軍 驃𮪍衛上將軍正二品奉國上將軍 輔國上將軍 鎮國上將軍從二品昭武大將軍 昭毅大將軍 昭勇大將軍正三品安逺大將軍 定逺大將軍 懐逺大將軍從三品廣威將軍 宣威將軍 明威將軍正四品信武將軍顯武將軍 宣武將軍從四品武節將軍 武徳將軍正五品武毅將軍 武略將軍從五品承信校尉 昭信校尉正六品忠武校尉 忠顯校尉從六品忠勇校尉忠翊校尉正七品修武校尉 敦武校尉從七品保義校尉 進義校尉正八品保義副尉 進義副尉從八品正從九品注初入仕官員
  明十文勲㑹典文官一品至五品歴再考應合授勲者照依散官擬奏
  左右柱國正一品柱國從一品正治上卿正二品正治卿從二品資治尹正三品資治少尹從三品贊治尹正四品贊治少尹從四品修正庶尹正五品協正庶尹從五品
  十二武勲
  左右柱國正一品柱國從一品上䕶軍正二品䕶軍從二品上輕𮪍都尉正三品輕𮪍都尉從三品上𮪍都尉正四品𮪍都尉從四品驍𮪍尉正五品飛𮪍尉從五品雲𮪍尉正六品武𮪍尉從六品
  漢賞功爵二十級百官表皆本秦制以賞功勞避武帝諱改通侯列侯
  公士言有爵命異於士卒上造言有成命於上𬖂褭以組帶馬曰褭不更言不預更卒事 為士爵四大夫列位從大夫官大夫加官者示稍尊也公大夫同上公乘得乘公家車五大夫大夫之尊者為大夫爵五左庶長言為衆列之長右庶長 左更主領更卒部其役事中更 右更 少上造主上造之士大上造 駟車庶長乘駟馬車為衆庶長大庶長為卿爵九闗内侯有侯號居京畿而無國邑徹侯為侯爵二
  賞功六等魏志建安中置以賞功虚封自此始
  名號侯爵十八級闗中侯爵十七級闗外侯爵十六級五大夫十五級列侯 闗内侯
  武功爵十一級武帝詔令民得買爵贖罪名為武功爵級十七萬買爵至千夫先除為吏造士 閒輿衛 良士 元戎士 官首 秉鐸千夫 樂卿 執戎 攻戾庶長 軍衛
  唐總章功臣二等以太原老從西府功臣
  第一功後官無五品者授其子若孫一人有至五品四品者加二階三品以上加爵三等第二功後官無五品者授其子若孫一人有至五品者加一階六品者二階三品以上爵一等
  元初序朝七班解酲語
  擎天班執政大臣煥璧班玉堂清署劍鍔班言官法司椒蘭班外戚瓊枝班親王豹首班功臣將師隨班其餘朝臣
  明諸司奏事儀會典
  一都督府 二十二衛 三通政司 四刑部 五都察院 六監察御史 七斷事司 八吏部等五部 九應天府 十兵馬司 十一太常寺若奏祭祀則在各衙門先十二欽天監
  五儀典命注謂公侯伯子男之儀
  上公九命為伯宫室車服以九為節侯伯七命以七為節子男五命以五為節 又王之三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出封皆加一等注王之三公有徳者加命為二伯卿為侯伯大夫為子男中下大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
  五等同上謂四命三命再命一命不命五等也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眡小國之君卿三命 大夫再命 士一命侯伯之卿大夫亦如之 子男之卿再命 大夫一命 士不命宫室車服等各視其命之數
  九儀大行人以九儀辨諸侯之命等諸侯之爵 秦漢設九賓
  命者五公侯伯子男 爵者四卿大夫士
  九命春秋命者君所以畀臣也毎命異儀貴賤之名位以正
  一命受職治職事再命受服受𤣥冕服三命受位受位於王使臨民四命受器始有祭器五命賜則地未成國賜以畿内之都而治以八則六命賜官自置官以治家邑七命賜國出就侯伯之國八命作牧一州之牧九命作伯長諸侯為方伯
  九錫自漢以來位極人臣則膺此殊錫
  車馬大輅戎輅各一元牡二駟能安民則賜衣服袞冕之服赤舄副焉能富民則賜樂縣軒縣之樂六佾之舞能和民則賜朱户以居民衆多則賜納陛以登能進善則賜虎賁三百人能退惡則賜鈇龯各一能誅有罪則賜弓矢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能征不順則賜秬鬯一卣圭瓚副焉孝道備則賜
  三賜禮記
  一命賜爵 再命賜衣服 三命賜車馬
  門㦸六等百官志天寳六年敕改
  廟社宫門二十 東宫門十八 一品門十六 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䕶十四 三品及上中都督上都䕶上州十二 下都督都䕶中州下州各十

  周五爵五等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注與孟子同葢指實封之地若周禮則兼附庸之地公 侯皆方百里七十里子 男皆五十里 周禮公五百里四百里三百里二百里百里
  漢爵三等史記
  王 侯 亭侯
  魏爵十等理道要訣
  王 公 侯 伯 子 男 縣侯 鄉侯 亭侯闗内侯
  封王庶子三等謂天子之子也嫡子嗣為王庶子封號有三等
  鄉公王庶子鄉侯嗣王之子亭伯公庶子
  隋爵九等
  國王 郡王 國公 郡公 縣公 縣侯 縣伯縣子 縣男
  唐爵九等
  食邑萬户郡王五千户國公三千户開國郡公二千户開國縣公千五百户開國縣侯千户開國縣伯七百户開國縣子五百户開國縣男三百户
  宋爵十一等
  王 嗣王 郡王 郡公 開國公 開國郡公開國縣公 開國侯 開國伯 開國子 開國男
  元爵八等
  王食邑萬户郡王五千户國公三千户郡公二千户郡侯一千户郡伯七百户縣子五百戸縣男三百户
  明同姓王二等封
  親王親王嫡長子承襲郡王親王次嫡子庶子皆封
  同姓將軍三等封
  郡王次嫡庶子授鎮國將軍從一品鎮國將軍子授輔國將軍從二品輔國將軍子授奉國將軍從三品奉國將軍子授鎮國中尉從四品鎮國中尉子授輔國中尉從五品輔國中尉子以下俱授奉國中尉從六品

  漢皇女封號三等天子女也
  縣公主皇女儀服同列侯長公主皇女尊崇者加號儀服同蕃王鄉亭翁主諸王女儀服同鄉亭侯
  明女封主君五等
  親王女封郡主 郡王女封縣主 鎮國將軍女封郡君 輔國將軍女封縣君 奉國將軍女封鄉君中尉之女俱稱宗女
  命婦二稱
  内命婦謂三夫人以下也 外命婦謂諸臣之妻也
  漢女官十四等宫官掌内事皇后統之 班固西都賦後宫之婦十有四位
  昭儀 婕妤 娙娥 傛華 美人 八子 充依七子 良人 長使 少使 五官 順常 無
  涓 此下有共和娯靈保林良使夜者上家人子中家人子其良家子入宫未有稱號俱稱良家子
  魏女官十二等
  貴嬪 夫人 淑妃 淑媛 昭儀 昭華 修容修儀 婕妤 容華 美人 良人
  六尚内宫
  尚書 尚儀 尚服 尚食 尚寢 尚工
  唐女官十九等
  貴妃 淑妃 徳妃 賢妃 昭儀 昭容 昭媛修儀 修容 修媛 充儀 充容 充媛 婕
  妤 美人 才人 寳林 御女 采女 開元時置惠妃麗妃華妃
  命婦五等六典
  一品及國母妻為國夫人 三品以上母妻為郡夫人 四品母妻為郡君 五品母妻為縣君其母皆加稱太散官竝為鄉君
  命婦十三階
  國夫人 郡夫人 太夫人 郡君 縣君 太君淑人 碩人 令人 恭人 宜人 安人 孺
  
  宋命婦八等政和間詔郡縣稱君葢非婦道且等級無别於是定制
  執政已上封夫人 尚書已上封淑人 侍郎已上封碩人 大中大夫已上封令人 中散大夫已上封恭人 朝奉大夫已上封宜人 朝奉郎已上封安人 通直郎已上封孺人
  元命婦六階
  國夫人 郡夫人 郡君 縣君 恭人 宜人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五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六目録
  人部
  貢賦𩔖
  禹貢甸服五賦
  九等田賦
  湯四方獻令
  周六服嵗貢
  三代取民
  九府
  九職
  九賦
  九式
  九貢
  十二職事
  任民八事
  任土八法
  治野八法
  四達
  賦法九等
  三征
  三粟
  公旬三等
  畿内稅法二
  五布
  國中六不征
  七賦
  唐初賦役制四
  三賦
  兩稅
  輸物有三
  宋四賦
  五賦
  皇祐㑹計録六
  元祐㑹計録五
  隋唐給田三制
  宋營田十說
  限田五利
  三務
  四釡
  三登
  農九家
  十二荒政
  十二禁
  野禁五
  四時之禁
  水災三益
  救荒二難
  三便
  六急
  三權
  六禁
  三戒
  二斂
  羽征三名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巻三十六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貢賦𩔖
  禹貢甸服五賦近麤而逺精近者易致逺者難致也
  百里賦納總禾藁二百里銍禾穗三百里秸服去麤皮也三百里内不惟納總銍秸而又服輸將之事四百里粟去穗五百里米去殻
  九等田賦禹别九州田有九等故賦亦有九等
  上上雍州田冀州賦上中徐州田豫州賦上下青州田荆州賦中上豫州田青州賦中中冀州田徐州賦中下兖州田雍州賦下上梁州田揚州賦下中荆州田梁州賦下下揚州田兖州賦 淮之末流在兖江之末流在揚二州多水患故賦居下而兖賦為正梁地多山故賦輕於揚重於兖
  湯四方獻令周書王㑹篇湯命伊尹為之
  正東之國令以魚支之髀鰂之醬鮫⿰利劍為獻正南之國令以珠璣瑇瑁𧰼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 正西之國令以丹青白旄紕𦋺江歴珠名龍角神龜為獻 正北之國令以槖駝白玉野馬騊駼駃騠良弓為獻
  周六服嵗貢周禮大行人掌之
  侯服嵗一見貢祀物 甸服二嵗一見貢嬪物 男服三嵗一見貢器物 采服四嵗一見貢服物 衛服五嵗一見貢財物 要服六嵗一見貢貨物
  三代取民考工記注周制畿内用貢法稅夫無公田邦國用助法公田不稅夫
  夏五十而貢 殷七十而助 周百畞而徹
  九府周禮 太公立九府圜法
  太府 玉府 内府 外府 泉府 天府 職内職嵗 職幣
  九職太宰以九職任萬民太府九功謂九職掌交九稅之利
  三農生九糓 園囿毓草木 虞衡作山澤之材藪牧養蕃鳥獸 百工飭化八材 商賈阜通貨賄嬪婦化治絲枲 臣妾聚斂疏材如蕉葛可布草根木實可食者
  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
  九賦太宰以九賦斂財賄謂上之斂下者
  邦中之賦在城郭者四郊之賦六鄉百里之内距六遂者邦甸之賦二百里天子使吏治之家削之賦三百里大夫所食采邦縣之賦四百里卿及王子弟采地邦都之賦五百里公及王子弟采地闗市之賦 山澤之賦幣餘之賦用度之餘復歸職幣也
  九式太宰以九式均節財用
  祭祀 賓客 喪荒 羞服 工事工作器用幣帛贈勞賓客芻秣養牛馬匪頒賜羣臣匪分也好用燕好賜予
  九貢太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謂下之貢上者
  祀貢犧牲包茅之屬嬪貢絲枲之屬器石磬丹漆之屬幣貢玉馬皮帛之屬材貢栝柏篠簜之屬貨貢金玉龜貝之屬服貢絺紵纖纊之屬斿貢羽毛璣珇之屬物貢魚鹽橘柚之屬
  十二職事大司徒頒十二職事於邦國都鄙以登萬民
  稼穡即三農生九糓樹藝即園圃毓草木作材即虞衡作山澤之材阜蕃即藪牧養蕃鳥獸飭材即百工飭化八材通材即商賈阜通貨賄化材即嬪婦化治絲枲斂材即臣妾聚斂疏材生材即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學藝講習道藝世事世守先業服事服勤公事
  任民八事閭師掌之
  任農以耕事貢九糓 任圃以𣗳事貢草木 任工以飭材事貢器物 任商以市事貢貨賄 任牧以畜事貢鳥獸 任嬪以女事貢布帛 任衡以山事貢其物 任虞以澤事貢其物
  任土八法載師掌其法以物地事授地職載之言事也事民而稅之
  以㕓里任國中地 以場圃任園地 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地 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逺郊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 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以
  小都之田任縣地 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凡任地田宅無征園㕓二十而一近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唯漆林之征二十而五 凡宅不毛者有里布田不耕者出屋粟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
  治野八法遂人
  以下劑致甿 以田野安甿 以樂昬擾甿 以土宜教甿稼穡 以興耡利甿 以時器勸甿 以疆予任甿 以土均平政
  四達周禮注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
  夫家衆寡 六畜車輦 稼穡耕耨 旗鼓兵革
  賦法九等周禮異義注賦法積四十五井除山川坑岸三十六井定出賦者九井
  山林之地九夫為度九度而當一井 藪澤之地九夫為鳩八鳩而當一井 京陵之地九夫為辨七辨而當一井 淳鹵之地九夫為表六表而當一井疆潦之地九夫為數五數而當一井 偃豬之地九夫為規四規而當一井 原防之地九夫為町三町而當一井 隰臯之地九夫為牧二牧而當一井衍沃之地九夫為井 異義通山林藪澤九等言之鄭注小司徒則據衍沃平地言之 異義九等據國中山林至衍沃周禮九等則據授地肥瘠 禹貢九州九等與周禮又不同
  三征
  布縷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
  三粟周禮旅師注
  鋤粟民相助作一井所出九夫稅粟屋粟民有田不耕所罰閒粟閒民無職事者所出
  公旬三等周禮旬均也均力役也
  豐年三日 中年二日 無年一日九糓不登又免一日 何氏謂旬為十日豐年一旬中用三日是一月用九日三冬則二十七日中年一月六日三冬則十八日無年則一月三日三冬則九日似又太重矣
  畿内稅法二同上
  一曰貢謂有職任而收其稅二曰賦謂計其可任而口率其錢
  五布㕓人掌斂布而入於泉府
  絘布列肆之稅總布立地之稅質布質人所罰犯禁之泉罰布所罰買賣不平之泉㕓布貨賄諸物邸舍之稅
  國中六不征同上謂六鄉之地
  貴 賢 能 服公事 老 疾
  七賦揚子
  五糓 桑麻
  唐初賦役制四六典
  一曰租 二曰調 三曰役 四曰雜徭
  三賦
  租有田則有租毎丁嵗入粟一石有身則有庸嵗役二旬不役收絹三尺調有户則有調隨地所宜如繒纊布麻之𩔖
  兩税食貨志開元後户籍不造丁田不實徳宗相楊炎作兩稅法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月户無主客以居者為簿 人無中丁以貧富為差
  輸物有三
  上供 送使 留州
  宋四賦
  糓其品七曰粟曰稻曰麥曰黍曰穄曰菽曰雜子其品十曰羅曰綾曰絹曰沙曰繒曰紗曰雜折曰絲曰緜曰布褐金鐵其品四曰金曰銀曰銅曰鐵物産其品六曰六畜曰齒革翎毛曰茶鹽曰竹木芻菜曰菓藥油紙薪炭漆蠟曰雜物
  五賦國史志嵗賦其𩔖有五
  公田之賦官莊屯營之地民耕而收其租民田之賦百姓各得專之城郭之賦宅稅地稅之𩔖雜變之賦羽革蠶鹽之𩔖隨其所出丁口之賦計丁率米
  皇祐㑹計録六田况為三司使𢰅出入之數取一年最中者為準
  户賦 課入 經費 儲運 禄賜 雜記
  元祐㑹計録五蘇轍敘李常譔
  收支 民賦 課入 儲運 經費
  隋唐給田三制六典
  一永業 二職分 三公𪠘
  宋營田十說隆興中臣僚上言
  一擇官必審魏武用任峻司馬懿用鄧艾是也二募人必廣趙充國留萬二百八十一人李彪請取户十分之一是也三穿渠必深趙充國浚漕鄧艾開河渠是也四鄉亭必脩趙充國繕鄉亭是也五器用必備趙充國上器用簿是也六田處必利漢屯張掖魏屯許昌是也七食用必先趙充國屯田用糓月二萬七千餘斛是也八耕具必足李彪請以雜物市牛開元一頃五十畝配一牛是也九定稅必輕應詹一年與百姓二年分稅李彪一夫之田嵗責六十斛蠲其雜役是也十賞罰必行晉元帝督課長吏以糓多少為殿最齊武成詔營屯田課所入論褒貶是也
  限田五利賈似道令陳堯道上疏田産逾限者抽買三之一充公田得一千萬畞嵗收米六七百萬可免和糴 可餉軍 可止楮幣 可平物價 可安富室
  三務管子民有三務不布非其民也
  春 夏 秋
  四釡周禮地官均人食注謂一月人食米也六斗四升曰釡
  四釡為上嵗 三釡為中嵗 二釡為下嵗
  三登漢食貨志
  進業者登九嵗再登者平 三登曰太平二十七嵗
  農九家藝文志
  神農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六國時在齊楚間宰氏十七篇董安國十七篇尹都尉十四篇趙氏五篇汜勝之十八篇漢成帝時使教田三輔王氏六篇蔡癸一篇宣帝時言便宜至𢎞農太守
  十二荒政周禮大司徒以荒政十二聚萬民
  散利貸種食薄征輕租稅緩刑寛犯法弛力息繇役舍禁公無禁利去幾闗市不譏眚禮殺吉禮殺哀省凶禮蕃樂閉藏樂器多昏不備禮而多昏鬼以祈民庥除盜賊以去民害
  十二禁同上司市掌之茍有偽飾則民不得畜商不得貿賈不得鬻工不得作也
  器用 兵車 布 帛 姦色 糓 果 木 禽獸 魚 鱉 或云圭璧金璋命服命車宗廟之
  器戎器用器兵車姦色錦文珠玉
  野禁五吕氏恐其害於時
  地未辟不敢操麻出糞 年未長不敢為園囿 有未足不敢渠地而耕 農不敢行守其疆畞賈不敢為異事
  四時之禁同上亦恐害於時
  山不敢伐材木 澤人不敢灰僇 繯網𦊨罦不敢出於門 罛𦊙不敢入於淵 澤非舟虞不敢縁名舟虞主舟官
  水災三益杜預上疏留漢氏舊陂以蓄水餘皆決𤁋
  饑者得魚菜螺蜯之饒此目下日給之益也 填淤之田畞收數鍾此明年之益也 典牧種牛有四萬五千餘頭給民使耕種責其租稅此又數年以後之益也
  救荒二難明嘉靖時林希元荒政叢言六說
  得人 審户
  三便
  賑米 賑貨 賑錢
  六急
  垂危急饘粥 有疾急醫藥 病起急湯米 既殁急墓穸 遺兒急收養 繫囚急寛恤
  三權
  糶糴借官錢 助賑速工作 及時貸牛種
  六禁
  侵漁 攘盜 遏糴 抑價 宰牛 度僧
  三戒
  遲緩 拘文 遣使
  二斂周禮掌皮注以秋冬二時斂而春獻之
  秋斂皮未練治冬斂革已練治
  羽征三名同上羽人掌以時徵羽翮之政
  十羽為審 百羽為摶 千羽為縛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七目録
  人部
  食貨𩔖
  唐漕運三節
  漕運四利四病
  宋四河漕運
  運路二十一堰
  漕運十四策
  元海道三變
  明湖水濟漕二法
  濟漕泉五派
  劉晏五事
  六條均節財賦
  二害輕重略等
  三者斂怨
  宋二𤼵運使
  淳化三司使
  理財三要
  理財三項
  三寳
  四者民衣食之原
  三勤
  所補者三
  七奪
  三官六蝨

  後周四鹽
  九種鹽
  宋鹽四種
  鹽三種
  鹽二𩔖
  鹽法恤民三論
  沈立論鹽法五敝
  唐兩池
  硝池六
  鹽場四
  鹽監十
  宋鹽池二
  煮海六路
  煮井四路
  煮鹻二監
  至道茶法三說
  咸平茶三分法
  茶利三
  淮南六州茶
  茶山場十三
  六𣙜貨務
  五幣
  玉幣七莢
  九府
  五名
  秦幣二等
  金三品
  白金三品
  五色金
  十四種金
  四品並行
  寳貨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錢貨六品
  銀貨二品
  龜貨四品
  貝貨五品
  布貨十品
  錢三品
  錢輕重得中二
  重錢十八
  輕錢八
  海東三種錢
  三童國錢
  明錢制五等
  鈔六等
  鐵錢八害
  除盜鑄七福
  縱民鑄五不可
  禁民鑄一舉四美
  阿堵四説
  唐冶一百六十五
  鑄錢十監二坊
  宋冶二百七十一
  膽水十一所
  紹興諸道坑冶數
  祥符四錢監
  元豐六錢監
  銅錢十七監
  鐵錢九監
  乾道六錢監
  宋鑄錢使二

  隋漕四倉
  唐九倉
  常平倉本四
  宋義倉五等
  倉二十三所
  倉分三界
  轉般倉二
  湯武五庫
  五庫
  六府
  唐二庫
  行在二庫
  宋四庫
  興國朝服法物三庫
  康定宜聖殿五庫
  淳化四庫
  嘉祐元豐庫額二詩
  軍器五庫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七 福建巡撫宫夢仁𢰅人部
  食貨𩔖
  唐漕運三節
  江南 陜西 京口最重
  漕運四利四病劉晏遺元載書晏見一水不通願荷鍤先徃見一粒不運願負米而趨得江湖米二三十萬石則徭役減利一 米運流通則饑人附利二 雲帆桂檝輸委帝鄉可以震耀中外利三 舟車既通百貨雜集利四 武牢成臯人煙蕭條一病 千里泗上罔水行舟二病 奪攘姦宄夾河為藪三病 淮陰蒲坂屯戍相望船到便留非單車使折簡書所能制四病
  宋四河漕運太平興國
  江淮浙湖運至真揚楚三州置轉般倉收納調舟計綱泝流入汴京師𤼵運使領之 陜西自黃河三門沿流入汴三門白波𤼵運使領之 陳潁許蔡元壽諸州自石塘惠民河泝流而至催綱領之 京東諸州自廣濟河而至催綱領之
  運路二十一堰職官志官各一人其不居運路者皆領於州縣
  楚州之黃蒲 寳應 北神 西河 髙郵之新河樊良 揚州之邵伯 𤓰洲 潤州之京口 吕
  城 常州之望亭 奔牛 秀州之杉青 杭州之長安 越州之曹娥 梁湖 錢青 孟州之濟源汝州之梁縣 泰州之白莆 捍海
  漕運十四策嘉祐初張方平為三司使畫䇿上稱善悉如施行
  上供斛斗不得折錢 諸路災傷不得截撥上供廣濟河上供不得折錢帛 惠民河上供止運二十萬 黃河年額馬料三十萬運京 汴河漕輓用粳米 年退錢充糴本 漕運河道當疏 折中倉坐倉收糴 京師河北兵就糧淮南 京東揀剩員租稅視凶穰弛斂 𤼵運使屬官久任 補填綱欠
  元海道三變
  初自平江劉家港入海經通州海門縣萬里長灘開洋抵淮安路鹽城縣歴海寜府東海縣經密州膠州界放靈山洋投東北行旬月始抵成山計自上海至直沽楊村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 再變自劉家港出揚子江開洋落潮東北行離萬里長灘至白水緑水經黒水大洋轉成山西行過劉家島入沙門島放萊州大洋抵界河至直沽其道差直 三變自劉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黒水大洋直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入沙門島放萊州大洋至直沽如遇風順由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月其道徑便
  明湖水濟漕二法徐沛山東凡十二湖
  在運河東者儲以益河之不足曰水櫃 在運河西者分以洩河之有餘曰斗門 淮揚五湖即為運道
  明濟漕泉五𣲖山東新舊各泉凡十六州縣二百四十泉
  入汶為分水𣲖 入泗沂濟及天井閘漕河為天井𣲖 入白馬河及南陽棗林魯橋閘河為魯橋𣲖入南陽新河為新河𣲖即沙河𣲖入邳州河為邳州𣲖
  劉晏五事胡致堂謂劉晏言利之臣而其言有不可廢者
  出納錢糓必委士𩔖 理財以養民為先 官多則民擾 大事不計小費 事無閒劇必一日中決之
  六條均節財賦陸贄疏
  一論兩稅之𡚁 二請兩稅以布帛為額 三論長吏以増户加稅闢田課績 四論稅限迫促 五請以稅茶錢置義倉 六論兼併之家私斂重於公費
  二害輕重略等蘇軾言於司馬光
  免役之害掊尅民財十室九空聚斂於上而下有錢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耑力於農貪吏猾胥得縁為姦
  三者斂怨宋食貨志三者皆為國斂怨所得不償所失
  嘉祐中薛向孫琳始議方田量步畞審肥瘠以定賦稅之入 熙寜中吕惠卿復建手實抉私𨼆崇告訐以實貧富之等 元豐中李琮追究逃絶均虚數虐編户以補失陷之稅
  宋二𤼵運使制始於淳化而備於皇祐權六路豐凶行平糴之法
  一員在真州督江浙荆湖淮泗等路糧運 一員在泗州𧼈自真州至京糧運
  淳化三司使
  總計使 左計使判東京右計使判西京
  理財三要明蘇瓊
  㑹計出入 斟酌本折 究侵欺虚冐
  理財三項刑侍鄒元標上
  屯田 鹽法 水利
  三寳太公
  農一其鄉則糓足 工一其鄉則器足 商一其鄉則貨足
  四者民衣食之原貨殖傳引周書
  農不出則乏其食 工不出則乏其事 商不出則三寳絶 虞不出則財匱少而山澤不辟
  三勤糓梁傳古之君人者必時視民之所勤
  民勤於力則功築罕 民勤於財則貢賦少 民勤於食則百事廢 揚子民有三勤政善而吏惡一勤也吏善而政惡二勤也政吏駢惡三勤也
  所補者三漢志入粟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有餘則貧民之財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者也一主用足 二民賦少 三勸農功
  七奪譚子民事之急無甚於食
  王奪其一 卿士奪其一 兵吏奪其一 戰伐奪其一 工藝奪其一 商賈奪其一 道釋奪其一
  三官六蝨商鞅言三官者生蝨官者六
  農 商 官國之常官嵗 食農有餘食則薄燕於嵗美 好商有淫利則美好傷器志 行官設而不用則志行為幸

  後周四鹽隋志
  散鹽煮海以成之 盬鹽引池以化之 形鹽掘地以出之 飴鹽於戎以取之
  九種鹽北史李孝伯傳後四種非食鹽
  白鹽 食鹽 黒鹽 青鹽 戎鹽 赤鹽 駮鹽臭鹽 馬齒鹽 又安息國出五色鹽
  宋鹽四種
  一曰末鹽海鹽也其次顆鹽解州及晉綘潞澤所出又次井鹽鑿井取之又次崖鹽生土崖之間
  鹽三種宋山堂考索青州鹽出東海幽薊北海嶺南南海劍南西川出於井河東出於池解池尤著海鹽 井鹽煎熬而成解池鹽如耕種法疏為畦壠決水灌之必南風起此鹽乃成吕成曰河北鹵地出於地永康軍出於山又有出
  於石木者
  鹽二𩔖國史志
  引池而化者周官盬鹽也 煮海煮井煮鹻而成者周官散鹽也
  鹽法恤民三論胡安國謂其以義為利
  行於西者與商賈共其利 行於北者與編户共其利 行於東南者與漕司共其利
  沈立論鹽法五敝紹興
  愛恤亭户使不至於困 休息漕卒使有以為生防制倉場使不為掊克率斂 絶私販 減官估
  唐兩池食貨志有鹽池五總以兩池
  安邑 解
  硝池六同上在解州西南天旱則生謂之六硝
  一曰賈瓦 二曰金井 三曰圓 四曰熨㪷已味淡五曰夾凹 六曰蘇老味鹹
  鹽場四同上
  漣水 湖州 杭州 越州
  鹽監十同上
  嘉興 海陵 鹽城 新亭 蘭亭 臨平 永嘉大昌 侯官 富都
  宋鹽池二國史志出西𦍑擅以為利淳化中禁母入塞
  烏池 白池
  煮海六路同上
  京東 河北 淮南 兩浙 福建 廣南 地曰亭場民曰亭户竈户户有鹽丁
  煮井四路同上
  成都 梓 利 䕫 大為監小為井監則置官井則募民
  煮鹻二監同上籍民為鐺户 河北陜西亦有煮鹻者然其利薄
  永利東監隸并永利西監隸汾
  至道茶法三說鹽鐵使陳恕上言
  西北芻粟度逺近増虚估給劵償茶 益以東南緡錢香藥象齒 景徳間許人入中錢帛金銀 慶歴中増以南鹽為四說
  咸平茶三分法三司使王嗣宗立後改四分
  茶引三分 東南見錢二分半 香藥四分半
  茶利三
  一官賣以實州縣 一沿邊入中糧草以省餽運一𣙜務入納金銀錢帛以贍京師 其河東北互市川陜折博又以所有易所無
  淮南六州茶官置吏總之
  蘄 黃 廬 舒 壽 光
  茶山場十三六州採茶之民隸焉謂之園户
  蘄州四 黃州一 廬州一 舒州二 壽州五
  六𣙜貨務受買納茶以給商人
  江陵 真州 海州 蘄州蘄口 無為 漢陽
  五幣黄帝立
  珠 玉上幣黃金中幣刀 布下幣 管子上中下為三幣
  玊幣七筴管子對威公此謂以少為多以狹為廣天下之數盡矣
  陰山之礝䃉 燕之紫山白金 朝鮮之文皮 汝漢水右衢之黃金 江陽之珠 泰明山之曽青禺氏邊山之玉
  九府爾稚
  東方醫無閭之珣玕琪 東南會稽之竹箭 南方梁山之犀象 西南華山之金石 西方霍山之珠玉 西北崑崙虚之璆琳琅玕 北方幽都之筋角東北斥山之文皮 中有岱岳五糓魚鹽
  五名事始
  太昊氏髙陽氏謂之金 有熊氏髙辛氏謂之貨陶唐氏謂之泉 商周謂之布 齊莒謂之刀 鄭樵曰泉言其形金言其質刀言其器貨布言其用古文錢字作泉者言其形如泉文一變而為刀器再變而為圜法故泉與刀廢後世代以錢字借為泉水之泉其實泉之篆文不從水也漢儒不知本末為流於泉布於布寳於金利於刀皆沿鑿之義
  秦幣二等漢食貨志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寳藏不為幣也
  上幣黄金以鎰下幣銅錢如周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金三品禹貢荆揚厥貢
  金 銀 銅
  白金三品漢武時造
  一圓之以象天其文龍重八兩一方之以象地其文馬重差小一⿰之以象人其文龜復小
  五色金漢志注
  黃曰金 白曰銀 赤曰銅 青曰鉛錫 黒曰鐵
  十四種金五金惟黃金之用多
  銷金 拍金 鍍金 織金 砑金 披金 泥金縷金 撚金 搶金 圈金 貼金 嵌金 裹
  
  四品並行漢食貨志王莽更造
  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直五十契刀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直五百錯刀以黃金錯直五千與五銖錢並行
  寳貨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王莽以劉字有金刀罷契刀錯刀及五銖更作寳貨 錢貨六品 銀貨二品 龜寳四品 貝貨五品 布貨十品
  錢貨六品
  小錢徑六分重一銖直一幺錢徑七分重三銖直一十㓜錢徑八分重五銖直二十中錢徑九分重七銖直三十壯錢徑一寸重九銖直四十並前大錢五十
  銀貨二品漢書銀八兩為一流
  黃金重一斤直錢萬朱提一流直錢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直錢一千
  龜貨四品兩貝為朋
  元龜長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為大貝十朋公龜九寸直五百為壯貝十朋侯龜七寸以上直三百為幺貝十朋子龜五寸以上直百為小貝十朋
  貝貨五品古者五貝為朋言小貝以上各二貝為一朋非總五貝為一朋
  大貝四寸八分以上直二百一十六壯貝三寸六分以上直五十幺貝二寸四分以上直三十小貝寸二分以上直十三枚為一朋不成貝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為朋率枚直錢三
  布貨十品
  大布 次布 弟布 壯布 中布 差布 厚布幼布 幺布 小布小布長寸五分重十五銖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
  相長一分相重一銖文各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長二寸四分重一兩而直千錢矣
  錢三品後周並用
  永通萬國以一當千五行大布以一當十五銖
  錢輕重得中二
  五銖開元 錢文以寳自周景王始也以年自後魏孝文太和始也以鐵為錢自公孫述據蜀始也
  重錢十八
  赤灰漢一當五比輪大泉王莽一直五十呉嘉禾一當五百大貨六銖陳一當五銖三十四柱梁一准二十又改一准十兩柱梁末布泉後周一當五大布後周五行大布一當十永通萬國後周一當千當兩乾封髙宗一當十建中趙贊大錢一當十當十唐永通梁元帝八銖乾元肅宗一當十重輪乾元一當五十直百蜀梁當千呉後周得壹史思明一當百
  輕錢八
  榆莢漢三銖風飄水浮元魏鵝眼 綖環 耒子 荇葉宋二銖沈郎 四分
  海東三種錢鷄林𩔖事髙麗所鑄並徑九分重三銖六參
  海東通寳篆海東通寳真行體海東重寳真行體
  三童國錢大平寰宇記
  效國王之面丈夫交易用之效王后之面婦人用之
  明錢制五等㑹典洪武初大中通寳四百為一貫四十為一兩四文為一錢後鑄洪武通寳五等當十錢重一兩當五錢 當三錢 當二錢重皆如其當之數小錢重一錢
  鈔六等同上洪武初取桑穰為鈔料以青色為質外為龍文花欄横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寳鈔中圖鈔貫狀十串則為一貫若五百文則畫鈔文為五串毎鈔一貫折銅錢一千文銀一兩毎鈔四貫易赤金一兩凡稅課錢鈔兼收錢十之三鈔十之七一百文以下止用銅錢
  一貫 五百文 四百文 三百文 二百文 一百文
  鐵錢八害呉越錢𢎞佐議鑄鐵錢以益將士祿賜其弟𢎞億諫止
  新錢既行舊錢皆流入鄰國一也 可用於吾國而不可用於他國則商賈不行百貨不通二也 銅禁不嚴民猶盜鑄況家有鐺釡野有鏵犁犯法必多三也 閩鑄鐵錢而亂不足為法四也 國用幸豐而自以為乏五也 禄賜有常而無故益之六也 法變而𡚁不可遽復七也 錢者國姓易之不祥八也
  除盜鑄七福賈𧨏
  民不鑄錢黥罪不積 偽錢不蕃民不相疑 采鑄之人反於耕田 輕重斂散貨物必平 多少有制用别貴賤 官不獨富民末由困 制棄財敵必壊
  縱民鑄五不可唐開元間張九齡奏議劉秩以為不可
  任人自鑄則上無以御下下無以事上其不可一物賤傷農錢輕傷賈錢輕由於物多多則使少少則使多柰何假人其不可二 鑄錢不雜鉛鐵則無利雜則惡其不可三 人去南畞其不可四 昔呉濞鄧通皆鑄錢致富許其私鑄是與人利權其不可五
  禁民鑄一舉四美同上
  銅不布下 盜鑄無因 公錢不破 人不犯刑錢又日増
  阿堵四説世以錢為阿堵不知阿堵自是當時諺語猶言這个耳豈可指定言之
  王衍口不言錢家人以錢繞床試之晨起云舉卻阿堵物 顧凱之曰傳神冩照正在阿堵中 殷浩見佛經曰理應在阿堵上 謝安目衛士謂桓溫曰明公何用壁後置阿堵輩
  唐冶一百六十五
  陜宣潤饒衢信六州銀冶五十八 銅冶九十六鐵山五 錫山二 鉛山四 汾州𥖎山七
  鑄錢十監二坊地理志
  商州洛源監 郴州桂陽監 河中府解縣紫泉監揚州丹陽監 廣陵監 宣州南陵梅根監 宛
  陵監 鄂州鳳山監 饒州永平監 信州王山監綘州銅源翔臯二坊 河東蔚州飛狐有三河銅
  
  宋冶二百七十一國史兩朝志皆置吏主之
  金産六州冶十一 銀二十三州三軍一監冶八十四 銅十一州一軍冶四十六 鐵二十四州二軍冶七十七 鉛九州一軍冶三十 錫七州冶十六丹砂二州冶二 水銀四州冶五
  膽水十一所徽宗時游經言有膽水可浸鐵為銅唯經理岑水鉛山徳興餘未及也韶岑水潭 瀏陽 鉛山 徳興 建蔡池 婺銅山 汀赤水 邵武黄齊潭 礬山 溫南溪池銅山
  紹興諸道坑冶數
  金坑興者一百三十四廢者一百四十 銀坑興者八十四廢者八十三 銅坑興者五十七廢者四十五 鐵坑興者三百七十廢者二百五十六 鉛之興三十二而廢十五 錫之興九十四而廢四十四冶場之盛名在斡官鉛山𪷟山石堰涔水昭寳富
  寳寳成寳瑞雙瑞嘉瑞大挺大濟永興新興興國興利大富廣富通利通濟監務坑井殆幾萬計
  祥符四錢監
  饒 池 江 杭
  元豐六錢監
  興國 睦 衡 舒 蘄 惠
  銅錢十七監元豐
  西京阜財監 衛州黎陽監 永興軍監 陜西監華州監 綘州垣曲監 舒州同安監 睦州神
  泉監 興國軍富民監 衡州熙寜監 鄂州寳泉監 江州廣寜監 池州永豐監 饒州永平監建州豐國監 韶州永通監 惠州阜民監
  鐵錢九監同上
  虢州朱陽兩監 商州阜民洛南兩監 威逺鎮通逺軍滔山鎮岷州兩監 興州濟衆監 嘉州豐逺監卭州惠民監 凡銅錢行一十三路銅鐵錢兩路鐵錢四路
  乾道六錢監命朝臣徃淮西措置鑄錢
  舒曰同安監 蘄曰蘄春監 黄曰齊安監 撫曰裕國監 臨江曰豐餘監 興國曰富民監
  宋鑄錢使二元豐二年増元祐復合於一
  一領湖廣江西 一領閩淛淮南江東

  隋漕四倉
  衛州黎陽倉 滎陽洛口倉 洛州河陽倉 陜州常平倉 潼闗渭南亦皆有倉
  唐九倉地理志
  河南府鞏有洛口倉 河清有栢崖倉 陜西三門西有鹽倉 東有集津倉 陜有太原倉 孟州河陰有河陰倉 華州華陰有永豐倉 臨渭倉 河中府龍門有龍門倉
  常平倉本四
  𤣥宗取之客户 徳宗取之茶漆 憲宗取之地稅文宗取之囘易
  宋義倉五等熙寜間知齊州王廣淵以法來上㑹知陳留縣蘇涓願為天下倡勸百姓置備水旱户口第一等出粟二石 二等一石 三等五斗四等二斗 五等一斗麥亦如之
  倉二十三所
  受四河運至京師者謂之轉般倉 永豐通濟萬盈廣衍延豐順成濟逺富國十倉受江淮所運東河永濟永富二倉受懐孟二州所運西河廣濟倉受潁壽諸州所運南河廣積廣儲二倉受曹濮諸州所運北河受京畿之租者曰稅倉 京東界則廣濟第二倉受之京北界則廣積第一倉騏驥院天駟監倉受之
  京西界則左天廐坊倉受之 京南界則大盈右天廐坊倉受之 受商人入中者謂之折中倉
  倉分三界紹興韓仲通言分行在省倉為三界界百五十萬斛
  白米南倉受之為上界廩宗室百官次米北倉受之為中界給術士五軍糙米東倉受之為下界備諸軍月糧
  轉般倉二淮南鹽置倉以受通楚州各一泰州三又轉般倉二江南荆湖嵗漕米至淮南受鹽以歸一真州受五倉鹽 一漣水軍受海州漣水鹽
  湯武五庫蔡邕月令章句
  車庫 兵庫 祭器庫 樂庫 宴器庫
  五庫禮記
  金鐵 皮革筋 角齒 羽箭幹 脂膠丹漆
  六府曲禮典司六職
  司土農人之稅司木山虞之稅司水澤虞之稅司草囿人之稅司器工人之稅司貨商人之稅 周則皆屬司徒司土土均也司木山虞也司水川衡也司草稻人也司器角人也司貨丱人也
  唐二庫通典各木雌契一隻與太府主簿合之
  左藏掌庫藏之事太府卿諸州庸調折租等物貯之右藏掌寳貨之事雜物竝貯
  行在二庫唐徳宗於行在夾廡置以别藏貢物陸贄進諫即撤其題
  瓊林 大盈
  宋四庫
  左藏内藏庫太府寺財賦之入歸焉奉宸庫金玊良貨賄歸焉祗候庫賜予歸焉内香藥庫香藥寳石歸焉
  興國朝服法物三庫掌百官朝物儀仗
  一大慶殿後 一右掖門内北廊 一正陽門外西廊
  康定宜聖殿五庫在延福宫
  宜聖殿内庫 穆清殿庫 崇聖殿庫 真珠庫崇聖樂器庫
  淳化四庫
  金銀 絲緜 生疋帛 雜色疋帛
  嘉祐元豐庫額二詩
  真宗詩二十八字曰每嵗沈檀來逺裔累朝珠玉實皇居今辰内府初開處充牣尤宜史筆書 神宗詩二十字曰毎䖍夕惕心妄意遵遺業顧予不武姿何日成戎㨗
  軍器五庫
  衣 甲 槍 弩 箭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七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八目録
  人部
  軍政𩔖
  五帝弗偃兵
  黃帝四軍
  周三軍
  六軍
  楚二廣
  晉二軍
  三軍
  四軍八卿
  齊三軍
  齊伐衛七軍
  九軍
  五鄙五屬五政
  漢二軍
  更三品
  調兵有四
  六郡良家子
  七科謫
  鼂錯縣鄙制五
  晉王國三等
  唐七軍
  雄邊子弟十一軍
  唐兵三變
  宋軍有四
  紹興山水諸寨
  明五軍營
  十二團營
  戎政府三大營
  外四衛營
  兵制五變
  黃帝五陣
  風后八陣
  周四衝陣
  周書五陣
  六國陣
  晉五陣
  孫子八陣
  呉起八陣
  三陣
  兵家三陣
  五者軍之鍊銳
  孔明八陣
  武侯八陣凡三
  四竒八正
  唐四獸陣
  李靖六花陣
  十二陣
  咸平三陣
  建炎五軍隊

  武七徳
  九伐
  六制
  征九因
  伐七機
  軍五慮
  七政
  兵法八無敵
  六地形
  兵九地
  九變之利
  守戰九變
  四不和
  六者備
  四者制其宜
  三志
  三望
  國三制
  三器
  軍三欲
  三者存則治
  三資備
  三勝
  三本務
  三相稱
  專兵五事
  兵五法
  五事
  四治
  推治力有六
  三疑
  五間
  三權
  四機
  兵起有五
  三急
  四要
  二勢
  三勢
  五兵
  五者隨才而用
  八證
  將三等
  三名
  五材
  六守
  六徳
  五徳
  四誡
  三至
  五權
  六術
  五危
  三樂
  五慎
  三隧
  將心如四時
  四將器
  將四美
  五强
  十過
  八惡
  兵三官
  五教
  三威
  五習
  四者有法
  三鼓同則其心一
  五鼓
  軍夜三鼜
  火攻五
  四烽
  兵三道
  六神為戰主
  取法四時
  制以五行
  戰以五音
  七殃不可處
  七勝
  七勝
  勝三術
  知勝五道
  戰五勝
  十二陵
  十二陵之反
  擊敵十四變
  不卜而戰者八
  不占而避者六
  四輕二重一信
  行軍之道三
  四者義兵之助
  三者參合
  兵法四利
  七利
  戰三亡
  兵三闇
  六害
  六敗
  八者皆兵

  三略
  陰符八等
  太公陰謀三門
  兵書五音
  五行之符
  五音聲色之符
  五論
  和戎五利
  孫臏用𮪍十利
  兩科
  二急務
  備邊五要
  中國長技五
  外國長技三
  三表
  五餌
  便宜十二事
  嚴尤三策
  五難
  三賢安邊集
  四勝四敗
  事反而機一
  江東十勝
  長城五利
  禦戎四策
  備邊六失
  戰論五敗
  備邊五利
  五要
  六事
  八事
  十事
  崇政殿四策
  河北守禦十三策
  權書五篇
  劉大夏兵𡚁十事

