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齋集/卷二十一

卷二十 近齋集
卷二十一
作者:朴胤源
1817年
卷二十二

漢魏五言序

编辑

詩之有五言。自行露章始。至漢魏益盛。漢魏詩三四六七八九言。亦頗多有。而余獨取五言者。取其得短長之中也。詩與樂爲一類。五言猶四聲。余甚好焉。大抵漢魏去古未遠。其詩渢渢乎有三百篇之遺韻。非唐宋人詩所可及也。今之詩人。多學唐宋。而鮮學漢魏。何哉。漢魏醇淡。唐宋華靡。醇淡難爲味。而華靡易爲悅故也。然漢魏之於唐宋。猶先進後進也。吾於斯知所從矣。吾嘗閒居觀漢魏詩。選其五言。使家弟平叔。寫爲一冊。遂序之。

兪汝成文稿序

编辑

余友兪汝成。有奇才。不遇於當世。爲文章以明己見。其辭宏肆奔逸。中合法度。人言文章高下。限之以世代風氣。而汝成居今之世。能古人之文。豈不偉哉。汝成天資聰明。學之甚博。六經探其緖餘。諸史考其治亂。百家究其同異。又察夫物理事情之眞。以爲識解。勤其心而用其力。文由是工矣。余嘗見今人之文有三。循乎庸常。不自己出。是謂陳文。務乎險怪。以欺衆目。是謂詭文。支而不要。亂而不裁。是謂麁文。玆三文。當世之所好也。是足以掠聲譽取榮利。馳騁於當世。而汝成何苦而守古人之文哉。君子不詭隨于人。不苟合于時。一言而幾乎道。自以爲樂一事而當乎理。獨行不惑。此君子之所用心也。昔韓愈承八代委靡之餘。卓然以古文自立。不肯與世沉浮。嘗曰。小慙人以爲小好。大慙人以爲大好。戛戛乎力犯其難。士之慕古人不朽。欲自拔於流俗者。固當如是也。方愈之時。衆人笑之。擧世侮之。且攻排之益堅。至數百餘年而後。得歐陽子。其文終大顯。今汝成之文。時人莫之知也。安知後世。不有如歐陽子者取而行之歟。汝成益肆其文。毋或少沮焉。

馬史選序

编辑

馬史二十傳。余所選也。世所最稱太史公得意之文。皆在選中。然項羽本紀不載焉。何也。只取列傳也。自序不名爲傳而載焉。何也。自序。實所以自傳也。平準書。非傳而亦載焉。何也。以其文類乎傳也。自序之必錄于首。何也。蓋將先觀其撰史之志也。貨殖居第二。游俠居第三。何也。爲其文激而尤奇也。伯夷列傳之首。而降在第四者。何也。此非全書。故凡例變也。自是以後。不復有次序者。其法之疎也。夫謄書者。一時之觀。刊書者。百世之傳。今爲一時之觀。而非所以傳也。則法何必備乎哉。只取其文而已。不暇整齊其上下也。若荊,聶之同傳而離之。荊上而聶下。此又法之至疎者。蓋始去其一而終不可去也。故追書聶傳。以著吾初見之謬也。夫全書百三十篇。眞所謂棣棣不可選者。選之於不可選。其亦難矣。且夫數盈二十而止。得無遺乎。余所審愼在乎去取之際。而不在乎凡例也。懼覽者不識余意。而將有疑於凡例。遂爲之序。

送金嘉會履亨歸介石湖序

编辑

智者。遁世。勇者。决去。今夫朱丹其轂。持粱囓肥。無輔世澤民之功。而身蹈危辱之禍。非智也。馳騁進取。不師道德。回面汙行。以事位勢。非勇也。此二者。君子恥之。故治世之士。自巖穴起。以立身行道成名。衰世之士。往往去都邑而就畎畝。獨潔其身。非立意之異。所遇時不同也。近者。京華之俗。務權詐機變。好利棄義。如商賈之爭錐刀。擧世滔滔。遂與俱化。由是能爲君子人者鮮矣。余里中有金子嘉會者。其爲人端默寡言。不肯與俗人交。退然若不慕勢利者。嘗謂余曰。吾有田數十畝在介石湖之上。吾欲以此爲歸。旣而果行。如金子。豈所謂君子人者非耶。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柳孝子傳後序

编辑

文化柳氏之家。有三孝子焉。廬墓滅生。則主簿公。侍疾毁膚。則司禦公。自吮父疽。指血塗瘡。則掌令公。此三者。皆至性。故國家並加旌表。以勸風俗。時則顯宗大王九年也。宋先生著其事實爲傳。傳曰。云云。三世名諱。見本傳中。夫人德有本源而至行之極。必求其世同而無殺則難矣。是以曾元之養曾子。不如曾子之養曾晳。如柳氏者。豈不卓卓乎異哉。宋先生道德爲儒林宗。文辭垂於後世。敍列東國忠孝善人備矣。江陵金氏。亦以孝見。金氏三世。孝子四人。先生稱過於古之四世五公者。金氏當與柳氏幷美。夫世積仁善。其後必昌。天之道也。衆善莫大於孝。而金之後達人無聞。柳之子孫。在忠州者。亦日益陵替。掌令公玄孫敬心。早孤。家貧窮困。無以自存。此何以徵天道焉。敬心余家外裔也。嘗來京師見余。自陳其三祖世德。因慽然曰。吾祖旌表事。國家有命久矣。而吾貧。故丹門至今未立也。余聞而歎焉。竊觀近世人家棹楔相望者。其行未必皆純忠至孝也。而風俗衰眞僞雜矣。由此論之。門閭之設。曷足貴哉。柳氏之行。得先生一言。而足以不朽百世。又何待於門乎哉。然敬心之窮。則可謂甚矣。余悲孝子之後不振。而慨天道之難詰也。遂識于篇。

鶴山和杜詩序

编辑

癸未冬。余自漢師。歸覲家大人于牙州。後旬日。平叔亦至。兄弟同處于書室。相與閉戶讀書者累月。倦則徘徊於庭階之間。以望鶴橋山牙州諸山。其姸秀明媚者。鶴橋爲最。而山在書室之北。雲霞蒼翠之景。朝暮可觀也。余與平叔。顧而樂之。興發輒爲歌詩。以抒其幽情。一日用杜甫韻。各賦三十首。其作也。韻出輒成。不暇修飾。故其爲辭易而近。擇而不精。然往往有偶得天機者。旣成。仍不棄而錄之。名曰鶴山和杜詩。其諸篇。非專爲詠山而名之者。志其所居也。昔蘇子瞻和陶淵明詩。子由亦繼而和之。其事可謂奇矣。然子瞻嘗自言其詩不甚愧淵明。而若余之詩。視杜甫卓然。如不可企及。豈其爲之不力耶。抑古人者。終不可及也耶。此余與平叔之所當勉焉者也。遂書此以示平叔。

外翁逸軒公除夕詩序

编辑

除夕六韻。卽我外王父逸軒公詩。蓋戊戌歲作也。一曰憶庭闈。二曰憶兄弟。三曰自詠。四曰餽歲。五曰別歲。六曰守歲。夫其思親之篤。而以喜以懼。懷同氣之切。而歎其分離。反躬之嚴。而知二十八年之非。求道之勤。而恐歲月之不與。凡此皆藹然乎詞句之間。使人讀之。易以感其心矣。嗚呼。王父有孝友至行。學問精博。爲農巖先生所稱許。今徵諸詩。有以見所蘊之一二。倘所謂詩出性情者非耶。記小子兒時。嘗得此詩。收拾謹藏之。仍告于先妣曰。此王父詩也。先妣色甚悽。然後歲甲申。在牙州書室。當除夕。偶閱篋中故紙。詩猶在焉。時先妣已下世。余益感舊流涕。遂三復而識之。楊惲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爲春秋。今余年踰三十。行己爲學。忝墜先德者多矣。是誠可懼也已。

