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九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一○)第二分十上經第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鴦伽國,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詣瞻婆城,

止宿伽伽池側。 以十五日月滿時,世尊在露地坐,

大眾圍遶,竟夜說法,告舍利弗:

「今者四方諸比丘集,皆各精勤,捐除眠睡,欲聞說法,

吾患背痛,欲小止息,

卿今可為諸比丘說法。」 時,舍利弗受佛教已,

爾時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脅臥如師子,累足而臥。 爾時,

耆年舍利弗告諸比丘:「今我說法,上中下言,

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汝等諦聽!

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舍利弗告諸比丘:「有十上法,除眾結縛,

得至泥洹,盡於苦際,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

今當分別,汝等善聽。諸比丘!有一成法、

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退法、一增法、

一難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證法。

云何一成法?謂於諸善法能不放逸。

云何一修法?謂常自念身。云何一覺法?謂有漏觸。

云何一滅法?謂是我慢。云何一退法?謂不惡露觀。

云何一增法?謂惡露觀。

云何一難解法?謂無間定。云何一生法?謂有漏解脫。

云何一知法?謂諸眾生皆仰食存。

云何一證法?謂無礙心解脫。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

二退法、二增法、二難解法、二生法、二知法、

二證法。云何二成法?謂知慚、知愧。

云何二修法?謂止與觀。云何二覺法?謂名與色。

云何二滅法?謂無明、愛。云何二退法?謂毀戒、破見。

云何二增法?戒具、見具。

云何二難解法?有因有緣,眾生生垢;有因有緣,眾生得淨。

云何二生法?盡智、無生智。云何二知法?謂是處、

非處。云何二證法?謂明與解脫。 「又有三成法、

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退法、三增法、

三難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證法。

云何三成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耳聞法音,

三者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

無相三昧、無作三昧。云何三覺法?謂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云何三滅法?謂三愛:

欲愛、有愛、無有愛。云何三退法?謂三不善根:

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

云何三增法?謂三善根: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

云何三難解法?謂三難解:賢聖難解、聞法難解、

如來難解。云何三生法?謂三相:息止相、

精進相、捨離相。云何三知法?謂三出要界:

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無色界;

捨離一切諸有為法,彼名為盡。云何三證法?謂三明:

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諸比丘!是為三十法,

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退法、四增法、

四難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證法。

云何四成法?謂四輪法:一者住中國,

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謹慎,四者宿植善本。

云何四修法?謂四念處: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

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

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

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

云何四覺法?謂四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

云何四滅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

「云何四退法?謂四扼:欲扼、有扼、見扼、

無明扼。云何四增法?謂四無扼:無欲扼、

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

云何四難解法?謂有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云何四生法?謂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

云何四知法?謂四辯才:法辯、義辯、辭辯、應辯。

云何四證法?謂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諸比丘!是為四十法,

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五成法、

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退法、五增法、

五難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證法。

云何五成法?謂五滅盡枝:一者信佛.如來.至真,

十號具足;二者無病,身常安隱;

三者質直無有諛諂,直趣如來涅槃徑路;四者專心不亂,

諷誦不忘;五者善於觀察法之起滅,

以賢聖行盡於苦本。云何五修法?謂五根:信根、

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云何五覺法?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云何五滅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眠睡蓋、掉戲蓋、疑蓋。

云何五退法?謂五心礙結:一者比丘疑佛,

疑佛已,則不親近,不親近已,則不恭敬,

是為初心礙結;又比丘於法、於眾、於戒,

有穿漏行、不真正行、為汙染行,不親近戒,

亦不恭敬,是為四心礙結;

又復比丘於梵行人生惡向心,心不喜樂,

以麤惡言而毀罵之,是為五心礙結。云何五增法?謂五喜本:

一悅、二念、三猗、四樂、五定。

「云何五難解法?謂五解脫入:若比丘精勤不懈,樂閑靜處,

專念一心,未解得解,未盡得盡,未安得安。

何謂五?若比丘聞佛說法,或聞梵行者說,

或聞師長說,思惟觀察,分別法義,

心得歡喜,得歡喜已,便得法愛,得法愛已,

身心安隱,身心安隱已,則得禪定,得禪定已,

得如實智,是為初解脫入。於是,比丘聞法歡喜,

受持諷誦,亦復歡喜,為他人說,亦復歡喜,

思惟分別,亦復歡喜,於法得定,亦復如是。

「云何五生法?謂賢聖五智定:

一者修三昧現樂後樂,生內外智。二者賢聖無愛,生內外智。

三者諸佛賢聖之所修行,生內外智。

四者猗寂滅相,獨而無侶,而生內外智。

五者於三昧一心入、一心起,生內外智。

云何五知法?謂五出要界:一者比丘於欲不樂、不念,

亦不親近,但念出要,樂於遠離,親近不怠,

其心調柔,出要離欲,因欲起漏亦盡捨滅,而得解脫,

是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

身見出要,亦復如是。

云何五證法?謂五無學聚:無學戒聚、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

是為五十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

平等說法。 「復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覺法、六滅法、

六退法、六增法、六難解法、六生法、六知法、

六證法。云何六成法?謂六重法:

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

無有諍訟,獨行無雜。云何六?於是,比丘身常行慈,

敬梵行者,住仁愛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

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復次,

比丘口慈、意慈,以法得養及缽中餘,與人共之,

不懷彼此。復次,比丘聖所行戒,不犯不毀,

無有染汙,智者所稱,善具足持,成就定意。

復次,比丘成就賢聖出要,平等盡苦,

正見及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

無有諍訟,獨行不雜。 「云何六修法?謂六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云何六覺法?謂六內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云何六滅法?謂六愛:色愛、聲愛、香、味、觸、法愛。

云何六退法?謂六不敬法:不敬佛、不敬法、

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

云何六增法?謂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

敬定、敬父母。云何六難解法?謂六無上:

見無上、聞無上、利養無上、戒無上、恭敬無上、

念無上。云何六生法?謂六等法:於是,

比丘眼見色無憂無喜,住捨專念,耳聲、鼻香、舌味、

身觸、意法,不喜不憂,住捨專念。

「云何六知法?謂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

更生瞋恚。』餘比丘言:『汝勿作此言,勿謗如來,

如來不作是說,

欲使修慈解脫更生瞋恚者,無有是處。佛言:除瞋恚已,

然後得慈。』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脫,生憎嫉心;

行喜解脫,生憂惱心;行捨解脫,生憎愛心;

行無我行,生狐疑心;行無想行,生眾亂想。』

亦復如是。云何六證法?謂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證,

二者天耳通證,三者知他心通證,

四者宿命通證,五者天眼通證,六者漏盡通證。

是為六十法。諸比丘!如實無虛,如來知已,

平等說法。 「復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覺法、七滅法、

七退法、七增法、七難解法、七生法、七知法、

七證法。云何七成法?謂七財:信財、戒財、慚財、

愧財、聞財、施財、慧財,為七財。

云何七修法?謂七覺意。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

依寂滅、依遠離;修法、修精進、修喜、修猗、

修定、修捨,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

「云何七覺法?謂七識住處:若有眾生,若干種身,

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識住。復有眾生,

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

是二識住。復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

是三識住。復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

是四識住。或有眾生,空處住,是五識住,

或識處住,是六識住。或不用處住,是七識住。

云何七滅法?謂七使法:欲愛使、有愛使、見使、慢使、

瞋恚使、無明使、疑使。 「云何七退法?謂七非法:

是比丘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墮、多忘、無智。

云何七增法?謂七正法:於是,比丘有信、

有慚、有愧、多聞、不懈墮、強記、有智。

云何七難解法?謂七正善法:於是,比丘好義、好法、好知時、

好知足、好自攝、好集眾、好分別人。

云何七生法?謂七想:不淨想、食不淨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云何七知法?謂七勤:勤於戒行、勤滅貪欲、

勤破邪見、勤於多聞、勤於精進、勤於正念、

勤於禪定。云何七證法?謂七漏盡力:於是,

漏盡比丘於一切諸苦、集、滅、味、過、出要,

如實知見。觀欲如火坑,亦如刀劍,知欲見欲,

不貪於欲,心不住欲。漏盡比丘逆順觀察,

如實覺知,如實見已,世間貪嫉、

惡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處,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覺意、