  左右二校
  六閑四閑
  漢長安九廄
  六廄
  晉三廄
  唐左右兩仗
  仗内六廄
  六閑
  五監
  八坊
  宋市馬九塲
  川秦市馬二
  買馬七術
  陜西監牧三利
  明馬政四
  馬射六事
  射議七篇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八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軍政𩔖
  五帝弗偃兵淮南子
  黃帝與炎帝戰 顓頊與共工爭 堯戰丹水之浦舜戰有苗 啟攻有扈
  黃帝四軍孫子
  處山 處水 處斥澤 處平陸 晉志左右前後
  周三軍周制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三軍則三萬七千五百人
  前軍 中軍 後軍
  六軍周禮王有六卿故置六軍亦曰六師居則為比閭族黨州鄉出則為五兩卒旅師軍
  五人為伍伍有長即五家之比五伍為兩兩有司馬即五比之閭四兩為卒卒有長即四閭之族五卒為旅旅有師即五族之黨五旅為師師有帥即五黨之州五師為軍軍將皆命卿即五州之鄉
  楚二廣左傳楚分十五乘為一廣亦用舊偏法
  右廣 左廣 司馬法車十五乘為大偏九乘為小偏
  晉二軍同上
  上軍獻公將之下軍太子申生將之
  三軍同上晉蒐被廬作三軍荀林父御戎魏犨為右
  卻穀中軍卻溱佐之 狐毛上軍偃佐之 欒枝下軍先軫佐之
  四軍八卿同上晉君方明四軍無闕八卿和睦
  上軍 中軍 下軍 新軍軍有二卿
  齊三軍國語管仲制國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不從戎役士農之鄉十五合三萬人是為三軍公帥五鄉為中軍 國子帥五鄉 髙子帥五鄉為左右軍
  齊伐衛七軍左傳
  先驅前鋒軍申驅次前軍貳廣公副車左翼右翼大殿後軍駟乘四人共乘殿車
  九軍莊子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注
  天子六軍 諸侯三軍
  五鄙五屬五政管子制野鄙之政與郊内之政異
  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十邑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鄉有鄉帥三鄉為縣縣有縣帥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屬五屬四十五萬家立五政各使聽一屬
  漢二軍衛士皆調𤼵郡國材官𮪍士為之
  南軍宫城門内宫衛屯兵衛尉主之北軍京城門外京輔兵卒中尉主之
  更三品戌卒更代也
  卒更正卒無常人皆當更迭為之一月一更踐更貧者欲得僱更錢次直者出錢僱之月二千過更戌邊之調不可人人自行又行者不可三日便還因一嵗一更諸不行者出錢三百入官官給戌者 百官表左更中更右更三更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也
  調兵有四
  縣有更卒 邊有繇戌 中都有衛士 都尉有材官車𮪍樓船巴蜀三河潁川有材官上郡北地隴西有𮪍士廬江㑹稽尋陽有樓船三者隨土之宜
  六郡良家子地理志漢𨕖給期門羽林以材力為官良將多出焉
  隴西 天水 安定 北地 上郡 西河
  七科謫武紀天漢四年
  吏有罪一 亡命二 贅壻三 賈人四 故有市籍五 父母有市籍六 大父母有市籍七
  鼂錯縣鄙制五
  五家為伍伍有長十家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假五百師名也十連一邑邑有假侯
  晉王國三等武帝咸寜中詔以户邑多少分置
  大國置三軍五千人次國二軍三千人小國一軍一千五百人
  唐七軍李靖兵法
  中軍 左右虞候二軍 左右廂各二軍
  雄邊子弟十一軍李徳裕徙劍南西川節度使建籌邊樓率户二百取一人習戰總十一軍精兵曰南燕保義 保惠 兩河左慕義 右慕義運弩 𮪍士曰飛星 鷙撃 竒鋒 流電 霆
  聲 突𮪍
  唐兵三變兵志
  府兵初制彍𮪍府兵壊張說募兵補之藩鎮折衝諸府無兵可交李林甫遂停上下魚書而六軍㝛衛皆市人於是外兵盛其反者以鎮兵討之者亦以鎮
  宋軍有四慶歴兵録序
  一禁兵殿前馬步三司隷焉卒之票而銳者充之處則衛鎮出則更戌二廂兵諸州𨽻焉卒之力而悍者募之専於服勞間亦戌更三役兵郡有司𨽻焉人之游而惰者入之業一事焉處而無更四民兵農之健而材者籍之闕者輙補嵗一閲焉 兵法謂禁廂鄉蕃
  紹興山水諸寨
  和州則有雙山雞籠二山寨麻胡阿育二水寨 廬州則有浮槎方山等寨 滁州則有獨山等寨每寨多至二萬餘家
  明五軍營
  中軍 左掖 右掖 左哨 右哨
  十二團營成化初𨕖取三大營精兵設立各有坐營把總官統之毎遇出征即量調而行曰奮武 耀武 練武 顯武 曰敢勇 果勇效勇 鼓勇 曰立威 神威 揚威 振威
  戎政府三大營春明夢餘録在皇城東大街嘉靖時統以勲臣一曰總督京營戎政佐以文臣
  一曰協理京營戎政凡三十五營聨之則三大營又聨之曰戎政府

  中五軍營析為營十六東神樞營析為營十西神機營析為營九
  外四衛營
  龍驤左 龍驤右 武驤左 武驤右
  兵制五變樸庵小乘
  五軍營變為三大營 三大營變為團營 團營變為東西官號㕔 至後戎政府之名立而兵制敝
  黄帝五陣李靖問對本因五方色而立兵詭道也故强名五行焉
  直陣屬木銳陣屬火圓陣屬土方陣屬金曲陣屬水
  風后八陣八陣布左右前後中心零者大將握之故曰握竒亦曰握機又曰黄帝八陣圖天 地 風 雲 虎翼 蛇蟠 飛龍 鳥翔一說即孔明八陣在興元府屬定軍山下聚石為之
  周四衝陣太公
  左軍疾 右軍迭 前迭 後往敵之空吾軍疾擊鼓呼而當
  周書五陣
  牝季夏
  六國陳呉子
  齊陳重而不堅 秦陳散而自鬭 楚陳整而不久燕陳守而不走 三晉陳治而不用
  晉五陣左傳晉魏舒為五陣
  兩於前 伍於後 專為右角 參為左角 偏為前拒以誘之
  孫子八陣握機之外别有八陣
  方陣 圓陣 牝陣 牡陣 衝陣 輪陣 罘𦊨陣一作浮沮雁行陣
  呉起八陣
  車箱陣 車軒陣 曲陣 銳陣 直陣 衡陣掛陣 鵝鸛陣
  三陣即太公三才陣張良說沛公以此
  天陣星㝛孤地陣山川向背人陣偏伍彌縫
  兵家三陣𤣥宗問兵家三陣員半千曰古之所謂三陣臣不敢以為然
  師以義出沛若時雨得天之時為天陣 足食約費且耕且戰得地之宜為地陣 舉三軍士如子弟從父兄得人之和為人陣
  五者軍之鍊銳呉起答武侯言有此三千人可決圍屠城矣
  贍足氣力者為一卒 樂効力顯忠勇者為一卒踰髙超逺輕足者為一卒 失位欲見功者為一卒棄城守欲除醜者為一卒
  孔明八陣
  洞當陣 中黄陣 龍騰陣 鳥翔陣 連衡陣握機陣 虎翼陣 折衝陣
  武侯八陣凡三成都圖經
  在䕫者六十有四方陣法也 在彌牟者一百二十有八當頭陣法也 在棊盤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營法也 又興元志西縣亦有之則八陣凡四
  四竒八正武侯步軍為正馬軍為竒
  一前竒 二左角 三右角 四左爪 五右爪六左牙 七右牙 八後軍
  唐四獸陣李靖對太宗假以四獸加商金羽水祉火角木之配此兵家詭道也
  軍前宜捷用朱鳥 軍後宜捍用𤣥武 左為陽陽能生龍變化也 右為陰陰能殺虎沈猛也
  李靖六花陣同上中軍居中六陣外向故曰六花其實七陣
  中軍 左虞候 右虞候 左一廂 右一廂 左二廂 右二廂
  十二陣同上外有遊奕内有中黄實十四陣
  大黒大赤青蛇白雲左突右擊前衝後衝摧兇決勝破敵先鋒中黄遊奕
  咸平三陣崇政殿教軍
  一連珠必勝 二應機摧敵 三應捷五虎
  建炎五軍隊毎五十人為一隊隨隊多少分𨽻五軍各置旗制物號為别
  前軍緋旗飛鳥為號 後軍皁旗龜為號 左軍青旗蛟為號 右軍白旗虎為號 中軍黄旗神人為號 又有招旗有分旗舉招旗則五軍以旗相應合而成陣舉分旗則五軍以旗相應分而成隊

  武七徳左傳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曰耆定爾功曰鋪時繹思曰綏萬邦四篇之内有七者之義禁暴 戢兵 保大 定功 安民 和衆 豐財
  九伐周禮大司馬掌九伐之法
  馮弱犯寡則削其封疆之四隅也賊賢害民則聲罪致討以伐之𭧂外凌内則置其君空墠之地更立賢者野荒民散則削其域以次而小之也負固不服則潛師越境以侵之賊殺其親則正命定罪而誅之放弑其君則夷其黨瀦其宫而殘之犯令陵政則杜絶其人而不使之通外内亂鳥獸行則𢦤滅其𩔖也
  六制周書
  一曰征善征不侵二曰攻 三曰侵善侵不伐四曰伐善伐不陣五曰陣善陣不鬬六曰鬭善鬬不敗
  征九因同上征有四戚五和此九者征之因也
  一内姓 二外婚 三友朋 四同里四戚一有天無惡 二有人無㕁 三同好相固 四同惡相助五逺宅不薄五和
  伐七機同上伐有四時三興此七者伐之機也
  一春違其農 二夏食其糓 三秋取其刈 四冬凍其葆四時一政以和時 二伐亂以治 三伐饑以飽三興
  軍五慮司馬法
  順天 阜財 懌衆 利地 右兵弓矢禦殳矛守戈㦸助
  七政同上
  因人心以為戰征者正也奉辭伐罪因機設權火攻水攻堅甲利兵
  兵法八無敵管子兵未出境而無敵者八
  聚財 論工告君費制器兵器𨕖士 政教軍中號令服習使習武藝徧知天下知地形險易主將工拙士卒勇怯明於機數
  六地形孫子
  有通者彼我皆可來往先居髙陽利糧道以戰則利有挂者可往難返敵無備出而勝之有支者彼我出皆不利我無出引而去之俟敵半出而撃之有隘者我先居必盈之以待敵敵先居盈弗從也有險者我先居必在髙陽以待敵有逺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兵九地同上
  散地諸侯自戰其地輕地入人之地不㴱爭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交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衢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得天下之衆者重地入人之地㴱背城邑多者圯地山林險阻沮澤難行之道圍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撃吾之衆死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
  九變之利同上
  合軍聚衆圯地無舍 衢地合交絶地無留 圍地則謀 死地則戰 途有所不由 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爭 君命有所不受
  守戰九變同上
  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一變田宅富厚足居也二變不然則州黨與宗族足懐樂也三變不然則上之教訓習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得之也四變不然則山林澤谷之利足生也五變不然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六變不然則罰嚴而可畏也賞明而足勸也七變不然則有㴱怨於敵人也八變不然則有厚功於上也九變
  四不和呉子言先和而後可造大事
  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 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陣不和於陣不可以進戰 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
  六者備六韜
  大葢天下然後能容天下 信葢天下然後能約天下 仁葢天下然後能懐天下 恩葢天下然後能保天下 權葢天下然後能不失天下 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時變不能遷
  四者制其宜黄石子言欲柔以制其剛弱以制其强
  柔有所設 剛有所施 弱有所用 強有所加
  三志城濮之戰楚子引軍志言之
  允當則歸 知難而退 有徳不可敵
  三望兵略民所望於王者
  饑者欲食之 勞者欲息之 有功者欲徳之
  國三制管子
  制人 為人所制 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
  三器同上器即兵也
  一器成往夫具而天下無戰心謂師之器二器成驚夫具而天下無守城謂軍之器三器成遊夫具而天下無聚衆謂兵之器
  軍三欲三略
  將謀欲密密則姦心閉 士衆欲一一則軍心結攻敵欲疾疾則備不及設
  三者存則治冠子答龎子陰陽之問
  神靈威明與天合 句萌動作與地俱 陰陽寒暑與時至
  三資備史記司馬錯請伐蜀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 欲強兵者務富其民 欲王者務博其徳
  三勝尉繚子武侯分兵屯田是以道勝孫呉是以威力勝
  道勝 威勝 力勝
  三本務同上
  地所以養民也務耕者民不饑城所以守地也務守者民不危戰所以守城也務戰者地不圍
  三相稱同上
  量土地肥磽而立邑建城稱地 以城稱人 以人稱粟
  專兵五事同上
  委積不多則士不行 賞禄不厚則民不勸 武士不𨕖則衆不強 器用不備則力不壯 刑賞不中則衆不畏
  兵五法孫子
  因地形勢而度之量其進退知其逺近人數稱量人已孰勝可勝而後進
  五事同上
  道之政令得天之時得地之利將得其人兵有其法
  四治同上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逺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推治力有六李衛公
  以誘待來 以靜待躁 以重待輕 以嚴待懈以治待亂 以守待攻
  三疑六韜
  攻強以強 離親以親 散衆以衆
  五間孫子乘敵人之間隙而用之
  因間 内間 反間 死間 生間
  三權孫臏云馬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得之多於棄也此兵說也非馬說也
  以君下駟與彼上駟 取君上駟與彼中駟 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四機呉子知此四者可以為將
  氣機作士卒之氣機地機因險要而用機事機因事而用機力機因器械兵𮪍而有餘力以用機
  兵起有五同上
  爭名 爭利 積惡 内亂 因饑
  三急鼂錯云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
  得地形 卒服習 器用利
  四要同上
  器械不利 卒不可用 將不知兵 君不擇將
  二勢淮南子
  因其勞倦 乘其饑渇
  三勢同上
  氣勢 地勢 因勢
  五兵漢書魏相對宣帝兵本器名人之所執因號人為兵
  兵義者王救亂誅暴兵應者勝不得已而起兵忿者敗爭恨細故兵貪者破利人土地兵驕者滅見威於敵 呉子殺暴禁亂曰義兵恃衆伐人曰強兵因怒興師曰剛兵棄禮貪利曰暴兵國亂人疲舉事動衆曰逆兵
  五者隨才而用黄石子
  務善策者無惡事 無逺慮者有近憂 重可使守固不可使臨陣 貪可使攻敵不可使分陣 廉可使守主不可使應機
  八證太公論𨕖將
  問之言以觀其詳 窮之辭以觀其變 與之間諜以觀其誠 明白顯問以觀其徳 使之財以觀其廉 試之色以觀其貞 告之難以觀其勇 醉之酒以觀其態
  將三等六韜
  勇將 智將 福將
  三名同上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葢名曰禮將 出隘塞犯泥塗將必下步名曰力將 士卒定次將乃就舍炊者皆飽將乃敢食軍不舉火將亦不舉名曰止欲將
  五材武王問太公論將之道
  勇則不名犯 智則不可亂 仁則愛人 信則不欺 忠則無貳心
  六守同上人君有六守
  富之不犯貴之不驕付之無轉使之無𨼆危之不恐事之不窮
  六徳司馬子
  禮 仁 信 義 勇 智 陸贄說黜陟使六徳敬老慈幼救疾恤孤賑貧窮任失業
  五徳劉子兵術
  智 信 仁 勇 嚴
  四誡黄石公三略
  將無慮則謀士去 將無勇則士卒恐 將妄動則軍不重 將遷怒則一軍懼 軍讖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
  三至荀卿與臨武君論兵於趙孝成王前王問為將之道卿告以六術五權三至
  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 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
  五權同上
  無欲將而惡廢 無怠勝而忘敗 無威内而輕外無見利而不顧害 慮事欲熟而用財欲泰
  六術同上
  號令欲嚴以威 賞罰欲必以信 處舍收藏欲周以固 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 窺敵觀變欲潛以㴱欲伍以參 遇敵決戰必行吾所明無行吾所疑
  五危孫子云凡此五者將之過也
  必死可殺 必生可擄 忿疾可侮 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三樂呉子三者人主所恃
  𤼵號布令人樂聞 興師動衆人樂戰 交兵接刃人樂死
  五慎同上
  治衆如治寡出門如見敵臨敵不懐生雖克如始戰法令省而不煩
  三隧淮南子
  上知天道 下習地形 中察人情
  將心如四時同上
  滔滔如春 曠曠如夏 湫漻如秋 慘惻如冬
  四將器武侯
  察奸伺禍十夫之將 勤勞密察百夫之將 有慮能鬭千夫之將 外戚内烈知人甘苦萬人之將近賢進能誠信寛大十萬人之將 愛下服鄰識天文地理視四海如家室天下之將
  將四美同上
  戰欲竒 謀欲密 衆欲靜 心欲一
  五強同上
  髙節震俗 孝弟揚名 信義交友 沈慮容衆力行建功
  十過武王與太公論將
  勇而輕死 急而心速 貪而好利 仁而不忍人智而心怯 信而喜信人 廉潔而不愛人 智
  而心緩 剛毅而自用 懦而喜任人
  八惡武侯
  謀不能料是非 禮不能任賢良 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阨 智不能備未形 慮不能防微
  密 達不能舉所知 敗不能無𧩂怨
  兵三官管子
  所以作所以起所以進所以坐所以退所以免所以立所以利所以偃
  五教同上
  形色之旗以教目 號令之數以教耳 進退之度以教足 長短之利以教身 賞罰之誠以教心
  三威呉子云三者不立必敗於敵
  鼙鼓金鐸以威耳不可不清旌旗麾幟以威目不可不明禁令刑罰以威心不可不嚴
  五習武侯
  目習見旌旗之號則知指揮之變識從𤼵之意耳習聞金鼔之聲則知動靜之宜合行止之節心習㑹教令之事則知刑罰之嚴趍功賞之利手習習五兵之器則知長短之用精戰鬬之機足習習赴引之利則知坐作之節熟進退之路
  四者有法尉繚子竒兵反是
  鼓之則進重鼓則擊 金之則止重金則退 鈴傳令也 旗麾之左則左麾之右則右
  三鼔同則其心一同上
  商將鼓也 角帥鼓也 小鼔伯鼓也
  五鼓兵以鼔進
  一鼓整兵 二鼓習陣 三鼓趍食 四鼓嚴辦五鼓就行
  軍夜三鼜司馬法以致衆一夜三擊之
  昏四通為大鼜 夜半三通為晨戒 旦明五通為𤼵響
  火攻五孫子
  火人 火積 火輜 火庫 火隧
  四𤇺隋法
  賊少舉二𤇺 多三𤇺 大逼四𤇺
  兵三道
  正兵 竒兵 伏兵
  六神為戰主黄帝問𤣥女兵法曰軍有六神乘之必克
  甲子旬在魁 甲戌旬在勝光 甲申旬在弧 甲午旬在岡中 甲辰旬在功曹 甲寅旬在神后
  取法四時冠
  春用蒼龍 夏用赤鳥 秋用白虎 冬用𤣥武
  制以五行同上
  左木 右金 前火 後水 中土營軍陣士不失其宜
  戰以五音同上
  左倍宫角 右挾商羽 徵君為隨
  七殃不可處太公兵法張軍處將必避
  勿居天社 勿居地社 勿居氣虚 勿居㝛死勿居吞害 勿居蜚鋒 勿居潮泉
  七勝周書武之經也
  長勝短 輕勝重 曲勝直 強勝弱 飽勝饑肅勝恕 先勝徐
  七勝管子
  衆勝寡 疾勝徐 勇勝怯 智勝愚 善勝惡有義勝無義 有天道勝無天道
  勝三術荀子云立策決勝之術有三
  大體得失之數臨時進退之冝心志可否之實
  知勝五道孫子
  知可與戰不可與戰者勝 識衆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戰五勝呉子
  一勝者帝舜征苗是也二勝者王湯征葛是也三勝者伯齊桓是也四勝者𡚁漢武是也五勝者禍秦是也
  十二陵尉繚子言馮陵敵人也
  威在於不變 惠在於因時 機在於應事 戰在於治氣 攻在於意表 守在於外飾 無過在於度數 無困在於豫備 慎在於畏小 智在於治大 除害在於敢斷 得衆在於下人
  十二陵之反同上
  悔在於任疑 孽在於屠戮 偏在於多私 不祥在於惡聞已過 不度在於竭民財 不明在於受間 不實在於輕𤼵 固陋在於離賢 禍在於好利 害在於輕小人 亡在於無所守 危在於無號令
  擊敵十四變六韜
  敵人新集可擊 人馬未食可擊 天時不順可擊地形未得可擊 奔走可擊 不戒可擊 疲勞
  可擊 將離士卒可擊 涉長路可擊 濟水可擊不暇可擊 阻難狹路可擊 亂行可擊 心怖
  可擊
  不卜而戰者八呉子
  疾風大寒早興濟冰不憚艱難 盛夏晏興行驅饑渴務於取逺 師久無糧怨怒難止 糧盡陰雨欲掠無所 兵少地阻人馬疾疫四鄰不至 道逺日暮兵倦未食解甲而息 將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數驚 陣未定舍未畢行阪渉險半𨼆半出
  不占而避者六同上
  地廣人衆 愛下惠流 賞信刑察 任賢使能徒衆兵精 強大助援
  四輕二重一信同上
  地輕馬明知險易馬輕車芻秣以時車輕人膏鐧有餘人輕戰鋒銳甲堅進有重賞 退有重刑 行之以信
  行軍之道三同上論行軍之道
  無犯進止之節 無失飲食之適 無絶人馬之力
  四者義兵之助吕氏
  兵勢險阻欲其便 兵甲器械欲其利 𨕖練角材欲其精 統率士民欲其教
  三者參合李靖
  危阪髙陵谿谷阻難則用步故步為腹心平原廣衍草淺地堅則用車故車為羽翼追奔逐北乘虚獵散反復百里則用𮪍故𮪍為耳目
  兵法四利諸葛亮兵法戰鬭之利惟氣與形
  山林之戰不仰其髙 水上之戰不逆其流 草上之戰不涉其㴱 平地之戰不逆其虚
  七利同上
  草木叢集利遊逸 重塞山林利不意 前林無𨼆利潛伏 以少擊衆利日暮 以衆擊寡利清晨强弩長兵利捷次 踰淵隔水風火暗昧利搏前擒後
  戰三亡三者滅亡之道
  以亂攻治 以邪攻正 以逆攻順
  兵三闇
  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利 責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將不戰之卒而𦍒以勝
  六害孫武子
  絶間 天井 天牢 天羅 天陷 天隙
  六敗同上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有走者 有弛者 有陷者 有崩者 有亂者有北者
  八者皆兵吕氏言兵不爭於巨而爭於㣲㣲者要妙也
  在心而未𤼵 疾視 作色 傲言 援推一作挂刺連反一作速反侈鬭 三軍攻戰

  三略三略
  上略設禮賞别姦雄著成敗 中略差徳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徳察安危明賊賢之咎
  陰符八等太公對武王
  大勝得敵之符 破軍擒將之符 降地得邑之符却敵執逺之符 交兵堅守之符 請糧益兵之
  符 敗軍亡將之符 失利亡寸之符
  太公陰謀三門李靖言
  謀不可以言窮 言不可以兵窮 兵不可以財窮
  兵書五音周禮太師注武王兵書大師吹律合音
  商則戰勝軍士強 角則軍擾失士心 宫則軍和士卒同心 徵則將急軍士勞 羽則兵弱少威明
  五行之符六韜夜半輕𮪍至敵壘徧持律管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㣲
  角聲應管當以白虎 徵聲應管當以𤣥武 商聲應管當以朱雀 羽聲應管當以句陳 五管聲盡不應者宫也當以青龍
  五音聲色之符同上敵人驚動則聴之
  聞枹鼓之音者角也 見火光者徵也 聞金鐵矛㦸之音者商也 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 寂寞無聲者宫也
  五論尉繚子五者先料敵而後動
  廟勝之論 受命之論 踰垠之論 㴱溝髙壘之論 舉陳加形之論
  和戎五利魏絳
  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一也邊鄙不聳民狎其野穡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畏懐三也以徳綏戎師徒不動兵甲不頓四也監於后羿而用徳度逺至邇安五也
  孫臏用𮪍十利通典
  迎敵始至 乘敵虚背 追散亂擊 迎敵擊後使敵奔走 遮其糧食絶其軍器 敗其津闗𤼵其橋梁 掩其不備擊其未整 攻其懈怠出其不意燒其積聚虚其市里 掠其田野係其子弟
  兩科漢傳贊
  縉紳之儒守和親 介胄之士言征伐
  二急務鼂錯言
  守邊備塞 勸農力本
  備邊五要同上
  丈五之溝漸車之水陵阜﨑嶇積石相接此步兵之地車𮪍五不當一 平原廣澤漫衍相屬此車𮪍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堠視相及川谷分限此弓弩之地刀楯三不當一 草木蒙籠枝葉蔚茂此矛鋋之地長㦸二不當一 窮崇險隘阻阨相視此刀楯之地弓弩二不當一
  中國長技五同上
  平原易地輕車突𮪍一也勁弩長㦸射疏及逺二也堅甲利刃游弩往來三也材官騶𤼵矢道向的四也下馬地鬭劍㦸相接五也
  外國長技三同上
  上下山坂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 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 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三表賈誼疏
  愛人之狀 好人之技仁道也信為大操常義也
  五餌同上
  賜之盛服車乘以壊其目 賜之盛食珍味以壊其口 賜之音樂婦人以壊其耳 賜之髙堂邃宇倉庫奴婢以壊其腹 於來降者上相娯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壊其心
  便宜十二事趙充國留屯
  一屯田致穀威徳併行 二據肥饒以待畔 三使民不失業 四罷騎兵以省大費 五令士卒循河運漕 六以閒暇繕治郵亭 七不出兵得坐勝之理 八無經阻逺追死傷之害 九不損威武敵難乘間 十無驚動使生他變 十一治隍陿中道橋以制西域 十二息徭役
  嚴尤三策王莽遣孫惠等率十二將分道并出嚴尤諫之
  周宣王時玁狁内侵命將出征盡境而還視猶蟁蝱毆之而已故天下稱明是為中策 漢武𨕖將練兵㴱入逺戌雖有克𫉬之功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𡚁外亦創艾而天下稱武是為下策 秦皇輕民力築長城延衺萬里疆境既全中國内竭是謂無策
  五難同上
  𤼵三十萬衆具三百日糧東援海岱南取江淮計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師老械𡚁勢不可用此一難也 邊既空虚不能奉軍糧内調郡國不相及屬此二難也 計一人三百日食用⿰米冓十八斛牛又當自賫食加二十斛矣地沙鹵乏水草牛物故且盡餘糧尚多人不能負此三難也 邊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食⿰米冓飲水以歴四時師有疾瘟之憂此四難也 輜重自隨不得疾行敵遁勢不能及幸而相及又慮前後要遮危殆不測五難也
  三賢安邊集𩔖編為一書
  諸葛亮將苑 郭元振安邊策 王當邊備要略
  四勝四敗秦觀論任宏兵書四術言事同而功異
  權謀之異孫臏伏馬陵而勝王恢伏馬邑而敗形勢之異馬服君救閼與而勝秦軍曹操追劉先主而敗烏林陰陽之異西伯卜得太公而勝漢武卜用貳師而敗技巧之異申巫臣教呉以車戰而勝房琯抗禄山以車戰而敗
  事反而機一李衛公
  田單託神怪而破燕 太公焚蓍龜而滅紂
  江東十勝季舜臣言自呉以下國凡六朝皆起江東之師以取勝中原
  赤壁之勝周瑜譙城之勝祖逖彭城之勝褚裒灞上之勝桓溫淝水之勝謝元闗中之勝劉裕淮南之勝到彦之義陽之勝蕭衍洛陽之勝陳慶之淮南之勝呉明徹
  長城五利中書監髙間計魏六鎮東西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城三步地用十萬人一月可就一罷遊防之苦 一無抄掠之患 一登城觀敵以逸待勞 一息無時之備 一嵗常遊運永得不匱
  禦戎四策魏人侵宋北邊御史中丞何承天陳策文帝不能用
  一曰移就逺近以實内地 二曰浚復城隍以増阻防 三曰纂偶車牛以飭戎械 四曰計丁課役勿使有闕
  備邊六失陸贄論
  措置乖方 課責虧度 財匱於兵衆 力分於將多 怨生於不均 機失於遙制
  戰論五敗杜牧
  戰士離落甲兵鈍敝是不蒐練之過 百夫荷戈千夫仰食是不責實之過 小勝則張皇邀賞富貴則不肎搜竒出力此厚賞之過 喪兵不罪此輕罰之過 大將兵柄不得自耑此不専任之過
  備邊五利宋英宗端拱間薛向疏
  任將帥 亟攻伐 省戌兵 絶利源 惜輕費
  五要咸平錢若水言
  擇郡守 募鄉兵 積芻粟 革將帥 明賞罰
  六事慶歴賈昌朝言其尤切者
  馭將帥 復土兵 訓營卒 制戎敵 綏蕃部明探候
  八事許將條奏
  兵之事有三禁兵廂兵民兵也馬之事有三養馬市馬牧馬也器之事有二繕作給用也
  十事熙寜經武要略
  兵制 馬政 邊防 敵人 屬國 城守 器械捕盜 𨕖才 責效
  崇政殿四策韓𤦺范仲淹言以和為權攻守為實
  和 守 攻 備一曰修京城
  河北守禦十三策富弻上守策六禦策七
  使良將守十九城分領三十萬衆縱横救應 擇河朔長貳 詔轉運安撫舉十七州軍文武官 省斂以寛疲民 募土人為兵 擇宗室試以政六守沿邊土兵不令抽起 出精兵擣其腹心 結邊豪 結髙麗 經制山後新路 廣忻㴱二城 防河東七禦
  權書五篇蘇洵著
  心術 法制 攻守 強弱 用間
  劉大夏兵𡚁十事
  一住京官軍苦於出錢供用 二在營官軍困於私役做工 三江南軍士因漕運破家 四江北軍士因京撡失業 五竭生民之力運糧而濫食者甚衆六罄生民之力買馬而私用者不禁 七各處鎮
  守宜擇清廉 八鎮守諸臣占軍數多 九陞賞被於勢要 十禁衛苞苴公行

  左右二校周禮校人掌王馬之政左右十二廐為十二閑
  六廐成校校人掌之馬一千二百九十六匹也六繫為廄廄一僕夫馬二百一十六匹也三皁為繫繫一馭夫馬三十六匹也三乘為皁皁一趣馬馬二十二匹也乘馬分為四圉四匹曰乘則圉師一人主之
  六閑四閑同上
  邦國良馬三閑 駑馬三閑 卿大夫良馬二閑駑馬二閑
  漢長安九廄在未央宫
  翠華廄 大駱廄 果馬廄 軛梁廄 駿騎廄大宛廄 湖河廄 騊駼廄 大廄 天子車駕所在曰都廄皇后車駕所在曰中廄
  六廄漢舊儀
  未央 承華 騊駼 騎馬 路軨 大廄
  晉三廄職官志
  乘黃廄 驊騮廄 龍馬廄
  唐左右兩仗百官志
  左仗曰奔星 右仗曰内駒
  仗内六廄
  左飛 右飛 左萬 右萬 東南内 西南内
  六閑唐制
  飛黄 吉良 龍媒 騊駼 駃騠 天苑 武后改為飛龍祥麟鳳燕鵷鷺吉良羣鸞又有祥驎鳳苑二廄以繫飼之
  五監百官志
  龍馬 閑駒 橐泉 騊駼 承華
  八坊張萬嵗自貞元至麟徳四十年馬七十萬六千置八坊地廣千里田千二百餘頃監四十八保樂 甘露 南普潤 北普潤 岐陽 太平宜禄 安定
  宋市馬九塲雍熙端拱於河東河西川陜京東市馬自趙徳明據河西其後止九塲環 慶 延 渭 原 秦 階 文 鎮
  川秦市馬二乾道中
  一戰馬生於西邊 一覊縻馬生於西南諸蠻
  買馬七術紹興中明槖言於邊防未便講究其術
  㴱入蠻國 不惜其直 厚有繒綵鹽貨之本 待以恩禮 要約分明 禁中官吏侵欺 信賞必罰
  陜西監牧三利嘉祐中命呉奎呉中復等相度牧馬利害言陜西馬價多出解鹽三司銀帛許
  於漕司易錢委運副薛向擇隙地置監孶養

  西方不失土性一利 未耕之地不傷民二利 因向之才久任三利
  明馬政四有太僕寺苑馬寺專理而統於兵部若内廐馬匹則領於御馬監部寺不得與曰廐牧有孳牧有𭔃牧有放牧孳放之處各有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曰闗換外有起解印俵買補禁約比較曰折糧後折糧不行曰收買
  馬射六事宋熙寜間臧景略為説以曉習射者詔即武學教習并下經略將官
  順騌直射 背射 盤馬射 射親 野戰 輪弄
  射議七篇王越石
  𨕖弓 擇矢 容體 引挽 斷𤼵 去病 取親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八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九目録
  人部
  禮制𩔖
  禮法四時
  二者天下之大端
  禮五至
  五禮
  行三者
  黄帝五禮始具
  堯舜五禮
  周禮五禮
  王制六禮
  九禮
  梁定五禮諸儒
  唐五禮
  二禮
  經國三大典
  大饗四
  大教五
  一年入明堂十八度
  入學三教
  五致
  三無
  九𢷎
  主拜受計禮二
  一墢三班

  吉禮十二
  三禮
  天神四時祀
  人鬼四時享
  地⽰四時祭
  三神
  祭祀三義
  典祀五
  周三祀
  太牢祠三
  嵗九郊
  周五帝郊兆
  漢長安五兆
  五畤
  七郊
  五郊
  二郊分合
  晉二郊
  漢九天巫祠
  六祠
  四祠
  唐九宫壇
  宋太一十神
  日月嵗祭四
  山川嵗祭四
  五方從祀星辰
  四𩔖
  古尚書六宗
  六宗
  秦八神祠
  魏六神
  社祭三
  四坎壇
  八蜡
  蠶神二
  五祀
  七祀
  周禮四望
  魯三望
  秦祠名山七
  祠名川四
  祠名山五
  祠大川二
  漢四巫
  祀五嶽四瀆
  唐祭五嶽四鎮四海四瀆
  五嶽封號
  五鎮封號
  四海封號
  四瀆封號
  宋㑹靈觀五殿
  十二封禪
  後魏祀令五
  隋祀六代王公
  唐祭三皇前五君
  釋奠六
  釋菜三
  四時祭義
  時祭闕一
  一祫一禘
  四代禘郊祖宗
  漢廟嵗二十五祠
  五供
  唐三大禮
  祭祀之節六
  景祐四時薦新
  六享三等之差
  肆獻祼三時
  二禮
  郊祭正獻七
  明堂大饗七獻
  九獻
  尸飲九
  三重
  三古
  三詔
  頒五官
  明堂大饗埶事官數
  天子賜魯郊祀儀數
  魯四代祭
  二代骨分貴賤
  九祭
  女祝四事
  六祝
  六祈
  六辭
  六號

  賓禮八
  羣后四朝
  六服見
  三不朝
  大行人賓禮四
  九儀
  書五禮
  漢九賓
  王乘車迎送之數
  三揖
  三擯
  三讓
  饗禮四
  燕禮二
  食禮二
  四正具舉
  鄉飲酒禮四事
  鄉飲酒五義
  四面之坐
  三命
  四代養老
  四代養老禮
  四代尚齒
  養老四
  一物三善

  軍禮五
  三田
  四時田
  四時弊田
  軍實三種

  嘉禮六
  婚姻六禮
  婚禮諸物
  婦五等
  納后先知宜四

  凶禮五
  五等親
  喪服四制
  權制八條
  服術六條
  從服六條
  冠四異
  四同
  孔子用三王禮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九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禮制𩔖
  禮法四時大戴禮禮𧰼五行其義四時故以四時舉
  有恩 有義 有節 有權 禮之大體四體天地法四時則隂陽順人情故謂之禮
  二者天下之大端禮器言禮能釋回増美
  如竹箭之有筠致飭於外如松柏之有心貞固於内
  禮五至同上
  祀帝於郊敬之至也 宗廟之祭仁之至也 喪禮忠之至也 備服器仁之至也 賓客用幣義之至也
  五禮經解
  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 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 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行三者白虎通
  朝廷之禮貴不讓賤明尊卑也鄉黨之禮長不讓幼明有年也宗廟之禮親不讓疎明有親也
  黄帝五禮始具禮正文
  古文考制嫁娶以儷皮作琴瑟以為樂則嘉禮始於伏犧 郊特牲伊耆氏即神農始為蜡則祭祀吉禮起於神農 史記黄帝戰𣵠鹿則軍禮 黄帝九事章則凶禮 論語考軒轅知地利九牧倡教是賓禮
  堯舜五禮通典 自伏羲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咸備
  修䞇𩔖帝吉禮也 釐降嬪虞嘉禮也 羣后四朝賓禮也 征于有苗軍禮也 遏密八音凶禮也
  周禮五禮大宗伯所掌
  吉禮祭祀凶禮喪弔賓禮朝覲軍禮軍旅嘉禮冠婚
  王制六禮五禮中缺軍禮
  冠 婚竝嘉禮凶禮吉禮鄉飲酒相見二者賓禮
  九禮
  冠禮 喪禮 祭祀禮 昏禮 朝廷禮 宗廟禮軍禮 賓禮 學禮
  梁定五禮諸儒武帝命定
  吉禮明山賓 凶禮嚴植之 賓禮賀㻛 軍禮陸璉 嘉禮司馬褧
  唐五禮太宗詔禮官學士修改舊儀為百卷
  吉禮六十一賔禮軍禮十二嘉禮四十二凶禮 又國恤
  二禮
  貞觀禮太宗時房元齡魏徵等因隋禮増為一百三十篇顯慶禮髙宗時長孫無忌杜正倫等増為百三十卷雜以式令後又撰永徽五禮
  經國三大典周世宗朝竇儼集通禮上引唐室言
  開元禮程軌量昭物采通典紀先後明得失㑹要錄一代之事定五禮之儀比𩔖相從討尋不紊
  大饗四禮記
  郊天 祫祭宗廟 天子饗諸侯 諸侯自相饗
  大教五祭義
  祀明堂教諸侯之孝食三老五更於學教弟祀先賢於西學教徳耕耤教養朝覲教臣 樂記疏一郊射二裨冕三明堂四朝覲五耕耤
  一年入明堂十八度王方慶議先儒舊説
  大饗不問卜一入也 每月告朔十二入也 四時迎氣四入也 循守之年一入也
  入學三教天子一入學而所教者三
  釋奠以教其重道 合樂以教其崇徳 養老以教其致孝
  五致祭義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禮也
  致反始 致鬼神 致物用 致義 致讓
  三無孔子荅曽子
  無聲之樂 無體之禮 無服之喪
  九𢷎大祝辨九拜以享右祭祀
  稽首拜而頭至地頓首拜而頭叩地空首拜而頭至手振動戰慄變動也吉拜拜而後稽顙凶拜稽顙而後拜竒拜先一拜褒拜再拜 褒音報肅拜俯下手即今之揖又曰如今婦人拜
  主拜受計禮二賈子
  聞民數則拜之 聞登榖則拜之
  一墢三班周語虢文公
  王耕一墢王無耦以一耜耕班三之公三卿九大夫二十七 月令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

  吉禮十二周禮大宗伯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
  禋祀祀昊天上帝實柴祀日月星辰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祀天神之禮三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貍沈祭山林川澤疈辜祭四方百物 祭地示之禮三肆獻裸 饋食 祠 禴 嘗 烝享先之禮六
  三禮舜典
  祀天神 享人鬼 祭地祇 漢儒林傳周禮儀禮禮記謂三禮 張平子三墳三禮也
  天神四時祀
  迎氣東郊 祈榖上帝 髙禖 祭日 風師春祀迎氣南郊 大雩帝 祭暑 雩禜 雨師夏祀迎氣西郊 大饗帝 祭月 靈星中秋秋祀迎氣北郊 祀昊天上帝 祈來年於天宗 司中 司命 司人司禄 享司寒冬祀 又大旅於上帝 𩔖於上帝升中 祭星 祭水旱 六天謂昊天上帝青帝赤帝白帝黒帝黄
  帝 非時祀
  人鬼四時享
  禴 先賢 獻羔 冰 薦廟 釋菜先師 薦寝廟 薦鞠衣於先帝 釋奠於先老先師夏秋冬如之 春享禘 薦麥寝廟 薦含桃寝廟夏享嘗 薦榖寝廟薦麻寝廟 馬祖秋享大飲烝 薦魚寝廟 祭司農司嗇 享農及郵表畷冬享 又祀祖軷 禡 先
  聖先師 造禰 天祭 大享之祫 祖所自出之禘 祀典君嚳 堯 舜 禹 黄帝 顓帝 湯文武 臣厲山農 周弃 共工 后土 伯鯀契 元㝠 句龍 祝融非時祀
  地⽰四時祭
  元日命民 社日用甲今用五戊或云秋報用庚稷 祀戸春祭郊地⽰ 祀竈 祀中𩅸夏祭社稷 報社稷月令無文意豐年然後報祀門 祭禽四方秋祭祭坊 祭水庸 祀行 臘五祀於門 務祭 嵗徧六示冬祭 又四方 山川嶽海 五祀 大社 王社 國社 侯社 羣
  社 亳社榖梁曰勝國社祀典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與民所取財用者非時祀
  三神司馬相如封禪書注
  天神 地祇 山嶽 漢郊祀志甘泉汾隂五畤劉向謂三祀
  祭祀三義
  禋於天地所以報本也祠於聖賢訓人崇徳也享於祖考教人追孝也 王充論衡二義曰報功以勉力曰修先以崇恩
  典祀五國語展禽論臧文仲祭爰居
  禘 郊 宗 祖 報
  周三祀周禮
  大祀用玉帛牲牷天地宗廟次祀用牲幣日月星辰社稷五祀五嶽小祀用牲司命司中風師雨師山川百物
  太牢祠三漢志有人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
  一天 一地 一泰一
  嵗九郊郊祀志嵗凡九祭皆祀天神皇氏曰嵗有八祭謂雩為祈故不入數
  夏正之月祈榖詩噫嘻郊特牲迎長日左傳啟蟄而郊是也夏祈榖詩噫嘻月令春秋大雩左傳龍見而雩是也季秋大享明堂詩我將月令大享帝孝經宗祀是也冬至祀圜丘詩昊天有成命大司樂地上之圜丘禮器因吉土享帝於郊是也兆五帝四郊小宗伯所掌月令迎氣是也
  周五帝郊兆周禮大宗伯兆為壇之營域
  蒼曰靈威仰 赤曰赤熛怒 黄曰含樞紐 白曰招拒 黒曰汁光紀 太宰注五帝謂四郊及明堂
  漢長安五兆郊祀志孔光等議
  兆中央帝黄帝黄靈后土畤及日廟北辰北斗鎮星中宿中宫於長安城未地兆東方帝太昊青靈句芒畤及雷公風伯廟嵗星東宿東宫於東郊兆南方帝炎帝赤靈祝融畤及熒惑星南宿南宫於南郊兆西方帝少昊白靈蓐収畤及太白星西宿西宫於西郊兆北方帝顓帝黒靈元㝠畤及月廟雨師廟辰星北宿北宫於北郊
  五畤為壇以祭天言神靈所依止也漢志皆在雍文帝始幸雍郊見
  密畤祠青帝秦宣公作上畤祠黄帝下畤祠炎帝竝秦靈公作鄜畤祠白帝秦文公作北畤祠黒帝漢髙祖作
  七郊曹充議立
  南郊雒陽城南北郊雒陽城北五郊雒陽四方中兆在未
  五郊劉芳疏言周禮王畿内千里近郊五十里倍之為遠郊漢但以其方數為郊處
  東郊八里木數南郊七里火數西郊九里金數北郊六里水數中郊在西南未地五里土數
  二郊分合
  鄭康成郊丘為二南郊祀感生帝圓丘祀天皇大帝北郊祭神州地祇方丘祭崑崙之神王肅郊丘為一晉泰始竝圓丘方澤於南北郊祭一天一地
  晉二郊成帝咸和始立
  天郊則六十二神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台司命軒星后土太乙天一太微紫微北極雨師雷電司空風伯老人等也地郊則四十四神五岳四望四海四瀆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嶽山白霍醫無閭蒋山松江㑹稽山錢塘江先農等也
  漢九天巫祠郊祀志注
  中央鈞天 東蒼天 東北旻天 北𤣥天 西北幽天 西浩天 西南朱天 南炎天 東南陽天
  六祠同上大祝嵗時致禮
  泰一 正一 㝠羊 馬行 赤星 五牀 史記無牀字故索隱注五者之外有正一后土凡六祠
  四祠同上
  隋侯珠 劍寶即斬蛇劍玉寶璧即受命寶和氏璧周康寶鼎汾上所𫉬
  唐九宫壇㑹要天寳間術士蘇嘉請建於京師壇一成三尺四陛其上依位置小壇髙尺五一宫其神太一星天蓬卦坎行水方白二宫其神攝提星天内卦坤行土方黒三宫其神軒轅星天衝卦震行木方碧四宫其神招揺星天輔卦巽行木方綠五宫其神天符星天禽卦坤行土方黄六宫其神青龍星天心卦乾行金方白七宫其神咸池星天柱卦兑行金方赤八宫其神太隂星天任卦艮行土方白九宫其神天一星天英卦離行火方紫統八卦運五行土飛於中數轉於極
  宋太一十神紹興間行親謁禮
  五福 君棊 大遊 小遊 天一 地一 四神臣棊 民棊 直符
  日月嵗祭四郊特牲疏牲皆用犢若祈禱用少牢
  迎氣祭日於東祭月於西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四望四𩔖亦如之也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各為壇以祭所謂王宫夜明也夏正郊天主日配以月祭義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也孟冬大蜡祭日月月令祈來年於天宗也
  山川嵗祭四通典虞氏秩于山川徧于羣神周制為坎壇祭四方血祭祭五嶽貍沈祭山林川澤一迎氣時 二郊天時 三大雩時 四大蜡時
  五方從祀星辰
  春祀青帝嵗星東方三辰七宿竝從 夏祀赤帝熒惑南方三辰七宿竝從 季夏祀黄帝鎮星從 秋祀白帝太白西方三辰七宿竝從 冬祀黒帝辰星北方三辰七宿竝從
  四𩔖周禮小宗伯注以氣𩔖為之佐也
  兆日于東郊 兆月與風師于西郊 兆司中司命于南郊 兆雨師于北郊
  古尚書六宗五經典義天宗日月北辰也地宗岱山河海也祀天則天文從祀地則地理從也日月為隂陽宗 北辰為星宗 岱艮為山宗 河坎為水宗 海兑為澤宗
  六宗舜典禋于六宗據祭法也孔氏傳孔叢子王肅同蘇氏取之
  泰昭祭四時坎壇祭寒暑王宫祭日夜明祭月幽宗祭星雩宗祭水旱 其説不同者凡十有一家歐陽大小夏侯謂在天地四方之間助隂陽變化實一而名六孔光劉歆以為乾坤六子水火風雷山澤馬融以為天地四時鄭康成以為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賈逵以為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劉邵以為太極冲和之氣為六氣之宗張純以為三昭三穆後魏孝文以為天皇大帝及五帝司馬彪厯難諸家自言已意天宗者日月星辰寒暑之屬地宗者社稷五祀之屬四方之祭四時五帝之屬惟王肅據家語與禮同
  秦八神祠史記秦皇東游海上祠名山及八神劉貢父謂即封禪書所説
  天齊天主祠泰山梁父地主祠蚩兵主祠三山隂主祠之罘山陽主祠之萊山月主祠成山日主祠琅琊山四時主祠
  魏六神秦靜議
  風伯 雨師 靈星 先農 社 稷
  社祭三郊特牲疏一嵗三祭社
  仲春命民社月令以社以方謂秋祭甫田孟冬大割祠於公社月令
  四坎壇祭四方百物之神即蜡祭也方有四位有八
  乾坎艮震皆陽之位故主以四壇巽離坤兑皆隂之位故主以四坎
  八蜡伊祈氏始為蜡祭蜡者索也嵗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祭之也
  先嗇神農司嗇后稷田畯郵表畷田畯於田表畔相連之所為屋以督約百姓貓虎 坊蓄水亦以障水水庸溝也受水亦以泄水昆虫 王肅分貓虎為二無昆虫横渠以為然
  蠶神二漢志
  苑窳婦人 寓氏公主
  五祀月令
  春祀戸 夏祀竈 秋祀門 冬祀行 季夏祀中𩅸 白虎通淮南子冬祀井不祀行 周禮大宗伯五祀注句芒五官之神
  七祀祭法天子立七祀
  司命中𩅸季夏國門泰厲國行諸侯五祀曰司命中𩅸國門國行公厲大夫三祀曰門行族厲士二祀曰門行庶人一祀或户或竈
  周禮四望天子四望諸侯三望
  嶽 鎮 川 瀆是山川之大者 鄭康成注謂日月星海
  魯三望公羊傳
  泰山 河 海 榖梁注海岱淮 左傳分野之星國中山川
  秦祠名山七封禪書自華以西
  華山 薄山即襄山嶽山 岐山 吳山 鴻冡 瀆山蜀之汶山
  祠名川四
  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那江水祠蜀
  祠名山五自崤以東
  太室即嵩髙常山 泰山 㑹稽 湘山
  祠大川二
  泲本濟字
  漢四巫髙紀
  晉巫范氏世仕晉秦巫支庶留秦為劉氏梁巫隨魏都大梁荆巫後徙豐豐屬荆
  祠五嶽四瀆漢宣帝皆使持節侍祠惟泰山與河嵗五祠江水四餘皆一禱而三祠中嶽太室為嵩髙 東嶽泰山於博 南嶽𤄵山於𤄵 西嶽華山於華隂 北嶽常山於上曲陽常山郡之縣也河於臨晉馮翊之縣也臨河西岸江於江都廣陵之縣淮於平氏南陽之縣濟於臨邑界中東郡之縣
  唐祭五嶽四鎮四海四瀆禮樂志 嵗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
  東嶽岱山於兗 東鎮沂山於沂 南嶽衡山於衡南鎮㑹稽於越 中嶽嵩髙於河南 西嶽華山
  於華 西鎮吳山於隴 北嶽常山於定 北鎮醫無閭於營 東海於萊 淮於唐 南海於廣 江於益 西海及河於同 北海及濟於河南
  五嶽封號唐㑹要
  嵩山為神嶽天中王 華嶽金天王 東嶽天齊王南嶽司天王 北嶽寧天王
  五鎮封號
  沂山東安王沂州㑹稽山永興公越州霍山應聖公晉州吳山成徳公隴州醫巫閭山廣寧公營州
  四海封號
  東海廣徳王萊州界南海廣利王廣州界西海廣潤王同州界北海廣澤王洛州界
  四瀆封號
  江瀆東廣源王在益州立春祭 淮瀆南長源王在唐州立夏祭 河瀆西靈源王在同州立秋祭 濟瀆北青源王在洛州立冬祭 又漢瀆漢源王在梁州
  宋㑹靈觀五殿祥符間命丁謂為使建觀南薫門外以祀五嶽
  東天齊仁聖 南司天昭聖 西金天順聖 北安天元聖 中中天崇聖
  十二封禪管子古者封泰山禪梁父七十有二家夷吾之所記者十有二焉
  無懷氏 虙羲 神農 炎帝俱封泰山禪云云黄帝封泰山禪亭亭顓帝 帝俈 堯 舜俱封泰山禪云云封泰山禪㑹稽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大戴禮禪梁父
  後魏祀令五通典孝文詔令當界牧守各隨所近攝行祀事皆用清酌尹祭曲禮脯曰尹祭帝堯樹則天之功祀於平陽 虞舜致無為之化祀於廣甯 夏禹禦洪水之災祀於安邑 周公制禮作樂祀於洛陽 宣尼廟已於中省别敇有司行事
  隋祀六代王公各以一太牢而無樂配者享於廟庭
  帝堯於平陽契配 帝舜於河東咎繇配 夏禹於安邑伯益配 商湯於汾隂伊尹配 周文王武王於渭灃之郊周公召公配 漢髙於長安蕭何配
  唐祭三皇前五君天寳制京城内共置一廟其祭料及樂准三皇五帝廟以春秋二時享祭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有巢氏 燧人氏厯代帝王肇跡之處未有祠宇者郡置一廟仍取當時將相徳業可稱者二人配享
  釋奠六
  始立學一也 四時有四五也 王制師還六也
  釋菜三釋幣惟一惟釁器用幣也
  春入學釋菜合舞一也 釁器釋菜二也 學記皮弁祭菜三也
  四時祭義王制夏殷祭
  春礿陽義也 夏禘陽之盛也 秋嘗隂義也 冬烝隂之盛也 爾雅周春祠夏礿 詩正義周改禘為大祭以夏為礿
  時祭闕一謂四方朝聘諸侯各闕一時
  祠則不礿 礿則不嘗 嘗則不烝 烝則不祠
  一祫一禘禮記在五年之間合乎再殷之義 鄭康成用髙堂隆先三後二之説徐邈則先二後三
  謂二禘相去為月六十中分三十置一祫焉

