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名
← | 論毛筆之類 | 逃名 作者:魯迅 1935年9月5日 |
六論「文人相輕」——二賣 |
|
就在這幾天的上海報紙上,有一條廣告,題目是四個一寸見方的大字——
「看救命去!」
如果只看題目,恐怕會猜想到這是展覽著外科醫生對重病人施行大手術,或對淹死的人用人工呼吸,救助觸礁船上的人員,挖掘崩壞的礦穴裡面的工人的。但其實並不是。還是照例的「籌賑水災遊藝大會」,看陳皮梅沈一呆的獨腳戲,月光歌舞團的歌舞之類。誠如廣告所說,「化洋五角,救人一命,……一舉兩得,何樂不為」,錢是要拿去救命的,不過所「看」的卻其實還是遊藝,並不是「救命」。
有人說中國是「文字國」,有些像,卻還不充足,中國倒該說是最不看重文字的「文字遊戲國」,一切總愛玩些實際以上花樣,把字和詞的界說,鬧得一團糟,弄到暫時非把「解放」解作「孥戮」,「跳舞」解作「救命」不可。搗一場小亂子,就是偉人,編一本教科書,就是學者,造幾條文壇消息,就是作家。於是比較自愛的人,一聽到這些冠冕堂皇的名目就駭怕了,竭力逃避。逃名,其實是愛名的,逃的是這一團糟的名,不願意醬在那裡面。
天津《大公報》的副刊《小公園》,近來是標榜了重文不重名的。這見識很確當。不過也偶有「老作家」的作品,那當然為了作品好,不是為了名。然而八月十六日那一張上,卻發表了很有意思的「許多前輩作家附在來稿後面的叮囑」:「把我這文章放在平日,我願意那樣,我驕傲那樣。我和熟人的名字並列得厭倦了,我願著擠在虎生生的新人群裡,因為許多時候他們的東西來得還更新鮮。」
這些「前輩作家」們好像都撒了一點謊。「熟」,是不至於招致「厭倦」的。我們一離乳就吃飯或面,直到現在,可謂熟極了,卻還沒有厭倦。這一點叮囑,如果不是編輯先生玩的雙簧的花樣,也不是前輩作家玩的借此「返老還童」的花樣,那麼,這所證明的是:所謂「前輩作家」也者,有一批是盜名的,因此使別一批羞與為伍,覺得和「熟人的名字並列得厭倦」,決計逃走了。
從此以後,他們只要「擠在虎生生的新人群裡」就舒舒服服,還是作品也就「來得還更新鮮」了呢,現在很難測定。逃名,固然也不能說是豁達,但有去就,有愛憎,究竟總不失為潔身自好之士。《小公園》裡,已經有人在現身說法了,而上海灘上,卻依然有人在「掏腰包」,造消息,或自稱「言行一致」,或大呼「冤哉枉也」,或拖明朝死屍搭台,或請現存古人喝道,或自收自己的大名入辭典中,定為「中國作家」,或自編自己的作品入畫集裡,名曰「現代傑作」——忙忙碌碌,鬼鬼祟祟,煞是好看。作家一排一排的坐著,將來使人笑,使人怕,還是使人「厭倦」呢?——現在也很難測定。但若據「前車之鑒」,則「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大約也還不免於「悲夫」的了!八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