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齋先生遺稿
卷一
作者:金正默
1928年
卷二

詩○五言古詩

编辑

疏趾且耿介。角角鳴逐隊。火德成五彩。臨水却自愛。雖云形如鷄。難畜於樊內。春日山梁上。燁燁多奇態。寄語愼飮啄。毋令致後悔。

喜贈族子在精

编辑

余老病將死而竟無聞。負先德大矣。且以門內羣少之喜從俗嗜利。爲不瞑之憂。只恨言敎之徒訟而先德之無徵。今日與汝話。忽見其抽肝露膽。棄穢歸凈。介然之頃。粹然乎超然乎誠無愧其爲吾先之後人。於是焉不覺其蹶然而喜。油然而感。率口吟成六言一絶以貽之。噫。今以後。庶可以藉手歸拜矣。然毋以已能而益勉其所不能。且以善誘而與凡羣少携手而同歸焉。則尤豈非門戶之幸也哉。余聞汝言。實有拜謝之意而不能。今此二十四字。便是二十四拜也。此意又不可不知也。

退步已遵朱訓。立身宜似邵詩。更願硬著脊骨。况吾先德如斯。

詩○七言古詩

编辑

七夕

编辑

茫茫天地幾甲子。七月七夕今復回。曬書曬褌渾漫事。我有所思起徘徊。牛女之說誠荒唐。饒舌何人源始開。蓐收行秋斗轉初。一雨知時節序催。詩人從古好新奇。况復愚夫積塵埃。平生可惜杜草堂。眞假草草互換來。汚衊星辰還小事。重辟飜爲誣天臺。世人嗤嗤向誰說。且進床頭酒一盃。知吾所知樂吾樂。任爾羣蒙口以咍。危矣乎造言有常刑。愼莫慢天誣人哉。

詩○五言絶句

编辑

送別申時叔在應

编辑

安東三百里。送君還故居。驛亭雪意亂。臨分更挽裾。

詩○七言絶句

编辑

始知薄霧遶山微。終逐密雲遍野飛。從此寒厨不寂寞。江蓴初長蕨芽肥。

陰鳥和鳴少女微。須臾霡霂滿天飛。謳歌忽聽三農說。處處田疇禾黍肥。

落落隨風響翠微。滿林楓葉似花飛。呼童持罟圍螃蟹。爲是前溪水正肥。

遠岫零時望俙微。鳴窓忽看雪同飛。卽今萬物皆貞蟄。徒爾滂沱孰使肥。

李黃澗運永謫黃澗。鑿池種蓮。自號靑蓮仙翁。

编辑

凈植亭亭出小池。中通外直儘奇姿。天然去飾而誰似。君子湘潭自在時。而一作云

李黃澗書壁立字以贈余

编辑

增溪走馬筆如神。落地烟雲造化新。愧負當年勤勉意。空將心月揭江濱。增溪卽閔上舍百師所居。

吾兄之友哭吾兄。若耶詩筒見厚情。小弟從今勤向往。眞心奇氣宛吾兄。李甞有哭吾兄詩。送示增溪上舍。若耶卽增溪別名。

思兄思兄思吾兄。不奈病深阻一行。怊悵黃溪幾曲水。泠泠還入夢中鳴。入一作向

吾兄之思卽吾兄。况復前人講永貞。兒輩莫嫌一面淺。神交本不在逢迎。

壬子夏。避癘寓內之宅。斯百從。每日暮。同賦一詩以錄之。非寄興也。乃課小兒也。然時移年邁。將小兒者。以白髮黃馘。重見此錄於古紙之中。其有不愴然而感。油然而愛。敦親之思者乎。然則此詩也亦足以興。同住者。裕伯,無忝,斯百,內之,酉興,興順,曾述,無忝之子好述,斯百之子利達,內之之子快麟。謂余年老。僉勸識其首。