  三年一閏天道小備故一祫取未遷廟主合食太祖廟中五嵗再閏天道大備故一禘取已遷廟主合食太祖廟中 王制二祫時祫則毁廟之主不與三年大祫則毁廟之主亦與
  四代禘郊祖宗祭法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 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 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漢廟嵗二十五祠韋元成傳注
  五月嘗麥 六月七月三伏 立秋貙婁 嘗粢八月先夕饋飱皆一太牢酎祭九太牢十月嘗稻 飲烝二太牢十一月嘗 十二月臘 每月祠一太牢閏加一祀
  五供後禮儀志正月上丁
  祀南郊 次北郊 明堂 髙廟 世祖廟
  唐三大禮杜甫獻三大禮賦
  朝獻大清宫 朝享太廟 有事於南郊
  祭祀之節六禮志
  卜日 齋戒 陳設 省牲器 奠玉帛 宗廟晨祼進熟饋食
  景祐四時薦新凡二十八物
  孟春薦韭以卵羞以葑 仲春薦冰 季春薦筍蒲羞以含桃 孟夏以彘嘗麥 仲夏嘗雛雞以黍羞以𤓰 季夏羞以芡以菱以栗 孟秋嘗粟與稷羞以棗梨 仲秋嘗麻與稻羞以蒲 季秋嘗菽羞以兔栗 孟冬羞以雁 仲冬羞以𪊽 季冬羞以魚
  六享三等之差吉禮十二宗廟之祭處其六
  肆獻祼是祫之大祭 饋食是禘之次祭 春祠夏礿秋嘗冬烝是時之小祭
  肆獻祼三時郊特牲祭求諸隂陽之義殷先求諸陽周先求諸隂灌是也祭先灌後薦腥薦熟肆者進所解牲體謂薦熟時也 獻者獻醴謂薦血腥時也 祼者灌以鬱鬯謂始獻尸來神時也
  二禮祭義報以二禮
  朝事 薦黍稷
  郊祭正獻七
  一獻王以匏爵勺瓦尊之泛齊獻尸曰朝踐二獻大宗伯以匏爵勺瓦尊之泛齊以亞獻三獻王又以匏爵勺盎齊獻尸曰饋食之獻四獻大宗伯以匏爵勺醴齊亞獻五獻尸食訖王又勺朝踐之泛齊獻尸曰朝踐六獻大宗伯勺饋食之盎齊亞獻七獻諸臣為賓勺盎齊以獻 賓獻之後有諸臣獻又有加獻之爵三通為十一獻
  明堂大饗七獻
  一獻祭五帝不祼初薦血王勺醴齊行朝踐禮二獻大宗伯勺醴齊亞獻三獻薦熟王勺緹齊行饋食之獻四獻大宗伯勺沈齊亞獻五獻尸食後王勺朝踐醴齊以獻曰朝獻六獻大宗伯勺饋食之緹齊獻尸七獻諸侯為賓共為一獻禮曰七獻神是也 又諸臣更加三爵謂之加獻不係正獻之數
  九獻周禮宗廟之祭具九獻之禮郊祀天地無二祼故七獻
  一獻王用蜼彝鬱鬯灌地以降神為初祼二獻后用蜼彝鬱鬯灌地以降神為亞祼三獻王酌大尊泛齊以獻尸謂朝踐之獻四獻后用大尊醴齊以亞獻亦謂朝踐之獻五獻王酌山尊盎齊以獻尸謂饋獻六獻后用山尊醍齊以亞獻亦謂饋獻七獻王更酌朝踐之泛齊以酳尸謂朝獻八獻后更酌饋獻之醍齊以亞酳謂再獻九獻諸臣為賓者亦用山尊沈齊以獻尸是為九獻 禮器一獻羣小祀三獻社稷五祀五獻四望山川七獻先公
  尸飲九祭統
  朝踐二 饋食二 食畢主人酳尸一為尸飲五君獻卿後主婦酳尸一 賓長獻尸一為尸飲七獻大夫後長賓長兄弟加爵各一合為尸飲九 周祫祭時羣廟主皆
  聚后稷尸尊不與酬酢惟六尸自序昭穆行旅酬禮
  三重祭統
  獻莫重於祼 聲莫重於升歌 舞莫重於武宿夜即大武之舞也 中庸三重議禮制度考文
  三古禮器三者修古
  𤣥酒 鸞刀 槀鞂
  三詔同上三詔皆不同位
  納牲詔於庭 血毛詔於室 羮定詔於堂
  頒五官周禮大宗伯各以所主奉祭祀也
  司徒主牛 宗伯主雞 司馬主馬及羊 司寇主犬 司空主豕 王制祭天地牛繭栗宗廟握賓客尺
  明堂大饗執事官數
  太宰掌誓戒 大司寇涖誓 大司徒奉牛牲 小宰掌神位 小司寇實以鑊水 掌次張大小次充人芻牢牲 士師沃尸
  天子賜魯郊祀儀數
  天子車玊輅魯素車 天子旂太常魯大旂 天子服裘冕魯袞冕 天子郊南魯東郊 天子月用子魯孟春 天子日冬至魯用辛 天子兆壇丘魯埽地 天子祀昊天魯祀蒼帝
  魯四代祭
  有虞氏祭首 夏后氏祭心 殷祭肝 周祭肺
  二代骨分貴賤祭統貴者取貴骨賤者取賤骨
  殷人貴髀 周人貴肩
  九祭周禮大祝辨九祭鄭康成謂皆祭食者一説前四祭為鬼神示之事後主人祭食之禮命祭玉藻命之祭後祭衍祭曲禮主人延客祭炮祭炮當為包猶兼也周祭殽之序徧祭之振祭擩祭不食者擩即祭之將食者既擩必振乃祭絶祭繚祭禮多者繚之禮略者絶則祭之共祭共猶授也王祭食宰夫授祭
  女祝四事同上掌王后之内祭祀
  招以召祥 𥙴以禦癘 禬以㑹福 禳以攘禍
  六祝同上掌以祝辭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貞
  順祝祈三才協順也年祝祈年穀豐稔也吉祝祈歛福錫民也化祝祈化被六合也瑞祝祈祥瑞之降也筴祝祈龜筮之從也
  六祈同上掌有災變則告神以祈之𩔖造禬禜四者皆有牲攻説用幣而已
  𩔖合其𩔖而祭之詣其所而祭之以禳災以禱水旱去其災責之以辭
  六辭同上作辭以通上下親疎逺近
  若伊尹祠先王是也若説命微子之命是也若湯誥仲虺之誥是也若甘誓湯誓是也若禱爾於上下神祇是也若哀公誄孔子是也
  六號同上謂尊其名更為美稱焉
  神號若云皇天上帝鬼號若云皇祖伯某祇號若云后土地祗牲號若牛云一元大武齍號若黍云薌合幣號若玉云嘉玉幣云量幣

  賓禮八周禮大宗伯以賓禮親邦
  春朝以圖天下之事夏宗以陳天下之謀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時㑹以𤼵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頫以除邦國之慝王使臣於諸侯之禮有四間問以諭諸侯之志歸
  脤以交諸侯之福賀慶以贊諸侯之喜致禬以補諸侯之烖
  羣后四朝
  謂巡狩之明年東方諸侯來朝 又明年南方諸侯來朝 又明年西方諸侯來朝 又明年北方諸侯來朝又明年則天子復巡狩
  六服見周禮大行人
  侯服嵗見 甸服二嵗見 男服三嵗見 采服四嵗見 衛服五嵗見 要服六嵗見 蕃國世一見
  三不朝孟子
  一不朝貶爵 二不朝削地 三不朝六師移之
  大行人賓禮四
  上公饗禮九獻食禮九舉出入五積三問三勞 諸侯饗禮七獻食禮七舉出入四積再問再勞伯如之諸子饗禮五獻食禮五舉出入三積一問一勞男如之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出入三積不問一勞
  九儀同上
  公埶桓圭九寸 繅藉九寸 冕服九章 建常九斿 樊纓九就 貳車九乘 介九人 禮九牢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歩 在侯伯則數皆七子男則數皆五
  書五禮臯陶謨注
  公 侯 伯 子 男 王肅云王公卿大夫士鄭康成云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
  漢九賓禮儀志大鴻臚設九賓注凡九等
  王 侯 公 卿 二千石 六百石 郎吏 外蕃 侍子
  王乘車迎送之數即以所命尊卑之等
  上公九十歩 侯伯七十歩 子男五十歩
  三揖周禮司儀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㑹
  土揖庶姓勲賢無親者時揖異姓婚姻甥舅之國天揖同姓兄弟之國
  三擯聘禮
  卿為上擯 大夫為承擯 士為紹擯 覲禮注天子見公擯五人見侯伯擯四人見子男擯三人 聘義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
  三讓同上
  三讓而後傳命賓至廟門主請見時也三讓而後入廟門讓主人廟受也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
  饗禮四饗禮在廟燕禮在寝
  諸侯來朝天子饗之 王親戚及諸侯來聘王饗之戎狄使來王饗之 饗宿衛及耆老孤
  燕禮二
  燕同姓夜則飲之燕異姓讓之則止
  食禮二
  禮食大行人諸公三食之禮有九舉及公食大夫禮是也燕食謂臣下自與賓客共食曲禮酒漿處右是也
  四正具舉射義諸侯有事必先行燕禮
  獻賓 獻君 獻卿 獻大夫
  鄉飲酒禮四事王制疏鄉大夫飲賓於庠序之禮尊賢養老之義
  一三年賓賢能 二鄉大夫飲國中賢者竝三年一飲三州長習射飲酒一年再飲春秋習射時也四黨正蜡祭飲酒一年一飲嵗十二月因大蜡於學飲酒也
  鄉飲酒五義君子所以相接尊讓潔敬之道行焉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國矣
  貴賤明 隆殺辨 和樂而不流 弟長而無遺安樂而不亂 又賓主𧰼天地也介僎𧰼隂陽也三賓𧰼三光也讓之三𧰼月三日成魄也四面之坐𧰼四時也
  四面之坐鄉飲酒位以𧰼四時
  坐於西北坐於東南坐西南以輔賓坐東北以輔主人
  三命祭義
  齒於鄉一命齒於族二命不齒於族三命雖父族亦不得而齒焉故席於尊東
  四代養老孝經傳引王制
  虞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殷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東學 周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
  四代養老禮王制
  有虞氏以燕禮皇而祭深衣而養老 夏后氏以饗禮収而祭燕衣而養老 殷人以食禮冔而祭縞衣而養老 周人修而兼用之冕而祭𤣥衣而養老
  四代尚齒祭義
  有虞氏貴徳而尚齒 夏后氏貴爵而尚齒 殷人貴富而尚齒 周人貴親而尚齒
  養老四正義皇氏
  養老更 子孫死難養其父祖 養致仕之老 養庶人之老
  一物三善文王世子
  齒於學一物父子之道 君臣之義 長幼之節三善

  軍禮五周禮大宗伯以軍禮同邦
  大師之禮用衆大均之禮恤衆大田之禮簡衆大役之禮任衆大封之禮合衆
  三田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嵗三田
  一為乾豆上殺中心最疾二為賓客中殺遠心稍遲三為充君之庖下殺中脅益遲三殺以遲速為名速則肉鮮遲則肉惡故分三用
  四時田周禮大司馬爾雅
  春蒐振旅搜索取不任者夏苖茇舍為苗稼除害秋獮治兵順殺氣冬狩大閲得獸取之無所擇 榖梁傳春田夏苗秋蒐冬狩 公羊傳則春苗秋蒐冬狩謂夏不田也
  四時𡚁田四時田則𡚁田獸人掌之
  春火𡚁 夏車𡚁 秋羅𡚁 冬徒𡚁
  軍實三種大司馬注以簿書校錄軍實之凡要
  或俘囚為軍實 或戈盾弓矢為軍實 或禽牲為軍實

  嘉禮六周禮大宗伯以嘉禮親萬民
  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昏冠之禮親成男女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脤膰之禮親兄弟國賀慶之禮親異姓國
  婚姻六禮成姻之序有此六禮
  納采謂納其采擇問名 納吉 納徵 請期 親迎
  婚禮諸物按後漢禮物言物之所𧰼者
  𤣥𧰼天法地祥也羣而不黨隨陽清酒降福白酒歡之繇粳米養食稷米粢盛衆多性柔柔而乆卷柏屈卷附生嘉禾頒禄長命縷縫衣延壽能合異𩔖内外光好五色絲章采屈伸不窮合歡鈴音聲和諧九子墨長生子孫金錢和明不止禄得香草為吉祥鳯凰雌雄伉合舍利獸廉而謙鴛鴦飛止須匹鳴則相和受福獸體恭心慈處淵無射鹿禄也反哺孝父母九子婦有四徳陽燧成明安身為五色之榮為色首東方始
  婦五等曲禮
  天子之妃曰后 諸侯曰夫人 大夫曰孺人 士曰婦人 庶人曰妻 又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凡五等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凡四等太子有妃有良姊有孺子凡三等
  納后先知宜四元祐七年議納后范祖禹言
  一族姓 二女徳 三隆禮 四博議

  凶禮五周禮大宗伯以凶禮哀邦國之憂
  喪禮哀死亡荒禮哀凶札弔禮哀禍烖禬禮哀圍敗恤禮哀寇亂
  五等親唐百官志韋元成傳天序五行人親五屬注謂同族五服
  周 大功 小功 緦麻 袒免
  喪服四制禮記
  恩深者服重子為父是也貴貴尊尊義之大者臣為君服是也一日而食三月而沐是也權制有八詳見下條
  權制八條同上
  父在為母齊衰朞 婦人童子不杖 言而後事行者杖而起 身自執事而後行者面垢而已 秃者不髽 傴者不袒 跛者不踊 老病者不止酒肉
  服術六條同上
  親親父母為首尊尊君為首伯叔母之屬出入姑姊妹女子出嫁及歸家長幼殤與成人之服從服從服有六詳見下條
  從服六條同上
  有屬從屬有所係也君子為母之黨服是也有徒從徒無所係也若臣為君之黨服是也有從有服而無服若公子為妻之之父母是也有從無服而有服若公子之妻為公子之外兄弟是也有從重而輕若為妻之父母是也有從輕而重若公子之妻為其皇姑是也
  冠四異五服喪冠制度之異
  音登數之不同一也凡布八十縷為一升斬衰六升齊衰七升大功十升小功十一升緦十五升繩纓之與布纓澡纓二也 右縫之與左縫三也大功以上右縫小功以下左縫勿灰之與灰四也惟斬衰用鍜而弗灰自齊以下皆用灰治之布緦麻則用治絲所為之布是所謂澡纓也
  四同喪冠制之同
  條屬一也條屬解見前五服之冠之武與纓皆然外畢二也 辟積之數三也五服皆三廣狹之數四也冠梁皆廣三寸
  孔子用三王禮家語
  飾廧帷也置翣形如扇棺飾設披夾以引棺周也 設崇崇牙殷也綢練刻練為旌旗之飾設旐於竿首設長尋之旐夏也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九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目録
  人部
  樂制𩔖
  三皇樂
  五帝三王樂
  六樂
  八樂
  十代樂歌
  八闋
  黄帝棡鼓十曲
  四者天下之樂同
  禹歌四章
  濩樂五聲
  周祭祀分用六樂
  郊祭兩樂
  九夏
  三夏
  二樂
  魯四代樂
  四方樂
  四方歌
  五郊迎氣樂
  漢樂四品
  四時樂
  大樂食舉十三曲
  郊祀樂歌十九章
  短簫鐃歌二十二曲
  横吹十五曲
  鼓角十曲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
  清商七曲
  魏鼓吹十二曲
  吳鼓吹十二曲
  晉四廂樂歌十七篇
  短簫鐃歌二十二篇
  相和三調
  梁十二雅
  四通
  隋房中樂二曲
  唐十五和
  十部樂
  十四國樂
  鼓吹五部
  坐部伎六曲
  立部伎八曲
  宫詞四曲
  咸亨樂章十二首
  上壽六爵樂
  太清宫六樂曲
  大射樂四章
  鄉飲樂十七章
  凱樂四曲
  鐃歌鼓吹十二曲
  雅部蕃部二樂
  俗部二十八調
  建隆新樂十二安
  乾徳五瑞樂
  四瑞樂
  淳化五瑞樂
  祥符五瑞樂
  淳化鄉飲樂三十四章
  景祐御製樂章二十一曲
  御製又十三曲
  鐃歌鼓吹十二篇
  明朝賀樂四章
  大宴殿内樂九奏
  丹陛大樂九奏
  小宴樂九奏
  東宫宴樂七奏

  漢樂六家
  八能
  魏晉鼓吹六人
  宋大樂鐘磬三等
  宋樂六改
  樂府十二門
  徐景安樂書三十篇
  樂髓新經六篇
  元祐樂議七篇
  樂聲十二
  樂語六
  三者本於心
  六者非性
  四者淫於色而害於徳
  四時之聲
  五聲
  文王之三
  鹿鳴之三
  雅歌八篇
  古琴歌五曲
  雅樂四曲
  樂有四節
  升歌三終
  笙入三終
  間歌三終
  合樂三終
  清谿五曲
  琴九引
  十二操
  三十六曲
  秦楚二聲
  四時琴聲
  琴參均
  三聲𩔖聚

  周三舞
  四舞
  六舞
  舞二體
  八佾
  武六成
  樂六變
  漢三舞
  鼙舞舊曲五篇
  魏三祖廟舞
  鼙舞新歌五曲
  俞兒舞歌四篇
  晉宣武宣文舞歌六篇
  鼙舞二八
  六代舞
  隋四舞
  唐三大舞
  五舞
  凱安舞六變
  燕樂舞四部
  六朝樂舞
  宋二舞
  乾徳武舞六變
  淳化武舞六變
  太廟室四舞曲
  太后六曲二舞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樂制𩔖
  三皇樂孝經緯
  伏羲扶來一作立基神農扶持一作謀祝融屬續
  五帝三王樂漢志
  黄帝咸池 少昊九淵 顓頊六莖樂緯作五莖帝嚳五英樂緯作六英堯大章 舜韶 禹夏 湯濩 武王武周公勺
  六樂周禮大司樂掌以六舞大合樂
  雲門黄帝樂大咸亦曰咸堯樂大㲈亦曰韶舜樂大夏禹樂大濩湯樂大武武王樂 又黄帝樂大卷
  八樂通卦騐舞八樂
  雲門 五英 六莖 大卷 韶 濩 夏 武
  十代樂歌元結補歌十篇
  網𦊙伏羲豐年神農雲門黄帝九淵少昊五莖顓帝六英髙辛咸池陶唐大韶有虞大夏大濩
  八闋吕氏春秋葛天氏使三人操牛尾接足以歌八風是謂廣樂
  載民 𤣥鳥 遂草木 奮五榖 敬天常 達帝功 依地徳 總方外之極一作總萬物之極
  黄帝棡鼓十曲雲笈七籤出師𣵠鹿以為警衛竝皆有辭今亡考矣
  一震雷驚 二猛虎駭 三𬷮鳥擊 四龍媒蹀五靈夔吼 六鵰鶚爭 七壮士奪志 八熊羆哮㖃 九石蕩崖 十波盪壑
  四者天下之樂同董子
  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樂故韶昭也禹時民樂其三聖相傳故夏大也湯時民樂其救患禦害故頀救也文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故武伐也
  禹歌四章書大傳注皆歌禹功
  大化 大訓 六府 九原
  濩樂五聲韓詩外傳湯作濩樂
  宫聲使人溫良而寛大 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角聲使人惻隱而愛仁 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羽聲使人恭敬而好禮
  周祭祀分用六樂
  奏黄鍾歌大吕舞雲門以祀天神 奏太簇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 奏姑洗歌南吕舞大㲈以祀四望 奏蕤賔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 奏夷則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姜嫄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
  郊祭兩樂
  降神樂大司樂圜鍾為宫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祀神樂大司樂奏黄鍾歌大吕舞雲門以祀天神
  九夏周之樂歌鍾師掌之
  王夏王出入奏肆夏尸出入奏韶夏牲出入奏納夏四方賓客來奏章夏臣有功奏齊夏夫人助祭奏族夏族人侍燕奏祴夏客醉而出奏驁夏公出入奏
  三夏叔孫豹如晉晉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為天子所以享元侯也
  肆夏一名樊韶夏一名遏納夏一名渠 周禮注肆夏時邁也繁遏執競也渠思文也
  二樂磬師注
  縵樂 燕樂
  魯四代樂左傳請觀周樂注正義云不得用雲門大咸
  𧰼箾南籥文王大武武王韶濩大夏韶箾 又伊耆氏之土鼓蕢桴葦籥四代之拊摶玉磬揩擊大琴大瑟中琴小瑟
  四方樂周禮鞮鞻氏掌之
  東樂一曰韎南樂一曰任西樂北樂 白虎通東曰離持矛助生氣也南曰兜持羽助時養也西曰禁持戟助時殺也北曰昧持干助時藏也
  四方歌文心雕龍
  塗山歌於候人始為南音 有娀謠於飛燕始為北聲 夏甲歎於東陽東音以𤼵 殷整思於西河西聲以興
  五郊迎氣樂禮樂志皆文舞六成
  青帝以黄鐘為宫 赤帝以函鐘為祉 白帝以太簇為商 黒帝以南吕為羽 黄帝以姑洗為角
  漢樂四品漢志
  大予樂郊廟用雅頌樂辟雍鄉射用黄門鼓吹樂天子宴羣臣用短簫鐃歌樂
  四時樂郊祀志吟青黄注師古云吟謂歌頌青黄謂四時之樂也
  春歌青陽 夏歌朱明 秋歌西皥 冬歌元㝠
  大樂食舉十三曲同上
  鹿鳴 重來 初造 俠安 歸來 遠期 有所思 明星 清凉 渉大海 大置酒 承元氣海淡淡
  郊祀樂歌十九章同上
  練時日 帝臨 青陽 朱明 西顥 元㝠 惟泰元 天地 日出入 天馬 天門 景星 齊房 后皇 華煜煜 五神 朝隴首 𧰼載瑜赤蛟
  短簫鐃歌二十二曲同上
  朱鷺 思悲翁 艾如張 上之回 擁離 戰城南 巫山髙 上陵 將進酒 君馬黄 芳樹有所思 雉子斑 聖人出 上邪 臨髙臺 遠如期 石留 務成 𤣥雲 黄雀 釣竿
  横吹十五曲同上
  黄鵠吟 隴頭吟 望行人 折楊柳 闗山月洛陽道 長安道 豪俠行 梅花落 紫騮馬驄馬 雨雪 劉生 古劍行 洛陽公子行
  鼓角十曲同上
  黄鵠 隴頭 出闗 入闗 出塞 入塞 折楊柳 黄覃子 赤之楊 望行人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同上
  大孝備 七始華始 我定厯數 王侯秉徳 海内有姦 大海蕩蕩 安其所 豐草葽 雷震震桂華 美芳 磑磑即即 嘉荐芳矣 皇皇鴻
  明 浚則師徳 孔容之常 承帝明徳
  清商七曲
  子夜 前溪 烏夜啼 石城樂 莫愁樂 襄陽樂 王昭君
  魏鼓吹十二曲繆襲為詞述以功徳代漢
  初之平 戰滎陽 𫉬吕布 克官渡 舊邦 定武功 屠柳城 平南荆 平闗中 應帝期 邕熙 太和
  吳鼔吹十二曲韋昭製
  炎精缺 漢之季 攄武師 烏林 秋風 克皖城 闗背徳 通荆門 章洪徳 從厯數 承天命 元化
  晉四廂樂歌十七篇荀朂造
  於皇當於赫 明明當巍巍 邦國當洋洋 祖宗當鹿鳴正旦大㑹行禮歌四篇踐元辰當觴行王公上壽歌一篇煌煌當鹿鳴 賓之初筵當於穆 三后當昭昭 赫矣當華華 烈文當朝宴 猗與當盛徳 隆化當綏萬邦 振鷺當朝朝 翼翼當順天 既宴當陟天庭 時雍當參兩儀 嘉㑹食舉東西樂歌十二篇
  短簫鐃歌二十二篇武帝受禪乃令傅休奕改製漢曲
  靈之祥改朱鷺宣受命改思悲翁征遼東改艾如張宣輔政改上之囘時運多艱改雍離景龍飛改戰城南平玉衡改巫山髙文皇統百揆改丄陵因時運改將進酒惟庸蜀改有所思天序改芳木大晉承運期改上邪金靈運改君馬黄於穆我皇改雉子斑仲春振旅改聖人出夏苗田改臨髙臺仲秋獮田改遠如期順天道改石留唐堯改務成伯益改黄爵行𤣥雲 釣竿此二曲仍舊名也
  相和三調宋禮樂志相和漢舊曲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琴調 清調 平調皆周房中曲之遺漢世謂之三調 又楚調側調與前三調總謂相和調 按樂府瑟調三十八曲清調六曲平調七曲亦謂清商三調
  梁十二雅武帝制樂章
  皇雅皇帝出入徹雅太子出入寅雅王公出入俊雅衆官出入介雅上壽酒需雅食舉滌雅牲出入諴雅降神及迎送禋雅瘞毛血牷雅薦毛血獻雅飲福酒雍雅徹饌
  四通武帝作鐘律緯制四器名為通又制十二笛以寫通聲
  青陽 朱明 白藏 𤣥英
  隋房中樂二曲牛𢎞常以琵琶作
  天髙 地厚
  唐十五和武徳中祖孝孫定樂制十二和開元中又造三和樂共為十五和
  元和降天神志作豫和順和降地祇永和降人鬼肅和登歌奠玉帛雍和入俎徹俎壽和酌獻飲福大和行節舒和出入休和皇帝以飯以拜三老昭和皇帝皇太子舉酒正和皇后受冊以行承和皇太子在宫有㑹以行祴和王公升殿㑹訖下堦豐和享先農宣和孔宣父殿齊太公廟
  十部樂即隋大業九部増定
  燕樂伎 清商伎 西凉伎 天竺伎 髙麗伎龜兹伎 安國伎 疏勒伎 康國伎 髙昌伎
  十四國樂八國列於十部
  髙麗百濟東二國鮮卑吐谷渾部落稽北三國扶南天竺南詔驃國南四國髙昌龜兹疏勒康國安國西五國
  鼓吹五部儀衛志總七十五曲
  一鼓吹 二羽葆 三鐃吹 四大横吹 五小横吹
  坐部伎六曲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
  燕樂 長壽樂 天授樂 龍池樂 小破陳樂鳥歌萬嵗樂
  立部伎八曲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
  安舞 太平樂 破陳樂 慶善樂 大定樂 上元樂 聖壽樂 光聖樂
  宫詞四曲大宗内宴詔作
  傾杯曲長孫無忌製樂社樂曲魏徵製英雄樂曲虞世南製黄驄疊曲又命樂工製
  咸亨樂章十二首髙宗御製
  上元 二儀 三才 四時 五行 六律 七政八風 九宫 十洲 得一 慶雲之曲
  上壽六爵樂後止用教坊樂
  一爵禧安之樂 二爵神龜之樂 三爵甘露之樂四爵紫芝之樂 五爵嘉禾之樂 六爵玉兔之
  
  太清宫六樂曲禮樂志天寶初因田同秀言建混元廟
  景雲 九真 紫極 小長壽 承天 順天
  大射樂四章㑹要
  皇帝射騶虞二奏 王公射貍首一奏 迎送皇帝入閤奏太和
  鄉飲樂十七章同上
  鹿鳴三奏 南陔一奏 嘉魚四奏 崇丘一奏闗雎五奏 鵲巢三奏
  凱樂四曲同上
  破陣樂其詞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應聖期其詞殊方歌沛澤執贄賀昇平賀朝歡其詞四海皇風暢千年徳水清君臣同慶樂其詞主聖開昌厯臣忠獻大猷
  鐃歌鼓吹十二曲柳宗元作
  晉陽武 戰之窮 戰武牢 涇水黄 奔鯨沛苞枿 河右平 鐵山碎 靖本邦 吐谷渾 髙昌 東蠻
  雅部蕃部二樂竇儼
  雅部其音五其聲十二其調六十蕃部其音四其聲八其調二十有四
  俗部二十八調唐樂志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則益濁上則益清徐景安樂書俗樂無徵調七宫 七商 七角 七羽
  建隆新樂十二安蓋取治世之音安以樂之義
  髙安祭天靜安祭地理安宗廟嘉安家廟登歌隆安皇帝臨軒正安王公出入和安皇帝食飲順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良安皇太子軒乘出入永安正冬朝㑹豐安郊廟俎入禧安祭享酌獻飲福受胙 祭文宣王武成王用永安藉田先農用靜安
  乾徳五瑞樂和峴因進五瑞各撰一曲每朝㑹登歌首奏之
  神龜 甘露 紫芝 嘉禾 玉兔
  四瑞樂竝詔峴作以備郊廟登歌
  瑞文 馴𧰼 玉烏 皓雀
  淳化五瑞樂薦於朝㑹
  祥麟 丹鳯 河清 白龜 瑞麥
  祥符五瑞樂
  醴泉 祥芝 慶雲 靈鶴 瑞木
  淳化鄉飲樂三十四章蘇易簡等撰
  鹿鳴六 南陔二 嘉魚八 崇丘二 闗雎十鵲巢六
  景祐御製樂章二十一曲
  廣安 彰安親祠天地三聖竝侑奠幣酌獻達安 厚安奉慈廟荘獻報安 衍安荘懿乾安皇帝出入定安 英安冬至圜丘太祖配竝黄鐘為宫皇安 肅安孟春祀感生帝宣祖配仁安 紹安祈穀太祖配竝太簇為宫獻安 感安孟夏雩祀太祖配竝仲吕為宫恭安 英安夏至祀地祇太祖配竝蕤賓為宫誠安 徳安季秋明堂祀上帝真宗配竝無射為宫化安 韶安孟冬祭神州太宗配竝應鐘為宫
  御製又十三曲
  景安四曲祀天地夾鐘為宫黄鐘為角太簇為祉姑洗為羽興安四曲祀宗廟黄鐘宫大吕角太簇祉應鐘羽祐安五曲祀五帝姑洗角林鐘祉黄鐘宫太簇商南吕羽
  鐃歌鼔吹十二篇崔端詩作
  聖皇武次陳橋也真人翔㧞澤潞也茫茫青齊伐揚州也湖之陽収湖南也荆州平荆南奉表也蜀之巘蜀降也猛虎攫俘嶺南也震雷薄矣江南平也葛藟漳泉納土也犄太原親征河東也大明行天衢吳越舉地歸也澶淵迴親征射撻覽也
  明朝賀樂四章洪武初定
  聖安之曲陞殿殿内中和韶樂治安之曲公卿入門後不用萬年樂朝天子之曲百官行禮丹陛大樂定安之曲還宫 視學還導駕奏御鑾歌神歡之曲 皇太子樂章則千秋嵗 皇太后皇后朝賀女樂則天香鳯韶
  大宴殿内樂九奏同上
  一奏炎精開運之曲 二奏皇風之曲平定天下之舞 三奏眷皇明之曲撫安四譯之舞 四奏天道傳之曲車書㑹同之舞 五奏振皇綱之曲 六奏金陵之曲 七奏長楊之曲 八奏芳醴之曲 九奏駕六龍之曲
  丹陛大樂九奏同上
  一奏上萬年之曲平定天下之舞 二奏仰天恩之曲撫安四譯之舞 三奏感地徳之曲車書㑹同之舞 四奏民樂生之曲表正萬邦之舞 五奏感皇恩之曲天命有徳之舞 六奏慶豐年之曲 七奏集禎應之曲 八奏永皇圖之曲 九奏樂太平之曲
  小宴樂九奏永樂間定
  一奏本太初之曲 二奏仰大明之曲 三奏民初生之曲 四奏品物亨之曲 五奏御六龍之曲六奏泰階平之曲 七奏君徳成之曲 八奏聖道行之曲 九奏樂清寧之曲
  東宫宴樂七奏同上
  一奏喜千春之曲 二奏永南山之曲 三奏桂枝香之曲 四奏初春曉之曲 五奏乾坤泰之曲六奏昌運頌之曲 七奏泰道開之曲

  漢樂六家藝文志
  樂記二十三篇 王禹記二十四篇 雅歌詩四篇雅琴趙氏七篇名定雅琴師氏八篇名中雅琴龍氏九
  十九篇名徳
  八能續漢禮儀志冬至夏至合八能之士八人
  調黄鍾 調六律 調五音 調五聲 調五行調律厯 調隂陽 調正徳所行
  魏晉歌吹六人晉書
  孫氏善舊曲 宋識善擊節倡和 陳左善清歌劉和善吹笛 郝素善彈箏 朱生善琵琶𤼵新聲
  宋大樂鐘磬三等元豐太常博士吳雍議樂劉㡬等言
  王朴樂其聲髙李照樂下朴三律人疑其太重胡瑗阮逸樂皇祐中再定比朴微下及鑄大鐘成或疑其聲弇鬱
  宋樂六改由建寧迄崇寧
  和峴 李照 阮逸 劉㡬 范鎮 魏漢津
  樂府十二門郭茂倩編自漢迄唐君臣所著
  郊廟歌辭十二卷燕射歌辭三卷鼓吹曲辭五卷横吹曲辭五卷相和歌辭十八卷清商曲辭八卷舞曲歌辭五卷琴曲歌辭四卷雜曲歌辭十八卷近代歌辭四卷雜謠歌辭七卷新樂府辭十一卷
  徐景安樂書三十篇中興書目自一至十述聲律器譜自十一至三十述樂儀律吕相生聲音成樂五音旋宫厯代樂名雅俗二部八部樂器歌舞服飾四縣設樂祀祭樂節樂章文譜十一郊天雅樂儀十二祀昊天上帝十三大享明堂十四祀青帝十五赤帝十六黄帝十七白帝十八黒帝十九朝日二十夕月二十一祀風師二十二雨師二十三祭皇地祇二十四神州二十五社稷二十六享宗廟二十七釋奠文宣王二十八武成王二十九正至朝賀三十臨軒冊命
  樂髓新經六篇景祐御製
  一釋十二均 二明所主事 三辨音聲 四圖律吕相生并祭天地宗廟所用律及隂陽數配 五論十二管長短 六論厯代量權衡皆本於隂陽配於四時建於日辰通於鞮竺演於壬式遁甲之法
  元祐樂議七篇范鎮新定雅樂與見行樂制不同亦置不用
  議樂章 議秬秠 議量 議鍾 議聲器 議宫架加磬 議十六鐘磬
  樂聲十二周禮典同凡聲生於形形異則聲異
  髙聲䃂旋於裏正聲緩 下聲肆 陂聲散 險偏弇聲斂 達聲贏有餘微聲⿰小不成韻聲衍滛衍而無鴻殺中太約聲筰迫笮而去疾中太寛聲鬱 薄聲甄震掉厚聲石如石無聲
  樂語六同上
  托物興詞直陳其事微言而以意動之吟咏而以聲節之𤼵端曰言筌述曰語
  三者本於心樂記言本於心而後樂器從之
  詩言其志也 歌咏其聲也 舞動其容也
  六者非性同上言感於物而後動
  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 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喜心感者其聲𤼵以散 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敬心感者其聲直以亷 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
  四者淫於色而害於徳同上子夏對魏文侯
  鄭音好濫淫志 宋音燕女溺志 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
  四時之聲拾遺記師涓造新曲以代古樂衛靈公情湎心惑忘於政事
  春有離鴻去雁應蘋之歌 夏有明晨焦泉流金之調 秋有商風落葉吹蓬之曲 冬有凝河流隂沈雲之操
  五聲隋書何妥言
  宫亂則荒其上驕 商亂則陂其官壞 角亂則憂其人怨 徵亂則哀其事勤 羽亂則危其財匱
  文王之三左傳注兩君相見之樂也
  大雅首文王 大明 緜
  鹿鳴之三同上
  小雅首鹿鳴 四牡 皇皇者華
  雅歌八篇大戴禮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
  鹿鳴 貍首 鵲巢 采蘩 采蘋 伐檀 白駒騶虞
  古琴歌五曲
  鹿鳴 伐檀 騶虞 鵲巢 白駒
  雅樂四曲杜夔傳舊雅樂
  鹿鳴 騶虞 伐檀 文王
  樂有四節宋元豐中宋敏求等言鄉飲酒及君饗宴儀注
  一升歌 二笙入 三間歌 四合樂
  升歌三終儀禮鄉飲酒
  鹿鳴 四牡 皇華每篇各一終
  笙入三終
  南陔 白華 華黍每篇各一終
  間歌三終間代也謂一歌則一吹
  歌魚麗笙由庚 歌嘉魚笙崇丘 歌有臺笙由儀
  合樂三終謂歌樂與衆聲俱作
  工歌闗雎笙鵲巢合之 工歌葛覃笙采蘩合之工歌卷耳笙采蘋合之
  清谿五曲蔡邕雅好琴道入清溪訪鬼谷故居山有五曲一曲製一弄三年曲成
  東曲常有仙遊作遊春弄 南曲有澗冬夏常淥作淥水弄 中曲即鬼谷所居作幽居弄 北曲髙巖猨鳥所集作坐愁弄 西曲灌木吟秋作秋思弄
  琴九引引曲名
  烈女引楚樊姬伯妃引魯伯妃貞女引魯漆室女思歸引衞女𩆝楚商梁走馬引樗里子琴引屠門髙楚引楚龍丘子箜篌引樗里子妻麗玉即公無渡河
  十二操操亦曲名言困厄窮迫不失其操也韓文公刪伯牙二操
  將歸操孔子猗蘭操同上龜山操同上越裳操周公拘幽操文王岐山操周公為文王操履霜操尹伯竒朝飛操牧犢子别鶴操商陵牧子殘形操曽子水仙操伯牙懷陵操同上
  三十六曲鄭夾漈樂略
  河間雜弄二十一章蔡氏五弄 雙鳳 離鸞 歸風送遠 幽蘭 白雪 長清 短清 長側 短側清調 大遊 小遊 明君 邊笳曲 白魚歎廣陵散 楚妃歎 風入松 烏夜啼 楚明光石上流泉 臨汝侯 流漸涸 雙燕離 陽春
  弄 悦人弄 連珠弄 中揮清 暢志清 蟹行清 看客清 便僻清 宛轉清
  秦楚二聲辨音集李龜年至岐王宅聞琴曰此奏聲良乆又曰此楚聲
  前彈者隴西沈妍 後彈者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薛滿
  四時琴聲列子鄭師文學琴於師襄後三年復見襄試之遂臻其妙
  當春而扣商絃以召南吕凉風忽至草木成實 及秋而扣角絃以激夾鍾溫風徐迴草木𤼵榮 當夏而扣羽絃以召黄鍾霜雪交下川池暴沍 及冬而扣徵絃以激蕤賓陽光熾烈堅冰立散 後命宫而總四絃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醴泉涌
  琴參均韻府楊収言琴通此三者
  黄鍾 姑洗 無射
  三聲𩔖聚金徽變化篇叚由夫攜琴松澗間曰三者皆自然之聲正合𩔖聚
  琴聲 松風聲 澗響聲

