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03

巻二 陜西通志 巻三 巻四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三
  建置第二
  本朝附釋名
  陜西布政司
  國初因明之舊左右布政使司領八府一州康熈二年右布政移治甘省左布政仍駐西安領西延鳯漢四府興安一州雍正三年改西安府屬商同華耀乾邠六州延安府屬鄜綏葭三州直𨽻陜西布政司九年又改榆林衛為府共領五府十州治西安府釋名陜西宋路名明因以名省蓋取公羊傳自陜以西召公主之之義
  西安府 明領州六縣三十一
  本朝因之又增領衛一雍正二年潼闗衛廢三年改商同華耀乾邠六州為直𨽻州撥縣十七分𨽻之府領縣十四釋名西安明府名本元安西路明改西安府即元安西義
  長安 西安府治釋名長安漢縣名秦為長安邑漢以名縣三輔黄圖云長安本秦鄉名
  咸寧 治府東偏與長安為東西附郭釋名咸寧唐縣名本萬年天寳初改咸寧郭子章云蓋取書萬國咸寧之義
  咸陽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咸陽西魏縣名本周咸陽邑秦自孝公以下皆都之三輔黄圖云山南曰陽水北曰陽其地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皆陽故名咸陽
  興平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興平唐縣名至徳初置興平軍尋改為
  縣從軍名也
  臨潼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臨潼宋縣名本昭應祥符初避昭應宫
  名改為臨潼以城西臨潼水為名
  髙陵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髙陵秦縣名孝公置縣後為髙陵邑郭子章云縣南有奉政原髙四五丈髙陵之名所由昉也
  藍田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藍田秦縣名獻公置縣後為藍田邑元和志云羙玉為藍縣出羙玉故曰藍田史記索隠云因藍田山為名也
  涇陽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涇陽苻秦縣名本嬴秦涇陽邑苻秦以
  名縣
  三原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三原後魏縣名元和志云以地有豐原孟侯白鹿三原也郭子章云以地有東西中三原也志説非是
  鄠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鄠秦縣名古扈國秦改為鄠王伯厚云
  扈鄠一也
  盩厔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盩厔漢縣名圗經云山曲曰盩水曲曰
  厔故名
  渭南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渭南西魏縣名漢為渭南郡西魏文帝
  以名縣以縣在渭水之南也
  富平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富平晉縣名晉徙北地郡富平縣於懐
  徳城用其舊名也
  醴泉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醴泉隋縣名元和志云縣有後周醴泉宫因以為名按縣東南有醴泉周以名宫隋以名縣
  延安府
  國初因明之舊領州三縣十六雍正三年以延安所屬州縣山多地廣去府遼逺改鄜綏葭三州直𨽻陜西布政司撥八縣分𨽻三州府領縣八釋名隋延安郡宋以名府元和志謂以界内延水為名是也
  膚施 明為延安府附郭
  本朝因之釋名膚施戰國趙邑名秦昭王以名縣在今綏徳界隋大業初始置於延安界因舊名也
  安塞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安塞元縣名本宋安塞堡縣從堡名也甘泉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甘泉唐縣名寰宇記云以其泉甘羙為名縣志云有甘泉在縣南五十里天寳初改縣名甘泉因此
  安定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安定元縣名本宋安定堡因以名縣保安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保安元縣名本宋保安軍金以名州元以名縣郭子章云與安塞安定皆取安寧之義
  宜川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宜川宋縣名本後魏義川太平興國中
  改名避太宗匡義諱也
  延川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延川隋縣名元和志後魏文安隋改延
  川以吐延川為名
  延長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延長唐縣名延水經延長入河故以名
  
  鳯翔府 明領一州七縣分𨽻闗西道康熈十年裁𨽻陜西布政司仍領州一縣七釋名鳯翔唐府名雍勝畧云至徳初置鳯翔府取鳯鳴岐山之義
  鳯翔 明為鳯翔府附郭
  本朝因之釋名鳯翔唐縣名本雍縣唐改鳯翔義與府
  
  岐山 明屬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岐山隋縣名明一統志云本後周三龍縣隋移治岐山南遂改為岐山因山名也
  寳雞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寳雞唐縣名元和志云乾元初改陳倉為寳雞以昔有陳寳鳴雞之瑞故名之
  扶風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扶風唐縣名貞觀初以扶風名縣仍漢
  右扶風名也
  郿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郿周邑名秦以名縣毛萇云文公所營
  是也
  麟遊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麟遊隋縣名義寧初獲白麟于廢仁夀
  宫因置縣
  汧陽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汧陽後周縣名寰宇記云以縣在汧水
  之陽而名
  隴州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隴州西魏州名元和志魏改東秦為隴
  州因山為名
  漢中府 屬陜西布政司府志云明漢中府領州一縣八
  本朝因之釋名漢中明府名秦為漢中郡常璩曰郡因水名也明以名府府志云郡臨漢水之陽南面漢山故名漢中
  南鄭 明為漢中府附郭
  本朝因之釋名南鄭周邑名秦以名縣耆舊傳云鄭恒公遺民南奔漢中故以南為稱府志云桓公都鄭其民徙河南者為新鄭奔漢中者為南鄭
  褒城 明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褒城隋縣名郭子章云周褒國漢置褒
  中縣隋改名褒城
  城固 明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城固秦縣名方輿勝覽云始城而冀其
  鞏固之意也
  西鄉 明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西鄉晉縣名寰宇志云蜀南鄉晉改西
  鄉府志云與䕫之東鄉對故名
  鳯 明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鳯明縣名方輿勝覽云鸑鷟嘗鳴於岐翺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鳯翔南岐曰鳯州至明降州為縣因其舊名
  寧羌州 明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寧羌明州名郭子章云本戰國白馬氐東境成化中設寧羌取輯寧氐羌之義
  沔 明隷寧羌州後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沔明縣名本漢沔陽以沔水為名也元自畧陽移沔州來治明降為縣不易其名
  畧陽 明𨽻寧羌州後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畧陽宋縣名府志云用武之地曰畧象山之南曰陽故以為名按畧陽漢縣也在今鞏昌界後魏僑置畧陽郡縣于此趙宋遂以名縣沿漢舊也
  榆林府 明置榆林衛𨽻陜西都司
  本朝改屬榆林道雍正九年改榆林衛為榆林府𨽻陜西布政司領縣四釋名榆林府因明榆林衛舊名也本漢榆溪塞水經注所謂諸次水東逕榆林塞是也明因塞置衛遂取名焉
  榆林 本明東路雙山堡屬神木道中路常樂保寧歸徳魚河四堡屬榆林道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並五堡置榆林縣為榆林府治釋
  名榆林縣本榆林堡地義與府同
  懐逺 本明中路懐逺波羅響水威武清平五堡屬榆林道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併五堡置懐逺縣屬榆林府釋名
  懐逺本明懐逺堡縣因堡名也
  靖邉 本明西路靖邉寧塞鎮羅鎮靖龍州五堡屬靖邉道
  本朝裁靖邉道改屬榆林道雍正九年併五堡置靖邉縣屬榆林府釋名靖邉本明靖邉堡蓋取綏靖邉疆之意縣因堡名也
  定邊 本明西路定邊鹽塲磚井安邊栁樹澗五堡屬靖邊道
  本朝裁靖邊道屬榆林道雍正九年併五堡置定邊縣屬榆林府釋名定邊本明定邊堡蓋取底定邊疆之意縣因堡名也
  興安州 明領六縣𨽻陜西布政司徙治趙臺山下
  國初復徙舊城即今治也仍領縣六釋名興安明州名續通考云明初為金州萬厯十年改興安州因徙置錫佳名也
  平利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平利唐縣名舊唐書云後周於平利川置吉陽縣武徳初改曰平利縣以川名也
  洵陽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洵陽戰國楚邑名寰宇記云漢舊縣以
  在洵水之陽而名
  白河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白河明縣名縣志云成化中置白河堡
  以白石河為名尋改為縣
  紫陽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紫陽明縣名郭子章云正徳壬申立紫陽堡癸酉升縣縣南紫陽灘旁有三洞乃紫陽真人所居縣名本此
  石泉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石泉西魏縣名寰宇記云以縣北石泉
  為名或云今有石泉在縣治南
  漢隂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漢隂唐縣名本漢安陽至徳初改漢隂縣志云舊治漢江南紹興初徙治新店按水南曰隂初治漢南故名漢隂後徙漢北而仍名漢隂者襲舊名而悞也
  商州 明隷西安府領四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商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以四縣隷州釋名商州後周州名賈志云商本山名在州東南故名按史記殷本紀契封于商商國名也周秦為商於地故漢以名縣後周以名州
  鎮安 明隷西安府商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鎮安仍屬州釋名鎮安明縣名本唐安業縣地景泰初重置更名郭子章云縣南門外有鎮安河蓋縣因水名也
  雒南 明隷西安府商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𨽻洛南仍屬州釋名雒南隋縣名寰宇記云開皇初改拒陽為雒南以在洛水之南為名明以光宗諱洛改為雒南
  山陽 明隷西安府商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山陽仍屬州釋名山陽明縣名賈志云以在山之陽故名縣志云在北山之南豐水之北故名
