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義解/德經上

道德真經義解卷之三

息齋道人解

德經上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编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則在仁而仁,在義而義。惟其所之,未嘗執也。下德不失德,則仁之不可為義,義之不可為禮,既已為之,則不可得而變。故上德不失道。道常無為,而無為之之心。下德不失德,德則有為,而有為之之跡矣。上德無為,仁是也。仁近於道,故曰人者仁也。合而言之,道也。仁近於道,故亦無為,亦無以為。降而為義,義者,宜也。以義宜物,則有以為。為不失宜,為而未失。又降而為禮,禮者,理也。以禮理物,苟莫之應,而吾必欲理之,則有攘臂而仍之者。蓋不可得謂之道,可得謂之德,德在人謂之仁,仁不失其宜謂之義,義以正物謂之禮,故失道而德,失德而仁,失仁而義,失義而禮,自然之次也。自道五降,而至於禮,五降之後,不足觀矣。夫禮由亂而作,因其有長幼,無禮則亂,故立禮以救之。然至攘臂而仍之,則禮亦隨喪。然則禮者,亂之首也。多知不足以為道,由其多之惑亂本真,知不從真,浮妄無實。然則多知者,愚之始者,故禮為忠信之薄,而識為知道之華。聖人處厚不處薄,貴實不責華,故常不失道本。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编辑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蹷。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一者,何也?天之清,地之寧,神之靈,谷之盈,物之生,侯王之正。極其致,無不同。知天之所以清,即知地之所以寧。知神之所以靈,即知谷之所以盈。知物之所以生,即知侯王之所以正。《易》曰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天下何思何慮,言其未嘗不一也。若不知一,則必自異,自異則絕物。侯王絕物,物亦絕之。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豈非知貴以賤為本耶?輪蓋輻軫會而為車,物物有名而車不可名。仁義禮智合而為道,仁義可名而道不可名。賞罰刑正合而為治,賞罰可名而治不可名。苟有可執使,其跡外見,貴者如玉,賤者如石,皆可以指名,而人始得而貴賤之矣。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编辑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生而為有,目有反無,然後為道。故曰反者道之動。天下之有皆生於無,有則必強,反強為弱,則可以漸求於道。故曰弱者道之用。反者自有而求無,弱者致無而求道。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编辑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上士聞道,雖眾人譏詆,不能使之不懃。中士聞道,雖不能無信,亦不能使之無疑。下士聞道,雖聖人復起,不能使之不笑。蓋膠於有者,天下皆是,彼方以有為實,今遂告而有之非實,而無之為真,其誰不疑且笑。故不笑不足以為道,亦理之當然,不足怪也。上士之勤,非能勤也,有見而勤。下士之笑,非故笑也,無見而笑。上不至於勤,下不至於笑,不能無見,而又不能信其所見,雖使之不疑,不可得也。古之立言,蓋有之矣。明道者自明,非色之明,外不得而見其明,故曰其明若昧。進道者自進,非力之進,外不得而知其進,故曰其進若退。夷道無所不平,彼以彼之平,猶吾平也,故曰若類。上德無所不容,彼雖恢奇譎怪,而吾以一視之,故曰若谷。大白不汙其性,苟性不汙,和其塵皆可也,故曰若辱。廣德必有見於大,苟見於大,雖欲使之息,不可得也,故曰若不足。建德者內立自性,自性有立,則接物必簡,故曰若偷。質真者不循於外,外不徇則惟吾所之,故曰若變。大方無隅,非康隅可得而察也。大器晚成,非成不成可得而盡也。大音希聲,非聲音可得而知也。大象無形,非形器可得而執也。中下之人方役其所見,以議吾之跡以實昧、實退、實類、實辱、實偷、實渝,其不侮笑者幾希矣。蓋大道無名,隱而不可見,至其貸以曲成,乃其小小者爾,非其實也。上士知其無名,略其貸而識其大,故亦不可以議其名。中下之士執其貸且成者以議全,此其所以愈議而愈非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编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生一,方其為道,則一亦未生。一既不生,則安得有二?無二則一不散,故所以謂之不二,言其未有一也。及其有一即有二,有陽即有陰。有陰有陽,則又有陰陽之交。故有二則有三,至於三則無所不有矣。萬物抱陽一也,負陰二也。陰陽交而沖氣為和,三也。萬物孰不具此三者。然要其本,則必歸於道。道者,未有一之謂也。由其本生於道,故末而不失道,是以天下之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蓋損之生益也。物之強梁者不得其死,蓋益之生損也。夫惟損益同源,故自損則必益,自益則又損。聖人未嘗益,而自以孤、寡、不穀為稱,蓋欲使人知強梁者不得其死也,是謂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亦其應世之跡,不得不然歟。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编辑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以是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物本非物,堅者偽體也,雖天之至堅,其極必歸於無。今天下之至柔,已能馳騁天下之至堅,況於無之真,豈不足以破有之偽乎?故無有能入無間。無間者,蹈水火、入金石,其精不亡之謂也。無為之為,其為以道。不言之教,其教以天。故無有能及之者。

