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賢愚經卷十二
賢愚經卷第十二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五四)
師質子摩頭羅世質品第四十七(丹本為五十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國中,有一婆羅門,字曰師質,
居家大富,無有子息,詣六師所,問其因緣。
六師答言:「汝相無兒。」爾時師質便還歸家,
著垢膩衣,愁思不樂,而自念言:「我無子息,
一旦命終,居家財物,當入國王。」思惟是已,
益增愁惱。婆羅門婦,與一比丘尼共為知識。
時比丘尼,值到其舍,見其夫主,憂愁燋悴,
便問之言:「汝夫何故,愁悴如是?」婆羅門婦,
即答之曰:「家無子姓,往問六師,
六師占相云當無兒。以是之故,愁憂不樂。」時比丘尼,
復語之言:「六師之徒,非一切智,
何能知人業行因緣?如來在世,明達諸法,過去未來,
無所障礙,可往問之,必足了知。」
比丘尼去後,婦便白夫如向所聞。時夫聞已,
心便開悟,更著新衣,往詣佛所,稽首佛足,
而白佛言:「我之相命,當有兒不?」世尊告曰:
「汝當有兒,福德具足,生長已大當樂出家。」
婆羅門聞歡喜無量,而作是言:「但使有兒,
學道何苦?」時因請佛及比丘僧,明日舍食,
是時世尊默然許之。 明日時到,佛與眾僧,
往詣其家,眾坐已定,婆羅門夫婦齊心同志,
敬奉飲食。眾會食竟,佛及眾僧,還歸所止,
路由一澤,中有泉水,甚為清美,
佛與比丘僧,便住休息。諸比丘眾,各各洗缽,
有一獼猴,來從阿難,求索其缽,阿難恐破,
不欲與之。佛告阿難:「速與勿憂。」奉教便與。
獼猴得缽,持至蜜樹,盛滿缽來,奉上世尊。
世尊告曰:「去中不淨。」獼猴即時,拾去蜂蟲,
極令潔淨。佛便告言:「以水和之。」
如語著水,和調已竟,奉授世尊。世尊受已,
分布與僧,咸共飲之,皆悉周遍。獼猴歡喜,
騰躍起舞,墮大坑中,即便命終,
魂識受胎於師質家。時師質婦,便覺有娠,日月已足,
生一男兒,面首端正,世之少雙。當生之時,
家內器物,自然滿蜜,師質夫婦,喜不自勝。
請諸相師,占其吉凶。相師占訖,而告之言:
「此兒有德,甚善無比。」因為作字,
字摩頭羅瑟質,晉言蜜勝,以其初生之日蜜為瑞應,
故因名焉。兒年已大,求索出家,
父母戀惜不肯放之,兒復慇懃白其父母:
「若必違遮不從我願,當取命終,不能處俗。」
父母議言:「昔日世尊,已豫記之,云當出家。
今若固留,或能取死,就當聽之。」共議已決,
而告兒言:「隨汝所志。」兒大欣踊往到佛所,
稽首作禮求索出家,世尊告言:「善來比丘!」
鬚髮自墮,法衣在身,便成沙門,
因為廣說四諦妙法種種諸理,心開結盡,得阿羅漢。
每與諸比丘,人間遊化,若渴乏時,擲缽空中,
自然滿蜜,眾人共飲,咸蒙充足。
是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摩頭羅瑟質,積何功德,
出家未久,獲得應真,意有所須,隨意而得?」
佛告阿難:「汝憶往日受師質請不?」答言:
「憶之。」佛言:「阿難!於彼食還,至空澤中,
時有獼猴從汝索缽,盛蜜施佛,佛為受之,
欣悅起舞,墮坑即死,汝復憶不?」答言:「憶之。」
佛語阿難:「彼獼猴者,今摩頭羅瑟質是,
由其見佛歡喜施蜜,得生彼家,姿貌端正,
出家學道,速成無漏。」 阿難長跪,重白佛言:
「復有何緣,生獼猴中?」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
迦葉佛時,有年少比丘,
見他沙門跳渡渠水而作是言:『彼人飄疾熟似獼猴。』
彼時沙門聞是語已,便問之曰:『汝識我不?』答言:『識汝。
汝是迦葉佛時沙門,何以不識也?』
時彼沙門,復語之言:『汝莫呼我假名沙門,
沙門諸果,我悉備辦。』年少聞已,毛衣皆豎,
五體投地,求哀懺悔,由悔過故,
不墮地獄;形呰羅漢,故致五百世中恒作獼猴。
由前出家持禁戒故,今得見我,
沐浴清化,得盡諸苦。」佛告阿難:「爾時年少比丘,
今摩頭羅瑟質是。」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
聞佛所說,悲喜交懷,咸作是語:「身口意業,
不可不護,緣是比丘不能護口,
獲報如是。」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因為四眾,
廣說諸法,淨身口意,心垢除淨,各得道跡,
