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一

目錄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
全書始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 下一卷▶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

古襄寇才質集

道可道章第一 编辑

此章《南華經》言:天地無為不言之教者,古之所大也,而三皇之所以共美也。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無為而已矣。古者大道不稱,大辯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後世孰知不言之教、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大道無為,天地不言之大教矣。天常無欲,無為自化,無教言也。

道可道,

《通玄經·道原篇》曰:夫仁義事生者,應變而動,變生於時,無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非常道。

《洞靈經》曰:後世仁義禮樂人事小成之道,曰可之教,飾辭政敗,非常道也。

名可名,

《通玄經》曰:書學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詐偽,不知於道。

夫著於竹帛之書,鏤於金石之言,可傳於人者,非藏書也,故名可名,非常名也。

非常名。

《洞靈真經》曰:後世多誦方書,或學技藝,通說之言曰可言之言,翦巧綺濫,非常言也。

無名,天地之始;

《通玄經》曰:無名則無形,大道無形即靜而無為。大常之道,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此之謂天府大道無教也。

有名,萬物之母。

《通玄經》曰:有名則有形,天地有形即靜而不言。大常之言,不言之言,芒乎大哉,此之謂天府天地無言也。

常無欲,以觀其妙,

《南華經》曰:有天道焉,無為而尊天道也。天地大智,無為閑閑,大道無為,自然之妙也。

常有欲,以觀其徼。

《南華經》曰:有人道焉,有為而卑人道也。人學小智,有為閒閒,人道有為而徼倖也。《通玄經》曰:有為也,則傷而徼末也。

此兩者,

《通玄經》曰:循天者與道遊也,隨人者為俗學也。《南華經》曰: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同出

《南華經》曰:合異以為同。《通玄經》曰:聖人從事於教,同心而同歸。

而異名,

《南華經》曰:散同以為異。《通玄經》曰:後世五帝三王殊事而異路,五帝異道而覆天下,三王殊事因時而變而異言也。

同謂之玄。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與天同心,與道同體,謂之無為玄妙大道矣。

玄之又玄,

《南華經》曰:夫道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眾妙之門。

《通玄經》曰:道者一立而生萬物,故萬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門。《南華經》曰: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其來無跡,其往無涯,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编辑

此章《通玄經》言:聖人者,通於靈府,與造化者為人,執玄德於心,而化馳若神,無一言而大動天下,是以天心動化者也。是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謂之天府大道無為,天地不言之教。萬物自化,不用小成,美有為言,民惡不善也。

天下

《通玄經》曰:後世無道治天下,天下之賊也。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治,上有為也,下亦有為也。

皆知美之為美,

《通玄經·微明篇》曰:後世知學淺於道矣,古不知學淺於道矣。今之知學外於欲矣,古不知學內於性矣。後世孰知知學為不知道,古不知學為知道乎?故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斯惡矣;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聰聞,聰聞非道,乃學也。道不可以明見,明見非道,乃學也。道不可以辯言,辯言非道,乃學也。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

《南華經·無始》曰:古不知學,深於道矣。今知之學,淺於道矣。弗知內性,知學外欲,於是泰清中而歎曰:古弗知學,乃知乎道,後世孰知不知之知乃知道乎?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斯不善矣。

《南華經》曰:夫道不可以聰聞,聰聞非道,乃學也。道不可以明見,明見非道,乃學也。道不可以辯言,辯言非道,乃學也。斯不善矣。

故有無之相生,

《通玄經》曰:人君之道,有無相生也。

難易之相成,

《通玄經》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後世以邪教化,難而必敗。捨其易必成,從事於難必敗,故難易相成也。

長短之相形,

《通玄經》曰:古者民童蒙,長短不相形。後世有為,長短之相形。

高下之相傾,

《通玄經》曰:古者民童蒙,高下不相傾,輕重均則衡,不傾無偏覆也。後世高下之相傾。

音聲之相和,

《南華經》曰:大人之教,若聲之於響。《通玄經》曰:如響之應聲,上唱下和也。

前後之相隨。

《南華經》曰: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通玄經》曰:如影之像形,前後相隨也。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大道之本在於法天,上聖法天。法天者,法天地之道也。虛靜無為,是謂天地。

處無為之事,

《通玄經》曰:古王道者,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通玄經》曰:古王道者,行不言之教。

萬物

《南華經》曰:今計物之為數不止於萬而期日萬物者,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故曰萬物。

