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通 (四庫全書本)/卷07

卷六 錢通 卷七 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錢通卷七
  明 胡我琨 撰
  雜品舊譜不知年代


  右平當錢 徑九分重三銖肉郭夷坦當字湮漫或云漢代所鑄


  右四出錢 徑寸一分重三銖六絫面背文皆四出字盡漫昧大泉五十本王莽所鑄初無四出之就又有背文為北斗七星者此錢見竒品


  右大泉五銖錢 顧烜曰七種異錢今世見有 張台曰在顧氏所見七種異錢之内大小輕重未聞 文皆五銖外建龜茲疎勒亦倣此制諸譜載之甚備獨此未之著滕子濟樞密嗜古嘗獲此錢號曰左右五銖錢計以意因之也


  右太元貨泉錢 李孝美曰此錢徑七分半重四銖其文上曰太下曰元右曰貨左曰泉太元則真書貨泉則小篆形製不至隹


  右通行貨泉錢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八分半重二銖七絫銅質簡古字含八分體背文穿上有月形


  右兩銖錢 顧烜曰劉氏錢志所載竒異稀有原始未



  右雙五五銖錢 徑八分重二銖四絫五字連綴肉郭



  右大泉錢


  右左右五銖錢 洪遵曰余按此錢形製窳薄面文曰五銖肉漫好濶僅有輪郭背文亦曰五銖肉郭夷坦倒置其字徑寸重二銖三絫又一品面文曰五銖幕文以五銖字上下之徑七分重二銖四絫余按五銖沿漢迄隋因革不一品目尤夥文四出謂之角錢去肉郭謂之女錢狹小其制謂之稚錢三面無郭謂之白錢有反其文名𫝊形者有輪郭去盡名對文者有上下其字名竒品者以至赤側當兩鵝眼雞目四柱兩柱之類


  右續銖錢 舊譜曰形製頗類五銖而文無好郭其文右曰續左曰銖


  右兩柱錢 洪遵曰余按隋志但云梁末有是二錢初不謂鑄于梁如鵞眼錢乃宋景和中所鑄李孝美俱以為梁錢非也


  右女錢 顧烜曰徑一寸重五銖文曰五銖無輪郭今立師及諸郡縣亦通用焉 洪遵曰余按此錢謂之五銖女錢梁武新鑄亦曰女錢葢梁之前已有女錢矣


  右稚錢 隋書食貨志曰梁初古錢有五銖稚錢 顧烜曰徑八分半重四銖文曰五銖源流出於五銖但稍狹小今東境謂為稚錢三呉皆用之小者至徑六分重二銖半世有射雉戲用此錢也


  右對文錢 隋書食貨志曰梁初古錢有五銖對文等號 顧烜曰對文錢剪五銖之所成也民利古錢多銅剪鑿取其輪郭所餘甚輕小今世行之其源始未聞也


  右五朱錢 顧烜曰徑七分半重三銖一文曰五朱源出稚錢但稍遷異以銖為朱三呉屬縣行之亦差少張台曰今所見朱字錢自有兩般字狹者有内郭字濶者狀如半兩自徑七分至五分無重三銖半者其輕有至五黍者近華山有人掘得數斗錢皆徑四分好亦二分已上周廻皆無錯鑢處其文只有半王字仍未成就此則五朱之漸也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七分重二銖一絫制作簡古銅質純青背文坦平外輪有縁今世尚有之


  右定平錢 隋書食貨志曰梁武帝時百姓或私以古錢文易有定平一百 顧烜曰徑六分重一銖半文曰定平一百三呉屬縣行之 洪遵曰余按此錢今世尚有之


  右𫝊形半兩錢 字文坦明背面皆無輪郭徑八分重二銖一絫


  右太平錢 顧烜曰太平四文錢三種並徑一寸重四銖源流本一但文字有今古之殊並曰太平百錢其小者至徑七八分重一銖半文字不異 舊譜曰錢有三種大篆小篆𨽻書文皆曰太平百錢但字有古今形有大小又有水波文及龜背者見竒品洪遵曰余按此錢又有一種其字含篆𨽻體錢字漫滅徑九分重二銖七絫


