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讀書雜釋
◀上一卷 卷七 下一卷▶

三禮

编辑

王瓜生

编辑

“王瓜生”。康成注:“王瓜,蓽挈也。今《月令》雲:‘王萯生。’《夏小正》雲:‘王萯秀。’未聞孰是?”《呂覽》作“王菩生”,一作“王萯生”。高誘注:“菩或作瓜,瓜<婁瓜>也。是月乃生。”《禦覽》九百八十八引蔡氏《章句》雲:“萯,草名也。生於陵也。”《說文》雲:“菩,艸也。”“萯,王萯也。”《逸周書》亦作“王瓜”,曰:“王瓜不生,困於百姓。”鼒按:《爾雅·釋草》:“果臝之實,栝樓。”郭注雲:“今齊人呼之為天瓜。”《詩》疏引孫炎同。邵氏晉涵曰:“《呂氏春秋》高誘注雲:‘菩或作瓜,瓜<婁瓜>也。’如高注,則《月令》所雲王瓜即栝樓矣。今栝樓四月生苗,引藤蔓長,及秋而華,厥色淺黃,秋末成實,下垂如拳,或長而銳,或小而圓,故《詩》與《爾雅》皆言其實焉。栝樓,當從《說文》作{艸舌}婁,通作瓜<婁瓜>。”“名為天瓜,殆取義於王瓜與?”又按:萯與菩古字通。《穆天子傳》:“{艸佳}葦、茅萯、兼葽。”郭注雲:“萯,今菩字,音倍。”是萯與菩通之證也。蔡氏雲曰:“《管子》曰:‘地員有大萯。’其即王萯與?王彗、王鮪之倫,皆以大名王也。”又按:蔡氏《章句》作萯,是蔡氏所據即鄭所雲今《月令》也,與《呂覽》異,是亦今《月令》為《明堂月令》之證。

衣朱衣

编辑

“衣朱衣”,《呂覽》作“衣赤衣”。仲夏、季夏亦作“衣朱衣”。按孔穎達疏:“路與服言朱,亞與旂及玉言赤者,色淺曰赤,色深曰朱。路與衣服人功所為,染必色深,故雲朱。玉與亞馬自然之性,皆不可色深,故雲赤。旌旂雖人功所為,然染之不須色深,故亦雲赤。按《詩》傳:‘天子純朱,諸侯黃朱。’又,鄭注《儀禮》雲:‘朱則四入與’,是朱深於赤也。”高誘注:“皆赤,順火也”,不更立義。鼒按:《說文》雲:“赤,南方色也。從大,從火。”“朱,赤色木,松柏屬。”《白虎通義·封禪》雲:“朱草,赤草也。可以染絳,別尊卑也。”《廣雅·釋器》雲:“朱,赤也。”是朱、赤無別也。又,鄭注《易》“困於赤紱”雲:“朱深曰赤。”是赤深於朱也。《山海經·中山經》:“有鳥焉,名曰鴢,青身而朱目。”注雲:“朱,淺赤也。”是朱淺於赤也。而孔雲“色淺曰赤,色深曰朱”者,既據《儀禮》注“染絳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赬,三入謂之糸熏,朱則四入”之說,且以青、蒼、黑之例推之,知其當然也。

其器高以粗

编辑

“其器高以粗”。康成注:“粗,猶大也。器高大者象物盛長。”《呂覽》作“其器高以角”。高誘注:“角,大也。器高大,象以火牲。”鼒按《說文》雲:“粗,疏也。”又雲:“粗,行超越也。”又雲:“<爿角>,角長貌。”《廣雅·釋詁》粗、粗並雲“大也”。粗,曹憲音在戶反,徐鉉音徂古反。粗,倉胡切。<爿角>,今三字相通者,以義近而兼以聲之字也。《管子·水地篇》:“非特知於粗粗也,察於微眇。”《春秋繁露·俞序篇》雲:“始於粗<爿角>,終於精微。”《論衡·正說篇》雲:“略正題目,粗粗之說,以照篇中微妙之文。”是粗、粗為雙聲之證也。《淮南子·氾論訓》:“風氣者,陰陽粗<爿角>者也。”《漢書·藝文誌》雲:“庶得粗<爿角>。”《公羊隱元年》注雲:“用心尚粗<爿角>。”是粗、<爿角>雙聲之證也。又《文選·辨亡論》雲:“百度之缺柤修。”注雲:“柤,古粗字。”按:柤字,粗之訛也。粗,粗之訛也。角,<爿角>之訛也。又《釋文》、《石經》、山井鼎《考文》並作粗。汲古閣本作粗,非也。