编辑

吾人本有好家風。切莫違之入彼中。若敎心胸無忮克。乾坤一理自相通。

此翁於世固相違。一任身外有是非。靜裡悠然觀物理。林風欲起嶺雲歸。

多病尋常廢讀書。衰慵不奈世情疎。林深寂寞無來往。但許淸風入弊廬。

鞭霆歷覽躡天衢。敬義堂堂德不孤。然後方爲男子事。諸君且莫誤雄圖。

適情散步俯雲隈。十里晴川錦障開。却笑秦京多少客。幾年乾沒面浮埃。

普濟假餻黼黻菜。凶年避接足堪耐。時從簡策怡心神。更觀風雲驗物態。濟。佛經音作离。大麥俗名盖因此。

相傳心學是誠身。要在湯盤日日新。百尺竿頭須進步。鏡光的的本無虛。

洞門深處鎖烟雲。綠樹陰中細逕分。採藥歸路山日午。呼朋沽酒醉醺醺。

詩○五言律

编辑

拜宋石谷墓

编辑

天地斯丘大。荒凉草樹圍。平生勤仰止。今日得瞻依。吾道千年是。俗人百口違。斜陽無限意。獨立涕空揮。

詩○七言律

编辑

偶閱前儒文集。次韻奉示宋奇玉稺圭

编辑

寂然心軆湛然明。此理寧言氣濁淸。開闢由來推上帝。形身主處統中情。須從神妙求眞像。莫以麤亂至誠。同善一言還自是。緣何遷就誤平生。

天子精禋列聖親。涒灘遺感卽今春。至誠應復通神格。大義先將有禮陳。宇宙百年羞玉帛。山河萬里異冠巾。張皇爾莫胡人勢。我后傳心業更遵。

漫吟

编辑

小堂寂寥斷追隨。盡日無言坐似癡。雨過春回靑草岸。風微波定碧潭陂。邇來漸覺經營斷。老去應緣血氣衰。箇裡還憂蔥嶺帶。動時密察此心危。

次首尾吟

编辑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接友時。勢利功名皆僞耳。謙恭孝悌各修之。脅肩唯喏元非義。補道切偲儘着題。夫子獨稱平仲意。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自歎時。禮樂詩書皆說夢。云爲動靜摠由私。全昧心上分功利。寧識象中有偶奇。愧負人間男子志。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大語時。軆已全衰神益旺。事雖萬變志無移。耳能不屬於垣墻。目亦善觀了躍飛。不許微風吹水面。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學道時。養性本因曾梏性。有爲始乃至無爲。只求時習依吾分。不願露光買汝知。一階半級須努力。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觀物時。萬億百千根太一。往來飛躍出精微。月本賴日日何賴。聖卽希天天孰希。語到源頭意不盡。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歎世時。文繡膏粱苟得則。君臣父子盡棄之。舒慘常逐鼻間仰。求覔輒從毛裡吹。人面獸心嗟已矣。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勉世時。人孰不本五典美。亦誰能出一天圍。順時爲哲復爲聖。違世作蹄又作飛。其吉其凶都在汝。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靜坐時。雲捲始看山露面。潭虛仍喜月增奇。眞翁雖許春來復。王老還憂鬼暗窺。莫敎須臾有間斷。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動察時。莫以俗情主性質。易將童習認天機。苟非初發加精一。無路流行驗躍飛。敢曰能之願學矣。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悶愧時。初不得之謾說得。自謂知也卽非知。靜中惕若思誠意。應處依然便自欺。如此因循何日了。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改過時。不亦悅乎思浹洽。須宜勉也立平夷。方於道上尋眞脉。肎恤人間笑不知。百尺竿頭快進步。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獨處時。無可奈何人不信。寧須悶也自爲資。眼邊已遣浮雲遠。頭上長留白日遲。安土樂天成訓在。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獨語時。物不忒由天不忒。人無欺自我無欺。若於磯處隨加勉。庶矣險時得推移。反己以誠樂莫大。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自警時。擺却俗情斯乃學。樂夫天命復奚疑。春融仁義由加力。蟬蛻物私賴致知。不曰朝聞夕死可。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祝聖時。湯敬姬文已備矣。堯天舜日且明之。神功浩浩長春域。仁化洋洋放海湄。億億千千萬萬歲。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念祖時。忠節勳名三國望。文章道義百年師。傳承一是皆勤謹。墜落寧能不忸怩。泣想先靈憂後世。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誦傳家法時。最向君親敦大義。卽於邪正辨些兒。眼前俗物皆奴耳。心上忮情盡棄之。九死十生無悔矣。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痛哭時。瞻樹那堪風不定。轉頭寧忍歲飜移。至慈曾有一身敎。不肖今無半箇追。靜念秋毫皆罪過。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鴒原語到時。阿仲靑霞埋地厚。老昆白雪値寒祁。思深湖嶺心悽黯。恨結幽明事變移。孤坐悲吟淚似雨。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難忘亡子時。生若有爲胡亟奪。悲雖無益奈憐輝。明道哭子曰。只憐祖輝在渠。每當一室同膠漆。二字見朱書。寧耐寸膓集劒錐。揚子所歎誠淺矣。見法言。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追思亡室時。何處得來如汝靜。空山埋却幾星馳。生時旣任加箴戒。夢裡胡無與指揮。閫內知音久已斷。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泣思子婦時。應汝深悲吾失道。故吾還欲汝無知。若知復作他生婦。不必吟成今日辭。神理茫茫難可度。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念女時。悲莫悲焉晝秉燭。愚雖愚也竟無機。然須努力加誠信。且若弛心害事爲。更憶汝兄戀汝語。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申申孝直時。禮卽節文和卽樂。說時昭㫼做時疑。俗人碌碌知無矣。古者優優更勉之。言出中情君記取。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溪人瞻詠時。少日酒杯非俗性。老年經傳要眞知。已看磊落由本立。更願精微驗著爲。萬事都來無出此。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健窩相勉時。鼎裡要須喫一臠。健窩無向上勇往意。故云。枕邊元不笑羣兒。朱子以堯夫看兒戱爲不恭。健窩初無此意。亦所以爲病。若先着力分明見。此雖應上一臠語。而亦復有深意在。然後方成歲暮期。亦有深意。莫道蒭蕘無好語。過翁非是愛吟詩。解道此意。眞是知音。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幽人責善時。宜述尤翁果且確。肯同俗子巧而機。軆行終作蛻蟬化。徒讀只爲呑棗知。念釋在玆須努力。過翁非是愛吟詩。幽人卽宋奇玉也。當時會中人。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自數時。利害窮通還計較。方嚴直諒不隨追。臨書悠泛昧其義。開口尋常巧厥辭。屈指有玆四者耳。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孤松詠歎時。不畏氷封而雪壓。寧關雨打與風吹。初無匠石相來往。一任烏兎迭走飛。愛汝蒼髯有節操。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服膺小學時。愛敬悌忠皆例習。隆親應對不神奇。若知小子着力法。始識晦翁當日辭。學校人人所第一。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討論大學時。三八雖曰分領目。傳經知是說行知。俗儒渠自土墻隔。聖賢元來是日垂。却笑馬韓無尾首。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明明講討時。昏處便如於我乏。明時忽似自何歸。軆本靜耳鏡如水。用使若之走與飛。致曲至誠思孟授。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新民說到時。悶汝昏愚同己病。憂人墊溺急兒啼。唯其一理推將去。所以八荒自化歸。明德新民非二致。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究求至善時。全軆還他十分地。不同却似萬千吹。或稱中妙又稱極。大至君臣小至衣。二字本然須着眼。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方論格致時。先向心中分善利。更從卷裡驗興衰。孜孜要復本來智。燁燁非誇外面衣。夫子博文卽此道。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又論誠意時。善念培扶窮氣力。惡情决去抽肝脾。惟宜愼處又加愼。莫敎枝頭復出枝。格物修身統在此。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正心講質時。常敬本求全厥軆。靜存元在審其幾。直須如衡復如鑑。若不屬吾更屬誰。敬止已先說此妙。過翁非是愛吟詩。明德章所謂顧諟天之明命。已是說敬意而特未及提出敬字。故至善章敬止之引。所以爲明白說破者。然而或以爲大學不言敬。故朱子以敬字補之。此言甚可疑。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修身究索時。五辟豈爲五者害。一心要作一身司。若勤物上省精力。不負聖人鄭重題。須識明誠同一理。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讀到齊家治國時。仁讓恕忠由自得。弟兄父子述宣尼。桃夭所引眞精奧。風火爲心莫誤違。壹是皆從身上去。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治平泛說時。如果無違同好惡。寧憂不得子蒼黎。惟其廣矣敎爲法。所以化之誠作梯。義理之言重可繹。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通讀魯論時。諸子所聞皆聖道。一言以蔽去吾私。欲知緊語甚爲最。其於大本怎不違。半部之云尤可笑。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閣筆時。快誦至言妙釋理。怳當大筆奮如飛。先生旣自闢堂矣。小子何能加屋爲。微瑣方將綴拾耳。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語到天人一理時。若曰天人俱異體。定謂物我不同知。消長雖有近而遠。樞紐本無速且遲。江海井泉只一水。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陰陽觀玩時。對待雖如各有主。流行只是一爲基。方圓大小豈他物。生殺斂收卽此爲。橫竪說來儘不盡。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鬼神論斷時。雨露霜雪固是汝。方圓動靜定因誰。聖賢截自乾坤說。造化元從太極揮。附木嘯樑粗且粗。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五行靜翫時。五也雖云物也料。一之誰復定之知。用本是體理本合。生不爲欣殺不悲。須看始終元不忒。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人物本性洞辨時。人亦物哉物有道。性本理耳理無爲。須看聖賢之言隱。却以鳶魚也躍飛。性若不同天不一。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本然論性時。幽在鬼神明在樂。大於天地小於眉。若云物內分同異。應亦心中有變移。二字之謂晦父辨。過翁非是愛吟詩。朱子論天命之謂性曰。天所命底是性。人物同。也須看之謂二字。便得。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兼言氣質時。所以所能俱一事。無亡無害卽良知。生成宜驗本無惡。睿知須看聖不移。氣質無時寧有物。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兼言質拘時。好惡雖生理靜一。義仁還梏氣豐衰。泥沙却混井泉澈。雲霧能掩日月垂。於此始言不好底。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語心本軆時。不暇修來寧暇勉。元無東去亦無西。唯應古聖說其妙。胡乃今賢看得低。心外無仁是築底。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氣與本心分說時。心指精英推去少。氣兼內外識來稀。偏言爲心復爲質。統看不加亦不衰。惟在地頭隨說也。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興歎時。奇巧險巇尊范叔。溫良恭儉侮宣尼。人心斁絶知何復。世道渾澆無已期。獨抱古經愀不語。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深惡小人情狀時。遂以淫霖飛霡霂。敢看日色作虹霓。假仁終始爲求利。善合尋常卽復離。爲鬼爲狐又爲蜮。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詠歎君子時。尙矣聖人同日揭。猗歟君子似雲披。唯仁求得急飢食。違道干譽病夏畦。當世不知後世仰。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彼哉陋俗時。看利焉能顧有義。亡親無奈但知妻。經營只是求容悅。得失徒將作喜悲。聖者見之應惻隱。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大讀汗靑時。一劒一燈一斗酒。或歌或笑或長悲。興亡從古豈無故。善惡至今苦不齊。一一仰天欲問了。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厥初探賾時。造化凝時應有跡。女男生際定先誰。寧知其寡與其衆。孰敎以夫又以妻。此理吾心庶驗爾。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女媧竊恠時。婦女豈宜邦國主。失差應是史臣題。尊陽元自合天道。定位况來有昊羲。此語應招呂武禍。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大舜皇英闕殆時。若曰皆眞風姓後。忍能何以昏因爲。曾謂神聖行無禮。恐亦荒唐史失辭。此事古今無辨者。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欽仰四凶誅戮時。如此眞看才天耳。不然何以治平之。一心無累承天位。萬國歸仁垂袞衣。閩聖極稱其以此。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嘆息朱均不肖時。嗟矣乃翁俱聖智。恠哉厥子各肝脾。只將行止求從欲。遂以訓謨謂不知。此事人間最變異。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大禹爲熊辨誣時。化物元來由惡積。沒寧自是順天機。至今邪說傳圖畫。從古儒門不斥揮。無間然人寧若此。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讀到夏家本末時。恠底儀公生酒糱。至哉姒聖始明機。陰生正午終凝沍。理在本心好守持。且看栢樑起椽柱。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阿衡贊嘆時。避地隱淪應不悔。輔君施設總無遺。遷桐歸亳發新義。就桀又湯由自知。有摯氏之志則可。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還恠周臣賂紂時。此日徒知君父急。那時暇顧常經垂。稜稜駿骨尙云可。艶艶蛾眉事更稀。莫或復爲助桀虐。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夷齊仰止時。叩馬千秋敦有義。揚鷹當日却無辭。若於北海淪淪矣。寧向西山採採之。此實事之不幸者。過翁非是愛吟詩。避紂居北海之濱。又何必以善養而歸周乎。文王當時已有天下之二。則恐是淸者之所不屑矣。朱子以泰伯爲高於文王。而孔子以武王爲善述。則文王之時。正恐是伯夷自靖之日。