  右兩嗇錢 敦素曰此錢重四銖徑一寸三分微有外輪背面無好郭其文篆書右曰兩左曰嗇形質大抵似半兩制作古異源流莫知按豐記鄭𤣥注云八兩為鉛據其輕重非如其文然左邊之字不當為繬但未識耳董逌曰考字書無嗇字又不與篆合按釋真觀書曰
  割愛辭親披繬剪髪乃知此自梵書中出其以繬為嗇又省文也此錢疑在南梁北齊間 洪遵曰余按此錢今世所見者形質夷坦字文著明背面肉好皆無輪郭徑寸二分重四銖三絫嗇字與諸譜不同制度亦小今兩存之


  右一文錢 敦素曰徑寸五分重七銖中穿正圓内外並無輪郭有如半兩之狀一面有字㸃畫甚纎 李孝美曰此錢銅色純赤今世甚多流俗號為鏁子錢豈非以錢文類鏁形耶 舊譜謂之一文審求其義了不可得然未知何所稽也 董逌曰考古文此字為巨泉葢圜錢也


  右四曲文錢 舊譜曰形製類半兩肉好無輪郭面有四曲文外向有二字右類文字左不可識


  右永光錢 徐氏曰文曰永光



  右五金錢 徐氏曰文曰五金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八分重三銖六絫字文明澈製作甚精



  右大朝錢 李孝美曰此錢徑寸五分重十五銖其文真書曰大朝金合肉好背面皆有周郭或云是外國鑄


  右天鎮錢 李孝美曰此錢徑八分重四銖六黍文曰天鎮福寶背文有一黎字在穿上字體形製與石晉天福錢殊不相侔今世所見至多 董逌曰天福石晉年號當時所鑄自有天福鎮寶錢文見晉氏舊史 洪遵曰余按此錢面文湮沒存于今甚多董氏以為見之晉史今無其書可考矣


  右萬嵗錢 李孝美曰此錢徑寸二分重十三銖面文繆篆曰皇帝萬嵗背文繆篆曰忠孝𫝊家肉好皆有


  右大興錢 李孝美曰此錢徑八分重四銖面文曰大興平寶復有一丁字在背文穿上 洪遵曰余按此錢今世至多背文丁字不常其處或在穿上或在穿下


  右太千錢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八分重三銖六絫文曰太千通寶倒置通寶字千字疑當作平嵗久漫滅爾背文有一丁字在通字之背製作字體肖大興平寶錢



  右天感錢 洪遵曰余按此錢文曰天感元寶大小二品字畫遒勁頃嵗獲此尋逸之大小輕重莫詳疑外國所鑄


  右古錢 李孝美曰此錢徑寸一分重十銖面有兩字不可識肉好皆有周郭皆夷漫如半兩狀


  右古文錢 徑一寸重四銖五絫背文夷漫面肉坦平微有輪郭頗類圜法


  右三字錢 徑寸一分重三銖三絫面背肉形皆平外無周郭製作簡古字畫夷漫叵辨亦圜法别種也


  右千字錢 李孝美曰此錢徑寸六分重十銖面文右邊有一千字體如遼錢疑其同出而未得依據肉好皆有周郭背文亦如半兩


  右太興錢 董逌曰文曰太興平寶疑五代僭偽之所鑄


  右黄河錢 舊唐書曰元和元年靈武李欒奏黄河岸搨處得
  天品


  右天帝錢 晉書天文志曰北落師門西北有十星曰天錢


  右天雨寶錢


  右咸陽雨錢



  右漢世頴川雨金五銖錢


  右王莽時雨五銖錢
  刀布品






  右白金三品 其一曰重八兩其文龍名曰撰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文馬直五百晉灼曰以半斤之重差為三品此重六兩則下品重四兩也三曰復小撱之其文龜直三百師古曰撱圜而長也音他果反張湯𫝊曰山東水旱貧民流徙皆仰給縣官空虚湯承上指請造白金五銖錢籠天下鹽鐡 史記索隱曰白金三品其一龍文隱起肉好皆圜又作雲霞之象其二肉好皆方隱起馬形在好之下又有連珠文者其三肉圜好方皆為隱起龜甲文