詩序

编辑

文章於吾道。其小者也。詩律於文章。又其小者也。其小若此。而且爲之者。何也。亦以歌其事。言其志而已。雖有時而作。蓋不足尙焉。夫文者。華也。華而不實。藝者。末也。末而遺本。故曰不以富麗爲工。文章猶然。况其尤小者乎。余平日所爲詩數百篇。只取其暢敍幽欝。未嘗以詩人自命。故其語無甚奇。蓋懼夫以小而害大也。余友兪汝成。書其卷曰。詩出於性情。性情。形君子小人見矣。其以余詩。爲君子之詩乎。爲小人之詩乎。汝成知吾心之友。其必知吾詩矣。夫詩小事也。而足以知君子小人之分。其所係亦豈小也。然則先正其大者而後。小者可正。吾欲以此自勵云。

錦江詩序

编辑

錦江在公州牧三里所。其源出自俗離山。過沃,懷,文三邑。屢折爲諸津。至本州。爲是江。其水淸潔如濯錦。故名云。江之南崖。有拱北樓。環靑山。通遠野。宏麗爽塏。登其上。俯江流。如几案焉。舟楫之往來。鷗鷺之沉浮。皆可觀也。余聞樓之勝。嘗欲一登而無因焉。歲戊子。家大人通判是州。明年。余隨而至。乃可以登遊。而適病未能也。一日吾弟平叔。自漢師至。請余爲北樓之遊。余病且已。遂携手而同登焉。會者亦數人。時天新雨。江水益高。於是欣然相顧。取酒以飮。又設琴鼓笙管之屬以爲娛。酒酣。各賦詩一首。日暮乃返。余登樓而言曰。美哉。是江之名。與蜀江同也。蜀江。杜甫之所嘗遊。其上果有樓如此否。杜甫詩曰。花近高樓傷客心。蜀江之有樓可知也。江山樓臺。壹似乎古人之躡。而獨其詩不如。得無恨乎。平叔曰。詩至勝境難爲工。益信古人之不可及也。余曰。雖然。杜甫之登樓。在萬方多難之日。故其心悲。吾輩之登樓。在八方無虞之時。故其心樂。玆豈非幸歟。使杜甫有知。將羡吾輩於千載之下矣。又何恨乎詩之不如。平叔曰。然。余因錄其詩而序之。遊之日。五月上旬也。

慕初齋芮公歸周行錄序

编辑

禮曰。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弗親信哉。夫孝出乎天性。固無待於學。而若其事親之節。精微曲折。非窮理。不能盡也。愛或少敬。諫或難色。養或止於口體。皆由理之未窮也。欲窮其理。必資於師。今夫朋友人倫之一也。而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亦莫不賴此而正焉。蓋講明斯四者。必以友也。朋友猶然。况師乎。故孝雖出於天性。而亦必由師而成焉。觀於孔門諸子之問孝。可知也。傳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人欲事其親。而不能尊賢者非矣。余覩慕初齋芮公行錄。其事親之行。至愛至敬。無愧古孝子之事。是雖公天性。而意其有所受乎。問其師曰。通禮李公元圭。李公賢而有學。居尙州。尙州人稱之爲鄕先生。芮公以同郡少年。就李公而學。先問孝親之道。日誦孝經章句。退而修諸家。克盡子職。嘗戒家人曰。父母曰吾之子孝。爲子者。常有不孝之懼。則家道庶幾乎。其踐諸躬而詔于後者。若是眞切。此其得於李通禮者爲然也。豈非師敎之有資於孝者乎。然而當世諸君子。贊公之行。詩若文甚多。而未有以此爲言者。何哉。或曰。芮公之孝。卓絶特異。幼而跪乳。親有病。噓肛嘗糞。割指禱天。感虎得獐之類。此非人人所可能。實公之天性也。豈師敎之所致哉。余曰。凡此數事。固皆公天性。李公之敎。曷嘗使之必如此爲哉。蓋日擧孝經之文而命之。使知人子當然之道也。公本篤孝。人又得此而深焉。故自溫凊定省。至侍疾執喪之節。鮮不合於古訓。斯豈非其孝之由於師乎。然師之敎雖勤。而弟子不肖。不能服行。則師亦無如之何矣。彼能擇賢師而從之。薰陶德性。以成孝行者。亦在乎己也。卽此而芮公之賢益著矣。何必專歸之天性而後。芮公始孝矣乎。余故謂芮公之孝。得其師而愈大也。公諸行多過人。身處草野。而遇國忌。必食素。將赴會試。而聞師喪。卽日還鄕。此皆孝之推也。欒共子曰。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公可謂得之矣。公名歸周。周司徒芮伯之後。以孝贈持平。其曾孫秀謙。請余識其行錄。余感而書之如此云。

送兪刑部出宰軍威縣序

编辑

昔子游爲武城宰。邑有弦歌聲。孔夫子聞而喜。笑而戲之。蓋深許之也。武城之俗。舊尙武。故因名其地。而乃一朝得良宰。儒風作焉。患無敎耳。民俗豈難變哉。子游於聖門。在文學之科。而其爲邑如此。卒見許於聖人。若冉求素稱政事才。而不知其本。反以聚斂。見罪。二子者得失。果何如也。世常說文章士。疎於吏治。吾不信也。刑部員外郞兪君汝成。少日博學善文辭。中進士。登仕四十六。得軍威縣以去。汝成淸簡好古。其治縣必不肯爲俗吏。將庶幾乎子游之治者歟。子游之言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彼得聖人而師之。習聞修身治人之說。故仕而能行其所學焉耳。汝成雖未嘗得師。亦旣觀孔氏之遺書。畧窺成法矣。其擧而措之。必有道矣。夫是道之用。廣乎邦國天下。而用之一邑者。所處然也。夫子比之於牛刀割鷄。豈眞以大道小用。爲不可也。汝成之賢。雖不得進而爲公卿。任一國禮樂之政。其必不以一縣爲小而忽焉怠其事。爲子游氏之賤儒也。或言威。三韓戰爭時。有人閱軍于此。因以爲邑號。與武城之名相似。是則不可知。而吾聞威。嶺南野邑。俗本愚蠢。前汝成而往者。武夫數人相承。已歷累年。意其間一方所染習。不過張弓馳馬之事。而詩書之敎則蔑如也。其俗當益頑悍難使。今汝成之往。試以文治。將使威之人。始知春誦夏絃。詠歌先王之道。則愚蠢者漸開。而頑悍者易使也。爲政如此。是眞知本。雖以汝成。爲今之子游。不爲過也。汝成於書。無所不讀。而晩喜檀弓。最甚讀。至數百遍。又嘗擬而爲之。檀弓者。子游所著。汝成之爲文章。旣已慕子游矣。何獨於政事而不慕乎。學子游之文。行子游之政。是亦子游而已。雖然。汝成未遇孔夫子。其莞爾而笑而許之者誰歟。吾恐汝成於此。不能同於子游也。今上新卽位。政敎休明。飭勵守令。嚴其黜陟。有善政者。必見褒顯優異之典。吾知汝成由是。而被奬於聖朝也不遠矣。然則子游之所得於師者。汝成將得之於君。吾又未見其爲不同也。汝成勉之無怠。夫爲治之法。用人爲急。故夫子問得人於子游。子游以澹臺滅明者對。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至偃室。斯其人之所以爲賢。而子游亦善知人矣。汝成其往求之。十室之內。豈無人乎哉。夫任人者逸。不任人者勞。吾知汝成又將坐而嘯矣。

