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人物志 编辑

人物漢

揚 季《漢書 ·揚雄傳》:楚漢之興,揚氏溯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間,避讎複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區。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無它揚於蜀。

胥君安《華陽國志》《春秋谷梁傳》:首敘曰:成帝時,議立《三傳》博士,巴郡胥君安獨駁《左傳》,不祖聖人,以儒學典雅稱于孝成。

後漢

陳 髦《華陽國志》:安帝元初三年,梁州羌擾巴中三府,舉廣漢王堂為巴郡太守,撥亂致治,進賢達士。貢孝子嚴永,隱士黃錯,名儒陳髦,後士張璊皆至大位。

尹 珍《後漢書》:字道真,牂牁母斂人,以生遐裔,未漸庠序,乃遠從汝南許叔重受五經,又師應世叔學圖緯。通三才,還以教授,於是南域始有學焉。珍後以經術選用,曆尚書丞郎、荊州刺史。按舊《通志》,據《南川縣誌》,以珍列入隱逸,誤。新《通志》,又以牂牁郡遠在雲貴而人物不載,珍名亦誤。漢武帝元鼎六年開牂牁郡,改置母斂縣,今綦江也。

李 永《後漢書 ·滇王傳》:靈帝熹平五年,諸夷反叛,執太守雍陟遣禦史中丞朱龜討之,不能克。太尉掾巴郡李永建策討伐,乃拜益州太守,與刺史龐芝發板楯蠻,擊破平之,還得雍陟。《通志》:按《華陽國志》,永字德卬,墊江人。又荊州刺史襲榮,日南太守黎景、巴郡太守龔揚俱墊江人。墊江今合州,並附於此。

沈稚黎彪《華陽國志》:永昌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抑狼遣子奉獻明帝,乃置郡,以鄭純為太守,土地沃腴,黃金、光珠、虎魄、翡翠、孔雀、犀、象、蠶桑、綿絹、采帛、文繡。又有猩猩獸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有梧桐木,其花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汙,俗名曰桐華布。有蘭幹細布,蘭幹獠言紵也,織成紋,如綾錦。又有罽旄帛疊、水精琉璃、軻蟲蚌珠,宜五穀,山出銅錫。太守著名績者,自鄭純後,有蜀郡張化常員,巴郡沈稚黎彪。

謁 煥《一統志》:江州人,仕為汝南太守,有公直之稱,其同邑又有司隸校尉程焉,度遼將軍譙章,皆有名于時。按《後漢書》:廖扶,汝南平輿人,絕志世外,專精經典,尤明天文,讖緯風角推步之術,嘗居先人塚側,未嘗入城市。太守謁煥先為諸生,從扶學,後臨郡,未到,先遣吏修門人之禮。又欲擢扶子弟,固不肯,當時人因號為北郭先生。《通志》:煥作渙,誤。附《華陽國志》:茂才孟彪,江州人。

然 溫《一統志》:江州人。仕為度遼將軍,守桂陽,長於治民,能得其心。

三國蜀漢

董 和《三國志》本傳:字幼宰,南郡枝江人,其先本巴郡江州人。漢末,和率宗族西遷。劉璋以為牛鞞江原長、成都令。時俗奢侈,和躬帥以儉為之軌制,所在移風變善,畏而不犯。轉和東屬國都尉,民老弱相攜乞留和者數千人,璋聽留二年,還遷益州太守,其清約如前,南士愛而信之。先主定蜀,徵和為掌事中郎將,與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自和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幹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亮後為丞相,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斃蹺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暴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于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董 允《三國志》本傳:字休昭,和之子。先主立太子,允為舍人,徙洗馬。後主襲位,遷黃門侍郎。丞相亮將北征,住漢中,以允秉心公,亮上疏曰:“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斟酌規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允遷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獻納之任,允皆專之。事為防制,甚盡匡救之理。後主欲採擇以充後宮,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後主益嚴憚之。尚書令蔣琬領益州剌史,上書以讓費褘及允,又表 “允內侍歷年,翼贊王室,宜賜爵土以褒勳勞。”允固辭不受。後主愛宦人黃皓,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允嘗與費禕、朝濟等共期游宴,嚴駕已辦,而郎中襄陽董恢詣允修敬。恢年少官微,見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許曰:“本所以出者,欲與同好游談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闊積,舍此之談,就彼之宴,非所謂也。”乃命解驂、褘等罷駕不行,其守正下士,凡此類也。延熙七年,以侍中守尚書令。九年,卒。陳只代允為侍中,浩始預政,操弄威柄,終至覆國。蜀人無不追思允。允孫宏,晉巴西太守。

注:《華陽國志》曰:“時,蜀人以諸葛、蔣、費及允為四相,一號四英也。”晉母稚《一統志》:巴郡江州人,學貫四科,貢於朝,除涪陵漢平令。為夜郎太守,殊俗感其惠化。毛 楚《華陽國志 ·廣立傳》:同郡毛楚、楊宗皆有美德。楚,牂牁太守,宗,武陵太守。《後賢志目錄》:牂牁太守毛

楚,枳人。

李陽冰《一統志》:合州人,開元中為當塗令,有政績。宗人李白常往依之。善篆書,推古今獨步。《通志》:按《新唐書》,以陽冰為趙郡人,諸書皆同,然李白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有雲:“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秀句滿江國,高才掞天庭。宰邑艱難時,浮雲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掃地無纖莖。惠澤及飛走,農夫盡歸耕。廣漢水萬里,長流玉琴聲。雅頌播吳越,還如太階平。”則陽冰為合州人可據,蓋漢廣漢郡東接巴郡,廣漢之德陽今遂寧縣,而古亦曰小廣漢,涪水至廣漢南入于墊江,墊江即嘉陵江。合處在今合州城北,漢巴郡北接德陽,而合州古巴郡之墊江縣與遂寧仍鄰境也。雲趙郡人者,唐人重門第,輒稱郡望,所謂王必琅邪,劉必彭城。孔子不得為魯陰氏,猶必系齊也。

五代前蜀

張 武《十國春秋 ·前蜀》本傳:石照人,少時身長七尺,面紫黑色,不務家人產業,里中豪多畏憚之。及長,勇敢善戰,事高祖為破浪都頭,大敗荊南兵於夔州,累官鎮江軍節度使。乾德中遷峽路應援招討使,荊南武信王常欲取三峽,畏武威名,不敢逼。及唐兵入寇,乃乘勢將水軍進峽攻施州,武作鐵

斷江中流,立柵於兩端,謂之鎖峽。武信王遣勇士斫之,會大風暴起,荊南舟

難為進退,武矢石交下,荊南兵敗衂奔還,死者無算。既而聞北路陷敗,遂以夔忠萬三州,詣魏土。繼岌降複,仕後蜀為峽路行營招收討伐使,進取渝州,降唐刺史張環,分兵趨黔涪。未幾,卒於渝州,年八十餘歲。

張宗範舊《通志》:合州人,有文行,居嘉陵江,建亭于學士山麓。周濂溪至而愛之,為名其亭。

譙南薰明周複俊《全蜀藝文志》:昌元人,居鴨子池,登皇祐五年進士第。後以秘書丞知閬州,文彥博贈以詩。

胡 璞《宋詩紀事》:璞字器之,南平人,熙甯三年進士,有《經採石渡》,詩雲:抗議金鑾反見讎,一杯蟬脫此山頭,當時醉弄波間月,今見寒光萬里流(《輿地紀勝》)。蘇子瞻見之,疑唐人作,歡賞不已。

郭曩氏《宋史 ·譙定傳》:定學《易》于郭曩氏,自見乃謂之象,一語以入。郭曩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漢為嚴君平之師,世傳《易》學,蓋象數之學也。

譙 定《宋史 ·隱逸》本傳:字天授,涪陵人,少喜學佛,析其理,歸於儒,後學《易》于郭曩氏。定一日至汴,聞伊川程頤講道於洛,潔衣往見,棄其學而學焉。遂得聞精義,造詣愈至,浩然而歸。其後頤貶涪,實定之鄉,北山有岩,師友游泳其中,涪人名之曰讀易洞。靖康初,呂好問薦之,欽宗召為崇政殿說書,以論弗合,辭不就。高宗即位,定猶在汴,右丞許翰又薦之,詔宗澤津逮詣行在。至維揚寓邸舍,窶甚,一中貴人偶與鄰,饋之食不受,與之衣亦不受,委金而去,定袖而歸之,其自立之操類此。上將用之,會金兵至,定複歸蜀。

陳鵬飛《王樗文集》:鵬飛,蜀之昌州人,字少南,生而穎異。九歲讀《易》,得晁說之《古易》,曰:“得此書,群言可廢矣”。學于晁補之,得其要領。于詩解獨有會心,所注《五經通解》不脛而走。天下時注經凡三家,與蘇氏東坡、張氏子韶並名噪江淮,號為三雋雲。秦檜之始居溫州也,鵬飛嘗為館客,檜亦雅重之。以博好士名。尋以貢舉入經筵,時二帝北狩,高宗暫即位于金陵,鵬飛慷慨上書請討金賊。檜斥曰:“和議已定,書生無妄言國事。”鵬飛歡曰:“事急矣,大臣不言,小臣言

之,小臣不言,書生言之,胡以妄言鍵天下口乎?”初帝生母韋氏妃也,至是尊為宣和皇后,得二帝凶聞,將迎梓宮還朝。會韋後亦將歸,檜巧為逢迎,命先以吉服迎韋後,而後以凶服迎梓宮。禮官聚都堂皆附檜意,吳才老者時為言官,力爭之,檜斥曰:“此豈爾等聚訟所乎?”鵬飛職在經筵,憮然曰:“公羊所雲母以子貴之說,本非禮也,嫡只一耳,以小如大,所謂六逆之一忤。”檜意安置惠州,從學者甚夥,日講書中堂,與諸生論古聖賢名臣、修身治世事,于性理諸書尤多闡發。上欲起用檜,以朋黨偽學沮之。會張九成自金逃歸,力薦于孟後。後嘉納之,詔書至粵,拂袖起曰:“事勢至此,尚可出而仕耶?”偕妻歸,隱於永川之松溉,自號潛溪散人。

趙 性《蜀人物志》:合州人,紹興中對策有曰:“以括囊為深計,臣知其人矣;主和議者,當之以首鼠為圓機,臣知其

人矣,杜言路者當之。”考官大驚,檜欲罪之,值檜卒而止。

楊 載《蜀人物志》:涪陵人,以功名自負。金立劉豫,載白張浚,願手刃劉豫以報,丞相壯其言,遂遣之。載偕十士

至金偽降,金任之,行反間,豫果廢。十士亡其八,乃決歸。浚以聞,授知永睦。

度 正《宋史》本傳:字周卿,合州人,紹興元年進士,曆官國子監丞。時士大夫無賢愚皆策李全必反而不敢言,正獨上疏極言之,且獻斃全之策有三,其言鯁亮激切,遷軍噐少監。輪對,言:“陛下推行聖學,當自正家始。”進太常少卿。適太廟災,為說以獻。遷權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遷禮部侍郎,致仕,卒,所著有《性善堂文集》。

稅安禮《巴縣誌》:安禮,博通經史,熟掌故,遍遊名山大川。作《禹貢指掌圖》,正偽糾謬,考據詳明,有功書傳,學者

宗之。

謝 諤渝州人,《續資治通鑒》:淳熙十一年春正月丙午,監察禦史謝諤言:“去年臣僚因處州守臣不合將義役置冊,假以借手干求差遣。力陳其弊,得旨依奏。其所奏系兩事:一雲 ‘將處州及兩浙有現行助役去處,聽從民便,官司不得干預’;二雲 ‘其民間有久行,不能息爭訟者,州縣依現行條法,照民力資次從公差募’。其一是義役,其二是差役。言者之意,欲差役、義役二者並行,不曾言盡罷義役,亦但言兩浙之弊,不曾言及別路也。近聞江東、西諸路,民間有便於義役之處,官司乘此頗有搖動。蓋民間舊因差役,吏緣為奸,緣行義役,遂頗便之。自此法之行,胥吏縮於無措,日夕伺隙,思敗其謀。近日饒州德興縣、吉州吉水縣人戶,赴台控斥、請飭諸路應有義役當從民便外,其不願義役,乃行差役。兩項並各遵守,違者許提舉司按奏。其德興縣人戶並齎到本縣舊刊義役石碑,可見經久之計,民情所甚便,正不必撓其成法也。”帝曰:“前蔣繼周言處州專行義役之弊,今謝諤欲義役各從民便,法意更為完善。”

 淵《蜀中著作記》:字亞夫,號蓮蕩,晉中郎將

靖之後,世居襄陽,後徙蜀。家長壽之涪坪山,受學于朱文公,嘗言:淳熙四年,文公年四十八,注《孟子》,子產聽鄭國之政章,謂成周改歲首而不改月,則晚年之確論也,嘗欲更注,而其書已行於世。以時令考之,涸陰冱寒,當此之時,而以乘輿濟民民能免於病,涉乎橋樑道路可以觀政。九月成杠,十月成梁,戒事之辭也;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序,事之辭也。《國語》有戒備之意,《孟子》就凍極時,言之皆夏時雲。

蒲國實《蜀人物志》:璧山人,開禧時狀元,飽飫六藝,淹貫經史。《巴縣誌》:國實與同邑馮時行先後鼎名,著作多散

失,僅得《金堂南山泉銘》。

馮時行明王應熊撰《時行傳》:時行字當可,別號縉雲,恭州之南樂磧人。嘉熙間狀元及第,宰通義之丹棱,有惠政。以奉禮郎赴行在所,時秦檜主和議,時行召對,力言不可至,引漢高帝分羹事為喻。帝曰:“朕不忍聞”,顰蹙而起,檜乃謫時行知萬州。部使者承風旨傳會抵罪,由是居里社十餘年,檜死起守蓬黎,而以提點成都刑獄終,著有《縉雲集》。宋蹇駒撰《古城馮侯廟碑》:提點成都府刑獄功事馮侯,隆興元年死其官,死四年,名山進士眾大中合邦人之思,築宮於縣之古城,以俎豆侯。又三年,駒來守雅州,考侯事之終始,刻之石。先是,經界之禍,此邦實烈,方經界之令甫頒,民恐懼不敢輕售其奸。法既行久且玩,奸獘始錯出,跬步之田而受倍蓰之稅,連阡陌者以巧幸入輕租,貧者破業產瘠,溝中枕籍,幾蹈湯火之酷,將且十年。而侯持節而來,問民疾苦,首得此,蹙然,寢食不遑,即閉合書,奏報天子,乞仍其故。既畫可行,民懽迎曰:“吾今更生矣!”及侯死,民取水哭曰:“我有屋廬侯焉,我使我獲,弛然安居其下;我有田疇以耕以飽,皆侯之賜,雖一飯必祝。”大中斥七十萬錢縛屋,塑侯像,民歲時歌舞,其水旱厲疫必以禱侯,亦能為民禍福,以恐動其民而食其土,雲:“朱子跋張敬夫與馮公帖此。”張敬夫與縉雲馮當可書也,味其詞意,知其一時,家庭之間,定省從容,未嘗食息不在中原之複,令人感慨不已。馮公獨不及識,然嘗見故。端殿汪公甚推重之,近得其文集,讀之論議偉然。而所論人主正心,親賢為,所謂建極者明禹箕之傳,破諸儒之陋,乃適與鄙意合,尤恨不得一見其面目,而聽其話言也。

稅與權《巴縣誌》:與權,巴縣人。究心理窟,世稱儒宗。《通志》按:與權字巽甫,魏了翁門人,著有《校正周易古經》

十二卷,《易學啟蒙小傳》一卷。其《周易古經》後序雲:“與權鄉侍先師鶴山魏文靖公,討論此經,將以邵子觀物所言為斷

著。文王周公正者,八卦變者二十八,八卦之繇,辭於冊,題曰《周易古經》上下篇。冠於十翼,以還孔子韋編之舊,使百世之

下學者複見全經。而附數公序辨於末天不憖,遺先師夢奠倐逾一紀,慨師友之凋謝,懼異學之支離,不量固陋,推本邵子。

所述刊定《周易古經》上下篇如前,以卒先師之志,而義文經卦重卦大義,則于《易學啟蒙小傳》詳之。”羅志沖《明統志》:合州人。潛心六經,最精于《易》,著《易解》,發明程氏之旨為多。陽枋、陽岊巴川人。枋,淳祐中進士。朱彝尊《經義考》雲:“按二陽易說,其學本于朱子門人

氏黃晉卿,所謂大陽

先生枋,小陽先生岊也。”其後裔又有《玉井易說》,而楊用修《全蜀藝文志》、曹能始《蜀中著作記》均未雲及,何與?母夢牛《蜀人物志》:巴縣人,初授樂源尉,優於吏事,茂著廉聲,累主文試院,官至承直郎,有《全歸集》行世。張 弦《蜀人物志》:江津人,舉進士,累仕湖廣總領,精神滿腹,長於邊算。石公恕《蜀人物志》:江津人,以武功大夫知威州,有能明。

賈長卿《蜀中著作記》:涪州人,有文學,凡使蜀還京者,人必問曰:“得賈先生文章否?”題觀瀾閣歌,撰《文廟禦碑記》,鄉人重之。趙時春《銅梁縣誌》:邑人,善屬文,舉進士,第官禦史,尋謝歸,讀書羅

寺中,不出。王嗣宗《仁壽縣誌》:合州人,至正中任隆州同知,時蔻盜搶攘,捕其豪強者,置之法,因而撫輯之,民以安堵。

董孝文《合州志》:合州人,明玉珍據蜀,孝文募鄉勇抗之,守碣石坪虎頭寨,賊不敢入,州賴以安。後歸明,封萬戶侯,卒,命建歲寒亭祀之,並祀鄉賢。

彭友信《巴縣誌》:洪武初貢太學,召見,剴切敷陳,太祖奇其才,擢北平布政使,清剛,不名一錢。劉 信舊《通志》:郡人,洪武初由賢良方正任陝西參政,左遷東流巡檢,從征都勻、散毛有功,升忠州千戶。陳 志《明史》本傳:巴人。洪武中,為燕山中護衛指揮僉事。從起兵,累遷都指揮同知,封遂安伯。素以恭謹受知,

戮力戎行,始終不懈。《明統志》:志資性謹實,有謀勇。洪武末,從靖難,戳力戰陣,始終不懈,永樂初封遂安伯。陳 獻《一統志》:銅梁人,洪武中知監利縣,有司造官批,民病之,獻奏減大半。《湖南通志》:陳憲字忠獻,銅梁人,

洪武間知華容縣,奏免浮稅三萬余石。《通志》案:獻,憲字

,當為一人。郭 璲《明統志》:巴縣人,洪武中,由太學生歷任仕途,有能聲,累遷湖廣布政司叅議。石 溫《明統志》:江津人,洪武中,領鄉薦擢陝西鳳翔府同知,才能彌著,尋升交趾布政司叅議。王 鐸《明統志》:榮昌人,洪武中,由太學生擢嘉定縣丞,政績著聞,累官交趾布政司右叅政。莫仲昭《明統志》:銅梁人,洪武中,以國子生入仕,才能超異,升浙江布政司,所至有惠政。黃 德《雲南通志》:江津人,洪武間,任嶍峨知縣,草創之初,一以寬大馭之。劉 元《蜀人物志》:長壽人,洪武中,任吏部員外,奉使過河南,見饑殍盈道,發倉賑之,活人萬數。胡 謙《蜀人物志》:南川人,洪武間,以鄉薦拜禦史,風裁凜然。《南川縣誌》:謙以忤權貴左遷,因告歸家,居二十

餘年而卒。康 健《蜀人物志》:合州人,初名子榮,洪武間,由太學生授給事中,太祖為改今名。敷奏詳明,曆官二十餘年,氷霜之操,始終不渝。柳 申舊《通志》:長壽人,洪武間,任大名府同知。尋升知府,得民心,童謠曰:“兒童竹馬街前唱,還是舊官今

日來。”陳 常舊《通志》:長壽人,洪武中,任常德府同知,獄無冤滯,卒於官,囊篋蕭然。李 琳《明統志》:定遠人,洪武末,由鄉舉擢監察禦史,持憲得體,升福建按察司副使。江 英《王直文稿》:字順中,江津人,舉於鄉,授遂寧教諭,循循善誘,俗為之變。奏疏言時政得失,召為寶雞丞,百

務備舉。永樂初,應求賢,舉知滄州。州當南北衛兵革後凋敝未蘇,供給力役,量緩急、度輕重,各適其宜,郡以治聞。太宗

初,設貴州布政史司,命為左參議。時苗人普亮聚眾叛,鎮遠侯剿之,久不克。因上方略,上命以民兵偕行,英嚴偵伺,得其

情實,率敢死士入其巢,擒斬普亮、楊貿二等。傳首京師,一境以甯,丁外艱服。除調浙江,群僚皆以軍擊獄,英獨理,無不治。藩省吏有大奸,元僚莫能制,英臨之以法,乃斂避。念群僚以糧入不實,逮系而已,倖免請從坐上,亦察其無他,皆宥之,人服其義,調雲南。疾作請假歸,舊例年未七十者,皆罷官。時年五十五,以貴州平寇功,獨以官歸,士大夫榮之。《陝西通志》:英,江津監生,洪武末任寶雞丞,導民引水灌田,民永賴焉,祀名宦祠。

蹇 義《明史》本傳: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奏事稱旨。帝嘉其誠篤,為更名義。滿三載當遷,特命滿九載,曰:“朕且用義。”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惠帝即位,超擢吏部右侍郎。燕師入,迎附,遷左侍郎。數月,進尚書。時方務反建文之政,義從容言曰:“損益貴適時宜,前改者固不當,今複者亦未悉當。”因舉數事陳說,帝稱善。永樂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傳諭太子,輒遣義,能委曲導意,帝與太子俱愛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輔皇太子監國。義熟典故,達治體,軍國事皆倚辦。時舊臣見親用者,戶部尚書夏原吉與義齊名。滿三考,帝親宴便殿,褒揚甚至。數奉命監理他部事,處之裕如。十七年,以父喪歸,帝及太子皆遣官賜祭。十九年,三殿災,敕廷臣巡行天下。義分巡應天諸府,問軍民疾苦,黜文武長吏擾民者數人,條興革數十事奏行之。明年,帝北征還,以太子曲宥張鵬,罪義不匡正,逮系錦衣衛獄。又明年春得釋。

仁宗即位,義、原吉皆以元老為中外所信,帝又念義監國時舊勞,尤厚倚之。首進義少保,賜冠服、象笏、玉帶,兼食二祿。曆進少師,賜銀章一,文曰 “繩愆糾繆”。複賜璽書,創制 ‘蹇忠貞印’,俾藏於家。時惟楊士奇亦得賜貞一印及敕。尋命與英國公輔及原吉同監修《太宗實錄》。義視原吉尤重厚,然過於周慎。士奇嘗於帝前謂義曰:“何過慮?”義曰:“恐鹵莽為後憂耳。”帝兩是之。楊榮嘗毀義,帝不直榮,義頓首言:“榮無他。即左右有讒榮者,願陛下慎察。”帝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位,委寄益重。時方修獻陵,帝欲遵遺詔從儉約,以問義、原吉。二人力贊曰:“聖見高遠,出於至孝,萬世之利也。”帝親為規畫,三月而陵成,其後諸帝因以為制。帝征樂安,義、原吉從預軍中機務,賜鞍馬、甲胄、弓劍。及還,賚予甚厚。三年從巡邊還,帝以義、原吉、士奇、榮四人者皆已老,賜璽書曰:“卿等皆祖宗遺老,俾輔朕躬。不宜複典冗劇,可輟所務,朝夕在朕左右討論至理,共寧邦家。官祿悉如舊。”明年,郭璡代為尚書。尋以胡濙言,命義等四人議天下官吏軍民建言章奏。複賜銀章,文曰 “忠厚寬宏”。七年詔有司為義營新第于文明門內。英宗即位,齋宿得疾。遣醫往視,問所欲言。對曰:“陛下初嗣大寶,望敬守祖宗成憲,始終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贈太師,諡忠定。義為人質直孝友,善處僚友間,未嘗一語傷物。士奇常言:“張詠之不飾玩好,傅堯俞之遇人以誠,范景仁之不設城府,義兼有之。”

李 鑒舊《通志》:江津人,以鄉舉教諭蒲圻,得士子心。曆常德知府,遇荒,設賑多所,全活。《通志》按:鑒,永樂時人。

王 原《一統志》:銅梁人,永樂中知咸甯縣,勞心撫字,不事表暴。

徐 璋《貴州通志》:重慶人,鎮遠府同知,政有遺愛。

蔣 勉《明統志》:涪州人,永樂中進士,擢刑部主事,練達刑名。曆本部右侍郎,才能著聞。《蜀人物志》:白勉有匡濟才,曆官刑部侍郎,卒賜諭祭,有剛方清介之褒。《通志》案:白勉永樂乙末進士,榜姓蔣。

蹇 賢《明統志》:巴縣人,永樂中由鄉舉擢監察禦史。持憲公平,累官湖廣右布政使。

周 榮《蜀人物志》:合州人。永樂間拜禦史,有直聲。

夏 銘《蜀人物志》:涪州人,宣德庚戌進士,任禦史,持憲公平。母死,廬墓三年,著《四書啟蒙》,以惠後學。

沈 連舊《通志》:重慶衛指揮。充叅將,守威茂,蠻叛殺人,運密置兵門內,呼蠻至,犒以酒食,因並其黨殲之。

劉 澶《江津縣誌》:宣德中貢生,任安慶府推官,蒞事慈明,獄無冤抑,牘無留滯。

蹇 霆《蜀人物志》:義之孫,曆僉事,剛方清儉。處事從容,吏畏民懷不愧祖武雲。

江 淵《明史》本傳:字世用,江津人。宣德五年庶吉士,授編修。正統十二年詔與杜甯、裴綸、劉儼、商輅、陳文、楊鼎、呂原、劉俊、王玉肄業東閣,曹鼐等為之師。郕王監國,徐有貞倡議南遷,淵極陳固守之策,見知于王,由侍講超擢刑部右侍郎。也先薄京師,命淵參都督孫鏜軍事。景泰元年出視紫荊、倒馬、白羊諸關隘,與都指揮同知翁信督修雁門關。其秋以本官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尋改戶部侍郎,兼職如故。明年以天變條上三事:一,厚結朶顏、赤斤諸衛,為東西籓籬;一,免京軍余丁,以資生業;一,禁訐告王振餘黨,以免枉濫。詔悉從之。又明年二月改吏部,仍兼學士。京師久雨雪。淵上言: “占法謂人君刑法暴濫之象,陛下恩威溥洽,未嘗不赦過宥罪,竊恐有司奉行無狀,冤抑或有未伸。且向者下明詔,免景泰二年田租之三。今複移檄追征,則是朝廷自失大信於民。怨氣鬱結,良由此也。”帝乃令法司申冤濫,免稅如詔。東宮既易,加太子少師。四川巡撫僉都禦史李匡不職,以淵言罷之。五年春,山東、河南、江北饑,命同平江侯陳預往撫。淵前後條上軍

民便宜十數事,並築淮安月城以護常盈倉,廣徐州東城以護廣運倉,悉議行。時江北洊饑,淮安糧運在塗者,淵悉追還備賑,漕卒乘機侵耗。事聞被劾。當削籍。以守便宜,宥之。會兵部尚書于謙以病在告,詔推一人協理部事。調工部尚書石璞于兵部,而以淵代璞。英宗複位,謫戍遼東,未幾卒。初,黃

之奏易儲也,或疑淵主之。鄴濬曰:“此易辨也,廣西紙與京師紙異。”索奏視之,其誣乃白。成化初,複官。

張 清《巴縣誌》:邑人,宣德庚戌進士,曆官浙江布政使。儉素,非客至不設酒肉,人號為 “菜張”。浙俗侈靡,化以節儉,後以疾罷。

陳 價《一統志》:合州人,官都禦史,以邊事謫居赤水,謙謹和易,士論高之。其詩文流麗典雅,一時推重。《一統志》又雲:陳價,銅梁人,正統中知臨湘縣,興學勸農,政績茂著。在官六年,歲歉,上疏乞寬租章數,上詔蠲之。有舟丁六百,戍江淮,役重,率多逃亡,介又奏免百人,政績稱最。舊《通志》:陳價,銅梁人,累官至都禦史,歷任三十餘年,名實懋著,有詩文藏于家,弟僑子揆相繼登第。《通志》按:選舉志載,宣德乙卯科舉人陳價,銅梁人。無陳介,價,“介”字

。明時銅梁縣屬重慶府合州,則一雲銅梁人,一雲合州人,實即一人也。

楊 慶《一統志》:長壽人。正統間知通城縣九載,奏績,民請留於朝,複任九載,秩滿又請,前後凡二十三年。《舊通志》:去之日有群燕飛繞其車,人以為仁愛所感。

李 實《明史 ·楊善傳》:實,字孟誠,合州人,正統七年進士,為人有口辯。景泰初,為禮科給事中也。先令完者脫歡議和,實請行,擢禮部右侍郎以往。上皇還,進右都禦史,巡撫湖廣。五年召還,掌院事。初,實使謁上皇請還京,引咎自責,失上皇意,後斥為民。《蜀人物志》:實號虛庵,當英宗北狩,舉朝無敢往者,實獨單騎往,得見天顏,帝喜曰:“在此逾年,始見卿至矣。”時實賦有重整衣冠,拜上皇,備聞天語重悽涼之句。自實有此行後,漸議迎駕,皆實所啟也。論者謂回鑾之功,不在楊善下雲。

李永甯《楊祜文集》:字世安,別號正庵,定遠縣人。正統乙丑進士,授南京戶部江西司主事,升本司員外郎,以建言與尚書忤,改刑部。廣東獠寇猖獗,朝議推永寧出守,單車赴潮,興學校,練戎兵,繕城池,嚴守備,理冤獄,蘇民瘼。歲餘,寇來款服,與監司臨東山撫慰之,巡撫葉盛薦於朝,補廣西桂林府知府,卻所屬金。永福、陽和兩邑雕敝甚,調停諸屬,以靈川賦役補給。會兩廣總督韓公語:“時事不合,不少屈。”遂乞致仕,旋察其賢差官衛導以歸循良清苦,人呼為 “清菜李”。所著有《正庵詩稿》及《瓊琚集》。

劉 綱《李東陽文集》:字宏毅,居家孝友,能吟詠,工楷法,為塾師,多所造就。正統間,郡邑辟為從事,非其好也,試入優等,懼弗逮養,請降級,得台州赤誠驛丞,知府阮令攝縣事,再蒞臨海,恩威並著,致事去,贈禮部尚書。

伍 秉《蜀人物志》:合州人。正統中進士,拜監察禦史,性剛介,不阿權貴,權貴劾中官李寶並總兵石亨擅權,左遷卒。

趙 忠《湖南通志》:大足人。正統間知常寧縣,重士恤民,修築古城一邑,賴以保障。

樂 睿《湖南通志》:定遠人。正統間,掌九溪衛事,威惠兼至,修城創署,整飭關梁,令行邊陲。

陳文友《雲南通志》:字希賢,長壽人。正統間由呈貢知縣調昆明,處心樂易,政舉大綱,有循良之稱。

王 驥《雲南通志》:字博德,榮昌人。正統間任石屏州學正,立教整肅,身無忒儀,士習為之丕變,召為監察禦史。《通志》按:王驥,正統中舉人。

王 敬《湖南通志》:字士吉,涪州監生,知祁陽縣。始祁民買田宅者私易,遠年契書增改經界,釀為訟端。敬立法,買賣田宅,各報實赴官印,契自此訟簡,祀名宦祠。

高應舉《陝西通志》:大足人。正統中以監生知富平,愷悌慈祥,刑省政修,扶弱鋤強,奸豪莫不屏跡。

魯 玉《陝西通志》:字士潔,涪州人。正統末知涇陽,廉謹,深得民心,保留再任,前後二十年。

江朝宗《蔣雲漢文稿》:字東之,別號樂軒,巴縣人,性英異。景泰二年,捷南宮廷試高第選庶常,授檢討,預修《大明一統志》,書成,授翰林編修。升侍讀入預經筵,簡修《英廟實錄》。遷洗馬,擢侍讀學士。兩典會試,所拔多名雋才。己亥,因他事謫廣東市舶提舉,外國貢使聞名,請見所贄方物,秋毫無取。在廣數年,未嘗有書。抵當道而數請休致,及命下得溫旨,複學士銜,致仕。值歲凶,散廩粟,濟宗族及鄉人遠客之無告者。越七歲,以疾終。所著有《紫軒集》《重慶郡志》《蜀中人物志記》。

陳 瑛《明史 ·陳志傳》:志孫瑛,屢從出塞,鎮永平、山海、薊州城、雲州,獨石爽闓,有將才。

牟 俸《明史》本傳:巴人。景泰初進士。授禦史,巡按雲南。南寧伯毛勝鎮金齒,俸列其違縱罪,將吏皆聳。天順元年,出為福建僉事。成化初,進秩副使。久之,遷江西按察使,入為太僕卿。八年,以左僉都禦史巡撫山東。歲祲,請發濟南倉儲減價以糶,令臨清關稅收米麥濟賑,皆從之。時大饑,民轉徙益多,請敕鄰境隨所在安輯,秋成資遣複業。又乞開中淮、浙鹽百萬引,盡蠲州縣逋課。詔如所請,七月,又言公私困竭,乞開納粟例,令胥吏得就選,富民授散官,且截留漕糧備賑。十月複言:“今救荒者止救其饑,不謀其寒,縱得食,終不免僵死,乞貸貧民布棉。”帝皆嘉納。又檄發東昌、濟寧倉粟十萬余石為軍士月糧,以德州、臨清寄庫銀易米賑濟奏請,伏專擅罪,帝特宥之。複奏免柴夫折價銀,移河南輸邊粟濟山東,而別給銀為餉,山東輸京租二十萬石給本地用。十年又饑,請發倉儲出貸。撫山東五年,盡心荒政,活饑民不可勝數。以右副都禦史改撫蘇、松。以所部多巨室,禁索私租,勸富家出穀備賑,動千計,怨謗紛然。中官汪直有事南京,或譖俸。直歸,未發。俸初在山東,與布政陳鉞不相下。後鉞從容言俸短,直信之。十四年,議事至京,直請執俸下獄,半歲,謫戌湖,逾年卒。

賈 奭《蜀人物志》:巴縣人,景泰中進士。曆都禦史,剛介廉直,始終如一。

劉 岌《蜀人物志》:涪州人,清慎謙和。曆仕兩朝,以禮部尚書致仕,居家恂恂,鄉人稱之。《通志》按:劉岌,景泰甲戌進士。

徐 琮《榮昌縣誌》:邑人,景泰甲戌進士。任禦史,曆升貴州按察使僉事,執法明允,祀鄉賢。

蹇 英《明史 ·蹇義傳》:義子英,有詩名,以蔭為尚寶丞,曆官太常少卿。

明 輔《陝西通志》:巴縣舉人,天順初蒲城教諭,有師範,善教能詩,升國子學錄。

李 翔《明史 ·王徽傳》:憲宗即位數月,與同官王淵、朱寬、李翔、李銁疏陳四事。末言:“自古宦官賢良者少,奸邪者多。願法高皇帝舊制,毋令預政典兵,置產立業。惟厚其賞賚,使得豐足,無複他望。”其冬,帝入萬妃譖,廢吳後,罪中官牛玉擅易中宮,謫之南京,徽複與淵等劾之,詔謂 “妄言邀譽”,欲加罪。諸給事、禦史交章論救,乃並謫州判官。徽得貴州普安,淵茂州,寬潼川,翔寧州,銁綏德。侍郎葉盛、編修陳音相繼請留,不納。最後禦史楊琅言尤切,幾得罪。翔,大足人,天順元年進士,以判官終。

費 廣《蜀人物志》:合州人。以進士官禦史,天順初上疏劾石亨擅權,謫知永寧,改貴池,卒於官。廣為人秀偉嚴重,工詩文,著《約齋集》。

李人儀舊《通志》:榮昌人。天順中任禦史,疏劾總兵石亨,出知襄陽縣,後改荊州府,卒於官。《湖北通志》:知襄陽縣,以幹濟稱,擢荊州知府。

楊 芳《董光宏鄞令楊公傳》:字以德,巴縣人。天順丁醜進士,補宜黃令,朞年大治調鄞,鄞故越钜封編氓百萬東並海直走甄粵,群夷取道海門,餘皇鱗集居,民逐魚鹽利,因闌出海上為奸,又多巨宗大姓,聲勢相依倚,亡命無賴假名號以豪于市,白書摽市人金,莫敢誰何。俗又善訴,所競鎦銖氣相軋,則走訟私奉金蘄必勝。訟師隨而窟穴之聯綰糾結,使兩不可解或兩樹所援居間之牘與訟牒等。芳以至誠臨之,亡織巨難易壹稟於道,又出以鎮靜不為喜事態,鄞民望如父母焉。

蔣雲漢《一統志》:成化間,授大理知府,操守廉約,聽訟以善言,感動至泣,下引罪,然後剖決民,相語曰:“不畏公棰,但畏公唾。”去之日,行李蕭然。《雲南通志》:字天章,官至福建布政使。《蜀人物志》:巴縣人,天順丁醜進士。

郭 綸《江南通志》:字理之,長壽人。成化中知華亭縣,明查嚴整,未明視事,逮暮始休,盛暑不去衣冠,諸吏行文書外無敢出一語。時中貴至縣,僕從多橫索,綸按驛券無名者,叱左右,收縛之,自是豪強屏跡。

劉 規《楊廷和文集》:字應幹,巴縣人,舉成化五年進士。授余姚知縣,改麻城縣,十七年擢雲南道監察禦史,

湖廣貴州軍餉,以祖喪承重去,改山西道,出按山東,劾參政之不法者,反為所中,謫郁林州判官。明年遷新淦知縣,在余姚興利除害,勸學養士,不遺餘力。邑北濱海,舊有石堤捍潮,歲久圮,規增築之,逐無患。里甲苦供役,為省費數倍,每賑饑戶,與一票,親歷鄉落驗給之。聽訟,即時決遣,不輕械系。勢家請托,延坐公廳,令群吏侍,皆莫敢出口以去,在麻城亦然。為禦史摘發奸慝,而存心平恕慮,囚多所平反。以子春貴累封侍講學士,贈《尚書》。

江孟綸《蜀人物志》:江津人,進士。拜禦史,蹇諤敢言,巡按陝西,大賑饑民,辯民冤枉。所著有《梅庵集》。《通志》按:江孟綸,成化丙戌進士。

張禎叔清之子。《巴縣誌》:成化己醜進士,巡撫寧夏。廉儉有父風,以直言謫官,風節為時所重,祀鄉賢。

宋學通《武功縣誌》:字文淵,永川人,宏治四年除。善治威儀,與人接言笑,一無所苟。左右雖久侍,莫能揣摩意向。性蠲潔,謹守畏法令,嘗曰:“政在去其所害,而興其所利耳,他皆細故,故雖多,毋足校也。”於是極意砥礪,至里老書算與諸

在官人。終其官莫得民杯酒者矣。諸賦役事,期在均平,或百方籌計,善奸極巧之人,毋能肆其夤緣呼!集公事簡約省易,止責諸直年余,盡燕坐亡擾地里,遠近皆有定約,故卒亡後期者。又喜勸勵學校,日自督責諸生,諸生即有所毀譽,心不以易也,曰:“我職蓋若此。”後稷祠、祿野書院,皆所創建,民歡忻向工,若赴綯塗。居九年,以誣罷去,人莫不冤之,然益可以證其行事矣。康海曰:“予為生員時,宋侯執守莊嚴,蓋凜不可易。”雲:“有貴勢黃觀者,得罪人之賂,以宋侯與善也,托解之焉,侯卒不肯”,或曰 “此不可失歡者,公升止旦夕,倘弗利,奈何?”侯曰:“彼良善無辜而死,覬有以雪之。今予明知其事,又苟且弗決,是上負邦典,下負無辜鬼神,謂何?”竟坐法,不少貸。後所以成是誣者,此貴勢陰為之耳。

陳 厚《武功縣誌》:字熙載,合州人。承諸先生之後,其學又富贍可師也,故諸生咸敬愛之。

王 南《貴州通志》:長壽人,成化間任思南知府。才智穎敏,不撓於物,恤孤教士,重葺府署學校,民不知擾。

陳仲秩《陝西通志》:巴縣人。成化進士,知華州,蒞政精明,專以德治,杖人止示辱而已。母有賢德,每臨政,輒聽於屏後,決事失平,即擊屏以警之,故尤多仁恕雲。

楊 銓《江津縣誌》:成化甲午舉人。任雲南義門縣,聽訟明決,興學校,弭盜賊,清廉自矢,士民戴之,祀鄉賢。

黃 輔《一統志》:巴縣人。成化間以舉人任南安學正,後寓廣通,聚徒講學,士類多所陶成。

何仲山其先廬江人,仲山高祖萬戶侯。德明始以游宦家於涪,生舜卿,舜卿生清,俱以伯爵襲職,清沒于王事。子友亮以文弱辭蔭,由貢生任湖廣巴東縣。生仲山,成化丁酉舉人,授河南武安縣令。愛民若子,會鄰邑土賊作亂,率眾攻城,仲山倉卒被執,慷慨誓死。賊亦素重其名,縛高竿攢射之,脅使降,終日不能奪其志。賊義而釋之,倉庫無少損,且委金三百,仲山悉置文廟棟樑,上解組之日乃語其市民,俾取以修學宮。既歸,猶力學耄而不衰,司院以聞。卒後崇祀鄉賢。采劉茞撰《墓誌文》。

石敏中《一統志》:江津人,成化中知松滋縣。歲饑發賑,江漲增築堤防,會鄖襄盜起,軍供旁午,敏中指置有方,民不告病。

鄒 智《明史》本傳:字汝愚,合州人,成化二十二年鄉試第一。時帝倦於政,而萬安、劉吉、尹直居政府,智憤之。道出三原,謁致仕尚書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進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顧屏棄田野智,此行非為科名,欲上書天子,別白賢奸,拯斯民於塗炭耳。”恕奇其言,笑不答。明年登進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輔臣,亦雲任矣。然進退一人,處分一事,往往使小人陰執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天下事惟輔臣得議,惟諫官得言。諫官雖卑,與輔臣等。臣願罷浮冗,廣求風節。臣令仗下糾彈,入閣參議。霽色接之,使得畢誠盡蘊。今碩德如王恕,忠鯁如強珍,亮直剛方如章懋、林俊、張吉,不宜貶錮,陛下誠召此數人,置要近之地,使各盡其平生,則天心協矣。高皇帝制閽寺,惟給掃除,不及以政。近者舊章日壞,邪徑日開,人主大權盡出其手。豈高皇帝所許哉!願陛下念義理之難窮,考之經史,驗之身心,則聖學明而萬事畢治。”疏入,不報。未幾,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為其志且得行,乃複因星變上書曰:“利弊之本原在閣臣。少師安持祿怙寵,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挾詐懷奸,世之小人。此弊所當革者也。致仕尚書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書王竑剛毅可寢大奸,都禦史彭韶方正可決大疑,世之君子。此利所當興也。然君子所以不進,小人所以不退,大抵由宦官權重而已。陛下豈不知刑臣不可委信,然而不免誤用者,正心之學未講也。心發于天理,則耳目聰明,言動中節,何宦官之能惑。”帝得疏,頷之。居無何,安、直相繼罷斥。而吉任寄如故,銜智刺骨。湯鼐常朝侍班,智曰:“祖宗盛時,禦史侍班,得面陳得失,立取進止。君幸值維新之日,盍仿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往謁曰:“願公且勿受官,先請朝見,取時政不善者力請除革,而後拜命。若先受官,無複見天子之日矣。”鼐與恕亦未能用其言。會劉概獄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詔獄。身親三木,僅屬喘息,慷慨對簿曰:“智見經筵以寒暑輟講,午朝以細事塞責,紀綱廢馳,風俗浮薄,生民憔悴,邊備空虛,竊以為憂。與鼐等論議誠有之,不知其他。”讞者承吉意,謫廣東石城所吏目。至廣東,總督秦紘檄召修書,乃居會城。聞陳獻章講道新會,往受業,自是學益粹。宏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同年生吳廷舉為順德知縣,殮而歸其喪。天啟初,追諡忠介。《蜀人物志》:汝愚別號立齋,謫廣東石城吏目,其寫懷詩雲:“朝野方傳英主事,安危寧系小臣身。銀山鐵壁雖難動,玉色金聲本易親。人到白頭都是盡,事垂青史定誰真。夢中不識身猶系,又逐東風入紫宸。”辭朝詩雲: “雲韶聲靜拜彤墀,轉覺嬋媛不自持。罪大故應誅兩觀,綱疏猶得竄三危。盡披肝膽知何日,望見衣裳只此時。但願太平無一事,孤臣萬死又何悲?”

劉 春《明史》本傳:字仁仲,巴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及第,授編修,屢遷翰林學士。正德六年擢吏部右侍郎,進左。八年代傅珪為禮部尚書。淮王祐棨、鄭王祐檡皆由旁支襲封,而祐棨稱其本生為考,祐檡並欲追封入廟,交城王秉機由鎮國將軍嗣爵,進其妹為縣主,春皆據禮駁之。

帝崇信西僧,有綽吉我些兒者,封大德法王,遣其徒還烏思藏,請給國師誥命如大乘法王例,歲時入貢,且得齎茶以行,春持不可。帝命再議,春執奏曰:“烏思藏遠在西方。若許其齎茶,給之告敕,萬一妄有請乞,不從失異俗心,從之則滋害。”奏上,罷齎茶,卒與誥命。春又奏:“祖宗承前代舊,設立烏思藏諸司,及陝西洮、岷,四川松潘諸寺,令化導番人。貢期、人數皆有定制。比緣中國逃亡罪人,竄身在內,又多創寺請額。番貢日增,宴賞繁費,乞嚴其期限,酌定人數。並禁不得濫營寺宇。”報可。廣東布政使羅榮等入覲,各言鎮守內臣入貢之害。春列上累朝停革貢獻詔旨,且言四方水旱盜賊,軍民困苦狀,乞罷諸鎮守臣,不納。春掌禮三年,慎守彝典。宗籓請封、請婚及文武大臣祭葬、贈諡,多所裁正。遭憂,服闋,起南京吏部尚書。尋以禮部尚書專典誥敕,掌詹事府事。十六年卒,贈太子太保,諡文簡。劉氏世以科第顯。春父規,禦史。弟台,雲南參政。子彭年,巡撫貴州右副都禦史。彭年子起宗,遼東苑馬寺卿。起宗子世賞,廣東左布政使。檯子鶴年,雲南布政使,以清譽聞;鶴年孫世曾,巡撫雲南右副都禦史,有征緬功,皆由進士。

羅九鼎舊《通志》:合州人。成化間進士,任大理評事,多辯冤抑。致仕歸,杜門不事請謁。

曾 昂舊《通志》:銅梁人,成化中曆官知府。有文學,能知人,長於政事,所至常有去後思。

馮 衡《蜀人物志》:合州人。成化間進士,令吳江,著《強項聲俄》。拂衣歸,徒步數千里,與陳白沙游,白沙高其誼,以見一顏,其堂用唐人林下,何曾見一人詩句也。

趙 炯《蜀人物志》:永川人。成化中任瀏陽令,拜禦史,擢雲南副使。廉正明達,番漢悅服,以忤時相謫漢中府

同知。

王 儉《蜀人物志》:安居人。成化中曆官都禦史,政績有聲。

王 璽舊《通志》:合州人。成化中進士,授給事中,封駁奏對有聲于時,擢參議。浩然乞歸。

朱光正舊《通志》:大足人。成化中由舉人知河西,剛明廉謹,得吏民心,交阯侵邊,喻以大義,立退。當道書 “談笑

卻兵 ”旌之。

田 舜《何悌文稿》:字讓德,居合州之明月里。成化中,以蜀藩掾選授山西潞州判官,才能交稱。越數年有歸志,因念害政病民者,去後誰當複言,遂抗章以聞,報可利弊。次第舉罷而後歸家居,值歲饑鬻岳池,別業以濟親族之貧者,存活甚眾。孫璞,為南京戶部員外郎。

羅 勳《羅洪載文稿》:字卿續,號牧謙,永川人。成化丁未進士,授湖廣羅田令,遷浙藩經歷,多美績,持正不阿,當路忌之,用是偃蹇。始羅田比歲歉,賦繁徭重,民流徙相踵,又習俗頑悍。諸主邸祿米需索粉還逋負者,懼將群不逞。勳究其蠹所由,大振剔之利害,以次興罷,又以餘力廣儲蓄,積米穀,不下數萬,民不知凶年。學宮舊圮于水,謀遷之邑東。當考績,值近邑有警,巡撫以羅田當盜沖,乃奏留不遣。且委兼劇邑任有年,台薦銓曹郎有私憾者中尼之,遂有浙幕之命意不少動,修職益勵。嘗委察鹽司侵課,不旬月勘

,靡有遺漏。織染局舊以幕僚司事恒為胥匠,所

業於奸利,以故上貢不給而墨者,多貪敗。至是一洗積弊,鉤考有法供不後,時下亦頌其廉,丁丙艱歸,遂家食。晚自號無垢雲。

聶 賢《明史 ·馬錄傳》:嘉靖五年出按山西,而妖賊李福達以彌勒教誘民為亂,事覺,更名張寅,輸粟得太原衛指揮使。子冒京師匠籍,用黃白術幹武定侯郭勳,勳大信幸。其仇薛良訟於錄,按問得實,具獄以聞,且劾勳庇奸亂法。章下都察院,都禦史聶賢等覆如錄奏,力言勳黨逆罪。勳累自訴,複乞張璁、桂萼為援。璁、萼素惡廷臣攻己,乃謂諸臣內外交結,藉端陷勳,將漸及諸議禮者。帝深入其言,命取福達等至京下,廷鞫乃反前獄,抵良誣告罪。帝以罪不及錄,怒甚。命璁、萼、方獻夫分署三法司事,盡下獄嚴刑推問。乃具爰書,因列諸臣罪名,帝悉從其言。至十六年,皇子生,肆赦。諸謫戍者俱釋還。賢,長壽人,為禦史,清廉辱官,五年用薦起工部尚書,改刑部致仕,卒諡榮襄。《一統志》:正德中補湖廣荊南兵巡副使,駐襄陽,強毅饒幹,用修城及大堤築蔣家埠捍水,全活萬家。《雲南通志》:字承之,正德間任金滄副使,以祛奸厘弊為務。時大理有指揮,素貪虐謟媚貴官,賢至徐勸誘,使盡吐其私賄還故主,然後系之獄,聞者快焉。《蜀人物志》:宏治庚戌進士,由知縣擢禦史。

王朝祿《雲南通志》:江津人。宏治初任通海知縣,修學舍,增倉儲,以縣當衝要,里甲夫馬為累,請更協濟於河,民頌

其德。

陽德修《一統志》:長壽人。宏治中為松滋訓導,訓迪有方,寒暑課業不輟。

劉 台《巴縣誌》:字衡季,號是間,禦史規子,宏治壬子鄉舉第一,丙辰會魁。初授濬縣令,曆廣東提學,與兄春並有

文名,同胞兩解元,一時豔稱之。壽九十餘,有《是間集》。姚學禮《明史 ·陛

傳》:武宗即位,“八黨 ”竊柄,朝政日非。

偕十三道禦史,上疏極諫。疏至,朝事已變,劉健、

謝遷皆被逐。於是複上公疏,請留健、遷,而罪永成、瑾等。瑾怒,悉逮下詔獄,各杖三十,除名。後列奸黨五十三人,

等並與焉。學禮,巴人,家京師,宏治六年進士。正德元年公疏諫佚遊,不納,後起雲南僉事,終參議。

劉 茝《明史》本傳:字惟馨,涪州人,宏治十二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劾戶部尚書佀鐘縱子受球,論外戚慶雲侯、壽甯侯家人侵牟商利、沮壞鹽法,又論文選郎張彩顛倒銓政,有直聲。武宗踐祚,漸改孝宗之政,疏諫曰:“先帝大漸,召閣臣劉健、李東陽、謝遷於榻前,讬以陛下。今梓宮未葬,而政事多乖,近日批答章奏以恩侵法,以私揜公,是閣臣不得與聞,而左右陰有干預矣,願遵遺命。信老成,政無大小,悉諮內閣,庶事無壅蔽,權不假竊。”報聞。正德元年,吏部尚書馬文升致仕,廷議推補。禦史王時中以閔珪、劉大夏不宜在推舉之列。茝恐耆德益疏,上疏極論其謬。章下所司,是茝言,詔飭言官毋挾私妄奏。孝宗時,內臣出鎮,皆慎選。劉瑾竊柄,盡代以其黨。茝言:“用新人不若用舊人,猶養饑虎不若養飽虎。”不聽。尋與給事中張文等極言時政缺失五事,忤旨,奪俸三月。劉健、謝遷去位,茝抗章乞留,語侵瑾。南京給事中戴銑、禦史薄彥徽等,馳疏極諫,請留健、遷。瑾大怒,矯旨逮銑、彥徽下詔獄鞫治,並茝廷杖削籍。既而列健等五十三人為奸黨,茝預焉。瑾敗,起金華知府,舉治行卓異,未及遷,輒告歸。嘉靖初,起知長沙,遷江西副使卒。禦史范永奎訟於朝,特予祭葬。

梁 珠《銅梁縣誌》:宏治己未進士,由大理寺正出知大理府。廉正有幹濟,忤部使者,拂衣歸,祀鄉賢。江 玠《巴縣誌》:號鐵峰,宏治己未進士,曆官陝西參政。政尚平恕,時推清官第一,致仕歸,壽九十四,祀鄉賢。曹 勑舊《通志》:巴縣人,宏治壬戌進士,任刑部員外郎。治獄無冤,出使晉藩饋遺無所受,好古力學,為時所重。鄧 鎮舊《通志》:永川人,通六籍諸史,善屬文,性剛鯁,議論持正。成化中走京師,以言忤權貴,下錦衣獄拷掠,折

一足,既而放回,教授于鄉以終。楊應春《長壽縣誌》:正統時官太僕寺卿。土木之變,扈蹕有功。英宗復辟,特加太子少保。長於文學,著《世德補

拙集》。戴 錦舊《通志》:長壽人,舉進士。宏治中抗疏請除壅蔽,權貴忌之,中傷落職。貧不能歸,流寓徐淮間授徒自給,久之乃歸。著有《絅庵集》。餘能繼舊《通志》:長壽人。生平剛正,邑紳士憚服之。以鄉薦受枝江令,清正明允,德愛在民。恥阿權要,遂拂

衣歸。詹 奎舊《通志》:巴縣人,宏治己醜進士,為戶部郎,劾權奸掛冠,歸後以徵召複起,曆官十餘年,家貧如故。舒 表《銅梁縣誌》:字國中,號月川,宏治己醜進士,曆官貴州按察副史,吏治精明,祀鄉賢。夏邦謨《蜀人物志》:號松泉,涪州人,幼穎悟,弱冠登正德戊辰進士,官部曹。與楊慎結社唱酬揚,曆中外三十餘年,

所至有聲。後以戶部尚書繼熊浹為吏部尚書,小心縝密,清白自守。歸,又十年乃卒,年八十一。張 縉舊《通志》:巴縣人,正德初,曆官副都禦史,巡撫浙江,恩威並著,有保障功。劉鶴年《蜀人物志》:巴縣人,正德戊辰進士。仕禮部,戶部兵曹,操守潔峻,曆雲南參政,不持一錢,時稱廉吏。喻茂堅《明統志》:榮昌人,正德辛末進士,授銅陵知縣,擢禦史。巡曆有聲,出守真定、河間。政成,升貴州參政,福

建按察使,浙陝左右布政使,陟右副都禦史,入為刑部侍郎,進尚書致仕。曆官四十年,清若一節,時論歸之,贈太子少保。子祐溧陽丞,祜黎平知府,孫應龍寶慶經歷,應豸尋甸通判,應台貴陽知府,會孫恩恪戶部員外郎。舊《通志》:知銅陵縣,流賊猖獗,縣無城郭,茂堅內外設備,奪賊艦百餘艘,以卓異拜禦史,決疑獄,緝巨奸墨吏,解去。歷任陝西布政,時有花馬池之警,分兵退敵,賜白金、文綺。撫鄖陽,奉命勘楚世子弑逆事,疏上如議,特旌其直。總督漕運,適妖賊紅羅女反,設計平之,轉刑部尚書,疏救夏言,觸怒歸,囊無百金,年九十有三卒,賜葬祭祀鄉賢。《明史》:總兵李隆與巡撫許銘不相能,會支月糧嗾,部卒請增值,銘不許,遂圍公

,毆殺銘,焚其屍,五衛軍大亂,詔陳九疇為僉都禦史撫定之。巡按禦史喻茂堅發罪,乃誅隆,事在嘉靖元年。

趙 官《劍閣芳華集》:字維賢,合州人,楊慎榜進士,為南京戶科給事中,奉敕管黃冊。正德九年與張愈嚴共著《南京後湖志》八卷,言黃冊事甚備,楊廉、羅欽順敘之。李 邦舊《通志》:巴縣人,正德間以鄉薦曆員外,為人狷介莊嚴,凜然不可犯。胡守約《江南通志》:字希曾,合州人,知沛縣。中官史宣進貢,經沛陵轢郡縣,守約與宣訐奏被誣,系獄比鞫對持,論侃侃,得釋歸。舊《通志》:正德初以鄉薦授彭蠡知縣,值寇攻城,親出督戰,身被數創,遇異人療之不死,曆官知府。張 柱《貴州通志》:涪州人,進士,正德間思州府知府,性剛直,禁淫巫,興士類,重建學校。

劉彭年《巴縣誌》:字維靜,號培庵,大宗伯春子。正德甲戌進士,曆官貴州巡撫,禮賢育才,興利祛害,所至有聲,致仕歸卒,祀鄉賢。

楊 彝《江津縣誌》:正德己卯舉人,辛巳進士。初令宿松慈祥愷悌三載,行取擢禦史,士民遮留不得,建祠肖像祀之,官至河南按察副使。

羅洪載字道與,號滸溪,永川人,少穎敏,正德己卯領鄉薦,辛巳成進士。甫釋褐,上疏極言諸中貴用事不法狀,及東廠羅織鎮守貪殘,傳升官爵提督軍營數事,雲:“蕭敬在宦官內號為讀書能文,讀書足以益奸智,能文足飾奸言,奸智足欺天下。移主威,奸言足盜時名,惑主聽,天下事必至破壞。”疏上,寢不報。已複因災異奉詔言事,言皆激烈,風節凜凜,授戶部主事,監督通衢。會近衛有肆為侵牟者欲繩以法,謀先發,而前奸因中傷之,瀕死,賴九卿台諫連章救免,得左謫湖州判,尋遷二常州,俱有惠政。居恒購求秘書世所罕傳者,手錄之,且校且讀,猶諸生時。遷南京戶部尚書,尋歸,築室江滸之上,著有《滸磯文集》五卷,采其子羅廷名《滸溪公家傳》。《通志》按:洪載,辛巳進士,《傳》中作庚辰,誤。

鄔志皋字舜舉,號渝西,家永川,以奇童稱,言論慷慨,氣節端峻。正德季年,流賊充斥,兵憲張公諮弭盜狀,議欲建縣治以扼盜沖,乃條陳不可者八,張納之,賜彩帛、白金。楊侍禦按蜀,下檄求言,上治理七要,楊遇以賓禮。嘉靖丁亥,應貢,詣成均,中順天榜,選授山東鄒平令。值大旱,有方巫以禱雨奇技自許。曰:“左道也”,遣之,移時大雨。民有訟者,令自相勾,喚隸不得,輒下村落移晷與斷,吏無所容其奸。學舍傍重,立伏生祠。曰:“伏生從祀廟矣,茲非贅乎?”毀以修葺邑治之退堂。時應之京,朝議欲右之,而忤者當途,以孝感難治調補之,旌孝弟、恤耆耋、竄奸豪、修西湖書院,捐俸以供費,士風丕變。縣北鎮曰 “新店”,素為盜藪,悉捕治之,鄉人安堵。有積猾賄府,謀簽倉稅,執不許,而府簽者果敗事。巡按劾府回籍,志皋以廉能受獎。志皋曰:“禍萌矣”。乃解組歸,采羅廷唯文。

陳 鏸《明史 ·陳志傳》:鏸,總薊州兵,朶顏入寇,禦卻之。嘉靖初敘奉迎功,加太子太保,進少保,委寄亞武定侯,郭勳嗣伯。六十餘年卒,又五傳而明亡。

陳 仲舊《通志》:巴縣人,初任通判,擒賊有功,擢知府。解組歸,不入城邑,鄉人高其志節。

李秀春《蜀人物志》:長壽人,嘉靖乙酉舉人,前山西道監察禦史,巡視三關,巡按河南。時權相嚴嵩父子秉政,勢甚赫翕,沈練劾之,得嚴旨,謫戍邊遠。秀春抗疏爭救,有“陛下不斬嚴嵩之頭以謝天下,寧斬臣之頭以謝嚴嵩 ”之章。待命闕下,家書適至,問父母平安外,遂焚之,不復省覽,曰“勿使亂吾意也”,一時直聲轟都下,左遷閩之侯官尉。嵩敗,改授陝西按察司僉事。年七十無病卒,祀鄉賢祠。

馬 麟《一統志》:巴縣人,嘉靖中知嘉定縣。浚練祁塘十五里,凡七日而工畢,民用不擾,世享其利。

任 轍《一統志》:巴縣人,嘉靖間任大理知府。時有檄貨,大青督責曰:“至吏欲擇其尤者以獻。”轍曰:“此非可繼之物,汝不慮為民禍耶?”卒不上,旬月以憂去,民思之不忘。《蜀人物志》:嘉靖丙戌進士,知許州。歲旱,多方賑恤,擢守黃州。采木之役,曲為調停,民困以蘇。曆官貴州巡撫,計縛叛夷許吾等,邊陲奠安,卒于任。

高 懋《蜀人物志》:銅梁人,嘉靖己醜進士,擢監察禦史,論列有聲。常按九江兩浙,所至振肅風紀,多異績。遷湖廣副使,兵備辰沅,解五砦之圍,地方安堵。晉參政,遂謝政歸里。舊《通志》:兵備辰沅,時苗寇為患,每出密策,多所斬獲。

李純樸《張一鯤文集》:字文伯,號懷野,世家定遠。嘉靖乙丑進士,選刑部主事。以才調戶部,監通州,擢廣西道禦史。時當國議和,禦史葉某謫後無敢言不便者。總督王崇古為暗答請鐵器,純樸奏曰:“人臣謀國,當辨大體,請封貢失體甚矣。天之生物,予齒去角,外地不產

而徇其求耶?”兵部侍郎谷中虛等覆議。欲該鎮自行熔化,恐拂崇古意,故為推委計,臣以為大臣無有盡忠為陛下者,安望能折衝而致其命?疏入,用事者群目之。諸以建言獲遣,若鄭元宇、李月濱,純樸為申救。又疏辯科臣張齊之冤,複其官,按廣西。吏之墨者,望風解綬,去鋤奸,興利與督學。胡廬山講性理,學藝林向風,條上十二事。已行,謫判寧羌,移知監利。故事官池魚,鬻三百金為偕計吏費,悉生放之,不受鬻金。建大觀書院,置書千卷。大中丞暨禦史交薦,憾者益擠之,竟罷歸。卒年四十九。所著有《懷野文集》《奏議山居錄》《列仙詠》。《蜀人物志》:請以薛瑄從祀文廟,時論推服。舊《通志》:毀李士實碑,人稱為 “真禦史”。謫監利甃磚城。

曹 忭《蜀人物志》:巴縣人,嘉靖己醜進士,選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張永嘉座師也。忭以彭澤之獄,朝審時面折之,忤旨,逮錦衣獄,尋降謫歸。嘉言懿行,不勝殫述。二子一孫皆中進士,後學稱 “自山先生”。

譚 棨舊《通志》:涪州人,進士,居家孝友。後任陝西參政,曆官清廉。《通志》案:譚棨,嘉靖戊戌進士。

胡堯臣《蜀人物志》:安居人,嘉靖戊戌進士,授大理評事,升浙江僉事,遷副使,曆升浙江布政使。總督胡宗憲將殺,

淳安令海瑞從容曰:“海令但不善事上官耳。至其為政,古之循良不能過也。”胡意乃解。官終河南巡撫。居鄉謹厚有典,則人稱 “石璧先生”。舊《通志》:浙江賊江天祥反,擒殺之。擢湖廣參議,攝兵備,擒巨盜趙朝勝,事聞旌賞,遷副使,曆升浙江布政。時海寇王直招集倭寇,聯舟島嶼與內地奸民交通,沿海為患。以計招致,置諸法。拜副都禦史,巡按河南,尋卒。

劉起宗《明史 ·厲汝進傳》:巴縣劉起宗,疏言兩淮副使張祿廣通結納,如太常少卿嚴世蕃、府丞胡奎等,皆承賂受屬有證。帝怒,命廷杖六十,謫廣西典史。召為戶科給事中,延綏洊饑,請帑金賑救。終遼東苑馬寺卿。《一統志》:嘉靖中,任衢州推官。時礦盜盤踞銅山,起宗親率兵往攻,先遏其歸路,分兵三,疊陣以進。賊驚懼,潰走,夾擊之,俘獲甚眾,自是礦徒絕跡。《蜀人物志》:彭年之子,嘉靖戊戌進士,授衢州府推官,行取戶科給事中。戇直敢言,降邊方雜職。曆升甯國府知府,修書院,延龍溪、心齋二先生講學。又升湖廣提學副使。致仕,潛心理學,著《圜中圖說》。卒後,河陽陳文燭督學四川,列起宗名于坤維正氣坊,崇祀三省名宦、本府鄉賢。舊《通志》:謫荔浦尉,曆升苑馬卿。居官二十餘年,持廉守正,卓有風裁。《江南通志》:嘉靖中,知甯國府,負才疆敏,嘗檄諸蜀邑,

實田數,履畝丈量,官民均賦。剏陘縣水西精舍,置田膳多士。

冷 珂舊《通志》:榮昌人,登嘉靖戊戌進士。楊慎服其淵博,當道慕而造門,罕見其面。除中書,享年七十。

李臨陽《陝西通志》:四川江津人,性貞亮,由進士擢陝西按察使。去之日,士民遮道送之,士大夫為著《貞惠錄》。《蜀人物志》:嘉靖甲辰進士,曆官岳州知府,廉平惠愛。歲饑,多方賑濟,全活以數萬計,擢陝西按察司。

