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多羅禪經卷上 编辑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夫三業之興,以禪智為宗,雖精麁異分而階藉有方,是故發軫分逵塗無亂[跳-兆+(轍-車)],革俗成務功不待積;靜復所由,則幽詣造微,淵博難究。

然理不云昧,庶旨統可尋。試略而言: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然則禪智之要,照、寂之謂,其相濟也。照不離寂,寂不離照;感則俱遊,應必同趣。功玄於在用,交養於萬法。其妙物也,運群動以至一而不有,廓大像於未形而不無,無思無為而無不為。是故洗心靜亂者,以之研慮;悟徹入微者,以之窮神也。

若乃將入其門,機在攝會,理玄數廣,道隱於文。則是阿難曲承音詔,遇非其人,必藏之靈府。何者?心無常規,其變多方;數無定像,待感而應。

是故化行天竺,緘之有匠;幽關莫闢,罕闚其庭。從此而觀,理有行藏,道不虛授,良有以矣。

如來泥曰未久,阿難傳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此三應真咸乘至願,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經所不辯,必闇軌無匠,孱焉無差。其後有優波崛,弱而超悟,智紹世表,才高應寡,觸理從簡。八萬法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於此。因斯而推,固知形運以廢興自兆,神用則幽步無跡。妙動難尋,涉麁生異,可不慎乎?可不察乎?自茲已來,感於事變,懷其舊典者,五部之學,並有其人。咸懼大法將頹,理深其慨,遂各述讚禪經,以隆盛業。其為教也,無數方便,以求寂然;寂乎唯寂,其揆一耳。而尋條求根者眾,統本運末者寡;或將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變。是故經稱滿願之德,高普事之風,原夫聖旨,非徒全其長,亦所以救其短。若然,五部殊業,存乎其人。人不經世,道或隆替,廢興有時,則互相昇降。小大之目,其可定乎?又達節善變,出處無際;晦名寄跡,無聞無示。若斯人者,復不可以名部。分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別有宗明矣!每慨大教東流,禪數尤寡,三業無統,斯道殆廢。頃鳩摩耆婆宣馬鳴所述,乃有此業;雖其道未融,蓋是為山於一蕢。欣時來之有遇,感奇趣於若人,捨夫制勝之論,而順不言之辯,遂誓被僧那至寂為己任,懷德未忘,故遺訓在茲。其為要也,圖大成於未象,開微言而崇體;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門以寢患;達忿競之傷性,齊彼我以宅心。於是異族同氣,幻形造跡;入深緣起,見生死際。爾乃闢九關於龍津,超三忍以登位;垢習凝於無生,形累畢於神化。故曰無所從生,靡所不生,於諸所生,而無所生。

今之所譯,出自達摩多羅與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禪訓之宗;搜集經要,勸發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詳略之異。達摩多羅闔眾篇於同道,開一色為恒沙。其為觀也,明起不以生,滅不以盡,雖往復無際,而未始出於如。故曰:「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則是如,如則是色。」佛大先以為澄源引流,固宜有漸,是以始自二道,開甘露門;釋四義以反迷,啟歸塗以領會。分別陰界,導以正觀;暢散緣起,使優劣自辯。然後令原始反終,妙尋其極。其極非盡,亦非所盡,乃曰無盡,入于如來無盡法門。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於法身,歸宗一於無相,靜無遺照,動不離寂者哉!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

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 编辑

前禮牟尼尊,熾然煩惱滅,流轉退住者,度以升進道。
修行微妙法,能離退住過;亦滅一切惡,成就諸功德。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實智慧,滅煩惱盛火,出熾然之宅,乘諸波羅蜜船,度無量苦海。以本願大悲力,故不捨眾生,為諸修行,說未曾有法,度諸未度,令得安隱,謂二甘露門。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曰、勝道。清淨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諸修行者出三退法,遠離住縛,增益升進,成就決定,盡生死苦,究竟解脫,兼除眾生久遠癡冥。

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優波崛、尊者婆須蜜、尊者僧伽羅叉、尊者達摩多羅,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諸持法者,以此慧燈,次第傳授,我今如其所聞而說是義。

我今如所聞,演說修行地,方便勝究竟,如其修所生。
修行於善法,先當知四種:退減住升進,決定諸功德。
修行退減時,令住法不生,亦不能升進,是今當略說。
先當起等意,習行慈心觀,須臾止瞋恚,令暫息不行。
煩惱暫止息,次當淨尸羅,尸羅既清淨,三昧於中起。
三昧已修起,觀察應不應?善知應不應,修向所應作。
既向所應作,專念繫心處,已能樂彼處,正觀依風相。
正觀依風時,其心猶馳亂,止心在入息(安般者二種:一見,二觸鈍根不見),如繫調御馬。
心既止入息,思惟正憶念,冷暖與輕重,柔軟麁澁滑。
修行諦覺知,隨順善調適。於觸復不了,是說修行退。
數一以為二,數二以為一,至九猶錯亂,是說修行退。
若於修行退,更數從初起;十數滿足者,遠離諸過行。
不修與過修,或有異修起,有此諸過生,是說修行退。
修行若俱數,心據生惑亂,惑亂若增長,是說修行退。
氣息不通流,衝擊於鼻面,頭頂悉苦痛,內或絞風起;
息亂失其道,而彼不知治,身體極燒熱,其心生憒亂。
四種既錯亂,依風極違諍。
修行欲令息,而不善方便,不知對治法,是必疾退減。
修行緣入息,而反緣出息;修行緣出息,而反緣入息。
於二心俱淨,是應修行果。
寂止定意生,而復更求數,有此諸過謬,是皆修行退。
急喘而安般,則令念錯亂;由是錯亂念,修行心發狂。
其心發狂故,不知應不應,於二無分別,是說修行退。
修行數已成,息去亦隨去;去已處處住,於彼善觀察。
既觀令息還,還已起清淨。不善知六種,是說修行退。
長短悉分別,遍身盡覺知,身行漸休息,一切應決了。
於此不善知,是令修行退(身念處四勝竟)
知喜亦知樂,勤方便意行;當復制心行,令不至掉亂(受念處四勝竟)
次分別知心,修行正觀察;又生欣悅心,還復攝令定。
非是不定心,定已心解脫(心念處四勝竟)
善修解脫者,不令心退沒;若入退減分,則無有解脫。
觀察無常斷,離欲與滅盡,出息入息滅,是名修行勝(此四相似法念處)
如是十六行,自在心迴轉。覺觸之所獲,見得亦復然。
若於見與觸,不善識分際;是過應當知,無智令修退。
修行上增進,不應緣於下;緣下亦如是,不應上增進。
若見二增進,心住而等觀,任之則自成,還到修行處。