過翁非是愛吟詩。戰國一朝掃若棊。燕趙齊魏兒女戱。魯衛韓晉狙公爲。倒阿恒授敵人柄。闖戶偏招暴客窺。寒月古墟餘落葉。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魯連賞歎時。不負爲天下士耳。世方尊帝尙奴之。雖然猶欠宗周語。所以還深責備疑。戰國智謀成就得。過翁非是愛吟詩。孟子論放太甲。以爲有伊尹之志則可。不佞於勸齊梁以爲王。無孟子之道則逆。世衰道微之日。此等義理。尤不可以不明言。

過翁非是愛吟詩。歎息始皇不罪時。戮士焚經還小事。滅倫殺父果何爲。尙論從古無懲討。除苛以來孰畏疑。呂氏逆兒嬴氏賊。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喜看鴻溝負約時。心內惟知報國大。身外寧顧破成微。也應將計因成計。只是約書便捷書。然而河南有貶議。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論詳徐庶時。小計片言雖汝默。半絲一粒果誰爲。爾心數去皆欺世。其母想來亟皺眉。忠孝一身都喪矣。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品題小草時。棊屐已應情僞見。笑言不必義忠輝。國憂一任風流遣。臣節都因姑息虧。幸矣桓溫先汝死。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唐宗貶抑時。濫矣狗豚而袞冕。詐哉夷狄之謀思。唯將一世致强富。遂齒百王等聖知。晦父鐵金恐太恕。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痛嘆泥馬時。南土莫榮皇帝樂。北沙唯恐父兄歸。逢迎卽是尊安術。一德非無復雪窺。千載岳王獨飮泣。過翁非是愛吟詩。高宗之和。恐欽宗之歸也。秦檜之和。逢高宗之惡也。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悼傷武穆時。橫處還知忠貫日。靜時愈看髮成絲。盖其才也必恢業。所以殺之唯恐遲。莫勸黃龍百盒酒。過翁非是愛吟詩。朱子以岳王之請建儲爲將臣之橫。岳王嘆不討虜曰。欝欝生白髮。

過翁非是愛吟詩。欽服張公世傑時。弟友兄忠天必醉。國亡身死我爲知。隕星洋海運應去。焚祝平章心不欺。大丈夫當如此耳。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宋陸大夫歎服時。正學其於運去也。大才無奈國亡惟。胡之猾夏胡如此。天若有爲天亦非。妻子君臣一義字。過翁非是愛吟詩。舟中講大學。是何等正學。

過翁非是愛吟詩。信國文公歎仰時。虜獄風霜三歲節。人生仁義百年知。上天尙未華夷辨。下士焉知節義時。野服黃冠知有意。過翁非是愛吟詩。末句一作風雨至今怳見爾。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彼哉許衡時。宋郡縣生元太史。口周孔誦身韋衣。榮名可汗尊爲禮。快事文山死似麋。大老斥之人或惡。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眥裂胡元一統時。武瞾僭稱同變異。史官許統坐依稀。于今夷夏無由辨。而後誰人牖厥迷。涑水尊曹嗟作筆。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明儒憎厭時。拋棄精忠固汝習。徒尙巧辭却誰毉。誤分羣說經乃亂。禮讓一言母則危。當世名儒萬世罪。過翁非是愛吟詩。解縉揚榮金幼孜楊士奇二十餘人。爲明初名儒。而皆偸生於靖亂之時。又承命撰性理大全,經傳小註。而皆使失眞。至於士奇則又以禮義二字。贊成廢后之謀。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瓊山恠歎時。邃學博文一世最。異言悖說幾番爲。惟於義理無眞見。所以原頭有失詞。都是明儒喜立異。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一讀升菴文集時。太極原論何雜也。六經續解亦差之。不過類聚而爲說。大抵爭多以自欺。可惜不從朴實做。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歎息胡淸猾夏時。招卓誅常人已失。呼戎作帝理堪疑。一之甚矣云胡再。斥者非歟使不夷。大地陸沉道在我。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欣逢聖際時。有德有功同舜禹。乃文乃武盡精微。克勤至矣治兼敎。不負作之君與師。道統百王吾主是。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對揚聖德時。大道春秋兼禮樂。神功南北曁東西。天心已豫應流光。民俗歸和不用堤。壽富多男臣拜手。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戀國時。只以一心懸象魏。不關百事變楸棊。顧爲唐帝衢中老。寧作洛翁枕下兒。有性命焉消不得。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撫躬自悼時。民不可無五典重。人誰能作百川堤。爺孃已沒誰爲孝。日月方臨敢售知。塵刹無非報佛也。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時人痛惡時。君忍棄乎榮作利。天胡欺也巧爲機。不思國泰民安術。只作朝三暮四知。聖朝元不負此輩。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感歎圃隱時。邃學已能貫性命。精忠彌際危疑。豈惟高節同孤行。實是大本述仲尼。道統吾東肇此老。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靜菴景仰時。不待百年論卽定。何妨一世是而非。盛功敏似陽春化。至道曒如出日暉。東土宮墻從此闢。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陶山仰止時。懇惻慈詳由氣質。笑言動靜摠天機。作時每主容人過。入處先從不自欺。後世春堂特地慕。過翁非是愛吟詩。作時云云。見尤庵集。

