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72

巻七十一 陜西通志 巻七十二 巻七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七十二
  古蹟一宫闕
  漢唐遺蹟賁飾西都南山倚闕渭水穿渠離宫别舘複道縈紆長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墨縷上林筆鋪六爻三内戚里名區荒亭古戍㫁碣遺墟溯洄千古陳迹云徂考諸吕繪以補黄圖作古蹟志第二十七謹案秦中地居上㳺神聖之迹托焉帝王
  之都在焉攷古者博摉廣探豈僅欲掇拾舊聞誇多而逞靡哉誠以立乎今日以溯千載如睹其人如生其世沿迹以求亦理亂得失之林也是故首宫闕宸居也次府第王侯將相朝紳野逸所寄處也次園林其㳺覽所在也次郊坰則凡故坵遺蹟罔不收也列以圖繪閲之可當卧遊綴以遺聞覽之如披外史若夫故城廢縣有闗于
  建置竒觀勝槩有繫于山川以各有其𩔖
  槩不録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七十二>








  宫闕
  上古
  合宫 在淳化縣北五十里甘泉山賈志黄帝治萬國朝諸侯乃作合宫兼明庭布政於甘泉漢書地理志黄帝接萬靈明庭明庭者甘泉也史記封禪書
  
  岐陽宫 故基在岐山縣東北五十里即周太王由邠遷岐所建今宫廢而土人猶稱之雍勝畧○按馬志賈志有𡵨陽城葢
  即此而異名也
  臯門 在岐陽城内周太王所立馬志乃立臯門臯門有伉詩經大雅
  應門 在臯門内亦周太王立馬志乃立應門應門將將詩經大雅
  豐宫 在鄠縣東五里小豐村賈志既伐于崇作邑于豐詩經大雅正義曰周豐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鄠縣史記周本紀注豐在始平鄠縣東有靈臺康王於是朝諸侯左傳杜注文王都豐在鄠縣史記曰文王伐崇侯虎而作豐邑伐崇之後自岐遷都於豐故豐水之西有豐宫也武王改邑於鎬豐宫元不移徙每遇大事皆步自宗周而徃以其事告於豐廟雍錄
  
  鎬京 在長安縣西南三十里豐水東雍勝畧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詩經大雅武王自豐水居鎬諸侯宗之是為宗周今豐水之東長安之南三十里去豐二十五里鎬池即其故都也帝王世紀自漢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構淪禠今無可究水經注諸家皆言自漢帝穿昆明池後鎬京故基淪入於池無復可考獨梁載言十道志曰鎬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雍録城門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周禮考工記天子十二門通十二子考工記注案匠人云營國九里旁三門四面各三門是有十二門鄭註云十二門以通十二子則十二辰也地官疏
  王宫 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凢在版者掌其政令行其秩叙作其徒役之事授八次八舍之職事周禮天官衞王宫者必居四角四中於徼𠉀便也鄭司農云庶子衞王宫在内為次在外為舍元謂次其宿衞所在舍其休沐之處天官注王宫門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考工記王宫門阿之制五雉謂髙五丈宫隅之制七雉亦謂髙七丈不言宫牆宫牆亦髙七丈也考工記注天子之禮至尊無上其居處則内有六寢六宫外有三朝五門朱子文集
  臯門 鄭司農云王有五門外曰臯門周禮註建臯鼓詢事𡚁訟朝士掌之三才圖㑹
  外朝 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𣗥孤卿大夫位焉羣士在其後右九𣗥公侯伯子男位焉羣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衆庶在其後左嘉石平罷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周禮秋官臯門之内外朝也朱子文集庫門 天子五門 庫門在雉門外周禮天官疏庫門寳藏之所三才圖㑹
  玉府 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賄之藏周禮天官
  内府 内府掌受九貢九賦九功之貨賄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周禮天官金玉曰貨物之善者藏之於内府近王掌之以給王用故也天官疏
  宗廟 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禝左宗廟周禮春官庫門内雉門外之左右春官註宫南鄉而廟居左則廟在寢東也朱子全集
  天府 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凢國之玉鎮大寳器藏焉周禮春官
  社禝 何休云質家右宗廟尚親親文家右社禝尚尊尊若然周人右社禝者地道尊右故社禝在右是尚尊尊之意社禝為尊故鄭註郊特牲云國中神莫大於社周禮春官注
  雉門 閽人掌守王宫之中門之禁周禮天官中門於外内為中若今宫闕門雉門三門也春秋傳雉門灾及兩觀天官註魯有三門雉門有兩觀為中門則知天子五門雉門亦為中門有兩觀矣天官疏
  應門 鄭司農云王五門四曰應門周禮註應門建應鼓又曰朝門三才圖㑹
  治朝 宰夫之職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羣吏之位掌其禁令周禮天官治朝在路門之外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如儀天官注
  路門 鄭司農云王五門五曰路門路門一曰畢門周禮天官註路門者路大也人君所居皆曰路以大為名畢門者從外而入路門為終畢天官疏虎門路寢門也王日視朝於路寢門外畫虎焉地官註路門建路鼓又曰虎門畢門大寢門三才圖㑹
  燕朝 路門之内燕朝也大儀正其位掌擯相族人朝焉朱子文集君日出視朝退適路寢聽政禮記玉藻周時徳澤和洽蒿茂大以為宫柱名曰蒿宫此天子之路寢也大戴禮
  六寢 宫人掌王之六寢之修周禮天官路寢一小寢五天官註天子六寢而六宫在後六官在前所以承施内外之政也禮記昏義註王大寢一小寢五大寢聽政故嚮明而治在前小寢釋服燕息也在後其小寢一寢在中四寢在於四角春居東北夏居東南秋居西南冬居西北土王之月居中朱子文集
  六宫 内宰以隂禮敎六宫周禮天官鄭司農云六宫後五前一婦人稱寢曰宫后象王立六宫而居之亦正寢一燕寢五周禮註
  按元和志云周武王宫即鎬京似即以鎬京為武王宫矣夫鎬京乃其建都之地當日必於其地立王宫為出政治之所元和志即以鎬京為武王宫固有未審而馬馮賈三志皆於王宫闕而不叙竊有未安故兹特採据周禮諸書詳著之亦欲觀一代政治所由出也
