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四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四

嘆品第七

编辑

  佛言:「彌勒菩薩摩訶薩,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時,亦當於是處說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云何,彌勒菩薩摩訶薩,於是處說般若波羅蜜?」

  佛語須菩提:「彌勒菩薩摩訶薩,於是成阿惟三佛時,不受色說般若波羅蜜,不空色說般若波羅蜜,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說般若波羅蜜,亦不空識說般若波羅蜜,亦不脫色說般若波羅蜜,亦不縛色說般若波羅蜜,亦不脫痛癢、思想、生死、識說般若波羅蜜,亦不縛識說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羅蜜甚清淨,天中天。」

  佛言:「色亦清淨。」

  須菩提言:「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痛癢、思想、生死、識亦清淨。」

  須菩提言:「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如是空之清淨。」

  須菩提言:「故般若波羅蜜清淨。」

  佛言:「色清淨無瑕穢,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痛癢、思想、生死、識清淨無瑕穢,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佛言:「如空無瑕穢故,般若波羅蜜亦清淨。」

  須菩提白佛言:「其受學誦般若波羅蜜者,終不橫死,若干百天、若干千天常隨侍之。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法師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說法時得功德不可復計。」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得其功德不可復計。若守般若波羅蜜者,其功德出是上去。何以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者,即是珍寶故。於法無有作者,亦無有得法者,亦無有持者。何以故?法甚深故,亦不可見,亦不可得,亦無有得者。須菩提,亦不見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亦不可名,亦無有見。得般若波羅蜜者,所索不可得,亦不見般若波羅蜜,甚深如是,亦無有生處。般若波羅蜜無所行,亦無所不行。般若波羅蜜亦無有持法者,亦無有守法者,如空無所取,無所持,無所見,亦不無觀,亦不無見。」

  三千大千剎土諸天子飛在上俱皆觀,便舉聲共嘆曰:「於閻浮利地上再見法輪轉!」

  佛謂須菩提:「無兩法輪為轉,亦不想有一法輪轉,不轉是者即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如是,天中天,極安隱摩訶波羅蜜,是於菩薩摩訶薩無所罣礙法。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無有法成阿惟三佛者,何所法輪為轉?無所還法為轉,亦無法有恐者,無有法而憂者。何以故?若有兩法為不可得,何所法憂?亦無法轉者,故諸法如空,無所轉,亦無法有還者,乃至諸法亦為無所有。」

  佛語須菩提:「空者無所轉,亦無轉還,亦無想,亦無願,亦無生死,亦無所從生,亦不有轉,亦不轉還。作是說者,是為說法,無所說者,亦無所得,亦無有證。作是說法,亦不般泥洹。作是說法,亦無有盡。」