先稿序

编辑

先君少治擧業。最善騈儷之文。用工精勤。極臻其妙。出遊塲屋。聲名藉甚。朝夕且大闡矣。其文旣超出一代儕流。而比肅宗盛際四六諸大家。亦不多讓。論者咸以爲異日舘閣之任。當屬斯人。及其屢試蹭蹬。衆又莫不咨嗟誦其屈。先君自知有命。年五十。卽止不赴曰。白首與後生輩爭名。吾所恥也。君子謂其窮。同於羅隱。而其勇。高於歸有光遠矣。先君旣沒之明年。不肖兄弟抆淚。收拾遺墨。就科體外得詩五十首。文二十首。分爲二編。藏于家。蓋先君專攻儷文。故於他文。所著甚少如此。嗚呼。若使先君早登科第。爲應世之文。則必多有爛然垂後者。而乃不能然。今其寂寥短藁。掩在箱篋。使子孫。撫手澤而興慕。悲夫。先友鳳麓金公。嘗稱其詩善抒寫實境。吾舅氏石隱兪公。又以爲某之詩雅潔。太學士鄭公宲。在關西。見先君禳蟲災文。亟稱其佳。藝苑諸公之評備矣。不肖何敢僭有所云。謹識于卷端。使覽者。知先君文詞之美。不止于騈儷而已也。儷稿五卷。別藏之。功令家。當取以爲法焉。

遺安堂詩稿序

编辑

遺安堂元公。故奉朝賀蒼霞公之仲弟也。蒼霞公以詩文鳴。公亦喜爲詩。其詞比蒼霞。豪健遜之。而淸澹勝焉。雖其所工有熟未熟。而要之少日才調。軾與轍之間耳。若使其年位。兄弟相若。則庶幾塤篪齊唱。舘閣聯武。同一代藝苑之聲價矣。而顧乃不然。蒼霞公壽踰六十。爵登上卿。名譽顯揚于當世。公則以布衣。未四十而沒。寂寥沉抑。不能表見。人徒知其兄。而不知其弟也。嗚呼。何其才之同而命之不同也。吁可惜哉。公旣得年甚少。著述不富。且無後嗣付託。篇章散失。未能存十之一。零金片玉。埋棄於塵埃之中久矣。去年春。公外孫吾從子宗輔。往其外氏驪江舊宅。拾得公詩若干首來。將朝夕奉閱。用寓其追慕之思。旣繕寫訖。以示于余。請爲序。余憐其意而許之。然余言何足以重公詩。嘗記渼湖金先生與余語。聞吾弟平叔爲公之女婿。仍稱公曰。某也端雅秀良。元氏諸人之尤。吾少與其伯奉朝賀遊。故知之稔焉。公之平日。見重於君子如此。其人蓋可想也。夫詩之傳不傳。係乎人之賢與否。先生斯言。雖非論公之詩。而特錄于卷首。以見其人之賢而其詩從可貴也。

石隱翁行年錄序

编辑

石隱翁行年錄者。翁之自錄也。實倣年譜之體。而不曰譜而曰錄者。以其自爲也。自太史公自序之後。有自傳自誌自表者。而不爲序傳誌表。以錄代之者。何也。公蓋自記其事而已。非欲摹擬作家也。且逐段書之。非如全篇之役鉅難就。隨手可成。故此錄之。必用年譜之例者也。夫記事之法。莫如編年之爲詳且備。統之以年。而繫以月日。則無散亂失次之患。而便於覽閱也。是錄起於己丑。止于癸巳。凡六十五年之間。窮通吉凶。悲歡榮辱。行止進退之故。靡不畢載。其居家立朝。本末始終。歷歷可睹。以是而遺之子孫。則家乘也。以是而垂之後世。則本傳也。有君子者立言。欲褒揚其美。則碑碣誄狀。皆可徵於斯矣。始雖公自爲記載以備遺忘者。而終乃爲身後行蹟之驗。使其平生。得以表著於百千年。爲卿士大夫之模範。則是錄之所關。亦豈小也哉。觀其文字奇崛。議論儁偉。足以想像其氣槩。而間之以山水品題。盃酒諧謔。往往有書出如畫圖者。公豈工於詩。故文亦如之耶。至於是非世事。抑揚人物。使時流見之。必有忌之者。此則可與知公者道也。公之所經歷至艱且險。而其斡旋區畫之際。才畧智慮。卓出人意表。於此而益可恨當世之不大用也。公旣不參諸啓。自知及於三木。輒取是錄。謹密藏之。未幾有壬辰十一月之事。家中書籍皆亡失。而獨是錄與若干遺集完存無恙。眞古語所謂寶玉不燼於劫火者矣。吁亦異哉。錄中沁留以後事。公病不能自錄。公沒後女婿李英遠續而成之。公絶筆數行。在其中。烈烈貞忠。至死未已。讀此而有不流涕者乎。悲夫。公嗣子漢石。以是錄示余。屬余爲序。余公之甥也。亦嘗與聞於續錄之一二。義不敢辭。謹書此而歸之。公諱彥民。官禮曹參判。石隱。其號云。

送金成之赴義興序

编辑

往吾友金子成之。喜讀春秋四傳。方爲金吾郞。奔走公事。而猶以其暇披閱。嘗來見余。欲與相講。余適以病辭。成之亦以煩擾。竟不能來講。然余聞成之每持被入直府中。輒裹冊自隨。衆譏嘲而不止。中夜潛思默玩。余竊嘉成之。以爲其心非俗吏也。是聞夫學古入官之說者乎。使爲郡縣。其必能有儒化者也。久之仕滿。陞戶部郞。旣六朔。出爲義興縣監。將行。余就而別。成之若有憂色而謂余曰。吾得邑於嶺。嶺有先君子憩棠之遺愛。吾懼墜先美。失舊民望。且陛辭日。聖上召見稱奬出常。至語及先。故賤臣感激。益懼不稱職以負上恩。用是心。不敢自寧。余曰。無憂也。子讀春秋者也。吏治不干經術則已。否則明習春秋如彼。而於政有不達乎。成之才敏而操潔。行敦而心仁。又輔之以稽古之力。吾知其用而施諸一邑也。有餘矣。且子之讀四傳也。將以左氏之富艶。公羊之淸婉。穀梁之辨裁。胡氏之明博。資之於文辭而已乎。抑將因四氏之同異。而求聖人謹嚴之宗旨。於是非權衡。不爽毫釐。于以綜世務而致實用者乎。由前則末也。由後則本也。成之務內。必留心於其本者也。然則凡其褒貶抑揚與奪進退之義。莫不瞭然於心目之間。而見識日益長。智慮日益廣。遇天下事。斷决而不疑。將沛然如湍水之赴千仞壑而無礙矣。若是者。雖處於廊廟之上。可也。况於臨百里之封。而撫千戶之衆乎。風俗之善惡。詞訟之曲直。吏民之功罪。皆莫逃吾神明之鑑。而刑賞不失矣。刑賞不失。則紀綱立而䂓模定。如是而不治者。未之有也。程子曰。詩書猶藥方。而春秋猶用藥。雖有藥方。不知所以用之則膠矣。今子旣知所以用之矣。用之將如何。其必以敎民爲先務。非徒勸農桑減徭賦而已。崇學校以明彝倫。彰節行以樹風聲。禮賢良以興人才。使義之。民恥於爲惡。勇於爲善。此正所謂儒化。庶不負平日所學矣。於是治成惠洽。殊績著聞。于以嗣先烈。于以報主恩。不亦美乎。復何憂懼之有。成之以求助朋友之義。屬余贈言。余遂以春秋之說。告之如此。然此聖人之大法。而惜其所以用之者小也。子之意豈其止於是乎。方今夷虜亂中華之時。子以文忠公之後孫。早講明於是書者。其必有意於尊攘之事矣。是誠大者。吾亦因而感慨。請待子政成而歸之日。相與開卷而一劇論也。

