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城南記
遊城南記 作者:張禮 北宋 |
《遊城南記》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宋張禮撰。禮字茂中,浙江人。元祐元年,與其友楚人陳微明遊長安城南,訪唐代都邑舊址,因作此記,而自爲之注。凡門坊、寺觀、園囿、村墟及前賢遺迹見于載籍者,叙錄甚備。如《嘉話錄》載「慈恩寺題名始於張莒」,禮則引《唐登科記》,謂進士中有大中十三年及第之張台,而無張莒。又《長安志》載「章敬寺本魚朝恩莊,後爲章敬皇后立寺,故以爲名」。禮則以宋代寺基與《志》所載地理不同,而疑其已非古址。皆能據所目見而考辨之。其徵據頗爲典核,所列金石碑刻名目,亦可與《集古錄》諸書互相參證。每條下閒有《續注》,不知何人所增。中有金代年號,其薦福寺一條又有「辛卯遷徙」之語。案辛卯爲金哀宗正大八年。史載是年四月,元兵克鳳翔,兩行省異京兆,遷居民於河南。所云遷徙,當卽此事。蓋金宋元初人也。 |
元祐改元,季春戊申,明微、茂中同出京兆之東南門。
張註曰:唐皇城之安上門也。至德二載,改為先天門,尋復舊。肅宗以祿山國仇,惡聞其姓,京兆坊裏有安字者,率易之。
續註曰:《誌·總序》云:唐開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以京城為西京;天祐元年,昭宗東遷,降為佑國軍;梁開平元年,改府曰大安,越二年,改軍曰永子;後唐同光元年,復為西京;晉天福元年,改軍曰晉昌;漢乾祐元年,改軍曰永興,其府名皆仍舊,有宋因之。故其南北相值之街亦曰安上。
歷興道、務本二坊。
張註曰:興道坊在安上門街之西,景龍三年,改瑤林坊。務本坊在安上門街之東,與興道坊相對,景龍二年,改玉樓坊。景雲元年,並復舊。二坊之地,今為京兆東西門外之草市,余為民田。
自務本西門,入聖容院,觀薦福寺塔。
張註曰:聖容院蓋唐薦福寺之院也,今為二寺,寺之浮圖今正謂之薦福寺塔,尚存焉。其寺文明元年立,謂之大獻佛寺,天授元年改為薦福寺,景龍中,宮人率出錢,起塔十五層。
續註曰:貞祐乙亥歲,塔之纏腰尚存,辛卯遷徙,廢蕩殆盡,惟磚塔在焉。
南行至永樂坊。
張註曰:即橫岡之第五爻也,今謂之草場坡,古場存焉。隋宇文愷,城大興,以城中有六大岡,東西橫亙象乾之六爻。故於九二置宮室,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置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觀、大興善寺以鎮之。玄都觀在崇業坊,大興善寺在靖善坊,其岡與永樂坊東西相直。《長安志》云:坊東有裴對滑。度欲入朝,有張權輿上疏云:「度名應圖讖,宅據岡原。」蓋嘗有人與度作讖云:非衣小兒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驅逐。言度曾討淮西平吳元濟;宅據岡原,與興善、玄都相連故也。
東南至慈恩寺,少遲登塔,觀唐人留題。
