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卷十五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五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二二)第三分種德經第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鴦伽國,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間,

止宿瞻婆城伽伽池側。 時,有婆羅門,名曰種德,

住瞻婆城,其城人民眾多,熾盛豐樂,

波斯匿王即封此城與種德婆羅門,以為梵分。

此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

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

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

瞻候吉凶、祭祀儀禮,有五百弟子,

教授不廢。 時,瞻婆城內諸婆羅門、長者、

居士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

從鴦伽國遊行人間,至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

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

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

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

梵行清淨。「如此真人應往覲現,今我寧可往與相見。」

作此言已,即共相率,出瞻婆城,隊隊相隨,

欲往詣佛。 時,種德婆羅門在高臺上,

遙見眾人隊隊相隨,故問侍者:

「彼諸人等以何因緣隊隊相隨?欲何所至?」 侍者白言:

「我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

於鴦伽國遊行人間,至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

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

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

為他人說,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

梵行清淨;此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

居士眾聚相隨,欲往問訊瞿曇沙門耳。」 時,

種德婆羅門即敕侍者:「汝速持我聲,往語諸人:

『卿等小住,須我往至,當共俱詣彼瞿曇所。』」 時,

彼侍者即以種德聲,往語諸人言:「諸人且住,

須我往到,當共俱詣彼瞿曇所。」 時,

諸人報侍者言:「汝速還白婆羅門言:『今正是時,

宜共行也。』」 侍者還白:「諸人已住,言:『今正是時,

宜共行也。』」時,種德婆羅門即便下臺,

至中門立。 時,有餘婆羅門五百人,以少因緣,

先集門下,見種德婆羅門來,皆悉起迎問言:

「大婆羅門!欲何所至?」 種德報言:

「有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鴦伽國遊行人間,

至瞻婆城伽伽池側,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

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

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

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

如是真人宜往覲現,我今欲往至彼相見。」 時,

五百婆羅門即白種德言:「勿往相見,

所以者何?彼應詣此,此不應往。

今大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

若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

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

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相吉凶、祭祀儀禮;成就此法者,

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顏貌端正,得梵色像;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

此不應詣彼。又大婆羅門戒德增上,

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所言柔和,辯才具足,義味清淨;

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為大師,弟子眾多;成就此法者,

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常教授五百婆羅門;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

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四方學者皆來請受,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皆能具答;

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養;

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富有財寶,庫藏盈溢;成就此法者,

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婆羅門智慧明達,所言通利,無有怯弱;成就此法者,

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爾時,

種德告諸婆羅門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我具有此德,

非不有也。汝當聽我說,沙門瞿曇所有功德,

我等應往彼,彼不應來此。

沙門瞿曇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

彼成就此法者,我等應往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顏貌端正,出剎利種;

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生尊貴處,出家為道;成就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光色具足,種姓真正,出家修道;成就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生財富家,有大威力,出家為道;成就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具賢聖戒,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

善於言語柔軟和雅;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為眾導師,弟子眾多;

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永滅欲愛,無有卒暴,憂畏已除,

衣毛不豎,歡喜和悅,見人稱善,善說行報,

不毀餘道;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

恒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禮敬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

為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禮敬供養,亦為梵婆羅門、多利遮婆羅門、

鋸齒婆羅門、首迦摩納都耶子所見供養;

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為諸聲聞弟子之所宗奉,

禮敬供養,亦為諸天、餘鬼神眾之所恭敬,釋種、

俱利、冥寧、跋祇、末餘、酥摩皆悉宗奉;

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授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歸五戒;

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授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等三歸五戒;

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弟子受三自歸五戒,諸天、釋種、

俱利等,皆受三歸五戒;成就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遊行之時,

為一切人恭敬供養;成就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所至城郭聚落,為人供養;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非人、

鬼神不敢觸嬈;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

其處人民皆見光明,聞天樂音;成就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

若欲去時,眾人戀慕,涕泣而送;成就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初出家時,父母涕泣,愛惜戀恨;成就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少壯出家,捨諸飾好、象馬、寶車、五欲、瓔珞;

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若其在家,

當居四天下,統領民物,我等皆屬;成就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明解梵法,能為人說,亦與梵天往返言語;

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三十二相皆悉具足;成就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智慧通達,無有怯弱;成就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此。

彼瞿曇今來至此瞻婆城伽伽池側,於我為尊,又是貴客,宜往親覲。」 時,

五百婆羅門白種德言:「甚奇!甚特!