廣韓賦序

编辑

廣韓賦者。蒼崖兪子汝成所撰也。曷爲名廣韓。採掇三韓事蹟而廣之也。三韓者何。東國舊號也。曷爲不錄中國而錄東國。以身所居之邦而內之也。始自檀君矣。曷爲止於麗末。至本朝。不敢私有論載也。曷爲不以詩而以賦。賦者。直陳其事之文也。史者。記事之書也。類不遠也。汝成少治詞賦。深得屈,宋遺韻。及爲是賦。尤致意焉。故文愈善。其辭奇崛。其音瀏亮。余讀而喜曰。富矣哉賦。渢渢乎美矣。然喜之也。非獨喜其事之美也。喜其事之畧而可觀也。夫金富軾之三國史。徐居正之東國通鑑。記述東事備矣。而卷多者難領會。蹟繁者易遺忘。今是賦也。總而撮之。以入於半卷之內。數句爲一事。一事下輒懸註釋。凡三千七百年之故。瞭然具載。覽不終日而盡得之矣。豈不要而易領。簡而少忘哉。且褒貶是非。寓於筆端。使觀者有所勸戒焉。則亦賦中之事也。夫君子之薄乎文辭。以其作無益而害有益也。若此賦之作。於史學不爲無益。則又曷可輕也哉。余故深喜焉。記曰。廣魯於天下。魯元聖之舊邦。故將以廣之於天下也。汝成之以廣韓名賦。亦豈非以吾東箕子之舊。而欲廣之如魯哉。孔子曰。魯一變。至於道。我朝興。不襲麗。故克與周比隆。禮樂文物。燦然可述。可謂變而至道矣。汝成其以此頌我聖祖。而祝億萬年無疆之洪基乎。賦之終曰。甲硨磲而不用。遂朝淸而海晏。其意又深遠矣。賦六百五十二句三千九百餘言。其首有汝成自著序文。

送兪公彥銻赴三陟府序

编辑

三陟府。古悉直國。北據大嶺。東瀕巨海。其山葛夜,頭陀,陽野。其水黃池,五十川。其樓臺竹西,凌波,召公。土物則出苧,鐵,瑪瑙,弓榦桑,竹箭,漆。府之南。有藏吾里內外二浦。居民採魚鰒而食。多富饒商賈。舟楫日夜往來不息。實關嶺間一雄州也。州置府使一人。高麗時。稱團練使。我朝稱都護。兼領水軍鎭管節制。朝家以州大而職不輕。選擇頗謹。前後由蔭官而往者多名勝。今上八年。沔川守兪公。陞拜是州。公居沔三載。荐値饑饉。善賑活民勞。爲諸邑最。再被褒賞。公爲人文雅有才猷。臨官仁恕詳明。始宰平康。治績克茂。至沔益著。公之所歷試如彼。其於治陟也。何有。雖然。邑有大小。民有衆寡。政有闊狹。故君子尤謹焉。管子曰。官怠於宦成。公之心其可怠乎。古語曰。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風俗之不齊。山川使然也。平康山峽。山峽之民。其俗樸。沔川江湖。江湖之民。其俗險。陟州嶺海。嶺海之民。其俗巧。樸險者易治。而巧者難治。豈特地有大小之殊哉。公無以二邑之易而忘是州之難也。民俗之美惡。雖由乎風氣。而其變之則在於政敎。吾且請公矣。公之於陟民。其將何術而導之哉。夫巧者。習於機數。故其心勞。以巧禦巧。上下交勞矣。故莫如禦之以拙。拙者。不任聰明而守其眞一之謂也。不任聰明。則民不忍欺矣。守其眞一。則民反乎醇矣。古之良吏。能化民成俗者。皆用是道也。拙者常無窮。巧者有時而窮。有窮者變。無窮者裕。於是乎難者爲易。而吾之心長休休矣。余知公日彈琴歌嘯於竹西樓之上。而陟之一方無事矣。公往矣。其勉哉。

先祖冶川先生詩序

编辑

先祖冶川先生。嘗有一詩。深得孟子集義之旨。詩曰。無心每到多忘了。着意還應不自然。緊慢合宜功必至。寔能除得妄中緣。其曰無心。卽忘之謂也。其曰着意。卽助長之謂也。其曰緊慢合宜。卽兩勿之謂也。功必至而妄緣除。則庶幾乎集義而生浩然之氣矣。契亞聖之遺旨。爲後學之要訣。令人諷誦。其味無窮。此正所謂作此詩者。其知道乎者也。詩載本集中。而後之君子無有表章是詩者。至寒水權先生。特擧是詩以答人居敬之問。學者稍稍傳誦焉。嗚呼。非先生。不能作此詩。非權先生。亦不能知此詩。可謂曠世而相遇矣。蓋孟子勿忘助之訓。人徒知其爲集義。而不知其爲居敬。惟程子引其必有事之語而曰。有事于敬。於是乎語意益密矣。然孟子旣先言持志。則未嘗不言敬也。先生之詩。雖不露出敬字。而旣欲其不無心不着意。則敬在其中矣。故寒水先生。取此詩以爲居敬之方。豈不信哉。夫學者之病。惟忘與助。其罪雖有輕重。而均之爲私意。故必去是二者之累而後。方得乎直內方外之工矣。朱子曰。徐徐乎無欲速。汲汲乎無欲惰。徐徐汲汲。宜若難爲幷行。而實則惰與速之間。自有正當節度。先生詩所云。緊慢合宜者。卽此也。程子曰。勿忘勿助。與鳶飛魚躍。同一活潑潑地。此天理自然之妙也。先生詩所云自然者。卽此也。先生之詩。本是發揮孟子之旨。而又與程朱共貫焉。則益信聖賢之言前後一律也。人不欲居敬集義則已。欲居敬集義則捨先生此詩而何求哉。胤源不肖。晩竊有志於學。而性質偏駁。悠泛躁急。實兼忘助之二病。每讀先生此詩。未嘗不愧汗沾衣也。從今以往。或可洗濯舊習。佩服斯訓。以追述其萬一否。遂書之如此云。

呻餘聊錄四禮說序

编辑

呻餘聊錄者。自庵金君諱履文之所撰。而錄四卷。其二卷以下。皆四禮說也。君嘗抱奇疾。呻吟之暇。隨手錄成。故名云。夫禮。其浩浩乎廣矣哉。大而言之。則五典之秩也。小而言之。則六藝之科也。偏而言之。則辭讓之心也。專而言之。則四勿之仁也。摠而言之。則理也。極而言之。則中而已矣。濂溪周子太極圖說。以禮爲中。夫禮與中異名。而以禮爲中。何也。蓋人情之發有過不及之差。過者抑之。不及者進之。以合于道。禮與中。豈有二哉。竊嘗論之。禮譬諸人之身。猶夫心也。心屬火。故其體光明。禮配火。故其文燦爛。心與禮。在天時爲夏。夏之時。萬物咸暢。此所以心無不具。禮無不備者也。心居一身之中。禮居五常之中。故心之理中也。禮之道亦中也。禮是盡心之理。而著于外者。心非禮則無以行其中矣。夫子思子中庸之書。卽言聖人中和之道。而三千三百稱其優優之大。則禮之爲中。斯可見矣。今就冠婚喪祭四者而觀之。則冠而成人之道。婚而造端之正。喪而易戚備。祭而誠敬盡。莫非所謂中也。世之爲禮者。不此之求。而惟拘拘於升降進退之節。儀文度數之詳則末也。曷足與語禮哉。故君子之於禮也。必以敬爲主。戒懼而存天理。愼獨而防人欲。大本旣立。應物無差。則自其日用動靜語默之間。而禮已行矣。至於有家吉凶之禮。冠婚喪祭之屬。特擧而措之耳。何患乎不得其中哉。禮之有先後之序如此。其身之不修而能善乎四禮者。吾未之聞也。君以雲泉處士公之子。早學禮於家庭。而有見乎禮之本。其爲是錄也。援据經傳而類記之。一曰。四禮稱義禮。欲稱而適其中也。二曰。四禮凝義禮。欲中而凝乎德也。三曰。四禮零義。欲以補前賢之零餘也。其所損益于朱子家禮。則酌量乎財分時三者。而務從簡畧。使富者不濫。貧者不廢。其意誠深切矣。大抵君之論禮。實主乎周子之說。而終始以中之一字。反覆焉。君眞知禮者也。非平日篤於自修者而能之乎。君庶幾乎博文約禮之君子也歟。君之弟參議仲禮。以是錄示余。仍屬之序。曩歲君因其族弟毅仲。以古禮不宜於今者一條存去之疑。問于余。余以所見答之。余於是固知有是錄矣。及君歿。余輓之曰。聞道篋中藏禮說。能無遺恨卒編摩。蓋深悲之也。今於仲禮之託。尤有感焉。遂爲之序。