  商南 明隷西安府商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商南仍屬州釋名商南明縣名本後魏南商縣地成化間置縣曰商南郭子章云以縣在商州之南也
  同州 明隷西安府領縣五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同州直隷陜西布政司又以同之白水割隷耀州州領縣四釋名同西魏州名州志云以城南九龍泉九源同流故名按路史云春秋地圗云同州為𨚯國則州之名同亦沿國舊名也
  朝邑 明隷西安府同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𨽻州朝邑仍屬焉釋名朝邑西魏縣名本南五泉西魏改朝邑元和志云以北據朝坂故以為名
  郃陽 明隷西安府同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郃陽仍屬焉釋名郃陽漢縣名本有莘國詩所謂在洽之陽也春秋晉為合陽邑漢以名縣水經注云城南有郃水縣取名焉
  澄城 明隷西安府同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澄城仍屬焉釋名澄城後魏縣名本春秋北徴地漢置徴縣後魏為徴城縣通典云徴澄音相近故名元和志徴澄同聲後人悞為澄
  韓城 明隷西安府同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韓城仍屬焉釋名韓城隋縣名本周韓侯國雍勝畧云隋置韓城縣以古韓城為名
  華州 明隷西安府領縣二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改華州為直隷州仍領縣二五年改潼闗衛為縣並隷州領縣三釋名華西魏州名南有少華山東連大華故州以取名焉
  華隂 明隷西安府華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縣屬直隷華州釋名華隂漢縣名本禹貢華隂地寰宇記云漢改華隂以在太華之隂故名
  蒲城 明隷西安府華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縣屬直隷華州釋名蒲城西魏縣名本南白水西魏改蒲城寰宇記云以縣東故蒲城為名也或云以縣東有蒲池即小蒲川
  潼闗 明設潼闗衛隷南京中軍都督府
  國初改隷西安府雍正二年裁潼闗衛歸併同華等州五年以輸納不便照甘省改衛為縣之例設縣專理就近屬華州釋名潼闗本後漢闗名故明以名衛
  本朝以名縣因闗舊名也
  耀州 明隷西安府領同官一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耀州為直隷州又撥同州之白水來隷領縣二釋名耀州唐末李茂貞州名郭子章云州東十五里有鑑山年豐則山中有光耀如鑑州以是名
  同官 明隷西安府耀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之釋名同官後周縣名元和志云苻秦於銅官川置銅官䕶軍後魏改置銅官縣周除金作同縣因川名也
  白水 明隷西安府同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耀州改直隷州以同州白水接壤於耀故撥隷焉釋名白水秦縣名雍大記云秦置白水縣以縣臨白水也元和志後魏置白水縣南臨白水因以為名
  乾州 明隷西安府領二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乾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二縣釋名乾唐州名乾寧二年置乾州雍大記云在長安西北隅故名
  武功 明隷西安府乾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乾州為直隷州武功仍屬焉釋名武功秦縣名元和志云縣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是縣以山水立名也
  永夀 明隷西安府乾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乾州為直隷州永夀仍屬焉釋名永夀唐縣名武徳二年於永夀原西置永夀縣因原而名
  邠州 明邠州隷西安府領三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邠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縣三釋名邠唐州名元和志云豳公劉所居之地後魏置豳州開元中以豳與幽字相渉改為邠字
  三水 明隷西安府邠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三水仍屬焉釋名三水後魏縣名漢有三水縣屬安定郡後魏重置於今邠州界沿漢舊名也元和志云以縣有羅川谷三泉並流故以為號
  淳化 明隷西安府邠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淳化仍屬焉釋名淳化宋縣名縣志云宋太宗改元淳化立縣之始即以為名
  長武 明隷西安府邠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長武仍屬焉釋名長武明縣名縣志云萬厯初置長武縣取縣西長武故城為名
  鄜州 明隷延安府領三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鄜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縣三釋名鄜後魏州名本秦鄜衍文公於其地作鄜畤漢為縣後魏以名州郭子章云以地有鄜水故名
  洛川 明隷延安府鄜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縣仍屬州釋名洛川後秦縣名元和志云姚萇置洛川縣以縣界有洛川水為名
  中部 明隷延安府鄜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縣仍屬州釋名中部後秦縣名漢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興始置縣從中部都尉之舊也
  宜君 明隷延安府鄜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縣仍屬州釋名宜君後魏縣名苻秦置宜君䕶軍太武改縣地形志云縣有宜君水因取名焉
  綏徳州 明隷延安府領米脂一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綏徳州直隷陜西布政司又撥延安府之清澗縣隷州領縣二釋名綏徳金州名本後魏綏州宋為綏徳城金升為州因城舊名也
  米脂 明隷延安府綏徳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焉釋名米脂金縣名本宋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壌宜粟其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金升為縣因宋舊名也
  清澗 明隷延安府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綏徳為直隷州以縣境接壌於州故撥隷焉釋名清澗金縣名本宋清澗城建康初种世衡因寛州舊壘築之賜名清澗以縣西有清澗河也大定末始升為縣
  葭州 明隷延安府領三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葭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縣三釋名葭金州名以州臨葭蘆川也川在州西五里岸多葭蘆故以名州
  呉堡 明隷延安府葭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州釋名呉堡金
  縣名本宋呉堡寨縣從寨名也
  神木 明隷延安府葭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州釋名神木元縣名本宋神木寨也郭子章云縣西十五里楊家城内有神松三株枝柯相連故曰神木
  府谷 明隷延安府葭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𨽻州釋名府谷五代唐縣名文獻通考云唐末置府谷鎮後唐升府谷為縣縣從鎮名也
  
  本朝陜西録司一府五直隷州十州縣共七十三自明以縣屬於州州縣又均統於府如西安一府所轄至三十有七屬隷太廣化理難周又潼闗榆林守土蒞民職同縣府而名仍衛所亦屬未協至
  本朝雍正三年法唐虞肇州之典使凡府州縣統轄適均如西安六州延安三州俱改直隷以分蒞諸縣又改潼闗衛為縣升榆林衛為府分二十堡為四縣以隷之使一省之中大小相維輕重同得合成運掌之治至郡縣釋名雖無闗大體然盩厔因乎山水膚施沿乎國邑鳯翔麟逰本乎祥瑞闡釋其義可以考命名所由使覽者不惑故並附見云
  夏商
  昔顓頊創制九州為雍梁舜分十二州為雍梁豫夏復為九州禹貢曰黒水西河惟雍州東距西河即龍門之河華陽黒水惟梁州孔安國以為東距華山之南通典殷因於夏無所變改漢書地理志武丁之地西不過氐羌北不過朔方漢書賈捐之傳
  雍州 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通典東崤西漢南商北居庸四山之所擁翳故曰雍括地志
  鎬 帝辛三十六年西伯使世子發營鎬竹書紀年按鎬在長安西南三十里以下國邑郡縣非更置徙治者其方位逺近不重注
  亳 湯起於亳史記六國表契封於商後世遷於亳即西亳京兆杜縣有亳亭鄭樵通志亳在杜南路史 按杜即今咸寧
  郢 史記正義周書云惟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雍州咸陽東二十一里周之郢邑也地理通釋 按郢一作程辨見程下
  畢 帝辛六年文王初禴於畢竹書紀年畢在咸陽西北地理通釋
  雞閭 新平地古顓頊之墟里名曰雞閭晉書苻堅載記 按新平今邠州
  麗 㚿媧氏立治於中皇山之原繼興於麗長安志云驪山有女媧治處又臨潼東二十四里有故麗城商酈國路史 按中皇山在平利縣
  戲 炎帝後姜姓之國今新豐有戲亭是也路史 按戲亭在臨潼東南三十里
  扈 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尚書序趙孟曰夏有觀扈左傳鄠縣本夏扈國故鄠城在縣北二里元和志
  崇 輿地志鄠縣古崇國也鄠縣志夏有扈國商為崇國通考商之崇扈今永興鄠北二十里有故城路史
  豐 既伐于崇作邑于豐詩經大雅文王伐崇作豐邑自岐下徙都史記周本紀周豐宫文王宫也在鄠縣東三十五里括地志 按即今秦渡鎮
  甘 在鄠北啟扈戰於此路史
  駱 縣父之國京兆宜夀縣有駱谷故盩厔地路史郝 商郝國太昊弟郝骨氏後右扶風盩厔也路史按駱郝同地但先後異時
  橋 姬姓國黄帝子孫守橋山者路史 按橋山在中部北
  翟 帝乙十七年西伯伐翟竹書紀年 按周時延安以北皆為翟境商末之翟亦應在其地
  西河 后啟征西河竹書紀年夏世侯伯有西河國后啟征之路史 按禹貢西河自龍門以下皆是即正義所謂丹同二州也
  岐 古有岐伯黄帝至岐見岐伯引載而歸是也路史亶父自豳遷岐改國號曰周詩注疏太王邑岐山之下文王亦治焉地理通釋
  郮 郮故國黄帝後封在岐山之陽所謂周原膴膴者玉篇周文作邑於豐乃分岐邦地為周公旦采地東謂之周詩注疏
  召 召畿内采地奭始食於召故曰召公史記索隠文王分岐邦地為召公奭采地西謂之召詩注疏
  程 孔氏曰周書稱文王在程作程典皇甫謐云文王徙宅於程蓋謂此也曹氏曰文王既勝宻湏度鮮原於岐山之陽定程邑而都焉詩地理考文王城在隴州呉山廢縣東四十五里明一統志 按諸志俱謂程即郢合為一處但程在岐陽郢在咸陽東相去絶逺故分編之
  陳倉 渭水東逕陳倉縣西應劭曰黄帝都陳在此營氏開山圖曰伏羲生成紀徙治陳倉非陳國所建也水經注陳黄帝後姬姓國今寳雞故陳倉有陳山路史
  姜 炎帝後姜姓國扶風美陽有姜氏城路史岐水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水經注
  杜 夏世侯伯漢杜陽縣地路史詩自土沮漆齊詩作自杜言公劉避狄而來居杜與漆沮之地詩地理考杜邑在麟遊縣麟逰縣志
  微 微商後今岐之郿縣路史
  阮 殷有阮國在岐渭間詩有侵阮徂共之辭通鑑注阮商諸侯國在岐渭之間氏族畧