還反行賞封諸侯慶賜遂行無不欣說

编辑

“還反,行賞,封諸侯,慶賜遂行,無不欣說”,《呂覽》作“還,乃行賞,封侯慶賜,無不欣說”。康成注“不言帥諸侯,而雲封諸侯,時或無在京師者,空其文也。《祭統》曰:‘古者於禘也,發爵賜服,順陽義也。於嚐也,出田邑,發秋政,順陰義也。’今此行賞可也,而封諸侯,則違於古封諸侯出土地之事,於時未可,似失之。”高誘注:“還,從南郊還也。封侯,命以茅土。傳曰:‘賞以春夏,刑以秋冬’,此之謂也。無不欣說,鹹賴其所賜也。”鼒按:《白虎通義》雲:“封諸侯以夏何?陽氣盛養,故封諸侯,盛養賢也。封立人君陽德之盛者。《月令》曰:‘孟夏之月,行賞,封諸侯慶賜,無不欣說。’”應氏鏞曰:“《樂記》:‘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夔始製樂,以賞諸侯。’而東郊亦順景風以行賞,則封於盛夏,古之製也。”蓋封爵以夏時,而出命田邑,至秋始割耳。要之,可以待時而賞者,特其功之常;其非常者,自不容緩。《司馬法》所謂賞不逾時者也。又按:高注雲:“封侯,命以茅土。”是《呂覽》本無“諸”字。《白虎通》、王肅《聖證論》、《後漢書·寇榮傳》注引此文並作“慶賜,無不欣說”,無“遂行”二字,是所見本與《呂覽》同也。

讚桀俊

编辑

“讚桀俊”,《呂覽》作“讚傑儁”。康成注:“讚,出也。桀俊,能者也。”孔穎達疏:“讚是讚佐之義,故雲出。桀俊或未仕沈滯者故雲出。”高誘注:“讚,白也。千人為俊,萬人為傑。”鼒按:《廣雅·釋詁》六:“讚,道也。”《儀禮·特牲饋食禮》:“宰自主人之左讚命。”注雲:“讚,佐也,達也。”漢《孔禾傳》、《白石神君碑》通作“讃”。《釋名·釋言語》雲:“讃,錄也,省錄之也。”《釋典藝》雲:“稱人之美曰讃。讃,纂也。纂集其美而敘之也。”《說文》無讃字,知讚即讃也。高訓讚為白,是以稱道為義。高意以舉賢為人君之事,太尉則有薦引之事而不居其成功,故與康成異也。又俊傑之名,古經訓所傳不一。《白虎通》引《別名記》曰:“五人曰茂,十人曰選,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萬傑曰聖。”《史記·屈原傳》,《索隱》引《尹文子》曰:“千人曰俊,萬人曰桀。”《春秋繁露·爵國》雲:“百人者曰桀,千人者曰俊。”《鶡冠子》雲:“德萬人謂之俊。”《尚書》:“俊乂在官。”馬、鄭注雲:“才德過千人為俊。”高注《呂覽》既雲:“千人為俊,萬人為桀”,而注《淮南》複雲:“才過千人為桀。”知高亦不能持一說也。鄭以此說不能一,是故第雲:“俊桀,能者也。”又按:俊字亦作儁,蓋俊之俗體,亦省作雋,《左傳》:“鄷舒有三雋才”是也。

為天子勞農勸民

编辑

訓詁之起於聲音,漢以後知之者蓋少。其兩字之轉注,或即以此字之雙聲切韻為彼字注者,偶舉之,尤覺觸處旁通。如:《說文·力部》剌字下雲:“剌,勞也。從力,來聲。”俗以為約剌字,其實即勞俫字,說見陸德明《釋文·條例》,茲不複贅。就其雙聲之轉注他字者言之,如:剌字“從力,來聲”,訓為勞。勞字亦可訓為力來。《齊民要術》引《禮·月令》:“天子勞農勸民。”注雲:“重力來之。”力來即勞字義。《漢書·王莽傳》:“力來農事。”師古曰:“力來,勸勉之也。”是其證也。今《禮》注疏本“重力來之”作“重敕之,”蓋其始誤合“力來”為“剌”字,校書者又因《釋文·條例》之言改作敕字,展轉相訛,而古訓遂晦,賴《齊民要術》所引為證,恐後之校《齊民要術》者又據今注疏本妄改,故記之。

命司徒巡行縣命鄙命農勉作毋休於者

编辑

“命司徒巡行縣鄙,命農勉作,毋休於都”,《呂覽》作“命司徒循行縣鄙,命農勉作,毋伏於都。”康成注:“《王居明堂禮》曰:‘毋宿於國’,今《月令》休為伏”。鼒按:高氏注《淮南》雲:“野虞位卑,故命之出行田原。曰為天子者,見天子留意於農,野虞之行,如天子親勞然也。司徒位尊,命之循行縣鄙。都者,人情所樂居。命農勉作以趨時,在田而不在都民。”又按《白虎通·巡狩》、《風俗通·山澤》並雲:“巡者,循也。”《公羊·隱八年傳》何休學雲:“巡,猶循也。”《文選·東都賦》注引《逸禮》雲:“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牧也。謂巡行守牧也。”又《華嚴經音義》上引《珠叢》雲:“循,巡也。”是兩字得轉相注也。巡、循通,故偏旁亦得通。《漢書》逡巡之巡亦作遁。《敘傳下》:“逡遁致仕。”《雋、疏、於、薛、平、彭傳讚》:“平當逡遁有恥。”注並雲:“遁,讀與巡同”是也。鄭雲:“今《月令》休為伏。”是今《月令》之與《呂覽》同者也。