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有發無上正真道意,或有住於不退地者。
眾會聞法,咸共歡喜,頂戴奉行。
(五五)檀彌離品第四十八(丹本為五十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竹園之中。
時拘薩羅國中,有一長者,字曇摩貫質,
豪貴大富,無有子息。禱祀國中一切神祇,
求索有子,精誠感神,婦即懷妊。日月期滿,
生一男兒,軀體端嚴,世所希有,召諸相師,
占相吉凶。相師占之,知其有德,因為立字,
名檀彌離。年既長大,其父命終,
時波斯匿王,即以父爵封之。受王封已,父時舍宅,
變成七寶,諸庫藏中,悉皆盈滿,種種具有。
時王子流離,被純熱病,至為困悴,
諸醫處藥,須牛頭栴檀用塗其身,當得除愈。
王即出令,唱語國中:
「誰有牛頭栴檀?持詣王家,市當雇直與千兩金。」令語盡遍,
無持來者。時有一人,啟白王曰:
「拘薩羅國檀彌離長者,家內大有。」 時王聞之,乘車馬輿,
躬自往求,到檀彌離長者門前。時守門人,
即入白之:「波斯匿王來在門外。」長者歡喜,
即出奉迎,請王入宮。前見外門,純以白銀,
門內有女,面首端正,世無有雙,踞銀床,
紡銀縷,小女十人,侍從左右。時王便問:
「是汝婦耶?」答曰:「非也,是守門婢。」王續問之:
「是小女輩,復用何為?」彌離答言:「通白消息。」
次入中門,純紺琉璃,門內有女,面貌端嚴,
復勝於上,左右侍從,轉倍前數。進入內門,
純以黃金,門內有女,顏貌端正,轉勝上者。
坐金床,紡金縷左右侍人,復倍上數。
王亦問之:「此女人者,是卿婦耶?」答言:「非也。」
入到舍內,見琉璃地,清徹如水,
屋間刻鏤種種獸形及水虫像,風吹動之,影現地中,
弈弈動搖,王見疑怖,謂是實水,而問之言:「餘更無地,
殿前作池?」彌離答言:「此非水也,是紺琉璃。」
即脫手指七寶環釧,擲置于地,徑到彼際,
礙壁乃住。王見歡喜,即共入內,昇七寶殿。
彌離夫人,在其殿上,所坐之床,用紺琉璃,
更有妙床,請王令坐。彌離夫人,眼即淚出。
王問之言:「何以淚出?不相喜耶?」夫人答言:
「王來大善!但王衣服,有微煙氣,令我淚出,
非是相憎。」王便問言:「今汝家內,不然火耶?」
答言:「不也。」王問曰:「以何煮食?」答曰:
「欲食之時,百味飯食,自然在前。」王復問言:
「冥暮之時以何為明?」答言:「用摩尼珠。」
即便閉戶及諸窗牖,出摩尼珠,明踰晝日。
時檀彌離跪白王言:「大王!何故勞屈尊神?」王告之曰:
「我子流離,被病困篤須牛頭栴檀,
故來索之。」彌離歡喜,將入諸藏,指示其物,
七寶珍琦,明淨曜日,栴檀積聚,不可稱計,
而語王言:「須者取之。」時王答言:「我須二兩。」
便折與之,多少正足。即使侍從先送歸國。
時王敬念,而語之言:「汝當見佛。」彌離答言:
「云何為佛?」王曰:「汝不聞乎?迦維羅衛,
淨飯王子厭老病死,出家學道,道成號佛,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神足智慧,殊挺無比,
人天中尊故號為佛。」彌離聞已,深生敬心,而問王言:
「今在何許?」王答之曰:「在王舍城竹園中止。」
王去之後,即往見佛,睹佛威顏,
過踰國王所歎萬倍,心懷歡喜,頭面作禮,問訊起居。
佛為說法,得須陀洹道,長跪合掌,求索出家。
佛即聽許。「善來比丘!」鬚髮便墮,法衣著身,
重為說法四諦真法,苦習盡道,心垢都盡,
成阿羅漢。 爾時阿難,及諸比丘,合掌白佛,
問世尊言:「檀彌離比丘,有何功德,
生於人中,受天福祿,不樂世樂;
出家未久即獲道果?」 佛語阿難:「善聽當說!乃往過去,
九十一劫時,世有佛名毘婆尸,滅度之後,
於像法中,有五比丘,共計盟要,求覓靜處,
當共行道。見一林澤,泉水清美,淨潔可樂,
時諸比丘,俱共同聲,勸語一人:『此去城遠,
乞食勞苦,汝當為福,供養我等。』爾時一人,
即便許可。往至人間,勸諸檀越,日為送食。
四人身安,專精行道,九十日中,便獲道果。
即共同心,語此比丘:『緣汝之故,我等安隱,
本心所規,今已得之。欲求何願?恣汝求之。』
時彼比丘心情歡喜,而作是言:
『使我將來天上人中富貴自然,所願之物,不加功力,
皆悉而生,遭值聖師過踰仁等百千萬倍,
聞法心淨疾獲道果。』」佛告阿難:「爾時比丘,
今檀彌離是。緣其供給四比丘故,九十一劫,
生天人中,豪貴尊嚴,不處貧窮卑賤之家,
今得見我獲道度世。」 爾時阿難,及諸比丘,
