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曇毘婆沙論/卷042

目錄 阿毘曇毘婆沙論
◀上一卷 卷42 下一卷▶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二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六 ◎問曰。此中何者是欲。何者是惡不善法。答曰。資生欲是欲。煩惱欲是惡不善法。復次欲是五欲。惡不善法是五蓋。復次欲是欲愛使。惡不善法是餘煩惱。復次欲是欲覺。惡不善法是恚覺害覺。復次欲是欲界。惡不善法是恚界害界。復次欲是欲想。惡不善法是恚想害想。有覺有觀者。與覺俱故名有覺。與觀俱故名有觀。離生者。問曰。如上地離清淨妙好。何故但說初禪離。不說上地離。答曰。說始以顯終故。世尊或說始以明終。或說終以明始。說始以明終者。如此中說。說終以明始者。如說何處受身。不自害命。不害他命。佛告舍利弗。非想非非想處天受身。不自害命。亦不害他命。如始終初入已度方便畢竟亦如是。復次以此離初入初得故。復次初禪離從離生。從初禪定心生。如因陸生故名陸生。因水生故名水生。彼亦如是。因離生故名離生。復次初禪離。為二種無漏所守護。二種者謂未至中間。復次初禪離。是上地離方便所依門。復次初禪離。能生養增廣上地離。復次初禪離。是上地離因根本有。集緣生起處。復次初禪離。對非離法故。欲界非離法。誰是近對治。謂初禪離是。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欲界有覺觀有識身有尊卑有眷屬。初禪亦爾。或謂欲界有如是過故非離欲。初禪亦有如是過故非離欲。令此疑得決定故。說初禪有離。復次欲令行者心歡喜故。行者離欲惡不善法。起初禪離。生大歡喜。勝於後時。起上地離。猶如飢人初得蔬食。勝於後時得好美食。復次以初。禪能起諸離現在前。復次以依初禪。能令三種行人。入正決定。得果離欲盡漏。三種行人者。謂具縛。離欲。漸離欲人。復次以依初禪故。令三種信解脫。轉根作見到。三種信解脫者。謂次第漸離欲。離欲人。復次以初禪離能對治三界。復次以初禪有得四沙門果道有九斷智果道有七覺枝八道枝。是三十七助道法。有七種修道。有苦根憂根無慚無愧男根女根婬欲摶食愛五蓋五欲對治法。復次以初禪是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對治法。以如是等事故。佛經說初禪是離喜樂者。喜是喜根。樂是猗樂。復次喜是受陰攝。樂是行陰攝。入初禪者。若得成就初禪善五陰。是名入初禪。已滅覺觀。乃至廣說。問曰。如離初禪欲。盡滅初禪法。何故佛但說滅覺觀耶。答曰。如佛說滅覺觀。當知已說滅初禪法。復次以覺觀難斷難除難過故。復次以此法是重多諸過患。復次此法離初禪愛。多作留難。令離欲法不相續。如守門人。不令他入。彼亦如是。復次行者為對治此法故。修二禪定道。復次行者憎惡此法故。盡離初禪。復次此法上地所無不行故。以如是等事故。佛說滅於覺觀生內信者。內是心。信是信根。心信此法故名內信。尊者和須蜜說曰。覺觀擾亂定心。覺觀若滅。心則清淨。故名內淨。如水不波浪時名為澄清。彼亦如是。染污喜。令定心濁。彼若滅心則清淨。譬如濁水澄清則名為淨。尊者達摩多羅說曰。行者入第二禪時。於彼禪心。則寬博信樂。堪忍久住。樂觀彼法。心不移動。住於一處。有是處所。有是體性。我得第二禪心。住一處者。心唯行一門中故。欲界心行於六門。初禪心行於四門。第二禪心行於一門。故言心住一處。無覺無觀者。覺觀已滅故。定生者。問曰。如初禪亦有定。何故第二禪說定。初禪不說耶。答曰。以二禪定明淨勝妙勝初禪定。復次二禪中定從定生。定所長養定後現在前。定者謂初禪。初禪定是初定。從不定心後現在前。不定心者。謂欲界心。復次初禪有定不定。心有內向心。有外向心。或緣外法。或緣內法。第二禪唯定唯內向心。唯緣內法。復次以第二禪滅聲根本。聲根本者是覺觀。如說有覺觀者。能出語聲。非無覺觀。第二禪中。無有是事。復次第二禪說是賢聖默然法。如佛告目犍連。汝莫輕蔑第二禪。此是賢聖默然法。以如是事故。說二禪定。不說初禪。喜樂者。