過翁非是愛吟詩。栗谷先生鑽仰時。愷悌公誠非勉得。明通灑落近生知。用時手段天同運。靜處深源鬼莫窺。理氣之論明道意。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吾祖文元公頌時。大法大倫從此定。三千三百豈人爲。莊嚴縝密平常學。明白沉深朴實知。裕後光前大業在。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稱停南磵時。朱子䂓模筆削義。孔明際遇慶元危。豐功已自敦人紀。盛德都由克己私。聖德如天興曠感。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石谷之疏大讀時。瀝膽披肝委性命。數往知來等蓍龜。知因邪七爲人病。故以先生作世毉。天意分明如此矣。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又論石谷時。道統雖卽不敢議。人倫還是到無疑。地尊尊慕嫌薄俗。微子子孫有聖尼。所以歎尙唯我獨。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不爲平仄時。尙書春秋與七篇。柳惠伊尹兼伯夷。平時都說皆一貫。用處還不致再思。是以人人未成道。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恠事時。瓦釜作雷玦作玉。鴆毒爲羞學爲奇。仁人元自羣猜集。惡者尋常百福歸。此理茫茫難可詰。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窮廬悲嘆時。命矣身心無寸益。居然鬢髮已全衰。恥爲違道干譽事。其奈和泥帶水知。桑楡功業宜自勉。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與人不合時。義理人俱曰我聖。是非余獨謂難知。閉門爲養孤苦性。開口偏增卞急姿。只恐或歸迂僻處。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不合之中自勉時。若向聖言體貼出。方知吾道在於玆。時文射利同洪水。俗議亂眞甚塞尼。二者之間占所擇。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自勉之中又勉時。氣不從心皆血氣。知無自信得眞知。只思古者法而法。不管人之疑不疑。如此而生如此死。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不關不合時。天道宜看本不忒。物情須驗自無齊。百千萬變皆常理。仁義孝爲卽範圍。非我離之渠不合。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寄興時。白雪寒期同竹友。黃昏幽約訪梅妻。箇中每驗春消息。那處却非道範圍。始識無情亦妙合。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厭看著述時。吾道須宜勤護植。聖言不可使推移。大方洙泗先經始。奧義洛閩盡發揮。所以華陽不立論。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悶憂俗學時。初則探奇終走險。若非合眼必揚眉。心情元不加修養。氣質何由得變移。然復大言竪拂了。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悶歎今之初學時。讀一二書稱達道。昧忠敬理許隨時。畏從勝己求資益。敢向癡人說夢知。眞是不如賈雇者。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平論時理時。葛夏裘冬飢則食。愛君親上欲無迷。聖賢若曰超于例。經傳必云學厥奇。亘古亘今一是字。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誦傳古語時。成德全由得樂意。爲邦只在放淫辭。誰人能透幾層級。此語聞諸都指揮。聖聖相傳只有此。過翁非是愛吟詩。朱子以孔子譬都指揮。孟子譬通判。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更論着已時。若識萬千涵在一。方看著顯始於微。力行是乃爲吾有。徒語何能作厥知。默驗天人同一事。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異端恐陷時。邪說元來昧理窟。冥行都只誤心機。彜倫方信依天命。夷險宜加辨路歧。纔出聖言皆惡業。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自悟時。下士拙䂓宜自勉。聖人神化敢云追。爲山九仞憂虧蕢。進步尋常據實知。不若玆時歸異學。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統說靜存動察時。賢聖淵源誰肯綮。中間光景有些兒。事隨地頭心爲主。大包乾端小至眉。虛死虛生然後免。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復申前語時。事有非時人有責。情無萌處鬼無知。若將聖道心中得。便覺泰山眼下低。莫負洛閩多少語。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丁寧朋友時。君子於人憂若己。吾儂况爾老多疵。願從氣質勤加砭。更向事爲督不遺。不肖猶能知感矣。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更申朋友時。金玉元來土作質。切偲所以信之爲。君臣父子從玆立。性命天人賴爾知。無負五常歸重意。過翁非是愛吟詩。

過翁非是愛吟詩。詩是過翁尙友時。曾數夏尤非迫切。朱揚萊過更光輝。初無一軆心相合。寧保片言道不離。此是吾人宜勉者。過翁非是愛吟詩。

辭書筵官疏

编辑

伏以元良正位。縟儀已擧。徽號誕加。聖孝冞光。臣民慶祝。八路惟均。仍伏念臣蟣虱微品。糞土賤質也。少也失學。長而愚陋。不及於凡人遠甚。而乃以虛名欺世。屢被誤恩。躐階超資。坐溷名器。臣誠寢愕夢悸。精爽飛越。又於千萬意外。特除書筵之任。復降敦諭。十行綸音。丁寧諄複。尤非不肖小臣所敢承當者。臣驚惶震駴。若隕淵谷。不知所以措躬也。嗚呼。蚊蚋其可負山乎。僬僥其可扛鼎乎。敎導元良。是何等重任。荐降恩諭。是何等盛禮。而今乃不覈其實而輒加之。臣實惶蹙之餘。又重爲國家懼夫傳笑四方。貽譏千古也。自古及今。凡辭召命者。每自稱空疎鹵莾。下旣以此而取作常談。上亦以此而看作例讓。朝家所以待之而責之者。未甞以其自稱而或止。盖以言之愈謙而其實愈茂也。苟或眞有虛名蔑學濫叨恩數者據實自訟。以首其空疎鹵莾之狀。則又豈可一視以常談而不爲之斥退乎。噫。臣眞箇是空疎。眞箇是鹵莾。旣不得讀了經傳。句讀不通。又不治其身心。言行多愆。甚至於鄕隣賤之。朋友鄙之。則卽勿論其不合於旌招。而雖欲比擬於鄕谷間愚儒賤士。亦有所不可得者矣。以此空疎鹵莾之實。其何以仰補元良。堪膺盛禮乎。猴冠未足喩其不稱。而鶴軒恐終有以招譏也。伏惟世子邸下睿質夙彰。智思漸開。次第典學。政賴邃學莊士。而廣延賢髦之際。如臣之愚陋者。不免濫廁乎其間。疾病垂死之中。其所以駭惑憂悶者。又不但爲私分猥越而已也。且臣本失血爲祟。痰癖成痼。少有勞動。輒至昏窒。一有飮啜。旋卽嘔吐。又自前秋重添痎瘧之症。肥肉已消。轉側須人。有朝夕就盡之慮。雖欲嚴畏義分。冒赴恩召。其勢亦末由矣。伏乞聖明念用人之不可不愼。察賤臣之無路進身。亟遞書筵之任。並鐫經筵之啣。仍命有司。收還前後告身。削名薦籍。使四方曉然知賢愚之不可混焉。嗚呼。臣以世祿餘裔。向國之心。自謂不後於恒人。常願束帶立朝。昵覲耿光。殫心竭力。奔走承事。以效一分忠愛之誠。而不學無文。旣無望於决科登仕。則出入天門。沐浴恩波。惟有蔭職一塗。臣命道畸窮。事不從願。前後所叨職名。俱非所以冐當者。有隕自天。徒增悚蹙而已。庚子初命。惟可黽勉。而時適有道臣之誤薦。意其因是而有命。不敢抗顔而趨承。其後輾轉。乃至於斯。噫。自玆以後。叨謝無階。服事無路。而區區宿願。將無可遂之日矣。臣於悶蹙之外。又未甞不撫躬而自悼也。伏况今我邸下岐嶷播譽。一國含生。莫不延頸。矧臣愚衷所以忭蹈欣祝欲一利見者。寧有其極。徒以虞旌非分。薪憂逼死。未能以此時趨詣以同羣僚之慶喜。臣心霣缺當如何。聖恩愈隆。臣進愈阻。瞻望象魏。徒切馳誠。臣勢蹙情迫。猥進賤衷。死罪死罪。臣於前月治疏。付家僮使之呈納矣。纔至京裡。値夏賊逆變。惶㥘逃竄。淹延屢日。晩到喉院。未呈退歸。臣始慮縣道轉達。或致稽遲。爲此格外封進。反歸逋慢。負罪陳章。極知不敢。而第伏念臣病勢。遇秋益添。奄奄將死。畏威不陳。棄命草野。其罪尤大。玆敢略改前疏。謹從縣道以進。事甚猥越。跡涉慢蹇。臣不勝惶悚戰慄之至。嘻噫痛矣。亂臣賊子。何代無之。不意今者近出臣族。窮兇極惡。前史所無。臣上念國家。下悲祖先。其所以腐心痛骨者。尤有倍於人也。然不幸爲逆臣宗族。揆以常憲。顧何敢自同平人。揚揚以趨朝班乎。伏乞聖上哀憐而特賜指揮。使之蟄伏田廬。歌頌聖德。則實天地父母終始生成之賜也。臣不勝激切屛營祈懇之至。批曰。省疏具悉。予之必欲致爾于朝者。誠也。誠之所到。庶幾相感。而予惟諄諄。爾則邁邁。豈予緇衣之好不及古人而然歟。顧今册禮順成。賓僚咸備。非無老成之人文學之士。而至於智慮之開發。德性之薰陶。必藉乎林下儒賢。從古然也。爾之不來。誰任其責。噫。世道淪溺。天彜斁塞。不意文元之後。生出亘萬古所未聞之劇逆。輿情憤惋。久而益切。宜乎爾之腐心痛骨。百倍於人。而于斯時也。明天理正人心之道。尤有望於爾者。予之待爾。奚但止於側席而已哉。爾須亟撤巽牘。卽日登道。用副予如渴之意。