靡草死

编辑

“靡草死”,《呂覽》作“糜草死”。康成注:“蕃廡之時,毒氣盛。舊說雲:靡草,薺、亭曆之屬。”高誘注:“是月陽氣極,藥草成,故聚積之也。糜草,薺、亭曆之屬。”鼒按:《周禮·醫師》:“掌聚毒藥,以供醫事。”蕃廡之時,氣盛而類繁,故聚畜之於此時也。《逸周書》曰:“靡草不死,國縱盜賊。”靡草,薺、亭曆之類雲者。高注《呂覽·任地篇》“孟夏之昔,殺三葉”雲:“三葉:薺、亭曆、菥冥也。是月之季枯死。”《淮南·天文訓》:“五月為小刑,薺、麥、亭曆枯。”或雲孟夏之季,或雲五月者,孟夏之季與五月相屬耳。按《爾雅·釋草》雲:“菥蓂,大薺。”郭注雲:“似薺,葉細,俗呼之曰老薺。”又“蕇,亭曆。”注雲:“實、葉皆似芥,一名狗薺。”《廣雅·釋草》雲:“菥蓂,馬辛也。”“狗薺、大室,亭曆也。”蓋菥蓂,亭曆皆薺之類。《神農本草》雲:“菥蓂子,味辛,微溫。一名蔑析,一名大蕺,一名馬辛。”《名醫別錄》雲:“一名大薺。”《齊民要術》引舍人《爾雅注》:“薺有小,故言大薺。”而郭注雲“似薺,葉細”者,蓋菥蓂與薺同類而異物,故高注“殺三葉”,分薺與菥蓂為二也。又《神農本草》雲:“葶藶,一名大室,一名大適,生槁城平澤。”《名醫別錄》雲:“一名丁曆,一名蕇蒿。”《爾雅·釋文》雲:“今江東人呼為公薺。”陶注《本草》雲:“今近道亦有,母則公薺,子細黃,至苦。”蘇頌《圖經》雲:“初春生苗葉,高六七寸,有似薺。根白,枝莖皆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至夏則枯死。”是亭曆亦薺類也。按:菥蓂、亭曆皆類薺,而實非薺。薺者,適口之嘉蔬;菥蓂、亭曆,苦口之良藥也。《詩·穀風》:“其甘如薺。”《釋文》雲:“菜也。”《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篇》雲:“薺,甘味也。亦以是時死。”《淮南·墬形訓》雲:“薺,水也。水王而生,土王而死。”何以知菥蓂、亭曆之非薺也?《神農本草》謂:“菥蓂味辛,微溫。”《韓非子·難勢篇》雲:“味非飴蜜也,必苦菜亭曆也。”《淮南·繆稱訓》雲:“亭曆愈脹。”注雲:“藥名。”故知其似薺而非薺也。又《說文》雲“靡,披靡也。”《釋名·釋飲食》雲:“糜,爛也。”義亦相近。《耳部·{麻耳}》字下雲:“讀若《月令》‘靡艸。’”是許所據與鄭同也。《禮記·少儀》:“國家靡敝。”疏雲:“靡為糜,謂財物糜散凋敝。古字通用。”《文選·盧子諒答劉琨詩》:“靡軀不悔。”東方朔《答客難》:“至則靡耳。”注並雲“靡與糜古字通”是也。

養壯佼

编辑

“養壯佼”,《呂覽》作“養壯狡”。康成注:“助長氣也。”孔穎達疏:“壯謂容體長大,佼謂形容佼好,以盛夏長養之時,故養壯佼之人,助長氣也。”高誘注:“壯佼,多力之士,養之慎陽施也。蓋所謂旱則資舟,夏則資皮,備之也。”鼒按:高注以壯狡為多力,是也。《大戴禮·千乘篇》雲:“老疾用財,壯狡用力。”《呂覽·禁塞篇》:“老幼壯狡。”《廣雅釋詁》二:“狡,健也。”是皆多力之證。王氏念孫《廣雅疏證》曰:“《正義》以佼為形容佼好,失之。”是也。又《詩·狡童》傳雲:“狡童,昭公有壯狡之誌也。”義當同此,謂昭公恃力輕躁,如傳所雲:亂氣狡憤者也,猶之“狂且”之狂耳。如以為狡好則“子都,美好者也”。《詩》乃謂“不見子都,乃見狂且。不見子充,乃見狡童”者,於文義為不順矣。箋、疏並非。又按《說文·人部》:“佼,交也。”《犬部》:“狡,少狗也。”《女部》:“姣,好也。”是字本當作姣。佼、狡皆音同借字也。《詩·月出》:“佼人僚兮。”《還》傳、《猗嗟》傳:“昌,佼好兒。”《碩人》箋:“長麗佼好。”《釋文》並雲:“佼本作姣。”是佼為姣借之證也。佼亦訓好,《方言》雲:“自關而東,河、濟之間,好謂之佼”,是也。狡得通佼者,《大戴禮·子張問入官篇》:“量之無狡民之辭。”《家語》:“入官量之,無佼民之辭。”《詩·山有扶蘇》箋:“狡童,有貌而無實。”疏引孫毓雲:“此狡,謂有貌無實者也。”是狡得通姣之證也。