賢聖八道,多修多行。諸比丘!是為七十法,

如實不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覺法、八滅法、八退法、八增法、

八難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證法。

云何八成法?謂八因緣:不得梵行而得智,

得梵行已智增多。云何為八?於是,

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師長,或依智慧梵行者住,

生慚愧心,有愛有敬,是謂初因緣,

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復次,依世尊住,

隨時請問,此法云何?義何所趣?時,

諸尊長即為開演甚深義理,是為二因緣。既聞法已,

身心樂靜,是為三因緣。既樂靜已,

不為遮道無益雜論,彼到眾中,或自說法,或請他說,

猶復不捨賢聖默然,是為四因緣。多聞廣博,

守持不忘,諸法深奧,上中下善,義味諦誠,

梵行具足,聞已入心,見不流動,是為五因緣。

修習精勤,滅惡增善,勉力堪任,不捨斯法,

是為六因緣。有以智慧知起滅法,賢聖所趣,

能盡苦際,是為七因緣。觀五受陰,生相、

滅相,此色、色集、色滅,此受、想、行、識,識集、識滅,

是為八因緣。未得梵行而有智,

得梵行已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謂賢聖八道:正見、正志、

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云何八覺法?謂世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云何八滅法?謂八邪: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

邪念、邪定。云何八退法?謂八懈怠法,

何謂八懈怠?比丘乞食不得食,便作是念:

『我於今日下村乞食不得,身體疲極,

不能堪任坐禪、經行,今宜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

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

是為初懈怠。懈怠比丘得食既足,

復作是念:『我朝入村乞食,得食過足,身體沈重,

不能堪任坐禪、經行,今宜寢息。』

懈怠比丘即便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

未證欲證。懈怠比丘設少執事,便作是念:

『我今日執事,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行,

今宜寢息。』懈怠比丘即便寢息。

懈怠比丘設欲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必有疲極,

今者不得坐禪、經行,當豫臥息。』

懈怠比丘即便臥息。懈怠比丘設少行來,便作是念:

『我朝行來,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行,

我今宜當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

懈怠比丘設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當行,必有疲極,

今者不得坐禪、經行,當豫寢息。』

懈怠比丘即尋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

未證欲證,是為六懈怠比丘。設遇小患,

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篤羸瘦,不能堪任坐禪、

經行,當須寢息。』懈怠比丘即尋寢息,

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

懈怠比丘所患已差,復作是念:『我病差未久,

身體羸瘦,不能堪任坐禪、經行,宜自寢息。』

懈怠比丘即尋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

未獲欲獲、未證欲證。云何八增法?謂八不怠。

「云何八精進?比丘入村乞食,不得食還,

即作是念:『我身體輕便,少於睡眠,

宜可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

於是,比丘即便精進,是為初精進比丘。

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入村,乞食飽滿,氣力充足,

宜勤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

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尋精進。

精進比丘設有執事,便作是念:『我向執事,廢我行道,

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

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尋精進。

精進比丘設欲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廢我行道,

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

於是,比丘即便精進。精進比丘設有行來,

便作是念:『我朝行來,廢我行道,

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

比丘即尋精進。精進比丘設欲行來,

便作是念:『我明當行,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

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

於是比丘即便精進。精進比丘設遇患時,便作是念:

『我得重病或能命終,今宜精進。』未得者得,

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

精進比丘患得小差,復作是念:『我病初差,

或更增動,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經行。』

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

比丘即便精進坐禪、經行,是為八。

「云何八難解法?謂八不閑妨修梵行。云何八?如來.至真出現於世,

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

有人生地獄中,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行。如來.

至真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

而有眾生在畜生中、餓鬼中、長壽天中、邊地無識,

無佛法處,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行。如來.

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

向菩提道,或有眾生生於中國,而有邪見,

懷顛倒心,惡行成就,必入地獄,

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行。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

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

或有眾生生於中國,聾、盲、瘖、啞不得聞法,修行梵行,

是為不閑。如來.至真.等正覺不出世間,

無有能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

而有眾生生於中國,彼諸根具足,堪受聖教,

而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為八不閑。

「云何八生法?謂八大人覺:道當少欲,多欲非道;

道當知足,無厭非道;道當閑靜,樂眾非道;

道當自守,戲笑非道;道當精進,懈怠非道;

道當專念,多忘非道;道當定意,亂意非道;

道當智慧,愚癡非道。云何八知法?謂八除入:

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醜,常觀常念,

是為初除入。內有色想,觀外色無量,若好若醜,

常觀常念,是為二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少,

若好若醜,常觀常念,是為三除入。內無色想,

外觀色無量,若好若醜,常觀常念,

是為四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光、青見,

譬如青蓮華,亦如青波羅[木*奈]衣,純一青色、

青光、青見,作如是想,常觀常念,

是為五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光、黃見,

譬如黃華、黃波羅[木*奈]衣,黃色、黃光、黃見,

常念常觀,作如是想,是為六除入。內無色想,

觀外色赤,赤色、赤光、赤見,譬如赤華、

赤波羅[木*奈]衣,純一赤色、赤光、赤見,常觀常念,作如是想,

是為七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

白光、白見,譬如白華、白波羅[木*奈]衣,純一白色、

白光、白見,常觀常念,作如是想,是為八除入。

「云何八證法?謂八解脫:色觀色,一解脫。

內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

度色想,滅瞋恚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

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

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

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八解脫。諸比丘!