  右契刀 前漢食貨志曰王莽造契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契刀五百 張晏曰其文左曰契右曰刀無五百字也 顧烜曰契刀五百非勒刀為此四字刀上但有契刀二字而直五百 張台曰台有此錢但薄于錯刀柄上文曰五百張顧二説並未見有柄者其文鋪成若錯刀之䧟金也 李孝美曰嘗得此錢其形製正如張台所説但其文鑄成非䧟金也且食貨志自云錯刀以黄金錯其文則此非䧟金明矣


  右漢刀 前漢食貨志曰王莽以黄金錯其文曰一刀直五千 張晏曰刻之作字以黄金填其文上曰一下曰刀 張台曰台有此錢如此圖様 李孝美曰此錢今世猶多或有無刀者











  右十布 前漢書食貨志曰王莽鑄大布次布第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㓜布幺布小布小布長寸五分重十五銖文曰小布直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長一分相重一銖文各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長二寸四分重一兩而直千錢矣是為布貨十品


  右貨布 前漢食貨志曰王莽天鳳元年罷大小錢改作貨布長二寸五分廣一寸首長八分有竒廣八分其圜好徑二分半足枝長八分間廣二分其文右曰貨左曰布重二十五銖直貨泉二十五與貨泉見偽品並行張台曰此布如今最多而易得以今尺量之得寸九分顧烜曰莽所作錢布皆用銅淆以連錫


  右大黄布刀 舊譜曰重七銖長二寸三分文曰大黄布刀 張台曰此亦王莽所鑄文曰大黄布刀莽自言黄虞之後又改平帝定安大后為黄室主即大黄莽之自稱也意者豈非莽之初謂刀布一物後分為二耶李長美曰按此製作切類貨布但足外差廣銅色稍赤耳食貨志與莽𫝊皆所不載 洪遵曰余按此布今世所存尚多




  右古刀布 李孝美曰按先王刀布文字制度書所不載然今世所有古刀異布甚多豈非當時所用者乎舊譜别作品俱列于后


  右䝉城古刀 宣和五年郭僎為亳州䝉城令村人得之田中柄端有方寸一三字彷彿𨽻書背有方孔不透身形如刀文曰貨布五百疑王莽所鑄



  右長平古刀 舊譜曰天寶元年西河郡别駕李㓜竒于長平溪澗中所得狀如小刀長二寸四分濶五分柄長二寸濶四分柄端有孔總長四寸七分背面俱有字不可識


  右沂州銀刀 嘉祐雜志曰王公和學士罷沂州得銀刀一有齊太公杏九字九字中闕不相屬刀上又有隱起圜形疑是九府圜法也


  右長平異布 舊譜曰亦㓜竒所得也長寸一分下廣九分者長五寸廣五分向上漸濶無好足枝長四分間廣三分面文兩字類科斗書背有三道文不可識







  右異布 舊譜曰長四寸一分上廣寸二分下廣寸五分首長六分廣寸好徑五分足枝長寸二分間廣四分重十二銖狀如貨布面文四字背文兩字不可識 李孝美曰按所見古布多矣唯此一品極大而形製特與大黄布刀相似舊譜以謂狀如貨泉有所未盡


  右異布 舊譜曰長二寸六分首廣寸六分内好無輪郭其有亦訛足間正圜面文六字背文一字不可識


  右異布 舊譜曰長二寸四分上廣寸五分下廣寸七分首廣六分足間廣八分重八銖四傍有郭訛然亦無好面文七字縱横不可識


  右異布 舊譜曰長二寸四分上廣寸五分下廣寸三分首廣六分足間廣五分重八銖無好及肉郭面文六字不可識 李孝美曰按此與已上二布文字舊譜皆闕



  右異布 舊譜曰長寸八分肩廣寸下廣寸一分足間廣五分正圜無好及周郭重十二銖面文五字不可識


  右異布 舊譜曰長寸七分肩廣寸足間廣六分有好形製與上布相類面文三字其左邊一字與中心一字亦類上布右邊及中心字而倒正不同亦有無好者


  右異布二品 舊譜曰長短廣狹與上二布相似文字


  右異布 張台曰長寸七分半肩廣八分足間二分有肉郭面文兩字


  右異布 張台曰長寸六分肩廣八分首廣五分足間廣二分重六銖背面然一字面文如日下安乂字又兩畫長短不齊背文如丫傍加𥪡斜畫與上布皆于寔鼎尉王鑄處見之


  右異布 張台曰長二寸一分肩廣寸三分首廣九分足枝長六分間廣四分半重二十八銖面文四字有如二字者金邊安𤓰者山下安中者兩口相重者背文一字與面文右邊向上者同形質朴厚不曽磨鑢於簡較膳部李𣵠處見之