“竾”,《呂覽》作“篪”。按:孔穎達疏:“篪者,《釋樂》雲:‘大篪謂之沂。’郭景純雲:‘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翹,橫吹之。’《廣雅》雲:‘八孔。’鄭司農注《周禮》雲:‘篪,七孔。’《釋名》雲:‘篪,啼也。聲如嬰兒啼。’”高誘注:“篪,以竹。大二寸,長尺二寸,七孔,一孔上伏橫吹之。聲音上和,故言調。《詩》雲:‘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是也。《通典》百四十四、《通考》百三十八引蔡氏《章句》並雲:“篪,竹也。六孔有距,橫吹之。”鼒按:諸儒說篪不一,今器亡,無可據,謹列諸說於左。郭據《廣雅》注《爾雅》,《廣雅》諸本有“前有一孔,上有三孔,後有四孔,頭有一孔”十六字,王念孫以為曹憲注誤入正文者,是也。鄭眾雲:“七空。”高誘注:“七孔,一孔上伏。”顏師古《漢書·禮樂誌》注雲:“以竹為之,七孔,亦笛之類也。”是蓋數其上出者則為八孔,不數其上出者則為七孔,義並同也。惟蔡邕則雲“六孔”。《北堂書鈔》一百十一引雷氏《五經要義》亦雲:“以竹為之,六孔,有底。”與蔡同也。《周禮·笙師》疏引《禮圖》雲“九空”。應氏《風俗通義》又雲“十孔”。是言孔之異也。《廣雅》雲:“長尺四寸。”郭注據之,又雲:“小者尺二寸。”《釋文》引《世本》亦雲:“長尺二寸。”聶崇義《三禮圖》引《舊圖》雲:“雅篪長尺四寸,頌篪長尺二寸。”是郭所雲小者,頌篪也。諸雲尺二寸者,據小篪也,惟《風俗通義》雲:“長尺一寸。”是言尺寸之異也。邵氏晉涵謂:“名翹。橫吹之義,不可曉。”鼒按:《釋名》雲:“簧,橫也。”橫吹之,謂以簧吹之也。郭雲“翹”、蔡雲“距”,《禦覽》引《世本》注又雲:“篪,吹孔有嘴,如酸棗。”王氏念孫曰:“或曰翹,或曰距,或曰觜,皆謂其上出之吹孔”是也。《爾雅》雲“謂之沂”者,《禦覽》引舍人雲:“大篪其聲悲。沂,鏘然也。”《釋文》引孫炎曰:“篪聲悲。沂,悲也。”按:《釋名》亦雲:“篪,啼也。”是聲悲謂之沂也。又按《說文》:篪,<龠>之或體也。無“竾”字,亦其或體也。

毋燒灰

编辑

“毋燒灰”,《呂覽》作“毋燒炭”。康成注:“為傷火氣也。火之氣於是為盛,火之氣於是為盛,火之滅者為灰。”高誘注:“為草木未成,不欲夭物。”按:《說文·火部》雲:“灰,死火餘燼也。從火,從又。又,手也。火既滅可以執持。”“炭,燒木餘也。從火,岸省聲。”《廣雅·釋詁》四:“炭,灺也。”《釋名·釋天》雲:“火死為灰。”又《一切經音義》廿二引《釋名》雲:“火所燒餘木曰炭。炭亦燼也。”按:灰字,言火滅可以執持,是亦木餘也,義同而音異耳。《季秋之月》曰:“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與此正相承。此以《呂覽》為正也。

遊牝別群則縶騰駒班馬政

编辑

“遊牝別群,則縶騰駒,班馬政”,《呂覽》作“遊牝別其群,則縶騰駒,班馬正”。康成注:“孕妊之欲止也。縶騰駒,為其牡氣不餘,相蹄齧也。馬政,謂養馬之政教也。《廋人》職曰:‘掌十有二閑之政教,以阜馬、佚特、教駣、攻駒’,此之謂也。”高誘注:“是月,牝馬懷妊已定,故放之則別其群,不欲駒蹄逾其胎育,故縶之也。班,告也。馬正,掌馬之官。《周禮》:‘五尺曰駒。’”鼒按:《夏小正傳》四月:“執陟攻駒。執也者,始執駒也。執駒也者,離之去母也。執而升之君也。攻駒也者,教之服車數舍之也。”五月《傳》:“頒馬,分夫婦之駒也。將間諸則,或取離駒納之則法也。”陸氏《釋文》:“縶字本作執。”《小正》“四月執駒,五月頒馬”與此異者,四月、五月時相近也。言縶騰駒,不言牿童牛者,牛生差早,不必此月生也。《大戴禮·易本命》、《淮南·地形訓》並雲:“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八九七十二,主偶,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計前年季春,合牝牡,至此仲夏,駒已生矣。又馬為戎備,重之,故特言之。鄭司農謂:“二歲曰駒,三風曰駣。”《說文》訓本司農也。高謂“五尺以下曰駒”,《詩·漢廣》傳同。《株林》箋謂“六尺以下曰駒”,《淮南·時則》注謂“八尺以下曰駒”,與《周禮》不合,不足據也。鄭以馬政為養馬之政教,高以馬正為掌馬之官。《周禮》有馬質馬量,以及趣馬簡其節,巫馬治其疾,校人辨其屬,瘦人掌其閑,以及圉師之所教,圉人之所養,皆是主馬之官,無馬正之名,此或秦時有也。又,政之為正,疑避始皇諱而改之,故《呂覽》於季秋之月又作獀馬也。

毋躁

编辑

“毋躁”,按康成注:“躁,猶動也。今《月令》‘毋躁’為‘欲靜’。”而《呂覽》於“欲靜”下並有“無躁”二字,畢氏沅校本曰:“又出‘無躁’二字,非本文。”《淮南》作“慎身無躁”,是也。