方便道安般念退分第一竟。

修行勝道退分第二 编辑

勝念已成就,懈怠竟沈沒,是則為退像,無堪於所求。
不染污無記,起諸煩惱退,垢濁熱炎生,由是失正見。
振掉或關鑰(以灼反),浮飄麁澁滑,是五退減相,修行應分別。
望遠絕所悕,有見已墜落,還顧覩深嶮,是皆退減相。
長病誦止諍,多業遠遊行,彼時解脫種,是五退減因。
信戒聞捨慧,於是漸衰退。
身重與惛鈍,耽睡及沈沒,是五應當知,修行退轉相。
恐怯多猶豫,驚畏不欣樂,懈怠離所欲,不迴向修行。
不習、過修習,是二俱為失,彼時解脫種,於是修行退。
三昧離相樂,爾炎皆消盡;麁澁四大種,還從身內起。
掉動失正念,由是意憒亂,其心不恬靜,斯從行者生。
一切諸瑞相,不顯現分明,修行如是觀,欲見為甚難。
諸根悉馳縱,隨欲向所緣;邪意普流散,樂著諸境界。
形消意愁慘,其身皆燒然;如是燒然者,是說為憂退。
方便不精勤,後則生悔恨;聞所應成就,欲進劣無能。
不趣喜勝處,或見勝不取,皆由無智故,是說修行退。
自念有越戒,疑悔及諸覺,意淡無滋味,是說修行退。
諸過定意羸,三昧漸消減,心亂蓋所覆,是說修行退。
心舉調順捨,不觀時非時,不了住起緣,無智故修退。
不知六時行,六界亦不善,亦愚六巧便,是說修行退。
貪欲瞋恚覺,十想巧方便,得向諸禪地,及法心妄解,
一切次第度,無知故修退。
不觀處非處,業報及正受,禪定諸解脫,淨味愚不了;
諸根到處道,性欲不分別,心隨眾雜相,是悉無知退。
於苦樂速道,其心不趣向,如是意迷惑,必向退轉處。
起住與起緣,入出及方便,六法不成就,是令修行退。
知法亦知義,知時亦知量,自知與知眾,及知福伽羅,
於七愚不了,是令修行退。
興起諸惡法,習行卑賤業,親近不善友,令是修行退。
錯說違所應,受者心樂向,當知是不久,必於修行退。
所止處及人,床臥等眾具,斯皆非所樂,近令修行退。
喜隨諸雜相,損減所修慧;棄捨所緣處,心不得真實。
修行捨本相,散心隨外緣,雖欲還彼處,意眾不復樂,
遂失長養分,其心不一定。
身無復滋潤,悅樂亦不生;所依不可樂,身意俱錯亂;
三昧不復起,其心永不住;如是不住心,必於修行退。
愛見慢增禪,於緣心味著,有此累念生,是說修行退。
身如利刺害,或復極振掉,舉體皆煩壯,如蛇毒充滿,
有此三過惡,必於修行退。
得未得服行,他務意不閑,習近三退法,是說修行退。
業與煩惱報,說是三障閡,亦有解脫障,是令修行退。
方便想惡行,三摩提行地,於彼不觀察,是令修行退。
方便想諸地,三昧行及餘,所聞隨悕望,則於發趣退。
生時作滅想,滅時作生想,二想俱當失,是則修行退。
若於住法中,而作生滅想,興此諸顛倒,是說修行退。
入時作出想,出時作入想,二俱作住想,是說為顛倒。
欲斷煩惱得,修行正方便,由彼得力故,相似諸相生。
相似相既生,修行心隨轉,煩惱即時起,是說修行退。
退過諸駛水,漂浪修行者,隨我力所能,少量退法海。
無量餘退過,是深非所惻;諸深明智者,自當廣稱說。

勝道中退分竟。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 编辑

如我力所能,演說退過已,今當說住過,修行者善聽!
若於入出息,無見亦無覺,不解方便求,是則初門住。
聞慧既已生,應起思慧念;不善解次第,愚癡住所縛。
若數已成就,息去應隨去;不知隨順法,是說修行住。
如佛問比丘:「誰習安般念?」有一比丘答:「是念我修習。」
「汝有安般念,不言汝無有,復更有勝妙,牟尼說當修,方便道安般。」