聞佛所說,各自勸勵,精進修道,
有得初果乃至四果,有發曠濟之心住不退者,各各喜悅,
頂戴奉行。
(五六)象護品第四十九(丹本為五十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摩竭國中,有一長者,生一男兒,
相貌具足,甚可愛敬。其生之日,
藏中自然出一金象,父母歡喜,便請相師,為其立字。
時諸相師,見兒福德,問其父母:「此兒生日,
有何瑞應?」即答之言:「有一金象,與兒俱生。」
因瑞立字名曰象護。兒漸長大,象亦隨大,
既能行步,象亦行步,出入進止,常不相離;
若意不用,便住在內。象大小便,唯出好金。
其象護者,常與五百諸長者子,共行遊戲,
各各自說家內奇事。或有說言:
「我家舍宅床榻坐席,悉是七寶。」或有自說:
「我家屋舍及與園林,亦是眾寶。」復有說言:「吾家庫藏妙寶恒滿。」
如是之比,種種眾多。是時象護,復自說言:
「我初生日,家內自然,生一金象。我年長大,
堪任行來,象亦如是,於我無違。
我恒騎之,東西遊觀,遲疾隨意,甚適人情。
其大小便,純是好金。」時王子阿闍貰,亦在其中,
聞象護所說,便作是念:「若我為王,
當奪取之。」既得作王,便召象護,
教使將象共詣王所。時象護父,語其子曰:「阿闍貰王,
兇暴無道,貪求慳吝,自父尚虐,
何況餘人?今者喚卿,將貪卿象,儻能被奪。」其子答曰:
「我此象者,無能劫得。」父子即時,共乘見王。
時守門人,即入白王:「象護父子,乘象在門。」
王告之曰:「聽乘象入。」時守門者,還出具告,
象護父子,乘象徑前,既達宮內,爾乃下象,
為王跪拜,問訊安否。王大歡喜,命令就座,
賜與飲食,粗略談語,須臾之頃,辭王欲去,
王告象護:「留象在此,莫將出也。」
象護欣然,奉教留之,空步出宮。未久之間,
象沒於地,踊出門外,象護還得乘之歸家。
經由少時,便自念曰:「國王無道,刑罰非理,
因此象故,或能見害。今佛在世,澤潤群生,
不如離家遵修梵行。」即白父母,求索入道,
二親聽許,便辭而去,乘其金象,往至祇洹。
既見世尊,稽首作禮,陳說本志,佛尋許言:
「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在身,便成沙門,
佛便為說四諦要法,神心超悟,便逮羅漢。
每與諸比丘,林間樹下,思惟修道,
其金象者,恒在目前。舍衛國人,聞有金象,
競集觀之,匆鬧不靜,妨廢行道。時諸比丘,
以意白佛,佛告象護:「因此象故,致有煩憒,
卿今可疾遣象令去。」象護白佛:「久欲遣之,
然不肯去。」佛復告曰:「汝可語之:
『我今生分已盡,更不用汝。』如是至三,象當滅矣。」
爾時象護,奉世尊教,向象三說:「吾不須汝。」
是時金象,即入地中。 時諸比丘,咸共奇怪,
白世尊言:「象護比丘,本修何德,
於何福田種此善根,乃獲斯報巍巍如是?」
佛告阿難及諸比丘:「若有眾生,於三寶福田之中,
種少少之善,得無極果。乃往過去,迦葉佛時,
時彼世人,壽二萬歲。彼佛教化周訖,
遷神泥洹,分布靈骨,多起塔廟。時有一塔,
中有菩薩本從兜率天所乘象來下,
入母胎時像。彼時象身,有少剝破。時有一人,
值行繞塔,見象身破,便自念言:
『此是菩薩所乘之象,今者損壞,我當治之。』取泥用補,
雌黃污塗,因立誓願:『使我將來恒處尊貴,
財用無乏。』彼人壽終,生於天上,盡天之命,
下生人間,常生尊豪富樂之家,顏貌端正,
與世有異,恒有金象,隨時侍衛。」佛告阿難:
「欲知爾時治象人者,今象護是。
由於彼世治象之故,從是以來,天上人中,
封受自然;緣其敬心,奉三尊故,今遭值我,
稟受妙化,心垢都盡,逮阿羅漢。」
慧命阿難及諸眾會,聞佛所說,莫不開解,各得其所,
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
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有證不退位者,莫不歡喜,
敬戴奉行。
(五七)波婆離品第五十(丹本為五十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頭山中,
與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波羅[木*奈]王,
名波羅摩達,王有輔相,生一男兒,
三十二相,眾好備滿,身色紫金,姿容挺特。
輔相見子,倍增怡悅,即召相師,令占相之。
相師披看,歎言:「奇哉!相好畢滿,功德殊備,
智辯通達,出踰人表。」輔相益喜,因為立字,