百官靜事毋刑

编辑

“百官靜,事毋刑”,《呂覽》同。按康成注:“罪這事不可以聞。今《月令》刑為徑。”高誘注:“事毋刑,當精詳而後行也。”《淮南·時則訓》亦作“無徑”。高注彼,亦雲:“當精詳而後行”也,知《呂覽》亦當作徑,作刑者,涉《戴禮》文而誤也。

則雹凍傷穀

编辑

“則雹凍傷穀”,康成注:“子之氣乘之也。陽為雨,陰起肋之,疑為雹。”《呂覽》作“則雹霰傷穀”。高誘注:“冬寒,冰凍,故雹霰傷害五穀也。冬陰,閉藏,多雹霰。”《北堂書鈔》百五十二引蔡氏《章句》雲:“雨凝曰雹。”《說文·雨部》雲:“雹,雨冰也。”“霰,稷雪也。”《漢書·五行誌》引劉向曰:“盛陽雨水,溫暖而湯熱,陰氣肋之不相入,則轉而為雹。盛陰雨雪,凝滯而冰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散而為霰。”又雲:“雹者,陰肋陽也;霰者,陽肋陰也。”《大戴禮·曾子天圓篇》:“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注引《穀梁》說略同劉向說。《釋名·釋天》雲:“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蹴跑也。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霰,《說文》或作霓。《爾雅·釋天》:“雨霓為霄雪。”郭注雲:“冰雪雜下者,故謂之消雪。”《文選注》引《韓詩·薛君章句》:“霰,霙也。”故謂之消雪。又《詩·頍弁》傳:“霰,暴雪也。”段氏玉裁謂“暴”當作“黍”。如黍,如稷,皆謂其形是也。此當以《呂覽》為正。

昬火中

编辑

“昬火中”,《呂覽》作“昬心中”。按高誘注:“心,東方宿,宋之分野。”鼒按:火,大火,心星也。東方陰宿,在天為大辰。三星,中星高起為帝座。左一得為太子,右一星為庶子。蔡氏雲曰:“《月令》中星皆舉列宿本名。”則火當為心矣。且《呂覽》、《淮南》並作心,《尚書·洪範·正義》、《左傳·昭三年·正義》並引作心,其可證今本《禮記》者,惟《詩·綢繆·序·正義》引作火耳。唐刪定本“正月節,曉心中”,亦不作火。

溫風始至

编辑

“溫風始至”,《呂覽》作“涼風始至”。按高誘注:“夏至後四十六日立秋節,故曰涼風始至。”鼒按:《逸周書》雲:“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螅蟀居壁。又五日,鷹乃學習。立秋之日,涼同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又雲:“溫風不至,國無寬教。涼風不至,國無嚴政。”與《戴記》合。又,施氏《蘇詩注》卅一引蔡氏《章句》曰:“溫風,暑之在風者也。”按:溫風至,六月節,於卦為《鼎》。涼風至,七月節,於卦為《恒》。此以《戴記》為正。

蟋蟀居壁

编辑

“蟋蟀居壁”,《呂覽》作“蟋蟀居宇”。孔穎達疏:“此物生在於土中,至季夏,羽翼稍成,未能遠飛,但居在壁。至七月,則能遠飛在野。”按《爾雅·釋蟲》雲:“蟋蟀,蛩也。”孫炎曰:“蜻蛚也,梁國謂蛩。”郭景純雲:“今促織。”蔡以為“蟋蟀,斯螽”,非也。《藝文》九十七引蔡氏《章句》雲:“蟋蟀,蟲名,斯螽、莎雞之類。”《禦覽》九百四十九引《章句》雲:“或謂之蛩,亦謂之蜻蛚。”高誘注:“蟋蟀,蜻蛚。《爾雅》謂之蛩。陰氣應,故居宇,鳴以促織。”鼒按:《逸周書》:“蟋蟀不居壁”雲雲,蓋微蟲而可以趨民務,故古者多取以紀時候焉。《方言》雲:“蜻蛚,楚謂之蛩,南楚之間謂之蚟孫。”《詩》疏引陸璣疏雲:“蟋蟀,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澤,如漆,有角翅。一名蛩,一名蜻蛚,楚人謂之王孫,幽州謂之趨織,裏語雲:‘趨織鳴,賴婦驚。’”《古今注》雲:“蟋蟀,一名吟蛩,一名恐。”又雲:“莎雞,一名促織,一名絡緯,一名蟋蚿。促織,謂鳴聲如急織。絡緯,謂其鳴聲如紡績也。”按:崔豹以莎雞為促織,誤矣。莎雞即《爾雅》所雲“翰,天雞”也。陸璣疏雲:“莎雞,如蝗而斑色,毛翅數重,其翅正赤,或謂之天雞。”與促織形、類並異。蔡邕以蟋蟀為“斯螽、莎雞之類”者,以為同是蟲類耳,非以為即斯螽、莎雞也。朱傳目為一物,誤矣。《詩·七月》箋雲:“‘七月城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謂蟋蟀也。”八月,蟋蟀始在宇,今《呂覽》以為“居宇”,《詩釋文》雲:“宇,屋西垂為宇。”《韓詩》雲:“宇,屋霤也。”今六月,蟋蟀實不居宇。此以《戴記》為正也。《淮南子》作“蟋蟀居奧”,亦非。又,《說文·蟲部》雲:“{帥蟲},悉{帥蟲}也。”鉉謂:“今俗作蟀,非是。”按:帥、率古通用,蟋蟀皆或體字,《熹平石經》、《魯詩殘碑》作“蟋蟀在堂”,與今本同。