念住分第三竟。

修行勝道住分第四 编辑

勝道修正觀,相行念已成;不善升進法,是則住所縛。
愛著所緣境,進業心懈怠,由是縛所縛,不能至勝處。
或有不可動,非軟亦非堅;或強極牢密,亦如金剛像;
有此五障閡,不進亦不退,是則住縛相,遠離升進道。
亂光及黑闇,忍自身不現;譬燃濁油光,亦如翳目視。
光明不顯發,背捨諸喜樂,寂止息樂分,彼終不復生。
猶如堅實物,而有濡相現;或時修行者,住相亦復然。
相非隨所欲,而起隨欲想;雖欲令隨意,終不從所樂。
謂相非所留,而欲強制持,如是違反念,則為住所縛。
是想已成就,當知非所制。住彼去留相,能到最勝處。
欲令涌作沒,或欲高為下,於去欲使來,於住不欲住,
滅時欲不滅,終不如所欲。
修行住生滅,所行常轉進,諸法相已成,終不捨自相,
若不捨自相,自相則顯現。
薄皮覆不淨,令不見身穢,威儀及眾具,利樂翳身苦。
相似次第生,前後續無間,隱蔽非常相,令不見身變,
施作服用受,攝持吾我相。
能憶念本事,隱身非我觀,是諸相似相,修行不分別。
於彼起愛樂,而生功德相,染著妄想生,不復樂升進。
不能取勝法,住過日增長;非我相似相,此等不迴轉;
如是不迴轉,行者癡惑生。
無智住所縛,繫著於彼處,樂著生諸過,是相今當說。
爾炎漸損壞,分離及交亂,破散叵和合,是則住相縛。
於身不巧便,自生分離想;交亂或塵碎,是為住所縛。
守常無異想,眾色不次生;種種眾妙想,亦不次第起。
流出而不住,其身漸消減;相或來復去,修行不增長。
寂止既不生,於身無長養;心不起悅樂,是說不淨捨。
彼不清淨捨,所見不鮮白,亦不能升進,亦復不退轉。
如戲沙門像,少時生悅樂。譬如借衣服,亦如夢所見。
為命不清淨,諂曲及餘惡,聚落知識所,自顯其功德。
覆藏諸過惡,犯罪不發露;及餘一切縛,垢污修行者。
髣髴有事相,而便起實想;未熟謂為熟,未滅想已滅;
方便不等滿,而欲求升進;如部含穟苗,是則住所縛。
業始無方便,相現堅守持,過進心矜舉,如是住所縛。
或有修行者,而起斷常見;是見令心亂,則為縛所縛。
或有修行者,身身細微觀;彼為住所縛,厭心不增長。
厭心不增進,不能離貪欲;若不離貪欲,何從有解脫?
解脫不成就,終不得漏盡;不斷諸漏者,則無實智慧。
於彼身念處,住相已分別,受心法念處,如是應廣說。
修行心不悅,彼喜亦不生;身無寂止樂,當知是住相。
修行所受獲,信戒聞捨慧;常守其少分,是則為住相。
有住縛比丘,往到阿難所,迷於所住相,是今當略說。
得無相三昧,六年住所縛,樂欲聞所說,常隨逐阿難。
不能進所業,亦復不退轉,住於住境界,不得解脫道。
不來亦不去,解脫已而住,住已復解脫,解脫已還縛。
或有修行者,住在不退地,微細煩惱起,而不能覺知,
不覺煩惱故,不能到勝處。
於地無分別,亦無有退過,地諸過不起,如是止於住;
或於住分中,而失眾妙相。
眾妙相雖滅,意猶順彼地;意順彼地時,餘分樂相生。
已有少樂故,心依寂止住,因其寂止心,自謂作已作。
安止不具足,不得具足果;無智翳心目,而自謂為智。
修行無智障,不覺所應用;覺所應用者,於地能究竟。
彼住共地中,種種垢所污,若使修行者,成就不共地,
如是知過患,彼終不為縛。
不識煩惱過,愚癡無實智;於禪覺吉安,猶如象繫樹。
修行觀爾炎,莫知所起處;從其所依出,而自不能知。
不涌亦不沒,不見相所起;亦不知滅處,過亦無過是。
所說諸障礙,皆是堅住相,謂不由彼住,斯非明智說。
興造諸過患,若干因緣縛;能用諸對治,眾妙復顯說。
所尊不恭敬,亦不捨憍慢;自隱覆其過,不向明者說。
我年既衰老,已為眾所棄,或能失利養,令我生苦惱。
心常懷憂畏,深慮長歎息;我後當死時,將欲作何計?
隱過心憂惱,愚惑作所縛;橫自生罪累,失大功德海。
味著現法樂,貪餐黠無慧,棄捨後世果,興此諸過惡。
如是諸住縛,所起各各異;修行無怯劣,能治所應治。
怯劣無方便,自謂無由進;是則甚難拔,如象溺深泥。
如是甚難拔,懈怠心所欺;長夜沒住泥,熱迫而趣死。
業行煩惱報,為此三障覆;無智無勢起,永為住所沒。
久遠積癡冥,業行諸煩惱,繫縛斯等類,迷亂不自在。
習近諸過惡,遠離善功德,令其意匆擾,如箭旋虛空。
蛇毒盛充滿,蝮蠍惡龍處,巨海深無底,無澤大火聚;
盲人近彼遊,闇往而不見,修行住所縛,其過亦如是。
住過多無量,升進德亦然;如海無涯底,是深不可量。
世間無知障,真實慧為燈;持燈無放逸,彼明終不滅。
善說住分過,縛諸無黠者;決定知境界,究竟非我分。
種種過所縛,是縛非一相;當知業眾緣,唯佛能覺了。