文 芳舊《通志》:合州人,號少江,嘉靖甲辰進士,官給事中。以忤嚴嵩父子歸,讀書奉母。母卒,廬墓,不入城市。時白蓮賊亂,過其門相戒勿擾。服闋後累征不起。

梁汝璧《湖南通志》:江津人,嘉靖中知湘陰縣,凡利害興除,條而鐫之,名曰 “板榜”,吏胥肅然。課士給廩餼,士喜

得師。以遷秩去,民立石,志其德。

梁希賢《湖南通志》:江津人,嘉靖間知安仁縣。涖任之初,辨偽印奸,斥革加耗,修學宮,遇旱祈禱,甘澍隨應。

李邦表《雲南通志》:定遠人,嘉靖間任楚雄府知府,操守廉介,久而不渝。建聚奎樓,聚徒講學,懲奸正俗,境內

肅然。

童蒙正《雲南通志》:銅梁舉人,嘉靖間永昌府知府,和易有為,擢福建鹽運使。

周世遠《蜀人物志》:江津人,嘉靖甲辰進士,曆官山西右布政。所在廉明仁惠,建有生祠。

劉應箕舊《通志》:巴縣人,嘉靖甲辰進士。初知余姚,曆擢陽和兵備。與督府王崇古處置俺酋得體,超拜僉都禦史。

官至副都禦史,巡撫大同。所著有《欵塞錄》《擊轅集續集》。熊動之舊《通志》:榮昌人,幼稱奇童,過目成誦,十二齡補諸生。長通五經,尤精二戴。中嘉靖丙午鄉試,年四十而

卒。生平一介不苟,里人欽仰。孫應占成進士,曆贈動之陝西左布政使。

任惟均《巴縣誌》:嘉靖丁未進士,令澄縣,繼知上蔡,並有聲,遷禦史,擢山東參政。剛正自持,不趨權勢。

張佳

《明史》本傳:字肖甫,銅梁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知滑縣。劇盜高章,詐為緹騎,入署劫索帑金。佳

偽書券貸金,悉署遊徼名召入,立擒賊,由此知名,擢戶部主事,改職方,遷禮部郎中。以風霾考察,謫陳州同知,曆遷按察使。隆慶五年冬,擢右僉都禦史,巡撫應天十府。安慶兵變,坐勘獄辭,不合調南京鴻臚卿,遷光祿,進右副都禦史,巡撫保定,道聞喪,歸。萬曆七年起故官,巡撫陝西,未上,改宣府。時青把都已服、其弟滿五大猶桀驁,所部八賴掠塞外史、車二部,總兵官麻錦擒之,將斬,身馳赦之,八賴叩頭,誓不敢犯邊。後與總督鄭洛計服滿五大,入為兵部右侍郎。十年春,浙江巡撫吳善言奉詔減月餉,東西二營兵馬文英、劉廷用等構黨大噪,縛毆善言。張居正以佳

才,令兼右僉都禦史,代善言甫入境,而杭民以行保甲,故亦亂。佳

召遊擊徐景星諭二營兵,令討亂民自贖,擒百五十人,斬其三之一。乃佯召文英、廷用,予冠帶。而密屬景星捕斬之,二亂悉定。帝優詔褒美,尋以左侍郎還部錄功,加右都禦史。未幾,拜戎政尚書,尋兼右副都禦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以李成梁擊斬逞加努功,加太子少保。成梁破土蠻瀋陽,複進太子太保。召還理部事,敘勞,予一品,誥謝病歸。越二年卒,贈少保。天啟初,諡襄憲。《蜀人物志》:所著有《崌崍集》。

郭嘉文《陝西通志》:大足人,嘉靖中,鄉薦授周至教諭,以身飭教,遷白河知縣。以德化民,未幾告休,民泣不忍別去。舊《通志》:告休家居,值蔡賊之亂,焚劫民居,望其廬舍,鹹相戒曰:“慎勿毀郭公室也”,其感人如此。著有《警心百勿篇》。

羅廷唯張國珍撰《墓誌》:字會甫,號貫溪,永川人,洪載子,嘉靖壬子舉於鄉,癸醜成進士,試改祠部。乙卯令棗強、棗號騎射寇者六百余,有許論者,罪當辟。諳寇出沒,令立功予宥,遂除群盜。有夜殺人出妻者,誤執其前夫劉美撰,拷掠誣

服數年,鞫知其冤,釋之。棗俗悍而輕生,小郤輒自經反坐之俗,乃革漢儒董仲舒舊祠于景德兩州,建太原書院以祀。仿董子種麥遺意,措粟二千五百斛,建廒貯書院。春貸秋不責息,勒石為永久計。治最三輔,拜禦史。疏上振綱紀,肅官方四事,會倭寇跳樑,詔遴邊才,議舉廢,論列侃侃。凡舉稍不當者,厘正無少避忌。疏上報可尋,命督理倉儲上糧餉,入議國計,賴焉。年三十三卒,所著有《貫溪文集》《琴音古選》《棗強邑略》《葵心亭紀聞》《裒萃漢相如子雲集音釋》。

梁 棟珠之孫。《銅梁縣誌》:字用隆,嘉靖乙卯舉人,授隆德教諭,遷潛江知縣,以治行擢知沅州。沅地瘠,困於征斂,且雜苗俗,棟條上便民十二事,行之,州用大治。遷嘉興同知,海塘潰,監司以棟才,檄董其役。取石于吳,日夜一舸浮震澤洶濤中,八閱月塘成,以勞得疾,致仕歸。

程 典《江津縣誌》:字五江,嘉靖戊午舉人,任湖廣遠安令,止一僕自隨。奏最當內召,適大學士張居正丁憂,檄典為治喪事,不應,拂張意,外補沔陽知州。考滿入都,以當路索賄,致仕歸,沔人懷之。

李 恒舊《通志》:銅梁人,嘉靖中貢入太學,大司成深器之,授奉新丞。夫馬皆捐俸辨之,二年免歸,囊不滿十金。雅志好修,里人重之。

吳鵬翼舊《通志》:大足人,嘉靖中舉人,知湘鄉縣,裁歲例千余金,催科一諭以理。邑有巨盜彭廷憲者,剽掠洞庭垂二十年,前令不敢問,鵬翼計縛之,遠邇稱快。

雷孔聞舊《通志》:大足人,少岐嶷,趙文肅貞吉見其文歡,賞之。嘉靖己未成進士。時嚴嵩當國,同第者往謁,閽人

難之,孔聞毅然返,嚴聞之,訝為耿介士。授辰州府推官,會土夷奪嫡,據印屢檄,諭之不服,孔聞至,以禮法化誨,夷悉畏服。遷戶部主事,尋乞歸。

江中躍《巴縣誌》:字峨東,陝西參政玠子。幼負宿慧,讀書十行並下。嘉靖戊午乙未,聯捷成進士,年

十六。官兵部主政,遷員外郎。乞詩文者,踵相接。對客揮毫,略不加點。升提學道,卒年三十二。

鄧之屏《蜀人物志》:字後冮,巴縣人,嘉靖乙未進士。為諸生時,以孝行稱。《府志》:之屏少從父合令京山,游高棨

門,得其傳,釋褐,後以南部郎出知瑞州府,以賢良著。擢蘇松兵備,明斥候練軍,實抑貪墨裁冗,複再遷廣東參政。致仕歸,卒祀鄉賢。

李仕亨《一統志》:銅梁人,萬曆中知善化縣。時遭旱疫,仕亨斥俸錢給饘粥藥餌,又力請蠲租賑恤,得報可,置義塚以掩胔骼。《湖南通志》:知善化時,尤惓惓興學造士。內擢主政,貧不能治裝,民勒石建祠以祀之。《貴州通志》:銅梁舉人,萬曆間思州府知府,置田贍士,賑恤孤窮,惠愛為多。舊《通志》:李士亨,銅梁人,號竹野。由舉人仕至副使,稱清白吏。通借二十年。持家儉約,課子力學,後二子養德、養志,同捷南宮。《通志》按:《選舉志》載,嘉靖辛酉科舉人李仕亨,銅梁人。與《一統志》、湖南貴州各省志合。舊《通志》:“仕亨 ”作“士亨”,疑傳寫之偽。又案:李養德、長德同登萬曆己未科進士,見題名碑錄。舊《通志》雲“養德、養志 ”亦訛。

徐效賢《陝西通志》:字宗義,江津舉人。嘉靖中知澄城,勤恤民隱、訪求利病,簡催科、息鬥訟、興學校、修武備,有古循吏風。時人有 “今鄭宛如古鄭,後徐又似前徐 ”之謠。歷任四年,卒於官。祀名宦。

蹇 達《蜀人物志》:字子上,號理庵,重慶衛籍巴縣人。父來譽以甲科官僉憲。生達時,夢神授以玉帶朱衣。幼不甚惠,十歲後一變穎利。十九舉鄉試聯捷,嘉靖壬戌進士。初任河南祥符知縣,升禮部主事,曆員外郎。中降,補幕僚,尋轉安慶府同知,平陽知府,升山東提學僉事。拔士之傑出者,自訓迪之:一為青州馮琦,一為新城王象晉,余亦皆為名臣。達再任開府,為兵部侍郎,晉尚書,協理戎政,總督薊、遼,加太子太保。在鎮邊警寧謐,百廢修舉,會稅璫高。淮肆虐於東,爭之不得,遂鬱鬱卒。贈太保,賜祭葬。所著有《鳳山草堂集》。《江南通志》:萬曆乙亥,授安慶府丞,攝篆望江,請城望江,七閱月告竣。明年,複董役城、桐城,後流寇殘破郡縣,二城獨完。

劉世會《蜀人物志》:巴縣人,鶴年之孫,嘉靖壬戌進士,授慈溪縣,升戶部主事,改江西道禦史,巡按江南,不攜蘇、松一物,擢太僕少卿。以右僉都巡撫雲南,削平緬寇,恢復三宣六尉。超晉右都禦史兼兵部侍郎。性醇孝,官京堂時父猶加以巨杖,怡然順受。清苦無所蓄積,唯一經教子。祀滇省名宦,本郡鄉賢。子綡,萬曆己酉解元;孫道開,崇禎癸酉舉人;曾孫如漢,順治己亥進士,曆官江西巡撫;元孫碩,康熙壬子亞魁。

高啟愚《銅梁縣誌》:懋子,嘉靖乙丑賜進士第三人及第,授翰林院編修,累官國子祭酒,翰林院學士,遷禮部右侍郎。

以典試命題忤旨免歸,修《銅梁縣誌》。張佳

稱其有史才。

趙可懷《巴縣誌》:字甯宇,嘉靖乙丑進士。由汶上令擢禦史,曆遷兵部侍郎,巡撫應天。興利除害,吳民戴服。調撫保定、陝西、福建,入為工部侍郎。稅璫陳俸暴于楚,激變,命往安輯之,晉兵部尚書。卒,贈太子太保,賜祭葬。可懷居官四

十餘年,曆撫五省,清貧如秀才,時祀鄉賢。《蜀人物志》:橫璫陳俸,暴楚激變,簡可懷往撫,遂定楚亂。以九載考績晉兵部尚書,巡撫如故。無何楚悍宗聚亂,鼓噪軍門,因開門出諭,申明祖訓國法,且戒標兵毋得入衛,計欲以靜鎮之,忽逆黨狂逞擁入,遂遇害,上悼之,贈太子太保,賜祭葬,蔭子中翰。《通志》案:《蜀人物志》載:可懷遇害事不詳,《縣誌》疑傳聞異辭也。

李之應《蜀人物志》:秀春子,博學高才,孝友有節。累舉不第,七十三歲貢於鄉。壽九十一,無疾而逝。以子仕震

貴,贈奉直大夫,祀鄉賢祠。傅 寵《巴縣誌》:嘉靖乙丑進士,曆官雲南按察使,廉平正直,遇疑獄不憚詳鞫,多平反。罷歸,卒祀鄉賢。孫學禹進士。鄢桂枝舊《通志》:大足人,嘉靖中舉人,知翼城縣。邑素難治,桂枝抑強裁冗,恤獄賑貧,境內大化。舊王府歲例銀百餘兩,悉取之民,桂枝申革之。擢知劍州,翼民遮道送。先是,麗江土夷鄰劍境,利田膏腴,前守聽民自賣,桂枝一切禁止。

土夷欲收其糧,潛以金饋。叱之曰:“賣田已誤,若糧去,土人不為我用,是重困吾民也”,竟不許。祀名宦祠。王 琬舊《通志》:巴縣人,嘉靖中領鄉薦,歷任廣東副使,著賢聲,至今所在思之。李 諫舊《通志》:合州人,號誠軒。弱冠登賢書,老成持重。初仕高邑縣,單騎赴任,九年不攜宅眷,衙齋清冷如冰。

上官鹹器重之,以為治平第一。居官二十年,歸囊無擔儲。暇日與農民杯酒笑傲,彈琴種花,有彭澤遺意。黃鉞、黃戩《蜀人物志》:巴縣人,以舉人仕,至知州,有賢聲,俱祀鄉賢祠。郭明鬱舊《通志》:長壽人,以鄉薦授學錄,深潛有識,所著有《五經注》《北山文集》。王明選《長壽縣誌》:明貢士,弱冠以文名,任陝西臨洮府同知。強暴斂跡,歌來暮者,比之廉叔度焉。及歸,以經學

教授諸子。年七十有五,無疾終,祀鄉賢。李文進國朝湯斌、李文進傳:巴縣人,嘉靖中舉進士,授衢州府推官,選給事中。陳邊計十二,事多見省納。京師有僧聚眾說法于天甯寺,文進上言乞捕外護為首者及通法師,按治其罪,諸郡邑名山古刹,如有假以講經聚至百人者,一體禁止。疏入,帝善之,命捕法師及寺主下錦衣衛勘問,禮部通行禁飭。出為浙江按察副使,巡視海道。改岢嵐兵備,升山西按察使。未幾,拜右僉都禦史,巡撫大同。三十九年九月,俺答入犯宣府、洗馬林及蔚州川。文進督兵策應,以功賞金幣,有加大同右衛。北曆玉林三百餘里,接東勝川地,曰“豐州”。中國叛人邛富、趙全、李自馨等居之,築城堡、宮室,甚壯麗。開良田數千頃,號曰板升。板升者,華言城也。以白蓮妖術誘眾入寇,中國甚被其害。是時俺答引眾西掠,文進慨然曰:“此中國隱患也,不取將不可制。”總兵劉漢及舊將俞大猷皆負勇略、喜功名,乃謀乘間取之。部分參將王孟、夏麻祿等五十三人率銳卒三千前,進、漢與副總兵趙岢等分三哨營于玉林隘,為後勁。孟、夏、祿夜半疾馳,昧爽及于豐州,鼓噪奮擊,斬首八十三級,生擒六十七人,縱火焚其宮室。時富先北徙,趙全走匿墩上,麻祿督兵掘墩,會俺答兵大至,乃引退自馨,僅而得免擒。其弟自橋及其母胡氏以歸,獲牛馬橐馳無算。往返凡五日,捷聞。帝大喜。漢等升職,文進蔭一子國子生,賚以金幣,逐進副都禦史,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益自奮發。逾年卒於官。詔祿其邊功,賜祭葬。簡 籍《蜀人物志》:巴縣人,由嘉靖鄉試官泰州學正,教士有方,年近百歲,誦四箴而卒。《江南通志》:籍為學正,清還泰州學田,增義田五百四十畝。王 春《巴縣誌》:少負奇才,學淹博,尤精易理。嘉靖中,以歲薦任安化訓導,聘修《楚志》。楊慎過渝,造其廬,考論奇字,著有《縉峰內外集》。夏子雲舊《通志》:涪州人,嘉靖中鄉薦。從趙文肅貞吉談理學,因歎曰:“丈夫不恥不聞道,乃豔一第耶?”自是躡屩為五嶽遊。久之,謁選知舒城縣。時有貴人道舒勢強甚,子雲故不為理,貴人踉蹌以去,竟坐不稱。調判寧州,遷判嶽州府。

治九溪,馭諸武弁,嚴毅不少假借威令,大行當道。屢薦,詔進五品服俸,升衡州府同知。尋引歸,所著有《少素集》。文羽鱗舊《通志》:涪州人,嘉靖中鄉舉任陝州知州,曆官廉平,居家孝友,尤以文詞著。夏 鏜《甘肅通志》:字梅原,大足人,萬曆九年知臨洮府。洮雖腹裹,而羌距河湟不遠,鏜慮河湟危則洮必危,請於

當途。議蓄客兵糧三千石、草四萬束,以備不虞。後邊有警,大濟軍需,人服其先識。《通志》按:夏鏜,嘉靖時舉人。曾所能《雲南通志》:涪州人,萬曆間任石屏知州。政務恤民,置社倉、修陂塘,民甚利之。舊《通志》:嘉靖中舉人,

居鄉著孝友聲。黃原道《雲南通志》:巴縣人,隆慶初任雲南府知府,剛直明斷,門無私謁,獄無淹系,百廢修舉。詹貞吉《貴州通志》:巴縣人,隆慶戊辰進士。萬曆二十年以右參議分守新鎮道,值播逆楊應龍將叛,人情洶洶。貞

吉特攜家至平越,以鎮人心,眾於是有固志。貞吉淡泊簡易,與民休息。時初設府,經制籌畫,心力交殫。蒞黔十餘年,比去,行橐蕭然。

文 作《蜀人物志》:涪州人,文德之從兄,隆慶戊辰進士。倜儻有才略,由聞喜知縣曆武選郎,出為榆林兵備,轉雲

南參政,分守臨沅。時羅雄土舍殺父據險謀叛,作奉檄剿之。賊黨再叛,複剿平之,先後以功上聞,特敕褒獎,升廣西布政使,暴終於場屋。

曹大

《明史 ·劉奮庸傳》:大學士高拱再起,任事頗專恣。給事中曹大

劾拱十罪,帝斥之。給事中程文因奏大漸構奸謀,傾陷元輔,罪不勝誅,章並下,吏部拱方掌部事,陽為祈寬,帝不許,竟謫幹州判官。大

,巴縣人,其劾拱,張居正實使之。萬曆中累遷右副都禦史,巡撫江西。舊《通志》:隆慶進士,初知祁門,廉平不苛,舉卓異,拜戶科給事中。謫乾州判官,尋曆遷僉都禦史,巡撫江西,懲酷吏、薦賢能、訪隱逸,甄錄遺士,多所成就。為言者所中,遂掛冠歸,行李蕭然。

劉世賞舊《通志》:巴縣人,少為文穎異,姜鳳阿、茅鹿門鹹器重之。隆慶中進士,曆官布政。居官二十餘年,清慎如一,處家溫儉,後人罕及。

帥 祥《銅梁縣誌》:隆慶辛未進士,知渭南縣,有聲,台使者交章薦之,擢侍禦。出按雲南,整飭風紀,屬吏憚之。累

遷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巡撫陝西,多惠政。何 圖《六安州志》:字三明,四川江津舉人。萬曆中官六安州知州,為政三月,威惠大著。及病,萬眾祈禱,至有刲

服者。卒之日,哭聲振野。

李繼東《湖南通志》:定遠人,萬曆初武岡學正。著有《學一圖說》,鐫石於明倫堂。

田大年《湖南通志》:字若彭,定遠人。萬曆初知華容縣,舉行義社倉法,修學築城,水旱力請蠲賑,雖婦人童子無不

稱之,祀名宦。劉時俊《尹申太僕劉勿所傳》:蜀昌元人,號勿所。性方嚴警敏,遇事敢為。成戊戌進士,觀政戶部。奉差山海勞邊,

就選得廬。繼調桐,繼又調吳。廬人尚鬼巫,行見祠像獰惡,問之,瘟神也,命壯士舁而投諸河,改其地為書院。至桐,有水多悍急,豪暴飽魚利,樹柵囊土迫流益迅,舟人時有及溺之虞。詰之,以課為解。時俊曰:“利一害百,不可也。”據實懇詳,遂為永禁。邑西偏界潛夙為盜藪,偵得其魁,牒潛其捕,因就縛,魁既死,群駭散屏息。再調吳,吳為江南大邑,賦役煩重,積逋相仍,而轉漕旗運,且以萬計。徵收繁難,弊在胥吏侵牟隱散,無可稽

。旗軍又每恃眾悍,多立名色,巧取於民,故正耗相侔,民力莫給。於是更為厘定,以十分為率者,僅七八分,且緩徵焉,漕運概以正一耗一為准。時中貴驕橫,前在桐稅事起,稅官因緣作奸,郡邑騷然。其主江北六郡者,冀監祿也,將至皖,時俊患之。伺其過桐,投刺備主人禮,杯酒款洽,謂之曰: “公此行亦大勞苦,餘撼不悉他。旁郡若皖屬,度可不煩,乃公慮,但額其數付之郡邑,計旦暮可立輸稅官,射利騷擾,徒敗乃公名耳。”監連頷之,皖遂不為稅害。至是,適吳民與織造孫監

,孫怒去,敕劉監代之。劉陰受孫意,將圖報,凡嘉、湖諸縣官,望風前膝,不勝淩侮,時俊義不辱。劉抵界及郊,不除徐彩服,命謁者投刺。劉倉卒中備賓主禮而別。既覺曰:“此縣官也,相見禮何殊前?”命丞簿傳更禮為謁,不然當劾。時俊笑謂丞簿曰:“我京秩官也,禮止此若,果劾,某亦坐聽。”劉知不可屈,明旦遂移舟入郡。邑有大豪,挾徒張大舶為鹽梟。吳中盜劫人金者,間窟藏人墟墓中。豪習知其敝利,其藏概掘之,大家先隴發幾盡,買胥吏為耳目,官府從無所問。會豪以他事至邑,收之,坐以重辟。豪故有力,多賄公卿,為關說,率不許。最後以台使者意撓,時俊立斃之,覆使者曰:“某已先死矣。”使者怒,求以事中之卒,不可得,乃止。邑南屬起長橋直接嘉興,舊有塘路。凡轉漕,官舫、商舶舉從此牽挽。路內齧湖水,外薄江潮,巳幾塌陷無存,夏泛秋潦,行者濡足悲號。時俊計前,此惟捧土障水,堤用不堅。乃度木石、量工力,蔔日興設,越兩月告成,得堤八十里,費計三萬七千零,未嘗煩官帑擾民間也。其綜理詳密,載《居官水鏡》中,名曰:“寶帶橋”,民稱為 “劉公隄 ”雲。擢南兵部主政,授南京刑科給事,首參大學士沈故座主也,人或薄之。曰:“定皇儲何事?相公意見少偏,不使相公負國家,正某之不負相公也。”於是直聲動天下。後階太僕寺卿,欲有所為,多阻格,遂乞骸骨歸里。天啟元年,適藺酋因援遼作變,樊龍等

撫鎮司道,據奪重慶,奢崇明及奢寅殘破南邊州縣,長驅直困會城,川中大震。時俊上疏請討,朝命即以為贊畫督兵。時俊匹馬赴京,懇辭不許,遂倉卒從湖廣招集兵將。時水西亦反,倡言由播出與藺會。時俊思播為兩省要地,剿水、藺二酋,道所必經,故先發賞銀,命劉孝持諭牒,獎勵將士,相機進取,於是大敗賊于金刀水。時俊旋至夷陵,發牒調遣各處土、漢官兵,命部下侯良柱先督眾赴渝,自由北路至保甯,會總督共議。時有戴僉憲者,曾令巴,亦令會同剿捕。戴為人貪婪奸狡,與賊交通,倡為撒關讓路之議。時俊聞之,對總督曰:“樊龍首惡,必不可寬,若張彤等能斬龍自贖,或可許以不死。”總督然之。時俊遂自保寧抵渝,塘報賊援兵已至白節驛,渝兵忿戴言,各潰散。時俊乃力阻讓路之說,將大兵駐劄佛圖關,招集潰兵,自引水兵于兩江巡哨,禁絕奸細,軍聲複振。明日賊出城衝突,出關中兵迎戰,敗之。賊欲渡水與援兵會對,江兵又敗之。援兵退,時俊督土、漢官兵追及,遂大敗之。戴

見連戰有功,又阻其讓路之計,遂詐為樊龍哀辭,密揭督撫及各鎮道。時總督因與議論不合有釁,楊鄖撫因分糧亦有釁,雖知其誣,圖報私忿,遂會科道題參。時俊方思殲賊,後直搗藺巢,掃清水西,乃甫複渝而朝命已下矣。會在朝,舊寮為代辯,事始得解。功加兵部右侍郎,崇禎三年追錄渝功,特贈兵部尚書,嘗編《存奇》以紀其事。所著書,在吳則《三邑人文》《居官水鏡》;在京則《仕途懸鏡》;在蜀則《存奇》。《江南通志》:字勿所,隆昌人。萬曆中知吳江,下車即令民具沿門冊,就冊摘大憝,曆舉其隱罪,人以為神。征輸先分緩急,賦辨而民不困。公餘每微服輕輿,講道學舍,雅好琴瑟,聲徹公廨。按:《進士題名碑錄》:時俊,隆昌人。《江南通志》同查時俊祖籍富順人,子孫蕃衍,析居內江、仁壽、隆昌諸縣,時俊宅墓皆在榮昌,究是榮昌人,尹伸撰傳不應舉昌元古郡也。

馮生虞《廣東通志》:字德卿,大足人,萬曆甲戌進士,知香山,有清操,遇事明敏,獄無冤民,巨奸皆聞風匿跡。時奉檄清丈,單騎齎具,不費民間一錢。造魚鱗,歸號冊籍,不爽尺寸。以最擢台諫,有骨鯁風。《明史 ·何選傳》:廷臣爭國本,多獲遣選,語鄭貴妃弟國泰,令以朝野公論鄭氏,禍福懇貴妃俾自請帝知,出選指銜之。未幾,吏部擬調疏,六日不下選,以為言謫湖廣布政司。照磨刑部缺員外郎吏部擬用選,帝憾未釋,謂特降官,不當推舉。切讓尚書孫丕楊等謫文選郎中,馮生虞等極邊而斥選為民,以閣臣言稍寬生虞等罰南京給事中任彥蘖抗章論救。帝怒,仍以雜職調邊方。天啟中,贈太常少卿。

卞孔時《明史 ·馮應京傳》:奉又誣劾武昌同知卞孔時抗拒,孔時亦被逮系詔獄。三十二年九月,星變,修省廷臣多請釋系囚,於是應京等獲釋,而孔時系獄如故。廷臣救者數十上,帝皆不省。四十一年萬壽節,葉向高複以為言,乃放還。熹宗立,起南京刑部員外郎。《程源文稿》:字汝行,江津人。孝友剛直,萬曆丙子舉人,補武昌同知。興利除害,士庶戴之。己亥,播州酋楊應龍叛,大中丞李化龍總師駐重慶,大將軍劉

由蜀、大將軍陳璘由楚,以孔時監璘軍,從白泥入。賊勢急,水西酋安疆臣與應龍世戚,通賊,孔時知之。計當事,夜易陳璘兵,急攻之,遂破賊,應龍自焚死。大璫陳寧以礦稅來楚,縱役恣暴,孔時面斥璫,列其狀於朝,璫大觖望。武昌民吳良球家富巨萬,璫利之,遂疏球逋賦。又直之,得不坐。璫忿甚,遂以阻撓稅法。劾之,上震怒,遣緹騎逮治下刑部獄凡十九年。吏部尚書孫丕揚、都給事中許宏綱、給事中孫繼善等交章數上,有“江漢之間難忘者德,播酋之役未酬者功 ”之語,俱不省。後以輔臣葉疏陳目前急務,一請釋久系五臣以去,就爭之,始得釋。天啟辛酉補南京刑部郎,甲子陪典雲南參政。時魏璫擅政,銓部郎王任傑阿忠賢意,左遷漢陽府知府,越二日,無疾卒于刑部任,南都為之罷市。《縣誌》:祀鄉賢。

文 德《蜀人物志》:羽麟子,涪州人。萬曆庚辰進士,授湖廣麻城令,有善政。行取禦史,巡按山西。暴終,不竟其用,人鹹惜之。

田大益《明史》本傳:字博真,定遠人,萬曆十四年進士,授鐘祥知縣,擢兵科給事中。疏論日本封貢可虞,又言 “東征之役,在將士,則當據今日之斬馘以論功;在主帥,則當視後日之成敗以定議”。時韙其言。母喪,除起補戶科。疏言 “陛下受命日久,驕泰乘之布列,豺狼殄滅善類,民無所措,願陛下惕然警覺,敬天地、嚴祖宗,毋輕臣工、毋戕民命、毋任閹人、毋縱群小,用保祖宗無疆之業。”未幾,極陳礦稅六害,皆不報。明年,疏論湖廣稅監陳奉救、僉事馮應京忤旨切責,時武昌民以應京被逮,鼓噪欲殺奉。大益因上言 “陛下驅率狼虎飛而食人,今四方觀聽,惟在楚人,陛下奈何猶戀戀不能自割也?萬姓見陛下遇楚事而無變志,知禍必不解,必且群起為變。此時即盡戮諸璫以謝天下,寧有濟耶?”帝怒留中。又明年,遷兵科都給事中。時兩京缺尚書三,侍郎十,科道九十四,天下缺巡撫三,布、按、監、司六十六,知府二十五,大益力請簡補,亦不聽。江西稅監潘相請勘合符牒,勿經郵傳,大益複守故事力爭。內使玉朝嘗言近京採煤,歲可獲銀五千,乃率京營兵劫掠西山諸處,大益言 “國家大柄,莫重於兵朝。擅役禁軍,請急誅,為無將之戒”。帝不納。遼東稅監高淮擁精騎數百至都城,大益言 “祖制,人臣不得弄兵。淮本掃除之役,敢盜兵權、包禍心,罪當誅。”帝亦不問。明年八月極陳君德缺失,言:“陛下專志財利,曾無一念及民,人怨天怒,妖祲畢集。陛下所以掩聰明之質,而甘蹈貪愚暴亂之行者,止為家計耳,不知家之盈者,國必喪。邇來亂政,不減六代之季,一旦變生,其何以托身於天下哉?”居月餘,複以星變乞固根本、設防禦、罷礦稅,帝皆不省。又明年,以久次添注太常少卿,卒官。大益性骨鯁,守官無他營,數進危言,卒獲免禍。蓋時帝倦,勤上章者,雖千萬言,大率屏置,勿閱故也。

倪斯蕙國朝劉道開、倪禺同傳:字爾淡,號禺同,重慶衛軍籍。嗜學至忘寢食,與同邑鄒庭彥齊名,登萬曆壬辰進士。宰蒲圻縣,發奸摘伏,敏速若神,秩滿行取,授吏部主事,曆文選郎中,正攝共掌六選,前此未有也。俄升太常寺少卿。歸養,構巴字園於城東隅。天啟辛酉,奢酋作亂,樊龍殺巡撫、據重慶,乃瀝疏叩闕,請兵請餉,擒賊平之。論功授一子、重慶衛世襲百戶。壬戌起為光祿寺正卿,丁艱不果,行服闋奉使冊封蜀藩,覆命升南京戶部侍郎。尚書張朴,魏黨也,挾勢相牾,遂上疏乞休,詔以尚書致仕。斯蕙好客,而遇族人殊薄。從孫倪大成發難,赴京陳請,群不逞,因破其家,抱恨卒。

熊應占《榮昌縣誌》:邑人,萬曆壬辰進士。初授主事,曆官陝西左布政。罷歸里,囊橐蕭然。在陝時清庫,羨餘銀十

余萬兩,緘封署,題曰:“遇歲饑,充正課。”其清介如此。卞承憲《江津縣誌》:縣南筍溪里人,萬曆壬辰進士,曆吏部稽勳司郎中。性憨直,杜絕私謁,典試河南,一時稱得人。李作舟《蜀人物志》:字二名,合州人,萬曆壬辰進士。督學浙江,有公明神速之目,行部所至,諸生問質經史疑義,縱

橫辯博。曆陝西布政使,分守榆林道,得邊人心。以病卒,路哭巷祭者不絕。子鳴

在里聞訃馳往,跣足被發,目不反顧,人稱孝焉。鳴

中戊午經魁,有奇才,未試而卒,州人建祠與鄒立齋、陳聘君同祀,名曰 “鄒李陳祠”。余自強《蜀人物志》:字健吾,銅梁人,萬曆壬辰進士,累官巡撫右副都禦史,政聲翕然。著有《治譜》一書,仕者奉為律令。子昌祚中己未進士,官都給事。以迕塚宰王永光,外轉順德知府。胥從化《湖南通志》:巴縣進士,萬曆二十二年知永明縣。憫恤里中,加意學校,創修縣誌,為文獻征。王世守《廣東通志》:合州人,恩貢生,萬曆二十三年知欽州。平易近人,費出不經者,悉為請豁。條陳九事,歲省千金。又計擒叛寇,擇遷學宮,以《州志》剝蝕,為捐俸重刻焉。戴章甫《陝西通志》:號以吾,銅梁舉人,萬曆二十七年任韓城令。

達明敏,催征不擾。李養德《劍閣芳華集》:字涵初,銅梁人,萬曆進士,曆官工部尚書。有《秋英墅詩》十三卷。崇禎間卒於家。弟長德,同榜進士,終長沙知府,著《治譜》。

楊 姜字尚父,號蘭如,又號具懷,江津人,萬曆庚子舉於鄉,除蘇州府管糧通判,尋遷本府水利同知,又遷海防同知。清夙蠹、卻常例,條為功令,廉能聲徹三吳。北糧之役再董其事,袖手謝貴要,無苞苴束修之饋。造賦役全書,開河道、修沙舡、造軍器、置營房,焦勞公事,不遺餘力,攝郡事以治行第一。征忤權璫,罷官歸。采李為閣文。

胡世賞《蜀人物志》:合州人,為諸生即以古人自期。萬曆甲午舉于鄉,辛醜成進士,授禮部主事,曆戶部員外郎,中出為荊州知府。荊,沖繁華麗。獨以淡泊自守,著剛正聲。尋擢上下江防道,至浙江左布政使,內升太常寺正卿,轉工部右侍郎。魏党禦史王時英參世賞,以鑽營得卿二,遂歸。及璫誅,起用刑部左侍郎,遷吏部右侍郎。視事有期,會監犯越獄,罷官歸。崇禎末複起戶部左侍郎,到官即以重聽告老,賜馳驛歸,仍給道里費,時人榮焉。性端介方正,外內嚴肅。嘉陵江北來直沖州城,言於當事,創修新隄,五年工始畢,百姓號曰 “胡公隄”。晚遭大亂,令終於家,年七十六歲。

蕭儀鳳《湖南通志》:號虞元,大足選貢。萬曆三十二年知興寧縣。律己嚴正,奸消吏肅,民不敢欺。以不苟合登下考,去任數十年,民猶思之。李士震《湖南通志》:震,長壽舉人,萬曆四十年知麻陽縣。政尚和惠,敦文教,勤課士子。升任去,士民為之臥轍。《蜀人物志》:任麻陽、翁源兩令,清廉慈愛,公庭無訟,民有疾病,手劑療之,至今稱頌。生五子,登科者四。鄧元忠《巴縣誌》:廣東參政之屏子,萬曆壬子舉人,知益陽縣。愛民禮士,清介自持,遷汝甯司馬。以不阿權貴謫歸,孝友端謹,鄉里引重。

喻思恂《榮昌縣誌》:字醒拙,號川石,榮昌人茂堅曾孫,萬曆丙辰進士。令柏鄉,調棗強,有治聲,擢山西道禦史。忤魏王當被劾歸,忠賢遣緹騎逮治。崇禎元年追回緹騎,複官山西道禦史。巡鹽長蘆,升太僕寺少卿,巡撫浙江,平海賊劉香。時倭寇出沒為患,恂捐俸節費,得銀二十一萬為防海軍儲,浙閩賴以敉寧。後以兵部侍郎致仕,甲申走黔中,憂瘁而卒,葬貴陽。

吳嘉賓《蜀人物志》:號灩石,巴縣人。清標玉立,弱冠登賢書,中萬曆丙辰進士,仕湖廣德安府推官。治尚嚴明,以艱歸。服闋,補江西南昌府推官,升南京吏部主事,再升陝西潼關道。以疾行至荊州而卒,性端嚴,門無賓客。劉五緯《巴縣誌》:字夢鳳,萬縣籍,萬曆己未進士,令無錫。有犯大辟者,介門下士,

以酒甕,貯兼金,緯郤之。董之威舊《通志》:合州諸生。萬曆間,妖賊田純聚眾攻城之,威率眾固守,城賴以全,又出奇擊。賊擒,其渠黨獻馘,軍門授以職,未仕而卒。

陳新甲《明史》本傳:長壽人,萬歷時舉於鄉,為定州知州。崇禎元年入為刑部員外郎,進郎中,遷甯前兵備僉事。寧前,關外要地,新甲以才能著。四年,大淩新城被圍,援師雲集,征繕悉倚賴焉。及城破,坐削籍。巡撫方一藻恤其才,請留之。尋進副使,仍蒞寧遠。擢右僉都禦史,代焦源清巡撫宣府。新甲以戎備久弛,親歷塞垣,屢疏請於朝,加整飭,邊防賴之。楊嗣昌為總督,與新甲共事,知其才。十一年六月,宣大總督盧象升丁外艱,嗣昌方任中樞,薦新甲。詔擢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會大清兵深入,詔新甲督所部兵協禦。未幾,象升戰歿,孫傳庭代統其軍,新甲與相倚仗,終不敢戰。明年春,畿輔解嚴,順天巡按劉呈瑞劾其逗撓,新甲力陳功狀,帝不問。既赴,鎮列上、編隊伍、嚴哨探、明訓練、飭馬政、練火器、

禁侵漁,諸事報可。十三年正月,召代傅宗龍為兵部尚書。自宏治初賈俊後,乙榜無至尚書者。兵事方亟,諸大臣避中樞,故新甲得為之。陛見,畢陳保邦十策,言天壽山後宜設總兵,徐州亦宜設重鎮,通兩京咽喉,南獲鳳陵、中防漕運,帝並採用之。複陳樞政四要及兵事四失,帝命飭行。十四年三月,賊陷洛陽、襄陽,福、襄二王被難。鐫新甲三秩,視事宛平,知縣陳景建言村鎮焚掠三所者,長吏當戍邊。新甲主其議,言能兼顧鄉城,即與優敘,若四郊被寇,與失機並論,帝從之。楊嗣昌卒於軍中,新甲舉丁啟睿往代,議者尤其失人。然傅宗龍、孫傳庭並以微罪系獄,新甲于召對時稱其才,退複上章力薦,兩人獲用,亦新甲力也。尋論秋防,功複所鐫秩。時錦州被圍,久有卒逸出,傳祖大壽語,請毋輕戰。總督洪承疇集兵數萬援之,亦未敢決戰。帝召新甲問策,新甲請與閣臣及侍郎吳牲計之用,陳十可憂十可議,而遣職方郎張若麒面商於承疇。若麒未返,新甲請分四道夾攻。承疇意主持重以待,若麟素狂躁,見諸軍稍有斬獲,謂圍可立解,密奏上聞,承疇奉密敕遂不敢主前議。若麒趣諸將進兵,以八月次松山為我大清兵所破,大潰。承疇又被圍於松山,新甲不能救。十五年二月,禦史甘惟鑅劾新甲寡謀誤國,請速令舉賢自代,不納。三月,松山、錦州相繼失,新甲屢乞罷,皆不從。當是時,闖賊蹂躪,河南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先後陷歿,賊勢愈張。言官劾新甲者章至數十,新甲請罪章亦十餘上,帝輒慰留。初新甲以南北交困,遣使大清議和,私言于傅宗龍。宗龍以語大學士謝升,升後見疆事大壞,言於帝。帝召新甲詰責,升進曰:“倘肯議和,和亦可恃。”帝默然,尋諭新甲密圖之手詔,往返者數十,皆戒以勿洩。外廷漸知之,於是言路譁然。給事中方士亮首諭之,帝慍甚,留疏不下。已降嚴旨,切責新甲,令自陳。新甲不引罪,反自詡其功,帝益怒。至七月,給事中馬嘉植複劾之,遂下獄。大學士周延儒、陳演力救,且曰:“國法:敵兵不薄城,不殺大司馬。”帝曰:“戮辱我親藩七,不甚于薄城耶?”遂棄新甲於市。厥後給事中沈迅力詆其失,帝曰:“令爾作新甲,恐更不如新甲。”初自陽和入都門,黃霧四塞,識者以為不祥,及是果應。

蔣世鉞《永川縣誌》:字振明。天啟癸亥奢寅叛,破重慶。川撫朱爕元招勇敢士,世鉞率鄉勇應募,造木鋴,殺賊有功。

曹邦化舊《通志》:江津人,以明經授吉安府通判。嚴正不阿,郡人劉給事忤時相,時相銜之,欲誣以事。邦化力為之

辯,獲免。遷寧州知州,子進可登科,報至,遂辭不就任。操行淳厚,卒祀鄉賢。

周應規《明統志》:銅梁人,知華容縣。廉慎愛民,振士風,除吏弊,董役武當山,卒,民皆號慟。

黃 榜《陝西通志》:綦江縣舉人,萬曆中知澄城。勤于民事,置學田、立義倉,又造木牛滾鋤以勸耕,當事皆稱其才。

夏可漁《雲南通志》:涪州舉人,萬曆間任歸化知縣。有清德,後升昆陽知州,百姓歌之曰:“公來蒞止,清慎而勤;公

今陟矣,民奚以寧。”祀報德祠。

田一井《雲南通志》:涪州人,萬曆間任呈貢知縣,大興水利,民感其德,立祠祀之。

程字鹿《合州志》:合州人,萬曆間舉於鄉。器量高雅,禦史彭瑞吾奏薦 “天下第一孝廉”,有司建坊旌之。後登進

士,任知州,多惠政,詔加四品服。致仕,祠鄉賢。馬攀龍《陝西通志》:號瑞州,巴縣人,萬曆中授韓城令。性慈惠介潔,丁田賦多溢額,逋負日甚。攀龍親經厘正,又

為酌田,分期灌水,隄堰疏濬,曠工必懲。遇旱,涕泣拜濤,焚爪自責,有膏雨之應。終其任,獄訟盜賊為之一清。遷興國知州。

張 鎔《貴州通志》:合州舉人,萬曆間知印江縣。清廉仁恕,建學宮、定規制,邑人歷久頌之。

曹進可《貴州通志》:江津舉人,萬曆中任黃平知州。當建設初,經理規制,綱舉目張,廉明慈惠,不愧父母。《蜀人物志》:曆官貴州新鎮道副使,撫苗有聲。從黔撫王三善監軍進剿大方,屢言苗性叵測,不宜深入。三善不聽,以及於敗,進可中石幾死,與所部數百人突圍而出。未幾,致政歸,優遊林下二十餘年,慕義好施,鄉人德之。年八十四而終。戶部侍郎倪斯蕙銘其墓。

喻應豸舊《通志》:茂堅孫,由恩貢任安寧同知,升尋甸通判,兼攝邑事,萬口稱喻。母卒於官,行李蕭條,不愧清白。

祀鄉賢。

喻應台舊《通志》:榮昌人,由舉人令漢陽,有恥效鷹鸇,居然鸞鳳之譽。性謙讓,雖童孺必禮貌之。平居愛民好士,歷任黎平知府,華夷悅服。卒祀鄉賢。

汪言臣舊《通志》:巴縣人,萬曆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監察禦史,巡按順天。時馮璫用事,以子民來謁,言臣絕

不與通,上疏白禦史劉台之冤,朝議稱快。發倉粟賑平山邑,饑民全活甚眾。巡廣東,治珠池盜萬人,擒其渠魁,餘釋弗治,民用欣服。再入京,多所論列,一時偉之。劉 綡舊《通志》:巴縣人,累代通顯。綡舉省元,雅負文學,尤有至行,閭里稱述之。

劉 紃《巴縣誌》:天啟選貢為鳳縣令。值秦豫多事,軍書旁午,調度有方,不以累民。曆權沔、洋二邑,多惠政。

塗有祐《陝西通志》:字受伯,銅梁人。天啟乙丑進士,任三原令。清慎勤敏,嚴城守、除寇盜、修學宮,善政多可稱者。

周禮山《江津縣誌》:字敬亭,天啟中明經。由新貢令升石阡知府。所至有令譽。明末歸隱五脈里,後吳逆屢征不就。

程大猷《江津縣誌》:字允軒,由明經歷官山東濱州知州。興利除弊,嚴卻苞苴,人立祠祀之。明季寇亂,孫源過其地,有大俠某知為大猷後人,脫之於難,其遺愛可想也。

周茹荼《劉君碩、周彝山傳》:字自飴,號彝山,別號丹井,涪州人,孝子

升六世孫也。父勤王討賊,因讒被議,茹荼奔走建白,事乃雪,著捷略。乙酉二月,遇健俠數十,擁廬跪請從戎,乃儒服出。報聞閣帥,令同川鎮賈登聯恢復省城。不一月永榮七城屢以捷聞,諭以孤軍不可深入,班師暫駐江津,兵馬委旗鼓。楊道成代茹荼,只騎赴桐梓省親,會病重,兵殺道成而散。病癒,複請命閣帥而重鎮。曾彥侯全師喪,亡兄建芳報沒江津,不避賊鋒,往收喪。入江津城,見兵將絕食,謁王鎮號瑞吾者,曰:“今日之利在食,宜移鎮真安山界,乘麥熟,因糧以徐規進取。”王善其議。八月,師進遵義,戊子複成都。拜湖南路正總兵,祖父俱晉榮祿大夫。因親病致仕。

龔三級舊《通志》:江津人,崇禎間歲薦,操履清正,任綏陽教諭,日與諸生講論,多所成就。升安順府推官,辭不赴任。

李芳曾《蜀人物志》:秀春曾孫,崇禎庚午舉人。初任湖廣崇陽縣,曆官清廉,士民愛戴。行取兵部員外,升吏部郎中。時苞苴盛行,公獨不與私交。入朝下車帷,不欲各官知其面。劉狀元同升之子三謁,不得入,謂同列曰:“李公真人中龍也。”致仕還里,潔風高節,以終天年。

劉 潛字用潛,時俊長子,天啟甲子舉人、崇禎辛未進士。歷任婺源、上海知縣,明久果斷,潔己愛民,壯年掛冠,時高論之。采《劉氏家傳》。

劉 泌字晉仲,時俊次子。七歲能詩,崇禎丙子省元。性至孝,事繼母喻氏敬,恪中愉婉備至。丁母憂,讀禮成都。戊寅李自成率賊十余萬來攻,泌分守西角門,繪《全蜀山川險易遠近圖說》,上于德陽王,懸之四門,聲言四方援兵克日進剿,自成解圍去。泌精天文太乙之學,知國將變,每泣下沾衣,遂歸。甲申亂後,全川已陷,大學士王應熊開府,督師川東。泌與共事,謂宜和戢諸將,沿江防守,應熊不納。閩都唐王授泌為黔都清監司,境內皆悍夷,掠劫不常。泌至,招勇士、示威信,治兵清道,夷人鎮服。丁亥,流賊破重慶,長驅夜郎,黔省失守。值藍逆變起,圍平越、都勻,諸夷乘亂聚掠。泌調選諸土司精銳數千設伏,斬首四百餘級,生獲其酋長,乘勝恢復貴陽,出偏師以救平越,黔事稍稍安輯。粵都桂王加泌太僕寺卿。百粵江楚已入本朝版圖,勻之達粵要地,泌乃疏通道路千里,內外調度,夷漢各置鎮守兵。己醜授泌巡撫,都鎮平黎,經理五省軍務,然每有奏議,阻於濫羊庸人,黔事益不可為。庚寅春,南安侯郝永忠以師壓勻境,縱使大掠,約泌往會,眾皆危之,泌單騎往,推誠曉以大義,兵始遲。未幾,滇襲平越,泌乃挈家赴粵,秦逆以精騎追之不及。是冬,兩粵又變,粵西僅存數郡。泌與督師程金一共事,日夜籌畫,國賊孫可望短泌,壬辰春,遂解任回黔。未幾,可望複以兵劫之,野服往見,可望知不可屈,聽其歸隱。丙申,滇雲有反正之舉,泌乃與程錢諸人密謀匡服,聞可望大敗,喜甚,繼聞其宵遁,蹙眉曰:“黔禍甚速,憂方大耳。”建議黔楚門戶空疏,瓦裂不遠,深為國家流涕,人多笑其迂。戊戌冬,會城告警,滇王走緬,文武狼蹌散失。泌追隨至永昌,病困不能前,歡曰:“臣隱忍至此者,本欲匡維社稷,今複何面目于草間求生?”遂不食不藥,南向衣冠,卒於彌勒寺,年六十。時長子泣侍于側,卒無一語及家事。康熙二年,始扶櫬歸葬榮昌縣故里魚池壩。在吳下時著有《長庵文集》《旅嘯集》,晚年著有《易解》,兵火之餘皆散失無存。附泌子善複挽歌:“天心鼎革,莫非數烈士;昧天不復顧忠魂,縹緲跨箕尾。孤子徒知風木慕,木欲靜時風尚拂。父喪子存惟慟哭,九京飲恨莫可言,今日陳詞應代讟。憶昔治平忽變亂,四海生靈受塗炭。中原久矣歎陸沉,僅余東南山一半。大廈既傾木怎支?滇黔分據自乖違。犯闕偽秦昧大計,至教覆敗奔燕畿。燕畿久操田父略,勝奕了了侍時著。貔貅百萬盡南侵,悍將猶器封賞薄。置酒高歌疏外閫,長驅如入無人境。羽書疊雪自黔來,大帥昏迷終不憬。千里黔疆已他屬,癡愚更欲煉奇術。四方鐵騎薄滇雲,滇雲始見征旗出。對壘安龍兵乍交,棄鼓拋旗解戰袍。平日自許裹革士,此日陣前風鶴逃。臣主倉皇難守禦,蒙塵外國作退避。吾父策蹇矢從龍,道染沉屙願莫遂。攀髯不及伏深山,望南不禁淚湧泉。背城有約知難踐,丹忱獨戴漢家天。瓢笠蕭蕭跋涉多,郵亭處處動悲歌。回首山川難指示,為道曾隨翠輦過。途中計日近昆明,氈帷在在聚紅纓。極目平原景漸惡,耳畔時聞笳鼓聲。父聞笳鼓益悲憤,漢宮今已歸異姓,許身殉國恥猶生。五內分崩病益甚,疾在膏肓徒瞑眩。起死回生父不羨,舁疾滇池誰氏依?孤臣僑寓彌勒殿,經略曾與王父交。

耳目偏知僧舍蕭,殷勤醫藥為調治,五倫獨將友誼昭。父巳堅心幸速亡,食不饗兮藥不嘗。臨終語不及家事,南向衣冠返帝鄉。天愁慘兮月光昧,云云愛雲逮兮書欲晦。風栗冽兮水波橫,鳥散亂兮聲難礙。造化固將烈士憐,孤子身如萬仞懸。豈惜相從泉壤下,獨遺靈櫬賴誰還?黔南有母幼有弟,父子繼亡愈憔悴。歸靈教弟責匪輕,視息苟存誠可愧。終天抱恨血繼泣,天外白虹應貫日。此際蕭寺倍悽愴,來宵知傍誰家室?罪哉子身當寸磔,慘哉國亡父當厄。萬里關山將起行,謹向先靈酹醴液。”

張複普《廣東通志》:字龍田,銅梁人,崇禎四年以鄉魁宰茂名。劭農造士,疑獄立剖,築南橋、塞新塘以備水患,以內艱去,士民追送百里。李芳聯《蜀人物志》:長壽人,之應孫,登崇禎辛未進士。曆山西提學副使,有才識,善於知人。調陝西鞏昌道參政。解組歸,閉戶著書。年四十五卒。李廷梁《湖南通志》合州貢生,崇禎五年知東安縣,切于愛民,貧不能婚嫁者資助之,以報勖升,民皆焚香錢送生祠祀之。王吉士《銅梁縣誌》:字鳳翥,安居人,崇禎丙子科舉人。授貴州湄潭教諭,升思南府推官,遷知南寧府。力陳時政之

失,忤權倖意,遂拂衣歸。廖維義《江南通志》:長壽人,崇禎時司訓徐州,以禦寇功遷穎上令。仁愛得眾心,屢卻巨寇,鄰邑避難者從之。尋擢禦史,百姓遮留號泣。龔懋熙舊《通志》:江津人,生而穎異,能識 “泰山石敢當 ”五字。七歲能文。崇禎己卯舉于鄉,時年十八,旋登進士,任太常博士。後以終養歸里,奉二人居山中,怡情邛壑,屢征不起。有《曆圖四書》講語梧竹居草。李庚齊《蜀人物志》:長庚弟,崇禎庚辰恩賜進士。初授陝西涇州知州,升江西瑞州府同知,兼管知府事,補戶部員外郎。掛冠歸隱,篤學不倦,得力于程朱,所著格言甚多。曹立卿舊《通志》:江津人,郡庠生。性端方,潛心經史以躬行實踐,為學言動不苟,為鄉里所矜式。獻賊據川,懸偽職逼勒士紳,立卿誓死不汙,尋卒於家。曹 恢舊《通志》:江津人,崇禎壬午舉人,任行人司。博極群書,究心濂洛之學。後罷官里居,以學行教子弟,年八十有三猶披覽不輟,與同里龔懋熙俱稱典型,學者宗之。程 源《江津縣誌》:崇禎癸未進士,才氣膽略不可一世。釋褐後,以闖賊窺潼關,上書陳剿寇十策,不報。甲申聞變,舉義天津,出入寇穴,攜毒藥,以死自矢。唐王聿鍵立於閩,召官太常卿,使粵。聞唐王敗死,乃擁立永明王,授都禦史,晉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經理滇黔蜀楚,督戰克捷,有功。偏橋之役,為王祥所執,七日不食,卒以大義服祥,解黔蜀諸鎮爭之難。明祚既終,悲憤,疽發於背,卒。張 翺巴縣人,隱居樂道,多善行。壽百歲,後生請見者,猶能講說先正格言。子四,教官、教諭壽八十有九。孫孝,萬曆甲戌進士,曆官按察使。李之華巴縣人,字元白,崇禎丁醜進士,任宣大屯田推官。為人磊砢,負才氣,工詩詞。甲申之變,潔身高蹈匿深山,齎志以終。

國朝

巴縣

劉道開《通志》:字非眼,號了庵,母夢蓮花繞屋而生。道開幼即穎異,博涉經史,天啟辛酉科初觀場于成都,歸而樊賊之變作,道開偕妻袁氏、兩弟三妹侍祖母陳氏,陷圍中。凡七閱月,餓幾死。巳而曰:“同死無益也。”乃設計跳城先出。城外懸厓三十餘丈,若有物承之者,略無損。於是結軍營壯士之有義勇者,於城破日率所部救陳氏於烈焰中,而妻與弟妹咸獲全。事平後,雖屢躓場屋,而益肆力于古。癸酉,以經義獲雋。甲申,獻賊犯蜀,道開挈妻子避深山中,兵不能及。會國朝初定,蜀川東北先入版圖。時巡撫李國英與道開一見即相推重,在幕多所贊畫,五年乃去。而適秦設館於洋川,勤於課讀,成就甚多。順治甲午,子如漢舉於鄉,己亥成進士、入翰林,迎道開就養入都,逾年卒,時七十一歲。道開為人質直好古,著作甚富,有《楞嚴說通》十卷,自謂精神所在。又有《自怡軒詩文集》《擬寒山詩》《巴令王子美死節傳》數種。

劉如漢《通志》:字倬章,號雙山,道開子。順治己亥進士,改庶吉士,授職檢討,後擢兵科給事中。章數上,皆報可。累遷副都禦史,巡撫江西。未抵任,丁父憂,哀毀骨立,尋以疾卒。賜祭葬,祀鄉賢。

周廷鳳《永州府志》:重慶人,知永州府。時湖南新定,猾蠧乘勢為奸,掾吏張國薦羅織紳士,廷鳳詣獄親訊之,悉得其冤,狀請于分司,置國薦法。不聽,廷鳳乃具揭憲府,力鋤其奸,每見諸生,即引見政事庭,娓娓誘掖。人問之,曰:“國家新有,南服正賴我輩振起耳。”去之日,鬻袍馬治裝,永人為泣下,有私祀於家者。

賈 銓《通志》:字公簡,康熙癸醜歲貢。吳逆迫以偽職,銓百計逃免。後居家授徒,多所成就。付良辰《通志》:字慎全,號潛齋,先世漢陽人。少游周至李二曲之門,複受業射洪楊愧庵,得聞道,尤邃于易,邑人馮鼎心異之。同郡蔣馝、鄧應宿,瀘州林中麟,峨眉張天衢群相講學,推辰為祭酒。出,所著《困學錄》與諸子相切。劘壽八十四,無疾而逝。簡 上《通志》:字謙居,號石潭,巴縣人。性至孝,歲饑,孤身千里外負米養親。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順治辛卯舉於鄉,知山西钜鹿縣事,以廉能擢吏部郎中。康熙己酉督學江南,以廉介自矢,試卷躬自批閱,所取拔皆知名士,其黜落之卷,亦加評定,士心靡不傾服。旋補廣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上同僚有幹,請上,卻之,崔因銜之。崔升粵藩,獲巡撫事,誣奏上與故巡撫郝某有交結,事系於獄。上無以自明,吞金而歿。翌日,崔方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俯伏謝罪,即氣絕。上居官所入廉俸,輒周給族黨之貧乏者,家無所儲。著有《四書匯解》行世。吳伯裔《通志》:號超庵,巴縣人,康熙中貴州武舉。吳三桂叛,蹂躪巴蜀,裔從事戎行,平定重、夔、保、順,有軍功,曆浙江提標遊擊,調福建海澄。致仕歸,陶情詩酒,足不入城,時人高之。趙 璐《通志》:康熙庚午舉人,任城步縣知縣。質實廉謹,留心撫字。每讞一獄,必虛衷體訪,務期無枉無縱而後

已。平時無疾言遽色,馭眾以寬。然性頗憨直幹,以非禮必正容而郤之,雖上官不計也。以最行取主事。劉 慈《通志》:字康成,號鷺溪,康熙壬午舉人,授福建將樂縣知縣。好古力學,著有《鷺溪集》。李以寧《通志》:字朗仙,號雪樵,康熙壬子舉人。從王士正、施閏章遊,並受詩學。後官廣東西寧縣知縣,公餘,進諸

生講授詩、古文法,士人愛之。歸里,以衰病杜門。所與游者,好古之士五六人而已。著有《綏山草堂集》。周國彥《通志》:字容庵,以明經授湖南道州州同,尋升道州知州。已得請適,遘疾未任,辭職,家于武昌。康熙丁卯回籍,壽八十卒。國彥性剛直,多面斥人過,鄉里敬憚之。而憐才樂善,誨人不倦,在職勤慎,解官後食貧,未嘗以私幹人。其篤學敦品,為邑典型雲。周開基《通志》:字堯農,號邵村,國彥子,康熙辛卯舉人。性孝友,撫其季弟豐,克有成立。篤志好學,工詩文。官中江教諭。致仕歸,兩舉鄉飲大賓,卒年九十有四。周開豐《通志》:字駿聲,號楳厓,康熙庚子舉人,官福建龍岩州州判。致仕歸,與龍為霖、何鉽等結為詩社,於東川嘯歌自樂,舉鄉飲大賓。主講東川書院,邑令王爾鑒纂修縣誌,豐校訂之力為多。覃為穀《通志》:字罄宜,號穎長,康熙癸巳舉人,官廣西修仁縣知縣。少負文名,謂舉子業不足,為肆力于古。有《見山堂詩文集》。高繼光巴縣人,字熙載,雍正壬子舉於鄉,乾隆丁巳進士。入翰林,大考屢試第一,文章品行冠絕一時。周文恭公海山更推服,篤摯其訓。後輩為文啟鑰於考亭,傳注折衷於性理。《近思錄》:以《五經》為根抵,以史漢擴識見,蓋實有道之言也。著有《離騷經注》《森玉堂文集》行世。羅醇仁字濟英,號嶽峰,乾隆乙丑進士。性孝友,弟守仁卒於官,拮据。歸其喪,撫孤姪如己子。妹孝姑殉母,醇仁表揚之。少讀書高嶽山,足不出戶,文名噪巴蜀。兩掌東川書院,多所成就。著有《嶽峰集》並《中巴紀聞》。邑令王爾鑒修邑乘,多取裁焉。冉廣燏《通志》:字綗庵,號櫟溪,乾隆壬辰科進士,任山東屯留縣知縣。屯留風俗樸陋寡學,為設麟山書院,延師訓課,文風一變。在任一年,政簡刑清,民愛戴之。年六十余解組歸里,家徒四壁而胸懷淡泊,樂於訓誨,四方從遊者,計數百人,登甲科者累累。所著有《寓庸堂文稿》《二柳山房雜著》行世。張 錦《通志》:字春江,幼孤,家赤貧,奮志詩書,潛心理學,弱冠補弟子員,食餼於庠。巡道張九鎰、邑令王爾鑒鹹器重之。乾隆甲午科舉於鄉,甲辰成進士。年五十二卒,人鹹悼歎焉。雒 昂巴縣人,本姓蕭。嘉慶四年,教匪滋擾川楚,昂上書陳剿撫四策,隨帶鄉勇從征,以軍功授漢陰別駕。嗣因生擒首逆張士雲,擢邠州牧,賞戴花翎。遷湖北荊州知府,升任甘肅西寧道,均有善政。罷歸,購書數十百種,分貯錦江、東川、涪、合、江津各書院,啟迪後學。複捐資生息,助鄉、會試公車旅費。又設義學、建茶亭、施藥餌棺櫬。子本源,戶部郎中;承

源,雲南路南知州。曹 坤《通志》:字簡能,號寧一,歲貢生。博學淹貫,穎悟過人,通性命之源,達程朱之蘊。學使羅典目為國士,屢困

場屋。壽八十二而終。

何仕昌《通志》:字天一,歲貢生。抗志希古,篤學勵行,忱情泉石,不樂仕進。授徒縉雲山,多所成就。

朱 稑巴縣貢生,字稼軒。幼聰慧,年十八補弟子員。棘圍十六戰,不獲一第。天性孝友,伯仲兩兄拙于謀生,屢破其產,稑輒割己產濟之。又以先人祠墓在涇縣,跋涉萬里,葺祠墓、置祭田,奉父母木主入祠而享祀之,往復者六,蓋其天性至周至慎也。又創設德餘堂、義塚,重修育嬰堂。晚年著作尤富,有《歷代統系》《紀元考》《經義廣錄》《易解備忘抄》《昏喪禮直指》《經史須知》《循良軌范》《詩韻紀名》等集行世。子澧,嘉慶庚申舉人,山東館陶縣知縣;孫栻,道光壬辰舉人。

孫 玨巴縣舉人,任貴州修文知縣。潔己愛民,告歸,囊無餘積。子熺光,嘉慶庚申舉人,官山西太谷知縣。三年報最,以循良卓異保薦。不樂仕進,解組歸田,不入城市,達官罕識其面。兄灼光,嘉慶戊辰舉人,文章品行尤為世所推重,未仕先卒。

馬建紀巴縣人,乾隆三十二年以行伍從征緬甸,三十六年從征金川,以戰功曆升綏甯營千總。六十年,擊遁秀山、黔、楚逆苗,補本營中軍守備。嘉慶元年,隨督臣孫士毅攻克湖北來鳳縣賊寨,賞戴花翎。旋從觀成剿首逆覃加耀於巴東,焚其巢穴,擢襄陽營遊擊,剿川楚教匪。五年,升山東萊州營參將。十八年,山東教匪滋事,偕運司劉清進剿,克復定陶,擒獲教首趙文祿、偽號二大王蕭保,火焚曹縣賊寨,賞副將銜並四喜玉牒。又生獲滑縣賊目曹光輝,殲斃偽元帥袁興邦及偽周將軍,山東肅清。十九年,由臨清協副將升登州鎮總兵,調廣東陽江鎮,又調福建漳州鎮。二十四年,以病乞休,支食全俸。長子承德,由行伍任湖北提標、左營把總;次子承舉,任甯越都司;次孫垂,榮蔭主事。

李東山巴縣人,以戰功歷任天津鎮總兵,恩賞頭等侍衛,在大門上行走。子暹科,恩蔭六品主事。

段 琨巴縣人,乾隆癸醜會試揀選侍衛,歷任江南水陸提督。時有柳占魁由行伍任江南都司,周致榮武舉揀選衛千總。

江津縣

王命來《通志》:字綸如,崇禎壬午舉人,任貴州石阡府推官。國初轉蒙化同知,多惠政,尋遷黔西府知府。黔西,即土司安宣慰地,改土新設撫,綏有方,苗民悅服。

周伯久《通志》:順治庚子舉人,官嘉定州教授。喜讀書,工小楷,手錄秦漢古文、諸子、唐詩及所訂岐黃等書各尺許。甲寅滇藩叛,迫以偽職,不受,幾被禍。年七十三猶手錄《史記》《文選》成帙。

夏 珙《通志》:生五歲而孤。甲申之變,年方舞勺,雖顛沛流離,於學無不所窺,為文援筆立就。康熙壬子舉人,著有《書空錄》。

劉 鍹《通志》:字屏山,康熙甲戌進士,任浙江桐鄉縣知縣,曆署海鹽、石門、德清,多惠政。己卯南巡,駐蹕皁林,賜禦書墨等物。在任勤於課士,後卒,崇祀名宦。

袁州鎏《通志》:康熙甲子舉人。性穎悟,目可數行。任河南光山縣知縣,潔己愛民,歷任五載,以憂歸,光邑士民建祠祀之。抵家,囊橐蕭然。卒年七十,著有《質可詩集》。

李伯順《通志》:康熙辛酉舉人,任簡州學正。生平操潔行方,人不敢幹以非禮。鄉里有過者,懼為所知,擬之王彥方雲。學問淵洽,喜獎後學,訓課多所造就。

王名符《通志》:字輯瑞,命來少子,康熙辛酉舉人。任蓬州訓導,陶鎔士類,多所成就。三年,辭職歸,送者數百人。生平淡情榮利,肆意林泉,種竹栽花以自娛樂。太守陳邦器書 “仙池花史 ”以贈,因號 “花史”,作《花史傳》。尤工書善畫,著有《淡墨齋詩集》。

王書升《通志》:字秀庵,幼失怙,事母以孝聞。中康熙癸巳科舉人,任直隸河間府吳橋縣知縣。值邑大旱,禱雨立應。設立義學,有廉能稱。時臨邑東光、甯津、景州被水災,奉委查辦,賑恤有方。會上官欲于境開河分殺水勢,士民泣請,以為未便。即自繕文力陳其害,曰:“吾官可去,河不可開也。”後開河之議雖寢,究以此獲咎,三載被議,宦橐蕭然。卒於保定,各邑醵金助之。