作而不辭,

《南華經》曰:天不產而萬物育,地不產而萬物化。

生而不有,

《通玄經》曰:道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萬物長,此之謂神明無為之道也。

為而不恃,

《通玄經》曰:道成物也,莫見其所為而萬物成,此之謂神明無為之道也。

功成不居。

《通玄經》曰:不居者,無為也。無為則不居,無名無言也。大道無為,不知所為者而功自成。

夫唯不居,

《通玄經》曰:不居者,即處無為不動無言也。

是以不去。

《南華經》曰:道之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

不尚賢章第三 编辑

此章《南華經·天道篇》言:古者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是以太古聖人之治天下,虛心實腹,乃無為也。常使民無知無欲不敢有為,不尚賢貴貨。無為則治也。

不尚賢,

《南華經》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摽枝,民如野鹿。

使民不爭,

《通玄經·下德篇》曰:後世人之情性皆願賢己而疾不及人,願賢即爭心生,疾不及人則怨爭生,怨爭生則心亂而氣逆。古者聖王退爭怨,爭怨不生即心治而氣順?故曰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通玄經·上義》曰:古者為國之道,其導民也,不貴難得之貨,不重無用之物。

使民不為盜:

《南華經》曰:古者藏金於山,藏珠於淵,不利貨財也。

不見可欲,

《通玄經》曰:古聖不見可欲,心與神靜,乃無欲也。

使心不亂。

《通玄經》曰:後世人君好色,弗使風儀而國家昏亂,其積至於淫泱之難矣,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之。《沖虛經》曰:後世君淫民淫,古聖淡然無欲而民自樸。

是以聖人之治,

《通玄經》曰:為治之本務在無為,是以聖人之治,虛無寂漠,脩自然之道,淡然無為而天下治。

虛其心,

《通玄經》曰:其聽治也,虛心得道。聖人虛心無有者,見不足也。見不足,故能成其賢,奢者不長。

實其腹,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守內而不失外,則胸腹充實而嗜欲寡也。

弱其志,

《通玄經》曰:其聽治也,弱志得道。志弱事強,安靜不能不慮而得。

強其骨。

《通玄經》曰:古者至人之治也,棄其聰明,滅其文章,即合於神明無為之道。神明得其內者,五藏寧,思慮平,筋骨勁強,耳目聰明,堅強而不匱,無所不逮。

常使民

《南華經》曰:古者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治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無知無欲,

《南華經》曰:古者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則民素樸。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南華經》曰: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為無為,

《通玄經》曰:為無為,事無事,知不知也。《南華經》曰:帝王之務,在於無為。

則無不治矣。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淡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淡然無治而無不治也。

道沖章第四 编辑

此章《南華經》言:夫道沖和之氣,和養萬物也。無所不在,是處有之。在螻蟻蠢物,無不養育,何其道下挫其銳邪?在瓦甓土石,無不成就,何其道愈甚散其紛邪?在稊稗草木,無不生成,其道愈下和其光耶?在屎溺糞壤,不揀穢汙,同其塵也。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大象乃誰氏之子,象帝之先天,象道氣也。

道沖

《通玄經》曰:大道陰陽和氣澄清。

而用之,

《通玄經·微明篇》曰:道沖而用之,又不滿也。

或不盈。

《通玄經》曰:道者,和氣沖而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南華經》曰:天道沖和之氣生成萬物也,無所不在,是處有之。

挫其銳,

《通玄經》曰:夫道挫其銳者,無暴惡也。

解其紛,

《通玄經》曰:夫道解其紛,無爭亂也。

和其光,

《通玄經》曰:夫道和其光者,無怨逆也。

同其塵,

《通玄經》曰:夫道和其塵,同塵穢也。

湛兮似或存。

《通玄經》曰:天以之清,湛然澄靜。

吾不知誰之子,

《南華經》曰:吾不知其誰氏之子。

象帝之先。

《南華經》曰: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形道之子孫而以有形天地子孫,可乎?仲尼曰:可有形先天地生者,皆物邪?物於物者,道非物物。

天地章第五 编辑

此章《南華經知北遊篇》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古聖人者,原天地無為之美,達萬物自然之理,是故聖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無為之謂也。不教仁義小成、有為多言之事,以百姓為草狗,隨聖人之風聲自然偃化,天下治也。

天地不仁,

《通玄經·自然篇》曰: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道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其內,不以事貴,不須禮而莊,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奪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於德害於物,故陰陽四時五行同道而異理,萬物同情而異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以萬物為芻狗;

《通玄經》曰:天地非有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萬物生矣。

聖人不仁,

《通玄經》曰: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夫慈愛仁義者,近狹之道也。狹者入大而迷,近者行遠而惑。聖人入大不迷,行遠不惑,常虛自守,可以為極,是謂天德。故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以百姓為芻狗。

《通玄經》曰:百姓聽上如草從風,其於化也若風之靡草。

天地之間,

《南華經》曰:地籟則眾竅是也。夫籟者,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吹萬不同,而使其自然也。咸其自取,萬物怒號者,其誰使耶?

