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紀數畧 (四庫全書本)/卷42
讀書紀數畧 卷四十二 |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二
人部
釋氏𩔖
一相一味
二土
二宗
二諦
二智
二門
二障
涅槃三門
三寳
三宗
三身
三心
三明
三覺
三觀
三檀
三𮜿
三慧
三藏
三學
三乗法門
三乗
三車
三元門
三解脱
三解脱門
三句法門
三要法
三法要
三因
三緣
三空室
三有
三界
二十八天
三際
三世捨
三捨
三障
三漏
三苦
三業
三災
三旛
三輪
三衣
三印
四界
四輪
四輪
四大
四纒
四希有
四難
四果
四果
四義喻海
四敎
四法
四滿
四禪
四德
四𢎞願
四智
四智
四諦
四正勤
四神足
四神定
四静慮
四如意足
四念處住
四信業
四自在法
四無礙
四無畏
四歡喜法
四心
四無量心
四威儀
四解脱
四攝法
四緣
四流
四疑
四縛
四障
四相
四惑
四微
四種相劫
四生
四土
四田
四恩
五敎
五覺
五禪
五衍
五位
五根
五力
五隂
五藴
五分法身
五香
五乗法身
五眼
五戒
五蓋
五住
五住
五相
五障
五利使
五鈍使
五濁
六通
六波羅蜜
六度
六妙門
六欲
六賊
六根
六塵
六識
六入
六如
六大
六震動
六法平等智力
七滿
七菩提分
七無上
七最勝
七浄華
七聖財
七情
七漏
八還
八敎
八闗
八識
八垢
八自在
八正道
八勝處
八解脱
八風
九定
九帶
九根
九結
十身
十種喻身
十地十天
三千大千世界
十世界
十法界
十定
十忍
十通
十行
十信
十住
十囘向
十力
十神力
十度
十智
十蔵
十持
十化
十禪
十普門
十無礙
十𤣥談
十縛
十習
十二因緣
十二𩔖
十六妙觀
十八不共法
二十一空
三十七品
四大部經
隋佛經三部
三錄
三敎優劣
四佛
四方佛
佛三刼
七佛
二十八祖
六祖
三弟子
十大弟子
羅漢十八尊者
三門
獅象二好
八部龍神
佛六姓
佛十號
降生四瑞
四佛身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佛有十惱
佛應四處
五時説法
天雨四花
閻浮提中二像
龍象二比
三獸渡河
變相五牛
四姓出家
四聖僧
四部衆
七衆
比丘四義
逹摩六宗
六祖二派
南嶽二派
青源三派
五宗
五敎
蓮社十八賢
三支
東陽二乾
三生
六時經行
五種梵音
出世五食
苾蒭五徳
五精舍
雁堂五層
五香水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二 福建巡撫宫夢仁撰人部
釋氏𩔖
一相一味〈法華經如來説法〉
一相即眞如相 一味即一乗理
二土〈觀疏〉
穢土釋迦所主〈娑婆雜惡荆棘瓦礫不淨充滿〉淨土彌陀所主〈安養清淨池流行樹次於泥洹皆正定聚〉
二宗
智光稟龍樹大士依般若中觀等經論立法性宗〈空〉戒賢稟彌勒無著依深宻瑜伽等經論立法相宗〈有〉
二諦〈𢎞明集昭明太子問答〉
一真諦 二俗諦〈亦曰世諦〉
二智〈維摩〉
權智 實智
二門〈示苦樂二土開折攝二門〉
苦以折伏〈折則激其頑迷令厭五欲輪迴而欲出離〉樂以攝受〈攝則惕其懈怠俾忻淨土莊嚴而樂往生〉
二障〈圓覺經〉
一事障〈於世間事處生著〉二理障〈於眞空義處生著〉
涅槃三門
空門 無相門 無作門
三寳〈依之修行則出三界世間珍重無與為伍故名為寳〉
佛寳〈功成妙智道証圓覺〉法寳〈𤣥理幽微正教精誠〉僧寳〈禁戒守真威儀出俗〉 梵語佛佗達摩僧伽即三寳〈浮屠即佛佗之轉音唐人牽呼僧與塔為浮屠者誤〉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三歸
三宗
眼宗 身宗 心宗
三身〈圓覺經六祖云若悟三身即名四智〉
覺性法身 覺相報身 覺用化身 寳王云法身如月體報身如月光應身如月影 又毘盧遮那清淨法身盧舍那圓滿報身釋迦牟尼千百億化身
三心
大智心 大悲心 大願心
三明〈大經能除三愚故謂之明〉
一天眼智明〈現在〉二㝛命明〈過去〉三漏盡智明〈未來〉
三覺〈釋典〉
一自覺〈謂覺悟真性了惑虚妄〉二覺他〈謂運無緣慈處有情界〉三覺行圓滿〈謂窮源徹㡳行滿果圓〉
三觀〈法華經〉
空觀〈破見思惑証一切智成般若徳〉假觀〈破塵沙惑証道種智成解脱徳〉中觀〈破無明惑証一切㮔智成法徳身〉 圓覺經奢摩佗以寂淨為相即空觀三摩提以幻化為相即假觀禪那以離前二相即中觀 聞思修亦為三觀
三檀〈疏鈔〉
資生檀〈布施〉無畏檀〈持戒忍辱〉法檀〈精進禪定智慧也〉
三𮜿〈法華經〉
著如來衣修寂滅忍〈忍辱〉坐如來座修中空〈法空〉入如來室是無緣慈〈慈悲〉
三慧〈亦曰三觀〉
聞而不聴無受潤因 聽而不思無深㫖趣 思而不修終無證理
三藏
修多羅藏〈理也經也〉阿毗曇藏〈法也論也〉毗尼藏〈戒也律也〉 經律論咒為四法寳
三學
律〈被於身為律〉法〈説於口為法〉禪〈行於心為禪〉
三乗法門〈三車之教〉
大乗〈菩薩如大車能普度一切衆生〉中乗〈圓覺之人半為人半為已如車之中〉小乗〈阿羅漢獨了不度人如小車惟自載而已〉 一日小乗大乗最上乗
三乗〈法華經〉
一聲聞乗〈羅漢悟四諦而得道〉二緣覺乗〈辟支悟十二因緣而得道〉三菩薩乗〈行六度而得道〉
三車〈同上〉