  須菩提白佛言:「無極波羅蜜如空無有極,天中天。

  「一、等波羅蜜者於諸法悉平等,天中天。

  「二、恍忽波羅蜜者為本空,天中天。

  「三、無上波羅蜜於諸法無所著,天中天。

  「四、無人波羅蜜無有身,天中天。

  「五、無所去波羅蜜無所至,天中天。

  「六、無所有波羅蜜無所持,天中天。

  「七、無有盡波羅蜜無有極,天中天。

  「八、無所從生波羅蜜無所滅,天中天。

  「九、無作波羅蜜無有造者,天中天。

  「十、不知波羅蜜無所得,天中天。

  「十一、無所至波羅蜜無所到,天中天。

  「十二、無垢波羅蜜用淨故,天中天。

  「十三、無著波羅蜜無所得,天中天。

  「十四、夢波羅蜜無有我,天中天。

  「十五、清淨波羅蜜無瑕穢,天中天。

  「十六、不可見波羅蜜無有處,天中天。

  「十七、定波羅蜜不動搖,天中天。

  「十八、無念波羅蜜悉平等,天中天。

  「十九、不動搖波羅蜜法不移,天中天。

  「二十、無慾波羅蜜本無故,天中天。

  「二十一、無所生波羅蜜無所向,天中天。

  「二十二、寂波羅蜜無有想,天中天。

  「二十三、無恚波羅蜜無有恨,天中天。

  「二十四、無人波羅蜜本無故,天中天。

  「二十五、不觀波羅蜜法無所從起,天中天。

  「二十六、不至邊波羅蜜無所止,天中天。

  「二十七、不腐波羅蜜無有敗,天中天。

  「二十八、無不入波羅蜜諸羅漢、辟支佛所不及,天中天。

  「二十九、不亂波羅蜜無有誤,天中天。

  「三十、不可量波羅蜜無有小法,天中天。

  「三十一、無形波羅蜜於諸法無所罣礙,天中天。

  「三十二、不可得波羅蜜無所生,天中天。

  「三十三、無常波羅蜜不有壞,天中天。

  「三十四、無苦波羅蜜諸法不相侵,天中天。

  「三十五、無我波羅蜜於諸法無所求,天中天。

  「三十六、空波羅蜜於諸法不可得,天中天。

  「三十七、無有想波羅蜜於諸法無所出,天中天。

  「三十八、力波羅蜜於諸法為有勝,天中天。

  「三十九、不可計佛法波羅蜜於諸法出計去,天中天。

  「四十、自然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天中天。

  「四十一、於諸法亦無自然故。」

持品第八

编辑

  釋提桓因作是念:「其聞般若波羅蜜者,皆過去佛時人,何況學持諷誦,學持諷誦已如教住者!是人前世供養若干佛已,今復聞深般若波羅蜜,學持諷誦如教住。其人從過去佛時問事已。是善男子、善女人為更見過去三耶三佛,從聞深般若波羅蜜以不疑、不恐、不難、不畏。」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信受深般若波羅蜜者,當視之如阿惟越致。何以故?天中天,般若波羅蜜甚深,本用精進信般若波羅蜜故。設有輕般若波羅蜜,其人前世時亦輕般若波羅蜜已。所以者何?用不信樂深般若波羅蜜,為不問佛及弟子之所致,以是故,當知之。」

  釋提桓因語尊者舍利弗:「般若波羅蜜者為甚深難及!其有說深般若波羅蜜,若不信者,其人為未行菩薩道,反持作難。自歸般若波羅蜜者,為自歸薩芸若慧已。」

  舍利弗語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拘翼,歸薩芸若慧者,以為自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從是中出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薩芸若,薩芸若慧者,是般若波羅蜜之所照明。於般若波羅蜜中住者,無不解慧。」

  釋提桓因白佛言:「菩薩摩訶薩薩芸若,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云何於般若波羅蜜中住?云何解般若波羅蜜中慧?」

  佛言:「善哉!善哉!拘翼,乃作是問,今發汝者皆佛威神之所致。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者,不住色中,如色不住者即為行;於痛癢、思想、生死、識中不住,如是識不住者即為行。於色中不究竟,如色不究竟者,爾故不於色中住;痛癢、思想、生死、識不究竟,如識不究竟者,爾故不於識中住。」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羅蜜者甚深,天中天!般若波羅蜜者,難得見邊幅,天中天。」

  佛語舍利弗:「色亦甚深不住;如色甚深不住,如是色甚深不住者,是即為解痛癢、思想、生死、識甚深不住;如識甚深不住,如是識甚深不住者,是即為解色亦甚深不隨;如是色甚深者,不隨如是色甚深不住。如色甚深不住,是為色甚深不隨,痛癢、思想、生死、識甚深不隨;如是識甚深不隨,如是識甚深不住,是識甚深不住,是為識甚深不隨。」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羅蜜甚深,天中天!當於阿惟越致菩薩前說之,聞是慧法不疑亦不痴之。」

  釋提桓因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未受決者,於前說之,將有何等異?」

  舍利弗言:「是菩薩求佛已來大久遠,為已受決。若未受決聞之,便於中受決亦復不久,若見一佛、若見兩佛便受決,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菩薩摩訶薩未受決者,聞是恐畏,即舍還去。」