喜是喜根。樂是猗樂。復次喜是受陰攝。樂是行陰攝。入第二禪者。若得成就第二禪善五陰。名入第二禪。離喜住捨。乃至廣說問曰。如離二禪欲時。盡離第二禪法。何故世尊獨說離喜。答曰。如佛說離喜。當知已說離二禪法。復次以喜難斷難除難過故。復次以喜是重多諸過患故復次此法離二禪愛時。多作留難。令離欲法不相續。如守門人不令他入。彼亦如是。復次行者為對治此法故。修三禪定道。復次行者憎惡此法故。盡離二禪。復次此法上地所無不行故。以如是等事故。佛說離喜住捨。有念慧身受樂者。身者是意身。復次若說意受樂。令四大身亦受樂。是賢聖所說應捨者。所說為他。應捨者是自身。問曰。如一切地盡是賢聖所說應捨。何故佛獨說。第三禪應捨。答曰。以第三禪道多諸留難。有自地留難。亦有他地留難。他地道留難者。第二禪喜漂沒輕躁。猶如羅剎令行者於離二禪欲法。而便衰退。自地道留難者第三禪地。有一切生死中最勝樂。行者生貪著故。不求上地離欲法。是故說道者。為初行人。說留難處。第三禪道多諸留難。謂第二禪喜。汝等應修正念。離第二禪欲時。莫為喜所漂沒。自地留難者。謂一切生死中最勝樂。汝等應以正慧除去貪著。應求上地離欲法。譬如商人。為諸新學商人不知方土過患者。說留難事。此城中多諸婬女聚博飲酒欺誑之處。汝等應遠離之。勿令他欺劫奪財物永盡。彼亦如是。住念樂入第三禪者。若得成就第三禪善五陰。是名入第三禪斷樂。乃至廣說。問曰。離第三禪欲時。盡斷第三禪諸法。何故唯說斷樂。答曰。如佛說斷樂。當知已說斷第三禪法。復次以樂難斷難除難過故。復次以樂是重多諸過患故。此復次樂離第三禪愛時。多作留難。令離欲法不相續。如守門人。不令他入。彼亦如是。復次行者為對治此法故。修第四禪定道。復次行者憎惡此法故。盡離第三禪。復次此法上地所無不行故。以如是等事故。佛說斷樂斷苦者。問曰。離欲界欲時。行者已斷苦根。何故離三禪欲時。言斷苦耶。答曰。此中說已斷名斷。說遠名近。如已來名來。如說大王從何處來。彼已來名來。此中說已來名來。餘廣說如上。此亦如是。已斷名斷。遠名為近。復次此中說雙法畢竟斷故。苦樂是雙。離欲愛時。雖斷苦樂。而樂不畢竟斷。離第三禪欲。畢竟斷樂。復次斷樂者。是第三禪樂。斷苦者是彼相應心心數法。復次斷樂者。是第三禪。斷苦者是第三禪。出入息。賢聖以出入息作苦想。甚於凡夫受阿毘地獄苦。復次斷樂者。是第三禪樂。斷苦者亦是樂根。如說無常故苦先滅。憂喜者。離欲愛時滅憂根。離二禪欲時滅喜根。故說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者。說不苦不樂。受捨者說行捨淨念者。問曰。下地無漏念亦是淨。何故說第四禪念是淨耶。答曰。第四禪念。以無八事故名淨。謂無苦無樂憂喜覺觀出入息。復次彼念無內外留難故。下三禪中。有內外留難。初禪內留難者。有如火覺觀。外留難者。為火所燒。第二禪內留難者。有如水喜。外留難者為水所漂。第三禪內留難者。有如風出入息。外留難者。為風所散。第四禪無內外留難。復次以第四禪念不忘失故。三禪為災所及念有忘失。第四禪念不為災所及故。無有忘失。復次無煩惱及患故。或有念無煩惱。有患有念。無患有煩惱。有念無煩惱。無患有念。有煩惱有患。無煩惱有患者。三禪中無漏念。無患有煩惱者。第四禪中有漏念。無煩惱無患者。第四禪無漏念。有患有煩惱者。三禪中有漏念。及欲界念。復次以依所依清淨故。第四禪所依身明淨。猶如燈光。如所依明淨故。彼念亦明淨。復次第四禪。是滿足依。諸依中最勝地。是到彼岸法。復次第四禪是中依。猶如齊上有三地。無漏下有三地無漏。復次第四禪是遍依不動定。復次以第四禪有二事廣。一處所廣。二善根廣。復次第四禪處。恒河沙諸菩薩等。得正決定。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菩薩盡依第四禪得正決定。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以三種行人盡依第四禪入正決定得果盡漏。三種行人者。謂佛辟支佛聲聞。復次以第四禪四大最勝形色最勝故。復次以第四禪中念前世智。從欲界至第四禪。盡能緣以如是等事故。佛說第四禪念名淨。入第四禪者。若得成就第四禪善五陰。是名入第四禪。