  右異布 李孝美曰按此布長短廣狹輕重與上布相類面文六字亦同但倒正相異復無背文耳 洪遵曰余按此布自柄端例讀其文曰安陽之吉貨


  右異布 李孝美曰按此布長二寸上廣寸二分下廣寸三分首長七分廣七分足間廣五分正圜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面文六字亦不可識


  右異布 洪遵曰余按此布長二寸肩廣四分首廣六分半足枝長五分間廣四分半重十三銖八絫正圜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面文四字



  右異布 洪遵曰余按此布長二寸二分肩廣四分半首廣八分足枝長五分半間廣如之正圜重十六銖七絫面文不可識


  右藕心錢 舊譜曰世有此錢其形四方狀如博綦長二寸面濶三分當四稜皆上下通闕若藕挺中破狀其上有首形如秤槌鼻有孔號為藕心錢


  右蟻鼻錢 舊譜曰此錢其形上狹下廣背平面凸起長七分下濶三分上鋭處可濶一分重十二銖面有文如刻鏤不類字世謂之蟻鼻錢


  右古銅片 舊譜曰咸通八年兖海觀察鄭漢章奏百姓於野内掘得四千九百五十五片詔翰林驗云上有齊歸化三字按其形製及文篆外莫之覩亦古布流也
  外品


  右罽賔國錢 前漢西域𫝊曰罽賔國以金銀為錢文為騎馬幕為人面 張晏曰錢文面作騎馬形漫作人面目也 北史西域𫝊曰罽賔國市用錢



  右烏弋山離國錢 前漢西域𫝊曰烏弋山離國錢貨與罽賔同獨文為人頭幕為騎馬



  右安息國錢 史記大宛𫝊曰安息國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鑄效王面焉 前漢西域𫝊曰安息國以銀為錢文為王面幕為夫人面 洪遵曰余按外國錢文為王面若夫人面多矣而安息國司馬史但云錢如王面班史以為面文為王幕文為夫人二史所載若此姑以司馬氏之説圖之




  右大月氐國錢 前漢西域𫝊曰安息國以銀為錢文為王面幕為夫人面王死輒更鑄錢大月氐國錢貨與安息同


  右𭰖婆羅國錢 舊唐書西戎𫝊曰泥婆羅國以銅為錢面文為人背文為馬牛不穿孔


  右何國錢 徐氏曰以銀為之徑寸五釐不開孔面為人面背為草木狀


  右康國錢 徐氏曰以銀為之徑九分不開孔背面皆作人面面文側背文正面文繞以連珠


  右抜汗國錢 徐氏曰以金為之徑七分五釐無文字又一種有三旋文並不開孔


  右條支國錢 樂史太平寰宇記曰條支國市列錢貨其錢獨文為人幕為騎馬


  右拂䔉國錢 神宗國史曰拂䔉國厯代朝貢不至熙寜四年其王滅伊靈改撒始來貢交易為金銀錢無孔面鑿彌佛背國王名


  右大食國錢 廣州記曰生金出大食國彼方出金最多凡諸貨易並使金錢


  右因墀國錢 晉武帝時因墀國獻玉錢形如環 洪遵曰余按此錢二書所載皆同李孝美以天夀為夀昌以環為刀環又云出拾遺記豈亥豕之訛耶


  右和同錢


  右神功錢


  右萬年錢


  右隆平錢 舊譜曰日本國錢四品並徑寸重五銖其文𨽻書一曰和同開珍二曰神功開珍三曰萬年通寶四曰隆平永寶其國延厯中鑄


  右乾文錢 國朝㑹要云太平興國九年日本國僧奝然等浮海而至云其國用銅錢文曰乾文寶


  右屋䭾國錢 徐氏曰徑七分厚薄肉好不異中夏敦素曰字若梵書不可復識


  右疎勒國錢


  右龜茲國錢 徐氏曰龜茲疎勒國即五銖也大九分一面文 敦素曰按二國獨用者昔西凉張軌用之此二國地接凉境豈非張氏之遺制乎 樂史太平寰宇記曰龜茲國賦税准地徴租無田者則税銀錢 洪遵曰余按二書所載則龜茲用錢審矣徐氏五銖之説未知何據耶