  佛語舍利弗:「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求佛道以來大久遠,若受決、未受決者,皆聞深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白佛言:「我亦樂喜聞是語,天中天,樂人令得安隱。」

  佛語舍利弗:「若樂者,於我前說之。」

  舍利弗言:「譬若是菩薩摩訶薩,天中天,自見於夢中坐佛座,知今近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成至阿惟三佛。如是,天中天,菩薩摩訶薩得聞深般若波羅蜜者,是菩薩摩訶薩學已來大久遠,今受決不復久,其功德欲成滿。菩薩摩訶薩當作是知,其得深般若波羅蜜者,其功德欲成滿。」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乃樂作是說,皆佛威神之所致。」

  舍利弗白佛言:「譬如男子行萬里,天中天,若數萬里者,到大空澤中,是人遙相見牧牛者,若牧羊者,若見界,若見廬舍,若見叢樹,作是想念,如見郡,如見縣,如見聚落,若欲見聞作是想,稍稍前行且欲近之,不復畏盜賊。菩薩摩訶薩得深般若波羅蜜者亦如是,天中天,今受決不復久,亦不畏當墮阿羅漢、辟支佛道地。何以故?上頭有想以聞見得深般若波羅蜜。

  「譬若男子欲見大海,天中天,便行之大海,若見樹有樹想,若見山有山想,當知大海尚遠;稍稍前行,不見樹亦無樹想,不見山亦無山想,心亦念知大海且至亦不久,於中道無復有樹亦無樹想,無復山亦無山想,是男子尚未見大海,是應且欲為至。是菩薩摩訶薩當作是知,天中天,若聞得深般若波羅蜜,雖不見佛從受決者,是為今作佛不久。

  「若聞得深般若波羅蜜者,譬如若春時樹,天中天,其葉稍稍欲生,如是不久當有華實。何以故?是樹本之瑞應,想知不久當有葉若華實,閻浮利人者皆大歡喜,曾見是樹,想知不久葉華實當成熟。如是,天中天,菩薩摩訶薩得見深般若波羅蜜者,其功德欲成滿,今於般若波羅蜜中自致成就。是菩薩摩訶薩當知之,過去世時學般若波羅蜜,其功德欲成滿之所致,以是故,復得聞深般若波羅蜜。天上諸天無不代喜者,想見過去菩薩摩訶薩受決時,知是菩薩摩訶薩今復受決,不久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譬如女人有娠,天中天,稍稍腹大身重,不如本故所作不便,飲食慾少,行步不能,稍稍有痛,語言軟遲,臥起不安,其痛欲轉,當知是婦人今產不久。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天中天,其功德欲成滿。若得聞見深般若波羅蜜,其念行者,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今受決不久,得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若所說者,悉佛威神之所致。」

  須菩提白佛言:「難及也,天中天!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悉豫了了署菩薩摩訶薩。」

  佛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晝夜念世間,悉使得安隱,傷念天上天下,以是故,自致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成作佛時悉為說法。」

  須菩提白佛言:「如是菩薩摩訶薩,天中天,行般若波羅蜜者,當云何行得成就?」

  佛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者,不觀色過,為行般若波羅蜜;不觀痛癢、思想、生死、識過,為行般若波羅蜜;不觀色無過,為行般若波羅蜜;不觀痛癢、思想、生死、識無過,為行般若波羅蜜;不見是法,為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非法,為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天中天,所說不可計。」

  佛語須菩提:「色亦不可計,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可計。不知色者,是為行般若波羅蜜;不知痛癢、思想、生死、識者,是為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誰當信是者,天中天,是為菩薩摩訶薩行?」