佛經說憂根以初禪滅。苦根以第二禪滅。問曰。二根俱離欲時滅。佛何故說憂根以初禪滅苦根以第二禪滅耶。答曰。佛說過對治法。離欲界欲時。雖斷苦彼對治不名過。若離對治初禪欲時。彼對治名過。誰是彼對治。答曰。初禪是。復次此中說性過。離欲愛時。雖斷苦根。不過其性。誰是其性。答曰。識身是。復次此中說過所依。離欲愛時。雖斷苦根。不過所依。離初禪欲時。過其所依。誰是所依。答曰。識身是。復次此中說覺觀是苦。賢聖於覺觀作苦想。甚於眾生受地獄苦。

佛經說均陀當知此勝四心數法定受現法樂。行禪比丘。應知入知起。均陀當知。此四無色寂靜解脫。行禪比丘。應當為他解說。問曰。何故說禪言知。說無色言應當為他解說耶。答曰。以禪是麁現見了了法。行禪者。從禪起。復欲入禪。佛作是說。若欲入者。隨意復入無色定。微細不現見不了了。行禪者從無色定起。不欲復入。佛作是說。若不欲復入者。出定入定之法。應為他人而解說之。莫忘失此法。

復次禪有種種不相似法故。行禪者從禪出已。復還欲入。佛作是說。若欲入者。隨意而入。無色定無有種種不相似法。行禪者。出已不欲復入。是故佛作是說。若不欲入者。出定入定之法。應為他人解說。莫忘失此法。復次禪中有多諸功德善利故。行禪者出已復還欲入。是故佛作是說。若欲入者。隨意而入。無色定無多功德善利。行禪者從彼定出。不欲復入。是故佛作是說。若不欲入者。應當為他人解說。莫忘失此法。復次禪遍照法。能緣自地。亦緣上下地。行禪者出已復還欲入。佛作是說。若欲入者。隨意而入。無色定非遍照法。能緣自地。亦緣上地。不能緣下地。行禪者從彼定起已。不欲復入。是故佛作是說。若不欲入者。應為他人而解說之。莫忘失此法。佛經說四禪有四善利。四無色定有一善利。問曰。佛何故說四禪有四善利說四無色有一善利耶。答曰。先所說諸答此中應廣說。更有二不同。答曰。一以禪有三種。謂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故有四善利。無色定。唯無覺無觀。故有一善利。二以禪有種種根。為喜根樂根捨根。故有四善利。無色定無種種根。唯一捨根故。有一善利。問曰。禪善利有何差別。答曰。名即差別。是名為禪是名善利。復次禪三種。善染污不隱沒無記。善利唯善。復次禪有漏無漏。善利唯無漏。復次禪是色界繫不繫。善利唯不繫。復次禪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善利唯學無學。復次禪是見道斷修道斷無斷善利唯無斷。禪善利。是謂差別。

佛經說四禪是床座。問曰。何故佛說四禪是床座。答曰。以是高攝故。高者高於欲界。攝者攝諸善法。復次為諸聖人疲厭生死道示其座處故。如道行疲厭坐於床座則得休息。如是諸聖疲厭生死道。坐於四禪床座。則得休息。

◎ ◎佛經說四禪是涼風。問曰。何故佛說四禪是涼風。答曰。能除止煩惱業熱故。以初禪涼。止欲界煩惱業熱。以第二禪涼。止初禪熱。以第三禪涼。止第二禪熱。以第四禪涼。止第三禪熱。

佛經說四禪是食。問曰。何故佛經說四禪是食。答曰。為滿法身故。如村落中所有飲食送向城者。皆為長養城中諸人身故。如是禪中所有善根。皆為長養法身故。

佛經說婆羅門當知第四禪是畢竟道。問曰。何故佛捨三禪。說第四禪是畢竟道。答曰。彼婆羅門。聞佛有一切知見。復聞如來以第四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第四禪是畢竟道便作是念。若沙門瞿曇。說第四禪是畢竟道者。必定有一切知見。便詣佛所。到已問如是義。佛知彼心所念。便捨三禪說四禪是畢竟道。彼人聞已。生決定心。必有一切知見。婆羅門是亦名如來所行。亦名如來現行法。譬如野象。於夏中時。見地生青茂華草及諸池水。心生欣踴。以牙掘地。然後安足。如來亦爾。亦以四禪行捨。掘所知地。而安智足。如來道者。是住舍摩陀。如來所行者。是住毘婆舍那。如來現行法者。是二俱住。

佛經說四禪是樂住。問曰。何故佛說四禪是樂住耶。答曰。以易生樂故。根本禪以易生故是樂。諸邊及無色定。以難生故是苦。有何難生耶。答曰。為欲界煩惱業所縛故。未至禪難生現在前。如人牢固反繫其手多用功力。然後自解。如是為欲界煩惱所繫縛故。多用功力。生彼地道現在前。或有以不淨觀起彼地道現在前。或有以阿那波那念者以不淨觀者。或於十年十二年中修白骨想。或有能起彼地者。或有不能者。以阿那波那念者。或十年十二年中。常數出入息。或有能起彼地現在前者。或不能者。已斷欲愛。不多用功力。起初禪現在前。異心滅。起異心現在前。麁心滅。起細心現在前。與覺俱心滅。起與觀俱心現在前。如人以木折木。多用功力。然後乃折。如是初禪異心滅。異心現在前。麁心滅。細心現在前。與覺俱心滅。與觀俱心現在前。多用功力。亦復如是。若離初禪欲。不多用功力。起第二禪現在前。離第二禪欲。起第三禪現在前。離第三禪欲。起第四禪現在前。亦復如是。問曰。若離第四禪欲。起空處現在前。亦不多用功力。

