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评大毒草《兵临城下》 |
|
革命的人民创造了历史。但是,人民的敌人为了维持或复辟他们的反革命统治,总要千方百计地颠倒历史。这是阶级斗争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用革命的武装粉碎了美帝国主义武装起来的八百万蒋匪军,打垮了蒋家王朝,赶走了美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他们“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的英雄事迹,永远为人们所歌颂。很明白,在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只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军队和革命人民的代表,才是驰骋在祖国东北战场和全国战场上的真正的英雄,才是革命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但是,反动影片《兵临城下》所宣扬的观点却完全相反。《兵临城下》,这个名字就表明了作者是站在国民党反动派立场上来看待“临”到自己“城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内容也果然是这样:它顽固地站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立场上,歪曲和篡改革命战争的历史,否定革命的武装斗争,抹杀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混淆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影片竟然把那些早已被人民战争铁扫帚清除了的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代表人物,一个个打扮成东北战场的胜利者,打扮成决定历史命运的英雄。
这是站在反革命立场上颠倒革命的历史!
为了颠倒历史,编导者在影片一开头,就特意安排了我敌工部姜部长同被俘的国民党反动军队三六九师团长郑汉臣这样一段极其荒谬的对话:
郑:兄弟是军人,不谈政治。
姜:可是政治偏偏要找你。蒋介石从西南把你们调到东北来,三个师摆在三个地方,你说这是政治呢还是军事?同在一个军里,他的嫡系二○三师全部美式装备,住在城里吃得好,穿得好;而你们三六九师却受着另外一种待遇,这又是什么呢?就拿今天这一仗来说吧,蒋介石的嫡系二○三师所谓出城接应,实际上放了一阵空枪就缩回城里去了,单单丢下你们挨打,这难道不是借助于内战消灭异己吗?
你说国民党发动内战是为了要消灭共产党吗?他说统统都是假的,它是为了在内部“借助于内战消灭异己”;你说我们必须消灭整个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军队人民才能得解放吗?他说大可不必,反动派内部的所谓“异己”力量,不仅万万消灭不得,而且真是可爱得很,必须坚决依靠!
这就是影片编导者通过电影向我们宣布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目的”。这就是影片中所谓的“政治”。照这种逻辑,根本不存在革命和反革命、共产党和国民党、广大革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之间你死我活的武装斗争,国民党反动派打共产党只是“借助”而已,存在的是国民党军队内部又仁义又英雄的“异己”同“嫡系”的斗争!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人民大众同压在他们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革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反动派内部有没有矛盾呢?有。但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敌人“虽然不能够巩固地团结一致,虽然会发生无穷的互相争吵,互相恶骂,互相埋怨,互相抛弃,但是在有一点上却会互相合作,这就是用各种方法力图破坏革命势力而保存反动势力”。国民党的反革命军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要支柱,无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是所谓“杂牌军”,都是反动、残酷、腐朽的军队;在反共反人民这一点上,“杂牌”一点也不比“嫡系”差。一切次要矛盾都是受主要矛盾影响和支配的,敌我双方都是如此。“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但是,最主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基点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之上,从来不对敌人内部的矛盾存在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指出的道路,这就是伟大的人民战争胜利的历史。
可是,反动影片《兵临城下》却完全抹杀了革命军队和革命群众的作用。它竭力要渲染的是敌军内部所谓“嫡系”和“杂牌”的矛盾,至于人民大众和三大敌人的矛盾,反而退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造成一种假象:仿佛只有敌人内部的矛盾,才是最突出的最有决定意义的主要矛盾。它不仅如此,还要把明明是敌人内部一场狗咬狗的争吵,经过“艺术匠心”的奇妙运用,象变戏法一样,居然一变而为正义与非正义、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了。于是,受排挤、受压制的“后娘养”的杂牌军三六九师,就变成了正义的、革命的了!他们大摇大摆地出来决定历史命运了!狼的吃人本性变了!简直变成如此可敬可爱的“救世主”了!
