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融爲統一之上策

通融爲統一之上策
作者:李佳白
中華民國7年(1918年)6月15日
1918年6月15日
公布於東方雜誌1918年15卷第6期
本作品收錄於《東方雜誌

  凡事大抵皆破壞於固執。而成全於通融。個人之友誼如此。國家之大計亦然。吾聞完全統一之國。求之圜球。小國難。大國愈難。平時難。戰時尤難。卽其所謂統一者。亦皆形式上之統一。並非人人思想上之統一。國大人衆。戰熱心高。思想愈加歧異。卽險象愈易發生。設有一國之人。欲藉此以引起他國之爭端。爭端亦未有不從而響應者也。

  夫戰爭熱與革命熱。原非二物。特革命熱長。如熱病之蔓延難治。每因戰爭而起革命。復因革命而起戰爭。二者相互爲導火線。皆爲統一之勁敵。以中華情形而論。目下尙未統一。固無足怪。所難者。歐戰三年。中華被動。已與其事。而國中決裂變亂之狀態。尙未至走入極端。則政府之用心。亦良苦矣。

  佳白嘗謂華人宜振刷全國精神。宜彼此相互聯絡。於所企望之目的。尤宜積極進行。更有一言。願中外人等皆能牢記。人動物也。尤靈物也。統一並不能求於人人之思想上。思想決無一致之理。一家人之思想。一系人之思想。一社會人之思想。尙千歧萬殊。况於一國。卽以法律繩之。亦只能繩其外貌。萬不能繩其內心。故外貌不犯法者。卽爲屬乎統一之國民。如此則華人之思想。可以自由。無論何人。不能以此爲統一之憾也。

  推而言之。一國之學理思想。不能一致。一國之政見。亦何獨不然。於萬不能一致之處。而必欲強之以一致。是卽激亂之媒介。故中華之國體政體思想。不妨任聽人民以自由。已失勢力之政治犯。不妨免究。對於政見不同之人物。亦不必遽目爲大逆無道。此等名辭。在美國南省。近日甚厭棄之。中華亦不妨厭棄之也。

  吾聞漢光武帝。嘗謂當置二子於度外。卒能大展其統一漢室之腕力。余則謂似此休休大度。今可以兩字易言之。曰通融。通融者。大度之別名。亦統一之上策。政見不合。通融一步。卽可過去。無庸訴以武力。無庸刻於根究。彌天大禍。不難頃刻消除於此兩字中。外人亦不能以此等辦法爲不當。卽美德兩國之人。對於大戰問題。如皆用其自由思想。並不能以中華舉動爲失宜者。

  統一卽爲彼此通融之謂。亦卽一種自由之謂。至於謀反搗亂。乃壓力專制所收之結果。非自由所收之結果也。設或謂過於自由爲非宜。總較之專制壓力。尙爲彼善於此者。所有爭執。不過稍爲通融。卽易消除。而大一統中華。一時雖未能遽達完全統一目的。能改良時機甚長。抱定宗旨。無涉專制。無入迷途。斯得之矣。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7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