張註曰:寺本隋無漏寺,貞觀二十一年,高宗在春宮,為文德皇后立為慈恩寺。永徽三年,沙門玄奘起塔,初惟五層,磚表土心,效西域窣堵波,即袁宏《漢記》所謂浮圖祠也。長安中摧倒,天後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十層。其雲雁塔者,《天竺記》達嚫國有迦葉佛迦藍,穿石山作塔五層,最下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蓋此意也。《嘉話錄》謂張莒及進士第,閑行慈恩寺,因書同年姓名於塔壁,後以為故事。按:唐《登科記》有張臺,無張莒。臺於大中十三年崔铏下及第,馮氏引之以為自臺始,若以為張莒,則臺詩已有題名之說焉。塔自兵火之余,止存七層,長興中,西京留守安重霸再修之,判官王仁裕為之記。長安士庶,每歲春時,遊者道路相屬,熙寧中,富民康生遺火,經宵不滅,而遊人自此衰矣。塔既經焚,塗圬皆剝,而磚始露焉,唐人墨跡於是畢見,今孟郊、舒元輿之類尚存,至其它不聞於後世者,蓋不可勝數也。
續註曰:正大遷徙,寺宇廢毀殆盡,惟一塔儼然。塔之東西兩龕,唐褚遂良所書《聖教序》,及《唐人題名記》碑刻存焉。西南一里許,有西平郡王李公晟先廟碑,工部侍郎張或撰,司業韓秀弼八分書,字畫歷歷可讀。
倚塔下瞰曲江宮殿,樂遊燕喜之地,皆為野草,不覺有黍離麥秀之感。
張註曰:江以水流屈曲,故謂之曲江,其深處下不見底。司馬相如賦曰「臨曲江之隑洲」,蓋其地也。《劇談》曰:曲江本秦隑洲,唐開元中疏鑿為勝境。江故有泉,俗謂之漢武泉,又引黃渠之水以漲之。泉在江之西,旱而禱雨有應,今為濱江農家湮塞,然春秋積雨,池中猶有水焉。黃渠水出義谷,北上少陵原西北流,經三像寺(鮑陂之東北,今有亭子頭,故巡渠亭子也),北流入鮑陂。鮑陂隋改曰杜陂,以其近杜陵也。自鮑陂西北流,穿蓬萊山註之曲江,由西北岸直西流,經慈恩寺而西。歐陽詹《曲江記》其略曰:茲地循原北峙,回岡旁轉,圓環四匝,中成坎窞,窙窌港洞,生泉翕源。東西三里而遙,南北三里而近。崇山浚川,鉤結盤護,不南不北,湛然中停。蕩惡含和,厚生蠲疾,涵虛抱景,氣象澄鮮,滌慮延歡,棲神育靈。觀此可得其概矣。唐進士新及第者,往往泛舟遊宴於此。文宗時,曲江宮殿廢十之九,帝因誦杜甫《哀江南》之詩,慨然有意復升平故事。太和九年,發左右神策軍三千人疏浚,修紫雲樓、彩霞亭,仍敕諸司有力建亭館者,官給閑地,任營造焉,今遺址尚多存者。江水雖涸,故道可因,若自甫張村引黃渠水,經鮑陂以註曲江,則江景可復其舊。不然,疏其已塞之泉,渟瀦歲月亦可觀矣。樂遊原亦曰園,在曲江之北,即秦宜春苑也,漢宣帝起樂遊廟,因以為名。在唐京城內,每歲晦曰上巳重九,士女咸此登賞祓禊。樂遊之南,曲江之北,新昌坊有青龍寺,北枕高原,前對南山,為登眺之絕勝,賈島所謂「行坐見南山」是也。
出寺,涉黃渠,上杏園望芙蓉園。西行,過杜祁公家廟。
張註曰:杏園與慈恩寺,南北相直,唐新進士多遊宴於此。芙蓉園在曲江之西南,隋離宮也,與杏園皆秦宜春下苑之地。園內有池,謂之芙蓉池,唐之南苑也。杜祁公家廟,咸通八年建,石室尚存,俗曰杜相公讀書堂,其石室曰藏書龕。