名與身孰親章第四十四 编辑

名與身孰親?身與貸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不親於身,貨不多於身,得不償其亡。而世人每責於名、溺於貨,徇於得者,由其無所見也。我愛于物,愛多則我費,物藏于我,物眾則我勞,小則辱,大則危,有不可勝悔者。君子則不然。知物之備於我,自反而足,故於外無求,雖欲辱之,不可得也。知吾之所止,止於至道,故非道不為,雖欲為之,不可得也。是以為常,常故能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编辑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淨為天下正。

成與缺,沖與盈,直與屈,巧與拙,辯與訥,皆物之形似者也。惟道無名,以形求之,皆不可得。故雖成若缺,雖盈若沖,雖直若屈,雖巧若拙,雖辯若訥,蓋其成不以形,其盈不以器,其直不以壯,其巧不以心,其辯不以口,故世以形似求之,皆不可得也。蓋世之言道術,未有不偏,如躁勝寒,而不可以勝熱,靜勝熱,而不可以勝寒。要其各有所止也。惟清靜無為,雖不求勝物,而天下之物莫能勝之。故曰清靜為天下正。

不出戶章第四十六 编辑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出三求天地者,求其形也。天地不可以形盡,而可理盡,故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若知其理之在此,則雖閉戶可也。聖人知不在形,故不必行;名不在色,故不必見;成不在事,故不必為。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七 编辑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則能使兵為民。天下無道,則能使民為兵。人能知道,則能使色為空。人不知道,則能使空成色。可欲者,愛也。不知足者,取也。欲得者,有也。由愛生取,由取生有,眾有橫生,遂為無窮之咎。若知取不必外,是謂知足。知足則無不足矣。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编辑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學所以求知,故日益。為道所以去妄,故日損。知不極則損不全,故日益者,所以為日損也。若損之又損,妄去直全則無為矣。至今無為,則凡有為未嘗不無,此又未易以損益論也。及其無為之至,雖取天下而有之,尚猶不見其事。若以有事取之,取一物尚不可得,而況今取天下乎?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编辑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甚矣,心之為天下害也。莊子曰:賊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蓋心之為物,潛天而天,潛地而地,無遠不至。而世人但以分別為心,分別心生,妄有所見,遂喪其全。此莊周所以謂之賊也。聖人之心,常與道俱,道無所不在,吾心亦無所不在,故無常心。及其出而應世,知其相從於妄,故取捨之心未嘗生也。善而吾從而善,不善亦吾從而善,於天下無不善,是謂德善。信亦吾從而信,不信亦吾從而信,於天下無不信,是謂德信。怵怵然常恐天下之人德有心而心有眼,穿鑿取與,不見大全。故每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用耳目所接者為明,而不知其非明也。聖人皆孩而畜之,使不為非明所亂。然則非明者,豈釋氏所謂無明者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编辑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性無生死,出則為生,入則為死。有生則必有死,有出則必有入,物之所不能免也。今以一人之身言之,自少至壯,生之徒者也。自壯至老,動而之死者也。自老至死,死之徒者也。若以十計之,則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動而之死者十有三。人自壯以上皆趁於死,是生之徒止有十三。自動而之死以至死之徒,合十有六。凡如此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也。自愛其生,而不愛物之生,凡可取以厚其生者無不為也,猶其生生愈後,故其趁死愈速。善養生者則不然。知生無生。既知無生,則死不可得。死不可得,則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爪,兵無所容刃。雖有生亦不生,既知不生,則知所謂不死矣。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编辑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物非道不生,非德不畜,自其有形,以至於勢長,莫不以道德為主。道之尊,德之貴,至於此極矣。然不自尊其尊,不自貴其貴。其施於物非有心於物也,莫之命而常自然。自然而生,自然而畜,凡所以長育成熟,以至于養之覆之,莫非自然者,由其自然。故未嘗望物之報,生不辭勞,施不求報,是謂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编辑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道為物母,物為道子。古之得道者,能使子母不離,而道物為一。蓋物從道出,物不異道,子從母出,子不異母。物不異道,而世欲棄物以求道,子不異母,而世欲棄子而求母,本不異而自異之,是以終不得而一也。使人知物即道,子即母,知之守之,則左右逢其原,有不難者。凡物不自道而用物以遺道者,以人開其兌也。兌者,突也,穴其突以濟其欲,心蕩而精衰,則物隨而喪,必閉其兌,塞其門,神不外出,旋元自歸自然,子母不離,道與物一矣。古之至人,保其身而身存者,用此道也。人之息在於不饉其小,不養其微。若自小而饉之,自微而養之,雖小必明,雖微必強。故曰見小曰明,知柔曰強。明者,本也。光者,明之所自出也。元明為本,其末分而為視、為聽、為覺、為觸者,皆其光也。道自本流於末,學自末求其本,故曰用其光,復其明,是謂襲常。常即本,明光自明而光,今以光歸其明,故曰襲常。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编辑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釆,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道不在知,知者邪思也。真道必明,明而非知,知不可及,故施之不盡,用之不窮,使我介然以有知之心,而行大道,所知有限,而道無窮,怵怵然恐其施之不足,是謂惟施是畏。蓋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好徑者,知之為賊也。使行於無知,則几所見聞無非道者,豈不蕩然廣大,心逸日休哉。後世不然,朝甚除。除者,治也。除治其朝廷,則外飾者至矣。田甚蕪,則心不治。倉甚虛,則行不修。方且服文彩以眩人,帶利劍以威眾,積飲食財貨而無所用之,是謂盜跨。如此則去道遠矣。