何故不名樂道。答曰。以無色定微細故或有說。無無色定。如梨毘婆居士。往詣尊者阿難所。作如是說。我是在家之人。長夜樂著色聲香味觸。聞說無色定。心生怖畏。如臨深坑。云何眾生。而無有色。復次以行時樂故。譬如二人俱欲至一方。一從陸道。二從水道。雖俱到一方。從水道行者樂。從陸道行者苦。如是無邊眾生。得離欲時。或依根本禪。或依諸邊及無色定。雖俱得離欲。依根本禪者樂。依諸邊無色定者苦。復次苦處所有二種樂。謂受樂猗樂。三禪中有二種樂。第四禪中。雖無受樂。廣有猗樂勝於受樂。復次有二種故。一舊住樂二客樂。舊住樂者如住禪起禪現在前。客樂者如住禪起無色定現在前。復次此中有不惱害眾生。樂可得故。如說若不惱害他。是名為樂。復次若起根本禪現在前。則遍身四大柔軟。若起諸邊現在前。則遶心四大柔軟。復有說者。起諸邊現在前。亦遍身四大柔軟。但不如起根本禪現在前者。譬如二人。同一池澡浴。一在其邊。一入其中。雖俱澡浴而入中者。令四大潤益勝。彼亦如是。復次以有二法共在一處等俱生故。二法者謂定慧也。未至中間禪。慧多定少。無色定。定多慧少。根本禪生定慧等。復次有二法等俱生故。二法謂定精進。精進雖一切地偏多。以根本禪力故。二法生時俱等。復次斷有二種。有多用功。有不多用功。諸邊無色定若有所斷。則多用功。根本禪。若有所斷。不多用功。譬如二人乘馬。俱至一方。一乘調者。一乘不調者。雖俱至一方。乘調馬者。不多用功。乘不調馬者。則多用功。如是諸眾生離欲時。或依根本禪。或依諸邊無色定。若依根本禪者。不多用功若依諸邊無色定者。則多用功。復次以修道時得安樂故。譬如多人渡河。或因草束。或因浮囊。或因船。或因舫。雖從此岸俱渡到彼岸。但乘舫渡者安樂。彼亦如是。以如是等事故。佛經說根本禪是樂住。如樂住。觸住樂觸住亦如是。四無量。謂慈悲喜捨。問曰。何故禪次第說無量耶。答曰。以無量從禪中生故。復次以無量是禪中餘功德故。以是事故。禪次第說無量。問曰。無量體性是何。答曰。慈悲是無恚善根。對治於恚。取其迴轉相應共有法。體性是四陰五陰。欲界者是四陰。色界者是五陰。問曰。此二俱是無恚善根。對治於恚。慈對治何等恚。悲對治何等恚耶。答曰。恚或有欲殺眾生者。或有欲打眾生者。若欲殺眾生恚。慈為對治。欲打眾生恚。悲為對治。復次恚有二種。一者應恚處而恚。二者不應恚處而恚。慈則對治應恚處而恚者。悲則對治不應恚處而恚者。喜是喜根。取其迴轉相應共有法。體是四陰五陰。欲界是四陰。色界是五陰。問曰。若喜體是喜根者。波伽羅那所說云何通。如說云何為喜。答曰。喜相應受想行識。及從彼起身口業。從彼起心不相應行。是名為喜。為受還應受耶。答曰。波伽羅那文。應如是說。喜相應想行識。乃至廣說。不應說受。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誦者錯謬故。復次波伽羅那說。無量體性是五陰。雖不與受相應。而與餘數法相應。復有說者。喜自有體。是心數法。與心相應。或有說者。是喜根。心數聚中可得。或有說者。是喜根。後生捨。是無貪善根。對治於貪取其迴轉相應共有法。體是四陰五陰。欲界是四陰。色界是五陰。此是無量體性。已說體性。其相云何。答曰。體性即是相。相即是體性。諸法不可捨於體性別更說相。尊者和須蜜說曰。饒益相是慈。除不饒益相是悲。隨喜相是喜。放捨相是捨。

已說無量體相。所以今當說。何故名無量。無量是何義。答曰。對治戲論故名無量。問曰。若對治戲論是無量者。戲論有二種。一愛戲論。二見戲論。以何等無量。對治何等戲論。答曰。無量不能斷結。或以無量對治於愛。或以無量對治於見。若取其近對治者。慈悲是見近對治。所以者何。見行眾生。多憙瞋恚。喜捨是愛近對治。所以者何。愛行眾生。多憙相親近。復次對治放逸法故名無量。放逸者。是欲界諸煩惱。誰是其近對治。謂四無量。復次是賢聖所遊戲處。名為歡喜。如富貴人。有種種遊戲處。如園林綵女遊獵等。名歡喜處。彼亦如是。

界者在欲色界。地者慈悲捨十地中可得。謂根本四禪四禪邊欲界禪中間。喜在三地。欲界初禪二禪。復有說者。初禪第二禪無悲。所以者何。初禪第二禪喜。是自地愛。喜根是欣踊行。悲是憂慼行。若初禪第二禪有悲者。則一心聚中。有欣踊行。亦有憂慼行。問曰。初禪第二禪。無無漏厭行耶。答曰。無漏厭行。是實觀。隨其實觀。心則生喜。隨其生喜。則欲更知。如人為寶故掘地。隨其掘地。則便得寶。隨其得寶。復欲更掘。彼亦如是。非是虛觀。評曰。應作是說。初禪第二禪有悲。所依者。依欲界。行者慈是樂行。悲是苦行。喜是歡喜行。捨是放捨行。緣者盡緣欲界。緣聚緣眾生。緣欲界五陰二陰。眾生若緣住自心眾生則緣五陰。若緣住他心及無心眾生。是緣二陰。復有說者。初禪無量。緣於欲界。第二禪無量。緣欲界初禪。第三禪無量。緣欲界初禪。第二禪第四禪無量。緣欲界初禪第二第三禪。復有說者。初禪無量。緣欲界初禪。乃至第四禪無量。緣欲界乃至第四禪。復有說者。慈緣欲界初禪第二第三禪。所以者何。慈行樂行。欲界三禪中。有樂受故。悲緣欲界。所以者何悲行苦行。欲界中有苦受故。喜緣欲界初禪第二禪。所以者何。喜行歡喜行。欲界初禪第二禪。有喜根故。捨緣欲界乃至第四禪。所以者何。捨行放捨行。欲界乃至第四禪有捨故。評曰。如前說者好。無量盡緣欲界緣聚緣眾生念處者。盡與法念處俱智者。盡與等智俱。三昧者。不與三昧俱。根者。總與三根相應。謂樂根喜根捨根。世者。是過去未來現在。緣三世者。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必不生者緣三世。必生者緣未來。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三種盡緣。是三界繫不繫者。是欲色界繫。緣三界繫不繫者。緣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緣非學非無學。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是修道斷。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緣見道修道斷。緣名緣義者。二俱緣。緣自身他身及非身者。是緣他身。為是離欲得。為是方便得者。是離欲得。亦是方便得。離欲得者。離欲界欲。得初禪者。離初禪欲。得第二禪者。離第二禪欲。得第三禪者。離第三禪欲。得第四禪者。離四禪欲得者。為是新得。為是本得者。亦是新得亦是本得。聖人最後身凡夫。亦是新得亦是本得。餘凡夫。唯是本得。方便得者。以方便故起現在前。佛不以方便起現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起現在前。聲聞或以中方便。或以上方便起現在前。