程于夏《通志》:康熙舉人,授桐梓縣訓導,因母老,辭不赴任。博涉經史,著有《歷代典故》。素性憐貧好施,一日途遇舊傭者衣甚褸,即解衣衣之。年八十卒。

程於衡《通志》:字公權,操履端方。幼值世變,絕意功名。力學不倦,文章超逸。子航,康熙癸酉舉人,官直隸鹽山知縣,迎養不就,年八十二卒。曹文龍《通志》:號石航,康熙乙酉舉人。性孝友,好賓客,不問家人生產。博聞強記,每為文,操筆立就。富於圖籍,手一編,無間寒暑。仕廣西北流縣知縣,調興業,未赴任,尋卒。周佲祚《通志》:康熙己酉舉人。博學,工詩、古文、詞,下筆敏疾,有倚馬才。書法尤精妙,時人稱之,有“胸藏二酉、筆妙生花 ”之語。壽七十終。李 專字知山,號白雲,貢生。記問淵博,善蜀文。雍正間與修《四川通志》,後移家遵義,終老黔中。

潘 治《通志》:字子政,雍正癸卯舉人,任陝西咸陽縣知縣。會審白蓮教案,無辜被捕者,鹹與省釋,頗多全活。被議後,複委辦甘肅柳林湖水利,著有勞績。歸里,奉母盡孝養。究心理學,著有《四書體認錄》《五經輯要》《菜羹記》《一得錄》《婚喪禮說》等書。課子廷颺成進士,勉以居官當潔己愛民。壽七十二卒。治素性剛方,飭行過峻,不宜於俗,識者悼之。

周章煥《通志》:字堯文,雍正丙午舉人,任直隸南和縣知縣。多惠政,開澧河,建書院,興學校,後升山西永寧州知州。年六十余卒于任。王名必《通志》:字時可,入太學。博學高才,瀟灑絕俗,與游皆一時名流。年七十餘卒,著有《亦蘭居詩集》。羅其參《通志》:字敬輿,雍正己酉拔貢。歷任安徽霍邛、懷甯、祁門知縣,以賢能著。生平言行不苟,婚祭一準家禮,力排異端,其崇正黜邪,有足嘉雲。程 昇《通志》:字明高,雍正己酉科舉人,任陝西西河縣知縣。潔己愛民,聽斷明允,士民感戴。三年解組歸,年七十卒。

王家駒《通志》:字子升,性聰慧,少有神童之目。年十一補弟子員,中雍正壬子副榜,乾隆庚午領鄉薦,庚辰成進士。生平恬淡無所好,博覽《十三經》《廿一史》及諸子百家之書。酷嗜《文選》,嘗手錄三過,記誦無遺。所作詩文為時傳誦,蜀中文獻首推之。

長壽縣

李瑞鶴《長壽縣誌》:字雪卿,崇禎己卯舉人。蜀亂,避居貴築,孫可望聞其名,欲官以督學,遂逃去,薙發為僧。楊茂勳撫黔時,以禮致之幕下。雪卿以方外服見楊延,為子師。歲時贈遺,一無所受。後病卒,楊使人獲喪歸。生平喜為詩,著有《燹餘詩集》若干卷。

李開先《長壽縣誌》:號傳一,崇禎己卯舉人。滄桑後,隱居不仕。總制李公國英聞其名,檄郁山鎮總兵秦篤明以禮致之。開先著黃冠以行,李不之強,特旌其門曰 “東川文獻”。年九十三歲卒,預作《自祭文》《訓戒文》並《居喪禮儀》以示子孫。著有《天臺山房集》行世。

王長德《長壽縣誌》:字清常,崇禎壬午舉人。性聰穎,自幼恥為章句學。國變後,教授生徒自給,年九十猶讀書不輟。兵火後舊稿存者無幾,如《西陵風土記》《廣信道中作》,二首已足雄視百代矣。喻守先《長壽縣誌》:字瑞寰,崇禎間由庠入監,任貴州貴陽糧捕府。解組歸,樂志山林,自號 “覺燾真子”。年七十餘,沐浴整冠,端坐而逝。著有《孝弟文行》巳篇。李先值《長壽縣誌》:字大常,明貢生,曆廣西灌陽、貴州新貴知縣,升雲南安南州知州。解組歸田,家無餘物,教子課孫,一榻翛然。與兄慶五、傳一、龐眉白首,講朱程之學,日以詩酒自娛。識者比 “商山四皓 ”雲。黃之玖《通志》:字貽我,雍正乙未進士。學問淵博,經史百家,靡不研究。任河南登封縣知縣。後歸,教授生徒,本邑及巴、涪、梁、墊、定遠各邑負笈來學甚多,有以文行名世者。卒年七十三,著有《五經文字》《恒言家訓》等書。

李汝堂《通志》:字光南,號寧一。父鹽梅,雍正壬子副榜,官安徽懷遠縣知縣。初任西充學博,以經義教授諸生。汝堂幼承庭訓,性穎悟,讀書強記,中乾隆己卯舉人。丙戌大挑,以知縣用,分發山東,補邛縣知縣。蒞任三月,值王倫作亂,旁邑戒嚴,邛縣、密、臨清人情恟懼,汝堂設方略為捍禦之具,邏察四門,嚴其啟閉而身以靜鎮之。未幾賊平,井里宴然,僚采服其有識。丁父憂,複起補臨邑縣知縣。在任六年,為政不尚苛察而明於決獄,應機立斷,興起學校,惠愛閭

,循聲卓著。丁母憂,遂不復出。時子坦官浙江,就養子舍。卒於合州。

呂正音《通志》:字彌節,號鹹五,乾隆庚午舉人,充咸安宮官學教習。曆官湖南臨湘、化善、湘潭、湘鄉等縣知縣,升柳州知州,擢南籠府知府。所至俱有政聲,興學校、修縣乘,在楚功績尤著,載《湖南通志》。卒年六十五歲。

陳子際《通志》:字午天,乾隆庚辰進士。學博文醇,安貧樂道,教授生徒,多所成就。陳 昭《通志》:乾隆庚辰舉人。敦品篤行,嚬笑不苟,事事以古人自勵。處昆弟以友聞,鄉里咸敬愛之。李廷芳《通志》:字彤華,號鶴亭,乾隆丙戌進士。博通經史,邃于理學。官山西襄垣縣知縣,修《襄垣縣誌》。卒年

八十四。李希賢《通志》:字複庵,拔貢生,曆官山東臨淄、汶上、恩縣、館陶等縣知縣。尋升膠萊運判、曹州府同知、沂州府知府。濬引河,開墾七蜀荒地二千四百餘頃。會以廉能薦升雲南迤西道。乾隆三十年告歸,卒年七十六。餘 光字蓮峰,生平嗜學,貫通經史。乾隆丙子舉人,由教諭保舉合浦縣知縣。愛士民,崇學校,屏絕夤緣,公餘手執一編,吟誦不絕。致仕歸里,主講鳳山書院,造就多士。著有《周禮輯要》《樂意堂文稿》行世。韓 芳字若盛,乾隆庚午舉人,任甘肅碾伯縣知縣。巨盜馬麼久為邑害,捕置之法,民得安堵。年未五十,因母聶氏衰老,遂告歸。有《苾園集》行世。李仲白字月峰,乾隆戊申副貢,歷任河南沈邛、廬氏、西平等縣,所至皆有政聲。後補息縣知縣,息民習械鬥,仲白捕

獲數十,旋為奸民部控,裭職開複,補汝陽知縣。親老告養,家居十餘年,慷慨樂施,年七十六卒。韓鼎晉號樹屏,芳之子。乾隆乙卯進士,曆官工部侍郎。道光八年,以老病乞休,卒年七十二。鼎晉性純孝,居言路久,奏疏數十上,悉蒙俞。久典湖南鄉試、提督福建、陝甘學政,整飭士習,拔擢英俊,屢持使節,決獄直省,多所平反。在部任事不執己,亦不徇人,清風亮節,垂二十六年。崇祀鄉賢,國史有傳。子淳,以蔭補通政司經歷,改貴州印江知縣,升黃平州知州。戴宗麓字繁林,雍正庚戌武進士。曆官漢中副將,簡練士卒,嚴明步伍,緩帶輕裘,恂恂然有儒者氣。既告歸後,年逾古稀,猶能挽兩石弓,據鞍顧盼。性慷慨,童試購送試卷,鄉會無力者,輒贈以多金。卒年九十三。李 坦字平山,由浙江富陽知縣升東海防同知。蒞任,以兩塘工段,昔年柴石參半,即自老鹽倉西至奉家庵改建魚鱗石塘:四千二百餘丈;範公塘:建石塘二千一百餘丈;東塘:自談仙嶺曆尖山至翁汛百數十里,俱改砌石。以勞洊升知府,曆升杭嘉湖道。子蕃,嘉慶十八年署河間知府。牛亮臣之亂,賊目馮克善逃匿獻縣,蕃率獻縣令捕獲。補天津知府,潔己愛民,有政聲。胡 超字卓峰,長壽人。嘉慶初由行伍征川楚教匪,歷任重慶鎮右營都司,賞戴花翎。十八年九月,李文成、牛亮臣等作亂,據河南滑縣,超隨固原提督楊遇春攻剿之,累戰皆捷。十一月合圍,中統傷未愈,複挖隧道以地雷轟城。城圮,奮勇先登,生擒首逆牛亮臣、徐安幗,滑縣平,旋從楊提督剿陝西南山匪徒,直突賊巢,斬首二千余級,龔貴竄入深山,追獲之。進兵焦石峽,生擒杜偽總兵、首逆四人,斬首張占鼇等一千餘級,陝匪平,賜勁勇巴圖魯,補參將。道光三年,剿西寧、河北賊番。竣事,授甘肅永昌營副將。六年,調赴阿克蘇等處剿捕逆回,帶兵出卡,生獲首逆卓霍爾於塔克墩巴什瑪雜,並複喀、英、葉、和四城。七年十二月,授重慶鎮總兵。旋於二十九日追賊至噶爾鐵蓋山,逆回張格爾恃險負隅,超棄馬攀援,直上步戰殺賊,格爾見事,急欲自刎,超奪其刀,生擒之,進提督銜,世襲騎都尉,賜白玉翎、管搬指各一,大小荷包五對,凱旋。八年七月,召見,賞乾清門侍衛並緙絲蟒服。八月初七日與凱旋宴,繪像紫光閣。旋補甘肅提督。十一年,頒賜禦制文,初集平定回疆十四功臣像贊也。贊超曰:“雄勇超群,名實克稱,步戰柯坪,殲賊取勝,鐵蓋追馳,奉將軍令手縛逆酋,推恩功定。”十三年,調補固原提督。十六年,挑御前侍衛。二十一年,

逆滋事,調赴天津、山海關諸處,策應各處軍務並資訓練。超以武功顯而善吟詠,著有《訓兵要言》一卷,《軍余紀詠》一卷。嘉慶己未里居時,長壽大旱,偕邑鄉宦李平山、韓樹屏倡捐勸賑,民賴全活。其紀事詩雲:“蘧瑗君子願同為,轉濟尤難獨力支。豈僅市忘三倍利,須知哺待萬人饑。悲聲乍止歡聲動,絕命還逢造命期。事業因時根至性,何堪相頌指囷慈。”是秋,仍大疫,死亡相繼。超複捐棺二百具以瘞埋之。又詩雲:“亢旱驚聞癘疫傷,填溝委壑倍悽愴。憐他露骨迷東郭,為爾埋胔吊北邙。肯使幽魂悲冷月,豈教孤魄泣殘陽。故園任

風崇古,漫說桐棺七尺香。”蓋在重慶右營都司任內遭讒謫居時也。平生性慷慨,尤篤于孝友。胞兄朝謨早卒無子,以己子久柄繼之。季弟朝爵亦先逝,撫其二子如己出,長久植援例簽發直隸州牧,次久楙貢成均卓峰。三子:長子久林,現為部郎;次即久柄,

蔭主事,出繼;久杞,其幼子也。李介白以舉人任湖北黃安知縣。猾賊王崇富聚眾千餘為民害,介白設奇制變,擒獲無餘。後卒於差次,身後蕭然。李鬱然字晴圃,道光壬午進士,署廣東饒平知縣。邑有兩巨姓,各立祠堂,積數千金為械鬥費。鬱然至,適已約期,

即移會協鎮,帶兵往捕,策馬直前諭之。兩姓悔罪,棄械羅拜於地。鬱然立命毀其祠,散其積資,勉為良民。又有入官田數百畝為強梁者佔據,造作偽塚以致界址錯雜,歷任因循。鬱然奉憲檄,親堪其地,詰得其偽,諭以利害,眾皆讋服。於是變價

解司,亮無遺漏。大吏嘉其能,補陽山知縣,旋充乙酉鄉試房考,所拔多知名士。丁母艱歸,年四十四卒。

朱 

字詢夫,長壽貢生,通判安徽太平府。值水災,首捐百金平糶,官民繼之,遂得六千兩有奇,粟為之減。丁艱歸,平修石路八百餘丈,捐入書院膏火一百八十兩,親友貧乏者,嘗佽助之,懿行為足多雲。

周 棨字載田,嘉慶癸酉舉人,歷任浙江長興、龍游知縣,調任烏程。剪除大猾十余人,刁風漸息。棨居官廉潔而勤,寢食少暇,卒以是成疾,卒於官。

永川縣

李天英《通志》:字星九,號約庵,乾隆丙子舉人。髫齡穎異,及長,酷嗜吟詠。再試,禮闈不第,簽發貴州,補開泰縣知縣,精于吏事,數平反疑獄,僚采稱服。戊子,分校黔闈,得士皆一時英俊。會以挽運被黜回籍,邑士民挈壺觴以送者不絕於道。罷官後,遊歷吳越,益以詩文自豪,雖短章零墨,爭為人所傳誦。同時名宿如袁枚、蔣士銓、王文治、翁方綱尤相推重。倦遊歸里,當道延主東川鶴山書院,一時登甲乙科者,多出其門。卒年七十有一,所著有《居易堂詩鈔》十卷行世。

黃 釣《通志》:字秉則,號坦齋,邑庠生。生平酷嗜圖史,博聞強記,見人有異書,必借錄之。邑乘殘缺,釣為厘定得失,旁搜考證,迄為完書。居家以孝聞,偶得鮮肥,不敢先于父母。與昆弟朋友處,怡愉無間言。年三十九卒。

魏亻效祖字字川,乾隆甲午省元,官貴州修文知縣。不事鞭樸而邑亦治,時有 “花落庭間 ”之頌。

劉國福家素貧,童時牧牛過村塾,輒聽任讀書,牛逸去不覺也,數受誚讓,卒不改。年十六始就傳晝耕夜讀,五年未嘗就枕。卒入庠食餼,應貢時卒。季子搢挺,乾隆丙午舉人,任福建龍岩州州同,以疾卒於官,宦橐蕭然。

榮昌縣

王 范榮昌人,康熙初生於瀘州,姿稟過人,髫齡入泮食餼。以明經任洪、雅教諭,在任十二年,致仕歸,闔學餞送一聯雲:“喬年歸去南山壽,教澤猶存雅水流。”後享年七十五,敦行猶不怠雲。

慶榮昌庠生,雲南石屏州牧,敖惟詮之子,慷慨有大志。康熙初年自滇回籍時,宗族散失,故鄉田園俱被滇、蜀、楚民插占控。經川陝督撫斷還敖家壩舊業,

於是自居薄瘠,招徠族姓,割腴田分給之,重建宗祠,創立義塾,敖氏人文由此復興。年八十有九卒。

劉 臨字懋彰,沁之孫,父仲複。初為邑庠,才氣過人,嫻韜略,去文就武,更名斌中,康熙己酉武舉。生臨一歲而孤,母與兄攜遷川北。已入泮,念先人廬墓在榮昌,康熙五十四年,棄衿歸複,入庠食餼。乾隆十七年貢生,教授生徒,留心經史,怡然自樂。

敖馨祖乾隆乙酉,選拔廷試第二,簽發北河知縣,借補大名河工縣丞。問民疾苦,時病疫,捐廉賑救,全活至多。充科試提調官,有勢家子以三百金囑請連號,堅拒不納,其廉介類如此。後奉諱家居,邑令朱

重其人,延致署中,累月不問公事,亦無所私幹。生平以善書名,相國曹秀先曾贈有《吏隱風流》,敖器之,愛拈退筆,寫陶詩之句。

敖時忭乾隆丁酉選拔朝考一等,選郫縣教諭,升廣西修仁縣知縣。教養有方,民皆守法,囹圄空虛六年有餘。保升太平府養利州知州。

余文謨《通志》:字昭庵,號申之,乾隆辛卯舉人。初任湖南新田縣知縣,後選陝西韓城縣知縣。時教匪摽掠陝境,文謨隨營承辦軍務,頗著勞績。嗣因病故,陝撫題請,奉旨照陣亡例議恤。贈同知銜,蔭一子入監讀書。

王淑中字心傳,乾隆壬子舉人,嘉慶己巳補名山教諭。來學者每歲百餘人,癸卯孝廉羅聲宏、丙子副車周宗泗、辛巳舉人楊桂修皆其所裁成也。道光壬午卒於官,士民執紼送喪,舟既發,猶望江哭踴。生平以程朱為式,辟仙佛、崇儒術雲。

喻 芬湖北試用通判,曆署襄陽府清軍同知,才幹明敏,諸大憲皆器重之。嘉慶間,委判松滋、枝江淤田,厘清兩縣疆理界限,民為立生祠祀之。

綦江縣

張 藻《通志》:號好修,拔貢生,由宗人府教習官永寧縣教諭,升河南林縣知縣。時值歲饑,藻為發常平倉賑濟,民懷其德。

王 禮湖廣鄖陽房縣人,康熙間為陽平關千總。逆藩吳三桂之變,偽四川路將軍鄭某強給箚授以會川鎮遊擊,有傾誠向慕率眾來歸之語,使者洶洶至,禮大叱之。嗣聞提督鄭蛟麟等俱叛降,遂棄官入綦,隱于牟坪,絕口不言世事。禮有妻及四子相失,不知所在。亂定後,其三子曰洪祿,覓至綦,父子同居。祿又訪其兄洪遂之子銓來歸。卒年六十餘,遂家于綦。

陳 銘字書紳,綦江人,嘉慶壬戌進士,任浙江新昌知縣。修城郭、賑饑饉,清理賦役,一時有青天之目。癸酉調秀水,五年報,最列上考而急流勇退。戊寅解組歸田,詩酒終其身。

南川縣

周萬殊《通志》:字同川,乾隆辛酉拔貢生。性至孝,母年八十餘,病不起,萬殊中夜引錐刺血,書表告天,願減己壽以益母算。越夕,母得異夢醒,而病若失,後筮仕湖南,決疑獄出系囚數十人,一時推為廉能第一。

周士孝《通志》:字資敬,萬殊子,乾隆庚辰舉人,有父風,任山東禹城縣知縣。會邑大水,奉檄勘災,士孝單騎行積潦中,遍歷各村,核實戶口以賑濟之,貧民咸賴以活。後複官直隸文安、遷安等縣,亦多善政。弟士廉,己酉拔貢;士沄、士濤,均丙午舉人,士沄曾任中江教諭。子石蘭,乙卯舉人;立矩,丙午舉人,一門稱盛焉。

周士忠《通志》:字移作,號淡齋,歲貢生。父萬祥早卒,士忠少孤且貧,事母以孝稱。好讀書,尤喜治古文辭,雖厄於場屋,終老明經,淡如也。晚年以母善病,因旁及醫藥諸書。及母歿,乃寄情游泳,嘗嘯傲于喬松巨石間,旁觀者莫由窺其中所得也。卒年五十一。

傅立維南川人,乾隆四十八年武生,入營效力。嘉慶二年,從重慶總鎮袁征秀山,以戰功升任千總。

銅梁縣

李之韡《一統志》:順治十五年知績溪縣。發奸摘伏,胥吏畏若神明。海寇告警,百計撫輯,民咸安堵。去之日,止行囊三肩。

王 恕《通志》:字中安,號樓山,舊安居縣人。康熙辛醜進士,由庶吉士改吏部員外郎,曆郎中,授廣西道禦史、給事中。出為湖北督糧道,以失察船戶,免薦。起江安督糧道,盡除漕政之弊。乾隆元年,遷廣東按察使。治獄多平反,有歸善縣劫盜數人,獄已具,恕察其枉,悉縱之,眾皆驚。未幾,果得真盜,乃服。番禺民有商於外,其妻與人私,里中諸少年共掩之,淫者逸去。婦以群盜輸奸告于官,諸少年不勝楚掠,皆誣服。恕令人偵得其情,捕淫者與質,婦語塞,獄始解。轉布政使,巡撫福建。請豁崇安浮賦,貯谷南台以濟漳泉荒旱。檄修閩縣官浦、興化、木蘭陂水利,閩人鹹頌其德。以事左遷浙江布政使,尋卒。著有《樓山詩集》。子汝舟,乾隆甲辰舉人;汝嘉,乙酉解元、壬辰進士,官檢討;汝璧,別有傳。

施義爵《通志》:字方齋,雍正己酉舉人。官河南尉氏縣知縣,政尚嚴肅,吏胥憚之。

王汝璧《通志》:字鎮之,恕少子。甫晬而孤,恕雖曆官顯要而不為家人生產計,汝璧惟仰母十指以生。稍長,知讀書。弱冠,出贅于浙錢氏。其外舅尚書錢陳群奇其才,割宅以居,益肆於學。舉京兆試,乾隆丙戌成進士,授吏部主事。洊擢員外郎、郎中,居銓曹十餘年。性情孤介,寡交遊。出守直隸順德府,調保定府,罷,逾年起為宣化府同知,晉正定府知府、大名兵備道。嘉慶四年,授山東按察使,旋曆江蘇布政使、安徽巡撫,入為內閣學士。數月,仍出撫安徽,所至皆有廉聲。十年,遷刑部右侍郎。夏,奉使河南,觸暑乘軺往來,暴得目疾,乞休,逾年卒于京邸。詩宗韓、孟,有師法,無近時輕率之習。所著《銅梁山人集》,其婿錢塘吳鼎官渠縣合刻之。蜀中又撰《易林注》《漢書考證》《夏小正傳考》及《星象勾股數》十卷,《脂玉詞》《蓮果詞》二卷,皆藏於家。

王我師《銅梁縣誌》:字文若,喜談兵,乾隆初從岳威信公西征,多所贊畫,司鐸華陽。丁丙艱服闋,補彭山訓導,課士精詳,有“道南路豁 ”之譽。卒年七十九。

任其昌《銅梁縣誌》:字燕村,乾隆癸酉舉人,授湖南桑植縣知縣,升浙江玉環同知。歷任皆著治績。著《翠和堂詩集》一卷。

王 蕖安居人。《銅梁縣誌》:以拔貢任湖南澧州州判,署甯遠縣知縣,多惠政。暮年歸林下,一如寒素,年七十四卒。

劉賢舉安居貢生。《銅梁縣誌》:博洽能文,除清溪訓導,整飭文教,培植後進,以老病歸,尋卒。

合州

李如碧《通志》:字萃白,合州人。慷慨有勇略,崇禎壬午武舉。甲申浪遊江淮,會國朝定鼎,偽周再抗王師,陳兵楚之老鶻灘。如碧破家助軍,隨前隊指揮使王某,平定雲南有功,順治十八年授雲南前營驃騎將軍。康熙三年複平定水西、羅甸,升黔西總兵,晉秩太子少保,提督貴州。屢立戰功,年五十三卒於官。贈公安伯,祀鄉賢祠。

李芳述《通志》:字贊之,合州人。初以千總隸貴州大定總兵劉之複標下。吳三桂反,之複從逆,芳述以計留重慶。康熙十九年,勇略將軍趙良棟取成都,芳述率重慶、瀘、敘所屬州縣文武官歸順,良棟令招降永甯,偽總兵毛友貴來爭,斬之,

詔授隨征總兵官,移守敘州。賊攻犍為,拒破之,降其偽副將夏升、羅應申等,授西寧總兵官,乃由洪、雅、榮經出大象嶺之左攻越雟、冕山等衛,率師渡金沙江,會大軍取雲南。二十二年敘功加左都督,三十一年授貴州提督,四十二年詔移兵,平湖南鎮筸紅苗。四十五年,上以芳述自曆行間二十餘載,屢立戰功,蒞黔省,禦軍有法,威望蔚聞,加太子少保,授鎮遠將軍。逾年卒,年七十有七,贈太子少保,賜祭葬,諡“壯敏”。子亨,時官至廣西巡道。

韓 成《通志》:合州人,康熙四十二年任重慶鎮總兵。法令嚴明,諸蠻率服。遇亢旱,禱雨輒應。郡中人偶不戒于火,成具衣冠肅拜,忽返風,火尋滅,人稱為神。

韓良輔《通志》:字翼公,成子。勇力絕人,有膽氣,十五六時即隨父殺賊。棄巴庠,入甘州武學,中康熙庚午武解元,聯捷探花,授二等侍衛。隨征厄魯特,授延綏營遊擊,遷宜君參將。宜君多盜,良輔嚴坐窩主,邑大治。又以多虎患,造虎槍,教兵習殺虎技,獲百餘,虎患遂息。升神木副將,曆遷廣西提督,剿獞猺有功,改廣西巡撫,卒。長子勳別有傳。

韓良卿《通志》:字省月,良輔弟,康熙壬戌武進士,由侍衛曆官甘肅提督。岳鐘琪征准夷,良卿總統軍務機宜,悉協。卒於官,賜祭葬,諡勤毅。

韓 勳《通志》:字建侯,良輔長子。英勇多智略,年十九中康熙戊子陝西武舉,隨父出兵口外,授侍衛。曆鎮遠遊擊,鎮雄參將,安籠、古州總兵。以征逆苗屢立戰功,升貴州提督,卒于官。賜祭葬,贈右都督,諡果壯。大學士徐本著《平蠻紀略》表其功。

胡定遠《通志》:號石庵,合州人。老成端愨,遇難不苟避。初任貴州定廣營千總,分防平壩衛,曆升至副將。壽八十一卒,著有《紀難行》。

刁隆泰合州武生。乾隆三十六年從定西將軍阿桂出征大小金川,大小二百八十五戰。奏凱,引見純皇帝,命袒臂錄重傷八處,賞賜福字。阿相國贈以詩雲:“萬里金川奏凱還,聯趨丹陛覲天顏。承恩裸體論功日,驗得刀翎八處斑。”授江甯副將,曆升壽春、狼山、崇明各鎮總兵,封武威將軍。嘉慶十年告休,給俸終身。年八十尚能騎射,制府鐵冶亭贈以聯雲:“帝許成功歸畝畝,天予老健蔭兒孫。”

陳玉堂《合州志》:嘉慶乙卯武進士,任廣西撫標左營守備。

張衡猷《通志》:字莘逸,號方崖。生而穎異,博極群書,事繼母以孝稱。乾隆辛巳成進士,選授江蘇新陽縣知縣。廉潔自持,政尚仁恕。甲午分校江南文闈,所取皆知名士。會以失察書役被議罷官,貧不能歸,同官為佽助之。抵家逾歲卒,年五十有八。

林生華《通志》:字燦東,生而沈靜簡默,弱不好弄。喜讀書,長益肆力于古,為諸生試輒冠軍,游張衡猷門,所養愈深。衣冠瞻視趨步先,民望而知為有道之士。家貧,以課徒為業,讀經之暇,惟正襟危坐,終日無倦容。弟子如楊鑅、彭世儀、劉士銘輩,皆先後掇巍科,而生華屢躓場屋,遂絕意仕進,卒年六十。

苟 恒字邵武,乾隆辛卯舉人。初任永寧教諭,以諸生趙秉橚等冤獄忤縣官意,掛冠歸。丁內艱,起複署璧山、忠州學篆。時嘉慶戊午賊氛正熾,桓均能設法團練,協力防堵,邑賴以安。旋署劍州學正。其誨人悉本於誠,士林化之。性最孝友,三四兩兄先以家計故廢讀,母夫人劉氏歿時,囑桓必教其子成名,目乃瞑。涕泣受命,訓諸猶子,蜚聲庠序者十餘人。歲入修脯,從無私用。又篤于師友之誼,每春秋釋奠,訖必設位祭其業師蕭先生,歷久不倦。江陽葛良傑與同譜,偕之京師,葛成進士,歸,中途病危,眾皆舍去,桓為調護湯藥四十餘日,送至家,越三日乃卒。家居時鄰人有謀侵其產者,先伐其木,昆季往告之,桓曰:“同井有親睦之誼,草木值幾何?即讓地數弓,無傷也。”鄰人愧謝而去。甲子選雲南羅次縣令,甫抵任而卒。馮鎮巒,其甥也。少從受業,類次其事,為立家乘。惜其學問經濟未見之政治雲。

傅思任家合州,城南人,稱臨溪先生,登乾隆丁酉賢書。先官興文理番教職,嘉慶辛未選山西沁水知縣。愛民若子,教養兼施,訟獄以息。又修城隄,設養濟院,措辦兵餉,無不以靜鎮處之,與民相忘無事。戊寅解組歸田,每集賓朋,把酒論文,英氣勃勃。道光丁酉以九十四齡重赴鹿鳴宴,棃眉鶴髮,神明不衰。前制軍蘇廷玉贈以詩雲:“羽衣重到大羅天,舊事依稀六十年。一榜青雲新貢舉,三朝白髮老神仙。文章原敵公卿貴,科第難兼福壽全。極羨鹿鳴三拜裹,桂花新馥豔華顛。”兼儷以金花束帛,一時儒林傳為盛事。又二年乃卒,署州牧強望泰為銘其墓。

張乃孚衡猷子,字西村。乾隆癸卯領鄉薦,三赴禮闈,後以母咼孺人老病,決意不求仕進。嘉慶元年丙辰舉孝廉方正,例授六品職銜,不仕。戊午,部檄銓次縣令,以親老改教職,授蓬州學正,旋告歸,終養權然,有至樂焉,可謂篤於天親矣。禮部侍郎王炳瀛為紀傳略。其文章行於世者,有《間濱餘草》十六卷。

馮鎮巒字遠村,乾隆壬子舉於鄉。學問淹博,尤善為詩、古文、詞,與張乃孚、劉泰三諸人為文字交。後司鐸清溪,地

益僻,日以詩酒自娛。道光丁亥,西躔王太尊夢庚分守打箭爐,耳其名,急造訪焉,於是彼此唱和,無虛旬日。庚寅,遠村卒,

惟著有詩文集十八卷遺其塚。孫西躔題 “藏之名山 ”四字誄之。

劉泰三號硯農,學有本原而數奇,屢躓棘闈,以明經主講雲峰鄉校二十餘年。雄於詩而有至性,奉母甘旨,務得其歡心,凡來學者,飲食教誨,支費不貲,緣此稍窘,泰三處之怡如也。一夕見梅花,呼家人具卮酒題句雲:“吾生甘寂寞,孤館又風煙。老病山中臥,梅花何燦然。”擲筆而逝。馮遠村為立傳。著有《硯農詩草》六卷。

劉 繕世居合州,父燦藜,官內江訓導,自其祖潮州至繕凡七世,皆貢於鄉。繕事親養志,遭喪盡禮,撫弟妹忘勞,孝友聞于閭里。又代其故人渠縣鄉宦張直方完逋債醵金,經紀同里舉人彭柏里、董賜叟喪事。業師王建元歿後無嗣,親視含殮,厝盤龍山,歲時祭掃如先塋,皆有足多者,其餘倡養心文。會置學田,增築單公司空二堤。歲饑,率先捐賑,皆以實行孚

於州之人。不求聞達,喜陶靖節,“吾亦愛吾廬 ”之句取以顏其齋,因以為號。其友馮鎮巒為之記,意蓋讬諸羲皇以上也。卒年六十六。子駿,弱冠入庠,能世其家學。

文輝宇號中衡,合州諸生。父湛,生五子,輝宇行三,湛弟漢無子,乃以輝宇繼之。析著時田產,僅取十之一,為承嗣本業,餘仍五分之,輝宇毫無間言。漢歿後,奉其母夫人李氏終身,承順無違,可謂善為人後矣。教匪之亂,白骨遍野,出粟丏人收瘞之。年五十五卒。

吳宗泰其先江西崇仁人,父有華貿遷於合,遂家焉,娶周氏,生泰兄弟三人。泰幼精書算,及長,以利物濟人。為心親歿後,家因是中落,乃複出為商。不恒厥居所至,見義必為,而家亦漸振。乃購《書》《史》自隨,且讀且賈。於是更塵土阿堵物,捐三千金平治三峽險路。複募至萬金,九年而峽路平。又捐修臨江寺數十里崎嶇之路,行者便之。其他設醫館、施方藥、置義塚、建棲流所、造白骨塔、修放生池,歲蓄水,災不求人知人,亦竟無知之者。道光壬辰,行經定遠石硐灘,病涉,仍捐二千金造橋,六閱月落成,竟以積勞歿於工所,年五十。前半載為書訣,其友之宦于粵者,累千餘言述其生平行徑,無酸惻語。蓬州牧洪運開耳其名,不獲見其人,引以為恨。因南充茂才林春元請為立傳,以為近於知道。又雲宗泰有子洪熹、洪筠尚幼,皆能讀書,見頭角必昌其宗。

涪州

何 鉽《通志》:字元升,號厚溪,康熙己卯舉人,官浙江鄞縣知縣。著有《芝田詩稿》。

劉衍均《通志》:康熙辛酉領鄉薦,官浙江德清知縣。吏治廉明,政先惠愛。會因公罷職,貧不能歸,士民醵錢以助。後壽八十餘卒。

何 鎧《通志》:康熙乙酉舉人。年甫弱冠,博通經史筮,仕河南,官夏津縣知縣,有惠政。解組歸,課子弟,俱登賢書。著有《永言隨筆》一書,藏於家塾。

何行先《通志》:康熙辛卯領鄉薦第一。嗜古好學,不履城市,結廬橫山,潛心典籍,時手一編,學問文章,邑人至今

稱之。

陳 峙《通志》:與弟貸同領康熙甲午鄉薦。有異才,嗜學不倦。性友愛,兄弟同居四十餘年,一門雍睦,里人慕之。

周 煌《通志》:字景垣,號海山,涪州人。乾隆丁巳進士、庶吉士,授編修,轉中允侍講。二十年,詔偕侍講全魁,冊封琉球中山王尚穆,賜正一品麒麟服,渡海未至姑米山,颶風作三晝夜不息。夜四鼓,大雷雨,碇索十餘皆斷,舟觸礁碎,水湧入,忽熒然若一燈來者,眾呼曰:“天妃救至矣!”舟隨趨岸不動,舟中二百餘人得無恙。成禮而還,奏加天妃封號,別頒諭祭文與海神並祀,下部議行,複選進《琉球國志》十六卷。遷左庶子,命在尚書房行走。累遷試講學士、內閣學士、刑部侍郎,調兵部。三十八年,命偕刑部侍郎永德馳傳至四川會訊璧山縣民徐亮采控武生鄧貴榜勒派侵冐案。是年冬,復會勘蓬溪縣生員黃定獻控知縣借軍需勒派案。四十一年,會訊大足縣民黃玉芳控紳約侵蝕案。皆審虛諭如律,凡奉使還鄉者三,人豔之,為書錦雲。旋擢工部尚書,調兵部。四十六年,因帶領武職赴熱河引見,時川省查辦啯嚕,上召煌詢之,煌以實對,且條陳二事,敕下督臣辦理並諭新任總督福康安防護。煌原籍村莊,俾匪徒不得肆忿,蓋異數也。四十七年十二月,命紫禁城內騎馬,旋調左都禦史,以病乞休。詔以兵部尚書致仕,加太子少傅銜,尋卒,年七十有二。上聞軫惜,晉贈太子太傅,賜祭葬如例,諡文恭。煌豐度端凝,立朝正色,居清要者數十年,屢司文枋,嘗三典鄉試,一主會試,兩視江西、浙江學政,蓋以老成端謹受知於上,其始終恩遇,泃有由也。子七,宗岐:乙未進士、編修;興岱:別有傳;興嶧、興岷、興岳、宗華皆舉人;宗峹:監生。

何浩如號海門,乾隆中由舉人,官湖南安化縣。愛民如子,戒勉交至,民無敢健訟者。充兩次同考官,所得皆知名士。歸田後,琴鶴風清,仍數畝自守,邑人賢之。

周 銑《通志》:號緒廬,乾隆戊午舉人。任甘肅伏羌縣知縣,為政廉平,尤喜栽培士類,修建朱圉書院,進邑中高材生,親為講授,文風丕振。後卒于任,士民至今頌之。

陳朝詩《通志》:字正雅,少有勇力。乾隆己卯舉人,任湖南安福縣知縣。強幹有為,誅暴懲奸,邑稱大治。有盜魁廖天則者,居澧州東村,徒眾數百人,沿江劫掠,巨案累累,上官稔知其惡,莫能制。督府知朝詩能檄,調至省,問曰:“能捕此巨盜乎?”朝詩曰:“能。”歸,選健役五十人,改裝潛行至天則家,舍宇壯麗,垣牆高厚,門盡閉。朝詩躍身越垣數重至後樓,諸賊在樓飲博,朝詩一躍而上,一賊械而拒捕,朝詩手格之,立僕,群賊俱惕伏不敢動。朝詩開門呼役齊入,械賊十一人,訊之俱伏,論如律,一時有神勇之稱。旋丁憂回籍。

陳朝書《通志》:字右文,朝詩弟,乾隆丙子舉人。任山西襄陵縣知縣,修學宮,捐建臨汾書院,興利除弊,襄人德之。丁憂歸,聞兄朝詩以官捕羈安福,傾數千金完項不吝。甲午補雲南通海縣知縣,減錢糧之半以蘇民困,設海屯公田以供差徭,一時廉能之名遂與兄埒。

陳朝易《通志》:字象圖,朝書弟,乾隆庚午舉人。官福建建陽縣知縣,亦多循績,著作甚富,時稱 “陳氏三傑”。

陳鵬飛《通志》:字之南,乾隆己卯舉人,癸未進士,任山東萊蕪縣知縣。廉明公正,民畏而愛之。幼孤,事母以孝聞。母文以節請旌,歿後,鵬飛廬墓三年,盡哀盡禮。文章品行,士林仰之。

潘元會《通志》:字克齋,涪州人,乾隆庚辰科舉人,官湖北竹溪縣知縣,有廉能稱。竹溪故產藕,歲充貢,正供外,吏胥多浮侵,耕者十不得一,民甚苦之。元會抵任後,捐廉俸千金,又出官錢數千緡,為置公塘以應,至今民懷其德。後升岐亭同知,晉江西瑞州府知府。

周興岱《通志》:字冠三,號東屏,煌次子。乾隆辛卯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曆贊善、洗馬、庶子侍講學士。五十六年,擢內閣學士,晉禮部右侍郎。六十年,在南書房行走。嘉慶四年,調吏部,奉命祭告川陝獄瀆。明年再調戶部。時三省教匪未靖,因諭興岱,令所過川陝地方察視宣諭,凡脅從者,諭其自新,地方官善為安撫。興岱自陝入棧,奉命惟謹,所見情形,輒據實陳奏,一路居民,亦賴其慰撫,相安無恐。抵成都,複奉旨會同總督勒保審擬前督魁倫貽誤潼河一案。事畢,請假至涪省墳墓,鄉之人謂與其父煌前後承恩德還鄉里,尤為異數雲。七年,以事降,補侍讀學士,再降編修。十年,擢侍講。明年,複擢內閣學士。明年,授兵部侍郎,晉左都禦史,卒。興岱屢典文衡,生平直諒無城府,然頗持節,概不輕假借。子廷授六品蔭生,曆升通政司參議。

陳廷璠字六齋,乾隆庚子舉人。兄朝龍、弟惇五均無嗣,以子煦、昉過繼,皆入翰林。五子韶舉戊寅恩科孝廉,現為山旰同知。次孫光載,中道光庚子科鄉試。一門相繼而起,科第之盛,甲於涪州。廷璠任廣西藤縣知縣,歸田後八十,夫婦齊眉。

陳永圖字固庵,嘉慶壬戌進士,入翰林。官湖南永興宜章令。嘗以經術造士,充兩次同考官,所得士皆負重名、登高科,永宜文風大振。

周廷拭字瑩齋,父魯望為廉臣。公子家清貧,嘗遨遊在外,瑩齋居家獨力支持,生平種(重)德樂善,六世科甲,籫纓極盛雲。

蔣 菼號葦夫,素以孝著。知貴州龍泉縣,歷任遵義縣、貞豐州。隨地建績,士民頌之,為建生祠。

劉邦柄字握亭,號寅穀,少有至性,年十齡,值母病劇,焚香告天、刲股和藥,疾果愈。嘉慶辛酉舉人,戊辰進士,知廣東東海縣。海疆民瀕海而居者,田廬向漂沒,柄為募工役,相地築堤以障之,自是無潮汐患。尤喜獎進士類,校課劇勤。捐俸設義學,文風丕振。曆署化州、石城、吳川等邑,所至多惠政,士民頌之。旋丁外艱,哀毀骨立,未幾病卒。著有《海上吟詩集》。

劉藜照字祿閣,少潁異。弱冠入泮,食廩膳,旋登鄉薦。教授生徒,諄諄於讀書立品。每以孝弟務本章,訓子孫,居家善事父母,雖菽水奉養,常得歡心,與伯兄最友愛。嘉慶三年,教匪滋擾,照奉母奔馳,兄為賊所虜去,一慟而昏,少復蘇,遂成氣疾,時發時止。道光十四年,北上謁選,氣疾忽劇,卒於江陵舟次。

大足縣

劉天成《通志》:乾隆癸酉舉人,甲戌聯捷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曆官福建江南道監察禦史,吏科掌印給事中。條奏便宜,議論剴切,升順天府府丞,通政司參議,大理寺少卿。德望政績,卓然稱異,年六十四卒於官。

李楹、李高翊《大足縣誌》:楹,邑貢生,究心理學,晚年以著述為業,有《性理輯要》四卷、《大易精粹》一卷藏於家。

子高翊,乾隆辛卯舉人,官湖南常德同知,有能聲。

王德勝、邱鐘玉德勝,大足人。倜儻有大節,乾隆癸卯武舉,入伍補千總。廓爾喀之役從征,冰山雪嶺,奮不顧難,以勞疾歸養,不履公庭。嘉慶癸酉大水,城垣圮,適陝匪滋事,蜀郡戒嚴,德勝偕貢生邱鐘玉倡捐補築,民賴安堵。鐘玉有學行,前令徐景東重其人。德勝歸林下,二十年不見邑宰,人皆敬憚之。采趙時撰德勝墓表。

定遠縣

王清遠《通志》:字宇曙,號蜨園。年十七補弟子員,名藉甚。乾隆丁卯舉於鄉,戊辰成進士,任湖南臨湘縣知縣,調城步,再調長樂。邑故苗地,未設學校,清遠蒞任後,進民之俊秀者親與講習,文風始振。因請設學,尋調繁監利,獲臨省巨盜,同僚皆賀,清遠曰:“除盜安民,守土責也,豈可以此邀功?”卒不求保薦。旋以同官被累,鐫級歸。扁舟西上,行李蕭然。抵家後,閉戶著書,淡如也。當道聘主東川書院講席,汲引後進,多所成就。著有《修竹堂集》。

何廷楷《通志》:字端伯,歲貢生。任龍安府訓導,作育人才,督課盡職,郡守器其品學。會金酋跳樑,屢委攝松潘、江油、彰明縣事,制府以才堪民社,列入薦剡。奉旨召見,回任候升。卒於官。

江北廳

龍為霖《通志》:字雨蒼,號鶴坪。少有才名,康熙丙戌成進士,聲噪藝林。壬寅謁選,得雲南太和縣知縣。縣為大理府首邑,民夷雜處,宿號難治。為霖鞫訟不尚刑威,案無留牘,民無冤抑。後值西藏軍興,羽檄旁午,應付措置,悉合機宜。初,太和舊例,丁糧分納,有田已迭賣而丁名不除者,追呼杖比,冤苦備至。為霖廉得其故,為之請命,願以官任其罰,上官鑒其誠,遂為題免。旋擢石屏州知州,築修城垣,增設戍守。時州有土目立勳父子,以狡黠雄夷中,嘗隨軍營效力,得給千總劄。為霖知其將來必為患,密請斥革,以剪其翼。未幾,立勳等果有陰誘,魯魁之變,功劫他邑多殘破,而石屏城堅,有兵不可動,士民咸賴得全,以是服其先機之哲。逾年,調潮州府丞,俄遷潮州府知府,剔弊厘奸,興道設教,複葺韓山書院,進諸生而為之講貫,人文蔚起,一時稱盛。越二年,為霖以母老乞終養。著有《松蔭堂詩集》《讀易管見》《本韻一得》諸書。

忠節宋

郝仲連《宋史》本傳:昌元人。建炎元年,金人犯河中,守臣席益遁去,仲連時為貴州防禦使,宣撫範致虛遣節度河東,軍馬屯河中,就權府事。金將羅索以重兵壓城,仲連率眾力戰,外援不至,度不能守,先自殺其家人,城陷不屈,及其子皆遇害。後贈侍中大夫、明州觀察使。

趙昂發《宋史 ·忠義》本傳:字漢卿,昌元人。淳祐十年以上舍登第,為遂甯州司戶、潼川簽判、宣城宰,素以節行稱。中被論罷,鹹淳七年起為彭澤令。十年,權通判池州。大兵渡江,池守王起宗棄官去,昂發攝州事,繕壁聚糧為守禦計。夏貴兵敗歸,所過縱掠,昂發捕斬十餘人,兵乃戟。明年正月,大兵至李王河,都統張林屢諷之降,昂發忿氣填膺,瞠目視林不能言。有問以禔身之道者,昂發曰:“忠義所以禔身也,此外非臣子所得言。”林以兵出巡江陰,降歸,而陽助昂發為守,守兵五百餘,柄皆歸林。昂發知不可守,乃置酒會親友與飲訣,謂其妻雍氏曰:“城將破,吾守城不當去,汝先出走。”雍氏曰:“吾請先君死。”昂發笑止之。明日,乃散其家資與其弟侄,僕婢悉遣之。二月,兵薄池。昂發晨起書幾上曰:“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節義成雙。”又為詩別其兄弟,與雍盛服同縊,從容堂死。昂發始為此堂名,可以從容及兵,遽領客堂中,指所題扁曰:“吾必死於是。”客問其故,曰:“古人謂慷慨殺身易,從容就義難,此殆其兆也。”昂發死,林開門降。大元丞相巴延入問太守何在,左右以死對。即入堂中觀之,皆歎息,為具棺衾,合葬于池上,祭其墓而去。事聞贈華文閣,待制諡文節錄,二子為京官。《宋詩紀事 ·昭忠逸詠》載:昂發裂衣書詩寄弟雲:“城池不高深,無財又無兵。惟有死報國,來生做弟兄。”按《齊山志》:文節公,諱昂發。《通志》作卯發,或又作昴發,查《說文》並無昴字,蓋

字之偽也。

音留,後人誤作昴。《史記》:留,言陽氣之羈留也,本西方宿。楊慎曰:“作昴則陽氣羈,卯殆不成文,經典中凡

畢之

,今皆誤作昴。音卯而以留為葉音,大謬。昴,《說文》:舉也。《類篇》:日升也,明也。文節之諱當取此義,卯發、昴發作何解釋?

趙 立《宋史 ·忠義 ·張玨傳》:字德修,重慶人,第進士,以上書迕賈似道被謫。德祐初,起為大社令、湖北提刑使蜀,趣諸將入衛,至重慶,昝萬壽已降張玨,方城守為後圖,立無以覆命,還至涪,沉水死。

趙孟壘《宋史 ·忠義 ·劉士昭傳》:同時有趙孟壘者,合州人,登開慶元年第,為金華尉。臨安降,與從子由鑒懷太皇太后帛書詣益王,擢宗正寺簿。監軍複明州,戰敗見獲,不屈磔死。

劉 霖《宋史 ·忠義 ·張玨傳》:玨結瀘士劉霖、先坤朋為內應,遣趙安破神臂門,執梅應春,殺之,複瀘州。明羅廷

唯為之傳雲:霖,永川人,嘗客瀘州,與先坤朋友善。宋季德祐二年,瀘州安撫使梅應春殺判官李丁孫、推官唐瑞奎,以城降元。先合州守張玨,知霖及坤朋名,深相結納。至是,霖不欲辱身,率鄉人起義兵詣玨,獻長計,乞兵恢復。玨遣所部趙安、王世昌等附,霖引步卒,兼程潛行至鐵瀘城下,夜四鼓,遣敢死士數十人梯城而入,殺守者,破神臂門,餘兵乘勢悉入。霖先鋒巷戰,獲應春,數其罪而殺之,盡複瀘地,玨亟表薦。霖以參謀幕府累功知南平軍,無何元兵轉圍瀘州,霖複以計援之。十一月,瀘城粟盡、人相食,遂敗,霖複歸於玨所。元至元十五年,以兵取重慶路,玨軍潰敗,霖亦被執,不屈,同玨死難。

胡維孝《一統志》:定遠人,明初,知樂平縣。方國華入寇,被執,不屈死之。

鬍子昭《羅廷唯撰傳》:子昭,字仲常,一字伯尚,舊名志高,蜀大足人,其宅里在永川英山里中,餘得考焉。子昭當洪武中以經明行修,薦至京師,高廟重之。初任榮縣訓導,時天臺方公孝孺教授漢中,倡明道學,子昭往從之遊,歸而盡得其所學。繼遷翰林檢討,充庚申年史官,累升至兵部尚書。文廟渡江靖難,子昭與孝孺先期相為誓約,及被執,皆不屈,死之,時洪武三十五九月十一日。臨刑,神色不變,賦詩曰:“金聲催急鼓聲忙,監斬官追上法場。烙鐵火燒紅焰焰,剛刀磨利白茫茫。此身刑憲歸冥府,九族伶仃各異鄉。寄語滿朝朱紫客,鐵人無淚也心傷。”複易中聯雲:“兩間正氣歸泉壤,一點丹心在帝鄉。”遂從容就殺,都人無不傳誦而流涕者。父複初,充邊軍;其妻王氏、女與兒,俱沒為奴,男長曰繼、次曰績,俱坐死。其弟子儀,先是應聘分威遠教,累官山東僉事,聞兄死節,棄官匿於丹棱民家。蜀獻王知而憐之,命祝發隱於僧。辭曰:“父母遺體,不敢自傷。”竟不從。二子各數歲,撫而謂之曰:“嗟呼,吾兄無後,果天不絕胡氏,二子當免於難。”遂棄去,不知所終。有《懷鄉詩》雲:“一區茅宇棠山下,半畝方塘夕照中。鄉國匪遙身自遠,乾坤雖大足難容。”蜀人至今皆能道之。余常過大足棠山下,見子昭宅遺址旁有胡氏家,相傳為子儀後,或曰其族也,疑不能明。

鄒 瑾《蜀人物志》:字公瑾,巴縣人。建文中任大理寺丞,靖難不屈,死,甚烈,鄉親坐死者四百余家。舊《通志》:鄒公瑾,江津人。洪武初以經明行修,薦本縣教諭,擢監察禦史,建文時死節。

何 澄涪州人。《綱鑒纂要》:靖難兵入,建文遜國,澄同方孝孺等殉節死之。

尹 竑《明史 ·王佐傳》:英宗之出也,備文武百官以行,六師覆於土木,將相大臣及從官死者,不可勝數。景帝立,

皆降敕褒美,錄其子為國子生,一時恤典綦備雲。尹竑,字太和,巴縣進士,官禦史。《通志》按:《蜀人物志》、舊《通志》並作 “鉉”,《巴縣誌》作“竑”。

劉 福《蜀人物志》:巴縣人,成化中曆貴州按察使。聞盤江賊,挺身赴之,遂遇害。

王俊民《蜀人物志》:合州人,正德間進士,曆給事中,蹇諤有聲。嘉靖初,永嘉方尊顯,眾無敢抗。俊民前後持大禮諸疏,料之不少假,竟忤旨斃杖下。隆慶中,追贈太常少卿。

楊正朝、向保、王曰生舊《通志》:俱江津人。正德中吳僉事守江津,為流賊所敗,三人以民兵為吳擁蔽,賊並殺之。

蘇孚、陶舜臣舊《通志》:俱合州諸生。嘉靖末,白蓮賊起,殺掠人民,二生奮然討賊,親冒矢石,為賊所殺。州人悼之,請入祠祀。

董盡倫《明史》本傳:字明吾,合州人,萬曆中舉於鄉,除清水知縣。調安定,秩滿,安定人詣闕奏留,詔加鞏昌同知,仍視縣事。久之,以同知理甘州軍餉,解職歸。天啟初,奢崇明反,率眾薄城。偕知州翁登彥固守,賊遣使說降,大怒,手刃賊使,抉其睛啖之,屢挫賊鋒,城獲全。複率眾援銅梁有功,尋被檄搗重慶,孤軍深入,伏四起,遂戰死。贈光祿少卿,世蔭百戶,建祠奉祀,尋改蔭指揮僉事。崇禎初,論全城功,改蔭錦衣千戶。

燕有台舊《通志》:巴縣人,以貢生任榮經縣教諭。值藺賊據城,遂閉戶絕食,憤悒而死。又貢生劉雨金,廩生曹延詵、鄒良翰,俱不食死。

陳懷德舊《通志》:巴縣人,吏員,任雲南衛經歷,多籌畫。後歸里,值樊龍之變,以田產貸金募兵,並率鄉里之願從者三百餘人,守牛角沱以保鄉里。遇賊,力戰而死。

張祚達舊《通志》:巴縣人,素負驍勇。樊賊欲官之,乃引刀刲其臁,見骨得免。後與賊戰南紀門下,連斬數級,力屈死之。

王養心舊《通志》:巴縣人,郡庠生,工詩文,筆劄有才氣。樊龍、張彤之變,養心詐降,周旋兩賊,欲行反間。因勸彤殺龍事洩,龍收養心,令指同謀者。養心備受楚掠,體無完膚,瀕死不一言,遂被支解。後錄其子入學。

詹天階、白璽、王三元、封尚聘、鄢應期舊《通志》:俱綦江諸生。播賊變,被執,不屈,一時同受害。蔣懋賞《綦江縣誌》:百戶,練兵守城,與播賊遇望城坡,轉戰至後街及北門,力盡而死。徐尚卿《明史》本傳:南平人,舉於鄉,知劍州。崇禎十年十月,李自成、惠登相等以數十萬眾入四川,大將侯良柱敗

歿於廣元,遂攻陷昭化,知縣王時化死之。尚卿知賊必至,集士民泣曰:“城必不能守,若輩速去,吾死此。”眾泣,請偕去,尚卿不可。閱二日城陷,投繯死事,定贈尚卿右參議。周 懷《江津縣誌》:字德宇,貢生,子祚美、祚文、祚長、祚久,俱庠生。崇禎十四年,獻賊掠江津,父子相攜赴水死,同時楊氏諸生亦偕沉於此,至今以周楊名溪。余長吉《定遠縣誌》:武生,崇禎間流寇入邑,長吉率鄉民堵禦,奮勇捐軀。

竇 成舊《通志》:川西小卒,隸安慶撫標弁,將廖應登營守桐城,隨應登出,偵賊,為賊所獲,且挾至城下,使諭降,應登未及言,成大聲曰:“廖將軍今被賊執來,諭城降,然賊兵無幾,大營未至,城中可堅守勿為所惑也。”賊怒,寸磔之,桐人感泣立專祠,春秋享祀。《勝朝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一年,予入忠義祠。《巴縣誌》:邑人,事在崇禎十五年三月。

蕭頌聖《一統志》:定遠人,明末麻城教諭。流寇陷城,不屈死。《勝朝殉節諸臣錄》:以教諭署麻城縣事,獻賊脅授偽官,自縊死。乾隆四十一年,賜諡 “節湣”。彭 琯舊《通志》:永州人,登崇禎甲戌進士,授福建漳州府推官,行取工科給事中。值李賊變,被執,大罵不屈,受慘刑死。《蜀碧》:字子白,自刎死。陳計安《涪州志》:崇禎末為刑部主事,聞李自成入京,哭曰:“臣智不能謀,勇不能戰,惟以死報國耳。”城陷被執,不屈死。張奏凱舊《通志》:綦江人,天啟四年,征播有功,授川北副總兵。複拒闖賊,升天柱總兵,會獻賊攻成都,奏凱守東門,城陷死難。《勝朝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一年,賜諡 “烈湣”。羅大爵《勝朝殉節諸臣錄》:四川總兵官羅大爵,合州人。崇禎十七年鎮成都,賊至,死之。乾隆四十一年,賜諡 “節湣”。《通志》按:總兵,一作黎雅參將。李文陰《勝朝殉節諸臣錄》:川北鎮副總兵李文陰,璧山人。崇禎十七年,與獻賊戰於白水,被執,罵賊不屈死。乾隆四十一年,賜諡 “節湣”。按:《陰縣誌》作“蔭”。

董克治舊《通志》:合州諸生,魁梧慷慨。崇禎末,獻賊破重慶,旁掠合州。克治傾貲募義勇,殺賊甚多,後於長安坪與賊戰,力不支,率民兵據洞中相持月餘。賊鑿山積火其上,凡三千餘人感克治風義,毫無變志,俱被熏而死。《勝朝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一年,予入忠義祠。

梁士麒舊《通志》:永川人,崇禎己卯舉人。獻賊陷城,士麒遇賊,欲執以行,不屈,大罵,受刃。《勝朝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一年,予入忠義祠。

蔣世鉉舊《通志》:永川人。獻賊遣其党由重慶入永川,居民竄匿,世鉉倡集義旅二百餘人,攖城守禦。後與賊戰於東門,為賊所執,招之降,世鉉瞋目大呼,不屈,賊怒,寸磔之,臨死罵不絕口。《勝朝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一年,予入忠義祠。

王 祥《勝朝殉節諸臣錄》:掛征討將軍印,忠國公。王祥,綦江人,守遵義,孫可望遣賊將白文選攻之,兵敗被殺。乾隆四十一年,賜諡 “節湣”。劉遠錫、劉璲《巴縣誌》:遠錫,字泰岷,崇禎庚午舉人,任楚雄府同知。璲,字君佩,崇禎癸酉舉人,武陵知縣。獻賊破渝,皆死之。婁朝臣《南川縣誌》:原籍桐梓縣,遷居南川,崇禎十三年,中武鄉試。募義兵平賊,功多,劄付守備,又以都司簽書體統行事,尋遇賊害。李長庚《蜀人物志》:士震長子,天啟甲子舉人,任建昌、德興兩令,補建武所安邊同知,尋升按察司僉事。舟次嘉定遇賊不屈,抗節投江而死。車十乘《長壽縣誌》:崇禎丙子科武舉。時中原鼎沸,土賊乘間而起,殺縣尉,而邑令洪垣星被圍,十乘率義兵救之,令以功上,巡撫邵捷春授守備,鎮廣元百戰關,又以功超升參將,後遣征下川東。流寇至忠州,賊大至,知勢不能敵,命長子

文軾登岸,複大呼曰:“汝可速逃,延吾一脈,尓父不復生矣。”遂劈舟沉水死。冷孟銋《銅梁縣誌》:崇禎己卯科舉人。明季巡撫貴州,流賊圍城,孟銋率嬴卒數百以禦,遂被執,死之。事聞,贈兵部尚書。曾異撰《明史 ·張耀傳》:異撰,榮昌人,舉於鄉,知永寧州。可望既陷貴州,將長驅入雲南,異撰與其客江津進士程玉成、貢生龔茂勳謀曰:“州據盤江天險,控扼滇黔,棄之不守,事不可為。”遂集眾登陴守,城陷,自焚死。《勝朝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一年,賜諡 “烈湣”。程玉成《程原 ·程巽生傳》:玉成,字巽生,江津人,癸未,成進士起家行人。甲申春,燕破被執,計脫,雜傭保中,間道入蜀。大學士王應熊時出督師,辟置幕府,尋去,置家黔之永寧州,州守曾異撰,玉成妻父也。丙戌,永寧被圍,異撰聚家人于署,撒草木四塞之,極力戰守。城陷,玉成歸,發火,火烈,躍入其中死。州人傷之,斂積屍於城北,置義塚焉。子和,尚甫

七歲,亦死烈焰中。龔茂勳江津貢生,附見曾異撰事中。喻思煒《榮昌縣誌》:天啟丁卯舉人,初任廣西武宣縣,擢順天大興縣,由戶部員外出為雲南瀾滄道,轉布政司參政,

滇城破,自焚死。夏衍虞舊《通志》:江津人,天啟丁卯舉于鄉,任臨漳知縣,有惠政,升曲靖司理署道事。丁亥,孫可望陷滇,衍虞貽巡按羅國

書,約共舉義。事覺,遂與國

俱闔門遇害。《勝朝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一年,賜諡 “節湣”。陳新第《貴州通志》:長壽人,崇禎十五年知定番州,禮士愛民,士民戴之。丁亥春,孫可望寇定番,新第誓眾堅守並駐兵要害,逆戰,先後殺賊數百。城破,縊死於署內馴鹿堂,同時戰歿百五十余人,知名者五十余,有王睿殉難紀、尹璉五忠

烈合傳。《勝朝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一年,賜諡 “節湣”。華成賓、楊森然《長壽縣誌》:皆邑諸生,同入定番州陳新第幕中,與新第俱死。陳吾琳《長壽縣誌》:邑庠生,明末避兵石柱司。賊至,呼於門曰:“從則生,不從則死。”吾琳大罵曰:“賊而生,何若

鬼而死。”遂與金氏同遇害。

國朝

巴縣

李成芳《通志》:由拔貢授貴州前衛,經歷余慶縣,有惠攻,遷江西寧州州同。康熙十三年,逆藩吳三桂之亂,盜賊四起,把總李忠投賊,劫州庫,成芳統丁壯生擒李忠,以功加議敘同知。十四年,土賊張猶龍、熊吉昌等複攻城,力戰死之。贈布政司參議,諭祭葬。子忠賢以蔭知順義縣。

傅汝友《通志》:官提摽,隨征總兵。康熙十九年,逆賊吳世璠猶踞貴陽,遣逆党尤廷玉、胡國柱等複犯永甯,汝友隨提督王之鼎往援,賊以九偽將軍之眾,圍之數匝。三閱月,糧盡援絕,賊以大炮轟城,城陷,之鼎部下汝友等十二人同被執。舁至貴陽,賊百方勸脅,汝友等無一降者,遂於九月二十九日延頸就戮于貴陽北門之川主廟前。是日,黃塵蔽天,大風拔木。事聞,贈都督同知,賜祭葬。子宏經蔭衛千總。

李文仲《通志》:官貴州安籠鎮標守備。雍正六年,剿八達寨逆

,力戰,陣歿。事聞,贈署都司僉書,賜祭葬。李 馥《通志》:康熙癸巳武舉,任成都城守千總署守備事,從征青海,戰歿。子紹祖蔭千總。彭國泰《通志》:由行伍補重慶鎮標把總。乾隆十二年,從征金川,隨守備李成邦攻撲巴納山,同戰歿,恤蔭如例。嘉

慶七年補給恩騎尉世職。任 友《通志》:官夔州協把總,隨征金川。乾隆十三年八月,攻昔嶺三層碉,首先搶上,賊抵死抗拒,歿於陣,恤蔭

如例。馬化龍《通志》:由行伍拔夔州營外委,從征金川。乾隆十三年十月,攻木耳金剛,陣亡,恤蔭如例。瞿良佐《通志》:由行伍拔重慶營把總,隨征金川。乾隆十三年十二月,攻拓高山梁,陣亡,恤蔭如例。王 信《通志》:重慶中營把總。乾隆三十二年,隨征緬甸,歿於陣,恤蔭如例。譚世俊《通志》:由行伍,隨征金川,屢立戰功,洊曆漳臘營守備。乾隆三十八年六月初十日,木果木之變,世俊躍馬

橫戈,連殺數賊,力戰而歿,恤蔭如例。

張其中《通志》:忠州營把總,從征金川。乾隆三十八年,登春失事,其中沖入賊陣,奮力截殺,賊圍益力,被戕,恤蔭如例。張 魁《通志》:重慶鎮標左營千總。乾隆三十九年,從征金川,賊踞博羅瓦,魁奮力攻擊,戰歿,恤蔭如例。譚 虎《通志》:由行伍拔重慶鎮左營外委,隨征黔楚逆苗。乾隆六十年七月二十一日,攻狗腦坡陣亡,恤蔭如例。馬世俸《通志》:由行伍拔重慶鎮標左營外委,隨剿黔楚逆苗。乾隆六十年十月二十九日,攻鴨保寨陣亡,恤蔭如例。萬啟貴《通志》:由行伍拔重慶鎮標左營外委,派剿教匪。嘉慶元年五月初十日,擊賊於湖北來鳳縣馬鬃嶺,陣亡,恤蔭如例。高 懷《通志》:由行伍拔黔彭營外委,派剿教匪。嘉慶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在達縣西山坡力戰陣亡,恤蔭如例。卿定國《通志》:由行伍補松潘鎮標把總,派剿教匪。嘉慶二年正月初十日,攻打張家觀,陣亡,恤蔭如例。保廷棟《通志》:由行伍拔重慶鎮標右營外委,從征教匪。嘉慶三年八月初二日,在墊江縣深溝溪陣亡,恤蔭如例。田應龍《通志》:由行伍拔重慶鎮標中營外委,從征邪匪。嘉慶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擊賊於江北廳永興場,陣亡,恤蔭如例。廖懷瑛《通志》:由行伍拔永寧協外委,派剿邪匪。嘉慶三年陣亡,恤蔭如例。魏忠才《通志》:懋功協千總,從征教匪,奮勇攻擊,生擒首逆,以功賞戴藍翎。嘉慶八年擊賊陣亡,恤蔭如例。牟耀先《通志》:邑梅營把總,隨征邪匪。嘉慶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擊賊于陝西平利縣,陣亡,恤蔭如例。馬 朝《通志》:安阜營外委,隨剿邪匪。嘉慶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擊賊于陝西梁家灣,力戰陣亡,恤蔭如例。餘占

《通志》:重慶鎮標額外外委,隨剿邪匪。嘉慶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同馬朝在陝西梁家灣擊賊陣亡,恤蔭如例。蕭洪緒重慶左營外委。乾隆三十六年,出師金川,攻打納背山梁陣亡,恩蔭如例。馬 愷巴縣人,拔補順慶千總。嘉慶二年,出師達州金峨寺,打仗陣亡,恩蔭如例。袁 邠巴縣武生,入伍重慶左營,授邑梅營把總。嘉慶六年,開縣關口坪打仗陣亡,恩蔭如例。