羊車喻聲聞乗 鹿車喻緣覺乗〈一曰辟支佛乗〉牛車喻菩薩乗〈一曰大乗〉 大白牛車即一佛乗也
三元門〈古禪師云此是佛祖正見學人若不達此三元别有悟懈皆是邪見〉
體中元〈函蓋乾坤句〉句中元〈隨波逐流句〉元中元〈截斷衆流句〉
三解脱〈法數〉
性浄解脱 實慧解脱 方便浄解脱
三解脱門
定解脱門 無相解脱門 無願解脱門
三句法門〈杜鴻漸問無住禪師無憶無念無妄三句法門是一是三師曰非一非三〉
無憶為戒 無念為定 無妄為慧
三要法
防非止惡曰戒 六根渉境心不隨緣曰定 心境俱空照覽無礙曰慧
三法要〈金陵語録〉
戒生定 定生慧 慧生八萬四千法門
三因
正因 了因 緣因
三縁〈語録皆令解脱〉
一了自巳輪迴 二為紹隆三寳 三為六道四生
三空室〈法堂贊住心三空室是名三歸處〉
人空 法亦空 二空亦復空
三有
欲有 色有 無色有
三界〈楞伽云共二十八天〉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二十八天
四大王天〈四王持國増長廣目多聞〉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欲界無禪〉梵衆天 梵輔
天 大梵天〈初禪三〉少光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二禪三〉少淨天 無量淨天 遍淨天〈三禪三〉無雲天 福生天 廣果天 無想天 無煩天 無熱天 善見天 善現色天 究意天〈四禪九色界十八天獨行無天未盡形累〉空無邊處天 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 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四天身心戒盡定性見前〉
三際〈波斯匿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亦名三世即過去未来現在也〉
無前際 無後際 無中際
三世捨
過去捨〈過去心不可得〉見在捨〈現在心不可得〉未來捨〈未來心不可得〉
三捨
大捨〈内外身心一時俱捨〉中捨〈行道布徳無所希望〉下捨〈修行衆善有所希望〉
三障
惡道離業障而入人天 人天離事障而入二乗二乗離理障而入菩薩
三漏
欲界諸愛名欲漏 上二界愛名有漏 三界無明名無明漏
三苦
一苦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二壊苦〈因樂變異生諸憂惱〉三行苦〈念念遷謝之相〉
三業〈楞伽經即十惡〉
身三〈殺盜淫也〉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也〉意三〈貪嗔癡也〉 身三口四亦為七支業意三亦爲三業
三災〈俱舍劫章〉
饑饉 疾疫 刀兵〈小三災〉火 水 風〈大三災〉
三旛〈消一無於三旛言三旛雖行會為一同歸於無也〉
色 空 觀
三輪〈金剛經三輪體空謂三者皆不可得言無住相布施也〉
施者 受者 及所施物
三衣
僧伽黎〈即大衣〉鬱多羅僧〈即七衣〉安陁㑹〈即五衣〉
三印
印空 印水 印泥
四界〈按佛經無陽界稱三界〉
天界 地界 水界 陽界
四輪〈此四輪者天地之所以成也〉
風輪 水輪 金輪 地輪
四輪〈戒論欲摧八難當習四輪〉
生中國輪〈摧三途北洲長夀夭難〉修正願輪〈摧世智辨聰難〉植善輪〈摧盲聾瘖瘂難〉近善人輪〈摧佛前佛後難〉
四大〈空品四大本空五藴非有〉
地 水 火 風 古佛偈假借四大為身骨肉為地涕唾精液為水煖氣為火骨節運轉為風
四纒〈楞嚴經佛告阿難則汝身中繇此四纒分汝堪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聴為覺為察〉
堅相為地 潤溼為水 煖觸為火 動搖為風
四希有〈涅槃經〉
時希有曠劫難值 處希有三千唯一 徳希有福慧超勝 事希有神通方便
四難
諸佛難値 人身難得 好時難逢 大善難修
四果
預流果〈須陀洹也〉一來果〈斯陀含也〉不來果〈阿那含也〉無生果〈阿羅漢也〉
四果〈婆娑云大乗四果〉
初地生如來家是初果 天地得授記是二果 十地得授記是三果 佛地證無學是四果
四義喻海〈長水云〉
永絶百非如海甚深 包含萬有如海廣大 無徳不備如海珍寳 無法不現如海現影
四教
藏者〈文能含理理能含文〉通者〈通前藏教通後别圓〉别者〈别前藏通别後圓教〉圓者〈圓名圓妙圓頓圓足〉
四法〈法華經〉
一為諸佛䕶念 二植衆徳本 三入正定聚 四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四滿〈占察論四滿成佛〉
信滿 解滿 行滿 證滿
四禪
初禪性無憂故 二禪心無苦故 三禪極悦隨故四禪苦樂二忘不受輪迴生滅性故 又初禪〈有尋〉
〈有伺〉二禪〈無尋惟伺〉三禪〈無尋無伺〉四禪〈捨念法事〉
四徳〈𢎞𫝊序早淨六根速成四徳〉
常〈不遷不變〉樂〈不受二邊〉我〈得大自在〉淨〈三惑清淨〉
四𢎞願〈釋典〉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智〈楞嚴經若悟三身即名四智〉
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 成所作智
四智〈智論〉