  右吐蕃國錢 敦素曰此錢徑寸重五銖肉好精巧不減中國以銅為之皆胡字不可識背文如開元錢有甲文詢于衆人謂之胡錢 徐氏曰按屋䭾與此相類但挍三分之小耳 張台曰按言胡錢者非了絶大抵西北諸國通曰相近有吐蕃使來即將此錢去是吐蕃錢即非止屋䭾與胡也



  右倭國錢 贊寜𫝊載曰倭國在東海中正朔一同中夏年號天慶天厯其國用錢文曰延喜通寶


  右梵字錢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八分重三銖六絫銅色純赤文不可辨大抵類屋䭾吐蕃錢


  右契丹國天贊錢 五代史四夷附録曰契丹主按巴堅即位名年曰天贊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九分重三銖六絫文曰天贊通寶


  右應厯錢 董逌曰北朝錢文曰應厯重寶 趙至忠契丹雜記曰偽穆宗徳光之子改元應厯


  右重熙錢 趙至忠契丹雜記曰聖宗卒少子宗真立改元景福一年又改重熙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九分重三銖文曰重熙通寶


  右清寜錢 陳昉契丹須知曰契丹主洪基改元清寜洪遵曰余按此錢徑九分重三銖文曰清寜通寶


  右大康錢 徐兢髙麗圖經曰契丹咸雍十年改大康至十年改元大安 洪遵曰余按此錢有二品並徑九分重二銖四絫以大康通寶大康元寶為文


  右大安錢 李季興東北諸蕃樞要曰契丹主天祐年號大安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八分重二銖八絫文曰大安元寶今世多有


  右夀昌錢 李季興東北諸蕃樞要曰契丹主天祐年號夀昌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九分重二銖四絫文曰夀昌


  右乾統錢 北遼通書曰天祚即位夀昌七年改為乾統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寸重三銖二絫文曰乾統元寶


  右天慶錢 李季興東北諸蕃樞要云契丹主天祚年號天慶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九分重二銖四絫文曰天慶元寶自天贊錢以下九品皆契丹年號計當時所鑄考之契丹雜紀曰景宗朝置鑄錢院年額五百貫則契丹鑄錢舊矣

  右千秋錢 李孝美曰此錢徑三分文曰千秋萬嵗今甚易得葢常歳北使入貢人多博易得耳 董逌曰遼國錢葢近世所為


  右海東三錢 洪遵曰余按雞林類事云髙麗所鑄有通寶重寶之文今世所見凡三種通寶錢有二篆字及真行體重寶篆文製作頗精並徑九分重三銖六絫



  右三韓錢 孫穆雞林類事曰髙麗倣本朝鑄錢以錢交易但其國人與海賈未以為便其錢規模與中國同皆以海東通寶或海東重寶三韓通寶為記


  右東國錢 洪遵曰余按此錢徑寸重二銖四絫文曰東國通寶輪郭渾重字畫明坦計髙麗所鑄


  右闍婆國梵書錢 三朝國史曰闍婆國在南海中其國剪銀葉為錢博易官以粟一斛二斗博金一錢諸蕃風俗云其國以銅銀錫⿰鍮雜鑄為錢其錢六十四箇為一兩 洪遵曰余按此錢甚小而薄面背無梵書無穿孔背形微歛錢質不可辨當是雜鉛錫或銀為之其國一當五十或三十


  右交趾國黎字錢 國朝㑹要云祕書丞朱正臣言前通判廣州竊見蕃商多往交州貿市齎黎字及砂鑞錢至州頗紊中國之法



  右大秦國錢 後漢書西域𫝊曰大秦國一名犁韃國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 隋書食貨志曰後周武時梁益之境雜用古錢交易河西諸郡或用西域金銀之錢官不禁