淸道守金仲寬六十一歲壽序

编辑

歲癸丑之二月十七日。淸道郡守金仲寬周甲之辰也。大夫人九耋無恙。是日仲寬置酒張筵以壽母。又自受子弟獻壽。時莅郡已二載。惠澤洽于一境。於是郡之民。欣然相告曰。今年明府回甲。吾邑之慶也。遂歌于田野之間。而祝之曰。侯之仁如春陽。吾民無傷。願侯之壽如陵如岡。侯之威如秋肅。豪橫以息。願侯之壽如松如柏。侯之淸如氷檗。吾民安樂。願侯之壽如龜如鶴。侯之明如夜燭。幽寃必直。願侯之母其壽千憶。侯之勤善賑政。活我萬命。願侯之子孫。世世蕃昌以盛。侯之友人朴胤源。聞民之歌。喜而言曰。孝哉仲寬。行德政以得民之頌。得民之頌以悅其親。仲寬可謂能養志者也。民之所祝。上及高堂。下延子孫。民亦可謂知善禱矣。雖使朋友祝之。何以加此。獨余有所感者。余與仲寬結髮交。而俱白首矣。明年。亦余之周甲也。余孤露。何由如仲寬之舞老萊衣。聊書其歆羡之意于民歌之後云。

松潭遺稿序

编辑

吾五世祖鶴臯公。善爲詩。有遺集一卷。未及刊行于世。而公族姪文純公。選其詩五十首。入載于崇孝錄。覽斯錄者。當知公之詩也。鶴臯公之孫松潭公。亦善爲詩。韻格澹雅。似鶴臯公。夫有德者必有言。詩卽言也。鶴臯公恬愨潔直。松潭公端厚淸謹。祖與孫其德相似。故詩亦相似也歟。鶴臯公早廢擧。嘗從蔭仕。典五邑。松潭公屢擧不第。亦從蔭仕。典五邑。皆所至有治聲。爲政䂓模。頗相似。又可見其才猷之同也。夫以二公之德之才之詩。俱不能大揚於世。鳴國家之盛。嗚呼。豈非命歟。松潭公。承旨公之季子。早孤。能自勵爲學。文詞夙就。三十。中進士。官至牧使。少時赴泮試。國子長梧灘沈公。取公詩置魁。卽龍伯國大人釣六鰲圖詩也。一時膾炙人口。所歷郡邑。高城,陜川。爲山水區。二邑詩最多。曾孫胤源。謹就篋中舊藁抄得百餘首。繕寫藏于家。題曰松潭遺稿。公嘗自號圃翁。晩又自號悔窩。今必稱松潭者。公手錄書冊。多用松潭號故也。蓋聞坡州有地名。松潭公嘗欲買田卜居于此。爲是號云。丁巳孟冬下澣。曾孫胤源。謹書。

續成鴒原四友禊帖序

编辑

粤在英廟十五年戊午。宗叔父僉樞公。用其從祖兄學生公議。重修鴒原四友禊。禊卽吾祖考通德公從父兄弟七人同會之禊也。每歲再會。用三九月卜日。會必盡歡。竟夕其設置。自甲申歲始。而僉樞公之先公通德公。實倡之。學生公之伯父參贊公。從而成之。爲序文弁于禊帖。名之以鴒原四友者。取周雅常棣之詩。而從國俗筆禊之例也。禊有財。有司掌之。斂散以時。爲春秋會日。酒食之資。以其羡餘。束筆而分之。蓋寓名於文房之用。而實倣韋家花樹之故事也。其意至厚且深矣。然行之十數年而罷。門內共惜之。至是僉樞公與學生公。爰述先蹟。復興是禊。吾先考判官公從祖兄弟十一人。相會歡悅。子弟勝冠者許入。俾各納財。爲禮凡式。例幷如舊。二公又皆爲序。識其顚末。載于帖中。于時親屬已爲六寸。而禊因舊名者。棣華之義。通乎遠兄弟也。其會也。叔姪祖孫咸在。而主兄弟稱之者。統乎尊也。且列坐以序。逐世各爲兄弟。一行鴒原之稱。亦未嘗不以尊而包卑也。冠婚祭祀之外。成此會集。面無或闊。情無不通。豈非先世之美法。而門闌之勝事也哉。行之又四十餘年而罷。尊屬凋零。宗族貧寒。不期廢而自廢。余竊嘗慨然于斯矣。吾同高祖兄弟十七人。次第淪謝。今六七人在耳。而其下子孫曾三世出焉。合尊卑計之。且三十人。正宜續修舊禊。傳于久遠。使後生歸厚。而因循未遑焉。一日三從弟應敎伯常。來謂余曰。吾家舊禊之再成。實在前戊午。而今歲甲重回。時乎可以修矣。兄以爲何如。余曰。吾亦云。伯常曰。後屬新入之員。貧不能納禮木者勿責。姑先列書其名爲座目。以待事力之出漸謀。歲再會之䂓。是便宜之道。而禊帖之修。則不可踰此歲也。余曰。正吾意也。遂議定焉。新帖旣成。伯常屬余序之。余不敢辭。念昔先君子嘗居北山之下洗心臺。臺有園林花卉。春月之會。每設于此。兼爲賞花也。時余以童子。侍坐罇壺之側。瞻仰諸父兄之儀容。聽其笑語。亦知此會之爲可樂也。于今思之。怳若隔晨。而人事嬗變。悲愴實深。何可無一言。猥附於舊序三編之後。以志吾感乎。夫歲行六十。其數窮。窮而必復。理也。是禊之廢興。若有與氣機相關者。眞不偶然矣。是又不可以不書也。遂乃呼諸弟諸姪及諸姪孫而告之曰。敦睦。孝友之推也。觀乎敦睦。可以知孝友矣。旣孝且友。以相和睦。家道之肥也。詩云爾酒旣旨。爾殽旣時。豈伊異人。兄弟具來。豈不樂哉。余嘗稱是禊爲小宗會。蓋擧宗有禊會。故別之也。然親屬漸遠而益繁。由吾八寸而至於二十寸。則今日之小宗會。安知不爲他日之大宗會乎。噫。凡爲吾高祖承旨公之後孫者。永守而勿替可也。

射記

编辑

歲己卯夏。北里諸人。會射于凝淸閣。設筵于草上。張帿于兩木之間。分二隊。立東西。隊各四人。弓各一。矢各五。東隊一人。與西隊一人耦射。以次相代。八人盡射。爲一巡。凡十巡而畢。計其中之多寡。以定勝負。此其會射之法也。隊中人皆文士。不習於射。其用弓矢。不合䂓矩。或下而留。或上而揚。或左右而出。五發而五不中。余顧謂諸人曰。可止矣。射不中何爲。諸人不肯止。爭益奮勵。用力旣久。射稍習。能知支左屈右之法。不下而留。不上而揚。五發而三四中。是知天下事無有勤而不成。不可以不能不爲也。夫學之道。亦猶射也。諸人盍亦以是勉焉。