  明堂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凢室二筵周禮考工記昔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禮記明堂位斧依為斧文屏風於戸牖之間者皇氏云在明堂中央太室戸牖間明堂位疏講學大夫淳于登說明堂在國之陽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五帝之精大微之庭中有五帝座星玉藻疏明堂所以正四時出敎化天子布政之宫也先儒舊説其制不同大戴禮云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戸八牖凡三十六戸七十二牖以茅葢屋上圓下方援神契曰明堂上圓下方八窻四闥考工記云明堂五室稱九室者取象陽數也八牖者隂數也取象八風三十六戸牖取六甲之文六六三十六也上圓象天下方法地八窻即八牖也四闥者象四時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無明文先儒以意釋之耳三輔黄圖
  祇宫 穆天子傳云吉日丁酉天子入於南鄭郭璞注云今京兆鄭縣也紀年穆王元年築祇宫於南鄭傳所謂王以是獲没於祇宫者華州志
  昭宫春宫范宫
  三宫俱穆王時作見竹書紀年
  平陽封宫 在𨞅縣故平陽城内郊祀志雍大雨壊平陽宫垣史記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平陽封宫雍録云在華山下葢因史記至於華山之文而誤也賈志
  羽陽宫 在寳雞縣陳倉故城内馬志秦武公作羽陽宫在寳雞縣界嵗乆不可究知其處元祐六年正月直縣門之東百步居民權氏濬池得古銅瓦面上隱起四字曰羽陽千嵗篆字隨勢為之不取方正始知為羽陽舊址也其地北負髙原南臨渭水前對羣峰形勢雄壯真勝地也渑水燕談録
  大鄭宫 鳯翔縣南七里有古雍城秦徳公所居大鄭宫城也左傳注徳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宫史記秦本紀
  髙泉宫 在扶風縣東美陽故城雍勝畧秦宣太后起長安志
  虢宫 秦宣太后起在岐州虢縣界三輔黄圖
  棫陽宫 在扶風縣東北三十里秦穆公建遺址尚存雍勝畧○長安志謂棫陽宫為秦昭王起與此異
  祈年宫即橐泉宫在鳯翔府城内東南隅馬志酈道元注水經曰雍縣中窂與牢同井秦惠公故居所謂祈年宫也孝公又謂之槖泉宫据酈此言則是惠公所都雍縣有祈年至孝公命為槖泉名雖兩出其實一宫也又推酈此言則是祈年槖泉皆在惠公雍都亦不知何人所建獨漢書曰祈年宫惠公所起黄圖祈為蘄且曰穆公所造廟記曰宫在城外而始皇本紀則曰在雍皆以世逺難究其的也雍録後人又於此建祈年觀雍勝畧
  冀闕 在咸陽城中馬志秦孝公作咸陽築冀闕徙都之史記秦本紀
  萯陽宫 秦文王所起在鄠縣西南二十三里三輔黄圖師古曰倍陽即萯陽也其音同耳宫名在鄠縣漢書東方朔傳注
  芷陽宫 在㶚上秦㐮王起馬志
  
  咸陽城 在今咸陽縣東二十里雍勝畧自秦孝公至始皇帝胡亥並都此城案孝公十二年作咸陽築冀闕徙都之始皇徙天下髙貲富豪於咸陽十二萬户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漢横橋南渡以法牽牛咸陽北至九𡽀甘泉南至鄠杜東至河西至汧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宫别舘相望聨屬木衣綈繡土被朱紫宫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徧三輔黄圖秦之咸陽孝公所都也在漢長安西北角故漢書紀髙帝項羽自覇上而入秦都皆曰西上咸陽也惟元和志則曰正東微南是為雍州則東多南少也志葢審言其詳也古語山南水北曰陽秦之所都若槩舉其凡則在九𡽀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若細細推求則秦之朝宫苑殿固在渭北而秦都實跨渭水史記三輔黄圖元和志皆曰始皇都咸陽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漢横橋南渡以法牽牛此既可見渭之兼在都南矣而猶謂山水皆陽者本秦之朝市宫苑皆在渭北而總命名以此也於是史記水經凡序長樂悉以其地屬之咸陽而於甘泉阿房亦自明命以為咸陽之前殿也則咸陽之名又嘗兼踰渭南也此又不可不知也雍録
  咸陽宫 始皇窮極奢侈築咸陽宫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制紫宫象帝居三輔黄圖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秦毎破諸侯寫放其宫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史記秦始皇本紀○按長安志雍録及馬馮諸志皆無此宫三輔黄圖曰始皇築咸陽宫史記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宫則秦之有咸陽宫也審矣顧長安志雍録等書皆考据精詳何以獨闕也意孝公作咸陽築冀闕此或襲孝公之舊宫而弗改歟然孝公時咸陽宫之名未出也竊謂規模或仍舊而制度則從宏黄圖所謂因北陵營殿即史記所謂作之咸陽北阪者是也因表而出之以俟考訂云
  阿房宫 故基在長安縣西三十里雍勝畧始皇帝三十五年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聞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前殿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絶漢抵營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麗山寫荆蜀地材皆至闗中計宫三百史記秦始皇本紀括地志云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一十四里按宫在上林苑中雍州郭城西南面即阿房宫城東面也索隱曰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廣也秦始皇本紀注師古曰阿房者言殿之四阿皆為房也一說大陵曰阿言其殿高若於阿上為房也房或作旁始皇作此殿未有名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阿近也漢書賈山傳注阿城本秦阿房宫以其牆壁崇廣故俗呼為阿城東方朔傳注阿房前殿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三輔黄圖阿房宫東西三里南北五里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其外有城名阿城東西北三面有牆南面無牆三輔舊事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於宫門坐髙三丈銘其後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其大五丈足跡六尺三輔黄圖磁石門 悉以磁石為故專其目四夷朝者有隱甲懷刄入門而脅之以示神亦名却胡門水經注磁石門東西有閣道即阿房宫之北闕門也累磁石為之着鐵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過長安志磁石門即北入之門審求其地則在鎬水趨渭之處故水經主漢城而命其方則曰此阿房之西門若自主阿房而命之則當曰北門也雍録