擬再疏

编辑

伏以臣不揆卑賤。瀝哀控危。冒陳疏章。祈免誤恩。犯義侵分。事極猥越。席藁私室。惕息俟罪。不意聖度包容。不加誅譴。反下批旨。溫綸諄切。睿奬隆毖。責之以賢者之事。諭之以卽日登道。臣是何人。敢當此數。祗命感泣。繼以驚惶。跼天蹐地。靡所容措。噫。臣之不肖。國人皆知。而以殿下日月之明。猶有未燭者。所以收召不置。恩禮轉極。臣於悶蹙之中。竊懼有識竊議於聖朝之擧措也。抑伏念臣家族不幸。劇逆近出。兢惕戰駭。闔門俟戮。聖恩如天。曲賜全貸。至下堂箚之批。擧臣先祖兩臣而爲敎。聖意愍惻。溢於辭外。臣讀未終行。不覺失聲。久而不能已也。臣家之蒙國恩厚矣。而乃於今日。又以至於無以復加之地。臣雖擧族糜粉。誠不足以仰報萬一矣。臣雖無狀。幸具人形。略存秉彜。豈不欲由此嚴命。含恩懷義。進謝天陛。以圖報效。以遂宿願。而第臣無善可記。有疾難醫。非分之寵。旣不可以冒當。而筋力爲禮。亦且萬無其道矣。徊徨踧踖。欲進未敢。撫躬自悼。戀闕掩泣。臣之情勢。誠亦慽矣。臣今疾病已痼。回生無望。若不及今陳暴以祈解免。則將恐一朝溘然。棄命草野。以重罪戾。敢復畢陳衷懇。以庶幾聖慈之軫察焉。臣賦性庸陋。志趨卑下。加以幼失父師之敎。長嬰膏肓之疾。書不能讀。身不得檢。頹荒醜穢。無以自齒於凡人之列。雖蔽塞之甚。而每於夜朝之際。念家學之失墜。悼身心之多累。未甞不喟然興歎。慽然而下淚也。然而俗情蔽僞。人心易眩。人見杜門護疾。疑養靜。無文廢科。疑尙志。以疑傳疑。轉成指點。指點不已。遂誤天聽。指點者固人之過也。乃若所以使之指點。而始以欺人。終仍欺天。至使恩除聯翩。聖諭鄭重。則皆臣之罪也。苟求其當。實合萬死。伏惟書筵進講。責在裨輔睿學。天書下召。本爲禮遇賢者。則是其委任之大。與其所以爲禮之重。顧如何也。雖使鴻儒厖士藏而鳳擧者。猶懼不堪。顧臣駕下敢爾膺冐。猿狙之冠冕。鼯鼠之覊馽。未足喩其不似也。伏况今我世子邸下睿姿天成。知思方開。正宜抄選有德。以畀輔導。豈可混取庸雜。以褻其左右。以穢其聰明乎。調護之失宜。啓迪之乖方。臣實重爲之悶懼焉。且臣積病殘喘。又自前秋。重添痎瘧。寒熱互極。飮啖全廢。更兼痰厥嘔吐。風痹癱瘓。肌肉已消。神魂永脫。而滿腹眩瘕。輒復隨氣升降。日夕之間。因此昏窒。以至鄕里訛言。累以死傳。則臣病之不輕而重。據此可知矣。臣雖欲感恩前進。抗顔承命。誠有所不可能者矣。伏乞天地父母。終始生成。察臣非矯飾之辭。諒臣有癃痼之疾。將臣職秩。一並鐫改。又命有司。亟治臣盜名之罪焉。臣之死罪。又有仰懇。昔先正臣宋時烈。以批旨隆重。仰請收還。以時烈之道德學問。猶尙如此。况臣之萬萬不似乎。伏乞所下聖批並命收還。則公私幸甚。

答宋奇玉稺圭

编辑

山神祭饌品。雖有四品之文。而其下又著朱子晩來定論。其用果無疑。但不必用飯茶。此須有一定之䂓。而以無古來定式。不免家家異制。可歎。然此等事。從其家古例。不害爲順德矣。如何。近溫中庸而疑晦益甚。恨不與吾奇玉共讀而質之也。近做何工。雖欲同案而讀。奈兩人俱有不能拔身者。實不知何以則爲好也。歲月如流。心地愈荒。此豈非大可懼者。自悶之餘。亦不能不仰憂也。

答閔易之百師○丙申六月

编辑

俯示禮疑聞有通行之例。敢奉誦之。大祥日質明先。先者。設饌以前之謂也。以因國喪不敢備禮薦事。及八月。卒哭後。追後變服之意。並及單獻伸情之意。告之而已。無別祝矣。盛敎所謂變服日始用大祥祝者。誠至當矣。曾與法泉宋友搆成告草。而此涉杜撰。今不敢錄送。此則都在兄善措辭用之耳。

與閔易之

编辑

千古以來。兩是者。唯伯夷,太公而已。然以夫子至德稱泰伯之訓。晦翁所以文王高武王者觀之。則兩是之中。抑恐有高下存而不害爲伯夷之最是。以伯夷太公而尙不無高下者如是。則况其下者乎。蘇子瞻甞斥伊川夫子以奸。則其爲小人無疑。而朱子乃或稱其爲君子。其論學術之不正。至謂甚於荊公而略不擧斥程一段。此若非多是處而終不爲一言以存天下後世之大防者。抑何哉。此區區之所憤悱處。敢此禀質。願下一轉語以解惑志。爲幸。