是為八十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覺法、九滅法、九退法、

九增法、九難解法、九生法、九知法、九證法。

云何九成法?謂九淨滅枝法:戒淨滅枝、

心淨滅枝、見淨滅枝、度疑淨滅枝、分別淨滅枝、

道淨滅枝、除淨滅枝、無欲淨滅枝、

解脫淨滅枝。云何九修法?謂九喜本:一喜,二愛,

三悅,四樂,五定,六如實知,七除捨,八無欲,

九解脫。 「云何九覺法?謂九眾生居:或有眾生,

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眾生居。

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

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眾生居。或有眾生,

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眾生居。或有眾生,

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眾生居。或有眾生,

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

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復有眾生,識處住,

是七眾生居。復有眾生,不用處住,

是八眾生居。復有眾生,住有想無想處,是九眾生居。

「云何九滅法?謂九愛本:因愛有求,因求有利,

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

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

云何九退法?謂九惱法:有人已侵惱我,今侵惱我,

當侵惱我;我所愛者,已侵惱,今侵惱,當侵惱;

我所憎者,已愛敬,今愛敬,當愛敬。

云何九增法?謂無惱:彼已侵我,我惱何益?已不生惱,

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愛者,彼已侵惱,

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

我所憎者,彼已愛敬,我惱何益?已不生惱,

今不生惱,當不生惱。

「云何九難解法?謂九梵行: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則梵行不具;

比丘有信、有戒、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

有戒而不多聞,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

有多聞,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

有多聞,不能說法,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

有戒、有多聞,能說法,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

有戒、有多聞,能說法,不能養眾,

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

能養眾,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

能說法、能養眾,不能於大眾中廣演法言,

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

能養眾,能於大眾廣演法言,則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

能在大眾廣演法言,而不得四禪,

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

能養眾,能於大眾廣演法言,又得四禪,

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多聞,能說法、

能養眾,在大眾中廣演法言,又得四禪,

不於八解脫逆順遊行,則梵行不具;

有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

於大眾中廣演法言,具足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

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

能說法、能養眾,在大眾中廣演法言,得四禪,

於八解脫逆順遊行,

然不能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

能養眾,能在大眾廣演法言,成就四禪,

於八解脫逆順遊行,捨有漏成無漏,

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則梵行具足。 「云何九生法?謂九想:不淨想、觀食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無常想、無常苦想、

苦無我想、盡想、無欲想。

云何九知法?謂九異法:生果異、因果異。生觸異、因觸異。生受異、

因受異。生想異、因想異。生集異、因集異。

生欲異、因欲異。生利異、因利異。生求異、因求異。

生煩惱異、因煩惱異。云何九證法?謂九盡:

若入初禪,則聲刺滅。入第二禪,

則覺觀刺滅。入第三禪,則喜刺滅。入第四禪,

則出入息刺滅。入空處,則色想刺滅。入識處,

則空想刺滅。入不用處,則識想刺滅。

入有想無想處,則不用想刺滅。入滅盡定,

則想受刺滅。諸比丘!是為九十法,如實不虛,

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十成法、十修法、

十覺法、十滅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難解法、

十生法、十知法、十證法。

云何十成法?謂十救法: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儀亦具,

見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學戒,

心無傾邪。二者得善知識。三者言語中正,

多所含受。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吝。

五者諸梵行人有所施設,輒往佐助,不以為勞,

難為能為,亦教人為。六者多聞,聞便能持,

未曾有忘。七者精進,滅不善法,增長善法。

八者常自專念,無有他想,憶本善行,

若在目前。九者智慧成就,觀法生滅,

以賢聖律而斷苦本。十者樂於閑居,專念思惟,

於禪中間無有調戲。

「云何十修法?謂十正行: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正定、正解脫、正知。云何十覺法?謂十色入:

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

觸入。云何十滅法?謂十邪行:邪見、邪思、邪語、

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

云何十退法?謂十不善行跡:身殺、盜、婬,口兩舌、

惡罵、妄言、綺語,意貪取、嫉妒、邪見。

云何十增法?謂十善行:身不殺、盜、婬,口不兩舌、惡罵、

妄言、綺語,意不貪取、嫉妒、邪見。

云何十難解法?謂十賢聖居:一者比丘除滅五枝,

二者成就六枝,三者捨一,四者依四,五者滅異諦,

六者勝妙求,七者無濁想,八者身行已立,

九者心解脫,十者慧解脫。

「云何十生法?謂十稱譽處:若比丘自得信已,為他人說,

亦復稱歎諸得信者。自持戒已,為他人說,

亦復稱歎諸持戒者。自少欲已,為他人說,

亦復稱歎諸少欲者。自知足已,為他人說,

亦復稱歎諸知足者。自樂閑靜,為他人說,

亦復稱歎樂閑靜者。自多聞已,為他人說,

亦復稱歎諸多聞者。自精進已,為他人說,

亦復稱歎諸精進者。自專念已,為他人說,

亦復稱歎諸專念者。自得禪定,為他人說,

亦復稱歎得禪定者。自得智慧,為他人說,

亦復稱歎得智慧者。 「云何十知法?謂十滅法:

正見之人能滅邪見,諸緣邪見,起無數惡,亦盡除滅。

諸因正見,生無數善,盡得成就正思、正語、

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

正智之人能滅邪智,諸因邪智,起無數惡,

悉皆除滅;諸因正智,起無數善法,盡得成就。

云何十證法?謂十無學法:無學正見、正思、

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

諸比丘!是為百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

平等說法。」 爾時,舍利弗佛所印可,

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增一經第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微妙法,上中下言,

皆悉真正,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謂一增法也。

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時,

諸比丘受教而聽。佛告比丘:「一增法者,謂一成法、

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證法。

云何一成法?謂不捨善法。云何一修法?謂常自念身。

云何一覺法?謂有漏觸。云何一滅法?謂有我慢。

云何一證法?謂無礙心解脫。 「又有二成法、

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證法。

云何二成法?謂知慚、知愧。云何二修法?謂止與觀。

云何二覺法?謂名與色。云何二滅法?謂無明、

有愛。云何二證法?謂明與解脫。 「又有三成法、

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證法。

云何三成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耳聞法音,

三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

無想三昧、無作三昧。云何三覺法?謂三受:苦受、

樂受、不苦不樂受。云何三滅法?謂三愛:欲愛、

有愛、無有愛。云何三證法?謂三明:宿命智、

天眼智、漏盡智。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

四滅法、四證法。云何四成法?一者住中國,

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謹慎,四者宿殖善本。

云何四修法?住四念處:比丘內身身觀,

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

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身身觀,

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

亦復如是。云何四覺法?謂四食:摶食、觸食、念食、

識食。云何四滅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

見受。云何四證法?謂四沙門果: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又有五成法、

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證法。

云何五成法?謂五滅盡支:一者信佛.如來.至真,

十號具足。二者無病,身常安隱。

三者質直無有諛諂,真趣如來涅槃徑路。四者專心不亂,

諷誦不忘。五者善於觀察法之起滅,

以賢聖行盡於苦本。云何五修法?謂五根:信根、

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覺法?謂五受陰:

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五滅法?謂五蓋:

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戲蓋、疑蓋。

云何五證法?謂五無學聚:無學戒聚、無學定聚、慧聚、

解脫聚、解脫知見聚。 「復有六成法、六修法、

六覺法、六滅法、六證法。

云何六成法?謂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

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云何六?於是,

比丘身常行慈及修梵行,住仁愛心,

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

獨行無雜。復次,比丘口慈、意慈,

以己供養及缽中餘,與人共之,不懷彼此。復次,

比丘聖所行戒,不犯不毀,無有染汙,智者所稱,

善具足持戒,成就賢聖出要,平等盡苦,

正見及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

無有諍訟,獨行不雜。 「云何六修法?謂六念:佛念、

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

云何六覺法?謂六內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云何六滅法?謂六愛:色愛、聲愛,香、味、觸、法愛。

云何六證法?謂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證,二者天耳通證,

三者知他心通證,四者宿命通證,

五者天眼通證,六者漏盡通證。 「復有七成法、七修法、

七覺法、七滅法、七證法。

云何七成法?謂七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惠財,

是為七財。云何七修法?謂七覺意。於是,

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修法、

修精進、修喜、修猗、修定、修捨,依無欲、

依寂滅、依遠離。 「云何七覺法?謂七識住處:

若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

此是初識住。復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

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識住。復有眾生,

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識住。復有眾生,

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識住處。

復有眾生,空處住,是五識住。或識處住,是六識住。

或不用處,是七識住。 「云何七滅法?謂七使法:

欲愛使、有愛使、見使、慢使、瞋恚使、無明使、

疑使。云何七證法?為七漏盡力。於是,

漏盡比丘於一切諸苦、集、滅、味、過、出要,

如實知見,觀欲如火坑,亦如刀劍,知欲見欲,

不貪於欲,心不住欲;於中復善觀察,

如實得知,如實見已,世間貪婬、

惡不善法不起不漏,修四念處,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覺意、

賢聖八道,多修多行。 「復有八成法、八修法、

八覺法、八滅法、八證法。

云何八成法?謂八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云何為八?如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師長,

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慚愧心,有愛有敬,

是為初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

得梵行已智增多。復次,依世尊住,隨時請問:

『此法云何義,何所趣?』尊長即為開演深義,

是為二因緣。既聞法已,身心樂靜,是為三因緣。

不為遮道無益雜論,彼到眾中,或自說法,

或請他說,猶復不捨賢聖默然,是為四因緣。

多聞廣博,守持不忘,諸法深奧,上中下善,

義味誠諦,梵行具足,聞已入心,見不流動,

是為五因緣。修習精勤,滅不善行,善行日增,

勉力堪任,不捨斯法,是為六因緣。

又以智慧知起滅法,賢聖所趣能盡苦際,

是為七因緣。又觀五受陰,生想、滅想,此色,色集、色滅,

此受、想、行、識,識集、識滅,是為八因緣。

未得梵行而有智,已得梵行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謂賢聖八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

正念、正定。云何八覺法?謂世八法:利、衰、毀、譽、

稱、譏、苦、樂。云何八滅法?謂八邪:邪見、邪志、

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云何八證法?謂八解脫:色觀色,一解脫。內無色想,外觀色,

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瞋恚想,

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

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

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

八解脫。 「復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覺法、九滅法、

九證法。云何九成法?謂九淨滅枝法:

戒淨滅枝、心淨滅枝、見淨滅枝、度疑淨滅枝、

分別淨滅枝、道淨滅枝、除淨滅枝、

無欲淨滅枝、解脫淨滅枝。云何九修法?謂九喜本:

一喜,二愛,三悅,四樂,五定,六如實知,七除捨,

八無欲,九解脫。云何九覺法?謂九眾生居:

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

是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

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眾生居。或有眾生,

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眾生居。

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眾生居。

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

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復有眾生,識處住,

是七眾生居。復有眾生,不用處住,

是八眾生居。復有眾生,住有想無想處,是九眾生居。

「云何九滅法?謂九愛本:因愛有求,

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

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

云何九證法?謂九盡:若入初禪,則聲刺滅。入第二禪,

則覺觀刺滅。入第三禪,則喜刺滅。

入第四禪,則出入息刺滅。入空處,則色想刺滅。

入識處,則空想刺滅。入不用處,則識想刺滅。

入有想無想處,則不用想刺滅。入滅盡定,

則想受刺滅。 「復有十成法、十修法、

十覺法、十滅法、十證法。云何十成法?謂十救法:

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儀亦具,

見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學戒,心無傾邪。

二者得善知識。三者言語中正,多所堪忍。

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吝。

五者諸梵行人有所施設,輒往佐助,不以為勞,難為能為,

亦教人為。六者多聞,聞便能持,未曾有忘。

七者精勤,滅不善法,增長善法。八者常自專念,

無有他想,憶本善行,如在目前。

九者智慧成就,觀法生滅,以賢聖律斷於苦本。

十者樂於閑居,專念思惟,於禪中間無有調戲。

「云何十修法?謂十正行:正見、正志、正語、正業、

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

云何十覺法?謂十色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

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

云何十滅法?謂十邪行: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邪解脫、邪智。云何十證法?謂十無學法:

無學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正定、正解脫、正智。諸比丘!此名一增法,

我今為汝等說如是法,吾為如來、

為諸弟子所應作者,皆已備悉,慈愍慇懃,訓誨汝等,

汝等亦宜勤奉行之。諸比丘!

當在閑居樹下空處,精勤坐禪,勿自放恣,今不勉力,

後悔何益?此是我教,勤受持之。」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