聽灘軒記

编辑

白居易鑿龍門八節灘。以爲遊賞之樂。至今稱八節灘云。南子子剛居于楊根之峽。宅前有楊子灘。灘上層巖峙焉。水汩汩觸石鳴。因以名其軒曰聽灘。子豈慕樂天者歟。夫灘之聲。淸泠可愛。使人聽之。其耳爽然。其心悠然。凡世俗是非毁譽榮辱之說。一切無有也。大抵隱遯者所爲樂也。方樂天遊於八節。以尙書致仕。年旣老。名成身退者耳。今子剛年二十。才富氣盛。將進而有爲於世。而遽取樂於淸瀨之間。不已太早乎。吾知其不能久居于灘也。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異日者。將名成身退。如樂天之爲乎。於是吾知其復歸乎灘上矣。然則楊子之名。可與八節竝稱。豈不美哉。或曰楊之山。亦有曰龍門者。使是灘得與龍門接則奇矣。子剛曰。遠矣相去四十里。物之兩美固難矣。事之必求于巧合者。亦非矣。又何有乎龍門之遠近也哉。

牙山縣監李侯萬始善政碑記

编辑

肅宗大王三十一年甲申。全義李公由地部郞。出爲牙山縣監六年。邑大治。旣而民思之。遂立碑於縣北之金峴。其刻曰。李侯萬始愛民善政碑。己丑月日建。今上三十九年癸未。家大人以公外孫。繼莅是縣。則去甲申爲六十年矣。旣至見碑。流涕曰。是吾外祖之遺愛也。敢不敬焉。余夙夜怵惕。惟忝墜先休是懼。胤源於是遂感而爲之記。初公奉大夫人于邑。大夫人聞杖聲出於外。則必問曰。其人以何罪被杖。吾實厭聞此聲也。公益承順親志。寬緩刑罰。不施鞭扑。而一境以治。邑中遺老。至今誦道之如此。公之仁。蓋由孝而推。而孝爲萬善之本。其政之無不善可知也。方碑之議建也。吏人欲立于縣門外。民人欲立于道傍。相持不决。旣而卒立于道傍。余於此。知吏民之咸愛公也。世俗論治郡。必曰不威於吏。則不惠於民。往往操切吏隷太甚。故民雖懷之。而吏反有不便者。蓋失之偏也。如公一視之政。豈不尤難乎哉。嗚呼盛矣。余嘗聞李生徵仁語。李生曰。前數歲過此碑。碑少攲側。今復屹立如古。其間必有人起而竪之者矣。由此觀之。是碑也。將至於愈久彌新。而其傳于後世。豈有窮乎。徵仁。公庶從子也。後公陞拜益山郡守。爲政如治牙時云。閼逢孟春。謹述。

五敎臺記

编辑

龜山。在牙述縣北十餘里。其東有小麓。麓之北數百步。有五敎臺遺址。昔人聚弟子于此。習五倫之敎云。縣誌。不言其人姓名。不知何時人也。臺之廢興歲月。亦不得而知也。余每過之。未嘗不躊躇而太息。夫旣不知其人而思之不已者。重五敎也。夫五敎曰父子。曰君臣。曰夫婦。曰長幼。曰朋友。君子所以敎乎人者。惟此五者而已。達則以此化于天下。窮則以此化于一鄕。所施有大小。而非君子則不能。故余意是人也。必德行學問君子人也。必其不見用於世。而隱居而樂道者也。必其明於彝倫自修而及人者也。嗚呼。其人若此。而其名不傳。豈不惜哉。余嘗聞牙述之俗。崇文敎重爲邪。忠臣孝子節婦之類。彬彬出焉。豈非以斯人之功歟。然及衰好賈趍利。不尙信義。無舊日之俗者。臺之廢使然也。今之君子有能因其舊址。重修五敎。繼斯人而化一鄕者乎。龜山之下。士大夫多居之。安知無隱君子者在於其間乎。余蓋求之而未見也。

顯忠祠記

编辑

牙山。李忠武公舊鄕也。其宅在白巖里中。公所嘗手用雙劒。藏焉沙器之洞。公衣履。藏焉月谷之別業。有鴨脚樹。至今邑人相指以爲公射亭。其遺跡歷歷可覩也。望德山之南。有公之祠。名曰顯忠。取書所謂顯忠遂良之文也。余讀公蘭島啓文。未嘗不三復流涕。當其時。賊來甚衆。公舟師單弱。聖祖憂之。欲令前郤以觀勢。公馳啓曰。臣一去港。則賊必登岸長驅矣。嗚呼。公之身殲軍務於此决矣。豈非所謂忠勇人者耶。公旣以身許國。不畏其死。故能蔽遮東南。沮遏强賊。以基中興之偉烈。死而已百餘年。而後人志之不倦。雖婦人孺子。皆知其爲忠也。豈不偉哉。禮曰。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韓子曰。鄕先生沒而可祭於社。故公所嘗戰伐之地。莫不立祠以俎豆之。而牙又公之舊鄕。豈獨無祠哉。其血食于玆土也。宜矣。後之人。過是祠而拜公之神。有不想像忠烈而歔欷感慨者乎。公從子府尹公及後孫忠愍公。皆以忠節配。嗚呼。五世之間。死節者三人。可謂盛矣。而同侑祠中。列以昭穆。不亦尤奇乎哉。余於是。知李氏正大之氣。相傳而不衰也。遂爲之記如此。立祠事首尾歲月。具在縣誌。此不復載。

觀湖亭記

编辑

貢津湖。屬牙述縣。湖西之一都會也。地有魚鹽之饒。四方商賈輻湊而至。其民猾詐爲奸。不事稼穡。貿賤販貴。以致貨財。見小利如毫髮。比死生相爭。好持牒訟曲直。倉庫積儲。貢稅轉輸。中多機利之隙。民益喜詐。故犯罪者甚衆。其俗大抵難化。以此縣小而事煩。官薄而責重。肅廟某年。李公泰鎭。嘗來守是縣。旣至則以爲邑多事。使心常亂。志擾則政失。心平則理達。是不可以無觀遊。於是遂卽其縣舍之南。構寘小亭。列植花木。鑿池而養魚。每政事之暇。逍遙歌嘯。以忘其煩焉。亭三面皆山。西南缺而水見。卽所謂貢津湖也。故以觀湖名云。有是哉。其所以使事煩者。乃能使忘煩也。勞以必佚。物理蓋然。李公去而已屢十年。亭尙存。至今過者咸遊焉。余登斯亭而歎曰。李公其知爲政者歟。夫湖之水深而潔。深者惠澤之象。潔者廉淸之象。觀於水而得其術。邑雖多事。治於何有。李公知其爲政者歟。亭上有上樑文及諸人詩。皆書在板。獨記文無有。余故爲之記如此。