  信宫 在咸陽縣渭水南賈志始皇帝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興樂宫一名長樂在長安城中馬志秦始皇造漢修飾之周囬二十餘里漢太后常居之三輔黄圖
  甘泉宫 古以甘泉名宫者三秦之甘泉在渭南一也漢之甘泉在雲陽縣磨石嶺上二也隋之甘泉在鄠三也秦之甘泉史嘗明言在渭之南而無言其在渭南何地者秦始皇本紀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宫徐廣曰表云咸陽南宫也秦時咸陽跨渭南北則此宫不在渭北之咸陽而在渭南之咸陽也又本紀曰自極廟道通驪山作甘泉前殿自咸陽屬之則甘泉前後必近上林苑即鄠縣也則秦之甘泉與隋之甘泉正同一地安知隋宫不襲秦舊也雍録
  蘭池宫 蘭池在咸陽縣東二十五里有秦蘭池宫雍勝畧地理志曰渭城縣有蘭池宫秦始皇㣲行逢盗於蘭池水經注
  林光宫 秦時宫也故基在甘泉山上雍勝畧林光宫胡亥所造從廣各五里在雲陽縣界三輔黄圖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起在今池陽縣西北故甘泉縣甘泉山上周迴十餘里闗中記
  曲梁宫 秦曲梁宫在三原縣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元和志
  步髙宫 故基在渭南縣西南三十里雍勝畧步髙宫亦名市丘城三輔黄圖
  步壽宫 在步髙宫西三輔黄圖二宫皆秦時建雍勝畧長楊宫 在盩厔縣東南三十三里雍勝畧長楊宫本秦舊宫宫中有埀楊數畝因為宫名門曰射熊觀秦漢㳺獵之所三輔黄圖
  梁山宫 在永壽縣南八十里馬志始皇幸梁山宫從山上見丞相車騎衆弗善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梁山宫城皆文石名織錦城三秦記
  望夷宫 在涇陽縣東南八里長陵西北臨涇水處馬志二世夣白虎齧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怪問占夢卜曰涇水為祟二世乃齋於望夷宫欲祠涇沈四白馬史記秦二世本紀
  秦宫闕附考城陽宫 始皇母遷於城陽宫長安志○曲臺宫 秦有曲臺宫鄒陽傳曰秦倚曲臺之宫垂衡天下應劭曰秦皇所居亦不云臺在何地雍録大夏殿 始皇造銅人十枚在殿前三輔舊事○雲閣二世所造起雲閣欲與南山齊三輔黄圖
  按秦逞其志宫室之侈前世未有史記始皇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内宫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漢書賈山傳秦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宫三百甚矣乎其侈也然世移代易非惟瓦礫無存抑亦名與俱湮今即其尤彰著者考訂補綴列之如右至于名雖未湮而地無可稽或宫不詳其基址或殿未審其附麗猶徃徃見於他說偹録篇末以俟参質葢難言之也後倣此例
  
  長安故城 在西安府城西北二十里馬志髙祖七年築長安宫城自櫟陽徙居此城本秦離宫也初本狹小至惠帝更築之髙三丈五尺下濶一丈五尺上濶九尺雉髙三坂周迴六十五里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為斗城是也漢舊儀曰長安城中經緯各長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頃八街長安志有華陽街章臺街夕隂街香室街尚冠街太常街藁街前街漢書長安有熾盛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廟十二門九市長安志云内六市在道東三市在道西十六橋水泉深二十餘丈城下有池周繞廣三丈深二丈石橋各六丈與街相直三輔黄圖長安城面三門四面十二門皆通達九逕以相經緯三輔決録長安在渭水南隔渭水北對秦咸陽宫漢於其地置未央宫曰長安城因名縣括地志長安城中地皆黑壌今城赤且堅如石如金父老相傳云盡鑿龍首山中土以為城及諸城闕亦然三秦記漢築長安城及營宫殿咸以堙平至今坊市北據髙原南望爽塏視終南如指掌闗中記漢都長安其城在渭之南而咸陽之東南也凡漢城之水皆取諸昆明一𣲖自西而東横亘城南之鼎路門已而東折以注青門水經固謂之漕渠漢明堂圜丘博望苑皆在漕渠之南而吕圖亦具著渠迹暨至清明門外合王渠以入於渭第二枝自都城西面南來第一門名章門者於其旁設為飛渠東向入城注於未央宫之西以為大池是名滄池滄池下流向東而徃逕石渠天禄閣桂宫北宫長樂宫皆用此水也未央地勢甚髙而此水能自西面而轉北以行是行於未央山背窪下之處也滄池下流有石渠者礲石為之以導此水自此以徃凡水既周徧諸宫自清明門出城是為王渠王渠至清明門外與漕渠合而北入渭也雍録漢城惠帝築後趙石虎亦嘗修之符姚西魏宇文皆都之隋開皇三年都龍首川此城遂廢至今民呼猶曰楊家城長安志圖
  宣平門一名東都門一名東城門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曰宣平門民間所謂東都門漢書疏廣太傅受少傅上疏乞骨骸歸公卿大夫為設祖道供張東都門外即此門也三輔黄圖宣平門王莽更名春王門正月亭亦曰東城門其郭門亦曰東都門即逢萌掛冠處也水經注清明門一名籍田門又名凱門又名城東門長安城東出第二門曰清明門一曰籍田門以門内有籍田倉一曰凱門漢宫殿疏曰第二門名城東門莽更名曰宣徳門布恩亭三輔黄圖清明門外郭門曰東平門宋敏求志
  霸城門一名青城門又名青綺門青雀門青門長安城東出南頭第一門曰霸城門三輔黄圖霸城門王莽更名曰仁壽門無疆亭民見門色青又名青城門或曰青綺門亦曰青門門外舊出佳𤓰水經注景帝元年有青雀羣飛于霸城門乃改為青雀門更修飾刻木為綺橑雀去因名青綺門述異記
  覆盎門一名杜門又名下杜門又名端門長安城南出東頭第一門曰覆盎門一號杜門廟記曰覆盎門與洛門相去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門外有魯班輸所造橋工巧絶世長樂宫在城中近東直杜門其南有下杜城漢書集註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門水經注作下杜門又曰端門北對長樂宫王莽更名曰永清門長茂亭三輔黄圖安門一名鼎路門長安城南出第二門曰安門亦曰鼎路門北對武庫王莽更名曰光禮門顯樂亭三輔黄圖西安門一名便門長安城南出第三門曰西安門北對未央宫一曰便門即平門也古者平便皆同字王莽更名曰信平門誠正亭三輔黄圖
  章城門一名章門又名光華門亦名便門長安城西出南頭第一門曰章城門三輔舊事曰章門一曰光華門又曰便門王莽改曰萬秋門億年亭三輔黄圖
  直城門一名直門又名龍樓門長安城西出第二門曰直城門亦曰故龍樓門門上有銅龍本名直門王莽更曰直道門端路亭三輔黄圖
  雍門一名西城門一名函里門長安城西出北頭第一門曰雍門本名西城門王莽改曰章義門著義亭其水北入有函里民呼曰函里門三輔黄圖
  洛城門一名髙門又名鸛雀臺門又名杜門利城門客舍門洛門長安城北出東頭第一門曰洛城門又曰髙門漢宫殿疏曰高門長安北門也又曰鸛雀臺門外有漢武承露盤在臺上三輔黄圖北出西頭第三門本名杜門亦曰利城門王莽更名進和門臨水亭其水有客舍故民曰客舍門又曰洛門也水經注