答閔易之

编辑

下敎滾滾。無異面承。何幸如之。浮念之隨分加工。眞是不易之法文。敢不服膺耶。東坡之於程子。眞如薰之蕕水之火。而此則世人所目見而非如心術之隱微。故朱子所以闕之歟。至於荊公。稱之以高於溫公。而又以不免無狀四字。定爲斷案。所以罪之者至嚴而猶此列之於名臣之傳。則盖出於原心之盛德。恐當與夫子文子之評。同一貫也。伯夷太公之云。是論東坡之冒頭。不是專評二老者。然下敎誠然。當從之。然高下二字。終覺歸屬。未知復以爲如何。才訖中庸。方讀朱書。此是舊面而愈看愈覺疑晦。謹當隨疑箚錄以禀也。

答閔易之

编辑

夜間體氣益蘇快否。昨日下覆。尙不能釋于手也。臨誨之敎。預切欣幸。而傾企之至。却恨秋日之苦長也。少弟苦痛失睡。朝起增眩。甚悶。盖元無百川之納而常有尾閭之洩。則幾何而不生塵也。頭陀活計。眞是可吊。故作此語欲以引進。盛意雖可感而着題則恐全未也。事過而悔。苟非知之明而誠於幾者。卽所不免。孟子所謂先立其大者。學記所謂物物而不物於物者。當爲良方。而但此時未能自服而得力者。臨書殊覺愧忸。且甞妄謂幾者有層級而施工有高下。使本心常存於靜時。則才動之時。却易得力。此乃幾之最上層而工之最高處。其或不及乎此。則第二動時始加省察。卽此第二動。亦未及乎過而爲惡。則却不害爲之幾也。經傳洛閩。皆未甞明言。故雖不敢自信。而妄意旣如此。又何敢隱於執事。忙甚略此。以求敎耳。

與閔易之

编辑

人心說。執事旣已自解。弟何敢更有說。但於朱子所謂聖人人心亦道心。衆人道心亦人心之說。不能瞭然覰看。驗之於心。亦不豁然辨晰。常不勝其憤悱。更加細思。當復仰質。亦望執事之先爲敎破也。夢中作六君子贊。覺來皆忘之。唯康節贊偶記得。故錄上。以博一粲。

贊曰。數從理得。道由心傳。沂水春服。包犧先天。知我者希。我斯爲貴。胸海無邊。誰識端倪。

答閔易之

编辑

俯誨甚精到。而但於少弟分上。太不着題。誰知出於奬勉之至意。而亦不無知言上有些欠節。如何如何。吾輩所患。非忘則助。而朱子云云。正是救得二病。口誦心體。庶盡吾力。執事之賜大矣。但弟本氣麤心硬。欲做時每苦忙。不曰忙時錯了。細驗此一字。爲一生麽障。欲除反生出一緩字麽障。此所以汗額而神勞。若夫執事之悠泛。恐是自道之辭。而若比之古人。恐或不免眞爲悠泛之歸。此在執事善察加工之如何。

與閔易之

编辑

頃者猥進瞽說。想蒙恕察。但未知所言者果不至大悖否。友者友其道也。友之之道。莫切於察病而投藥。顧此百病之身所以望救於賢者。不啻籧篨之望越人。幸不以其疾之已痼而遽回兪公之駕。則眞所謂雖死猶生也。如何如何。然只俟醫師之投藥而不先說病者。恐非自處之誠。請先言受病之源與夫添病之端。而以聽其神丹妙劑之投焉。盖愚之氣質。偏而少明。偏故不正。少明故用知不正。而用知所以譎詐多而誠愨少。此則受病之源也。粗知善惡之分。欲勉矯揉之道。而不循下學之則。遽窺上達之地。故欲速而增其躁擾。欲達而歸於浮薄。此則添病之端也。夫旣有受病之源。而又爲此添證之事。則其所以反復沉痼而日就於危死之域者。孰得以禁之哉。故持身則有心跡不同之過。處家則無上下信從之效。守死善道之誦。不絶於口。而占便圖利之計。相續於心。然則數十年學問之功。只成就得一箇小人之事而已。嗚呼。此豈元初之所自期哉。不過不善於學。誤而至此耳。故欲自今痛革舊汚。以幸新效。而欲速之心。依舊自在。心忙意促。又有厥病。此所以日前之以忙自訟者也。愚之自驗雖如此。而猶不敢自信。切望執事之詳覈而見敎焉。大抵吾輩旣老矣。不百倍其功。無以成之。欲百倍又有此患。操心之難。不料其如此之甚也。動靜語默。常察心性之異。常辨義利之分。常使吾本性眞心卓然爲主。外物利害泯然退消。則自可至於身心一致本末同道之域。而顧昧於入頭之地。着步之路。倀倀窮途。蹙蹙靡憑。撫躬悲嘆。無以爲心。伏乞重爲之憐而敎之。愚本窮相也。表裡本末。親疎遠邇。無非逆境也。以膚見而求濟於至難。以蔑學而欲孚於親疎者。非宜也。此等最非快心硬力所可底定。奈何奈何。朝起覺增悶。憑虛告衷。想又有以諒之也。

答閔易之

编辑

病臥不省事。下書益覺蘇快。况審體中視昔。但謙虛太過。似少實相與之意。無乃第見誤耶。悠泛二字。固執事之病而亦今古人人之所同病。則卽便是輪症泛患。治病之道。固可治其通患。尤不可不致力於獨自緊受之地。甞之愚見妄測。執事氣高而眼明。故其見處或欠精密。做處或欠詳謹。若於此四字。着箇十分精力。則便是吾道在此。旣有此忘。恃不敢隱之。未知以爲如何。至於弟病。則一口難說。亦兪扁之所却走。第究眞實發病處。恐在一忙字。然見人却易自見。况以執事之明。當有所覰破者。幸以一二語句。寄作頂門一針。如何。雖不敏。謹當服膺矣。

答閔易之

编辑

昨市奉書去者。遇雨不傳而歸。日暮未承書。意謂貴星亦爾。夜深後人有攪枕而與之書者。云自若溪來。夢餘驚喜。如得天上信。尤喜諸憂已息。而第喉患不能不關念。少弟今日手種茄子卄本。耘了掌大菜田。讀得朱書七板。此實年來所不能之事業。不敢不仰詑耳。假使生薑樹上生。我亦只得依爾言。此邵先生臨終時與伊川戱之說也。邵翁平日不甚許二程。至於臨終。始乃篤信。故假佛語以示其意。槩曰君以生薑。謂生於樹木之上。我旣信君則只得依聽爾言云爾。甚言其相信相與之意耳。所謂戱者。此佛者二祖所以語三祖之說。盖其篤信之中亦有自尊之意。故云耳。然伊川雖嘲其爲戱而亦歎其不可及。此意恐亦不可不知。如何如何。

答金好直德養

编辑

非不戀德。顧不能以書申之。恒呻之。卽拜先施惠書。可見故人之戀我甚於我之戀故人。旣感且恠。又以慰近侯之安。山寺之示。亦喜聞也。欲往從之。旣末由也。則只喟然一歎而已。近看何書。作何工夫。大抵讀書。須如酷吏治獄。窮覈到底。然後庶有實得。不然而只順口讀過。隨意做去。雖使音韻撓樑。草木皆和。恐無以着骨。想已自得於窮硏之際而不能不作此贅語。盖亦故人之情也。諒之也。宗記孤坐空山。無與講討。舊聞日忘。新得無所。只二竪子驅去不去。不得已復延之上座。白首悲苦。無以自抑。奈何。餘在奉際。非書可旣。不宣。