道慧智〈見道實性實性中得開佛智見〉道種智〈知十法界諸道種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見〉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即悟佛知見〉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種種行見即入佛知見〉
四諦〈永嘉云此小乗所修四諦法也〉
知苦常懐厭離〈苦謂生老等〉斷集恒畏其生〈集謂聚集等〉證滅獨契無為〈滅謂壊滅〉修道唯論自度〈道謂修行〉
四正勤
精進根〈靈苖滋𫇮〉精進覺〈心心警策〉精進力〈毫釐不屈〉正精進〈不墮邪習〉婆娑云斷已生惡法如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防
流水増已生善如漑甘果栽未生善如鑽木出火
四神足〈婆娑云〉
集定斷行具神足 心定斷行具神足 精進定斷行具神足 我定斷行具神足
四神定〈同上〉
定根〈深自幽逺〉定覺〈寂而常照〉定力〈魔不能動〉正定〈入佛三昧〉
四靜慮〈同上〉
初離生喜樂 二定生喜樂 三離喜妙樂 四捨念清淨
四如意足〈同上〉
一欲〈布向慕樂欲為主〉二念〈一心正住精進為主〉三進〈精進無間心為主〉四慧〈心不馳散思惟為主〉
四念處住〈阿難問依阿修羅道〉
一觀身不浄〈自他身一切色法皆不浄〉二觀受是苦〈三受若違若順皆是苦〉三觀心無常〈心主不住本性流動念念無常〉四觀法無我〈善惡無記計我能行求不可得〉
四信業〈起信論〉
一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信佛〈有無量功徳常念恭敬願求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諸波羅故〉四信僧〈能修行自利利它樂親近求學故〉
四自在法〈自在王經〉
一戒 二神通 三智 四慧
四無礙
一義無礙智〈知諸法性義了了通達〉二法無礙智〈諸法名字分别無滯〉三詞無礙智〈辨説無礙令各得解〉四樂説無礙智〈十二部經隨根性為説〉
四無畏〈智論於大衆中廣説自它智斷既決定無所失則無恐懼之相〉
一一切無畏 二漏盡無畏 三説障道無畏四説苦盡無畏
四歡喜法
一儉素歡喜〈能引少欲樂〉二積學梵行歡喜〈能引逺離樂〉三無悔歡喜〈引三摩地樂〉四樂斷樂修歡喜〈䏻引三菩提樂〉
四心〈菩薩四心〉
廣大心 勝心 常心 不顛倒心
四無量心
大慈〈授與饒益〉大悲〈除去哀損〉大喜〈慶慰〉大捨〈𡨚親〉
四威儀
行 住 坐 臥
四解脱〈淨名釋注〉
出家離土欲 行禪離憒亂 智慧離妄想 涅槃離生滅
四攝法〈法華〉
一布施〈樂財者以財施樂法者以法施〉二愛語〈以軟語隨順安慰一切衆生〉三利行〈隨起身口意行令各霑利益〉四同事〈和光同事令其各得沾益〉
四縁
因縁〈諸法和合〉次第縁〈心心數法〉所緣縁〈法無所依〉増上縁〈法無可得〉
四流〈頭陀寺碑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髙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𢎞六度〉
欲流 有流 無明流 見流
四疑〈楞嚴經阿難所起四疑即是對破八還之惑〉
物我疑即對明暗還〈照物則明執我則暗〉廣狹疑即對通塞還〈廣容則通狹局則塞〉是非疑即對緣空還〈是則成緣非即皆空〉斷常疑即對塵霽還〈常緣為塵自然為霽〉
四縛〈唯識論不出三界不得解脱故名亦曰四結〉
一貪 二嗔 三戒取 四見取 去貪嗔加欲取我語取為四取
四障〈圓覺經〉
惑障 業障 報障 見障
四相〈同上以自他憎愛解〉
我相〈我是自在之名〉人相〈人為主宰之目〉衆生相〈衆生取續前羲〉夀者相〈夀者取接後名〉 唯識論生相謂本無今有住相謂生位暫停異相謂住别前後滅相謂暫有還無
四惑〈同上亦名四煩惱〉
我癡 我見 我慢 我愛
四微〈釋典〉
色 香 味 觸 合四大為八法亦名八有色
四種相劫〈釋典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世界成而即住住而續壊壊而復空空而有成連環無端都将成住壊空八十轆轤結算一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為始結之極數所謂一大劫也〉
成 住 壊 空
四生〈瑜珈經〉
舍藏而出曰胎生〈人獸之𩔖〉依殻而延曰卵生〈禽鳥之𩔖〉假潤而生曰溼生〈魚蛙之𩔖〉無而忽有曰化生〈蠶蟬之𩔖〉
四土〈天台浄名佛説世間隨見有四種國土不同〉
世間所見瓦礫荆𣗥謂之凡聖同居土 羅漢見為七寳琳瑯謂之方便有餘土 菩薩見為浄妙五塵謂之實報荘嚴土 諸佛見為法身祕藏謂之常寂光土
四田〈見法論〉
供父母曰恩田 供三寳曰敬田 供貧病曰悲田總名曰福田
四恩
國王 諸佛 父師 施主
五教〈浄因繼成云〉
如愚法小乗教〈乃有義〉如大乗始敎〈乃空義〉如大乗終敎〈乃不有不空義〉大乗頓敎〈乃即有即空義〉一乗圓敎〈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義〉
五覺
衆生覺 聲聞覺 二乗覺 菩薩覺 佛覺
五禪〈𫝊燈錄禪有淺深階級〉