問曰。云何生起無量耶。答曰。慈因親分生行者。欲起慈心時。一切眾生。盡作三分。一作親分。二作怨分。三作非親非怨分。親分復作三種。謂下中上。怨分亦爾。非親怨分唯作一種。上親分中。有重恩者。謂父母和上阿闍梨。及餘尊重處智慧梵行者。於彼眾生。先作樂觀。此諸眾生。皆令得樂。此心堅強難調。以從無始以來常習惡心。於諸眾生故。雖有如是重恩眾生。猶不能令善心使住。復強還迴此心。令住彼法。譬如有人。以芥子打於錐鋒。甚難可住。習打不已。後乃得住。彼亦如是。若能觀此上親眾生。皆令得樂。次觀中親眾生。次觀下親。若能都觀親分眾生。皆令得樂。次觀非親非怨分者。次觀下怨。次觀中怨。次觀上怨。眾生欲令得樂。若能如是觀一切眾生。皆令得樂。如上親眾生。於上怨眾生。等無有異。是則成就。於慈悲喜亦爾。捨因非親非怨眾生起。所以者何。捨親者生愛心。捨怨者生恚心。是故先捨非親非怨眾生。次捨下怨。次捨中怨。次捨上怨。所以者何。恚心易却。非愛心故。次捨下親。次捨中親。次捨上親。若於一切眾生。能作如是捨觀者。心則平等。無所分別。其猶如稱如觀樹林無有差別。觀諸眾生。亦復如是。是則成就捨心。

問曰。何等人能起無量。何等人不能起無量。答曰。人有二種。一者憙求人過。二者憙求人善。若憙求人過者。不能起無量。所以者何。乃至於阿羅漢身。猶求其過。為有何破何實何垢。令我呵之。若憙求他善者。則能起無量。所以者何。乃至於斷善根人邊猶求其善。問曰。斷善根人。無有諸善。云何於彼人邊。求其善耶。答曰。雖無現善。有過去善業報。令其身端正。生於豪族。言有威德。多聞機辯。取如是等相。生於善念。彼行妙好。有如是果報。

問曰。此四無量。為如說而生。為說異生異。答曰。或有說者。如說而生。所以者何。行者先欲饒益眾生。饒益眾生相是慈。是故世尊先說慈心。次除不饒益。除不饒益相是悲。是故世尊次慈說悲。若與饒益。除不饒益。次生歡喜。歡喜相是喜。是故世尊次悲說喜。次捨眾生放捨相是捨。是故世尊最後說捨。復有說者。行者先起慈喜捨悲。後起慈喜捨。所以者何。先除眾生不饒益事。後與饒益。次生捨喜。次生捨。尊者僧伽婆修說曰。二無量展轉相御若先起悲。次必起喜。所以者何。悲是憂慼。喜是歡喜。若先起喜。次必起悲。所以者何。喜是掉。悲則制之。評曰。應作是說。無量不如說而起。所以者何。行者或有先起慈乃至捨。或有先起捨乃至慈。或有得慈不得餘者。或有乃至得捨不得餘者。無量無有順次逆次順超逆超。如解脫除入一切入。彼亦如是。

問曰。慈次第能起悲喜捨不耶。答曰。定犍度說。云何心念慈三昧。答曰。眾生樂。乃至云何心念捨三昧。答曰。眾生捨。或有說。此文是俱生行。或有說。是次第緣行。若說是俱生行者。慈次第能起悲喜捨。若說是次第緣行者。慈次第不能起悲喜捨。問曰。若不起初禪地無量。能起第二禪地無量不耶。乃至不起第三禪地無量。能起第四禪地無量不耶。答曰。或有說者不能。所以者何。初禪地無量。是第二禪地無量方便門所依。乃至第三禪地無量。是第四禪地無量方便門所依故。復有說者。能若行者於彼地得自在者。即依彼地。能起無量現在前。問曰。為初禪地無量。後生第二禪地無量疾。乃至第三禪地無量。後生第四禪地無量疾耶。為第四禪地無量。後生第三禪地無量疾。乃至第二禪地無量。後生初禪地無量疾耶。答曰。第二禪地無量。後生初禪地無量疾。乃至第四禪地無量。後生第三禪地無量疾。非初禪地無量後生第二禪地無量。疾乃至非第三禪地無量。後生第四禪地無量疾。如人先學梵書。後學佉樓書疾。非先學佉樓書後學梵書疾。問曰。初禪地無量。次第能生第二禪地無量不耶。乃至第三禪地無量。次第能生第四禪地無量不耶。答曰。或有說者。能初禪地無量。次第生第二禪地無量。乃至第三禪地無量。次第生第四禪地無量。復有說者不能。所以者何。無量必須方便。方便必須自地相似。方便起慈乃至起捨。