其猶棄籥乎?

《南華經》曰:人籟則比竹是已。風唯無作,作則萬物鳴號,動而為聲也。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猶吹人籟比竹管籥之聲乎。

虛而不屈,

《通玄經》曰:上聖法天虛靜無為,治天地之道也。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是謂天地也。

動而愈出。

《沖虛經》曰:唐之治天下,遊於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唐喜問曰:誰教爾為此謠言乎?童兒曰:古詩也。

多言數窮,

《通玄經》曰:後世民知書而道衰,知數而德衰,任數者勞而無功,書數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詐偽,不知於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沖虛經》曰:齊魯多機巧,有善書數者。

不如守中。

《通玄經》曰:為教之本在去小成。體道者,佚而不窮,神化無為,天下相應微矣,此所謂天地不言之教,芒乎大哉。後世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大道無為,天地不言之教矣。

谷神章第六 编辑

此章《南華經》言:大道無形,有情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得一氣,清虛主其運也,地得一氣,安寧處其甩也。故天地谷神不死,是謂陰陽玄牝造化之神。玄牝,陰陽之門戶,是運天地根。天則綿綿若存,地則用之不勤。道,天地之根也。

谷神不死,

《沖虛經》曰:天地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四時爾,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沖虛經》曰:大道常生常化,無物不生,無物不化,陰陽爾,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沖虛經》曰:大道陰陽,疑獨其道不可窮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沖虛經》曰:天地四時,往復其際不可終,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沖虛經》曰:綿綿若存。《通玄經》曰:大道至神,綿綿若存,故能天運。《南華經》曰:天其運也。

用之不勤。

《沖虛經》曰:用之不勤。《南華經》曰:地處用也。《通玄經》曰:用之不勤,故能地滯。

天長地久章第七 编辑

此章《南華經·則陽篇》言:大道者,氣之大者也。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天地無私也,故能長久。是以古之聖人將欲禪位,為帝者奉天至公無私,覆載也。天下長久,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耶?故成其私。

天長地久。

《南華經》曰:天無私覆,無不覆也。地無私載,無不載也。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通玄經》曰:大道者,氣之大者也。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天地無私也,故能長久。

以其不自生,

《南華經》曰: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長焉。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故能長生。

《通玄經》曰:天地無私去也,無私就也,故能長久。

是以聖人

《沖虛經》曰:唐召於舜禪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南華經》曰: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後其時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先以後為主,聖人法道之退者,所以自後也,後以自安。

而身先,

《通玄經》曰:退則故能先,此天地之所成也,以退取先矣。

外其身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大以小為本,聖人法道之小者,所以自卑也,卑以自衛。

而身存。

《通玄經》曰:小則故能大,此天道之所成也,以亡取存。

非以其無私耶?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與天地相保,公正無私。

故能成其私。

《南華經》曰:上古聖人無私德也,其無私德,其無私福。

上善若水章第八 编辑

此章《通玄經·道原篇》言:夫水之為道也,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潤澤,萬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任天下取與,稟受萬物,與天地共同,是謂至德。水柔近於道,夫上古聖人法天善道,若水之上善。

上善若水,

《通玄經》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水善利萬物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上天為雨露,萬物不得不生。

又不爭,

《通玄經》曰:水流不爭,疾去而不遲。

處眾人之所惡,

《通玄經》曰:澤及蚊蟯而不求報。

故幾於道。

《通玄經》曰:水與天地洪同,是謂至德。水柔近於道。

居善地,

《通玄經》曰:水之為道也,下地為潤澤,萬物不得不生。

心善淵,

《通玄經》曰:水廣不可極,深不可測。

與善仁,

《通玄經》曰:水則富贍天下而不既德。

言善信,

《通玄經》曰:夫水有餘補不足,任天下取與。

政善治,

《通玄經》曰:夫水息耗滅益,過於不訿。

事善能,

《通玄經》曰:夫水利貫金石,強勝天下。

動善時。

《通玄經》曰:夫水稟受萬物而無先後。

夫唯不爭,

《通玄經》曰:夫水所以能成天地至德者,以其綽約潤達也。

故無尤矣。

《通玄經》曰:夫水之為道也,百事不得不成,長極無窮,遠淪無涯,大苞羣生,施百姓而無費。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