外道禪〈欣上厭下而修〉凡夫禪〈正信因果亦欣厭而修〉小乗禪〈悟我空偏眞之理而修〉大乗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眞理而修〉最上乗禪〈悟息本來清浄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依此而修亦名如來清浄禪宗宻禪〉
五衍〈栁子頭陀寺碑注即五乗也〉
一人 二天 三聲聞 四辟支佛 五菩薩
五位
下賢 中賢 上賢 聖 菩薩
五根〈能生聖道故名為根〉
信根〈能入法海〉念根〈住持不忘〉精進根〈念兹在兹〉定根〈湛寂靈通〉慧根〈明辨實諦〉
五力〈即五根増長具有大力故名為力〉
信力〈一念萬年〉念力〈全清絶照〉精進力〈塵劫無怠〉定力〈須彌髙固〉慧力〈摧邪顯正〉
五隂〈佛書即五藴〉
色隂〈厯歴分明〉受隂〈須絶在心〉想隂〈心緣此理〉行隂〈行因此理〉識隂〈汙穢眞性〉
五藴〈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者皆能蓋覆眞性封蔀妙明故謂之蘊又名五衆〉色〈衆生所執根身器界質礙形量之物〉受〈現前領納違順二境能生苦樂者〉想〈緣慮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境者〉行〈念念遷流〉識〈明了分别〉
五分法身
戒〈超色隂〉定〈超受隂〉慧〈超想隂〉解脱〈超行隂〉知見〈超識隂〉
五香〈瓔珞云五分法香〉
戒香攝身 定香攝意 慧香攝亂 解脱香攝倒見 知見香攝無明
五乗法身
實相法身 功徳法身 法性法身 應化法身虛空法身
五眼〈涅槃經頌〉
天眼通非礙 肉眼礙非通 法眼惟觀俗 慧眼了知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法華經五耳五鼻五舌五身
五戒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併不食肉不貪嗔不邪見不毁謗不欺誑為十戒
五蓋〈天台賦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遊䝉〉
貪欲 嗔恚 睡眠 調戲 疑悔
五住
見為一住〈各見一切處住也〉思惑分三〈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塵沙無明合為一住 又上二句爲四住
五住
資糧住 功行住 通達住 修習住 究竟住
五相〈首楞云〉
五隂〈五蘊〉六入〈六根〉十二處〈根塵〉十八界〈加六識〉七大〈四大加空覺識〉
五障〈法華〉
欺為信障 怠為進障 嗔為念障 恨為定障怨爲慧障
五利使〈亦名五見〉
一身見〈謂起我身之見〉二邊見〈謂起邊傍之見〉三戒取〈謂起著我能持之見〉四見取〈謂起自負所見之見〉五邪見〈謂起邪外不正之見〉
五鈍使〈較五利稍爲重滯故名鈍使〉
貪 嗔 癡 慢 疑 合五利使爲十煩惱
五濁〈彌陀經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即釋迦所主大千世界也〉
劫濁 見濁 煩惱濁 衆生濁 命濁
六通〈經云六通者三乗之功徳也〉
一天眼通〈見逺方色〉二天耳通〈聞障外聲〉三身如意通〈飛行𨼆顯即神境通〉四他心通〈水鏡萬慮〉五𪧐命通〈神知已往〉六漏盡通〈慧解累世〉
六波羅〈梵語波羅華言到彼岸五者為舟般若爲導導則絶有相之流升無相之彼岸也〉檀波羅〈布施 如㡳〉尸羅〈持戒 如舵〉羼提〈忍辱 如蓬簟〉毘利𫆀〈精進 如篙棹〉禪定〈静慮 如碇石〉般若〈智慧如〉
六度〈即六波羅蜜 止觀云六度對治六蔽〉
布施〈治慳貪〉持戒〈治破戒〉忍辱〈治嗔恚〉精進〈治懈怠〉静慮〈治散亂〉智慧〈治愚癡〉 涅槃經布施以廣仁義持戒以守信忍辱以爲謙精進以思敬禪定以守静智慧以通理加方便智度願度力度爲十度
六妙門〈釋敎〉
一數息〈攝心在息從一至十〉二隨息〈細心隨息知出知入〉三止〈息心浄慮〉四觀〈分别推析〉五還〈轉心返照〉六淨〈心無所依妄波不起〉
六欲〈浄名經〉
一色 二形貌 三威儀恣態 四言語音聲 五細滑 六人相〈男女形相〉
六賊
眼〈喜怒相親〉耳〈聼審相續〉鼻〈愛憎香臭〉舌〈嘗味甘苦〉身〈貪嫌澀滑〉意〈常審思量〉
六根〈浄名經亦名六觸六情又名六想六愛〉
眼所見處 耳所聞處 鼻所香處 舌所味處身所觸處 意所思處
六塵〈以其汙人之浄心故曰塵〉
色〈形顯質礙〉聲〈反聞成迷〉香〈薫蕕自知〉味〈酸醎遷怒〉觸〈泠暖勞苦〉法〈萬般紛紜〉
六識
眼識〈𤣥黄不眞〉耳識〈苦樂音異〉鼻識〈觀氣旋光〉舌識〈辨説邪正〉身識〈隨機見儀〉意識〈緣慮循空〉 合根塵識為十八界
六入〈空品以互相渉入為義又名六受〉
眼入色 耳入聲 鼻入香 舌入味 身入觸意入法
六如〈金剛經亦曰六觀〉
夢〈從虚妄見〉幻〈從顛倒起〉泡〈不可乆立〉影〈從業緣現〉露〈見睍則睎〉電〈速滅不住〉
六大〈行法云亦名六界〉
地大〈堅凝窒礙〉水大〈潤下滋愛〉火大〈炎上生嗔〉風大〈鼓籥燥動〉空大〈不見邊表〉識大〈方法本原〉 楞嚴經地水火風加空覺識為七大
六震動〈佛説法時普佛世界六種震動震即是聲動即是形〉
搖颺不安曰動 自下升髙曰起 忽然騰舉曰踊𨼆𨼆有聲曰震 雄雄抑曰吼 呼嗑發響曰
擊
六法平等智力
一如響平等智力 二如鏡像平等智力 三如幻平等智力 四清浄平等智力 五世法平等智力六集因緣平等智力