觀有三種。一別相觀。二總相觀。三虛相觀。別相觀者。如觀地是堅相。觀水是濕相。觀火是熱相。觀風是動相。總相觀者如十六聖行俱觀。虛相觀者。如不淨安那般那無量念解脫勝處一切入俱觀無量。於三種觀中。是虛相觀。

問曰。行者觀眾生樂時。為以何處樂令眾生樂耶。答曰。或有說者。以第三禪樂。所以者何。第三禪樂。是一切生死中最勝樂故。若作是說。不起第三禪者。則不能起無量。復有說者。過去世。曾得第三禪樂。以第三禪地念前世智。觀彼樂已以彼樂令眾生樂。若作是說。若不得第三禪地念前世智。則不能起無量。復有說者。以近所更樂。如飲食樂乘樂。衣裳樂臥具樂。以如是等樂相。令眾生樂。尊者和須蜜說曰。行者以何等樂。令眾生樂。答曰。眾生有樂者。以如是相。令眾生樂。若作是說。慈則不能緣一切眾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不必有樂。復次眾生有樂根。以如是相。令眾生樂。若作是說慈則不能緣一切眾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不能於一切時起樂根現在前故。復次眾生有飲食樂乘樂衣裳樂臥具樂。以如是樂相。令眾生樂。若作是說。慈則不能緣一切眾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不必盡得如是樂故。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以所知見樂。取如是相。以憐愍心。令眾生樂。如本方便時。若依村住。若依城住。以日前分。若入城村乞食見純受樂。眾生或乘象馬車輿而行。或著耳璫珠環。或以種種纓絡嚴身。猶如天子。或見純受苦者。如無衣裳飲食。頭髮蓬亂手足坼裂。執破瓦器。從他家乞。取如是樂苦眾生相。速還住處洗足。於所坐處。結加趺坐。令身心柔軟。身無障礙。心無障礙。觀先所取相眾生樂者。常令得樂眾生苦者。令得先所見樂。問曰。所觀眾生。不盡得樂。云何此觀非顛倒耶。答曰以其善故。非是顛倒。從饒益心起故。從善心起故。從憐愍心起故。從正觀心起故。與善根相應故。與慚愧相應故。非是顛倒。顛倒有二種。一體顛倒。二緣顛倒。彼觀雖是緣顛倒。非體顛倒。尊者和須蜜說曰。不以住慈故。令眾生樂。但以此法作方便。能制恚斷結。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此觀當言不顛倒。所以者何。與恚相妨故。

佛經說若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善修此心。令廣大無量。如是觀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上方下方亦復如是。皆以慈心。觀一切處一切眾生問曰。此慈緣於眾生。何以說滿於一方耶。答曰。此經文應如是說。若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善修此心。令廣大無量。如是觀滿東方眾生。南方西方北方眾生。乃至廣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此中眾生。以方名說。如以器示器中物。皆以慈心。觀一切處一切眾生者。問曰。此無量觀。為以方段。為以眾生。若以方段者。此說云何通。如說。皆以慈心。觀一切處一切眾生。若以眾生者。云何非得眾生海邊耶。答曰。或有說者。以方段故。問曰。若然者此所說云何通。如說。皆以慈心。觀一切處一切眾生。答曰。有二種一切。有一切一切。有少分一切。此中說少分一切。復有說者。以眾生故。問曰。若然者。云何非不得眾生海邊耶。答曰。若以此事。得眾生海邊者。復有何過。但眾生海邊可得。以總故非別相。如一切眾生。皆是四生。四生之外更無眾生。復有說者。佛無量盡眾生邊。聲聞辟支佛無量。以方段。復有說者。佛辟支佛無量。盡眾生邊。聲聞無量。以方段。評曰。應作是說。此事不定。所以者何。此是虛相觀。或有盡眾生邊際者。或有以方段者。問曰。為觀一眾生樂。為觀多眾生樂。答曰。初起時觀多眾生。所以者何。無量是緣聚緣眾生法。若後成滿時。亦緣一眾生。亦緣多眾生。