  佛謂須菩提:「何所為行?正使菩薩摩訶薩行者,為得字耳。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者,於力無所近,於四事無所畏亦無所近,於佛法亦無所近,於薩芸若亦無所近。何以故?力者不可計,四事無所畏亦不可計,佛法亦不可計,薩芸若亦不可計,色亦不可計,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可計,諸法亦不可計,心亦不可計。正使菩薩摩訶薩作是行者,為無所行,是為行般若波羅蜜。正使作是行者,為得字耳。」

  須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羅蜜者,甚深珍寶中王,天中天。般若波羅蜜者,大將中王,天中天。般若波羅蜜與空共鬥無能勝者,天中天,從是中不得斷。」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欲疾書是經者,至一歲乃至竟。何以故?是善男子於珍寶中,多有起因緣至使中斷。」

  須菩提言:「於般若波羅蜜中,弊魔常使欲斷。」

  佛語須菩提:「正使弊魔欲斷是經者,會不能得勝菩薩摩訶薩。」

  舍利弗問佛言:「持誰威神恩,弊魔不能中道斷之?」

  佛告舍利弗:「皆佛威神,及十方阿僧祇剎土現在諸佛,復假威神之恩。諸佛悉共念之,悉共授之,悉共護之。菩薩摩訶薩已為得護佛所授者,舍利弗,弊魔不能得中道斷之。何以故?十方阿僧祇剎土現在諸佛,皆共護般若波羅蜜。若有念說誦者,若有學受書者,皆是諸佛威神之所致。」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若有唸誦者,若持學書者,以為諸佛威神之所擁護。」

  佛語舍利弗:「皆是諸佛威神恩。是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者,當知之為護佛所護。」

  舍利弗言:「若有學持誦般若波羅蜜者,佛以眼悉視之。」

  佛語舍利弗:「怛薩阿竭以佛眼視學持誦般若波羅蜜者,最後若書持經卷者,當知是輩悉為怛薩阿竭眼所見已。」

  佛語舍利弗:「菩薩至德之人,學受持是經者,是菩薩摩訶薩今近佛坐,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最後若有書持是經者,是輩人極尊得大功德。如是,舍利弗,怛薩阿竭去後,是般若波羅蜜當在南天竺;其有學已,從南天竺當轉至西天竺;其有學已,當從西天竺轉至到北天竺,其有學者當學之。」

  佛語舍利弗:「卻後經法且欲斷絕時,我悉知持般若波羅蜜者。若最後有書者,佛悉豫見其人稱譽說之。」

  舍利弗問佛:「最後世時,是般若波羅蜜當到北天竺耶?」

  佛言:「當到北天竺。其在彼者,當聞般若波羅蜜復行問之,當知是菩薩摩訶薩作衍已來大久遠,以故復受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言:「北天竺當有幾所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者?」

  佛語舍利弗:「北天竺亦甚多菩薩摩訶薩,少有學般若波羅蜜者。若有說者,聞之不恐、不難、不畏,是人前世時聞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以是菩薩至德之人持淨戒完具,欲為一切人作本多所度脫。是輩人索佛道者我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今近薩芸若。作是學者在所生處常學是法,便行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為極尊貴,魔終無那何,不能動還令舍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波羅蜜者,以得極尊勸樂摩訶衍功德,還近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雖不見我,後世得深般若波羅蜜者,為已面見佛。說是語無異,是為菩薩行,當所施行。其有若干百人、若干千人索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者,當共教之,當共勸樂之,當為說法,皆令歡喜學佛道。」

  佛語舍利弗:「我勸助是善男子、善女人,至德學菩薩道,有作是教者,心心展轉相明。是善男子、善女人有代勸助者,是輩欲行菩薩道者,若干百人、若干千人索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者,當共教之,當共勸樂之,當令勸喜學佛道。是輩善男子、善女人心中踴躍歡喜者,願生他方佛剎,以生異方者,便面見佛說法,復聞波羅蜜,皆悉了了知之,復於彼剎教若干百千人,皆行佛道。」