毛主席的阶级分析方法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受排挤、压制者都值得同情,更不能认为凡是受排挤、压制者都是正义的和革命的。有各种各样的排挤和压制。如果是革命势力压迫反革命势力,那是天大的好事;如果是反革命势力压迫革命势力,那就必须反对前者,支持后者。至于在反革命势力内部的排挤和压制,那“不过是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一点特别有趣的争斗,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一种又痒又痛的矛盾”。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利用这种矛盾,但决不可混淆了阶级阵线,把反革命阵营的内部矛盾说成正义与非正义、革命与反革命的对立。影片的编导者难道是因为缺乏常识,不懂得最普通的革命真理吗?当然不是。他们千方百计地抹杀科学真理和历史事实,挖空心思地发明出自己的独特的逻辑来,目的无非是要借此为国民党反动派招魂,为蒋匪帮及其被人民战争摧毁了的反动统治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达到其否定人民革命,否定革命战争的反革命目的。
影片就是根据编导者这样一个反动逻辑,对革命军队和革命人民进行百般污蔑。在影片里,既看不到我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进军和强大的政治攻势,也看不到广大革命人民为支援革命战争所组织起来的真正的铜墙铁壁。出现在银幕上的我人民解放军,都是一晃而过,一闪即逝,完全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至于广大革命人民,则更被剥夺了参加人民战争的权利。影片唯一出现的一个“老汉”,也仅仅是为了要给国民党反动派歌功颂德而存在的。国民党军队去抢粮,他苦苦哀求,听匪团长说“把粮食还给老百姓”,他一迭连声地称颂“长官”“你可积了大德”。这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东北人民是多么恶毒的污蔑啊!
影片又根据编导者这样一个反动逻辑,对反革命头目和反革命军队进行百般美化。请看:这支受蒋介石嫡系部队排挤、压迫、凌辱的杂牌军三六九师,被描绘得可真是一支“仁义之师”啊!它的头目一个个都是那么慷慨激昂的“爱国志士”!而在众多的可爱的人物当中,又有一个决定一切、众望所归的人物,编导者们把全部同情、赞美、希望都集中在这个人物身上,甚至在排列片头的人物表时,也赫然列为第一名!
他是谁?他就是国民党反动军队三六九师师长赵崇武! 赵崇武是个什么货色呢?此人一贯追随蒋介石反共反人民,正当伟大的解放战争发展到关键时刻,蒋介石亲自把他从西南调到东北,直接充当屠杀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即使孤城被围虽已多日,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这个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仍然猖狂地叫嚣“两虎相争胜负未定”,即使江北全部被我解放,也依然梦想凭借江南“半壁河山”,继续垂死挣扎。在这同时,又利用所谓“旧好”,同我民主联军“张司令员”拉关系,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以便攻可进,退可收,左右逢源,顽抗到底。这是一个多么凶残、狡猾的反革命啊!
影片《兵临城下》对这样一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非但不作任何批判,反而当作最理想的正面人物,百般加以美化,一个渺不足道的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大不小的头目,俨然成了决定历史命运的巨人!
为了骗取观众的同情,影片着力渲染赵崇武的委屈和不平。先是由于二○三师不肯接应吃了败仗,接着是部下的被人怀疑,后来又是自己的住处受到监视,等等。编导者们煞费苦心,运用对比、反衬种种手法,配之以若明若暗的光照,伴之以如诉如泣的音乐,淋漓尽致地刻划赵的内心委屈和不平。
这个一面穷凶极恶地屠杀着中国人民,一面荒淫无耻地庆贺着“五十大寿”的蒋匪军少将,究竟是为什么而“委屈”和“不平”呢?他的心腹干将郑汉臣的一段话可以代他作为回答:“共军的诡计都用在战场上,所以他们老打胜仗;可我们的诡计都用到官场上,所以老打败仗!”这就说明,赵崇武的“委屈”和“不平”,就是埋怨反革命内部的不能“精诚团结”,以致不能更多地屠杀中国人民,不能永久地使反革命统治存在下去!人们要问:这样的“委屈”和“不平”,究竟有什么值得同情?如此渲染和美化这种“委屈”和“不平”,到底居心何在?