七滿〈佛身七處滿〉
頭 兩手 兩肩 兩足
七菩提分〈即七覺支覺即菩提支即分謂分分隨宜而用也〉
一擇法〈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别眞偽故〉二精進〈修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故〉三喜〈心得法喜時善能覺了不隨顚倒之法而生喜故〉四除〈除諸見煩惱時善能覺了斷絶虚偽不損眞正善根故〉五捨〈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取捨虚偽永不追憶故〉六定〈發諸禪定時善能覺了諸禪虚假不生見愛故〉七念〈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沈沒當念用擇喜進三支察而起之若心得動當念用除捨定三支攝而伏之念念調和使中適故〉
七無上
身無上 道無上 正見無上 智無上 神力無上 斷障無上 住無上
七最勝〈瑜珈〉
安住最勝 依止最勝 竟樂最勝 事業最勝巧便最勝 囘向最勝 清淨最勝
七淨華〈淨名經〉
一戒淨〈身口意始終淨〉二心浄〈三乗制煩惱斷結漏盡〉三見净〈見法眞住不起妄想〉四度疑〈見染斷疑〉五分别道〈是道宜行非道宜捨〉六斷知見〈所行所斷通達分明〉七涅槃
七聖財
信 精進 戒 慚愧 聞捨 忍辱 定慧
七情
喜 怨 憂 懼 愛 憎 欲
七漏
一見自性 二諸根相應 三忘所依 四惡所引五親近所發 六愛所雜 七念所知障
八還〈楞嚴經〉
明還日輪 暗還黒月 通還戸牖 壅還牆宇緣還分别 頑虚還空 蔚𡋯還塵 清明還霽
八教
頓教〈不從漸來直説於人〉漸敎〈中間三昧次第調停〉祕宻敎〈同聽異聞互不相知〉不定敎〈聞小証大聞大証小〉藏敎〈經律論三各含文理〉通敎〈三乗共行鈍同三藏利通别圓〉别敎〈獨菩薩法次第修証〉圓敎〈八法滿足一切圓融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八關〈婆娑云齋以不過中食為體以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又名八支齋法故言八不言九也〉不殺 不盜 不婬 不妄語 不飲 不坐髙廣牀 不著花鬘瓔珞香油塗身薫衣 不自歌舞徃聽 不過中食
八識〈楞伽經〉
眼 耳 鼻 舌 身為五識 意為六識 𫝊送爲七識 舍藏爲八識
八垢〈即八妄想〉
念煩惱 不念煩惱 念不念煩惱 我煩惱 我所煩惱 自性煩惱 差别煩惱 攝受煩惱
八自在
眞常 真樂 眞我 眞浄 眞無常 眞無樂眞無我 眞無浄
八正道〈亦曰八正門又名八筏〉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正精進 正定正念 正命 八聖道無正精進而有正方便
八勝處
追相超勝 色界超勝 内外超勝 眞空超勝妙識超勝 空無超勝 非想超勝 想定超勝
八解脱〈法華經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觀内有色外亦觀色解脱 觀内無色外亦觀色解脱〈背棄色愛心初禪二禪〉内外諸色解脱〈背棄不浄心三禪〉空無邊處解脱〈棄下地法〉識無邊處解脱 無所有處解脱 非非想處解脱〈三者非棄下地法四禪四空〉滅受想處解脱〈背棄一切有緣心位過三界〉
八風
利〈得可意事〉衰〈失可意事〉毁〈不現前誹謗〉譽〈不現前贊美〉稱〈現前贊美〉譏〈現前誹謗〉苦〈徧身心〉樂〈適悦身〉
九定
初禪 二禪 三禪 四禪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非想處 滅受想處
九帶〈浮山遠録公編禪家為九帶集〉
一佛正法眼藏帶 二佛法藏帶 三理貫帶 四事貫帶 五理事從横帶 六屈曲垂帶 七妙叶兼帶 八金針雙銷帶 九平懐常實帶
九根
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樂根 捨根 意根
九結〈釋典〉
愛 恚 慢 無明 見 取 疑 嫉 慳
十身
自身 衆生身 國王身 業報身 聲聞身 圓
一覺身 菩薩身 智身 法身 虚空身
十種喻身〈浄名經〉
聚沬〈喻不可撮摩〉泡〈喻不得乆立〉炎〈喻從濁愛〉芭蕉〈喻中無有堅〉幻〈喻從顚倒起〉夢〈喻為虚妄見〉影〈喻從業緣現〉響〈喻屬諸因緣〉浮雲〈喻須臾變滅〉電〈喻念了不住〉
十地十天〈大藏一覽集〉
一歡喜地〈証聖位故〉名忉利天 二離垢地〈身心清浄〉名夜摩天 三發光地〈智已生明〉名兜率陀天 四燄慧地〈妙解廓然〉名化樂天 五現前地〈通達眞俗〉名大梵天 六難勝地〈功行超越〉名他化自在天 七逺行地〈隨方應化〉名光音天八不動地〈忍智自如〉名遍淨天 九善慧地〈通力自在〉名廣果天 十法雲地〈大智圓明〉名自在天
三千大千世界〈以其三次言千故曰三千大千〉
小千 中千 大千
十世界
銀色世界 妙色世界 蓮花色世界 薝葡色世界 優鉢羅花色世界 金色世界 寳色世界金剛色世界 頗黎色世界 平等色世界
十法界
慈心 悲心 息心 浄心 善心〈五樂以善心為根本〉貪心嗔心 癡心 慳心 殺心〈五苦以殺心為根本〉
十定〈華嚴經〉