修行方便道升進分第五 编辑

比丘安般念,功德住升進,能令智慧增,我今次第說。
功德住已進,進復功德住,是故說修行,功德住升進。
修行於鼻端,繫心令堅住,專念諦思惟,正觀依風相。
入息與出息,繫心隨憶念;憶念若不忘,是初功德住。
彼功德住已,復起方便求,更求功德時,住則生升進。
升進等起時,亦生功德住,是名住已進,進已功德住。
善解安般相,功德及諸過,息輕重冷暖,軟麁與澁滑。
阿那攝般那,是攝持諸根,於彼所緣境,攝之令寂止;
外散心數法,攝還義亦然,持風來入內,是故說阿那,
心轉於所緣,止令不復轉,心於所緣起,亦復制令滅。
修行觀若增,制之令從止;修行若止增,起之令從觀。
見增則以觸,觸增則以見,得證與智證,二增俱相攝。
修行緣不寂,意寂止攝來,身中清涼起,滅除諸熱惱。
掉踊不靜心,攝之令寂止,勤方便迴轉,其身悉充滿。
長養四大種,當知從息起;是種復增益,行者報四大。
阿那力能起,寂止善法分;我所大惡刺,亦能拔令出。
息短而漸滅,修行心安靜,是故佛世尊,說名為阿那。
復次般那相,是今當略說。
毛孔諸竅處,先淨治息道,前出名般那,始由入風起。
修行出息時,諸根隨所緣,心心法俱順,是亦說般那。
出息歸於滅,乃入根本地;正受及命終,斯由捨出息。
修行出息滅,次第阿那生,滅盡三摩提,第四禪亦然。
般那既已滅,次第阿那生,阿那時悕望,說阿世婆娑。
我觀彼死者,定無有是相;彼息更生者,觀有如是相,
毒淤埿火蛇,此相似境界。
出息能攝意,不令隨所緣;猶如制象鉤,名波世婆娑(出息有攝心義)
捨除顛倒想,成就真實想,離自在及常,唯為空行聚。
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去來不可得,亦不須臾住。
慧智明見此,離諸知作者;出息無作者,見則墮顛倒。
出息已過去,彼則不可見;命斷諸息滅,過去亦復然。
安般諸功德,出息與入息,眾物及字義,我已略說竟。
是種增故說,未曾相離用,若為覺想亂,當習安般念。
已能應於數,則除內貪著;於數若隨順,是則離不順。
志在無亂境,能攝諸亂想,先數從一起,如是乃至十。
修行順此數,便得功德住,已得功德住,則能求升進,
滅一切亂覺,佛說增上故(數門竟)
數能滅一切,覺佛但言滅;一切不死者,以增上故也。
內外出入息,去則心影隨,決定善觀察,順是趣涅槃。
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出入息所起處同在臍),如是知升進,能離外貪著(隨門竟)
安止極風處(極上下風際),三摩提等起,三昧既已起,便得功德住(止門竟)
修行正住已,種種觀察風,先觀於本處,謂風所從起。
此處為云那,為一為二耶?冷暖悉觀察,八種如前說。
為總觀諸大?唯在一種耶?觀時悉俱有,以一增上說。
修行觀風大,造色從彼生,唯心與心法,依彼造色起;
非彼造色已,而復有種大。
諸有入出息,是風名依種,報風及長養,是為三種風。
或說入在前,出者在於後;或說出在前,入者在於後,
皆有因緣故,彼作如是說。
如其真實義,慧者乃決定。
於臍處所起,淨治毛孔道(此報風開毛孔故名出,非出外);由此風義故,彼說出在前。
毛孔已開淨,入者則在前;如人初生時,阿那入故起。
息風最先出,是故說波那(此是真實義);息風諸種大,割截不生苦。
當知彼非受,謂受則不然。
以彼修行者,不患諸斷逼;是故出入息,於身復非受。
識命若斷時,息則不迴轉;是則眾生數,必由命根起。
息則是身行,世尊之所說;亦名根本依,眾生所由轉。
是息既已滅,命則無所依;以能持命根,故說眾生數。
阿那般那念,緣風為境界;雖曰正思惟,而非真實行。
一切所修觀,彼悉緣風起;於觀有差別,次第今當說。
阿那般那念,分別有三種:所謂從聞起,思慧與修慧。
於是安般念,比丘聞慧生,一切時悉受,名字為境界。
境界出入息,正念思慧生;當知彼緣名,時或復緣義。
阿那般那念,所起修禪慧,悉已捨名觀,唯緣諸法義。
當知近境界,無有種種異,亦非相續緣,說是等智行。
謂是安般念,無癡智慧性;亦名為捨性,是則佛所說。
當知是慧性、捨根共俱生。若使是捨性,則與餘共起。
欲色二有繫,無色無身依。非彼最後禪,身密無息故。
或謂根本地,亦復是眷屬。說言唯眷屬,非是根本地。
欲使彼捨性,在於根本地;阿那般那念,應當在八地。
所言唯眷屬,如是說捨根,知彼安般念,唯在於五地。
此定在五地,依是處迴轉;
欲中間未至,及後二眷屬,最上頂四禪。
彼雖有捨根,無有於彼身,淨治毛孔道。
第四及眷屬,彼中說二種:報生與長養,唯無有依風。
出息與入息,是風名為依;以身極厚密,無依說二種。
佛說出入息,四禪正受刺;亦言咽喉處,明知有所說,
是彼方便故,亦以禪義攝。
出息與入息,彼處定無有,修行觀出息,上際第四禪。
已極風境界,於彼正憶念:云何我是心?於緣究竟未?
或復更於上,少進重觀察;或即於彼住,不作餘方便。
修行如是觀,則能除疑惑。
修行極風際,是處善觀察,當知如是心,則名除疑觀(觀門竟)
於上觀察已,依風還止住;觀察所應已,復起餘所修。
若彼觀風心,於還善決定;是說修行者,迴轉巧方便。
如人遊聚落,所作訖已歸;修行如是觀,喜樂遂增長。
已捨入息念,安處出息緣;亦捨出息念,安處入息緣。
於數已究竟,息去亦隨去。如是一切種,亦名為迴轉。
觀察所應相,相相而迴轉;種種眾事觀,次第轉亦然。
善於迴轉者,說此迴轉義,當知是迴轉,修行智慧處。
從彼方便起,勝道現在前,聞慧念已度,次第思慧生。
已捨欲界行,然後入修慧;是悉名迴轉,世尊之所說。
從彼未至地,次第入初禪,乃至第三禪,其轉亦如是。
第四禪眷屬,若彼有風者,是亦應迴轉,入於根本地。
從彼起巧便,次第住起緣;入出與優波,此六悉迴轉。
捨共方便地,共地現在前;捨共方便地,不共現在前;
捨不共方便,不共現在前。
緣相方便地,展轉究竟地,是名上迴轉,明智所稱說。(聖人、凡夫共有法,名為共地。從緣至緣,名為轉諸相。諸方便、諸地次第轉,亦如是也。)
如我智方便,已說迴轉義;無垢清淨念,今當次第說。
如令彼修行,須臾抑止蓋,是則為清淨,不淨非所應。
若已成就數,能捨內貪著,此義應當知,慧者觀清淨。
隨順已成就,能捨外貪著,如是正思惟,智者念清淨。
比丘心已住,不為亂所亂,如是不動念,修行智清淨。
若已於風際,觀察離疑惑,不復更求息,是則為清淨。
念地悉已竟,所依諸過惡,不為則清淨,是說須臾頃。
阿那般那念,方便道所攝;功德住升進,是義我已說。