腐草為螢

编辑

“腐草為螢”,《正義》引蔡氏《章句》雲:“鳩化為鷹,鷹化為鳩,故偁化。今腐草為螢,螢不複為腐草,故不偁化。”《釋文》亦雲:“或作腐草化為螢者,非也。”據蔡說也。邵氏晉涵曰:“《逸周書·時訓解》雲:‘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時訓解》偁化,蔡氏之說非也。螢火,感暑濕之氣而化。”鼒按:陶注《本草》亦雲:“螢火,腐草及爛竹根所化。”又《淮南·時則訓》亦作“腐草化為蚈”。邵說是也。按《呂覽》作“為螢蚈”,又一作“化為蚈”。高氏雲:“蚈為馬蚿。”又雲:“螢火。”按:蚈非螢火也。《爾雅·釋蟲》:“蛝,馬戔。”郭注雲:“馬蠲蚐俗呼馬逐。”《方言》雲:“馬蚿,北燕謂之蛆蟝,其大者謂之馬蚰。”《廣雅》雲:“蛆渠、馬蚿也。”又雲:“馬戔,[B270]蛆也。”王氏念孫曰:“戔與逐,聲之轉。[B270]蛆與蛆蟝,聲之遞轉。蛝與蚿亦聲之轉”,是也。《禦覽》引吳普《本草》雲:“馬蚿,一名馬軸,又謂之馬陸。”蛆渠轉聲為[B270]蛆,又轉為秦渠,又轉為商距。《莊子·秋水篇》:“使商距馳河,必不勝任矣。”司馬彪注雲:“商距,蟲名。北燕謂之馬蚿。”又轉為馬蠸,《禦覽》引許慎《淮南注》雲:“草得陰而死,極陰中反陽,故化為蚈。蚈,馬蠸也。”此皆同物而異名,方音之展轉相生也。鼒按:蚿,即今之百足蟲。《莊子·秋水篇》:“蚿謂蛇曰:‘吾以眾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何也?’”司馬彪注雲:“蚿,馬蚿蟲也。夔一足,蚿多足,蛇無足。”又《淮南·氾論訓》:“蚈足眾,而走不若蛇,物固有眾不若少者也。”與莊子合。故張華《博物誌》雲:“百足,一名馬蚿。中斷成兩段,各行而去”是也。李當之《本草》以為夏月登樹鳴乎為飛蚿蟲者,誤也。又按:《說文·蟲部》:“蠲,馬蠲也。從蟲、目,益聲,了象形。《明堂月令》曰:‘腐艸為蠲。’”按蠲、蚈、蚿聲近,則《呂覽》與《說文》同也。

命澤人納材葦

编辑

“命澤人納材葦”,《呂覽》作“乃命虞人入材葦”。高誘注:“虞人,掌山澤之官。材葦供國用也。”鼒按:《周禮》有山虞、澤虞。山虞、澤虞均得謂之虞人也,澤人即澤虞也。下文“虞人入山行木”,山虞也。《公羊傳》雲:“納者何?入辭也。”《廣雅·釋詁》三雲:“納,入也。”《說文·入部》雲:“入,內也。”《釋名·釋言語》雲:“入,內也。內,使還也。”知兩字得轉相注也。《書·堯典》“出納朕命”,《禹貢》“納錫大龜”,《史記》並作“入”。《舜典》“納於大麓”,《論衡·書說》作“入於大麓”。

命四監大合百縣之秩芻

编辑

“命四監大合百縣之秩芻”,良成注:“四監,主山林川澤之官。百縣,鄉遂之屬,地有山林川澤者也。秩,常也。百縣給國養犧牲之芻,多少有常,民皆當出力為艾之。今《月令》四為田。”孔穎達疏:“按《周禮》有山虞、澤虞、林衡、川衡之官,秩芻出於山林。又季冬雲:‘乃命四監收秩薪柴’,薪柴亦出於山林川澤。雲‘百縣,鄉遂之屬,地有山林川澤者’,知百縣非諸侯。而雲‘鄉遂之屬’,以其取芻養牲不可太遠,故知是畿內鄉遂。”《呂覽》作“令四監大夫合百縣之秩芻”。高誘注:“周製:天子畿內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郡有鄙,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周時縣大郡小,至秦始皇兼天下,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耳。此雲百縣,說周製畿內之縣也。四監,監四郡大夫也。秩,常也。常所當芻,故聚之以養犧牲。”鼒按:鄭、孔以四監為山林川澤之官,高以四監為監四郡之大夫,此以高說為優。《周禮》“建牧立監”,《王製》“監於方伯之國”,《周語》“上卿監之”、“後稷監之”,皆是長以帥屬之名。山虞、澤虞、林衡、川衡之官,不過中士、下士,其未能大合百縣之秩芻可知矣。《逸周書·作雒解》:“製郊甸為方千里,分以百縣,縣有四郡。”與高注合。又前雩祀,百縣兼諸侯言,此以大夫言,知《呂覽》為正也。