  周三舞小雅以雅以南以籥不僭箋言三舞進退之旅不僭也
  萬也周樂尚舞謂萬舞為雅雅正也南 籥
  四舞周禮舞師掌教 兵舞為武舞其三皆文舞
  兵舞用於山川有捍衛之義帗舞用於社稷有祓除之義羽舞用於四方有翼蔽之義皇舞用於旱暵有隂陽相濟之義
  六舞同上樂師所掌
  帗舞社稷裂五采繒為之羽舞四方羽析重翟羽為之皇舞旱暵雜五采羽如鳯毛以𧰼鳯凰來儀旄舞辟雍持旄牛之尾以𧰼百獸率舞干舞山川執干戚即兵舞人舞宗廟人手無執用袖為儀以𧰼四海來王 内則十三舞勺成童舞𧰼三十舞大夏
  舞二體左傳
  文舞執纛執籥執翟 武舞執旌執干執戚又曰戈曰弓矢曰鷺曰翿曰麾
  八佾論語注
  天子八 諸侯六 大夫四 士二 左傳注天子八八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 劉原夫謂士無舞
  武六成樂記注每奏武曲一終為一成
  始而北出 再成而滅商 三成而南 四成而南國是疆 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 六成復綴以崇
  樂六變大司樂六變者舞六終八變九變者舞八終九終
  一變致羽物及川澤之⽰ 再變致臝物及山林之⽰ 三變致鱗物及丘陵之⽰ 四變致毛物及墳衍之⽰ 五變致介物及土⽰ 六變致𧰼物及天神 又樂六變天神皆降八變地示皆出九變人鬼皆得而禮
  漢三舞樂志
  文始舞本舜招舞髙祖更名五行舞本周舞泰始更名四時舞孝文作
  鼙舞舊曲五篇志鼙舞未詳所起傅毅張衡所賦皆其事也
  一闗東有賢女 二章和二年中 三樂乆長 四四方皇 五殿前生桂木其辭竝亡
  魏三祖廟舞明帝景初元年三舞竝以薦饗及臨朝大享用之總名大鈞之樂
  武帝為太祖用武始之舞文帝為髙祖用咸熙之舞帝為烈祖用章斌之舞
  鼙舞新歌五曲曹植依漢曲作
  聖皇 靈芝 大魏 精微 孟冬
  俞兒舞歌四篇王粲造
  矛俞 弩俞 安臺行辭 新福歌
  晉宣武宣文舞歌六篇傅休奕造
  惟聖皇矛俞第一短兵劍俞第二軍鎮弩俞第三窮武安臺行辭竝武舞羽籥 羽鐸竝文舞
  鼙舞二八泰始中製其辭
  明明魏皇帝 太和有聖帝 魏厯長 天生烝民有君 不易 晉歌詩五篇 洪業 天命 景
  皇 大晉 明君篇
  六代舞隋志後周武帝造山雲舞以備六代
  大夏 大濩 大武 正徳 武徳 山雲
  隋四舞牛𢎞請與新伎竝陳
  鞞舞漢巴渝舞也章帝造為辭鐸舞傅休奕代魏辭云振鐸鳴金拂舞吳舞吳人思晉化其辭本云白符鳩巾舞公莫舞也項荘因舞欲劍髙祖項羽紆長袖以扞其鋒
  唐三大舞
  七徳舞本秦王破陳樂取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之義九功舞本功成慶善樂取尚書水火金木土穀正徳利用厚生九功惟叙之義竝太宗作上元舞髙宗作
  五舞
  健舞 軟舞 花舞 字舞亞身於地而成字也馬舞
  凱安舞六變樂志祖孝孫更隋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凱安凱安六變文舞奏元和等十二曲一變𧰼龍興參墟 二變𧰼克定闗中 三變𧰼東夏賔服 四變𧰼江淮平 五變𧰼玁狁服 六變復位以崇𧰼兵還振旅
  燕樂舞四部張文収以髙宗即位景雲見河水清為歌亦名燕樂舞者二十人
  景雲舞樂舞八人慶善舞樂舞四人破陳舞樂舞四人承天舞樂舞四人
  六朝樂舞貞觀間顔師古議
  𢎞農府君 宣簡公 懿王三廟同奏長𤼵舞景帝廟奏大有舞元帝廟奏大成舞髙祖廟奏大明舞
  宋二舞乾徳
  文舞𤣥徳升聞 武舞天下大定 又淳化二舞化成天下威加海内
  乾徳武舞六變
  一變𧰼六師初舉 二變𧰼上黨克平 三變𧰼維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底定 四變𧰼荆湖歸服 五變𧰼卭蜀納欵六變𧰼兵還振旅
  淳化武舞六變
  一變𧰼登臺講武 二變𧰼漳泉奉土 三變𧰼杭越來朝 四變𧰼克殄并汾 五變𧰼肅清銀夏六變𧰼兵還振旅
  太廟室四舞曲建隆間竇儼新定
  僖曰大善 順曰大寧 翼曰大順 宣曰大慶
  太后六曲二舞天聖間製
  聖安曲太后升坐禮安曲公卿入門酒行福安曲上壽玉芝曲初舉酒壽星曲兩舉酒竒木連理曲三舉酒厚徳無疆舞初舉酒四海㑹同舞兩舉酒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



  欽定四庫全書卷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一目録
  人部
  刑律𩔖
  三典
  三法
  三刺
  三宥
  三赦
  三細
  三辟
  五禁
  五戒
  五聴
  治獄期五
  五過
  八刑
  八辟
  八成
  㬥氏三禁
  家語五刑
  大罪五
  四誅
  魏法經六篇
  漢法十家
  律九章
  約法三章
  應劭漢儀七
  晉律二十篇
  律二十名
  魏律十八篇
  唐律十二篇
  刑書四法
  律例八字
  六贓
  七殺
  十惡
  宋三限之制
  元律令三書

  唐虞制𧰼刑三
  衣服𧰼五刑
  三就
  三居
  罷民役五等
  甫刑金選五名
  古五刑
  國語五刑
  左傳九刑
  五者刑之法
  二者法外之意
  五刑屬三千
  秦五刑
  後周罪五等
  後世五刑
  鞭三等
  杖三等
  枷三等
  闗三木
  大法有三
  政無三者刑可即
  刑獄十𡚁
  持刑四難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一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刑律𩔖
  三典周禮大司寇掌之
  輕典新建之國其民未率於教中典平定之國其民已率於教重典暴亂之國其民不率於教
  三法司刺掌其法以贊司寇聴獄訟施上服下服之罪
  三刺 三宥 三赦
  三刺殺也三訊罪定則殺之
  訊羣臣 訊羣吏 訊萬民
  三宥寛也稍寛縱之謂末減也 禮記作三又
  不識若報仇而誤以甲為乙也過失若舉刀砟伐而誤中人也遺忘若遺忘法禁之所而偶有所犯也
  三赦舍也謂放舍勿令坐也
  幼弱年少而微弱者老耄年老而昏耄者惷愚性惷愚而無知者
  三細君陳犯此三者雖小不宥
  狃於姦宄 敗常 亂俗
  三辟左傳叔向貽子産書三辟之興皆叔世也
  夏作禹刑 商作湯刑 周作九刑
  五禁周禮士師所掌以左右刑罰
  宫禁王宫官禁官府國禁城中野禁田野軍禁軍中
  五戒士師以先後刑罰
  用之軍旅用之㑹同用之田役用之國中用之都鄙
  五聴小司寇以五聲聴獄訟求民情聴訟以辭為主故五者同謂之聴
  辭聴不直則煩色聴不直則赧氣聴不直則喘耳聴不直則惑目聴不直則眊
  治獄期五朝士期内之治聴期外不聴所以息訟也
  國中一旬 郊二旬 野三旬 都三月 邦國朞
  五過吕刑云五刑不服正於五過此五過之疵也
  威勢報徳怨女謁賄賂干請
  八刑周禮大司徒以鄉八刑糾萬民
  不孝之刑 不睦之刑 不婣之刑 不弟之刑不任之刑 不恤之刑 造言之刑 亂民之刑
  八辟小司寇以八辟麗邦法辟亦法也漢刑法志周官有八議
  議親之辟王之親議故之辟王之故舊議賢之辟徳行議能之辟道藝議功之辟大勲議貴之辟大夫以上議勤之辟勤勞王事議賓之辟三恪二代之後 張平子説八索謂周禮八議之刑
  八成鄭司農云若今之決事比
  邦謂姦民乘隙激衆倡亂者邦謂潛謀隂結將為逆亂者邦謂鄰國行間覘伺虛實者邦恃傲悍以干令者邦詐王言以布令者邦謂竊取國之寶藏者邦謂結私黨以亂政者邦為造亂言以惑衆者
  㬥氏三禁犯者告司寇而誅之
  亂㬥力正力正謂脅衆從已以邪為正撟誣犯禁 言語不信
  家語五刑古之大夫有罪不斥指之以勵廉恥之節也
  簠簋不飭坐不亷汙穢而退放之者帷簿不修坐淫亂男女無别者臣節未著坐㒺上不忠者下官不職坐罷軟不勝任者行事不請坐干國之紀者
  大罪五家語孔子云
  通天地者罪及五世 誣文武者罪及四世 逆人倫者罪及三世 謀議也鬼神者罪及二世 手殺人者罪及其身
  四誅王制家語同
  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埶左道以亂政殺 作淫聲異服竒技竒器以疑衆殺 行偽而堅言偽而辨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衆殺 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衆殺
  魏法經六篇文侯師李悝著商鞅改為律
  盜法今賊盜律賊法今詐偽律囚法今㫁獄律捕法今捕亡律雜法今雜律具法今名例律
  漢法十家藝文志
  李子名悝相魏文侯三十二篇商君名鞅相秦孝公二十九篇申子名不害相韓昭侯六篇處子史記趙有處子九篇慎子名到四十二篇韓子名非五十五篇游棣子一篇鼂錯三十一篇燕十事不知作者十篇法家言二篇
  律九章蕭何定
  其六篇同李悝 増戸婚 擅興 廐庫三篇
  約法三章
  殺人傷人 及盜抵罪
  應劭漢儀七漢書
  律本章句李悝六篇蕭何九篇張湯二十七篇趙禹六篇尚書舊事孔光鄭𢎞廷尉板令張湯著決事比例陳忠作司徒都目鮑昱為司徒定決事都目五曹詔書 春秋㫁獄
  晉律二十篇文帝命賈充等十四人損増漢魏律
  刑名 法例 盜律 賊律 詐偽 請賕 告劾捕律 繫訊 㫁獄 雜律 户律 興律 毁
  亡 衞宫 水火 廐律 闗市 違制 諸侯
  律二十名晉書名法掾張斐𢰅
  知而犯之意以為然違忠欺上背信藏巧不敬虧禮廢節兩訟相趣兩和相害無變斬撃過失不意故犯不道逆節絶理惡逆陵上僭貴𢦤將害未𤼵造意倡首先言二人對議制衆建議不和攻惡二人以上取非其物貨財之利
  魏律十八篇六典魏命陳羣等採漢律為之
  蕭何律九篇 増刼掠 詐偽 毁亡 告劾 係訊 㫁獄 請賄 驚事 償贓等九篇 又梁律二十篇北齊律十二篇後周律二十五篇隋律十二篇
  唐律十二篇因隋之舊宋建隆重定刑統三十卷
  名例 衛禁 職制 户婚 廐庫 擅興 賊盜鬭訟 詐偽 雜律 捕亡 㫁獄
  刑書四法
  治於已然謂之律以正刑定罪禁於未然謂之令以設範立制設於此待彼之至謂之格以禁違正邪設於此使彼效之謂之式以𮜿物程事
  律例八字刑異五等例分八字范蜀公云若春秋之凡
  以盜除准罪復職無首從俱加罪連上文又後意文同義殊㑹上意
  六贓受財曰贓有六等
  強盜贓 竊盜贓 枉法贓 不枉法贓 受所監臨贓 坐贓
  七殺殺人有此七等法家以之定罪
  謀殺 鬭殺 故殺 誤殺 戲殺 刼殺 過失殺
  十惡惡之大者有十為赦所不原也
  謀反 謀大逆 謀叛 惡逆 不道 大不敬不孝 不睦 不義 内亂
  宋三限之制太祖定
  大事四十日 中事二十日 小事十日有不須追捕而易決者不過三日
  元律令三書
  制詔 條格 㫁例

  唐虞制𧰼刑三尚書大傳
  上刑赭衣不純 中刑雜履 下刑墨幪
  衣服𧰼五刑白虎通
  犯墨蒙巾 劓者赭衣 髕者墨蒙 宫有屝 大辟者布衣無領
  三就書五服三就注謂孔氏以為大罪於原野大夫於朝士於市似無據
  大辟棄之於市宫辟下蠶室餘辟亦就屏處不欲使誤而至死聖人之仁也
  三居同上五刑有宅五宅三居居此地也
  四裔大罪九州之外次之千里之外又次之
  罷民役五等周禮大司寇民有罪未麗於法者桎梏而坐諸嘉石役諸司空
  重者旬有三日坐期役 次九日坐九月役 次七日坐七月役 次五日坐五月役 下者三日坐三月役
  甫刑金𨕖五名漢蕭望之傳注選音刷金珠兩之名師古謂本作鋝即鍰也六兩曰鍰黄鐵也墨辟疑赦其罰百鍰 劓辟疑赦其罰惟倍二百剕辟疑赦其罰倍差五百官辟疑赦其罰六百鍰 大辟疑赦其罰千鍰
  古五刑即肉刑也
  黥也先刻其面以墨塗之截其鼻㫁其足亦曰刖丈夫割勢女子幽閉今宫男女也大辟死刑 司刑墨劓宫刖殺為五刑
  國語五刑臧文仲云
  甲兵 斧鉞 刀鋸 鑽笮 鞭朴
  左傳九刑周公制禮云在九刑不忘叔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
  正刑五 流宥 鞭 朴 贖 服䖍謂正刑一議刑八
  五者刑之法朱文公
  𧰼以典刑畫𧰼示民以五等肉刑之常法流宥五刑放之於遠寛夫犯肉刑而情輕之人鞭作官刑 扑作教刑官府學校之刑馭夫罪小而未麗五刑者金作贖刑入金免罪贖夫犯鞭扑之刑而情又輕者
  二者法外之意
  眚災肆赦不幸而觸罪者肆而赦之怙終賊刑有恃而不改者賊而刑之
  五刑屬三千
  墨屬千 劓屬千 剕屬五百 官屬三百 大辟二百
  秦五刑
  黥 劓 斬左右趾 梟首 葅其骨
  後周罪五等
  磬 絞 斬 梟 裂
  後世五刑
  笞刑五自一十五至五十用笞杖刑五自六十至一百用杖徒刑五謂奴辱之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凡五等流刑三謂不忍殺宥之於逺也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凡三等死刑二
  鞭三等梁武帝制三鞭皆皮為之
  刑鞭生革亷成法鞭生革去亷常鞭熟靼不去亷
  杖三等同上 杖皆用生荆長六尺
  大杖頭圍寸三分小頭八分半法杖圍寸三分小頭五分小杖圍寸一分小頭極杪
  枷三等元制
  死罪二十五斤 徒罪二十斤 杖罪一十五斤
  闗三木闗穿也
  鈕 械 枷
  大法有三孔叢子夫子荅曽子聴獄之術
  治必以寛聴不寛是亂也寛歸於察不察是慢也察歸於義不中義是私也
  政無三者刑可即家語孔子責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
  慢令謹誅賊也 徵斂無時暴也 不試責成虐也
  刑獄十𡚁監察御史陳垓疏民命與國脉相繼極言十𡚁
  檢覆 決獄 疎決 推勘 拘鎖 刺環 奏裁詳覆 重勘 追證
  持刑四難馮宿制
  亟則失情 緩則留獄 深則礙恕 縱則生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一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二
  人部
  釋氏𩔖
  一相一味
  二土
  二宗
  二諦
  二智
  二門
  二障
  涅槃三門
  三寳
  三宗
  三身
  三心
  三明
  三覺
  三觀
  三檀
  三𮜿
  三慧
  三藏
  三學
  三乗法門
  三乗
  三車
  三元門
  三解脱
  三解脱門
  三句法門
  三要法
  三法要
  三因
  三緣
  三空室
  三有
  三界
  二十八天
  三際
  三世捨
  三捨
  三障
  三漏
  三苦
  三業
  三災
  三旛
  三輪
  三衣
  三印
  四界
  四輪
  四輪
  四大
  四纒
  四希有
  四難
  四果
  四果
  四義喻海
  四敎
  四法
  四滿
  四禪
  四德
  四𢎞願
  四智
  四智
  四諦
  四正勤
  四神足
  四神定
  四静慮
  四如意足
  四念處住
  四信業
  四自在法
  四無礙
  四無畏
  四歡喜法
  四心
  四無量心
  四威儀
  四解脱
  四攝法
  四緣
  四流
  四疑
  四縛
  四障
  四相
  四惑
  四微
  四種相劫
  四生
  四土
  四田
  四恩
  五敎
  五覺
  五禪
  五衍
  五位
  五根
  五力
  五隂
  五藴
  五分法身
  五香
  五乗法身
  五眼
  五戒
  五蓋
  五住
  五住
  五相
  五障
  五利使
  五鈍使
  五濁
  六通
  六波羅蜜
  六度
  六妙門
  六欲
  六賊
  六根
  六塵
  六識
  六入
  六如
  六大
  六震動
  六法平等智力
  七滿
  七菩提分
  七無上
  七最勝
  七浄華
  七聖財
  七情
  七漏
  八還
  八敎
  八闗
  八識
  八垢
  八自在
  八正道
  八勝處
  八解脱
  八風
  九定
  九帶
  九根
  九結
  十身
  十種喻身
  十地十天
  三千大千世界
  十世界
  十法界
  十定
  十忍
  十通
  十行
  十信
  十住
  十囘向
  十力
  十神力
  十度
  十智
  十蔵
  十持
  十化
  十禪
  十普門
  十無礙
  十𤣥談
  十縛
  十習
  十二因緣
  十二𩔖
  十六妙觀
  十八不共法
  二十一空
  三十七品
  四大部經
  隋佛經三部
  三錄

  三敎優劣
  四佛
  四方佛
  佛三刼
  七佛
  二十八祖
  六祖
  三弟子
  十大弟子
  羅漢十八尊者
  三門
  獅象二好
  八部龍神
  佛六姓
  佛十號
  降生四瑞
  四佛身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佛有十惱
  佛應四處
  五時説法
  天雨四花
  閻浮提中二像
  龍象二比
  三獸渡河
  變相五牛
  四姓出家
  四聖僧
  四部衆
  七衆
  比丘四義
  逹摩六宗
  六祖二派
  南嶽二派
  青源三派
  五宗
  五敎
  蓮社十八賢
  三支
  東陽二乾
  三生
  六時經行
  五種梵音
  出世五食
  苾蒭五徳
  五精舍
  雁堂五層
  五香水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二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釋氏𩔖
  一相一味法華經如來説法
  一相即眞如相 一味即一乗理
  二土觀疏
  穢土釋迦所主娑婆雜惡荆棘瓦礫不淨充滿淨土彌陀所主安養清淨池流行樹次於泥洹皆正定聚
  二宗
  智光稟龍樹大士依般若中觀等經論立法性宗戒賢稟彌勒無著依深宻瑜伽等經論立法相宗
  二諦𢎞明集昭明太子問答
  一真諦 二俗諦亦曰世諦
  二智維摩經
  權智 實智
  二門示苦樂二土開折攝二門
  苦以折伏折則激其頑迷令厭五欲輪迴而欲出離樂以攝受攝則惕其懈怠俾忻淨土莊嚴而樂往生
  二障圓覺經
  一事障於世間事處生著二理障於眞空義處生著
  涅槃三門
  空門 無相門 無作門
  三寳依之修行則出三界世間珍重無與為伍故名為寳
  佛寳功成妙智道証圓覺法寳𤣥理幽微正教精誠僧寳禁戒守真威儀出俗 梵語佛佗達摩僧伽即三寳浮屠即佛佗之轉音唐人牽呼僧與塔為浮屠者誤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三歸
  三宗
  眼宗 身宗 心宗
  三身圓覺經六祖云若悟三身即名四智
  覺性法身 覺相報身 覺用化身 寳王云法身如月體報身如月光應身如月影 又毘盧遮那清淨法身盧舍那圓滿報身釋迦牟尼千百億化身
  三心
  大智心 大悲心 大願心
  三明大經能除三愚故謂之明
  一天眼智明現在二㝛命明過去三漏盡智明未來
  三覺釋典
  一自覺謂覺悟真性了惑虚妄二覺他謂運無緣慈處有情界三覺行圓滿謂窮源徹㡳行滿果圓
  三觀法華經
  空觀破見思惑証一切智成般若徳假觀破塵沙惑証道種智成解脱徳中觀破無明惑証一切㮔智成法徳身 圓覺經奢摩佗以寂淨為相即空觀三摩提以幻化為相即假觀禪那以離前二相即中觀 聞思修亦為三觀
  三檀疏鈔
  資生檀布施無畏檀持戒忍辱法檀精進禪定智慧也
  三𮜿法華經
  著如來衣修寂滅忍忍辱坐如來座修中空法空入如來室是無緣慈慈悲
  三慧亦曰三觀
  聞而不聴無受潤因 聽而不思無深㫖趣 思而不修終無證理
  三藏
  修多羅藏理也經也阿毗曇藏法也論也毗尼藏戒也律也 經律論咒為四法寳
  三學
  律被於身為律説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
  三乗法門三車之教
  大乗菩薩如大車能普度一切衆生中乗圓覺之人半為人半為已如車之中小乗阿羅漢獨了不度人如小車惟自載而已 一日小乗大乗最上乗
  三乗法華經
  一聲聞乗羅漢悟四諦而得道二緣覺乗辟支悟十二因緣而得道三菩薩乗行六度而得道
  三車同上
  羊車喻聲聞乗 鹿車喻緣覺乗一曰辟支佛乗牛車喻菩薩乗一曰大乗 大白牛車即一佛乗也
  三元門古禪師云此是佛祖正見學人若不達此三元别有悟懈皆是邪見
  體中元函蓋乾坤句句中元隨波逐流句元中元截斷衆流句
  三解脱法數
  性浄解脱 實慧解脱 方便浄解脱
  三解脱門
  定解脱門 無相解脱門 無願解脱門
  三句法門杜鴻漸問無住禪師無憶無念無妄三句法門是一是三師曰非一非三
  無憶為戒 無念為定 無妄為慧
  三要法
  防非止惡曰戒 六根渉境心不隨緣曰定 心境俱空照覽無礙曰慧
  三法要金陵語録
  戒生定 定生慧 慧生八萬四千法門
  三因
  正因 了因 緣因
  三縁語録皆令解脱
  一了自巳輪迴 二為紹隆三寳 三為六道四生
  三空室法堂贊住心三空室是名三歸處
  人空 法亦空 二空亦復空
  三有
  欲有 色有 無色有
  三界楞伽云共二十八天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二十八天
  四大王天四王持國増長廣目多聞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欲界無禪梵衆天 梵輔
  天 大梵天初禪三少光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二禪三少淨天 無量淨天 遍淨天三禪三無雲天 福生天 廣果天 無想天 無煩天 無熱天 善見天 善現色天 究意天四禪九色界十八天獨行無天未盡形累空無邊處天 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 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四天身心戒盡定性見前
  三際波斯匿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亦名三世即過去未来現在也
  無前際 無後際 無中際
  三世捨
  過去捨過去心不可得見在捨現在心不可得未來捨未來心不可得
  三捨
  大捨内外身心一時俱捨中捨行道布徳無所希望下捨修行衆善有所希望
  三障
  惡道離業障而入人天 人天離事障而入二乗二乗離理障而入菩薩
  三漏
  欲界諸愛名欲漏 上二界愛名有漏 三界無明名無明漏
  三苦
  一苦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二壊苦因樂變異生諸憂惱三行苦念念遷謝之相
  三業楞伽經即十惡
  身三殺盜淫也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也意三貪嗔癡也 身三口四亦為七支業意三亦爲三業
  三災俱舍劫章
  饑饉 疾疫 刀兵小三災火 水 風大三災
  三旛消一無於三旛言三旛雖行會為一同歸於無也
  色 空 觀
  三輪金剛經三輪體空謂三者皆不可得言無住相布施也
  施者 受者 及所施物
  三衣
  僧伽黎即大衣鬱多羅僧即七衣安陁㑹即五衣
  三印
  印空 印水 印泥
  四界按佛經無陽界稱三界
  天界 地界 水界 陽界
  四輪此四輪者天地之所以成也
  風輪 水輪 金輪 地輪
  四輪戒論欲摧八難當習四輪
  生中國輪摧三途北洲長夀夭難修正願輪摧世智辨聰難植善輪摧盲聾瘖瘂難近善人輪摧佛前佛後難
  四大空品四大本空五藴非有
  地 水 火 風 古佛偈假借四大為身骨肉為地涕唾精液為水煖氣為火骨節運轉為風
  四纒楞嚴經佛告阿難則汝身中繇此四纒分汝堪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聴為覺為察
  堅相為地 潤溼為水 煖觸為火 動搖為風
  四希有涅槃經
  時希有曠劫難值 處希有三千唯一 徳希有福慧超勝 事希有神通方便
  四難
  諸佛難値 人身難得 好時難逢 大善難修
  四果
  預流果須陀洹也一來果斯陀含也不來果阿那含也無生果阿羅漢也
  四果婆娑云大乗四果
  初地生如來家是初果 天地得授記是二果 十地得授記是三果 佛地證無學是四果
  四義喻海長水云
  永絶百非如海甚深 包含萬有如海廣大 無徳不備如海珍寳 無法不現如海現影
  四教
  藏者文能含理理能含文通者通前藏教通後别圓别者别前藏通别後圓教圓者圓名圓妙圓頓圓足
  四法法華經
  一為諸佛䕶念 二植衆徳本 三入正定聚 四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四滿占察論四滿成佛
  信滿 解滿 行滿 證滿
  四禪
  初禪性無憂故 二禪心無苦故 三禪極悦隨故四禪苦樂二忘不受輪迴生滅性故 又初禪有尋
  有伺二禪無尋惟伺三禪無尋無伺四禪捨念法事
  四徳𢎞𫝊序早淨六根速成四徳
  不遷不變不受二邊得大自在三惑清淨
  四𢎞願釋典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智楞嚴經若悟三身即名四智
  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 成所作智
  四智智論
  道慧智見道實性實性中得開佛智見道種智知十法界諸道種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見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即悟佛知見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種種行見即入佛知見
  四諦永嘉云此小乗所修四諦法也
  知苦常懐厭離苦謂生老等斷集恒畏其生集謂聚集等證滅獨契無為滅謂壊滅修道唯論自度道謂修行
  四正勤
  精進根靈苖滋𫇮精進覺心心警策精進力毫釐不屈正精進不墮邪習婆娑云斷已生惡法如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防
  流水増已生善如漑甘果栽未生善如鑽木出火
  四神足婆娑云
  集定斷行具神足 心定斷行具神足 精進定斷行具神足 我定斷行具神足
  四神定同上
  定根深自幽逺定覺寂而常照定力魔不能動正定入佛三昧
  四靜慮同上
  初離生喜樂 二定生喜樂 三離喜妙樂 四捨念清淨
  四如意足同上
  一欲布向慕樂欲為主二念一心正住精進為主三進精進無間心為主四慧心不馳散思惟為主
  四念處住阿難問依阿修羅道
  一觀身不浄自他身一切色法皆不浄二觀受是苦三受若違若順皆是苦三觀心無常心主不住本性流動念念無常四觀法無我善惡無記計我能行求不可得
  四信業起信論
  一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信佛有無量功徳常念恭敬願求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諸波羅蜜四信僧能修行自利利它樂親近求學故
  四自在法自在王經
  一戒 二神通 三智 四慧
  四無礙
  一義無礙智知諸法性義了了通達二法無礙智諸法名字分别無滯三詞無礙智辨説無礙令各得解四樂説無礙智十二部經隨根性為説
  四無畏智論於大衆中廣説自它智斷既決定無所失則無恐懼之相
  一一切無畏 二漏盡無畏 三説障道無畏四説苦盡無畏
  四歡喜法
  一儉素歡喜能引少欲樂二積學梵行歡喜能引逺離樂三無悔歡喜能引三摩地樂四樂斷樂修歡喜䏻引三菩提樂
  四心菩薩四心
  廣大心 勝心 常心 不顛倒心
  四無量心
  大慈授與饒益大悲除去哀損大喜慶慰大捨𡨚親
  四威儀
  行 住 坐 臥
  四解脱淨名釋注
  出家離土欲 行禪離憒亂 智慧離妄想 涅槃離生滅
  四攝法法華
  一布施樂財者以財施樂法者以法施二愛語以軟語隨順安慰一切衆生三利行隨起身口意行令各霑利益四同事和光同事令其各得沾益
  四縁
  因縁諸法和合次第縁心心數法所緣縁法無所依増上縁法無可得
  四流頭陀寺碑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髙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𢎞六度
  欲流 有流 無明流 見流
  四疑楞嚴經阿難所起四疑即是對破八還之惑
  物我疑即對明暗還照物則明執我則暗廣狹疑即對通塞還廣容則通狹局則塞是非疑即對緣空還是則成緣非即皆空斷常疑即對塵霽還常緣為塵自然為霽
  四縛唯識論不出三界不得解脱故名亦曰四結
  一貪 二嗔 三戒取 四見取 去貪嗔加欲取我語取為四取
  四障圓覺經
  惑障 業障 報障 見障
  四相同上以自他憎愛解
  我相我是自在之名人相人為主宰之目衆生相衆生取續前羲夀者相夀者取接後名 唯識論生相謂本無今有住相謂生位暫停異相謂住别前後滅相謂暫有還無
  四惑同上亦名四煩惱
  我癡 我見 我慢 我愛
  四微釋典
  色 香 味 觸 合四大為八法亦名八有色
  四種相劫釋典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世界成而即住住而續壊壊而復空空而有成連環無端都将成住壊空八十轆轤結算一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為始結之極數所謂一大劫也
  成 住 壊 空
  四生瑜珈經
  舍藏而出曰胎生人獸之𩔖依殻而延曰卵生禽鳥之𩔖假潤而生曰溼生魚蛙之𩔖無而忽有曰化生蠶蟬之𩔖
  四土天台浄名佛説世間隨見有四種國土不同
  世間所見瓦礫荆𣗥謂之凡聖同居土 羅漢見為七寳琳瑯謂之方便有餘土 菩薩見為浄妙五塵謂之實報荘嚴土 諸佛見為法身祕藏謂之常寂光土
  四田見法論
  供父母曰恩田 供三寳曰敬田 供貧病曰悲田總名曰福田
  四恩
  國王 諸佛 父師 施主
  五教浄因繼成云
  如愚法小乗教乃有義如大乗始敎乃空義如大乗終敎乃不有不空義大乗頓敎乃即有即空義一乗圓敎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義
  五覺
  衆生覺 聲聞覺 二乗覺 菩薩覺 佛覺
  五禪𫝊燈錄禪有淺深階級
  外道禪欣上厭下而修凡夫禪正信因果亦欣厭而修小乗禪悟我空偏眞之理而修大乗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眞理而修最上乗禪悟息本來清浄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依此而修亦名如來清浄禪宗宻禪
  五衍栁子頭陀寺碑注即五乗也
  一人 二天 三聲聞 四辟支佛 五菩薩
  五位
  下賢 中賢 上賢 聖 菩薩
  五根能生聖道故名為根
  信根能入法海念根住持不忘精進根念兹在兹定根湛寂靈通慧根明辨實諦
  五力即五根増長具有大力故名為力
  信力一念萬年念力全清絶照精進力塵劫無怠定力須彌髙固慧力摧邪顯正
  五隂佛書即五藴
  色隂厯歴分明受隂須絶在心想隂心緣此理行隂行因此理識隂汙穢眞性
  五藴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者皆能蓋覆眞性封蔀妙明故謂之蘊又名五衆衆生所執根身器界質礙形量之物現前領納違順二境能生苦樂者緣慮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境者念念遷流明了分别
  五分法身
  戒超色隂超受隂超想隂解脱超行隂知見超識隂
  五香瓔珞云五分法香
  戒香攝身 定香攝意 慧香攝亂 解脱香攝倒見 知見香攝無明
  五乗法身
  實相法身 功徳法身 法性法身 應化法身虛空法身
  五眼涅槃經頌
  天眼通非礙 肉眼礙非通 法眼惟觀俗 慧眼了知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法華經五耳五鼻五舌五身
  五戒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併不食肉不貪嗔不邪見不毁謗不欺誑為十戒
  五蓋天台賦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遊䝉
  貪欲 嗔恚 睡眠 調戲 疑悔
  五住
  見為一住各見一切處住也思惑分三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塵沙無明合為一住 又上二句爲四住
  五住
  資糧住 功行住 通達住 修習住 究竟住
  五相首楞云
  五隂五蘊六入六根十二處根塵十八界加六識七大四大加空覺識
  五障法華
  欺為信障 怠為進障 嗔為念障 恨為定障怨爲慧障
  五利使亦名五見
  一身見謂起我身之見二邊見謂起邊傍之見三戒取謂起著我能持之見四見取謂起自負所見之見五邪見謂起邪外不正之見
  五鈍使較五利稍爲重滯故名鈍使
  貪 嗔 癡 慢 疑 合五利使爲十煩惱
  五濁彌陀經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即釋迦所主大千世界也
  劫濁 見濁 煩惱濁 衆生濁 命濁
  六通經云六通者三乗之功徳也
  一天眼通見逺方色二天耳通聞障外聲三身如意通飛行𨼆顯即神境通四他心通水鏡萬慮五𪧐命通神知已往六漏盡通慧解累世
  六波羅蜜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五者為舟般若爲導導則絶有相之流升無相之彼岸也檀波羅蜜布施 如船尸羅持戒 如船羼提忍辱 如蓬簟毘利𫆀精進 如篙棹禪定静慮 如碇石般若智慧如船
  六度即六波羅蜜 止觀云六度對治六蔽
  布施治慳貪持戒治破戒忍辱治嗔恚精進治懈怠静慮治散亂智慧治愚癡 涅槃經布施以廣仁義持戒以守信忍辱以爲謙精進以思敬禪定以守静智慧以通理加方便智度願度力度爲十度
  六妙門釋敎
  一數息攝心在息從一至十二隨息細心隨息知出知入三止息心浄慮四觀分别推析五還轉心返照六淨心無所依妄波不起
  六欲浄名經
  一色 二形貌 三威儀恣態 四言語音聲 五細滑 六人相男女形相
  六賊
  眼喜怒相親聼審相續愛憎香臭嘗味甘苦貪嫌澀滑常審思量
  六根浄名經亦名六觸六情又名六想六愛
  眼所見處 耳所聞處 鼻所香處 舌所味處身所觸處 意所思處
  六塵以其汙人之浄心故曰塵
  形顯質礙反聞成迷薫蕕自知酸醎遷怒泠暖勞苦萬般紛紜
  六識
  眼識𤣥黄不眞耳識苦樂音異鼻識觀氣旋光舌識辨説邪正身識隨機見儀意識緣慮循空 合根塵識為十八界
  六入空品以互相渉入為義又名六受
  眼入色 耳入聲 鼻入香 舌入味 身入觸意入法
  六如金剛經亦曰六觀
  從虚妄見從顛倒起不可乆立從業緣現見睍則睎速滅不住
  六大行法云亦名六界
  地大堅凝窒礙水大潤下滋愛火大炎上生嗔風大鼓籥燥動空大不見邊表識大方法本原 楞嚴經地水火風加空覺識為七大
  六震動佛説法時普佛世界六種震動震即是聲動即是形
  搖颺不安曰動 自下升髙曰起 忽然騰舉曰踊𨼆𨼆有聲曰震 雄雄抑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曰吼 呼嗑發響曰
  
  六法平等智力
  一如響平等智力 二如鏡像平等智力 三如幻平等智力 四清浄平等智力 五世法平等智力六集因緣平等智力
  七滿佛身七處滿
  頭 兩手 兩肩 兩足
  七菩提分即七覺支覺即菩提支即分謂分分隨宜而用也
  一擇法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别眞偽故二精進修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故三喜心得法喜時善能覺了不隨顚倒之法而生喜故四除除諸見煩惱時善能覺了斷絶虚偽不損眞正善根故五捨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取捨虚偽永不追憶故六定發諸禪定時善能覺了諸禪虚假不生見愛故七念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沈沒當念用擇喜進三支察而起之若心得動當念用除捨定三支攝而伏之念念調和使中適故
  七無上
  身無上 道無上 正見無上 智無上 神力無上 斷障無上 住無上
  七最勝瑜珈
  安住最勝 依止最勝 竟樂最勝 事業最勝巧便最勝 囘向最勝 清淨最勝
  七淨華淨名經
  一戒淨身口意始終淨二心浄三乗制煩惱斷結漏盡三見净見法眞住不起妄想四度疑見染斷疑五分别道是道宜行非道宜捨六斷知見所行所斷通達分明七涅槃
  七聖財
  信 精進 戒 慚愧 聞捨 忍辱 定慧
  七情
  喜 怨 憂 懼 愛 憎 欲
  七漏
  一見自性 二諸根相應 三忘所依 四惡所引五親近所發 六愛所雜 七念所知障
  八還楞嚴經
  明還日輪 暗還黒月 通還戸牖 壅還牆宇緣還分别 頑虚還空 蔚𡋯還塵 清明還霽
  八教
  頓教不從漸來直説於人漸敎中間三昧次第調停祕宻敎同聽異聞互不相知不定敎聞小証大聞大証小藏敎經律論三各含文理通敎三乗共行鈍同三藏利通别圓别敎獨菩薩法次第修証圓敎八法滿足一切圓融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八關婆娑云齋以不過中食為體以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又名八支齋法故言八不言九也不殺 不盜 不婬 不妄語 不飲 不坐髙廣牀 不著花鬘瓔珞香油塗身薫衣 不自歌舞徃聽 不過中食
  八識楞伽經
  眼 耳 鼻 舌 身為五識 意為六識 𫝊送爲七識 舍藏爲八識
  八垢即八妄想
  念煩惱 不念煩惱 念不念煩惱 我煩惱 我所煩惱 自性煩惱 差别煩惱 攝受煩惱
  八自在
  眞常 真樂 眞我 眞浄 眞無常 眞無樂眞無我 眞無浄
  八正道亦曰八正門又名八筏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正精進 正定正念 正命 八聖道無正精進而有正方便
  八勝處
  追相超勝 色界超勝 内外超勝 眞空超勝妙識超勝 空無超勝 非想超勝 想定超勝
  八解脱法華經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觀内有色外亦觀色解脱 觀内無色外亦觀色解脱背棄色愛心初禪二禪内外諸色解脱背棄不浄心三禪空無邊處解脱棄下地法識無邊處解脱 無所有處解脱 非非想處解脱三者非棄下地法四禪四空滅受想處解脱背棄一切有緣心位過三界
  八風
  利得可意事失可意事不現前誹謗不現前贊美現前贊美現前誹謗徧身心適悦身
  九定
  初禪 二禪 三禪 四禪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非想處 滅受想處
  九帶浮山遠録公編禪家為九帶集
  一佛正法眼藏帶 二佛法藏帶 三理貫帶 四事貫帶 五理事從横帶 六屈曲垂帶 七妙叶兼帶 八金針雙銷帶 九平懐常實帶
  九根
  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樂根 捨根 意根
  九結釋典
  愛 恚 慢 無明 見 取 疑 嫉 慳
  十身
  自身 衆生身 國王身 業報身 聲聞身 圓
  一覺身 菩薩身 智身 法身 虚空身
  十種喻身浄名經
  聚沬喻不可撮摩喻不得乆立喻從濁愛芭蕉喻中無有堅喻從顚倒起喻為虚妄見喻從業緣現喻屬諸因緣浮雲喻須臾變滅喻念了不住
  十地十天大藏一覽集
  一歡喜地証聖位故名忉利天 二離垢地身心清浄名夜摩天 三發光地智已生明名兜率陀天 四燄慧地妙解廓然名化樂天 五現前地通達眞俗名大梵天 六難勝地功行超越名他化自在天 七逺行地隨方應化名光音天八不動地忍智自如名遍淨天 九善慧地通力自在名廣果天 十法雲地大智圓明名自在天
  三千大千世界以其三次言千故曰三千大千
  小千 中千 大千
  十世界
  銀色世界 妙色世界 蓮花色世界 薝葡色世界 優鉢羅花色世界 金色世界 寳色世界金剛色世界 頗黎色世界 平等色世界
  十法界
  慈心 悲心 息心 浄心 善心五樂以善心為根本貪心嗔心 癡心 慳心 殺心五苦以殺心為根本
  十定華嚴經
  普光明三昧身土重重相入周遍廣大無盡限故妙光明三昧明自佗境界身心無礙次第徧往佛土神通三昧以如幻智應物動寂依根本智恒無往來復此延住清浄心行三昧過阿僧祇世界諸佛所花香供養勤求妙法知過去荘嚴藏三昧知過去諸佛出現刦利度生夀命次第智光明藏三昧未來刦中諸佛已未設法皆悉能知了知一切世界佛荘嚴三昧能徧入十方世界見一切佛敎化荘嚴一切衆生差别身三昧人身入夜乂身出乃至刹那入三世起等法界自在三昧自身毛孔入此三昧而作佛事得法界自在無礙輪三昧住無礙三業佛土成衆生智轉浄法輪紹諸佛種
  十忍同上
  戒忍 定忍 慧忍 解脱忍 解脱知見忍 空忍 無相忍 無願忍 無常忍 無生忍
  十通同上
  他心通 天眼通 𪧐命通 未來通 天耳通無作通 言音通 色身通 真俗通 滅盡通
  十行
  歡喜始入法界不為邪動饒益常化衆生使得法利無違逆常修善法謙下恭敬無屈撓行大精進令一切至究竟涅槃無癡亂不為無明之所失亂善現生生常在佛國中生無著於我我所一切皆空難得成就難得善根善法説法授人成佛𮜿則真實二諦非如亦無非非相
  十信
  信心信常住理念心憶念無忘精進真精進𧼈慧心心精智慧定心周徧湛寂不退定光無退回向囘向佛地䕶法保持不失戒心安住無失願心十方隨願
  十住
  發心於諸劫中行十信心不作邪見廣求智慧治地常隨空心行諸法門修行長養衆善生貴身在佛家種性清浄具足方便多習無量善根正心成就第六般若法門不退入於無生畢竞空界童眞不生邪倒破菩提心法王子從佛王教而生於解當紹佛位灌頂觀空無相得無生心法水灌頂
  十囘向
  一救䕶衆生離衆生相以無相心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二不壊觀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三等一切諸佛三世佛法一切時行四至一切處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一切佛五無盡功徳藏以常住法授與前人六入一切平等善根行無漏善善而不二七等隨順一切衆生觀善惡無二一相八眞如相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無九無縳無著解脱以般若照三世諸法是一合相十八法界無盡覺一切法中道無相
  十力法華經
  一是處非處知一切因緣果報定相從如是因緣生如是果報不生果報悉知之二業智知一切衆生過現未來諸業諸受三定知一世諸禪三昧四根知它衆生諸根上下五欲知它衆生種種欲樂六性知世間種種性七至處知一切道至處相八𪧐命知一世乃至百十世姓名苦樂夀命長短等九天眼見衆生生時死時苦道惡道等十漏盡自知我生已盡不受後有
  十神力同上
  出廣長舌 通力放光 攝舌放光 俱共彈指六種震動 普見大㑹 空中唱聲 發言歸命遙散寳物 世界無礙
  十度華嚴經後四度助前六度
  施 戒 忍 進 定 慧 方便 願 力 智
  十智同上
  無礙智 無著智 無斷智 無癡智 無異智無失智 無量智 無勝智 無解智 無奪智又曰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智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間智普照一切世間智住持一切世間智知一切衆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
  十藏同上
  信藏 戒藏 慚藏 愧藏 聞藏 施藏 慧藏念藏 持藏 辯藏
  十持同上
  佛持 法持 僧持 業持 煩惱持 願持 供養持 行持 劫持 智持
  十化同上
  成等正覺 成熟有緣 授菩提記 隨衆生心隨衆生解 住於大捨 入諸聚落 攝諸浄信調惡衆生 現諸神通
  十禪妙元云出家清浄禪
  近善知識清浄禪 阿蘭若處禪 離戲論憒閙禪身心柔軟禪 智慧寂静禪 一切音聲禪 七
  覺八道禪 離味著煩惱禪 通明清浄禪 内智方便游戲神通禪
  十普門法華經
  一慈悲普 二𢎞誓普 三修行普 四斷惑普五入法門普 六神通普 七方便普 八説法普九成就衆生普 十供養諸佛普
  十無礙浄土指歸
  心境一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修性不二全性成修全修成性因果理同心佛衆生三無差别眞俗雙泯空則心佛叵得假故心佛宛然依正互融依正荘嚴惟心發現勝劣同體應機大小法體不動一多相見見一佛即見十方佛廣狹自在塵同法界刹不離塵古今無間觀彼乆遠猶若今日寂用無礙不起滅定現諸威儀
  十𤣥談
  一乗妙道 不二法門 法華三昧 楞嚴四珠五眼分明 六通自在 契七覺支 𫉬八解脱九習浸消 十相具足
  十縛垂裕論
  忿恚曰嗔 𨼆覆自罪曰覆 意識昏迷曰睡 五情暗㝠曰眠 嬉遊曰戲 三業躁動曰掉 屏處起罪不自羞曰無慚 露處起罪不羞佗曰無媿財法不能施曰慳 佗榮心爇惱曰嫉
  十習
  淫 貪 慢 嗔 癡 誑 怨 見 枉 訟
  十二因緣釋典此名順觀流轉門若無明滅則一切皆滅名逆觀還滅門
  無明緣行因眼見色而生愛為無明為愛造業為行行緣識至心專念為識識縁名色識共色行曰名色名色緣六入六處生貪曰入六入緣觸因入求愛為觸觸緣受貪著心是受受緣愛纒綿不捨是愛愛緣取求是等法名取取緣有如是法生名有有緣生次第不斷名生生緣老病憂悲苦惱次第㫁絶故名
  十二𩔖金剛經缺非有色非無色二𩔖
  卵生魚鳥龜蛇𩔖胎生人仙龍畜𩔖溼生含蠢蠕動𩔖化生轉蜕飛行𩔖有色休咎晴明𩔖無色空散銷沈𩔖有想神魂精靈𩔖無想土木金石𩔖非有色如水母之𩔖非無色如咒詛厭生之𩔖非有想異質相成如蒲蘆之𩔖非無想附塊為鬼如土梟之𩔖
  十六妙觀
  初日觀 二水觀 三地觀 四樹觀 五池觀六總觀 七華座 八像觀 九佛身 十觀音十一勢至 十二普觀 十三雜觀 十四上品三十五中品三 十六下品三
  十八不共法
  身無失行無不是口無失言無不法意無失念無不正無異想正信調直無不定心動而當静無不知已捨善惡諸法欲無滅不厭小善精進無滅動静平常念無滅善心澄湛慧無滅平實明了解脱無滅縛脱無二見知無滅遍知普見身業遂智慧行口業遊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身去無不了所修所行未知無不行所記所報見在無不在現受二乗
  二十一空
  内空六根無體外空六塵無相内外空六識無有空空病去藥除大空小乗法無小空四果相無勝義空功用段現有為空生滅相無無爲空無相亦空畢竟空諸相法盡無除空不見終始散空和合二離無變異空如如智力本性空法本常無自相空不待彼無共相空自他相盡一切法空皆不可得不可得空可亦不可無性空假縁即無自性空體本虚無無性自性空俱無亦無
  三十七品法華經
  四念處念以觀法四正勤勤以進修四神足足以𧼈証五根根不能㧞五力力能不屈七覺支覺能決了八正道正能總攝道品為助乃成佛果
  四大部共六十四函
  大般若經四十函大寳積經十二函大涅槃經四圅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函
  隋佛經三部志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大乗 小乗 雜經 疑經别爲一部 又論戒律記凡十一種
  三録
  開元録僧智升撰正元録圓升撰續正元録圓照續