  莘 莘姒姓夏禹後世本啟封支子於莘唐世係表 按呉越春秋鯀娶有莘氏女古已有莘國河水逕郃陽城東故有莘邑為太姒之國詩云在郃之陽又曰纉女維莘謂此也水經注郃陽南二十里古莘國郡縣志
  芮 虞芮質厥成詩經大雅西伯初聽虞芮訟杜預云馮翊臨晉芮鄉在朝邑西南路史
  荼 荼䣝也殷時舊姓郃陽䣝城是路史李氏曰同州䣝谷詩地理考
  華 堯觀於華華封人祝之莊子有虞氏為豫州之域舜分十二州豫州華山通鑑注 按潼闗縣古桃林地後漢郡國志云黄帝置𢎞農郡潼關縣亦故𢎞農地
  蕃 渭水東逕巒都城北故潘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契居蕃闞駰曰蕃鄭西今巒城是矣水經注 按蕃在今華州西
  定 定國商後渭水南有定城述征記去潼闗三十里路史
  彤 商彤伯地即彤城歴代紀事年表鄭縣西有故彤城華州舊志
  按鄭縣即今華州

  華原 隂康氏治於華原路史 按華原今耀州也
  陽武 古國有陽武路史史記倉頡居陽武在今白水縣東北十八里陽武村賈志
  彭衙 舊志謂衙在商以老彭封得名白水縣志 按彭衙在今白水縣
  邰 國名炎帝後姜姓所封帝嚳元妃邰氏女也生棄為后稷復封於邰説文故斄城在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括地志后稷封邰夏支庶受爵曰子國於此郿縣志
  雲陽 雲陽山在馮翊雲陽縣少昊居之路史 按雲陽在今淳化甘泉 黄帝接萬靈明廷明廷者甘泉也史記封禪書少昊處甘泉路史 按甘泉在今淳化
  䣛 夏䣛國在乾之永夀漢之䣛縣路史
  豳 禹貢雍州之地周之先公劉所居詩大雅云篤公劉于豳斯館是也元和志古公立薫育侵之乃去豳史記周本紀古豳地在三水縣西南三十里有豳城在龎川水西蓋公劉之邑豳谷也寰宇記
  京 依其在京詩經大雅京地名鄭箋以京為周地小别名則京是周所都之邑詩注疏 按京在今邠州
  渠搜 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故城北禹貢之所云渠搜矣水經注成湯北發渠搜通鑑外紀渠搜在廢夏州北禹貢錐指 按渠搜在今懐逺縣東北河套中
  朔方 堯舜地不過數千里北朔方朔南暨聲教通典帝乙三年王命南仲城朔方竹書紀年 按朔方在今靖邉東北
  昆夷 夏之衰不窋竄戎狄之間國語豳國西近戎北近狄韋昭注夏桀之亂大夷入居邠岐之間成湯攘而伐之後漢書西羌傳 按史記地理圖虞夏以來薫鬻玁狁在黄河北昆夷雖居邠岐終非境土故不入圖
  梁州 梁州東據華山之南孔氏書傳華山之南今華隂之西南上洛漢中洋川安康皆是鄭樵通志南鄭縣東南百八十里有梁山大山四圍其中三十里許甚平或云古梁州治也通鑑注舜置十二州梁州其一也西方金剛其氣强梁故曰梁通考
  褒 褒夏后氏後夏有褒君路史褒國在褒城縣東三里許駱駝坪賈志
  西 分命和仲宅西書經尭典西國和仲所宅今興元西縣
  路史
  氐 西戎氐羌咸戴舜之功史記五帝本紀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詩經商頌白馬氐今興武等州地蓋岐隴而南漢川以北皆氐云路史 按即鳯沔寧羌地
  饒 世本曰舜居饒内在漢中西城縣或言嬀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水經注饒國有虞氏後今西城有姚墟或謂舜生於此路史
  姚方 漢水東逕錫縣故城北又東歴姚方蓋舜後枝居是處故地留姚稱也水經注 按姚方在今白河縣
  金 金提國帝堯世有金道華種蘭唐韵云周附庸金州也路史 按金州即今興安州
  錫 商錫國御姓錫時之先今鄖鄉有錫穴路史 按即今白河縣
  上洛 上洛夏氏侯伯商州上洛郡是也路史
  丹 丹水城在商州城南一里吕氏春秋堯有丹水之戰以服南蠻疑即丹朱所封者賈志堯使子朱處於丹淵為諸侯丹是其國也漢書律厯志朱之國今朱虚有丹山丹水出焉路史
  商 丹水自上洛逕商縣南契始封此魯連子曰在太華之陽皇甫謐闞駰並以為上洛郡商縣也水經注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古之商國括地志武闗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商城謂故邑也盛𢎞之荆州記
  右夏商二代兼及上古録州二國邑五十四夫塗山之㑹萬國雍梁二州封建殆不止此然歴年既乆經史闕如靡究其詳僅録其可考者著於篇又如唐之丹虞之饒夏之西商之彭衙間有謂在他境者然諸説相沿諒非無自疑以傳疑不敢廢也故並録之
  
  后稷始封邰公劉徙邑於豳太王徙邑於岐山之陽南有周原始改號曰周王季徙程按程一作郢文王徙都於豐成王卜洛邑復還豐鎬世本曰懿王居犬丘平王徙洛帝王世紀自陜以西召公主之公羊傳成王地西不過氐羌北不過朔方漢書賈捐之傳髙陵以東今馮翊之南境華隂之東境屬魏雲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屬趙通典
  雍州 周禮西曰雍州蓋并禹梁州之地周自武王都於鄷鎬雍州為王畿平王東遷以岐鄷之地賜秦襄公為秦地晉書地理志職方九州周之制也無禹貢之梁雖無梁州而雍豫之間是也周禮注周之九州與禹貢不同者周都雍不可不廣故合雍梁為一州地理通釋
  鎬 鎬水上承鎬池於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詩云考卜維王宅是鎬京自漢帝穿昆明池於是地基搆淪禠今無可究水經注武王自豐徙都鎬是為宗周今豐水之東長安之南三十里去豐二十五里鎬池即其故都也帝王世紀 按元和志謂鎬京在長安西北十八里互異
  杜 晉范宣子曰昔匄之祖在周為唐杜氏左傳周成王滅唐遷之於杜為杜伯國杜預注杜在長安南十五里為下杜城鄭樵通志
  樊 仲山甫采今京兆杜陵有樊鄉路史 按在今咸寧南芷陽 霸城秦穆公之所築又名芷陽雍録 按在今咸寧東咸陽 成王三十四年雨金於咸陽竹書紀年秦孝公作咸陽徙都之史記秦本記咸陽在今縣東二十里明一統志
  畢 富辰曰畢文昭也左傳畢國在杜郵西北杜預注畢在咸陽西北畢公髙封焉通典
  太丘 渭水東逕槐里縣故城南縣古太丘也周赧王都之水經注太丘邑懿王自鎬徙都史記索隠太丘故城在始平縣東南十里懿王所都括地志 按懿王徙都太丘或作犬丘悞
  驪 戲水東逕驪戎城東春秋晉獻公伐之獲麗姬於是邑麗戎男國也水經注驪戎故城在臨潼縣東三十五里殷周時麗戎國雍勝畧
  戲 秦厲公十六年補戲城史記六國表戲西周地名史記注按戲在今臨潼縣東南
  櫟陽 秦獻公三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按櫟陽在今臨潼東北蕞 龎煖入函谷攻秦蕞史記趙世家新豐有蕞城郡國志按蕞在臨潼東北
  鄷 富辰曰鄷文之昭也左傳成王十九年黜鄷侯竹書紀年豐邑在豐水西鎬京在豐水東相去二十五里三輔决録 按周有程邑常武之詩云命程伯休父濮氏曰程畿内邑在豐未詳
  崇 宣公元年晉欲求成於秦趙穿曰我侵崇秦必救之吾以求成焉左傳 按崇在鄠縣北
  藍田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為藍田君孟子向之故邑也水經注
  髙陵 髙陵邑秦昭王母弟髙陵君封路史
  湯社 寧公二年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史記秦本紀西戎之君曰亳王成湯之後其邑曰蕩社徐廣曰一作湯史記注湯社亳王所居今訛為楊杜里馬志 按楊杜在三原北三十里
  涇陽 侵鎬及方至於涇陽詩經小雅秦昭王弟悝為涇陽君史記秦本紀 按詩玁狁整居焦穫左傳晉及秦戰于麻隧濟涇及侯麗還國䇿秦北有甘泉峪口之固皆鄉聚山藪名故不録
  頻陽 秦厲共公初縣頻陽史記秦本紀頻陽故城在富平縣東北五十五里馬志
  上郡 惠文王十年魏納上郡十五縣史記秦本紀綏州春秋白狄所居戰國屬魏為上郡元和志上郡今麟延丹坊鄜銀夏綏徳保安之地地理通釋 按上郡今綏徳州
  膚施 趙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史記趙世家膚施在上郡路史 按膚施即上郡治史記所謂十五縣之一也
  定陽 魏圍定陽國䇿定水東逕定陽城南水經注 按定陽在今宜川縣
  白翟 武王放逐戎夷涇洛之北名曰荒服晉文公攘戎翟居於西河圁洛之間史記匈奴傳白翟及秦同州今鄜坊綏延皆古白翟地鄭樵通志圁銀州銀川洛水在磚井堡南梁山下葭州志
  朐衍 平王末岐梁涇漆之北有朐衍戎史記匈奴傳鹽州古戎狄居之即胊衍戎地括地志磚井堡鹽州地延安府志按在今定邊縣界
  雍 秦徳公元年初居雍史記秦本紀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國為秦都徳公初居雍即今天興縣也元和志按天興即今鳳翔縣
  岐 成王有岐陽之蒐左傳懿王十二年翟人侵岐竹書紀年岐陽城在岐山縣東五十里賈志
  周 周國在王畿内扶風雍縣通考周城在岐山縣西北十五里賈志 按左傳注周公黒肩采地
  召 召畿内采地奭始食於召宣王時召穆公虎其後也史記索隠召穆公采地扶風雍縣東南有召亭杜預左氏注
  羙陽 秦孝公作四十一縣羙陽其一也元和志 按羙陽在扶風北
  武功 秦孝公作四十一縣武功其一也在渭水南今郿縣地是也元和志
  斄 秦孝公作四十一縣斄其一也元和志斄今武功故城是史記注
  虢 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輿地記故虢城在陳倉縣東四十里括地志東遷之際自此之上陽為南虢其處者為小虢路史
  剻 剻伯綮國穆天子西征至於剻剻伯綮逆天子郭地記陳倉有剻城宜在此非沛之剻路史 按剻城在今寳雞東
  平陽 秦武公有子名白封平陽史記秦本紀 按平陽宜在今寳雞東汧水北
  郿 申伯信邁王餞于郿詩經大雅郿在今鳯翔府郿縣詩注今郿縣東十五里有故城郿縣志
  汧 魚龍川東逕汧縣故城北史記秦文公東獵汧渭遂都其地是也水經注 按在今隴州南二里
  秦 秦城在隴州南三里秦非子所居馬志 按元和志作二十五里漢中郡 秦恵文王二年置郡因水名也漢中志
  南鄭 厲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鄭史記秦本紀南鄭縣故褒之附庸也周顯王之世蜀有褒漢之地至六國楚人兼之懷王弱秦畧取焉水經注禹貢梁州之域周合梁於雍職方屬雍州春秋屬秦楚雍勝畧
  褒 周幽王伐有褒國語褒國在褒城東二百歩褒姒所出元和志
  成固 秦置漢中郡為成固縣始城而冀其鞏固之意方輿勝覽
  氐羌 鳯州春秋氐羌所居興州戰國時為白馬氐之東境通典 按鳯州今鳯縣興州今畧陽
  金 唐韵云周附庸金州也路史 按金州今興安州又寰宇記謂金州周庸國括地志亦謂上庸房竹邑及金州皆是苐書注疏謂庸在漢江之南宜在今鄖陽界故不録
  西城 秦恵王置西城縣屬漢中郡興安州志 按即今興安州洵陽 蘓秦説楚王曰北有洵陽國䇿 按即今洵陽縣
  錫 古麇國地楚潘崇伐麇至於錫穴左傳 按錫今白河縣上洛 楚司馬起豐析臨上洛左傳晉烈公二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竹書紀年商州周屬豫州雍勝畧 按上洛即今商州
  商 商洛縣在商州東本商邑周之商國史記正義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屬秦通考楚使子西為商公左傳甘茂與昭魚遇於商於史記韓世家商髙黄帝昆孫以地得姓成王時封爵商州志
  菟和 國名紀菟和與隂戎境今上洛有菟和山或云菟氐路史 按在今商州境
  習 丹水自商縣東南歴少習出武闗楚司馬使謂隂地之命大夫曰將通於少習以聼命水經注習國名傳有少習風俗通武闗商州東百八十里少習之墟今有廵司商州志
  蠻 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蠻子赤奔晉隂地左傳今鎮安有蠻王砦即曼川古蠻子國賈志
  隂地 楚司馬使謂隂地之命大夫左傳商阪在商洛縣南一百里即晉隂地也郡縣志
  隂戎 周襄王時在河南山北者號曰隂戎河南山北自今上洛郡以東後韓魏并隂戎滅之通考
  臨晉 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史記魏世家臨晉故城在同州馮翊縣南二里正義 按馮翊今同州晉恵公許賂秦伯列城五南及華山左傳夷吾請割晉河西八城謂同韓等州史記正義
  䣝 出宿于屠詩經大雅説文䣝在馮翊䣝陽亭李氏同州䣝谷䣝今同州地理通釋
  芮 桓王十八年秦人納芮伯萬於芮左傳朝邑南三十里有南芮鄉北芮鄉皆古芮伯國括地志
  同 同一作𨚯春秋地圖謂同州為𨚯國路史
  洛隂 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鄭而還築洛隂史記魏世家雒漆水也雒隂城在洛水南正義洛隂在同州西括地志