普光明三昧〈身土重重相入周遍廣大無盡限故〉妙光明三昧〈明自佗境界身心無礙〉次第徧往佛土神通三昧〈以如幻智應物動寂依根本智恒無往來復此延住〉清浄心行三昧〈過阿僧祇世界諸佛所花香供養勤求妙法〉知過去荘嚴藏三昧〈知過去諸佛出現刦利度生夀命次第〉智光明藏三昧〈未來刦中諸佛已未設法皆悉能知〉了知一切世界佛荘嚴三昧〈能徧入十方世界見一切佛敎化荘嚴〉一切衆生差别身三昧〈人身入夜乂身出乃至刹那入三世起等〉法界自在三昧〈自身毛孔入此三昧而作佛事得法界自在〉無礙輪三昧〈住無礙三業佛土成衆生智轉浄法輪紹諸佛種〉
十忍〈同上〉
戒忍 定忍 慧忍 解脱忍 解脱知見忍 空忍 無相忍 無願忍 無常忍 無生忍
十通〈同上〉
他心通 天眼通 𪧐命通 未來通 天耳通無作通 言音通 色身通 真俗通 滅盡通
十行
歡喜〈始入法界不為邪動〉饒益〈常化衆生使得法利〉無違逆〈常修善法謙下恭敬〉無屈撓〈行大精進令一切至究竟涅槃〉無癡亂〈不為無明之所失亂〉善現生生〈常在佛國中生〉無著於我〈我所一切皆空〉難得成就〈難得善根〉善法〈説法授人成佛𮜿則〉真實〈二諦非如亦無非非相〉
十信
信心〈信常住理〉念心〈憶念無忘〉精進〈真精進𧼈〉慧心〈心精智慧〉定心〈周徧湛寂〉不退〈定光無退〉回向〈囘向佛地〉䕶法〈保持不失〉戒心〈安住無失〉願心〈十方隨願〉
十住
發心〈於諸劫中行十信心不作邪見廣求智慧〉治地〈常隨空心行諸法門〉修行〈長養衆善〉生貴〈身在佛家種性清浄〉具足方便〈多習無量善根〉正心〈成就第六般若法門〉不退〈入於無生畢竞空界〉童眞〈不生邪倒破菩提心〉法王子〈從佛王教而生於解當紹佛位〉灌頂〈觀空無相得無生心法水灌頂〉
十囘向
一救䕶衆生離衆生相〈以無相心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二不壊〈觀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三等一切諸佛〈三世佛法一切時行〉四至一切處〈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一切佛〉五無盡功徳藏〈以常住法授與前人〉六入一切平等善根〈行無漏善善而不二〉七等隨順一切衆生〈觀善惡無二一相〉八眞如相〈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無〉九無縳無著解脱〈以般若照三世諸法是一合相〉十八法界無盡〈覺一切法中道無相〉
十力〈法華經〉
一是處非處〈知一切因緣果報定相從如是因緣生如是果報不生果報悉知之〉二業智〈知一切衆生過現未來諸業諸受〉三定〈知一世諸禪三昧〉四根〈知它衆生諸根上下〉五欲〈知它衆生種種欲樂〉六性〈知世間種種性〉七至處〈知一切道至處相〉八𪧐命〈知一世乃至百十世姓名苦樂夀命長短等〉九天眼〈見衆生生時死時苦道惡道等〉十漏盡〈自知我生已盡不受後有〉
十神力〈同上〉
出廣長舌 通力放光 攝舌放光 俱共彈指六種震動 普見大㑹 空中唱聲 發言歸命遙散寳物 世界無礙
十度〈華嚴經後四度助前六度〉
施 戒 忍 進 定 慧 方便 願 力 智
十智〈同上〉
無礙智 無著智 無斷智 無癡智 無異智無失智 無量智 無勝智 無解智 無奪智又曰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智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間智普照一切世間智住持一切世間智知一切衆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
十藏〈同上〉
信藏 戒藏 慚藏 愧藏 聞藏 施藏 慧藏念藏 持藏 辯藏
十持〈同上〉
佛持 法持 僧持 業持 煩惱持 願持 供養持 行持 劫持 智持
十化〈同上〉
成等正覺 成熟有緣 授菩提記 隨衆生心隨衆生解 住於大捨 入諸聚落 攝諸浄信調惡衆生 現諸神通
十禪〈妙元云出家清浄禪〉
近善知識清浄禪 阿蘭若處禪 離戲論憒閙禪身心柔軟禪 智慧寂静禪 一切音聲禪 七
覺八道禪 離味著煩惱禪 通明清浄禪 内智方便游戲神通禪
十普門〈法華經〉
一慈悲普 二𢎞誓普 三修行普 四斷惑普五入法門普 六神通普 七方便普 八説法普九成就衆生普 十供養諸佛普
十無礙〈浄土指歸〉
心境一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修性不二〈全性成修全修成性〉因果理同〈心佛衆生三無差别〉眞俗雙泯〈空則心佛叵得假故心佛宛然〉依正互融〈依正荘嚴惟心發現〉勝劣同體〈應機大小法體不動〉一多相見〈見一佛即見十方佛〉廣狹自在〈塵同法界刹不離塵〉古今無間〈觀彼乆遠猶若今日〉寂用無礙〈不起滅定現諸威儀〉
十𤣥談
一乗妙道 不二法門 法華三昧 楞嚴四珠五眼分明 六通自在 契七覺支 𫉬八解脱九習浸消 十相具足
十縛〈垂裕論〉
忿恚曰嗔 𨼆覆自罪曰覆 意識昏迷曰睡 五情暗㝠曰眠 嬉遊曰戲 三業躁動曰掉 屏處起罪不自羞曰無慚 露處起罪不羞佗曰無媿財法不能施曰慳 佗榮心爇惱曰嫉
十習
淫 貪 慢 嗔 癡 誑 怨 見 枉 訟
十二因緣〈釋典此名順觀流轉門若無明滅則一切皆滅名逆觀還滅門〉