  三敎優劣李士謙荅客問
  佛日也 道月也 儒五星也
  四佛楞伽經
  化佛隨機赴感報生佛酬其往因如如佛理體無二智慧佛本覺顯照
  四方佛老明經
  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 南方歡喜世界寳相佛西方安養世界無量佛 北方蓮華荘嚴世界微
  妙聲佛
  佛三劫即三祗
  初劫釋迦佛 二劫寳髻佛 三劫然燈佛
  七佛地持經
  一毘婆尸此云勝觀釋迦於此佛世初種相好故為七佛之首二尸棄此云持髻三毘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荘嚴劫最後一佛四拘留孫此云所應斷賢劫第一佛五拘那舍牟尼此云金色仙賢劫第二佛六迦葉此云飲光賢劫第三佛人夀減至二萬嵗時出七釋伽牟尼此云能仁寂黙賢劫第四佛人夀百嵗時出
  二十八祖自釋迦世尊而下為迦葉阿難至達摩為西天二十八祖
  摩訶迦葉尊者 阿難 商那和修 優婆毱多提多迦 彌遮迦 婆須蜜 佛䭾難提 伏䭾蜜多 脇尊者 富那夜奢尊者 馬鳴大士 伽毗羅 龍樹 迦那提婆 羅㬋羅多 僧迦難提迦那舍多 鳩摩羅多 闍夜多 婆修盤頭 摩那羅 鶴勒那大士 師子尊者 婆舍斯多 不如宻多 般若多羅 菩提達摩尊者達摩梁武帝時入中國為初祖
  六祖梁通天元年達摩來自西土為中國初祖至慧能為六祖而衣鉢絶
  初祖達摩圓覺禪師姓刹利帝本多菩提多羅二祖慧可大祖禪師姓盧名神光三祖僧璨鏡智禪師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姓司馬五祖𢎞忍大滿禪師姓周六祖慧䏻大鑑禪師姓盧
  三弟子清浄法行經佛遣震旦敎化
  儒童菩薩彼稱孔子 淨光菩薩彼稱顔囘 摩訶迦葉彼稱老子
  十大弟子白居易三敎論衡如仲尼之有十哲
  迦葉 阿難 須菩提 舍利 弗迦旃 延目乾連 阿難律 優波離 羅㬋羅
  羅漢十八尊者
  賓波羅頗羅墮闍 迦諾迦䟦蹉 迦諾迦䟦釐墮闍 蘇頻陁 諾矩羅 䟦陀羅 迦哩迦 代闍羅弗多羅 戍博迦 半托迦 怙羅 那迦犀那因掲陀 戊那波斯 阿只多 注茶半托迦
  都難提蜜多羅 賓頭盧
  三門
  觀音耳門 文殊眼門 普賢心門
  獅象二好
  文殊之學得於智智之勇猛精進莫獅子若故文殊之好在獅子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静重莫象若故普賢之好在象
  八部龍神
  天龍 夜乂貴人一名輕捷乾闥婆天樂神阿修羅不飲酒有大勢力迦樓羅金翅鳥神緊那羅似人頭有角摩㬋羅迦大䗲神人非人等
  佛六姓釋迦方志淨飯遠祖捨國修行受瞿曇姓惟釋迦慈悲充積故厯刦生於瞿曇種中一曰瞿曇此云純淑又云地最勝即大茅草王之姓也二曰甘蔗 三曰日種大茅草王出家學道成王仙弟子以籠盛懸樹上滴血於地出二甘蔗曰炙出一男一女即善生與妃四曰釋迦此云能仁昔甘蔗王斥四子於雪山北以徳化人成大國五曰舍夷貴姓也以住釋迦大樹林故名舍夷祈耶六曰刹利王種也此云田主劫初人食地味人情漸偽各有封植乃立有徳者主之也
  佛十號法華經凡証佛位者皆具十號注十號初言本終言迹中言徳也
  如來無虚妄故又云如來六通號也從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應供堪為人天福田道成徳備應受供養故正徧知徧知法界一塵不立萬徳皆備明行足具正明故福慧兩嚴知行並極故善逝不還來故隨流自至處處稱尊故世間解知三世間無上士無與等故超萬象而獨尊軼羣聖而獨出故調御大夫調佗心故制諸外道降伏魔怨故天人師為衆生眼模範人民儀刑釋梵自覺覺佗覺行圓滿世尊具兹十徳世出世間之所宗主故名世尊
  降生四瑞迦譜
  放光普照大千大地 十八相𨔝魔宫 𨼆蔽日月無光 八部悉皆振動
  四佛身涅槃經
  法身 報身 應身 化身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釋氏書言世尊具
  三十二相初自足下安平終至頂相髙圓猶如天子也 八十種好初自指爪獨長終至胷萬字相
  佛有十惱法苑珠林
  一六年苦行 二孫陀利謗 三金槍 四麻麥五瑠璃王殺釋種 六乞食空鉢 七旃遮女謗八調達推山 九寒風索衣 十雙樹背痛
  佛應四處涅槃經波羅柰即鹿野苑最初説四諦處
  降生維衛國 成道摩竭提 説法波羅柰 入滅拘尸那
  五時説法釋迦如來説法四十九年適時而進天台智者判釋凡為五時
  一最初成道於三七日説華嚴經譬日出先照髙山第一時 二於鹿苑十二年中説四阿舍小乗經譬日照幽谷第二時 三於諸處八年中説諸大乗經譬食時第三時 四於舍衛國諸處二十二年中説諸部般若經譬禺中第四時 五於𦒿闍崛穴山娑羅樹間八年中説法華涅槃經譬日輪當午第五時
  天雨四花法華經佛説此經天雨注曼陀羅此云柔軟曼殊沙此云適意散四華者翻破四大故曼陀羅華 摩訶曼陀羅華 曼殊沙華 摩訶曼殊沙華
  閻浮提中二像阿含經
  優填王以牛頭旃檀作佛像 波斯匿王以紫磨金作佛像
  龍象二比智度論以負荷大法者比之龍象
  水行中龍力大 陸行中象力大 海録碎事法中龍象波羅提人中師子晉天竺法佛䭾斯那僧中鸞鳳光統律師流支三藏釋門瑚璉智聚法師法門領袖𤣥奘法師
  三獸渡河娑羅論喻三乗所得有淺深
  兔渡則浮 馬渡及腹 象渡徹底截流
  變相五牛𫝊燈録大安和尚牧牛序嘗畫五牛為喻理直而簡
  一體純白喻真性無染二首漸黒喻迷真起妄三體純黒喻𪧐業嬰纒四首漸白喻去妄為真五又純白喻復本還原
  四姓出家四河入海同一醎味四姓出家同名釋氏
  一刹帝利此云王種二婆羅門此云浄行三吠奢此云商賈四首陀此云農田
  四聖僧
  道果僧 菩薩僧 佛應化僧 聖應化僧
  四部衆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七衆圓覺經
  比丘 比丘尼 式乂摩那 沙彌 室羅末尼一作沙彌尼此出家五衆優婆塞 優婆夷此在家二衆
  比丘四義浄名肇注
  一浄命乞食 二破煩惱 三能持戒 四能怖魔
  達摩六宗
  有相宗 無相宗 定慧宗 戒行宗 無礙宗寂静宗
  六祖二派
  曰青源思 曰南岳譲
  南岳二派
  曰臨濟 曰潙仰
  青源三派
  曰曹洞 曰法眼 曰雲門雲門祖師文偃其的傳也
  五宗五宗今惟臨濟獨盛
  臨濟宗 溈仰宗 雲門宗 曹洞宗 法眼宗
  五敎
  賢者敎 天台敎 慈恩敎 南山敎 宻敎
  蓮社十八賢晉逺公住廬山東林寺有白蓮池因號
  慧遠 劉遺民 雷次宗 周續之 宗炳 張野張詮 慧持 竺道生 慧永 道昺 慧叡
  曇順 曇常 道敬 曇詵 佛䭾跋陀羅尊者佛䭾耶舍尊者
  三支髙僧𫝊世稱天下𫝊知不出三支
  支謙受業於支亮 支亮受業於支纖
  東陽二乾因語錄婺州名僧
  乾俊 乾輔
  三生𫝊燈録有省郎夢至碧巖一老僧前烟穗極微云此是檀越結願已二至矣
  第一生𤣥宗時劍南安撫巡官 第二生憲皇時西蜀書記 第三生即今生也
  六時經行張喬詩逺公窗下蓮花漏猶向山中禮六時按僧規以六時經行六時燕坐幽谷時寅也髙山時夘也日照髙山平地時辰也可中時巳也正中時午也鹿苑時未也至申則旦過而退
  五種梵音釋氏書
  正直 和雅 清徹 深滿 周遍 遠聞
  出世五食阿含唯識説
  一禪悦禪定資神輕安適恱即爲食義二願願力持法法身増長即爲食義三念念力明記聖道現前即爲食義四解脱解脱除障居然資益即為食義五法喜法喜内充極喜樂故即爲食義
  苾蒭五徳古師云苾蒭西天草名有五徳故以名僧
  體性柔軟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麤獷引蔓旁布喻𫝊法度人連緜不絶馨香遠聞喻成徳芬馥為衆所聞能療疼痛喻能斷煩惱毒害不背日光喻常向佛日
  五精舍佛國
  給孤園 靈鷲山 獮猴江 菴羅樹 竹林園
  雁堂五層天竺本記達嚫國有伽葉佛伽藍穿大石山作之
  最上為雁形 第二層作獅子形 第三層作馬形第四層作牛形 第五層作鴿形
  五香水嵗時記四月八日諸寺設齋浴佛作龍華㑹
  都梁香為青色水 鬱金香為赤色水 丘降香為白色水 附子香為黄色水 安息香為黒色水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二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三目録
  人部
  道家𩔖
  二炁化生
  四炁
  五炁
  六氣
  九氣
  九霄
  三天
  九天
  三十三天
  三清三境
  五太
  五劫
  四輔
  四極
  五殿
  二宫
  七觀
  三界
  三元三官
  三省
  雷霆三省
  四司
  南斗六司
  北斗九星
  太一十神
  風雨二神
  六丁神
  六甲神
  三尸
  三魂
  左右隂陽二神
  頭腦二神
  頭面七神
  頭面五神
  眉間三神
  兩目神
  口神三
  腑臓六神
  臍五名
  胸脇二神
  腸胴二神
  兩手兩足神
  影神八名
  七魄
  九靈
  真九品坐向
  三老各有朋
  三隂
  三茅君
  五方玉女
  王母四侍女
  五等道士
  三老
  八仙
  五仙
  十種仙
  服食八人
  道二宗
  三寳
  三洞
  三華
  黄庭二名
  黄庭三景
  三花
  三全
  補三闗
  道家三寳
  三丹田
  三池
  三要
  三明
  九九節
  三閉
  九華四言
  頭九宫
  六府
  五漸
  學道三鳴
  存五神
  五炁朝元
  六氣
  三者混為一
  九年易形
  蹻道三法
  隂符七術
  五禽戲
  八禽
  三車
  三河車
  四藥
  神藥三醬
  五雲
  八瓊丹
  仙方九品
  五色禾
  七返丹
  九轉還丹
  丹法十九訣
  九齋
  修真九戒
  學仙九難
  學道九患
  五力
  三善
  四恩
  三衆
  五賊
  五事
  八門
  二十四門
  三十六部經
  三山符籙
  三㑹
  五臘
  五翳
  三災
  三塗
  五苦
  八難
  十魔
  三師
  六職
  天師厯代世系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三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道家𩔖
  二炁化生廣記在昔道氣凝寂湛體無為將欲啓迪元功化生萬物
  先以東華至眞之炁化而生木公男子得道名𨽻木公又以西華至玅之炁化而生金母女子得道名𨽻金母 老子枕中經東王公名倪字君明西王母姓楊名囘一曰婉妗
  四炁
  天 地 日 月之炁
  五炁天地之始氣
  東分青九 南受丹三 西成白七 北歸𤣥五中主黄一
  六氣楚辭飡六氣而飲沆瀣
  春食朝霞日始出赤黄氣秋食淪隂日没後赤黄氣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冬飲沆瀣北方夜半氣并天𤣥 地黄之氣
  九氣
  始氣生混混氣蒼 混生洞洞氣赤 洞生皓皓氣青 元氣生旻旻氣綠 旻生景景氣黄 景生遁遁氣白 𤣥氣生融融氣紫 融生炎炎氣碧 炎生演演氣黒 始氣元氣𤣥氣為三炁
  九霄
  神霄 青霄 碧霄 丹霄 景霄 玉霄 琅霄紫霄 太霄
  三天
  清微天天寳君所化禹餘天靈寳君所化大赤天神寳君所化
  九天
  鬱單天 兜率天 不驕天三天屬清微禪善天 梵輔天 應聲天三天屬禹餘須延天 高虚天 無想天三天屬大赤
  三十三天䕶命經注
  黄曽天 玉完天 何童天 平育天 文舉天摩夷天六天欲界越衍天 𪷟翳天 和陽天 恭華天宗飄天 皇笳天 堂曜天 端静天 恭慶天極瑤天 元載天 孔昇天 皇厓天十三天色界
  風天 孝芒天 翁重天 江由天 阮樂天 曇誓天 霄慶天 元洞天 妙成天 禁上天 常融天 玉降天 梵度天 賈奕天十四天無色界
  三清三境道書自初一氣而分三氣是為三天一氣大羅天三氣清微禹餘大赤即此三境也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眞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
  五太
  太虚 太無 太素 太質 太極
  五劫配五行
  龍漢屬木 赤明屬火 上皇屬土 延康屬金開皇屬水
  四輔
  太眞 太平 太清 正一
  四極
  東華 南極 西靈 北眞
  五殿髙上神霄天中有五殿
  東曰蘂珠 西曰望玉 北曰青華 南曰凝神中曰長生一本東青華北蘂珠
  二宫是男女之堂館羣仙所居
  易仙 童初
  七觀諸天内音經
  太上觀罪福之場開生死之路九靈觀主天地大期洞靈上觀主御帝君紫陽觀主雲風北靈觀主開八書於空洞通靈觀主得度之人功德輕重大靈觀主得度升仙人
  三界
  天界 地界 水界 一曰上界中界下界
  三元三官
  上元正月十五日天官賜福之辰中元七月十五日地官赦罪之辰下元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辰
  三省三天門下
  泰元都省張天師居之天樞省許真君居之天機省葛仙翁居之
  雷霆三省
  都省張天師判泰省許真君判元省葛仙翁判 又浮丘三仙僉書三省事
  四司
  司命 司禄 司非 司危天曹四司司命 司録 司功 司殺地府四司
  南斗六司
  天樞 天機 司録 司命 天梁 天同
  北斗九星
  貪狼 巨門 禄存 文曲 亷貞 武曲 破軍左輔 右弼 北斗七星名曰魁𩲃𩵄䰢魓𩳐魒
  太一十神太一者天之貴神也
  五福太一 君棊太一 臣棊太一 民棊太一九炁太一 大遊太一 小遊太一 四神太一天一太一 地一太一
  風雨二神雲笈七籖諸神常當存念之
  風伯名吒號長育 雨師名馮修號樹德
  六丁神老君六甲符圖
  丁夘神司馬卿 丁丑神趙子壬 丁亥神張文通丁酉神臧文公 丁未神石叔通 丁巳神崔石
  
  六甲神同上
  甲子神王文卿 甲戌神展子江 甲申神扈文長甲午神衛上卿 甲辰神孟非卿 甲寅神明文
  章 酉陽雜俎甲子神名弓隆呼之入水不溺甲戌神名執明呼之入火不燒
  三尸亦曰三彭
  上尸名彭琚 中尸名彭質 下尸名彭蹻 一曰上尸名青姑好伐人目中尸名白姑好伐人五藏下尸名血姑好伐人胃命一居人頭令多思欲好車馬一居人腹令好飲食輕恚怒一居人足令好色喜殺
  三魂太微靈書呼之則魂安人身也亦曰三精
  一爽靈 二胎光 三幽精
  左右隂陽二神
  左隂左陽神名扶流起字道圭在男存為左陽在女存為左隂右隂右陽神名苞表明字道生在男存為右陽在女存為右隂
  頭腦二神
  頭上三神東王父也 腦後三神泥丸君也
  頭面七神黄庭内景至道不煩決存眞泥丸百節皆有神
  髮神蒼華字太元 腦神精根字泥丸 眼神明上字英𤣥 鼻神玉隴字靈堅 耳神空閒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 齒神鍔鋒字羅千
  頭面五神太微靈書有患呼之九過惡自卻
  髮神名壽長 耳神名嬌女 目神名朱映 鼻神名勇盧 齒神名丹朱 皮膚神名通衆仲字道連
  眉間三神
  南極老人 元光 天靈君
  兩目神人日月精也
  左目字英明 右目字𤣥光
  口神三
  口旁二神㕑宰 守神 口中一神太一君字丹朱又脣曰通神
  腑臓六神黄庭内景皆在心内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
  心神丹元字守靈 肺神皓華字虚成 肝神龍烟字含明 腎神元㝠字育嬰 脾神常在字魂庭膽神龍曜字威明 又喉神百流放字道通胃神同來育字道還膂神益厯輔字道柱
  臍五名人之命也
  一名中極 一名大淵 一名崑崙 一名持樞一名五城五城者有五眞人 仙經命門臍宫中有大君名桃核字含延衣朱衣巾紫芙蓉冠
  胷脇二神
  胷膈神名廣瑛宅字道仲 兩脇神名辟假馬字道成
  腸胴二神
  腸中神兆滕康字道還 胴大腸中神受厚勃字道虚
  兩手兩足神
  兩手二神太陽之精也字魂隂 兩足二神太隂之精也字柱天力士
  影神八名酉陽離俎
  一名右皇 二名魍魎 三名洩節樞 四名尺鳧五名索闗 六名魄奴 七名竈囜八名亥靈
  
  七魄
  尸拘 伏矢 省隂 天賊 蜚毒 除穢 臭肺
  九靈道書身中九靈召之則吉
  天生 無英 元珠 正中 子丹 回回 丹元大淵 靈童
  眞九品坐向
  上真上向 髙真南向 太真東向 神真西向𤣥真北向 仙真東北向 天眞東南向 虚真西南向 𤣥真西北向
  三老各有朋
  上元老與泥丸倉華青城明堂等各為朋 中元老與赤城童子丹田皓華含明英𤣥等共為朋 下元老與太乙魂停靈元太倉等共為朋
  三隂
  赤子 真人 嬰兒
  三茅君周人父𪷟𨼆華山子三人皆得仙居茅山
  大茅君名盈為司命君次名固為定録君三名衷為定命君
  五方玉女雲笈七籖
  東方青腰玉女 南方赤圭玉女 中央黄素玉女西方玉素玉女 北方元光玉女 左爲常陽
  右為承翼
  王母四侍女
  董雙成 許飛瓊 婉陵華 段安香
  五等道士
  天真道士髙元皇人之流神仙道士杜沖尹𮜿之儔山居道士許由巢父之比出家道士宋倫彭諶之匹在家道士黄瓊籛鏗之倫
  三老太平御覽相遇問年
  一曰憶少時與盤古有中外 一曰海水變桑田輒下一籌今十籌矣 一曰師食蟠桃棄核崑崙之下今與崑崙齊
  八仙
  鍾離權字雲房晉周處禆將終南山遇東華真人得道吕嵓字洞賓唐時舉進士不第遇正陽真人得道張果𨼆恒州中條山唐召授銀青光禄大夫天寳時尸解曹國舅丞相彬子皇后弟遇純陽而得道何仙姑零陵市人女純陽以一桃與之食半得不饑老而尸解 仙鑑謂純陽所度者趙姑何其仙姑何姓者開元中羽化合在純陽前李元中開元大厯間人學道終南山陽神出其徒化之無所依乃附饑莩而起藍采和衣破藍衫黒木腰帶足一跣一鞾醉則持三尺大拍板為踏踏歌後至濠梁擲鞾帶拍板乗雲去韓湘昌黎從子少學道能為頃刻花於花瓣中示昌黎以句後昌黎謫潮州至藍闗湘適來𠉀昌黎乃悟因吟三韻以補前詩
  五仙仙有五等
  鬼鬼關無姓三山無名不入輪迴難返蓬萊人仙多安少疾遲老晚死地仙不死而在人間神仙謝絶塵俗以遊三山天仙功行滿足厯位天界 天𨼆子有水仙無鬼
  十種仙楞嚴經阿難言
  地行仙堅固服餌不息食道圓成飛行仙堅固草木不息藥道圓成遊行仙堅固金石不息化道圓成空行仙堅固動止不息氣精圓成天行仙堅固津液不息潤徳圓成通行仙堅固精色不息吸粹圓成道行仙堅固咒禁不息術法圓成照行仙堅固意念不息思憶圓成精行仙堅固交媾不息感應圓成絶行仙堅固變化不息覺悟圓成
  服食八人嵇康云
  赤斧以練丹頳髮 涓子以木精乆延 偓佺以松實方目 赤松以水玉乗烟 務光以蒲韭長耳卭疏以石髓駐年 方回以雲母變化 昌容以蓬蔂易顔
  道二宗穀城山房筆塵釋有南北宗道自東華少君授漢鍾離權權授唐吕嵓後亦分為二宗一授遼進士劉操 操授宋張伯端 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 道光授陳柟 柟授白玉蟾 玉
  蟾授彭耜此南宗也 一授金王嚞 嚞授七弟子丘處機 譚處端 劉處元 王處一 郝大通馬鈺 鈺妻孫不二世謂七眞此北宗也
  三寳
  道寳 經寳 師寳 老子我有三寳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曰天寳君靈寳君神寳君
  三洞
  洞真 洞元 洞神
  三華道書三華離便有大妙庭
  金華 玉華 九華
  黄庭二名
  太帝金書 東華玉篇
  黄庭三景
  内景 中景 外景
  三花金丹訣三花聚頂
  以精化氣 以氣化神 以神化虚
  三全洞靈經保此三全是謂聖賢
  導筋骨則形全 剪情欲則神全 靖言語則福全
  補三闗華陽真人惟有玉枕難上須要舌抵上腭目上視閉息縮項
  海波對大骨節為尾閭下關 腰内兩腎對夾脊為中關一名雙關左右兩肩正中於胷項下㑹處高骨節為玉枕上關 黄庭口為天闗精神機手為人闗把盛衰足為地關生命扉
  道家三寳精充則氣裕氣裕則神完
  眼者神之牖多視則神秏閉目則養神鼻者氣之戸多息則氣虚調息則養氣尾閭者精之路多嗜慾則精竭堅閉下元以養精
  三丹田
  上丹田眉間中丹田下丹田臍下
  三池黄庭經注
  膽為中池 舌為華池 小腹為玉池
  三要隂符經注
  耳 目 口
  三明
  天三明日月星 地三明文章華 人三明耳鼻口
  九九節
  在天為日月星 在地為珠玉金 在人為耳目鼻
  三閉抱朴子三者既閉則眞人遊戲於其中
  耳不聽則坎水内澄 目不視則離火内熒 口不言則兑金不鳴
  九華四言真誥九華靈妃言
  眼者身之鏡視多則鏡昏妾有磨鏡之石耳者身之牖聼衆則牖閉妾有決牖之術面者神之庭心悲則面燋妾有童面之經髮者腦之華腦減則髮白妾有還白之法
  頭九宫大洞靈章眉間入三分為雙丹田入骨際三分為臺闕左青房右紫戸九宫各有神居之眉間卻入一寸為明堂 卻入二寸為洞房 卻入三寸為丹田亦名泥丸宫 卻入四寸為流珠宫卻入五寸為玉帝宫 明堂上一寸曰天庭宫 洞房上一寸曰極眞宫 丹田上一寸曰丹𤣥宫 流珠上一寸曰太皇宫
  六府雲笈七籖
  肺爲玉堂宫尚書府 心為絳宫元陽府 肝為清冷宫蘭臺府 膽為紫微宫無極府 腎為幽昌宫太和府 脾為中黄宫太素府
  五漸續韻府易有漸卦老氏有妙門修真須漸而進之
  一齋戒澡身雪心二安處深居静室三存想𭣣心復性四坐忘遺形忘我五神解萬法通神
  學道三鳴道書要閉口緩頰使聲虚而響應深
  左相叩為天鐘去卻不祥則鳴鐘伐鬼靈也右相叩為天磬制伏邪惡則鳴磬集百神也上下相叩為天鼓存思集神念道至眞則鳴鼓朝眞聖也
  存五神眞誥存以為體則去仙近矣
  頭想恒青 兩手俱赤 二足常白
  五炁朝元張紫陽眞人
  以眼不視而魂在肝 以耳不聞而精在腎 以舌不聲而神在心 以鼻不香而魂在肺 以四肢不動而意在脾
  六氣
  呬主肺主心主肝主脾主腎主三焦
  三者混為一老子言無聲無色無形不可致詰故合三為一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故不得名曰微
  九年易形王母謂漢武帝曰子但愛精握固閉氣吞液形易則變化變化則成道成道則為仙人一年易氣 二年易血 三年易精 四年易脈五年易髓 六年易筋 七年易骨 八年易髮九年易形
  蹻道三法仙路曰蹻
  一曰龍蹻 二曰氣蹻 三曰鹿盧蹻
  隂符七術鬼谷子
  威神法五龍 養志法靈龜 實意法螣蛇 分威法伏熊 散勢法鷙鳥 轉圜法猛獸 捐兑法靈蓍
  五禽戲華佗語弟子導引術
  虎 鹿 熊 猿 鳥
  八禽道經
  熊經 鳥申 鳧浴 猿躩 鴟視 虎顧 鷮息龜縮
  三車
  使者車聚火而心行氣使以治疾病雷車隂陽合水火同静中聞雷霆之聲破車心為境役感物氣散以成老病
  三河車
  小河車採藥進火添汞抽鉛大河車大藥漸成上補下鍊紫河車還丹鍊形合道入仙
  四藥漢武内𫝊王母謂帝云
  太上之藥風實雲子玉津金漿中華紫蜜雲山朱蜜㝠陵麟膽炎山夜日扶桑丹椹長河文藻太眞紅芝九色鳯惱有得食之後天而老此太上之所服非衆仙之所寳也次藥斑龍黒胎閬風石髓䝉山白鳯之胏靈丘蒼鸞之血有得食之後天而逝此天帝之所服非下仙之所逮也又次藥九丹金液紫華紅芝五雲之漿太𤣥之酪𤣥霜絳雪若得食之白日升天此天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見也下藥松柏之膏菊草枸𣏌茯苓菖蒲巨勝黄精草𩔖煩多子得服之可以延年
  神藥三醬同上
  上有連珠之醬 玉津金醬 中有元靈之醬
  五雲抱朴子雲母有五種向日看其色以法製而服之一年反老還童五年役使鬼
  多青者名雲英 多赤者名雲珠 多白者名雲液多黒者名雲母 晶純白名磷
  八瓊丹黄庭經注
  朱砂 雄黄 空青 硫黄 雲母 戎鹽 硝石雌黄
  仙方九品天真夫人傳
  一名太和自然龍胎之醴 二名玉脂瓊液之膏三名飛丹紫華流精 四名朱光碧雲之腴 五名九種紅華神丹 六名太清金液之華 七名九轉霜雪之丹 八名九鼎雲英 九名雲光石流飛丹
  五色禾郊祀志耕耘五徳朝種暮穫此言仙事
  東方甲 南方丙 西方庚 北方壬 中戊
  七返丹道書
  寅 夘 辰 巳 午 未 申 去辰未加酉為行道六時
  九轉還丹此論火𠉀二八月木金旺防危故九月九轉十月胎圓藥物比𧏙螂九轉則丸裂蟬飛十一月第一轉如桃核入土十二月二轉如桃核生芽正月三轉如桃樹抽條三月四轉如桃樹發英四月五轉如桃樹敷葉五月六轉如桃樹生花六月七轉如桃落葉留蕚七月八轉如桃蕚結子九月九轉如桃實紅熟 又曰一轉降丹二轉交媾丹三轉善陽丹四轉養隂丹五轉換骨丹六轉換肉丹七轉換五藏六府丹八轉育火丹九轉飛升丹
  丹法十九訣
  採藥𭣣拾身心斂藏神氣結丹凝氣聚念不動烹鍊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固濟忘形絶念武火奮迅精神驅除雜念文火專氣致柔含光黙黙温温不絶緜緜若存沐浴洗心滌慮丹砂有無交入𨼆顯相符過闗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包中豈有殊分胎雞能抱卵心常聴蟬到成形殻自分溫養知白守黒神明自來防危一念外馳火𠉀差失工夫朝往暮來日煉時熟交媾念念相續合成一片大還對景無心晝夜如一聖胎蟄其神於中藏其氣於内九轉火𠉀足時嬰兒自見換鼎子又生孫千百億化太極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九齋
  一太真 二金籙 三黄籙 四明真 五自然六三元 七塗炭 八洞神 九神咒 七齋無太眞洞神神咒而有八節
  修眞九戒
  一敬讓孝養父母曰初眞戒 二克勤忠於君主曰念眞戒 三不殺慈救衆生曰持真戒 四不淫正身處物曰守眞戒 五不盜推義損已曰保眞戒六不嗔凶怒陵人曰修眞戒 七不詐諂賊害善曰成真戒 八不驕傲忽至真曰得真戒 九不二奉戒專一曰登真戒
  學仙九難
  衣食逼迫 尊長邀難 恩受糾纒 名利拘絆災害横生 首師約束 議論差别 心志懈怠日月蹉跎
  學道九患
  有志無時 有時無友 有友無志 有志不遇師遇師不覺 覺師不勤 勤不守道 守道不固固不能乆
  五力
  忠孝君親 正身處物 慈救衆生 先人後已薄味戒葷
  三善道書人一日有三善天必降之福
  語善 視善 行善
  四恩
  一天地 二國王 三師尊 四父母
  三衆内典天下有三衆
  中國人衆 邊地馬衆 太素寳衆
  五賊隂符經注
  賊命黄帝得賊命之機白日上昇賊物范蠡得賊物之急而伯南越賊時管仲得賊時之信而九合諸侯賊功張良得賊功之恩而敗强楚賊神殷周得賊神之驗而以小滅大
  五事同上
  神仙之術百數其要在抱一守真 少女之術百數其要在還精採炁 金丹之術百數其要在神水華池 治國之術百數其要在清浄自化 用兵之術百數其要在竒正權謀
  八門上開八門飛天法輪
  生門仙道休門釋道景門神道開門人道死門鬼杜門業道傷門地獄道驚門畜生道
  二十四門太上以二十四門簡要之法普濟世人
  慈悲門 分義門 貞潔門 布施門 歡喜門方便門 簡正門 信順門 誦念門 讚歎門齋戒門 講説門 禮拜門 柔弱門 因緣門中道門 平等門 清浄門 輪轉門 無為門圓轉門 浄慧門 解脱門 逍遙門
  三十六部經共一百八十七萬六千三百八十卷
  上清 妙真 太一 妙林 開化 仙人 黄林上真 道敎 上煉 上妙 道徳洞真經十二部凡二十三
  萬三百八十卷元始所説 洞元 元陽 元辰 大劫 上開内音 煉生 靈和 消魔 無量 按魔 上
  洞元經十二部凡八十萬四千卷道君所説 大清 徹視 集仙洞淵 内祕 貞一 集靈 中精 無量 集宫黄庭 小劫洞神經十二部凡八十萬四千卷老君所説
  三山符籙
  茅山上清籙 閤皁山靈寳籙 龍虎山正一籙
  三㑹
  天㑹正月七日地㑹七月七日水㑹十月十五日
  五臘
  天臘正月一日地臘五月五日道徳臘七月七日民嵗臘十月一日王侯臘十二月臘日
  五翳内典喻日月為所蔽也
  煙 雲 塵 霧 垢
  三災
  水 火 兵
  三塗亦曰三惡
  一色欲門上尸道天塗界 二愛欲門中尸道人塗界 三貪欲門下尸道地塗界
  五苦亦曰五尸
  一色累苦心門 二愛累苦神門 三貪累苦形門四華競苦精門 五身累苦魂門
  八難
  饑 渇 寒 暑 水 火 刀 兵 一曰即三塗五苦
  十魔
  六賊魔 富魔 貴魔 六情魔 患難魔 刀兵魔 恩愛魔 仙樂魔 驕奢魔 貧賤魔
  三師
  天師張道陵嗣師張衡係師張魯 經師籍師度師併法師威儀師律師皆曰三師
  六職
  髙功 都講 監齋 侍經 侍香 侍燈
  天師厯代世系後續増
  祖師道陵 衡 魯 盛始居龍虎山昭成年一百十九嵗一椒回 符 子祥 通元 恒 光一百一嵗慈正 髙應韶能百日不食頤 士元 修 諶 秉一 善
  季文 正隨封真静先生乾曜賜號澄素先生嗣宗封虚白先生象中敦復追封葆光先生景端追封葆真先生繼先賜號虚静先生時修 守
  賜號正應先生景淵 慶先 天麟賜號仁静先生可大賜號觀妙先生宗演賜號演道靈應沖和真人與棣宣授體元𢎞道廣敎真人與材宗演次子宣授太素凝神廣道真人封留國公嗣成宣授太元輔化體仁應道真人嗣徳賜號太乙明敎廣元體道真人正言制授明誠凝道𢎞文廣敎真人正常賜號䕶國闡祖通誠崇道𢎞徳真人宇初賜授正一嗣敎道合無為闡神光範真人宇清賜授正一嗣敎清虚沖素光祖演道真人懋丞賜授崇修正道葆素演法真人元吉賜授沖虚守素紹祖崇法真人元慶誥授保和養素繼祖守道真人彦頨誥授致虚中静承先𢎞化真人永緒誥授守元養素遵範崇道真人國祥誥授凝誠志道真人顯庸萬厯朝奉詔隨父入覲與宴配以平江伯陳王謨女三宫贈遺特遣中貴䕶送完姻一日悞墮井中衆莫之識越日汲水者見亟呼往救云似有人翼而持之者然僅濡足而巳誥授正一嗣敎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祖範沖和清素大真人進階太子少保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四目録
  物部
  車旗𩔖
  厯代作車
  輿四象
  車三材
  輈三度
  軸三理
  車六等
  車六建
  三代輦
  殷三路
  周五路
  四輅
  十二輅
  郊祭兩車
  三車
  王后五輅
  服車五乘
  魯四代車
  漢車品四
  五時車
  唐太子三車
  皇后六車
  三輿
  七輦
  十二屬車
  三駕鹵簿
  宋鹵簿四等
  三代兵車
  兵車五戎
  車戰三用
  車五乘
  禹乘四載
  四傳

  黄帝五旗
  周禮九旂
  旗五象
  郊祭兩旗
  魯四代旌旗
  管子九章
  魏五旛
  五牛旂
  唐二十四旂
  五旂仗
  宋二十一旂
  龍旂十二
  開寶三瑞旂
  五色旂
  朝㑹五仗
  扇三等
  雙旌雙節
  染羽三色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四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物部
  車旂𩔖
  厯代作車古史考
  黄帝作車引重致逺故號軒轅氏少昊加牛 奚仲加馬廣車制度
  輿四象賈誼書等威既辨貴賤有序此輿教之道也
  蓋圜𧰼天 軫方𧰼地 三十幅𧰼日月 二十八橑𧰼列星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前聴鸞和之音旁睹四時之運
  車三材周禮輪人為輪必以其時三材既具巧者和之
  轂以利轉 輻以直指 牙以固抱
  輈三度同上淺深異其數也
  國馬之輈深四尺七寸田馬之輈深四尺駑馬之輈深三尺三寸
  軸三理同上
  材欲媺而無惡 體欲堅而可乆 勢欲利而易轉
  車六等同上
  車軫四尺 戈崇於軫四尺 人崇於戈四尺 殳崇於人四尺 㦸崇於殳四尺 矛崇於㦸四尺
  車六建五兵與人也考工六建既備車不反覆是謂國工
  夷矛建於酋矛之前 酋矛建於㦸之前 㦸建於殳之前 殳建於戈與人之前
  三代輦
  余車胡弩車輜車
  殷三路郊特牲疏
  大路一就五采一成曰就先路三就對次故稱先也次路五就第三路也
  周五路路大也亦作輅
  玉路建太常祀天地宗廟用之即顧命大輅金路建大旂賓客㑹同以封同姓賜之即顧命綴輅𧰼路建大赤視朝以封異姓賜之即顧命先輅革路建大白兵事以封四衛亦賜之木路建大麾田獵以封藩國亦賜之二路即顧命次輅 月令五時輅春乘鸞路夏乘朱路季夏乘大路秋乘戎路冬乘黒路
  四輅顧命
  大輅綴輅先輅𧰼次輅革木周禮注作贅路
  十二輅車軫前横木為輅因謂車為輅車則上下通稱輅惟天子稱之
  蒼輅 青輅 朱輅 黄輅 白輅 黒輅六輅惟漆不用他飾玉輅 碧輅 金輅 𧰼輅 革輅 木輅六輅以六色漆畫而用碧玉等為飾
  郊祭兩車
  即道之車周禮祭天乘玉輅蓋祭日馭以出郊即事之車禮記祭天乘素車蓋祭時馭以赴壇
  三車周禮馭夫掌之皆駕以公馬
  貳車 從車屬車也使車使者所乘
  王后五輅同上
  重翟重雉羽為兩旁之蔽從王祭祀所乘厭翟次其羽使相迫厭從王賓享諸侯所乘安車坐乘車朝見於王所乘翟車不重不厭以翟羽飾車側出桑所乘輦車人挽以行宫中所乘
  服車五乘巾車掌之
  夏篆孤所乘五采畫轂有瑑也夏縵卿所乘亦五采畫無瑑也墨車大夫所乘漆而不畫也棧車士所乘素而不漆也役車庶人所乘方箱可載任器以供役也 又精製曰良車粗製曰散車不在五車之等
  魯四代車明堂位
  鸞車有虞氏之路鉤車夏后氏之路大路殷路乘路周路
  漢車品四食貨志載諸車之文
  乘輿倚龍伏虎𣝛文畫輈龍首鸞衡重牙班輪升龍飛軨 皇太子諸王倚龍伏鹿𣝛文畫輈轓吉陽筩朱班輪鹿文飛鈴九斿降龍 公列侯倚鹿伏熊黒轓朱班輪鹿文飛鈴七斿降龍 卿朱兩轓五斿降龍 二千石下各從科品
  五時車漢制立車安車各五合十乘
  青 赤 黄 白 黒
  唐太子三車
  金路駕赤駵四從祀朝賀納后所乘也軺車駕一馬五品常服朝饗宫臣出入行道所乘也四望車駕一馬臨弔所乘也
  皇后六車
  重翟車受册從祀饗廟所乘厭翟車親桑所乘翟車歸寧所乘安車臨幸所乘四望車拜陵所乘金根車常行所乘
  三輿唐制輦有七輿有三大駕鹵簿皆先玉路以行
  五色輿 常平輿 腰輿
  七輦同上
  大鳯輦 大方輦 仙遊輦 小輕輦 芳亭輦大玉輦 小玉輦
  十二屬車唐制行幸則分前後陳於鹵簿大朝㑹則分左右施於儀仗後二車正觀初加指南車黄帝作記里鼓車白鷺車鸞旂車辟惡車皮軒車耕根車安車四望車羊車黄鉞車豹尾車
  三駕鹵簿後漢禮志
  大駕八十一乘郊祀用法駕三十六乘祀明堂用小駕十二乘祀宗廟用 隋志梁三駕法天二仗法地槊仗隊仗
  宋鹵簿四等
  大駕二萬六十一人郊祀籍田薦獻玉清景靈宫則用之法駕萬一千八十八人鹵簿三分減一太山汾隂明堂則用之鸞駕祥符改小駕為鸞駕七千人朝陵封祀朝謁太清宫奏告玉清宫則用之儀仗減法駕之半黄麾仗親征御樓省方還京迎天書聖像六廟上册則用之制又減於鸞駕
  三代兵車詩六月注
  夏鉤車先正也殷寅車先疾也周元戎先良也
  兵車五戎周禮春官車僕掌之
  戎路之萃王在軍所乘萃猶副也廣車之萃横陣之車闕車補闕之車萃車對敵自蔽之車輕車馳敵致師之車
  車戰三用李靖對太宗馬隆偏箱車地廣則用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一治刀 一前拒 一束部伍
  車五乘周禮巾車掌之
  木車麤樸不漆蒲蔽犬𧜀尾⿳𰀉冖⿱处木 -- 櫜疏飾小服皆疏始喪所乘素車白土堊車棼蔽犬𧜀素飾小服皆素卒哭所乘薻車蒼土堊車薻蔽鹿淺𧜀革飾既練所乘駹車側有漆飾雈蔽然𧜀髹飾大祥所乘漆車以黒漆車藩蔽豻𧜀雀飾𧝓所乘
  禹乘四載益稷謨
  陸乘車 水乘舟 泥乘輴史記作毳漢書作橇尸子作蕝説文澤行乘輈山乘樏史記作𣞶漢書作梮説文作欙
  四傳漢律顔師古曰傳若今之驛古以車謂傳車後用馬謂驛𮪍
  四馬髙足為置傳 四馬中足為馳傳 四馬下足為乘傳 一馬二馬為軺傳

  黄帝五旗河圖
  東方法青龍曰旗 西方法白虎曰典 南方法赤鳥曰□一作鼠北方法𤣥武曰旂 中央法黄龍曰常
  周禮九旂所以為尊卑貴賤之表識也掌九旂而謂之司常者從王所建也
  日月為常取其恒照王建之交龍為旂取其變化諸侯建之通帛為旜通幅絳帛謂大赤也從周正色孤卿建之雜帛為物内幅以絳外飾以白大夫士建之熊虎為旗取其猛毅師都建之鳥隼為旟取其𬷮捷州里建之龜蛇為旐取其捍難避患縣鄙建之全羽為旞取全而旞之之義道車𧰼路載之析羽為旌取析而旌之之義斿車木路載之
  旂五𧰼左傳
  龍旂九斿𧰼大火也 鳥旟七斿𧰼鶉火也 熊旗六斿𧰼伐也 龜蛇四斿𧰼營室也 弧旌枉矢𧰼弧也
  郊祭兩旗
  即道之旗周禮祭天王建太常即事之旗禮記祭天王建大旗
  魯四代旌旂明堂位注
  大旂以賓有虞氏大赤以朝大白以戎大麾以田 有虞氏綏夏綢練殷崇牙周璧翣四代喪葬旌旗之飾
  管子九章
  舉日章晝行 月章夜行 龍章行水 虎章行林鳥章行陂 蛇章行澤 鵲章行陸 狼章行山韟章則載食而駕謂韜其章而舉之
  魏五旛以詔四方
  青龍 朱鳥 𤣥武 白虎 黄龍
  五牛旂晉志以五牛建旂車設五牛
  青赤在左 黄在中 白黒在右
  唐二十四旂儀衛志
  辟邪 應龍 玉馬 三角獸 黄龍負圖 黄鹿飛麟 駃騠 鸞 鳯 飛黄 麒麟 甪端
  赤熊 兕 太平 犀牛 鵔䴊 騼䮷 騶牙蒼烏 白狼 龍馬 金牛 六典武庫令旂三十二加青龍白獸朱雀𤣥武五牛吉利苣文刃旗也
  五旂仗同上
  左右衛黄 驍衛赤 武衛白 威衛黒 領軍衛青
  宋二十一旂南郊大黄龍負圖陳於明徳門前餘二十旂悉立於宿頓宫前朝㑹冊禮陳於殿庭日月合璧一 苣文二夾之 五星連珠一 祥雲二夾之 大黄龍負圖一 黄龍負圖一 大神一日月二 君王萬嵗一 天下太平一 師子二金鸞鳯各一 五龍五
  龍旂十二
  風伯 雨師 雷公 電母各一 五星五 左右攝提二 北斗一
  開寶三瑞旂
  金鸚鵡 玉兔 馴𧰼
  五色旂太平興國間曹翰遣五𮪍為斥堠授以旂人埶一
  林木舉青旂 烟火舉赤旂 寇敵舉白旂 陂澤舉黒旂 丘陵舉黄旂
  朝㑹五仗唐儀衛志
  内仗 千秋仗挾門隊長槍隊黄麾仗 五旂仗 殳仗歩甲隊 辟邪旂隊 清斿隊 朱雀隊 𤣥武隊
  扇三等古編雉羽尾為之開元改為孔雀大朝㑹陳一百五十六分左右元豐改為繡雉偏 團 方
  雙旌雙節節度使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唐天寶中凡命節度使有司給之
  門旂二 旌一 節一 麾槍二 豹尾二
  染羽三色鍾氏羽用于旗干之首
  三入為纁淺絳色五入為緅今鴉青色七入為緇黒色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四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五目録
  物部
  珍寶𩔖
  四寶
  國寶六
  唐定國寶玉十二枚
  七寶
  君子比玉七徳
  玉𧰼君徳五
  玉效徳之六理
  玉九徳
  玉五徳
  璠璵二勝
  龍虎二玉
  珠玉二勝
  珠九品
  珠六在
  珠却五病
  四大寶珠
  諸珠光
  辨寶光四色
  珊瑚四色
  貝四種
  雲母八種
  五石
  石英五色