佛經說諸比丘。我於七歲中。修習慈心故。七經劫成壞。不來生此間。世界壞時。我生光音天。世界成時。我生空梵世中。我曾為大梵天王。諸梵中尊無勝我者。於千世界而得自在。三十六反為帝釋。亦於無量世。作轉輪聖王。主四種兵。常以正法。降伏眾生。成就七寶。乃至廣說。七歲中者。謂七雨時。古世好時。菩薩為中國王。彼國多熱。去城不遠有林。其地高涼。生華果草木及諸流水。皆悉具足。夏熱之時。城中村落人民皆捨居處。趣彼林中。各修所業。菩薩亦爾。更以餘人。鎮守於城。自詣林中。於高顯閑靜處。離欲界欲。起四無量。於夏雨四月中。遊四無量心。夏熱已過。天時轉涼。是時人民。捨彼樹林。還詣居處。各修所業。爾時菩薩。亦捨樹林。還詣宮城。以憐愍故。設大法祀。修布施福業。施沙門婆羅門諸貧窮作業者及行道人。有來求者。施其飲食。衣服塗香房舍臥具象馬車乘及施燈明。如是六反往彼林中。或有說者。第七反菩薩命行盡。命終生光音天。或有說者。遭世界壞。命終生光音天。是故於七雨中。名為七歲。問曰。若生梵世光音天中可爾。所以者何。是彼果是色界繫故。言作帝釋轉輪王者。云何可爾。無量亦於欲界中受報耶。答曰。菩薩起三地無量。謂欲界地。初禪地。二禪地。受欲界地無量報。作轉輪聖王帝釋。受初禪地無量報。作大梵王。受第二禪地無量報。生光音天。復次欲界有無量出定入定心。受出入定心報故。作轉輪聖王帝釋。受無量報故。生梵世光音天中。復次欲界有無量方便。受方便報故。作轉輪聖王帝釋。受無量報故。生梵世光音天中。復次欲界是一切善根種子界。一切善根。乃至滅定。皆有相似法。受無量善根相似報故。作轉輪聖王帝釋。受無量報故。生梵世光音天中。復次受法祠祀報故。作轉輪聖王。受持戒報故。作帝釋。受彼林中修無量報故。生梵世光音天中。復次此經說三種福業。謂布施持戒修定福業。如彼經說。諸比丘我以三業報故。令我有大威勢。三業者。謂施定戒。施者是布施福業。定者是修定福業。戒者是修戒福業。以布施福業報故。作轉輪聖王。以持戒福業報故。作帝釋。以修定福業報故。生梵世光音天中。佛經說有三種福業。謂布施福業。持戒福業。修定福業。云何布施福業。若以物施沙門婆羅門。乃至燈明。是名布施福業。云何持戒福業。不殺於殺。更不欲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亦如是。是名持戒福業。云何修定福業。常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廣說如上。悲喜捨心說亦如是。是名修定福業。問曰。何故色無色界善根。唯說無量。是修定福業。非餘色無色界善根耶。答曰。世人以饒益為福想。一切色無色界善根。欲饒益他。無有如無量者。復次世人以福果為福想。無量能生廣福果故。如偈說。

 福火不能燒  風不能吹壞  能浮大地水  亦復不能漂  國王若盜賊  雖作諸方便  終不能劫奪  男子女人福  福藏最堅牢  終無有亡失

問曰。如非福火。亦不能燒。何故但說福耶。答曰。非福雖不燒。燒非福果無量果。不已為火燒。不當為火燒。不今為火燒。

◎ ◎佛經說諸比丘。蘇尼哆弟子。於一切時滿足學者。身壞命終。生梵世中。或於一切時不滿足學者。身壞命終。生他化自在天。或生化樂天。或生兜率天。或生夜摩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四天王。或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或生如是等家饒財多寶倉庫盈溢之處。問曰。若然者蘇尼哆。則勝佛世尊。所以者何。蘇尼哆弟子。於一切時滿足學者。身壞命終。生梵世中。於一切時不滿足學者。身壞命終。生他化自在天。廣說如上。世尊弟子。於一切時滿足學者。得生天中。或得涅槃。於一切時不滿足學者。身壞命終。生惡道中。答曰。於此事中。不應說佛不如。所以者何。如世尊最小弟子須陀洹。則勝蘇尼哆身。此乃是佛行菩薩道。名蘇尼哆時事。問曰。世尊行菩薩道時。勝成佛時耶。答曰。應知彼經所以。為以何事。作如是說。蘇尼哆為諸弟子。說梵住法。得生梵天。言一切時滿足學。蘇尼哆弟子。為梵住法。勤行精進。能生起者。身壞命終。生梵世中。為梵住法。勤行精進。不能起者。或生他化自在天。乃至或生人中。然古世時人好。不因無量方便。亦得生天。何況為無量故。勤行精進。最勝善根。不生天人中耶。世尊為諸弟子。說逮解脫戒。令得涅槃。言應學是法。世尊弟子。於此學中。不破不穿。不越制度者。得生天上及到涅槃。世尊弟子。於此學中。破穿越制度者。身壞命終。生惡趣中。以是事故。此經說。無量是滿足學。爾時蘇尼哆。心生是念。我不應與諸弟子共生一處。我應修上慈生光音天中。時蘇尼哆。便修第二禪地上慈。身壞命終。生光音天中。問曰。如蘇尼哆。是近佛菩薩。不應有法慳。何以為諸弟子。說生梵世法。自生光音天。答曰。彼觀弟子諸根。有齊量故。復次彼諸婆羅門。長夜期心梵天。隨順轉近。欲生梵天。是故為說生梵天法。復次世無佛時。無有能起第二第三第四禪地無量者。唯除近佛菩薩。問曰。如上地無量。明淨勝好。何故說第二禪地慈。名為上慈耶。答曰。第二禪地慈。於初禪地慈為上故。復次於聲聞人邊慈勝故為上。復次此慈於舊勝。故為上。復次世無佛時。無有能起第三第四禪地無量者。以佛力故。佛諸弟子。即依彼地。起彼地慈。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彼二地慈。非凡夫人。以佛力故。佛諸弟子。能起彼慈。