答宋雲章煥龍

编辑

會圍無味。不勝咄歎。然於無味中求有味。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未知能於此着力否。卽聞撼頓餘起居增勝。仰慰殊深。昏約可感不棄。而將疎復親。又符紫陽遺訓。尤可幸也。四柱從俗錄呈。望趁三月間涓吉以示如何。所謂昏需。初非吾輩所可爲者。兄雖甚貧。又豈乏屋下淸磵哉。惟以成禮爲主而已焉。則自無許多擾惱矣。甞以吳隱之臨期牽犬。笑其太多事。想兄應同弟見矣。弟病狀猶有不可堪者。甚苦甚悶。艱此不宣。

答安元直在默○庚戌

编辑

未面而先之書。古人義也。何幸於今親見之。然施之不于其人。足下亦豈好古而不暇於名實之辨。雖然。因其奬與之意而或庶免於小人之歸。則今以往。秋毫皆足下賜也。僕雖頑甚。能不知感。向來服制。不勝驚愕。卽今侍學。仰惟崇珍。吾儒爲學如喫飯。竊想朝晡之間。所以取菽粟之眞。捨染劃之奇。而有不知飽而飽者。恨無以致吾身於座側而得甞其匙箸之餘味也。僕一不肖漢。內不能服守家訓。外無以膺副友責。適足爲後人鑑戒。撫躬自悼。時一長喟。惟足下時下頂針。以終其惠。癃殘之形。瑣屑之狀。有不足煩聞。臨書情長。特取古人獨行不愧語以誦之。非敢以爲報也。盖亦肚裏相質之遺義耳。不宣。

別紙

编辑

大學明德。或以心統性情爲訓。或以虛靈不昧訓明德。而以性情爲明德所包之物。按明德只是指本心軆用之全而言。則下說似勝。如何。

明德之訓。二說皆通。不必强分緊歇。

正心。專言動工夫而不可兼靜說。盖心之所以不正。每在於動處。正之者。當於動處察之。使之正耳。動處得其正則本體自正。章句曰四者皆心之用。又曰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或問曰。未感之時。至虛至靜。固無得失之可議。又曰。惟其事物之來。有所不察。應之旣不能無失。又不能不與俱往。則其喜怒憂懼必有動乎中者。而此心之用。始有不得其正者。觀此則其爲動而不兼靜躍如。尤翁曰。章句專言動。或問兼言靜。不可執一論。按或問之言。靜卽推原其軆。而非正論用功境界。則以是爲兼靜。恐涉如何。南塘云。人皆以正心爲用上功夫。以章句或問觀之。正心爲本體之功明矣。細玩章句或問。無此箇意思。豈以章句敬以直之然後心常存一句。爲言靜之證耶。蒙愚於此竊所未喩。

正心章專言動功夫者。來喩然矣。且或問云云。亦是矣。然用正則體正。故傳所謂心不在云云者。已是應上顧諟明命緝煕敬止之意。此意亦不可不知。如何如何。

中庸鬼神章在小大費隱之間。上下似皆不接續。何以釋之。可無此疑。

鬼神者。卽以天地之心功用。以示人心之功用。旣是天人心性之極處。則其在大小費隱之間者。不亦宜乎。此說雖似新。章句已論之。望更理會而示之。

心氣質之辨。後生孤陋。雖不得見彼此文案。然以意度之。心氣之靈而主宰乎方寸者也。氣質氣之粗而遍滿乎百體者也。其位置各自不同。則烏可混而無辨乎。心氣質無辨。則心之爲物。元來兼有善惡矣。然則此心未發之前。亦可言惡可乎。許多說姑且置之。只看浩然章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感興詩出入乘氣機等語。可知其得失。果使心之軆亦容有惡。則聖人何故直曰存心養性耶。

心者乃一身氣之精英。則卽亦氣質而已。然其爲物至通至神。與理爲一處。眞能不囿於形氣而主宰乎一身。故古人對性而謂之氣。對形氣而謂之超出氣說。義各有所指。而言各有所當者如是矣。今徒知對性而渾之於形氣。則是不知精英査滓之分矣。徒知對形氣而別之於氣質。則是不知氣質無二之義矣。大抵皆以氣質全做惡底看。故其所以主內主外執一遺一之病。恐不能無後來之疑矣。若使氣質皆非好物。則從古聖人何以曰聽明睿神哉。而性之全軆。天何能賦之哉。益須涵養軆貼出來。無使役於外面文字。如何如何。

人物之性各自不同者。分明是有氣質以後事。若曰自一理禀賦之初。已自不同。則是人與人。亦將不同。其可乎。太極之理。墮在陽氣中。故其性健。墮在陰氣中。故其性順。初非以健之性與陽。以順之性與陰。而或云陽性健陰性順。禀此理而生者。其性豈不異。竊莫曉也。

人物性之說。尤翁雜著。已有明訓。論本然氣質犬牛人一端。此非尤翁之言。卽朱子之言。非朱子之言。實孟子之意。而南塘著爲註解。援附己意。此愚之尤所未解者。願於此洞辨更示之切仰。來諭太極之理墮在陽氣中故其性健云者固然。然太極之中。初無所以陽健之理。則陽氣自何以健乎。於此復下一轉語。

太極圖說。五行各一其性之性字。或云本然之性。或云氣質之性。論議紛然云。願聞其孰爲定見。

各一其性。旣曰五行。旣曰生。旣曰各一。則其爲氣質之性明矣。然太極是陰陽五行之理。皆有不是空底。太極以下朱子語。故就其中單指其理。則卽是本然也。此朱子以後諸先正所以旣言氣質。而復言本然者也。盖五行之生。各專一氣。而五行之理。本同一性。從其各專而謂之氣質之性。從其同一而謂之本然之性。此不是幽深難測之義。而主各本然則厭聞一本然之說。主一本然則聽瑩各氣質之說。以致說愈多而理有不得明。時一念之。不能不慨然。

答韓子彭述謩

编辑

得於天而光明正大者。卽是主於一身之心。而其體則有仁義禮智之性。其用則有惻隱恭敬之情。朱子之言。未見其有異於盧胡之說也。然朱子則主乎分別其名目。故如是各說。同中識其異。異處識其同。庶乎其可矣。

答尹晦之明儉

编辑

大學三綱領三字。乃經文所無也。是朱子自創乎。

經文已有此意。而朱子述之耳。觀經文連下三在字。其以明明德爲一意。新民爲一意。止至善又爲一意者可知。而此是大學之三項大旨。故朱子乃有三綱領之說也。

克明峻德。與凡言明德者。有別樣意耶。

克能也。猶己也。是極其全體之大而無不明之謂也。

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心雖不在。豈或食甘味而不知其甘。食酸味而不知其酸之理乎。朱子於或問有云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盖心在於看鳥。只聞人之有聲而未詳其何言。故其應錯也。然而心不在焉。則食甘味而但知其甘。不知其所以甘之妙。有柿蜜之異味。食酸味而但知其酸。不知其所以酸之妙。有香醋之異味也歟。