相師復問:「自從生來,有何異事?」輔相答言:
「甚怪異常,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懷妊已來,
悲矜苦厄,慈潤黎元,等心護養。」相師喜言:
「此是兒志。」因為立字,號曰彌勒。父母喜慶,
心無有量。其兒殊稱,合土宣聞,國王聞之,
懷懼言曰:「念此小兒,名相顯美,儻有高德,
必奪我位。曼其未長,當豫除滅,久必為患。」
作是計已,即敕輔相:「聞汝有子,容相有異,
汝可將來,吾欲得見。」時宮內人,聞兒暉問,
知王欲圖,甚懷湯火。其兒有舅,名波婆梨,
在波梨弗多羅國,為彼國師;聰明高博,
智達殊才,五百弟子,恒逐諮稟。於時輔相,
憐愛其子,懼被其害,復作密計,
遣人乘象送之與舅。舅見彌勒,睹其色好,
加意愛養,敬視在懷。其年漸大,教使學問,
一日諮受,勝餘終年,學未經歲普通經書。
時波婆梨,見其[外*男]甥兒,學既不久,通達諸書,
欲為作會顯揚其美,遣一弟子,至波羅[木*奈],
語於輔相,說兒所學,索於珍寶,
欲為設會。其弟子往至于中道,
聞人說佛無量德行,思慕欲見,即往趣佛,未到中間,
為虎所噉。乘其善心,生第一四天。
波婆梨自竭所有,合集財賄,為設大會,請婆羅門,
一切都集,供辦餚膳種種甘美。設會已訖,
大施噠嚫,一人各得五百金錢。布施訖竟,
財物罄盡。有一婆羅門,名勞度差,最於後至,
見波婆梨:「我從後來,雖不得食,
當如比例與我五百金錢。」波婆梨答言:「我物已盡,
實不從汝有所愛也。」勞度差言:「聞汝設施,
有望相投,
云何空見不垂施惠?若必拒逆不見給者,汝更七日,頭破七段。」時波婆梨,
聞是語已,自思惟言:「世有惡咒及餘蠱道,
事不可輕,儻能有是。」財物悉盡,卒無方計,
念是愁憂,深以為懼。前使弟子終生天者,
遙見其師愁悴無賴,即從天下,來到其前,
問其師言:「何故愁憂?」師具以事廣說因緣。
天聞其語,尋白師言:「勞度差者,未識頂法,
愚癡迷網惡邪之人,竟何所能?而乃憂此。
今唯有佛,最解頂法,無極法王,特可歸依。」
時波婆梨,聞天說佛,即重問之:「佛是何人?」
天即說:「佛生迦毘羅衛淨飯王家,右脅而生,
尋行七步,稱天人尊,三十二相、八十妙好,
光照天地,梵釋侍御,三十二瑞,振動顯發。
相師觀見,記其兩處,在家當作轉輪聖王,
出家成佛。睹老病死,不樂國位,
踰宮出國,六年苦行,菩提樹下,破十八億魔,
於後夜中,普具佛法,三明六通、十力無畏、
十八不共,悉皆滿備。至波羅[木*奈],初轉法輪,
阿若憍陳如五人漏盡,八萬諸天,得法眼淨,
無數天人,發大道意。復到摩竭,
度鬱毘羅并舍利弗、目健連等,
出千二百五十比丘以為徒類,號曰眾僧,功德智能,不可稱計。
總而言之,名為佛也,今在王舍鷲頭山中。」
時波婆梨,聞歎佛德,自思惟言:「必當有佛。
我書所記,佛星下現,天地大動,當生聖人。
今悉有此,似當是也。」即敕彌勒等十六人:
「往見瞿曇,看其相好。眾相若備,心念難之:
『我師波婆梨,為有幾相?』如我今者,
身有兩相:一髮紺青,二廣長舌。若其識之,
復更心難:『我師波婆梨,年今幾許?』如我年者,
今百二十。若其知之,復更心念:『我師波婆梨,
是何種姓?』欲知我種,是婆羅門。若其答識,
復更心難:『我師波婆梨,有幾弟子?』
如我今者,有五百弟子。若答知數,斯必是佛,
汝等必當為其弟子,令遣一人語我消息。」
時彌勒等,進趣王舍,近到鷲頭山,
見佛足跡,千輻輪相[日*丙]然如畫,即問人言:
「此是誰跡?」有人答言:「斯是佛跡。」時彌勒等,
遂懷慕仰,徘徊跡側,豫欽渴仰。時有比丘尼剎羅,
持一死虫著佛跡處,示彌勒等,
各共看此:「汝等欽羨歎慕斯跡,
躡殺眾生有何奇哉?」彌勒之等,各共前看,
諦觀形相是自死虫,即問比丘尼:「汝誰弟子?」比丘尼答言:
「是佛弟子。」時彌勒等,各自說言:「佛弟子中,
乃有是人。」漸進佛所,遙見世尊,光明顯照,
眾相赫然,即數其相,不見其二。
佛即為其出舌覆面,復以神力令見陰藏。
見相數滿,益以歡喜,即奉師敕,遙以心難:
「我師波婆梨,為有幾相?」佛即遙答:「汝師波婆梨,
唯有二相:一髮紺青,二廣長舌。」聞是語已,
復更心難:「我師波婆梨,年今幾許?」佛遙答言:
「汝師波婆梨,年百二十。」既聞是已,復心念難:
「我師波婆梨,是何種姓?」佛即遙答:
「汝師波婆梨,是婆羅門種。」得聞是已,復更心難:
「我師波婆梨,有幾弟子?」佛即遙答:「汝師波婆梨,
有五百弟子。」 於時會者,聞佛所說,
甚怪如來獨說此語。時諸弟子,長跪問佛:「世尊!