續註曰:石室,奉安神主之室也。
出啟夏門,覽南郊、百神、靈星三壇。
張註曰:啟夏門,唐皇城之南門也,北當皇城之安上門少西。蓋京城之南凡三門:中曰明德門,今謂之五門,西曰安化門,今謂之三門,此其東門也。三壇在門外西南二里,百神靈星二壇頗毀,而圜丘特完。南一里,有蓮花村,未詳其所以名也。
續註曰:少西北,有唐贈戶部尚書楊貞公瑒廟碑,晉公李林甫撰,王曾書,王敬從題額。次東南有唐相國令狐氏廟碑,太和三年,劉禹錫撰並書,陳錫篆額。楊氏苗裔,太和間尚盛,人呼為廟坡楊,辛卯遷移後,無聞焉。
次杜光村。
張註曰:杜光村有義善寺,俗謂之杜光寺,貞觀十九年建,蓋杜順禪師所生之地。順解《華嚴經》,著《法界觀》,居華嚴寺,證圓寂,今肉身在華嚴寺。
東南歷仇家莊。
張註曰:莊即唐宦官仇士良別業也。士良死,籍沒其家,後晉賜晉昌軍節度使安彥威,安氏子孫世守之。士良墓碑俱存,其南為郭子儀墓,西南長孫無忌之墓,碑皆斷仆。
續註曰:撫定後府南趙牛裏皓陽觀主李可貞、喬誌樸相過,語余觀西北有二大碑,雲是郭氏墓碑,他曰往觀,其一壽州刺史郭敬之神道碑。敬之字敬之,子儀父也,以子儀貴,贈太保徐國公,碑額禦題,韓國公苗晉卿撰序,蕭華書。其一郭氏所尚升平公主墓碑,書撰姓名失傳。
過高望西南行,至蕭灌墓,讀碑。
張註曰:灌,嵩之父也,碑乃明皇題額,張說為文,梁升卿書。嵩墓別葬張曲。
由趙村訪章敬寺基,經撥川王論弓仁墓。
張註曰:五代周太子太師致仕皇甫玄,莊在趙村,建隆二年置,墓在村東,碑在其莊內。章敬寺,《長安志》曰:在通化門外,本魚朝恩莊也,後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為名。殿宇總四千一百三十間,分四十八院,以曲江亭館、華清宮、觀風樓、百司行廨及將相沒官宅舍給其用。今此基不甚侈,且與《志》所載地裏不同,豈四十八院之一耶?論弓仁者,吐蕃普贊之族也,世相普贊,戎言以宰相為論,因以為氏。聖歷三年,以所統吐渾七千帳降唐,累有戰功,死贈撥川王,葬趙村,張說為碑,今已毀仆,字無存者,獨其題額在焉。
下勛蔭坡,入牛頭寺,登長老文公禪堂,夜宿寺之南軒。
張註曰:勛蔭坡,今牛頭寺之坡也。寺即牛頭山第一祖遍照禪師之居也,貞元十一年建,內有徐士龍所撰碑,太平興國中,改寺曰福昌,元豐癸亥,長老道文自南方來,居於寺之北堂。其南軒為延客之所,今有朱公掞題壁。
己酉謁龍堂,循清明渠而西,至皇子坡,徘徊久之。
張註曰:龍堂在牛頭寺之西,寺故有龍泉塔院,此堂即其地也。泉北有塔,俗稱龍堂坡也,甚平衍,中多植杏,謂之杏花坪,見杜詡《勝遊錄》。清明渠,隋開皇初,引沈水西北流,屈而東流入城,當大安坊南街,又東流至安樂坊,入京城。今其渠自朱坡東南分沈水穿杜牧之九曲池,循坡而西,經牛頭寺下穿韓符莊,西過韋曲,至渠北村西北,流入京城。皇子坡又在龍堂之西,秦葬皇子於坡底,起冢於坡北原上,因以名坡,隋文帝改永安坡,唐復舊。
覽韓、鄭郊居,至韋曲,扣堯夫門,上逍遙公讀書臺,尋所謂何將軍山林而不可見。因思唐人之居城南者,往往舊跡湮沒,無所考求,豈勝遺恨哉?