  王城 秦厲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史記秦本紀平王末洛川有大荔戎史記匈奴傳王城在朝邑縣東一里蓋大荔戎王之城寰宇記 按左傳晉師濟涇而還迓晉侯于新楚注云新楚宜在今朝邑境
  輔氏 秦伐晉次於輔氏晉魏顆敗秦師於輔氏左傳輔氏晉大夫采路史輔氏在朝邑縣西北十三里朝邑縣舊志
  合陽 晉攻秦至鄭而還築合陽史記六國表合向氏邑向戍曰合左師今同之郃陽路史
  羈馬 康公六年秦伐晉取羈馬史記秦本紀晉邑也服䖍注羈馬在郃陽縣東北二十里元和志
  刳首 晉敗秦師於令狐至於刳首左傳刳首在郃陽縣東馮志
  元里 晉文侯十六年伐秦築元里史記六國表元里故城在澄城縣南十五里賈志
  王官 王官城在澄城縣西北六十里左傳秦伐晉取王官即此先言渡河史文倒耳括地志王官故城在澄城縣西北四十里馬志 按同州志謂王官在今河東但以地界考之西北六十里尚在縣境
  南郊 故城在澄城縣西北七十里又有北郊西郊皆即孟明伐晉所取括地志
  新城 晉伐秦圍新城左傳新城在澄城縣東北二十里澄城縣新志
  邧 晉伐秦圍邧左傳邧秦邑名廣韵 按邧宜在今同州境
  北徴 秦伐晉取北徴左傳徴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北徴城今名避難堡同州志
  杜平 秦孝公與魏恵王㑹杜平史記秦本紀杜平在同州澄城縣界正義 按在縣南
  梁 夷吾將奔翟冀芮曰不如走梁梁近於秦史記晉世家梁國在馮翊夏陽史記索隠魏文侯六年城少梁史記魏世家本梁國為秦所滅師古注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為少梁故城古梁國括地志
  韓 溥彼韓城詩經大雅韓武之穆也左傳韓城在今縣南十八里古韓國也括地志夏陽西南有韓原韓武子采邑博物志同之韓城南十八里有故韓城韓原也一曰宗丘與臨晉近謂之少梁路史 按韓原即古韓國少梁即古梁國俱在韓城縣南是韓梁夲同一地但先後異名耳
  繁龎 魏文侯十二年公子擊圍繁龎秦厲公十六年補龎城史記六國表龎城在韓城縣東南韓城縣舊志
  籍姑 秦靈公十年城籍姑史記六國年表籍姑在同州韓城縣北正義籍姑在韓城縣北三十五里明一統志
  鄭 鄭豫州之域張士佩雍韓考鄭桓公為周司徒采地咸林國語渭水逕鄭縣故城北桓公友之故邑也水經注古鄭城在華州鄭縣東北二里郡縣志 按穆天子傳云天子入於南鄭郭璞注今京兆鄭縣也不觧鄭縣何以亦名南鄭竟與漢中同名耶
  拾 系本桓公居棫林一作咸林徙拾皆古地名自封桓公乃名為鄭宋𠂻注華州東有拾村里今俗訛為石華州新志
  棫林 晉會諸侯伐秦渡涇至棫林還史記秦本紀按諸説俱謂棫林即桓公采地在今華州苐觀史記渡涇之文則棫林在涇水南似别為一地桓公采地乃咸林也
  武城 文公八年秦伐晉取武城史記秦夲紀武城一名武平城在鄭縣東北十五里括地志
  隂晉 職方氏豫州其鎮華山注在華隂周禮注疏按華隂周為豫州域魏文侯三十六年秦侵我隂晉史記魏世家華隂縣在州東南六十里縣東南五里有古城即六國時隂晉也寰宇記華隂分秦晉之界邉晉之西則曰隂晉續通典
  彤 恵王十三年與秦會彤史記魏世家彤周彤伯所封國於王畿之内其地在京兆鄭縣界胡氏鑑注華州西有故彤城華州舊志
  重泉 簡公七年塹洛城重泉史記六國年表重泉城在蒲城縣南四十五里明一統志
  條 史記晉世家晉穆侯七年伐條杜預曰條晉地今朝邑西南有懷徳故城即條近焉宋敏求長安志
  賈 桓公九年賈伯伐曲沃左傳蒲城縣有賈城即古賈國寰宇記賈城在蒲城縣西南十八里宋敏求長安志今其地名賈曲雍勝畧
  彭衙 文公二年秦及晉師戰於彭衙左傳彭衙故城在白水縣東北六十里括地志
  汪 晉伐秦取汪城左傳同之白水有汪城在臨晉東晉文二年晉伐秦取汪即此路史
  申 斄亭在武功縣西南三十里周為申伯封國賈志按詩宣王封申伯於謝此或為畿内采地
  羌 周羌侯國今武功縣界有羌陽故城路史
  邠 爾雅四極西至於邠國地理通釋 按邠國即今邠州
  枸 三輔圖郇邑城在三水治東二十五里周文王第十七子封郇侯詩稱郇伯是也三水縣志邠之三水東北二十五里栒邑原上有郇城周鼎銘云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者班固以為文昭元和志從之非也路史
  義渠 周㐮王時秦晉自𤓰州遷允姓之戎於渭汭水口曰汭今新平彭原間一云汭在新平宜禄縣通考義渠城古義渠王國在宜禄鎮北方輿勝覽 按宜禄即今長武
  雕隂 㐮王五年秦敗龍賈於雕隂史記魏世家雕隂故城在洛交縣北二十里括地志雕隂廢縣在甘泉縣南二十里賈志
  渠搜 周之成康北發渠搜漢書武帝本紀 按渠搜在今懷逺縣北河套中朔方 朔方近玁狁之國也毛氏詩傳什賁故城在朔方縣治北即朔方縣之故城元和志河水東逕朔方縣故城東北詩所謂城彼朔方也水經注 按朔方在今靖邉縣北河套中
  九原 魏㐮王十七年命大夫奴遷於九原竹書紀年趙主父西北畧地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史記趙世家按九原在今懷逺縣北河套中
  固陽 魏恵十九年圍長城塞固陽史記六國表 按固陽在府谷東北河北
  榆中 趙武靈王二十年西畧地至榆中史記趙世家榆中勝州所治榆林縣是括地志 按榆中在今府谷東北河套中他若玁狁犬戎雖時侵據境土終無常所故不録
  右周雍州録國三十一郡二縣邑六十二夫周宅鎬京五等頒爵九服畫壌畿内之地建國食采諒必倍於他州逮東遷以後嬴秦踞其西垂韓魏剖其東偏更有大荔驪戎等盤處乎涇漆河渭之間文武之遺封遂不可復識矣今從周禮職方左氏内外𫝊等書掇拾其餘聊存千百之十一以見西周之制云
  
  非子封為附庸邑於秦谷㐮公賜受𨙸鄷之地穆公稱伯以河為竟恵公得上郡西河昭王開巴蜀政并六國故秦地於禹貢跨雍梁二州漢地理志項籍滅秦分其地為三以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髙奴謂之三秦元和郡國志
  内史 秦京師為内史漢地理志秦改立郡縣而京畿所統特號内史言其在内以别於諸郡守師古注秦内史兼治漢三輔地三十六郡内史其一也通鑑注今京兆華隂馮翊扶風汧陽新平及梁州之域上洛地皆是鄭樵通志孝公十一年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四十一縣史記秦本紀
  咸陽 渭水東北逕渭城南文穎以為故咸陽秦獻公都櫟陽至孝公作咸陽而徙都之水經注孝公十二年於渭北城咸陽至始皇並都之元和志孝公咸陽今渭城是始皇都咸陽今城南大城是闗中志
  景陵 曹參取咸陽將兵守景陵史記曹相國世家景陵縣名正義在咸陽通鑑注 按是時司馬欣尚據櫟陽曹參守景陵宜在今咸陽縣東又史記白起傳云武安君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馬志云杜郵在今咸陽東五里按杜郵似鄉聚非縣邑名故附録於此
  長安 始皇八年弟長安君將兵擊趙史記秦始皇本紀長安本秦舊縣楚懐王封項羽為長安侯元和志長安本秦鄉名三輔黄圖
  杜 杜陵西北有杜縣故城秦武公十一年縣之水經注周杜伯國秦武公滅為縣雍録
  芷陽 霸水歴白鹿原東霸城之西故芷陽矣水經注霸城秦穆公所築又名芷陽雍録霸城在府東二十五里明一統志
  樊鄉 樊噲灌廢丘最賜食邑杜之樊鄉史記樊噲傳杜陵有樊鄉索隠
  廢丘 孟康曰縣名索隠古太丘邑也秦以為廢丘亦曰舒丘水經注項王立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史記項羽本紀 按史記非子居犬丘徐廣曰今槐里也然觀宣王時莊公伐西戎破之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則犬丘似在西垂非懿王之所都也
  槐里 樊噲撃章邯下槐里摧廢丘史記樊噲傳章邯都廢丘居槐里水經注 按寰宇記興平西二十五里有槐里故城後魏真君徙槐里縣於槐里故城即此疑即秦槐里所在
  栁中 樊噲攻趙賁下槐里栁中咸陽史記樊噲傳按噲攻賁自西而東栁中宜在槐里之東咸陽之西似亦秦縣邑名
  櫟陽 白渠枝渠東逕櫟陽城北史記獻公二年城櫟陽自雍徙居之水經注項王三分闗中王秦降將長史欣為塞王都櫟陽史記項羽夲紀櫟陽故城在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括地志
  麗 始皇十六年魏獻地於秦秦置麗邑史記秦始皇本紀戲水自麗山北逕驪戎城東春秋晉獻公伐之秦之麗邑矣水經注京兆新豐秦之驪邑漢地理志
  蕞 龎煖入函谷攻秦蕞史記趙世家新豐有蕞城郡國志按蕞城在臨潼東北
  戲 二世二年陳渉遣周章西至戲史記秦始皇本紀蘓林曰戲邑名在新豐東南三十里今戲亭是也水經注
  髙陵 髙陵邑秦昭王弟髙陵君封今屬京兆路史髙陵本秦舊縣孝公置元和志
  鄠 扈秦改鄠邑故鄠城在縣北二里元和志
  豐 㐮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史記秦本紀地在豐水覀路史
  藍田 獻公六年初縣藍田史記六國表藍田縣本秦孝公置漢書地理志藍田故城在縣西三十里宋敏求長安志
  涇陽 涇陽本秦舊縣地昭王弟封涇陽君即此漢涇陽縣在平凉郡界通典
  池陽 周緤還定三秦賜食邑池陽史記周緤傳雍州涇陽縣西北三里池陽故地史記正義 按漢池陽係恵帝四年置此尚因秦舊縣
  湯社 始皇為湯社屬北地郡三原縣志 按史記寧公滅湯社在今三原境或始皇置縣
  樗里 樗里疾秦昭王之弟也室在昭王廟西渭南隂鄉故俗謂之樗里子史記樗里子傳嬴姓國有樗里今渭南陽鄉路史
  下邽 渭水東逕下邽縣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於此有上邽故加下也水經注在渭南北五十里渭南縣志
  頻陽 頻陽山在富平縣東北七十里秦厲公於山南立頻陽縣今故城在焉雍録頻陽故城在富平縣東北五十五里賈志
  鄭 渭水東逕鄭故城北武公十一年縣之桓公友之故邑也水經注古鄭城在鄭縣理北三里元和志
  武城 孝公十九年城武城史記六國表在華州鄭縣東十三里正義
  彤 六國表商君反死彤地在鄭縣界通鑑注鄭西有故彤城華州舊志
  寧秦 渭水逕華隂故城北春秋之隂晉也秦恵王五年改曰寧秦水經注 按吕氏春秋九藪云秦之陽華晉地道記日童闗是也又胡氏鑑注云晋桃林之塞秦陽華是也即今潼関縣地
  重泉 在蒲城南五十里秦簡公置西安府志重泉故城在蒲城縣東南四十五里括地志
  臨晉 本大荔戎國秦獲之更名臨晉元和志在朝邑縣西南二里秦築壘以臨晉國縣道記
  合陽 孝公二十四年秦大荔圍合陽史記六國表
  北徴 秦公子鍼桓公之子景公之弟食邑北徴邑志按即今澄城
  杜平 孝公七年與魏王會杜平史記六國表灌嬰下櫟陽賜爵列侯食杜平鄉史記灌嬰傳杜平在今澄城賈志按在澄城縣南
  懷徳 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懷徳縣故城也世謂之髙陽城非矣水經注懷徳故城在朝邑縣西南四十二里寰記 朝邑西南有懷徳城秦邑也髙祖還定三秦賜周勃食邑懷徳同州志
  夏陽 渭水東南逕夏陽故城北少梁也秦恵王十一年更從今名矣水經注夏陽故城在韓城縣南二十里芝川鎮北基址猶存曰西少梁里韓城縣志
  衙 嬴姓國有衙同之白水東北六十里彭衙故城是也穆公子采路史
  白水 文公分清水為白水即此通典秦置白水縣以縣臨白水也郡縣釋名
  汪 秦邑同之白水有汪城在臨晉東路史
  雍 秦徳公既立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遂都雍史記封禪書徳公自汧徙雍三輔黄圖周為召穆公采秦置雍縣郡縣釋名雍故城在雍縣南七里括地志
  虢 秦武公十一年滅小虢史記秦本紀桃虢城在寳雞縣東六十里秦武公滅虢為縣謂之小虢西虢城相去十里賈志
  陳倉 陳倉縣秦文公所築因山為名有上下二城上城文公築元和志陳倉城在寳雞東二十里雞爪峰下賈志
  羙陽 孝公作四十一縣羙陽其一也元和志羙陽秦縣在扶風縣北二十五里今為崇正鎮扶風縣志 按長安志謂羙陽在武功西七里此乃後魏徙置非秦漢舊縣
  郿 郿縣秦文公所營毛萇詩傳郿本秦縣今縣東十五里有故城元和志
  杜陽 蘓代説秦王封小令尹以杜陽國䇿杜水東逕杜陽故城北世謂之故縣川水經注 按在今麟逰縣
  汧 文公居西垂宫東獵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為諸侯乃卜居占曰吉即營邑之史記秦本紀世紀㐮公徙汧故城在今隴州南二里詩注疏
  秦 秦城在隴州東南二十五里秦非子養馬汧渭之間有功周孝王命為大夫元和志
  平陽 汧水歴慈山東南逕郁夷縣逕平陽縣故城南史記秦寧公二年徙平陽徐廣曰故郿之平陽亭也水經注平陽在郿縣西北徙自寧公郿縣志 按今郿縣非汧水所經平陽似不在郿境九域志虢縣有平陽鎮宜在今寳雞界
  好畤 漢髙帝元年章邯迎撃漢兵於陳倉止戰好畤史記髙帝本紀好畤在乾州東七里好畤縣故城雍勝畧
  壤鄉 曹參圍好畤取壌鄉史記曹相國世家壌鄉今在雍州武功縣東二十里髙壌坊是史記正義