問曰。何故名梵住。答曰。以梵世在初具有故。未至禪雖在初不具有。第二禪雖具有不在初。初禪在初亦具有。復次對非梵故名梵住。非梵者。謂欲界煩惱。彼是近對治故。復次對非梵行故名梵住。非梵行者。謂欲界婬欲。誰是彼近對治。謂四梵住法。復次梵行者。身中可得故名梵住。復次世尊是梵。彼梵顯現解說故名梵住。復次以梵音梵語解說故名梵住。復次諸梵修此法。得生梵世故名梵住。問曰。梵住無量。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四梵住即是四無量。四無量即是四梵住。復有說者。名即差別。是名梵住。是名無量。復次對非梵故名梵住。對戲論故名無量。復次梵行者身中可得名梵住。無戲論者身中可得名無量。復次對治非梵行故是梵住。對治放逸故是無量。復次在梵世者是梵住。在上地者是無量。復次在未至。依梵世者是梵住。在上地者是無量。復次在未至梵世者是梵住。亦名無量。在上地者是無量。復次曾所得者是梵住。未曾得者是無量。復次內道中所行者是梵住。亦名無量。外道中所行者是無量。復次共者是梵住。不共者是無量。是故尊者瞿沙作是說。梵住是共法。凡夫聖人共故。無量是不放逸不共法。凡夫聖人不共故。梵住無量。是謂差別。

佛經說四種人得梵福。云何為四。若人於未曾起塔坊處。能於此處。以如來舍利起塔。是名初梵福。復次若人於未曾起聖眾精舍坊處。能於是處。起聖眾精舍。是名第二梵福。復次若如來弟子眾破還令和合。是名第三梵福。復次若人能修四梵住法。是名第四梵福。譬喻者。作如是說。此經非如來所說。此四亦非梵福。所以者何。此四果報不等故。若人起大塔。如來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般涅槃處。若人聚小石積為塔。此二福德等無異耶。若人起大精舍。如祇桓林竹林多摩沙林精舍。若人起一重房。其福等無異耶。若和合如提婆達所破僧。若和合俱舍彌鬪諍僧。其福等無異耶。四梵住是如來經所說。亦是梵福。阿毘曇者。作如是說。此經是如來所說。亦是梵福。問曰。此果報何故不等。答曰。以所為等故。若人於未曾起塔坊處。為如來大梵故起大塔。若人於未曾起塔坊處。為如來大梵故起小塔。以所為同故。其福無異。若無聖眾精舍處起聖眾精舍。若如來弟子眾破。還令和合。此俱為梵行故。是梵福等無有異。是三所為同故。其福等無異。復次以相似故。若人修四無量。欲饒益無量眾生。若於未曾起塔坊處。以如來舍利起塔。亦欲饒益無量眾生。所以者何。百千萬億眾生。以是如來塔故。以香華伎樂末香塗香及幢幡蓋種種供具。而供養之。因是事故。生善身口意業種豪族家因緣。有大威德。饒財多寶。形容端正。人所樂見。或種轉輪王因緣。或種帝釋因緣。或種魔王因緣。或種聲聞因緣。或種辟支佛因緣。或種佛因緣。若修無量欲饒益無量眾生。若於未曾起聖眾精舍坊處。起聖眾精舍。亦為饒益無量眾生。所以者何。百千眾生。以是如來弟子眾故。以種種飲食。作一日七日半月一月。作般遮于瑟及與常會。亦以床座隨病藥資生所須。而給與之。令諸比丘讀誦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思惟其義。生不淨安般念處暖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決定得果。離欲盡漏。因是事故。種豪族因緣。有大威德。饒財多寶。形容端正。人所樂見。或種轉輪王因緣。或種帝釋因緣。或種魔王因緣。或種聲聞因緣。或種辟支佛因緣。或種佛因緣。如修無量。饒益無量眾生。如來弟子眾破。還令和合。亦欲饒益無量眾生所以者何。若如來弟子眾破。應入正決定者。不入正決定。不得果。不離欲。不盡漏。不轉教。不受不讀誦。是時不能思惟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不能種聲聞辟支佛佛道因緣。令三千大千世界法輪停止。乃至首陀會天。而有異心。若僧破還令和合。應入正決定者得入。乃至首陀會天。無有異心。以如是相似事故。俱是梵福。復次若於未曾起塔坊處。以如來舍利起塔。有四事故名梵福。一捨多財生大信心。二令多眾生得種善根。三都令成竟。四安置如來舍利。若無如來弟子聖眾精舍坊處。始立精舍。亦以四事故名梵福。一捨多財生大信心。二令多眾生得種善根。三都令成竟。四無所依者。為作所依。無居處者。為作居處。若如來弟子眾破。還令和合。亦以四事故名梵福。一離四種口惡業。二行四種口善業。三破非法。四修恭敬法。若修四無量。亦以四事故名梵福。一離憎愛二斷諸蓋。三有彼果。四是彼繫故。問曰。幾許名梵福。答曰。或有說者。若福業報。能得轉輪聖王身。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若福業報。能得帝釋身。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若福業報。能得自在天王身。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若福業報。能得梵王身。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以一切眾生福業威勢故。令世界還成。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除近佛菩薩。餘一切眾生。所有富貴福業。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如梵天王請佛所得福業。梵福量亦如是。評曰。梵福量無量無邊。如上所說。皆是讚歎梵福之言。問曰。梵天王請佛。何時得梵福。答曰。或有說者。發心欲往請佛時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云何未作業而得福耶。復有說者。請佛時得梵福。亦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梵天請佛時。是欲界不隱沒無記心。不隱沒無記心不能生報。評曰。應作是說。梵天王請佛已。還自本宮。佛以梵天王請故。而轉法輪。五比丘及八萬諸天。皆得見諦。是聲上聞梵天。梵天王聞是聲已。心生信敬。我請佛故。佛轉法輪。令他得如是利益。是時得梵福。

◎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二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