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叟集

𫀤
1780年

我東藏書家。新集多於古籍。集之爲書。以人傳文。以文傳人。文明之世。可傳者其人多。故其書多。盖未有盛於國朝耳。然自孩提至老死。惟古籍是事。新集出則購之惟恐後。而一見或不終帙。而束之閣。何哉。夫務新則少實。好名則難久。此又文勝之弊也。是故。集之出。其道不一。或有以名位者。或有以事功者。或有以一才一能之惜其湮沒者。或有以親屬徒黨之篤於尊慕者。世未甞乏其人。而木之災紙之貴。無終極已。厥或有無名位無事功。無一才一能之表以稱道者。無親屬徒黨之知所尊慕者。而有集出焉。則是其人必有不得不傳之實而然也。興海龍田崔翁。死之日。人莫不咨嗟痛惜。愍其生而無名。死又無傳。集其吟咏書牘之在人耳目者。欲付剞劂以圖不朽。此盖鄕塾間公議也。議定而工始。則耕漁之民。刀筆之吏。將捐財助成之不暇。噫亦奇哉。何其無可傳之道而欲其傳者多也。向在穆陵之世。有劉希慶者。以詩稱。村隱集傳于後。顧其人閭衖匹庶也。文辭亦無足以鳴國家之盛。而然其所追遊者。皆一代之名卿學士宗工鉅匠。觀於集中序傳及倡酬錄。可知已。然則吹噓推奬。亦傳其人之一道也。翁系本興海。生於興海。老死興海。興海。國之東南極處。朝之學士大夫。亦未甞有一面之故者。則翁之可傳之道。不及劉希慶又遠矣。雖然。好譱根於民彜。慕義出於公心。則可知翁之有不得不傳之實。而可傳之道。不足有無於其間矣。李君學海。進士崔基大。翁之鄕里後生而所甞問字於翁者也。方聽其議而幹其事。亦可謂篤於尊慕者耶。余出守興海。始見翁而深知之。旣高其行義。惜其無名聞。而姑與之觴詠遊觀。間有脫於其口者。令人奇賞不已。然此無足爲翁可傳之實也。甞與翁論世俗文勝之弊。翁之言曰。文者蔽其實者也。人以文辭衒者。其實行不可見。然則是集之出於世。固非翁之志。而雖謂之蔽翁之實。亦可也。且夫今世尙文好名之士。其有購是集而見之者耶。其有見其文而知其實者耶。翁之文與實。終亦泯滅而止。可悲也夫。

歲庚子春。安東權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