長壽縣

劉恒基乾隆庚子武舉,重慶中營把總。乾隆五十八年,出師秀山,防守苗匪,卒於軍。車能勝《通志》:善騎射,以材勇稱,登武科發解投營效用,補夔州協右營把總。嘉慶元年九月,邪匪王三槐、徐添德倡亂,派往追剿。十月二十三日,擊賊于新甯三塊石,力戰陣歿,恤蔭如例。傅昌黎《通志》:庠生。嘉慶二年十月,邪匪王三槐焚掠縣境,昌黎率團勇在傅河場禦賊,力屈被戕。其子庠生傅暄性孝友,以身翼父,賊並殺之。同縣人廩生黃受牒,庠生王吉士、周澤廣、張蘭軒、廖慶廷、胡維鬯,武生李能拔,監生韓華清、

韓健飛、韓鵬仁、李汝中、蘇蔚、陶能才、孫鱗祖、何以升、遊志道、李家余,醫學車漢鼎,義勇黃廷

、朱子玉、朱子常、朱文剛、朱學、朱壽、李汝重、李汝才、李墩、蔣俸、何全忠、范麻麻、文盛榮、高文耀、余必榮、余安國、餘興貴、鄒仕堂、江九相、江小甲、劉代富、黃玉賢、祝茂節、徐鋼、徐文林、陳文才、陳甯、張二、李升、蔡樂潮、蔡以容、周國經、周以林、周美玉、周有濤、邵國朝、邵代明、周國欽、周正昭、周文亮、周正喜、周文清、石紹唐、謝攀龍、鄒代能、聶春蘭、聶建業、畢洪章、江九信、江龍安、黃玉碧、黃近虞、江扌采芹、鄒代祥、陶萬貴、何英華、張志修、張群、蔡金召、賈雲燦、丁尚才、葉光明、王儒世、胡文煜、李序武、韓若周、韓廷輔、汪洪才、扶以敬、蘇邦彥、蘇國選、蘇蘭秀、蘇蘭森、蘇蘭芳、蘇蘭育、蘇蘭玉、蘇懷芳、蘇大雙、蘇二雙、范洪儒、范洪才、范洪高、范奕彩、蘇懷保、王登璧、熊如岱、熊如震、李複盛、李光緒、熊端、鄧文廣、張金召、張金龍、張金聲、鄒開書、但紹林、但維龍、張舉、聶精明、劉志常、呂大元、彭學山、彭卯生、袁文明、袁文朋、袁文聖、向志忠、程博士、程明清、劉宗泰、劉成相、劉得生、陳目其、陳學朴、陳棟才、蹇文耀、羅世欽、羅永玉、羅文新、楊文顯、楊文建、李文恕、胡品功、程子文、殷道舉、高明、高榮、尚仁、王登科、但光海、但三、王學詩、余大全、餘大經、余長生、葉第賢、葉大典、葉大章、邱正綱、樊泰、殷紹宗、餘載璧、余龍、餘光宇、但光、但俸、但沛然、但四品、呂世祿、楊洪升、楊興富、楊廷桂、呂維格、楊大賢、楊卓賢、邱正欽、但維欽、楊光玉、但漁、但維新、但和、但世珍、王登俊、但遵先、但耀祖、黎棟、高尚德、陳之清、劉正綱、劉天壽、呂大福、呂維聰、但新賢、高有光、呂大田、彭萬里、陳朝舉、李如璋、李學良、陳志遠、陳詩、黃代書、羅士高、陳謨、王思文、陳朝升、李清任、夏聲洪、夏聲揚、夏潮選、夏潮萬、夏景道、夏景齊、夏景元、夏景思、夏德、夏繼善、夏繼容、夏繼遠、夏繼周、夏繼武、夏繼光、夏繼舜、夏寅甯、夏井保、夏天壽、曾朝芳、曾汝堅、曾汝昂、袁永遵、袁芳恒、袁三、袁登、張如易、餘光舉、餘正揚、余石祐、余禮、袁家

耀、袁大順、周受一、周受傳、陳永定、鄒正剛、雷三澤、楊麻三、戴木匠、聶四、周宗源、周武山、周文榜、周泗太、周寅保、周鳴音、周文祖、周華山、周宗穎、周尼山、周學貢、周長生、周學耀、周芳、周學海、周倉貴、余宗順、余繼富、孔學超、周同、朱大、田永清、胡勝忠、胡心泰、葉在實、劉維詩、高得祥、戴成俊、汪學勝、高華英、徐文明,但從鄉勇萬正邦、范伸、陳誥、楊鳳、左貴、陳正、鮮明光、鄭元、楊成、張俸、廖貴、顏國正、朱林、張大忠、張之翠、陳長仲、李貴、劉貴、羅學、張明、周林、韓甯、汪光倫、鐘仁發、向汝盛、餘廷貴、李爵位、何美學、余海、吳國相、熊升、丁蘭、張大文、程輝燦,各路團首鄉勇,並隨經略,參贊軍營打仗陣亡。車雲從、李能芬、劉萬愷、劉永義、劉永發、劉永清、劉世召、劉三、劉小三、申顯勝、韓槐,程從寬、袁文耀、袁文遠、游長生、袁文往、韓紹祖、韓紹乾、韓紹蓮、韓簧、韓棟,鋪司簧星金、陳仲義,馬夫黃萬端、陳世貴俱被賊執,不屈,遇害,俱入祀昭

忠祠。張 

監生,嘉慶四年,賊擾,生以父母俱存,不離左右。賊突至,乃以身護父母,賊怒,斬其右手五指,並父慶之,母龔氏,殺之。程仁德、程沛元俱監生,仁德妻陳氏,沛元妻聶氏。嘉慶三年,因父程綸孚故,扶柩歸窆,葬未畢,值教匪突至,脅

之去,不從,男婦同罵賊,死。程從矩監生,罵賊,不屈,殺之,一家十二口俱遇害。郭進禮性耿介,年八十餘歲,賊至,進禮叱家人走避,與妻傅氏坐守不移,遂遇害。張大經、張大綸俱庠生,賊至,大經罵不屈,賊怒,割其鼻死。妻程氏聞害,投井身殞;弟大綸以殉兄難,子女無遺。程燦然、程超然燦年七十一,超年六十八。賊至,舉家被圍,兄弟度不能免,齊聲厲罵,死之,燦妻汪氏、超妻余氏,

俱遇害。

張應龍監生,賊至,大罵,死之。劉輔臣、劉秉敘兄弟素敦友恭,賊至,兄弟同死,男女十餘口並遇害。陳堯典年七十二,賊至,其子大貴扶之不及,妻黎氏與子同遇害。李文儒年七十七,賊至,與妻張氏、次子能芬罵賊,不屈死。張錫來開來弟,扶母避賊,適賊突至,母死之,錫來與妻孫氏、嫂黎氏同遇害。張聖修年七十五,賊至,聖修叱之,遂遇害。傅朝俊年七十一,賊至,被殺,其妻余氏、媳李氏王氏俱殉難。程從舜賊至,與子志衡,媳張氏、韓氏、餘氏,子媳五口並遇害。程榮發素有勇技,賊至,與弟榮第護父母伏山崗,同季弟榮級與賊拒戰,被殺,其妻鄧氏並男女十餘口俱遇害。余潮海入伍重慶營。道光十八年出師貴州仁懷縣,攻賊陣亡,部議准入府城昭忠祠。章泗明長壽人,重慶右營外委。道光十八年,出師貴州仁懷縣,攻賊陣亡,恩蔭如例。傅飛熊由鄉勇隨征廣東,有功,沐賞翎頂。道光二十一年,複率水兵直攻賊船,死之。

永川縣

劉漢章《通志》:由行伍拔夔州協外委,隨剿邪匪。嘉慶三年二月十四日,在寧羌州擊賊陣亡,恤蔭如例。

榮昌縣

周奉南、張鬥林俱嘉慶三年,奉調出師達州,在墊江縣陣亡。張願申、劉貴甲俱嘉慶三年,奉調出師達州,在理民廳陣亡。馬 凱嘉慶三年,出師,在合州陣亡,五人皆行伍。林高田、萬侯貴三人皆義勇,在達州擊賊陣亡。

南川縣

吳純俊《通志》:由行伍拔重慶鎮右營外委,隨剿邪匪,身經百戰,奮勇當先,累功洊曆江南安慶營守備,仍留軍營。嘉慶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追賊至湖北竹溪縣七里溝,力戰陣歿,恤蔭如例。陣亡鄉勇:蔡貴、劉天寵、鄭陽應、鐘富、賀順、舒

貴、袁志鳳、徐正富、楊倫、陳忠、袁榮、陳耀光、張貴、羅升、吳貴、胡萬、張明學、許學懷,俱入昭忠祠。吳森銳、吳謹貴俱道光

十八年從征馬邊陣亡。

合州

王大造《通志》:武庠,慷慨任俠。嘉慶二年,邪匪蹂躪廣嶽,大造散貲財,募義勇,為防堵計。三年九月,賊目張漢潮率眾犯合境,大造率鄉勇二百人,隨參將薑敏功拒戰于楊家崖。賊左右衝突,我軍潰,大造謂敏功曰:“公不可辱於賊,吾亦舍死相從。”被圍數重,力鬥受重創,與敏功俱歿於陣。是月,團首歐萬鵬禦賊,戰死石錐窩。十一月,生員芶文爚拒賊,文宗埡潰敗,不屈死。

劉鐘煌《通志》:號廷碩,邑庠生,能詩歌。嘉慶二年,邪教倡亂,鐘煌首倡集團勇,備器械,設卡防堵,賊目王三槐焚掠岳池廣安,窺伺合州,鐘煌督率子弟糾合團勇,赴三層崖堵截,賊遁。三年冬,賊首張自聰由賈角山直趨康家坪,賊首徐添德由五里坡掠渭,子溪腹背受敵,退至長坡嶺,鐘煌奮力死鬥,手刃五六人,而眾寡不敵,受重創,被執遇害。鐘煌侄良璞、良琦,義勇李福等五十餘人均力戰陣亡。

陳彥韜《通志》:驍勇有力,邪匪倡亂,率義勇禦賊,以衛鄉里,身經數十戰,斃賊甚眾。戊午年八月,賊至大溪口,彥韜奮力堵禦,被執遇害,蒙恩贈恤。

陳彥佐《通志》:嘉慶三年,邪匪犯境,集團禦賊,充當團長,拒戰於走馬嶺,同團首任舒揚,俱力屈被戕。時禦賊而死者:毛國、萬歐、萬鵬、魏世煜、賀相伯、李天元、陳紹應、陳紹義、胡毓中、胡毓守、徐鳴鳳、羅正義、蔣天升、鄧天美、蔣至、周昌選、嚴明選、高倫、陳彥貴、王正元、郝斯治、郭斌、藍本、高占第、伍長倫、幹登連、楊玉先、藍萬鑒、鄒正明、夏遠文、孫文俸、周大有、王文益、林友、劉純德、林起柱、張維意、唐貴生、蔣宗相、夏朝貴、唐伯先、梁宗倫、劉老么、梁家貴、楊元秀、崔洪、湯德、周正綱、周天先、左開先、倪成棟、蔡廷儒、左開京、羅正富、張相、易恒、丁元、張連、毛成萬、章有德、單起順、文清發、蔡芳、何元、王天祿、金玉、余全盛、畢大鳳、石堯明、焦文升、姚喜庭、張大海、唐通遠、秦大升、傅占梅、李惠、周吉臣、劉有菊、尼茂川、洪良華、燕旭恒、顏吉星、來鳳儀、龐天能、嚴占元、藍文碧、華正發、蕭以上、姜永祝、賴升、馮士吉、蕭新、鄒文茂、郭高奇、阮富、翟茂盛、葉長玉、邱坤、申伸、餘三益、李光輝、宋貴、鐘貴、吳燦、賀昆、杜順饒、安仁、施伯仲、鄧玉書、魏倫、董秀、韓文揚、馮明聘、樊斌、伍恒、楊廷貴、袁富。

劉敭譽《通志》:庠生,在麻柳坪設帳教授生徒,因家焉。嘉慶七年,父女被擄,俱不屈,遇害。庠生周光渭亦被脅,不從,罵賊而死。以上俱崇祀合州義烈祠。

涪州

陳福元《涪州志》:康熙十九年,譚賊倡亂,福元率眾至渝。次年正月,在巴縣清溪壩,與賊力戰死,所率健卒二人周長慶、楊聚祖同殉難。

周 儒《通志》:字魯生,事親以孝聞。賊將譚宏之亂,其兄儼負父潛逃,為賊執,兩臂受創,儒急父兄之難,與賊力戰,受重創死。

余世龍《涪州志》:性闊達,具膽略。嘉慶八年,從張總兵攻教匪於巫山縣之羊耳山,敗績,死之,崇祀昭忠祠。

胡 星《涪州志》:幼具膽略。嘉慶三年,率鄉勇千餘堵教匪於青剛丫等處,所向克捷,追賊至灘沙壩,賊眾合圍,星力戰,自晨至午,被執不屈死,年二十四歲。部下李芳、李培、李廷烋俱殉難,崇祀昭忠祠。

譚景東《通志》:少孤,事毋孝。白蓮教匪王三槐等擾梁山,竄墊江,景東集團勇千餘人保守鶴遊坪。嘉慶四年正月,賊至攻坪,悉力抵禦,經七日夜,賊退。二月七日,複擁眾攻圍,槍炮震山谷,團勇奔散,坪破,景東以所乘馬稟母跨之而逃,母曰:“汝父無他子,汝亟去,母我慮也。”母遇害,景東奮力擊賊,身受七十餘創而死。同時,州人死於賊者:貢生趙勣,庠生操文升、袁芳、徐昶,武生盛萬春、吳廷魁、姚永甯、羅仲坤、冉仕元、彭自澄、黃國龍、彭允清、彭于彬、楊光泰、彭紹猷、戴成龍、李富香、張正祿、李建遠、彭作模、李乾銳、徐正常、鄒世俸、陳紹廣、陳紹虞、鞠志仁、朱山、楊肫如、賀文元、曾貴、張志元、李純修、馮升、譚朝舉、李保、魏世金、魏碧、何玉林、張正銀、王正順、李俸、李榮、李正華、李作楫、李作富、鞠志連、劉仕學、鞠保、黃柏川、熊五鳳、姚允正、李廷俸、彭學波、李芳、李培、劉文照、張應全、張德貴、李廷傑、熊五龍、蔡金瑤、蔡金虎、蔡金梅、蔡金仁、蔡金祿、蔡金明、蔡金朝、蔡金安、周汝明、古文恒、古文德、張榮富、蔡金貴、蔡金順、王文秀、瞿文芳、郭俸先、郭長生、石大章、石彩文、吳金秀、吳金文、周文奇、廖奇榮、朱明占、朱明章、汪鳴岡、汪昭蘭、楊仕貴、陳富勾、唐千發、陳富乾、李本萬、唐萬發、李一萬、陳國安、陳秀謨、唐榮邦、唐榮先、李秀春、李明貴、陳金柱、唐三才、蔣成富、蔣成榮、蒲祿、蒲仕玉、馮上乾、馮上春、王榮從、孫長生、孫國林、周克順、週一梅、週一位、周成年、劉純先、王朝樹、黃順年、黃顯、吳國榮、吳國順、魏國順、魏舉、張本海、僧通學、僧果正、王天文、王天才、尹仕科、劉釗、陶大遂、蒲漢龍、蒲漢鼎、蒲漢元、蒲漢高、蒲漢仲、蒲正

法、蒲在朗、蒲在邦、蒲在相、蒲學勝、蒲長生、蒲在年、蒲在湯、蒲大山、蕭富三、蕭玉廷、蕭星十、蕭星萬、周明海、唐世興、寗貴、徐廷芳、徐舉榮、徐舉榜、徐舉道、徐舉文、陳大珍、袁衷、唐代聘、唐之成、胡文宗、唐文貴、陶文、劉長生、劉登芳、李文科、王玉春、王貴、羅廣賢、羅方廷、黃學孝、黃學禮、吳國松、劉二、盛登榮、盛文富、高國才、余金玉、何學常、何學剛、余文連、余文郁、朱仕禮、魏金良、周之榮、高文錦、高長林、萬洪玉、卓相贊、朱金鐘、徐元、劉允才、魏世早、黃宗孔、魏世宗、楊昌發、張本洪、陳國恒、陳國奇、蔣崇太、戴榮、魏世登、周廷揚、劉仲賢、張和南、黎應龍、李貴、李廷青、趙鬥弼、趙洪元、趙子寬、趙允

才、馬俸、傅信學、趙應付、夏建成、夏奇敏、夏廷玉、馮丙受、張廷碧、陳長生、黃丙、黃朝林、何曾安、劉四海、熊桂林、陳朝、餘墨齋、余文祥、余文浩、余文學、唐之桐、張朋、張萬、孫廷芳、嚴生於、陳文綱、席文龍、席光美、何元、朱茂德、劉湛祥、冷友、冷貴、馬朝爵、王珍、王珍儒、劉健行、劉謹華、劉敬榮、馬錫爵、劉輝朝、劉啟昆、劉啟書、劉維邦、劉輝彩、劉天成、劉姜安、劉明、劉均、劉啟鑄、劉漢玉、劉四銘、孫國用、劉太明、王國明、王朝相、王朝林、王鑒、王成、黎朝富、劉文全、董多能、高明賢、高明貴、高明華、高明成、馮海山、馮朗山、馮南山、馮秀清、馮啟漢、馮昆元、馮所如、白允陽、周聲揚、周之聰、周殿揚、周南揚、周汝明、周之秀、周之道、周于潛、周于奇、周之業、周之碩、周于稿、周連升、周之珍、周長元、周之明、周毓、周榮舉、周之舉、周之弼、周之伍、周孔揚、周之寅、周朝陽、周朝舉、周廷舉、周廷輔、周朝仲、周龍安、周汝龍、週二丙、王世德、李朝相、李萬元、劉林祖、李美章、李昌樂、李文同、吳國清、吳正興、胡德遠、王維進、王維龍、王維富、王維仲、王碩、文廷彩、文矩、文洪儒、徐于、高穀相、況榮操、文元、王天忠、王天眷、張漢申、胡懷書、高懷、蔡金柱、趙天福、熊占明、夏堯先、劉國輔、王良才、蒲在升、劉玉梅、白漢欽、夏元吉、魏國玉、劉應先、魏廷祥、魏廷秀、余文亮、劉鐸、夏登魁、夏學衡、張子貞、張子洪、張正春、張子修、張正詩、譚世泰、譚世吉、余文逵、余文舉、張顯元、羅開遠、何世鳳、何世舉、陶學寬、韓正文、余學龍、夏天文、何湯、黎正乾、王如碧、夏希文、夏登芳、夏宗才、許君澤、許登玉、王秀、夏登國、夏學校、程本周、王秉忠、沈元泰、夏文衡、趙帝濬、劉廷獻、夏宗濬、朱仕孔、徐華章、白登龍、趙子真、王歧山、劉美東、王天倫、馬應貴、王朝相、白倫升、鄔國舉、鄔國昂、汪潛安、趙洪滔、王仕昌、馮海山、馮祥爵、馮于全、李安常、黎升、張正體、夏學、陶正海、劉在朝、餘學倫、夏福寶、余文俊、夏一載、夏一緒、胡正富、楊正泰、王官保、舒正連、幸文元、鐘文、陳正綱、夏帝宗、馮帝傳、朱衣煥、孫容江、余文倫、馮占元、夏見聞、余文進、胡國貴、胡登元、余文明、余文學、夏文英、劉映先、劉啟萬、周于書、孔繼智,俱崇祀昭忠祠。

王良才《涪州志》:嘉慶四年,教匪王三槐入境,奉州牧李培元示充團練,首率眾數千餘人拒賊,追至墊江縣西字河,

夥賊有譚姓者,先夜使人以水灌槍炮,臨陣舉發不應,力戰死,崇祀昭忠祠。

周肇基《涪州志 ·附》:生幼英敏,賊破鶴遊坪,執其父母以槍刺之,肇基以身庇,傷重而死。

倪 嶽《涪州志》:監生。嘉慶間教匪擾涪,至岳家,嶽著衣冠罵賊,賊義之,挽至李渡,欲延以為幕賓,嶽不受,被害,

崇祀昭忠祠。

王仕昌《涪州志》:性慷慨,有大志,隨良才禦賊,並其子天相,力戰死,崇祀昭忠祠。

楊智一《涪州志》:賦性高曠,涉獵星學。嘉慶三年,教匪入室,從容具衣冠,端坐罵之,賊傷數十刃而死。陣亡鄉勇:黃歧山、舒貴、楊文、餘東山、趙貴、劉貴、餘廷彩、陳貴、方榮貴、張雙玉、鄭元況、萬選、劉瀛川、吳東山、趙俸、甘羽周、陳俸、張林、李升、李太、王璉、芶俸、魏忠、王國順、王國正、沈元太、孔繼仁、夏學賢、汪占元、張顯元、舒世碧、馮以仁、盛三、黎維祥、王天相、蕭貴、黎正鼇、王國琛、余清明、黎榮山、王松、何貴、張本海、譚龍、蒲在錫、王鳳山、周榮舉、蕭光明,俱入昭忠祠。

定遠縣

李繼昌《通志》:字純修,武生,性廉介,勇敢有為,為閭

所推重。嘉慶元年丙辰,教匪王三槐等擾害川東北,繼昌集團練,募義勇農夫販子,執戈楊盾,翕然相從,由合州渠江至廣安州恒興場,奮力衝突,賊眾敗北。自是賊聞李秀才兵至,輒中夜撤營壘去。戊午冬,賊首張漢潮焚掠至縣境,河東居民紛紛逃避。繼昌捍衛里党,壯心急切,僅率鄉夫二百人至伍家岩防堵。賊眾蜂擁圍之數重,越日糧盡矢絕,力屈遇害,祀忠義祠。

邱 棠《通志》:武生。嘉慶三年,賊首張漢潮犯境,棠同吏員文顯揚率鄉勇堵截,奮力殺賊,同遇害。

彭廷泰《通志》:嘉慶三年,率鄉勇堵禦張漢潮,為賊所執。時官軍紮營嘉陵江西岸,賊逼令以炮擊之,廷泰乘間投江死。

劉正坤《通志》:正坤,能日馳二百餘里,充團勇,常潛入賊營,奪其槍矛旗幟。嘉慶三年,賊至盤沱江,奮勇陷陣,力

戰死。

羅征傑《通志》:邑庠生。嘉慶五年,賊匪冉添元等偷渡嘉陵江,為賊執,迫之行,征傑大罵不屈,賊怒,被戕。

劉清標《通志》:邑庠生。嘉慶五年,邪匪冉添元等犯境,督率團勇禦賊陣亡。以上俱入祀昭忠祠。

楊秀彩《通志》:嘉慶五年,邪匪犯境,秀彩負八十餘歲老母謝氏並攜女出避,中途遇賊,女投水死,秀彩與母俱被害。申 萬《通志》:年七十六,嘉慶五年,邪匪犯境,攜家逃避,為賊追及,擄其二子,殺其一孫,萬挺戈與鬥,遂遇害。夏傳惠《通志》:邑庠生,年六十余,父年八十余,俱為邪匪所執,令棄父同行,傳惠曰:“父子天性,甯死不可棄之而

去。”父子同遇害。顧長松《通志》:父母俱年老,長松夫婦負之避賊,行至三河碥,賊將追及,其父歎曰:“我兩人昏邁不能逃,毋以累兒輩也。”遂投水死。長松夫婦大慟,同其子女俱赴水死,一家九人同時殞命。里人哀之,至今過者指其處而出涕。曾明秀《通志》:江西吉安人,貿易於定遠鼓匠鋪,有母年八十八歲,臥病垂危,邪匪猝至,明秀守母不去,遂遇害。

江北廳

黃 塘《通志》:字國珍,由行伍洊曆赤水營守備。嘉慶元年,派剿邪匪於東鄉三塊石,奮力擊賊,陣亡,恤蔭如例。袁 邠《通志》:字溢美,由武庠入伍,隨征黔楚逆苗,奮勇克敵。嘉慶二年,隨剿邪匪,屢立戰功,超補邑梅營把總。七年,擊賊於開縣關口坪,力戰陣亡,恤蔭如例。李萬有《通志》:募充團勇,嘉慶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在偏岩場禦賊,與李堯弼同遇害。譚大有亦於八月二十五日在大風丫陣亡,何學來、資榮衛、資正祿、何大龍、李一鳳、李仁義、藍尚坤、僧海倫、劉貴均于嘉慶五年正月初八日在觀音寨禦

賊戰死。王良碧、劉明舉、胡天祥、胡天柱、嚴占仕、胡天錫、劉德相、高朝甫、林毛二、包貴俱于嘉慶七年九月十四日在葉家

溝禦賊被戕。陳有盛、黃應龍、潘玉楚、黃朝榮、謝有雄、王玉池、石順朝、童紹華、宋來三俱于嘉慶七年十月初六日在瓦店子

禦賊戰死。黃揚龍、蕭登貴、蕭登榜、宋玉祥、塗國玉、蕭登聯、蕭登玉、楊忠勝、吳世貴、張升、姜榮俱于嘉慶七年十一月十一

日在舒家場禦賊戰死。蔡國良、張華賢嘉慶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梅溪堵禦陣亡。張華珠嘉慶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天

元寨堵禦邪匪被戕。以上俱入祀昭忠祠。薑作舟《通志》:字碩彥,恩貢生,年八十一歲。嘉慶三年,邪匪犯境,作舟正襟獨坐于中堂,朗誦不輟,賊殺之。文 謨《通志》:監生。嘉慶三年,邪匪犯境,在觀音寨率鄉勇與賊力戰死。王正升《通志》:楚人寄籍。嘉慶三年,邪匪突入其家,正升持戈躍出與賊格鬥,不勝被戕。艾雙玉《通志》:嘉慶三年,邪匪至土主場,被執不屈,罵賊死之。戴 高《通志》:武庠。嘉慶三年九月三十日,邪匪竄至木耳場,高礪佩刀極鋒利,夜突入賊營,賊方聚飲,手刃數人,

以寡不敵眾,遇害。鄭錦堂《通志》:嘉慶四年,邪匪入靜觀場,錦堂以朱塗兩手,謂其子曰:“吾往說賊,賊若去,則萬幸;如殺我,當驗兩

手赤者便是吾屍。”遂往,賊果殺之。蕭鳳儀《通志》:監生。嘉慶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邪匪竄至,鳳儀率子姪及同里少壯協力禦賊,在梅溪雙河口遇害。胡國玉、胡正位、吳魯義嘉慶三年,國玉偕鄉紳張普林等團練堵禦,賊甫入境,奮勇陷陣,力竭死之。明年賊又

至,正位率居民數十人助官兵剿賊,亦被害。七年,賊複至,執魯義脅使降,義抗節不從,賊殺之。

孝友後漢

嚴 永舊《通志》:郡人,延熙中,居父喪,哀毀盡禮,詔旌其門。有嚴孝子碑,在郡治。《華陽國志》:安帝元初三年,羌擾動巴中,三府舉廣漢王堂為巴郡太守,撥亂致治,進賢達士貢,孝子嚴永、隱士黃錯、名儒陳髦、俊士張

皆至大位。按:

《後漢書》安帝改建光為延光,桓帝改永壽為延熹,熹、熙義同字異,《後漢書》止作延熹,其去元初五十年矣。《華陽國志》

《王堂傳》亦載堂臨巴郡、舉孝子嚴永等,而堂實安帝初太守,舊志延熙疑延光之誤。杜 孝《宋徐廣孝子傳》:巴郡人,少失父,與母居,以至孝稱。後在成都,母喜食生魚,孝於蜀截大竹筒盛魚二頭塞之,以草祝曰:“我母必得此。”因投中流,婦出汲,乃見筒橫來,觸岸異而取,視有二魚,含笑曰:“必我婿所寄。”熟而進之,聞

者歎駭。

文 讓《孝子傳》:巴郡文讓,母死,墳土未足,耕一畝地為壤,群鳥數千,衘所作壤,以著墳上。

何光覺《一統志》:榮昌人,淳熙庚戌進士,性孝愛。母病渴,值旱泉涸,光覺竭誠籲天,一泉湧出,進母,病癒。後邑人因甃為井,名曰孝感泉。胡天啟《宋史 ·忠義 ·王翊傳》:北兵至重慶,進士胡天啟負母而逃,兵欲殺其母,天啟妻張氏哀號,願以身代,不聽,卒殺之。天啟與其妻呼天大罵,大將奇天啟貌,欲活之,謂之曰:“汝從我,當共富貴。”天啟愈奮罵,於是,夫婦同死。

張孝子《一統志》:江津人,逸其名。元末兵亂,孝子負其母,糊口四方十有二年。明兵平蜀,始負母南歸至荀溪,值水漲,母曰:“吾以老憊,累吾子至此,今隔一衣帶水,天將不使吾見家鄉乎。”仰天長歎,自躍赴江,孝子倉皇從之,覺足下有石載之,得渡,孝子與母俱無恙,及顧江中乃一石牛也,今指渡處為臥牛灘。

施彥寧舊《通志》:江津人,母歿,廬墓三年,孝慕哀切,沒齒不衰。吳仕坤舊《通志》:南川人,父彬宦山東,病革,仕坤侍湯藥,哀籲於天,竟不起,寄殯任所。三年後,鬻女得財,扶親歸,朝夕奉祀如生,正統中旌表其門。羅 純《榮昌縣誌》:邑人,景泰元年,歲貢。成化二年,任湖廣嘉魚縣知縣,事親篤孝,縣民聞而感化。在嘉魚數年,

案牘一清,囹圄空虛,民德之,為立生祠,里中人稱曰 “羅黃香”。唐 政舊《通志》:江津人,早喪父,以樵采養母,終身不怠,母歿廬墓。天順中有司上其事,詔優恤之。李淩高舊《通志》:巴縣人,家貧,性孝友,父卒,事孀母尤謹。母病思筍,時值嚴冬,淩高往林中長泣,竟日掊土,得筍

芽寸許,取歸進母,病癒。後母卒,廬墓三年,不復櫛沐,至履穿肘見,鄉人以孝子稱之。王愛義舊《通志》:永川人,天順間有盜,剽掠殺人,母羅氏病臥寢室,愛義侍不忍去,母子俱受害。陳伯剛舊《通志》:合州諸生,父母喪,負土成墳廬墓,六年有白鵲來巢,鄉人以為孝感,知州唐恂上其事,詔旌表之。王 堂舊《通志》:安居人,成化中賊入境,肆焚掠,母老不能去,堂從烈焰中負母出,賊不忍害。吳 儉《榮昌縣誌》:邑人,父早卒,侍母徐氏疾,三年不衰。先是,有異母兄蕩其貲產,父臨終語曰:“爾兄無以自

給,爾須濟之。”儉曰:“諾。”竟以先人田廬讓其兄,無難色,里人王侍禦驥有詩表之。成化四年,大旱,輸谷千余石以給貧人,有司以聞,詔授承事郎。王 寅舊《通志》:銅梁人,事親孝。父疾,不解衣者數月,既葬廬墓三年,有白兔馴擾,群鳥環集於旁。成化中,事聞旌表。蕭 顯《南川縣誌》:字名世,成化舉人,任福建福州府同知,請歸養母,以孝聞,建坊旌表。按:舊《通志》作 “顯用”,誤。王應松《一統志》:江津人,正德中,流賊至,縛其父母,應松跪泣求代,賊殺之,舍其父母。胡月蟾舊《通志》:江津人,年十二,遇流賊據其家,月蟾與祖母許走,匿張家崖。賊搜獲欲殺,許月蟾泣涕求代,賊並殺之。李應文舊《通志》:長壽人,正德中,流賊過縣,擒其父,應文乞代,賊殺之。旦仕俊舊《通志》:長壽人,評事友賢之孫,友賢歿,仕俊以嫡孫承重,既葬,廬墓三年。副使彭旌表之。按:旦,《縣誌》作“但”。楊 溫江津人。江孟綸《異感堂記》:友人楊氏本宏祖興祖,生子五人,曰溫、良、恭、儉、讓。溫即宏父,永樂甲午,興祖公遘疾,臨終呼溫等諭之曰:“吾家自祖宗來百餘年,惟力農生理,雖皆讀書,不求聞達,子孫繁衍,恥以分異,為言孝友之

風聞于鄉里,爾弟兄宜勉效之,無玷家訓,吾死無恨矣。”溫等承命唯唯,公即瞑目而逝。自是悉遵遺言,總治家務,諸弟凡百必諮稟而行,曆三十餘年,不變其初。迨宣德己酉,歲旱甚,眾艱於食,不得已議暫分異,從便自給。遷延至正統戊午,溫追慕先德,號泣諭諸弟曰:“吾輩領父命,不久而遂背之,異日何面目見之地下耶?”諸弟亦感悔,遂複同居,且曰:“兄弟生則共衣食,死則聯塚壙,永無異也。”遂共立祠堂以奉宗祀,為家塾以教諸子。事無專行,財無私積,孝友著聞,人皆羨之。天順改元初,宅之西隅有各本柞楢,二株合生,枝幹暢茂,若一本然。越壬午,旁有枯死冬青一株,複生如初,邑之人士莫不驚異,以

為是其感也。是歲,本宏亦第鄉榜,遂自扁其堂,曰異感雲。熊萬變《榮昌縣誌》:邑諸生,正德中,流賊至,闔室倉皇出走,母尚未行,萬變語其兄曰:“母在圍,我輩出何為?”相與還赴母難,擊殺二賊,負母出,為賊所執,俱被殺,其母伏屍罵賊,亦被殺。韋志通舊《通志》:南川人,少喪父,事母婁氏,每晨昏必詣寢所,跪問安否。母年八十,瞽廢,志通親侍起居。既歿,泣血三年,跣足蔬食,以哀慕終其身。文可黼舊《通志》:涪州人,父作官廣西布政使,父歿,事母陳夫人,最孝。夫人六十而瞽,可黼起居必侍,進膳必親,積三十年。母年九十乃卒,既葬,廬墓三年。以明經任長泰令,治行卓異,卒於官。王應元舊《通志》:涪州人,家貧居鄉,力農養父,父每出飲,應元候於途,扶之以歸。一日,應元于田,父醉臥其家,不戒於火,急奔回,烈焰甚熾,身濡泥水出而複入,救之者三,號哭火中,抱父而死。刑 第《銅梁縣誌》:字良登,嘉靖中諸生,少受業楊用修之門,事母及庶母極孝。嘉靖乙丑,妖賊起,焚掠靡遺,第與子如龍抱其母柩泣,賊手刃,叱之不避,賊歎為孝子,相戒勿犯而去。何積有舊《通志》:永川人,事親孝。母李氏病痢,彌年臥榻,積有日浣垢衣,溪邊石上踐洗處有痕。同邑楊榮題其溪曰“孝子溪 ”以表之。何其聰《榮昌縣誌》:邑人,父客亡滇之大理,家貧,其聰年十四往訪殯所,負骸歸,鬻室以葬。事母張氏終身不懈,或甘旨無資,傭身以養。邑中士大夫遇其母壽,俱冠帶稱觴,賢其節孝。何 楚舊《通志》:涪州人,仲山子,嘉靖中以貢生知松滋縣。生平言動不苟,盛暑不廢衣冠,七歲嘗糞以療父病,耄

年竭力以事伯兄,所有錢谷推贍族人,一鄉稱其賢孝。施 訓《蜀人物志》:巴縣人,進士,曆參政,忠厚廉潔,事繼母以孝稱。何以讓字環鬥,涪州人,楚之子,萬曆戊子舉人。以親老故,輟試南宮,任彭山教諭,轉武昌縣尹,連疏告養,未蒙俞

允,升任大名府。年餘複告歸,承歡膝下,斑衣數年,嗣父母繼沒,以讓廬墓三年,淚皆成血。刺史錄其行誼,上報諸大憲,交章薦舉,以讓哀辭,廬墓終身。司院不忍,遂奪其情,詳具顛末以聞,勅建懿孝名儒芳,以旌之歿祠鄉賢。所著文集編入《蜀志》,采曹愈參撰墓誌文。

朱 卿舊《通志》:大足人,領鄉薦以養母,故不願仕進,母強之,始就銓,授陽武令。尋聞母病,即懇歸養,母病痢,嘗糞以驗甘苦,又病疽,吮之而愈。夏 藩舊《通志》:大足人,父早逝,母守節撫藩。藩事母克孝,萬曆初賜旌。余文元舊《通志》:綦江人,母丁氏疾危,文元刲股療之,病癒,有司表其門。江三極舊《通志》:綦江人,諸生,母病亟,刲股療之,邑令旌焉。熊奮鵬舊《通志》:綦江諸生,割股療父病,病癒,邑令為旌其門。陳中道舊《通志》:永川人,有孝行。李伯春舊《通志》:定遠人,賊兵縱火,將至其居,父柩在堂,伯春伏柩號哭,眾感其孝,爭救得免。事繼母最孝,喪葬盡禮,與其弟叔春共爨五十年,財貨不私,臨終家人以分居告,泣曰:“我死,不忍聽分字。”其孝友如此。

黎伯滾舊《通志》:大足人,事母最孝,出入溫清,未嘗離左右。一日,山莊火,伯滾不顧家資,獨負母走,已而火滅,渡溪,適大水至,同行多沒,惟伯滾母子得達岸。莊多虎,亦不至伯滾居,里人以為孝感。母死,水漿不入口者數日,拊櫬號呼氣絕而死,與母同葬,聞者哀之。巡按喻時奏聞,賜金恤其家。

匡振之舊《通志》:號玉齋,合州人,領鄉薦,事母承歡罔間,上公車三次,從途間思母而返,因奉母三十年不仕,服闋乃就廣文,後宰鳳縣,清況若水。

袁 三舊《通志》:合州人,父行賈,家頗裕,三少孤孱弱,家遂中落。母年七十,相倚為命,三負擔汲水傭錢以養母,人有授之壺餐者即攜回進母,母出則盛服。人怪而問之,母應曰:“此先夫所遺,以送老者尚有棺一具,屢令吾兒鬻之以為贍養之資,吾兒堅不從也。”後母死,盡以父所遺殮母,邑士作傭孝傳以表之。

夏 正《涪州志》:正父溺死,母陳氏二十守志。正五歲,詢父所在,母泣語之,遂往哭于江,又哭於墓,讀書入泮,母有命必跪而受之。母病,醫謂必得鹿血和酒,不能得,遂錐血以進。畜一雞養母,鷹攖去,正泣而祝之,鷹擲還故處。母歿,

廬墓三年,有司為題表刻石。毛宗成舊《通志》:涪州人。父早卒,事母孝,力農贍養。偶盜至,獨負母匿林中,垂涕擁護得免於難。母卒,葬於室

側,每日往視,至老無倦。周朝旦舊《通志》:銅梁諸生。事繼母極孝,執喪有孝泉之瑞。子達,萬曆乙未進士。李鳴皋《劍閣芳華集》:字青城,合州人,萬曆戊午舉鄉試。父作舟,萬曆進士,分守榆林,卒於官。鳴皋聞訃,跣足披

發而行,目不返顧,人稱孝焉。向 上舊《通志》:銅梁人,母劉氏病,割股愈之,有司為旌其門。蕭仁極舊《通志》:綦江人,三歲父卒,事母極孝。母目雙瞽,仁極百計醫治。出入扶掖,飲食必親進,數十年無少怠,

有司表其門。白 眉舊《通志》:璧山諸生,自幼育于祖母。晏晏病思魚,求之不得,忽遇人攜魚授之,倏不見,晏病果愈。父可縉

被馬傷,割左臂肉和藥療之。生平孝謹,里人頌焉。段威武舊《通志》:銅梁人,舉孝廉為渭源令。事父母以孝聞,既葬,廬於墓,朝夕哀奠。有鹿馴鳥集梨橘再實之異。余應祥舊《通志》:長壽諸生。家貧力學,值兵亂,母病難行,應祥棄幼子女,獨負母入山,俄有挾刀至者,應祥哀告,

以故得免。越三日母死,應祥負土成墳,臥墳側不食死。董大原舊《通志》:郡庠生,平生孝友,誠篤著於鄉里。崇禎中,貤贈文林郎,入鄉賢。龔 恕舊《通志》:江津人,明經任寧夏衛,經歷以憂歸。廬墓三載,置義田三區,一以贍族之貧者;一以贍族之為士

者,使勤於學。著有《龍門詩集》。張 

舊《通志》:涪州人。領鄉薦任知州,剛正孝友,以所居為祠堂,率族眾修祀事,鄉人化之。田心良《定遠縣誌》:廩生。崇禎間,割股救母,延數年奉旌表。陳 侗《合州志》:諸生。善事繼母,當事表於朝,敕建坊旌之,入祠祀。程之英字英人,江津人,幼慧學,使者拈七題窘之,立就學,使驚異,取冠蜀東。乙酉,蜀破,罷鄉薦。戊子,以明經補

黔之獨山州。時黔亦亂,母寓都勻,去獨山百里。之英請隨養,不俟報而去。當事怒檄之赴官,遂掛冠歸,躬耕奉母。母死,自仁懷扶柩之石子岡。亂兵突至,遂遇害。采程源文。

李徵儔《長壽縣誌》:孝廉,開先子。甲申歲,避兵于石砫司。時疫氣流行,亡者十八九。母張氏病篤,徵儔割股以救母,病即愈。迨父年九十三卒,徵儔年已七十。繞墓悲泣,不數月亦卒。卒之日戒子孫曰:“吾死,葬必與祖同穴。”聞者無不感泣。

劉善複榮昌人,泌之子,天啟時貢生。崇禎末,以蔭授南京五府,經歷不仕。嫡母朱夫人病篤,沐浴禱叩,願減己壽以益親母,病旋愈,色笑就養。時有劉孝子之稱。采《劉氏文苑》。劉懋和潛之孫,元複長子。崇禎時貢生,性穎卓絕不群。奉母極孝,邑稱文行兼優。采《劉氏家譜》。聶博聞《長壽縣誌》:廩膳生。積學篤行,事親孝,晚營葬地,躬負土石成墳。教子孫必先德行而後文藝,鄉里奉為典型。年八十二卒。徐懷劬《巴縣誌》:以孝稱。走馬岡有碑,又道旁石樑鐫 “孝子故里 ”四大字。陳龍橋《巴縣誌》:以孝友傳,走馬岡有神道碑。

國朝

丁世泰字一開,巴縣人,康熙歲貢綏陽訓導。事母孝,年六十告歸。母八十餘,家貧,授徒於城,三二日輒歸省,市梁肉親奉之。繭足深山,無閑寒暑,與諸生語,不禁涕出。孺慕之誠,老而彌篤。董任安字令修,巴縣人,納溪訓導,長於文藝。居家尤愛敬和睦,嘗曰:“人于父母,要敬到百分,總視乎力之所在。”知縣曾受一贈以匾曰 “孝友可風”。

呂 正字世賓,湖北漢陽人。年十七母死,入川而賈,越三載,迎其父文昭至渝。父以不習水土買舟歸。至燕家渡,舟覆溺焉。正聞奔赴其地,求父屍不得,投水者七,舟子拯出之。後七日卒得父屍,葬於渝,遂隸籍。年八十七卒,子嘉元,乾隆丁卯舉人。

劉永福巴縣人,性孝友。父亡,永福同妻萬氏善事繼母,色養不衰,鄉人稱雙孝焉。趙 忠巴縣人,家貧,為人傭工,得錢即持歸。父嗜酒,諸子每以無力為辭,忠侍之益謹。父病,醫不能治,忠割股煎藥,病旋愈。後母病危,忠又割股以進,亦愈。母后死,勸父續娶母氏。三為父母割股而愈病者七,邑人龔有融為之立傳。周遵然字夜生,江津人。幼失怙,事母孝。嘗刲股以療母疾,及卒,廬墓盡禮。值逆潘開科取士,避不就,隱居教授。生平持守方正,然諾必踐。卒年八十餘。龔 永字引萬,江津貢生。父早亡,母以節著。永能孝養,事必躬親。母嘗病劇,永為嘗糞以求療。兩弟俱夭,永撫

其遺孤,教誨成名。後選慶符縣訓導,未仕卒。陳于夏江津人,由貢生選梓潼訓導,辭不赴。居家養母,沈酣典籍。年八十卒。李 珵江津貢生。生平言動不苟,性孝友。弟侄有負債者,鬻己產代償之。尤好施濟士人,有貧乏者給予膏火以曲

全其進取之志。晚年留心典故,嘗手錄《廿一史約編》《吹影編》。壽至七十八卒。楊年淇字秉義,江津監生,篤于孝友。事親盡色養,兄弟及侄輩相繼卒,撫其孤如己出,午夜訓誨不倦。嘉慶初,歲歉,出粟賑饑,全活無算。戊午,教匪滋蔓,募鄉勇團練築寨柵,經費數千金無稍吝惜。晚年,獨建宗祠置祀田,並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字推衍家訓八條。每值春秋祭祀時,命子弟宣講,迄今族人咸雍睦不輟雲。楊德厚江津處士,年淇子。六歲居母憂,三日不食,幾至滅性。稍長讀書能明大義,事繼母極誠敬。德昌、德彛皆繼母出,厚友愛備至。弟或有過致親怒,必偕跪請罪俟,親色喜乃已。父母俱年逾七十,晚年父病足,出入必親扶持,曆十數年無難色。卒時年四十五,顧兩弟曰:“兄不孝,先父母卒,弟等須善事之。”餘廷楷江津人。家貧力學,甫弱冠失恃,兄弟五人,無力養親,廷楷以硯田獨奉甘旨。事親極孝而友愛肫誠。父與繼母卒,一切喪具皆獨任之。訓子孫以耕讀為本,年七十八,無疾而終。陽紹孔字宗聖,長壽人。五歲失怙,事孀母周氏至孝。值周病,割股和藥者再。母因得蘇,越七載,周年六十有四乃卒。子際華娶陳氏,幼失明,紹孔引古今曲諭之,始終相敬不渝。嘉慶戊午際華舉於鄉,鹹以為孝義之報。聶光先長壽人,性醇厚。讀書不為仕進,兩事繼母以孝聞。行年八十有五,猶以經學教授諸子。其子登賢書,應歲

薦列庠序者數人。黃道日十歲貢生,博學能文,性至孝,課徒為業。掌教鳳山書院,成就者百餘人,有文集行世。傅 暄字三德,仁孝性成。親有疾必躬進湯藥,焚香默禱,乞以身代。嘉慶二年,賊犯境,執其父昌黎殺之,生以身

衛父,賊怒,並殺之。周 寬字居廣,邑庠生,性醇謹,積學敦行,尤篤孝友。父應誠早卒,母有疾,日夜衣不解帶。母卒,哀號數絕。及葬,廬墓三月,歲時薦祭輒泣下。倡建宗祠並置祭田三十餘畝,春秋奉祀。嘗與族人稱孝悌之道。子本濤領鄉薦任鹽源教,人以為孝德所致。余志遐字騰高,邑庠生,事親至孝。兄弟七人,異母者三。親歿,哀禮俱至,勸兄弟同室而居,不忍析爨自弱。冠至白首無詬誶聲。周國興字光曜,貢生,厚重有至性。祖母病篤,醫藥罔效,國興割股以進,病癒。後祖母卒,國興立勸聘繼祖母,更修歷代祖塋,敘譜牒置祭田,創祠宇,提攜親族百有餘家。卒年八十有五,曾孫縉領,辛卯鄉薦。向以發監生,性篤孝。父澤國歿,盡慎盡哀。母黎氏多病,以發憂之飲食,湯藥未嘗假手他人。嘗濟孤恤貧,買物放生以祈母壽。母年八十一端坐而逝。喻祖善字紹虞,剛方正直。事父永清,先意承志,朝夕無違。父歿,哀號數絕。奉伯兄邑庠祖中等,尤愛敬和睦。嘉慶二年,建宗祠置祭田立瞻族碑。子孫列膠庠者數人,八十五歲卒。餘光組字映宸,廩貢生,行己端方,居家孝友。母李氏早卒,事繼母無倦容。父病哽噎,百計醫藥,寢食俱廢。父歿,廬墓號呼。自以科名厄塞,莫慰父心,遂鬱鬱成廢疾。奉遺囑撫弱弟三人,教養備至。稍不遂,輒號泣隨之。弟益、感、奮,先後成名。年九十一無疾而逝,鄉里頌之。戴宗聖字景宜,廩生。父母早喪,家貧課讀自給。諸弟學業未成,悉以父遺產予之。別捐田以奉祠祀,複倡置義田百餘畝。凡族人貧不能讀,老幼不能喪葬,及無力婚嫁者,悉取給焉。

餘 瑛字漢圖,監生,性孝友慷慨喜大節。家素貧,嘗百里負米以供菽水。嘉慶初,奉親避賊。當流離困苦,必強為談笑,以解親憂。時胞弟璠已承繼伯父,瑛友愛最篤。後偕往陝甘,璠病,瑛視湯藥數月不倦。璠沒,瑛護櫬回籍,至雞頭關,三面絕險,風雨暴至,柩幾墜。瑛拊棺大慟,天複霽,履險如夷,人以為友愛所感。璠遺二子,長鉻、次炳奎。瑛代為撫育,與己子鎮無異。後列明經官學博。

楊騰漢字淩雲,監生,篤于孝友。慷慨好施鄉里,有長厚稱。嘉慶五年,教匪焚掠縣境。騰漢奉母黃氏及兄侄,駐龍門寨,為捍禦計。六月二十九日夜,賊勾結寨內匪徒先于寨內放火。眾潰亂,賊乘勢攻入。騰漢於火光中負七十餘歲老母逾出寨牆,複入寨尋兄侄等偕逃,為賊所執,惡其為寨首也,苦肆考掠,騰漢厲聲罵賊不屈,死年四十歲。

李心治字先國,幼孤。事母吳氏,先意承志。家素不豐,棄儒服賈以供甘旨。率弟等力田析產,自取荒薄者設立支祠,使宗族及親串之貧乏者,有所贍給。教匪滋事,心治奉母避居大江以南百里。負米數年如一日,邑之稱孝者至今無間焉。子能懋,邑庠生。

華 琳字明著,監生,性至孝。母病十餘載,親視湯藥,左右不離。父母歿,廬墓三年,未嘗易志。兄弟四人同居數十載無間言,常執孝經以訓子侄。胞姐向華氏家貧守節,琳隨時贍給無吝容。嘉慶初,敬匪掠境。琳捐金倡修菩提寨,躬親督役,並率眾堵禦,保全數萬人。卒年七十九歲。

但受職、但受錫性醇直,事親至孝。母呂氏病篤,弟兄割股,和藥以進。不約而同,母遂愈,鄉里稱之。

向文光邑庠生,家貧力學,更篤孝友。嘉慶初年,逆賊犯境,親時已老病,文光扶持避難,極力護守。未幾親故,文光廬墓三年,慘不欲生。弟以敬尚幼,文光撫育教養,一一兼盡,尤足為法。

楊之蔚、楊子謙之蔚,字毓英,邑增生,屢試不第。親病,之蔚割股,和藥以進。親歿,哀毀廬墓。年九十有一,無疾而逝。子謙字受益,課讀養親。之蔚老且病,謙扶持醫藥,不離左右。父歿,廬墓三月,哀毀骨立。胞弟幼更篤友。于嘉慶間,教匪犯境,倡修鶴山寨,全活甚眾,鄉里重之,年臻百歲。

余仕英字申錫,邑廩生,事母至孝。出入溫清,生平無倦色。會歲饑,仕英捐田四十畝,建繡水書屋,贍膏火儲書籍。命族中子侄,貧不能讀者,皆負笈就學,至無力喪葬及婚嫁者,更解囊佽助。年八十餘卒,子孫十一人領鄉薦者一,餘皆擢明經列黌序。

殷鵬南監生,性孝友。家素貧,析居後力田以供菽水。離親舍數里,每日必歸省,曆寒暑無間。父命代胞妹撫申氏孤至於成立,胞弟道柄因歲饑不能讀,鵬南苦心教養,至出其婦貲奩為膏火計。後道柄遊泮,又刻意課子衡勳,亦入郡庠。年七十余,夫婦貧苦不易清操,鄉人高其行誼。

鄭宇芳邑庠生。母氏早卒,繼母劉氏。父歿,宇芳喪葬如禮。事繼母必先意承志,朝夕無違。繼母病臥兩載,宇芳躬進藥餌,常泣然曰:“宇芳,于生母前未及盡孝,甯不得善事繼母以補過乎?”弟元芳先卒,妻寡子幼,宇芳視侄如子,教養俱至。

周自康監生,生母卒,事繼母高氏四十餘年無倦色。乾隆間,繼母病篤,自康百計醫藥不效,遂許刻善書百部,更朝夕拜禱,願減己算以益母壽,病遂愈。嘉慶二年,教匪突至,母老且病,自康棄妻與子不顧,負母力行數十里至河幹,猝不及渡,遂以身翼母匿石穴中。覘賊過,始渡大江之南,得無害。享年七十一卒。

朱志賢字馥齋,敦本好義。母有疾,割股和藥,母即愈。異母兄慧齋失產,為出金以贖。乾隆壬子,送子蘭赴鄉試,于寓所拾遺金,凡歸其人,知者皆服其重義雲。

李起祥永川人,康熙中,曾割肝愈父病。學使宋聞而召見,年二十餘,恂恂書生也。面青黃無血色,乃旌以弟子員,隨給衣頂,其後李元勳侍父疾,亦有割肝事。

張臣贊字紀嵐,三歲而孤。事父母,幼時即能先意承志。有一弟,繼母蘇出也,閫內絕無閑言。父歿後,即廢讀理家政,凡事必諮母命而行。家產不過萬金,然念兩舅氏貧,凡嫁娶喪葬無不盡力恤之。一妹適人,寠甚,招與同居,四甥皆誨,使成立乃佃之田。有中表侄周某貿易,久不歸,其妻彭氏二十,撫一孤,誓不他適。臣贊矜其志,時時囑內人周給之而已,未嘗身至其門。族中老無所歸,貧不能自存者,皆為盡力經紀。幼乳于伯氏,比長恩均母子。伯氏病,衣不解帶,以膝代枕者一月有奇。及卒,哀逾所生。里中忤逆反弓者、爭訟者必曲為化導。又嘗造橋路、施藥方、棺木、創惜字。會夏,施茶湯,冬施米糧,以為母氏祈壽。田土從不加租,歲欠則倍讓之。遠邇無少長,皆呼為張善人而不名雲。采甘岱雲撰《壽敘節略》。

鄧枝榮永川人,年十八,母病,割乳以進,遂痊。尤喜施濟,廣修橋道。前後捐數百金不少吝。

唐有亮永川人。母劉氏病篤,割左股以進,遂愈。父文欽病尤劇,割右股以進者再,父亦獲痊。其後父複患痔,夜常十餘起,有亮躬親拭滌,三年不倦。孫元發年十六,值母病將絕,割股以進,遂蘇,人以為世濟其美。而邑人張廷梓年十六割股療母,徐文現年十三割股療父,皆為有司所表異。

張 鐬字玉振,永川監生,節婦盧氏子。母歿,廬墓三年,其先本監利人,乃于祖墓建祠堂置義田,效範文正公遺志而參酌之。乾隆丁醜、庚辰、乙酉、戊戌等歲大祲,前後共輸穀一千五百石有奇,捐金一千八百余兩,賴以全活者甚眾。年八十一卒。

趙登應永川人,母病篤,登應割左乳旁肉啖之,遂愈。知縣陳和旌其門。同時如榮宗昌、王建倫皆以割股為陳令所旌。其他唐生德、張光進、梁兆甯、吳帝璽皆邑人而割股療親者。敖時彥榮昌歲貢。析居後,次兄時豐負債六百余金,彥為之代償無難色。豐夫婦歿後,遺孤侄僅七齡,孑然一身,以養以教至於成立。侄複卒,又存恤其孤,至今猶同居焉。生平直方嚴謹,人無敢幹以私,亦無敢犯以非禮,鹹尊之為正人雲。敖師古榮昌人,年十三父母俱病,百藥不效。師古截左指一段,刀利甚,肉失去,複截一節和藥以進,愈。王思品榮昌人,家極貧,不知書。乾隆壬子,母病,熱百藥不效,思品割股以進,遂愈。嘉慶丁卯,母腹浮腫及足,又焚香默禱,割肝以進,母複愈,而思品亦無恙。現年七十,渾然無懷,葛天之民也。

敖藎臣榮昌舉人。侍父疾,親奉湯藥。衣帶不解者累月。兄師陽不善居積,以祖業出售,得錢二千餘緡,歿後猶遺債四百余金,藎出積貲贖回兄業,並設法措還遺債。不以為諸侄累,家居巋然人望。鄉黨紛難,得一言即解,且善於教人。邑中及四方各士,半出門下。道光丙戌,大挑二等選授資陽縣教諭,未之任卒。

鬼孝子盛姓,忘其名,榮昌人。家雖貧,甘旨無缺。年二十許暴疾卒。既葬,屢見夢于父。一日午後,空中忽墮一雞,父大駭。片晌悟其子所為,責之曰:“爾雖有孝心,然竊人之物以養親不義,孰甚焉?”是夕複夢其子曰:“父責兒良是,然親老家貧,死且不甘。父但宣傳亡兒能言人禍福,以是獲值。陰騭無傷也。”父然之。於是里中爭傳鬼孝子。有某姓者,昆仲四人,三兄皆以心痛卒,其季又病,乃往問之。鬼孝子附一人代言曰:“爾祖葬某所,棺且朽,有樹根直貫其心,亟遷之可不藥。某姓啟其棺,一如鬼孝子言。改扡之,病遂瘳,由是聲傳遠邇。問者接踵,日獲米豆數升、錢數百文以養父母。後父母俱歿,鬼亦隨滅。采鄭國楹《鬼孝子傳》。

羅 彬綦江人,幼以孝稱。嘗刲股療母霍氏疾。疾愈,邑令旌之。同邑彭文舉年十二,亦割股以愈母病。而霍壽長至三次割股以療母;曹氏病又有鄒志中、張如拔、李如品、劉祖貴割股進母氏,皆聞于時。金其相則父母病均割股,張振純且割股療兄。

吳國瑞綦江人,與弟國泰、國安事母陳氏,皆至孝。母病,兄弟三人同刲股以進,疾良已。韓茂榮綦江人,素敦孝友,喪妻不再娶,恐分手足愛也。邑令孟易吉表其門曰 “家法可式”。吳其偉綦江人。母張卒,哀毀骨立,事繼母王亦以孝聞。弟其仁貧,以己產予之。人服其義。羅世茂字暢齋,綦江人。性純孝方正無過舉。乾隆壬子,館於鄉,去家可四十里。一日聞父病,斜陽西下矣。踉蹌

歸,中途昏黑,遇暴雷雨,冥行半晌,衣履覺未沾濕。電光下見數十武外有白板,扉馳叩之,乃友人館,方入門。滂沱交注,谷應山鳴,泥淖歸,父病尋愈。年八旬猶不釋卷,恰然如有餘樂。陳 溥綦江人,親歿後,惟一弟課徒自給,訓弟成名入庠食餼。旋棄世,遺一侄師孝甫四歲,溥視若己出而教誨特嚴,亦入泮矣。陳國瑛南川人,性誠厚。嘗割股以愈父疾。後母病篤,複割股救之。最後,繼母患大疽,國瑛刺血塗之,痛已瘡愈。韋巨璜南川人,恩貢生,性友愛。父歿,盡以田產予兩弟。教授生徒,館穀自給,及仲弟歿,以產歸季弟。晏理富南川人,母病痢劇,嘗糞以驗寒熱。醫不效,旋割左股肉煎艾葉服之,立愈。李大俊南川人,秉性公直,尤篤厚。宗族猶子光瓚,秀而貧,極力作育,自入庠至歌鹿鳴,二十餘年膏火皆一身任之。友愛之性,鄉里鹹羨服焉。陳民新南川人,母彭氏病,新侍湯藥三年,不脫冠帶。繼乃割股

天,忽假寐覺有人令往水

,壩取涼水治之,如言果愈。越三年新暴卒,一日乃蘇,言有博帶峨冠者叱令速回。又八年彭歿,新廬墓期年。聶文樞南川人,事繼母戴氏孝。戴病,朝夕侍湯藥,未嘗暫離。病革後,焚香割股,乃稍減。時值嚴寒,戴思菌甚切,

泣而往覓,竟於宅後得蘑菇數十本,戴病旋愈。弟文概,戴出也。戴卒後樞為援例入太學。概欲析居,樞不能止,凡田舍悉聽其自擇焉。

周立模南川拔貢。三歲失恃,繼母熊氏育之。屢試不第,以舌代耕三十餘年,所獲館穀悉以奉母。兄立楷早卒無子,模以己子承嗣,為兄償債毫無難色。猶女四人,為撫而嫁之。弟立椿、立棟皆熊出,棟教之皆成名。一夕夢寐中覺有所警,起呼兩弟視母。病母果跌臥床下。晚年熊病足腫,模制竹幾為輿,率家人躬肩出入,五年弗懈。繼母卒,喪葬盡禮,哀戚倍至。模後授黔江教諭,未抵任卒。

苟金徽合州人,康熙甲子登賢書。性孝友,潛心理學。初任廣東曲江令,以卓異升廣西新寧州牧。丁繼母艱痛甚,

抵家三日卒。董 傑字人一,合州人。七歲喪母,事繼母盡孝。析產時以弟多子,田四百餘畝,盡推與之。奴婢器皿悉居其贏敝

者。州人高其誼,事聞旌獎。王維翰合州人,幼喪父即知哀毀。家貧以織籠事母,雖菽水必盡歡。母卒,廬墓三年,不茹葷飲酒。周 儼字墨潭,涪州人。母先喪,事父以孝稱。時賊譚宏煽亂,儼欲負父潛避,為賊所執,兩臂受傷,血溢昏憒。弟

儒與賊戰亦受傷,四鄰奔救,賊乃退。逾年父疾篤,儼嘗糞試甘苦,後竟不起。號泣嘔血七日發盡白。弟婦孀居,撫藐孤如己出。人謂孝友節義萃於一門。己卯夏,涪南境有虎患,儼為文驅之,虎竟遠去。黃志煥涪州人,事父母以孝稱。康熙己醜五月,城中失火延燒民居。父適病卒,志煥先扶母置他所,覆冒烈焰入,負父屍以出。州牧童維祺目擊之,額其門。吳文瑞自幼失怙,事母病兩次,割股救之,皆痊。兄弟友愛,三世同居。推有讓無且樂善好施,行誼足多雲。郎士德父早喪,事母最孝。母卒,廬墓三年。時值嚴冬,墳生三筍,里人奇之,呈准旌表建坊。夏禮行庠生,生九月,母楊氏卒,繼母劉撫養成立。劉晚年得癱疾久臥,禮行侍湯藥,衣不解帶,數年如一日。享壽八十九歲卒。韋仁卿性孝友。有二兄兩弟,均極貧乏,養繼母苦之,仁卿獨養二十餘年無難色。厥後伯兄叔弟季弟死,均代為營葬。撫其兄弟之子五人皆成立,猶女二,代嫁之。壽六十而終。朱之安家極貧,鬻身于廬祖信之家以葬父母。羅昌全性至孝。父洪純病臥十日,昌全泣十日,忘寢廢食。母李氏病危,昌全年甫十八,割股和藥以進,母病立即愈。盛和聲甫入庠,父母相繼卒。厥弟五人均赤貧,和聲歲所得修金皆分用之,十餘年毫無蓄積。何泰如庠生。其姊夏之璉妻,孀居,僅一子,家極貧。泰如供其衣食,七十三歲始卒,葬如禮,始終四十餘載,毫無怨言。徐永珍母早喪,事父九龍最孝。家極貧,住敗窯中。父嗜酒,永珍每日營工

酒以供,己嘗乏食而奉父有餘。其父享壽七十卒,乞棺以葬棚棲墓側三載,悲哀不忘,里人重之。毛榮璠母李氏早故,事父相儒孝謹。有祖田三十石,父愛其弟榮

、榮壁,璠曲體父意,悉讓之,依筆墨為生。丙午歲饑,兩弟複就食,璠與之共爨如初。族堂鹹義之,年七十卒。夏明宣生八歲而孤,兄又早卒。宣撫孤侄並二弟成立,兼事孀母以孝。八十七歲始卒,其子棨食廩膳。楊昌榮三歲喪母,年十一父勝德亦故。家貧無葬具,自鬻于楊體常之家,獲金具衣棺以葬。李文朔彌月失怙,母氏劉孀居,文朔力農供膳。時祖父母偏愛季子,倍與以田宅,文朔僅得十分之二,略無閑言,且事祖父母與母,始終不倦。李 緒家貧,極力養親,不與弟兄較。壽八十六歲。李曰書幼貧,棄儒力田以養父母。遇歲旱,設法以周其弟、侄輩十余家。父母終,衣棺一力獨任。八十一歲卒。陳文池生四月而父卒,母李氏矢志撫以成立。文池深痛不及事父,謹遵母命。母病,割股和藥以進,病立愈。其後母又病,文池妻彭氏亦割股救姑,鄉人稱為雙孝雲。譚念謨性孝友。父沒,弟貧不能養母,念謨業醫,生養死葬三十餘年,始終不倦。弟有窘急,仍必力為周助。

楊廷用幼失怙,事母以孝聞。母卒,凡喪祭費用獨力任之。兄龍韜早歿,遺孤二,廷用為之經理家政十餘年不倦。弟侄輩有借貸,雖數十金不求償。壽八十八無疾而卒。彭學鴻貢生,彭銑子。父卒時,年九歲,哀毀骨立。後凡飲食必思,見父衣屨必泣。母皮氏病,嘗糞以蔔生死,侍湯

藥晝夜不倦。母歿,廬墓以居,遂卒墓側。真純孝也,舉於朝,建孝子坊旌之。余龍光武生,性孝友。少孤,母病嘗糞侍湯藥不倦。胞兄世龍從軍巫邑,羊耳山陣亡。龍光于離亂時越境斂屍歸

葬,不避艱險,撫侄成立。道光十八年,旌表建坊。譚世匯庠生,譚鑒次子,父病嘗糞,每夜焚香告天,願以身代。父卒,哀號泣血。廬墓三年,逆匪破鶴遊坪,負母夏氏逃里許。賊至以身護母,被數十創。究保其母享壽八十二歲。當母病時,臥床五年,藥必親嘗,糞溺必親滌,仍告天願以身代。及沒,水漿不入口七日,鬢髮俱白。葬畢,廬墓側池中紅蓮開放忽變為白。兄弟各居,朝夕親自檢點。勖以成德,沐恩准建孝友坊。謝正春性至孝。道光六年,父母俱病五夜,焚香告天,願以身代。是年七月,剖腹取肝和藥以進。親病立痊。己身

亦無恙。雖屬愚孝,然非實有至性者不能。州牧重為獎勵之。夏錫智少勤力作,供奉父母三十餘年。事嫂完節,撫侄成立。分產多與少弟,兩親祭奠一肩獨任。教子有方,好施

樂善。鄭順唐庠生,父明早故,事母蕭氏最孝。每遇母病即禱司命,願以身代。母命其避水塘,即終身不由水道。母性戒殺,唐體其意放生,足跡不入城市。魯大榮弟兄析居後,侄有空乏者,複析產予之,又為族間置祭田,其男女資以婚嫁者屢屢。與齊眉妻孟氏,俱享壽八