張註曰:韓店,即韓昌黎《城南雜題》及送子符讀書之地,今為里人楊氏所有,鑿洞架閣,引泉為池,穿地得《大鳴起信論》碑之上篇。鄭谷莊在坡之西,今為里人李氏所有。韋曲在韓鄭莊之北。堯夫,進士韋師錫之字也,世為韋曲人。遠祖敻,後周時居此,蕭然自適,與族人處玄及安定梁曠為放逸之友,時人慕其閑素,號為逍遙公,明帝貽之詩曰:香動秋蘭佩,風飄蓮葉衣。《北史》有傳。今其讀書臺□□□立。逍遙谷則在驪山西南,蓋亦慕敻而名之也。杜甫《何將軍山林》詩有「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又曰「憶過楊柳渚,走馬定昆池」,今第五橋在韋曲之西,與沈家橋相近,定昆池在韋曲之北,楊柳渚今不可考。南塘,按許渾詩云「背嶺枕南塘」,其亦在韋曲之左右乎?嘗讀唐人詩集,岑嘉州有杜陵別業、終南別業,而石鱉谷、高冠谷皆有其居,郎士元有吳村別業,段覺有杜村閑居,元微之亦有終南別業,蕭氏有蘭陵裏,梁升卿有安定莊,今皆湮沒,漫不可尋,蓋不特何將軍山林而已。
晚,抵申店李氏園亭,夜宿祁子虛書舍。
張註曰:申店夾潏水之兩溪。李氏名之邵,字公材,嘗為進士。祁子虛名徹,李舍人婿也。園之東有閣曰秘春,北有小軒曰明月。
庚戌,子虛邀飲韋氏會景堂,及門,主人出迓,明微以為不足,子虛道其景且誦其詩,明微聞之,始入其奧。
張註曰:韋氏名宗禮,字中伯,世為下杜人,蓋唐相之裔,家失其譜,不知為何房。城南諸韋聚處韋曲,宜其屬系易知,然或東眷,或西眷,或逍遙公,或鄭公,或南陂公,或龍門公,不知其實何房也。中伯博學好古,葺治園亭,奇花異卉,中莫不有,曰與賓客宴遊,朝奉郎白序題其堂曰會景。中伯圃中有對金竹,其狀與對青相似,長安有此竹者,惟處士蘇季明、張思道與中伯三家而已。
復相率濟潏水,陟神禾原,西望香積寺塔。原下有樊川、禦宿之水交流,謂之交水,西合於澧,北入於渭。
張註曰:《長安志》曰:潏水,今名流水,一作洗水,自南山流至皇子陂。今潏水不至皇子陂,由瓜洲村附神禾潏上穿申店,而原愈高,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俗謂之坑河是也。瓜洲村之東北原上潏水北岸上,尚有川流故道,西北過張王村之東,又西北經內家橋,又西北經下杜城,過沈家橋。杜城之西有丈八溝,即杜子美陪諸公子納涼遇雨之地。潏水上原西北流,而合禦宿川水,是名交水,在香積寺之西南。香積寺,唐永隆二年建,中多石像,塔磚中裂,院中荒涼,人鮮遊者。
下原,訪劉希古,過瓜洲村。
張註曰:劉希古名舜才,為進士不第,退居申店潏水之陰。瓜洲村,俗以為牧之種瓜之地。予讀許渾集,有《和淮南相公重遊瓜村別業》詩,淮南相公杜佑也,佑三子師損、式方、從郁,牧之從郁子也。由此考之,在佑已有瓜洲別業,則非牧之種瓜地明矣。今村南原上有瓜洲墓,豈始有瓜洲人居此而名之耶?亦猶長安縣有高麗曲,因高麗人居之而名之也。
復涉潏水,遊范公五居。
張註曰:范公莊本唐岐國杜公佑郊居也,門人權德輿為之記,纂敘幽勝,極其形容。舊史稱佑城南樊川有桂林亭,卉木幽邃,佑曰與公卿宴集其間,元和七年,佑以太保致仕居此。《式方傳》又云:杜城有別墅,亭館林池,為城南之最。牧之之賦亦曰:予之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泉深,地平木老。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臺漢園,斜陽衰草。其地有九曲池,池西有玉鉤亭,許渾詩所謂「九曲池西望月來」,池跡尚存,亭則不可考也。又其地有七葉樹,每朵七葉,因以為名,羅隱詩所謂「夏窗七葉連檐暗」是也。以是求之,其景可知矣。此莊向為杜氏所有,後歸尚書郎胡拱辰,熙寧中,侍御史範巽之買此莊於胡,故俗謂之御史莊,中有溪柳、巖軒、江閣、圃堂、林館,故又謂之五居。
東上朱坡,憩華巖寺,下瞰終南之勝,霧巖、玉案、圭峰、紫閣,粲在目前,不待足履而盡也。