  厨城門一名廣門長安城北第二門曰厨城門王莽更名建子門廣世亭三輔黄圖厨門其内有長安厨官在事故城曰厨門也如淳曰今名廣門也水經注
  横門一名光門長安城北出西頭第一門曰横門門外有橋曰横橋三輔黄圖横門王莽更名霸都門左幽亭如淳曰音光故曰光門其外郭有都門有𣗥門徐廣曰𣗥門在渭北孟康曰在長安北秦時宫門也三輔黄圖曰𣗥門在横門外按漢書徐厲軍於此又有通門亥門也水經注
  長樂宫 在長安故城中括地志髙帝五年治長樂宫漢書髙帝本紀長樂宫本秦之與樂宫也髙皇帝始居櫟陽七年長樂宫成徙居長安城後太后常居之王莽改為長樂室在長安城中近東直杜門三輔黄圖長樂宫周迴二十餘里有殿十四闗中記惠帝為東朝長樂及間徃來數蹕煩人乃作複道築武庫南詔立原廟史記叔孫通傳長樂者髙帝既以為居又以受朝無異於正宫矣自惠帝後人主皆居未央而長樂常奉母后玉海未央在漢城西隅而長樂乃東隅也秦樗里子百年前已言之李吉甫元和志言兩宫相去止隔一里此一里所即武庫雍録建章未央長樂三宫皆輦道相屬懸棟飛閣不由徑路漢武故事
  東闕 惠帝五鳯三年鸞鳯集長樂宫東闕中樹上漢書惠帝本紀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釋名
  西闕 太子引兵敺四市人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軍合戰漢書劉屈氂傳
  司馬門 未央甘泉長樂四面皆有公車司馬門凡言司馬者宫垣之内兵衞所在司馬主武事故謂宫之外門為司馬門三輔黄圖
  前殿 長樂宫前殿東西四十九丈七尺兩㶦一作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三輔黄圖
  臨華殿 在長樂前殿後武帝建三輔黄圖成帝永始四年夏四月長樂宫臨華殿災漢書成帝本紀
  大厦殿 秦作銅人立阿房殿前漢著長樂宫大厦殿前三輔舊事
  長信宫長秋殿永壽殿永寧一作昌殿 長信宫漢太后常居之按通靈記太后成帝母也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宫殿皆以長秋長信為名又永壽永寜殿皆后所處也三輔黄圖長樂宫殿前列銅人殿西有長信長秋永壽永昌諸殿水經注黄圖曰長樂殿西有長信宫長秋永壽永寜四殿而水經亦云殿西有長信長秋永壽永昌等殿則長信長秋皆在長樂宫中也長安志别出長信等七宫不以統諸長樂殆傳疑耶雍録
  鐘室 高帝十一年吕后殺韓信於長樂鐘室漢書髙帝本紀師古曰謂懸鐘之室髙帝本紀注未央殿東北二里許鐘室故處也有隙地丈餘草色皆殷赤相傳吕后殺淮隂血漬而然地理志○以下諸殿臺池雖統係長樂而其方向位置無可考矣宣徳殿通光殿髙明殿 見三輔宫殿名在長樂宫中宋敏求志
  温室殿 或問光温室省木皆何木也光嘿然不應漢書孔光傳晉灼曰長樂宫中有温室殿孔光傳注
  長定殿建始殿廣陽殿中室殿月室殿神仙殿椒房殿俱見宋敏求志
  鴻臺 長樂宫有鴻臺鴻臺秦始皇二十七年築髙四十丈上起觀宇帝嘗射飛鴻於臺上故號鴻臺漢書惠帝四年長樂宫鴻臺災三輔黄圖
  酒池 廟記曰長樂宫中有魚池酒池池上有肉炙樹秦始皇造漢武帝行舟於池中三輔黄圖酒池北起臺天子於上觀牛飲者三千人闗中記武帝作酒池以誇羌胡飲以鐡杯重不能舉皆牛飲太平寰宇記長樂殿之東北有池池北有層臺沼謂是池為酒池非也水經注
  未央宫 在長安故城中近西南隅括地志髙帝七年蕭何治未央宫漢書髙帝本紀未央宫周迴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街道周迴七十里臺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後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後宫門闥九十五西京雜記未央宫周旋三十三里街道十七里有臺三十二池十二土山四宫殿門八十一掖門十四宫殿及臺皆疏龍首山土以作之殿基出長安城上非築也闗中記未央一名紫微宫三秦記未央者前限未到之辭故漢有未央宫古詩有樂未央詩正義東闕 蕭何治未央宫立東闕漢書髙帝本紀文帝七年未央宫東闕罘罳災文帝本紀如淳曰東闕與兩旁罘罳皆災也師古曰罘罳為連闕曲閣也以覆重刻垣墉之處其形罘罳然文帝本紀注未央宫東有蒼龍闕闗中記索隱曰東闕名蒼龍史記注
  北闕 師古曰未央殿雖南向而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詣北闕公車司馬亦在北焉是則以北闕為正門而又有東門東闕至於西南兩面無門闕矣葢蕭何初立宫以厭勝之術漢書髙帝本紀注未央宫北有𤣥武闕所謂北闕也闕中有閶闔門止車門闗中記
  柏梁臺 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柏梁臺漢書武帝本紀武帝鑄柏梁銅柱郊祀志臺髙二十丈用香柏為殿梁香聞十里三輔故事廟記曰柏梁臺漢武帝造在北闕内道西三秦記曰柏梁臺上有銅鳯名鳯闕宋敏求志武帝作柏梁臺詔羣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詩者乃得上座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時自梁王以下作詩者二十五人古文苑
  司馬門 元帝初元五年令從官給事宫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漢書元帝本紀應劭曰司馬中者宫内門也師古曰司馬門者宫之外門也衞尉有八屯衞𠉀司馬主衞士徼廵宿衞每面各二司馬故謂宫之外門為司馬門元帝本紀注漢宫衞令諸出入殿門公車司馬皆下不如令罰金四兩玉海○按未央宫有東闕北闕而西南無門闕顔師古謂為蕭何厭勝之術是矣至司馬門三輔黄圖及師古俱謂未央四面皆有司馬門乃宫之外門應劭謂為宫内門似有参差細推之則是闕之西南而司馬門有西南闕門之牆四面環宫司馬門之牆乃宫正垣而闕垣在外西京賦所謂徼道外周千廬内附是也故自闕門視之則為宫内門自宫視之則為宫外門矣二説雖異其實同也漢書百官表注師古曰漢書儀云衞尉司在宫内主宫闕之門内衞士於周垣下為區廬西京賦衛尉八屯警夜廵晝注綜曰衛尉周宫外於四方四角立八屯士士則傅宫外為廬舍是則宫牆外闕門内正為衛士區廬地矣端門 皇帝入未央宫有謁者十人持㦸衞端門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不得入太尉往諭乃去皇帝遂入漢書周勃傳師古曰殿之正門也周勃傳注立金人於端闈西都賦善曰宫中門謂之闈西都賦注
  掖門 朱虚侯章請卒千人入未央宮掖門漢書吕后紀師古曰非正門而在兩旁若人之臂掖也吕后紀注御覽曰出禁省為殿門外出大道為掖門則不特夾立正門之旁為掖門雖殿門外他出之門皆可名為掖門也漢書薛宣傳宣子况令楊明遮斫申咸於宫門外廷尉直議曰本争私權雖於掖門外傷咸與凢鬭無異此則殿外有門可出通衢者皆名掖門之証也唐門下北省在日華門名左掖中書北省在月華門名右掖此之日華月華立殿自在宣政殿東西兩廊出門未是宫外而亦以掖名之則是殿門之正門外旁或有門皆為掖門也雍録
  前殿 未央宫前殿東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髙三十五丈營未央宫因龍首以制前殿至孝武以木蘭為棼橑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戸華榱璧璫雕楹玉磶重軒縷檻青瑣丹墀左磩右平黄金為壁帶間以和氏珍玉風至其聲玲瓏然也三輔黄圖王莽改前殿曰王路堂地皇元年王路堂為風所毁宋敏求志成帝綏和二年鄭通里男子王褒帶劔入北司馬門殿東門上前殿入非常室中漢書五行志如淳曰殿上室名五行志注