  右三佛齊國錢 諸蕃風俗云在廣州正南其國用金銀銅錫合鑄為錢


  右佛泥國錢 諸蕃風俗云在廣州東南其國用銅鍮銀雜鑄為錢



  右東沃沮國錢 魏志東夷𫝊曰在髙句麗葢馬大山之東


  右新羅國錢


  右髙昌國錢 後周書異域𫝊曰髙昌賦税計田輸銀錢



  右波斯國錢


  右女國錢



  右大月氐錢 通典云大月氐國在大宛西錢貨與安息同


  右小月氐國錢 北史西域𫝊曰小月氐國以金銀錢為貨


  右中天竺國錢 西域記曰天竺之稱舊云身毒其貨用金錢銀錢貝珠小珠 四分律曰西方錢有銅錢白鉛錫樹膠皮木金銀銖等錢形亦不同有如王面方圓長短等錢不同字亦隨時處 三朝國史曰天竺國舊名身毒市易用銅錢有文漫圓徑如中國之制但空其中心不穿貫耳



  右于闐國錢

  右投和國錢 唐書南蠻𫝊曰投和在真臘南銀作錢類榆莢盗鑄者截手 樂史太平寰宇記曰投和國其市中所貿易皆用銀錢小如榆莢私鑄者截腕


  右阿耆國錢 西域記曰阿耆尼國貨用金銀錢銀小銅錢


  右屈居勿反支國錢 西域記曰屈支國貨用金銀錢小銅錢


  右覩貨邏國錢 西域記曰覩貨邏國貨用金銀等錢模様異諸國


  右梵衍那國錢 西域記曰梵衍那國貨幣之用同覩貨邏國


  右迦畢試國錢 西域記曰迦畢試國貨用金錢銀錢及小銅錢規矩模様異於諸國


  右那掲羅曷國錢


  右健䭾邏國錢


  右室邏伐悉底國錢



  右羯若鞠闍國錢


  右鉢邏那伽國錢


  右婆羅痆女㸃反斯國錢



  右尼波羅國錢 西域記曰尼波羅國出赤銅貨用赤銅錢


  右摩掲陁國錢


  右伊爛拏鉢代多國錢


  右橋薩羅國錢


  右摩突羅國錢



  右乾陁國錢


  右杜薄國錢 樂史太平寰宇記曰杜薄國出金以金為錢



  右康居國錢


  右末禄國錢 杜還經行記曰末禄國在惡梅國西南市𨞬正平其估銀錢


  右軒渠國錢 樂史太平寰宇記曰軒渠國幣貨畧同三童國 張騫出闗志曰凡諸國幣貨多用蕉越犀象作金幣率象國王之面亦效王后之面若丈夫交易則用國王之面女人交易則用王后之面王死則更鑄



  右三童國錢 樂史太平寰宇記曰三童國作金幣率效國王之面亦效王后之面若丈夫交易則用國王之面婦人用王后之面王死則更鑄


  右阿鈞康國錢 後魏書西域𫝊曰阿鈞康國市用錢為貨



  右舎衛國錢


  右層檀國錢 神宗國史曰層檀國交易用錢三分其齊金銅相半而銀加一分禁私鑄


  右裸人國錢 義楚釋氏六帖云寄歸𫝊曰裸人國以藤竹器易鐡或用寶貝或用金銀錢


  右碎葉鐡國錢 徐氏曰賔鐡作之形如兩鐶相連枚各圍寸九分聖厯中御史封思業使西域監斬叛突厥阿悉結薄露大足中還雒陽得西域諸國錢此與何國以下六品並是也


  右驃國錢 唐書南蠻𫝊曰驃古朱波也以金銀為錢形如半月號登伽佗亦曰足彈陀 樊綽雲南志曰驃國用銀錢


  右巴氏錢


  右倓錢


  右賨錢 洪遵曰余按巴氏錢以下三品皆夷人部落臣屬中國故輸租受律以其本夷人而後漢總之南蠻故係外國品後


  右沙州玉錢 大中年河西節度使張議譚進議譚本吐蕃别部以沙州歸國遂以沙州為河西軍拜議譚為節度使以統其部落以其本畨部故附外國品末












  錢通卷七
<史部,政書類,邦計之屬,錢通>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