  髙櫟 曹参擊三秦軍壌東及髙櫟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皆邑名髙櫟近壌鄉史記正義
  斄 樊噲攻雍斄史記樊噲傳即后稷所封今武功故城是史記注
  武功 孝公作四十一縣斄武功在渭水南今郿縣地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縣以山水立名元和志
  漆 漢王元年周勃北攻漆史記周勃傳豳州新平縣古漆縣史記正義
  栒邑 漢初酈商破周𩔖軍於栒邑史記周類傳在豳州史記索隠 按栒邑即今邠州三水縣
  雲陽 始皇使䝉恬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又徙五萬家於雲陽史記秦始皇本紀雲陽城在雲陽縣西北六十里續通典按即今淳化縣
  鶉觚 秦使䝉恬築城至此以觚奠祭乃有鶉鳥集其上以為靈遂名其縣周地圖記離長武縣四十里鶉觚縣碑記按鶉觚秦屬北地郡
  商 秦内史南境今上洛郡通考衛鞅既破魏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史記商君傳商秦相衛鞅邑漢書地理志按商在今商州東
  華陽 門水東北歴華陽之山即華陽也通鑑注秦魏冉同父弟芉戎封華陽君即此雒南縣舊志 按在今雒南縣
  上郡 始皇使蒙恬築長城居上郡史記始皇本紀上郡雍州之域今洛交中部延安咸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等郡皆是鄭樵通志
  膚施 奢延水逕膚施縣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水經注上郡故城在綏州上縣東南五十里即膚施縣地括地志膚施縣趙置秦因而不改今屬延州史記正義
  髙奴 清水東逕髙奴縣項羽封董翳為翟王都之水經注董翳都髙奴即金明縣是也通鑑注即膚施縣金明砦地雍勝畧 按此膚施今延安府治非秦之膚施也
  雕隂 魏㐮王二年秦取我雕隂史記六國表髙帝初傅寛從定三秦賜食邑雕隂漢書傅寛傳雕隂邑戰國屬魏後屬秦綱目注
  鄜 文公十年初為鄜畤史記秦本紀縣名於鄜地作畤故曰鄜畤索隠
  陽周 蒙恬繫諸陽周史記蒙恬傳走馬水出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二世賜蒙恬死於此水經注 按陽周在今安定縣界
  漢中郡 周赧王二年秦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史記楚世家古漢中郡城在今南鄭縣東二里許即秦厲公所築輿地紀勝漢中梁州之域今漢中洋川安康郡皆是鄭樵通志
  南鄭 厲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鄭史記秦本紀項王立沛公為漢王王漢中都南鄭史記項羽本紀
  褒 漢髙祖為漢王張良送至褒中史記髙帝紀即梁州之褒縣也舊曰褒中師古注在褒城縣南十里打鐘壩村置縣自秦始賈志
  城固 秦置漢中郡為城固縣蓋始城而冀其鞏固之意方輿勝覽春秋為楚地秦為城固縣城固縣志
  西城 秦恵王置漢中郡金州即漢中之西城縣也雍大記秦恵王始置西城縣屬漢中郡今西城山下即故址也興安州志 按興安州南三里有西城廢縣
  洵陽 蘓秦説楚王曰北有洵陽國䇿酈商攻洵闗定漢中史記酈商傳洵闗即漢中洵陽史記注 按即今洵陽縣
  故道 故道屬隴西郡通典漢王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史記髙帝本紀武都有故道縣漢書地理志鳯州春秋氐羌之所居秦屬隴西郡通典 按畧陽縣秦蜀郡地寧羌秦蜀郡葭萌縣地
  九原郡 河水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置九原郡治此水經注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元和志 按九原在今榆林府東北河套中括地志云勝州連各縣本秦九原郡
  新秦 秦使䝉恬収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史記匈奴傳秦逐匈奴収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新秦水經注今夏勝等州秦畧取之史記正義
  榆中 始皇三十六年遷北河榆中三萬家史記始皇本紀北河勝州也榆中即今勝州榆林縣正義 按榆中在今府谷東北河套中
  固陽 秦孝公十一年魏鞅圍固陽降之史記六國表河水東逕棝陽故城南水經注 按固陽在今府谷東北河北一作棝
  北假 䝉恬度河據陽山北假中史記匈奴傳北假在河北禹貢錐指
  臨河 河水東逕髙闕南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水經注延水縣本秦臨河縣地元和志 按水經注河自髙闕東逕臨河縣北髙闕在今榆林府西北黄河北臨河縣即在其南岸去延水縣絶逺元和志誤
  右秦世都闗中録郡四縣邑七十四夫郡縣之制始於秦而龍門不載其沿革蓋畧之也惟范蔚宗云秦内史武帝改其四縣是漢制即秦之舊規也况廢封建為郡縣後世咸因之則建置亦不可不詳故並著於篇
  
  秦罷侯置守漢郡縣之制無改於秦昭宣之後郡縣亦有增損隋書地理志漢以秦地太大更加置郡國鄭樵通志京兆尹 故秦内史髙帝二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復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尹縣十二漢書地理志 除湖縣在河南界外增邑國二太初元年以長安以東為京兆尹長陵以北為左馮翊渭城以西屬右扶風以輔京師謂之三輔又三輔共治長安城中三輔黄圖平帝元始四年分京兆置前煇光後承烈二郡漢書平帝本紀前煇光領長安以南諸縣後承烈領長安以北諸縣通鑑注司𨽻校尉部武帝征和四年置察三輔𢎞農漢書武帝本紀元帝永始四年諸陵分屬三輔漢書元帝本紀先是諸陵總屬太常今各因其地界屬三輔師古注按景帝時晁錯為左内史又武帝紀建元三年詔左右内史是内史之分非自建元六年始也漢書百官表云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
  長安 髙帝五年置漢地理志七年自櫟陽徙都長安史記髙帝本紀髙帝始都長安實曰西京三輔黄圖渭水逕長安城北漢恵帝元年築六年成即咸陽也秦離宫無城故城之王莽更曰常安水經注長安故城在長安縣西北二十里漢之舊都括地志
  新豐 髙帝十年更名酈邑曰新豐漢書髙帝本紀池水逕新豐縣故城東故麗戎地髙帝王闗中太上皇思東歸故象舊里制茲新邑名為新豐水經注新豐故城在昭應縣東十八里漢新豐城也元和志 按渭南縣志云漢以渭南置宻畤縣𨽻京兆尹建武中省入新豐舊史失傳
  昌陵 鴻嘉元年於新豐戲鄉為昌陵縣以奉初陵永始元年闗中記昌陵在霸城東二十里水經注
  船司空 地理志曰渭水東至船司空入河服䖍曰縣名都官三輔黄圖有船庫官後改為縣王莽之船利也水經注船司空後省入華隂鄭樵通志船司空故縣在華隂縣東北十五里通典
  藍田 秦孝公置漢因之賈志
  華隂 秦寧秦髙帝八年更名華隂漢書地理志渭水逕華隂故城北王莽之華疆也水經注
  鄭 本秦舊縣漢屬京兆元和志鄭縣故城在鄭縣北二里括地志 按鄭縣今華州
  塞 塞侯直不疑史記直不疑傳塞國名今桃林塞史記索隠桃林縣以西至潼闗皆桃林塞史記正義按塞國後廢
  下邽 本秦舊縣屬京兆元和志
  南陵 文帝七年置漢書地理志平帝四年罷南陵為縣漢書平帝本紀南陵故城在萬年縣東南二十四里括地志按萬年今咸寧
  奉明 宣帝元康元年益奉明園戸為奉明縣漢書宣帝本紀宣帝立奉明縣以奉悼園在東都門外水經注長安縣北八里奉明故縣是宋敏求長安志
  霸陵 霸陵故芷陽也文帝起陵邑因更名通鑑注霸水東逕霸縣故城南漢文之霸陵縣也王莽更曰水章水經注
  杜陵 元康元年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漢書宣帝本紀杜陵王莽之饒安也水經注秦杜縣之東有原名東原東原之地為杜陵縣遂改杜縣為下杜以别之雍録杜陵故城在萬年南十五里括地志 按在今咸寧東南
  左馮翊 故秦内史髙帝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復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内史太初元年改左馮翊縣二十四漢書地理志渭橋南有石柱柱南京兆立之柱北馮翊立之水經注
  髙陵 白渠枝渠東逕髙陵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輔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水經注
  櫟陽 白渠枝渠東逕櫟陽城北髙帝定闗中始都之王莽之師亭也水經注漢櫟陽在臨潼東北七十里禹貢錐指
  翟道 莽曰渙漢書地理志中部縣本漢翟道縣地元和志翟道城在中部西北四十里纔有餘址寰宇記後漢省賈志
  池陽 涇陽本秦舊縣恵帝改置池陽縣元和志今涇陽縣北廣吉陽鄉有迎東驛本池陽縣城十道志
  夏陽 横溪水東逕夏陽縣故城北王莽之冀亭也水經注
  衙 莽曰逹昌春秋秦晉戰於彭衙漢地理志景帝時於彭衙置衙粟邑屬左内史同州志
  粟邑 沮水東逕粟邑縣故城北莽名粟城也水經注白水縣本漢粟邑地故城在縣西北二十八里元和志春秋彭衙漢為粟邑淮南子蒼頡造書天雨粟即此處雍勝畧 按秦白水縣漢廢
  谷口 文帝後元三年置谷口邑史記漢興年表莽曰谷喙漢書地理志谷口故城在醴泉縣東北四十里括地志醴泉縣本漢谷口縣地在九𡽀山東仲山西當涇水出山處故謂之谷口元和志
  蓮勺 沮水逕蓮勺縣故城北十三州志曰以草受名也水經注蓮勺在渭南縣北七十里漢初於渭北下邽東二十里置蓮勺城賈志渭南縣東北來化鎮有蓮花池即蓮勺故址渭南縣志
  鄜 莽曰修令漢書地理志鄜地名後為縣索隠洛川漢鄜縣
  通典
  頻陽 羙原本漢頻陽縣通典頻陽故城在富平縣東北五十里禹貢錐指
  臨晉 馮翊漢臨晉縣地故城在朝邑縣西南二里括地志景帝時始置臨晉縣屬左内史新莽更為監晉同州志 按臨晉秦縣州志悞
  重泉 莽曰調泉漢地理志蒲城漢重泉地雍勝畧
  郃陽 河水逕郃陽城東又徐水逕劉仲城北是髙祖仲兄劉仲之封邑也故徐廣曰郃陽國名也水經注郃陽故城在縣東四十里賈志
  祋祤 沮水東南逕祋祤縣故城西縣漢景帝二年置水經注耀有祋祤廟疑祋祤是一兵器其秦禱兵之所乎江鄰㡬雜志 按漢立縣本此祋祤故城在耀州東北一里賈志
  武城 石橋水逕武平城東地理志云左馮翊有武城縣王莽之桓城也水經注武城在華州東十三里馮志
  沈陽 石橋水逕沈城北漢書地理志左馮翊有沈陽縣王莽更名制昌蓋藉水以取稱矣水經注沈陽在華州東北十五里舊在渭水北後漢安帝初移於此明一統志 按長安志郡縣圖沈陽在今三原界
  懐徳 左馮翊領懷徳縣漢書地理志周勃賜食邑懐徳史記絳侯傳
  徴 莽曰汜愛師古曰今澂城是也左傳云王取北徴謂此地耳漢地理志澄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北徴城漢置徴縣同州志
  雲陵 昭帝後元二年起雲陵以其地置雲陵邑漢書昭帝本紀平帝元始四年罷雲陵為縣漢書平帝本紀雲陵故城在淳化縣北三十里明一統志
  萬年 髙帝置莽曰異赤漢書地理志漢髙祖葬太上皇於萬年陵仍分櫟陽置萬年縣理櫟陽城中故櫟陽城亦名萬年城續通典
  長陵 髙帝置莽曰長平漢書地理志長陵故城在咸陽東北三十里元和志有蕭城在咸陽縣東北四十里長陵北世傳蕭何築以守長陵蓋即長陵城矣水經注
  陽陵 景帝五年作陽陵邑漢書景帝本紀故弋陽景帝更名莽曰渭陽漢書地理志陽陵故城在咸陽東北四十一里寰宇記 按禹貢錐指髙陵西南三十里有陽陵故城互異
  雲陽 漢雲陽故城在雲陽縣西北八十里括地志在淳化縣西北五十里城基猶存賈志
  右扶風 故秦内史髙帝二年更為中地郡九年罷復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縣二十一漢書地理志按増縣一渭橋石柱以北屬扶風石柱以南屬京兆闗中記
  渭城 故咸陽髙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屬長安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漢書地理志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之陽王莽之京城也水經注故渭城在今咸陽縣東北二十二里寰宇記 按在東北三十里
  槐里 章邯都廢丘居槐里漢祖引水灌城滅章邯三年改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水經注槐里故城在始平縣東南十里括地志 按長安志云興平縣北故城是互異