方便升進第五竟。

修行勝道升進分第六 编辑

功德住升進,及餘方便攝,修行一切地,共地不共地。
功德住升進,彼依勝道起,種種相行義,今當說善聽。
挮揥既已起(心住處名),修行心愛樂;如是愛樂心,巧便功德住。
慧者善方便,起意勤修行,如其功德住,是則巧方便。
將入微妙境,勿隨流注想,慧者攝心住,如應善受持。
所住妙功德,澄淨無垢濁,具足無減少,清淨安隱住。
淳一普鮮明,凝定而不動;是緣由感有,時過復歸無。
色相次第起,種種眾相生;修行正思惟,身心生喜樂。
於是功德住,具足攝止觀;既能起身樂,心亦正安隱。
自地亦他地,功德住升進,是今當略說,修行應分別。
修行三摩提,巧便隨順念;智者開慧眼,說名為功德。
心足處安立,說名功德住;聖道修對治,說名功德進。
對治諸聖行,功德住升進;隨地過惡心,所起悉能除。
修行勤精進,功德利增廣,信戒聞捨慧,無貪恚癡根,
欲精進慚愧,除喜不放逸,悅樂念定捨,正智餘善法,
如是一切種,自地離諸垢。
其功德住立,即隨地對治,是由精進力,助善長養心。
何於彼地中,種數不攝受;功德住升進,自地以廣說。
自地善根力,他地功德生,修行最勝義,此相今略說。
自地既增上,餘勝淨法生;當知是功德,他地而升進。
無量行方便,一切諸度法,種種對治相,他地功德起。
謂於初念處,三念兼已修;煖來及頂忍,世間第一法。
見道思惟道,無學道亦修;諸禪與神通,無量無色定。
正法道品分,究竟漏盡智;背捨一切入,妙願智清淨。
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諸法;微妙功德相,一切隨順生。
若住繫心處,是則自地相;其相起在身,亦現亦復觸。
有時說近果,有時說非近;或復有與果,或空無所與。
所謂近果者,是相近邊住;若彼果不近,當知是相遠。
若使現而觸,是即與果相;雖現而不觸,空相無功德。
譬猶無果樹,華繁而無實。
如人冷渴逼,遠見有水火;彼終不起觸,但見相亦然。
空無功德故,於身無快樂;喜悅極增長,息樂及寂止,
身心受斯樂,是說與果相。
功德及餘法,自地與他地,升進相迴轉,四種俱亦然。
一切升進相,殊妙種種印,蓮花眾寶樹、靡麗諸器服、
光炎極顯炤,無量莊嚴具。
慧說為勝道,功德住升進,所起諸妙相,我今當具說。
修行者諦聽!於上曼荼邏,淳一起眾相,流光參然下,
清淨如頗梨;其光充四體,令身極柔軟,又復從身出。
漸漸稍流下,隨其善根力,遠近無定相。
彼成曼荼邏,勢極還本處。
根本種性中,其相三階起。功德住五相,功德進五相。
不壞功德二,半壞功德二,盡壞功德一。
復還繫心處,住本種性已。
流散遍十方(十相生),功德十相上(十相各生十相),各復一相現,
又於流散邊,生諸深妙相;於彼深妙際,復生深妙相。
上下輪諸相,亦復如是現。
於彼三階處,種種雜相生,自相各已滅,唯彼總相住。
諸雜既已無,寂靜行迴轉,此三曼荼邏,境分猶不移。
順本功德住,自體如前說。
入息三摩提,遍充滿下方;出息三摩提,遍充滿上方。
二俱滿十方,正受妙甚深,如是隨意者,是謂法自在。
清淨繫心處,無法而不求,既生有長養,成就諸功德,
如天曼陀樹,曼陀池生長。
功德住升進,種種眾妙相,是義我已說,修行善守持。

