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巖集

作者:金昌翕
1709年
卷一

我仲氏農巖先生旣沒之踰年。門人金時佐等。裒輯其遺文。略有刊汰編次。爲三十餘卷。將以印行于世。謂昌翕合有一語。以著卷尾。嗚呼。先生之蘊。其高大遠密。匪斯集可盡。若余鹵莽。於斯集猶未之究。其何以有所發揮哉。然竊念在昆季中。論其齒比而周旋者廣。則惟昌翕爲然。粤自左提右挈。以至長大且老。其間同案而連業。若藏修之爲某所。呻佔之爲某書。旣皆歷歷矣。亦其追踵步驟。從淺入深。穿歷乎文苑理藪者。終始覩其難窮。則以是爲述。其亦可乎。先生生而朗悟。慧解絶倫。甫踰髫齔。已能潛心竹素。忘寢與食。家人或失所在。搜得於几閣僻奧。則兀然手一編也。出而端坐。咿唔之聲。若裂金石。其高下往復。妙有韻折。婦孺聳聽。以當韶匀。其中進士。未弱冠也。是時。朝野淸平。門戶華赫。先生之意。若將乘運高蹈。大鋪鴻藻。以應一世黼黻笙簧之需。優優乎沛有餘地。吾則以淵,雲華國之業。擬先生也。及至乙卯以後。世途與家運。日入於艱。大牢騷矣。流離南北。備經佗傺。則先生之跡。散在於月出,寶蓋之間。而稍稍斂華就實。味其無味。其用力乎紛羅箋註。莫不綜櫛其絲毛。解剝其肯綮。儼然朱黃。積有箚錄。吾又以馬鄭專門之學。待先生也。自是而立朝論思。其見於金華之筵者多矣。隱然儒林間望隆而地崇矣。則嗚呼。遭己巳之禍。白雲樹屋。始以農巖爲號。身之旣廢。道亦日損矣。隱求初志。惟濂洛關閩是程。先生之所以安身立命。蓋以是終焉。竊嘗論學。於三代以後。其等有三。文章也。訓詁也。儒者之學也。伊川先生。嘗以此語學者。勉其務本。然自朱子猶不能直造其約。紛然用心於楚辭古詩兵禪等書者。自其少年習氣。旋覺其差而損去也。然則苟非自誠明者。鮮能免此。卽先生之終始博約。大略有三變。亦非可諱者也。然先生之所以爲先生。簡易而已矣。自其一心印出而散於云爲者。無適而不隣於明通公溥。故其於纘言。不能爲蹈襲尋撦。則純乎己出而已。其於釋經。不能爲穿鑿牽强則怡然理順而已。過此而存誠致知。造乎深密。要亦爲一味簡易而已。覽斯集者。雖欲初晩之別。而粹駁是揀。其如泯然一色焉何哉。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夫旣不可選矣。又何文與道之異論乎。文有未至。亦非所謂道也。夫爲文之術。凡有三要。理不可不精確。氣不可不昌大。詞不可不煥爛。今轅飾而人庸。詞之喩也。水大而物浮。氣之謂也。二者之形。其精明純粹者之攸載乎六經。尙矣。固純乎一理者也。然浩然兩間之塞。燦然三光之麗。具在其中。則髣髴有三者之可名焉。降自八代。天下之文。裂矣。不合不該。罕覩夫彬彬大雅。故詞人之文。專騖乎馳騁粉澤。經生之文。偏滯夫蒼鹵樸遬。所謂儒者之立言。則僭如續經。贗如法言者。俳優偎儡。質文俱喪。斷乎爲六經之賊耳。昌黎。文而儒者也。氣則昌矣。詞則煥矣。然原道師說。欲其多而不可得者也。毛穎送窮。欲其删而不可存者也。至以孟子之宏博。降伍乎相如。于頔之渾噩。上配於六經。甚矣。其諂諛浮浪。幾乎無理。以是而謂周情孔思。以是而謂日光玉潔。嗚呼殆矣。歐陽。淺者耳。純則有之。若以夫六一華暢之辭。融橫渠玄奧之理。亦可以無憾矣。而惜乎其湊會之難邂逅。而有先生焉。言固有大而非誇者。愚竊以是自信也。抑先生之難及。亦有三焉。夫言天下之至賾。則詞費而理隱者有矣。獨能簡潔以闡之。折衆口之淆亂。則氣激而論拗者有矣。獨能和易以暢之。到長辭之垂畢。則節遽而音促者有矣。獨能整暇以收之。試看夫於其晻翳也。而氷壺秋月之瑩焉。於其掊擊也。而和風慶雲之會焉。於其急滾也。而行采齊鳴和鸞之節焉。韓子所謂昭晰者無疑。優游者有餘。猶有未盡贊者乎。蓋天地間。固自有順氣中聲。不乖不雜。與人心相流通者。自然成象而入律。一涉作爲。輒間隔以失之矣。得之自我先生久矣。夫文與道二而於是乎一矣。況在今衰季偏邦。乃能備三要而集三難。尤爲其難。卽末而推其本。其和順英華之符也歟。嗚呼。三洲承誨之夕。屢見其蹙然攢眉。曰文人惡業。無時可了。恐妨我晩年讀易。斯可見返約工夫。向晦愈密而默而成之。存乎德行。殆將六十化而不止也。此又門人之不可不與聞者。故並以爲述。

崇禎紀元後八十二年己丑九月。弟昌翕。謹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