張註曰:朱坡在御史莊東,華巖寺西,牧之《朱坡》三絕句,極言其景。華巖寺貞觀中建,寺之北原,下瞰終南,可盡其勝,岑參詩所謂「寺南幾千峰,峰翠青可掬」是也。終南一名太乙,一名地肺,《關中記》曰:終南太乙,左右三百里內為福地。《柳宗元碑》曰:據天之中,在都之南。西至於褒斜,又西至於隴首,以臨於戎;東至於商顏,又東至於太華,以距於關。秦末,四皓隱於其間,後因立廟,唐文宗詔建終南山祠,冊為廣惠公。圭峰、紫閣,在祠之西。圭峰下有草堂寺,唐僧宗密所居,因號圭峰禪師。紫閣之陰即渼陂,杜甫詩曰「紫閣峰陰入渼陂」是也。太乙在祠之東,霧巖、玉案,附麗而列。二峰之間,有冰井,經暑不消,長安歲不藏冰,夏則取冰於此。紫閣之東有高觀峪,岑參作高冠,蔣之奇作高官,未知孰是。
已而子虛、希古開樽三門,寺僧子齊,出詩凡數百篇,皆詠寺焉,予賞蘇子美詩,明微吟唐僧子蘭詩「疏鐘搖雨腳,積雨浸雲容」之句,及讀相國陳公「悔把吾廬寄杜城」之言,則又知華巖之為勝也。酒闌,過東閣,閣以華巖有所蔽,而登覽勝之。真如塔在焉,謂之東閣,以西有華巖寺故也,今為草堂別院。
張註曰:《長安志》曰:真如塔,在華巖寺。今其塔在東閣法堂之北,壁間二石記,皆唐刻也,具載華巖寺始末,則華巖東閣,本一寺也,不知其後何以隸草堂焉。
下閣,至澄襟院,院引北巖泉水,架竹落庭註石盆中,縈澈可挹,使人不覺頓忘俗意。時子虛、希古先歸,院之東,元醫之居也,予與明微宿焉。
張註曰:澄襟院,唐左術僧錄遍覺太師智慧之塔院也,碑云:起塔於萬年縣神禾鄉孫村,今屬鴻固鄉。元醫世為樊川人,其居北倚高坡,泉聲泠泠,竹陰相接,圃中植花,穴洞巖間,架閣池上,茂林修竹,與之隱映,真有幽勝之趣。
續註曰:澄襟院,水久涸,今為長老濱巨源衣缽院。莊則金興定辛巳間,尚為元氏之居,遷徙後,遂無聞焉。近代李構即莊建閣,鑿洞立三清像,遂呼為三清閣,兵後,高竇老奉披雲真人為十方院,門人樊誌高盡有元莊。典型雖在,盛事則廢。
辛亥,歷廢延興寺,過夏侯村王、白二莊林泉。
張註曰:延興寺在楊萬坡斷碑遺址,瓦礫遍地,興廢之由無可考,今為里人劉氏所有。竹木森蔚,泉流清淺,景勝元醫之居,但不葺治耳。駙馬都尉王銑林泉,在延興寺之東,與朝奉郎白序為鄰,王氏林泉久不治。白字聖均,莊有揮金堂、順年堂、疑夢室、醉吟庵、翠屏閣、寒泉亭、辛夷亭、桂巖亭,今為王員外家所有。
東次杜曲,前瞻杜固,盤桓移時。
張註曰:《唐史》稱:杜正倫與城南諸杜素遠,求通譜,不許,銜之。世傳杜固有王氣,諸杜居之,衣冠世美,及正倫執政,建言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鑿,川流如血,閱十曰方止,自是南杜稍不顯。居杜固者謂之南杜,以北有杜曲故也。杜固今謂之杜坡,所鑿之處,崖塹尚存,俗曰馬塴崖,或曰鳳皇嘴,不知何謂也。杜氏世葬少陵原,司馬村之西南,杜甫嘗稱杜曲諸生、少陵野老,正謂杜曲、少陵相近故也。甫為晉征南將軍預之後,預玄孫某,隨宋武帝南遷,遂為襄陽人。甫曾祖某為鞏令,又徙河南。宋孫洙為甫傳,以牧之為甫族孫,蓋同出於預也。是甫乃城南諸杜之裔耳,然唐宰相世系不載,不知何故,俟再考之。
越姜保,至興教寺,上玉峰軒,南望龍池廢寺。
張註曰:興教寺,總章二年建,有三藏玄奘、慈恩、西明三塔,寺倚北岡,南對五案峰。元豐中,知京兆龍圖李公登眺於斯,命僧創軒,是名玉峰,擢萬年令陳正舉為之記。龍池寺直玉案山之北。
續註曰:興教寺,開成四年,沙門令總載修。《三藏塔銘》,屯田郎中兼侍御史劉軻撰;《慈恩塔銘》,太子左庶子御史中丞李弘度撰;《西明塔銘》,貢士宋復撰。三藏塔奠中差大,右慈恩左西明差小,殿宇法制,精密莊嚴。
過塔院,抵韋趙,覽牛相公樊鄉郊居。
張註曰:塔院者,京兆開元寺福昌塔之莊也,俗謂之塔院,修竹喬林,森結參天,池臺廢基頗多,不知在唐為誰氏業。俗傳國初狂人李琰居之,琰誅沒官,後福昌塔成,賜之為常住。韋趙村有牛相僧孺郊居,子孫尚有存者。僧孺八世祖某,隋封奇章公,長安城南下杜,樊鄉有賜田數頃,書千卷,僧孺居之,依以為學。後為相,與李德裕相惡,門生故吏,各相為黨。先是泓陟相德裕宅為玉碗,僧孺宅為金杯,且雲金毀可作他器,玉毀不復用矣,其言果驗。然《唐史》傳方技者不載其事,其亦闕文矣乎?