  欽定四庫全書卷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五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物部
  珍寶𩔖
  四寶戰國策范睢云四寶土之所生
  周有砥厄史作⿰宋有結綠 梁有懸黎史作藜楚有和璞 魏文帝書有晉之埀棘魯之璠璵無周與梁
  國寶六楚語王孫圉對
  聖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 玉足庇廕嘉榖使無水旱之災 龜足憲臧否 珠足禦火災 金足禦兵亂 山林藪澤足備財用
  唐定國寶玉十二枚寶應初楚州刺史崔侁表獻十二寶置於日中皆白氣連天一𤣥黄天符如笏黄玉也二玉雞毛文悉備白玉也三榖璧文如粟粒白玉也四西王母環二枚白玉也五碧色寶圓而有光六如意寶珠圓如雞卵光如月七紅靺𩏌文如巨粟赤如櫻桃八琅玕珠二枚九玉玦形如玉環四分缺一十玉印理如鹿形陥入印中印物則鹿形著十一皇后採桑鉤細如筋屈末似金又似銀十二雷公斧細緻如青玉
  七寶佛書注
  金 銀 琉璃 車渠 碼碯 玻瓈 真珠
  君子比玉七徳聘義孔子答子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
  溫潤而澤仁也 縝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劌義也埀之如墜禮也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焉
  樂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孚尹旁達信也
  玉𧰼君徳五王度篇是以人君寶之
  燥不輕 溼不重 薄不澆 廉不傷 疵不掩
  玉效徳之六理賈子
  澤者鑑也謂之道 腒如竊膏之理謂之徳 湛而潤厚而膠謂之性 康若樂流謂之神 光輝謂之明 礐乎堅哉謂之命
  玉九徳管子
  溫潤以澤仁也 鄰以理知也 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 鮮而不垢潔也 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 茂華光澤竝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徹遠純而不殺辭也
  玉五徳五經通義
  溫潤而澤似智 鋭而不害似仁 抑而不撓似義有瑕於内必見於外似信 埀之如墜似禮
  璠璵二勝逸論語孔子曰美哉璠璵遠而望之煥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
  一則理勝 一則孚勝
  龍虎二玉杜陽雜編唐順宗時西域進美玉一圖一方徑各五寸光彩凝冷可鑑毛髪伊祈元解熟
  視曰此龍虎玉也詢其人果得之漁獵者

  圓者龍生水中為龍所寶若投之水必有虹霓出焉方者虎生巖谷為虎所寶以虎毛拂之即紫光迸逸而百獸攝伏
  珠玉二勝大戴禮玉在山而木潤川生珠而岸不枯
  珠者隂中之陽勝火 玉者陽中之隂勝水
  珠九品南越志
  大品大五分以至一寸八九分者璫珠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𪺛者走珠 滑珠 磥砢珠 官雨珠 税珠 葱符珠
  珠六在
  龍珠在頷 鮫珠在皮 蛇珠在口 鱉珠在足魚珠在眼 蚌珠在腹惟蚌珠為多餘則偶有之 又蜘蛛亦有孕珠者
  珠却五病道籥西王母獻穆王以雲澤之珠人病含之無不應時而愈
  病在心東向含 在肝北向 在腎西向 在脾南向 在肺俯身向地
  四大寶珠華嚴經海底四珠性極猛熱能縮百川之水
  一日藏 二離潤 三火燄光 四盡無餘
  諸珠光廣記𤇍公語梁武帝
  如意珠上者夜光四十里中者十里下者一里光之所及無風雨雷電水火刀兵諸癘驪珠九色上者夜光百歩中者十歩下者一室光之所及無虵虺蟲豸之毒虫珠七色 蚌珠五色皆有夜光及數尺
  辨寶光四色以辛日雨止平旦或黄昏夜半觀其所現之光
  白者玉 赤者金 黄者銅 黒者鐡
  珊瑚四色𤣥中記出大秦西海中水底石上
  初生白 一年黄 三年赤 四年蟲食敗
  貝四種朱仲遺嚴助書曰貝至徑尺則寶雖不能延齡其禦害一也貝大者如輪
  状如赤電黒雲謂紫貝愈疾素質紅㸃謂朱貝明目青地綠文謂綬貝消氣鄣墨文黄畫謂霞貝伏蛆蟲
  雲母八種
  雲母向日視之色青白多黒雲英色黄白多青雲珠色青黄多赤雲砂如水露乍黄乍白雲液黄白皛皛磷石純白明徹此六種併服而各有時月雲瞻黯黯純黒有文班班如鐵地𣵠色雜黒而強肥此二種不可服
  五石痬醫注謂五毒攻
  石膽 丹砂 雄黄 礐石 磁石
  石英五色生澤州者為勝服食惟白石英為重
  白石英長而白澤明徹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黄石英黄色如金在端赤石英赤端白後青石英青端赤後黒石英黒澤有光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六目録
  物部
  禮器𩔖
  二精
  六器
  郊祭兩玉
  禮神九玉
  周三璋
  二璋
  越玉五重
  魯天子六器
  漢四寶
  二球
  六瑞
  四器
  玉器五用
  四笏
  三帛
  六幣
  六摰
  婦人六摰
  六璽
  八寶
  三金寶
  紹興十一寶
  印璽五
  三印
  八印
  五玉節
  八節
  符節五等

  班賜宗彝三品
  六彝
  六尊
  八尊
  三貳再貳一貳
  魯四代尊
  魯三代灌尊及勺
  魯三代爵
  五爵
  梁三尊
  唐尊彝十四
  鑄鼎十𧰼
  泰帝神鼎一
  黄帝寶鼎三
  禹九鼎
  崇寧九鼎
  神霄九鼎
  橋公三鼎
  四籩
  四豆
  二十六豆
  十六豆
  十二豆
  魯四代簋俎
  魯三代豆
  二匕
  周禮五几
  五席
  顧命四几
  四席
  四純
  庭燎之百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六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物部
  禮器𩔖
  二精楚語注明潔為精周禮大祝注玉曰嘉玉幣曰量幣
  玉 帛
  六器周禮即六玉
  蒼璧璧圓𧰼天也黄琮琮方𧰼地也青圭圭形鋭𧰼出震生物也赤璋半圭曰璋𧰼相見乎離也白琥為虎形𧰼猛肅也𤣥璜半璧曰璜𧰼物藏於黄泉宫也
  郊祭兩玉同上
  禮神玉大宗伯以玉作六器蒼璧禮天祀神玉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
  禮神九玉唐太和間太常卿王起請造
  蒼璧禮天 黄琮禮地 青圭 赤璋 白琥 𤣥璜禮四方 四圭有邸祀天 兩圭有邸祀地 圭璧祀日月星辰
  周三璋考工記玉人三璋之勺形如圭璋天子有事巡狩則用灌焉
  大山川大璋加文飾也中山川中璋殺文飾也小山川邊璋半文飾也
  二璋同上以起軍旅以治兵守
  牙璋 中璋
  越玉五重顧命
  𢎞璧 琬琰 大玉華山之球夷玉東北之珣玕琪天球玉雍州所貢之玉色如天者 月令春服蒼玉夏服赤玉季夏服黄玉秋服白玉冬服𤣥玉謂冠飾及所佩之珩璜
  魯天子六器
  崇鼎 貫鼎 大璜 封父龜 越棘 大弓
  漢四寶郊祀志神爵元年立四祠於未央宫中
  隋侯珠 斬蛇劍 受命寶和氏璧周康寶鼎汾上所𫉬
  二球商頌正義天子所服所守惟此二玉
  小球尺二寸之鎮圭大球三尺之珽
  六瑞周禮大宗伯以等邦國朝見時所埶以寶言曰瑞以物言曰玉以形言曰器
  鎮圭王所執取鎮撫四方也桓圭公所執取強植自立也信圭侯所執取尊而不屈也躬圭伯所執取卑而不倨也榖璧子所執取能養人也蒲璧男所執取能安人也舜典輯五瑞注公侯伯子男之瑞即五玉器也
  四器聘禮凡四器者惟其所寶以聘可也
  圭 璋 璧 琮
  玉器五用荀子
  聘人以珪 問人以璧 召人以瑗 絶人以玦反絶以環
  四笏玉藻
  天子球玉 諸侯𧰼大夫魚須音班文竹也士竹本𧰼上挫下方 荀子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
  三帛舜典注
  諸侯世子執纁 公之孤執𤣥 附庸之君執黄鄭注虞書三帛髙辛氏後赤繒髙陽氏後黒繒堯舜之諸侯白繒 禮正義宋均注殷禮三帛謂朱白蒼
  六幣周禮小行人合六幣以和諸侯之好
  圭以馬 璋以皮 璧以帛 琮以錦 琥以繡璜以黼
  六摰大宗伯以禽作六摰謂埶䞇以相見也
  孤執皮帛虎豹之皮取文炳也卿執羔取羣而不失其𩔖也大夫執雁取候時順隂陽也士執雉取有文采而守介也庶人執鶩取不飛遷也工商執雞取守時而動也 禮天子鬯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摰匹
  婦人六摰婦人無外事相見以食物
  椇 榛 脯 脩 棗 栗
  六璽漢舊儀天子玉印謂之璽
  皇帝行璽皇帝之璽賜諸侯書皇帝信璽𤼵兵召大臣天子行璽策拜外國天子之璽事天地鬼神天子行璽 合傳國為七
  八寶唐改六璽為六寶宋徽宗製後二寶為八寶受於大慶殿
  皇帝行寶以報王公書皇帝之寶以勞王公皇帝信寶以召王公天子行寶以報外國書天子之寶以勞外國天子信寶以召兵神寶以鎮中國受命寶以封禪行禮 後又得于闐大玉踰二尺製定命寶遂以九寶稱
  三金寶建炎二年
  一皇帝欽崇國祀之寶印香合祠表二天下合同之寶印中書門下省文字三書詔之寶印詔書
  紹興十一寶
  一鎮國神寶文曰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二受命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二寶封禪用之三天子之寶答外國書用之四天子信寶舉大兵用之
  五天子行寶封冊用之六皇帝之寶答鄰國書用之七皇帝信寶賜鄰國書及物用之八皇帝行寶降御札用之八寶皆髙宗作紹興十六年再郊始備九大宋受命之寶太祖作十定命寶徽宗作十一大宋受命中興之寶髙宗紹興元年
  印璽五漢舊儀
  諸侯王黄金璽槖駝鈕文曰璽 列侯及御史大夫黄金印龜鈕文曰章 丞相將軍黄金印龜鈕文曰章 中二千石銀印龜鈕文曰章 千石至二百石以上銅印鼻鈕文曰印 明則親王金寶一二三品銀印餘皆銅印
  三印宋禁中所用皆以金鑄
  天下合同印中書奏覆状用之御前印樞密院宣命及諸司奏状用之書詔印翰林詔敇别錄敇榜用之
  八印御史臺
  臺印 隨從印 左巡印 右巡印 監倉印 監庫印 監察印 出使印
  五玉節周禮典瑞此王使之瑞節也
  珍圭 牙璋 榖圭 琬圭 琰圭
  八節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
  玉節邦國用之角節守都鄙用之虎節使山國用之人節使土國用之龍節使澤國用之三節皆鑄金為𧰼而英飾蕩竹以為函也符節司門闗用之剖竹為符以合之璽節主貨賄用之既為符又加璽其上也旌節使者所埶道路用之析羽為旌以彰節也小行人達六節虎人龍金符管
  符節五等唐六典
  銅魚符 傳符 隨身魚符 木契 旌節

  班賜宗彝三品
  上曰彝 中曰卣 下曰罍
  六彝周禮司尊彝掌之小宗伯辨之彝盛鬯用以祼也
  雞彝畫彝形鳥彝鳯形斚彝禾稼黄彝黄金為之虎彝虎形蜼彝蜼形
  六尊司尊彝掌之尊盛酒用之獻也
  獻尊畫牛為尊𧰼尊飾以𧰼骨壺尊以壺為尊著尊著地無足大尊太古瓦尊山尊畫山雲形
  八尊同上
  五齊實五尊 三酒實三尊
  三貳再貳一貳同上
  大祭三尊以三尊為副天地宗廟中祭二尊以二尊為副日月星辰嶽瀆五祀小祭一尊以一尊為副風雨之師山林川澤之祗
  魯四代尊明堂位
  有虞氏尊山罍夏后氏尊殷尊犧𧰼周尊
  魯三代灌尊及勺同上
  雞彝 龍勺夏后氏斚 疏勺黄目 蒲勺
  魯三代爵同上
  夏曰醆 殷曰SKchar 周曰爵
  五爵大小異名
  一升二升三升四升五升
  梁三尊明山賓議祭圖
  周𧰼尊 夏山罍 殷著尊 平當傳注上尊稲米一斗得酒一斗中尊稷米一斗得酒一斗下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
  唐尊彝十四
  大尊 著尊 犧尊 𧰼尊 壺尊 山罍 概尊散尊 山尊 蜃尊 雞彝 鳥彝 斚彝 黄
  
  鑄鼎十𧰼古人用意皆有所取非特為美觀也
  圜𧰼陽 方𧰼隂 三足𧰼三公 四足𧰼四輔黄耳𧰼才之中 金鉉𧰼才之㫁 𧰼饕餮以戒貪𧰼蜼形以寓智 作雲雷𧰼澤物之功 著䕫龍
  𧰼不測之變 至牛鼎羊鼎又各取其𧰼而飾焉
  泰帝神鼎一即泰昊伏羲氏
  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繫𧰼也
  黄帝寶鼎三漢郊祀志
  𧰼天 地 人
  禹九鼎同上𧰼九州
  五者以應陽法 四者以𧰼隂數
  崇寧九鼎宋徽宗用方士言鑄九鼎置九成宫
  帝鼐中央寶鼎北方壮鼎東北蒼鼎東方風鼎東南彤鼎南方阜鼎西南皛鼎西方魁鼎西北 政和間改帝鼐曰隆鼐八鼎曰育明藏 徤順和潔 政和禮制宗廟九鼎三為牲牛羊豕六為庶羞
  神霄九鼎政和間鑄置神霄殿合崇寧所鑄為十八鼎
  太極飛雲洞刼之鼎 蒼壺祀天貯醇之鼎 山嶽五神之鼎 精明洞淵之鼎 天地隂陽之鼎 混沌之鼎 浮光洞天之鼎 靈光晃耀鍊神之鼎蒼龜大蛇蟲魚金輪之鼎
  橋公三鼎
  東鼎銘曰建寧三年延公入玉堂前廷詔曰其以為司空中鼎銘曰四年延公入玉堂前廷詔曰其以為司徒西鼎銘曰光和元年延公入崇徳前殿乃制詔曰其以光禄大夫為太尉
  四籩周禮籩人掌之
  朝事之籩 饋食之籩 加籩 羞籩
  四豆⿰酉𬐚 -- 醢人掌之
  朝事之豆 饋食之豆 加豆 羞豆
  三十六豆天子朔食豆數也
  朝餞八 饋食八 加豆八 羞豆二
  十六豆上公相朝時堂上豆數也上大夫大聘主君食之半於諸公
  朝事八 饋食八
  十二豆侯伯子男相朝時堂上豆數也下大夫小聘主君食之半於諸侯
  朝事六 饋食六
  魯四代簋俎
  有虞氏兩敦 夏四璉 殷六瑚 周八簋即明堂位四代黍稷器有虞氏梡 夏嶡 殷椇 周房俎即明堂位四代俎
  魯三代豆
  夏楬豆 殷玉豆 周獻豆
  二匕許注匕載鼎實
  挑匕今文作桃疏匕
  周禮五几司几筵掌之几所馮以為安者也
  玉 彤 雕 漆 素
  五席同上籍者曰席敷席之法筵鋪於下席加於上所以為位也
  莞 藻藻一作繅削蒲蒻展之編以五采桃枝席有次列成文蒲 熊 天子祫祭對越之席五重即此五席也諸侯相朝賓主之席三重少次熊上大夫行聘王國相待之席再重少藻次熊
  顧命四几
  華 貝 雕 漆
  四席
  篾 底 豐 筍
  四純音準緣也
  黼 綴 畫 𤣥紛
  庭燎之百郊特牲注
  天子百 公五十 侯伯子男皆三十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七目録
  物部
  樂器𩔖
  黄帝五鐘
  周三鐘
  左右五鐘
  四金
  唐三鐘
  六鼓
  魯三代鼓
  漢十二鼓
  八鼓
  唐三鼓
  六器
  八音
  舜五樂
  五音聴治
  笙師教吹五
  三器
  月令十九物
  六音
  二笙
  二簫
  三籥
  三管
  三管
  二塤
  魯四代樂器
  魯三代樂埀飾
  隋雅樂二十器
  唐八音樂器
  驃國樂八音
  宋武舞九器
  伏羲琴七𧰼
  琴七弦
  至道九弦
  五弦
  四瑟
  箏四𧰼
  琴材四善
  琴聲四美
  秦惠文二琴
  吳二琴
  君山老父三管
  二簴
  四縣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七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物部
  樂器𩔖
  黄帝五鐘管子黄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正五鐘
  青鐘大音 赤鐘重心 黄鐘灑光 景鐘昧其明名不以色特謂之景應西方之聲以𧰼成功黒鐘隱其常
  周三鐘周禮太師樂注
  圜鐘夾鐘也生於房心之氣為大辰天帝之明堂冬日至圜丘奏之函鐘林鐘也生於未之氣坤位或曰天社夏日至方丘奏之黄鐘生於虛危之氣為宗廟宗廟奏之
  左右五鐘樂師注
  天子出撞黄鐘之鐘右五鐘皆應黄鐘陽聲之首右五鐘謂林鐘至應鐘右隂主靜出動以告靜也天子入撞蕤賓之鐘左五鐘皆應黄鐘在午隂生之月左五鐘謂大吕至中吕左陽主動入靜以告動也
  四金鼔人掌教六鼔四金之音聲
  金錞以和鼓金鐲以節鼓金鐃以止鼔金鐸以通鼓
  唐三鐘通典皇太子元正冬至受賀展軒懸於殿庭又設鏄鐘三奏承和之樂
  一姑洗 二夷則 三大吕
  六鼓周禮
  靁鼓八面祀天神靈鼓六面祭地示路鼓四面享宗廟鼖鼔長八尺鼔軍事鼛鼓長一丈二尺鼓役事晉鼓長六尺六寸鼓金奏
  魯三代鼓明堂位
  夏足鼔 殷楹鼔 周縣鼓
  漢十二鼓志哀帝時孔光何武奏凡鼔十二員朝賀置酒陳殿下
  大樂鼓員六人 嘉至鼓十人 邯鄲鼓二人 𮪍吹鼓三人 江南鼓三人 淮南鼓四人 巴渝鼓三十六人 歌鼓二十四人 楚嚴鼓一人 梁皇鼓四人 臨淮鼓二十五人 兹邡鼓三人
  八鼓同上孔光何武奏凡鼔八員
  安世樂鼓二十人 沛吹鼓十二人 旌歌鼓二十七人 陳吹鼓十三人 商樂鼓十四人 東海鼓十六人 長樂鼓十三人 縵樂鼓十三人
  唐三鼓六典武庫令軍鼔之制有三
  一銅鼔 二戰鼓 三鐃鼓
  六器馬融長笛賦
  庖羲作琴 神農作瑟 女媧作簧 暴辛為塤倕之和鐘 叔之離磬
  八音舜典注 衆音竝作然後成樂故單出為聲雜比成音
  鐘鏄琴瑟簫管箎笛笙竽柷敔
  舜五樂漢郊祀志
  春琴瑟 夏笙竽 季夏鼓 秋鐘 冬磬
  五音聴治淮南子禹置以待四方之士
  教以道者擊鼓 教以義者擊鐘 告以事者振鐸語以憂者擊磬 有獄訟者搖鞀
  笙師教吹五周官竹音之雅樂也
  籥 簫 箎 篴 管
  三器賓醉而出為奏祴夏三器在庭築地以為聲明不失禮也
  以竹為之長七尺端二孔舂地以作聲亦以竹為之長六尺五寸中有椎亦舂於地状如漆筩而弇口長五尺二寸以羊韋為輓亦舂於地
  月令十九物
  鞀 鞞 鼓 琴 瑟 管 簫 干 戚 戈羽 竽 笙 竾 簧 鐘 磬 柷 敔
  六音樂記六者徳音以其聲質也椌楬謂柷敔也
  鞉 鼓 椌 楬 壎 箎
  二笙爾雅
  十九簧曰巢 十三簧曰和 又三十六簧在中央曰竽十九簧至十三簧在左傍曰笙
  二簫同上
  大簫謂之言 小簫謂之筊一名籟
  三籥同上
  大籥謂之産 中籥謂之仲 小籥謂之箹
  三管周禮
  孤竹之管竹特生者孫竹之管枝幹未生者隂竹之管生山北者
  三管爾雅
  大管謂之簥 中管謂之⿱ 小管謂之𥰚
  二塤周官教於小師播於瞽矇吹於笙師平底六孔中虛上鋭如稱錘然
  大者聲合黄鍾大吕 小者聲合太蔟夾鍾
  魯四代樂器明堂位
  拊搏 玉磬 揩擊 大琴 大瑟 中琴 小瑟
  魯三代樂埀飾同上
  夏后氏龍簨虡 殷崇牙 周璧翣
  隋雅樂二十器志大業初祕書監柳顧言等増
  金屬二鎛鐘每鐘埀一簨虡編鐘十六鐘埀一簨虡石屬一磬用玉若石為之絲屬四琴神農五絃文王加二絃二十七絃伏羲作十二絃十三絃秦蒙恬作竹屬三簫十六管長一尺舜造長一尺四寸八孔蘇公作十二孔漢武帝時丘仲作匏屬二笙 竽竝女媧作笙列管十九於匏内施簧而吹竽大則三十六管土屬一塤六孔暴辛公作革屬五建鼓殷作靈鼓靈鼗八面雷鼓雷鼗六面路鼓路鼗四面鼓以桴擊鼗貫其中而手搖之節鼓不知誰氏造木屬二柷 敔節樂止樂
  唐八音樂器
  一曰金為鎛鐘 編鐘 歌鐘錞 鐃 鐲 鐸二曰石為大磬 編磬 歌磬三曰土為壎 嘂大壎也四曰革為雷鼓 靈鼓 路鼓皆有鼗 建鼓 鼗鼓 縣鼓 節鼓 拊 相樂記注即拊也五曰絲為琴 瑟 頌瑟箏也 阮咸 筑六曰木為柷 敔雅 應七曰匏為笙 竽 巢大笙也 和小笙也八曰竹為簫管 箎笛舂牘
  驃國樂八音貞元間驃國王雍𦍑遣弟獻國樂至成都韋臯譜次其聲圖舞容樂器以進二凡二十一器
  宋武舞九器宋祁大樂圖義論
  干 戚 旌 鼗 鐸 錞 相 雅 鐃
  伏羲琴七𧰼琴操
  龍池八寸通八風 鳯池四寸合四時 長三尺六寸六分𧰼三百六十五日有竒 廣六寸𧰼六合前廣後狹𧰼尊卑 上圓下方法天地 五絃𧰼五行 一有徽十三𧰼十二月餘一𧰼閏
  琴七絃舜作五絃周文武加二蔡邕又加二𧰼九星
  第一絃第二絃第三絃第四絃第五絃少宫第六絃少商第七絃
  至道九絃
  君 王 文 武 禮 樂 正 民 心 宋始制二絃又制十二絃以𧰼十二律
  五絃同上
  金 木 水 火 土别造新譜
  四瑟
  伏羲作五十絃為大瑟 黄帝破二十五絃為中瑟十五絃為小瑟 五絃為次小瑟
  箏四𧰼隋志
  上圓𧰼天 下平𧰼地 中空準六合 柱十二擬十二月仁智之器也
  琴材四善
  輕 鬆 脆 滑
  琴聲四美嵇叔夜琴賦
  氣和故響逸 絃急故聲清 聞遠故音痺 絃長故徽鳴
  秦惠文二琴古琴錄
  一曰宣和 一曰閑邪
  吳二琴輟耕錄天台寺中對瀑布泉屋柱所斵後錢氏獻之文宗藏於御府
  一洗凡 一清絶
  君山老父三管博異記賈客吕筠卿春夜泊舟君山忽一老父袖出三笛取最小者吹之三聲
  波濤沆瀁魚龍跳噴四聲五聲鳥獸呌噪月色昏昧舟人大恐老父遂止

  一如合拱諸天之樂一如常對諸仙合樂一如細筆管與朋儕對樂者
  二虡考工記梓人為筍虡筍横木兩端刻龍蛇鱗之形
  鐘虡飾以蠃屬蠃有力聲大而宏故為鐘虡磬虡飾以羽屬羽無力聲清而遠故為磬虡
  四縣周禮小胥正樂縣之位謂鐘磬之屬縣於笱虡者半為堵全為肆
  王宫縣四面取𧰼宫室四面有牆諸侯軒縣三面其形曲避王也卿大夫判縣二面左右之合又空其北士特縣一面縣於東方或階間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八目録
  物部
  文房𩔖
  四友
  四侯
  文苑四貴
  四神
  四友
  四寶飾
  三者天下冠
  三妙物
  文房三壽
  筆四名
  八妙
  製筆四要
  三品筆
  製墨四品
  廷珪墨料數
  端溪三種石
  端硯三種
  三種眼
  石眼五
  硯眼三重
  端石五病
  文房十八官
  續文房十八人





  欽定四庫全書卷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八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物部
  文房𩔖
  四友澄懷錄江南李建勲構一竹軒置四器其中名四友軒
  南華經為心友 琴為嶧陽友 磬為泗濱友 湘竹榻為夢友
  四侯文嵩有四侯傳
  管成侯毛元鋭 即墨侯石虛中 好畤侯楮知白松滋侯易𤣥光
  文苑四貴蘇軾萬石君傳
  萬石君羅文 中書舍人毛純 墨卿 楮先生
  四神致虛閣雜俎
  筆神曰佩阿又曰昌化研神曰淬妃 墨神曰回氐 紙神曰尚卿
  四友元徽之聞蜀妓薛濤名因奉使見焉濤走筆作四友贊
  磨潤色先生之腹 濡藏鋒都尉之頭 引書媒而黯黯 入文圃以休休
  四寶飾
  養筆以硫黄酒舒其毫養紙以芙蓉粉借其色養硯以文綾葢貴乎隔塵養墨以豹皮囊貴乎遠溼
  三者天下冠硯譜李後主留意翰墨所用
  澄心堂紙 李廷珪墨 龍尾硯 合毛元鋭筆亦稱四絶
  三妙物蕭子良與王僧䖍書
  子邑左伯字之紙研妙輝光 仲將韋誕字之墨一㸃如漆 伯英張芝字之筆窮神盡思
  文房三壽唐子西序體則筆最鋭墨次之硯鈍者也用則筆最動墨次之硯靜者也
  筆之壽以日計 墨之壽以月計 硯之壽以嵗計
  筆四名
  楚名聿 吳名不律 燕名拂 秦名筆
  八妙韋誕筆經濡墨而試直中繩句中鉤方圓中規矩終日握而不敗
  傑者居前 毳者居後 強者為刃 媆者為輔參之以檾 束之以管 固以漆液 津以海藻
  製筆四要栁公權帖
  副齊則波掣有馮 管小則運動省力 毛細則㸃畫無失 鋒長則洪潤自繇 姜䕫云筆欲鋒長勁而員長則含墨可以運動勁則有力員則妍美
  三品筆元帝為湘東王好文學著書筆皆雕飾
  忠孝全者金管書之 徳行精粹者銀管書之 文章贍逸者斑竹管書之
  製墨四品古墨法色不染手光可射人
  烟細 膠新 杵熟 蒸匀
  廷珪墨料數其堅如玉能寘水中三年不壞
  松烟一斤 真珠三兩 玉屑一兩 龍腦一兩和以生漆 搗十萬杵
  端溪三種石
  水中石色靑山半石色紫山頂石光潤如猪肝色佳
  端硯三種魏泰東軒筆錄
  巖石有上巖中巖下巖襯手而潤叩之清遠西坑呵之乃潤紋漫而大後厯向明側視碎星有如沙中雲母 西坑三當巖石一後厯三當西坑一
  三種眼東坡研錄
  活眼圓暈相重黄白相間黳眼在内晶瑩可愛淚眼四旁浸漬不甚鮮明呆眼形體略具内外皆白殊無光彩 活眼勝淚眼淚眼勝呆眼呆眼勝無眼又眼生池外曰髙眼生池中曰低眼
  石眼五端人謂石嫩則多眼翠綠為上黄赤為下
  鴝鵒眼 雀眼 雞眼 猫眼 菉豆眼
  硯眼三種多者八九重
  青 綠 黄
  端石五病
  鐵線 鑽如蛀虫眼鑿觸裂者色焦如火黄龍
  文房十八官宋可山林洪
  毛中書述 君舉盡心處士燕正言玉 祖圭體元逸客楮待制田 為良剡溪遺老石端明甲 元樸岩屋上人水中丞潛 仲含玉蜍老翁貝光禄粲孺文潔菴小友石架閣卓 汝格小山真隱邊都䕶鎮 叔重句曲山民妥 元安 如石靜君黎司直合 志齊木訥老人仝 季方抱槧書生刁吏書剛 克之桂溪野客竺祕閣馮 可馮無弦居士曹直院導 公路介軒主人方正字端 士直惡圓老叟 -- 臾 ?齊司封敏 功父快閣隱君胡都統厚 伯固善補疇士印書記篆 少章明信公子黄祕書密 惟謹斗室隱者槃都承藏 利用通悟先生
  續文房十八人雷江子
  朱檢正丹 伯洪赤城仙侣木奉使簡 敬行漆圖傲吏平待制樹 公立大隱先生明詔使光 徳耀開晦公子房刺史卷 仲舒善藏埜容廉䕶軍密思謹湘筠老叟 -- 臾 ?髙閣學介 友文清節處士㯶將軍翦 思齊勇退老夫石鼓院鎮子厚岐山後人利通直鋭 彌堅金精山人桐 良材清音居士元 君奕爛柯仙客鋣 剛卿豐城隱君鑑 無隱圓明上座矢 子勁矍圃老人嘉 清友玉川先生函 子萬介石髙士鼎 師古香山道人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卷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九目録
  物部
  武備𩔖
  髙陽氏二劍
  殷三寶劍
  八劍之精
  越王五劍
  歐冶三劍
  吳王二劍
  九劍
  三寶劍
  魏三劍三刀三匕首
  孫吳六劍
  豐城二劍
  吳三刀
  陶貞白二刀
  慕容埀二刀
  武庫刀制四
  二矛
  五盾
  五戎
  五兵
  五兵名
  顧命七兵
  斧鉞别名二
  六弓
  弓三等
  唐四弓
  四練材
  弓六材
  弓榦七材
  弓九和
  弓膠六等
  黄帝作矢二臣
  蓬矢六
  八矢
  唐四矢
  矢材四美
  四弩
  唐七弩
  武藝十八事
  唐四軍槍矟
  號令六物
  三革
  甲三屬
  甲五屬
  唐甲制十三
  厯代造舟
  黄帝作舟二臣
  船三翼
  船首二鳥
  孫權二船名
  二事名實相反










  欽定四庫全書卷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九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物部
  武備
  高陽氏二劍四方有兵此劍飛越指其方則克
  畫影 騰空
  殷三寶劍列子衛孔周祖得殷帝三寶劍傳之十三世矣
  含光 承影 宵練 荘子三劍天子諸侯庶人
  八劍之精拾遺記越王句踐以白牛白馬祠昆吾之神採金鑄之應八方之氣
  一掩日以之指日日光晝暗二斷水以之畫水開即不合三轉魄以之指月蟾兔倒轉四懸箭飛鳥遊過觸刃如截五驚鯢以之泛海鯨鯢湥入六滅魂挾之夜行不逢魑魅七却邪妖魅見之則伏八真剛切玉㫁金如削土木
  越王五劍薛子越王聘歐冶子鑄
  湛盧 純鉤 豪曹一曰盤郢又曰勝邪魚腸一曰魚腹巨闕 越獻吳三寶劍無純鉤巨闕
  歐冶三劍越絶書楚王召風胡子之吳見歐冶子作
  龍泉 太阿 工布
  吳王二劍吳王闔廬鑄
  陽曰干將 隂曰莫邪
  九劍史記索隱天下寶劍韓為衆
  棠谿 墨陽 合伯 鄧師 宛馮 龍淵 太阿莫邪 干將 荀子桓公之葱太公之闕文王之
  錄荘周之𦙑闔閭鉅闕辟閭干將莫邪皆古良劍
  三寶劍韓稜為尚書令郅壽為僕射陳寵為尚書同時以才稱肅宗賜三人寶劍手署其名韓稜楚龍淵時論以稜淵深有謀也郅壽蜀漢文時論以壽明達有文章也陳寵濟南椎成時論以寵端朴善不見外也
  魏三劍三刀三匕首建安中太子丕造因姿定名以銘其拊文心雕龍謂器利辭鈍三劍飛景 流采 華鋒 三刀靈寶 含章 素質 三匕首清剛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文 龍鱗
  孫吳六劍古今注吳大帝
  白虹 紫電 辟邪 流星 青㝠 百里
  豐城二劍吳時斗牛間常有紫氣雷漢為豐城令掘獄得石函中有寶劍二刻題其名云龍泉 太阿
  吳三刀古今注吳大帝
  百錬 青犢 漏景
  陶貞白二刀芝田錄徃徃飛騰如青蛇状
  一名善勝 一名寶勝
  慕容埀二刀刀劍錄長七尺若别處之則鳴
  一雌 一雄
  武庫刀制四唐六典
  儀刀古班劍之𩔖鄣刀以彰身横刀佩刀也陌刀長刀葢古㫁馬劍
  二矛鄭風
  酋矛 夷矛
  五盾周禮司兵所掌
  貳車之盾 𧰼車之盾 旅賁之盾 虎士之盾藩盾
  五戎漢書注亦曰五兵
  矛 戟 弓 劍 戈
  五兵月令季秋習五戎注周禮司兵同歩卒所用
  弓矢 殳 矛酋矛戈 戟 周禮司右有夷矛無弓矢則車之五兵也 榖梁傳矛戟鉞楯弓矢 淮南子刀劍矛戟矢齊語隱五刃同
  五兵名抱朴子或問辟五兵之道鄭君云但誦其名有騐
  刀名大房虛星主之 弓名曲張氐星主之 矢名徬徨熒惑星主之 劍名太傷角星主之 弩名逺望張星主之 戟名大將軍參星主之
  顧命七兵書正義
  惠 戈 劉 鉞 戣 瞿 鋭
  斧鉞别名二
  戚為斧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為鉞
  六弓周禮司弓矢
  王弓 弧弓二弓以授射甲革椹盾者徃體多來體少夾弓 庾弓二弓以授射豻侯鳥獸者徃體少來體多唐弓 大弓二弓以授學射者使者勞者徃體來體若一荀子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黒弓 公羊注大
  夫嬰弓士盧弓
  弓三等槀人注上中下三者人各有所宜
  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六寸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三寸下制下士服之弓長六尺 桃氏劍亦有上中下之制
  唐四弓六典武庫令
  長弓 角弓 稍弓 格弓
  四練材韓詩外傳出泰山南
  烏號之柘 燕牛之角 荆麋之筋 河魚之膠
  弓六材考工記取六材必以時
  以為逺也以為疾也以為深也以為和也以為固也以為受霜露也冬折幹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謂膠絲漆
  弓幹七材同上
  為上次之檿桑又次又次木𤓰又次又次為下 又曰凡相幹欲赤黒而陽聲赤黒則嚮心陽聲則逺根
  弓九和同上
  材美工巧為之時謂之參均 角不勝幹幹不勝筋謂之參均 量其力又參均均者三謂之九和
  弓膠六等同上
  鹿膠青白 馬膠赤白 牛膠火赤 䑕膠黒 魚膠餌其色如餌犀膠黄
  黄帝作矢二臣荀子
  浮游 夷牟
  蓬矢六射義男子生而桑弧蓬矢六
  二矢以射天地 四矢以射四方
  八矢周禮司弓矢
  枉矢 挈矢二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殺矢 鍭矢二矢用諸近射田獵矰矢 茀矢二矢用諸弋射恒矢 庳矢二矢用諸散射
  唐四矢六典武庫令
  竹箭 木箭 兵箭 弩箭
  矢材四美考工記
  笴欲生而摶 同摶欲重 同重節欲疏 同疏欲㮚
  四弩周禮司弓矢
  夾弩 庾弩二弩利攻守唐弩 大弩二弩利車戰野戰
  唐七弩
  擘張弩 角弓弩 木單弩 大木單弩 竹竿弩大竹竿弩 伏逺弩
  武藝十八事
  弓 弩 鎗 刀 劍 矛 盾 斧 鉞 戟鞭 簡 撾 殳 义 杷頭 緜繩套索 白打
  唐四軍槍矟㑹要
  左飛𮪍用綠紛 右飛𮪍緋紛 左萬𮪍紅紛 右萬𮪍碧紛
  號令六物三軍耳目之所寓先王建此以齊衆志者也
  角 革 金 麾 旗 幟
  三革荀子周公定三革
  犀 兕 牛 齊語甲胄楯
  甲三屬屬聨也
  上身一 髀褌二 踁繳三
  甲五屬屬者甲扎葉相續也一葉為一扎革堅者甲長也
  犀皮七節可厯百年兕皮六節厯二百年合犀兕革五節厯三百年
  唐甲制十三六典武庫令古皆用皮秦漢以來用鐵
  明光甲 光要甲 細鱗甲 山文甲 烏鎚甲白布甲 皂絹甲 布背甲 歩兵甲 皮甲 木甲 鎖子甲 馬甲
  厯代造舟物原
  遂人以匏濟水 伏羲始乘桴 軒轅作舟 顓頊作篙槳 帝嚳作柁櫓 堯作維牽 夏禹作柁加以蓬碇帆檣 伍員作樓船
  黄帝作舟二臣世本
  共鼓 貨狄
  船三翼文選注引越絶書伍子胥水戰法
  大翼廣一丈五尺長十丈中翼廣一丈三尺長七丈小翼廣一丈二尺長五丈六尺
  船首二鳥劉楨魯都賦皆船名
  綠鷁 葱鶖
  孫權二船名
  馳馬 逐龍
  二事名實相反出於一時
  馳馬孫權快舫也驚帆曹洪駿馬也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目録
  物部
  雜具𩔖
  度朔山兄弟二人
  二金人
  十石鼓
  唐銅匭四
  清徽殿二欹器
  靈芳國六香
  幕人四物
  四寶帳
  唐五王帳
  五等帳
  五聖制器
  仙家三寶
  神枕三十二竅
  左宫枕四竒
  三獸枕
  鑑十二𧰼
  九華燈檠
  燈花二名
  三雅
  李適之酒器九品
  茶具二十五事
  審安老人十二圖贊
  茶具十六事
  苦節君六事分封
  山房十友
  耒耜十一事
  九節飾馬
  六工
  摶埴工二
  攻皮工五
  設色工五
  刮摩工五
  攻金工六
  攻木工七
  五材
  八材
  金六齊
  匋有五
  合四者以為良
  四者相反




  欽定四庫全書卷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物部
  雜具𩔖
  度朔山兄弟二人黄帝書稱上古時二人于度朔山桃樹下簡閲百鬼無道者縛執飼虎神荼 鬱壘夏后氏金行初作葦茭即今嵗除挿芝蔴稭於門也殷人水徳易以螺首即今銅環獸面也周人木徳以桃為梗一名椒圖即今之桃符也
  二金人始皇鑄
  一名翁仲 一名君何
  十石鼓諸家詮次不同愜山潘氏既依國學位置近見嘉定孫氏更序董逌本又與薛鄭諸公有别第一鼓曰王命除道也潘氏第六第二鼓曰至岐陽禱禡也潘氏第十第三鼓曰簡車馬也潘氏第八第四鼓曰六事之人師武臣力也潘氏第一第五鼓曰天子親田柴𫉬之盛也潘氏第三第六鼓曰田畢數𫉬也潘氏第四第七鼓曰陳魚也潘氏第二第八鼓曰充君庖也潘氏第七第九鼓曰從流而歸也潘氏第五第十鼓曰班師休士也潘氏第九
  唐銅匭四百官志武后置受四方之書塗以方色設理匭使後改獻納使
  青匭曰延恩在東告養人勸農者投之丹匭曰招諫在南論時政得失者投之白匭曰申𡨚在西陳屈抑者投之黒匭曰通𤣥在北告天文祕謀者投之
  清徽殿二欹器後周
  仙人欹器 水芝欹器
  靈芳國六香後唐龍輝殿安假山水一鋪方圍一丈三尺城門小牌曰靈芳國
  沈香為山阜 薔薇水蘇合油為江河 苓藿丁香為林木 薫陸為城郭 黄紫檀為屋宇 白檀為人物
  幕人四物周禮凡朝覲㑹同軍旅田役祭祀則共帷幕幄帟綬
  在旁曰帷 在上曰幕皆布為之四合𧰼宫室曰幄 坐上承塵曰帟皆繒為之此四物者皆以綬連繫焉 郊特牲注天子外屏諸侯内屏大夫(⿱𥫗亷)-- 簾士帷
  四寶帳拾遺錄煬帝迷樓所設皆寶所成也
  一散春愁 二醉忘歸 三夜酣香 四延秋月
  唐五王帳𤣥宗素友愛殿中設五幄與諸王迭處
  宋王成器申王成義兄也岐王薛王業弟也邠王守禮從兄也
  五等帳六典大駕行幸則設外連板為排城以為捍蔽
  古帳 大帳 文帳 小次帳 小帳
  五聖制器物原
  神農作牀席薦褥枕被 少昊作簀 堯作毯 伊尹製承塵 周公作簟
  仙家三寶玉清女以贈韋弇
  碧瑤桮 紅蕤枕 紫玉函
  神枕三十二竅漢武東巡見父老頭上白光問之曰有道士教臣作神枕行之轉少而齒更生二十四竅應二十四氣 八竅應八風
  左宫枕四竒青玉為之
  冬溫 夏凉 醉者破酲 夢者遊仙
  三獸枕五行志韋后妹嫁將軍馮太和
  豹頭枕以辟邪 白澤枕以辟魅 伏熊枕以宜男
  鑑十二𧰼黄帝所作
  圜規天 方法地 六出𧰼諸物 八方定其位左右上下有四靈 錯綜經緯有五星 一日之數載以十二辰 一嵗之數載以十二月 周其天者有二十八宿 拱其位者有三神八衛 或𧰼玉女之起舞 或肖五岳之鎮形
  九華燈檠黄帝内傳王母授帝
  洞霄 盤雲
  燈花二名
  金粟 玉蟲
  三雅劉表子所作飲器
  伯雅受一斗仲雅七升季雅五升
  李適之酒器九品逢原記
  蓬萊盞 海川螺 舞仙盞 瓠子卮 幔捲荷金蕉葉 玉蟾兒 醉劉伶 東溟樣
  茶具二十五事陸鴻漸造茶具以都統籠貯之時鬻茶者以羽為茶神
  一風爐以銅鐵鑄如古鼎形二筥以竹絲織三炭檛以鐵或斧或鎚四火夾五鍑或作鬴六交牀支鍑者七夾小青竹為之以炙茶八紙囊白紙
  夾縫以貯炙茶使香不泄九碾用橘木十羅合今謂羅池十一則以準茶者十二水方受一斗十三漉水囊 十四瓢以酌水十五竹夾十六鹺簋或瓶或罍貯鹽花也十七熟盂以貯熟水十八盌瓷青益茶
  茶作白紅色十九畚編蒲以貯盌二十札截竹緝栟櫚皮於四周若巨筆形二十一滌方以貯滌器二十二滓方以集滓穢二十三巾以潔諸器二十四具列或作牀或作架陳列諸器物也二十五都籃以悉斂諸器物而名
  審安老人十二圖贊咸淳中
  韋鴻臚文鼎 景暘四窗閒叟木待制利濟 忘機隔竹居人金法曹研古元鍇 雍之舊民 轢古 仲鑑 和琴先生石轉運鑿齒 遄竹香屋隱君胡員
  惟一 宗許貯月仙翁羅樞密若藥 傳師思隱寮長宗從事子弗不遺掃雲溪友漆雕祕閣承之 易持古臺老人陶寶文去越 自厚兔園上客湯提㸃𤼵新 一鳴溫谷遺老竺副帥善調 希黙雪濤公子司職方成式如素 潔齋居士
  茶貝十六事大石山人
  商𧰼古石鼎也歸潔竹筅箒也分盈杓也即茶經水則每二升計茶一兩逓火銅火斗也降火銅火箸也執權準茶秤也團風湘竹扇也漉塵洗茶籃也靜沸竹架即茶經支鍑也注春磁壺也運鋒劖果刀也甘鈍木碪墩也啜香建盞也撩雲竹茶匙也納敬竹茶槖也受汚拭抹布也
  苦節君六事分封同上
  建城茶宜蒻籠建安尚茶故據地以城封之雲屯泉汲於雲根取其潔也宜同石子貯缶中烏府别號烏銀水曹以備盥沃器局以貯器物品司以貯笋欖𤓰仁芹蒿之屬
  山房十友同上
  端友石屏陶友古陶器談友玉麈夢友湘竹榻狎友鷺瓢直友鐵如意節友紫簫老友方竹杖清友玉磬黙友銀潢硯
  耒耜十一事陸龜蒙耒耜經
  冶金而為之曰犁鑱以起土曰犁壁以覆土斵木而為之曰犁底 曰壓鑱 曰策𬱃可以扞壁曰犁箭以其上下𩔖激射曰犁評以其淺深數可否曰犁轅前如程而謬曰犁梢後如柄而喬曰犁建所以抳轅與評使止曰犁槃横於轅之前末可轉也通名曰犁
  九節飾馬馬癖記王武子好馬每節飼以明沙豆薔薇草
  正旦則柳葉金障泥 上元則滿月韉 清明則翦水鞭 重午則籠嬌鞁 中秋則玉櫳總絡頭 重陽則蟬兒𩍐 春秋社則塗金鞁 冬至則嘶風𩍐除日則藥王鞍
  六工曲禮注殷制典制六材
  土 金 石 木 獸 草
  搏埴工二考工記
  陶 旊
  攻皮工五同上
  函 鮑 韗 韋 裘
  設色工五同上
  畫 繢 鍾 筐 㡛
  刮摩工五同上
  玉 櫛 雕 矢 磬
  攻金工六同上
  築 冶 鳧 㮚 段 桃
  攻木工七同上
  輪 輿 弓 廬 匠 車 梓
  五材同上飭五材
  金 玉 皮 木 土
  八材周禮大宰百工飭化八材
  珠曰切爾雅骨曰切𧰼曰瑳 玉曰琢 石曰磨 木曰刻 金曰鏤 革曰剝 羽曰析
  金六齊考工記謂用錫和金其齊有六也
  鍾鼎之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斧斤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戈戟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大刀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削殺矢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鑒燧之齊金錫半
  匋有五匋古窑字通雅
  柴世宗進御器王元美以為非是葉垣齋筆衡曰祕色窑器世言吳越王燒據陸龜蒙詩唐已有之青窑宋時汝州造河北唐鄧悉有之汝為魁政和間京師自製邵成章置内窑澄泥為範為世所珍淺白㫁文號百⿰碎宋有章氏兄弟二人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玉生一所陶色淡故名哥窑白磁有芒宋製 又倣定窑有蟹爪紋曰𧰼窑 彭君寶效古定製折腰樣曰彭窑 髙麗窑似龍泉 大食窑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
  合四者以為良考工記
  天有時 地有氣 材有美 工有巧
  四者相反賈子言所急則均其用一也
  玉璞不厭厚 角䚩不厭薄 漆不厭黒 粉不厭白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一目録
  物部
  冠服𩔖
  三代冠名
  五冕
  五旒
  周九服
  天子四服
  三弁
  衮冕紞紘黻裳六度
  漢十八冠
  漢帝四冠
  帝后歩揺六獸
  唐天子十四冕服
  太子六冕服
  後周十二冕
  羣臣二十一服
  朝服三等
  明命婦冠四等
  進賢冠梁四
  冠禮三加