以搖養氣

编辑

“以搖養氣”,《呂覽》作“以搖蕩於氣”。按高誘注:“於時不時,故曰:‘搖蕩於氣。’”鼒按:春生,夏長;養,長也。

毋發令而待以妨神農之事也

编辑

“毋發令而待,以妨神農之事也”,《呂覽》作“無發令而幹時,以妨神農之事”。康成注:“發令而待,謂出繇役之令以豫驚民也。民驚則心動,是害土神之氣,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孔穎達疏:“爾時土神用事”,“土神能吐生萬物,成其農事,故曰神農知土主稼穡者。《尚書·洪範》雲:‘土爰稼穡。’”“蔡氏曰:‘神農則炎帝,非鄭義也。’”《呂覽》作“毋發令而幹時,以妨神農之事。”高誘注:“毋發幹時之令,畜聚人功,以妨害神農耘耨之事。”鼒按:下文高注雲:“昔炎帝神農,能殖嘉穀,神而化之,號為神農,後世因名其官為神農。”下“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後土”。注雲:“此黃精之君,土官之神,自以來著德立功者也。”檢諸書,無言土神農者,或鄭別有據也。疑此夏時,土王用事之十八日。又土本位在季夏之末,金火之間,故下雲“神農將持功,舉大事則有天殃”也。蔡雲“神農則炎帝”者,以夏之帝為炎帝。《獨斷》言:“五方正神之別名。”據《月令》文而雲:南方之神“其帝神農,其神祝融”,是神農則炎帝也。《獨斷》又雲:“先農神。先農者,蓋神農之神。神農作耒耜,教民耕農。至少昊之世,置九農之官。”然春扈氏等農正九官,無神農名,或其總名歟?神農之得名官,猶之後稷為周始祖,而《國語》“後稷監之”、“後稷三之”雲雲,亦以後稷為官名也。又按:日本國本魏徵《群書治要·月令》“之事”下無“也”字,《正義》標起止,亦無“也”字,當是宋本誤衍也。

神農將持功

编辑

“神農將持功”,康成注:“言土以受天雨澤,安靜養物為功;動之,則致害也。《孝經說》曰:‘地順受澤,謙虛開張,含泉任萌,滋物歸中。’”《呂覽》“持功”作“巡功”。高誘注:“昔炎帝神農,能殖嘉穀,神而化之,號為神農。後世因名其官為神農。巡行堰畝修治之功。”鼒按:巡行之義,求諸實事,知鄭說非也。

可以美土彊

编辑

“可以美土彊”。康成注:“土彊,強{臨木}之地。”孔穎達疏:“強是不軟,{臨木}是罅闞也。並謂磥礰磊磈之地也。《草人》職雲:‘彊{臨木}用蕡。’彊{臨木},強堅者也。”《呂覽》“彊”作“疆”,高誘注:“疆,界畔。”蔡氏雲曰:“石經《周禮·草人》、撫州本《禮記釋文》:‘彊,其丈反。’皆不作疆。俗本注、疏、《釋文》皆誤加土。然觀注文‘強{臨木}’,知經必作彊,彊與強通,若作疆,則不得其丈反也。《呂紀》作疆,《淮南》作壃,彼注自訓‘界畔’,難援為例。”按:蔡說是也。

則穀實鮮落

编辑

“則穀實鮮落”,孔穎達疏:“穀實鮮落,謂鮮少墮落,由風多故也。或雲:以夏召春氣,初鮮絜,而逢秋氣肅殺,故穀鮮絜而墮落也。”《呂覽》作“解落”。高誘注:“春,木王。木性墮落,陽發多雨,而行其令,故穀實散落。”鼒按:《廣雅·釋詁》三:“解,散也。”鮮亦有解散之義。阮氏元《釋鮮》曰:“有以訓離析之,斯藉聲近之鮮為用者。”《爾雅·釋山》曰:“小山別大山,鮮。”言小山之別離於大山者,名以鮮。又《書·禹貢》“析支”,《史記·夏本紀》作“鮮支”。《索隱》曰:“鮮、析聲相近。”《說文》雲:“析,破木也。”《禮記·經解》疏引皇氏曰:“解者,分析之名。”析、解轉相注,是鮮亦有解散義矣。蓋鮮訓殺,故亦有解散義也。孔疏“鮮絜”之訓,失之。

則風寒不時

编辑

“則風寒不時”,《呂覽》作“則寒氣不時”。按:康成注:“醜之氣乘之也。”孔穎達疏:“以醜未屬巽,十二月建醜,得巽之氣,故為風。又建醜之月大寒中,故多風寒,此天災也。”高誘注:“冬陰閉固,而行其令,故寒風不節也。”按高注,則《呂覽》亦當作“風寒”,作“寒氣”者,誤也。