  鄠 漢於故鄠城置縣其城周四里頺垣尚在寰宇記盩厔 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以名縣圖經終南城在縣東三十里舊縣谷郡國記曰即漢盩厔縣城也賈志
  斄 漢扶風郡領斄縣漢書地理志古斄城在武功縣南八里前漢徙置縣西南三十里賈志
  郁夷 渭水逕郁夷縣故城南王莽更曰郁平水經注郁夷廢縣在隴州西五十里寰宇記
  羙陽 雍水南逕羙陽縣西水經注有羙陽城在縣西北二十里今為崇正鎮扶風縣志
  郿 郿城在郿縣北十里渭水北漢置郿縣馮志渭水東逕郿縣故城南在今縣東北十五里禹貢錐指
  雍 故城在天興縣南七里玉海 天興今鳯翔縣
  漆 新平本漢漆縣即邠州理是也元和志漆縣在麟遊縣西一百二十里隋唐為普潤縣麟遊縣志 按普潤亦漆縣地
  栒邑 縣東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栒邑故城即漢理所寰宇記
  隃麋 汧水東南逕隃麋縣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水經注隃麋澤在汧陽縣西八里許漢以此名縣元和志隃麋故城在汧陽縣東三十里明一統志
  陳倉 渭水東逕陳倉縣南水經注漢陳倉城在今縣東二十里通典漢陳倉在寳雞縣東十五里前凸後凹中可容數千人寳雞縣志
  蒯成 蒯成縣陳倉縣之故鄉聚名周緤所封也輿地志髙祖十二年以緤為蒯成侯史記周緤傳 按蒯成漢志未載今増入在寳雞縣東後廢
  杜陽 杜水東逕杜陽故城世謂之故縣川即王莽之通杜水經注麟遊漢杜陽縣地元和志
  汧 汧源縣本漢汧縣地在汧水之北元和志隴州東南三里有汧縣故城禹貢錐指
  好畤 莫水出好畤縣梁山水東有好畤縣故城王莽之好邑也水經注今乾州東十里有好畤村即漢縣所在或云縣當在永夀境悞乾州志
  虢 虢在鳯翔府南三十五里九域志故城在寳雞縣東六十里明一統志
  安陵 成國故渠逕惠帝安陵南北有安陵故城地理志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水經注安陵故城在咸陽東二十一里括地志
  茂陵 成國渠東逕茂陵縣故城南武帝建元二年置宣帝縣焉王莽之宣城也水經注武帝於槐里之茂鄉置茂陵邑三輔舊事漢茂陵在興平縣東北十七里元和志黄圖曰去長陵十里宋敏求長安志
  平陵 成國渠東逕平陵縣故城南地理志昭帝置王莽之廣利也水經注平陵與茂陵相去二里武帝置茂陵昭帝徙治平陵郡國記興平縣東二十里平陵古城是宋敏求長安志
  武功 渭水東逕武功縣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水經注元始五年以武功為安漢公采地名曰漢光邑漢書平帝本紀武功故城在郿縣東四十里渭水南寰宇記 按以上属右扶風
  商 屬𢎞農郡漢書地理志丹水自上洛又東南逕商縣南水經注商洛縣在商州東九十里寰宇記商洛漢商縣唐書地理志
  上雒 屬𢎞農郡漢書地理志元鼎四年置居洛水上因以為名通鑑注
  漢中郡 秦置莽曰新成屬益州縣十二漢書地理志按除房陵等四縣在胡廣界武帝元鼎中雍州之南置益州通鑑注
  西城 漢中郡治西城漢書地理志今金州西北四里西城山東魏興郡故城是也寰宇記 按金州今興安州又州志云髙帝定漢中置蕭山縣即今秦郊鎮未幾廢
  洵陽 洵水東南逕洵陽縣南水經注洵陽本漢舊縣寰宇記南鄭 髙帝元年立為漢王王漢中都南鄭漢書髙帝本紀髙祖入秦項羽封為漢王蕭何曰天漢美名也遂都南鄭水經注南鄭故城在府東二里馮志
  褒中 昭帝元鳳六年漢中志褒水南逕褒縣故城東褒中縣也本褒國矣水經注褒州在縣南十里打鐘壩村漢曰褒中賈志
  安陽 漢漢中郡領安陽縣漢書地理志安陽故城在漢隂縣西二十四里敖口東十里漢江之北寰宇記
  城固 涔水東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良所築未知定所制矣水經注城固今縣東六里故北城是以有南城故謂此為北城縣道記按水經注漢水又左得度口水度水南逕平陽縣故城東賈志云平陽城在今西鄉縣洋川髙祖置縣後廢
  沔陽 沔水南逕沔陽城南蕭何所築其城南臨漢水北帯通逵水經注沔陽故城在今沔陽縣東南十里禹貢錐指
  錫 漢水東逕錫縣故城北春秋之錫穴王莽之錫治也水經注 按即今白河縣以上諸縣屬漢中郡
  故道 屬武都郡漢書地理志 按武都屬凉州故道水逕故道城東水經注鳯州在漢為故道縣地雍勝畧
  沮 屬武都郡漢書地理志武興漢武都沮縣也續通典沮縣廢基在畧陽縣東一百二十里沮水河側畧陽縣志按寧羌州本漢廣漢郡葭萌縣地
  隂槃 屬安定郡漢書地理志 按安定屬凉州漢隂槃城在宜禄縣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 按隂槃今長武地
  直路 屬北地郡漢書地理志 按北地屬凉州沮水自直路縣東南逕燋石山水經注直路縣後漢已廢其故城在中部縣西北二百里又姚秦置中部縣直路故城在焉禹貢錐指
  鶉觚 屬北地郡漢書地理志宜禄漢鶉觚地通典鶉觚舊治長武縣南四十里枝村原故址尚存長武縣志
  上郡 秦置髙帝元年更為翟國七月復故屬并州二十三漢書地理志 按除十二縣在西省山西界兼冇未詳所在者馬援兄員王莽時為增山連率後漢書援傳莽改上郡為增山後漢書注隋唐綏州延州漢上郡地通鑑注
  膚施 奢延水東逕膚施縣南秦置上郡治髙祖并三秦復以為郡水經注
  獨樂 有馬湖峪在今米脂縣北碎金驛康灣之南即故獨樂縣宋改為永樂延綏志
  陽周 走馬水出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王莽更名上陵水經注陽周故城在安定縣北九十里安定縣志
  淺水 王莽改曰京室水經注宜禄本漢淺水縣地元和志折墌城在長武縣北五里即淺水故縣賈志 按上郡與長武相去絶逺淺水似非長武地
  奢延 奢延水出奢延縣西南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王莽之奢節也水經注奢延故城在廢夏州西南禹貢錐指按在今榆林府懐逺縣
  雕隂 雕隂廢縣在洛交縣北三十里括地志甘泉縣本漢雕隂縣城在甘泉縣南四十里元和志
  龜茲 諸次水出上郡諸次山東逕榆林塞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也綠歴沙陵届龜兹縣西出故廣長榆也水經注榆林衛本漢上郡龜兹縣地北至邉墻十里其外皆戰國雲中九原地也禹貢錐指 按龜兹即榆林府榆林縣地
  定陽 定水逕定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定水之陽也水經注 定陽在今宜川縣西北
  髙奴 清水東逕髙奴縣項羽封董翳為翟王髙祖破以縣之王莽之平利矣水經注延州城即漢髙奴縣括地志
  白土 圁水出上郡白土縣圁谷東逕其縣南王莽更曰黄土水經注 按白土縣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髙望 屬上郡莽曰堅寧漢書地理志 按髙望縣在榆林府北河套中西河郡 武帝元朔二年置莽曰歸新屬并州縣三十六漢書地理志 按除二十八縣在山西界兼有未詳所在者
  富昌 湳水東逕西河富昌故城南王莽之富成水經注富昌故城在勝州南延綏舊志 按富昌在榆林府東北河套中
  美稷 湳水出西河郡美稷縣東南流入長城東水經注按羙稷在榆林府東北河套中又有羙稷鄉在山西寧州界乃後漢所徙置非故縣
  大城 莽曰好成漢地理志 按義熈二年柔然獻馬於姚興濟河至大城即此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鴻門 屬西河郡漢地理志圁水東逕鴻門縣縣故鴻門亭風俗記曰圁隂縣西五十里有鴻門亭水經注 按鴻門在今米脂西
  圁隂 屬西河郡漢地理志圁水東逕圁隂縣北恵帝五年置王莽改曰方隂水經注縣在圁水之隂因以為名今有銀州銀川即是舊名猶存但字變耳師古注
  圁陽 屬西河郡漢書地理志圁水出白土縣圁谷東逕圁隂縣北又東逕圁陽縣南今米脂縣有圁隂故城圁陽當在東北禹貢錐指
  增山 漢西河郡領增山縣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漢地理志
  虎猛 屬西河郡西部都尉治漢書地理志 按天鳯元年匈奴至西河虎猛制虜塞下告欲和親即此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朔方郡 武帝使衛青出雲中以西擊樓煩白羊王於河南遂取河南地築朔方漢書匈奴傳元朔二年置朔方郡使校尉蘓建築朔方城水經注朔方郡屬并州領縣十漢書地理志 按除修都一縣未詳所在
  三封 河水東北逕三封縣故城東漢武帝元狩二年置十三州志曰在臨戎縣西一百四十里水經注按三封在今定邉縣北河套中
  朔方 河水南逕馬隂山西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詩所謂城彼朔方王莽以為武符者也水經注什賁故城在夏州朔方縣北即漢朔方縣故城元和志朔方縣漢朔方郡治禹貢錐指 按朔方在懐逺縣北河套中
  臨河 河水東逕髙闕南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王莽之監河也水經注西受降城在豐州西八十里漢臨河縣故理處元和志臨河故城在今榆林衛西北禹貢錐指 按臨河在今靖邉縣北河套中
  窳渾 河水東逕沃野故城南又北迆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武帝元朔二年開朔方郡治王莽更郡曰溝搜縣曰極武水經注窳渾故城今在廢夏州西北禹貢錐指按窳渾在靖邉縣北河套中
  渠搜 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王莽之溝搜亭也水經注渠搜在廢夏州北禹貢錐指 按渠搜在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沃野 河水東逕臨戎縣故城西又東逕沃野故城南武帝元朔三年立王莽之綏武也水經注沃野故城在天徳軍城北六十里地理通釋 按沃野在靖邉縣西北河北岸
  廣牧 河水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王莽之鹽官也水經注廢豐州城在榆林衛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漢朔方郡之廣牧縣禹貢錐指
  臨戎 河水東北逕三封縣故城東又北逕臨戎縣故城西王莽之推武也水經注唐永豐縣在豐州西一百六十里本漢臨戎縣地元和志 按臨戎在定邉縣北河套中
  呼遒 朔方郡領呼遒縣漢書地理志 按後魏代名郡有呼遒縣在今榆林境當即漢縣舊地
  五原郡 元朔二年遣衛青出雲中至髙闕収河南地置五原郡漢書武帝本紀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莽曰獲降屬并州領縣十六漢地理志 除六縣未詳所在勝州榆林縣西有漢五原城通典
  九原 河水逕河隂縣故城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王莽之獲降郡城平縣矣水經注九原故城在勝州西界今連谷縣是史記正義 按九原在神木縣北河北岸
  五原 九原縣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故城王莽填河亭也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水經注 按五原在神木北河北岸
  臨沃 河水東逕副陽城南又東逕臨沃縣南王莽之振武也水經注臨沃縣在稒陽西禹貢錐指 按臨沃在府谷北河北岸
  宜梁 河水東逕原亭城南又東逕宜梁縣故城南闞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謂之石崖城水經注今在廢豐州東禹貢錐指 按宜梁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河隂 河水東逕副陽城南又東逕河隂縣故城北水經注 按河隂在神木縣北河套中
  曼栢 莽曰延栢漢地理志曼栢縣在勝州銀城縣後漢書注 按曼栢在府谷北河套中
  成宜 河水東逕田辟城南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虜水經注城在廢豐州界禹貢錐指 按成宜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稒陽 河水東逕宜梁縣故城南又東逕稒陽縣故城南王莽之固隂也又北出石門障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還詔送單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為所築城也故城得其名矣水經注 按稒陽在府谷東北河北岸又史記武帝太初元年使公孫敖築塞外受降城甘露三年單于自請願留光禄塞下有急保受降城城近光禄塞