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编辑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建事功者,事適即已。懷財利者,利散即亡。然使人如子孫祭祀不輟者,非建道抱德者不能至也。聖人以真道修身,推其餘以治家,以及其鄉於其國於其天下。然聖人以身觀身,而意不在一身;以家觀家,而意不在一家;以國觀國,而意不在一國;以天下觀天下,而意不在天下。各隨所寓,因以所寓而觀之。在《易》之觀曰:觀盥而不薦,有孚顯若。下觀而化,盥而不薦,以誠而不以物也。其效至於下觀而化,所謂以天下觀天下,則下之化之,有不疾而速者矣。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编辑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此篇言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詳其本文前後皆然赤子。然以此三物為不害赤子,世固疑之。子由嘗云:虎畏不懼己者。束坡云:世未有見虎不懼。則斯言有無,無以見之。又言:有婦人置二兒沙上,而洗衣於水,虎自山上馳來,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以首抵觸,庶幾一懼。而兒癡不知怪,虎亦卒去。所謂猛獸不據,豈若此耶?然至於手無執而自固,陽無欲而自作,號終日而不嘎,是孰使之然哉?由其氣全精一,和之至,陽之極也。人能養其氣,致其和,使其和不以壯而衰,是之謂常。常者,物之自然,非有能作者,知常為常,是之謂明。知明為常,明而益明,是謂益生,益生曰祥。心能使氣,氣不役心,強不在物,是為直強。凡物壯則必老,自壯以往,失嬰兒矣。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夫失赤子之心,皆為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编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世之所有,皆為夢境,故知者不言,知言之未盡也。世之昧者,以夢為實,譊譊誦說,終不離夢,故言不知,由其見之未至也。塞其兌,謹其出也。閉其門,閑其人也。挫其銳者,治其內也。解其紛者,理其外也和其光者,抑其在己也。同其塵者,隨其在物也。無出無入,無內無外,無己無物,是謂玄同。既得其同,謂之親而遠,謂之疏而近,謂之利而不喜,謂之害而不懼,謂之貴而不高,謂之賤而不下。凡物不足以名之,故能為天下貴。

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 编辑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我以正治人,由人之本正也。以奇用兵,由兵之本奇也。以無事取天下,由天下之本無事也。凡我之應物者,豈以我哉?亦由物而已矣。古之聖人能以天下為一身,中國為一人者,由其治自心出也。我多忌諱,則禁防必設。禁防既設,則民安得而不貧。我以利示民,則民多趁利。民既趁利,則國安得而不昏。我以巧示民,則民多技巧。技巧既勝,則奇物安得不滋。我以法治民,則民亦竊法以自便。上下相冒,則盜賊安得而不多。聖人示以無為,示之以好靜,示之以無事,示之以無欲,天下各以其所示者報之,故曰民猶草也,草上之風必偃。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编辑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政邪?正復為奇,善復為訞。人之所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悶悶,若無求於民,而民不以巧應上,故其民醇醇。其政察察,若有得於己,而民以巧求免,故其民缺缺。天下之事,禍福之相為倚伏,所從來久矣。政悶悶者,無得在我,而有得在民。政察察者,有失在民,而有得在我。我得則彼失,我福則彼禍,故自然之理也。昧者不知理道之正,專以察為明,以求僥倖之福,遂使正復化而為奇,善福化之而為訞。人之迷,其日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賞罰刑政,蓋有設而不用其極,則能使其奇者反而為正,訞者變而為善。故曰教化之行,引中人納於君子之域;教化之廢,引中人而陷於小人之途。此不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