  舍利弗白佛言:「難及也,天中天!以過去、當來、今現在法無所不了,悉知當來菩薩摩訶薩行,令是輩不懈精進學入六波羅蜜中。」

  佛言:「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行是法者,所求者必得,若所不求會復自得。是善男子、善女人本願之所致,不離是法。雖不有所索者,自得六波羅蜜。」

  舍利弗問佛:「從是波羅蜜中可出經卷耶?」

  佛語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深入般若波羅蜜者,於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為經卷。何以故?舍利弗,其有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教者,便能教一切人,勸助之為說法,皆令歡喜學佛道。是善男子、善女人自復學是法,用是故,所生處轉得六波羅蜜。」

覺魔品第九

编辑

  須菩提問佛言:「善男子、善女人於學中當有效驗,天中天,當何以覺其難?」

  佛語須菩提:「心不樂喜者,當覺知魔為。

  「菩薩摩訶薩心卒妄起者覺知魔為。

  「菩薩摩訶薩書是經時,若有雷電畏怖,當覺知魔為。

  「菩薩摩訶薩書是經時,展轉調戲,當覺知魔為。

  「菩薩摩訶薩書是經時,展轉相形,當覺知魔為。

  「菩薩摩訶薩書是經時,左右顧視,當覺知魔為。

  「菩薩摩訶薩書是經時,心邪念不一,當覺知魔為。

  「菩薩摩訶薩心不在經上,數從坐起,當覺知魔為。

  「菩薩摩訶薩自念『我未受決在般若波羅蜜中』,心亂便起去,當覺知魔為。

  「菩薩摩訶薩自念『我字不在般若波羅蜜中』,心不喜樂,當覺知魔為。

  「菩薩摩訶薩自念『我鄉里、郡國、縣邑不聞般若波羅蜜,及所生處了不聞是』,其意欲悔便即捨去。其人卻後當復更劫數乃有所得,甫當於若干劫中喜學余經,不住薩芸若,棄捨深般若波羅蜜去。若學余經者,為以捨本取其末。有學般若波羅蜜者,亦知俗法,復知道法。譬若狗子從大家得食,不肯食之反從作務者索食,如是,須菩提,當來有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反索枝掖般若波羅蜜,為隨異經術,便墮聲聞、辟支佛道地。譬若男子得像觀其腳。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是菩薩有德之人,為二輩中,有棄深般若波羅蜜去,反修學余經,得阿羅漢、辟支佛道。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菩薩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當覺知魔為。」

  佛語須菩提:「譬若男子欲見大海者,常未見大海,若見大陂池水,便言是水將無是大海。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菩薩有德之人,棄般若波羅蜜去,反學余經,墮聲聞、辟支佛道地。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菩薩摩訶薩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譬若絕工之師能作殿舍,意欲揆作如日月宮殿令高無不見者。於須菩提意,乃能作不?」

  須菩提言:「日月宮殿甚高終不能作。」

  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須菩提,當來行菩薩道者,得聞深般若波羅蜜,不可意便棄捨去,反明聲聞、辟支佛法,於中求薩芸若。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菩薩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譬若男子欲見遮迦越羅者,未見遮迦越羅,反見小王,想其形容被服諦熟觀之,便呼言是為遮迦越羅。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須菩提,甫當來有菩薩得聞深般若波羅蜜,反不可意便棄去,入聲聞法中欲求薩芸若。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菩薩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譬若男子大飢,得百味之食不肯食之,更食六十味之食。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須菩提,甫當來有菩薩摩訶薩得聞深般若波羅蜜,而不可意便棄捨去,入聲聞法中求薩芸若,欲得作佛。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菩薩摩訶薩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譬如男子得無價摩尼珠,持水精比之慾令合同。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男子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甫當來有行菩薩道者,得聞深般若波羅蜜,反持比聲聞法,於聲聞法中欲得薩芸若作佛。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菩薩摩訶薩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書般若波羅蜜時,若有財利起,聞是言便棄捨去,是菩薩摩訶薩為自作留難。」