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彼於諸德中能成一者尚不應來,況今盡具!宜盡相率,共往問訊。」

 種德答言:「汝欲行者,宜知是時。」 時,

種德即嚴駕寶車,

與五百婆羅門及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前後圍遶,詣伽伽池。去池不遠,

自思惟言:「我設問瞿曇,或不可彼意,

彼沙門瞿曇當呵我言:『應如是問,

不應如是問。』眾人聞者,謂我無智,損我名稱。

設沙門瞿曇問我義者,我答或不稱彼意,

彼沙門當呵我言:『應如是答,不應如是答。』

眾人聞者,謂我無智,損我名稱。

設我默然於此還者,眾人當言:『此無所知。』

竟不能至沙門瞿曇所,損我名稱。

若沙門瞿曇問我婆羅門法者,我答瞿曇足合其意耳。」 時,

種德於伽伽池側作是念已,

即便前行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時,

瞻婆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或有禮佛而坐者,

或有問訊而坐者,或有稱名而坐者,

或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眾坐既定,

佛知種德婆羅門心中所念,而告之曰:

「汝所念者,當隨汝願!」佛問種德:

「汝婆羅門成就幾法?所言誠實,能不虛妄。」 爾時,種德默自念言:

「甚奇!甚特!沙門瞿曇有大神力,乃見人心,

如我所念而問我義。」 時,

種德婆羅門端身正坐,四顧大眾,熙怡而笑,方答佛言:

「我婆羅門成就五法,所言至誠,無有虛妄。

云何為五?一者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

不為他人之所輕毀。二者異學三部諷誦通利,

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

又能善於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儀禮。

三者顏貌端正。四者持戒具足。五者智慧通達。

是為五。瞿曇!婆羅門成就此五法,所言誠實,

無有虛妄。」 佛言:「善哉!種德!

頗有婆羅門於五法中捨一成四,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

得名婆羅門耶?」 種德白佛言:「有。

所以者何?瞿曇!

何用生為?若婆羅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

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明察吉凶、

祭祀儀禮,顏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達;

有此四法,則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門。」

 佛告種德:「善哉!善哉!

若於此四法中捨一成三者,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名婆羅門耶?」

 種德報言:「有。所以者何?何用生、

誦為?若婆羅門顏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達;

成此三者,所言真誠,無有虛妄,名婆羅門。」 佛言:

「善哉!善哉!云何?若於三法中捨一成二,

彼亦所言至誠,無有虛妄,名婆羅門耶?」 答曰:「有。

所以者何?何用生、誦及端正為?」 爾時,

五百婆羅門各各舉聲,語種德婆羅門言:

「何故呵止生、誦及與端正,謂為無用?」 爾時,

世尊告五百婆羅門曰:「若種德婆羅門容貌醜陋,

無有種姓,諷誦不利,無有辯才、智慧、善答,

不能與我言者,汝等可語;若種德顏貌端正,

種姓具足,諷誦通利,智慧辯才,善於問答,

足堪與我共論義者,汝等且默,

聽此人語。」 爾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

「唯願瞿曇且小停止!我自以法往訓此人。」 爾時,

種德尋告五百婆羅門曰:「鴦伽摩納今在此眾中,

是我外甥,汝等見不?今諸大眾普共集此,

唯除瞿曇顏貌端正,其餘無及此摩納者;

而此摩納殺生、偷盜、淫逸、無禮、虛妄、欺誑,

以火燒人,斷道為惡。諸婆羅門!

此鴦伽摩納眾惡悉備,然則諷誦、端正,竟何用為?」 時,

五百婆羅門默然不對。種德白佛言:「若持戒具足,

智慧通達,則所言至誠,無有虛妄,

得名婆羅門也。」 佛言:「善哉!善哉!云何?種德!