  西安陽 河水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屈南過五原西安陽縣南水經注莽曰障安漢書地理志城在廢豐州東北禹貢錐指 按西安陽在懐逺縣北河北岸
  河目 河水自臨河縣東逕陽山南南屈逕河目縣左水經注河目故城在北假中河北括地志 按河目在懷逺縣西北河北岸以上屬王原郡
  沙南 屬雲中郡漢書地理志河水東過雲中楨陵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水經注楨陵即廢東勝州其故城在衛西北河東岸沙南縣在西岸榆林塞外唐為勝州地禹貢錐指 按沙南在府谷東北河套中
  右漢録郡八縣邑一百一十有五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雲謂髙祖創業蜀漢發跡三秦而帝天下故其後用奉春之䇿仍都闗中懲秦孤立雖大啟爾宇而畿内之地不以封建惟析秦内史為三郡以弼成都邑而郡縣之制遂相沿不廢逮建元以後開置朔方五原等郡闗中幅員愈廣其所建置益倍於秦至於新莽竊位十餘年中妄意改作分三輔為六尉或至一郡五易其名此𩔖本不足紀苐蘭臺該載之故亦畧附見云
  後漢
  中興以來郡縣改易凡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無今有者後所置也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又世祖中興官多役煩乃命并省郡國縣邑至明帝後所省縣漸復分置郡國志光武都洛陽闗中復置雍州後罷復置司𨽻統三輔如舊晋書地理志獻帝初平元年遷都長安後漢獻帝紀建安十八年省併州郡復禹貢之九州冀州得西河雲中五原朔方雍州得𢎞農京兆馮翊扶風上郡隴西武都益州有漢中後漢書百官志注按後漢司𨽻治河南故不録
  京兆尹 屬司𨽻領十城郡國志 外増縣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漢初都長安謂之三輔中興都洛陽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後漢書百志 按漢京兆尹領南陵奉明船司空三縣俱後漢廢
  長安 王莽改常安東漢復為長安馮志渭城縣後漢省入長安咸陽縣志
  霸陵 後漢京兆尹領霸陵縣郡國志 按通鑑建武二年蔣震據霸陵杜陵 宣帝起杜陵邑後漢為縣屬京兆通鑑注
  鄭 黄圖下邽縣并鄭郡國志
  下邽 下邽縣并鄭桓帝西廵復之三輔黄圖董卓遷都長安華歆求出為下邽令即此元和志下邽増入
  新豐 靈帝建寧三年改為都鄉封耿叚為侯國水經注昭應縣東三十里有故城後漢靈帝末移安定郡隂槃縣寄理於此今謂隂槃城寰宇記 按昭應今臨潼
  藍田 後漢京兆尹領藍田縣郡國志 按通鑑建安初延岑據藍田長陵 故屬馮翊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商 故屬𢎞農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
  上雒 侯國故屬馮翊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王遵封上雒侯即此雒南縣志
  陽陵 故屬馮翊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華隂 屬𢎞農郡故屬京兆郡國志前漢書渭水至船司空入河後漢省船司空屬華隂通鑑注
  左馮翊 屬司𨽻領十三城郡國志順帝六年以羌㓂充斥徙北地居左馮翊永建四年還舊治後復徙之通鑑注建安初闗中始開詔分馮翊西數縣為左内史郡治髙陵三國魏畧 按漢左馮翊領谷口翟道武城櫟陽沈陽懷徳鄜徴雲陵九縣俱後漢省
  髙陵 光武東都後馮翊出治髙陵闗中記今髙陵縣西南二里即髙陵故城禹貢錐指
  池陽 谷口故城在醴泉縣北後漢為池陽通典永初五年徙郡以避冦難北地徙池陽故城在今涇陽縣地通鑑注
  雲陽 後漢左馮翊領雲陽縣郡國志永康元年先零掠雲陽後漢書和帝紀 按雲陽在今淳化縣西北
  祋祤 永元九年郡國志永康元年先零㓂闗中圍祋祤後漢書和帝紀耀州華原同官縣本漢祋祤縣地續通典按祋祤蓋建武中省
  頻陽 後漢左馮翊領頻陽縣郡國志 按頻陽在富平東北五十里沮水自土門東逕懷徳城南城在北原上水經注懷徳故城在今富平縣西南十里非漢懷徳縣也蓋後漢三國時因漢舊名於此立縣今有廢城禹貢錐指
  萬年 白渠枝渠東逕櫟陽城北建武二年封景丹為侯國水經注後漢省櫟陽入萬年元和志漢櫟陽萬年為二縣後漢始省併通鑑注
  蓮勺 後漢左馮翊領蓮勺縣郡國志
  重泉 莽曰調泉後漢復舊宋敏求長安志漢徴縣光武省徴為重泉地賈志
  臨晉 建安初詔分馮翊以西數縣為左内史郡以東數縣為本郡治臨晉魚豢魏畧漢臨晉在朝邑縣界後漢移置於此取故城為名寰宇記 按臨晉在今同州
  郃陽 永平二年郡國志 按郃陽蓋建武中廢
  夏陽 順帝永和五年徙上郡居夏陽後漢書順帝本紀衙 永初元年徙上郡居衙後漢書安帝本紀安帝時羌亂以上郡寄理於此因省衙縣寰宇記 按上郡永建初自衙還舊理至永和初復徙夏陽
  粟邑 永元九年郡國志沮水東逕粟邑故城北後漢封耿䕫為侯國水經注
  右扶風 屬司隷領十五城郡國志増縣一扶風治在夕隂街北光武後出治槐里三輔黄圖順帝六年徙安定居扶風後漢書順帝紀獻帝中平六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鎮雍渝糜杜陽陳倉汧五縣獻帝起居注 按漢右扶風領渭城盩厔斄郁夷虢五縣俱後漢省
  槐里 渭水東逕槐里縣故城南桓帝封皇甫嵩為侯國水經注
  安陵 後漢右扶風領安陵縣郡國志 按安陵王莽改嘉平後漢復故平陵 後漢右扶風領平陵縣郡國志 按平陵王莽改廣利後漢復故茂陵 後漢右扶風領茂陵縣郡國志 按茂陵王莽改宣城後漢復故鄠 建武三年任良據鄠通鑑漢鄠縣屬右扶風東漢因之賈志
  郿 渭水東逕郿縣故城南諸葛亮屯郿司馬懿欲據郿拒亮即其縣也又渭水東逕郿塢南漢董卓發卒築郿塢髙與長安城等水經注董卓塢在郿縣東北六十里元和志
  武功 永平八年郡國志後漢省斄縣自渭南移武功縣於故斄城因謂之武功城寰宇記盩厔縣光武省入武功武功縣志 按故斄城在今武功南八里即後漢武功治
  陳倉 獻帝中平六年漢安郡領陳倉縣獻帝起居注按陳倉即今寳雞縣
  汧 建武初諸將下隴祭遵軍汧故城在隴州汧源縣西通鑑注郁夷縣在隴州西五十里寰宇記郁夷省併郿地道記 按郁夷與郿相去絶逺後漢末寄理於郿因併郿耳
  隃麋 汧水逕隃麋故城南建武四年封耿况為侯國水經注
  雍 安帝初元元年先零㓂雍城右扶風雍城縣也通鑑注虢縣後漢並於雍寰宇記
  栒邑 後漢末屬新平郡通考 按漢屬右扶風後漢興平初改𨽻新平美陽 岐水南逕美陽縣之中亭川永元二年封耿秉為侯國水經注永初五年詔安定徙羙陽後漢書安帝本紀
  好畤 建武二年封耿弇為好畤侯食好畤羙陽二縣後漢書耿弇傳莫水東有好畤故城水經注 按好畤郡國志未載今增入
  漆 興平元年分安定扶風為新平郡後漢書獻帝本紀邠州漢漆縣後漢於此置新平郡元和志
  杜陽 永和二年郡國志周原在岐山陽地屬杜陽鄭氏詩譜
  漢中郡 屬益州秦置城九郡國志 除房陵等二縣在湖廣界外增縣四建安四年分凉州四郡置梁州十八年省梁州以其郡國併屬冀州袁宏後漢紀蜀置梁州治漢中今興元地理通釋張魯據漢中建安五年拜魯為漢寧太守漢中志魏武征張魯復曰漢中郡通考
  南鄭 南鄭東漢置漢中郡始治此漢中府志
  武鄉 武鄉谷在漢中府東北三十里蜀漢封諸葛亮為侯國十道志 按郡國志無武鄉今增入後廢
  城固 蜀以城固為樂城縣華陽國志樂城縣在城固縣西八十里蜀漢建興七年丞相亮築樂城於城固賈志
  龍亭 在洋縣龍亭山本漢龍亭縣元初元年蔡倫封龍亭侯即此賈志龍亭縣在城固東龍亭山禹貢錐指按龍亭郡國志未載今增入
  定逺 洋水自巴山東北逕平陽城漢中記曰本西鄉縣治也城即定逺矣後漢班超封定逺侯即此水經注定逺縣屬漢中郡故城在西鄉縣治南通鑑注 按定逺縣郡國志未載今補入
  南鄉 西鄉即漢城固縣地蜀置南鄉縣通鑑注在西鄉縣東南歸仁山蜀先主分城固地為南鄉縣即今漁渡灞口賈志 按南鄉縣郡國志未載今補入以上三縣皆尋廢
  褒中 安帝永初三年先零冦褒中後漢書安帝紀褒中縣名漢中褒城縣後漢書注褒州故址在褒城南十里漢曰褒中賈志
  沔陽 沔陽舊傳蕭何所築昭烈為漢王權住此城今門外盟壇猶存梁州記沔陽故城在舊西縣東南一十六里賈志蜀以沔陽為漢城華陽國志蜀令蔣濟守漢城地理通釋 按通釋謂沔陽在西縣西
  西城 西城故漢中郡之屬縣也漢末為西城郡水經注建安十二年漢中分西城安陽為西城郡二十四年蜀以申儀為西城太守三國魏志 按漢漢中郡有洵陽縣後漢廢
  安陽 張魯為漢寧太守袁山松書曰建安十二年分漢中之安陽置漢寧郡通鑑注 按安陽在漢隂西二十四里
  錫 甲水出秦嶺山東南至錫入沔當在今白河縣界白河漢錫縣地也禹貢錐指 按以上諸縣俱屬漢中郡
  故道 屬凉州武都郡郡國志鳳縣漢為故道地東漢因之馮志 按金牛故城在寧羌州西北蜀為漢夀縣地
  沮 沮今興州順政縣後漢書注 按順政即今畧陽畧陽漢為沮縣地屬武都郡東漢因之馮志
  鶉觚 故屬北地後漢屬凉州安定郡郡國志 按漢安定郡領隂槃北地郡領直路俱後漢省
  上郡 屬并州領十城郡國志 按除潦垣横林侯官三縣未詳所在王莽以馬員為增山連帥歸世祖以為上郡太守水經注永初五年西羌亂詔上郡徙衙永建四年歸舊土永和五年復徙上郡居夏陽後漢書建安二十二年省上郡晉地理志 按漢上郡領獨樂陽周淺水髙望俱後漢省
  膚施 後漢上郡治膚施縣郡國志 按漢地理志有陽周縣後漢省入膚施髙奴二縣
  奢延 段熲追羌出橋門戰於奢延澤即上郡奢延縣界鑑注莽曰奢節東漢復舊名後兵擾邑廢清澗縣志按奢延縣在今懐逺縣界
  雕隂 後漢上郡領雕隂縣郡國志漢雕隂縣後漢為雕隂城綏徳州志
  定陽 定水逕定陽縣故城南水經注 按定陽在宜川縣界
  髙奴 河水東逕髙奴縣東今膚施縣北百里有金明城即漢髙奴縣禹貢錐指安寨縣漢髙奴縣地雍勝畧
  白土 後漢上郡領白土縣郡國志 按白土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龜茲 後漢上郡領龜兹縣郡國志龜兹在上郡銀川之間師古注 按龜兹在今榆林縣界
  圁隂 後漢圁隂縣屬西河郡郡國志 按圁隂今米脂地又漢西河郡領富昌鴻門增山虎猛四縣俱後漢省
  圁陽 後漢圁陽縣屬西河郡郡國志 按圁隂在今神木地
  朔方郡 屬并州武帝置領六城郡國志建武十一年省朔方併并州二十六年朔方郡民歸於本土永和五年徙朔方居五原建安二十年省朔方郡後漢帝紀按漢朔方郡領臨河窳渾渠搜呼道四縣俱後漢省
  臨戎 河水逕臨戎故城西舊朔方郡治水經注永豐縣本漢臨戎縣後漢末廢元和志 按臨戎在定邉縣北河套中
  三封 漢三封在今豐州西一百里後漢因之元和志按三封在定邉縣北河套中
  朔方 建武二十六年南單于居西河使右賢王屯朔方後漢南匈奴傳 按朔方在懐逺縣北河套中
  沃野 沃野故城在天徳軍城北地理通釋 按沃野建安中省在榆林府西北河北岸
  廣牧 九原本漢廣牧縣地元和志 按廣牧在榆林府西建安中僑置於新興郡故縣遂廢
  大城 前屬西河郡後漢屬朔方郡通鑑注永元六年鄧鴻追撃逄侯於大城塞後漢書南匈奴傳 按大城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五原郡 屬并州領十城郡國志 按除父國河隂武都三縣未詳所在建安二十年省五原郡徙吏人置河東二十六年五原郡民歸於本土後漢書光武紀永和五年徙朔方治五原後漢書安帝紀 按漢五原郡領河隂河目二縣俱後漢省
  九原 建武五年盧芳入居九原略有數郡袁宏後漢紀永初元年烏桓冦五原戰於九原髙渠谷九原縣名屬五原郡後漢南匈奴傳并注 按九原在今神木東北河北岸
  五原 南單于使骨都侯屯五原後漢南匈奴傳 按五原在九原西北今神木北河北岸
  臨沃 臨沃縣在稒陽西禹貢錐指 按臨沃在今府谷北河北岸
  宜梁 在五原西南六十里水經注 按宜梁在榆林府西北河北岸建安中省曼栢 永平七年初置度遼將軍屯五原曼栢在今銀城縣後漢明帝紀 按錐指曼栢在今府谷北河套中
  成宜 成宜城在廢豐州界禹貢錐指 按成宜在榆林府北河北岸西安陽 西安陽城在廢豐州東北禹貢錐指 西安陽在懷逺縣北河北岸以上屬五原郡
  沙南 屬并州雲中郡郡國志沙南故城在河西岸禹貢錐指稒陽 永光元年鄧鴻出稒陽塞稒陽縣屬九原郡故城在今勝州銀城縣後漢和帝本紀 按稒陽在今府谷東北河北岸右後漢録郡七縣七十九世祖中興承前漢之烈間有省併終鮮創置故三輔郡縣多仍西京之舊至永和以後上郡朔方沒於羌戎則疆理日蹙矣蜀漢奮起梁益所得僅西城漢中且諸葛治蜀不置史官故建置靡詳惟因其可考者附録於此云
  魏晉