何故而說是言?」佛告比丘:「有波婆梨,
在波婆梨弗多羅國,遺十六弟子,來至我所,
試觀我相,因心念難,是以一一還以答之。」
時彌勒等,聞佛答難,事事如實,一無差違,
深生敬仰,往至佛所,頭面禮訖,卻坐一面。
佛為說法,其十六人,得法眼淨,各從座起,
求索出家。佛言:「善來!」鬚髮自墮,法衣在身,
尋成沙門,重以方便,為其說法,其十五人,
成阿羅漢。時彌勒等,自共議言:「波婆梨師,
在遠悒遲,宜時遣人還白消息。」
十六人中,時有一人,字賓祈奇,是波婆梨姊子,
眾人即遣往白消息。還到本國波婆梨所,
具以聞見,廣為說之。波婆梨聞已,喜發於心,
即從坐起,長跪合掌,向王舍城,自說誠言:
「生遭聖世,甚難值遇,思睹尊容,
稟受清化,年已老邁,足力不強,雖有誠款,
靡由自達。世尊大慈!豫知人心,唯願屈神,
來見接濟。」於時如來,遙知其意,屈伸臂頃,
來到其前,禮已舉頭,尋見世尊,驚喜踊躍,
禮拜問訊,請令就坐,恭肅侍佛。佛為說法,
逮阿那含。於時世尊,尋還鷲頭山。 時淨飯王,
聞佛道成,遊行教化多有所度,情懷渴仰,
思得睹覲,告優陀耶:「汝往佛所,
騰我志意,白於悉達,汝本有要得道當還。
願遵往言,時來相見。」優陀耶到,具宣王意,
佛尋可之,七日當往。優陀耶喜,還白消息。
淨飯王聞,告語諸臣:「優陀耶來,云佛當還。
莊嚴城內,極令清潔,塗污街陌,遍豎幢幡,
饒儲華香,當俟供養。」嚴辦已訖,與諸群臣,
四十里外,奉迎世尊。 於時如來,與大眾俱,
八金剛力士,住在八面;時四天王,各在前導;
時天帝釋,與欲界諸天,侍衛其左;時梵天王,
與色界天,侍衛其右;諸比丘僧,列在其後。
佛在眾中,放大光明,暉曜天地,威踰日月,
普與大眾,乘虛而往,漸欲近王,下齊人頭,
王與臣民夫人婇女,觀見大眾晃朗俱顯,
佛在中央如星中月。王大歡喜,不覺下禮,
禮畢問訊,與共還國,
住尼拘盧陀僧伽藍。是時國法,男女有別,王與臣民,
日日聽法,聞法開悟,得度者眾;諸女人輩,
各懷怨恨:「佛與大眾,雖復還國,男子有幸,
獨得見聞,我曹女人,不蒙恩祐。」佛知其意,
即語王言:「自今已後,令國男女,
番休聽法一日一更。」從是已後,蒙度甚多。
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紡織,
預作一端金色之[(畾/且)*毛],積心係想,唯俟於佛。
既得見佛,喜發心髓,即持此[(畾/且)*毛],奉上如來。
佛告憍曇彌:「汝持此[(畾/且)*毛],往奉眾僧。」
時波闍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
故手紡織,規心俟佛。唯願垂愍!為我受之。」
佛告之曰:「知母專心欲用施我。然恩愛之心,
福不弘廣,若施眾僧獲報彌多。我知此事,
是以相勸。」佛又言曰:「若有檀越,
於十六種具足別請,雖獲福報,亦未為多。
何謂十六?比丘、比丘尼,各有八輩,不如僧中,
漫請四人,所得功德,福多於彼,十六分中,
未及其一。將來末世,法垂欲盡,正使比丘,
畜妻俠子,四人以上,名字眾僧,
應當敬視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時波闍波提,
心乃開解,即以其衣,奉施眾僧,僧中次行,
無欲取者,到彌勒前,尋為受之。 於後世尊,
與比丘僧,遊波羅[木*奈],轉行化導。爾時彌勒,
著金色[(畾/且)*毛]衣,身既端正,色紫金容,表裏相稱,
威儀詳序,入波羅[木*奈]城,欲行乞食。到大陌上,
擎缽住立,人民之類,睹其色相,圍遶觀看,
無有厭足,雖皆欽敬,無能讓食。
有一穿珠師,偶到道宕,見於彌勒,甚懷敬慕,
即問大德:「為得食未?」答言:「未得。」尋請將歸,
辦設飲食,食已澡漱,為說妙法,言辭高美,
聽之無厭。時有大長者,值欲嫁女,先與一珠,
雇令穿之,若其穿訖,當與錢十萬。
於時長者,遣人來索,珠師聞法,五情甘樂,語言:
「且去!比後當穿。」其人復語:「今急須之,
念時著手。」囑已還去,具語長者。斯須之頃,
重遣往索,猶故聽法,未為穿之。還語長者,
長者恨言:「既重相雇,不唐倩託,今乃前卻,
不稱我要。」更重遣人,因齎錢往,「若其未穿,
還擔珠來。」使人到問,猶故聽法,知未穿珠,
急從還索。事不得已,即取還他。穿珠之師,
在彌勒前,次第聽法,心無厭退。其妻瞋恚,
嫌責夫言:「須臾之勞,當得錢十萬,
以供家中衣食乏短;但聽沙門浮美之談,
亡失爾許錢財之利。」夫聞其言,情懷悔恨。 彌勒知意,
而語之言:「汝今能共至精舍不?」答言:「可爾。」