若於二法中捨一成一,亦所言誠實,無有虛妄,

名婆羅門耶?」 答曰:「不得。所以者何?戒即智慧,

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後所言誠實,

無有虛妄,我說名婆羅門。」 佛言:「善哉!善哉!

如汝所說,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慧,

慧能淨戒。種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須,

左能淨右,右能淨左。此亦如是,有慧則有戒,

有戒則有慧,戒能淨慧,慧能淨戒。婆羅門!戒、

慧具者,我說名比丘。」 爾時,

種德婆羅門白佛言:「云何為戒?」 佛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一一分別。」 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曰:「若如來出現於世,

應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諸天、世人、沙門、

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人說,上中下言,

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若長者、

長者子聞此法者,信心清淨;信心清淨已,作如是觀:

『在家為難,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

今我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彼於異時捨家財業,棄捐親族,

服三法衣,去諸飾好,諷誦毘尼,具足戒律,

捨殺不殺,——乃至心法四禪現得歡樂。

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婆羅門!是為具戒。」 又問:「云何為慧?」 佛言:

「若比丘以三昧心清淨無穢,柔軟調伏,住不動處,

——乃至得三明,除去無明,生於慧明,

滅於闇冥,生大法光,出漏盡智。

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婆羅門!

是為智慧具足。」 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言:

「今我歸依佛、法、聖眾,

唯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

不飲酒。」 時,種德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佛說長阿含第三分究羅檀頭經第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俱薩羅國,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間,

至俱薩羅佉[少/兔]婆提婆羅門村北,止宿尸舍婆林中。 時,

有婆羅門名究羅檀頭,止佉[少/兔]婆提村,

其村豐樂,人民熾盛,園觀浴池,樹木清涼,

波斯匿王即封此村與究羅檀頭婆羅門,

以為梵分。此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

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

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

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候吉凶、祭祀儀禮,

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時,婆羅門欲設大祀,

辦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犢、五百牸犢、五百羖羊、

五百羯羊,欲以供祀。 時,

佉[少/兔]婆提村諸婆羅門、長者、居士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

從俱薩羅國人間遊行,

至佉[少/兔]婆提村北尸舍林止,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

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

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

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此真人,

應往覲現,今我等寧可往共相見。」作此語已,

即便相率,出佉[少/兔]婆提村,隊隊相隨,

欲詣佛所。 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在高樓上,

遙見眾人隊隊相隨,顧問侍者:「彼諸人等,

以何因緣隊隊相隨?欲何所至?」 侍者白言:

「我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

於俱薩羅國遊行人間,詣佉[少/兔]婆提村北尸舍婆林中止,

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

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

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

義味具足,梵行清淨。此村諸婆羅門、長者、

居士眾聚相隨,欲往問訊沙門瞿曇耳。」 時,

究羅檀頭婆羅門即敕侍者:「汝速持我聲,

往語諸人言:『卿等小住,須待我往,

當共俱詣沙門瞿曇。』」 時,彼侍者即承教命,往語諸人言:

「且住!須我往到,當共俱詣沙門瞿曇所。」

 諸人報使者言:「汝速還白婆羅門:『今正是時,

宜共行也。』」 侍者還白,諸人已住,言:

「今正是時,宜共行也。」時,婆羅門即便下樓,

出中門立。 時,有餘婆羅門五百人在中門外坐,

助究羅檀頭施設大祀,見究羅檀頭,

皆悉起迎問言:「大婆羅門!欲何所至?」 報言:

「我聞有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

於俱薩羅國人間遊行,詣佉[少/兔]婆提村北尸舍婆林,

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

於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

為人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

梵行清淨。如此真人,宜往覲現。諸婆羅門!