無明緣行〈因眼見色而生愛為無明為愛造業為行〉行緣識〈至心專念為識〉識縁名色〈識共色行曰名色〉名色緣六入〈六處生貪曰入〉六入緣觸〈因入求愛為觸〉觸緣受〈貪著心是受〉受緣愛〈纒綿不捨是愛〉愛緣取〈求是等法名取〉取緣有〈如是法生名有〉有緣生〈次第不斷名生〉生緣老病憂悲苦惱〈次第㫁絶故名〉
十二𩔖〈金剛經缺非有色非無色二𩔖〉
卵生〈魚鳥龜蛇𩔖〉胎生〈人仙龍畜𩔖〉溼生〈含蠢蠕動𩔖〉化生〈轉蜕飛行𩔖〉有色〈休咎晴明𩔖〉無色〈空散銷沈𩔖〉有想〈神魂精靈𩔖〉無想〈土木金石𩔖〉非有色〈如水母之𩔖〉非無色〈如咒詛厭生之𩔖〉非有想〈異質相成如蒲蘆之𩔖〉非無想〈附塊為如土梟之𩔖〉
十六妙觀
初日觀 二水觀 三地觀 四樹觀 五池觀六總觀 七華座 八像觀 九佛身 十觀音十一勢至 十二普觀 十三雜觀 十四上品三十五中品三 十六下品三
十八不共法
身無失〈行無不是〉口無失〈言無不法〉意無失〈念無不正〉無異想〈正信調直〉無不定心〈動而當静〉無不知已捨〈善惡諸法〉欲無滅〈不厭小善〉精進無滅〈動静平常〉念無滅〈善心澄湛〉慧無滅〈平實明了〉解脱無滅〈縛脱無二〉見知無滅〈遍知普見〉身業〈遂智慧行〉口業〈遊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身去無不了〈所修所行〉未知無不行〈所記所報〉見在無不在〈現受二乗〉
二十一空
内空〈六根無體〉外空〈六塵無相〉内外空〈六識無有〉空空〈病去藥除〉大空〈小乗法無〉小空〈四果相無〉勝義空〈功用段現〉有為空〈生滅相無〉無爲空〈無相亦空〉畢竟空〈諸相法盡〉無除空〈不見終始〉散空〈和合二離〉無變異空〈如如智力〉本性空〈法本常無〉自相空〈不待彼無〉共相空〈自他相盡〉一切法空〈皆不可得〉不可得空〈可亦不可〉無性空〈假縁即無〉自性空〈體本虚無〉無性自性空〈俱無亦無〉
三十七品〈法華經〉
四念處〈念以觀法〉四正勤〈勤以進修〉四神足〈足以𧼈証〉五根〈根不能㧞〉五力〈力能不屈〉七覺支〈覺能決了〉八正道〈正能總攝道品為助乃成佛果〉
四大部〈共六十四函〉
大般若經〈四十函〉大寳積經〈十二函〉大涅槃經〈四圅〉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函〉
隋佛經三部〈志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大乗 小乗 雜經 疑經别爲一部 又論戒律記凡十一種
三録
開元録〈僧智升撰〉正元録〈圓升撰〉續正元録〈圓照續〉
三敎優劣〈李士謙荅客問〉
佛日也 道月也 儒五星也
四佛〈楞伽經〉
化佛〈隨機赴感〉報生佛〈酬其往因〉如如佛〈理體無二〉智慧佛〈本覺顯照〉
四方佛〈老明經〉
東方香積世界阿閦〈矗〉佛 南方歡喜世界寳相佛西方安養世界無量佛 北方蓮華荘嚴世界微
妙聲佛
佛三劫〈即三祗〉
初劫釋迦佛 二劫寳髻佛 三劫然燈佛
七佛〈地持經〉
一毘婆尸〈此云勝觀釋迦於此佛世初種相好故為七佛之首〉二尸棄〈此云持髻〉三毘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荘嚴劫最後一佛〉四拘留孫〈此云所應斷賢劫第一佛〉五拘那舍牟尼〈此云金色仙賢劫第二佛〉六迦葉〈此云飲光賢劫第三佛人夀減至二萬嵗時出〉七釋伽牟尼〈此云能仁寂黙賢劫第四佛人夀百嵗時出〉
二十八祖〈自釋迦世尊而下為迦葉阿難至達摩為西天二十八祖〉
摩訶迦葉尊者 阿難 商那和修 優婆毱多提多迦 彌遮迦 婆須 佛䭾難提 伏䭾多 脇尊者 富那夜奢尊者 馬鳴大士 伽毗羅 龍樹 迦那提婆 羅㬋羅多 僧迦難提迦那舍多 鳩摩羅多 闍夜多 婆修盤頭 摩那羅 鶴勒那大士 師子尊者 婆舍斯多 不如宻多 般若多羅 菩提達摩尊者〈達摩梁武帝時入中國為初祖〉
六祖〈梁通天元年達摩來自西土為中國初祖至慧能為六祖而衣鉢絶〉
初祖達摩圓覺禪師〈姓刹利帝本多菩提多羅〉二祖慧可大祖禪師〈姓盧名神光〉三祖僧璨鏡智禪師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姓司馬〉五祖𢎞忍大滿禪師〈姓周〉六祖慧䏻大鑑禪師〈姓盧〉
三弟子〈清浄法行經佛遣震旦敎化〉
儒童菩薩彼稱孔子 淨光菩薩彼稱顔囘 摩訶迦葉彼稱老子
十大弟子〈白居易三敎論衡如仲尼之有十哲〉
迦葉 阿難 須菩提 舍利 弗迦旃 延目乾連 阿難律 優波離 羅㬋羅
羅漢十八尊者
賓波羅頗羅墮闍 迦諾迦䟦蹉 迦諾迦䟦釐墮闍 蘇頻陁 諾矩羅 䟦陀羅 迦哩迦 代闍羅弗多羅 戍博迦 半托迦 怙羅 那迦犀那因掲陀 戊那波斯 阿只多 注茶半托迦
都難提多羅 賓頭盧
三門
觀音耳門 文殊眼門 普賢心門
獅象二好
文殊之學得於智〈智之勇猛精進莫獅子若故文殊之好在獅子〉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静重莫象若故普賢之好在象〉
八部龍神
天龍 夜乂〈貴人一名輕捷〉乾闥婆〈天樂神〉阿修羅〈不飲酒有大勢力〉迦樓羅〈金翅鳥神〉緊那羅〈似人頭有角〉摩㬋羅迦〈大䗲神〉人非人等
佛六姓〈釋迦方志淨飯遠祖捨國修行受瞿曇姓惟釋迦慈悲充積故厯刦生於瞿曇種中〉一曰瞿曇〈此云純淑又云地最勝即大茅草王之姓也〉二曰甘蔗 三曰日種〈大茅草王出家學道成王仙弟子以籠盛懸樹上滴血於地出二甘蔗曰炙出一男一女即善生與妃〉四曰釋迦〈此云能仁昔甘蔗王斥四子於雪山北以徳化人成大國〉五曰舍夷〈貴姓也以住釋迦大樹林故名舍夷祈耶〉六曰刹利〈王種也此云田主劫初人食地味人情漸偽各有封植乃立有徳者主之也〉