  蘭臺 漢百官表御史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内領侍御史受公卿奏事西京賦曰蘭臺金馬逓宿迭居按此蘭臺正在殿中石渠天禄皆在殿北雍録
  宣明殿廣明殿 皆在未央殿東三輔黄圖
  昆徳殿玉堂殿 皆在未央殿西三輔黄圖
  鴛鸞殿 未央殿東有鴛鸞殿闗中記
  白虎門 王莾大置酒未央宫白虎殿勞賜將帥自前殿南下西出椒除白虎門漢書王莾傳服䖍曰邪行閣道下者也師古曰除殿陛之道也椒取芬香之名也王莾傳注
  金馬門 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旁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史記滑稽傳天子擢𢎞對為第一待詔金馬門漢書公孫𢎞傳武帝時相馬者東門京作銅馬法獻之立馬於魯班門外更名魯班門為金馬門公孫𢎞傳注楊雄待詔金門金馬門也宋敏求志金馬門又謂之黄門玉海宦者署 宣帝召武待詔宦者署漢書蘇武傳師古曰百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宦者令丞以其署親近故令于此待詔蘇武傳注百官表有中黄門師古曰謂閽人居禁中在黄門之内給事者也雍録
  承明廬 嚴助為㑹稽太守數年不聞問賜書曰君厭承明之廬漢書嚴助傳張晏云承明廬在石渠閣外嚴助傳注
  天禄閣 在未央大殿北天禄異獸也即揚雄校書處三輔舊事天禄石渠蕭何造以藏秘書處賢才漢宫閣疏天禄石渠典籍之府西都賦
  石渠閣 在未央大殿之北三輔故事石渠閣蕭何造其下礲石為渠以導水若今御溝因為閣名藏入闗所得秦之圖籍成帝於此藏秘書焉三輔黄圖石渠閣礲石為渠以導水以水經約其地望則滄池在未央西南此之為渠必引滄池下流轉北以行成其為渠也水之又北遂轉行乎明光桂宫之間謂之明渠也又益趨東則長樂之有酒池都城東之有王渠皆此水也雍録
  宣室殿 在未央宫前殿正室也淮南子曰周武王殺紂於宣室漢取舊名也漢書文帝受釐宣室夜半前席賈生問鬼神之事即此也三輔黄圖漢書宣帝常幸宣室齋居而決事如淳曰宣室宣布政敎之室葢其殿在前殿之側齋則居之宋敏求志甘露四年未央宫宣室閣災漢書成帝本紀○按宣室閣其位置未詳然以理推之必既有殿而閣名即因之以出也當在殿前故附見之
  承明殿 皇太后車駕幸未央承明殿漢書霍光傳未央宫有承明殿著述之所也班固西都賦序云内有承明著作之庭即此三輔黄圖孝文帝躬行節儉其時未央宫無髙門武臺麒麟鳯凰白虎玉堂金華之殿獨有前殿曲臺漸臺宣室温室承明耳漢書翼奉傳承明殿與石渠相距不逺孝成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召雄待詔承明之庭師古曰承明殿在未央宫夫雄自言其待詔之地直曰承明之庭而武帝謂嚴助厭直乃曰承明之廬其云廬者以更直之地言之也曰庭者以受詔作文之地言之也雍録
  温室殿 昌邑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温室漢書霍光傳温室在未央宫殿北武帝建冬處之温煖也三輔黄圖温室以椒塗壁被之文繡香桂為梁設火齊屏風鴻羽帳規地以罽賓氍毹西京雜記
  清涼殿 清涼殿在未央宫殿北夏居之則清涼也漢書曰清室則中夏含霜此也三輔黄圖
  髙門殿 武帝於未央宫起髙門殿三輔舊事漢書曰汲黯請見髙門注曰未央宫髙門殿也又哀帝時鮑宣諫曰陛下擢臣巖穴誠冀有益毫毛豈欲臣美食大官重髙門之地三輔黄圖鮑宣又言髙門去省户數十步求見出入二年未省玉海
  玉堂殿 解嘲歴金門上玉堂漢書揚雄傳晉灼曰黄圖有大玉堂小玉堂殿揚雄傳注師古曰玉堂殿在未央宫李尋傳注李尋待詔黄門得預入直而曰乆汙玉堂之直者言直廬在玉堂外也雄之待詔其解嘲曰登金門上玉堂雄時待詔承明故得由金馬門以上玉堂也則玉堂金馬必相附近也雍録
  長秋門 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宫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漢書戾太子傳○按黄圖云后宫殿皆以長信長秋為名此之長秋門戾太子傳云太子使持節入長秋門因長御倚華而白皇后是非持節不得入矣或亦門之在後宫者因皇后而名歟因附識之以俟考訂云
  内謁者署 在未央宫屬少府掌宫中步帳䙝物丁孚漢官云令秩千石三輔黄圖
  椒房殿 未央宫有椒房殿三輔宫殿名皇后殿稱椒房以椒塗室主温煖除惡氣也漢官儀
  掖庭 賜單于待詔掖庭王嬙為閼氏漢書元帝本紀媫妤以下皆居掖庭漢官儀漢掖庭有月景臺雲光殿光華殿鳴鸞殿開襟閣臨池觀不在簿籍皆繁華窈窕之所棲宿焉西京雜記
  昭陽殿 成帝趙皇后居昭陽殿三輔黄圖皇后既立寵少衰而弟絶幸為昭儀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銅㳫冐黄金塗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黄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自後宫未嘗有焉漢書元后傳昭陽特盛隆於孝成屋不成材牆不露形西都賦昭陽殿在未央宫中織珠為簾風至則鳴如環佩聲窻戸扇多是琉璃皆通照毛髪不得藏椽桷皆刻作龍蛇縈繞其間其中鱗甲分明見者莫不驚慄西京雜記武帝時後宫八區有昭陽飛翔增城合歡蘭林披香鳯凰鴛鸞等殿後有增修安處常寜茝若椒風發越蕙草等殿為十四位三輔黄圖
  增城舍 漢書曰班媫妤居增城舍應劭曰後宫有八區增城第三也宋敏求志
  椒風舍 董賢女弟為昭儀位次皇后更名其舍為椒風以配椒房云漢書董賢傳
  漸臺 未央宫西有滄池池中有漸臺闗中記未央宫有漸臺文帝之夢鄧通王莾之死於兵皆在其處建章宫亦有漸臺郊祀志曰建章漸臺髙二十丈名曰泰液長安志疑王莾在未央為漢兵所逼倉卒出避無由得趨建章因疑兩宫各有漸臺此其疑之是也水經未央漸臺在滄池中建章漸臺在太液池中正與漢志所載相合最可據矣黄圖曰舊圖云未央宫有滄池其水滄色故曰滄池此即水經言漸臺之在滄池者也至黄圖曰漸臺在未央宫太液池中則未央似有太液矣而漢志無之則疑黄圖不審也圖又曰未央宫有滄池池中有漸臺王莾死于此則此地本是滄池而誤為太液池也案昭帝紀始元元年黄鵠下建章太液池則太液自在建章甚明而正史之於未央又無太液之文故予得以議其不審也雍録麒麟殿 未央宫有麒麟殿漢書哀帝燕董賢父子於麒麟殿三輔黄圖○以下諸殿閣門室其方向位置皆未詳所在金華殿 未央宫有金華殿三輔黄圖上方向學鄭寛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于金華殿中漢書叙傳
  宴昵殿 班伯少受詩於師丹大將軍王鳯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昵殿漢書敘傳
  武臺殿 武帝于未央宫起武臺三輔舊事
  猗蘭殿 王美人七月七日旦生武帝於猗蘭殿漢武帝故事景帝夢一赤彘從雲中直入崇芳閣景帝覺而坐閣下果有赤龍如霧來蔽户牖宫内嬪御望閣上有丹霞蓊蔚而起霞滅見赤龍盤迴棟間景帝使王夫人移居崇芳閣乃改崇芳閣為倚蘭殿漢武帝内傳白虎殿 未央宫有白虎殿三輔黄圖河平四年單于來朝引見白虎殿漢書王商傳