我又聞瞿曇知三種祭祀、十六祀具,

今我眾中先學舊識所不能知,我今欲大祭祀,

牛羊已備,欲詣瞿曇問三種祭祀、十六祀具,

我等得此祭祀法已,功德具足,名稱遠聞。」 時,

五百婆羅門白究羅檀頭言:「大師勿往,

所以者何?彼應來此,此不應往。

大師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若成此法者,

彼應來此,此不應詣彼。」 又言:

「大師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

世典幽微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相吉凶、

祭祀儀禮,成此法者,彼應詣此,

此不應詣彼。又大師顏貌端正,得梵色像,

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

此不應詣彼。又大師所言柔和,辯才具足,

義味清淨,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為眾導首,弟子眾多,成此法者,

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常教授五百婆羅門,成此法者,彼應詣此,

此不應詣彼。又大師四方學者皆來請受,

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此法者,彼應詣此,

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養,成此法者,彼應詣此,

此不應詣彼。又大師富有財寶,庫藏盈溢,

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智慧明達,所言通利,無有怯弱,成此法者,

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大師若具足此十一法,

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時,究羅檀頭言:

「如是,如是,如汝等言。我實有此德,非不有也,

汝當復聽我說,沙門瞿曇所成功德,

我等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沙門瞿曇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

彼成此法者,我等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顏貌端正,出剎利種,成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生尊貴家,出家為道,

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

又沙門瞿曇光明具足,種姓真正,出家修道,

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生財富家,有大威力,出家修道,成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具賢聖戒,

智慧成就,成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善於言語,柔軟和雅,

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為眾導師,弟子眾多,成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永滅欲愛,無有卒暴,

憂畏已除,衣毛不豎,歡喜和悅,見人稱善,

善說行報,不毀餘道,成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常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禮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為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禮敬供養,亦為梵婆羅門、

多利遮婆羅門、種德婆羅門、首伽摩納兜耶子恭敬供養,

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為諸聲聞弟子之所宗奉禮敬供養,

亦為諸天及諸鬼神之所恭敬,釋種、俱梨、

冥寧、跋祇、末羅、蘇摩皆悉宗奉,成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等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弟子受三歸五戒,

諸天、釋種、俱梨等,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所遊行處,為一切人恭敬供養,成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城郭村邑,

無不傾動恭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非人、

鬼神不敢觸嬈,成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

其處人民皆見光明,聞天樂音,成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若欲去時,

眾人戀慕,涕泣而送,成此法者,我應詣彼,

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初出家時,

父母宗親涕泣戀恨,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少壯出家,捨諸飾好、象馬、寶車、

五欲、瓔珞,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捨轉輪王位,出家修道,

若其在家,王四天下,統領民物,我等皆屬,

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明解梵法,能為人說,亦與梵天往返語言,

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明解三種祭祀、十六祀具,

我等宿舊所不能知,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三十二相具足,成此法者,

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智慧通達,

無有怯弱,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彼瞿曇來至此佉[少/兔]婆提村,於我為尊,

又是貴客,宜往覲現。」 時,

五百婆羅門白究羅檀頭言:「甚奇!甚特!

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使瞿曇於諸德中成就一者,尚不應來,

況今盡具?宜盡相率,共往問訊。」 究羅檀頭言:

「欲行者,宜知是時。」 時,婆羅門即嚴駕寶車,

與五百婆羅門及佉[少/兔]婆提諸婆羅門長者、

居士,前後圍遶,詣尸舍婆林,到已下車,

步進至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時,諸婆羅門、長者,

居士,或有禮佛而坐者,或問訊而坐者,

或有稱名而坐者,或有叉手向佛而坐者,

或有默然而坐者。眾坐已定,

究羅檀頭白佛言:「欲有所問,若有閑暇得見聽者,

乃敢請問。」 佛言:「隨意所問。」 時,婆羅門白佛言:

「我聞瞿曇明解三種祭祀及十六種祭具,

我等先宿耆舊所不能知,

我等今者欲為大祭祀,已辦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犢、

五百牸犢、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祭祀,

今日顧來,問三祭法及十六祭具,

若得成此祀者,得大果報,名稱遠聞,天人所敬。」 爾時,

世尊告究羅檀頭婆羅門曰:「汝今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婆羅門言:「唯然。瞿曇!

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究羅檀頭曰:

「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剎利王,水澆頭種,欲設大祀,

集婆羅門大臣而告之曰:

『我今大有財寶具足,五欲自恣,年已朽邁,士眾強盛,

無有怯弱,庫藏盈溢。今欲設大祀,

汝等說祀法斯何所須?』時,彼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大王!