乃登少陵原,西過司馬村,穿三像院,尋舊路,暮歸孫君中復之廬。
張註曰:《長安志》云:少陵原南接終南山,北直浐水,本為鳳棲原,漢許後葬少陵,在司馬村之東,因即其地呼少陵原。杜牧之《自志》云:葬少陵司馬村。柳宗元《誌伯妣墓》曰:葬萬年之少陵原。實鳳棲原也。原脈起自南山,屈曲西北,岡阜相連,累累不斷,凡五十里。然則鳳棲、少陵其實本一,因地異名耳,漢總謂之洪固原,今萬年縣有洪固鄉。司馬村,今在長安城之東南,少陵在村之東北,則浐水在東,非在北矣。少陵東接豐梁原,或作鳳涼原,浐水出焉;東北對白鹿原,荊谷水出焉,二水合流入渭,杜甫詩所謂「登高素浐原」是也。少陵之東岡下,即浐水之西岸,其地有泉,舊傳有犢跑鳴而泉出,今謂之鳴犢鎮。三像寺開元中建,背倚北原,高數百尺,始寺依原刻三大佛故名。又云開元末為武惠妃建,武氏墓在鳳棲原長興坊,與寺亦相近。中復,田家子,今為進士。
壬子,渡潏水而南,上原觀乾湫,憩塗山寺,望翠微百塔。子虛約遊五臺,而與仆夫負行李者相失,遂飲於禦宿川之王渠,醉還申店,幾夜半矣。
張註曰:乾湫在神禾原皇甫村之東,舊傳有龍移去,南山炭谷原之湫水遂涸,故謂之乾湫。炭谷之水遂著靈異,歷代崇為太乙湫,或曰炭谷本太乙谷,土人語急,連呼之耳。
續註曰:塗山寺在皇甫村神禾原之東南,舊傳皇甫村有三社,曰鸞駕坪、鳳皇臺及廢棲真觀。翠微寺在終南山上,本太和宮,武德八年建,貞觀十年廢,廿年,太宗厭禁內煩熱,命將作大匠閻立本再葺,改為翠華宮,元和元年廢為翠微寺。杜甫詩曰「雲薄翠微寺」,則元和之前,固已謂之寺矣。百塔在梗梓谷口,唐信行禪師塔院,今謂之興教院。唐裴行儉妻厙狄氏,嘗讀《信行集錄》,及歿,遷窆於終南山鴟號推信行塔之後,由是異信行者,往往歸葬於此,今小塔累累相比,因謂之百塔。塔東為石鱉谷,廣惠神祠在焉。西為豹林谷,種放隱居之地,放居今為女冠所有。蘇季明松門,亦在其西,而董村者,翠微寺下院也,又在其西。自董村西行幾十里,曰豐德寺,豐德長老所居,今其寺猶有僧焉。南五臺者,曰觀音,曰靈應,曰文殊,曰普賢,曰現身,皆山峰卓立,故名五臺。圓光寺,王建集為靈應臺寺,陸長源《辯疑志》為慧光寺,韓渥集為神光寺,今謂之圓光寺。五臺之北,有留村數寺,皆下院也。禦宿川,按《揚雄傳》曰:武帝開上林,南院至宜春、鼎湖、昆吾,傍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而東。遊觀則止宿其中,故曰禦宿。大抵樊川、禦宿,皆上林苑地也。
癸丑,詣張思道,循原而東,詣蓮花洞,經裴相舊居,越幽州莊,上道安洞,抵炭谷。既行,小雨而還,復尋會景堂,清談終曰。