十六歲,其孫克英、克俊、克裕列膠庠食廩膳。周毅足貢生,事親最孝。行端品正,鄉人莫不仰其德範。黎光宗監生,廣刻善書,嘗施棺木錢米以濟孤貧。厥弟浮浪,傾家售業光宗,光宗予千金還其券,弟複賣之,光宗絕

不校。長子傳禮入膠庠。李為楨事親克孝,友愛兄弟,分財讓產數百金不吝也。現年七十,其子庭燎入邑庠。彭為楷事父以孝聞。父卒,母病疽數年,楷躬洗滌、煎湯藥不倦。母歿,哀毀骨立,葬祭盡禮。陳頊性孝友,娶陶氏生二子而卒。頊年甫二十九,不復娶,言論終不及閨閫。享壽九十一歲,五世一堂,里人榮之。李如驥性純樸,父母病,兩割其股。歲凶,施米以濟貧乏。二子蒸然、蔚然均游成,均享七十八歲。何光秀以孝事親,親沒泣血廬墓,且廣行陰騭事。里有爭訟,必捐費以和解之。張大鵬父天時屢患便塞,大鵬多方以調之,不厭污濁。兄大倫病,湯藥親嘗。兄歿,日夜悲號,困之成疾而卒。王家賓性孝友,積學未售,父故,母氏遊多疾,賓為親滌溺器,藥必先嘗。事兄家棟最恭,飲食出入必共,且訓蒙以

正,造就多人,嘗作《孝友歌》以勸世。晚居柳園,詩酒自娛,抱道而卒。譚照奎廩生,純樸孝友。同胞八人,照奎居長。曆館所獲六百余金,悉以分弟。五弟照倫乏嗣,照奎以次子承祧,自給田產。七弟照藜屢冠童軍不售,照奎即以已項代捐,凡鄉試費用悉自奎出。嘗曰:“友兄弟以順親,吾分也何以錢為?”陳靜思庠生,事親最孝。每遇父病即憂泣不食,疾愈乃複初。父卒,廬墓三年,嚴冬必伴孀母以宿,便溺親滌。母

卒,悲號七日,鬚髮俱白,仍廬墓三年。其孫伯芝入膠庠。劉 朴性忠厚,父早故。兩兄一弟,俱業儒,朴獨營家務三十年。置巨業不自私,均分兄弟。子列膠庠,孫食廩膳。何震均事親敬養備至,及親沒,哀毀盡禮。每遇祭掃,必潛然流涕。訓一孫中鄉試副車,現年八十六歲。黃文華號竹樓,廩生,黃鶴鳴胞兄也。早孤,事母極孝。母卒,廬墓三年。性更友愛,一兄兩弟同居,毫無間言。中

年失偶不娶,或勸之,文華曰:“娶妻為後嗣耳,我今有兩子矣,何必再娶?”王 銓號選之,妻彭氏,夫婦俱孝。教匪入境,奉母楊氏避賊小河仙女洞,奉養數年。母多病,彭氏奉侍湯藥,洗滌污穢,始終不倦。兼能敬事胞叔嬸母,友愛堂兄弟。凡生養死葬,身獨任之,毫無怨言。夫婦年均七十無疾而終。曾志宏性友愛。乾隆初,與胞兄志含列肆州城,倏遭回祿,火已封門矣。兄慎守欲死,志宏用棉絮濕水蒙首,冒火而進,負兄以出。家財蕩盡,移住小河,另謀生理,起家數萬金。享壽八十餘,人以為友愛之報雲。

王師貢號政達,幼貧,以貿易致小康。凡父母養葬之費,俱獨任之。兩兄皆貧,事之如父母。三族中無賴者均寄食其家。教匪作亂,以船二隻沿河渡人,不取財利,活人數千。亂息後,斗米千余錢,出所積米減半價以糶,更令人往川南買米以濟鄉人。享壽八十五歲。

李榮祖號顯緒,秉性醇厚。事母不離左右,每雞鳴焚香為母祈禱。母九十有八時,榮祖已六十餘矣。常效斑衣之戲以娛親,愛慕如儒子。一兄早逝,養葬之費並不累及諸侄。其妻覃氏亦孝,奉姑五十餘年如一日。現年八十有六,鄉人賢之。

覃 昶號熙和,覃模次子也,賦性慈和。母病足,起居須人扶持。昶衣不解帶,即雪夜霜天聞呼即起,八年不倦。現今夫婦齊眉,八十尚存。

楊家祥字瑞庵,事親極孝。昏定晨省六十餘年,未嘗遠離,且慎言節欲,和睦族鄰,好談陰騭事,時刻善書以警世。嘗曰:“人子之身,父母之身也。吾生平跬步不敢苟,懼辱親也。”親歿,哀毀骨立。葬後每日必至墓前泣曰:“兒來也。”久之不忍去,如是者數年,其孺墓之誠蓋如此。

張 曙字梓林,年十二失怙。恃依祖母居,祖業無多。曙夫婦以勤儉起家,不私己有,均分與胞弟騰曄。胞妹適麻廷瑞,早寡家貧,梓林迎歸全節。撫女甥二成立遣嫁,里人共稱為孝友。周汝梅字雪樵,篤學敦倫。父輩有微嫌,必積誠以感之,俾和睦如初。分產以膏腴讓其弟議堂,己獨取其磽瘠者,故屢遭骨月之變而不失其常。後官郫縣教諭,倡修聖廟,購祭器鑄鐵鼎,以經術造士,名士多出其門。楊 恒號誠之,增生,事親五十餘年,理家政四十載,毫無私積。家有胞弟溺死,聞信即跳入塘內覓之,幾以身殉。親沒,不入閫內者三年。弟兄分產,推多取少,里中相觀而化者甚眾。劉榕齋監生。代娶侄男三人,堂弟一人,代嫁侄女四人,堂妹一人。撫三侄成立,且迎兄至家娛老,延師課其侄輩,內外全無怨言。曾毓燦字笏山,提督曾受之侄孫。性孝謹,事父母怡色婉容,雖小事必告。父歿後,每歲束修,必供母所需,不私己有,一門之內雍雍如也。夏伯瀛性友愛,與兄伯源異母。父歿,聽兄教,事之如嚴父,起居不離。兄歿,伯瀛手置田產與子侄均分,內外無間言,里人羨服。彭象賢性孝友,弱冠即代父持家。母所欲與,必會意以與之。父母有不豫,必多方以娛之。其叔母曹氏寡而貧,且乏嗣,象賢以胞弟鈿承繼,悉分己有與之。終身合翕如初,年五十卒。歐陽德煥貢生,性誠樸。其父先撫一子為長煥,胞弟四人俱以兄由外抱,不許分產。德煥為之曲全,均分如一。老母養膳,一身任之。以幼染弱疾,年二十余妻楊氏故,即終身不再娶。每訓及門,以曾子為法雲。高漸培增生,篤學敦倫。胞弟有急難,挺身救之,受辱不悔。其弟或激親怒,培為之曲全以解親憂。子伯鈺為邑庠生。周宗泰乾隆庚子科舉人。與胞弟宗泗竭力事親,友愛最篤,不忍稍離。後泗為己酉科舉人。劉 沄《銅梁縣誌》:字嶽庵,乾隆己酉舉人,善事親。家居授徒所余館穀,悉分給諸弟。歷任山西直隸知縣,迎養老親,公餘依依,孺慕宛然老來子。親歿終喪優遊林下,遂不仕。趙懷發安居貢生。《銅梁縣誌》:事孀母至孝,鄉人化之。家故貧,授徒養親二十餘年,多所成就。陳祚

安居庠生。《銅梁縣誌》:十四游庠,與弟暄同硯共榻,友愛克敦。年二十六卒,著有《玉灘詩草》。

朱守正、朱文正銅梁人,性皆孝友。母失明,委屈承歡。居喪三年,不茹葷酒,不入內室。其季得正年十七構疾不起,文正坐臥與俱,割股療之。歿後,過其墓輒涕泣不忍去。後數年,文正亦卒,年三十餘。守正撫諸遺孤訓戒成名,卒年八十七。又有楊正升割股療兄。嘉慶中歲旱,出粟賑濟,活人甚多。而正升之孫中和並以割肝療母聞。

施蔭柏安居增生,事繼母以孝聞。又篤于友愛,每歲館穀,悉以分潤諸弟,邑令王升元高其行,命子師之。妻朱氏早卒,有子二,不復再娶。而同里劉廷貴善博親歡,又有老來子之稱焉。廖 拱安居庠生,居母喪,閉戶三年,哀毀骨立。家素貧,諸弟析居,每流涕慰曉之,卒使成立。拱多隱德,里黨稱之。

顧 麟安居庠生,事繼母趙氏孝。母病,衣不解帶者十餘年,趙一女適鄭氏,遊蕩破家,麟時厚遺之。鄰有悍婦,嘗肆辱之,麟閑戶戒家人忽與較。里中稱為長者。黃 樹安居人,勇於為義,子大禮事繼母以孝稱。嘗施棺數百具。歲饑,貸人財粟不責其償。父子皆享大年。

楊應爵、王國仁、吳仕俊應爵,文生,母病,割股和藥以進愈。又以叔母嫂氏青年守志,為表揚之,人高其義。同里王國仁性友愛,弟負重逋,國仁屢代償之。訓其猶子楷、朴皆成名。又監生吳仕俊,善治家,己所置產必均予其弟。嘉慶壬申歲饑,出粟賑饑,子履豐亦以禮讓世其家雲。

劉 溢號彥庵,大足人。事父志聖先意承志,朝夕無違。與兄濤同居五十餘年,內外無間言。持家勤儉,嘗手書《朱子家訓》於座右,見諸子有不合理者,即舉家訓以規之。以己酉選拔授慶符縣教諭,五載辭歸。子天成,由甲戌進士授庶常擢禦史,官至大理寺卿。

梁邦偉字豐功,大足庠生,以孝聞。父歿,廬墓數月,哀毀骨立。母病,侍湯藥,衣不解帶者年餘。萬鵬歲羽、萬鵬颺鵬翽,大足貢生;鵬颺,大足庠生。幼失怙,其母守節,仰承荻訓。棣萼聯芳。韋榮

大足貢生。少孤,敬承母訓,家貧力學,卒以經術繼父業。閭里鹹稱其孝。藍翠芳璧山人,官湖北應城縣知縣,有惠政。因母年邁,乞養歸里。先意承志,親奉甘旨十餘載,寒暑靡間。母歿,

祭葬遵禮,邑人鹹為矜式。溫殿颺璧山人。父宦黔,歿于任,殿颺徒步負骨歸葬。母病,割股療之。每年荒輒出粟以賑。乾隆丁醜年,知縣侯筠旌之。雷尚珂、尚玖璧山人,少孤貧,大母張養之。及長,采香為業以供張膳,夜則燃香照讀。值張生辰苦無錢,兄弟相

對悲咽。忽異鳥飛墮,獲而鬻之,市酒食為壽。後珂以明經終,玖以廩膳生終。張家學《璧山縣誌》:篤于孝友,至老不倦。年八十一歲,足不履城市者四十餘年。一門聚順,其樂融融。何現王台字玉書,定遠人,歲貢生,十六歲赴省試。父歿,哀毀幾絕,杜門養母。知州常學易薦之不應,授訓導跡不赴。

遣使至貴州,迎舅家兄弟,分田宅與之,使朝夕見母,以娛暮年。現珆昆季六人,出入必偕,財貸不私,邑人稱之。蔣向明定遠人。父年六十病癱,向明服事維謹,不入私室,衣不解帶者數年。父病漸愈,年七十八而卒。餘占爵《定遠縣誌》:事母至孝。母性嚴,稍不如意必加譴責。占爵年四十不識詩書。朝夕奉事,愉色婉容出自天

性。母病終年,占爵親進湯不倦。一夕五鼓,母思肉,急不能得。占爵仰天哭泣,割股奉之。次日,母病大瘳,蓋孝感也。後數年母卒,占爵哀泣太過,隨死焉,邑人哀之。今過其墓者鹹指為孝子墳。張文聰妻李氏,夫婦善事父母。食必精潔,事必稟命。父年七十七歲卒,事母愈加孝敬,母年九十八歲卒。迄今夫婦舉案齊眉,俱七十六歲,五世一堂。

曹維權、維杆、維楨、維棟、維梁、維楷、維模、維彬、維柄《定遠縣誌》:九人皆懷正子,懷正性端嚴,言動必遵禮法。自幼群處一室,不令從他兒戲,暇則舉古今孝友以教之。九人食則同器,寢則同室。及壯,友愛不異孩提。懷正卒,九人廬於墓,晨夕環泣,三年乃已。同居一宅,相見必揖問安慰藉,至老不倦。人丁二百猶合爨無間言,邑令欲為請旌,辭不受。後維權壽九十二,維杆以下八人皆八十餘歲。過其里者咸稱孝友曹氏焉。

葉重開、重蕃江北廳人,開,字芳業,康熙歲貢生;蕃,字又生,雍正癸卯舉人。兄弟均孝友。母病,親侍湯藥,浣垢膩,衣不解帶。蕃偶有過,開責之,怡然順受且長跪以謝。後開任通江訓導,蕃為潼川學正,兩人依戀不忍舍去。蕃卒於官,訃聞,開遂告歸。撫其子女如己出,竟以哭弟成疾終。

秦 瑜江北人,巴縣學庠生。母以瑜不善治生,令析居。母卒,而兄弟俱貧困,瑜仍招諸季同居,勸耕課讀皆有法。瑜卒,子孫猶守遺訓不異雲。袁文安江北人,喪母廬墓三年,複置義田以贍族人。年屆百歲,五世同堂。遇父母忌日,猶涕泣悲號,不能自已。王國賢江北人,生母早逝。所遺衣服杯棬什襲珍之,歲時祭祀則陳於前,哀痛流涕如見所祭者。事繼母尤敬謹,盛暑必具衣冠而見。年七十余時,或鼓歌以博母氏歡。迨歿,四時祭葬,哀涕如初喪。時人方之老來子或稱王孝翁雲。周 伸江北人,賦性孝友。家素貧,為人傭工。及壯,以經紀謀生,稍充裕。而兄弟六人皆困乏,伸一人孝養。迨父歿,喪葬之費亦不以累諸昆季。其兄衡早鰥,伸迎養維謹。兄卒,事事盡禮,且為其子完娶成室。其餘有不給者輒分潤之。

初不識詩書也。楊永著江北人,少孤。其叔父世祿撫為嗣,能得其父母歡。母病劇,著刲股和藥以進,病尋愈。一弟庶出,友愛彌篤。家世力田,而相距二十餘里,耕耘之隙必數數省視,甘旨未嘗少缺,或數日羈絆田間,即惘惘如有所失。數十年孺慕如一日雲。胡繼光江北人,胡正芳子。生母趙氏早卒,繼母程氏撫之。道光丁酉,父旋卒。辛醜光年十二,程氏病又篤,光侍湯藥日夜悲啼,且焚香默禱。及彌留,又潛割股和藥,刀進寸許,母服之稍愈,旬日仍卒。光悲不自勝,瘡痕迸裂,幾於殞命,愈月乃痊。

行誼明

夏文升《大足縣誌》:夏文啟兄弟也,尚義散穀賑饑。正統十一年敕旌之,曰:“頃者蜀中大旱,爾能出粟二千石賑濟饑民,用助時荒。有司以聞,朕用嘉之。今特賜敕旌獎,諭為義門,勞以羊酒,給以冠帶榮身,仍免終身雜泛差役。尚允蹈忠厚以勵俗庶,不負朕褒嘉之意。”

何 悌《蜀人物志》:合州人,成化中進士,拜禦史。曆官十餘年,囊無餘金。薄田數傾,與族人共之。年逾八十,無疾而終。按:舊《通志》誤作梯。鄧 鎮《永川縣誌》:通六籍諸史,善屬文,性剛鯁,議論持正。成化中,走京師,以言忤權貴,下錦衣獄,拷掠折一足。既而赦回,教授于鄉以終。張四教、張孝《蜀人物志》:俱巴縣人。年皆八十有餘,里人為建榮壽坊,祀鄉賢祠。鄭永寬《江津縣誌》:字大亮。宏治戊申大旱,永寬出粟千石以賑,奏授七品服。甲子複旱,子越宗、泰宗、興宗各出粟七百石,三人俱恩例冠帶。知縣王儀匾其堂曰 “世義”。李益奇《江津縣誌》:字文偉,值歲饑,捐粟助賑,有旨旌表建坊。孫臨陽官按察副使,縣誌作孟奇。劉增紀、子侃《榮昌縣誌》:歲饑,出粟千石以賑,朝廷表其廬,子侃亦尚義。正德戊辰,民饑盜起,出粟賑之。父子世濟,其美入祀忠義祠。敖萬仞榮昌貢生,家巨富,有“敖半縣 ”之名。慷慨好義,代闔縣納糧稅當徭役者十二年。獨力創建萬仞橋、高橋二座,修平觀音寺、金馬坎兩處,險路長二千餘丈有奇。其他善舉猶多,故其後今猶繁衍雲。黃 鉞《綦江縣誌》:由舉人官陝西鳳翔府、隴州知州,潔己愛民,進階中大夫致政歸。睦族贍貧,退讓如布衣。邑人多慕樂之。歿,祀府學鄉賢祠。張邦登舊《通志》:綦江人。里中有喪不能殯者,助以棺具。癸未火災,左右俱燼,其家獨存。李 興舊《通志》:永川人。路拾遺金還其主,晨出,遇竊其園蔬者,歸避之。其厚重如此。羅良沛舊《通志》:璧山人,好善。歲置棺木數十具,貧不能殯者,助之。歲饑,出積粟以賑,年八十卒。郭大德舊《通志》:銅梁人。隨父宦楚,宿蘄江旅館,拾遺金還之。家居喜施,族黨貧不能婚嫁者,力助之。金富廉《巴縣誌》:少負勇略,從事戒行,曆官花馬池守備。奢酋賊目樊龍叛據重慶,廉傾貲倡義募鄉兵數千,環江固守。賊有船數百艘,往來搜劫。廉率死士夜擊,沉之,賊船乃絕。與賊戰中刃,裹創更戰不少卻。

全 寅字時暘,銅梁人。家钜萬,好施與邑。東北有渡名斜灘,廣深不可以梁,渡者苦之。全捐金就上游為橋,往來稱便。州牧徐瀾題曰 “全德”。邑學文廟圮,捐資新之,又作名宦、鄉哲二祠。適閩進士彭謹左遷州倅,來署邑事表之。台司扁其門曰 “義士”。采張佳允文。

張九經舊《通志》:涪州人。客有隱金銅佛中寄其家,後被盜,以佛故未攫去。客至九經歸之,客感其義,分金謝之,不受。王升、劉伯遐、劉朝先《璧山縣誌》:嘉靖中,川西遇旱,三人各捐谷二百石賑之。事聞給義民劄建坊以旌。

王 旌《大足縣誌》:字中溪,由隆平令官戶部郎中,出為貴州、開州牧。生平務實學,斥浮行。為諸生時,父琥宗晚年生孤弟旆。諸昆弟田宅先已分受,至旆更無可析者,旌盡以己產予之。而以舌耕自食,其孝友如此。致仕後,囊橐蕭然。親族有貧困者輒盡力周給,不少吝。年九十一卒。

李舒華《合州志》:萬曆中,諸生常捐地入學,又置義田供家祭,有餘則以濟族之貧者。蘇 鼒《銅梁縣誌》:字汝才,安居人。萬曆中,官蜀府典寶,家饒於財,好施不倦。學宮頹廢,捐金五百新之,諸溪雨後暴漲,人多病涉。鼒度可橋者悉立成之,所費毋慮千余金。戊子大旱,出粟以賑貧者,弗責其償。死弗克葬者,則予之櫝,凡三百有奇。里中稱長者雲。

國朝

周 鐘巴縣人,行端品正,又好施與。嘉慶二十一年,捐座宅一院,為字水書院學齋,又捐田租一百七十四石,房租銀三百零五兩,充作膏火修脯,時論韙之。

張宗蔚、張宗元《通志》:宗蔚,號二園,巴縣貢生,性孝友,慷慨好施。宗元,號柳堂,巴縣貢生,樂施好善。乾隆戊戌大旱,傾資以蘇涸鮒,全活者眾,而于宗族尤雍睦,年八十以壽終。其後孔言于嘉慶癸酉亦捐募賑饑,又于長生橋設立鄉塾。

曾為麟巴縣貢生,志潔行芳。家貧蔬食水飲。舌耕自給,循循善誘,薰其德而善良者多人,迄今學者師之。劉 鐸《江津縣誌》:貢生,好施濟。雍正乙卯大旱,捐貲施粥。乾隆壬申歲複歉,米價騰貴,鐸糴米減價平糶。乙酉歲又旱,協公設法賑濟外,複施米二百余石,錢二百餘緡,邑人多之。王心一、王心豫心一,江津監生,生平好善樂施,修廟宇,置義田,設義渡、義塚,平道路,凡有利於人者即踴躍為鄉里倡。嘉慶丁巳、庚申、乙丑連年荒旱,心一捐粟賑濟,全活無算。卒年八十有二。心豫,心一之弟,力行善事,造橋樑,設義渡始終不倦,有借貸難償者即揭券還之。值歲饑,約同里捐粟數百石賑濟貧民。壽九十九卒。鄭 颺《江津縣誌》:庠生,家素封,自奉儉約而樂於為善。嘗于杜里建橋二座,修石路數千丈,設義渡二處。歲歉,捐米賑之。置義塚收掩露骨,孜孜不已。有司上其事,議敘監運司知事,疊加布政司。理問職銜,一鄉稱為善人。又有監生彭啟士亦好善。乾隆戊戌大旱,明年己亥春,米價騰貴。士遵母命,捐米一百二十石於甲內,賑濟饑民,全活甚眾,鄉里稱之。江含通江津人,字達人。少好俠,稍長,篤於行,以孝聞。下帷讀書而數奇,乃棄去舉子業,毅然以利物濟人為己任。建宗祠,厚族人,待以舉火者蓋數十家。嘗于數百里外脫友人禍。又某某者以株連遣戌,達人憫其冤,代恤其家。卒釋其罪歸而其人究不知之。平刮耳崖、牛角口諸險阻路,工逾兩年。丙戌歲旱,鄰人乞貸,糶與之。後知其不能償,折券還之。年四十六竟疾卒,邑人識與不識,莫不悼歎焉,著有《達言》一卷行於世。楊為城江津人,生穎悟,六歲入小學,即能解誦大意。九歲失怙,其母愈愛憐之。而動循禮法,稍長即好善行。母命於五福場上下二渡口置義渡,建巴江橋,修杜市、棗園二處驛路,以卒成父志,共捐數千金毫無吝色。又偕其兄為翰,建書院、施義塚、置宗祠義田,並割己產以贍族人。事詳承啟堂,總覽其平日周急貧乏,收養遺骸。賑里中回祿之災,助寒士鄉試之費有不下千金。而自奉甚儉,且不永年。卒時年二十二,道光丁未除夕也。為翰痛之,梓有《哀鴒集》。戴宗憑、戴乾元《長壽縣誌》:宗憑,字允衡,慷慨樂施,凡祠廟、橋樑之傾圮者,皆修葺之。施櫬三十餘年,撫親族之遺孤八人,其貧苦子女,悉為婚嫁。創宗祠置義產以贍族人,邑令七旌其門。子乾元,丁卯舉人,篤于友誼。戴元和與同赴禮闈,卒於都。貧無以殮,乾元獨力經紀,具喪歸里。友人官楚丁憂,貧不能歸,乾元概助千金,凡公車無貲者必助之成名,卓有父風。聶自茂長壽庠生,積學篤行,善事父母和兄弟。鄰戚困窮輒捐貲以助之,無吝色,應事接物謙抑下人,鄉里稱之。年八十有六,無疾而終。李能

、傅大鍰、戴大棟、吳瓊能

,廩生,生平慷慨有為。嘉慶二年,教匪毀長壽土城。時來侵掠,官民無所憑藉。六年,能

偕廩生傅大鍰、貢生戴大棟、拔貢吳瓊等倡築石城,捍衛堵禦,賴以保聚。議敘吳瓊筠連教諭,後升廣西灌陽知縣。大棟河南歸德府經歷,能

樂至縣訓導,大鍰雲南南寧州吏目。劉泰玉《通志》:字石友,永川人。雍正乙卯,歲大旱,泰玉出所儲谷三百余石,銀三百兩以賑。迨乾隆丙辰春,宿儲告謁,又稱貸以終其事,後乙酉歲荒亦如之。有李姓為債家所逼,將鬻其妻。泰玉以白鏹五十代為償,更買牛給食使之耕種。至遇疲癃殘疾者輒留養之,十餘年不倦。瀘州進士林中麟為志其事。敖毓薰庠生,

慶次子。有隱德,不求聞達,與兄分產,讓多就少。繼興義塾,延師課讀。後子馨祖孫時忭洊。曆仕途重膺封誥,薰猶恂恂自守不改。儒素且精於醫理,每年捐錢四十千,買藥施濟,全活無算,夫婦齊眉九十六歲。卒之日,遠

方哭臨者數百人,皆受其醫藥之恩者。著有《醫方心鏡》二卷、《戒淫說》一卷行於世。

敖昭祖歲貢生,才識卓犖,為人排難解紛多所曲全。邑人苦於徭役,請于邑令薛諧律,創立公局,按畝派錢,民困以蘇。

朱公烈本廣東興寧人,嘗焚借券八百余金,家計中落。乾隆甲戌,攜其眾子瓊光、頊光、璣光入蜀,僑寓榮昌。遺其妻李氏及長子璿光于原籍,而瓊光善居奇,足慰父志,惟以母氏未得偕來為憾。居五年,隻身歸迎,跋涉數千里將圖歡聚。至則母逝月餘矣,瓊呼天而泣,絕而復蘇者再,遂廬墓而居。越明年,與兄哭別,仍回川北。比至榮,父又臥病不起。瓊日夜侍湯藥未嘗少離,數月公烈竟不起,瓊哀毀盡禮。喪葬後赤手經營,兩弟又繼逝。欲移父遺骸歸葬,而年衰力薄,惟南向涕泣而已,遂以是憂卒。子四人,進德為邑增生,全德其季也。瓊病時,全德衣不解帶數月,歿後居喪骨立,旋丁其母彭氏。艱家人議析居,全泣曰:“母骨未寒,忍言分耶?”遂止後援例入成均,並訓諸侄成立。道光十二年,於城西倡修倉聖廟,並欲建字閣,志未竟而沒。

胡蘭崇監生,事繼母以孝謹聞,每事先意承志。有弟三人,友愛甚篤,歿身不衰。生平尤樂於為善,量力施予。道光三年,於邑西南建華興橋一座,以便行人,蓋費千餘緡雲。

顏崇俊其先湖南寶慶人,崇俊善青鳥術,遍遊蜀中,至榮昌仁義里,擇山水之鐘秀者家焉,性慷慨仗義,周貧乏。凡其鄉之橋樑道路,無不倡捐修治之。子懷舒、孫宗恭皆貢生;宗良增生;宗儉廩膳生,援例授綏定府訓導。子孫彬彬詩禮矣。

李 淳四歲即入家塾,有至性。母羅氏臥病,淳日侍湯藥,衣不解帶者數月。百治罔效,乃刲股和藥以進,疾旋起。年二十失怙,又三年,母氏亦卒。勵志為學而數奇,年四十四始入邑庠第一。生平忠直勤儉,不尚華飾。處世謙和,閭里鹹欽敬之。治家最嚴,長嗣國崇少時亦嘗割肱療父病。淳朝夕訓迪,卒登嘉慶己卯賢書,任大竹訓導。以恩貝也贈淳修職郎,配侯氏封孺人。

徐必達號瀛洲,其先本粵之豐順人。祖子宣,父玉友,代有隱德。乾隆丁酉,玉友偕妻高氏攜其長子必魁,次子必茂,及季必達來榮,達甫四歲。己亥玉友卒,壬子高氏見背,昆季三人因各食其力。達時年十九,廢學從兩兄賈,而茂性多執固。達時為指摘利弊,茂反短之於魁,辱詈之。達無奈,往從族兄必富操奇贏,茂亦與魁析居,各賈於外,而質其市宅于族人恒章。達漸有起色,年二十五始成室,欲佃其兄舊宅。茂聞之,遠自建昌致書恒章,囑勿佃達,達惟飲泣而已。越三年,魁落魄歸。達周其衣食,以己宅讓之,而另佃唐姓宅家焉。魁子聰盛,達曲為教誨,卒使得以成立。茂在榮時有宿債,索債者逼茂,達即代償,旁觀鹹為不平。達引直不疑償金事,以自解說,又為茂贖恒章宅,魁得久居。道光壬午,茂使其子回榮求貸,達即遣人至建昌濟其空乏。未幾,茂子死,隻身來歸。達又移其眷屬,至還其質宅並歷年佃息。茂再續繼室兩女一孫,嫁娶喪葬者皆達代為經營,毫無吝惜。茂欲與魁反弓,達泣勸之,遂為兄弟如初。達性和易,與人無忤。無少長皆以禮接之,尤崇重師儒。其子含和善讀書,為建一樓。顏曰加勉,寢食其中,足不出戶。惟文人至,達殷勤歟治,終日命和侍立請教,每府院試,父子徒步往返。行止必偕友朋萃處講學,敬禮如家居時,和以故學日益進。丁亥入邑庠,達見義必為,尤篤一本之誼,族中賴以舉火者十餘家。其妻黃氏與共貧賤起家,然於妯姒之吉凶婚喪,每出其紡績貲以助之。凡借券不能償,勸焚之,夫婦歿後,和守遺訓,敦行睦族猶不敢怠雲。

陳嘉言邑上舍,五歲失怙,母氏教之成立,好善樂施。其侄善魁卒,妻徐氏苦志守節,惟遺一子,貧無以自存。嘉言矜其志,給街房一院,貲其衣食。至於族戚鄰朋之貧乏者,嘉言夫婦尤切哀憐,生則給以米糧貲本,死則施以衣棺陰地。閭里重之。

甘為賢號希庵,事繼母至孝。積學不售,樂於為善。凡造橋樑、修道路、舍衣食、捐棺板、恤貧、濟急、放生諸事,無論巨細,皆竭力實行。尤敬重字紙,倡興惜字。會集數百金建字庫,並置產以為每歲焚字之費,卒年六十六歲。子雨施,嘉慶戊辰舉於鄉。道光丙申,揀發貴州,歷任安化、湄潭、桐梓知縣,調遵義,以清廉著政績,詳貴州《思南府志》。孫來旬,丁酉選拔聯捷中式,時論以為盛德之報。

羅運禮榮昌人,貢生。璉胞弟,少隨兄讀書,長力農,以勤儉起家。性好施濟,獨建本邑廣濟、觀音二橋,內江慶餘、承仙二橋,其外大小又十一座。平砌金盤大道,延長七十里,共捐過製錢一萬四千五百八十千有奇,他如施米粟、義塚、棺木之類猶隨時行之。夫婦父子一心,歷久不懈,遠近皆呼為 “羅善士 ”而不名。嘉慶二十一年卒,年七十八。妻鄒氏,年八十二,尚存,子孫克家,恪守遺訓。道光十三年,廣濟橋圮于水,其孫補修,猶費千餘緡。

陳時俊綦江人,鄰邑有為盜,株連者系邑獄。其婦憫夫無辜,鬻子以贖倉,卒遺其金,恚悔欲死。金適為時後所拾,見而憐之,悉以還婦,且代白於有司,俾釋其夫。夫婦獲以原銀贖子歸,一家感泣,時俊無德色。

陳 愚《綦江縣誌》:字也直,康熙初年貢生。操履謹飭,雖甚暑必衣冠危坐。治家尤嚴整有法,臨終作十則自咎。遺命附身粗衣布被,柏棺一具,無作佛事以亂風化。

陳 芳《綦江縣誌》:幼聘巴邑張氏女,未成禮以痘疹喪明,張故不貧,諷芳別娶芳,曰:“吾父母所定,今失明命也,棄之不義。”竟娶之,歡愛如常。今其子孫繁昌。

危毓相《綦江縣誌》:事親孝處兄弟尤雍睦,平居勇於行義。乾隆間,改修學宮,捐貲倡成其事,其他修橋樑、道路不可悉記。鄉鄰每有爭鬥,必善為排解,或捐己財以息忿,不令興訟。遇嫁娶喪葬無力者,必斟酌資助之無德色。素善歧黃醫藥不取貲,至老不倦。

伍紹曾《綦江縣誌》:號燕堂,廣東嘉應州興甯縣諸生。父壯,乾隆中來綦貿易,流寓不歸。嘉慶初,紹曾覓至團聚,甚歡。為人謙退端潔任熊圖,歷任邑宰,皆延主西席,不渉一毫私事,惟究心學業。既生子矢,曰:“吾必有以玉成之。”延師豐其膳修,始終不倦。長濬祥、次輔祥俱韶年聯捷,少子奎祥亦中鄉試。

馮魯山《通志》:南川人,獨建城西龍濟橋,捐晏家坪地為義塚,施棺木百具。乾隆四十四年,歲饑,捐粥米四百余石。善行亦足多雲。

陳 槐字文英,合州監生,與弟相尚義好施。每值春夏之交,民食維艱。自辛酉至壬申,前後共施米九百五十石有奇,年六十卒。又有陳大猷者,性倜儻不羈,喜施予。道光十六年,捐金倡修三峽大路,費以萬金,今為坦途矣。

彭赴選、曾大榮、張聰《涪州志》:赴選,見義勇為,充西里里長,康熙間,嘗代納武隆錢糧,貧者即不索償。大榮,好行方便,貧者貸不取息,修險路、施棺木、賑荒歲,每盡力營之,率以為常。張聰,性謹厚,侄負官糧,聰為鬻產代輸,出之於獄。

彭宗舜、劉木君、魯啟麟、何舒泰《涪州志》:宗舜,性慷慨,乾隆中,嘗割己產作義塚,子孫三世皆然。又於業內鑿兩堰,引源水溉鄰人田八百餘畝。桾,為人渾樸,嘉慶中,捐置義塚,歲施棺木。啟麟,倡置義塚,收掩浮屍,與同里陳繼唐設有拯溺會。舒泰,置買義塚,冬則施衣,臘盡則施米,貧不能葬者施棺。力行不倦,壽至八十六歲。

黃文耀、宋登榮、甘朝珍、向玉鑒、冉于旦、楊嶟、李廣進、傅永福、任儒珍《涪州志》:文耀,好施濟,嘗修堰路一道,計一千八百五十丈,人稱為 “黃公路”。道光十年,大水,中嘴場被災千餘人。文耀捐米賑濟,全活甚眾。登榮,修白菓鋪大路四至皆十餘里,不銘碑。捐葬死而無棺者一百餘人。朝珍,于道光壬寅修福生橋一座。玉鑒,收瘞江中浮屍三十餘年。族中貧不能嫁娶者,必代為嫁婚,初無吝色。于旦,嘉慶癸酉,建壽星橋一座。楊嶟,嫁孤女,殯死友,捐濟穀,倡置濟田,人尤義之。廣進,救難濟急,遇事勇為。每歲終里中孤貧者,量其人口給以錢米,積數十年不倦。永福,協修涪安橋一座。儒珍,創葛溪溝石橋一座,皆有足多者。

陳正義、陳志常《涪州志》:正義,性慈和。道光丁酉,捐土產房屋一分入巷口義渡。志常,常于子路溪捐設義渡,人皆義之。

邵維萬、熊世俊、譚美東、譚世續、陳炳南《涪州志》:嘉慶壬申、甲戌歲皆饑,維萬捐貲賑濟,不給廩,請開濟倉,勸富戶平糶。世俊,亦協同捐米,全活甚眾。道光戊戌,鶴遊坪大饑,美東設兩廠,一施米一施粥,井井有條。貸錢者不取息,不能償者輒焚其券。其族世續,平日修橋路,恤孤寡,知無不為。戊戌之災,複捐米賑濟。庚子歲旱,斗米千錢。炳南家不中資,偕侄實庵,傾廩半價平糶,尤人所難。

譚興楘、甘文才、張永萬、秦鐘琯、楊有潼、譚輝漢、汪百川、餘耀廷、吳錫朋《涪州志》:道光辛醜,興楘,于鶴遊坪建義學三館,置學田以惠士林。文才,性豪邁,為人排難解紛,修橋路,培祠宇;夏則于要路置涼棚,嚴寒施被,歲終施米,八十不倦。永萬,建惜字庫一座,置祠廟一院,常住二分。鐘琯,創修宗祠,勸勉子弟,複捐貲助膏火、完婚嫁,族人賴之。楊有潼、譚輝漢皆善於排解。汪百川、餘耀廷則喜刻善書,而又量力施與者也。錫朋,好放生,道光戊戌,舟覆小江卒,免水厄。

張茂應、楊智麟、薛沅《涪州志》:茂應,疏財重義,親族有孤貧者,每量力傾助之,創建文昌閣,培修祠宇。壽七十二,無疾而逝。智麟,量歲所入,以餘貲賑濟親朋。其叔不善治家,賴以成立者三世,卒年八十一。薛沅,能濟人之急,平日恤貧困、修橋路、施棺木,無不量力為之。嘉慶初,匪徒乘亂拐販婦女,沅發其奸,四處設法懲治之,保全猶多。

王 扌晉《銅梁縣誌》:家貧好學,入鄉闈二十三次竟不售,嘉慶辛酉,恩賜檢討。平居著《格言》若干卷,又增置書院義田以贍膏火。品正行端,卒年八十一。

姚志敏安居貢生,性高潔。家無擔石之儲,晏如也。骨峻氣和以善養人,人畏而愛之。市井有爭競者,聞其來悉避

去。年八十余卒,門人周際同等為治衣棺葬之。盧其昌安居貢生,性爽直,以禮讓化鄉人,無爭訟者。族人某因貧鬻妻,其昌資以金,事遂寢,後以壽終。同里楊學聖,乾隆戊戌,出粟賑饑,遇鬻妻者,止而予以貲,事亦類此。陳家相《銅梁縣誌》:安居人,少積學既冠而孤,筆耕自給。人以重金匄作離婚書,相正色拒之,為陳大義,事遂止。又倡修祠宇橋樑,年七十一卒。孫啟厚,道光戊子,領鄉薦。陳 瑚《銅梁縣誌》:安居人,監生,樂於為善。族屬婚喪無力者輒周助之,複立敦義會,收瘞無主之屍。卒年八

十一。黃大魁《銅梁縣誌》:年七十,好行其德。嘗施棺四百具,捐置義塚,貸人以金。貧不能償者則焚其券。吳萬全銅梁武生,乾隆間歲旱,出粟三百石以食饑人。里中有善舉則倡之,或獨力任之。嘉慶十一年,壽一百歲,五

世一堂,子孫繁衍。周吉人《銅梁縣誌》:倜儻好義,其鄉有孀婦貧不能自贍,將改嫁,吉人傾助之以全其節。從弟昌無力讀書,為擇師

訓,課登賢書,其他制行率類此。高聯岳《銅梁縣誌》:性高潔,嘗於旅次拾遺金三十斤,悉還其人。周啟標、周啟勳、劉天春《銅梁縣誌》:天春,銅梁人,嘗捐五千金建一石橋。啟標,安居監生。嘉慶二十年,捐

田入學宮以供祀事。其子良弼,又捐田入文昌廟。啟勳、啟標弟兄,嘉慶丙寅、甲戌,捐米助賑,先後捐二千余金,修橋樑道

路。道光甲申,複設崇文鄉學。其侄德超,置崇德鄉學;德享,建瓊江書院。一門好義,鄉里稱之。丁治平安居庠生。里有孀婦撫孤者,母家欲奪其志,氏斷發自矢。治平曲全其節,又撫其孤侄成立。卒年八十一歲。廖 融《銅梁縣誌》:安居人,然諾不苟同里所親。其疾革,因子幼,讬以數百金,倉卒無知者,融權子母得千余金,所

親子成立,乃悉歸之。又鄰人曾以三十金寄其家,忽病殂,其子無措。融往告其所積,為終葬事。每遇歲旱,即出積谷以惠鄉井,毫無德色。高雲從大足人,未娶而其室喪明。兩家議欲毀婚,雲從執義不可,竟娶之,相敬如賓。生二子,有勸納妾者斥謝之,未幾入泮。道光丁酉,選拔即膺首選,力學敦行不怠。

陳斯錦、唐成萬、譚明才、劉朝鼎、陳德新、黃成高、鄧裕華《大足縣誌》:斯錦,貢生,有隱德,周濟貧乏時,全人名節。成萬,好施與,與譚明才、劉朝鼎皆廣修橋樑,存心濟物。監生陳德新,生平施棺掩骸,除道成梁捐金以萬計。成高,亦捐千餘緡。裕華弟兄六人建虹橋、修養濟院一所,捐田益孤獨之食一百名,皆輕財好義有足多者。

周東升、李增祥、康曆隆、薑顯儒《大足縣誌》:道光七年,東升捐金,增祥捐產,以培鄉學二十三年。康曆隆繼之,複捐田一分以助膏火。顯儒,捐田入書院,享壽八十,無疾而終。

樑柱、尹子盛、周廷勳《大足縣誌》:柱,庠生,性嚴謹。親族貧不能嫁娶者,必竭力助之,捐田為義塚。施棺木、置較場基址。年七十余猶時以先正格言訓戒子孫。同邑尹子盛,亦多義行,歲置棺數十具以殯貧人,複捐田土以為祀典之貲。監生周廷勳曾于嘉慶十一年,捐米以濟歲荒,其尚義均足多雲。

王三讓《大足縣誌》:三讓,善事親,尤篤於宗族。嘗置祭田一百餘畝,凡族屬婚喪無力者周之,六十以上則養之。又建家塾一所,以課寒素子弟。族人賴以成立者眾,享年八十卒。周繼盛璧山監生。道光十二年,捐銀七千八百余兩,修來鳳驛大橋一座。十八年,馬邊逆苗滋事,複捐助軍需銀一千兩。十九年,偕其兄繼賢捐修城隍廟殿廊一新,議敘如例。張 鎬璧山監生。道光十六年,捐銀二千五百餘兩,建修月恒橋一座。十七年,培修城隍廟廳宇,議敘如例。李朝勳璧山人。道光十三年,捐銀二千余兩培修重壁書院。其弟朝常協捐,士林便之。李 瑢《江北廳志》:巴縣庠生,喜誦讀,好名義。乾隆四十年,捐街房基址入東川書院。四十三年歲饑,捐米二百石協助粥廠。平日持己尤為端正不阿。傅大綱道光五年,捐銀一千八百兩,建立鄉學,一為流芳,一為宗善,閭里便之。徐維藩江北人,性倜儻。道光六年,捐銀二千一百兩入嘉陵書院以贍膏火。西躔王夢庚曰:人物志善,善從長類敘,尤為得體。

隱逸後漢

黃 錯《後漢書》:黃瓊、傅瓊上疏順帝曰:“伏見處士巴郡黃錯、漢陽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宜更見引致,助崇大化。”於是有詔公車征錯等。

王 昂《朝野雜記》:淳熙辛醜,孝宗策士有昌元、王昂、應祥者。既賜第,調潼川府司戶參軍。自言年逾六十,不願出仕。上嘉之,特賜承務郎致仕。蜀人在朝者皆以詩送之。著作郎朱師古一聯雲:“集英殿下初登第,神虎門前便掛冠。”最為的切。李釣鼇舊《通志》:綦江人,長於吟詠,好蒔菊,作菊坡亭。

鄒 玉《劍閣芳華集》:江津人,隱居不仕,詩多佳句。《夜月溪行》雲:“明月映溪天落鏡,急流濺石水圓珠。”《山居》雲:“樹色秋來減,泉聲雨後增。”鄒公敢《貴州通志》:江津人,博學通天文。元末與趙天澤、劉伯溫友善。每觀天象,三人共長歡。及伯溫佐命,公敢南歸,易名公瑾,居真州,號保全居士,晚號知命翁,有《保全》《知命》二集。陳德榮舊《通志》:璧山人,號雲山翁,篤志儒行。偽夏明玉珍據重慶,以萬戶侯召,不赴。結廬於五峰山,以詩歌自娛,有《雲山集》行世。

杜景賢舊《通志》:居重慶善慶里,隱跡讀書。靖難之變,松陽葉希賢走渝州,景賢從之遊,為築庵于白龍山松柏灘以居之。泉水清冽,筠篁森蔚,隱遁以終。藺希夔舊《通志》:涪州人,號雲門,潛心理學。著有《易注》,一時從遊者不憚千里而來。自名其所居曰 “萬松山”。文 淵舊《通志》:涪州人,號躍吾,工書翰,足不履城市,栽花蒔竹以娛老。劉昌祚舊《通志》:涪州人,美豐儀,工詞翰。雖閥閱清華,絕無貴介氣。以祖忠湣公之蔭,高尚不就職。與邑中名士唱和聯吟,號為七叟。子天民,年十三為弟子員。崇禎間,以忠湣公蔭召用不就,人呼為昌祚肖子。夏可洲舊《通志》:涪州附貢生,築亭於江岸,與弟吟詠偕隱。同郡倪司農贈以聯雲:“有才司馬因成史,未老虞卿已著書。”

劉紹武涪州人,號石岡。司諫劉秋佩猶子奇山子也,秋佩在武宗朝以忠節顯,而奇山事秋佩如師,友恭交篤。甘為葛天無懷之民。石岡善繼其志,晚年絕跡塵市。辟安樂洞以自娛,洞有樓,高凝雲台。名曰 “永思”,蓋念厥考昆仲也。年逾八十,子孫繞膝,而潛德斂晦,永言孝思如一日雲。采夏子雲《安樂洞永思樓記》。

余成歲舊《通志》:合州人,號太初,處波靡中,峻節凜然,清不絕俗,和不混同,讀書博綜經史,研究性學,每求實踐,足以儀型後學,無愧潛德雲。何朝宗舊《通志》:長壽人,幼業儒,長廢舉子業。隱居西山,置義田、義宅贍族,賑貧恤孤拯急。郡縣征請不應,惟教子課農,著書修善為務。著有《克己編》《袁氏功過格注》,年至九十而卒。劉 戡舊《通志》:綦江人,貢生。樂志林泉,不求仕進,以書史自娛。年九十有六猶氣清形健。鄧必感舊《通志》:綦江人,博學多識,為士林模楷。副使段師文聞其賢,嘗造廬聽講《周易》。任 相《綦江縣誌》:邑貢生,學養兼優,隱於琵琶山。所著有《文集》一卷。孫維垣巴縣人,字衛斯,性灑落,不趨時尚。喜讀書搜古,忽棄家擔書去,不知所向。羅尚德《永川縣誌》:涉獵書史,雅好飲酒,徜徉林下,尤善吟詠。題其稿曰《樵歌牧唱》。嘗與邑全庵鄧先生為詩友。教諭廬陵王理,嘗贈以詩,稱其抱藝自淑逸民之流雲。潘 紱《大足縣誌》:字朱來,崇禎丙子舉人,任詹事府主簿。知世將亂,遂去官。年五十卒于遵義。其先有勸之仕者,紱笑而不答,作《老女吟》以見志。

耆壽蜀漢

范長生、李鼎祚《周易集解三十家》:有蜀才顏之推曰:即范長生也。張澍曰:長生,名支字,元壽涪陵丹輿人。李雄立,拜丞相,又加為天地太師,尊之曰 “範賢”,故又名賢。《藝林伐山》雲:長生先事漢昭烈帝,至特時一百三十餘年。

王勝宗《銅梁縣誌》:安居處士,為人剛方嚴重。洪武初,征天下耆民赴闕,躬聽教戒,俾諭其鄉人處士與焉。迨還安居,悉以所聞訓鄉之子弟,駸駸向化。孫儉,正統辛未成進士綱,庚子鄉貢。司訓巴東禦史,寇深為撰墓表。

國朝

杜 任巴縣監生,忠厚傳家,樂善不倦。乾隆六十年,捐田產一分以增東川書院膏火。嘉慶六年,任年九十六歲,五世同堂。杜子宜嘉慶十六年,年一百歲。張孔訓貢生,嘉慶十九年,壽一百二歲。

周傅氏周桂馨妻,道光十八年,九十八歲,五世同堂。唐歐氏士榮妻,道光癸卯,壽一百二歲。以上俱巴縣。李 瑄乾隆二十四年,年一百歲。

劉王氏劉純泰妻,乾隆五十四年,年一百歲。趙永年、彭余氏、劉張氏俱乾隆五十五年,年一百歲。周 鈴嘉慶九年,年一百歲。王周氏嘉慶十四年,年一百歲。劉啟才字維經,生平有節概,勇於為善,至性友愛。道光十八年,年一百三歲,五世同堂。張景循天懷恬淡,家貧自樂。道光二十年,年一百歲。譚李氏譚華美妻。道光二十二年,年一百歲,五世同堂,一家百口。

以上俱江津。任韓氏貢生任建運母。嘉慶二十二年,年九十二歲,五世同堂。陶黃氏貢生陶斯善母。道光九年,年九十歲,五世同堂。傅以恕庠生,品行端方,現年九十七歲。伍琢玉好善多子孫。道光二十三年,年一百二歲。

以上俱為長壽。胡 王典道光二十三年,壽八十歲,生子四人。孫十四人,曾孫十六人,元孫一人四歲。五世一堂。楊高氏楊時楹母,道光二十三年,壽一百一歲。龍秦氏龍濟泮妻,三十守節。現年八十四歲,五世一堂。

以上俱榮昌。劉張氏劉文元妻,道光元年,壽九十八歲。王 緯道光四年,壽百歲,邑人制敘征詩。何顯相道光十五年,年百歲。

以上俱綦江。龔刁氏嘉慶十六年,壽一百歲。陳本貞監生,道光十五年,壽一百歲。

鄒瑞璋道光十六年,壽一百歲。

李天全道光二十三年,壽一百零二歲。

以上俱合州。

唐可惠、羅氏乾隆五十年,可惠壽一百九歲,妻羅氏壽一百歲。

羅應甲乾隆五十年,壽一百歲。

甘克和庠生,乾隆五十六年,壽一百五歲,五世同堂。

文 瑋壽一百歲,五世同堂。恩賜慶衍期頤坊。州牧張晴湖贈以聯雲:“三萬六千三百日,一堂五世一家春。”

冉存鼇壽一百零二歲,天性渾樸,不入城市。州牧張晴湖邀請不至,高之。

幸文昌道光中壽百歲,五世一堂。

胡興苑道光中壽九十歲,夫婦齊眉。

夏永泗道光中壽八十一,妻鄔氏八十九歲,五世一堂。

鄭元喬道光中壽九十五歲,夫婦齊眉,五世一堂。

王文岸妻吳氏,夫婦齊眉,壽九十歲。

李朝銘年九十七歲,五世一堂,夫婦齊眉。

熊世俊五世一堂,壽九十歲。

左金魁年九十五歲,五世一堂。

廖歧聖五世一堂,壽九十八歲。

文年八十六歲,婦常氏,白髮齊眉。

夏曰浩五世一堂,壽九十二歲。

陳維緒現年八十歲,好善樂施,夫婦齊眉,五世一堂。

韋巨韜壽九十六歲,妻馮氏九十二歲,夫婦齊眉。

張奇能現年八十歲,夫婦齊眉,五世一堂。

汪 瑅妻程氏,夫婦齊眉,五世一堂,壽九十歲。

吳永貴年九十二歲,妻劉氏九十一歲,夫婦齊眉。

譚大體年九十歲,夫婦齊眉。

譚景璉年九十一歲,妻周氏九十三歲,五世一堂。

袁 鈿妻李氏,年八十九歲,夫婦齊眉。

夏楊氏年一百歲,五世一堂。

姚君正年九十三歲,夫婦齊眉。

譚啟祥妻張氏年九十九歲。

鄭 玘年八十五歲,五世一堂。

李同梅妻彭氏年九十八歲,五世一堂。

譚尚書年八十七歲,妻徐氏,夫婦齊眉。

朱玉生妻戴氏年一百歲,五世一堂。

譚世洲年八十四歲,五世一堂。

何天成妻劉氏年九十七歲。

張朝倫現年一百歲。

何子文妻鄧氏年九十三歲,五世一堂。

洪景泗樂行善事,五世一堂,年八十九歲。汪文朗妻何氏年九十三歲,五世一堂。黃華銑年八十七歲,夫婦齊眉。王師貢妻楊氏年九十五歲,並以孝聞。李應貴年八十五歲,五世一堂。余文楠妻呂氏年九十七歲。朱國相年八十八歲,五世一堂。黃廷魁生母郭氏年九十八歲,五世同堂。陳昌玉年八十六歲,五世一堂。金 秀年九十歲,五世一堂,夫婦齊眉。韓王氏現年九十九歲。黃必達年九十三歲,五世一堂。夏敖妻余氏現年九十二歲。楊純綱年九十七歲,夫婦齊眉。邵維林年八十六歲,五世一堂。柴文祥年八十六歲,夫婦齊眉。李彭氏李同梅妻,年九十八歲,五世一堂。王克常年一百四歲,五世一堂,夫婦齊眉。黃郭氏年九十八歲,五世同堂。馬文蘭年九十五歲,五世同堂。譚張氏譚啟祥妻,年九十九歲。汪何氏文朗妻,翁姑壽九十,現年九十三,五世一堂。夏楊氏年一百歲,五世同堂。楊王氏年九十五歲,五世同堂。夏 槐現年九十七歲。陳 典現年八十五歲,五世一堂。禹榮臣現年八十七歲,夫婦齊眉。彭伯順現年八十七歲,夫婦齊眉。趙維爵現年九十九歲,五世一堂。張奇能現年八十歲,夫婦齊眉,五世一堂。陳維緒現年八十歲,好善樂施。夫婦齊眉,五世一堂。

以上俱涪州志。吳萬金銅梁生員,嘉慶十一年,壽一百歲。黃尚彬增生,嘉慶十五年,五世一堂,壽一百歲。龔萬鎰嘉慶己卯,七十九,妻劉氏七十七,五世一堂。葉照鵬樂善好施。嘉慶間,夫婦均年八十四,五世一堂。吳秀章母戴氏、吳萬樹妻張氏嘉慶二十四年,均八十七歲,五世同堂。詳請旌獎。孫鼎魁道光十五年,壽九十歲,五世一堂。

朱杜氏道光十五年,壽九十七,五世一堂。以上銅梁。趙國亮嘉慶二十一年,壽九十歲,親見六代。李朱氏李中華妻,道光二年,壽九十三歲,五世一堂。鄧白氏尚珍妻,道光十五年,八十八歲,五世一堂。李德芳道光十五年歲,八十七,壽五世一堂。

張葛英事母以孝聞,好施多隱德。年七十八,五世一堂。吳蘇氏吳大明母,壽一百三歲。以上安居。

熊劉氏夢弼妻,道光十五年,百有一歲。趙劉氏學明妻,道光十五年,壽一百歲。田周氏玉龍妻,道光十五年,壽一百歲,五世一堂。楊昌本妻舒氏道光十五年,齊眉九十,俱大足。雷藍氏乾隆五十五年,壽一百歲。左王氏道光九年,壽一百歲,五世一堂。謝正升道光二十年,壽九十三歲,五世一堂。邱學元道光二十三年,屆百歲,五世一堂,親丁百口。周何氏道光二十三年,屆百歲,五世一堂。

以上璧山。梁 棟嘉慶間,壽一百四歲。潘李氏嘉慶間,壽一百歲。二十一歲守節。陸冶庭監生,嘉慶十七年,壽一百歲。錢成才妻王氏道光十六年,一百零四歲。張文聰、李氏夫婦善事父母,父年七十七,母年九十八。今夫婦俱七十六,舉案齊眉,五世一堂。

以上俱定遠。戴仕琳江北廳人,嘉慶十五年,壽九十八歲。徐李氏江北廳民婦,嘉慶十五年,壽一百二歲。

謫宦宋

程 頤《宋史 ·道學》本傳:頤,字正淑,河南人。年十八遊太學。見胡瑗瑗,處以學職。哲宗初,司馬光呂公著其疏其行誼,擢崇政殿說書,出管勾西京國子監。久之,加直秘閣,再上表辭。董敦逸複摭其有怨,望語去官。紹聖中,削籍竄涪

州,李清臣、尹洛即日迫遣之。欲入別叔母,亦不許。明日贐以銀百兩,頤不受。徽宗即位,徒峽州,俄複其官,又奪于崇寧。

卒年七十五。頤於書無所不讀,其學本於誠。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標指而達於六經,動止語默,一以聖人為師,其不

至乎聖人不止也。涪人祀頤於北岩,世稱為伊川先生。嘉定十三年,賜諡曰正公。淳祐元年,封伊陽伯,從祀孔子廟廷。劉 彝《宋史》本傳:字執中,福州人。幼介特居,鄉以行義稱。從胡瑗學,瑗稱其善治水。凡所立綱紀規式,彝力居多。第進士,移朐山令。治簿書、恤孤寡、作陂池、教種藝、平賦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無不至。邑人紀其事目曰 “治

築”。後知桂州,會交趾,

欽、廉、邕三州,坐貶除名,編隸涪州,徙襄州。元祐初,以都水丞召還。著《七經中義》百七十卷,

《明善集》三十卷、《居陽集》三十卷。吳 敏《宋詩紀事》:敏,字元中,真州人。大觀二年,辟雍私試首選,擢浙東學事司幹官,充館職。欽宗即位,知樞密

院事。拜少宰,謫涪州安置。

馬文升《明史》本傳:字負圖,釣州人。登景泰二年進士,授禦史,以父喪歸。滿四之亂,陝西巡撫陳價下吏,即家起文升右副都禦史,代價與總督項忠討平之。文升選將練兵,剪除劇賊。修茶政、易番馬以給士卒,績甚著。是時,孛羅忽滿都魯

加思蘭比歲犯邊,文升請駐兵韋州,而設伏諸堡待之,遂敗寇黑水口,擒其平章迭烈孫,又敗之湯羊嶺,名其嶺曰 “得勝堡”,勒石紀之而還。十一年春,總制三邊軍務,尋入為兵部右侍郎。明年八月,整飭遼東軍務。巡撫陳鉞貪而狡,將士小過輒罰。馬文升上邊計十五事,因請禁之。鉞由是嗛文升。文升還部轉左。十四年春,鉞以掩殺冒功激變中官,汪直欲自往定之,帝令司禮監懷恩詣內閣會兵部議。恩欲遣大臣往撫以阻直行,文升疾應曰:“善。”恩入白,帝即命文升往。直不悅,欲令其私人王英與俱,文升謝絕之。疾馳至鎮宣璽書,撫慰無不聽。撫者事定,直欲攘其功,文升乃推功與直,然直內慚。文升又與直抗禮,奴視其左右。直益不喜,而陳鉞益諂事直,日夜

文升,思中之未有以發也。明年春,以遼東屢失事,遣直偕定西侯蔣琬,尚書林聰等按之。會余於俊劾鉞,鉞疑出文升意,傾之益急。直因奏文升行事乖方,禁邊人市農器致怨,叛乃下。文升詔獄,謫戍重慶衛。直敗,復原官。

流寓宋

尹 焞《宋史 ·道學》本傳:字彥明,一字德充。世為洛陽人,焞少師事程頤,常應舉,發策有誅。元祐,諸臣議焞曰: “噫,是尚可干祿乎?”不對而出。靖康初,種師道薦焞德行,賜號和靖處士。金人陷洛,焞闔門被害,焞死復蘇,門人舁置山谷中而免。劉豫以禮聘,焞不從,以兵恐之。焞自商州奔蜀,至閬,得程頤《易傳》十卦,于其門人呂稽中又得全本,于其壻邢純拜而受之。紹興四年,止于涪程頤讀《易》地也,辟三畏齋以居,邦人不識其面。侍讀範沖舉焞自代,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說書,以疾辭。范沖奏給五百金為行資,遣漕臣奉詔至涪親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頤而後行。當是時,學于程頤之門者固多君子,然求質直宏毅、實體力行若焞者蓋鮮。頤嘗以魯許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其言行見於《涪陵記善錄》,為詳有《論語》及《門人問答》傳於世。

王 新《璧山縣誌》:湖廣麻城人,任四川建昌道。居官清正,年老致仕不能歸,流寓璧邑。正己率物,邑人奉為楷模。

國朝

向官德《銅梁縣誌》:河南彰德府人,寓銅梁五十年。與王搢友善,志切濟物。嘗於迎恩門外捐置義塚,卒年百有四歲。搢葬之油榨房側。

吳質存江蘇武進廩生,熟於三禮掌教,重璧書院多士景。從《璧山縣誌》。

藝術宋

張思訓《宋史 ·天文志》:太平興國四年正月,巴中人張思訓,創作渾天儀,以獻太宗,召工造於禁中,

年而成。詔置於文明殿東鼓樓下。其制起樓高丈餘,機隱於內,規天矩地。下設地輪、地足,又為橫輪、側輪、斜輪,定身關、中關、小關、天柱、七直神、左搖鈴、右扣鐘、中擊鼓以定刻數,每一晝夜周而復始。又為十二神,各值一時,至其時,則自執辰牌,循環而出。隨刻數以定晝夜短長,上有天頂、天牙、天關、天指、天抱、天束、天條,布三百六十五度為日月、五星、紫薇、宮列、宿鬥、建黃、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進退,開元之法。運轉以水,至冬中,凝凍遲滯,遂為疏略寒暑無准。今以水銀代之,則無差失。冬至之日,日在黃道,表去北極最遠,為小寒,晝短夜長。夏至之日,日在赤道,表去北極最近,為小暑,晝長夜短。春秋二分,日在兩交,晝夜平分。寒暑進退,皆由於此。並著《日月象》,皆取仰視。按舊法,日月、晝夜、行度皆人所運行。新製成,于自然尤為精妙,以司訓為司天渾儀丞。

李 戡《方與考要》:昌元縣南有老鴉山,有李戡、李戣兄弟善棋。會虜索棋戰于國朝,詔求天下善奕者,蜀帥以戡應詔。虜望風知畏,不敢措手。

蒲大韶《春渚紀聞》:近世所用蒲大韶墨,蓋油煙墨也。後見續仲永言:紹興初,同中貴鄭幾仁撫諭少師吳玠于仙人關,回舟自涪陵來,大韶儒服手刺,就船來謁。因問油煙墨何得如是之堅久,大韶雲:“亦半以松煙和之,不爾則不得經

久也。”

林 端《涪州志》:號虛,泉州人,生而穎異,幼就外傳常見有黃冠相隨。父母問之,秘不言,長多幻術。一日,刺史往謁,留飲於家圃。珍饈羅列而筵閑,蠅蝸營營。刺史問曰:“是可驅否?”端曰:“可喚從人取泥一握,捏作蝦蟆數頭跳躍幾上,蠅蚋盡避之而飛去。”刺史又惡池中蛙聲聒耳,問曰:“是又可驅否?”端曰:“可取白紙數條,碎作寸許,投之水中,其聲即止。”次早視之,諸蝦蟆項上各帶一紙枷,並不濕爛,而蛙欲作聲不可得。然其平日所進言于刺史者,皆以省刑罰、薄稅斂、忠君愛民之大旨。謂某之小技,不過於飲食筵前博一嬉笑耳,故一時士大夫樂與交遊。後滇南沐公遣使迎去,未知所終。

國朝

鮮與尚江北廳人,性磊落,工草隸,尤善畫牛。人得之如獲拱璧。後徙他鄉,不知所終。

仙釋古

赤 斧《列仙傳》:巴戎人也,為碧雞祠主簿,能作水

煉丹,與消石服之。三十年反如童子,毛髮生皆赤。後數十年上華山,取禹餘糧餌,賣之於蒼梧湘江間,累世傳見之。手掌中有赤斧焉。

張府君《華陽國志》:江州縣北水有銘,書詞雲:“漢初犍為張君為太守,忽得仙道,從此升渡。”今民曰 “張府君祠”。

藺沖虛《一統志》:涪州人,居精思觀。神龍乙巳秋一夕,乘雲而升。然獨角《太平廣記》:渝州仙池山在州西南江津縣界,岷江南岸。其池周回二里,水深八尺,流入岷江。傳有仙人姓然名獨角,以其頭有角,故表其名。自揚州來居此,池邊起樓,聚香草置樓下。忽登樓,命僕夫燒其樓,獨角飛空而去,因名仙池。注出《渝州圖經》。韋 昉《一統志》:蜀人。夜泊涪陵江,忽遇龍女遣騎迎入宮,後昉登第。十年知簡州,龍女複遺書相迎,敕命昉充北海水仙。善 曉《北夢瑣言》:合州有璧山神,鄉人祭必以太牢,不爾致禍,州里懼之。每歲烹宰不知紀極。蜀僧善曉早為州縣官,苦於調選,乃剃削為沙門。堅持戒律,雲水參禮,行經此廟,曰:“天地郊社,薦享有儀,斯鬼何得僭天地之祀!”命斧擊碎土偶數軀,殘一偶,而僧亦力困。稍蘇其氣,方次擊之。廟祝祈曰:“此一神從來蔬食”,由是存之。軍州驚愕,申聞本道,而僧端然無恙。

五代前蜀

王帽仙《十國春秋 ·前蜀本傳》:蜀人也,失其名。居常出入

,為人飾敝冠,號王帽子。性落魄,忘爾我。暮則臥涪州天慶觀,一夕間暴死。道士斂貲葬之。甫匝月,王自果州貽書來,始知為屍解。

宗 璉《一統志》:石照人,姓董,住潭州大溈山。有僧過其廬,指燈示之,曰:“燈照汝耶,汝照燈耶?”答曰:“燈亦不照我,我亦不照燈。”額其室曰:“窮谷劉錡鎮荊南,問窮谷何義?”璉曰:“心盡曰窮,性凝若穀。”禪機敏速,應答如流。徐神翁《一統志》:嘗居樂溫之北真觀,相傳神翁於此飛升去,今觀之右飛仙台尚存。後人有 “仙翁去後留蹤跡,丹灶沈沈銷翠煙 ”之句。今題詠甚多。

石頭和尚舊《通志》:合州人,幼入景德寺為僧,有戒行。一日,鑿石出火,遂大悟。作偈曰 “石頭和尚,咬嚼不入,打破虛空,露些子跡。”後築室釣魚山,終日危坐誦經,自甃石為龕,端坐而逝。有《草庵歌》傳世。《合州志》:石照人,姓郤氏,名自回。

白 啟《江津縣誌》:任江津令,煉形養性,得神仙之術,卒,葬縣北之白君山。趙 覺舊《通志》:居合州飛龍觀。嘉祐中,沖舉而去,觀側二井深不盈尺,水可愈疾。人以淨巾覆之默禱,少頃,井即泛溢。今禮鬥台石上尚有衣履痕。真 容《一統志》:榮昌人,姓徐氏。自幼為觀音寺僧,有戒行。卒後轉生於璧山縣魏伯祿家,年十七不能言。一日,