  十二章
  袞衣九章
  五服
  王后六服
  唐后服三
  漢五時服
  三服官
  唐官章服四等
  七衛繡文袍
  武庫令袍制五
  明文官九品服色
  武官九品服色
  玉藻命服三等
  明命婦服八等
  霞帔五等
  五玉佩
  唐佩龜三品
  晉綬八等
  帶四等
  二帶
  三齊
  鞞四等
  魯四代服
  三命
  三舄
  人四盛飾
  四佩
  深衣五法
  衣四稱
  三褚
  浴二巾
  五色
  五章
  六采
  二青鳯裘
  四時衣
  裙四色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一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物部
  冠服𩔖
  三代冠名
  夏曰𭣣 殷曰冔 周曰弁為祭服夏曰母追 殷曰章甫 周曰委貌為常服 王制虞皇夏𭣣殷冔周冕
  五冕周禮司服大裘無章其冕無旒故止曰五冕
  大裘之冕祀昊天袞冕享先王鷩冕享先公毳冕祀四望山川希冕祭社稷五祀𤣥冕祭羣小祀 公袞冕九章侯伯鷩冕七章子男毳冕五章孤希冕三章卿大夫𤣥冕一章
  五旒玉藻
  天子旒十二就一就一寸旒埀五采玉從上而下初朱次白蒼黄𤣥周而復始三采則無黄𤣥諸侯旒九就 卿旒七就 大夫旒五就 士旒三就 弁師制侯伯七就玉九十八繅玉三采子男五就玉五十繅玉二采孤四就玉三十二三命之卿三就玉十八再命之大夫再就玉八繅玉皆朱綠 一命之大夫冕而無旒士變冕而為爵弁
  周九服三禮義宗十二章法天之大數虞服也九章法陽之極數周服也
  大裘而冕 袞冕 鷩冕 毳冕 希冕 𤣥冕六者祭服皮弁素積 𤣥衣素裳 緇衣𤣥端合此三服為吉服九
  天子四服同上四服非朝燕故不入九服
  皮弁素衣素裳蜡祭之服黄衣黄冠臘祭先祖息田夫之服𤣥衣朱裳燕居之服韋弁即戎之服
  三弁周禮司服
  韋弁兵事皮弁視朝冠弁田獵
  袞冕紞紘黻裳六度覲禮注
  天子袞有升龍有降龍上公袞無升龍是袞有度公冕自袞以下侯伯冕自鷩以下是冕有度君紞五色臣紞三色是紞有度天子朱紘諸侯青紘是紘有度諸侯黻火以下卿大夫黻山以下是黻有度袞鷩裳四章毳希裳三章是裳有度
  漢十八冠
  冕冠郊天祀明堂用長冠一曰齊冠祭服委貌 皮弁二冠即夏母追殷章甫公卿大夫行禮於辟雍爵弁即夏収殷哻祠天地五郊明堂樂人用通天冠乘輿常服遠遊冠諸王服髙山冠謁者僕射服進賢冠即古緇冠儒者服法冠又曰獬豸冠執法者服武冠又曰鵕䴊冠武官服方山冠祠宗廟樂人服建華冠即鷸冠郊祀樂人服巧士冠郊天黄門供官服却非冠宫殿門吏服却敵冠衛士服樊噲冠大衛士服鶡冠如雉尾虎賁羽林士服 一本有術氏冠
  漢帝四冠後魏志
  緇布 進賢 武弁 通天冠
  帝后歩搖六獸志黄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
  熊 虎 赤羆 天鹿 辟邪 南山豐大特
  唐天子十四冕服武徳中著令
  大裘冕祀天地袞冕踐祚享廟元日朝賀鷩冕有事遠出毳冕祭海嶽絺冕祭社稷𤣥冕蜡祭朝日夕月通天冠冬至朝賀燕羣臣養老緇布冠始一冠武弁講武出征弁服朔日受賀黒介幘拜陵平巾幘乘馬白紗帽視朝聴訟宴見賓客白袷臨喪
  太子六冕服志内直郎掌之
  袞冕 𤣥冕 遠遊冕 進徳冕 皮弁 平巾幘
  後周十二冕通典皆十有二旒
  祀昊天五帝隨五方色朝日夕月祭地祇神州社 稷皆𤣥享先王加𤣥服食三老耕耤視朔大射朝宴
  羣臣二十一服唐制
  袞冕一品鷩冕二品毳冕三品絺冕四品𤣥冕五品平冕郊廟武舞郎服爵弁六品下九品上從祀服武弁武官朝參服弁服文官九品公事服進賢冠文武朝參三老五更服逺遊冠親王服法冠御史服髙山冠内侍謁者服委貌冠郊廟文舞郎服却非冠亭長門僕服平巾幘武官衛官公事服黒介幘國官視品府佐謁者國子太學四門生參見服介幘登歌二人服平巾緑幘供膳奉觶服具服五品上陪祭朝享拜表服曰朝服從省服五品上公事朔望朝謁見東宫服亦曰公服
  朝服三等康定二年禮院奏定
  五梁冠朱衣朱裳白羅中單玉劍佩錦綬玉環一品二品侍祠大朝㑹服之中書門下加籠巾貂蟬三梁冠白紗中單銀劍佩環諸司四品御史四品兩制五品侍祠大朝會用之中丞冠獬豸兩梁冠銅劍佩環四品五品服之六品去劍佩綬御史冠獬豸衣有中單
  明命婦冠四等㑹典洪武初定
  珠翟一品五個二品至四品四個五品六品三個七品下二個珠牡丹開頭一品至六品二個七品下用珠月桂開頭二個珠半開一品三個二品至四品四個五品六品五個七品下六個翠雲二十四片同翠牡丹葉一品至六品十八片七品下用翠月桂葉翠口圈一副上帶金寶鈿花八個一品至四品同五品至九品用抹金銀寶鈿花金翟二個口銜珠結一品至四品同五品至九品用抹金銀翟
  進賢冠梁四晉志古緇布冠遺𧰼也文儒之服以梁别貴賤自漢始
  五梁人主元服始加緇布則冠之三梁三公及封郡侯縣鄉亭侯兩梁卿大夫八座尚書闗内侯二千石及一千石以上一梁六百石以下
  冠禮三加大戴禮
  始加緇布冠 次加皮弁 三加爵弁 公冠四加𤣥冕

  十二章尚書
  日 月 星辰取其照臨也取其鎮也取其變也華蟲取其文也六章繪之於衣其序自上而下宗彝取其孝也取其潔也取其明也粉米取其養也取其㫁也取其辨也六章繡之於裳其序自下而上
  袞衣九章章文也舜衣裳十二章後世升日月星辰於旗故九章
  龍 山 華蟲雉也火 宗彝五章繪於衣藻 粉米 黼作斧形状如亞四章繡於裳 鷩則華蟲以下衣三章裳四章毳則宗彝以下衣三章裳二章希但刺粉米以下無畫也衣一章裳二章𤣥者衣無文裳刺黻而已 左傳杜預九文注以華蟲為二而無宗彝
  五服臯陶謨鄭康成注
  十二章天子九章公侯自山而下七章伯自華蟲而下五章子男自藻而下三章卿大夫自粉米而下
  王后六服周禮内司服掌之皆素紗為裏三禮義宗陽爻九故王服有九隂爻六故后服惟六天子九服祭服有六王后六服祭服有三陽色尚文故有章數之别隂色尚質故無殊章之品
  褘衣褘當作翬即雉也刻繒為形而畫之以綴於衣其色𤣥揄狄揄當作搖狄當作翟即搖翟也其色青闕狄其色赤刻繒為雉形不畫三者皆祭服也鞠衣色黄如菊象桑葉始生告桑之服展衣色白以禮見王及賓客之服也褖衣音彖色黑御於王及宴居之服
  唐后服三
  褘衣 鞠衣 鈿(⿰釒义)-- 釵禮衣 太子妃服亦三有揄狄無褘衣
  漢五時服禮儀志
  立春百官衣青衣立夏衣赤求雨衣皁先立秋十八日衣黄立秋衣白施皁領緣中衣立冬衣皁冬至衣絳
  三服官魏初元間詔罷齊三服官
  春獻冠幘縰為首服 絹素為冬服 輕絹為夏服
  唐官章服四等貞觀四年
  三品上服紫 四品五品上服緋 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龍朔改衣碧 服紫金玉帶緋金帶綠
  銀帶青鍮石帶 庶人黄銅鐵帶上元定
  七衛繡文袍唐志𤣥宗詔殿中侍御史糾察諸衛大將軍中郎將以下給袍者皆以繡文千牛衛瑞牛左衛 右衛竝瑞馬驍衛武衛威衛領軍衛白澤
  武庫令袍制五
  青 緋 黄 白 皂皆繡畫虎豹鷹鸇之𩔖
  明文官九品服色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鶿七品鸂𪄠八品鵪鶉九品練雀雜職黄鸝 風憲特加獬豸
  武官九品服色
  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一二品獅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七品八九品海馬犀牛
  玉藻命服三等注卿大夫妻命服分為三等
  鞠衣 襢衣 褖衣
  明命婦服八等㑹典洪武初定凡命婦圓衫以紅羅為之繡重雉為等第
  一品九等 二品八等 三品七等 四品六等五品五等 六品四等 七品三等 其餘無繡雉
  霞帔五等同上
  公侯及一品二品金繡雲霞翟文 三品四品金繡雲霞孔雀文 五品繡雲霞鴛鴦文 六品七品繡雲霞練鵲文 八品九品繡纒枝花
  五玉佩玉藻
  天子白玉 公侯山𤣥玉 大夫水蒼玉 世子瑜玉 士瓀玫
  唐佩龜三品車服志初文武職官竝給隨身魚佩天授改佩龜
  三品以上袋飾金 四品銀 五品銅 景龍中特進佩魚衣紫金飾衣緋銀飾
  晉綬八等漢官儀綬長一丈二尺法十二月濶三尺法天地人五色絲織成綬衣以貫佩玉乘輿黄赤綬 諸侯赤綬 諸國貴人相國綠綬公侯將軍紫綬 九卿中二千石青緺綬緺紫青色二千石青綬 千石六百石黒綬 四百三百二百石黄綬
  帶四等玉藻
  天子素帶朱裏終辟終竟也辟緣也終竟此帶盡緣之也諸侯素帶終辟不朱裏大夫素帶辟埀惟緣兩耳及埀下之紳腰後不緣士練帶率下辟率與繂同緶緝兩邊腰及兩耳皆不緣惟緣其紳 居士錦帶示文也弟子縞帶示質也
  二帶周禮
  大帶大夫以上用素士用練即紳也革帶挿笏者於紳之外帶之内又有此帶所以佩玉帶劍在紳帶之間 錢俶進寶帶宋太祖曰朕有三條帶與此不同汴河惠民河五丈河俶大服
  三齊三者皆齊也
  即帶即紐即蔽膝
  韠四等玉藻
  天子朱諸侯朱前方後方大夫素前方後角士爵前後王
  魯四代服明堂位
  有虞氏黻 夏后氏山 殷火 周龍章
  三命玉藻
  一命縕赤黄色黻黝衡 再命赤黻黝衡 三命赤黻葱青色
  三舄周禮屨人注舄有三等複下曰舄禪下曰屨
  赤舄黒飾冕服之舄白舄青飾皮弁韋弁之舄黒舄赤飾冠弁之舄 后元舄為上褘衣之舃青舃赤舃鞠衣以下皆屨
  人四盛飾春秋繁露四者人之盛飾也
  劍在左青龍刀在右白虎一作鉤在前赤鳥冠在首𤣥武
  四佩王逸楚辭注故孔子無所不佩也
  行清潔者佩芳 徳光明者佩玉 能解結者佩觽奚追二音能決疑者佩玦
  㴱衣五法禮五法已施故聖人服之
  袂圜以應規 曲袷如矩以應方 負繩及踝以應直 下齊如權衡以應平
  衣四稱玉藻
  纊為繭 縕為袍 襌為絅 帛為褶
  三褚賜南粤王佗以緜装衣曰褚
  上褚五十衣 中褚三十衣 下褚二十衣
  浴二巾
  上體用絺 下體用綌
  五色月令
  東木甲南火丙西金庚北水壬中央土戊此五方之正色以木克土則青黄合而成綠以金克木則白青合而成碧以火克金則赤白合而成紅以水克火則黒赤合而成紫以土克水則黄黒合而成駵此五方之間色 環齊要略間色有五紺紅縹紫流黄
  五章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
  青與赤為文 赤與白為章 白與黒為黼 黒與青為黻 五采備為繡
  六采左傳子太叔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
  西𤣥
  二青鳳裘拾遺記周昭王時塗修國獻青鳳昭王綴鳳毛為裘服之可以禦寒
  一曰燠質 一曰暄肌
  四時衣同上宋景公
  春夏以珠玉為飾 秋冬以翡翠為溫
  裙四色唐書安樂公主使尚方合鳥毛織為裙而百鳥之形状皆見
  正視一色 旁視一色 日中一色 影中一色讀書紀數略卷五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二目錄
  物部
  飲食𩔖
  三榖
  四榖
  五榖
  五種
  六榖
  九榖
  八榖
  百榖
  禾三變
  粟去三盜
  三族
  五變
  六米
  四種米
  飯之品六
  四飯
  麥三味
  二簋
  四簋
  四時祭所上
  兩籑
  作酒六材
  五齊
  三酒
  三醴
  四飲
  六飲
  魯三代酒
  酒三等
  酒二官名
  酒二書名
  洞庭春三絶
  醉四宜
  五飲
  三爵
  茶五名
  七茶
  貢茶十二等
  三等茶
  茶八病
  九難
  茶三沸
  茶七碗
  六羨
  水三等
  水七品
  水二十種
  辨水味四人
  五味
  食四和
  五裁
  四鹽
  醤百二十罋
  食四齊
  三香
  五辛
  五菜
  西方五葷
  蜀蔬兩巢
  七菹
  五果

  三犧
  二牲
  魯三代牲色
  三物
  五牲
  六畜
  六獸
  六禽
  四時用禽獸
  春秋二用
  五用
  六膳
  四膳
  五韲
  七醢
  三臡
  五羮
  四醢
  四物實蓼
  四物薌無蓼
  五臭
  八珍
  迤北八珍
  富有小四海
  豚解二十一體
  禘飫宴三禮
  三舉
  三俎
  五鼎
  鼎十二
  六鉶
  二羞
  庶羞三十二物
  四籩
  四豆
  二十豆
  七牢
  五積
  日食萬錢
  六不可食
  九物不利人
  稟氣不足六物
  三羣之蟲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二 福建巡撫宮夢仁𢰅物部
  飲食𩔖
  三穀爾雅翼
  黍稷之總名溉種之總名衆豆之總名
  四榖詩箋稷以天為已下此四榖
  秬 秠 糜 芑
  五榖周禮疾醫荀子序漢食貨志同 五穀以五行所屬而言九穀以三農所生而言百榖號其多而言屬金月令秋食屬火冬食屬土季夏食屬木春食屬水夏食 楚辭大招注有稻無黍 榖梁傳一榖不升謂嗛二榖不升謂饑三榖不升謂饉四榖不升謂糠五榖不升謂大侵
  五種職方氏豫州宜五種
  黍 稷 菽 麥 稻 兗州四種無菽幽州三種無菽麥 月令出五種史記黄帝藝五種即此
  六榖膳夫注
  穄也粟也一作稌晚禾也糯粟苽苽麥 小宗伯六齍以供粢盛 𩟄人六食即六榖之飯
  九榖大司徒三農生九榖
  黍 稷 稻 粱 麻 麥 秫 苽 豆
  八榖本草注
  黍 稷 稻 粱 禾 麻 菽 麥
  百榖爾雅翼
  粱稻菽三穀各二十種為六十 蔬果屬助榖各二十種為四十
  禾三變孔子見禾三變云我其首禾乎
  始於粟 生於苗 成於穟
  粟去三盜呂氏
  地竊大𤰝小畝為青魚胠苗若直獵苗相竊種而無行耕而不長草竊弗除則蕪除之則虛
  三族同上言苗如此則粟多
  其弱也欲孤 長也欲相與居 熟也欲相扶五變説題辭禀受五行而成故五變乃可食
  以陽化生為苗 秀為禾 三變而發謂粟 四變入臼米出甲 五變而蒸飯
  六米周禮舍人注六者皆有米苦麻小豆小麥無米
  黍 稷 稻 粱 苽 豆
  四種米詩彼疏斯粺箋云疏謂糲米也
  糲十 粺九 鑿八 侍御七 九章算粟米法粟率五十糲米三十粺二十七鑿二十四侍御二十一言粟五升為糲米三升米漸細故數益少四種皆以三約之
  飯之品六内則
  黍 稷 稻 粱 白黍 黄粱
  四飯白虎通
  王者平旦食少陽之始晝食太陽之始晡食少隂之始暮食太隂之始諸侯三飯卿大夫再飯
  麥三味皇甫春秋衛倫稱劉子陽食餅知鹽生予曰荀朂師曠識勞薪易牙别淄渑定之何難倫以糧糗進予曰子焉得兼三味倫告人曰吾麥杏時将發糅以杏汁李柰時将發糅以李柰汁也
  杏 李 柰
  二簋唐禮志
  各一者簋以稷簠以黍 皆二者簋以黍稷簠以稻粱
  四簋祭統
  黍 稷 稻 粱
  四時祭所上呂氏貴天賜也
  春豆實夏尊實䵄一作麰秋机實冬敦實
  兩籑與餕同特牲饋食禮兩籑執爵拜
  上籑 下籑
  作酒六材禮記一曰六物
  秫稻必齊 麴糵必時 湛饎必潔 水泉必香陶器必良 火齊必得
  五齊周禮酒正辨五齊之名齊者毎有祭祀以度量節作之
  泛齊成而浮滓泛泛醴齊成而滓汁相将盎齊成而葱白色緹齊成而紅赤色沈齊成而滓沈於下 司尊彝鬱齊獻酌醴齊縮酌盎齊涗酌凡酒修酌諸臣自酢
  三酒酒正辨三酒之物
  事酒方事於糟漉也昔酒久釀而熟也清酒更久於昔酒祀始用之 坊記三酒尚質不尚味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聘禮三酒六壺醙白酒黍清也
  三醴内則三者各有清有糟以清糟相配而食曰重醴
  稻醴清糟 黍醴清糟 粱醴清糟
  四飲周禮酒正辨四飲之物
  醴之清者醴之濁者漿今之酒漿今之薄粥酒
  六飲漿人共王之六飲食醫和王之六飲
  水 漿 醴 涼又作䣼醫 酏 内則六飲醴酏漿水醷濫 玉藻五飲有酒無涼醫
  魯三代酒
  夏后氏尚明水 殷尚醴 周尚酒
  酒三等
  聖色清味重而飴色如金味醇而苦色黑味酸而漓
  酒二官名世説桓温主簿善别酒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言好酒下臍惡酒在隔
  好者為青州從事從事美官惡者為平原督郵督郵賤職
  酒二書名唐子西在惠州
  和者名曰養生主 勁者名曰齊物論
  洞庭春三絶東坡集安定郡王以黄柑釀酒名
  色 香 味
  醉四宜皇甫崧醉鄉日月
  醉花宜晝襲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潔也醉樓宜暑資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 觴政醉得意宜唱歌導其和也醉将離宜擊鉢壯其神也醉文士宜謹節奏章程畏其侮也醉俊乂宜加觥盂旗幟助其烈也
  五飲韓詩外傳君子可以宴可以醧不可以沈不可以湎
  飲不脱屨而即序者謂之禮 跣而上坐者謂之宴能飲者飲不能飲者已謂之醧 齊顔色均衆寡
  謂之沈 閉門不出者謂之湎
  三爵
  主人獻賔 賓飲而酢主人 主人飲而又酌酬賓賓奠之而不舉 少儀注介爵酢爵僎爵也 又君子之飲酒也一爵而色灑如二爵而言誾斯三爵油油以退
  茶五名茶經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黄土
  一曰茶 二曰檟 三曰蔎 四曰茗 五曰荈
  七茶
  一白葉茶産不以地之逺近發不以社之先後芽葉如紙以為茶瑞取第一者為鬬茶而氣味殊薄二柑葉茶樹髙丈餘葉厚而圎芽即肥乳長二寸許為食茶上品三早茶亦𩔖柑葉發常先春民間採製為試焙者四細葉茶樹髙五六尺芽短而不乳生沙溪山中盖土薄而不茂也五稽茶葉細而厚密芽晚而青黄六晚茶葢雞茶之𩔖發比茶晚生于社後七叢茶亦曰蘖茶髙不數尺一嵗數發貧民取利
  貢茶十二等北苑焙茶之精者
  龍 鳯 石乳 滴乳 白乳 頭金 蠟面 頭骨 次骨 末骨 麤骨 山挺
  三等茶蠻甌志覺林院僧志崇分為三等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餘
  萱草帶自奉驚雷莢待客紫茸香供佛
  茶八病茶經試茶辨味必須知茶之病
  肥則粥面甘香短則雲脚渙散半則鮮白短則黄泛茶民以色味俱在梗中鳥蔕不去則色黄黒白合不去則味苦澀蒸芽未熟則草木氣存去膏未盡則色濁味重受煙火中有煙則香奪壓黄留久未造則味失
  九難同上
  隂采夜焙非造也 嚼味嗅香非别也 羶鼎腥甌非器也 膏薪庖炭非火也 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 碧粉縹塵非末也 操艱攪遽非煮也 夏興冬廢非飲也
  茶三沸同上過此則水老不可用
  始如魚目散布微微有聲為一沸 中則縁邉湧泉纍纍連珠為二沸 終則騰波鼔浪水氣全消為三沸
  茶七碗盧仝茶歌
  一椀喉叨潤 二椀破孤悶 三椀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椀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 六椀通仙靈 七椀吃不得也唯
  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六羨陸羽歌
  不羨黄金罍 不羨白玉盃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入⿳亠口⿱冖至 -- 臺 千羨 萬羨西江水曽向竟陵城下來
  水三等陸羽茶經水患渟浸而喜泉源故井取汲多者江水雖長然合衆水則雜亦次於山水山水上 江水次 井水下
  水七品劉伯芻論水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江第一 惠山石泉第二 虎丘石井第三丹陽寺井第四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大明寺井第五 松江第六淮水第七
  水二十種歐公集李秀卿説水次第
  廬江王谷水第一 無錫惠山石泉第二 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扇子峽蝦蟆口水第四 虎丘寺井水第五 廬山方橋潭水第六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江南泠水第七 洪州西山瀑布泉第八 桐柏淮源第九廬山龍池頂水第十 丹陽寺井水第十一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大明寺井水第十二 漢江中泠水第十三 玉虚洞香溪水第十四 武闗西水第十五 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千丈瀑布泉第十七 栁州圓泉第十八 嚴陵灘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辨水味四人
  易牙知淄澠之合李徳裕知石頭城下水非金山泉陸羽知揚子江水非南泠蒲元知涪水與江水之雜
  五味洪範
  水味潤下火味炎上木味曲直金味從革土味稼穡
  食四和禮運注
  春多酸木王養肝夏多苦火王養心秋多辛金王養肺冬多鹹水王養腎調以滑甘土分王於四時養脾也 周禮疾醫凡藥酸養骨辛養筋鹹養脉苦養氣甘養肉滑養竅
  五裁素問謂裁節飲食也
  肝病禁辛 心病禁鹹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四鹽周禮鹽人
  苦鹽共祭刮地而得取其自然形鹽共賔積鹵而結取其如虎之形散鹽賓祀皆共熬波而出取其能致逺物飴鹽共王后世子膳羞風水而成取其味甘可食
  醬百二十罋
  醢六十 醯六十
  食四齊周禮食醫
  食齊眡春時食宜温也羮齊眡夏時羮宜𤍠也醤齊眡秋時醤宜凉也飲齊眡冬時飲宜寒也
  三香爾雅翼
  椒 欓 薑
  五辛元日進五辛盤所以發五臓之氣
  葱 薤 蒜 韭 芫荽
  五菜素問
  葵 藿 薤 葱 韭 榖梁傳大小蒜韭芸⿳亠口⿱冖至 -- 臺
  西方五葷爾雅翼
  大蒜 小蒜 興渠 慈葱 茗葱
  蜀蔬兩巢陸放翁詩序
  大巢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畦中
  七菹周禮醢人
  韭菹 菁菹 茆菹鳧葵葵菹 芹菹楚葵菭菹水中魚衣筍菹
  五果素問
  桃 李 杏 棗 栗

  三犧國語祭天地宗廟者謂之犧
  牛 羊 豕 漢書注三牲具為大牢羊豕為少牢又曰中牢
  二牲周禮毛之取純毛也陽祀祭天及宗廟隂祀祭地及社稷
  陽祀用騂牲毛之 隂祀用黝牲毛之
  魯三代牲色明堂位
  夏后氏牲尚黑 殷白牡 周騂剛
  三物詩出此三物以詛爾斯
  犬 豕 鷄
  五牲左傳五牲不相為用注
  牛 羊 豕 犬 鷄 東都賦注麋鹿麕狼兔服䖍注麏鹿熊狼野豕
  六畜周禮庖人注始養曰畜将用曰牲膳夫膳用六牲小宗伯毛六牲
  火乾土坤火兑水坎金艮木㢲 職方氏豫州六擾并州五擾無鷄幽州四擾無鷄犬 爾雅馬八尺為駥牛七尺為犉羊六尺為羬彘五尺為䝈狗四尺為獒鷄三尺為鶤
  六獸同上
  麋 鹿 狼一作熊麕 野豕 兔 續漢志謂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
  六禽同上
  雁 鶉 鷃 雉 鳩 鴿 鄭康成注羔豚犢麋雉雁 東都賦注鳧雁雉鶉鴐鵞
  四時用禽獸庖人掌之内則注此八物四時肥美為其太盛煎以休廢之膏節其氣也春行羔羊子也豕子也膳膏薌牛脂也夏行腒乾雉也乾魚也膳膏臊犬膏也秋行犢小牛也小鹿也膳膏腥鷄膏也冬行鱻魚也雁也膳膏羶羊脂也
  春秋二用内則
  春葱秋芥春韭秋蓼
  五用同上
  脂用葱 膏用薤 三牲用藙茱茰和用醯 獸用梅
  六膳周禮食醫和王之六膳
  牛宜稌牛土畜稌土榖羊宜黍羊火畜黍火穀此二者以同氣為宜也豕宜稷豕土畜稷水榖以土克水為宜也犬宜粱犬金畜粱土穀以土生金為宜也雁宜麥雁火畜麥木穀以木生火為宜也魚宜苽魚水畜苽水榖亦以同氣為宜也
  四膳禮記文選四膳異肴注
  孟春食麥羊 孟夏食菽鷄 孟秋食麻犬 孟冬食黍彘
  五韲周禮醢人凡⿰酉𬐚 -- 醢醤所和細切為韲
  昌本昌蒲根脾析牛百合大蛤豚拍豕肩㴱蒲蒲蒻入水㴱者
  七醢同上
  肉螔蝓蚳醢魚子魚醢 兔醢雁醢
  三臡同上音尼⿰酉𬐚 -- 醢人掌之有骨為臡無骨為醢
  麋臡 鹿臡 麇臡
  五羮内則此人君燕食進飯之宜
  雉羮 脯羮 鷄羹 犬羮 兔
  四醢唐志掌醢
  鹿 兔 羊 魚
  四物實蓼内則
  音而烹煑之也豚包苦實蓼 濡鷄醢醤實蓼 濡魚卵音鯤魚子也醤實蓼 濡鼈醢醤實蓼
  四物薌無蓼同上和以香草無用蓼也
  
  五臭氣也月令
  
  八珍内則 周禮膳夫珍用八物注其品則牛羊麋鹿麕豕狗皆以養老者
  淳熬煎醢加稻沃之以膏淳母煎醢加黍沃之以膏炮豚實棗豚腹中塗而炮之炮將同牂牝羊也𢷬珍取牛羊麋鹿脊肉𢷬柔肉薄切湛酒為之糝霍布肉屑薑桂以鹽之肝膋取狗豚幪之以膋濡炙之 後世八珍龍肝鳯髓兔胎鯉尾鴞炙猩脣熊掌酥酪蟬羊脂為之
  迤北八珍
  醍醐 ⿱吭 野駞蹄 鹿脣駝 乳麋 天鵞炙紫玉漿 碧玉漿即馬嬭子
  富有小四海清異録孫節度承祐在浙𩜹客曰今日可謂富有小四海矣
  南之蝤蛑 北之紅羊 東之蝦魚 西之棗栗尸子曰桀紂必南海之薑北海之鹽西海之菁東海之鯨
  豚解二十一體凡牲方解割時皆如此
  正⿱兆目 -- 脊 脡⿱兆目 -- 脊 横⿱兆目 -- 脊⿱兆目 -- 脊代脅 長脅兩胉各三肩 臂臑兩肱各三髀 肫 胳兩股各三 陳祥道去髀而以兩
  觳足之為兩髀賤不升於俎耳
  禘飫宴三禮周語晉隨㑹聘周定王饗之殽烝
  禘郊有全烝全其牲體而用之王公立飫有房烝半解其體升之大俎親戚宴饗有殽烝升體道節折之俎謂之折俎 左傳饗有體薦所以示恭儉宴有折俎所以示慈惠公當饗卿當宴
  三舉周禮膳夫掌之凡用三太牢不敢餕餘以凟其精明也
  朝食王日一舉日中 夕齋日特加二舉
  三俎玉藻三俎祭肺注特牲三鼎即此
  豕 魚 腊 加羊與腸胃為五俎
  五鼎少牢饋食禮雍人陳鼎五
  羊 豕 膚 魚 腊 漢書注牛羊豕魚麋
  鼎十二周禮膳夫
  牢鼎九牛也羊也豕也魚也腊也腸胃也膚也鮮魚也鮮腊也陪鼎三膷也臐也膮也聘禮餁鼎七無鮮魚鮮腊羞鼎三以實言羞以陳
  言陪
  六鉶公食大夫禮鉶羮器也
  牛 藿 羊 若 豕 薇 詩正義羊鉶豕鉶少牢饋食禮兩鉶大羮煑肉汁不和盛於登鉶羮肉味有菜和盛之鉶器
  二羞正義宰夫羞房中之羞内羞也司士羞庻羞内羞在右隂也庶羞在左陽也
  房中之羞籩糗餌粉餈其豆𨠑食糝食庶羞羊臐豕膮皆有胾醢
  庶羞三十二物内則注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
  牛修 鹿脯 田豕脯 麋脯 麕脯 麋 鹿田豕 麕皆有軒雉 兔皆有芼爵 鷃 蜩 范 芝栭 蔆 椇 棗 栗 榛 柿 𤓰 桃 李梅 杏 柤 梨 薑 桂 周禮天子羞百二
  十品牲及禽獸以備滋味
  四籩周禮籩人掌之
  朝事之籩䵄 蕡 白 黒 形鹽 膴 鮑 魚鱐饋食之籩棗 㮚桃乾SKchar2榛實 加籩蔆 芡 脯㮚各二羞籩糗 餌粉 餈
  四豆⿰酉𬐚 -- 醢人掌之
  朝事之豆韭菹 醓醢 昌本 麋臡菁菹 鹿臡 茆菹 麋臡 饋食之豆葵菹 蠃⿰酉𬐚 -- 醢 脾析 蠯醢蜃 蚳醢 豚拍 魚醢加豆芹菹 兔醢 㴱蒲 醓醢 箈菹雁醢 筍菹 魚醢羞豆酏食糝食
  二十豆内則自膷至魚膾共十六豆下大夫之禮末四物列為第五行共二十豆上大夫之禮膷 臐 膮 醢 牛炙四者除醢言之醢 牛胾 醢牛膾 羊炙 羊胾 醢 豕炙 醢 豕胾 芥醬 魚膾十二品并醢言之雉 兔 鶉 鷃
  七牢周禮侯伯五年朝天子上介一次介末介各三則七介天子賜以七牢
  餁牢一 腥牢三 餼牢三 腥牢餼牢各減一為五牢則諸侯之大夫三年聘天子五介賜以五牢也
  五積大行人
  牢禮 米 禾 薪 芻
  日食萬錢
  何曽食日萬錢 子劭日二萬錢 和嶠日三萬錢髙陽王一食數萬錢 韋涉至廚中弃遺直萬錢
  六不可食周禮内饔
  牛夜鳴則庮由 臭也羊冷毛而毳膻 犬赤股而躁臊鳥皫色毛悴也而沙鳴音悲也氣鬱結也豕盲眠有目不明
  交睫毛相交腥 馬黑⿱兆目 -- 脊而般臂臂毛有文也臭如螻蛄也
  九物不利人内則
  雛鼈 狼去腸 狗去腎 貍去正脊 兔去尻狐去首 豚去腦 魚去乙 鼈去醜
  稟氣不足六物頤生論
  獐無膽 兔無脾 豬無筋 魚無氣 鷄無髓蟹無腸
  三羣之虫呂氏
  水居者腥 肉玃者臊 草食者羶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二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三目錄
  物部
  鳥獸𩔖
  易生人物各有竒偶
  蟲五長
  五蟲
  四靈
  四蟲所生
  大獸五
  四獸
  五靈配五方
  八物
  龍四種
  五種
  三停
  九似
  雌雄二狀
  四時不變
  九子
  鳯文五
  七徳
  九苞
  六像
  八像
  鳯色五
  鳯五色
  五鳯
  五方神鳥
  雞趣五色
  竊鳯有六
  九色鳥
  鳯鳴五
  鳯皇四至
  王㑹五鳥
  龜大小數
  龜十一像
  六龜
  八龜
  九龜
  十龜
  龜四體占
  麟十三異
  七狀
  五色
  麒麟四狀

  鶴三變
  八變
  九相
  十一上相
  五雉
  爾雅五雉
  雞五徳
  三號
  三雞鳴
  養雞四𠉀
  鴻雁三同三異
  鷹三歲
  鷹鳩兩變
  風雨二鳥
  山水二禽
  二禽向背
  鳥左右二異
  鳥雌雄二異
  李昉五客
  二叟
  尋常丈尺
  夭鳥五避
  三禽
  鳥雙名

  華表二獸
  二獸好惡
  鹿三變
  鹿食九草
  二至角解
  熊膽隨四時
  六馬
  三物
  魯三代馬名
  駉馬十六名
  八駿
  七馬
  九逸
  四駿
  十驥
  汗血馬六
  三駿馬
  天閑四駿
  駿馬六𧰼
  千里馬
  千里馬三事
  相馬十三法
  馬齒年數
  三羸五駑
  四時祭馬
  六印印馬
  驢馬駒三行
  王粲八驢
  馬牛二異
  牛羊二性
  牛羊二精
  羊五色
  豕生三子
  犬子三名
  二犬色
  犬八異
  七猫
  虎十一種
  虎五呼
  狐三徳
  狐四姓
  二物異𩔖
  狼狽二獸
  鼯鼠五技
  猨化四叟
  獸雙名

  龍虎二從
  四物體不質
  食逰三異
  獸鳥五徳
  獸鳥五倫
  禽獸六性
  五方異氣
  禽鳥千嵗
  修短物數
  十二肖
  十二日物名
  四禽氣制
  五物互食
  物食有十
  胎卵異竅
  雌雄牝牡互稱

  魚形三似
  魚雙名
  十二蠏
  蛤三種
  永嘉八種蠶
  絲七名
  蜜蜂三種
  兩衙應潮
  蟬五徳
  蟋蟀三等
  蜻蜓三種
  二市
  蚊四化
  蝗腹三色
  小蟲六鳴
  動植五物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三 福建巡撫宮夢仁𢰅物部
  鳥獸𩔖
  易生人物各有竒偶家語子夏述以問孔子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一主日者陽從竒數也日數十者從甲至癸也八九七十二偶以從竒竒主辰辰為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偶以承竒隂以承陽辰數十二子至亥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斗次日月故三主斗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時次斗四時春夏秋冬五九四十五五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音不過五故五為音四九三十六六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律隂陽各六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十八宿四方各七故七主星二九一十八八主風風為虫故虫八月而生風數盡於八凡虫為風故風字從虫
  虫五長大戴禮是天下之負血含生者均可謂之虫也
  羽虫三百六十鳯為之長 毛虫三百六十麒麟為之長 鱗虫三百六十龍為之長 介虫三百六十龜為之長 倮虫三百六十聖人為之長
  五虫月令
  毛虫獸屬金羽虫禽屬火鱗虫龍蛇屬木介虫龜鼈屬水倮虫蛙螾屬土
  四靈禮運
  龍 鳯 龜 麟
  四虫所生淮南子
  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鳯凰鳯凰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介潭生先龍先龍生黑黿黑黿生靈龜靈龜生庶龜凡介者生於庶龜介鱗生蛟龍蛟龍生鯤鯁鯤鯁生建邪建邪生庶魚凡鱗者生於庶魚
  大獸五考工
  脂者 膏者 蠃者 羽者 鱗者
  四獸
  青龍東方白虎西方朱雀南方𤣥武北方
  五靈配五方漢世先儒説五者修其母則致其子
  龍木也木爇生火鳯火也火灺生土麟土也土 生金白虎金也金滲生水神龜水也水液生木水官修龍至 木官修鳯至 火官修麟至 土官修白虎至 金官修神龜至故曰視明禮修麒麟來逰思睿信立白虎擾垣言從義成神龜在沼聴聰正知名川出龍貌恭體仁鳯凰鳴桐
  八物説卦以八物擬八卦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善動㢲為鷄善伏坎為豕質躁而外汙離為雉質野而外明艮為狗前剛而止物兑為羊内狠而外説
  龍四種别行云
  天龍守天宮殿神龍興雲致雨地龍決江開瀆伏藏龍守輪王大福人藏内典胎化溼生四種
  五種須彌藏經
  𧰼龍 馬龍 魚龍 蝦蟇龍四種旁𩔖蛇龍五龍之長正𩔖
  三停説原
  自首至膊 自膊至腰 自腰至尾皆相停也
  九似同上
  角似鹿 頭似駝 眼似鬼 項似蛇 腹似蜃鱗似魚 爪似鷹 掌似虎 耳似牛
  雌雄二狀
  雄龍角浪凹峭上壯下殺 雌龍直鼻圓巤薄鱗壯尾
  四時不變四分律文餘時皆能變形
  初生時 睡時 瞋時 行欲時
  九子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蒲牢好鳴鐘鈕囚牛好音馬琴蚩吻好水橋梁嘲風好險殿角贔屭好文碑碣霸下好負重碑座狴犴好訟獄門狻猊好坐佛座睚眦好殺刀柄 博物志虭蛥似龍性好險立䕶朽柱㭼頭上椒圖似螺性好閉立門上
  鳯文五山海經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寜
  首文曰徳 翼文曰順 背文曰義 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瑞應圖負信戴仁挾義膺文苞智不羣居不侶行不罹羅網上通天維下集河洛
  七徳
  首戴徳 頸揭義 背負仁 心入信 翼挾禮足履文 尾係武
  九苞
  口包命不妄鳴也心合度進退精也耳聰達居髙明也舌屈伸能變聲也彩色光文彩呈也冠距丹南方行也距鋭鉤武可稱也音激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聲逺聞也腹文戸不妄納也
  六像
  頭𧰼天目𧰼日背𧰼月翼𧰼風足𧰼地尾𧰼緯五色具
  八像韓詩外傳
  鴻前而麟後 蛇頸而魚尾 龍文而龜背 燕頷而鷄喙 天下有道得鳯𧰼之一則鳯過之得鳯𧰼之二則鳯翔之得鳯𧰼之三則鳯集之得鳯𧰼之四則鳯春秋下之得鳯𧰼之五則鳯沒身居之
  鳯色五抱朴子
  鳯上青戴仁 纓白挾義 斧赤負禮 胷黑向智足下黄蹈信
  鳯五色禽經
  青鳯謂之鶡 赤鳯謂之鶉 黄鳯謂之鸞 白鳯謂之鷫 紫鳯謂之鷟
  五鳯蔡衡對𧰼鳯者五
  赤者鳯 黄者鵷鶵 青者鸞 紫者鸑鷟 白者鵠
  五方神鳥叶圖徴五鳯皆五色為瑞一為孽四
  西曰鷫鸘 東曰發明 南曰焦明 北曰幽昌中央曰鳯凰
  鷄趣五色禽虫述鸞曰鷄趣
  首翼赤曰丹鳯 青曰羽翔 白曰化翼 𤣥曰隂翥 黄曰土符
  竊鳯有六楊用修云
  東有諫珂 西有鳻雀 北有定甲 南有錦駝鵕䴊飛光而映天 綬鷄曵彩而駢羅
  九色鳥海録碎事出軒渠國一名九尾鳥亦名錦鳯青多紅少謂之繡鸞或云西王母鳥也青口 綠頸 紫翼 紅膺 紺頂 丹足 碧身緗背 黑尾
  鳯鳴五
  行鳴曰歸嬉 止鳴曰提扶 夜鳴曰善哉 晨鳴曰賀世 飛鳴曰郎都 説苑鳯晨鳴曰發明晝鳴曰保長飛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
  鳯凰四至淮南子徳彌澆所至彌逺徳彌精所至彌近
  伏羲神農至於庭 黄帝翔於庭 三代止於門周至於澤
  王㑹五鳥周書
  西申以鳯鳥 氐羗以鸞鳥 巴人以比翼鳥 方煬以黄鳥 方人以孔鳥
  龜大小數逸禮龜隂虫之老也老者先知故君子舉事必考之
  天子龜尺二寸 諸侯八寸 大夫六寸 士民四寸
  龜十一𧰼説苑千載之化下氣上通能知存亡吉凶之變
  靈龜五色似玉似金 背隂負陽 上隆𧰼天 下平法地 槃衍𧰼山 四趾轉運應四時 文著𧰼二十八宿 蛇頭 龍脛 左睛𧰼日 右睛𧰼月
  六龜周禮龜人掌其屬之名物
  天龜靈屬色黒體俯地龜繹屬色黄體仰東龜果屬色青體前弇西龜靁屬色白體左倪南龜獵屬色赤體後弇北龜若屬色黑體右倪
  八龜龜策𫝊褚先生曰能得名龜家必大富各有文在腹下得七八寸可寳矣
  北斗龜 南辰龜 五星龜 八風龜 二十八宿龜 日月龜 九州龜 玉龜
  九龜唐六典太卜十龜九𩔖
  石龜 泉龜 蔡龜 江龜 洛龜 海龜 河龜淮龜 旱龜
  十龜爾雅
  神龜龜之神者靈龜龜之靈者攝龜小龜寳龜傳國之寳文龜甲有文采筮龜生蓍叢下山龜生山中澤龜生澤中水龜生水中火龜生火中
  龜四體占中庸疏
  春占後左 夏占前右 秋占前左 冬占後右
  麟十三異瑞應圖
  含仁 抱義 有文章 不履生虫 不折生草不羣居 不旅行 逰必擇地 翔而後處 不入陷穽 不罹網𦊙 食嘉禾之實 飲珠玉之英
  七狀毛詩義疏王者至仁則出
  麕身 牛尾 狼頭 馬足 黄色 圓蹄 一角
  五色瑞應圖
  青曰聳孤 赤曰炎駒 白曰索冥 黑曰角端黄曰麒麐
  麒麟四鳴何法盛徴祥記牝曰麒牡曰麟或云麟有角麒無角
  牡鳴曰逰聖 牝鳴曰歸和 夏鳴曰扶幼 秋鳴曰養陽