即時共到精舍,將到僧中,問眾僧言:
「若有檀越,請一持戒清淨沙門,就舍供養,
所得盈利,何如有人得十萬錢?」時憍陳如,
尋即說言:「假使有人,得百車珍寶,計其福利,
不如請一淨戒沙門就舍供養得利弘多。」
舍利弗言:「設令有人,
得一閻浮提滿中珍寶,
猶不如請一淨戒者就舍供養獲利彌多。」目犍連言:「正使有人,
得二天下滿中七寶,實不如請一清淨沙門,
於舍供養得利極多。」其餘比丘,如是各各,引於方喻,
比挍其利,皆悉多彼。 時阿那律復自說言:
「正令得滿四天下寶,
其利猶復不如請一清淨沙門詣舍供養得利殊倍。所以然者,
我是其證。自念過去九十一劫時,
世有佛號毘婆尸,般涅槃後,經法滅盡。時閻浮提,
有一大國,名波羅奈。爾時國中,有一薩薄,
家居巨富,無所乏少。有二男兒,各皆端正,
長名淚吒,小字阿淚吒。父垂命終,告敕二子:
『我必不免,當即後世。汝等兄弟,念相承奉,
合心并力,慎勿分居。所以然者,
譬如一絲,不任繫象,合集多絲,乃能制象。
譬如一葦,不能獨燃,合捉一把,燃不可滅。
今汝兄弟,亦復如是,共相依恃,外人不壞,
內穆懃家,則財業日增。』囑誡之後,氣絕命終。
兄弟奉教,合居數時,後阿淚吒婦,
自心念言:『今共居止,逼難兄家,
人客知識不得瞻待;若當分異,各自努力,
情既無難可自成家。』念是事已,具向夫說。
阿淚吒聞婦所言,以為不可,婦復慇懃,廣引道理。
阿淚吒情迴,以事白兄,
兄復引父垂命之言,廣示方比不可之理。時阿淚吒婦,
數數勸夫,其夫意決急求分居;兄見意盛,
與分家居。分異之後,阿淚吒夫妻,恣情放志,
招合伴黨,飲噉奢侈,不順禮度,未經幾年,
家物耗盡,窮罄無計。詣兄[曷-曰]之。
兄復矜之,與錢十萬。用盡更索,如是六返,
前後凡與六十萬錢。後復來求。兄復呵責:『亡父敕誡,
汝不承用,未經幾時,求共分異。喪用無度,
不可供給,前後與汝六十萬錢,汝不知足,
復更來求。今復更與汝十萬錢,
能有能無更勿來索。』其弟得責,慚愧取錢,
夫婦改操,謹身節用,懃心家業,財產日廣,
其後漸富,更無乏短。 「其兄淚吒,連遭衰艱,
所在破亡,財物迸散,家理頓窮無有方計,
往到弟邊,說所契闊,求索少錢,供足不逮。
其弟瞋嫌,而語兄言:『謂望兄家,不識有貧,
云何復來從我所索?』作是語已,
乃不讓食。兄便還去,而自愕然:『生死之中,
何可畏耶?析體兄弟,不識恩養,豈況他人?』
當推義理,心即厭世,捨家入山,
靜坐思惟諸法生滅,心即開悟,成辟支佛,威儀可觀,
入城乞食。後值歲儉,人民飢乏,時辟支佛,
乞食難得。 「時弟阿淚吒,後轉貧窮,復值歲荒,
食穀不繼,日往取薪,賣糴稗子,共家婦兒,
以自供活。一日晨朝,早往入澤,於城門中,
見辟支佛,威儀可觀,入城乞食,即往取薪。
還來到門,見辟支佛空缽而出,心自生念:
『此是快士,晨見入城,今乃空來,
若今與我共歸至舍,當共分食以奉施之。』
作是念已,捨之而去。時辟支佛,尋知其意,
即隨其後,往到門中。阿淚吒見之,心用歡喜,
即為敷床,請令入坐,索其自分稗子之糜,
躬手自持,施辟支佛。時辟支佛,語阿淚吒言:
『汝亦飢渴,當共分噉。』阿淚吒白言:『我曹世俗,
食無時節,尊日一食,但願為受。』即受食訖,
感其至心,遭斯歲儉,父子不救,
能割身分,以用見施,當為現變令其歡喜。
即飛虛空,身出水火,廣現神足,還住其前,
語阿淚吒言:『欲求何願?恣隨汝意。』
見變歡喜踊躍即前至心,自立誓言:『一切眾生,多種求財,
我願世世,莫有所乏,情有所欲,
應意而至。又願將來,得遇上士,
功德勝汝百千萬倍,令我於彼得漏盡證,
神足變化與汝不異。』求願已訖,倍復歡喜。時辟支佛,
還歸所止。時阿淚吒,即還入澤取薪。到見一兔,
意欲捕取,走逐轉近,以鎌遙擲,即時墮地,
適欲前取,化為死人上其背上急抱其頭,
盡力推卻,不能令卻。心懷恐怖,
慞惶苦惱,意欲入城,共婦解卻,
復恐人見令不聽入。留待日暮,以衣用覆,
擔負入城往趣其舍。已到舍內,自然墮地,
變成一聚閻浮檀金,光明晃昱,并照比舍。展轉談之,
上徹於王。 「王即遣人,往看審實。使人到觀,
見是死人,尋還白王:『是死人耳。』王問餘人,
猶言是金。甚怪所以,重遣人看。如是七返,
來言不定。王即自往,親往看之,
見是死人,形漸欲臭。即問阿淚吒:『汝見是何?』
答言:『看實是金。』即取少許,用奉於王。
王見金色,敬之未有,問其所由:『何緣得此?』
於時阿淚吒,具以本末向王而說,
『必當由施辟支佛故。』王聞其語,歎言:『善哉!汝得快利,
值此上人。』即更賜與,拜為大臣。如是諸尊!