忽謂其家曰:“吾生前故觀音寺僧,行當還矣。”曆談前生事不爽。僧眾往見皆知其名。邑令周俊密遣人觀之,容先令寺僧具茶候於途。人皆異之,號為神僧。一日趺跏而化。

鑒 公《定遠縣誌》:何氏子,字子澄。八歲披剃於天宮院,經史百家靡不涉覽。出遊至郢州太陽山,數年又至隨州太洪山,後還定遠。紹興十四年夏,召集門人,微笑而逝。

無 為《長壽縣誌》:辛氏子,名惟學,為縣役六載,受笞責,乃落髮為僧,居高磴山,精思苦行三年,不設臥具。將往峨嵋途中,見樟樹身空如盎,因趺坐於內,數月豁然悟,仍循途歸。時鄰邑大旱,祈禳不應,無為往設壇,不數日大雨。涅磐之日,說偈一百二十有八。

維摩師《大足縣誌》:嘉定柳樹生癭,癭破,師坐其中。州吏見而吒之,遂抱回撫育之。年十六,披剃於大足寶鼎寺。習苦修真,創建梵殿。年八十三卒,人謂之毗盧佛,建塔

之。

智 鳳《大足縣誌》:大足趙氏子,生於沙溪。五歲入寺即能持誦經咒。年十六西游彌牟,回重修寶鼎殿宇。嘉熙年卒,判官席存著為作銘。

石磧女子《方與考要》:涪州太守吳侯嘗游石甕磧,遇一女瀕去。解玉環付廂吏曰:“為我謝使君,異日當曆顯任,子孫複守此州。”言訖不見。

無 相《神僧傳》:涪州人,嘗渡水無船,乃安缽于中流,曰:“汝可自渡。”便取芭蕉葉,搭水渡之。缽已隨至,達岸而去。

妙 凱《大足縣誌》:蘇姓,瀘州刺史,棄官遁空門,建寺於大足妙高山頂,人呼為妙高祖師。圓寂後,肉身不壞。至明末,獻忠亂蜀,有賊目二人,以針刺其指,血猶溢出,遂縱火焚其殿,迅起震雷,二賊俱擊死。

雪 庵《明史 ·練子寧傳》:希賢,松陽人。亦坐奸黨被殺,或曰去為僧,號雪庵和尚雲。《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一年,予入忠義祠。國朝王士禎《蜀道驛程記》:明靖難時,雪庵和尚遁跡于此。與隱士杜景賢往來白龍山中,山下有松柏灘,灘水清駛,篁蘿交映,結廬其間,每夜梵誦琅然。人或窺之,乃易乾卦也。時棹小舟,中流攜楚詞誦之。誦一頁輒投一頁,投已輒哭,人莫能測也。

南 宗《方輿考要》:住鎣華山之荊竹坪。建道場延接緇衣,僧眾滿千。坪危峰峻,崖苦無水。一日,大風雨,有龍自山後騰起,南宗迎而止之曰:“神龍當住此護法。”龍即漩入地中,成井甘冽,即今日之南堂是也。

寶 崖《一統志》:涪州人,幼穎悟,棄家為僧。以布裹五指,燒之曰:“信佛作如是可也。”人以為風疾,何不治之。答曰:“身在空耳,四大五肢複何有耶?身投火滅而心不壞。”

呂 昺《銅梁縣誌》:曾氏子,八歲削髮壽隆寺,十一歲即了內典大旨。遍游名山大刹,卓錫雲間。為宗伯陸平泉所敬禮。一日索浴,浴畢趺跏而化。

楊常符《一統志》:豫章人,遊瀛山。葺白雲觀,金牛穿徑,玉井開基,連理呈祥,甘露應霈。迄今山以仙名,代有異人。

楊大明《一統志》:常符法嗣,精修道術。

張太虛《一統志》:貴州人,住綦江老瀛山,修練全真。常披虎皮行乞,人呼為張虎皮。終日嬉笑,一日書偈曰:“我本非有,汝本空造化。為汝成此容,他年汝亦複歸土,我即泛駕游鴻蒙。”書畢而化。

魯一沖《綦江縣誌》:住仙源洞修真。楊應龍播逆修醮於海龍磴,以利劍鍔逼令道士,手緊握而不斷者為有道行,乃不殺。沖聞而往握之,鋒悉卷,遂延為法師,尋遁去。後渝州江中有棕纜成妖,時掀波翻浪為患,一沖以法收貯長安寺中雲。

百 禪《璧山縣誌》:萬曆間居佛兒洞,不茹煙火食。崇禎末,流寇播毒,人民罹其害,禪獨無虞。康熙七年,自言上元日歸寂,至期果然。後邑中有高姓者,言:“是日遇禪于佛圖關,詢其所之,笑而不答。約眾啟棺視之,空無所有。”

宗 載《江津縣誌》:雙峰寺僧,修行勤苦,嘉靖間卒。時雲南張積善乏嗣,力行善事。一日夢僧入室,遂生子。少年成進士,授江津令。父母告以所夢,到任三月謁寺。見經堂封鑰完固,參禮畢,忽鎖落戶開,遂入,題詩於壁曰:“斗室塵封憶昔曾,再來俗骨豈峻山曾。於今空上雙峰頂,不若前身是苦僧。”

妙 福《榮昌縣誌》:字天然,別字雲岩。母孕時,茹葷輒嘔吐。既育,五歲不能言,遂舍千佛寺為僧。一日失去,既得於佛座下。師怒撻之,乃大言曰:“體究無生也”,曆言前生為三教寺僧,曾遺白玉石念珠諸物在壁中。如言往覓,悉得之。六歲翻釋梵經,深得奧義。一日有老僧過訪,拊其背曰:“至理無聲。”遂默不語。邑亢旱,延之禱雨,雨大集。秋稔後,圓寂於寶城寺。

烏豆禪師《涪州志》:成化間住涪州白雲觀,數十餘年不火食,惟荷鋤掘生烏頭啖之。天寒雪凍,赤足單衣棲於岩穴。山多虎,鄉人患之。師往寢其穴,虎弭尾去。炎暑烈日中有白雲覆其頂,劉忠諫嘗與之交。遺蛻不壞,迄今尚存石龕間。

碧 峰《涪州志》:龍洞寺僧,有戒行。文禦史少時讀書寺中,一日與坐談,忽謂文曰:“公僕有持餉,來者山中遇虎,我為逐之。”俄頃,家人至,匜器已碎。雲遇虎於途,忽暴雷擊之,虎遁,得免於厄。文有弟同在寺中,僧曰:“伯子當貴顯,惜不壽。仲子止明經,享大年。”後皆如其言。卒後火化,鄉人見其烈焰中杖錫而去。

篆 水《涪州志》:高原大師之首座也。儀錶偉然,博綜內典。嘗講《楞嚴經》於青蓮寺,有雨花之瑞。崇禎間,住重慶西湖禪院,年八十餘坐化,聞蓮花香氣不絕。

金 堤《巴縣誌》:崇禎間托缽來渝,露頂赤足,冬夏一衲。後入火關於南紀門外大悲閣,有相識者遇於夔城。及歸,師固在關內也。己卯歲圓寂,複有於滇省遇之者。

火居道人《合州志》:州人失其名,蓬發敝衣,結茅龍多山。值亢旱,禱雨有應,施者雲集,遂新至道觀。後凡遇水旱必謹禱,禱輒靈應。部使者聞于朝,封真人。

國朝

南 翁《大足縣誌》:康熙間自楚遊蜀,住邑之寶鼎寺。時往來安岳道林,堅持戒律,仍複有功儒教。精易理,能詩詞。刊有《南翁語錄》行世,其他草書之工,逼真懷素。至今寶其書者以為足禦火災雲。

果 圓《涪州志》:武隆福壽寺僧,終日念經,夜以布裹右手中指,燃油照之,念畢指如故。人詰之,僧默不答。乾隆十年坐化去。

蕭 公《涪州志》:江西人,隻身寓李渡,擔水給食。便溺不向江邊,恐氵于水府,如是有年。一日,買地基立契,後對人焚之。臘日,鎮人數十家邀飲,公同時俱至。後有自梓里來者詢之,其事亦同,人甚詫異。公遂飛升,眾將自置業為之立廟。造基起石,其契完好,至今廟極靈顯。

樵道人《涪州志》:住城西環山,能辟穀羽化。嘗於石壁上圖一月形,凡上弦、下弦月滿缺時,觀石上所畫之月,盈虧畢肖。

清 真《涪州志》:邑人,三十為僧,不處古刹,募金創寺。雖素不相識之人,亦欣然佈施。常獨出,腰纏多金,不畏盜賊。開創靈泉、同古兩山禪院,置寺田百餘畝。年七十余,夏不扇,冬不爐,破衲赤足如故。圓寂於靈泉山。

艾和尚《涪州志》:鳳凰山老僧也。年八十余,龐眉皓首,淡然寡欲。道光庚子夏,有老嫗進寺,僧詢之。自言賣藥為業。對談間,指僧所持紅豆根杖曰:“此良藥也,何不以療人疾?”僧問故,受以訣。頃辭去,僧下坐送之,及簷下有二蒼蠅繞其兩眼,嫗忽不見。後如法施治,無不應驗,活者二百餘人。

直 恭榮昌人,本姓賴。幼時孝友廉篤。將婚時,祝發峨眉山之華嚴頂,繼朝清涼山。入都,掛錫拈花寺數年,乃朝九華山,再謁南海普陀岩。住南京排頭庵三年,金山寺十餘年,為高陲州護國長老二年,仍歸金山。回川後,養真寶光寺,自稱空桑子。年六十三坐化去,生平恪守法戒,僧眾鹹稱為叭口和尚轉世。

烈女賢孝

夏後

塗山氏漢劉向《列女傳》:啟母者,塗山氏長女也,夏禹娶以為妃。既生啟,辛壬癸甲,起呱呱泣。禹去而治水,唯荒度土功,三過其家,不入其門。塗山獨明教訓,而致其化焉。及啟長,化其德而從其教,卒,致令名。禹為天子,而啟為嗣,持禹之功而不隕。君子謂塗山強於教誨。《呂氏春秋》:禹行功見塗山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劉向《塗山氏》頌曰:啟母塗山維配帝禹,辛壬癸甲,禹往敷土。啟呱呱泣,母獨論序,教諭以善,卒繼其父。曹植《塗山氏》贊曰:禹妻塗山,土功是急,惟

啟之生。過門不入,矯達名義,勳庸是執,成長聖嗣,天祿以襲。

庠生鄭濂妻楊氏《江津縣誌》:邑人年十四於歸,事翁姑盡孝。闖賊入蜀,偕夫逃奔他(邑),無所攜,惟取《鄭氏族譜》一帙,囊負自隨。一日,寇追急,或勸棄之。氏泣曰:“鄭氏,宋元迄今數十代宗祖皆在其上,遠負至此,義豈敢棄?”後免於難,而譜得保全無失。

參政高懋妻王氏《銅梁縣誌》:懋之官氏留養,姑姑胡氏失明,事之甚謹。夜有盜,劫其居,索姑為質。淑人以身翼之,盜抽刃擊其臂,不動,亟脫簪擲與之,語盜曰:“吾夫雖宦達,家猶窶,人不腆,敝物任所取,勿驚吾老姑。”盜感而去。

劉夫人《銅梁縣誌》:中丞帥祥母,祥父病革時,劉欲以身殉。祥尚在繈褓,其父以存孤為讬,且撫祥曰:“此子若獲一命,吾目瞑矣。”言訖而逝。劉飲蘖茹荼,食貧無怨。祥長,紡績佐之讀,每舉其父遣囑涕泣語之,祥因是自奮致位。通顯後,以都禦史巡撫陝西,劉亦晉封夫人。

國朝

巴縣

劉志伊妻韓氏《通志》:志伊遠出二十餘年,氏勤紡績以奉甘旨。姑疾,侍奉湯藥,久無倦容。通判陳中禮妻聶氏《通志》:中禮病劇,百藥不治。氏焚香祈禱,刲股以療乃瘳,氏旋卒。繼娶周氏,嫻文史善書。

中禮通守天津,寓保陽,又複大病,周氏亦刲股以愈之。

鄒其才妻舒氏《巴縣誌》:舒氏性至孝,乾隆壬寅、丁未兩年,姑寇氏病,百藥不愈。舒氏割股和藥以進,皆愈。

杜源泗妻彭氏巴縣杜任子婦,事姑嫜,以孝聞。家素裕,甘旨極豐,而自奉甚約。中饋必身親之,篤於宗族。乾隆甲寅,曾石保聚眾掠居民,擄去族子。某氏集眾得二百金贖回,乃鳴於官,置之法。廟廊寺僧不法,當去常住九百余金,氏命其子朝聘代之償,呈于知縣董淳,改寺為歸儒書院,複捐三百余金,置田充入。事在嘉慶十九年中。道光九年複倡捐,募置小學一齋。孀婦白氏貧不改志,氏招與同居四十餘年,以全其節,現今八十餘歲矣。每值荒年,里中有賣妻鬻子者,出其餘以賙之,使得團聚。有子四人,孫十三人,曾孫九人,元孫五人,一家百餘口,恪遵氏訓,從無詬誶之聲。十八年,署知縣張嗣居詳報五世同堂。二十二年,知縣李世彬詳報百有二歲,翁媳壽逾百齡。兩世庭列五代,誠熙朝之人瑞,仁鄉之母儀也。

江津縣

庠生周正明妻牟氏《通志》:正明於明末避亂遵義,娶牟氏,克勤克儉。正明客死,守節撫子。俟蜀平後,攜子扶柩旋里。家貧紡績度日,諭其子不就吳逆試。年逾八十而卒。

戚成勳妻廖氏《通志》:成勳僻居山中,值獻賊變,倉皇奔竄。廖弱不能從,堅閉重門,自誓以死。遲數月賊不至,倉谷頗饒,資以食數年。荊棘叢生,蔽其宅,遂與外隔。其後食不繼,向宅池邊種谷續之。以草為衣四十餘年,不知成勳之存亡生死矣。成勳竄黔中,年六十餘歸訪舊里,蜀亂方平,田園沒深箐中。因持斧斤代竹木數日,望其宅秀頁欹尚存,隱隱起一縷炊煙。異之,及近宅,忽聞樓頭人呼曰:“汝輩何人?”成勳倉卒厲聲答曰:“吾此宅主人戚成勳也。”廖窺視久,聲音容貌仿佛似其夫。泣語曰:“君妾夫耶,妾廖氏也。可將君餘衣褲與妾蔽體相見。”成勳怪之,然聽其言,聲音猶昔,即解衣擲上。須臾氏下樓,面目黛黑,發亂如蓬。夫婦大慟,恍疑再世,備言當日事歷歷。年各九十餘始卒。

胡元龍妻王氏《通志》:幼年親疾,刲股獲瘳。于歸後,元龍病劇,氏又刲股和藥進,卒不能起。氏守節課子遊邑庠。

安敦典妻王氏《通志》:典病劇,氏刲股以療,不愈。無子,守節事姑,誓無二志。

楊夏錩妻劉氏《通志》:夏錩故,事繼姑盡禮。捐百余金建石橋,行路咸利賴之。

李璲妻梁氏《通志》:璲歿,事孀姑以孝聞,勤苦持家,漸致豐足。捐貲建祠,置買祭田以供春秋祭掃。鄉里賢之。

白渙妻周氏《通志》:渙長而不慧,百事需人。翁以幼年之誤聘也。倩媒氏達意解盟,氏志靡他,願歸渙。成禮後,凡飲食起居,無不曲意調護,並無嫌怨。

袁毓秀妻江氏氏性淳懿,無疾言遽色。年二十歸毓秀,逮事王姑烝烝色養。袁家不甚豐,而能急人急,江氏多方贊助,代人償負,常塞戶限。諸弟婦咸姍笑之,氏略不介意。歲歉,家無三日儲,鄰有不舉火者,即以其粟與之。生三子,曰耀、煥、燠,遂失所天。茹貧矢志,撫以成立。享壽八十七。孫坦,舉庚午孝廉,猶及見之。葬石馬坪,坦請于座師陶澍為立墓表。

高涵煦妻張氏氏江津人,年十七歸高氏,五載而夫

重疾。時同里有詣劍山拈香者,氏詰其道里遠近,每夜焚香計程拜禱,數月無稍間。迨夫病彌留,又割股以進,卒不起。歿時囑其事親教子,毋以身殉,氏泣而頷之。未幾,雙親又見背。利其產者,中以蜚語,又誘使改適,氏置若罔聞。時長子廷輔甫三歲,次子廷軒方一歲。氏乃為冊,籍其田宅器用錢谷,遍邀族戚及欲魚肉之者,庭言曰:“未亡人不幸疊遭大故,苦無以自明。今繕三冊,一存族某處,一存戚某處,一氏自存,年年此日,煩諸公畢來較量,查其有無侵蝕。俟二子成立,然後已焉。凡族党中有不足於用者,不妨明告。若前日治喪時,某某所為,真欺孤嚼寡也。至外侮之來,諸君皆先人戚誼,諒不坐視,而未亡人亦不為所愚,幸垂念也。”於是向之思中傷者皆面赤心愧,利其惠又畏其才。今其家豐裕十倍於涵煦在日矣。采鄒德槐撰《張氏記略》。

楊德彝妻曾氏《江津縣誌》:明經曾貫之三女適楊氏,生子為城。甫九歲,夫歿。氏年二十七歲,性堅貞,善於教育。子未弱冠即命捐修巴江橋,並設五福場義渡,置田以供經費。又命設義田、義學以培植子弟。為城二十二歲又卒,媳穆氏無子,亦矢志不二。乃命撫長春為嗣,而又撫侄為墉為己子,今俱成立授室。兩世孀居,節義並著雲。

長壽縣

殷志洙妻劉氏《長壽縣誌》:夫病,氏割股以進,遂愈。後病復發,氏再割股以進,亦愈。不數年,夫病彌留。人以為不可救,氏又割股和藥以進,病竟霍然,人以為誠心所感雲。

永川縣

李榮貴妻黃氏黃氏本儒家女,年十八歸李氏。二十四而寡,康熙五十九年也。遺二子方在繈褓,依寡嫂谷氏同居。其族李元林素無賴,逼嫁數四,氏以死拒。知縣陳和乃捕,諸族惡審之法,氏得少安。未幾,谷氏歿,黃祭葬如禮。撫其一女如己出,既遣嫁。乃為其子冠,又不幸而夭,氏大慟欲絕,複以義自責曰:“兒雖歿,先人祭掃不可缺也。”乃撫一侄為嗣,名曰繼宗。督之學,而身任家政儉約勤慎,卒致小康。采單思邁撰傳。

周國元妻袁氏氏生於康熙三十八年,國元卒時一子甫三歲,氏年二十四歲,引刀自斷其發,哀絰三十三年不除。茹苦紡績以奉甘旨,後翁姑繼逝,盡哀盡禮,人以純孝稱之。其子二十又夭,且無出。氏憤不欲生,然念夫祀不可斬也,撫侄惟禮承祧。每迪以義方,惟禮亦奉事維謹。家漸裕,而氏性淑慎,里中窮迫來告者,量力周之,又能損貲修橋樑道路,自奉淡泊,里人頌之。采單思邁撰傳。

二氏均于乾隆初旌表入祠,載《一統志》。

榮昌縣

劉紹英妻甘氏紹英本粵人,康熙六十一年偕甘氏來川,遂家于榮。雍正六年,紹英又赴粵,卒於宜昌。甘氏時年二十八歲,其長子甫十歲,母子匍匐千餘里覓至宜昌,負骸歸葬。家素貧,有勸其再醮者,氏以死誓。乃茹素訓子,艱苦備嘗,足使四子成立。孫曾俱列膠庠,身見四代。乾隆四十七年以壽終,享年八十有二。

南川縣

王正晟妻韋氏《通志》:幼字正晟,旋雙目失明。父母欲悔婚,氏矢志不從。於歸後,克盡婦職,敬禮有加。

鮮世德妻羅氏《南川縣誌》:乾隆時,世德聘羅氏。將成吉,世德傷頷成漏疾,羅父欲退婚,氏堅執不可,以死自誓。年三十終不改志,乃遣歸鮮。夫婦相敬如賓,又善理內政,教其子若孫勤耕讀,年七十餘乃卒。

庠生楊鶴如妻鮮氏南川鮮紹麟女,紹麟治內嚴,氏素守父教。年十六歸楊氏,事孀姑以孝聞。三十二而夫歿,撫前二子如己出。氏所生子名楷,年十九入邑庠。一堂孝友,時人有楊樹田荊之目,稱氏有陸母斷蔥炙膾之風焉。

王清晏妻陳氏《南川縣誌》:性聰敏,八歲時隨父避教匪之難,嘗出奇計救父。及長,歸王氏。家徒壁立,無怨言。清晏卒時,氏年三十有三。撫孤家賓成名,里人稱為賢母。

合州

卿思茂妻周氏年二十八而寡,思茂前妻遺一子述銘,周撫若己出。家赤貧,至脫簪珥、典服物以教之讀焉。

李楹妻趙氏《通志》:楹病劇,氏刲股和藥乃瘳。

庠生顏廷玉妻張氏《通志》:廷玉疾,氏刲股以療之,弗瘳。事親撫子,持家循禮。

涪州

夏克昌妻苟氏《涪州志》:氏因不育,為夫置妾生子。夫病,刲股救之,愈。

王為車妻夏氏《涪州志》:夫早歿,家貧,事親盡孝,教子以義。慈愛寬仁,族黨鹹敬之。

潘鳴謙妻周氏《涪州志》:廷桂、廷咢、廷彥生母,夫卒時三子尚幼,延師課讀,有斷機朂學風。三子行必稟命,畏如嚴父。廷桂成附貢生,廷咢領鄉薦,廷彥就教職,皆姆教之力。

陳周氏《涪州志》:安徽埠陽知縣陳葆森母,家居力行陰騭,義方訓子。

陳繼唐妻鄒氏《涪州志》:繼唐家素貧,氏盡力經紀,必延名師教子。其子爔、炳、焌俱顯達,內助之力居多雲。

銅梁縣

董文章妻苟氏《通志》:夫疾,刲股以進,卒不起。矢志撫孤,卒祀節孝祠。

傅氏幼女《銅梁縣誌》:女年十歲為彭氏養媳,彭子患痘垂危,女刲股以療之,尋愈。其貞淑蓋天性也。

張千俊妻楊氏《銅梁縣誌》:俊卒時氏年二十四,撫子百福成立。姑素衰病,氏善事之,無少懈。族叔某客于黔,貧不能歸,氏出貲迎養之。侄某少孤,撫以成人,鄰里咸嘉其懿行雲。

安居鄉

廖正原妻劉氏持躬淑慎,其女弟適馬氏,家窘甚。暮年患癱疾,動履需人。劉迎至家,親為調攝,死又為之營葬。族親凡有困乏者,計口給以米薪,歷久不倦。邑中稱賢婦者輒指屈焉,卒年七十二。

周際亨妻徐氏嘉慶十九年,際亨臥病三月,醫藥罔效。氏計無所出,乃割股和藥以進,頓瘳。

才藝附唐

宋庭瑜妻魏氏《新唐書 ·列女傳》:定州鼓城人,隋著作郎彥泉之後也,世為山東士族。父克己,有詞學,則天時為天宮侍郎。魏氏善屬文。先天中,庭瑜自司農少卿左遷涪州別駕。魏氏隨夫之任,中路作《南征賦》以敘志,詞甚典美。開元中,庭瑜累遷慶州都督。初,中書令張說年少時為克己所重,魏氏恨其夫為外職,乃作書與說,敘亡父疇

之事,並為庭瑜申理,乃錄《南征賦》寄說,說歎曰:“曹大家《東征》之流也。”庭瑜尋轉廣州都督,道病卒。魏氏旬日亦殞,時人莫不哀之。

謝慧卿《宋詩紀事》:慧卿,巴縣人,有《閏餘集》,其絕句雲:“尋得桃源可學仙,丹書惟恐鳳飛傳。雨收峰頂雲歸洞,風到池塘月滿天。”

太僕劉時俊才女才女名文玉,丙子解元劉泌之妹也。幼穎悟,時從其父問字,遂能詩,詞翰敏捷。嫂氏紉蘭初不解為詩,既歸泌,稍稍學之。文玉遂與相唱和。詩載《名媛詩歸集》。

劉泌妻尹朱氏尹氏字紉蘭,宜賓大參尹伸女。年十七歸泌,與泌妹文玉讀書作詩。其韻神骨翛然,蕭澹欲絕。年十九卒。泌繼娶朱氏,蜀藩德陽王郡主也,字懷瓊,性貞淑。以己不育為夫納側室,生子撫如己出。瓊亦善吟詠,所作詩與文玉、紉蘭相伯仲,並載《名媛詩歸》,世共珍之。尹紉蘭《深夜坐吟》:“漠漠長空似水清,金波淨滑月輕盈。微風半夜添衣冷,弱柳千枝帶露明。滿院春容

不住,一番花信為誰驚。沉吟永夕愁無緒,金鴨寒窗畫竹橫。”朱懷瓊《塞下曲》:“飛沙煙霧里,霧裹鼓角聲未休,殺氣一輪苦,羈心萬里愁。迢遙邊地闊,寂寞北庭秋。戍火連星密,孤生感白頭。”《劉氏家譜》:尹紉蘭卒,泌拾其遺,稿號《斷香集》。鐘惺斷香銘,斷香銘者,銘吾友蜀人劉晉仲之婦尹氏墓地也。君諱紉蘭,敘州府宜賓縣人,大參尹子求先生女。萬曆己酉,餘以喪子,狂走白門。先生為南職方郎,嘗為餘言其壻劉郎七歲能詩。劉郎者,給練勿所公仲子,即今所稱劉晉仲是也。然其女猶未知書也,既歸晉仲,見其妹文玉詞翰敏捷,心悅而好,始讀書。稍稍為詩,精神起落常出人外,佳處不必由詩。久之,從晉仲省尊公于燕。由蜀江入峽,由峽入淮,由淮達運河。竹樹逢迎,煙日爭讓。舟行邅緩,可以為家。得一意為詩,其篇時全時缺,缺則聽之,缺于此或全於彼。有

催柱折、援他琴以續之之意。予讀其詩,骨散神寒,音節清峭,如病葉偶然從風而墜,或中骨之附枝趐鳴不能自致於地,如暗泉之厄于石而不能自竟其響。此斷香之旨也。久之意忽忽若無主,有秋冬氣。晉仲憂之,曰:“我亦不知。”至是,亦不甚作詩,作亦不以示人。晉仲檢其枕中所藏,如其全與缺而存。頃之卒,年甫十九也。鐘子曰:“世所不常有者,才人所不能無者友。才而為我友,友而為我婦,婦才相當。晉仲以為能永乎?不能永乎?”銘曰:“丈夫才而鬼瞰之,矧其在女子之躬也,好友在四方,而造物或收之,矧其閨閣之中也。

劉子者,憐才乎?求友乎?悼亡乎?能尋香於落葉暗泉之間,而跡其所終也乎?噫!”

節烈漢

馬妙祈妻義、王元憒妻姬、趙蔓君妻華《華陽國志》:永初中,廣漢漢中羌反,虐及巴郡。有馬妙祈妻義、王元憒妻姬、趙蔓君妻華夙喪夫,執恭薑之節,守一醮之禮,號曰三貞。遭亂兵迫,匿懼見拘辱。三人同時自沈于西漢水而沒死,有黃鳥鳴其亡處徘徊焉。國人傷之,乃作詩曰:“關關黃鳥,爰集於樹。窈窕淑女,是繡是黼。惟彼繡黼,其心匪石。嗟爾臨川,邈不可獲。”

胡天啟妻張氏《宋史 ·王翊傳》:北兵至重慶,天啟負母而逃。兵欲殺其母,天啟妻張氏哀號,願以身代。不聽,卒殺之。天啟與其妻呼天大罵,大將奇天啟貌,欲活之,謂之曰:“汝從我當共富貴”,天啟愈奮罵,於是,夫婦同死。

趙昂髮妻雍氏《宋史 ·趙昂發傳》:昂發通判池州,元兵渡江,昂發知不可守,乃置酒會親友,與飲訣。謂其妻雍氏曰:“城將破,吾守臣不當去,汝先出走。”雍氏曰:“君為命官,我為命婦。君為忠臣,我獨不能為忠臣婦乎?”昂發笑曰:“此豈婦人女子之所能也。”雍氏曰:“吾請先君死。”昂發笑止之,明日散其家資,與其弟侄僕婢悉遣之。二月,兵薄池,昂發晨起書幾上曰:“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節義成雙。”與雍盛服同縊從容堂死。

王烈女《一統志》:王文瓊女,許字李秉善,將請期矣。有史初者素以王為義女,時負商人貲,暗以王許之,欲完所貸。王聞之曰:“我王家女也,吾父已許字李。彼何人斯敢以我為貸乎?”徑取刀自刎死。侯烈婦舊《通志》:巴縣人。夫戍松潘,歸途溺死。婦方裁衣,或告之,裁制自若。告者再至,遂以剪刀刺心死。張袞妻毛氏《一統志》:巴縣人,年十七適袞。甫一載,袞故,毛觸棺,破面流血氣絕而死。鄭烈婦《一統志》:巴縣人。避亂江津蒙溪

,亂兵至,婦義不受汙,繈負一子投深澗中,母子俱溺死。庠生鄭裔昌妻況氏舊《通志》:江津人。值寇難,隨夫避居蒙溪,遇賊欲逼之,氏不從,負子墜岩死。庠生陳吾琳妻金氏《一統志》:長壽人。避兵石砫司,寇倐至,縛氏及夫,氏告賊曰:“先殺我,使我夫見”,賊不許。金大罵以激之,賊怒殺氏,次及其夫。陳鳳瑞妻楊氏《一統志》:長壽人。正德中,流賊入縣,楊被執,強以上馬,氏大罵不屈,賊折其足,死。李妙蓮《一統志》:永川人,查柏女。正德時,避賊匿崖穴中,為賊搜獲,欲犯之,氏罵不絕口,遂被殺。帥勳妻胡氏《一統志》:永川人,未笄歸帥。姑性悍有淫行,與所私楊起謀辱氏。氏不從,投帥家灘死,事聞旌表。張仁魁妻王氏《一統志》:永川人。正德中為流賊所獲,驅之行,氏不從,賊殺之。王松秀《一統志》:榮昌人。正德中,流賊入境,其父仲玉遇害。執松秀欲犯之,松秀罵曰:“汝殺吾父,恨不得啖汝肉!”遂投深堰,賊戕其首而死。

張寅啟女《一統志》:永川人。幼許字成國玉,將笄,玉卒。父弟之女隨父奔喪,姑哀憫,授以金釵一股。歸家剪髮割耳不食,以死淩志。曾撰傳:烈女出繈而哀,庶母葉悍且妒,女備茹諸苦,長,許聘成子國玉,將婚而卒。寅啟往吊,薄暮女秉燭服縞素往臨,即欲居成氏。寅啟不可,女拜辭姑,泣以死誓歸。啜粥茹素,坐臥斗室,不櫛不沐。年三十二,昌州士夫請醮之。女聞,剪髮刲耳,怏悒不食,遂卒,色容如生。

蠱士榮女《一統志》:永川人,幼讀書識內則,年二十尚未字。流賊掠永川,蠱知不免,常佩刀以死自誓。後賊至,即引刀自盡。氣未絕,更以兩手自裂其喉而死。周宏智女《一統志》:江津人,年十七母喪,紡績養父不出戶限。正德中,流賊入境,與父俱被擄。逼汙不從,父女俱被殺。李金秀《一統志》:大足人。正德中,流賊劫村落,驅秀使前。秀走入池中,賊執戟援之,不出。時兄亦在側,秀大聲曰:“吾死矣,兄善事父母可也。”賊怒,以戟刺殺之。

嶽士真《一統志》:大足人岳仲秀女。正德中被賊執,厲聲罵賊而死。蔣淑姑《一統志》:大足人蔣永正女。年十六為賊執鎖於室,欲汙之,淑姑引刃刺喉死。曹貞姑《一統志》:大足人曹自強女。幼聰慧。年十四為流賊所執,以刃逼汙,父止之,賊刃其父,貞姑罵賊冒刃死。馮桂芳《一統志》:銅梁人馮大本女。正德中遇賊,欲犯之,女走入水田,罵賊死。傅萬輝妻楊氏《一統志》:銅梁人。正德中流賊突至,驅之,行至黑龍灣投水死。庠生徐際明妻盧氏舊《通志》:榮昌人。年十七,際明卒,撫孤守節。甫越月,孤亦殤,盧中夜自縊死。馬正添妻梁氏《一統志》:大足人,名孝鳳。正添病危,伯兄私受財賄。俟正添死即逼嫁,梁遂自縊。萬曆初旌表。郭嘉禾妻王氏舊《通志》:安居人。正德中,賊陷城,被執,罵賊死。陶鳴鎬妻牟氏《一統志》:綦江人。播賊破城殺其夫,氏伏屍哭之,亦被害。羅尚價妻劉氏《一統志》:綦江人。播賊亂,尚價已死,賊脅之行。氏曰:“我守節三十餘年,豈肯從汝!”罵不絕口

而死。張啟中妻羅氏舊《通志》:綦江人,夫故孀居。播賊至,被執,過高灘河,挽二子同溺死。庠生歐仕達妻王氏《舊通志》:綦江人。播賊至,被執,過高灘懸崖數十丈,王盡力挽賊同墜,氏死,賊亦死。四烈婦舊《通志》:失其姓,皆綦江人。萬曆間,播寇肆虐。男女多避飛龍洞中,有四婦被執,鞭之行。四婦義不受

辱,結裾投崖死。諸生劉熠勳妻羅氏舊《通志》:綦江人。播酋破城,夫婦被擄,羅自縊死。舉人舒九齡妻陶氏舊《通志》:銅梁人。夫故無子,營殮畢,沐浴更衣,於柩前自縊死。萬歷時旌表建坊。王烈女《一統志》:合州人。許字諸生王開宿,未婚開宿卒,氏赴柩前自刎死。崇禎間旌表。沈艾姑、芷姑《巴縣誌》:邑人庠生仍煒之二女。奢酋據渝城,二女懼辱,同投井死。事聞旌表,建雙烈坊。黃烈婦《巴縣誌》:逸其氏,總兵黃守魁妾。奢賊之變,魁遇害,婦聞變投水死。盧文標女《璧山縣誌》:邑人。不為強暴所汙,自刺死。李正榮女《南川縣誌》:邑人。許字聶勝芳,未婚勝芳卒,女聞閉戶自經。《通志》按:舊志入漢代,誤。翁台妻康氏舊《通志》:綦江人。台卒,康年十六,乘夜投水,以救免。獻賊破綦江,氏被執,不辱死。庠生楊霏璧妻郭氏舊《通志》:綦江人。獻賊破城,氏罵賊死。舉人楊霏玉妻李氏舊《通志》:綦江人。獻賊破城,同姒郭氏,俱不辱死。羅四姑舊《通志》:綦江人,庠生羅大道女,年十四。流賊孫可望掠綦江,大道引女匿老鸛沱邊,賊逼,四姑投

水死。曾異撰妻 □氏、程玉成妻曾氏《榮昌舊志》:異撰,榮昌人,崇禎末為永寧州守。玉成,江津人,異撰子壻也。

丙戌,永寧被賊圍逼,異撰極力戰守,及城陷,闔署自焚。異撰之妻 □氏,玉成之妻曾氏,並異撰七歲子和尚俱死。烈焰中,

州人哀之。覓遺骸於城北,置義塚焉。陳滿姑舊《通志》:綦江人。年十五,與兄明祿避賊螺螄堰,為賊搜獲,咬斷賊指,賊怒,裂其屍。敖乾恒妻陳氏舊《通志》:榮昌人。年十八夫故,事姑撫子。獻賊之亂,與姑同縊死。焦桐妻白氏《璧山縣誌》:邑人。獻賊掠縣,執氏欲犯之,氏大罵不絕,賊殺之。魏尚元女舊《通志》:江津人。年十七,聞獻賊至,女與嫂約曰:寧死不辱。既而榮昌援兵至,舉家驚走。女至石樑

投水死,嫂知非賊,追之無及。甘奉爵妻蕭氏《一統志》:長壽人,性端毅。獻賊之亂,蕭攜幼女及媳劉氏渡江避難。賊忽至,三人握手投江死。李庚齊妾孫氏《長壽縣誌》:三原人,邑庚齊牧涇州時所娶。甲申之變,庚齊解官旋里,中途被賊執,氏奪刀爭死,

賊阻之。驅之登舟,行至銅鑼峽,孫抱女乘間投江死。文曉女《一統志》:涪州人,崇禎末,隨父避兵酉陽。途遇賊,欲犯之。女怒曰:“我名家女,豈受辱耶!”賊鞭撻交下,

百折不從。至夜乘隙自經死。王四妻《巴縣誌》:王四,邑中優人也,歌場舞榭,每演古忠節之士,慷慨激揚,心摹神往。平日與妻女處,亦以院本中某人孝、某人忠,言之娓娓。崇禎十七年,獻賊破重慶,索伶人,王四曰:“吾業賤,不可再辱於賊,此殆畢命時矣。”置酒與妻女暢飲,飲畢縊死,妻從之縊。其女號哭曰:“父母死,我安歸乎?”亦自經。李翹曾妻張氏《一統志》:長壽人。崇禎甲申,賊逼長壽,翹曾挈張避于武隆縣。行至蒲溪箐,賊騎追之,張知不免,謂其夫曰:“君急逃避,吾蹣跚難以相隨,此吾畢命之所也。”乃以頭觸石,血跡淋漓。頃之賊至,張已瀕死,猶極口大罵,遂遇害。何清山妻劉氏《永川縣誌》:氏年十八夫歿,有欲奪其志者。劉往拜夫墓,斷發刺面以誓。事聞,令嚴斥邑豪而旌

其節。後連值歲歉,劉采粟食姑,以稗秕自活。撫二子成立,長皆能養,壽至七十三終。庠生文可衡妻劉氏崇禎甲申,夫婦避兵于鄉,夫被賊傷,氏觸石死。庠生張光璧妻劉氏甲申,夫婦避兵小江,賊追至,赴水而死。庠生文而元妻劉氏甲申,夫婦避兵小江楊家洞,賊至,赴水死。貢生陳善世妻劉氏庚寅,夫婦避兵酉陽,孫可望遣兵大肆劫掠。氏溺相生洞,兵去,于水中覓得屍,將殮,微有氣

息。隔旦而蘇,後隨陳居涪卒。以上四氏俱采《涪州志》。庠生董昌征妻陳氏《一統志》:合州人。崇禎甲申,昌征死于賊,陳攜孤避黔中。豪強多謀娶,氏毀容以死自誓。曆兵燹二十年,撫子成立,操節凜然。庠生張詡妻夏氏舊《通志》:涪州人,年十九而寡,無子女,矢志守節。有豪家請姻,割耳截發以示不移。文武妻王氏《舊通志》:涪州人。武卒,氏年十八,事姑孝,言動惟謹。有勸改節者,氏割耳毀容以明志。茹苦五十餘年。庠生鄢鶴妻秦氏萬曆二十五年,旌坊詞有 “衛夫赴賊,冒刃裂腹,苦節終身 ”等語。《大足舊志》:鶴病,氏割股救之,及卒,守節不二。

國朝

巴縣

張國縉妻夏氏《通志》:夫歿,夏投河以殉,人救之得不死。越一載,卒自盡。蔣玉錫妻張氏《通志》:有傭工乘玉錫出,以刀掘竇。入張室逼之,張不從,被害。劉公升妻吳氏《通志》:公升遠出,會吳病,鄰人祝永將犯之,吳力疾大呼。旁舍執永赴官,隨自刎。

以上俱經旌表入祠。載《一統志》。劉遇春妻何氏《通志》:被同院居住之胡陳氏穢語相汙,氏氣忿,投繯殞命。韓桂姑《通志》:重慶總鎮韓成女,字孫兆麟,麟歿訃至,即日自經死。劉長姑《通志》:劉文浩女,因同院丁張氏戲言污辱,姑投繯明志。張紹儒妻朱氏《通志》:與夫異室寢,夜靜戶扄,有強暴張正清隔牆密喚,令其啟門,氏泣訴於夫,遂自縊。李天才妻陳氏夫出外工作,有乞丐譚正喜欲強姦之,不從,刀傷其喉而死。袁志遠女名引弟,無賴子胡大瀠調之,遂羞忿自盡。

以上俱經旌表。熊多福妻劉氏《通志》:年二十夫故,經營蔔穸,即在墓前自縊。田氏女《通志》:幼失怙恃,依兄嫂以長。年十五未字,有書院肄業生,素佻

無行,窺其色美欲挑之,知女素貞靜,未

敢發。鄰有優人之妻某氏,生所狎也。相與謀,邀女過其家,強以酒,欲乘醉汙之。女見生,怒詈而返,白其兄,鳴于官。生窘,求緩頰于主講某太史,遂語令誣女有邪行,令責其兄,釋生不問。女忿無以自明,自經死。越日,生忽發狂疾,自搏其顙,頓地作乞哀狀,嘔血死。某公亦雉經。兩家猶時見女蹤跡,凜凜如生雲。

王如義妻向氏涪州向深女,幼從其父,授列女傳。稍長學為古文,尤喜諷誦古忠臣烈婦事。嘉慶戊寅九月二十一

日生。乙未九月,年十八歸如義。義本農家子,幼失恃,向孝。事舅姑,尤能得繼母歡心。農事少暇,每勸其夫讀書通大義。道光丙申七月,如義以暴疾卒。姑憐其少,勸令改適,氏以死誓,翁嘉其志,使自守。癸卯,其翁病篤,氏割股和藥以進,卒不起。有喻以無怙無嗣者,氏傷之,作絕命詞十首,自序曰:“妾涪陵向氏女也,嫁夫巴邑王氏長郎。未及一年,倏焉即世,昨年不幸,翁又病亡。一家孤弱,煢煢無恃。朝夕相對,只令人悲增忉怛耳。近有無知之輩,以不入耳之言來相勸勉,俯思衣食事小,名節事大。欲全名節,惟有身赴需流,葬魚腹中。但孀姑在堂,群季尚幼,身死不明,未免遺累。冷夜掩淚題絕命詞十首,藏諸笥中。他日燒燭檢閱妾之死,既明妾之姑,亦無累也。噫!”分書數紙,一藏笥中,一護油紙藏衣襟中。乃於癸卯三月朔五日潛至本里溪河荷花灘,粘一紙於橋頭神壁,置新屨石上,屨傍粘 “名節,江中見 ”五字。巳刻投水死,逾時屍即浮起。其父向深初七日午刻始到,檢其周身,衣履悉密綴麻線,髻後系白麻一綹。死已三日,顏色如生。失聲一哭,溪中風起,漩作大盤渦,有掌大白蛾飛浮渦際。投以焚帛,旋見赤鯉一雙,各長尺許,踴躍翔泳,唼食波間。溪故積水,清可見底,平日並無浪與魚也。夾岸聚觀數十百人,有泣下者,詞曰:“一從宴爾效於飛,心系王郎不忍歸。荊布釵裙寒士女,豈忘敬戒與無違。幼讀詩書雖不多也,知東作與南訛。蒸梨炊黍三更績,敢怨微軀受折磨。屈指於歸未一年,兒夫倏尓喪黃泉。耕田供職緣何罪,妾欲焚香一問天。躑躅長號呼不應,梁摧棟折地天崩。捉刀割股尋常事,這樣恩情得未曾。無端婦口勸諄諄,憐我如嬌廿五春。回首當年花燭夜,何心再覓畫眉人?薄浣我衣省我親,阿娘亦勸再聯姻。柏舟原在中河內,母也天乎不諒人。夫淚未幹翁繼之,一家孤弱倩誰持?間來怕讀安仁賦,恐惹孀姑老淚垂。吾家酉弟宜艱辛,能曆艱辛自不貧。創業守成誰個事,須知嫂是未亡人。阿翁服制未周年,又別孀姑各一天。此是兒家心恨處,披麻一綹報黃泉。拜祝高堂不必憂,兒魂常在此山頭。明朝一夕成千古,江上峰青姓字留。”

程世培妻芶氏氏綦江人,年二十適巴邑程世培,孝事翁姑。世培勤于誦讀,成癆疾,病革日執手與氏訣。氏許以同穴,目即瞑。氏年二十六,生二子紹廉、紹先,俱幼,氏偽為不起,遣二子與姑同寢食,閉戶自經卒。邑人士重其烈,鹹歌詠以表揚之,尚未匯請旌表。

余洪福妻張氏氏夫孟浪人,誘之妄為。其父德沛鳴官究治,邀張之父母至其家。喻氏改適,氏往視其夫,歸即自經死。

洪吉迪妻雷氏年二十,其夫被人毆死,數日氏即自縊。川東巡道嵩與九為題墓碑。

王 氏其夫操舟為業,乾隆庚午溺水死。既獲屍,王泣謂瞽嫂曰:“夫亡無出,請以兄之少子為嗣。”即日於靈前立之嗣,是日夜涕泣。一日,嫂方炊,聞僕地聲,急呼鄰人視之,王已刎死,地下厲刃猶執手中。

徐竹工妻周氏其夫為人招飲,醉歸溺死。氏年二十七,往求夫屍,號泣七晝夜未得。招魂以葬,即投五里渡溺死。鄰里求之不獲,後水落,沙岸出二屍相抱,夫婦貌如生,乃合葬焉。邑紳有征詩啟文,人皆為詩詠之。

舉人徐騫妻楊氏歸騫甫數日,騫即入都會試,不第,旋歿於京。氏聞訃哭踴,甫投環,姑力救得免。諭以騫兄子承祀,後事不果,氏尋自盡。

韓檢妻簡氏家貧,夫愚不能貿易,惟兄嫂是依。兄嫂愚其夫,逼嫁之,約次日成婚。氏陽為諾,置酒與夫話別,並勸其善為貿易,奉兄嫂撫己子,逮夜服毒死。

二烈女不知其姓氏,嘉慶五年,教匪焚掠渠嶽間。五月,嘉陵江水大至,刃洞箭穿、斷臂缺足之屍蔽江而下。體仁堂捐資備

,沿江收瘞。內有二女,屍貌如生,周身衣舄皆密縷縫固。此蓋義不苟活,矢志同死,非倉猝罹難者。

范大廷女嘉慶三年,教匪入境。女年十六,隨母趙氏避難,母遇害,女哀憤罵賊,賊亦斃之。

吳氏女小字鳳英,嚴希堅聘室。嘉慶元年,嚴物故,鳳英時年十九。母氏欲另字人,女以剪刀自毀其面,郁抑成疾卒。

江津縣

王賡堯妻劉氏《通志》:偕夫往候姑姊,是夕,姊夫江學東與堯同宿,劉與姑姊宿內室異榻。學東乘夜冒為賡堯,劉覺,自經死。載《一統志》。

周正明妻王氏《通志》:夫出外,有戚胡某窺其獨居,欲汙之。不從,夫歸泣訴,遂自縊死。

王治澤妻劉氏《通志》:拒奸自縊。

王友良妻塗氏《通志》:拒奸被殺。

俱於乾隆年間,旌表。

查祉姑《通志》:查文仙女,字夏應祥,應祥亡,祉姑涕泣易服,嫂慰之曰:“豈無高門大戶,妹何泣為?”祉姑曰:“人非狗彘,何出此言耶?”遂自經。王劉氏民人王應彪戲言褻狎,氏即羞忿捐軀。道光七年旌表。楊正倫妻何氏蕭雲禮與氏夫褻語戲謔,氏不受污蔑,捐軀自盡。道光二十年旌表。

長壽縣

沈明祖妻張氏《通志》:乾隆二十年旌表建坊,案牘賊焚,事蹟無考。楊文榜妻黃氏《通志》:緦麻服,兄楊文仲強姦不從,被亂刀戳死。詳奉旌表,入祀節孝祠。庠生傅昌黎妻羅氏《通志》:嘉慶二年,教匪王三槐犯境,奔避不及,罵賊遇害。李能震母聶氏、職員陳旦妻戴氏《通志》:俱于王三槐犯境,被執不屈,罵賊死。胡瀾母程氏《通志》:嘉慶三年,賊目羅其清犯境,遇賊被害。庠生傅鈺妻張氏《長壽縣誌》:氏年二十九,夫沒,事舅姑撫二子,勤紡績以自給。嘉慶間,教匪犯境,氏率子婦躍

入大江,遇救得免。訓長子于書入國學,次子黎元登賢書,苦節五十八年。

劉世元母戴氏、劉世顯母黃氏、劉添福母宋氏、劉葉氏、萬劉氏、宋劉氏、劉周氏、張劉氏、萬葉氏以上嘉慶三年,教匪張漢潮犯境,藏匿山洞,賊破洞被脅,不屈死之。程志詩祖母張氏、程志詩母黃氏、韓紹祖妻楊氏、韓紹乾妻張氏、韓紹清妻楊氏、韓紹蓮妻周氏、韓笙妻王氏、韓籍妻蔡氏、韓簧妻張氏、韓棟妻羅氏、韓明妻程氏、余氏、張氏、謝氏以上嘉

慶四年,教匪徐添德等犯境,避居涪州鶴遊坪。賊破寨被執,不屈,罵賊死。鄭 氏《通志》:教匪宋國品等犯境,氏逃往西山,被賊戕死。陳大姑、陳小姑《通志》:皆陳旦女。教匪王三槐等犯境,二女被擄,不甘受汙,大罵而死。袁三姑、袁四姑《通志》:皆袁文耀女。徐添德等股匪犯境被脅,二女不屈罵賊遇害。

以上均于嘉慶八年詳奉,旌表建坊題名。張令德妻游氏《通志》:令德早故,氏上事翁姑,撫育二子,曆節至八十一歲。教匪犯境,長子在雙河灘督練團勇,次子隨母居守。賊從間道至,氏大罵之,一家十六口並遇害。程金鐸妻王氏《通志》:年二十六夫故,家貧勵節,備曆艱辛。教匪犯境,走至大一甲華頭嘴。賊甚逼,度不能脫,

攜子志元躍入江中而死。程鵬高妻高氏《通志》:嘉慶四年,教匪犯境。氏度不能脫,跳岩而死。程世雍妻向氏《通志》:年二十八,夫卒,矢志不渝。事姑以孝至六十七歲,被賊戕死。余學慧妻陽氏《通志》:教匪肆擾,與媳葉氏避居鶴遊坪。破寨被擄,罵賊,賊殺之,媳同遇害。陳大榜母王氏《通志》:年六十四,雙目俱瞽。教匪犯境,大榜負母奔避,猝遇賊,擄大榜,氏號呼大罵,賊並殺之。

其媳周氏、孫媳蒲氏俱同日遇害。李黌英妻王氏《通志》:年二十八,孀居守節。嘉慶四年,教匪犯境。氏遇害,子順先同日死。貢生張乾德妻章氏《通志》:年七十二,隨夫在鯉魚山學館,賊突至,氏大罵之,遂被害。張允文妻熊氏《通志》:年三十,夫故,曆節九十一歲。教匪犯境,長孫朝憲在雙河灘合團堵禦,次孫在家看守。賊

突至,擄元清,氏大罵,賊並殺氏。蒲在元母陳氏《通志》:教匪犯境,氏罵賊死。其女、大二姑同被害。李效白母陳氏《通志》:教匪逼境,紿子出探賊,遂投岩死。李家榮妻錢氏《長壽縣誌》:嘉慶二年,逆賊犯境,負幼子壽齡歸母家。路遇賊,殺其子,氏以手引刀自殺,斷其巨

指。罵賊不絕,賊複以馬載之,過申家河,氏欲投水,賊知不屈,殺之。喻永清妻鄭氏《長壽縣誌》:嘉慶二年,賊犯境,氏罵賊遭害。

李能英母譚氏《長壽縣誌》:氏年八十一,嘉慶二年,王三槐等犯境,殺之。庠生易來朝妻黃氏《長壽縣誌》:嘉慶三年,王三槐等犯境,氏攜女奔避遇賊,強汙不從,與女被害。程世焄妻楊氏《長壽縣誌》:嘉慶三年,賊逼,投昌渡河死。副貢何璁妻甘氏《長壽縣誌》:嘉慶六年,教匪犯境,氏被擄,賊欲汙之,罵賊死。吳縫妻秦氏《長壽縣誌》:氏年八十,王三槐等圍宅,罵賊死之。周興治妻張氏《長壽縣誌》:氏年十九,因教匪至,舉家驚避。氏以姑老且病,獨留侍,賊突入其室,哀乞代死,留姑

殘喘,受十餘傷而殞,姑得免害。

榮昌縣

黃安英妻秦氏《通志》:鄰人尹萬潮調之不從,捐軀明志。雷亮妻王氏《通志》:里人陳治與其夫戲謔嘲笑,氏聽聞褻語,羞忿投繯。萬四妹《通志》:萬國泰女。遭族人萬正樑調戲,四妹拒暴自縊。

以上于嘉慶十年、十五年間旌表。艾元極妻喻氏《通志》:年二十二,夫亡,子世榮甫二月,撫之長成,旋殤。氏曰:“未亡人之所以不死者,只為延此

一線耳,今複何望?”因痛哭絕粒死。唐廷彰妻羅氏二十三歲,夫歿,氏柏舟自矢,姑以家貧欲奪其志,已再受聘。氏知之,閉門不出,抑鬱成疾,旋卒。

綦江縣

吏員胡紹宗妻馮氏《通志》:事姑以孝聞,猝遇賊,翼姑受傷而死。陳鳳姑《通志》:貢生陳愚女,年及笄,巴縣薑姓求婚未允。後陳受張氏聘,薑姓強橫糾眾搶奪,鳳姑以頭顱觸柱死。庠生楊林妻程氏《綦江縣誌》:氏幼讀書能詩,年二十無子。林病危,遺命續嗣。及卒,氏密書絕命詞雲:“十八青

衿二十亡,紅顏薄命最堪傷。人生百歲終歸盡,原尾輀車瘞墓旁。”遂服毒,家人灌解得不死。因撫侄為箴承嗣,苦節深閨。

有“郎命已隨冰鏡冷,妾心長對玉壺清 ”之句,可想見其襟懷冰雪也。後享壽八十餘而終。

南川縣

王光輝妻楊氏《通志》:因拒奸自縊。陳先魁妻何氏《通志》:因拒奸被殺。俱於乾隆年間旌表。

合州

文宗彥妻李氏《通志》:年十七,為楊正東調戲自盡。王廷仁妻袁氏《通志》:被李允茂戲調不從,羞忿自縊死。楊廷光妻高氏《通志》:因與夫兄楊廷楠口角詈罵,一聞穢語,氣忿自縊。

俱經旌表。溫德彰妻高氏、夏文碧妻楊氏、廖興華妻秦氏、李星登母廖氏、林漢揚妻楊氏、蔣國升妻胡

氏、龔華妻吳氏、王世相妻余氏、王世儒妻周氏、胡邦相母馮氏、楊德閔妻梁氏、夏思通母嚴氏、

楊正禮妻李氏、周家儒母段氏、文天楨妻胡氏、楊朝佐妻劉氏、蔣銀姑《通志》:蔣國楹女、蔣長姑蔣

國楹女、張長姑《通志》:張國權女、文麼姑《通志》:文勝章女。以上均死教匪之難,于嘉慶年間旌表入祠。

鬍子英妻高氏《通志》:嘉慶三年,教匪破龍安寨,被執,不屈死節。楊德游妻劉氏《通志》:賊匪破楊家洞,被脅不屈遇害。趙國榜妻李氏、趙國祿妻熊氏《通志》:嘉慶七年,賊匪竄入窄口子。二氏為賊執,不屈被戕。羅正朝妻梁氏、羅文光妻舒氏《通志》:嘉慶七年,教匪逼境,二氏恐受侮辱,俱投河自盡。

唐烈婦陳氏陳永儒女。年二十適唐某,僅三月,唐文用強姦不從,凜節自刎。

涪州

冉仲道妻王氏《通志》:鄰居況榮謙見仲道外出,用計引誘,氏怒詈不從,持斧砍傷,氏囟門身死,事聞旌表。載《一統志》。李文惠妻姚氏《通志》:為劉秀蘭調戲,羞忿自縊。張相臣妻文氏《通志》:拒奸不從,羞忿自盡。

曹文奇妻王氏《通志》:因鄒懷仁出言戲謔,持刀自抹咽喉,身死。官有本妻張氏、官有慶未婚妻楊氏《通志》:二氏因陳大用、陳大洪非禮相犯,守義抵拒,同被毆死。以上俱經旌表。

蕭秦氏、周高氏、錢馮氏、劉蕭氏、羅袁氏嘉慶三年,死賊難。

蕭夏氏、戴魏氏、楊張氏、夏韓氏、徐楊氏、譚何氏、譚余氏、蔣王氏、余陶氏、汪熊氏、朱王氏、瞿陳氏、張孫氏、包郭氏、胡長姑、唐二姑、趙小姑、黎大姑、程三姑、夏姑、譚姑、馬長姑、游麼姑、蒲姑、馮小姑、袁大姑、尹大姑、白小姑、文小姑、尹長姑、孔小姑《通志》:俱嘉慶四年二月初七日

在鶴遊坪寨破死難。

游李氏、余鄒氏、吳柴氏、薛謝氏、徐薛氏、陳梁氏、鞠黃氏、彭何氏、況李氏、熊大姑、鞠大

姑、柴小姑、黃二姑、鄭姑、況姑、彭姑《通志》:俱于嘉慶五年閏四月初五日在石龍寺遇賊,不屈被害。以上于嘉慶十三年旌表入祠。舒烈女《涪州志》:舒敦五女。避賊磯猛灘,賊逼之同行,不從,罵賊傷斃,時年十六。秦烈女《涪州志》:秦文典女,冉文衡聘妻。未及笄,文衡病故。女素服奔喪,誓不再字。奉事翁姑二載,女父母奪其

志,另字周姓。已受聘,女始知之。晝夜啼哭,數日不食死。監生席廷秀妻夏氏《通志》:嘉慶四年,教匪破鶴遊坪,願代姑受刃,賊殺之。伍萬祥妻李氏《通志》:賊至,氏赴水死。賀廣宗妻范氏《通志》:賊至犯之,氏曰:“吾豈受辱者,速殺我!”賊怒殺之。監生張

載妻傅氏、張儀載妻周氏《通志》:二氏過賊不屈,同死節。何多姑《通志》:貢生何述先女。始與酉陽冉氏訂姻,因無子,令冉子作贅婿,冉子不從,遂悔盟別字。女知之,謂其

姊曰:“以一身而再字即再醮也,吾其濯清流以雪恥乎?”潛赴江邊投水而死。

周之榮妻唐氏、喻琮妻黎氏、喻文謨妻李氏、夏廷權妻宋氏、夏啟聰妻王氏、夏漢妻樂氏、夏宗儒妻劉氏、鐘為梅妻黃氏、席元音妻馮氏以上九人均嘉慶時被難,遇賊強逼同行,不從,罵賊殲斃。

銅梁縣

徐金姑《通志》:徐應後女,禮法自持。陸君祥調之不從,脅以利刃。罵愈厲,遂見殺。雍正八年詳奉旌表。載《一統志》。

張獻章妻鄢氏《通志》:王志廣用強逼汙,不從自縊。董二姑《通志》:字蔣三耀,自幼育於夫家,年十八未成婚。蔣三賢強欲汙之,不從自縊。以上俱經旌表。

楊春芳妻王氏《通志》:家貧事姑孝。乾隆十七年,鄰不戒於火,延及其舍。春芳病臥不能起,氏冒烈焰入戶,負其夫不得出。子女亦奔赴之,俱焚死。任其芳妾李氏浙人,年二十生子大宇。其芳待銓京邸,病革,遺書改適。氏斷左指瀝血作書報之,芳尋卒。氏回銅梁,大宇又夭。撫嫡子大容如己出,婚娶鬻簪珥,苦節三十年卒。

安居鄉

張瑛妻盧氏安居人,瑛歿,父母憐其少寡,使媒者風示意。氏聞截發自誓,舉刀欲毀其面。姑奪刀,刃傷氏手,血涔

涔,流塗兒面。以發系諸頸,抱兒奔赴母家,長跪請曰:“父母不容兒盡節乎?既歸,張氏之死靡他,從此幸勿與兒家事。”後

孀居數十載,未嘗歸省,歲時使人饋問。善承姑意,紡績之暇輒弄兒于前以為娛。乾隆三十八年旌表。

大足縣

朱隆章妻宋氏《通志》:被李梅昌調戲,不從,羞忿自縊。乾隆五十八年旌表建坊。

楊長姑《通志》:楊文學女。中表趙禮連見長姑獨自在堂,戲摸其面,長姑喊投父母,哭泣不止,遂自縊死。

璧山縣

田大朋妻任氏《通志》:夫早亡,氏矢志苦節。土惡余淑盛用強,欲汙氏,力拒被殺。易蔣氏《通志》:被楊聯穢語戲謔,氏羞忿自縊。俱經旌表。

鄒發禎妻劉氏《通志》:發禎病故,氏送葬歸家,翌日縊死。鄒氏女《通志》:許字鄧天福,自幼育於夫家,年十九尚未婚配,天福病故。女即投繯殞命。雷曰翠妻王氏《通志》:夫疾劇,氏割股以療,不愈而卒。氏經營喪葬畢,遂自縊死。瞿自芳妻安氏《通志》:氏二十五,自芳被人殺死,守志撫子,年十歲又殤。氏痛哭曰:“我所以不死者,為延此一線

耳,今何望哉?”投繯而死,時年三十二歲。

定遠縣

賓蓮芳《定遠縣誌》:賓立貴長女,年十七。嘉慶三年,賊匪渡江,恐為賊汙,投井死。餘玉音《定遠縣誌》:余國榮長女,幼許張氏子。張子遊蕩於外,死成都。女聞之,遂自縊焉,年十八。李鳳遠妻理氏《定遠縣誌》:十七於歸,二十九夫故。嘉慶三年,賊匪破寨,懼辱駡賊不屈死,年三十一。唐 氏《通志》:龔爵先強姦不從被殺,乾隆十五年旌表。陳德銓妻黃氏《定遠縣誌》:嘉慶三年以罵賊死。陳德銘妻厐氏《定遠縣誌》:銘故,守節八年。嘉慶五年,賊執之,聞氏苦節,欲釋之,氏罵不已,遂被殺。龐欽妻陳氏《定遠縣誌》:欽故,守節十五年。嘉慶五年,賊匪入境,攜子奔避被執。氏懼辱駡賊,母子俱死。賀大亮妻謝氏《通志》:嘉慶五年,教匪渡江。大亮外出,次女年已及笄,受聘未嫁。鄰婦勸其母女往避婿家,女以

六禮未成,不可奔赴,遂閉門自焚,母女相抱而死。李文清妻范氏《通志》:氏方出戶,賊至被執,紿以家有麼姑,可以同行,賊縱之入,遂投井死。賀大升妻陳氏《通志》:賊至,攜幼子投江死。吳茂珍妻張氏《通志》:茂珍攜家舟中,賊猝至,殺茂珍。妻張氏、媳陳氏、孫媳劉氏、向氏懼受汙,盡投水死。舉家

九人同時死難。

庠生鄒占魁妻李氏《通志》:年二十歲,賊匪攻破香爐山寨,為所擄,欲汙之,氏堅不屈。賊推入溪流中,氏詈罵愈

厲,眾矛攢刺之而死。劉建唐妻黎氏《通志》:建唐攜家出避,途遇賊,徒手與之鬥,力盡被殺。氏與姑及子女躍入江中而死。申萬長媳鄧氏《通志》:夫亡,隨翁出外避賊,賊至,殺萬及夫弟。氏與姑申鄧氏、姊李申氏同聲罵賊,一時被害。

江北廳

曹學忠妻顏氏嘉慶三年,賊至,負幼女溺水死。徐佑女徐馮氏女年十四,嘉慶七年與其嫂氏馮避賊,賊躡之。女急呼嫂,同赴水塘。賊甘言誘之不從,且詈賊,皆

遇害。徐麼姑、徐孝姑、黃三姑、江二姑、江三姑、郭姑、董細姑、唐姑、唐姑以上俱嘉慶七年,遇賊不屈

死。旌表入祠。雷耀然妻萬氏、王致賓妻黃氏《江北廳志》:嘉慶七年,賊擄至水口寺,二氏義不受辱,行至河幹躍水死。里人

哀之,為立雙烈碑。吳魯義妻李氏《江北廳志》:年十八歸魯義,月餘賊至,殺其夫,脅氏同行,氏哭詈不從,賊又殺之。增生張本忠妻游氏嘉慶七年,遇賊,與幼女同被害。趙忠義妻彭氏嘉慶七年,被虜,躍入堰塘死。楊謝氏、楊顏氏、周楊氏、徐余氏、徐趙氏、徐馮氏、黃潘氏、謝劉氏、周雷氏、周王氏、周陳

氏、陳鄧氏、張周氏、董劉氏、吳蕭氏、孫李氏、敖張氏、吳林氏、唐裴氏以上俱于嘉慶七年,遇賊被害,均經旌表。

貞孝漢

先泥和女《後漢書》:女叔先雄者,犍為人也。父泥和永建初為縣功曹,縣長遣泥和拜檄謁巴郡太守。乘舩墮湍水,物故,屍喪不歸。雄感念怨痛號泣,晝夜心不圖存,常有自沈之計。所生男女二人並數歲,雄乃各作囊,盛珠環以系兒,數為

訣別之辭。家人每防閑之,經百許日後稍懈。雄因乘小舩于父墮處慟哭,遂自投水死。弟賢夕夢雄,告之,卻後六日當共父

同出。至期伺之,果與父相持浮于江上。郡縣表言,為雄立碑,圖像其形焉。按:《水經注》:江水東經符縣北,泥和以永建元

年十二月詣巴郡,沒死成湍灘,符縣今合江也。《渝州圖經》:渝州城灘在州西南三十里,江津縣東北。沿流八十里岷江,水

中波浪沸騰,乍停乍發,多覆舟之患。今碑在城灘側。《華陽國志》誤作 “城瑞”,當以 “城湍 ”為是。

周世亨姑舊《通志》:合州人,世亨幼失怙恃,姑撫之,以延周後,遂終身不字。家甚貧,日夜治絲枲,春宿糧以謀,日給世享。稍長,授之句讀,勉以大義,世亨力學,得舉鄉薦。劉仕甫女長姑《長壽縣誌》:邑人許周文恒,未笄,文恒死,姑守貞不字,奉親以終。胡萬成女舊《通志》:璧山人,年十五未字,父母俱亡,弟先德幼無依,女遂矢志守貞,撫弟成名,任密雲兵備道。女年至八十而卒,萬曆十四年旌表。袁璽女舊《通志》:定遠人,動許字胡宗教,及笄,宗教歿。女聞,痛毀欲絕,誓不再字。守貞曆四十餘年卒。夏子霄女老姑舊《通志》:涪州人,子霄無子,姑矢誓不字,以供子職。父母屢強之,不從,好書史,屏華飾。年四十而卒,鄉人以老姑名之碑,墓俱存韓市。楊學明女《長壽縣誌》:邑人,性純孝,母病,曾割股以愈疾。易貞女《涪州志》:冉裕聘妻,年二十,冉出外不歸。女誓不再字,守貞至六十九歲歿。田貞女《涪州志》:劉國章聘妻,年十八,劉病故陝西。女誓不再字,守貞至七十七歲歿。