  鶴三變仙禽也
  七年小變 十六年大變 百六十年變止
  八變浮丘伯相鶴經鶴者陽鳥也而逰於隂葢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𩦸也
  生二年落子毛易黑㸃 三年頂赤羽翮具 七年善飛 復七年舞應節 復七年晝夜十二鳴應律六十年不食生物大毛落茸毛生潔白如雪或即
  純黑泥水不能汚 復百六十年雌雄相視目睛不轉則孕 六百年飲而不食胎生與鸞鳯同羣
  九相同上
  體尚潔故色白 聲聞天故頭赤 食於水故喙長軒於前故後指短 棲於陸故足高而尾凋 翔
  於雲故毛豐而肉踈 大喉以吐故 修頸以納新故夀不可量 體無青黄二色土木之氣内養故不表於外
  十一上相同上聖人在位則與鳯凰翔於郊甸
  痩頭朱頂則冲霄 露眼元睛則視逺 隆鼻長喙則少眠 䯓頰⿰瘤同耳則知時 長頸竦身則能鳴 鴻翎鵠膺則體輕 鳯翼鵲尾則善飛 龜背鼈腹則伏産 軒前垂後則㑹舞 髙脛麤節則足力 洪髀纖指則好翹
  五雉社預
  東方曰鶅 西方曰鷷 南方曰翟爾雅曰𢐉音儔北方曰鵗 洛陽之南曰翬
  爾雅五雉
  鸕雉五色備曰翬雉鷮雉長尾走且鳴鷂雉青質五色鳪雉黄色鳴自呼鷩雉似山雞而小冠
  雞五徳韓詩外傳
  頭帶冠曰文 足持距曰武 見敵敢鬭曰義 見食相呼曰仁 鳴不失時曰信
  三號
  天曰作時 地曰作昌 人曰作樂
  三雞鳴扶桑山有玉雞
  玉雞鳴則金雞鳴 金雞鳴則石雞鳴 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而潮水應
  養雞四𠉀莊子紀渻為王養鬭雞
  十日問方虚憍而恃氣 十日問猶應響景 十日問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問雞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似木雞矣
  鴻雁三同三異
  秋來賔 鳴𩔖家鵝 進有漸飛有序三同雁花而鴻白 雁多羣而鴻寡侶 雁飛不過髙山而鴻薄雲漢三異
  鷹三歲爽鳩也通謂之角鷹
  一嵗曰黄鷹 二嵗曰鴘次赤也三嵗曰鶬鷹頂有毛角微起
  鷹鳩兩變捜神記時之化也
  春分之日鷹變為鳩 秋分之日鳩變為鷹
  風雨二鳥禽經
  暮鳩鳴則小雨 朝鳶飛則大風
  山水二禽同上
  山禽味短 水禽味長 山禽尾修 水禽尾促
  二禽向背同上
  烏向啼背棲 燕背飛向宿
  鳥左右二異同上
  左顧則怒作 右盼則喜生 飛而起則仰左翼飛而下則仰右翼
  鳥雌雄二異方朔對武帝問
  雄左翼加右聲髙 雌右翼加左聲小
  李昉五客李昉作五客堂畫五禽於壁間
  白鷳閒客 孔雀南客 鸚鵡隴客 鶴仙客 白鷺雪客
  二叟樹萱錄剡人賈𫝊於鏡湖芰荷中見二叟 -- 臾 ?望賈遽揖化為鷺去
  一呼碧繼翁 一呼⿴棲叟
  尋常丈尺同上
  鵻上無尋 鷚上無常 雉上有丈 鷃上有赤雉上能丈故計丈曰雉左𫝊都城百雉是也鷃上能赤古與尺通莊子斥鷃之斥亦尺也
  夭鳥五避周禮硩蔟氏以方書號縣其巢上葢以衆神正氣臨之妖邪之物自去也
  十日自甲至癸十二辰自子至亥十二月自娵至荼十二嵗自攝提格至赤奮若二十八星自角至軫 丘氏云蝠忌庚申燕避戊巳虎豹以衝破鵲巢避太嵗
  三禽黄憲爾雅不載
  觚竹之荒有鳥曰⿴翼生於股熒惑見則孕嘉陵之墟有鳥曰⿱⿱臨溪啄影孕吐於口扶桑之野有鳥曰揺光感日之精於嶽一孕其形如龜
  鳥雙名
  青丘灌灌 鶼鶼 崇吾蠻蠻 藥山羅羅 鸇鸇周周見禽經行扈唶唶 宵扈嘖嘖見獨斷

  華表二獸集韻秉心甚靈葢忠直獸也
  
  二獸好惡𩔖林
  獬豸見不直者觸之故君子冠獬豸窮竒見不直者煦之故小人名窮竒
  鹿三變述異記漢武帝時中山人得鹿烹之骨皆黑色仙者説以為脯食夀二千嵗
  千嵗而蒼 又五百年而白 又五百年而黑
  鹿食九草山谷云鹿性驚烈多别糧草恒食九物餘則不嘗
  葛葉及花 鹿葱 鹿藥 白蒿 水芹 甘草齊頭蒿 山耳 薺苨
  二至角解埤雅鹿肉食之燠陽為體隂為末也麋肉食之寒隂為體陽為末也角末也故以應隂陽鹿夏至隕角而應隂 麋冬至隕角而應陽
  熊膽隨四時異苑東土呼熊為子路以物擊樹便起不呼不動好攀木而引氣故謂熊經當心有
  脂如玉俗呼熊白冬蟄不食饑則自䑛其掌故其美在掌

  春在首 夏在腹 秋在左足 冬在右足 徐鉉曰𧰼膽隨四時在足魚膽春夏近上秋冬近下蚺蛇膽隨擊而䕶 一曰𧰼身備十二肖肉膽隨月而轉如寅月即在其虎肉
  六馬周禮校人所掌又曰六種
  種馬一物良馬可為種者玉路用之戎馬一物駕戎路者齊馬一物駕金路者道馬一物駕象路者田馬一物駕田路者駑馬一物給官中之役者諸侯四種無種馬戎馬卿大夫二種止田馬駑馬
  三物馬質掌量三馬之材以平價值
  戎馬 田馬 駑馬 詩注良戎田駑為四種 又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
  魯三代馬名
  夏戎事乘驪 殷戎事乘翰 周戎事乘騵 夏駱馬黑鬛 殷白馬黑首 周黄馬蕃鬛
  駉馬十六名魯頌僖公能遵伯禽之法務農種榖牧於坰野而史克作頌
  驈 皇 驪 黄 騅 駓 騂 騏 驒 駱駵 雒 駰 騢 驔 魚
  八駿拾遺記周穆王得八駿馬逰行天下
  一曰絶地足不踐土二曰翻羽行越飛禽三曰奔霄夜行萬里四曰越影逐日而行五曰踰輝毛色炳耀六曰超光一形十影七曰騰霧乗雲而趨八曰挾翼身有肉翅 列子左服□華字騮而右綠耳右驂赤翼而左白𣚘義字右服渠黄而左踰輪左驂盜驪即纖離而右山子
  七馬秦始皇馬
  追風 白兔 躡景 追電 飛翮 銅雀 長鳧
  九逸西京雜記漢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來宣能御
  浮雲 赤電 絶羣 逸驃 紫燕 綠螭 龍子驎駒 絶塵
  四駿西域賛漢武帝四馬名
  蒲捎 龍文 魚目 汗血
  十驥唐太宗時骨利幹獻
  騰霜白 皎雪騘 凝露騘 懸光騘 決波騟飛霞驃 發電赤 流星騧 翔鱗紫 奔虹赤
  汗血馬六天寳中大宛進
  紅玉 紫玉 平山 凌雲 飛香 百花輦
  三駿馬蘇文忠公三馬圖賛
  西域貢馬 羗溫溪心良馬 西番駿馬
  天閑四駿雅坪散錄崇禎時諸王府進馬拔神駿者四匹畫其狀命閣臣𢰅名於是閣試以為題太平騟緑色有紫㸃玉龍媒 吉良乗 璿⿳亠口⿱冖至 -- 臺駿三白馬也
  駿馬六𧰼劉琬
  龍頭 鳥目 麟腹 虎胷 尾如雲彗 耳如挿筒
  千里馬相馬經
  馬生墮地無毛行千里 尿舉一脚五百里 蘭筋𥪡者千里 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里 蹄團如麴目成人者千里一筋從目上陷如井字中出謂之蘭筋目成人者童子中人頭足皆見
  千里馬三事齊民要術
  龍顱突目 平脊大腹 䏶重有肉
  相馬十三法伯樂相馬經造父五星名伯樂在天廐以孫陽善相馬因號
  頭為王欲得方 目為丞相欲得光 脊為將軍欲得強 腹脇為城郭欲得張 四下為令欲得長眼欲得髙有紫艶光 鼻孔欲大鼻頭有王火字膺門欲開 汗溝欲㴱 口中欲赤 權頰欲滿如月 膝骨欲圓而長 耳欲相近而前豎小而厚
  馬齒年數國憲家猷秣馬之法必視其齒歴勞逸而調息之年之長少惟馬齒最準故曰馬齒四年兩齒 五年四齒 六年六齒成 七年右一齒缺 八年上下兩邊各一齒缺 九年上下盡缺十年下兩齒齨音舅齒如臼也十一年下四齒齨 十二
  年盡齨 十七年上四齒齨 十八年盡齨 十九年上兩齒平 二十年上四齒平 何承天曰馬一嵗為馵一云左足白為馵二嵗為駒三嵗為駣八嵗為𩡩
  三羸五駑相馬經凡相馬之法先除三羸五駑乃相其餘
  大頭小頸一羸 弱脊大腹二羸 小脛大蹄三羸大頭緩耳一駑 長頸不折二駑 短上長下三
  駑 大骼短脇四駑 淺髖薄髀五駑
  四時祭馬周禮
  春祭馬祖天駟星執駒春通淫之時駒弱血氣未定執之無容近毋夏祭先牧始養馬者頒馬攻特夏通淫之後牡馬蹄齧不可乗故分别其馬而騬之騬音䋲秋祭馬社始乗馬者臧僕簡為馭者令皆善也冬祭馬步神為災害馬者獻馬見成馬於王講馭夫馭夫馭貳車從車使車者講簡習也
  六印印馬社子美痩馬行細看六印帶官字注
  唐令諸掌牧馬以小官字印印左膊 以年辰印印左髀 以監名依左右廂印印尾側 至二嵗起者量其強弱漸以飛字印印右髀膊 細馬俱以龍形印印項左 官馬賜人者以賜字印配諸軍及符傳送驛者以出字印竝印右頰
  驢馬駒三行
  月初生者先母行 生月中者竝母行 生月終者後母行
  王粲八驢下帷短牒王粲好驢家畜數頭其價百金
  落(⿰釒义)-- 釵 逺逰 鷙羽 白鳯 臨江 上雲 奔濤飛星
  馬牛二異造化權輿
  乾為馬乾陽也故馬蹄圓病隂勝故馬疾臥坤為牛坤隂也故牛蹄圻病陽勝故牛疾立埤雅馬陽故起先前足臥先後足牛隂故起先後
  足臥先前足
  牛羊二性
  羊性前逆 牛性前順
  牛羊二精𤣥中記
  千嵗之樹精化為青羊 萬嵗之樹精化為青牛
  羊五色述異記
  梓樹之精化為青羊 五百年而紅 又五百年而黄 又五百年而色蒼 又五百年而色白
  豕生三子説卦坎為豕故性趨下豕能俯其首又喜卑穢亦水畜也
  生三子謂之豵 二子謂之師 一子謂之特 説文以小豕為豰生三月為豯六月為豵或曰一嵗為豵二嵗能相把拏為豝又曰牝者為豝三嵗豕肩相及為豣
  犬子三名爾雅
  生三曰猣音宗言叢聚也生二曰師衆也生一曰玂
  二犬色孔叢子申叔問犬馬之名皆因形色而韓盧宋鵲獨否子順答之
  盧黑色 鵲黑白色
  犬八異雜五行書
  白犬虎文南斗君畜之可致萬石 白犬黑頭令人得財 白犬黑尾令人世世乗車 黑犬白耳令人富貴 黑犬白前兩足宜子孫 白犬黄頭家大吉黄犬白尾世世衣冠 黄犬白前兩足利人
  七貓記事珠張搏好貓皆價值數金
  一東守 二白鳯 三紫英 四怯憤 五錦帶六雲圖 七萬貫
  虎十一種虎薈
  毛淺者謂之虥貓 有角者謂之委虒大而長尾曰酋耳 長尾五彩曰騶吾 九尾人面曰開明虎而有翼曰窮竒 虎而人面曰馬複 白虎謂甝黑虎謂虪青虎謂羅羅 虎五指為貙
  虎五呼方言
  陳魏宋楚之間謂之李父 江淮南楚之間謂之李耳神虎記虎食物值耳輙止以觸其諱故也嘗傷人者耳輙有缺若鋸自闗東西謂之北都 南詔呼為波盧 嶺南呼為斑子
  狐三徳説文
  其色中和 小前大後 死則首丘
  狐四姓𤣥覽
  千嵗狐姓趙姓張 五百年狐姓白姓康
  二物異𩔖
  狐愛其𩔖鬼所乗也 鹿愛其𩔖仙所乗也
  狼狽二獸相離則進退無據故言事乖張則稱狼狽
  狼前二足長後二足短 狽前二足短後二足長狼無狽不立 狽無狼不行
  鼯鼠五技荀子云鼯鼠五技而窮
  能飛不能過屋 能縁不能窮木 能逰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 能走不能先人
  猿化四叟樹萱録王績少在嵩陽有四叟攜榼來訪髙談劇飲既醉俱化猿而去
  孫文蔚 木巢南 林大節 石媚虬
  獸雙名
  招揺狌狌 姑逢獙獙 空桑軫軫 太山狪狪秦戲䍶䍶 霍山朏朏 枚臯文文 南中猩猩北荒蛩蛩

  龍虎二從管輅𫝊
  龍陽精而潜隂和氣感神二物相扶故能興雲 虎隂精而居陽長嘯動林二數相感故能運風
  四物體不質論衡於物為聖賢
  龍鱗有文於虵為神 鳯羽五色於鳥為君 虎猛毛蚡蜦 龜知背負文
  食逰三異呂氏春秋孔子曰丘上不及龍下不為魚逰濁其螭歟
  龍食於清逰於清 螭食於清逰於濁論衡作龜魚食於濁逰於清
  獸鳥五徳譚子化書
  烏反哺仁也 隼憫胎義也 蜂有君禮也 羊跪乳智也 雉不再接信也
  獸鳥五倫楊用修云
  羔乳烏哺有父子之仁 蜂房蟻穴有君臣之義雎鳩鴛鴦有夫婦之别 鴇行鴈陣有兄弟之序遷鶯呼雞有朋友之情
  禽獸六性南齊書卞栁仕不遂乃著蚤蝨蝎蟲賦又為禽獸決録目皆大有指斥
  羊性淫而狠 豬性卑而率 鵝性頑而傲 狗性險而慳 猿性静而緩 猴性躁而囂
  五方異氣爾雅
  東方有比目魚不比不行謂之鰈 南方有比翼鳥不比不飛謂之鶼鶼 西方有比肩獸與卭卭岠虚比謂之⿱ 北方有比肩民迭食而迭望 中有枳首蛇岐頭蛇也
  禽鳥千嵗捜神記
  千嵗之雉入海為蜃 百年之雀入江為蛤 千嵗之龜能與人言 千嵗之狐起為美女 千嵗之蛇斷而復續 千嵗之鼠而能相卜
  修短物數
  蜉蝣三日 蠶二十七日 蟬三十日 蟪蛄不知春秋 鼠夀三百年 猿猴八百年 狐鹿各千年鶴二千年 龜三千六百年 燕千年生胡髯
  龜千年解人言 虎千年牙蜕而角生 蟾蜍千年頭上有角頷下有丹書八字
  十二肖各有不足之形
  鼠無牙 牛無齒 虎無脾 兔無脣 龍無耳蛇無足 馬無膽 羊無瞳 猴無臋 雞無腎犬無腸 豬無筋
  十二日物名抱朴子但知其名則不能為害
  山中寅日有自稱虞吏者虎也稱當路君者狼也稱令長者貍也 卯日稱丈夫者兔也稱東王父者麋也西王母者麂也 辰日稱雨師者龍也稱河伯者魚也稱無腸公子者蟹也 已日稱寡人者社中虵蛇同也稱寺君者龜也 午日稱三公者馬也 未日稱主人者羊也稱吏者麞也 申日稱人君者猴也稱九卿者猿也 酉日稱將軍者雞也稱捕賊者雉也 戌日稱人姓字者犬也稱城陽公仲者狐也亥日稱人君者豬也 子日稱社君者鼠也稱神人者服翼也 丑日稱書生者牛也
  四禽氣制李筌注隂符經至禽之制在氣懵然不解怱夢烏衣人教之皆以小制大在氣不在形靈龜食蟒 飛鼠斷猿 狼蝨囓鶴 青腰食虎
  五物互食説苑
  鵲食蝟 蝟食鵕䴊 鵕䴊食豹 豹食駮 駮食虎
  物食有十博物志引家語
  食水者善游而耐寒 食土者無心而不息螟屬不喘息也食木者多力而不活氣血不理食石者肥澤而不老 食草者善走而愚 食桑者有緒而蛾 食肉者勇毅而悍 食氣者神明而夀 食榖者智慧而巧 不食者不死而神
  胎卵異竅荘子
  九竅者胎生 八竅者卵生
  雌雄牝牡互稱
  雄狐綏綏則走獸也 雌鳴求牡則飛禽也

  魚形三似爾雅注其骨形似篆書字也
  魚枕謂之丁 魚腸謂之乙 魚尾謂之丙
  魚雙名
  剛山蠻蠻 洛水庸庸見山海經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禺禺見王㑹
  十二蟹呂元蟹圖
  蝤蛑蟹之巨者兩螯八足皆有毛撥掉子狀如蝤蛑大如斗兩螯八足皆無毛擁劍状如蟹而色黄一螯偏長彭螖小蟹也吴人呼為彭越竭牝大如彭螖殻黑斑螯正赤沙狗似彭螖見人走入沙穴屈曲不可得望潮殻白色潮來則舉螯如望不失常期倚望大如彭螖每行四五步軒舉兩螯以足起望石蜠大於常蟹八足殻通赤状如鵝卵蜂江如蟹兩螯足極小堅如石不可食蘆虎似彭螖正赤不可食彭蜞大如螖小於常蟹
  蛤三種説文
  蛤蠣千嵗鳥所化 海蛤百嵗燕所化 魁蛤一名復老服翼所化状如海蛤圓而厚外有理縱横即今蚶也
  永嘉八種蠶丹鉛録几蠶再熟者皆謂之珍此則八蠶之實也
  一蚖珍蠶三月績二柘蠶四月初績三蚖蠶四月績四愛珍五月績五愛蠶六月末績六寒珍七月末績七四出蠶九月初績八寒蠶十月績 左太冲吳都賦鄉貢八蠶之緜 雲南志風土多暖蠶養至第八次不中為絲只可作緜
  絲七名埤雅
  蠶之所吐為忽 十忽為絲 五絲為䌰 十絲為升 二十絲為緎 四十絲為紀 八十絲為總
  蜜蜂三種
  一種在林木作房 一種在人家作窠蜂小㣲黄蜜皆濃美有白黄赤三色隨所採之花色也一種作房巖崖髙峻之處人以長竿刺蜜多至三四石味醶色緑比他蜜尤勝蠟其蜜底煮治乃成
  兩衙應潮埤雅其主之所在衆蜂旋繞衞之
  朝衙畢出採花 暮衙畢方入房
  蟬五徳
  頭上有緌曰文 含氣飲露曰清 黍稷不享曰廉處不巢居曰儉 應𠉀而鳴曰信
  蟋蟀三等促織經生草土身軟磚石體剛淺草瘠土深坑向陽性劣白不如黑黒不如赤赤不如青白麻頭 青項 金翅 金銀絲額上也 黄麻頭次也 紫金黑色又其次也
  蜻蜓三種古今注蜻蜓即蜻蛉好飛集水上
  色青而大曰蜻蜓 小而黄曰狐黎 小而赤曰赤卒又名絳騶
  二市埤雅
  蠅成市於朝 蚊成市於暮
  蚊四化
  江南有孑孑屈伸水上見人泳去久則蜕為蚊此虫化也塞北有蚊母草草楙而蚊變 嶺南有蚊子木實如橘熟則綻蚊出而實空此草木化也江東有蟁母鳥生菰蘆中文黄雜鳴似鴿每鳴吐蚊一二升此禽化也
  蝗腹二色酉陽雜俎蝗腹有梵字云自西天來蝗食禾苗由吏貪殘所招
  身黑頭赤者武官 頭黑身赤者文官 許氏説文吏冥冥犯法即生螟乞貸則生□抵冒取民財則生蟲
  小蟲六鳴考工記
  以脰項也鳴者鼃黽屬以注喙也鳴者蜻𧊿屬以㫄鳴者蜩蜺屬以翼鳴者發皇屬以股鳴者斯螽屬以胷鳴者榮原屬
  動植五物周禮大司徒以土㑹之法辨五地之物生
  貂狐貒貉屬柞㮚屬山林魚龍屬楊栁蓮芡屬 川澤翟雉屬李梅屬丘陵龜鼈屬薺莢王棘屬 墳衍虎豹𧴀𧴁屬淺毛者雈葦屬原隰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四目録
  物部
  草木𩔖
  草命一嵗
  草貫四時
  隂陽二草
  蓍數
  蓂十五莢
  三代嘉禾
  三神芝
  三芝
  五芝
  三芝齊名
  石𧰼五芝
  肉芝五𩔖
  牡丹十九品
  二十四品
  六十五品
  牡丹五著名
  芍藥三十一品
  八品
  芍藥四朶
  花九錫
  菊三十五品
  劉蒙菊譜三十七品
  菊兩種
  采菊四時
  菊五美
  蘭蕙二種
  春秋二蘭
  王氏蘭譜四十品
  四色花
  芙蕖八名
  蔓菁六利
  蔗四色
  茯苓四變
  枸𣏌四名
  天門冬五名
  附子五名
  艮岳八芳草
  草七占
  三葉
  草木十二衰
  藥三品
  五藥
  本草三藥
  藥八百五十種

  木名三時
  十二月樹
  梧桐十二葉
  建木八異
  模木四時葉
  南山二木
  梅十一種
  蠟梅三種
  梅四徳四貴
  梅二詩
  竹四名
  七美
  竹似賢四
  桂三色
  三種
  荔枝三品
  三十二品
  十如三變
  九勝
  李九標
  二柰
  橘二十七種
  櫻桃三種
  三桃
  檳榔四功
  柿七絶
  五地好種
  果實諸名次
  張景修十二客
  曽端伯十友
  雪中四友
  二十四番花信
  二至花異出
  黄中李兩影
  水陸二華
  三天香
  一木五香
  一樹八香
  五木
  一根二樹
  黄金山交讓木
  四味木
  寧浦荆三種
  二室三花
  崑崙四方樹
  五方弧
  三槐九棘
  八枳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四 福建巡撫宮夢仁𢰅物部
  草木𩔖
  草命一嵗
  芓從子 蔩從寅 茆從卯 莀從辰 苿從未莤從酉 荄從亥 苪從丙 艼從丁 茂從戊芑從巳 菮從庚 莘從辛 葵從癸
  草貫四時謝惠連賛余之中園有仙人草焉可謂貫四時而不改者也
  春穎其苗 夏秀其英 秋有貞實 冬無彫色
  隂陽二草博物志天老對黄帝
  太陽之草名黄精餌之長生太隂之草名鉤吻食之傷人
  蓍數説文生千嵗三百莖易以為數洪範五行𫝊百年一本生百莖論衡七十嵗生一莖七百嵗生十莖天子九尺 諸侯七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
  蓂十五莢文𨕖注明堂篇朱草同
  一日生一莢 月半生十五莢 十六日落一莢晦日而落盡 小月則一莢厭不落
  三代嘉禾宋書
  周徳三苗共穂 商徳同本異穟 夏徳異本同秀
  三神芝博物志
  上芝車馬形 中芝人形 下芝六畜形
  三芝抱朴子此三芝得服之白日昇天也
  參成芝赤色有光扣則音如金石折而續之即復如故木渠芝𭔃生木上形如蓮花九莖一樷味甘而辛建木芝生於廣都皮如纓蛇實如鸞鳥 又樊桃芝其木如昇龍花葉如丹羅實如翠鳥髙不過五尺生名山之隂東流之上立夏之𠉀伺得末服可五百嵗也
  五芝馮衍𫝊生句曲山求者投金環二雙於石間勿頋念必得矣
  龍伯芝似交龍相負食之為太極仙參成芝赤色有光食之為太極大夫燕胎芝色紫食之為正一郎中夜光芝夜視如月光食之為太清左御史料玉芝如玉食之為三官真御史 本草青芝生泰山一名木芝赤芝生衡山一名丹芝黄芝生嵩山一名金芝白芝生華山一名玉芝黑芝生常山一名𤣥芝 養生經五石鍊形六芝延年青赤黄白黑紫也
  三芝齊名嵇含甘𤓰賦世云三芝𤓰䖏一焉
  植根玉巖潤葉飛泉攬之者夀食之者仙是謂雲芝芙蕖振采擢莖𤣥瀨黄葩映日莫此為最是謂水
  芝 甘𤓰普植用薦神祗其名龍膽其味亦竒是謂土芝 沈休文詩三芝謂石芝靈芝肉芝也
  石𧰼五芝抱朴子生島嶼之涯𧰼有頭尾四足附於大石晦夜三百步便見其光非久齊至精及佩
  老子入山靈寳五符亦不得見也

  赤如珊瑚 白如截肪 黑如澤漆 青如翠羽黄如紫金
  肉芝五𩔖神仙傳蕭静之掘地得人手潤澤而白抱朴子山中見小人乗車馬長七八寸皆肉芝也萬嵗蟾蜍 千嵗蝙蝠 千嵗靈龜 風生獸 千嵗燕
  牡丹十九品易州進奉
  醉妃紅 先春紅 天外黄 赭紅 淺紅 肉紅起州黄 起⿳亠口⿱冖至 -- 臺紅 袁家紫 一拂黄 冠子黄延安紫 軟條黄 顫風嬌 袁家紅 飛來紅雲紅 桮紅 赭木
  二十四品歐陽永叔花品録
  姚黄千葉黄花出姚家魏花千葉肉紅花出魏丞相家細葉夀安 鞓紅亦曰青出紅單葉深紅花牛家黄亦千葉潜溪緋千葉緋花出潜溪寺左花千葉紫花一名平頭紫獻來紅 葉底紫 鶴翎紅花末白而本肉紅如鶴翎添色紅 倒暈檀心多葉紅花朱砂紅 九蘂真珠千葉紅花延州紅 多葉紫 粗葉夀安千葉肉紅花出夀安縣錦屏山中丹州紅 蓮花蕚多葉紅花三⿳亠口⿱冖至 -- 臺一百五多葉紫花寒食前後開最先鹿胎花多葉紫花有白㸃甘草黄色如甘草一擫紅 玉版白白花單葉細長如拍板
  六十五品陸㳺天彭牡丹譜
  状元紅 祥雲 紹興春 臙脂樓 玉腰樓 金腰樓 雙頭紅 富貴紅 一尺紅 鹿胎紅 文公紅 政和春 醉西施 迎日紅 彩霞 疉羅勝疉羅 瑞露蟬 乾花 大千葉 小千葉右二
  十一品紅花紫繡毬 乾道紫 潑墨紫 葛巾紫 福嚴紫右五品紫花禁苑黄 慶雲黄 青心黄 黄氣毬右四品黄花玉樓子 劉師哥 玉覆盆右三品白花歐碧右一品碧花轉枝紅 朝霞紅 灑金紅 瑞雲紅 燾陽紅 探春毬 米囊紅 福勝紅 油紅 青絲紅紅鵝毛 粉鵝毛 蹙金毬 間綠樓 銀絲樓六對蟬 洛陽春 海芙蓉 膩玉紅 内人嬌朝天紫 陳州紫 袁家紫 御衣紫 靳黄
  玉抱肚 勝瓊 白玉盤 碧玉盤 界金樓 樓子紅右三十一品未詳
  牡丹五著名
  姚黄左紫魏花以姓著 青州丹州延州以州著燾安潜溪以地著 一擫紅鶴翎紅朱砂紅玉版白多葉紫甘草黄以色著 秋來紅添色紅九蘂真珠鹿胎倒暈檀心蓮花蕚一百五葉底紫皆著其異者
  芍藥三十一品劉貢甫芍藥花譜
  上之上冠羣芳大旋心冠子㴱紅賽羣芳小旋心冠子寳糚成髻子色㣲紫盡天工青心紅冠子曉糚新白襭子㸃糚紅紅襭子上之下疉香英紫樓子積嬌紅紅樓子中之上醉西施大條冠子淡紅道糚成黄樓子掬香瓊青心玉板冠子素糚殘初開粉紅漸白試梅糚白樓子淺糚匀粉紅冠子中之下醉嬌紅㴱紅冠子擬香英紫寳相冠子妬嬌紅紅寶相冠子縷金囊金線冠子下之上怨春紅硬條冠子妬鵝黄黄絲頭蘸金香金蘂紫單葉試濃糚緋多葉下之中宿糚殷紫髙多葉取次糚淡紅多葉聚香絲紫絲頭簇紅絲紅絲頭下之下效殷糚小樓多葉㑹三英三頭聚蕚合歡芳雙頭並蒂擬繡韀鞍於兩邉垂下銀含棱白緣
  八品王觀芍藥後譜
  御衣黄色淺而葉疎𩔖黄樓子黄樓子五七層間以金線袁黄冠子如髻子峽石黄冠子如金線冠子鮑黄冠子色𩔖鵝黄楊花冠子心黄葉紅間以金線湖纈紅色㴱淺相間黽池紅品蕚式三𩔖
  芍藥四朶后山談樷廣陵芍藥有紅瓣黄腰者號金帶圍出則城中當有宰相四公果應其兆韓魏公守廣陵王岐公 王荆公 陳秀公同時會賞
  花九錫羅虬
  重頂帷障風金剪刀剪折甘泉玉缸雕文⿳亠口⿱冖至 -- 臺安置畫圖 翻曲 美醑新詩詠
  菊三十五品范成大菊譜
  龍腦一名小銀⿳亠口⿱冖至 -- 臺葉色𩔖染鬱金而外色純白出京師新羅一名玉梅一名倭菊千葉純白長短相次出海外國都勝鵝黄千葉葉厚有雙紋出陳州御愛一名笑靨淡黄千葉葉有雙紋或云出禁中故名玉毬白花蘂中小葉如茸出陳州玉鈴純白千葉中有細鈴金萬鈴正黄色葉有鐸形大金鈴花五出如鏤鈴之形⿳亠口⿱冖至 -- 臺浮黄葉五出下有雙紋白葉承之出洛陽水北小民家未多見也棣棠㴱黄雙紋多葉蜂鈴千葉㴱黄中有鈴葉鵝毛淡黄纖細如毛生花萼上毬子㴱黄千葉最小夏金鈴㴱黄千葉六月開秋金鈴㴱黄重葉萼如鈴狀出西京金錢㴱黄雙紋重葉𩔖滴漏花出西京鄧州黄單葉雙紋薔薇㴱黄單葉黄二色鵝黄雙紋多葉甘菊㴱黄單葉出雍州酴醿純白千葉出相州玉盆多葉黄心而下有濶白葉承之出滑州鄧州白單葉雙紋白花中出鈴萼白菊單葉白花銀盆鈴葉之下别有雙紋白葉出西京地肥則花大若盆順聖淺紫一花不過六七葉毎葉盤疉凡三四重出陳州鄧州夏萬鈴開以五月紫色細鈴出鄜州秋萬鈴千葉淺紫出鄜州繡毬千葉紫花花葉尖闊出西京荔枝千葉紫花葉卷為筒出西京垂絲粉紅千葉葉細如茸出西京楊妃粉紅千葉合蟬粉紅桐葉紅二色千葉深淺紅二色出西京桃花粉紅單葉中有黄蘂開於諸菊之先
  劉蒙菊譜三十七品史正志二十八品略同
  勝金黄 疉金黄 棣棠菊 疉羅黄 麝香黄千葉黄 太真黄 單花 小金錢 垂絲菊 鴛鴦菊 金鈴菊 毬子菊 小金鈴 藤菊花 十様菊 甘菊 野菊以上黄花五月菊 金杯玉盤 喜容 御衣黄 萬鈴菊 蓮花菊 芙蓉菊 茉莉菊 木香菊 酴醿菊 艾葉菊 白麝香 銀杏菊 白荔枝 波斯菊以上白花佛頂菊 桃花菊 臙脂菊 紫菊以上雜色
  菊兩種本草經其花相似惟以甘苦别之
  甘蘜花花大氣香莖紫此日精也其葉可羮其花可釀其囊可枕其實可仙野菊花花小氣烈莖青味苦名為苦薏非真菊也
  采菊四時王子喬甘菊方服之者長夀食之者通神
  三月上寅採曰玉英 六月上寅採曰容成 九月上寅採曰金精 十二月上寅採曰長生
  菊五美
  圓花髙懸準天極也 純黄不雜后土色也 早植晩登君子徳也 冒霜吐穎𧰼勁直也 杯中輕體神仙食也
  蘭蕙二種山谷以蘭比君子蕙比士大夫
  一幹一花而香有餘者為蘭 一幹數花而香不足者為蕙 又以花正月開者為蘭三四月開者為蕙
  春秋二蘭邵伯温曰今沅澧間所生在春則黄在秋則紫然春黄不若秋紫之芬郁也細葉者春花花少 闊葉者秋花花多
  王氏蘭譜四十品龍江人名貴學字進叔宋淳祐間著
  陳夢良有二種一紫幹一白幹陳承議字夢良得於官所吳蘭 趙十使何蘭或名潘蘭有紅酣香醉之状大張青有二種大張花多小張花少得之張姓讀書岩蒲統領蒲統領逐㓂見一所似非人世四周幽蘭欲摘一老叟 -- 臾 ?曰此花有神不可多摘陳八斜 淳監糧出於長秦亦以邑名許景初 石門紅亦云趙蘭蕭仲紅時人呼為花梯何首座陳吳諸品出其名亞矣林仲禮亦云仲美粉糚成茅蘭 金梭邊夕陽返照恍然金色漳人寳之罕傳於外以上紫蘭竈山昔有
  煉丹於山者丹未成種蘭竈傍因名東野朴守郡品為花魁濟老僧廣濟修養窮谷有神人授之又名一線紅惠知客 施蘭得之施尉李通判 鄭白善曰大鄭鄭少舉曰小鄭仙霞九十蘂 馬大同一曰朱撫或曰翠㣲又曰五暈黄八兄 朱蘭得於朱僉判周染 夕陽紅或謂生夕陽東山因名雲嶠以地名海島精寺也林郡馬 青蒲 獨頭蘭建浙間謂之獻嵗正觀堂主 名第出周先生匡物讀書林因此人愛而存之魚魫蘭此白蘭之竒品更有髙陽蘭四明蘭碧蘭出於龜山院陳沈二仙修行處莆中竒品翁通判泉州竒品建蘭南建竒品碧蘭廣州竒品
  四色花卭州弄色木芙蓉號為文官花唐學士院有之豈即今之三醉芙蓉𫆀
  先白 次緑 次緋 次紫
  芙蕖八名爾雅荷也
  其莖茄 其葉蕸 其本蔤 其華䓿萏 其實蓮其根藕 其中菂蓮中青白皮子也菂中薏中心苦者是也
  蔓菁六利嘉話録諸葛亮出師令所至種之宋時猶呼諸葛菜
  出甲可生啖 舒葉可煮食 居則隨滋 棄不令惜 回即易尋 冬劚根食
  蔗四色洪景盧五筆
  杜蔗紫嫩味佳專用作霜西蔗可用作霜色淺不貴艻蔗本草謂荻蔗可作沙糖紅蔗本草名崑崙蔗止可生啖
  茯苓四變抱朴子按老子玉策
  松脂入地千年變為茯苓 千年變為琥珀 千年變為石膽 千年變為威喜 𤣥覽人參千嵗為小兒枸𣏌千嵗為犬子楓脂千嵗為琥珀
  枸𣏌四名廣韻
  春名天精子 夏名枸𣏌 秋名却老枝 冬名地骨皮
  天門冬五名爾雅所謂𧄸冬也亦作滿冬
  東嶽名淫羊霍 中嶽名天門冬 西嶽名管松北嶽名無不愈 南嶽名百部
  附子五名廣雅穫奚毒附子也
  一嵗為前子 二嵗為烏喙 三嵗為附子 四嵗為烏頭 五嵗為天雄
  艮嶽八芳草
  金蛾 玉蟬 虎耳 鳯尾 素馨 渠那 茉莉含笑
  草七占齊民要術師曠以正月占之
  嵗欲豐甘草先生謂薺嵗欲苦苦草先生謂葶𮒃嵗欲惡惡草先生謂水藻歲欲旱旱草先生謂蒺藜歳欲雨雨草先生謂藕嵗欲疫病草先生謂艾可治病也歲欲流流草先生謂蓬𩔖飄薄也
  三葉呂氏春秋孟夏之月殺三葉𫉬大麥
  薺 葶𮒃 菥蓂
  草木十二衰管子謂此土生某草則宜某穀衰草謂上下相重次也
  草名下於𩏴𩏴下於莧 莧下於蒲 蒲下於葦葦下於雚 雚下於蔞 蔞下於荓 荓下於蕭蕭下於薜 薜下於雈 雈下於茅下謂短者生於髙者之下
  藥三品神農經
  上藥養命謂五石鍊形五芝延年也中藥養性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也下藥治病謂大黄除實當歸止痛也
  五藥周禮疾醫注
  草 木 蟲 石 榖 文𨕖詩注有金無蟲
  本草三藥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地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主養病以應人
  藥八百五十種六典注
  三百六十種神農本經一百八十二種名醫别錄一百一十四種新修本草一百九十四種有名無用

  木名三時
  椿從春 楸從秋 榎從夏
  十二月樹淮南子
  正月楊 二月杏 三月李 四月桃 五月榆六月梓 七月楝 八月柘 九月槐 十月檀十一月棗 十二月櫟
  梧桐十二葉遁甲經一邊六葉從下數
  一葉為一月 閏月十三葉
  建木八異山海經在弱水上青葉紫莖𤣥華赤實
  日中無影 百仞無枝 上有九欘枝回曲也下有九枸根盤錯也其實如麻似麻子也其葉如芒芒木似棠梨太皥爰過黄帝所為
  模木四時葉淮南王木譜生周公冡上以色得其正也
  春青 夏赤 秋白 冬黑
  南山二木劉子康叔與伯禽見周公三見而三笞商子令往觀二木明日入見公勞而食之其陽曰橋疎而仰父道也其隂曰梓勃而俯子道也
  梅十一種范成大梅譜
  江梅 早梅 官梅 消梅 古梅 重葉梅 緑蕚梅 百葉緗梅 紅梅 鴛鴦梅 杏梅
  蠟梅三種同上
  狗蠅梅子種不接花小香淡其味最下一作九英磬口梅經接花疎雖盛開常半含檀香梅最先開色㴱黄如紫檀花密香濃此品最佳
  梅四徳四貴
  初蘂為元 開花為亨 結子為利 成熟為貞貴稀不貴繁 貴老不貴嫩 貴痩不貴肥 貴含不貴開
  梅二詩楊東山云
  疎影横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黄昏此為梅寫真之句梅之形體也雪後園林纔半𣗳水邉籬落忽横枝此為梅𫝊神之句梅之性情也
  竹四名海錄碎事
  紫雲葢慈竹也赤玉脂桃竹也青𧉮枝苦竹也紅鵲尾青竹也
  七美劉寛夫𠜴竹記
  堅配松柏 勁陵霜雪 密泊晴烟 疎漏宵月嬋娟可翫 勁挺不回 檀欒風生 韻合宮徴
  竹似賢四白居易養竹記君子多樹之為庭實焉
  竹本固固以樹徳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虚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
  桂三色
  紅為状元 黄為㮄眼 白為探花郎
  三種南方草木状
  丹桂葉如柏葉皮赤菌桂葉如柿葉牡桂葉如枇杷葉 閩中四季開花有子此真桂也江南八九月開花無子此木樨也草木花皆五出惟桂四出草木葉皆一脊惟桂三
  
  荔枝三品圖經
  閩中第一 蜀川次之 嶺南為下 果譜荔枝以林檎為兄石榴為弟龍眼為奴
  三十二品蔡君謨荔枝譜
  陳紫 江緑 方家紅 㳺家紫 小陳紫 宋公荔 藍家紅 周家紅 何家紅 法石白 綠核圎丁香 虎皮 牛心 硫黄 玳瑁紅 朱柿蒲桃 蚶殻 龍牙 水茘 密茘 丁香茘
  大丁香 雙髻 真珠 十八娘 將軍茘 (⿰釒义)-- 釵頭顆 粉紅 中元紅 火山 有名一品紅者言極品也在福州州堂前状元紅者言第一也在福州報國寺
  十如三變白樂天茘枝圖謂大略如彼其實過之
  形狀團圑如帷葢 葉如桂冬青 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 朶如蒲桃 核如琴軫 殻如紅繒膜如紫綃 瓤肉瑩白如冰雪 漿液甘甜如醴
  酪 離本枝則一日色變 二日香變 三日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九勝蔡君謨云興化晚熟其實廣上圎下大可徑寸五分樂天髣髴顔色而甘滋九勝莫著香氣清逺 色澤鮮紫 殻薄而平 瓤厚而瑩膜如桃花紅 核如丁香母 剝之凝如水精 食之消如絳雪 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狀也
  李九標蕭瑀陳叔達論
  香 雅 淡 細 潔 密 宜月夜 宜緑𩯭宜從酒
  二柰潘岳賦注
  張掖白柰 酒泉丹柰
  橘二十七種韓彦直橘譜温郡最多種而乳柑推第一謂其味似乳酪也故為真柑柑自别為八種 橘又自别為十四種 橙子之屬𩔖橘者又自别為五種
  櫻桃三種楊膳夫録食之皆不如蠟珠
  吴櫻桃大而殷蠟珠黄而白水櫻桃小而赤
  三桃爾雅
  荆桃今櫻桃冬桃子冬熟榹桃實似桃而小
  㯽榔四功論其徳則賦性疏通而不洩氣禀味嚴正而有餘甘有是徳故有是功也
  醒能使醉毎食則熏然頰赤若飲酒醉能使醒酒後嚼之餘酲頓散饑能使飽饑而食之則充然氣盛飽能使饑食後食之則不致停積
  柿七絶
  夀 多隂 無鳥巢 無蟲 霜葉可愛 嘉實落葉肥大
  五地好種何晏九州論
  安平好棗 中山好栗 魏都好杏 真定好梨河内好稻
  果實諸名次國史補李直方第果實如貢士名范蔚宗諸香品時輩侯朱虚百官本草皆此𩔖也緑李為首 楞梨為副 櫻桃為三 甘子為四葡萄為五 或薦茘枝曰𭔃舉之首
  張景修十二客
  梅花清客 牡丹貴客 芍藥近客 荼䕷雅客瑞香佳客 薔薇野客 桂花仙客 荷花靜客茉莉逺客 蘭花幽客 菊花夀客 丁香素客
  曽端伯十友
  荼䕷韻友 茉莉雅友 瑞香殊友 荷花淨友岩桂仙友 海棠名友 芍藥艶友 梅花清友菊花佳友 梔子禪友
  雪中四友
  玉梅 臘梅 水仙 山茶
  二十四番花信梁元帝纂要小寒至榖雨凡四月八氣二十四𠉀毎𠉀以花之風信應之小寒一𠉀梅花 二候山茶 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 二候蘭花 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 三𠉀望春 雨水一𠉀菜花 二候
  杏花 三𠉀李花 驚蟄一𠉀桃花 二𠉀棠棣三候薔薇 春分一𠉀海棠 二𠉀梨花 三𠉀木蘭 清眀一𠉀桐花 二𠉀麥花 三𠉀栁花 榖雨一候牡丹 二𠉀荼䕷 三𠉀楝花盡則立夏
  二至花異出山谷云郁山梔子八出一株可一圍
  冬至隂極陽生梅桃李杏花皆五出 夏至陽極隂生鹿葱射干梔子威靈仙淨缾蕉花皆六出
  黄中李兩影集真記西王母居龍月城城産黄中李其花實上皆有黄中二字惜之過於蟠桃花開則三影 結實則九影
  水陸二華佛經優鉢羅華此云青蓮西域所生也
  陸地生華須曼華第一 水中生華優鉢羅華第一
  三天香佛經
  天木香莫若牛頭旃檀 天澤香莫若詹糖熏陸天華香莫若優蒲伊蘭
  一木五香婆利國有婆律樹髙八九丈痩者出龍腦肥者出婆律香
  根旃檀 節沈香 花雞舌 葉藿 膠薰陸
  一樹八香唐本草交阯有蜜香樹其外皮幹皆朽其木心與枝節不爛者即香也
  細枝𦂳實為青桂 堅黑沈水為沈香有生結熟結二種半浮半沈與水面平為雞骨 根節輕大為馬蹏 幹為棧香有生結熟結二種其花成實為雞舌香
  五木珠囊隐訣正月一日煎湯沐浴令人至老髪黒道家謂青木香為五香
  一株五根 一莖五花 一枝五葉 一莖五節五節相對
  一根二樹金樓子云有樹名獨根分為二枝
  東向一枝是木威樹 南向一枝是橄欖樹
  黄金山交讓木潯陽記在南康都昌縣山上楠樹張華所謂交讓木也
  一年東榮西枯 一年西榮東枯
  四味木酉陽雜俎祈連山仙樹其實若棗
  竹刀剖則苦 木刀剖則酸 蘆刀剖則辛 金刀剖則甘
  寧浦荆三種南中草木状與牡荆蔓荆異
  金荆可作枕 紫荆堪作床 白荆堪作履 又杜荆節不相當月暈時刻與病人身等置床下立愈
  二室三花李詩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嵩髙西麓四貝多樹一年三花白色香美 少林庭前四柏合抱參天三為老藤所纒
  崑崙四方樹淮南子
  珠樹玉𣗳在西 沙棠瑯玕在其東 絳樹在其南碧樹瑶樹在其北
  五方弧賈誼書太子生懸弧之禮
  東方弧以梧牲以雞南方弧以栁牲以狗中央弧以桑牲以牛西方弧以棘牲以羊北方弧以棗牲以彘
  三槐九棘
  三公之位 九卿之位
  八枳周書上下相維逓為藩蔽馮衍賦曰揵六枳而為籬
  徳枳維大人 大人枳維公 公枳維卿 卿枳維大夫 大夫枳維士 國枳維都 都枳維邑 邑枳維家












  讀書紀數略卷五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