彼阿淚吒者,即我身是。我於彼世,
以少稗糜施辟支佛,因自求願,緣是以來,九十一劫,
生天人中,無所乏少,三事挺特,端正受稱,
情有所欲,應意而至。 「乃至今身,在家之時,
我常優遊,不喜世務;兄摩訶男,常有怨辭。
我母語言:『我兒福德。』摩訶男言:『我獨勞慮,
家理田業;優閑臥食,云何福德?』其母欲試,
遣我至田,監臨種作,令不送食。
我怪食遲,遣人往索,母遣人語我云:『無所有。』
我還白母:『唯願與我,送無所有。』於時其母,
聞兒是語,即取寶案,嚴具器物,以襆覆上,
送以與我,令摩訶男逐而看之。已到我前,
發去其襆,百味飲食,案器悉滿。如是餘時,
在所應意,若令滿得四天下寶,劫盡之時,
理當消滅,復不得久。
如是我以少糜施辟支佛,九十一劫,福利未減,復緣斯德,
見佛度苦。以是之故,故知請一淨戒比丘,
於舍供養得利多彼四天下寶。」 時阿那律,
說是語已,於時世尊,從外來入,
聞阿那律說過去事,告諸比丘:「汝等比丘!
說過去事,我復次說當來之世,此閻浮提,
土地方正,平坦廣博,無有山川,地生濡草,
猶如天衣。爾時人民壽八萬四千歲,身長八丈,
端正殊妙,人性仁和,具修十善。
彼時當有轉輪聖王,名曰勝伽(晉言具也),
彼時當有婆羅門家生一男兒,字曰彌勒,身色紫金,
三十二相,眾好畢滿,光明殊赫。出家學道,
成最正覺,廣為眾生,轉尊法輪。其第一大會,
度九十三億眾生之類;第二大會,
度九十六億;第三大會,度九十九億。如是比丘!
三會說法,得蒙度者,悉我遺法種福眾生,
或三寶中興供養者,出家在家持齊戒者,
燒香燃燈禮拜之者,皆得在彼三會之中。
三會度我遺殘眾生,然後乃化同緣之徒。」
於時彌勒,聞佛此語,從座而起,長跪白佛言:
「願作彼彌勒世尊。」佛告之曰:「如汝所言,
汝當生彼為彌勒如來,如上教化,
悉是汝也。」 於時會中,有一比丘,名阿侍多,
長跪白佛:「我願作彼轉輪之王。」佛告之曰:
「汝但長夜,貪樂生死,不規出耶?」
於時在會一切大眾,見佛世尊授彌勒決當來成佛,
猶字彌勒,各皆有疑,欲知本末。尊者阿難,
即起白佛:「彌勒成佛,復字彌勒,
不審從何造起名字?」 佛告阿難:「諦聽著意!
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王名曇摩留支,
領閻浮提,八萬四千國,六萬山川,八十億聚落,
二萬夫人婇女,一萬大臣。有一小國豐樂,
是中國王,名波塞奇。時弗沙佛,初出於世,
在此國中,化導眾生。
時波塞奇王與諸群臣,專供養佛及於眾僧,
不暇得往朝覲大王,貢獻音信,亦悉斷替。於時大王,
怪其間絕,即遣使者,往責所以。使者到已,
宣王言令:『比年已來,人信俱斷,汝為人臣,
何以違常?將有異心,欲懷逆耶?』時波塞奇,
得大王教,自知違替,靡知所如,即往見佛,
白如是事。佛告王言:『汝勿憂慮,
但還遣使以誠告言:「佛在我國,朝夕承事,
是以不暇往覲大王;國內財物,供佛及僧,
無有遺餘可以獻貢。」』波塞奇王,得佛教已,即還報使,
如佛所語。使到見王,具道其意。
大王聞之,甚懷盛怒,即合諸臣,共詳此事。
諸臣皆言:『彼王傲慢,橫引道理,
宜合兵眾往攻伐之。』王即然之,合兵躬往。前軍近到,
彼王乃知,心懷怖懼,急往白佛。佛告王言:
『莫用憂慮,但自往見,宣說前語。』波塞奇王,
即與群臣,往到界上,見於大王,禮問畢訖,
住在一面。大王責問:『汝何所恃,違慢失常,
不來朝覲?』波塞奇言:『佛世難值,甚難得睹,
頃來在國,化導民物,朝夕侍奉故使違替。』
於時大王,復更重責:『正使令爾,何以斷獻?』
波塞奇言:『佛有徒眾,名曰眾僧,戒德清淨,
世良福田。合國所有,常用供養,
無有盈長可以為貢。』曇摩留支聞此語已,告言:『且住!