勝道升進第六竟。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決定分第七 编辑

已說升進法,所攝諸功德;修行決定分,是今次第說。
善於出息念,入息俱亦然。
出入諦思惟,分別具明了;此則決定分,世尊之所說。
一切諸善根,各各盡自相,最勝無上智,說名為決定。
彼諸修行者,安住決定分,出息入息時,正觀無常相。
息法次第生,展轉更相因;乃至眾緣合,起時不暫停。
當知和合法,是性速朽滅;法從因緣起,性羸故無常。
一切眾緣力,是法乃得生;虛妄無堅固,速起而速滅。
非常毒所毒,其性不久住,修行如是觀,此則決定念。
譬如運行天,息變疾於彼;決定無常想,修行趣涅槃。
非出息未滅,而有入息生;非入息未滅,而有出息生;
如是諦觀察,修行決定分。
麁澁利刺生,種種苦逼相;謂息出與入,一切時迫切。
於息能覺了,具足眾苦相;如是諦思惟,說名為決定。
自相無堅固,寂滅空無我;因緣力所起,從緣起故滅。
捨利有我相,常住不變易;如是顛倒行,一切悉遠離;
唯作真實觀,是名為決定。
非我無牢固,亦無有自在;非彼出入息,曾有覺知相;
諦知無我故,是說為決定。
當知是智相,相似聖行名;此則為方便,非彼真實行。
比丘安般念,雜想覺所亂;既亂心不悅,應當從數起。
或從入息數,或從出思數,思亂覺觀想,由是究竟離。
慧者於入息,繫心行數時,一入數為一,不雜數出息,
專念不亂數,如是乃至十。
捨彼十出息,從此得決定;此則說具足,成就根本數。
更有餘數法,修行方便起。
若於根本數,不能起決定,促息使易覺,方便令心生。
當捨二出息,然後數入一;定意心不亂,第二數成就。
若於二方便,猶不起決定,乃至越十出,然後數入一。
正念心不亂,次第至具足,是說修行者,十種數成就。
如上十種法,是則數究竟;於上更復捨,增數非修行。
修行如是數,是則數法成;成已應當捨,復進餘方便。
修行於數法,若復不成就,應更如前說,還從初數起。
方便成數法,便得決定分;數法已成就,慧者心隨順。
六種如前說,修行正方便,修行於六種,疾生厭離想,
不樂著生死,勤憂斷煩惱。
修行心遠離,一切有為法,當知是離欲,清淨決定分。
或說長在前,或說短在前,如其決定義,今當次第說。
謂出息始起,說言短在前,是說非所應,勢漸增進故。
息去漸久遠,乃至未還間,當知盡是長,謂短則不然。
出息漸增長,未到究竟處,是中所觀察,說名長中短。
一心勤方便,專念正思惟,增長至究竟,說名長中長。
觀已風迴轉,捨離餘求想,然後得決定,此則短中長。
入息極短時,還到所起處,於是所觀察,說名短中短。
如是正思惟,修行善明了,已得決定分,復進餘方便。
滿身遍覺知,出入身行息,修行如是覺,則為決定分。
譬如火熾然,光炎則長遠;薪盡火將滅,光炎還漸短;
若更增益薪,光炎普周遍;勢盡乃歸滅;四種風亦然。
或說於長短,內外互立名;或二俱長短,如是種種說。
如彼汲深井,瓶下轉就遠;既攝令還上,訖至復之短。
譬如仰射空,矢發疾無閡,其去漸高遠,勢極還自下。
修行正思惟,觀察依風相,初遠然後近,長短義亦然。
猶如牽旋輪,屈伸互往來,往遠名為長,來近則為短;
息風迭出入,長短亦復然。
譬彼真諦觀,先苦而後集;觀息亦如是,先長然後短。
若初禪息短,第二禪息長,以違正受義,是說則不然。
於彼初禪中,息風勢極遠;第二禪息短,正受漸差別;
滿身遍覺知,則依第三禪;最後身行息,以離毛孔故。
此說諸三昧,隨順功德相,修行安住彼,不為覺想亂。
何故初禪中,唯說長無短?不捨諸所依,由是故息長。
彼以覺想力,能令息去長;第二捨諸依,勢羸故息短。
甚深修多羅,佛說山頂泉,涓流勢不遠,餘處無來故。
如彼山頂喻,第二依亦然,唯從其處起,是終不能遠。
彼說健士夫,負重而上山,竭力令氣奔,息風急迴轉,
既到安隱處,其息乃調適;是喻說彼息,前短而後長。
所說健士夫,負重而上山,以身力方便,是乃令息長。
如彼劣方便,不自力負重;以無力方便,息微故不遠。
譬如壯夫射,能令箭極遠;劣力無方便,勢弱去則近。
此喻應當知,是說長短義。
修行細微覺,一切諦明了,如是十六分,悉名為決定。
如方便升進,分別功德住,決定安般念,亦應如是說。
如彼所未說,諸餘功德住;是故我當說,如其決定分。
觀察風所起,根本極清淨;修行微妙相,則於是處現。
於彼究竟處,摩尼寶三昧;當知此功德,方便根本生。
已說妙方便,根本決定分,餘深正受相,一切如前說。