宜書庵記

编辑

南山之下。有筆洞。洞舊號部洞。蓋言屬於南部。而部與筆之諺音相近。故部轉爲筆也。或曰。古有筆匠居是洞。故名云。洞口有小橋。橋之畔有茅庵。一槐覆其墻。數松列其庭。開戶牖。直接南山。以受蒼翠焉。吾兄弟嘗買是庵於族人而居之。庵一間雖小。足容數百軸書。兄弟處其中。日以讀書爲事。名之曰宜書庵。始庵之卜居也。平叔曰。瀟洒宜於讀書。余曰。携毛穎著書。不負洞名可矣。或讀或著。皆不出乎書。而今庵名加之以宜者。從平叔說也。蓋著書未嘗不自讀書始也。夫士之業在乎學。學在乎讀書。讀書將以有用。非苟而已。然士莫不讀書。而善讀者蓋鮮矣。讀春秋而未善。則公孫弘之春秋也。讀易而未善。則王弼之易也。讀中庸而未善。則胡廣之中庸也。讀周禮而未善。則王安石之周禮也。上則誤國。下則誤人。此不善讀之害也。曲見以求之。私智以鑿之。異說以飾之。卽其心術而已差矣。亦安用讀書爲哉。故善讀書者。必虛其心。虛其心則能通乎聖賢之言。能通乎聖賢之言。則能見乎聖賢之意。能見乎聖賢之意。則所知者眞。所知者眞。則所行者實。入而持于己。出而施于人。庶幾無悖乎聖賢。斯可謂善讀書矣。吾兄弟性喜讀書。朝夕游泳於六藝之文。而惟恐讀之不善。學之不精。其志蓋有在也。方相與益勉之。而至於著書。士之有志而不行於當世者之事。非所汲汲也。觀吾志之行與不行而爲之。未晩也。余以是語於平叔。因書之。以爲宜書庵記。

茅島精舍記

编辑

茅島。在湖西之保寧。故茅洲金公之所居也。其海上諸山。峰巒最奇而秀者曰五聖山。山之西北十餘里。有石厓如屛。而峙立于洲渚曰寒松巖。巖開岸豁。有洞呀然。而受潮汐水者曰華陽洞。洞名實茅洲公所命。而取儲光羲詩以島比之茅君山云。公之曾孫樂漁公。卽其洞先廬之傍。結茅爲屋。名之曰茅島精舍。胤源少從公遊。聞茅島之勝已久。今年秋。南遊姑蘇城。因過島中。始得以覽其山川焉。時公適自楓溪至。引胤源宿于精舍。謂曰。吾曾祖嘗居于是島。農,淵二先生。皆有詩文。稱道其幽勝。于後若橧巢公,梅城黃公,竹峴李公。皆在近。杖屨日相往來。余童子時及覩其盛也。吾祖報恩公。嘗欲築亭於東阡之上。吾先人以遺志作永思庵。庵旣久頹圮。余又因其舊材。稍移數十步而構焉。是爲精舍。舍一名樂漁齋。而用今名者。重茅島也。茅島。吾先祖之所愛。吾其敢忘乎。因指古梅樹曰。余不能常居于此。使樹木荒蕪。余竊傷焉。然余旣無當世之意矣。將一朝浩然而歸。徜徉于湖山。翳嘉木臨淸流。持竿而漁。是足以樂而忘憂而終吾年矣。子其爲我記之。胤源聞而歎曰。茅洲公以詩禮。訓其子孫。而公又以孝謹。承其祖先。其於所遺之田園。宜乎永守而不失也。况湖山如彼其勝者乎。然公所居楓溪。亦公先祖之遺居也。其溪山之勝。甲於漢師。棲仰山之樓。登太古之亭。盤桓乎臥遊遠心之庵。濯三池而倚翠屛。亦足以自樂。公顧不以彼爲可懷。而乃欲歸隱于此。噫。斯可以知公志矣。

黃鶴樓記

编辑

黃鶴樓。在關西三登縣。以形勝聞於國中。其東架山。其南星斗巖。其西廣寒亭。其北鳳頭山。其下有長江一帶。西流入于浿水。是爲能城江。有赤壁削立。高可千仞。直江之南涯。而上刻鸚鵡洲。與黃鶴樓相望。月明之夜。可泛舟遊也。樓不知誰人作之。名之者韓𬢲。而因縣之名。取李太白詩。蓋擬於江夏之黃鶴樓云。夫擬者。以其似也。江夏有鸚鵡洲。三登亦有鸚鵡洲。此其樓之名。所以同者歟。然三登之鸚鵡洲。非本有是名。而必作樓之後。從而名之。以求合耳。然則此樓之於江夏。何所擬焉。世傳江夏有仙人。乘黃鶴遊於樓上。故名其樓曰黃鶴。不知三登有仙人之事。亦如江夏之事耶。然江夏之樓。本以山得名。而非必有仙人之事。而文人逸士。喜爲異說。如崔顥,李白之徒。皆作詩稱之。其說蓋出於唐圖經梁任昉記。然一云費文褘。一云荀叔偉。二文皆不足信。而且信之惑矣。然崔顥,李白特寓言耳。至於蘇子瞻。乃引馮當世之言。以實其事。至謂之三仙笑語。又何其誕矣。善乎。張子之辨曰。世寧有是理。然則江夏本無是事也。又豈於三登而有之哉。夫所擬者實。擬之則苟。况所擬者虛。故余謂此樓之名。其謬無疑也。古之聖人。設爲上棟下宇之制。以備風雨而已。未嘗立名。中世始侈其輪奐之飾。而又立之名。然猶以其實也。及夫後世。名之又不以實。而乃反取於荒唐詭異之說。豈不惜哉。余登黃鶴樓。旣愛其江山之美。而惜其名之不以其實也。遂爲之記。

要靜窩記

编辑

學者觀動靜之說。自易以下周子圖書之文。可考也。人受太極二五之眞精而生。故其性本靜。形神具而感於物。故性動爲情。心統性情。故有動靜。猶太極之有陰陽也。陰陽不可以相無也。故曰一動一靜。互爲其根。人常失於動。情流爲欲。欲盪而汩。遂梏其性。故曰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衆人妄動而其性本靜。學焉則可使之復。故曰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心活物。不可以無動也。但不妄動而已。故曰邪動。辱也。君子愼動。聖人全動靜之德。寂而感。感而寂。物至而應。物去而不留。故曰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衆人偏動而循物。偏靜而絶物。循物則狂。絶物則禪。故曰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人見聖人中和。神明其德。遂以爲不可及。而怠焉不學。故曰聖可學一爲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凡此所以示學者而立人極也。嗚呼。動靜。固不可以去一也。而靜不資動。動必資靜。故靜爲本。而况人心常失於動乎。故近道莫如靜。入德必以靜。心靜則理可明。學者欲養其心。多靜可也。南子子剛有讀書之室。名曰要靜窩。其伯父侍直公所命。而蓋取羅豫章詩人心要靜如空水之句云。子剛請余爲之記。夫人心之易動者。喜怒也。喜怒不節而好惡偏。好惡偏而恩怨生。恩怨生而物我爭。由其心之有繫累也。心無繫累而後。喜怒中節而好惡公。好惡公而恩怨不生。恩怨不生而物我平矣。夫至靜莫如空水。空者無形。故不礙於物。水者無心。故不競於物。空水之於物。何有恩怨。心要若此而已。廓然而虛。湛然而淸。無將迎無內外。順應乎萬物而無跡。則雖動猶靜也。非至靜而能如是乎。旣言要靜。則當有工夫矣。要靜如之何。非周子所謂一乎。何以一。敬則一矣。何以敬。收斂則敬矣。余聞敬必自靜坐始。子剛靜坐於要靜窩中。日讀周子書。則庶乎其得之矣。