  曲臺殿 后蒼説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漢書孟卿傳服䖍曰在曲臺校書著記因以為名師古曰曲臺殿在未央宫孟卿傳注
  飛羽殿 太后冬饗飲飛羽漢書元后傳師古曰飛羽殿在未央宫中羽或作雨元后傳注
  敬法殿 莽在未央宫朱魚等燒作室門斧敬法闥漢書王莽傳師古曰敬法殿名王莽傳注
  鳯凰殿通光殿鈎弋殿壽成殿萬嵗殿水延殿壽安殿平就殿宣徳殿東明殿俱在未央宫見三輔黄圖神明殿在未央宫見漢武故事延年殿合歡殿四車殿在未央宫見三輔決録宣平殿長年殿在未央宫見漢宫閣記朱鳥堂在未央宫見漢宫殿疏
  麒麟閣 上思股肱之美廼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漢書蘇武傳張晏曰武帝獲麒麟時作此閣遂以為名蘇武傳注麒麟閣亦藏書六典注
  白虎閣屬車閣堯閣俱在未央官見三輔黄圖
  織室 少府有東織西織令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漢書百官表未央宫有東西織室織作文繡郊廟之服有令史三輔黄圖
  凌室 在未央宫藏氷之室詩𡺳風七月篇曰納于凌隂三輔黄圖
  暴室 應劭曰暴室者宫人獄也今曰薄室師古曰暴室者掖庭主織作染練之署謂之𭧂室者取暴曬為名耳或謂薄室者薄亦暴也今俗語云暴曬葢暴室織務既多因為置獄主治其罪人故徃徃謂之暴室獄耳然本非獄名應説失之矣漢書宣帝本紀注○按三輔黄圖暴室在未央宫
  郎中府 朱虚侯章請卒入未央宫掖門見産廷中逐擊産殺之郎中府吏舍厠中漢書髙后本紀如淳曰百官表令郎中掌宫殿門戸故其府在宫中後轉為光禄勲髙后本紀注
  四寳祠 宣帝以方士言為隨侯劒寳玉寳璧周康寳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漢書郊祀志
  弄田 在未央宫弄田者燕遊之田天子所戯弄耳漢書昭帝紀曰始元元年上耕于鈎盾弄田應劭注云帝時年九嵗未能親耕帝籍鈎盾官宦者近署故往試耕為戯弄成帝建始三年小女陳持弓年九嵗䦨入尚方掖門至未央殿鈎盾禁中三輔黄圖
  青瑣門 未央宫有青瑣門三輔黄圖黄門郎屬黄門令日暮入對青瑣門拜名曰夕郎漢舊儀師古曰青瑣門刻為連瑣文而以青塗之也漢書元后傳注
  作室門 成帝為太子初作桂宫上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絶馳道西至直城門得絶乃度還入作室門漢書成帝本紀
  鈎弋臺在未央宫見三輔黄圖東山臺西山臺釣臺在未央宫見三輔故事
  路軨廏 在未央宫掌宫中輿馬亦曰未央廏漢書曰武帝時期門郎上官桀遷為未央廏令三輔黄圖獸圏九彘圏一 在未央宫文帝問上林尉及馮妃當熊皆此處獸圈上有樓觀三輔黄圖
  北宫 惠帝張皇后廢處北宫漢書外戚傳師古曰在未央宫之北外戚傳注北宫在長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周迴十里髙帝時制度草創孝成增修之三輔黄圖東交門 武帝從董偃㳺戲北宫馳逐平樂觀有詔置酒北宫引董君從司馬門入更名東交門漢書東方朔傳前殿 北宫有前殿廣五十步珠(⿱𥫗亷)-- 簾玉戸如桂宫三輔黄圖
  紫房複道 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長樂宫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國邸詔問宜當何居光不欲令后與帝旦夕相近即議以為定陶太后宜改築宫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宫上從武言北宫有紫房複道通未央宫傅太后從複道朝夕至哀帝所漢書孔光傳壽宫 北宫有神仙宫壽宫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神君來則肅然風生帷帳皆動三輔黄圖
  太子宫 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觀畫堂漢書成帝本紀○按太子宫未詳所在三輔黄圖序入北宫今從之
  桂宫 在長安故城中元和志漢武帝造周囬十餘里三輔黄圖武帝為七寳牀雜寳案厠寳屏風列寳帳設於桂宫時人謂為四寳宫西京雜記未央宫北即桂宫也舊乘複道用相逕通故渠出二宫之間謂之明渠水經注輦路經營修塗飛閣自未央而連桂宫西都賦鈎陳之外閣道穹窿屬長樂與明光徑北通乎桂宫西京賦龍樓門 成帝為太子居桂宫上嘗急召太子出龍樓門漢書成帝本紀張晏曰門樓有銅龍若白鶴飛亷之為名也成帝本紀注
  鴻寧殿 建平三年正月帝太太后所居桂宫正殿火漢書哀帝本紀建平三年正月桂宫鴻寧殿災帝祖母傅太后之所居也五行志
  明光殿 桂宫中有明光殿土山複道從宫中西上城西至建章宫神明臺蓬萊山闗輔記未央宫漸臺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璣為(⿱𥫗亷)-- 簾箔綴明月珠金砌玉階晝夜光明三秦記
  走狗臺 桂宫有走狗臺三輔黄圖
  商臺避風臺見三輔黄圖
  明光宫 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長樂宫後南與長樂宫相連屬三輔黄圖成都侯商病欲避暑從上借明光宫漢書元后傳師古曰明光在城内近桂宫元后傳注王莽簒位命孺子為定安公孝平皇后為定安太后改明光宫為定安舘定安太后居之長安志
  建章宫 在長安故城西雍勝畧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宫漢書武帝本紀師古曰在未央宫西今長安故城西俗所稱貞女樓即此宫之闕也武帝本紀注建章宫度為千門萬戸郊祀志建章周囬二十餘里闗中記柏梁既災越巫陳方建章是經用厭火祥營宇之制事兼未央西京賦三輔舊事闗中記皆言建章在城西上林之地東方朔傳曰陛下以城中為小圖起建章長安記曰王莾壊城西苑中建章十餘所取其材為九廟師古曰自建章以下皆在上林苑中闗中記上林苑中有宫十二建章其一然建章如此其侈而正史少會正書臨幸則皆從飛閣越城以出也雍録
  飛閣 武帝於未央營造日廣以城中為小乃於宫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宫構輦道以上下三輔黄圖案建章宫在長安城外與未央諸宫隔城相望故跨城而為閣道尤與常異三輔故事曰神明臺在建章宫故垂棟飛閣從宫中西上跨城而出乃達建章也雍録閶闔門一名璧門宫之正門曰閶闔髙二十五丈亦曰璧門漢書曰建章宫南有玉堂璧門三層臺髙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門階陛皆玉為之鑄銅鳯髙五尺飾黄金棲屋上下向風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名璧門三輔黄圖
  鳯闕 建章前殿度髙未央其東則鳯闕髙二十餘丈史記封禪書索隱曰三輔黄圖云武帝營建章起鳯闕髙二十五丈闗中記一名别風闕以言别四方之風西京賦曰閶闔之内别風嶕嶢是也封禪書注俗謂鳯凰闕為貞女樓闗輔古語設璧門之鳯闕上觚稜而棲金爵西京賦璧門左鳯闕三輔黄圖閶闔門内東出有析鳯闕一名别風玉海