國朝

巴縣

王氏女舉人王咸宜女,幼許字曾壬,及笄而壬卒。女慟哭欲殉,父母勸止之,遂歸。曾為夫服喪,事舅姑以孝聞。旌表入祠。載《一統志》。王夢庚詩:“凶問乍聞淚盈面,海枯石爛節難變。風詩守義紀共姜,奕世遙遙今幾見。王家有女許字

初,髧彼夭折深哀呼。從茲之死矢靡慝,痛思滄海沈明珠。縞衣素服哭夫墓,琇瑩不禦況羅襦。子死婦應代子職,晨昏侍養奉舅姑。鸞孤鵠寡甘只影,稍效反哺同慈鳥。石可爛兮海可枯,柏舟之念無時無。”徐玉姑庠生徐兆福女,許字劉澤裕,年十五澤裕卒,哀慟投繯得救免。奔喪成服,斷發明志,女紅自給。旌表入祠。董福姑許字王瑞章,年十七夫亡,欲往奔喪,父母不可。斷發自誓,守貞十有六年。羅氏姑貢生羅俊女,年十八母疾,割股療之,不愈。穸葬有日,縊死於柩旁。鄒氏女小字大貴,許字周文光,年十五文光卒。氏養親不字,紡績度日,守貞五十餘年。聶三姑幼許字雷繼潢,年十九繼潢卒。氏奔喪成服,事舅姑以孝聞。陳孝女父貴初以武職戍西陲,女痛父遠徙,欲效緹瑩故事不可得,日夜號泣。遂剃髮入寶蓋寺為尼,名悟音。朝夕

禮佛,祈父生還。聞父卒,痛哭不食,服哀三年,遂守清戒。六十歲化去,數月面如生。里人鑿塔奉之,李為棟作悟音石洞

碑記。張世書女孝姑幼字周子臣,年十五子臣物故,姑赴周門奉親守制。道光七年卒,年二十歲。徐貞姑坊在郡城紅廟街。顏貞姑坊在郡城石版街。洪熙載聘妻逸其姓,未婚夫故,守貞。譚長姑魯祖周聘妻,未婚夫歿,守貞七十歲卒。童氏女張郁成聘妻,未婚夫歿,守貞八十三歲卒。黃大姑、周氏女二女皆孝養父母,守貞不字。黃年八十七、周年七十六始卒。李貞女本璧山人,流寓巴縣。字劉氏子,及笄,劉子卒,父母欲其改適,女不從。紡績養親以終。劉長姑父母省親赴楚,留一老婢侍之。因食藜藿,數反胃嘔吐。同居婦女戲雲吐必有妊,女羞忿自縊。請旌入祠。朱秀山女貞姑生於乾隆戊戌,守貞不字。嘉慶己卯卒,年四十二歲。胡貞女胡昆山次女,受朱一鋐聘,一鋐物故,女年十七。聞之即歸朱門,立嗣守貞,以事姑終。歲蔽帷族親,罕見其

面。邑紳龔有融、黃鐘音皆有詩。及跋熊士鴻為立傳,現年三十四歲,尚未請旌。王某妻《巴縣誌》:逸其氏,世居南城坪。順治初,王迎娶在途,為流賊沖散。氏懼受汙,遂劓其鼻,隨眾入滇,為人負薪水糊口者四十餘年。康熙中,老不能服役,將自沉,哭於江岸。會其夫商舟泊此,聞其聲甚哀,訊之則其妻也。王亦未娶,眾皆感泣,為卜吉成禮。夫婦俱年逾六十矣,偕歸渝北小龍坎。築複圓寺,焚修其中,稱大居士、二居士,以壽終。王夢庚詩:“王郎娶婦正在途,倏值流賊交衝突。驚散良緣各竄奔,比翼鶼鶼互相失。淑女弱質恐受汙,引刀劓鼻毀容飾。相憐輾轉入滇南,就傭負載資食力。半生心跡未分明,未見我儀與我特。回頭不覺四十年,辛苦艱難徒飲泣。判將薄命赴清流,有如白水全芳節。厥夫恰附估舶來,聞聲一一詳顛末。彼此相看兩白頭,義夫貞女真佳匹。鄰舟感歡助催妝,歸到渝州偕卜吉。同是年逾花甲人,矢志焚修抱芳潔。渝州州北小龍坎,眾築團蕉安食息。相傳世隸南城坪,二大居士稱嘖嘖。毀容剺

面古曾聞,割鼻貞姑重方冊。”鄒守淮妻舒氏夫亡事姑孝,姑疾,屢割股以愈之,後以喪姑哀毀卒。秦師聖妻徐氏年二十六師聖疾,氏割股療之,不愈。投繯,救免。養姑教子,曆節三十二年卒。軍士張仁妻孫氏年二十三夫亡,生子甫五月,養親撫孤,女紅自給。姑病,割股療之。苦節三十載。劉靖妻李氏二十八歲夫亡,舅姑病篤,先後割股者九。訓其子孫,列成均庠序者七。曆節四十五年,七十三歲卒。彭登福妻馮氏年十九登福疾亟,氏割股以救,不起。苦志守節,養親育子,心力勤劬。吳錦源妻黃氏乾隆乙未割股救姑張氏,丙申割股救夫錦源。癸醜氏病,子鳳誥亦割股救之。苦節六十二年。

江津縣

劉大姑幼字何之文,及笄,聞姑貌,寢願解盟,姑誓死不二,守貞以老。劉氏女小字桂英,字胡萬盛。未婚,夫卒,氏矢志守貞。甘貧茹苦,年逾六十而終。程氏女父母俱歿,幼弟甫三齡。氏矢志不字,撫弟成立,閭閈鹹譽其清操。張大姑幼許字程有名,年及笄,有名出外不歸,姑矢志守貞,年逾五十。幸貞女幸棠之女,許字劉淮。道光九年於歸。淮病垂危,倩扶成禮。越十日,淮故。女堅心守節,繼兄子承嗣。進士李源妻王氏姑病劇,氏兩割股以愈疾。其娣韓氏因姑病亦割股。謝代興妻張氏在閣時父病革,刲股以進得無恙。於歸二年夫即逝。撫孤數十年,里戚有欲眂其股痕者,張即泣

然,不忍示人。羅豫廷妻秦氏翁病,刲股以救。夫病,氏又刲股。年六十二病中恍見一長者叱之曰:“婦手何為剜肉?”乃爾秦告以,故命之起,遂蘇,病亦不藥而愈。壽七十五卒。趙尚質妻楊氏素以孝謹聞,姑張氏疾,日奉湯藥,月餘愈篤。人皆以為不治,忽豁然起,眾驚異,知氏刲股以進也。

氏之第三女年十七,適璧山黃在中,甫半月值姑病,亦割股以進,姑遂愈。楊為麟妻鄒氏三載夫歿,遺子宜春。氏上事重帷,下撫孤子。值姑病篤,氏刲股和藥進。弟婦幸氏亦割股,疾遂瘳。宜春成立,勉以大義。偕其叔建置義學、義田,議敘縣丞。楊為鼎妻幸氏為鼎卒時氏年二十,遺一子鐸,事姑承順無間言,嘗與嫂氏刲股療姑疾。鐸至十三歲又卒,乃繼侄

麗春承祧。方周歲,苦節教養,勖以大義,偕宜春襄諸義舉,議敘縣丞。二氏均經旌表。刁兆麟妻周氏年二十九夫故,撫子宗相、宗桂成立,事姑不倦,姑病,刲股獲愈。羅富年妻李氏甫歸羅,值翁病,刲股獲瘳。越六載,翁與夫相繼故。遺二子世培、世珍,氏苦節自誓,事繼姑,孝養

備至。更為諸妹擇配,撫子成立,家政肅然。次子世珍弱冠入黌門,現年五十有一。吳杞妻古氏生子甫三月杞卒,氏年十九,矢志撫孤。翁姑相繼疾亟,氏先後割股以療。

長壽縣

李氏女許字餘屏翰,未婚,夫卒。誓不再字,守貞以終。

劉氏女許字周文衡,未婚而夫卒,守貞以終。以上於乾隆年間先後旌表。載《一統志》。李氏女矢志不字,終身以事父母,取名貞義。繡佛長齋,年愈八十而卒。江長姑幼許字陳蘭,姑年十四蘭卒,誓不再字。勤紡績以供父母,守貞五十餘年。冉氏女幼許字楊永昌,年及笄,永昌病故。奔喪成服,慟哭而返。紡績自給,守貞八十而終。李大姑天津知府李蕃女,幼許陝甘總督楊遇春孫,未歸,楊生卒。姑聞訃,誓不再字,以奉父母。韓四姑韓揚晉四女,許字袁氏。未歸而袁歿,姑誓不再字,迄今五十餘年。黃秀貞黃世洋女。父兄早逝,嫂又再醮,女憐母獨居,守貞不字,迄今五十年。李五姑陽山知縣李莊女,幼許字溫江縣車酉次子,未歸,車生卒,姑不再字。州同銜廖爾升妻楊氏翁姑病,氏相繼割股療之。越數年,爾生疾劇,服藥無效,氏再割股,遂得愈。屢膺艱苦,年

未五旬而卒。庠生楊紹億妻韓氏未歸時,少弟弼晉年幼病篤,母憂慮成疾,氏割股救弟,遂愈,母疾亦瘳。長,適楊。因夫病篤,

又割股進之,亦愈。楊桂榮妻葉氏年二十五夫歿,遺腹生子騰碧。氏矢志柏舟。翁姑病,割股者再。鄉里稱孝,年六十二卒。汪如綸妻楊氏年十六適如綸,夫病,割股和藥,不愈。年二十矢志不渝。翁病,又割股以進。撫族侄為子,子亡又

撫孫,終身不二雲。焦清芳妻任氏夫疾,割股療之。姑疾,又割股以進。年二十二夫歿,守節四十七年卒。程華彩妻楊氏年二十四夫歿,家貧。姑病,臥床四載,湯藥浣沐無怠容,疾篤,割股以進,姑病癒。苦節五十六年。增生陳訓妻韓氏父病瀕危,兩割股餌之,遂愈。夫歿,矢志守節,紡績自給。嘉慶中旌表入祠。李鴻園妻董氏年二十六夫歿,氏養姑撫子。姑歿,置祭田以祀舅姑。現苦節四十四年。

永川縣

庠生喻崇國妻楊氏年二十四夫亡,守節。翁病,割股以愈之。姚秀林妻陳氏年二十二夫亡,守節,事翁姑以孝聞。翁疾劇,割股和藥,遂得瘳。張鳳翼妻陳氏年二十二夫亡,守志,孝事其姑。姑病,寢食不遑,割股和藥以愈。張熹妻熊氏年二十夫故,家貧苦節。姑病,氏割股和藥以瘳。何學純妻陳氏、趙三榮妻胡氏、黃文煥妻淩氏、張元品妻淩氏、游耀禮妻殷氏、蔣鼇妻嚴氏

均割股愈姑疾。

榮昌縣

朱芝澤朱右賢妹,母敖氏病劇,割肱以救愈。時年十四,又三歲,母始歿,芝澤先一年卒。高翠蓮許字劉氏子,劉十六殂,遂守貞不字。周瓊英周楨女,事見後。羅大姑楊酉玉俱以孝養父母,守貞不字,享壽七十餘歲。段大姑年十二,父母俱歿,惟遺一弟。姑撫之不字,為娶婦生子,年六十餘猶力為經營家計。喻能揆妻何氏二十六歲而寡,撫子宏第。姑嬰疾數年,氏親侍湯藥,洗滌穢器,久而不懈。孫繼祖妻湯氏年二十三孀居守節,事翁姑以孝聞。值鄰火,舍子負姑而避焰,及其屋自熄。子長,貢成均。氏年

七十余卒,乾隆元年旌表入祠。庠生周楨妻龔氏巴縣龔近光女,未字時父母病,嘗割股以愈。適周氏,姑病,複割股。楨赤貧,氏每典簪珥供讀。生一女,楨疾作,氏在母家,聞耗即先割股和藥亟送歸,服之稍愈。氏續至,割股者再,卒不起,目瞑半日。氏痛哭,撫其屍不肯出戶。姑先卒,翁知其必以身殉也。諭令守志,乃出,泣謝翁。時年二十二。後歸寧母氏,諷其孤貧無子,遽歸藿藜自甘。母家素豐,每輿馬來迎,輒辭以他故。逾數年,弟姒生子,未彌月即抱養之。氏女名瓊英,性淑孝。母子三人相依為命,紡績自給。女年十三,其祖病篤,即割股以進,獲愈。氏有憤恙,女婉轉勸解之,今十八歲矣。華正仁妻袁氏年二十七夫卒,遺一子朝勝,氏茹苦教養。其姑蕭氏臥病數年,袁日侍湯藥,積久彌勤。現年七十七歲,計守節五十年。長孫廷顯庚子登賢書矣。敖學宗妻張氏年二十二夫歿,守節。姑臥病數載,氏朝夕侍奉,歷久無懈。撫二子成立,卒年六十四歲,苦節四十二年。

綦江縣

楊氏女幼許字湯姓,未婚而夫夭。欲奔喪,父母不可,誓不再字。依兄以居,兄卒,侄蕩產無業。里中捐資以養,守貞至七十五歲卒。羅永相妻董氏夫病,割股以療,弗瘳,夫亡。事姑撫子,姑疾劇,複割股和藥以愈。蕭興科妻李氏姑病,氏禱於天,兩割股以愈之。羅振倫妻金氏事姑以孝著,割股以愈姑疾。增生唐相妻王氏事孀姑能得其歡心。姑疾,與其夫同割股以進,遂愈。

南川縣

韋仕麟妻周氏母病,剪肱以進,得愈。歸韋後,複割股以療姑疾。劉思齊妻陳氏姑性嚴刻,訶責立至,氏委曲承順,姑卒感而慈焉。後割股以平姑疾。韋儒卿妻周氏母病,割股以愈。歸韋複割股以療翁姑疾,先後俱獲奇驗。庠生韋惠卿妻李氏繼祖母盲于目,氏為吮之複明者月餘。歸韋,姑病且劇,氏嘗糞割股,姑病以瘳。周天職妻唐氏年二十一,夫遠遊不歸,氏事翁姑及祖姑,孝敬甚摯。後翁病,手足不仁,家無次丁。氏朝夕以勺哺

食,十餘年不倦。

合州

劉氏女許字李正時,未婚正卒。女奔喪守志,撫侄為嗣,守貞四十二載。黃氏女許字張心載,未婚,心載為逆奴謀死。女聞訃,一慟幾絕。告父母願歸張,過門成服,孝事祖姑,撫幼弟幼侄俱克成立。艱難困苦,守貞四十餘年。

劉氏女幼許字楊一珍,未婚一珍卒。女過門成服,撫侄承祧。守貞三十八載。以上於乾隆二年以前先後旌表。載《一統志》。陳氏女許字鐘姓子,未婚而夫卒。過門守貞,孝事舅姑。兩弟早卒,同弟姒撫孤茹荼,冰襟雪操,苦守四十八年。王氏女幼受某聘,及長,某遊蕩不能娶。父母欲悔盟別字,女聞,截發自誓,守貞至七十餘年。歐陽氏女幼許字楊世璿,未婚旋卒。女過門守貞,撫侄為嗣,曆四十餘年而終。

朱氏女幼許字丁姓子,及長,丁子以匪類見擯閭閈。兩家俱願解盟,女誓不另字。截發明志,相依母兄,以針紉自給。現年五十餘歲。莊盛緒女名冬姑,字王時新,未婚而教匪滋擾,王子死。女年十六,針黹自給,誓不再字。父母亡,哭泣失明卒。蘇學章長女、唐雙顯長女、劉仕英女均以未婚夫歿,依母家守貞終。楊本龍三女幼字蕭氏,七歲抱養夫家。繼母殘忍,十六歲未成禮。夫故,姑取錢三十千鬻人為妾。女知之,剪髮自矢。苦節三十六年。羅次縣令苟桓妻李氏事姑以孝聞,妯娌之間鹹敦雍睦。姑疾劇,兩割股以愈之。桓病,複割股和藥以進,遂瘳。持家相夫,為閭里所欽式。張暽妻楊氏秉性孝謹,幼年父病,割股和藥進,得愈。庠生夏緒虞妻苟氏姑疾,割股療之,尋愈。徐貞婦事實無考。葉顯章妻唐氏二十四歲而夫故,家極貧。姑病危,無力延醫,割股和羹,食之旋愈。李肇賢妻何氏年二十歸李氏,翁姑多病,氏奉湯藥,典衣飾以養之。後翁姑繼逝,夫旋故。氏以子文槐尚幼,家又貧甚,茹苦撫之。苟檀妻喻氏年二十適苟氏,繼母楊疾革,氏割股以進,竟獲痊。生一子文炎。而寡時年二十五,哀毀骨立。卒以養姑教子,勞瘁至五十歲卒。嘉慶中旌表入祠。

涪州

夏葵姑許字田倫,未婚倫卒,過門守貞。於乾隆年間旌表。載《一統志》。又葵姑以紡績餘資置買地畝,捐入節孝祠,由儒學經管,每年收租錢十二千文以作公費。何氏女許字張珝,未婚珝卒,奔喪成服。守貞五十餘年。嘉慶三年旌表入祠。黃氏女許字楊姓,未婚,夫外出不歸。女矢志守貞,勤針紉以養父母,年六十六歲卒。戴貞女戴紹先女,年及笄,父母見背。胞弟戴宗幼弱無依,女守貞不字,撫弟成立,年七十卒。楊貞女楊

女,事繼母樊氏最孝,有慕其賢淑求婚者,女以不忍離母拒之。守貞不字,現年五十二。朱貞女朱大友女,王榮位聘室,王遠出不歸,父母相繼物故。女顧弱弟興全曰:“朱氏僅此一脈,必撫成立。”於是守貞不字,現年四十九。楊貞女楊光盛女,幼許字陳氏子,遠出二十載不歸,有勸之另字者,女斷發毀形,年五十而卒。梁貞女幼許文氏子,未及笄,文歿,女誓守貞。依母居,母歿。依兄嫂,兄嫂又相繼物故。遺孤七齡,女代理家政,撫育成立,現年六十四。王貞女高勖聘妻,高卒,女奔喪不歸。奉養舅姑,守貞終身。卒葬白里高姓大墳壩。傅貞女傅世福女,許字張氏,未及笄,張遠出,久無跡信。父勸另字,不從,焚其奩物針黹,剃髮為尼。梁貞女幼失怙恃,未字人。兄嫂是依,兄興元生子崇鼇,甫數月,夫婦相繼歿。女曰:“梁氏一線,今將誰依?”於是守貞撫侄成立,娶氏生子,旋卒。又撫其侄孫以延梁嗣,極盡辛苦,現年九十。庠生石若漢妻陳氏年二十四夫亡,孀姑在堂,以哭子喪明。聞活血可治目疾,氏刺臂滲血和藥舐之,半月目複明。姑病且劇,割股以療,遂瘳。撫子入邑庠,曆節七十二歲而終。陳秉妻熊氏及笄于歸,姑老久病。氏婉顏承順,侍奉床簀,衣不解帶,歷數年無倦容。監生陳明禮妻廖氏、鞠功成妻譚氏、陳宗器妻張氏、何命基妻尹氏、謝良卿妻陳氏均以割股愈翁姑疾。楊家祥妻覃氏性至孝,姑病,日侍湯藥,衣不解帶,飲食親進,溺器親滌。如是者數年,毫無倦容。

銅梁縣

林氏女小字雲姑。父病,割股和麋以進。疾小愈,執女手曰:“汝雖孝,奈吾數盡何。”遂瞑。

楊應貴妻李氏夫病篤,氏割股救之,獲愈。又期年,夫死。氏安貧矢志,荼苦自甘。姑有疾,嘗剪髮鬻之,以供藥餌。撫己子並前室子成立,苦節二十八載。道光十一年詳請旌表。郭沛林妻李氏青年守節,姑素多疾,氏朝夕奉湯藥,衣不解帶者十餘寒暑,後竟獲痊,鹹謂純孝所感。朱枝梅妻胡氏年二十一適枝梅,越六載,枝梅構疾,氏割股以進。及卒,氏守志奉衰姑病,姑病,刲股以療之。郭文樹妻賀氏少誦《女經》,能識大義。姑陶氏素病目,氏扶持起居者十餘年。又嘗構危疾,氏割股救之,立愈。子熙和,道光辛巳舉於鄉。張馨妻車氏年二十三夫亡,養姑撫子。姑病,割股救之。嘉慶二十二年旌表。黃瑋女幼字合州張子心載,未涓吉,而心載故。女年十七,請于父母,願歸張氏,從之。翁姑繼亡,孝事祖姑,撫侄翠為嗣。並撫幼弟及伯氏遺孤,艱苦四十餘年。旌表入祠。李珩女幼字陳氏子,貧不能娶,殂。女依兄嫂,紡績自食,苦節守貞,享年九十六。李書慰妻任氏姑韓氏病瘧,勢瀕危,醫者不治。氏禱于天,刳左臂肉一臠和藥以進,旋愈。事在乾隆三十八年。姚州州判周賜履妻張氏事繼姑程,唯恐不得其歡心。程病亟,刲股救之,愈。賜履,游宦滇南。氏留養舅姑。及歿,喪葬中禮,鄉黨以賢孝稱。現年八十九。

以上四人均系安居。

大足縣

曹氏女幼許甄朝,未婚,朝卒,誓不再字。守貞至八十二歲終。乾隆二十八年旌表建坊。載《一統志》。曾學聖女幼字李映柏,雍正二年,映柏殤。姑聞凶耗,匍匐往奉喪,誓代子職。時衰姑李金氏在堂,曾姑先意承旨,以孝稱。金氏九十六歲始卒,曾姑哀毀中禮。乾隆五十四年,年八十六歿。羅成坤女名雪姑,幼許字王育士,未婚,育士出外不返,姑守貞不字。紡績度日,自以命薄,積貲一百八十八千緡捐

入書院,以資修脯。壽八十餘卒。旌表建坊入祠。周國賢三女、蘇文英長女、周之能長女、陳仁富長女以上四女皆許字未婚,守貞養親,均享大年。譚德棟長女未許字,父歿事母,守貞不二。蔣明秀三女二歲失怙,一寒徹骨,無問名者。稍長,日勤紡績,歲有餘貲,母膳力供其半。年三十,鄰某素諳貞孝,

媒說再三,諸父兄俱勸字之。姑曰:“母老兄貧,伊誰侍奉?”誓願事母以終。壬辰母卒,衣冠石槨,獨力經營。現年六十有

八,精力猶健。

定遠縣

何氏女許字郭繼順,未婚繼順卒,誓不再字。奉母守貞,年九十二歲卒。陳氏女幼字龍才用,未婚夫亡,女奔喪成服。撫侄承祧,甘貧守貞,事姑以孝著。現年五十八歲。劉德配女、尹酉姑、李未姑、周冬姑俱孝養不字,守貞以終。

江北廳

張滿貞本楚人,父入川貿易,生滿貞於江北廳。幼字餘耀海,後張之父母回籍,餘氏遂抱養之。未幾,耀海之父卒,其繼母徐氏誘為不義。女矢志不從,徐複潛置人於室,將行強暴,女知之。墜樓,不死,遂奔尼庵剪髮。庠生李涵適遇之,亟

告其父,貢生延英同來勸諭,初,猶百折不回,延英許納為義女,乃痛哭拜忍偕歸。次年,具妝奩歸耀海,士人皆往賀。今道

光二十二年也。辜長姑榮一之女,幼多病。榮一五世同堂,遂守貞不字,養親終身。現年六十。袁子適妻毛氏適疾劇,氏割股以救,卒,不起。時年二十,矢志靡他,孝事繼姑。姑病,割股和藥者三,卒年八

十四。

陳應科繼妻裴氏、丁成繼妻謝氏俱年二十二而寡,夫病割股,姑病複割股。撫前子如己出,其事皆同。裴現年七十,謝現年六十二。監生李紹城妻敖氏年二十一夫歿,事孀姑,撫幼子。姑病,割股和藥以愈。教子雲驤入府庠,補增廣生。

李維安妻廖氏事繼姑,以孝謹聞。姑患癱疾,輾轉床褥。氏不避污穢,無寒暑,竭誠奉事,十餘年如一日。姑歿,哀毀幾至滅性,

里稱之。

完節秦

寡婦清《史記 ·貨值列傳》: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貲。清寡婦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人不敢犯。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王夢庚詩:“贏秦肆兇暴,黔首遭痡毐。獨有巴婦台,清風系芳躅。丹穴擅素封,婺也財用足。厲節得以貞,自衛不能辱。巴江淨如鏡,巴山潔如玉。台名今古留,清光懷舊著。”

曾子遷妻胡氏舊《通志》:江津人,年二十二守節,撫子成立。年九十六終,天順中旌表。庠生宣謨妻夏氏《一統志》:巴縣人,年二十謨病篤,割股以進,少愈,數月仍卒。誓志不二,撫孤以慈,事舅姑以

孝。年八十五終,成化間旌表。張啟宗妻王氏舊《通志》:巴縣人,年二十守節養姑。六十歲卒,事聞旌表。監生王徽妻李氏《一統志》:巴縣人,年十七徽病垂危,氏割股得愈。越數年,徽卒,守節終身,事聞旌表。江厚妻秦氏舊《通志》:江津人,氏年二十四,厚於龜停山溺死。秦至溺所,號泣投水者數,眾力阻而止。龜停之水

洶湧,凡溺死無獲者。秦誓死不還,臥水坎九晝夜,竟得夫屍還。苦節至七十歲卒。國學生梁松妻曹氏舊《通志》:江津人,松卒,矢志不二。撫侄顯用為子,底于成立。後以壽終。夏至善妻黃氏舊《通志》:江津人,氏年二十六至善卒,誓不再適。紡績自給,年八十終。鄒旋妻胡氏舊《通志》:江津人,年二十守節撫子。娶婦後,子婦俱喪。撫幼孫成立,年九十終。事聞旌表。何嘉會妻吳氏舊《通志》:永川人,年二十五夫卒,遺孤一歲。後白蓮賊起,負姑匿山中,采藿而食。苦節三十餘

年,年六十一卒,里人名其居址曰 “孝節溪”。監生楊瓊妻左氏舊《通志》:長壽人,二十三歲守節,遺腹生子益宗。少癡愚,或勸之嫁。氏曰:“但得延嗣,何慮癡愚耶?”後益宗果生二子,得續宗祀。事姑孝,姑病篤,氏割股以愈。年八十二歲終。庠生喻應鶴妻謝氏《一統志》:榮昌人,司寇茂堅孫媳。年二十二應鶴卒,有二女尚幼,茂堅難其節,氏刻志堅守,

孝養不衰。蔡賊入城,攜二女避山中,百鳥環鳴其樹。賊不疑,遂免害。庠生喻應夢妻朱氏舊《通志》:榮昌人,年二十守志,撫六月子思欽長成。事兩世舅姑孝謹,以苦節終。庠生羅倜妻楊氏舊《通志》:綦江人,氏年二十無子。倜被賊害,楊泣尋夫屍,經營殯殮,撫育二女,苦節終身,事聞

旌表。庠生王邦禎妻羅氏舊《通志》:綦江人,年二十八守節無子,孝翁姑,事聞旌表。庠生陳懷禮妻李氏舊《通志》:綦江人,年二十二守節,勤紝績以課。二子皆列宮牆。事聞旌表。何溥祜妻陳氏舊《通志》:合州人,氏年二十二夫卒,無子。父母憐其少,欲嫁之,氏以死自誓。紡績以給,壽七十

七終。事聞旌表。程鳳儀妻黃氏舊《通志》:合州人,年十八守節奉姑,撫遺腹子成立,事聞旌表。陳本初妻魏氏舊《通志》:合州人,年二十二守節,撫幼子養舅姑,詔旌表貞節。張仲

妾湯氏舊《通志》:合州人,青年守節,與嫡相依,煢居五十年,足不逾閾,子侄罕睹其面。王肱妻童氏舊《通志》:合州人,年二十八守節,家貧,教子孫多所成就。孀居五十餘載,年八十六乃卒。程頌妻李氏《一統志》:合州人,頌卒無子。氏年二十,矢志守節,撫兄之子宇鷺為己子,登辛卯鄉試。宇鷺卒,複

無嗣,又立侄孫鱣承祧。嘗有賊過其門不入其家。守節至九十而卒,其歲頌墓發連埋枝,事聞表其

。古禮妻陳氏《一統志》:長壽人,年二十守節。子肇歧甫二歲,氏撫養訓迪,膺歲薦;孫鉁中崇禎丙子鄉試。曆九十五歲卒,奉旨旌表。

夏良弼妻龍氏《大足縣誌》:夫卒,撫子景成立,娶王氏。景又卒,姑婦同帷守節。又撫孫藩,膺歲薦。萬曆元年旌表。

王啟賓妻羅氏舊《通志》:綦江人,年十八於歸,甫數月,夫卒,腹遺一女。堅志守節,終身不改。太史鄒智妻劉氏舊《通志》:合州人,歸鄒未久,智以直諫貶死。氏自石城間道歸,柕柚自給,立操峻厲,歷數十年

卒。萬曆間,合人建祠,與太史並祀。庠生鄢鶴妻秦氏舊《通志》:大足人,鶴病劇,秦割股救之。及卒,守節不二。萬曆二十五年旌表。庠生張叔珵妻向氏舊《通志》:銅梁人,年二十守節。孝事翁姑,曆三十載。天啟間建坊旌表。吳舜妻段氏《巴縣誌》:邑人,青年守志。撫子起鵬成立;孫嘉賓成進士,曆官陝西潼關道。事聞旌表。王漢武妻彭氏《巴縣誌》:邑人,漢武卒,氏年少,矢志守節。事舅姑,養葬盡禮,事聞旌表。劉某妻沈氏《巴縣誌》:邑人,天啟年旌表,事實無考。庠生蕭子元妻王氏舊《通志》:南川人,年二十五截發守節。事姑至孝,萬曆中建坊旌表。李純心妻石氏《定遠縣誌》:邑人,請旨建坊,事實無考。胡文玉妻朱氏《長壽縣誌》:氏年二十八文玉死,時舅姑老,二子尚幼。姑勸之改節,朱泣涕矢志。教二子皆名列

庠序,長子勳臣曾割股以愈母疾。庠生華成實妻楊氏《長壽縣誌》:成實死,楊守節二十三年,撫子福祝、壽祝俱入膠庠。冉養鵬妻劉氏《長壽縣誌》:養鵬早死,子棟材尚在繈褓。時寇賊縱橫,加之饑饉,劉辟

紃子,備曆艱苦。後棟材

貢成均。苦節四十九年,壽七十有五而卒。楊象裕妻何氏《長壽縣誌》:年二十八象裕死,何冰霜自矢,拮据辛勤,曆四十年如一日。廩生楊惟中妻冉氏《長壽縣誌》:即何氏媳也,年二十有六惟中死,冉誓不欲生。何曰:“若不見吾之撫爾夫乎?

爾今日之有子,猶昔日之有爾夫也。”冉謹奉命。曆三十年姑婦相倚,撫子成立。長子謨膺戊子歲薦,一門雙節,時論稱之。何方大妻林氏《長壽縣誌》:年十七方大死,只育一女。林茹荼食蘖三十餘年,年五十卒。馬羲現妻車氏《長壽縣誌》:羲現死,車年二十有八。長子星昌才五齡,次子尚在繈褓。車冰霜矢志,勤儉持家。

後星昌有聲黌序,克承母志。苦節三十餘年卒。喻思欽妻陳氏舊《通志》:榮昌人,年十九夫死,守節事姑。壽八十三歲卒,崇禎六年旌表。劉元複妻江氏《劉氏家譜》:氏年二十六守節撫孤,卒年七十七。見《富順縣誌》按:元複潛之長子力學不仕,本榮

昌人,富順其祖籍也。總兵張奏凱妻曹氏《綦江縣誌》:邑人,奏凱死獻賊難,曹年二十。冰霜自凜四十餘載,事聞旌表,入節孝祠。生員王英妻田氏《綦江縣誌》:邑人,年二十英亡,遺孤四歲。家貧,苦節三十餘年。事聞旌表,入祀節孝祠。張孔時妻馮氏舊《通志》:涪州人,年二十二,撫幼子,養舅姑,曆六十四載。張德星妻王氏舊《通志》:涪州人,年十九守節。家貧,織紝課子鉉,後領鄉薦。鉉子善吉為都給事。任學妻蕭氏舊《通志》:涪州人,年十九守節,家貧無子,事姑克孝。年八十二終。吳鼎妻范氏舊《通志》:涪州人,青年守節,家貧。兄憐其孤苦,欲迎之還,氏弗許。曆八十五歲卒。州守旌之。劉大節妻許氏《一統志》涪州人,年十九守節,撫遺腹子成立,營葬舅姑,至今稱為節孝里。文可宗妻龐氏舊《通志》:涪州人,二十八歲守節,養姑撫子。年七十六卒,事聞旌表。張親仁妻朱氏舊《通志》:涪州人,夫卒,事姑孝。守志終身,事聞旌表。錢玉安妻劉氏舊《通志》:涪州人,年十九夫卒,誓死靡他。沈掞妻張氏舊《通志》:涪州人,以節孝建坊鹽井壩。陳一廉妻趙氏舊《通志》:涪州人,年二十夫卒。撫一子,三孫皆領鄉薦。九十三乃卒,事聞建坊旌表。翁秀妻王氏《綦江縣誌》:氏年十八,孀居守節,荼苦終身,入祀節孝祠。

熊動之妾李氏氏內江人,動之卒,子文灼甫二歲。氏年二十六歲,誓志撫孤,苦節六十二歲卒,灼為邑庠名士。嫡孫應占成進士,上疏言狀,詔旌表之。《隆昌縣誌》載其事。按:動之本榮昌人,明嘉靖丙午孝廉,年四十卒。隆昌時未置縣也。

國朝

巴縣

龔瑜妻高氏、張瓊妻余氏、監生孫泰來妻熊氏、楊廷璣妻李氏、何其儀妻白氏、劉廣寅妻陳氏、生員牟陳常妻王氏、江北芮茂芳妻黃氏、齊治妻陳氏、李榮妻黃氏、貢生董經妻周氏、潘滋蘭妻雷氏、苟惠妻李氏、易天作妻李氏、陳洪妻童氏、徐元長妻盛氏、張太安妻周氏、金振道妻張氏、生員韓帝卿妻黃氏、江咸甯妻程氏、蕭複仁妻金氏、戴澍妻樊氏俱以夫亡守節。乾隆二十年先後旌表,載

入《一統志》。庠生齊天文妻宋氏年二十夫歿,譚洪之變,棄女負姑竄免。姑喪,辟踴盡禮,苦節五十六年卒。祀節孝祠。李國靖妻羅氏年二十五夫亡,撫子女畢婚嫁。苦節五十一年,建坊入祠。顏正色妻楊氏年二十四夫亡,奉侍翁姑,養葬盡禮。曆節四十七載,建坊入祠。孫繼祖妻湯氏年二十三守志。鄰火,棄子負姑以避火,延及爐而滅。教子貢成均,年逾七十卒,祀節孝祠。王復興妻李氏年二十四夫亡,教其子駒、

俱成舉人,嘉慶七年卒。王英妻田氏年二十六夫亡,事翁姑、撫幼子得入邑庠。苦節三十二年而卒。軍士李相泰妻張氏年二十七守節,撫子仕茂入伍,為千總。逾八十而卒。軍士張會妻章氏年二十九夫亡,教二子俱成名,曆節五十二載。彭登福妻馮氏年十九登福疾亟,氏割股以救,不起。苦志守節,養親育子,心力勤劬。劉惠義妻牛氏年二十四夫歿,矢志撫孤,訓其子入庠。食餼苦節五十四年卒。華朝魁妻劉氏年二十四夫亡,守節撫孤。補弟子員,茹苦四十年卒。王國泰妻秦氏年二十五夫歿,困苦度日。養姑撫孤,苦節五十五歲而卒。楊梅妻余氏年二十六夫亡,撫子春煦入庠。食餼苦節五十年,七十六歲卒。向依仁妻張氏年二十四夫亡,撫子元捷、孫逢春入邑庠。守節六十八歲。黃貴麟妻焦氏年十九夫亡,撫子玉成入郡庠。食餼苦節四十一年。田大受妻李氏年二十四夫亡,撫子宗海入邑庠。苦節三十六年,至六十歲卒。洪添坦妻羅氏年二十六夫亡,矢志守節,孝事孀姑,苦節五十九年。八十五歲卒,五世同堂。庠生袁琯妻劉氏、王模妻崔氏、楊叢髮妻楊氏、劉大輝妻周氏、楊春先妻牟氏、王宗遠妻高

氏、王登榜妻覃氏江北、王志鵬妻晏氏江北、陳要圖妻李氏、田世英妻姚氏、田世龍妻朱氏、鄭紀妻黃氏江北、艾忠實妻譚氏江北、生員鄧文翽妻宋氏、幸玉璧妻黃氏、聶舞南妻李氏江北、傅為弼妻楊氏、陳楨妻胡氏、任本仁妻鄧氏、金璧妻冉氏、金天爵妻任氏、吳振遂妻張氏、石岐山妻駱氏、秦玿妻陳氏、駱為俊妻王氏、廩生王汝礪妻秦氏、鄒一舉妻劉氏、劉衍妻田氏、鄒元爵妻蒲氏、謝文璧妻李氏、吳世舉妻曹氏、趙維楫妻劉氏、田宗恒妻王氏、監生陳中宣妻張氏、陳佐勝妻葉氏、徐正倫妻張氏、尹氏、陳以僑妻曾氏、韓文昭妻劉氏、周明旦妻陳氏、汪華妻周氏、盧由炳妻李氏、張孔杏妻周氏、拔貢鄒毓賢妻熊氏、生員趙舉春母李氏、李子開妻張氏、艾忠贊妻譚氏、楊之瑢妻徐氏、貢生韓文浩妻劉氏、雷為衡妻劉氏、劉大川妻陳氏、易三宇妻張氏、洪吉慶妻羅氏、廖吉允妻湯氏、羅聲華妻賴氏以上于乾隆、嘉慶年間先後旌表。

劉世縉妻孫氏年十六生子,甫六月而世縉卒。冰操霜節,仰事俯育,苦節三十二年。

庠生白淳妻劉氏年二十五夫卒,婦代子職,事姑以孝,曆節四十餘年。

謝士聰妻蔣氏年二十五夫卒,曆節六十餘年。好善慕義,捐田於體仁堂。

陳登榮妻李氏年二十八夫歿。事翁姑以孝,撫二子以慈,苦節四十餘年卒。

莊三奇妻宋氏年二十一夫卒,養親撫幼,備曆勤劬,苦節五十四歲卒。

苗茂芳妻黃氏、陳敬修妻周氏、安進修妻吳氏、陳道生妻曾氏、監生梁國棟妻陳氏、廩生唐詒遠妻樊氏、劉光明妻彭氏、蔣全堯妻彭氏、胡輝前妻喻氏、謝昌言妻張氏、程廷珍妻徐氏、蘇丕綱妻周氏、汪學進妻張氏、監生牟尚禮妻周氏、羅廷芳妻張氏、趙希智妻聶氏、孔毓清妻舒氏、喬士奇妻楊氏通志俱載。

趙希雄妻李氏、呂大濩妻徐氏、謝申庸妻彭氏、謝命權妻徐氏、封應月妻張氏、武生文倓妻楊氏、吳國泰妻劉氏、牟天慶妻封氏、駱光瓊妻楊氏、周世緒妻王氏、彭全善妻梁氏、湯大維妻朱氏、舉人陳廷訚妻劉氏、任宏仇妻劉氏、周宗遠妻高氏、廩生孫壽春妻王氏、彭世富妻羅氏、鐘氏、彭學澤妻喻氏、倪文棟妻李氏、楊茂梅妻宋氏、何俊生妻蕭氏、陳維順妻周氏、陳洪隆妻袁氏、彭學泮妻吳氏、雷澤遠妻陳氏、胡輝映妻汪氏、吳中和妻余氏、李承龍妻蔣氏、陳彥彩妻李氏、李載光妻楊氏、易國相妻張氏、許英賢妻朱氏、丁遇祥妻況氏、雷開運妻楊氏、胡懷智妻周氏、劉良仙妻夏氏、張仕華妻危氏、戴春魁妻陳氏、陳上賦妻劉氏、周永基妻袁氏、李華豐妻蘇氏、劉紹書妻王氏、劉瑛妻汪氏、王廷樹妻劉氏、李廷獻妻余氏、余世禮妻楊氏、賴連輝妻胡氏、李青揚妻蕭氏、周步瀛妻李氏、雒珩妻張氏、黃安妻張氏、丁秉善妻劉氏、李善焉妻劉氏、王中達妻玉氏、楊清斐妻許氏、王懋道妻張氏、秦琳妻毛氏、唐祿昌妻李氏、監生曾順紳妻劉氏、李維權妻吳氏、吳廷模妻霍氏、陳武才妻冉氏、貢生凃雲駿妻廖氏、陳雲昂妻周氏、鄧華瞻妻熊氏、歐陽永清妻胡氏、朱朝海妻錢氏、趙士武妻周氏、監生余尚鼇妻胡氏、姜鎮妻任氏、庹天祐妻翁氏、羅應祿妻夏氏、謝維祺妻李氏、程執中妻朱氏、齊廷翰妻賀氏、周德厚妻劉氏、吳日章妻葉氏、朱安仁妻周氏、羅啟福妻吳氏、李洪泰妻郭氏、何朝言會妻施氏、凃天谷妻王氏、李宜海妻任氏、何有慶妻張氏、舒德敬妻張氏、趙子永妻張氏、程時中妻沈氏、張炳鳳妻楊氏、郎世勳妻孫氏、丁沛妻段氏、聶乾剛妻陳氏、陳惠妻周氏、張瑤妻李氏、劉錫松妻姚氏、胡振鐸妻趙氏、官本孝妻徐氏、郭天祐妻秦氏、節孝張徐氏、節婦牛劉氏以上青年守志,白首完貞。事親撫孤,心力勤劬。

鄭日霞妻朱氏、張英妻汪氏、田居鼇妻楊氏、陳良才妻曹氏、曾家祐妻雷氏、楊啟玉妻王氏、朱永杓妻唐氏、馬洪舉妻龐氏、韓文煥妻黃氏、劉子訚妻王氏、余世龍妻周氏、汪宗榮妻童氏、李廷表妻余氏、鄧成妻李氏、駱茂傅妻葉氏、任紹龍妻鴻氏、劉珍妻尹氏、胡聲遠妻萬氏、蕭文華妻謝氏、宋天衢妻吳氏、楊國璽繼妻張氏、彭日高妻章氏、劉仁浩妻謝氏、尹光嘉妻申氏、牟思文妻余氏、子承瓊妻徐氏余氏歸思文,二十而寡,遺腹生承瓊,茹荼撫孤,以至成立。乾隆戊午為娶徐氏,生孫

貽澤。甫四歲,瓊又卒。徐氏欲以身殉,餘力慰之乃止。庶吉士董承熙、邑人高翥為立雙節合傳,載其家乘。

吳思訚妻常氏二十六歲守節,撫子馨遠入邑庠。現年六十歲,苦志三十四年。

來天秀妻劉氏、秦殿選妻陳氏、聶自萬妻羅氏、何東山妻朱氏、張昌髮妻汪氏、戴廉吉妻劉氏、鄧成翔妻吳氏、戴名海妻徐氏、傅炎儒妻陶氏、張萃猛妻唐氏、劉洪蘭妻喻氏、周文愷妻王氏、郭永春妻龔氏、劉慶瓊妻張氏、陳宗模妻王氏、龔愷妻瞿氏、周馥章妻傅氏、劉朝瑞妻傅氏、劉德榮妻譚氏、廩貢舒倫青繼妻陳氏、譚成忠妻劉氏、劉萬順妻曾氏、田尚志妻李氏、金必勝妻劉氏、柯國鳳妻胡氏、李純妻陳氏、羅香林妻劉氏、陳麟書妻宋氏、吳諍天妻常氏、聶貴華妻鄧氏、張紹雄妻李氏、張廷衛妻牟氏、馬必儒妻梁氏、王觀頤妻汪氏、杭先郁妻吳氏、孫天揚妻華

氏、楊良昕妻譚氏、黃金鑾妻劉氏、熊登奇妻程氏、饒洞妻岑氏、王廷模妻凃氏、張光祿妻李氏、龔載頤妻屈氏、李簡玉妻嚴氏、余世祿妻章氏、沈宗應妻王氏、李殿英妻陳氏、鬍子柏妻劉氏、王仕喜妻曹氏、康秉教妻王氏、李人慶妻戴氏、沈化普妻唐氏、雷開動妻趙氏、黃宜中妻向氏、李文榜妻王氏、徐正紳妻蔣氏、陳月祥妻蘇氏、李寅聯妻方氏、馮昌訓妻馬氏、羅霖妻陳氏、易大經妻雷氏、余宗瑚妻梁氏、張廷相妻盧氏以上俱系青年矢志,白首完貞,困苦不渝。道光中先後請旌入祠。

彭昌扶妻李氏、任學毓妻馬氏、羅廷芳妻張氏、孟繼洙妻徐氏、王光瓊妻黃氏、李紹誠妻敖氏、齊開福妻錢氏、胡映鍹妻江氏、楊文華妻聶氏、彭世頤妻李氏、胡良棟妻魯氏、周國安妻陳氏、車召嘉妻張氏、鄭悅賢妻鄧氏、王洛妻馮氏、監生羅啟昌妻陳氏、廖成烈妻呂氏、陳起妻朱氏、丁朝富妻夏氏、徐啟業妻譚氏、張德溥妻劉氏、沈宗應妻王氏、曹文林繼妻楊氏、蕭定邦妻趙氏、譚光烈妻瞿氏、黃金楷妻賈氏、楊清英妻郭氏、危展貴妻曾氏、金永泰妻駱氏、石蘭光妻朱氏、胡思年妻張氏、吳啟壽妻曹氏、趙萬應妻蔣氏、竇興愷妻張氏、周永鳳妻黃氏、余永佩妻萬氏、程登朝妻熊氏、洛輝緒妻張氏、廩生呂廷松妻梅氏、廖永達妻徐氏、章樹桂妻黃氏、龔元龍妻馬氏、舉人陳經猷妻簡氏、王開來妻石氏、金永富妻張氏、杜文義妻鄭氏、簡繼綸妻胡氏、劉紹周妻周氏、陳文懷妻張氏、張昭妻李氏、羅尚髮妻范氏、陳思聰妻黃氏、錢肇昌妻黃氏、汪華妻周氏、呂瀛妻孫氏、羅聯升繼妻何氏、羅喜林妻劉氏、魏大章繼妻趙氏、熊人麟妻劉氏、韓盛學妻胡氏、馮永清妻譚氏、簡嘉檀妻魏氏、文希閔妻張氏、王良封妻陳氏、趙仕寬妻王氏、龔敦典妻宣氏、李大紀妻張氏、周天泰妻楊氏、何澄清妻曾氏、趙瑞賓妻劉氏、王道南妻劉氏、監生孫濬妾妻許氏、何源潮妻孫氏、龍天相妻陳氏、李潮仁妻陳氏、庠生聶焜妻孟氏、聶熙昭妻劉氏、楊昭德妻張氏、王樂謙妻黃氏、張文烈妻譚氏、周鳳翔妻田氏、羅人吉妻程氏、任仕梁妻劉氏、黃金芳妻劉氏、楊溢潭妻陳氏、高禮佐妻唐氏、李光前妻龍氏、高宗岱妻陳氏、趙仕魯妻李氏、韓世華妻張氏、張世髮妻吳氏、熊洪元妻姬氏、牟永沛妻梁氏、牟家琚妻袁氏、熊祥元妻黃氏、劉仕俊妻羅氏、韓廷遠妻李氏、簡試模妻汪氏、馮昌訓妻馬氏、牟琚妻徐氏、任應毓妻馬氏、王燦琛妻于氏、張應妻朱氏、馬錦章妻金氏、楊世祿妻張氏、陳國鼎妻王氏、鄧成文妻李氏、張啟宗妻王氏、張瓊妻凃氏、李洪梁妻趙氏、周世昌妻孫氏、劉柱妻曾氏、胡時中妻馬氏、許尚志妻戴氏、余爾鑒妻鄧氏、張正三妻何氏、戴春魁妻陳氏、張朝綱妻李氏、楊魁妻穆氏、牟時後妻童氏、牟時價妻孫氏、袁瑄妻李氏、陳體義妻楊氏、李達祥妻趙氏、曾昌華妻徐氏、朱樹屏妻陳氏、王正慶妻蔡氏、龍沛來妻王氏、馬建勳妻瑪氏、蒼溪縣知縣孫文厚妻劉氏乾隆五十八年文厚物故,氏年二十八,遺子孫崍甫五歲,撫以成立。娶邑舉人李迪光次女李氏為媳。道光二年,孫崍物故,遺腹生子孫補。兩世孀居,撫育教讀。劉氏苦節五十載,其媳李氏事姑盡孝。苦節二十一年,現年四十一歲。

張承訓妻徐氏夫歿時氏年十九,遺腹生子坤宇。家貧,而舅姑老無所依。紡績供食,卒能終養,教子成立。苦節三十八年而卒。

江津縣

舉人程于淳妻冉氏南充人,父世維任南贛分司。於淳捷鄉闈,作贅婿結縭,甫半月,公車北上,逆奴謀殺於道。冉閑關千里泣陳,有司執奴,諭如法。歸養孀姑,撫侄承祧,苦節五十一載。經南充縣詳請旌表。

王啟甲妻陳氏、貢生龔孫祺妻李氏、生員龔榮妻楊氏、楊均世妻龔氏、生員程

妻夏氏、陳雝斯妻吳氏、楊鳳鳴妻袁氏、王存謙妻程氏、白鳳廷妻胡氏俱夫亡守節,於乾隆年間先後旌表,載入《一統志》。

劉宏烋妻刁氏年二十五夫歿,事姑暮齒,撫子髫齡、厚基以弱冠,舉於鄉。

刁邦趾妻漆氏年二十適刁,甫半載,邦趾疾亟,氏兩割股以救,幾殞命。邦趾卒,翁姑七旬,且嬰痼疾,氏孝事不

衰,撫遺腹子貢成均,苦四十載而卒。

戴魁元妻廖氏年十九夫卒,孝事孀姑。養葬盡禮,撫子為楷又早亡,媳張氏繼姑勵志。三世重孀,一丁弱息,孝慈並著,人無閑言。庠生龔子然妻潘氏幼年曾割股愈母疾,歸,子然病瘵,氏複割股,不愈。年二十二矢志守節,課子在燕,補廩膳生。歲饑,自食糠粃而堂上甘旨不缺,鄉黨稱之。在燕舉嘉慶己卯孝廉。

武生白尚文妻曹氏、鐘文盛妻張氏、劉芝翰妻王氏、馬子玉妻鄭氏、周召頡妻李氏、監生周基永妻王氏、監生陳汝羲妻袁氏、陳覲顏妻王氏、刁遐福妻龔氏、楊欽龍妻蹇氏、鄢毓

妻左氏、王均妻楊氏、朱達慶妻吳氏、龔鴻耀妻李氏、譚期璉妻胡氏、吳汝礪妻卞氏、王宗尼妻淩氏、楊洲妻凃氏、周德彰妻龔氏、鄭梅珍妻周氏、漆鑲妻張氏、袁肯堂妻高氏、朱鍠妻張氏、方文明妻周氏、廖壎妻殷氏、李用富妻鐘氏、熊飛翥妻皮氏、詹炯妻趙氏、王寶年妻張氏、陳德容妻江氏、楊士榮妻袁氏、楊士珍妻夏氏、劉為楷妻潘氏、戴為美妻王氏、戴慎常妻于氏、刁學備妻劉氏、劉文典妻謝氏、陳洪元妻馮氏以上俱節孝,于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先後旌表。

陳存易妻袁氏年二十六夫歿,孝事翁姑。訓孫曾列庠序,五世同堂。鄭席珍妻陳氏年二十八夫歿,守節撫孤。遇歲祲,出倉粟煮粥以食饑者。李大敦妻王氏年十八夫歿,撫侄承祧,紡績苦守。姑疾亟,氏割股以進,乃愈。監生高椿妻程氏年二十三夫歿,遺子甫八月。有勢豪侵其田,氏繈負其子泣陳有司。舟至東海沱,觸石立碎。氏

號哭曰:“我死不足惜,兒歿,高氏之嗣斬矣。”奔濤中若有物負之而不沒,遇救,母子得生。苦節六十七歲卒。庠生陳嘉願妻郭氏嘉願疾,氏兩次割股以救,不起。氏事親撫子,苦節不渝。程璉妻周氏夫病,氏割股以救,不起。氏二十五矢志守節,事舅姑以孝聞。貢生龔瑛妻李氏年二十二夫歿,子甫二歲,撫之成立。值翁姑喪,祭葬盡禮。于洪度妻陳氏年二十八夫歿,守節堅貞,以子捐布經歷。趙本元妻王氏適趙三載而寡,家無立錐,食給針紉,撫孤成立,苦節五十餘載。庠生羅大勇妻刁氏年三十夫故,撫妾子如己出,訓之成名,苦節三十餘載。盧敏芳妻蕭氏結縭兩載,夫故,家貧食力,灌園苦節四十餘載。鄢毓增妻凃氏夫卒,氏年二十四歲,日夜悲號,兩目成瞽,撫侄為嗣,曆節三十餘載。周雙揚妻劉氏氏年二十餘,誓志不渝,事孀姑極孝謹。子澤,孫霖雨、開泰俱庠生。陳子玉妻吳氏生一子大鏞,三歲而孤,氏撫之成立。補弟子員即朝夕承歡,未嘗一赴省試。後其曾孫光黼成孝

廉,光照補廩膳生。

李登聯妻楊氏、子懷福妻陳氏、孫文泰妻曹氏、曾孫崇山妻吳氏、元孫永振妻曹氏俱青年守

志,艱險備嘗,數世節孝,萃於一門,鄉里賢之。卞世榮妻袁氏袁選儒長女,歸卞五載,夫歿。氏年二十二,含哀慰姑,欲俟弟子承祧。越數月歸黔,姑構厲亡,弟世熙亦繼亡,氏聞之,一慟幾絕。星奔回里,至亡姑墓所,哀毀骨立,誓不獨生。伯兄世繩憫之,給其食用,以遂守墓之志,年

三十六歲卒。刁世繡妻夏氏年廿五生子湘,甫七月而夫故。族有某產者,百計害其遺孤,氏極力周旋,備嘗艱險,撫子成立。周廷瑚妻江氏生子均和,夫歿,氏年二十二。家貧,貞一自守,勤女紅以為奉養,撫子有方。道光壬寅旌表。吳學開妻王氏生子仕鴻而寡,年二十七。撫子成立,娶鄒氏生孫紹興,甫三歲,子媳俱故。撫孫成立,生曾孫世

榮,九歲紹興又故。撫孤三世,守節五十三年,現年八十一歲。

周紋楷妻成氏、庠生羅朝照繼妻周氏、周文傑妻羅氏、劉仕富妻王氏、劉仕湛妻羅氏、王文煜妻吳氏、羅庭修妻程氏、羅宏德妻陳氏、陳江妻胡氏、唐自修妻王氏、王滔妻曹氏、監生龔鴻翮妻王氏、王瞀妻徐氏、監生王

妻程氏、庠生龔漢妻夏氏、程霞琳妻夏氏、董令言妻陳氏、張興勝

妻劉氏、林中秀妻雷氏、李勳妻胡氏、成學純妻謝氏、王文爚妻樊氏、庠生王曰偉妻李氏、曹錫侯妻王氏、王文煥妻曹氏、成潛妻潘氏、淩錞妻劉氏、楊基祖妻吳氏、張仕坦妻李氏、凃誕珠妻夏氏、王澤潤妻蘇氏、監生楊均平妻李氏、李經妻聶氏、龔以正妻李氏、夏光耀妻龔氏、羅之銘妻鄭氏、蹇懷仁妻成氏、蘇鐘妻李氏、黃天成妻陳氏、蹇世俊妻陳氏、楊應試妻蹇氏、陳爾訓妻王氏、楊鑒妻程氏、袁銓妻唐氏、蘇耀儒妻羅氏、劉輝朝妻周氏、梁天順妻蔣氏、梁學進妻尹氏、監生鐘作霖妻袁氏、楊基學妻卞氏、張監梅妻刁氏、江長清妻熊氏、監生周述濓妻沈氏、陳思廉妻袁氏、周思聰妻劉氏、李鋡妻石氏、李鋐妻何氏、李延俊妻余氏、李廷槐妻胥氏、白名第妻鄭氏、刁欽閱妻古氏、古為棟妻張氏、蘇耀和妻蕭氏、淩美質妻李氏、胡秉禮妻王氏、譚世守妻周氏、李居三妻程氏、劉輝賢妻周氏、江鵬沖妻劉氏、凃世玫妻黃氏、江際時妻賴氏、李長泰妻龔氏、楊鐘梁妻周氏、江集波妻邱氏、吳秉崇妻廖氏、龔從龍妻江氏、龔瑞龍妻袁氏、周德懷妻刁氏、周錡妻趙氏、李槐妻袁氏、施洪仁妻宋氏、劉文海妻李氏、李思升妻龔氏、龔世樞妻周氏、成繼宗妻劉氏、周堯章妻劉氏、戴廷玉妻王氏、戴廷璋妻龔氏、韓鐘霄妻王氏、熊伯爵妻溫氏、李秀昌妻程氏、袁宏順妻周氏、任子榮妻劉氏、劉輝輔妻周氏、賴義妻何氏、樊臣妻李氏、楊源妻吳氏、江維章妻盧氏、監生謝永生妻林氏、屈宗壽妻李氏、袁永年妻程氏、朱鎮雍妻劉氏、朱其煜妻高氏、王錫謨妻胡氏、劉訓妻卞氏、張占梅妻劉氏、刁德威妻劉氏、龔夔龍妻王氏、張爾增妻趙氏、吳汝龍妻張氏、縣丞周基泰妻袁氏、綦昭烈妻程氏、胡元治妻綦氏、凃大亨妻溫氏、周洪聲妻楊氏、何文淳妻張氏、沈世德妻王氏、沈朝相妻楊氏、曹三品妻張氏、譚榮煜妻喻氏、屈能文妻李氏、李訓妻刁氏、貢生蔣朝相妻劉氏、楊佺極妻李氏、李元錫妻譚氏、曾濬妻徐氏、宋玉先妻孔氏、江鳴高妻李氏、鄭壽年妻文氏、卞昆妻劉氏、吳洪妻刁氏、州同戴登科妾徐氏、江純科妻顧氏、錢上升妻高氏、鄭梅燦妻程氏、戴仕升妻李氏、汪開龍妻帥氏、劉瑞生妻趙氏、程延驊妻任氏、畢訓妻吳氏、戴為楷妻張氏、周基歧妻羅氏、曹萬周妻廖氏、李寬舜妻周氏、張廷桂妻胥氏、唐槐妻羅氏、周永福妻龔氏、漆膏明妻周氏、王騰弼妻張氏、鄢志忠妻冉氏、楊文開妻羅氏、鄭芝榮妻杜氏、劉燕鼇妻幸氏、蹇滋明妻秦氏、吳德馨妻李氏、李維模妻范氏、簡編妻陳氏、庠生夏光國妻李氏、廩生夏矗妻龔氏、夏茂林妻周氏、程應舉妻龔氏、增生夏時澍妻孫氏、夏家智妻劉氏、刁鳳歧妻劉氏、刁鳳年妻周氏、刁世廣妻王氏、刁為柱妻周氏、刁為模妻漆氏、刁振麟妻程氏、刁鳳儀妻劉氏、夏廷宰妻羅氏、吳世臣妻漆氏、庠生楊錦堂妻夏氏、周紳榮妻楊氏、陳祥瑞妻周氏、曹權浩妻周氏、李宣禎妻王氏、庠生劉昌齡妻韓氏、周鎔妻刁氏、羅熹章妻周氏、周德恒妻楊氏、戴篤常妻陳氏、戴慶常妻賀氏、戴仕龍妻鄭氏、鄒克翰妻陳氏、陳光武妻白氏、劉啟彰妻宋氏、劉啟唐妻江氏、江毓林妻劉氏、劉文漢妻陳氏、陳周盤妻曾氏、陳世琚妻吳氏、陳周畇妻鄭氏、陳周虞妻李氏、桂純芳妻宋氏、陳周祥妻何氏、陳周海妻蕭氏、劉宗著妻柯氏、李信智妻周氏、楊清英妻郭氏、彭斯魁妻謝氏、彭景侖妻雷氏、彭景升妻張氏、彭雲鴻妻吳氏、楊維業妻李氏、楊維根妻鄧氏俱少寡守志,事親撫子,以節孝稱。

長壽縣

李宗亮妻彭氏、呂國品妻彭氏、尹崇淪妻楊氏俱以夫亡守節,於乾隆四年以前先後旌表,載《一統志》。

陳璋妻瞿氏年二十七,璋病,割股以救,不愈。遺三子撫之,俱成名。孫登賢書者三,守節五十七年,八十四歲卒。

監生陳大川妻潘氏、李汝龍妻張氏、陳于陛妻李氏、余鵬飛妻鄧氏、葉之錫妻曹氏、劉鴻仁妻徐氏、余盟易妻韓氏、王邦澡妻李氏、庠生余崑妻李氏、庠生韓登俊妻謝氏、韓嗣志妻胡氏、黃世洋妻韓氏、監生余亨壽妻葉氏、李浚妻胡氏、任清妻韓氏、舉人戴原祖妻侯氏、喻瑤妻熊氏俱以

夫亡守節,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先後旌表入祠。周述妻張氏年二十歲,夫卒,姑老家貧,紡績度日。訓其子補增廣生,孫列邑庠。庠生余桂芳妻周氏年二十九,桂芳卒,俟叔生子,撫育為嗣,入邑庠。逾五十卒。楊存仁妻胡氏氏年十八適楊,半載而夫歿。家貧,鋤園種蔬鬻以供養。姑死,畢力營葬,哀毀骨立。八十七歲卒。庠生李文楷妻韓氏年二十夫歿,子莒方繈褓,苦志撫育,嘉慶辛未成進士。計守節四十餘年。陶希曾妻黃氏氏年二十二歲夫歿,禮法自持,訓子食餼。現年六十有餘。庠生聶寅妻李氏寅卒,氏年二十八歲,以養以教,其子弱冠遊庠,至六十九歲卒。周應誠妻傅氏氏年二十八夫歿,撫孤守志,訓以義方,子游庠,孫登賢書。傅謨妻車氏氏年二十九歲謨卒,家貧,紡績度日。撫遺腹子成立,貢成均。壽七十一而終。雷澤深妻廖氏年二十五夫歿,撫孤成立。娶媳鄒氏,生二子。鄒氏年二十四歲,子淩碧又故,姑媳相依,冰操共

勵,成家教子。廖氏現年七十余歲,鄒氏現年五十三歲,洵為一門完節。黃如鵬妻吳氏夫病危,割股和藥不能效。年二十三遺腹生子,撫之成立,現年五十餘歲。舉人李能詩妻周氏能詩家不甚豐,授徒為業。氏以紡績佐甘旨,得舅姑歡心。夫歿,守節六十餘年,教子仲白中

副車,孫郁然、彬然俱成進士。九十七歲卒。李世位妻吳氏年二十五世位遠出,久絕音問,並無子嗣。或勸之改適,氏以死自誓,紡績自給,七十一歲卒。但世榮妻余氏年二十生子應科,甫四月夫卒。氏上事兩世孀姑,下撫稚子,備極艱辛。現守節三十一年。李售世妻朱氏、李長濬妻黃氏、楊思震妻周氏、王廷璵妻李氏、李長剛妻劉氏、周席上妻張

氏、朱鎮妻李氏、劉

妻陳氏、周永升妻程氏、朱文源妻王氏、廖永芳妻曹氏、任文光妻張氏、監生任汝揆妻陳氏、李心瀾妻黃氏、蹇碧會妻鄧氏、黃世鴻妻陶氏、劉富詩妻韓氏、盧煒妻張氏、監生韓良妻張氏、韓佩妻吳氏、舉人戴元和妻張氏、樊開朋妻王氏、監生李祚遠妻熊氏、程聯甲妻鄭氏、貢生呂碧耀妾周氏、楊氏、職員呂繼書妻陳氏、戴乾一妻王氏、張士元妻李氏、監生張大受妻戴氏、韓紹統妻殷氏、陳戴玉妻卓氏、余學仕妻張氏、李能變妻任氏、韓岳齡妻陳氏、吳尚魁妻張氏、廖端仕妻方氏、彭欽一妻何氏、江久華妻張氏、李蔥妻項氏、鄭騰芳妻王氏、包朝椿妻易氏、易士瑜妻李氏、曾學周妻陳氏、任能易妻袁氏、雷能奮妻王氏、葉在茽妻楊氏、庠生聶良騂妻陳氏、葉培生妻余氏、張輝祖妻葉氏、喻學暹妻楊氏、喻士彰妻殷氏、向以文妻華氏、晏瑜妻冉氏、何心鏡妻華氏、余浩妻喻氏、王玉琦妻李氏、監生郭璠妻韓氏、增生殷懷伊妻華氏、殷景伊妻黃氏、陳翀妻任氏、李常書妻廖氏、廖謂士妻陳氏、余瓊妻晏氏、汪秀寬妻李氏、陳光惠妻李氏、但大本妻葉氏、曹淑原妻余氏、廩生黎時清妻張氏、王氏、黎良佐妻陳氏、鄭富儒妻陳氏、李萃白妻王氏、韓萬鐘妻陳氏、陳思祖妻左氏、陳必秀妻鄧氏、葉在萬妻左氏、江存懿妻左氏、陳長髮妻黃氏、王宗國妻陳氏、王玉春妻黃氏、朱以元妻汪氏、張如岡妻王氏、汪璁妻劉氏、熊開文妻駱氏、楊盛妻羅氏、陳髮妻姜氏、李元吉妻黃氏、張能高妻余氏、孫宗楷妻胡氏、孫宗桂妻李氏、劉德明妻戴氏、楊光祖妻雷氏、楊光昕妻呂氏、楊學仕妻陳氏、殷道栻妻任氏、傅暄妻李氏、李心洞妻彭氏、陳綽妻楊氏、孫先甲妻彭氏、向璲妻傅氏、李慶遠妻張氏、章仕昌妻向氏、張國麟妻陶氏、傅能明妻李氏、陳德亨妻向氏、向彌高妻羅氏、楊習桐妻喻氏、貢生黃于篚妻樊氏、徐程萬妻葉氏、王槐裕妻喻氏、陳必材妻黃氏、鄧毓進妻余氏、陳澤妻傅氏、李柱白妻高氏、廖天璧妻龍氏、李玉山妻張氏、吳廷祥妻黃氏、詹大儀妻呂氏、陶大文妻樊氏、申芳祖妻殷氏、謝朝憲妻汪氏、喻學燦妻覃氏、蔡道培妻張氏、陳三卿妻周氏、劉德成妻朱氏、車元多鳥妻張氏、張代易妻周氏、趙王岐妻陳氏、監生戴乾臨妾李氏、杭嘉湖道李坦妾王氏、戴大藩妻余氏、孫蘭若妻朱氏、王