張註曰:思道,唐學士鷟之後,居潏水之陰,好讀書善屬文,雅麗有祖風。自思道之居,東行五六里,直樊川之上,倚神禾原,有洞曰蓮花,舊為村人鄭氏之業。鄭氏遠祖潛曜,尚明皇之女臨晉公主,杜甫詩有《宴鄭駙馬洞中》,云「主家陰洞細煙霧」,宜即此地也。自洞東行三四里,為唐裴相國郊居,林泉之勝,亦樊川之亞,今為鄱陽沈思之居。又南行三里,至幽州莊李氏林亭,李氏燕人也,故以幽州名,泉竹之盛,過沈莊矣。南行四里,至道安洞,今為尼院,院中起小塔,西倚高崖,東眺樊南之景,舉目可盡。又南行七八里,至炭谷,自谷口穿雲渡水,躡亂石,冒懸崖,行十餘里,數峰聳削。蹬道之半,有司馬溫公隸書二十八字曰:登山有道,徐行則不困,擇平穩之地而置足則不跌,人莫不知之,鮮能慎。谷前太乙觀,有希夷先生所撰碑,觀南為故處士雷簡夫隱居之地。
甲寅北歸,及內家橋,子虛別焉。予與明微自翠臺莊由天門街上畢原,西望三會寺定昆池,迤邐入明德門。
張註曰:內家橋,今名也,或曰雷家,或曰賴家,皆姓也。橋之西又有沈家橋、第五橋,亦以姓名。羅隱《城南雜感》詩有「賴家橋上潏河邊」之句,似當以賴為是。翠臺莊不知其所以,莊之前有南北大路,俗曰天門界,北直京城之明德門、皇城之朱雀門、宮城之承天門,則界當為街,俗呼之訛耳,許渾有《天門街望之》詩可據。天門街當畢原之中,《長安志》曰:少陵原西入長安縣界五里。蓋畢原也,《志》誤以為少陵。西望三會寺,寺邊有大冢,世傳為周穆王陵。北有池,舊與昆明池相通,唐為放生池,有臺,俗曰迦葉佛說法臺,而傳記以為蒼頡造書臺。景龍中,中宗幸三會寺,與群臣賦詩,上官倢伃所謂「釋子談經處,軒臣刻字留」是也。定昆池,安樂公主之西莊也,在京城之延平門外,景龍初,命司農卿趙履溫、將作少監楊務廉為園,鑿沼延十數里,時號定昆,中宗臨幸,與群臣賦詩。
歷延祚、光行、道德、永達四坊之地,至崇業坊,覽玄都觀之遺基,過岡,論唐昌觀故事。
張註曰:唐昌觀又曰唐興觀,在安業坊,玄都觀北,中有玉蕊花。元和中,有仙子來觀,嚴休父,元稹輩俱有唱和。
既而北行數里,入含光門而歸焉。實閏月十六也。
張註曰:城南之景,有聞其名而失其地者,有具其名得其地而不知其所以者,有見於近世而未著於前代者。若牛頭寺碑陰記永清公主莊、《長安志》載沙城鎮薛據南山別業、羅隱《雜感》詩有景星觀姚家園葉家林,聞其名而失其地者也;翠臺莊、高望樓、公主浮圖、溫國塔、朱坡,具其名得其地而不得其所以者也;楊舍人莊、唯釋院、神禾少陵兩原、三清觀、塗山寺、陳氏昆仲報德廬、劉翔集之蒙溪、劉子衷之樊溪、五臺僧墳院,見於近世而未著於前代者,故皆略之,以俟再考。至於名跡可據,而暴於人之耳目者,皆得以詳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