須我見佛,見佛來還,乃問汝罪。』即與群臣,
往至佛所。是時如來,大眾圍遶,
各悉靜然端坐入定。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
如大火聚。曇摩留支,遙見世尊,
光明顯赫明曜踰日,大眾圍遶,如星中月,為佛作禮,
問訊如法。見此比丘,光明特顯,即白世尊:
『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爾?』佛告大王:
『此比丘者,入慈等定。』王聞是語,倍增欽仰,言:
『此慈定巍巍乃爾,我會當習此慈三昧。』
作是願已,志慕慈定,意甚柔濡,更無害心,
即時請佛及比丘僧:『唯願迴神,往至大國。』
佛即許可剋日當往。 「波塞奇王,
聞佛欲往至大王國,甚懷戀恨,愁悸無憀,心自念言:
『若當令我是大王者,如來則當常住我國,
由我小故不得自在。』念是事已,
即問佛言:『諸王之中,何者最大?』佛告之曰:『轉輪王大。』
波塞奇王,因自作願:『願我由來,
供養佛及眾僧,持此功德,
誓願將來世世常作轉輪之王。』如是阿難!爾時大王曇摩留支者,
今彌勒是。始於彼世,發此慈心,自此以來,
常字彌勒。彼波塞奇王,今祇陀是,乃於彼中,
常作轉輪王,自是以來,世世恒作,
乃至今日,功德不盡,是以今日,復求索作。」 時穿珠,
師聞說是已,尋發無上正真道意。
其餘會者,聞佛所說,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阿羅漢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
有得遷住不退地者,各皆敬戴,歡喜奉行。
(五八)二鸚鵡聞四諦品第五十一(丹本為五十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長者須達,敬信佛法,為僧檀越,
一切所須,悉皆供給。時諸比丘,隨其所須,
日日往來,說法教誨。須達家內,有二鸚鵡:
一名律提,二名賒律提;稟性黠慧,能知人語。
諸比丘往來,每先告語家內聞知,拂整敷具,
歡喜迎逆。是時阿難,往到其家,見鳥聰黠,
愛之在心,而語之言:「欲教汝法。」
二鳥歡喜,授四諦法,教令誦習,而說偈言:
「豆佉 三牟提耶 尼樓陀 末加」(晉言苦習滅道)
門前有樹,二鳥聞法,喜悅誦習,飛向樹上,
次第上下,經由七返,誦讀所受四諦妙法。
其暮宿樹,野狸所食,緣此善心,
即生四天。尊者阿難,明日時到,著衣持缽,
入城乞食,聞二鸚鵡為狸所殺,生矜愍心,
還白佛言:「須達家內,有二鸚鵡,弟子昨日,
教誦四諦,其夜命終。不審識神,
生處何所?唯願如來!垂愍見示。」 佛告阿難:「諦聽諦聽!
善著心中,當為汝說,令汝歡喜。緣汝授法,
喜心受持,命終之後,生四王天。
此閻浮提五十歲,為四王天上一日一夜,
彼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四王天壽五百歲。」
阿難問佛:「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阿難:
「當生第二忉利天上。此閻浮提百歲,
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亦三十日為一月,
十二月為一歲,彼忉利天壽千歲。」 阿難復問:「於彼命終,
當生何處?」佛告阿難:「當生第三焰摩天上。
此閻浮提二百歲,為炎摩天一日一夜,
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
彼焰摩天上壽二千歲。」 阿難又問:「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阿難:「當生第四兜率天上。
此閻浮提四百歲,為彼天上一日一夜,
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兜率天壽四千歲。」
阿難又問:「於彼命終,當生何處?」佛告阿難:
「當生第五不憍樂天。此閻浮提八百歲,
為第五天上一日一夜,亦三十日為一月,
十二月為一歲,彼第五天壽八千歲。」 阿難又問:
「於彼命終,當生何處?」佛告阿難:
「當生第六化應聲天。此閻浮提千六百歲,
為第六天上一日一夜,亦三十日為一月,
十二月為一歲,彼第六天壽萬六千歲。」 阿難又問:
「於彼命終,復生何處?」佛告阿難:「還生第五天上。
如是次第,至四天王天。上下七返,
生六欲天中,自恣受福,極天之壽,無有中夭。」
阿難又問:「六天壽盡,當生何處?」佛告阿難:
「當下閻浮提,生於人中,出家學道。
緣前鳥時誦持四諦,心自開解,成辟支佛,一名曇摩,
二名修曇摩。」 佛告阿難:「一切諸佛,
及眾賢聖,天人品類,受福多少,
皆由於法種其善因,致使其後各獲妙果。」 爾時阿難,
及諸眾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九)鳥聞比丘法生天品第五十二(丹校為五十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於林樹間,有一比丘,坐禪行道,
食後經行,因爾誦經,音聲清雅妙好無比。
時有一鳥,敬愛其聲,飛在樹上,聽其音響。
時有獵師,以箭射殺,緣茲善心,
即生第二忉利天中,父母膝上,忽然長大,如八歲兒,
面貌端正,殊異光相,[日*丙]然無有倫匹。
即自念言:「我以何福?得生此中?」天福果報,
便識宿命,觀見故身,本是禽鳥,
蒙彼比丘誦經福報,得生此中。即持天華,詣閻浮提,
到比丘所,禮敬問訊,以天華香,供散其上。
比丘問言:「汝是何神?」答言:「我本是鳥,
愛尊音聲,來此聽經。承為獵師所殺,因此善心,
生忉利天。」比丘歡喜,即命令坐,
為其說法種種妙善,天人開解,得須陀洹果,
歡喜踊躍,即還天上。 佛告阿難:「如來出世,
饒益甚多,所說諸法,實為深妙。乃至飛鳥,
緣愛法聲,獲福無量,
豈況於人信心堅固受持之者,所獲果報,難以為比。」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賢愚經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