思聰妻喬氏以上俱少寡守志,以節孝稱。

永川縣

李世昌妻張氏乾隆初旌表入祠,載《一統志》。張天臣妻盧氏夫故守節,事孀姑,甘旨無缺,乾隆五十八年入祠。王理妻張氏、張四灝妻毛氏、李春茂妻文氏、李立馨妻石氏均以撫孤成立,節孝著聞。于乾隆、嘉慶

年間先後旌表。淩勷妻游氏年二十二守節,課子爾炤成雍正癸卯進士,卒年八十餘歲。喻伸妻楊氏歸喻伸甫三日,伸構病,越月而卒。氏勤女紅以奉姑,守節三十五載。鄔兌山妻程氏年二十四孀居守志。獻賊亂,氏奉姑攜子侄避難遵義。絕糧,采薇而食,蜀平歸里。年九十卒。姜元吉妻潘氏年二十孀居守節,善待翁姑。翁疾,割股以愈之。苦節三十餘載。唐愈皋妻羅氏氏年十九夫歿,有利其再醮者,氏截發自誓,謀乃寢。子昱又早亡,媳魏氏事姑課子,信列邑庠。彭古甫妻吳氏氏年十八夫亡,撫侄為嗣列邑庠。曆節七十餘歲。吳偉仲妻李氏年二十五孀居苦節,訓其子餼於庠。曆節七十餘歲。陳文亮妻王氏年二十二苦節守志,教其子列邑庠。蔣標妻趙氏夫亡,撫子成立,娶萬氏。子其照又亡,萬氏亦守節事姑,課其子列邑庠。劉瓚妻陳氏氏年二十五夫亡,苦節貞操,訓其子列邑庠。姜夢簡妻孔氏氏二十五守志不渝,撫子元開娶周氏,未舉子而元開又卒。周氏年二十二歲,痛姑無依,矢不他適。

夫弟夢卜妻吳氏,夫亡,撫侄為嗣。翁病,割股以瘳。人稱一門三節。

唐國仕妻魏氏、吳偉仕妻楊氏、何文勳妻管氏、吳永明妻程氏、張廷珠妻何氏、賴贊化妻魏氏、何永祥妻余氏、陳昌妻曹氏、吳永衿妻樊氏、晏天德妻彭氏、李天全妻羅氏、馮炳衡妻夏氏、喻汝位妻姜氏、監生趙思輔妻王氏、陳聯魁妻呂氏、羅永捷妻鄧氏、張大榮妻胡氏、陳文海妻蹇氏、李世萃妻王氏、鄒應

妻楊氏、毛學貞妻劉氏、庠生吳偉佖妻蔣氏、孫開珍妻李氏、楊崇升妻嚴氏、游成妻王氏、王瓚妻周氏、伍君芳妻段氏、扶順能妻陳氏、伍嗣芳妻黎氏、周顯祖妻彭氏、李春映妻周氏、庠生彭信古妻楊氏、萬永哲妻袁氏、廩生何萬萃妻伍氏、趙鼎妻楊氏均以青年守節,矢

志不渝。

榮昌縣

廩生敖毓珚妻楊氏、李景著妻吳氏俱乾隆十四年旌表,祀節孝祠。載《一統志》。王第妻藍氏年二十六夫亡,孝事翁姑,訓其子補增廣生,兩孫淑準、淑準遊邑庠,季孫淑中壬子領鄉薦。古常禮妻張氏原籍江西,年三十夫亡。攜其子徙榮昌。節儉持家,子孫相繼列庠序。古理融妻李氏、古世敏妻張

氏,其子婦也,皆青年矢志,完節終身。黃子楠妻陳氏年二十九夫亡,紡織養親。訓其子遊邑庠,歷年八十二卒。喻宏宣妻羅氏年二十夫亡,矢志靡他。越十三載,而伯兄生子,撫為嗣,旋又夭,哭泣過哀,隨卒。余文煥妻冷氏年三十夫亡,苦節撫孤,事翁姑以孝。姑病,割股愈之。居孀三十載卒。李廷譽妻楊氏、張清妻胡氏、徐學亨妻張氏、余翱妻王氏、增生余翀妻張氏、胡浚妻郭氏、薛

文俊妻葉氏、黃德化妻張氏、劉學智妻李氏、林鳳明妻賴氏、林伯潛妻朱氏、黃應傅妻賴氏、敖鳴周妻喻氏、喻伸妻楊氏、王代龍妻趙氏、劉興隆妻楊氏、王君用妻李氏、魏有光妻楊氏、朱孔孟妻梁氏、葉桂芳妻胡氏、李正暹妻張氏、王尚九妻羅氏、喻琪妻李氏、喻宏宣羅氏母、喻道廣妻冷氏、周智勳妻蘇氏、伍有亮妻謝氏、謝發桂妻葉氏、葉蒼林妻張氏、謝上貴妻黃氏、祝地妻萬氏、葉其椿妻羅氏、葉高彰妻史氏、劉昌隆妻張氏、張暚妻李氏、張祥開妻李氏、潘開華妻溫

氏、趙富學妻李氏、劉全盛妻陳氏、魏永舉妻范氏、謝臨馨妻蕭氏、劉國賢妻周氏、張應中妻王氏、鐘高文妻易氏、羅瑞鵬妻薛氏、羅瑞玉妻謝氏、顏邦度妻周氏、祝開位妻陳氏、監生李世元妻廖氏、吳登相妻鄒氏、敖得仁妻陳氏、史文昭妻具氏、史章侃妻具戴氏二氏未旌、馬本治妻夏氏孝

事翁姑,喪葬盡禮。以上均于道光二十三年以前先後旌表。監生楊時楹妻張氏年二十七夫歿,撫二子守志,事姑高氏盡孝。高氏現年一百零一歲,張年六十四歲矣。李芳英妻周氏年二十六夫亡,矢以身殉,姑止之。撫侄為嗣,事姑三十餘年,壽八十一歲卒。朱志舜妻鄭氏、羅聲宗妻鄭氏、監生黃芳成妻陳氏、晏鳳祥妻王氏、黃芳廷妻劉氏、于國忠

妻王氏、于大盛妻李氏、蕭文朝妻劉氏、羅朝昌妻李氏、喻敬典妻張氏、吳育才妻李氏、陳周書妻廖氏、曾承三妻劉氏、余文江妻李氏、余文河妻李氏、楊文謀妻鄒氏、劉大勳繼妻刁氏、萬經淑妻王氏、張懋恒妻徐氏

何良貴繼妻楊氏年十七適何良貴,二十而寡。撫前子紹舉成立,孝養翁姑,喪葬中禮。現年九十一歲。喻宏籍妻曹氏、蕭奇相妻舒氏、喻高明妻李氏、蕭文梅妻方氏、武生劉芳蘭妻張氏、劉廷苮

妻熊氏唐繼琳妻夏氏年二十四夫歿,遺一子。翁姑俱存,家窘祚薄。夏氏誓死靡他,孝養盡禮。今丁繁,現壽九十五歲。張高年妻邱氏、鄭朝品妻程氏、熊伯呂妻李氏、監生羅彰妻吳氏、戴學珍妻李氏、鐘兆廷妻

葉氏萬龍氏子世標妻古氏、世泰妻薛氏家徒四壁,一門三節。劉順遂妻向氏、羅正秀妻鐘氏、子經達妻賀氏、喻宏錢妻吳氏、子道漉妻方氏、熊兆光妻李

氏、子伯華妻林氏俱一門雙節,姑媳勵志。鄧秉聰妻管氏龍濟泮妻秦氏生於乾隆庚辰,二十九歲守志養親。現年八十四歲,一子一孫,曾孫五人,元孫三人,五世同堂。陳善魁妻徐氏年二十九夫歿,家貧如洗,長次兩子又夭,惟遺季子鴻烈。其叔陳嘉言給街房一院,以資衣食。現

年七十一歲,苦節四十二年。

廖一棟妻劉氏、廖建臣妻陳氏廖一蓮妻陳氏年二十四一蓮卒,遺一子廷翰。氏矢志撫孤養親,孝慈兼盡。現年八十三歲,苦節五十九年。張元睿妻唐氏年二十六而寡,事親孝治家嚴,雖戚誼罕見其面。遺一子櫻,茹苦教育,道光辛巳舉於鄉。蔣明亮妻李氏、敖文珠妻田氏、朱

妻敖氏、李國侖妻張氏、劉仕詣妻萬氏、李天柏妻段

氏、敖廷拔妻何氏、唐宗祐妻羅氏、文明廷妻陶氏、雷光祖妻劉氏、陳錦泰妻鐘氏、劉舒禮妻陳氏、朱登光妻王氏、劉世文妻李氏、李大元妻張氏、張國朝妻劉氏、陳士珽妻翁氏以上均青年矢志,養親撫子,歷久不渝。

綦江縣

庠生羅鳳翥妻劉氏夫歿,青年守節,奉姑盡禮,教子成名。庠生杜廣生妻羅氏年二十八而寡,撫孤成立,苦節三十年。庠生羅鵬翼妻劉氏年二十七夫亡,辛勤撫育。長子入邑庠,次亦成立,年七十卒。趙天沖妻陳氏年二十而寡,家貧茹苦,曆四十餘年。以上俱經旌表,祀節孝祠。庠生常銘妻王氏年二十而寡,毀容截發,守志不渝,以壽終。庠生陳益虞妻任氏《綦江縣誌》:年二十七而寡,從兵戈饑饉中撫子隆周、席周俱列膠庠,年九十五卒。康熙二十

四年,知縣徐振基上其事。庠生王英妻田氏年二十夫亡,遺孤四歲,家窶貧,苦節三十餘年。

庠生王諫臣妻陳氏、王廷妻陳氏以上俱祀節孝祠。庠生石琪妻李氏琪病,氏割股以救,弗愈。年二十一,甘貧守節終。以上見舊《志》。王級妻趙氏級病,割股以救,弗愈,年二十七而寡。事姑撫幼,苦節五十三載。庠生楊

妻陳氏年二十六乂卒,子甫三齡。越數載,夫弟林亦卒,妻程年二十二無子。娣姒同居,共矢苦節。羅我

妻于氏年二十四夫亡,紡績度日,養姑撫孤,子孫均遊庠。年七十而終。張鴻安妻劉氏年二十六而寡,事翁姑以孝著,撫子長成,補增廣生。年四十二歲卒。生員戴允孚妻杜氏年二十七夫亡,翁姑性嚴厲,氏愉色婉容,得其歡心。撫二子成立,次入成均。年六十七卒。監生李璉妻張氏氏年二十三夫亡,時祖翁姑俱在堂,氏柔顏順志,奉侍勿懈。撫子國春成立,娶廖氏。國春又卒,

姑媳相依,一門孤苦,貞操孝行鄉里著聞。袁尚才妻王氏年二十五孀居守志,事姑盡禮。課子文恭遊庠,娶霍氏。文恭又早亡,同媳撫孫成立。苦節四十五

載,人稱一門雙節。劉瑞奇妻陳氏年二十四夫亡,事舅姑,養葬盡禮,課子列邑庠。金汝典妻陳氏、庠生王式京妻汪氏、楊正魁妻李氏、黃國珍妻金氏、鄒志廣妻張氏、羅永釗

妻張氏、楊作樹妻鄧氏、戴瑜妻杜氏、李毓棟妻幸氏、林縣知縣張藻繼妻潘氏、周遜妻王氏、李正榮妻謝氏、楊天祐妻張氏、袁尚信妻李氏、吳成名妻金氏、金輻妻戴氏、羅世卿妻霍氏、黃烋妻羅氏、戴文廣妻陳氏、唐大權妻蔣氏、張洪貴妻何氏、高芝科妻張氏、鄭榮琇妻楊氏、楊正邦妻戴氏、許姓妻陳氏、霍師清妻黃氏、羅世臣妻李氏俱青年守志,事親撫孤,勵節不渝。

南川縣

王光輝妻楊氏、生員楊天申妻鮮氏、李輝元妻許氏俱以守節撫孤,於康熙、乾隆年間先後旌表,載《一統志》。

陳何氏、吳萬貴妻鄭氏、吳純元妻潘氏、郝繼昱妻唐氏、傅能揚妻袁氏、晏理榮妻周氏、郝

長應妻劉氏以上祀節孝祠,事實無考。陳藩妻騰氏、韋必昌妻鄭氏韋學密妻鄒氏年二十二夫亡。族人利其產,謀奪其志,氏矢死不從。複陰絕其嗣,氏百計防獲,得以成立。勵節

四十五年,逾六十而卒。李光遐妻簡氏年二十三夫亡,事翁姑撫二子。次子餼于庠,苦節三十八載。劉揚英妻李氏夫病,氏割股以救,不效。年十九甘貧守志,事親撫孤,曆節四十餘載。韋銍卿妻孫氏、謝自坤妻王氏、郭天福妻胡氏、韋仕鎔妻楊氏、韋洪彥妻舒氏、庠生韋巨儲

妻李氏、廩生周文讓妻唐氏、楊姓妻宋氏、徐光伍妻田氏、張飛鳳妻孫氏、黃朝院妻韋氏、張先楷妻趙氏、石崢妻韋氏、韋巨賢妻陳氏、胡壽德妻羅氏、周維風妻姚氏、殷于仁妻袁氏、金廷藩妻楊氏、婁聯允妻韋氏、韋仕馨妻唐氏、楊坤喜妻周氏、楊世任妻羅氏、鐘正倫妻劉氏、張訓祿妻李氏、賴華福妻張氏、李武敏妻孫氏、陳璉妻吳氏、陳國讓妻楊氏、韋鳳卿妻甘氏、朱必俊妻陳氏、廣妻伍氏、郝妻唐氏、謝啟明妻向氏、李清朗妻張氏、韋藩梅妻梁氏、張揚義妻王氏、張朝用妻李氏以上均于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先後旌表。

劉廷寶妻鐘氏、監生傅立言繼室唐氏廿五守節。唐大坤妻杭氏廿八守節,享年九十上壽。許正旐妻賀氏廿六守寡。尹人槐妻劉氏、周文灝妻童氏守備吳純俊妻蕭氏純俊從征湖北教匪,陣亡。氏年二十八歲,守節二十五年。子陽超蔭故,孫謹增承襲。

傅心闔妻劉氏廿六守節。庠生劉先貴妻張氏廿八守節。

以上均事親撫孤,克全節孝。

合州

生員曹永智妻鄭氏、姚安義妻劉氏、左秀元妻李氏、生員范天祐妻冉氏、唐國祚妻王氏、丁國正妻鐘氏、副貢張瑞麟妻楊氏、王嘉會妻張氏、生員劉漢傑妻苟氏、生員郭思汲妻馮氏、生員陳三立妻胡氏、監生石璞妻張氏、廩生陳時妻董氏、覃士宏妻吳氏、李春先妻徐氏、郭師妻任氏、徐玨妻陳氏俱以節孝於乾隆二年以來先後旌表,載《一統志》。

苟檀妻喻氏年二十七夫卒,持家勤儉。奉姑甘旨,姑病,割股以愈之,子入國學。戈鑒妻謝氏年二十三夫卒,翁姑垂老,遺孤廷幹甫二齡。氏泣血,矢志事親教子。家貧,勤紡績以奉甘旨。子幼好遊嬉,氏勖之,聲淚俱下,遂能力學,登戊午科賢書。監生陳籍妻徐氏年二十八夫卒,事姑以孝,撫五子成立。長子以龍中乾隆庚子科武舉,次以先、以惠入成均,以台、以莊入武庠。曆節四十六載。庠生李應貴妻王氏應貴病,氏割股以療,不愈,夫歿。翁在堂,諸孤待哺。家貧,勤女紅以度日。長子列邑庠,三

子入成均。曆節六十二載。姜正典妻陳氏正典卒,撫侄為嗣,事孀姑以孝,著守節三十六載。姜景瑞妻袁氏景瑞卒,氏年二十六,生子甫三日,氏絕粒。翁姑以煢煢藐孤,交相勸勖,乃複進飲食。姑病,割股

和藥進。翁姑喪,一切循守禮則。守節四十四年。劉仕彥妻范氏年二十四夫卒,時祖翁姑年皆耄耋,孀姑常臥病于床。氏事老撫幼,備極勤劬。夫弟三人咸為授

室,子入邑庠,族黨鹹矜式之。劉中幅妻楊氏年未二十而寡,事翁盡禮,教子列成均,曆節三十餘年。劉中慎妻苟氏夫歿,氏六日水漿不入口,家人俱以遺腹勸勉。強起就食,旋生子,撫之成立。苦節三十餘年。翁聯科妻劉氏年二十夫亡,矢志苦節,曆四十餘載。訓子大猷成武進士,授守備。徐賢良妻顏氏年二十二夫亡,苦節六十二載。劉忠貴妻潘氏年二十九而寡,撫二子成立,一入太學。守節四十三年,現七十餘歲。汪永祐妻陳氏氏年二十七夫卒,時翁姑衰邁,奉侍得其歡心。撫子成立,登仕籍。舉人石邦楫妻楊氏氏年二十三夫歿,守節三十年。長子璵應鄉薦,次璠食餼。庠生張素蘊妻蔡氏氏年二十二歲夫歿,守節四十三年。刁啟泰妻熊氏年二十四歲夫卒,撫子成立入太學,守節三十五載。陳文禮妻姚氏年二十五而寡,矢志不渝。姚敬言是妻何氏、張銘妻鄒氏、武庠龐標妻秦氏、文生趙占鼇妻王氏、文生王萬年妻張氏、李光

成妻譚氏、監生查先武妻任氏、楊一璽妻周氏、歐陽朝贊妻劉氏、張登緒妻李氏以上均于乾隆、嘉慶、

道光年間先後旌表入祠。周世英妻范氏世英病,氏割股療之,越數月而仍卒。氏年甫二十,家又貧,翁姑受聘許嫁,將強之。氏聞投繯,小

姑覺而救,免事,乃寢。氏紡績以養,苦節五十八年卒。舉人王書妻秦氏年二十七而寡,勤力針紉,侍養孀姑,苦節三十九年而卒。彭錋妻刁氏年二十二,孀居守志,事翁姑盡禮。教子遊庠,子卒又撫幼孫。年逾八十而終。張明祥妻王氏年二十祥卒,苦志守節四十餘年。教子舒成立,領己酉科拔貢。杜如璵妻苟氏年十七歸如璵,事孀姑以孝聞。逾歲,如璵疾極,氏割股療之,不愈。氏節哀忍痛養育辛勤,守節三

十一年,至五十餘歲卒。

劉卓齋妻范氏夫歿,遺二子,上事祖父母及姑,苦節三十餘年。

蒙文育妻李氏、夏統虞妻苟氏、胡士英妻陳氏、彭鏵

妻胡氏、杜玟妻陳氏、庠生胥倫妻何氏、韓勝奇妻鄒氏、羅綱妻李氏、劉順先妻周氏、鄭思道妻李氏、監生苟企潛妻周氏、監生司朝彬妻魏氏、姚名蛟妻王氏、劉志萬妻韓氏、郭均妻劉氏、朱榮妻陳氏、朱河妻石氏、陳至瑾妻何氏、陳懋妻龍氏、陳光爵妻何氏、陳光賢妻李氏、楊光華妻朱氏、楊廷植妻黃氏、廖白蓉妻邱氏、廖朝典妻吳氏、譚有珍妻陳氏、汪應鳳妻秦氏、汪應蛟妻危氏、唐一順妻蔣氏、鄧明亮妻湯氏、王敏妻沈氏、何維安妻歐陽氏、謝天祐妻張氏、徐應兆妻周氏、李旋龍妻張氏、李北常妻張氏、庠生顏廷章妻黃氏、何代茂妻楊氏、游昌榮妻蕭氏、張心宏妻楊氏、咼榮福妻范氏、楊孔昭妻苟氏、胡濟妻陳氏、龔洪義妻羅氏、高世貴妻劉氏、汪世珍妻熊氏、杜淳妻陳氏、胡淳妻王氏、陶繼賢妻楊氏、禹安泰妻項氏、高文彩妻楊氏、姚明泰妻范氏、陳朝文妻李氏、艾文遠妻蔡氏、彭世儼妻龍氏、苟文熙妻郭氏、苟文烶妻鄭氏、杜玉潢妻王氏、朱文炱妻戴氏、苟文烒妻鄭氏、唐宗華繼室李氏、青大有妻程氏、李桐妻刁氏、劉正堯妻郭氏、蕭尚德妻李氏、楊玉昌妻王氏、楊天造妻胡氏、張國楨妻楊氏、劉開錀妻張氏、艾為棟妻楊氏、王紹棟妻陳氏、何代煥妻吳氏、吳子韜妻蔣氏、廖金龍妻楊氏、楊朝舉妻明氏、胡作周母鄒氏、粟中璽妻周氏、蔡方升妻朱氏、楊廷愷妻陳氏、鄒仲蘭妻楊氏、張廷書妻鄒氏、黃明妻羅氏、蒙奉儒妻胡氏、劉培妻邱氏、國學趙廷顯妻潘氏、監生廖文秀妻戴氏、監生徐朝佐妻張氏、程邦協妻閔氏、苟文廷妻鄭氏、但宏言妻孫氏、鄧二玨妻陳氏、章仲學妻姚氏、恩進士邱德薰妻敖氏、邱臨春妻印氏、戴禮南妻秦氏、陳正樑妻鄧氏、監生趙文璽妻鄧氏、舒開茂妻何氏、喻占鼇妻鄧氏、楊天舉妻黃氏俱青年守志,事親撫孤,以苦節稱。

涪州

彭長春妻楊氏年十九而夫卒,哀毀幾絕,斷發自矢。姑病,割股以療,事繼姑亦盡禮,撫遺腹子成立,列州庠。

生員周儒妻章氏、周監妻羅氏、舉人夏

妻高氏、陳于扆妻文氏、生員石若漢妻陳氏、周鎬妻黃氏、舉人文步武妻周氏、舉人陳于端妻夏氏、監生譚紹堯妻張氏俱於乾隆年間先後旌表,載《一統志》。

楊芳林妻吳氏二十五歲夫歿,家貧,堅志守節,紡績惟勤,課遺腹子名,時應歲薦。

楊奇妻何氏年二十而寡,事孀姑以孝著,撫遺孤教以義,方列名黌序,曆節三十五載。

貢生向日赤繼妻黃氏日赤被賊害,氏矢志堅貞,甘心窮約。撫二子成立婚娶,子與媳又相繼而亡,複撫幼孫遠鵬

成立,舉於鄉。

陳文仲妻沈氏、熊璐妻何氏、陳鵬遙妻周氏、張一載妻陳氏、余銀妻張氏、夏淵妻趙氏、庠生熊猶麟妻陳氏、張秉钜妻周氏、夏涵妻郭氏、陳朝龍妻王氏、毛師堯妻何氏、何宗溶妻徐氏、王文炳妻熊氏、陳惇五妻王氏、監生譚鍢妻賀氏、監生張琨妻余氏、徐玉階妻馮氏、龍鑣妻胡氏、監生孔傳聖妻何氏、孔傳賢妻吳氏以上均于乾隆、嘉慶年間,旌表入祠。

鄒錫節妻劉氏年二十六夫歿,姑憐其年少,婉言以示意,氏默然不答,乘夜投繯,幸小婢覺,號呼救免。曆節三十餘年,臨卒以簪珥散給婢女,櫛沐端坐而逝。庠生杜繩祖妻李氏年二十八夫歿,撫孤守志,現年七十四歲。以上已經旌表。鄒瑾枝妻杜氏、鄒瑤枝妻王氏、劉如玉妻楊氏、易文位妻徐氏、王玉試妻黃氏、張盛世妻劉氏、況仕純妻曾氏、余祖蔭妻張氏、賴含章妻張氏、余祖訓妻焦氏、郭檀妻周氏、郭文基妻潘氏、樊毓材妻陳氏、萬文煥妻郭氏、劉邦栻妻張氏、李其昌妻張氏、李廷藩妻袁氏、聶鏞妻包氏、羅祥舉妻戴氏、庠生鄒道和妻李氏、鄒心泰妻袁氏、王師萬妻夏氏、王朝卿妻劉氏、曾文仲妻劉氏、陳于櫃妻劉氏、夏從義妻馮氏、何彬如妻王氏、夏之璉妻何氏、文楷妻夏氏、高翠屏妻宋氏、範

安仁妻趙氏、沈松妻向氏、陳昭麟繼妻周氏、陳于極妻任氏、陳潔妻夏氏、張珂妻王氏、況德厚妻劉氏、徐燦妻張氏、況仕進妻舒氏、王永才妻徐氏、方行健妻況氏、何文廣妻張氏、劉

妻文氏、張行誠妻潘氏、劉懲妻盛氏、張治宗妻錢氏、杜栩妻楊氏、張行玠妻夏氏、楊蕊熙妻黃氏、杜升富妻彭氏、余仕榜妻何氏、王鎰妻蔣氏、楊宗魯妻彭氏、廩生譚珩妻馮氏、蔡心定妻楊氏、彭梅妻周氏、彭濤妻李氏、余崇禮妻楊氏、魏世銳妻何氏、胡茂林妻楊氏、何璡妻李氏、戴正文妻覃氏、楊學詩妻李氏、劉遇熙妻何氏、秦邦彥妻況氏、楊道義妻彭氏、李本相妻何氏、李同謨妻楊氏、傅良璧妻李氏、薛元舉妻吳氏、楊于侖妻何氏、彭世煌妻鞠氏、盛國廣鳥妻羅氏、胡廷鎮妻劉氏、陳珍妻王氏、夏浩妾李氏、張旭誥妻龐氏、張曙才妻夏氏、陳應魁妻楊氏、堯太興妻張氏、陳朝富妻楊氏、吳正富妻夏氏、任尚信妻楊氏、潘顯芝妻鄭氏、黃聲宏妻劉氏、孫洪道妻余氏、劉維潛妻余氏、劉邦杜妻周氏、夏培本妻馮氏、夏能承妻劉氏、程世塏妻許氏、劉絅妻張氏、高化龍妻張氏、夏湯玉妻苟氏、劉為鯤妻李氏、庠生汪瑄妻舒氏、譚杲妻何氏、孫尚攀妻汪氏、周之楹妻馮氏、汪映梅妻白氏、譚鐈妻夏氏、舒爾鼎妻羅氏、張捷元妻應氏、瞿恩榮妻張氏、張仕龍妻田氏、王育松妻陶氏、胡忠德妻羅氏、廖鑄妻謝氏、余文楠妻呂氏、楊正碧妻陳氏、譚景祥妻陳氏、陳之育妻冷氏、楊楨妻陳氏、龔文林妻譚氏、張文炳妻譚氏、汪維源妻張氏、陳瑄妻楊氏、陳文福妻譚氏、譚璞妻陳氏、余文柳妻鄔氏、余鈁妻王氏、方蒸妻周氏、舒正文妻李氏、高行恕妻李氏、張仕清妻陳氏、周興淮妻王氏、幸開倫妻田氏、劉正春妻黃氏、黃振宗妻熊氏、李天慶妻冉氏、夏時新妻張氏、張仕英妻盛氏、劉敬敷妻秦氏、潘灝妻余氏、張元枚妻向氏、游溶妻舒氏、艾萱妻王氏、蘇朝松妻倪氏、楊珊妻孫氏、張理妻況氏、陳開義妻李氏、周天逵妻況氏、周吾妻張氏、王馥榮妻徐氏、何淳妻彭氏、余海妻杜氏、何一沅妻袁氏、張金璽妻余氏、況錕妻周氏、周自沛妻夏氏、徐樹鐸妻楊氏、李潽妻譚氏、潘應惠妻吳氏、張錫齡妻廖氏、余正緒妻張氏、藺天仲妻劉氏、謝璋妻周氏、譚振玉妻賀氏、陳經常妻余氏、張天文妻羅氏、張仕朝妻王氏、彭應學妻夏氏、闞洪浩妻向氏、盛天成妻黃氏、張大學妻王氏、盛維玖妻朱氏、盛時德妻劉氏、夏靜源妻趙氏、余思明妻李氏、郎文朝妻余氏、庠生張崇典妻冉氏、徐適妻汪氏、潘翠妻曾氏、何煦妻潘氏、李應梅妻侯氏、王梿妻易氏、梁照妻李氏、夏文治妻姚氏、吳仕傑妻楊氏、鮮廷相妻李氏、高焜妻石氏以上俱列總坊。

譚燦妻王氏、蔡世禮妻楊氏、湯清權妻張氏、孟謙恒妻文氏、胡雙桂妻張氏、龐世才妻張氏、庹文彬妻劉氏、進士劉為鴻側室黃氏、余占魁妻覃氏、魏宗善妻黃氏、吳璜妻周氏、郎成名妻周氏、夏在禧妻倪氏、周廷揚妻郎氏、席廷秀妻夏氏、石緒妻曹氏、游瑤妻余氏、陳芝瑞妻周氏、袁永基妻冉氏、瞿正文妻潘氏、秦仕校妻朱氏、喻文達妻余氏、周弈樺妻陳氏

孝子彭學鴻妻張氏庠生張崇典女,年十六,適彭前子應槐甫四歲,視如己出。生應桂、應棕,年二十六夫故。氏義方訓子,長季登賢書;次貢成均;孫十余人列膠庠,領鄉薦,科第延綿。人以為苦節之報。

周興淶妻羅氏、王登佐妻談氏、余世英妻冉氏、艾正常妻徐氏、余世俊妻高氏、高必俊妻蔡氏、潘繪妻尤氏、舒健翼妻龐氏、石正仕妻劉氏、陳衷妻周氏、余廷儒妻傅氏以上俱經旌表。

舉人何銓妻陳氏年二十五夫歿。貞操勵節,教子有基成進士,仕沔陽州牧。

劉體乾妻彭氏年二十八夫歿。有強暴入室,氏拒不受汙。曆節八十六歲而終。

徐有中妾楊氏有中賈於滇,積厚貲,旋客死。氏年甫十九,其父若兄,利其資,誘之別適。氏心堅鐵石,挈囊隨柩

歸涪陵,事嫡盡禮,曆節八十四歲而壽終。張世遷妻石氏年二十九夫亡守志,教其子貢成均,曆八十三歲卒。

曹仕賓繼妻舒氏年二十六夫故,子及曾孫皆早亡,複撫其元孫,曆節八十餘卒。

周某妻張氏年二十六居孀,撫子游庠,孫登賢書,壽八十而卒。

吳文杞妻王氏夫病,割股以救,仍卒。氏年二十八守節。事姑,姑病,又割股,愈之。

傅近韓妻吳氏年二十九守節撫孤,事姑以孝著。現年八十八歲,親見五世同堂。

曾孫達妻龔氏年二十九歲守節。

陳世榮妻張氏未嫁時母病,割股和藥進。歸陳,年二十二而夫亡。

庠生舒懷妻吳氏年三十夫歿,守節課子,貢成均。

黎景鐸妻劉氏景鐸疾,割股救,不愈。氏年二十,呼天搶地誓不欲生。姑以年老無依慟哭而諭,氏飲泣,曆志與姑一日不離。姑老病臥床八載,奉侍湯藥,無倦色。

汪體仁妻余氏年二十七夫亡,事姑教子。姑病,割股愈之。長子入國學。

夏在爵妻倪氏嫻書史,年二十三夫卒,家貧苦節。事繼姑以孝聞,教子為梁,口授經史長成,食餼上庠,曆節三十

五年。

況國桂妻周氏年二十三夫歿,翁姑利其嫁,強迫之,氏引刀自矢。家貧,紡績度日。後遭教匪欲汙之,不從被砍,幸傷輕不死。

湯樅妻萬氏、徐珍妻潘氏、李朴妻羅氏、方體乾妻況氏、監生黃持銳妻易氏、庠生陳熙妻周氏、舉人陳源妻李氏、湯柏妻張氏、王燦妻何氏、夏元度繼妻馮氏俱以青年守節,教子遊庠食餼。

劉洪任妻陳氏、朱瓚妻萬氏、劉心田妻熊氏、庠生熊軼林妻陳氏、張聖統妻羅氏、彭佐卿妻張氏、邱國英妻何氏、庠生吳欽妻楊氏、林維棟妻瞿氏、鞠敬成妻楊氏、廖潮貴妻陳氏、彭銳妻楊氏、冉瓊妻易氏、傅仲升妻郭氏、高以元妻夏氏、夏敬勤妻程氏、庠生黃文中妻陳氏、譚瑜妻呂氏、陳昭妻何氏、庠生李材妻何氏、汪軼妻羅氏、彭旭妻魏氏、楊樹成妻鞠氏、庠生舒其德妻何氏、吳皞妻楊氏、李橋妻胡氏、張守道妻唐氏、苟麟妻席氏、彭鑄妻李氏、吳進涵妻鞠氏、彭儒彬妻楊氏、庠生文裕武妻馮氏、高旭妻王氏、黃瓊妻覃氏、夏裕妻劉氏、熊猶龍妻袁氏、余抃妻張氏、監生汪永妻甘氏、張鵬妻羅氏、何榔妻樂氏、周鎔妻冉氏、汪玳妻夏氏、庠生文灼妻周氏、王珙妻古氏、何鎧妾陳氏、庠生李純妻黃氏、蔡廷貴妻袁氏、夏純智妻周氏、余志顯妻陶氏、李如榕妻王氏、羅德永妻周氏、鄧維淳妻陳氏、舉人沈賓妻向氏、石維岱妻劉氏、蔡宏玉妻郭氏、陳文學妻蔣氏、鄭成典妻田氏、余紹紱妻廬氏、楊鳴珂妻孫氏、陳國柱妻倪氏、張宏載妻古氏、生員周瀚妻鮮氏、石魯存妻羅氏、夏元鐸妻曹氏、郭點妻周氏、吳南華妻張氏、曹緒儒妻李氏、黃道符妻秦氏、張元載妻程氏、彭體慧妻劉氏、張登貴妻任氏、王國正妻陳氏、劉沅妻黃氏、張珊妻王氏、蕭道政妻任氏、曾魯妻唐氏、曾煦妻羅氏、蕭國珍妻劉氏、蕭儒欣妻王氏、劉世梅妻王氏、李萬才妻冉氏、李天泰妻鄒氏、生員黃璞妻李氏、熊珩妻王氏、孫經妻王氏、易洪文妻張氏、劉維教妻秦氏、瞿瑜妻何氏、黃琦妻吳氏、李統妻謝氏、謝洪紳妻蔣氏、張秉中妻湛氏、周樽三妻高氏、進士何有基妻王氏、張法載妻陳氏、生員張秉歧妻程氏、陳讓妻何氏、高人爵妻夏氏、夏仕祥妻黃氏、庠生夏曉妻文氏、庹孔茂妻沈氏、監生譚如埏妻席氏、庠生高本忠妻李氏、彭宏義妻梁氏、劉琮妻陳氏、樊欲林妻陳氏、姚宗國妻陳氏、高必達妻文氏、黃仕進妻陳氏、倪文燕妻徐氏、張希賢妻栗氏、吳煌妻蔣氏、舉人杜昭妻夏氏、夏錫妻蔡氏、張學桂妻潘氏、周國炳妻秦氏、劉大鵬妻舒氏、韓銘妻吳氏、石若潛妻戴氏、張岱妻余氏、夏元會妻盛氏、周憓妻彭氏、陳于楹妻任氏、石若鴻妻尹氏、文以慧妻朱氏、劉澤著妻文氏、陳于華妻劉氏、余珙妻唐氏、周廣傳妻羅氏、樂世寬妻何氏、黃志廉妻陳氏、楊海妻張氏、鄭子才妻胡氏、冉萬鐘妻王氏、張瑜妻凃氏、周澤仁妻陳

氏、楊馥妻彭氏、陳仕忠妻胡氏、黎濬妻趙氏、沈金韜妻何氏、朱之俊妻梁氏、黎國泰妻徐氏、石

妻汪氏、郭炘妻劉氏、郭進學妻舒氏、陳經妻楊氏、李聯榜妻張氏、張應祥妻薛氏、庠生高元模妻吳氏、張榮妻劉氏、文剛妻李氏、韓仕鈖妻蔣氏、夏騖妻陳氏、覃仕富妻周氏、劉欽妻熊氏、徐樹澤妻楊氏、張廷舉妻舒氏、石若

妻楊氏、李林生妻楊氏、廩生石若浩繼妻夏氏、楊常舒妻何氏、覃邦教妻王氏、彭鏜妻潘氏、武生張應元妻黃氏、朱聯妻易氏、張洪道繼妻冉氏、韓廷梁妻張氏、陳璽妻呂氏、楊永貴妻馮氏、黃道一妻周氏、李倚倫妻毛氏、張珙妻王氏、李廷梅妻楊氏、嚴邦治妻陳氏、汪一汲妻徐氏、徐尚易妻陳氏、車雲程妻周氏、毛志榮妻簡氏、毛志祿妻李氏、庠生湯輝文妻羅氏、湯輝甲妻劉氏、陳于賢妻瞿氏、劉仁宏妻徐氏、毛志鳳妻張氏、吳文定妻趙氏、楊慶元妻廬氏、廬心明妻劉氏、庠生向上高妻熊氏、杜良相妻王氏、文于端妻況氏、鄒治歧妻徐氏、庠生蔡如桂妻湯氏、胡璽妻劉氏、夏元良妻何氏、余芳妻王氏、張子妻杜氏、蔡德貞妻周氏、田泰元妻劉氏、徐富存妻張氏、譚世濱妻朱氏、庠生張玉光妻洪氏、瞿光伸妻羅氏、譚道一妻張氏、冉裕龍妻蔡氏、彭中和妻曹氏、彭中安妻周氏、妾萬氏、盛維琯妻庹氏、張嶟妻文氏、馮文法妻傅氏、楊秀貴妻孫氏、文順友繼妻陳氏、楊理妻鄭氏、胡自孝妻冉氏、陳興旺妻馬氏、劉忠榜妻邵氏、趙邦國妻黃氏、譚萬林妻侯氏、黃祿高妻夏氏、蔣仕惠妻張氏、蔣秀芳妻徐氏、朱俊廷妻張氏、陳文衡妻夏氏、陳鵬齡妻夏氏、蔣克善妻周氏、舉人周石蘭妻孟氏、孟謙義妻汪氏、夏尚恒繼妻袁氏、汪文奎妻項氏、黎玉陛妻李氏、鄔世享妻陳氏、陶元俊妻石氏、汪文升妻舒氏、張洪榜妻譚氏、譚登福妻余氏、袁錫玉妻譚氏、吳霖妻李氏、羅承世妻焦氏、晏名世妻余氏、羅柏橋妾王氏、但傑士妾袁氏、劉照妻陳氏、孫鍹妻王氏、羅分繼妻方氏、郭妻鄭氏、羅純篤妻劉氏、鄭國均妻曾氏、孫錦妻劉氏、潘廷歡繼妻周氏、歐陽暹妻張氏、鄭以倫妻劉氏、吳文梁妻姚氏、楊澄儒妻雷氏、姚纊妻陳氏、高國治妻魏氏、彭為柄妻李氏、楊映筠妻彭氏、楊

妻魏氏、彭烈妻姚氏、李煌妻彭氏、方興權妻王氏、朱學益妻魏氏、魏正樑妻楊氏、覃培元妻吳氏、秦銀妻楊氏、梁增文妻方氏、張在朝妻王氏、李心全妻余氏、田仁里妻李氏、戴官相母文氏、龐尚清妻文氏、余妻秦氏、熊珃繼妻洪氏、熊酜麒妻廖氏、文登級妻張氏、周典漵妻陳氏、李元坤妻劉氏、陳啟賢妻李氏、覃易妻陳氏、吳藩妻李氏、彭治桂妻廖氏、張運妻吳氏、增生高晉堦妻周氏、陳世榮妻聶氏、聶榮恩妻石氏、聶承恩妻李氏、王亮清妻潘氏、尚德智妻徐氏、藺國銘妻劉氏、李映明妻侯氏、張銀萬妻李氏、何柄妻蔡氏、傅鏜妻冉氏、劉元妻吳氏、張子萬妻楊氏、汪清相妻汪氏、范安仁側室趙氏、周氏二氏已經旌表。

銅梁縣

張瑛妻廬氏乾隆三十八年旌表,載《一統志》。

羅仕達妻任氏、羅珠妻朱氏、周國望妻王氏、戴天申妻趙氏、監生劉開榮妻周氏、吳萬元妻喻氏、妾閻氏、曾興揚妻廖氏、郭文懋妻朱氏、楊文仕妻賀氏、楊文煥妻雷氏、楊桂妻談氏以上俱

于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先後旌表。

李文郁妻戴氏、子遇宣妻黃氏《通志》:黃氏年二十一夫卒,意覓死,姑撫之曰:“上有老姑下有幼子,何忍棄之?”乃止。兩世堅貞,次子餼于庠,曆節四十二載,以壽終。

劉大邦妻羅氏、姜正妻藍氏、周明遠妻何氏、陳其信妻趙氏、周永和妻漆氏、唐廷獻妻謝氏、簡世魁妻鄒氏

蘇文現妻董氏、伍正泰妻董氏二氏皆董金印女,青年守志,均以節著。

董文章妻苟氏、陳澤民妻朱氏、郭朝輔妻劉氏、劉三學妻申氏、朱學思妻蒲氏、賀令芳妻李

氏、鄒明玉妻周氏、魏仕欽妻左氏、高攀岳妻徐氏、張鵬舉妻李氏、劉名俊妻張氏、楊師仁妻

蕭氏任大晟妻王氏湖北觀察王正常女,幼通書史,尤工楷法。二十守志,孝養兩姑。楊汝翔妻余氏、子廷枝妻譚氏姑媳苦節,紡績終身。陳琦妻胡氏、庠生唐勖中妻譚氏、羅亨時妻劉氏、劉君武妻吳氏、戴良儒妻秦氏、申一俊妻

戴氏、劉名著妻何氏、子承恕妻張氏繼孫承祧,兩世完貞。楊存漢妻雷氏、趙文理妻劉氏、唐世英妻張氏、談開爵妻陳氏、歐正琇妻談氏、唐三貴妻楊

氏、黃永興妻羅氏、侄武掄妻林氏撫孤養親,一門濟美。湯家藻妻蘇氏、弟家澤妻王氏茹荼守貞,娣姒勵志。戴天富妻周氏天富病劇,氏再割股以進,卒不起。撫二子國泰、國順,養祖姑及繼姑,存歿盡禮。嘗出貲造橋、修

路、置義塚,節義並著。

尹德醇妻吳氏、段有章妻吳氏系出一姓,節著兩家。易增倫妻孫氏、唐文光妻尹氏、賀令榮妻陳氏、袁文哲妻李氏、劉文富妻雷氏、鮮于祖新妻歐陽氏楊學祿妻卿氏年二十二,夫卒。撫子文茂,生孫國堯,娶胡氏生一子太和。而國堯歿,胡氏撫孤並撫胡國梅之子,其兄子也。國堯有侄名太富,亦早亡。其妻歐氏守志,事盲姑以孝著。節義萃於一門矣。

監生鄧元臣妻林氏、王應藻妻何氏、妾余氏、鄧三玨妻胡氏、曾宗貴妻岳氏、譚建熏妻顧氏、劉賢倫妻唐氏、秦登苑妻詹氏、楊正常妻苟氏、龔德士妻任氏、董之正妻陳氏、嚴鳳儀妻吳氏、陳大定妻蘇氏、夏維澤妻劉氏、李元愷妻鄒氏、施成炷妻謝氏、袁信懷妻鄭氏、吳廷亮妻張氏、王嗣觀妻胡氏、王嗣中妻向氏、張存德妻蕭氏以上均青年矢志,歷久不渝。

安居鄉

庠生周勳妻王氏、賈登魁妻王氏、顧清勳妻吳氏周永明妻彭氏青年守志,撫三子成立,苦節五十餘載。道光三年,捐設龍門義學。長子啟瀛妻劉氏,三子啟海妻侯氏,俱二十餘歲而寡,一門三節。

趙輝廷妻李氏、陳際舜妻鄒氏以上均于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先後旌表。胡源長妻鄭氏源長病,氏禱天,願以身代,不起。後舅姑繼亡。歷經大事皆中禮儀,苦節四十余載,雍正中卒。貢生陳珆妻王氏、子延祚妻王氏、孫際恪妻王氏三世完貞,苦心勵節。陳鏞妻羅氏、李遇春妻黃氏、廩生熊維豐妻黃氏、何奇昌妻姜氏、苟企潛妻周氏、周興忠妻

龍氏、王昭源妻江氏、職員謝三友妻胡氏、監生劉之倫妻羅氏、左士龍妻張氏、傅明瀛妻彭氏、廩生陳際昌妻高氏、陳才升妻秦氏、李繼資妻鄧氏、陳國和妻甘氏、蕭榮梅妻王氏、周德鉦妻蕭氏、王煥黼妻何氏、劉光明妻陶氏、周德潤妻歐氏、庠生龍尚志妻羅氏、監生陳世榮妻胡氏、監生唐盛文妻彭氏、庠生林永清妻淩氏、唐最慧妻王氏、劉朝職妻苟氏、唐最義妻湯氏、張永壽妻何氏、陳必錀妻劉氏以上均青年矢志,歷久不渝。

大足縣

黎伯東妻楊氏《通志》:乾隆四年旌表,載《一統志》。申國位妻賀氏《通志》:年二十六夫亡,守節撫子,子又早亡,複撫幼孫成立。生員譚聲鼎妻康氏《通志》:年十九矢志守節,曆六十餘年。監生萬朝宗妻張氏《通志》:年二十七夫歿,勵節撫孤,二子遊庠餼廩。

萬朝宣妻羅氏《通志》:年二十二夫亡守志,曆節四十餘年。王鋐妻黎氏《通志》:年二十七夫亡,矢志守節,撫孤成立。李季林妻陳氏《通志》:年十八,夫赴省貿易,旋客死,氏矢志靡他。家貧,勤女紅以養,苦節三十餘年而卒。陳在祿妻韋氏、王登品妻谷氏、陳榮蘭妻吳氏劉兆龍妻陳氏陳本巴縣名族,有名中禮者,以孝廉曆天津別駕,即氏父也。氏幼嗜學,乾隆丙申年十九,歸少尹劉

天成長子兆龍結縭。八月,兆龍官山東福山尉,氏留京邸養親。戊戌舅命赴兒任所,而兆龍宿患咯血。己亥正月,疾篤,氏

焚香籲天,祈以身代。三月,疾亟,割左股和藥以進,竟不起。遣家人馳告,猶諱言其狀,蓋恐重舅之憂也。舅知其性烈,急遣一妾往諭之,氏曰:“未見舅,何敢遽死?”比櫬還京,血淚不幹。舅諭至再三,許擇宗支之,近而賢者為之,後乃稱未亡人。一時都中士大夫吳綬詔為撰節略征詩,如蔣曰綸、陸錫熊、汪存寬、李漱芳、李陽棫、李鼎元、王思詔、張宜雍,女史五十六人皆有詩歌,題曰《劉節孝詩鈔》。

廩生李曰璉妻陸氏、袁正櫆妻紀氏李嗣舒妻喻氏《大足縣誌》:榮昌喻宏宣節婦羅氏女,年二十七,嗣舒卒,三子俱幼。喻冰襟雪操,因母氏羅無嗣,歸養十年。上事萱堂,下嚴荻訓,孝慈兼至。後長子型典游文庠,次子型廉乙酉選拔。

謝升伯妻廖氏、胡珊妻陳氏、李國臣妻唐氏、李懷忠妻甘氏、羅崇新妻夏氏、羅萬文妻李氏、伍懷儒妻王氏、劉翠山妻王氏、庠生劉志捷妻丁氏、雷光燦妻江氏、羅鴻壽妻李氏、譚廷獻妻鄧氏、譚廉泮妻曾氏、胡秀龍妻冉氏、胡體訓妻李氏、江鴻蛟妻周氏、廩生劉天柱妻鄧氏、鄧天錫妻翁氏、周仕邦妻林氏、吳祖髮妻李氏、譚子敏妻楊氏、劉師尚妻雷氏、蔣秉倫妻宋氏、趙世堯妻馮氏、譚瑋妻吳氏、譚廉錫妻黎氏、莫正虎妻周氏、譚翼鶤妻黎氏、賀世品妻陳氏、黃體新妻謝氏

劉麟洲妻張氏《大足縣誌》:氏年二十五生一子,甫月餘。麟洲貿易雲南,次年卒。仰屋絕糧,伯叔屢勸改適,張不從。撫孤成立,名超儒,食餼於庠。

黃體琮妻王氏、周雄玨妻羅氏、廖鐘翠妻曾氏李恩灝妻袁氏、李恩位妻龔氏以上均于乾隆、嘉慶、道光中先後旌表。周習棟妻陳氏、鄭天瑞妻龍氏、蔣其熙妻唐氏、賀朝章妻陳氏、吳正爵妻賀氏、宋世安妻劉

氏、嚴必寅妻楊氏、劉斐若妻蕭氏、梁嘉乾妻殷氏、馮國聘妻毛氏、熊夢麟妻李氏、梁慶年妻黃氏、王子槐妻吳氏、王義順妻曾氏、楊光寅妻冉氏、甄道謨妻李氏、黃光顯妻郭氏、楊美元妻吳氏、李本亮妻郭氏、蔣成彩妻鄧氏、徐元欽妻韓氏、郭如鳳妻張氏、蔣德超妻孟氏、馬天華妻李氏、王建乾妻張氏、江鳳儀妻郭氏以上均青年矢志,歷久不渝。

璧山縣

何其儀妻白氏《通志》:乾隆七年旌表,載《一統志》。魏朝傑妻劉氏《通志》:年二十夫故,矢志不渝,事姑撫子,其後子孫列庠食餼。張文林妻陳氏《通志》:州司馬陳天敘女,性莊靜,有故家遺範。天敘為擇佳婿,聞文林炳炳烺烺,有文譽,遂許之。

及六禮成,氏年十八,潔奉甘旨,凡遇賓祭,悉意助集,不足則質簪珥襄之,居恒蔬食,飲水甘之若飴。生子均德,甫及周,文林疾劇,氏慟兩世單丁,不絕如縷,割股和藥進,仍不起。氏年二十有二,去膏沐,姑媳相依,苦心殫力經營家計。姑食然後

食,姑衣然後衣,內外事必告而後行,姑婦慈孝,怡怡如母女。先是氏翁即世,姑甘氏撫一齡子,長成婚配,文林又故,遇姑疾,氏衣不解帶。二十餘年如一日,室如懸罄,紡績之聲寒夜常聞,軋軋至四鼓,爇燈喚均德哦書,黎明送之出,望見里塾始返。後均德游庠,孫相繼列青矜。年六十有七而終。

陳爵信妻李氏《通志》:夫疾劇,割股和藥進,卒不起。氏年二十四,守節撫孤,勤修婦職,曆三十八載而卒。殷璧元妻李氏《通志》:氏年三十夫亡,事孀姑撫幼子,備曆艱辛,子列武庠。鐘梅魁妻張氏《通志》:年十七,梅魁疾劇,其家沿俗例迎氏,過門沖喜。甫入房,夫氣絕。氏父母欲奪其志,痛哭

不從,撫侄為嗣,守貞六十餘歲卒。

雷宣震妻李氏、蔡景沄妻黃氏、鄧成訓妻曾氏、郭永富妻李氏、劉廷束妻余氏、錢世現妻藍氏、鄒錦妻張氏、饒序書妻程氏、楊溢海妻陳氏、陳綏邦妻雷氏、張湛元妻廖氏、楊巨川妻李氏、鐘璧魁妻鄒氏、張文在妻傅氏、黃中和妻雷氏、黃廷獻妻李氏、黃楷妻朱氏、鄧華翰妻徐氏、鄧青蔚妻楊氏、胡思盛妻任氏、譚學普妻李氏、魏紹述妻左氏、李璧鳳妻熊氏、廖廷憲妻龍氏、劉華相妻魏氏、劉光照妻刁氏、饒永振妻程氏、李國相妻羅氏以上均于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先後旌表。

鄒銑妻郭氏《通志》:年二十六夫歿,堅志貞操,事親撫幼,後二子皆遊庠。晚年猶勤紡績,置買祭田,供饗祀之資,即以贏餘作子孫應試費。年八十有三而終。廩生鄧貴逾妻楊氏《通志》:年二十五生子,甫匝月,貴逾病故,氏痛不欲生。舅姑諭曰:“孤誰與恃?”遂泣血盟心,仰事俯育,教養兼勤,子餼於庠,苦節四十一載卒。庠生陳維藩妻張氏《通志》:年二十四夫歿,氏水漿不入口者數日。姑以望子遺腹再三曲諭之,遂進飲食,數月後果生子,殷勤撫育,長列膠庠。劉林妻左氏《通志》:林疾危,氏割股以療之,卒不起。夫亡守節,孝事後姑。姑病,又四割股以救。何思樞妻胡氏《通志》:年二十二夫亡無子,翁姑在堂,家素貧,氏守志不渝。撫侄承祧,娶媳劉氏生子,而文中又亡,氏謂媳曰:“門衰祚薄,只此一線,善撫育之。”媳亦矢志靡他,一門苦節。李永松妻周氏《通志》:年十八生子,甫六月而夫卒。氏伶仃孤苦,撫子俊成立,娶媳鄒氏,年二十八俊又亡。媳承姑志,事姑撫孤,艱苦百端,一門雙節。

李姓妻張氏、何清渭妻黎氏、羅成章妻徐氏、馮大儒妻吳氏、談子惠妻張氏、王汝鸞妻黃氏、張國璽妻戈氏、鄧光銘母王氏、吳廷英母沈氏、石燦妻王氏、張宗文妻嚴氏、羅姓妻許氏、封魯妻李氏、殷甫章妻田氏、周姓妻蕭氏、何姓妻賀氏、何錦妻戴氏、楊應翽妻江氏、張清風妻李氏、王德厚妻李氏、鄒克讓妻尹氏、鄒克尚妻謝氏、鄒紹模妻李氏、陳邦正妻連氏、張翠鳳妻廖氏、何思淮妻仇氏、陶國檀妻何氏、石如玨妻陶氏、官雲亮妻胡氏、吳源璽妻陳氏、劉興元妻李氏、劉順義妻董氏俱以青年守志,歷久不渝。

定遠縣

郭釗妻蒲氏、湯介妻陳氏、田仕傑妻陳氏《通志》:俱於乾隆年間先後旌表,載《一統志》。拔貢何大山妻苟氏《通志》:二十五歲夫故,事翁姑,課幼子,苦節四十年,子列邑庠。馮祖述妻郭氏《通志》:二十一歲夫故,守志苦節六十四年。張良臣妻徐氏《通志》:二十四歲夫故,家貧子幼,翁姑在堂,氏日勤紡績以養以教,卒年八十。廩生何廷樂繼妻李氏《通志》:年二十六夫故,遺子二齡,衰翁暮齒。仰事純孝,教子義方,黽勉支持,振興門第。

子烋中庚午鄉榜,守節三十七年卒。

鄭人昕妻何氏、郭鐘山妻何氏、楊三錫妻譚氏、田廷桂妻舒氏、陳天桂妻鄧氏、聶世煜妻張氏、何容光妻郭氏、陳大謂妻唐氏、王慶壽妻陳氏、王長齡妻徐氏、謝學能妻張氏、雷懷伸妻李氏、米其麟妻張氏、夏昌義妻雷氏、王有文妻羅氏、胡琮妻辛氏、李澤妻何氏以上俱旌表。

生員鄒瑋妻馮氏《通志》:年二十七夫故,養姑教子,苦節五十九年。子景星任成都訓導。苟澤庶妻王氏《通志》:二十七歲夫故,守節。卒年八十有五,子恩例貢成均。劉世潮妻郭氏《通志》:二十一歲夫故,節凜冰霜,持家整肅,六世同居一堂,怡順鄉黨交欽。監生陳俊輝妻李氏、陳偉敬妻戴氏、顏明哲妻賈氏、謝龍妻李氏、何湘妻劉氏、劉士銓妻黃

氏、楊思瓏妻孫氏、胡天策妻余氏、庠生何廷棟妻戚氏、何廷機妻林氏、李文玉妻湯氏、潘智妻李氏、聶成茂妻楊氏、廬耀妻覃氏、陳一懋妻胡氏、湯秉政妻鄒氏、沈明和妻李氏、夏文亨妻李氏、

馮鎮仁妻何氏、劉坤妻賀氏、庠生吳永泰妻陳氏、貢生吳學明妻何氏、蕭慶寶妻吳氏、蕭孟聯妻李氏、王錫鉛妻鄧氏、陳紹舜妻周氏、章若開妻劉氏、李必相妻劉氏、韓勝琦妻鄒氏、劉運全妻范氏、鄒仁化妻羅氏、袁文照妻顏氏、鄒佾妻苟氏、羅克夢妻楊氏、盧名耀妻覃氏、楊士權妻姚氏、張國華妻汪氏、李春萼妻陳氏、吳天奇妻蕭氏、夏世禮妻楊氏、吳天鳳妻郭氏、陳正廷妻唐氏、雷正橋妻曹氏、劉宗奇妻秦氏、龍光華妻唐氏、梁易之繼室傅氏、梁廷彩妻余氏、馮賢妻梁氏、陳宗傑妻盧氏、廖時瀚妻袁氏、柏文星妻羅氏、梁學易妻楊氏、梁學堯妻喻氏、梁大受妻周氏、文大常妻梁氏、周學璠妻楊氏、宋文超妻傅氏、宋一甯妻趙氏、余日全妻彭氏、余日善妻張氏、陳祖瑞妻陳氏、黃國弼妻聶氏、徐廷貴妾蘇氏、柴仕藩妻張氏、鄧姓妻張氏、鄭玉若妻袁氏、蔣向文妻楊氏、謝興廷妻蕭氏、賀天玉妻陳氏、隆世爵妻馬氏、陳才儒妻羅氏、陳大經妻席氏、高本翠妻蕭氏、向正鬥妻董氏、唐再訓妻周氏、林克儒妻楊氏、賓懋華妻唐氏、李必仕妻唐氏、曹爾清妻鄧氏、曹維倫妻鄧氏、陳大繹妻蕭氏、危世俊妻陳氏、陳天仁妻周氏、朱志遠妻易氏、羅朝毅妻雷氏、侯登坤妻譚氏、何玉國妻劉氏、雷澤溥妻方氏、雷懷謹妻何氏、劉思富妻唐氏、何廷幹妻陳氏、何廷構妻熊氏、何泌妻陳氏、陳名震妻周氏、李宗愷妻劉氏、姚大綸妻楊氏、倪洪科妻張氏、彭朝釗妻李氏、陳元吉妻王氏、余燾妻郭氏、聶世名妻張氏、姚銓妻楊氏、尹元鼎妻陳氏、文楚洪妻劉氏、尹元亨妻梁氏、泰士一妻雷氏、郭文元妻石氏、譚學才妻周氏、王開士妻陳氏、聶肇美妻楊氏、余仕鼎妻戴氏、余仕楨妻陳氏、羅南山妻胡氏、張貴猷妻梁氏、冉世臣妻姚氏、羅國璵妻舒氏、章靈山妻鄒氏、李宗傅妻趙氏、夏文振妻李氏、侯登榜妻潘氏、楊仕祚妻王氏、封紹文妻徐氏、羅國珣妻陳氏、羅國壽妻胡氏、楊妻陸氏、謝訓文妻李氏、王妻張氏、王世金妻高氏、劉富耀妻彭氏、胡其瑞妻高氏、蔣常祐妻孫氏、周襥舉妻譚氏、鄧昌相妻吳氏、朱世聘妻胡氏、徐民學妻楊氏、庠生周安妻楊氏、唐大林妻李氏、范新國妻李氏、曾天祿妻何氏、蔣登朝妻李氏、曾廷光妻周氏、王正川妻趙氏、廖恩康妻何氏、鄧中和妻張氏、童啟浩妻吳氏、張邦燦妻楊氏、張九齡妻晏氏、王在明妻張氏、段平鐸妻李氏、段平欽妻張氏、段治緯妾蔡氏、庠生王永清妻李氏、何烽妻羅氏、何正學妻梁氏、張化永妻韋氏、唐必文妻陸氏、唐有聯妻李氏、石正拔妻黎氏、譚成常妻李氏、譚必王隆妻蕭氏、張大林妻賓氏、曹延賓妻周氏、譚朝星妻曹氏、曹元馗妻譚氏、李學經妻唐氏、陳順祖妻程氏、羅義芳妻顏氏、唐仕朝妻雷氏、吳源琛妻羅氏、彭正初妻胡氏、楊良福妻王氏、陳大琳妻封氏、嚴允和妻蔣氏、嚴開化妻王氏、朱子晟妻李氏、朱志湯妻羅氏、朱志禹妻易氏、嚴開仕妻湯氏、劉照武妻周氏、黃德溥妻王氏、劉必贊妻李氏、魏盈妻劉氏、王中涵妻丁氏、尹大珍妻氏、張世典妻馮氏、黃科妻周氏、陳正性妻辛氏、余廷元妻周氏、鄭高魁妻楊氏、楊光漢妻唐氏、劉正學妻范氏、何啟璠妻陳氏、馮榮普妻張氏、譚可淳妻王氏、張大富妻馮氏、郭開廣妻龐氏、吳祚興妻潘氏、趙正學妻王氏、唐國享妻冉氏、盧懋良妻伍氏、張贊堯妻詹氏、宋天祿妻楊氏、劉元勳妻孫氏、田心一妻任氏、楊昌壽妻王氏、舉人徐廷貴妾陳氏、胡大升妻陳氏、胡光照妻潘氏、王開文妻李氏、楊儀賢妻蔣氏、袁啟林妻陸氏、胡成武妻李氏、胡成義妻陳氏、屈成玉妻陳氏以上均青年守志,歷久不渝。

江北廳

聶舞南妻李氏《通志》:年二十四夫歿,事親撫幼,織紝資生。乾隆六十年旌表。

段之信妻張氏、陳銜妻龔氏、黃琦妻蘇氏、黃寶書妻李氏、李國圻妻王氏、歐陽隆榮妻薛氏、唐大寶妻陳氏、馬光玉妻吳氏、馬璉妻廖氏、成禹升妻談氏、袁仕彬妻郭氏、劉嘉樂妻徐氏、李克猷妻徐氏、余三湄妻黃氏、賀登聘妻談氏、段州涪妻徐氏、徐萬鏞妻田氏、劉德淵妻黃氏、

餘興瑤妻譚氏、劉定民妻喻氏、賀聯科妻徐氏、王鴻迪妻聶氏、徐永蒸妻馬氏、張光祿妻李氏、

蒙世珍妻王氏、幸黃氏以上均于乾隆、道光年間先後旌表。

貢生李瑢妻彭氏、妾杜氏瑢卒,時彭年十七,杜年十九,矢志靡他,撫子又撫孫。彭卒年五十四,杜卒五十八。

監生李紹孔妻劉氏《通志》:年二十夫歿,守節撫孤,其子分發廣東候補縣尉。

劉定品妻楊氏、陳瑤妻晏氏、丁如琳妻汪氏、白瑤妻胡氏、監生蹇時行妻李氏、蹇來聘妻蕭氏、監生楊維榮妻聶氏、李德長妻徐氏、餘在希繼室曾氏、宋正繩妻楊氏、陳文耀妻蔡氏、段正彩妻李氏、甘家學妻江氏、翁元卿妻李氏、楊世德妻艾氏、王相鬥妻陳氏、王道恒妻張氏、劉文魁妻顏氏、劉錫金妻何氏、劉仕道妻顏氏、甘正舉妻周氏、周啟芳妻吳氏、李子開妻周氏、周之盛妻諶氏、王盛祥妻陳氏、朱國福妻羅氏、李永慶妻朱氏、周世龍妻鄒氏、胡仕祥妻劉氏、賈必遠妻郭氏、聶天成妻黃氏、諶孝溶妻曾氏、歐陽隆德妻方氏、周德仲妻劉氏、陳榮高妻周氏、劉登俊妻詹氏、胡順先妻蕭氏、楊俊庸妻曹氏、周宗榮妻歐氏、鄧成咸妻王氏、文必輝妻別氏、王維明妻應氏、曾業章妻顏氏、李芝蘭妻何氏、李其達妻尹氏、鄧成翔妻吳氏、靳欽妻田氏、淩永健妻鄧氏、淩永祚妻戴氏、陳長碩妻蒙氏、伍天贄妻辛氏、王世池妻文氏、張三仁妻陳氏、秦仕海妻王氏、樊文珩妻楊氏、樊文謨妻游氏、樊文玉妻劉氏、呂潛妻范氏、王升吉妻顏氏、庠生李康妻楊氏、聶君昭妻劉氏、張希倫妻章氏、王近齋妻曾氏、王崇儒妻孫氏、胡友華妻雷氏、顏尚倫妻熊氏、朱均妻陳氏、周大升妻余氏、徐廷封妻李氏、聶應榜妻徐氏、劉繼亮妻陳氏、唐和會妻劉氏、張昭妻李氏、陳榮緒妻況氏、王誠妻曾氏、王志仁妻羅氏、崔五韜妻曾氏、秦棨妻張氏、刑開順妻張氏、李永學妻鄧氏、鄧信友妻陳氏、徐紹勣妻劉氏、陳慶耀妻徐氏、李有忎妻尹氏、傅代迎妻譚氏、庠生田尚潤妻游氏、梅世明妻段氏、段正榜妻危氏、楊禮妻李氏、游開榜妻黃氏、羅人節妻吳氏、劉鴻器妻戴氏、陳純德妻任氏、楊周氏、陳元順妻何氏以上均青年守志,歷久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