  魏文帝即位改京兆尹為太守馮翊扶風各除左右仍以三輔屬司隷又晉恵帝即位改扶風為秦國徙都建興之後雍州沒於劉聰及劉曜徙都長安改號曰趙石勒克長安復置雍州石氏既敗苻健據闗中又都長安是為前秦乃於雍州置司𨽻校尉姚萇滅苻氏是為後秦及姚泓為劉裕所滅其地尋入赫連勃勃號曰南臺晉書地理志愍帝都闗中四年通考
  雍州 魏以三輔屬司𨽻晉於長安置雍州統郡國七晉書地理志晉置雍州理京兆地理通釋 雍州統郡國七除安定一郡在西省
  京兆郡 統縣八晉書地理志外增縣三漢京兆尹魏改尹為守後改為秦國後復為京兆國晉為京兆郡通典正始五年復秦國為京兆郡魏書齊王本紀 按後漢京兆郡領長陵陽陵二縣俱晉省
  長安 漢長安魏晉皆因之馮志姚萇改長安曰常安後魏書姚萇傳
  渭城 河間王顒頓兵於鄭聞劉沈兵起還鎮渭城通鑑漢渭城石勒置石安縣苻秦復置渭城縣咸陽郡治石安縣即漢渭城石勒更名是郡通鑑注 按晋志無渭城今增入
  杜陵 宣帝置杜陵晉改杜城馮志 按杜陵晉志仍作杜陵在咸寧東南十五里
  靈武 建興初劉曜逼長安麯鑒自阿城進救追曜至零武晉書載記咸陽縣東有靈武鄉咸陽縣舊志 按載記作零武鑑注仍作靈武晉地理志未載今增入
  霸城 霸陵縣漢屬京兆晉改曰霸城通鑑注 按晉書永康初封趙王倫子為覇城侯即此
  藍田 永和九年桓温伐苻秦至藍田晉書載記藍田縣漢屬京兆晉因之馮志
  髙陸 白渠枝渠東逕髙陵縣故城北太康地記謂之髙陸水經注髙陵縣漢屬馮翊晉改曰髙陸屬京兆通鑑注魏黄初元年改為髙陸縣其治在髙陵縣西南一里髙陸故城是也通典
  萬年 萬年故櫟陽晉書地理志太和四年秦王堅畋於萬年萬年漢屬馮翊晉屬京兆通鑑注
  新豐 晉京兆郡領新豐縣晉書地理志河内王粲在新豐麯特等擊粲於新豐晉書載記 按新豐即今臨潼縣
  渭南 苻堅甘露二年置渭南縣十六國春秋渭南縣故城在縣北苻堅所置宋敏求長安志本漢新豐地前秦苻堅割新豐鄭二縣地置渭南縣屬京兆郡雍勝畧 按志未載今增入
  隂般 漢屬安定晉屬京兆郡鴻門戲水皆在縣界魏書地形志 按隂般在今臨潼縣東
  馮翊郡 統八縣晉書地理志漢武帝左馮翊魏除左字但為馮翊郡晉因之通典 按漢左馮翊有雲陽縣元和志云魏司馬宣王罷又漢左馮翊領池陽衙二縣俱 省
  臨晉 本漢臨晉武帝改為大荔縣元和志建安初分東數縣為左馮翊治臨晉晉因之同州志 按元和志謂武帝改大荔但地理志仍標臨晉故從晉志
  下邽 晉馮翊郡領下邽縣晉書地理志趙染敗南陽王模於長安長驅至下邽晉書載記
  重泉 晉馮翊郡領重泉縣晉書地理志徴縣後漢省晉復置尋又省寰宇記東漢省徴縣魏晉並為重泉地蒲城縣志 按重泉在今蒲城縣南
  頻陽 晉馮翊郡領頻陽縣晉書地理志 按頻陽在唐羙原南三里今富平東北五十里
  粟邑 劉曜進軍屯於粟邑晉書載記漢安帝時省衙縣晉恵帝再置尋又省括地志衙縣魏併粟邑晉因之白水縣志 按粟邑即今白水
  蓮勺 晉馮翊郡領蓮勺縣晉書地理志 按蓮勺在渭南縣渭水北下邽東北二十里
  郃陽 晉屬馮翊郡後罷宰莘退食録
  夏陽東漢夏陽屬馮翊魏晉因之韓城縣志 按夏陽今韓城扶風郡 統六縣晉書地理志晉外増四縣右扶風魏文帝除右字為扶風郡晉太康八年為秦國元和志永安元年移扶風於文學城今謂故縣城興平縣志 漢扶風郡領安陵平陵茂陵杜陽四縣俱魏間省
  池陽 秦國治池陽晉書地理志涇陽本秦舊縣後漢及晉為池陽縣通典涇陽恵帝改池陽縣苻秦又置涇陽縣元和志苻秦於今縣東南二十八里置涇陽縣宋敏求長安志苻秦置涇陽尋廢涇陽縣志
  好畤 後漢省通鑑注晉元康中復於好畤縣城東南二里再置好畤縣寰宇記 按好畤在今乾州東晉志未載今增入
  郿 漢屬扶風太康地志屬秦國宋書州郡志姚秦曰郿城郿縣志
  雍 晉扶風郡領雍縣晉書地理志永和九年喬秉起雍通鑑漢杜陽縣晉省寰宇記栒邑縣魏省通鑑注
  汧 晉扶風郡領汧縣晉書地理志晉永安初陳安襲汧㧞之通鑑 按汧今隴州
  隴闗 郁夷故城在隴州西五十里太康中於此置隴闗縣寰宇記隴闗縣尋廢賈志 按隴關縣晉志未載今增入
  隃麋 苻堅太初元年苻雙以上邽叛乘勝至揄眉十六國春秋 按揄眉即隃麋在汧陽縣晉志未載今增入
  陳倉 魏明帝遣郝昭營陳倉城諸葛亮圍之不利而還水經注陳倉城魏太和中郝昭所築今有上下二城下城是昭築元和志 按陳倉即今寳雞縣
  苑川 晉末陳倉縣廢苻姚時於縣界置苑川縣周地圖記苻健於三交城置武都郡十六國春秋 按苑川在寳雞西四十六里即三交城晉志未載今增入
  美陽 晉扶風郡領美陽縣晉書地理志在今扶風縣北二十里即今法門寺東城垣尚存賈志 按以上屬扶風郡
  鶉觚 晉鶉觚屬定郡晉書地理志 按鶉觚即今長武安定郡屬雍州北地郡 統縣二晉書地理志魏文帝分馮翊之祋祤置後魏書地形志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曹魏於其地置北地郡元和志
  泥陽 漢祋祤縣魏文帝自彭原縣界富平故城徙北地郡於此其縣遂廢宋敏求長安志耀州東一里有祋祤故城景帝置祋祤縣晉泥陽亦此地耀州志
  富平 晉移北地郡富平縣於今縣西南懷徳城通典懷徳故城在今富平縣西南十一里寰宇記
  始平郡 統縣五晉書地理志武帝泰始三年分扶風置始平郡通鑑注苻堅徙始平於茂陵故城興平縣志
  槐里 渭水東逕槐里縣故城南世謂之為大槐里太康中始平郡治也水經注槐里故城在始平縣東南十里黄初元年於故城置扶風郡晉太始中徙理郿改此城為始平國寰宇記
  始平 始平縣黄初元年改始平因原以建名括地志漢平陵縣魏文帝改為始平晉武帝改始平國元和志茂陵縣後併入始平縣寰宇記
  武功 魏太祖以武都孤逺於是移郡於小槐里三國魏志武功縣有小槐里謂之槐里西城寰宇記赫連勃勃以北秦州牧鎮武功晉志武功漢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始平宋書州郡志
  鄠 穆帝時劉珍起鄠鄠漢屬扶風晉屬始平郡通鑑注蒯城 故陳倉之鄉聚名周緤所封晉咸寧四年分立為縣後廢輿地記 按蒯城在今寳雞東
  新平郡 屬雍州統縣二晉書地理志後漢置新平郡姚萇之亂廢元和志晉分扶風置新平郡通鑑注
  漆 晉置新平郡治漆縣通鑑注本漢漆縣苻秦改為新平縣晉書地理志 按新平縣即今邠州
  邠邑 晉邠邑屬新平晉書地理志 按漢栒邑屬右扶風晉為邠邑在今三水東以上屬雍州
  華山郡 姚興冦晉湖城晉華山太守董邁降十六國春秋華山郡晉分𢎞農之華隂京兆之鄭馮翊之夏陽置通鑑注 晉志無華山郡未詳所屬今增入領縣二
  鄭 義熈中劉裕攻潼闗姚讃自定城退還鄭城晉書載記
  按鄭今華州

  華隂 東漢屬𢎞農郡晉因之賈志 按後屬華山郡
  中部郡 漢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秦置中部郡郡縣釋名中部 姚興置中部縣郡縣釋名 按郡縣俱增入
  上洛郡 屬司州泰始三年分京兆南部置統縣三晉書地理志 按除盧氏一縣在河南界外增二縣上洛縣故屬京兆晉分為郡地道記曰郡在洛上故以為名水經注
  上洛 縣故屬京兆晉分為郡水經注 按上洛即今商州後漢屬京兆晉為上洛郡治
  商 晉上洛郡領商縣晉書地理志 按商縣後漢屬京兆晉改屬上洛郡拒陽 晉太始三年分上洛地於今縣東北八十里置拒陽屬上洛郡尋廢寰宇記洛南縣建於洛水南燕子山陽即晉雒南縣志拒陽舊址
  豐陽 漢商縣地晉分商縣置豐陽以川為名舊唐書地理志苻堅皇始二年置荆州於豐陽建元十六年以荆州鎮㐮陽而移洛州居豐陽十六國春秋今山陽縣豐陽闗商州志 按豐陽晉志未載今增入以上屬上洛郡
  沮 晉沮縣屬武都郡晉書地理志按武屬秦州 本漢沮縣地永嘉末為氐人所據郡縣荒廢元和志晉末氐人楊茂搜分王武興今東闗即武興之故址也漢中府志 按寧羌州晉為晉夀縣地
  故道 晉故道屬武都郡晉書地理志永嘉後没氐羌縣名絶矣元和志 按故道今鳳縣
  梁州 梁州鎮南鄭魏景元四年平蜀所置也晉永嘉元年蜀賊沒漢中遂治魏興三年還漢中建興元年為氐所沒桓温平蜀復舊土南齊書州郡志漢益州魏分置梁州晉初因之恵帝以後李特據之至穆帝時平之其後沒於苻堅後又復其地安帝時譙縱據之後又収復通典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於漢中又江左分梁為秦寄居梁州晉書地理志
  漢中郡 統八縣晉書地理志 按除蒲池在西省後漢末張魯據其地改漢中為漢寧魏武復曰漢中通典太康中武帝子漢王受封更曰漢國漢中志
  南鄭 南鄭縣郡治漢中志
  褒中 義熙初譙縱之亂漢中移治魏興縱滅還治漢中之苞中縣所謂南城也宋書州郡志盟㑹圖梁州褒城縣漢之褒中義熈之苞中也路史 按宋志路史俱以晉改褒中為苞中但地理志仍作褒中
  沔陽 魏置梁州初治沔陽華陽國志
  城固 蜀以城固為樂城縣晉仍為城固縣華陽國志晉平譙縱後梁州刺史嘗理於此元和志南城義熈九年索邈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謂之南城晉書地理志水經注漢水又東逕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縣北故曰小城固在洋縣東禹貢錐指
  西鄉 西鄉蜀立曰南鄉晉太康二年更名宋書州郡志蜀立南鄉晉改西鄉縣南十五里平陽故城是也寰宇記與䕫之東鄉對故改名西鄉漢中府志
  黄金 本漢安陽縣地後魏文帝置因黄金水為名元和志黄金縣在洋縣東四十五里黄金谷内洋縣志按在洋縣東北後廢
  興道 後主遣王平守興勢即今興道縣晉屬漢中郡通典漢水在興道縣南二百歩寰宇記興道故址在洋縣東門内晉置興道郡漢中府志 按晉置興道縣府志誤以為郡
  魏興郡 屬荆州統縣六晉書地理志魏文帝以漢中遺民在東垂者立屬荆州宋書州郡志建安二十四年昭烈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據降魏文帝改魏興郡治西城縣故城水經注魏置魏興郡晉因之通考安帝後僑置南上洛郡晉書地理志
  西城 黄初二年申儀為魏興太守治西城縣漢中志西城故城即金州西北四里漢江之北西城山東魏興故城是也寰宇記 按西城今興安州
  晉興 晉興縣魏立曰平陽晉太康元年更名宋書州郡志晉興屬魏興郡後改為永樂置晉昌郡雍勝畧 按晉興今石泉晉地理志桓温平蜀立晉吕郡領長樂寧都吉陽等十縣長樂今石泉寧都今漢隂吉陽今平利餘未詳所在
  安康 漢水東歴敖頭魏興安康縣治水經注二漢安陽縣屬漢中漢末省魏復立屬魏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宋書州郡志安陽城在漢隂縣西二十里賈志按安康即漢安陽縣
  錫 漢水東逕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春秋之錫穴地也故屬漢中水經注太康二年魏興郡移理錫縣今豐利縣界東魏興城是也寰宇記 按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縣在今白河東南
  洵陽 金州洵陽後漢省晉復置屬魏興郡輿地廣記洵陽縣後漢省晉太康四年復立宋書州郡志
  上亷 屬上庸郡晉書地理志 按上庸郡屬荆州本漢西城縣地晉於今平利縣南川置上亷縣取上亷水為名寰宇記上亷城在平利縣東平利縣舊志
  上郡 魏武省上郡朔方五原雲中晉書地理志魏省上郡至晉陷戎狄其後屬赫連勃勃元和志 按上郡屬并州晉地理志未載今採衆説補之又貳城三城即苻姚等所置之縣也故並録之
  三城 赫連勃勃以朔方牧鎮三城晉書地理志龍昇元年勃勃攻秦三城以北諸戍十六國春秋膚施縣有三城後魏地形志
  臨河 本漢髙奴縣地晉立為臨河縣尋廢寰宇記延水縣北十五里臨河故城是也元和志 按臨河在今延川縣
  定陽 苻生夀光二年姚㐮屯杏城遣姚蘭扇動定陽羌兵十六國春秋
  杏城 赫連勃勃以秦州鎮杏城晉書地理志姚萇置杏城在中部西通典
  鄜城 姚㐮屯杏城遣姚蘭扇動鄜城羌兵十六國春秋 按鄜城在洛川東南
  洛川 本漢鄜縣後秦姚萇於此置洛川縣元和志長城 三川縣本漢翟道縣地苻堅時於長城原置長城縣屬長城郡元和志 按長城縣在鄜州西南六十里
  貳縣 太元十一年苻纂據杏城貳縣晉書載記義熙五年姚興撃夏王勃勃至貳城通鑑貳城當在杏城西北通鑑注 按貳城當在今中部西北
  黒城 在臨真縣東二十五里赫連勃勃置寰宇記黒城在甘泉縣東一百七十里雍勝畧
  統萬城 赫連龍昇七年於奢延水之北黒水之南改築大城名曰統萬城今夏州治也水經注夏州晉為朔方郡晉亂後赫連勃勃建都於此通典 按夏州在今榆林府懷逺縣界
  朔方 姚興以勃勃為安北將軍五原公使鎮朔方十六國春秋 按朔方在今懷逺縣北
  太城 柔然獻馬於秦濟河至大城勃勃掠取之十六國春秋大城縣後漢屬朔方郡魏晉省通鑑注 按太城在今榆林府北
  五原 孝武太元十年劉顯奔五原通鑑 按鑑注五原本秦郡魏晉廢代來城 劉衛辰為西單于屯代來城十六國春秋按代來城在榆林府北
  右魏晉録州二郡十一縣暨城七十六其於漢三輔地每多析置魏氏之初漢中魏興得失靡常上郡朔方棄之荒外晉氏雖都闗中不常厥邑渡江之後遂為劉石苻姚迭據矣其潛置郡縣後世因之者亦並附見庶得遡所縁起爾













  陜西通志巻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