來說儘好。而竊甞思之。傳文之意則盖曰心有四者之累故不在。此心旣不在則身無所主。視聽飮食。自然失其度矣。須察首尾語意之所在。然後可無疎謬之病也。

無極而太極之意。願聞明敎。

朱子所云無形而有理五字。說得盡矣。極是至極之意。而如屋極樞極之極。是有形之極也。太極之極。乃無形之極也。其言無極而太極者。只謂無極之形而有極之理云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

上文溯而言其同也。此流而言其異也。後儒專迷於此。故心性同異之說紛紜。還爲吾道之害。可勝歎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云云。秀者正通之謂也。惟其正通。故方寸之間。湛一神明。虛空透澈。而萬理咸備。盖其所以異於禽獸者在此。可以爲堯舜者在此。可以能參天地贊化育。亦不外乎此。此所以靈乎。

來說然。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斯字指太極圖而言乎。

周子之意似如此。而愚竊思之。周子安有自贊其圖之理乎。似指上文三才之道與原始反終之理。

五行中土之冲氣之冲字終未瑩。

以中和之意看則似得之矣。

答李亮汝命采○己酉

编辑

心性情意等名字名義。須要一一理會過。方能曉然。然不止攢紙上說。都從心地上軆認精切。則久之自見其畛。聞口耳之學君子不貴也。

天之所以生人。人之所以爲人。以有此五倫之理故也。能燭理之本然者而眞實踐履之。則爲聖爲賢之功。不外是矣。堯舜人倫之至而已。若夫才之不高者。雖做不得閫奧處。而汙不至違其孝悌之行矣。善孰大焉。不于切己務實而惟文字是事。已爲膠柱。而甚至於斁敗彜性者亦有之。政由不明其理之致也。夫子曰。餘力學文。學以躬行爲本。躬行以孝悌爲先。盍於是也從事乎。夫行之者一也。只是誠之一字。

朱子大全君臣服議曰。五服但以親疎分五等而衣服制不殊。溫公書儀。但斬衰齊衰用此制。而大功以下從俗禮非是。盖家禮成於先生四十歲。而君臣服議作於丁未。是時先生年五十有八矣。然則當以服議爲定論。而後來諸賢或謂家禮是先生損益之制而難於違異者。似未攷乎歲月之早晩矣。

答李益珍

编辑

周易之先陰後陽者。先儒曰陰爲陽之體故然也。盖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則亦可曰陽爲陰之體。然凡物之動。常生於靜。而若又截自混。○未判一陽未生時言。則陰實爲之主而陽自此生矣。且中庸是與周易相表裡之書。而首言致中和。其不曰致中庸。而必曰致中和者。其亦靜爲動之源。陰爲陽之本。中爲和之體故耳。

大學之先終後始者。卽勉終之義也。若使徒知其止而無以能得。則所謂知止者。亦都虛耳。非己有也。能得然後始着吾身事。而知止者始有所指。此所以先言終字。以歸重於其得也歟。

答或人

编辑

程傳與本義之解。多有不同處。以何說爲主耶。抑亦參看歟。元亨利貞。本是四德。本義獨不以四德解之。而只云大通至正者何也。元亨利貞。果是春夏秋冬之理。而於四德爲土之理。何處提撕而當看歟。

程傳當以別義理看。須以本義爲主如何。此是先儒定論耳。元亨利貞。只是大通利於正之意。而孔子見此四字。遂於下文。却以四德論。此則朱子說也。土之理實也。非土則成四德不得。然則四德之實處。卽所以爲土之寄旺也。

坤卦本義陽大陰小。坤之德常减於乾之半。大小之軆。倍半之理。於天地何處當看歟。

陽大陰小。可見於天包地外。

避凶就吉之說。當以避惡就善觀之耶。若專以避凶就吉爲事。利害干涉私意之間。豈至於至公純粹之境耶。

以君子爲吉人。以小人爲凶人。盖本於此。吉凶者是非之謂也。而人有是非。所遇自別。不可以私意間之致疑。

中庸明道之書。敎者事也。大學入德之書。學者事也。明道入德。何先何後。敎者學者。抑有次第歟。

庸學皆孔門傳受心法。而中庸幷言地頭。大學先言引路。則豈無先後。亦無次第。

中庸言性道敎。大學言明德新民止至善。性道敎與三綱領。果無異同之可言歟。

性是明德之具。道是新民之事。二書所先言者。寧有同異之可言。

中庸言九經。大學言八條。九經八條。亦有大小之殊歟。

一是皆修身爲本。而九經之事。卽八條修身以下之目而其事一也。寧有大小。

中庸爲微妙。大學爲規模。指何事而言歟。大學無微妙。中庸無規模歟。

言天命而以至盡物性之地。言至善而以準平天下之極。而至善卽天命之理。盡性乃治平之道。則規模微妙之辨。不難覰到。而二書互無之。疑尤無可論矣。

中庸之誠。大學之敬。亦有高下淺深之可言歟。

誠身之誠。卽誠意之誠。而終至位天地者是誠也。命維新者。亦是誠也。高則皆高。深則皆深。其淺其下。豈所可言。

中庸不言敬。大學不言誠。何歟。立言之旨。各有不同。而謂之表裡。何歟。

戒懼是大學敬止之敬也。誠意卽中庸誠身之誠也。豈曰或言或不言乎。同一孔門之心法。而不能無詳略之端。則謂之表裡。不亦可乎。

中庸首章及末章。皆言戒懼謹獨之事。而首章則先戒懼而後謹獨。末章則先謹獨而後戒懼。學者欲此二工夫。則當從首章之序歟。當從末章之序歟。

首章自天命說下來。故先言存天理。戒懼。後言遏人欲。愼獨。末章自人功說。故故先言遏人欲。後言存天理。又首章則由全體戒懼而言一段愼獨。末章則由一段而言全體。欲下功則互相發矣。雲峰靜時工夫之說有病。不可從矣。北溪第二段說儘好。

上伯氏辛亥

编辑

夏秋來。慕慮焦心。眞爭得十來年氣血。重陽下書。日前承見。始降了十四五蒸騰。冬屆霜重。泄候已快安。而諸節更復如何。冠禮何不可之有。賓則鳴老果合矣。智兄在者政合爲儐。而何處得來。悲缺俱至。字則子三固好。而但念下學上達。是聖人喫緊語。而卽吾家傳受之法。比之三達。似爲有據。以仲學爲之則如何。繼述在善學。此旣朱子之訓。則又與其兄之名。不害爲伯仲。未知如何。若字以仲學。則號以下菴亦好耶。安郞書甚慰。其見識長進。好學不已。决非今日俗類少輩可及。尤可欽歎。然尋之於章句者。不如得之於日用。果未知其動靜事爲之間。能擺脫得一俗字否乎。若爲此一字所纏縛。則雖云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只是狐媚取天下底樣子。非謂此君如此。盖欲達也勉勵耳。

寄從子在達

编辑

鄕祠云云。士林之意誠可感。然本家出物。何可爲也。雖違拂士林好意。此則决不可從也。此可與解事者道。不可與人人言。汝須遜言而謝之。吾言雖似固滯。而實出於爲先之意。諒之也。此旣謝之。則祭文非可擬論。而若或有順成之道。則默淵雖年深。豈不好哉。忠孝高節。明誠正學等節。雙擧然後。似合事實矣。凡事以成爲主而已。則此便是覇者家計。勿以時難而易失。爲吝滯於心胸之間。至可至可。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爲。及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此二條。卽吾先子之得力底符子。今使十事之中。九事如禮。一事未當。則豈得爲仰體遺意之道乎。惜乎龍巖在遠。不能發得別般好議論。做得別般好道理。此又所謂時之違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