方便決定分竟。

修行方便勝道決定分第八 编辑

已說方便道,所攝決定分;勝道決定相,是今我當說。
修行善決定,繫心處堅固(謂爾炎也);身受與心法,於是正觀察。
說有六種因,是能成就果,成壞各三種(成熟熟亦壞也),修行決定相。
於是六種因,方便善觀察;是則能次第,疾得諸漏盡。
復更有餘因,種種成壞事;如是多無量,我今當略說。
何等為修行?水種所壞相,謂七日死屍,毀變相已現。
彼彼諸死屍,青黑瘀爛壞;已壞膿血流,惡汁相澆漫;
潰漏若分離,雜惡極臭穢。
是悉水所壞,內身俱亦然,乃至劫成敗,斯由水大力。
水輪極沸湧,大地皆瀸壞;從彼三禪際,周匝水來下;
洪注極漂蕩,有物皆消盡。
一切情識類,百穀及藂林,土地地所生,悉為水所壞。
眾生水所壞,是皆依宿業,如上水災相,無垢決定說。
此諸一切種,皆從三昧地,修行果所起,當知是決定。
修行善繫心,安住三摩提,是能於所緣,明見彼種相。
此地熟時熟,(亦義言壞,此地能壞煩惱時見壞相。)充滿境界海。
修行所見壞,水大決定相,火大所壞相,今當說善聽。
識類非識類,斯亦如上說。
及自現火然,一切皆消盡;乃至劫成敗,世界悉灰滅。
於彼火輪處,熾炎大火起;亦從二禪際,彌滿悉雨火。
盛火普周遍,世界俱洞然;於彼三昧地,正觀思惟起。
修行見此變,火壞決定相,風大所壞相,今當次第說,
如上諸種類,悉為風所壞。
大地及須彌,分散若粉塵,一切盡磨滅,是皆風大力。
上際第四禪,下極風輪界,災風從彼起,其中皆散壞。
一切風所壞,智者見真實;如是正思惟,風壞決定相。
云何彼修行,常起深憂厭?於前見苦法,隨憶念不忘。
八苦大地獄,各增十六分,彼彼眾苦類,無量邊地獄,
眾生生彼處,隨行受眾苦。
我於此惡道,未離或牽來,如八大地獄,誰能盡稱說,
其中無量苦,難可得邊際。
設人有百頭,頭各有百舌,欲說地獄苦,窮劫不能盡。
如愚黠地經,唯佛善分別;我悉能究竟,無有能測者。
輪迴苦毒海,往返無量劫,顛倒不善行,致此大苦果。
自見宿命時,是痛曾悉經;修行憶本苦,便得順涅槃。
闇冥心增上,畜生不淨業,受癡不愛果,種種苦報身。
九萬九千種,形類各別異。
空行水陸性,蚑行蠕動類,隨業各受生,宛轉此劇處,
一切諸畜生,展轉相殘食。
我以愚癡故,悉增受此苦;顧此而懷懼,心與厭患俱。
修行深憂厭,則於苦決定;修行已如是,方便生厭離。
又復自憶念:
餓鬼無量苦,咽細如針孔,巨身如沃焦,於此無數劫,
飢渴極熱惱,見天降甘雨,欲飲成炭火。
如彼四大海,深廣無崖底,飲之令悉盡,不能止飢渴。
裸形被長髮,狀燒多羅樹,於中甚久長,受此種種苦。
業風飄東西,吹身令碎折;亦如狂飈起,摧破久枯樹。
我積慳貪行,不習惠施業,故生餓鬼處,受此諸苦痛。
三昧境界地,修行思惟起,種種別觀察,便得不放逸。
雖未斷煩惱,見此眾苦迫,楚毒深憂懼,極厭生死苦。
既厭能離欲,如觀掌中寶;貪欲既已離,便速得解脫。
譬如香美食,其中有蠱毒;種種生死味,雜苦亦如是。
亦如篋盛蛇,有人負自隨;若能覺棄捨,不為毒所中。
身亦復如是,四大為毒蛇;智者能捨離,不為彼所害。
如愚執火炬,急持即自燒;明人知時捨,不為火所焚。
樂著生死者,災炎常熾然;若能覺捨離,不為火所焚。
譬諸恐怖處,亦如被燒舍,蚖蛇毒[口*赦]聚,生死畏過是。
譬猶空聚落,又如彼虛器,諸法空無我,真實性亦然。
此三惡道中,如是苦無量,雖天有喜樂,是亦為大苦。
譬彼盛火然,貪愛熾如是,久處在天上,常為欲火焚。
自憶忉利天,安處善法坐;天女侍供養,無量極快樂。
四園列寶樹,花果妙莊嚴;隨意五所欲,一切曾悉受。
時乘白龍象,遊觀諸浴池;縱意林流間,迴顧彌日夕。
食必須陀味,飲則甘曼陀;充實無疑患,受樂如大海。
又處內勝堂,天女進音樂,妖艶極姿態,光色曜心目;
妙音六萬種,常聞美軟聲;耳目隨彼轉,令我心醉冥。
諸天發微歌,聲與絃管諧,偃臥聽音樂,寤寐皆憘悅,
諸根迴五欲,猶如旋火輪。
須彌山王頂,安處快自在,百一眾雜寶,間錯莊嚴地;諸天共娛樂,經歷甚久長。
觸彼五境界,發動五情根,一切悉奇特,皆是快樂因。
諸天共器食,隨福有差別;見此異色時,心則生憂惱。
如是極愁慘,猶如地獄苦。
食此不淨飯,低頭內慚恥,悔責本宿業,令我致此苦。
諸天阿修羅,自守貪彼利,由是興諍怒,畏死大恐懼。
或為天給使,或復極貧窶,我雖生天上,無異惡道苦。
於彼恒樂處,衰死二五相;是相及命終,爾時最大苦。
方欲恣所樂,五衰忽然至;若見是相時,愁怖不自安。
天眼卒便瞬,浴已水著身,一切妙境界,其心不喜樂。
千種樂自然,加陵頻伽音;今則寂無聲,當知七日死。
玉女悉捨去,餘天共從事;見已生熱惱,命終入地獄。
唯有賢聖人,了達無常變,解脫生死苦。
凡夫為燒然,腋下流汗出,衣服卒垢膩;
見已大恐怖,是則淨業盡;華冠常鮮嚴,而今忽萎熟;
身體本光澤,一朝頓枯悴;常所愛樂坐,今惡不復樂;
是五惡瑞現,當知死時至。
唯有見諦者,無此諸惡相,我今說比丘,於是增厭患(梵本中無此一偈)
諸天及天處,衰變不久住;明智修行者,見斯無常變。
四寶須彌王,真金山圍遶,修行慧眼淨,見此悉融消。