为了骗取观众的尊敬,影片又竭力吹捧赵崇武的“爱国”和“革命”。通过对他反革命历史的一再吹捧,在我们面前的赵崇武,仿佛已经不是对人民欠下了多少血债的历史罪人,倒成了“革命元老”!影片的编导者故意抹杀“忧国忧民”的阶级内容,让赵崇武怀着“无限深情”说了这么一段话:“再打下去,民族的元气丧了,国家的前途也不堪设想啊!”这是反“内战”吗?不,这是赤裸裸的反共反人民!反人民的内战是国民党反动派一手发动起来的,你们是民族的败类,国家的蟊贼,有什么资格谈论“民族元气”、“国家前途”!中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拿起枪杆子,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的战争,正是这个正义的、革命的战争粉碎了美蒋匪帮的反革命的、非正义的战争,才使我们“民族元气”、“国家前途”焕然一新!
在这里,影片《兵临城下》通过赵崇武这个人物宣扬了一种极其反动的理论,即所谓人类有某些抽象的、超阶级的“美德”,例如“正直”、“正义”之类。这些所谓“美德”可以超然于两个阶级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存在。国内国际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者曾经喧闹一时地宣扬过在封建剥削统治集团中有所谓“清官”,在帝国主义阵营中有所谓“明智派”,都具有这种奇妙的“美德”。《兵临城下》的新发明,则是所谓受嫡系部队倾轧的杂牌军,是一支不受阶级斗争规律支配的“仁义之师”,并且还有那么一个“仁义之将”。他们是蒋介石那里的“明智派”和“清官”,他们与人民可以“合二而一”。这不能只当作奇闻来欣赏,而必须揭穿这个阴险的政治骗局!
在阶级社会里,从来就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正直”、“正义”之类的“美德”。剥削阶级编造这一类谎言,就是为了在人民中间制造对反动派的幻想。事实上,所谓“清官”、“明智派”或“仁义之师”,他们同剥削阶级统治集团内部其他派别的区别不是在本质上,只是在方法上。他们的反革命统治经验更丰富些,他们的反革命政治嗅觉也更敏锐些。他们往往最先预感到本阶级灭亡的临近,因而主张用更巧妙、更狡猾的办法,剥削、压迫和屠杀人民,以使反动统治保持得更长久些。就以这个被影片的编导者百般吹捧的赵崇武来说吧!在剥削、压迫和屠杀人民这最根本的一点上,他同蒋介石及其嫡系部队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一点也没有。他一再叨念的所谓“民族”、“国家”,统统都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代名词。可以说,在影片所描写到的全部反革命头目之中,正是他,是最富有反革命事业心的,因而也是最忠实于蒋介石的。他的“苦闷”只是在于生怕蒋介石不了解他的“苦心”。因而当一听到蒋匪的“晋升”令下,这个奴才对于主子是多么感激涕零啊!“委座到底没忘记我赵崇武啊!”赵崇武的这一句内心独白,把电影编导者加在他身上的“正义”、“革命”之类的伪装全部戳穿,活画出一个反革命死硬派的丑恶嘴脸!