  神明臺 璧門右神明臺漢書曰建章宫有神明臺廟記曰神明臺武帝造祭金人處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以求仙道長安記仙人掌大七圍以銅為之三輔黄圖神明臺髙五十丈常置九天道士百人漢宫閣疏神明臺上有九室俗謂之九子臺而實非也水經注
  圓闕 建章宫門北起圓闕髙二十五丈上有銅鳯凰赤眉賊壊之西京賦圓闕聳以造天若雙碣之相望是也三輔黄圖俗人謂鳯闕為貞女樓古歌辭云長安城西雙員闕上有一雙銅雀宿一鳴五榖生𠕂鳴五榖熟按銅雀即銅鳯也長安志○按史記建章鳯闕髙二十餘丈即西京賦所云設璧門之鳯闕也又闗中記建章宫圓闕有金鳯在上故號鳯闕似又以圓闕為鳯闕矣然唐賈至詩云雲裏帝城雙鳯闕則是鳯闕有二至唐而遺址尚存也意史記所謂鳯闕者俗既呼為貞女樓時或因圓闕有銅雀而亦呼之為鳯闕也名雖同出其實非一也嶕嶢闕 廟記曰建章宫有嶕嶢闕薛綜注次門女闕也在圓闕門内二百步長安志
  井幹樓 武帝作建章宫乃立神明臺井幹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史記封禪書神明井幹俱髙五十丈井幹樓積木而髙為樓若井幹之形也井幹者井上木欄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漢宫闕疏井幹叠而百層西京賦别風闕髙五十丈對峙井幹樓髙五十丈輦道相屬焉三輔黄圖
  前殿 建章前殿度髙未央漢書郊祀志
  唐中庭漢書作商中建章宫西則唐中數十里史記封禪書索隱曰詩云中唐有甓鄭𤣥曰唐堂庭也爾雅以廟中路謂之唐西京賦曰前開唐中彌望廣潒是也封禪書注建章宫西則商中數十里漢書郊祀志如淳曰商中商庭也師古曰商金也於序在秋故謂西方之庭為商庭郊祀志注
  虎圏 建章宫西虎圏漢書郊祀志師古曰於莵亦西方之獸故於此置其圏也郊祀志注
  太液池 建章宫治大池漸臺髙二十餘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史記封禪書正義曰臣瓉云太液言象隂陽津液以作池也索隐曰三輔故事云池北岸有石魚長二丈廣五尺西岸有龜二枚各長六尺封禪書注師古曰漸浸也臺在池中為水所浸故曰漸臺三輔黄圖或作瀐字瀐亦浸耳漢書郊祀志注
  唐中池 周迴十二里在建章宫太液池南三輔黄圖避風臺 太液池有避風臺即飛燕結裾之處闗中記涼風臺 建章宫北作涼風臺積木為樓髙五十餘丈闗中記
  曝衣閣 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閣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登樓曝宋卜子陽園苑疏
  孤樹池 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樹池池中有一洲洲上煔樹一株六十餘圍望之重重如車葢故取為名西京雜記
  淋池 昭帝元始元年穿淋池廣千步東引太液之水池中植分枝荷一莖四葉狀如駢葢花葉離萎芬馥之氣徹十餘里宫人貴之每遊宴出入必皆含嚼或剪以為衣或折以蔽日以為戲弄帝時命水嬉以文梓為船木蘭為柁刻飛鸞翔鷁飾於船首隨風輕漾畢景忘歸乃至通夜拾遺記
  鼓簧宫 漢宫閣疏云鼓簧宫周匝一百三十步在建章宫西北三輔黄圖
  竒華宫 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寳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師子宫馬充塞其中三輔黄圖
  駘蕩宫 春時景物駘蕩滿宫中也三輔黄圖○以下位置皆未詳馺娑宫 馺娑馬行疾貌馬行迅速一日之間遍宫中言宫之大也三輔黄圖
  天梁宫 梁至於天言宫之髙也三輔黄圖
  枍詣宫 枍詣木名宫中美木茂盛也三輔黄圖
  影娥池 武帝鑿以玩月其傍起望鵠臺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臺三輔黄圖
  函徳殿 神爵元年三月詔曰金芝九莖産於函徳殿銅池中漢書宣帝本紀建章宫有函徳等二十六殿三輔黄圖北闕 髙二十丈建章宫北闕門也廟記
  鈎弋宫 在直門之南漢武故事鈎弋夫人姓趙氏河間人少好酒病卧六年右手鈎巻飲食少望氣者云東北有貴人推而得之見召姿色佳麗武帝披其手得玉鈎而手展乃命所居曰鈎弋宫列仙傳
  堯母門 趙偼伃居鈎弋宫太始元年生昭帝號鈎弋子十四月乃生命所生門曰堯母門漢書趙偼伃傳
  宜春宫 建元三年武帝微行東遊宜春漢書東方朔傳師古曰宜春宫在長安東南說者乃以為在鄠非也在鄠者自是宜春觀耳在長安城西豈得言東遊也郭璞曰在渭南杜縣東東方朔傳注師古曰宜春宫名在杜縣東即今曲江池是其地也上林賦注
  扶荔宫 在上林苑中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竒草異木皆百餘本土木南北異宜嵗時多枯瘁荔枝自交阯移置百株于庭無一生者連年猶移置不息後數嵗偶一株稍茂終無華實帝亦珍惜之三輔黄圖
  明堂 武帝初即位嚮儒術以文學為本議立明堂於城南以朝諸侯漢書武帝本紀明堂在長安城西南七里三輔黄圖明堂在長安城外杜門之西闗中記
  儲元宫 在漢長安城中賈志馮昭儀與子信都王居儲元宫師古曰在上林苑中長安志
  宣曲宫 在昆明池西孝宣帝曉音律嘗於此度曲因以為名三輔黄圖
  太乙宫 在西安城南五十里太乙山谷中漢元封初南山谷間雲氣融結隂翳成象武帝于此建宫内有种放記陳希夷撰碑賈志
  櫟陽宫 髙祖受命五日一朝太公於櫟陽宫唐書盧懐謹傳豫章宫 漢武帝寳鼎二年立豫章宫於昆明池中作豫章亭述異記
  昭臺宫 在上林苑中孝宣霍皇后立五年廢處昭臺宫三輔黄圖
  長門宫 在故長安城東賈志長門宫離宫孝武陳皇后得幸頗妬居長門宫三輔黄圖顧城廟無宿宫竇太主獻長門園如淳曰園在長門長門在長安城東南園可以為舘宿處所故獻之上大喜更名竇太主園為長門宫今按漢書長安城無名長門者長安志
  犬臺宫 在上林苑中長安西二十八里漢書江充召見犬臺宫三輔黄圖晉灼曰上林有犬臺宫外有走狗觀師古曰今書本犬臺有作大臺字誤也漢無大臺宫漢書江充傳注
  黄山宫 在興平縣西三十里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即此也三輔黄圖右扶風槐里縣有黄山宫漢書地理志在澇水入渭之下渭在宫南玉海
  池陽宫 在涇陽縣西北八里元和志上自甘泉宿池陽宫漢書宣帝本紀池陽宫在池陽南上原之陂有長年陂去長安五十里三輔黄圖
  長楊宫 在盩厔縣東南三十二里雍勝畧本秦舊宫至漢修飾之以備行幸宫中有垂楊數畝因為宫名三輔黄圖漏水東北流經長楊宫東水經注
  長楊樹 在長楊宫秋冬校獵其下命武士搏射禽獸天子登此以觀焉三輔黄圖
  射熊館 在長楊宫武帝好自擊熊司馬相如從至上林作賦諫揚雄亦作長楊賦三輔黄圖
  五柞宫 在盩厔縣東南三十八里漢武帝起雍勝畧武帝後元二年幸盩厔作五柞宫漢書武帝本紀漢之離宫也宫中有五柞樹因以為名三輔黄圖五柞宫有五柞樹皆連三抱上枝覆䕃數十畝西京雜記
  青梧觀 五柞宫西有青梧觀觀前有三梧桐樹樹下有石麒麟二枚刋其脇為丈字是秦始皇驪山墓上物也頭髙一丈三尺東邉者前左脚折折處有赤血父老謂其有神皆含血屬筋焉西京雜記
  葡萄宫 在盩厔縣境雍勝畧葡萄宫在上林苑西十道志元壽二年單于來朝以太嵗厭勝所在舍之上林苑葡萄宫漢書匃奴傳
  醴泉宫 在醴泉縣東南三十里漢宣帝聞泉味如酒因以建宫唐貞觀重修縣因以名賈志