佛十號〈法華經凡証佛位者皆具十號注十號初言本終言迹中言徳也〉
如來〈無虚妄故又云如來六通號也從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應供〈堪為人天福田道成徳備應受供養故〉正徧知〈徧知法界一塵不立萬徳皆備〉明行足〈具正明故福慧兩嚴知行並極故〉善逝〈不還來故隨流自至處處稱尊故〉世間解〈知三世間〉無上士〈無與等故超萬象而獨尊軼羣聖而獨出故〉調御大夫〈調佗心故制諸外道降伏魔怨故〉天人師〈為衆生眼模範人民儀刑釋梵〉佛〈自覺覺佗覺行圓滿〉世尊〈具兹十徳世出世間之所宗主故名世尊〉
降生四瑞〈迦譜〉
放光普照大千大地 十八相𨔝〈動〉魔宫 𨼆蔽日月無光 八部悉皆振動
四佛身〈涅槃經〉
法身 報身 應身 化身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釋氏書言世尊具〉
三十二相初自足下安平終至頂相髙圓猶如天子也 八十種好初自指爪獨長終至胷萬字相
佛有十惱〈法苑珠林〉
一六年苦行 二孫陀利謗 三金槍 四麻麥五瑠璃王殺釋種 六乞食空鉢 七旃遮女謗八調達推山 九寒風索衣 十雙樹背痛
佛應四處〈涅槃經波羅柰即鹿野苑最初説四諦處〉
降生維衛國 成道摩竭提 説法波羅柰 入滅拘尸那
五時説法〈釋迦如來説法四十九年適時而進天台智者判釋凡為五時〉
一最初成道於三七日説華嚴經譬日出先照髙山第一時 二於鹿苑十二年中説四阿舍小乗經譬日照幽谷第二時 三於諸處八年中説諸大乗經譬食時第三時 四於舍衛國諸處二十二年中説諸部般若經譬禺中第四時 五於𦒿闍崛穴山娑羅樹間八年中説法華涅槃經譬日輪當午第五時
天雨四花〈法華經佛説此經天雨注曼陀羅此云柔軟曼殊沙此云適意散四華者翻破四大故〉曼陀羅華 摩訶曼陀羅華 曼殊沙華 摩訶曼殊沙華
閻浮提中二像〈阿含經〉
優填王以牛頭旃檀作佛像 波斯匿王以紫磨金作佛像
龍象二比〈智度論以負荷大法者比之龍象〉
水行中龍力大 陸行中象力大 海録碎事法中龍象波羅提人中師子晉天竺法佛䭾斯那僧中鸞鳳光統律師流支三藏釋門瑚璉智聚法師法門領袖𤣥奘法師
三獸渡河〈娑羅論喻三乗所得有淺深〉
兔渡則浮 馬渡及腹 象渡徹底截流
變相五牛〈𫝊燈録大安和尚牧牛序嘗畫五牛為喻理直而簡〉
一體純白〈喻真性無染〉二首漸黒〈喻迷真起妄〉三體純黒〈喻𪧐業嬰纒〉四首漸白〈喻去妄為真〉五又純白〈喻復本還原〉
四姓出家〈四河入海同一醎味四姓出家同名釋氏〉
一刹帝利〈此云王種〉二婆羅門〈此云浄行〉三吠奢〈此云商賈〉四首陀〈此云農田〉
四聖僧
道果僧 菩薩僧 佛應化僧 聖應化僧
四部衆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七衆〈圓覺經〉
比丘 比丘尼 式乂摩那 沙彌 室羅末尼〈一作沙彌尼此出家五衆〉優婆塞 優婆夷〈此在家二衆〉
比丘四義〈浄名肇注〉
一浄命乞食 二破煩惱 三能持戒 四能怖魔
達摩六宗
有相宗 無相宗 定慧宗 戒行宗 無礙宗寂静宗
六祖二派
曰青源思 曰南岳譲
南岳二派
曰臨濟 曰潙仰
青源三派
曰曹洞 曰法眼 曰雲門〈雲門祖師文偃其的傳也〉
五宗〈五宗今惟臨濟獨盛〉
臨濟宗 溈仰宗 雲門宗 曹洞宗 法眼宗
五敎
賢者敎 天台敎 慈恩敎 南山敎 宻敎
蓮社十八賢〈晉逺公住廬山東林寺有白蓮池因號〉
慧遠 劉遺民 雷次宗 周續之 宗炳 張野張詮 慧持 竺道生 慧永 道昺 慧叡
曇順 曇常 道敬 曇詵 佛䭾跋陀羅尊者佛䭾耶舍尊者
三支〈髙僧𫝊世稱天下𫝊知不出三支〉
支謙受業於支亮 支亮受業於支纖
東陽二乾〈因語錄婺州名僧〉
乾俊 乾輔
三生〈𫝊燈録有省郎夢至碧巖一老僧前烟穗極微云此是檀越結願已二至矣〉
第一生𤣥宗時劍南安撫巡官 第二生憲皇時西蜀書記 第三生即今生也
六時經行〈張喬詩逺公窗下蓮花漏猶向山中禮六時按僧規以六時經行六時燕坐〉幽谷時〈寅也〉髙山時〈夘也〉日照髙山平地時〈辰也〉可中時〈巳也〉正中時〈午也〉鹿苑時〈未也〉至申則旦過而退
五種梵音〈釋氏書〉
正直 和雅 清徹 深滿 周遍 遠聞
出世五食〈阿含唯識説〉
一禪悦〈禪定資神輕安適恱即爲食義〉二願〈願力持法法身増長即爲食義〉三念〈念力明記聖道現前即爲食義〉四解脱〈解脱除障居然資益即為食義〉五法喜〈法喜内充極喜樂故即爲食義〉
苾蒭五徳〈古師云苾蒭西天草名有五徳故以名僧〉
體性柔軟〈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麤獷〉引蔓旁布〈喻𫝊法度人連緜不絶〉馨香遠聞〈喻成徳芬馥為衆所聞〉能療疼痛〈喻能斷煩惱毒害〉不背日光〈喻常向佛日〉
五精舍〈佛國〉
給園 靈鷲山 獮猴江 菴羅樹 竹林園
雁堂五層〈天竺本記達嚫國有伽葉佛伽藍穿大石山作之〉
最上為雁形 第二層作獅子形 第三層作馬形第四層作牛形 第五層作鴿形
五香水〈嵗時記四月八日諸寺設齋浴佛作龍華㑹〉
都梁香為青色水 鬱金香為赤色水 丘降香為白色水 附子香為黄色水 安息香為黒色水
讀書紀數略卷四十二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