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江南分外妖娆

锦绣江南分外妖娆
《人民日报》通讯员
1972年2月1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江苏省苏州地区,是我国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里更加生气勃勃。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照亮了六百万人民继续革命的航向,到处盛开着大寨红花,到处是一派团结战斗的革命景象。一九七一年,全区八个县粮食平均亩产达一千二百八十斤,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三倍多。

更上一层楼 编辑

苏州地区一九六四年全区粮食亩产超过《纲要》后,能不能更上一层楼?

苏州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以大寨为榜样,排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动路线的干扰,坚持政治挂帅,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沙洲县塘桥公社六大队,首先实现了一九五八年贫下中农提出的“三麦赶水稻,水稻翻一番”的豪迈口号,粮食亩产超过双千斤,为全区树立了榜样。

改种双季稻,是增产粮食的新途径。可是,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百般阻挠,阶级敌人进行破坏,从阴沟洞里吹出了一股“自古以来江南水稻只种一熟”,“两个矮子不及一个长子”的冷风,妄图扼杀扩种双季稻的新生事物。塘桥六大队的革命干部、贫下中农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坚定地说:“扩大复种面积是毛主席的教导,种双季稻是为革命增产粮食,我们一定要顶住这股歪风。”

扩种了双季稻,一年两熟变三熟,一亩要花两亩工,一年要用两年肥。但是,塘桥贫下中农不怕困难,“三九”天冒雪敲冰积肥;“三伏”天头顶烈日搞“双抢”。第四生产队的妇女,冲破了旧习惯的束缚,跳上农船罱泥。在“双抢”季节,更是不畏艰苦,争分夺秒,她们雨天当晴天,黑夜当白天,翻地、插秧,各种重活抢在前。有的翻地翻得手臂酸痛,插秧插得手指发肿,干部劝她们歇歇力,她们自豪地回答:“毛泽东思想出干劲,妇女要顶半爿天,为对人类多贡献,再苦再累也甘心!”

塘桥公社六大队的干部社员,团结战斗,克服困难,一九七一年,全大队水稻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的最高年成增产六成,比一九五八年翻了一倍半。

有人说,江南地下水位高,春夏雨水多,田间湿度大,麦子产量高不了。

江南水乡三麦果真不能高产?这个大队的新千斤生产队的贫下中农,用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闯出了一条“三麦赶水稻”的新路。他们根据三麦是旱性作物的特点,抓住水多土黏的主要矛盾,在田里开深沟,降低地下水位,改变三麦生长的不利条件。可是,沟一开深,沟壁倒坍了。共产党员、生产队长陈桂生和副队长陈才保心想:为革命夺高产,怕什么困难。我们要照毛主席的教导,到实践中去寻找办法。

他们把阔沟改狭沟,把沟挖到两尺深,沟面从八寸缩成四寸宽。这样既降低地下水位,又防止沟壁倒坍,还增加了土地利用率。这个生产队结合其他科学种田措施,三麦连续六年平均亩产七百十八斤,一九七一年达到了九百三十七斤。

榜样力量大。苏州地区党委和革委会推广了塘桥等先进经验,全区粮食生产跃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一九七一年,双季稻面积扩大到水稻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三麦亩产比上年增长了三成半。塘桥公社六大队所在的沙洲县,全年粮食亩产达一千四百六十三斤。全县有一百零八个大队超过了《纲要》规定指标的一倍,有一百十六个生产队亩产超过两千斤。

五业齐兴旺 编辑

在毛主席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苏州地区多种经营获得迅速发展。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区平均每年向国家提供二十多亿斤商品粮,一百三十万头生猪,七十八万担棉花,十六万八千担蚕茧,五十万只家禽,四十万担鱼虾水产,三十万担花果。农副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加了集体积累,加速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发展多种经营,吴县越溪公社可以作为一个代表。就拿养猪来说吧,这个公社在文化大革命前,没有一个集体饲养场,社员养猪也不多。公社新党委建立后,坚持执行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指示,发动队队集体养猪,社员户户养猪。大量发展养猪,饲料怎样解决?有人提出,我们这里人多田少,饲料应向上要。贫下中农说:“大寨有山,越溪有水,大寨开山夺粮,我们要水献饲料。”公社党委坚决支持贫下中农的意见,带领干部、群众向水面进军,把全社两千五百多亩的水面都利用起来,大河、小浜全种上了水花生、水浮莲。青葱翠绿的水生植物,成了生猪贪吃的好饲料。全社养猪事业飞跃发展,一九七一年,共养猪二万二千七百头,平均每人接近两头。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食亩产达到一千六百五十多斤。

解放前,越溪公社的树木较少。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号召的鼓舞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可是,有些树“春天种,夏天黄,秋天进灶膛”,有的树长到碗口粗就给砍掉了。一检查,发现是阶级敌人在暗中破坏,胡说什么:“长大归公,等于白种”。公社党委一方面发动群众斗争了阶级敌人,一方面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大家植树、管树的积极性更高了。近几年来,这个公社利用河边路旁、房前屋后,种植各种树木一百多万棵,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五年的总和。 今日越溪,全公社集体积累已达二百多万元,绝大多数农户有了存款,盖起了三千多间新房,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锦绣的前程 编辑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毛主席的光辉指示,象光芒万丈的灯塔,照耀着全区人民继续革命的方向,指明了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的途径。无锡县就是在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不断夺得农业高产的。

这个县有个东风公社,原来稻田靠戽水机船灌溉,在双季稻面积扩大到稻田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时,灌溉能力就跟不上了。一九七○年冬天,东风公社党委领导成员,带领全社群众日夜战斗在工地上,干了一个冬春,在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下,就地取材建造了十四个电灌站,大大提高了电灌水平。一九七一年,这个公社的稻田全部种了双季稻。这一年,正当双季稻需要水灌的时候,遇到了天旱。可是,东风公社由于有了电灌设备,保证了稻苗茁壮成长,水稻亩产一千零七十斤。

几年来,无锡县建成了拖拉机厂、电机厂、机床厂等三十三个县属厂,社队办厂一千五百多个,形成了农机具制造修配网,为农业电气化、机械化打下了基础。

厂办起来了,但是在如何更好地为农副业生产服务的问题上,斗争并没有停止。前洲农机厂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利润挂帅”余毒的影响,一度出现支农厂不支农,农机厂不生产农机的现象。通过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工人、干部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他们急贫下中农所急,想贫下中农所想,全心全意为农业机械化出力。老工人、共产党员李金才等走出厂门,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发现使用背包式喷雾器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影响消灭病虫害。他们就同生产队一起反复试验,制成了体积小、成本低、工效提高五倍多的喷雾器,深受社员欢迎。

无锡县经过几年艰苦奋斗,逐步实现了排灌、脱粒、粮食加工、饲料加工和植物保护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耕作等方面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现在,全区拥有灌溉的电动机、内燃机一万三千多台,二十万马力,电灌站二千多个,粮食和饲料加工机一万一千多台,机动脱粒机四万多台,拖拉机四千多台,各种喷雾器十七万四千多只,还有插秧机、收割机、吸泥机……。农业机械的增加,有力地促进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一九七一年,全县水稻亩产超千斤,全年粮食亩产达一千三百二十四斤。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