又諸大鐵圍,周匝四天下,消壞非常相,行者見明了。
修行於天上,如是觀察己,復於人道中,思惟正憶念。
或時犯王法,斬截身手足,拷掠極楚毒,我悉遍經歷。
親戚永別離,悲戀為墮淚;設集著一處,過於四大海。
計我從本來,人中所受生,白骨悉積聚,高廣喻須彌;
流迴三惡道,楚毒無過者。
人天所受苦,是亦多無量,欲廣分別說,窮劫不能盡。
三昧境界地,思惟所生果,觀察善明了,修行深憂厭。
我雖捨家業,不能成道果;自謂為出家,未出生死獄。
我雖棄恩愛,名曰捨所生,而不能免離,癡愛業父母。
徒自為人子,不從佛法生;外假聖法衣,力不離癡惑。
捨彼五欲利,依止出家業,而於佛法中,不獲少功德。
雖捨內貪著,而不得出要;四念未成就,何從得心樂?
剃髮毀形好,而不捨憍慢,空失欲味歡,不得禪悅樂。
於五無間業,未能定不起;譬如無舟梁,而欲越深水。
未入決定聚,復無生天業,無明覆心眼,永沒生死淵。
應勤業所務,無有無作果,作者終不喪,修行宜善思。
常受人信施,侵彼肌體分;謂我有功德,自顧空無實。
由此利養心,翳我善功德;深思剋骨苦,即時興厭離。
未脫諸惡趣,顛倒見所縛,不向平等路,牟尼一乘道。
得生難得趣,諸根悉具足,值佛興于世,又得聞正法,
而不捨苦器,未渡貪欲海,拔刀五惡賊,是亦未摧滅。
如是正觀時,修行向解脫;作是憂厭相,則便生決定。
身為不淨器,三十六充滿;譬如大地種,生育眾雜類。
身為隱覆聚,亦常假澡浴,聚沫撮摩法,不久必當滅。
譬如毒蛇篋,四大篋亦然,八萬蟲中舍,常共競侵食。
是身為災宅,四百四病惱;種種苦不淨,一切內充滿。
譬如故空舍,亦如丘塚間,坏器無堅固,說身亦復然。
無量眾惡聚,虛妄非真實,顛倒起貪著,長夜嬰楚毒。
將復處胞胎,數數受生苦,不見真實法,生死輪常轉。
始受迦羅邏,次生泡肉段,漸厚成肢節,五種胞胎苦。
幽閉無日獄,生熟藏所迫;長養於行廁,臭悶不淨苦。
出胎受生苦,輪轉老病死,一切諸陰起,三相所迫切。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炎,眾行如芭蕉,
識種猶如幻,虛妄無真實。
逼迫是苦相,因緣是集相,寂靜滅盡相,出要是道相。
於此四聖諦,修行漸觀察,思惟十六行,解脫生死苦。
略說一切法,自相及共相,明知決定義,修行正觀察。
修行然慧燈,正觀四真諦,能斷惡趣分,離諸受胎苦,
不復樂受身,嬰世之苦惱。
捨除利養行,獨處修遠離。
已能修厭離,不味生天樂;況復著人間,忍受諸苦痛。
觀種如毒蛇,陰為五怨賊;自覺貪欲患,長夜密侵害。
六根如空聚,塵賊競來集,於此內外入,修行真實觀。
見愛如大河,涅槃如彼岸;修行慧眼淨,觀法空無我。
如是知真實,不樂處三有。
明見諸法者,略說三成相,及前說三壞,方便勤修習,
次第相行義,是今當更說。
一色種種觀,一一四種因,決定知因果,究竟身念處。
受與心相應,觀時惟自體,因緣果無量,其相同種性,
修行思惟起,悉依所依現。
心猶不調馬,如幻如猨猴,無量因緣相,一切現所依。
二陰空無我,次合觀想色,想合受與識,行二亦如是。
次第想色受,想色識亦然,分別想受識,行三同想說。
四五漸和合,思惟壞自相,總緣五盛陰,七處三種觀。
悅樂廣境界,還滅觀生滅,一念見真實,具足法念處。
正觀陰種相,如化夢水月,定慧轉增廣,彼則煖法生。
其心極寂靜,總見五陰相,自身欲火燒,三界盡熾然。
諸相三三昧,正向解脫門,初觀四聖諦,真實十六行。
成就煖法已,增進真實觀,見佛身相好,無量諸功德,
第一寂滅法,清淨離煩惱。
聖眾功德海,甚深無崖底,種種微妙相,現身及境界。
見已心歡喜,頂法具足相。增進生法忍,五趣現境界。
惡道熾然滅,遊息清涼處,中住經生死,最上唯一心。
先觀無量苦,次見苦種生,種轉增廣大,漸見苦集滅,
滅已然後觀,八聖平等道。
變滅無常相,麁澁逼迫苦,空寂無眾生,不自在無我。
苦種是因緣,眾緣合為集;種生故說起,興果名為緣。
苦集盡故滅,滅靜說寂止;清淨離三有,覺說為妙出。
徑路是道相,平直說正義;進向謂之趣,乘出故說乘。
四諦十六行,具足真實觀,忍法次第生,世間第一法。
聖行正受地,得是三決定,見道思惟道,次第漸究竟。
一切微妙相,各各隨地起,成就實智慧,具足諸功德。
當知上所說,修行決定分,諸有明智者,應作正方便,
信勤勿懈怠,常起欲慚愧。
於諸梵行者,常當愛恭敬;自守修淨戒,威儀令安諦。
假使得利養,少欲知止足;易滿亦易養,適身知量食;
亦如人膏車,不為貪味故。
曉了一切有,所生悉過患;思惟善觀察,三有如火然。
如彼重病人,信受醫方療;聞善知識說,觀察諦思惟。
常以清淨心,繫身莫放逸;寂嘿少言說,宴坐思實義。
丘壙林樹間,閑居修遠離;無事樂山巖,窟中露地坐,
樹下敷草葉,如是清淨住,修行內思惟,勤習無休懈。
專精求己利,遠離退住過,必能得升進,決定功德分,
修行勤方便,具足諸善根。
我以少慧力,略說諸法性,如其究竟義,十力智境界。

達摩多羅禪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