如王所言,國富兵強,庫藏盈溢。

但諸民物多懷惡心,習諸非法,若於此時而為祀者,

不成祀法,如遣盜逐盜,則不成使。大王!

勿作是念言,此是我民,能伐能殺,能呵能止。

諸近王者當給其所須,

諸治生者當給其財寶,諸修田業者當給其牛犢、種子,

使彼各各自營。王不逼迫於民,則民人安隱,

養育子孫,共相娛樂。』」 佛告究羅檀頭:「時,

王聞諸臣語已,諸親近者給其衣食,

諸有商賈給其財寶,修農田者給牛、種子。

是時人民各各自營,不相侵惱,養育子孫,共相娛樂。」

 佛言:「時,王復召諸臣語言:『我國富兵強,

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無所乏,養育子孫,

共相娛樂。我今欲設大祀,汝說祀法悉何所須?』

諸臣白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國富兵強,

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其無乏,養育子孫,

共相娛樂。王欲祀者,可語宮內使知。』時,

王即如臣言,入語宮內:『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

多有財寶,欲設大祀。』時,諸夫人尋白王言:

『如是,如是,如大王言。國富兵強,庫藏盈溢,

多有珍寶,欲設大祀,今正是時。』

王出報諸臣言:『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

使其無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今欲大祀,

已語宮內,汝盡語我,斯須何物?』」 「時,

諸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如王所說。欲設大祀,

已語宮內,而未語太子、皇子、大臣、將士,

王當語之。』時,王聞諸臣語已,即語太子、皇子、

群臣、將士言:『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

欲設大祀。』時,太子、皇子及諸群臣、將士即白王言:

『如是,如是,大王!今國富兵強,庫藏盈溢,

欲設祀者,今正是時。』時,王復告大臣曰:

『我國富兵強,多有財寶,欲設大祀。已語宮內、

太子、皇子,乃至將士,今欲大祀,斯何所須?』

諸臣白王:『如大王言,欲設祀者,今正是時。』

王聞語已,即於城東起新堂舍,王入新舍,

被鹿皮衣,以香酥油塗摩其身,

又以鹿角戴之頭上,牛屎塗地,坐臥其上,及第一夫人、

婆羅門、大臣,選一黃牸牛,一乳王食,

一乳夫人食,一乳大臣食,一乳供養大眾,餘與犢子。

時,王成就八法,大臣成就四法。」

「云何王成就八法?彼剎利王七世以來父母真正,

不為他人所見輕毀,是為成就初法。

彼王顏貌端正,剎利種族,是為二法。彼王戒德增盛,

智慧具足,是為三法。彼王習種種技術,乘象、

馬車、刀牟、弓矢、戰鬥之法,無不具知,

是為四法。彼王有大威力,攝諸小王,無不靡伏,

是為五法。彼王善於言語,所說柔軟,

義味具足,是為六法。彼王多有財寶,庫藏盈溢,

是為七法。彼王智謀勇果,無復怯弱,

是為八法。彼剎利種王,成此八法。」

「云何大臣成就四法?彼婆羅門大臣七世以來父母真正,

不為他人所見輕毀,是為初法。復次,

彼大臣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

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

瞻察吉凶、祭祀儀禮,是為二法。復次,

大臣善於言語,所說柔和,義味具足,是為三法。復次,

大臣智謀勇果,無有怯弱,

凡祭祀法無不解知,是為四法。時,彼王成就八法,

婆羅門大臣成就四法,彼王有四援助、三祭祀法、

十六祀具。」 「時,婆羅門大臣於彼新舍,

以十六事開解王意,除王疑想。

云何十六?大臣白王,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為大祀,

而七世以來父母不正,常為他人所見輕毀。』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或有人言:

『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顏貌醜陋,非剎利種。』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顏貌端正,剎利種族。或有人言:

『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無增上戒,智慧不具。』設有此言,

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戒德增上,智慧具足。

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為大祀,

而不善諸術,乘象、馬車、種種兵法不能解知。』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諸技術,

戰陣兵法,無不解知。或有人言:『王欲為大祀,

而無大威力攝諸小王。』設有是言,

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有大威力,攝諸小王。」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善於言語,所說麤獷,