  須菩提問佛:「如是得書成般若波羅蜜不?」

  佛言:「不能得書成之,是善男子當覺知魔為。」

  佛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多少書是經者,其言『我書般若波羅蜜』,於是中想聞其決欲有所得,常覺知魔為,其作想求者,為墮魔界。

  「複次,須菩提,書般若波羅蜜時,意念鄉里,若念異方,若念異國,若念王者,若念有賊,若念兵,若念斗,意念父母、兄弟、姊妹、親屬,復有餘念,魔復益其念,亂菩薩摩訶薩意為作留難,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若有財利、震越、衣服、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悉具足來,聞菩薩耳令意亂,不得學誦書成般若波羅蜜,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有佛深法魔從次行亂之,令菩薩摩訶薩不復樂欲得漚和拘舍羅,便不可意問般若波羅蜜。」

  佛言:「我廣說菩薩摩訶薩事,其欲學漚和拘舍羅者,當從般若波羅蜜索之。其不可般若波羅蜜便棄捨去,為反於聲聞道中索漚和拘舍羅。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菩薩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若受經之人欲聞般若波羅蜜,法師身得不安,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法師適安欲與般若波羅蜜,其受經者欲復轉去,兩不和合,亦不得書成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學經之人來欲受般若波羅蜜其心歡悅,法師欲至他方,如是兩不和合,不得學書成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法師意欲有所得若衣服、財利,受經之人亦無與心,兩不和合,不得學成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受經之人無所愛惜,在所索者不逆其意,法師所有經卷而不肯現亦不順解,其受經者便不歡樂,兩不和合,不得學書成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法師適欲有所說,其受經之人不欲聞知,如是兩不和合,亦不得聞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法師若身疲極臥欲不起,不樂有所說,受經之人欲得聞般若波羅蜜,如是兩不和合,不得聞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若欲書般若波羅蜜若欲說時,於眾中儻有來者反說誹謗,用是為學多負勤苦,言泥犁、禽獸、薜荔甚大勤苦,語人言『當早斷生死根』,如是者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若欲書般若波羅蜜,若欲說時,其有來人坐於眾中,稱譽天上快樂五所欲悉可自恣,其作禪者可得在色天中,念空寂者可得在無色之天,是皆無常勤苦之法,不如於是索須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道,便不復與生死從事。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法師念:『我是尊貴,有來恭敬自歸者,我與般若波羅蜜;若有不恭敬自歸者,我不與之。』受經之人自歸作禮恭敬不避處難,法師意悔不欲與弟子經,聞異國中谷貴,語受經人言:『善男子知不?能與我俱至彼間不?諦自念之莫得後悔。』弟子聞其所言甚大愁毒,即自念言:『我悉見經已,不肯與我,當奈之何!』如是兩不和合,不得學書成般若波羅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法師欲到極劇之處,語受經人言:『善男子能知不?其處無谷,有虎狼,多賊,五空澤,我樂往至彼間。諦自思議,能隨我忍是勤苦不?』復以深好語與共語,弟子悉當厭已,心不復樂,稍稍賜還。如是,須菩提,乃作是礙不得學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法師健行,乞丐多有方略,殊不肯與弟子經,反欲懈墮捨去,便語受經人言:『善男子知不?我當有所至,則有所問訊。』如是兩不和合,不得學書成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弊魔常索其方便,不欲令有學誦受般若波羅蜜者。」

  須菩提問佛:「弊魔何因常索其方便,不欲令有學誦受般若波羅蜜者?」

  佛語須菩提:「弊魔主行誹謗『是非波羅蜜』,言『我有一一深經,快不可言,是故為波羅蜜』。如是,須菩提,弊魔主行誹謗之,令新學菩薩輩心為狐疑,便不復學誦書是經,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

  「複次,須菩提,魔事一起時,令深學菩薩為本際作證,便墮聲聞中得須陀洹道,如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