為來歲受朔日

编辑

明陳仁錫《四書人物備考》“告朔”下有“孟春之月,天子上新呂於南郊”,文錯亂不可讀。因思《戴記》、《呂覽》、《淮南·時則訓》,均無天子聽朔南郊之事。檢《禮記·月令》、《周禮·春官·大史》、《論語》、《公羊》諸經、疏亦無其文。惟杜佑《通典》七十《讀時令》引唐武太後聖曆元年,鳳閣侍郎王方慶奏議曰:“天子以孟春正月上辛,於南郊總授十二月之政,還,藏於祖廟,月取一政,頒於明堂。諸侯孟春之月,朝於天子,受十二月之政,藏於祖廟,月取一政而行之。故仲尼美而稱之曰:明王之以孝理天下者也。人君以其禮告廟,則謂之告朔,聽視此月之政,則謂之視朔,一曰聽朔,其實一也。”鼒按:方慶之說不見於經,《漢書·五行誌》、《禮樂誌》亦無其文。其雲“正月上辛於南郊”者,當是貞觀時,議禮之臣以《玉藻》有“天子聽朔於南門之外”,遂以南門之外為南郊。按:鄭注雲:“明堂在國之陽,南門之外,謂明堂也。”亦非南郊。又以《周禮》有“正月之吉始和,布教於邦國”,遂以布教為正月頒十二月之政。其實《禮經》無正月諸侯朝天子之事,《月令》所雲:“合諸侯,為來歲受朔日”,在季秋之月,安得以為正月乎?即朱子《集注》“季冬頒來歲”雲雲,亦是約略《月令》季冬之文言之,並不言孟春之月。杜估謂方慶之議皆臆說,是也。作《人物備考》者不知從何類書錄得,又破碎顛倒其文,以致不可讀耳。所雲“上新呂”當作“[C053]上辛”。“新”乃“辛”之訛,“呂”乃“[C053]”之訛。《漢書·禮樂誌》雲:“[C053]正月上辛,用事於圜丘。”古經籍“以”字皆作“[C053]”。

三老五更

编辑

《文王世子》:“三老五更。”注雲:“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注《樂記》雲:“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通典》六十七引蔡邕《月令章句》雲:“三老,國老;五更,庶老也。”《禮》疏引《章句》雲:“三老,三人。五更,五人。”裴鬆之《魏誌注》四引蔡邕《明堂論》雲:“更,應作叟。叟,長年之稱。”又《蔡邕集·月令問答》雲:“問:‘《記》曰:“養三老五更。”子獨曰“五叟”,何也?’曰:‘字誤也。叟,長老之稱也。其字與更相似,書者轉誤,遂以為更。嫂字,女旁叟;瘦字,中從叟;今皆以為更矣。字法不立,形聲何得以為字?以嫂、瘦推之,知是更為叟也。’”鼒謂此自蔡義為長。酈炎《遺令書》:“加供養謝更。”王羲之書中亦多更字,是嫂訛為更之證。又《列子·黃帝篇》:“禾生子伯,舍於田更商邱開之舍。”張湛注雲:“更當作叟。”是叟訛為更之證也。但漢儒說經最重師承,往往改其義而不敢輕改其字,且往往兩存之,故蔡氏《獨斷》又雲:“天子兄事五更者,訓於五品也。更者,長也。更相代至五也。能以善道改更已也。又五更或為叟。叟,長老,稱與三老同義也。”觀《獨斷》之兼存兩說,可以知漢儒說經之不師心自用矣。

庭燎之百

编辑

《郊特牲》雲:“庭燎之百,由齊桓公始也。”言齊桓之僭禮也。《韓詩外傳》雲:“齊桓設庭燎,為士之欲造者,期年而士不至,於是東野人有以九九見者。”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曰:“齊桓設庭燎之禮,故有匡合之功。”言齊桓之好賢也。兩事各不相蒙,注、疏不引,是為有職。蓋庭燎非失禮,庭燎之百為失禮。鄭注引《大戴禮》曰:“庭燎之差:公蓋五十,侯、伯、子、男皆三十。”

土鼓蕢桴

编辑

《禮記》“土鼓蕢桴”,《呂覽》高誘注作“蒯桴”,蕢與蒯亦聲轉而字異也。

雩宗祭水旱也

编辑

《說文·示部》:“禜,設綿蕝為營,[C053]禳風雨雪霜、水旱厲疫於日月星辰山川也。從示,營省聲。一曰:禜衛使災不生。《禮記》曰:‘雩禜祭水旱。’”今本作“雩宗,祭水旱也”。按鄭注雲:“宗皆當為禜字之誤也。禜之言營也,雩禜亦謂水旱壇也。”《釋文》雲:“幽宗、雩宗,並依注讀為‘禜’。孔疏雲:“宗皆當為禜者,以經雲:‘幽宗’、‘雩宗’之字、義無所取,宗字與禜字相近,故並讀為禜也。”許氏《自序》雲:“《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則知《禮記》古文“宗”本為“禜”,鄭注為有據也。

苴以白茅《說文·艸部》:“蒩,茅藉也。從艸,租聲。《禮》曰:

编辑

‘封諸侯以土,蒩以白茅。’”今《禮經》無此句。按《逸周書·作雒解》雲:“乃建大社於周中,其壝: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以黃土。將建諸侯,鑿取其方一麵之土,苞以黃土,苴以白茅,以為土封,故曰受削土於周室。”《韓詩外傳》、蔡邕《獨斷》所說亦略同。孔穎達謂:“必古書有此說,故先儒之說皆同此。”足證《說文》之有功於古經也。

珧必璗琫

编辑

《說文·玉部》:“珧,蜃甲也。所以飾物也。從玉,兆聲。《禮》雲:‘佩刀,天子玉奉而珧必。’”又“璗,金之美者,與玉同色。從玉,湯聲。《禮》:‘佩刀,諸侯璗琫而璆必。’”按《詩》“瞻彼洛矣”傳雲:“奉,上飾;必,下飾也。天子,玉奉而珧必。諸侯,璗琫而璆必。大夫,尞奉而鏐必。士,珕琫而辦必。”孔穎達疏雲:“傳因奉必,曆道尊卑所用,似有成文,未知出何書也。”據此,則此數句隋唐之間已佚,毛、許所見皆《禮經》古文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