挽河樓記

编辑

挽河樓。在公州雙樹城之東北。直臨錦江。其下鑿池數丈許。與江水齊。作竅穴通于城外。引江水而注諸內。累石數十層環池以爲固。又築外城百餘步于山之趾。周衛于池。蓋爲城守時。軍民取飮而設也。故觀察使金公之所䂓畫。而樓之名。取杜工部洗兵馬詩云。雙樹城。控兩南之咽喉。三面阻山。北帶長江。實湖西之大關防。而當甲子适變。嘗爲仁廟所巡幸受馘之地。則城之爲保障益重焉。受任是土者。尤宜思戎事之備。以需緩急。而城中泉井絶小。居民常俯汲江流。脫有寇賊至。據北岸而陳。則民不得出汲。軍不得勺水。枯死於須臾之頃。而城且不保矣。豈不爲國家大患哉。公用是憂焉。遂鑿斯池以備不虞。建斯樓以寓其志。可謂憂深思遠。而忠於謀國者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如公之爲。豈非知所當務者歟。或言于余曰。是樓之設無益也。當其經紀也。捐營廩。請軍需。費殆累萬計。而今其水涸而不盈。何益於臨亂之時哉。余曰。不然。凡井之水有脉。汲之則生。不汲則竭。今斯池時平而不用。故水涸而不盈也。若遇有用時。重加疏鑿。則水將出而盈矣。李廣良將也。而其行軍旅。必擇善水草止舍。水之資於兵莫大。而爲水道備。宜不在於峙糗糧之下也。設使玆城被圍。而軍士渴死。則雖有財可得而用乎。此金公所以用心於斯。而捐財費不惜者也。子何以謂之無益哉。或曰。敵人如有用韓信沙囊之謀。則將奈何。余曰。當此之時。吾軍其閉營而睡乎。必有以遏之也。或曰。敵人如有用儂智高毒藥之計。則又將奈何。余曰。是誠危矣。而賊亦飮此江之水。必不爲毒也。此二者。皆不足憂矣。孫武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兵事固不可不宿講。而亦不可遙度而盡爲之備也。大綱旣立。則其他臨機應變。惟在於後日用兵者之手。豈金公之所預知哉。或唯唯而退。余遂書之。爲挽河樓記。公仙源文忠公之後。號苕泉。官副提學。有直節。爲當世名臣云。

皎霞亭記

编辑

白蓮峰之左麓。有蒼巖削立。亂松被焉。其下溜瀉如玉。味甘而洌。巖面刻丹書曰三淸洞門。直洞門之北數十步。有一亭。據岸而構焉。亭之南。鑿石爲小池。池深數尺許。種荷花七八本于其中。刻龜書二字于石。亭之西。築石爲假山。左右植楓樹。中置一柏。挺然獨秀。是故持平尹公之宅。而余買而居焉者也。亭舊名皎霞亭。尹公所命。蓋取北山移文。而以其洞多雲霞故云。人取其簡省。呼曰霞亭。余遂改霞爲荷。曰荷亭。蓋是亭之勝。非徒以雲霞。實以有池荷之觀也。荷卽蓮。濂溪周夫子之所愛。而比德於君子。至著於說者矣。濂翁之所愛。後學當愛之。况斯亭在於白蓮峰之下。峰名與蓮花峰相似。斯又奇矣。是亭之名。不宜捨蓮而他求也。故謂之荷亭。或有難者曰。凡亭榭之有芙蕖者。皆可稱以是名。泛且混不可。余於是思所以改其名者。而終捨蓮不得。其後偶見陳簡齋集。有荷花如明霞之語。則是亭之名。雖因其初名。而取荷之意。隱約可見。旣不沒其名之舊。而實寓我濂翁之慕。則兩善矣。雖與尹公所命之意有不同。庸何傷乎。因復稱之曰皎霞亭。乃演周子之說。而記于亭曰。美矣哉。蓮之爲德。何其似君子之多也。周子之稱之也。可謂善觀物矣。出汙泥而不染。其猶君子之涅而不緇乎。濯淸漣而不夭。其猶君子之淸明在躬乎。中通外直。其猶君子之靜虛動直乎。不枝不蔓。其猶君子之約以禮乎。香遠益淸。其猶君子之彰令聞乎。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其猶君子之肅威儀乎。凡玆衆美。蓮實具焉。斯豈非花之君子。而周子之愛之也。可謂好其所好矣。愛之不已。而見乎辭。序列名花三品。特表揭爲首。其意若以隱逸爲偏。富貴爲陋。斯可見先生中正之道。無欲之德。余竊嘗諷誦詠歎于斯。與太極圖通書幷觀焉。今登斯亭而觀乎蓮。默契冥會。意想益超然。每良夜靜寂。月出於蓮峰之前。風行於蓮沼之上。翠葉交影。朱華送香。則彷彿如覿乎先生之氣象。於是塵垢頓去。心源自淨。曾不知富貴紛華之可悅。而惟先生之道德是慕是悅。思有以終身學之而不止焉。則是皆蓮之助也。吾取以記吾亭。不亦宜乎。噫。先生之言曰。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蓋歎其愛君子者少也。先生之時猶然。况於今世乎。夫人爲萬物之靈。其德本明。而質拘慾蔽。不免爲小人之歸。草木之局於形氣者。乃反有似乎君子人。而不爲君子。得無愧於蓮乎。然則居是亭者。必有君子之德。庶可無愧。余雖非其人。竊欲以是自勵。又因以警世焉。故爲之記如此。若夫簡齋之語。特借而用之耳。何足發揮。或指石山之柏曰。歲寒後凋。聖人攸稱。子何不取諸柏而獨取諸蓮。余應之曰。柏譬則烈士也。烈士固可尙。而猶一節耳。不如君子之德之全也。此亦周先生處菊次蓮之意也歟。

四窓記

编辑

室屋必有窓。窓受日之光。納風之凉。非止爲通人之出入而設也。窓多則冬疎冷。窓少則夏壅欝。然疎者可以障。壅者不可以通。故窓以多爲貴。書室尤然。蓋觀書取其明也。余之所居室。東西南北皆有窓焉。虛白爽豁。廓然四達。余坐其間。諷詠書史。山光或接于牖。泉聲或通于戶。幽鳥或來而窺。香花或飛而入。盛夏大暑。無壅欝之苦。是皆窓之助也。余甚樂之。於是就四窓。各取程朱二先生語。以書之東窓曰。睡起東窓出日紅。閒來無事不從容。卽程子詩也。南窓曰。昨日土墻當面立。今朝竹牖向陽開。卽朱子詩也。西窓曰。畬田種胡麻。結草依松樾。珍重無心子。寒棲弄明月。卽朱子題西寮詩。而寮卽窓也。北窓曰。呻吟北窓。氣欝不舒。我讀我書。如病得蘇。亦朱子語也。常目于此。亦足以感發興起。何異乎座右有銘。於是復總而書于壁曰。明窓棐几。晴晝爐薰。開卷肅然。對我天君。卽眞西山心經贊語也。

洗心臺幽居記

编辑

洗心臺。在仁王山之下。洞僻而幽。有園林之勝。粤自丙辰。王考卜居焉。吾兄弟生於斯。長於斯。自幼時。奉王考杖屨。日涉于園。上下提挈。怡怡如也。臺中景物。四時皆佳。杜鵑盛開。芳草萋碧。海棠方發。黃鸎相語。碧梧葉稀。霜月滿庭。寒松挺立。風至龍吟。於是吾兄弟往往咏物作詩。王父見而悅。每歲春。先君子與里中諸公。爲賞花會。置家釀少麴酒而待之。飮畢。輒相和爲詩。有凉軒數間。爽豁宜夏。鄰人多來避暑。先君子相與爲蠟韻之戲。或論經史。或談古今。消遣永日。吾兄弟列侍左右。甚樂也。奴二江者善接木。園中果實益盛。可以供賓祭之用。圃有瓜。田有葑。給朝夕飯饌不匱。幽居生涯自足。何羡乎富貴。時則家中三世無恙。多樂少憂。人或稱心臺爲福地云。庚午夏。始移居于溪東。自是至今四十餘年。人事百變。回顧舊廬。亦已屢易主矣。吾兄弟今皆白首。每相對說心臺時事。爲之悽然。韓昌黎曰。某水某丘。童子時所遊也。臺其可忘乎。余遂爲此記。以示兒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