所谓“清官”、“明智派”或“仁义之师”是反革命统治集团内部抬出来的,但混进革命阵营内部的叛徒、内奸、机会主义分子也会出来捧场。电影百般美化和歌颂的姜部长就是这样的人物。
此人可算得上是刘少奇反革命投降主义路线的一个化身。他对敌人高谈“政治”,而他推行的“政治”,就是对敌人卑躬屈膝,阿谀逢迎,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身上,活现出一副奴颜媚骨。他妄图以“夫妻之情”、“亲子之爱”来感化刽子手回心转意,又妄图以“称兄道弟”、“吟诗叙旧”来劝说战争罪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称兄道弟”、“吟诗叙旧”难道能使战争罪犯“放下屠刀”吗?“夫妻之情”、“亲子之爱”真的会使刽子手“回心转意”吗?全是鬼话!就以作为这部影片的背景的解放长春的历史事实来说吧!长春是怎么解放的?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林彪同志的直接指挥下,坚决、全面地捍卫和贯彻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及其他重要指示,同彭真、高岗所顽固推行的刘少奇的右倾投降路线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整个东北战场从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国民党反动军队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恐慌万状,龟缩在沈阳、锦州、长春三个据点内,处于我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长春解放前夕,我军在东北地区革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解放了锦州,切断了关内外的联系,敌人完全成了瓮中之鳖;蒋介石飞抵沈阳督战,仍无法挽救其覆灭下场。长春已被人们称为“纸糊的长春”。这个孤城的守敌,在我大军压境、城内人民又纷纷起来斗争这样一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被迫放下武器的。这是武装斗争的结果。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枪杆子,仍然是人民战争。
毛主席告诉我们:“决不可以认为反革命力量顺从我们了,他们就成了革命党了,他们的反革命思想和反革命企图就不存在了。决不是这样。他们中的许多人将被改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被淘汰,某些坚决反革命分子将受到镇压。”可是影片宣传的,却是同毛主席这个教导完全敌对的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魔鬼放下屠刀,真能立地成佛吗?这是弥天大谎。影片为什么要撒下这样一个弥天大谎呢?这里也确实透露了一点消息。 影片中赵崇武与姜部长有一段颇堪思索的对白。赵崇武对姜部长说了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姜部长就答了一句“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叫作要敌人钻到共产党的肚子里去打,这就是刘少奇与国民党反动派的里应外合。所谓“又一村”,就是“三家村”里那伙毒虫们的梦想:那就是国民党卷土重来,千百万人人头落地,党和国家要改变颜色。
《兵临城下》的出现,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这株大毒草从一九五九年炮制出笼到一九六四年搬上银幕这段时间,正是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时刻。在帝、修、反一片反华叫嚣喧闹声中,刘少奇一伙,疯狂地复辟资本主义,他们所把持的文艺阵地,就成为他们反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反革命工具。在电影界,他们抛出“离经叛道”论,即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经,叛人民革命战争之道,同时拚命反对所谓“火药味”,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人情味,拚命赶制毒草。在《兵临城下》前后出笼的,就有《红日》、《逆风千里》、《黑山阻击战》、《战上海》、《东进序曲》等一大批毒草影片。它们反对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和人民战争思想,丑化革命军队和革命人民,美化国民党反革命头目和反革命军队,鼓吹从谈判桌上去赢得胜利,把胜利归功于敌人的“正义”和“理智”。《兵临城下》则撮其要者,集其大成,成为色色俱全、恶毒无比的反面教材。无怪乎文艺黑线总头目周扬看了舞台上的《兵临城下》以后就大加喝彩:“这个戏……情节观点是合情合理,每个故事都是合情合理,过去有许多戏都不是合情合理。”你看,“合情合理”,既合资产阶级要颠覆无产阶级专政之“情”,又合他们要复辟资本主义之“理”,这是一场多么严重的阶级斗争啊!
但是历史的创造者终究不是反动派,而是人民。被颠倒了的历史一定要重新颠倒过来。在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江青同志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率领革命文艺战士,发动了京剧革命,破天荒地用京剧来表现伟大的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在京剧舞台上,第一次塑造起顶天立地的工农兵革命英雄形象。 《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一批光辉的歌颂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革命样板戏,是对《兵临城下》等歪曲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的毒草片的有力的批判和鲜明的对照。这些戏中所体现的毛主席的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将永远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斗争,消灭一切反动派,在整个地球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创建起一个共产主义的新世界!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