義味不具。』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善於言語,所說柔軟,義味具足。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無多財寶。』設有是言,

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庫藏盈溢,多有財寶。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無智謀,志意怯弱。』

設有是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智謀勇果,無有怯弱。或有人言:『王欲大祀,

不語宮內。』設有是語,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宮內。或有人言:『王欲大祀,

而不語太子、皇子。』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太子、皇子。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不語群臣。』設有此言,

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大祀,先語群臣。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語將士。』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將士。」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

而婆羅門大臣七世以來父母不正,常為他人之所輕毀。』設有是語,

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我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所見輕毀。或有人言:

『王欲大祀,而大臣於異學三部諷誦不利,

種種經書不能分別,世典幽微亦不綜練,

不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

設有此言,不能污王,

所以者何?我於三部異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

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察吉凶、

祭祀儀禮。或有人言:『王欲大祀,

而大臣不善言語,所說麤獷,義味不具。』設有此言,

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善言語,所說柔和,

義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

而大臣智謀不具,志意怯弱,不解祀法。』設有是言,

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智謀勇果,無有怯弱,

凡祭祀法,無不解知。」 佛告究羅檀頭:

「彼王於十六處有疑,而彼大臣以十六事開解王意。」

佛言:「時,大臣於彼新舍,

以十事行示教利喜於王。云何為十?大臣言:『王祭祀時,

諸有殺生、不殺生來集會者,平等施與,

若有殺生而來者,亦施與,彼自當知,不殺而來者,

亦施與,為是故施,如是心施。若復有偷盜、邪婬、

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

邪見來在會者,亦施與,彼自當知,若有不盜,

乃至正見來者,亦施與,為是故施,如是心施。』」

 佛告婆羅門:「彼大臣以此十行示教利喜。」

 又告婆羅門:「時,彼剎利王於彼新舍生三悔心,

大臣滅之。云何為三?王生悔言:『我今大祀,

已為大祀、當為大祀、今為大祀,多損財寶,

起此三心,而懷悔恨。』大臣語言:

『王已為大祀,已施、當施、今施,於此福祀不宜生悔。』

是為王入新舍生三悔心,大臣滅之。」

 佛告婆羅門:「爾時,剎利王水澆頭種,

以十五日月滿時出彼新舍,於舍前露地然大火[卄/積],

手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言:『與,與。』時,

彼王夫人聞王以十五日月滿時出新舍,

於舍前然大火[卄/積],手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言:『與,與。』

彼夫人、婇女多持財寶,來詣王所,而白王言:

『此諸雜寶,助王為祀。』婆羅門!

彼王尋告夫人、婇女言:『止!止!汝便為供養已,

我自大有財寶,足以祭祀。』諸夫人、婇女自生念言:

『我等不宜將此寶物還於宮中,

若王於東方設大祀時,當用佐助。』婆羅門!

其後王於東方設大祀時,夫人、

婇女即以此寶物助設大祀。」 「時,太子、

皇子聞王十五日月滿時出新舍,於舍前然大火[卄/積],

手執油瓶注於火上,唱言:『與,與。』彼太子、皇子多持財寶,

來詣王所,白王言:『以此寶物,助王大祀。』王言:『止!

止!汝便為供養已,我自大有財寶,

足已祭祀。』諸太子、皇子自生念言:

『我等不宜持此寶物還也,王若於南方設大祀者,

當以佐助。』如是大臣持寶物來:

『願已助王祭祀西方。』將士持寶物來:『願已助王祭祀北方。』」

 佛告婆羅門:「彼王大祭祀時,不殺牛、

羊及諸眾生,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以為祭祀。」

佛告婆羅門:「彼剎利王為大祀時,初喜、

中喜,後亦喜,此為成辦祭祀之法。」

 佛告婆羅門:「彼剎利王為大祀已,剃除鬚髮,

服三法衣,出家為道,修四無量心,身壞命終,

生梵天上。時,王夫人為大施已,亦復除髮,

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壞命終,

生梵天上。婆羅門大臣教王四方祭祀已,

亦為大施,然後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行四梵行,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佛告婆羅門:

「時,王為三祭祀法、十六祀具,而成大祀,

於汝意云何?」 時,究羅檀頭聞佛言已,

默然不對。時,五百婆羅門語究羅檀頭言:

「沙門瞿曇所言微妙,大師何故默然不答?」

 究羅檀頭答言:「沙門瞿曇所說微妙,我非不然可,

所以默然者。自思惟耳,沙門瞿曇說此事,

不言從他聞,我默思惟:

『沙門瞿曇將無是彼剎利王耶?或是彼婆羅門大臣耶?』」 爾時,

世尊告究羅檀頭曰:「善哉!善哉!汝觀如來,

正得其宜。是時,剎利王為大祀者,

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即吾身是也,我於爾時極大施慧。」

究羅檀頭白佛言:

「齊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得大果報,復有勝者耶?」 佛言:「有。」 問曰:

「何者是?」 佛言:「於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

若能常供養眾僧,使不斷者,功德勝彼。」 又問:

「於三祭祀及十六祀具,

若能常供養眾僧使不斷者,為此功德最勝,復有勝者耶?」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

「若以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養眾僧使不斷者,

不如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此施最勝。」 又問:

「為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養眾僧使不斷絕,

及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為此福最勝,

復有勝者耶?」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

「若為三種祭祀、十六祀具,供養眾僧使不斷絕,

及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不如起歡喜心,

口自發言:『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此福最勝。」

又問:「齊此三歸,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以歡喜心受、

行五戒,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此福最勝。」 又問:「齊此三祀,至於五戒,

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能以慈心念一切眾生,

如搆牛乳頃,其福最勝。」 又問:「齊此三祀,至於慈心,

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

有人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眾德悉備,

乃至具足三明,滅諸癡冥,具足慧明,

所以者何?以不放逸、樂閑靜故,此福最勝。」

 究羅檀頭又白佛言:「瞿曇!我為祭祀,具諸牛羊各五百頭,

今盡放捨,任其自遊隨逐水草。我今歸依佛,

歸依法,歸依僧,

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以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

不飲酒,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時受我請。」爾時,

世尊默然受之。 時,

婆羅門見佛默然受請已,即起禮佛,繞三匝而去,

還家供辦種種餚膳。明日時到,爾時,世尊著衣持缽,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詣婆羅門舍,

就座而坐。時婆羅門手自斟酌,供佛及僧,

食訖去缽,行澡水畢,

佛為婆羅門而作頌曰:

「祭祀火為上,  諷誦詩為上,

人中王為上,  眾流海為上,

星中月為上,  光明日為上,

上下及四方,  諸有所生物,

天及世間人,  唯佛為最上,

欲求大福者,  當供養三寶。」

爾時,

究羅檀頭婆羅門即取一小座於佛前坐。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

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上漏為礙,

出要為上,分布顯示諸清淨行。爾時,

世尊觀彼婆羅門志意柔軟,陰蓋輕微,易可調伏,

如諸佛常法,為說苦諦,分別顯示,說集聖諦、

集滅聖諦、出要聖諦。時,

究羅檀頭婆羅門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猶如淨潔白疊,

易為受染,檀頭婆羅門亦復如是,

見法得法,獲果定住,不由他信,得無所畏,

而白佛言:「我今重再三歸依佛、法、聖眾,

願佛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

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重白佛言:

「唯願世尊更受我七日請。」爾時,世尊默然受之。時,

婆羅門即於七日中,手自斟酌,供佛及僧,

過七日已,世尊遊行人間。 佛去未久,時,

究羅檀頭婆羅門得病命終。時,

眾多比丘聞究羅檀頭供養佛七日,佛去未久,得病命終,

即自念言:「彼人命終,當何所趣?」時,

諸比丘詣世尊所,頭面禮足,於一面坐。

「彼究羅檀頭今者命終,當生何所?」 佛告諸比丘:

「彼人淨修梵行,法法成就,亦不於法有所觸嬈,

以斷五下分結,於彼現般涅槃,不來此世。」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