  步壽宫 在耀州東北一里賈志神爵二年正月鳯凰集祋祤於所集得玉寳起步壽宫漢書郊祀志秦亦有步壽宫今按其地與漢異則秦漢各有步壽宫耳三輔黄圖
  甘泉宫 在淳化縣甘泉山上雍勝畧齊上李少翁言上即欲與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物不至廼作甘泉宫中為臺畫天地泰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漢書郊祀志甘泉宫一曰雲陽宫周十九里二百二十步有宫十三臺十一武帝常以五月避暑於此八月乃還有銅人二枚在門外闗輔記雲陽先生之墟也中有神書鐵劵玉石之記遁甲開山圖甘泉宫在雲陽縣磨石嶺上長安志曰磨石嶺山有甘泉十道志曰甘泉出石鼓西原漢甘泉宫在山上即秦林光宫旁也此取石鼓甘泉以名者也秦之林光至漢猶存漢武元封二年始即磨盤嶺秦宫之側為宫是為漢甘泉矣孟康注郊祀志曰甘泉一名林光師古曰漢於秦林光旁起甘泉宫非一名也師古説是也元封二年以前史之所記文景皆嘗臨幸甘泉不曰甘泉有宫可幸當是秦之林光逺在磨盤嶺上不燼於火而可用也武帝雖别剏甘泉一宫而秦之林光如故則謂甘泉宫在林光宫旁者是也雍録雲陽宫記曰甘泉宫北有槐樹今謂之玉槐根幹盤峙三二百年木也耆舊相傳咸以為此樹即楊雄甘泉賦所謂玉樹青葱者也長安志甘泉宫在甘泉山上今其地尚餘甓瓦甓作流水紋瓦頭有篆字淳化縣志
  熛闕 前熛闕甘泉賦晉灼曰熛闕赤色之闕南方之帝曰赤熛甘泉賦志
  應門 晉灼曰應門正在熛闕之内也甘泉賦注
  前殿 武帝於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廣諸宫室有芝生甘泉殿邉房漢宫儀注芝有九莖金色緑葉珠實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史漢舊儀前殿崔巍兮和氏瓏玲甘泉賦晉灼曰以黄金為璧帶含藍田璧瓏玲明見貌也甘泉賦注
  紫殿 漢武帝起紫殿雕文刻鏤黼黻以玉飾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於紫殿三輔黄圖武帝設雲帳雲幄雲幙於甘泉紫殿世謂三雲殿西京雜記
  泰畤殿 元康四年三月詔曰廼者神爵五采以萬數集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漢書宣帝本紀
  通天臺 元封二年夏四月作甘泉通天臺漢書武帝本紀師古曰言此臺髙上通於天也漢舊儀曰髙三十丈武帝本紀注通天臺去地百餘丈望雲雨悉在其下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黄帝以來祭天圓丘處武帝祭太一上通天臺舞八嵗童女三百人置祠祀招仙人祭太一令人升通天臺以𠉀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舉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玉盃承雲表之露漢武故事乃望通天之繹繹直嶤嶢以造天甘泉賦通天臺元鳯間自毁椽桷化為龍鳯從風雨飛去亦曰𠉀神臺又曰望仙臺三輔黄圖
  望風臺 太初二年起甘泉望風臺臺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帝以錦葢覆之如照月矣因名照月珠洞㝠記益壽舘延壽舘 公孫卿言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飛亷桂舘甘泉則作益壽延壽舘使卿持節設具而𠉀神人漢書郊祀志
  明光宫 武帝求仙起明光宫發燕趙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年滿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總其籍時有死出者隨補之三輔黄圖○按雍録漢有明光宫三一在北宫與長樂相連一在甘泉宫中一為尚書奏事之地黄圖于此係之甘泉宫今從之居室 衞青嘗從入甘泉居室史記衛將軍傳正義曰按居室署名武帝改曰保宫灌夫繫居室是也衞將軍傳注竹宫 甘泉祠宫也以竹為宫天子居中漢舊儀云竹宫去壇三里三輔黄圖
  招仙閣 元鼎元年起招仙閣於甘泉宫西編翠羽麟毫為(⿱𥫗亷)-- 簾青瑠璃為扇懸黎火齊為床其上懸浮金輕玉之磬閣上燒荃靡香屑燒粒許其氣三月不絶進𡸰嵻細棗咋之有膏膏可燃燈㓊㝠記
  昆明池靈波殿 甘泉宫南昆明池中有靈波殿七間皆以桂為柱風來自香帝既躭於靈怪常得丹豹之髓白鳯之膏磨青錫為屑以蘇油和之照於神壇夜暴雨光不滅有雙蛾如𧊵赴火侍者舉麟鬚拂之述異記
  髙光宫 甘泉宫有髙光宫長安志覽樛流於髙光兮甘泉賦服䖍曰髙光宫名也樛流曲折也甘泉賦注
  通靈臺 鈎弋夫人既殯香聞十餘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也乃起通靈於甘泉常有一青鳥集臺上往來漢武内傳
  木園 甘泉宫有木園武帝時園也今俗呼為仙草園漢魏宫志
  壽宫 武帝病瘉起幸甘泉置壽宫漢書郊祀志
  洪厓宫旁皇觀儲胥觀弩阹宫俱在甘泉宫見長安志迎風舘見漢書石闕觀封巒觀鳷鵲觀露寒觀在甘泉宫外見甘泉賦諸侯邸 故基在甘泉山雍勝畧黄帝治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有諸侯邸史記封禪書
  棠梨宫 在甘泉苑垣外雲陽南三十里三輔黄圖
  師得宫 師古曰師得宫在雲陽界漢書注
  集靈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僊臺望仙觀 俱在華隂縣界皆武帝宫觀名也三輔黄圖華隂集靈宫武帝所造欲懐集仙者王喬赤松子故名殿為存仙端門南向署曰望仙門後漢桓君山集靈宫賦序敷水又北逕集靈宫西張昶華嶽碑稱漢武慕其靈築宫在其後水經注漢宫闕附考鼎湖宫 黄圖鼎湖宫在湖城縣界晉灼曰在藍田玉海○按湖城今閿鄉縣是而馮賈馬三志俱序之於藍田殆遵晉説也○神光宫 揚子雲羽獵賦入西園切神光注張晏曰神光宫名玉海○招靈閣 漢武帝元鼎元年起招靈閣有一神女留一玉釵與帝帝以賜趙媫妤至昭帝元鳯中宫人見此釵光瑩甚異共謀欲碎之明視釵匣唯見白燕直升天去後宫人常作玉釵因名玉燕釵述異記
  後漢
  獻帝宫 在長安故城中本京兆府舍也長安志獻帝聞闗東兵起董卓遷帝都長安見未央等宫遭赤睂之亂宫室廢弛故居京兆府舍帝王世紀
  
  太極殿 晉愍帝之宫在長安南門後姚興重建周地圖記西宫 劉曜命起酆明觀立西宫晉書前趙載記
  太極前殿 苻健入長安稱天王大單于繕宗廟社稷置百官僣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晉書前秦載記
  東宫 苻健疾苻菁勒兵入東宫將殺苻生時生侍健疾菁逥攻東掖門健聞變升端門陳兵執菁殺之晉書前秦載記
  平朔門 苻健置來賓舘於平朔門晉書前秦載記
  雲龍門 清河王符法率壯士入雲龍門廢苻生而立苻堅長安志
  明光殿 明光殿者秦苻堅之殿也長安志有人入堅明光殿大呼謂堅曰甲申乙酉魚羊食人悲哉無復遺堅命執之俄而不見晉書前秦載記
  露堂 苻堅將為赦與王猛苻融宻議於露堂有大蒼蠅集筆端驅而復來晉書前秦載記
  明堂 苻堅起明堂祀其伯健于明堂以配上帝晉書前秦載記
  東闕 苻堅僣位五年鳯凰集于東闕晉書前秦載記
  西堂 車師前部鄯善王林宻䭾朝於秦堅賜以朝服引見於西堂長安志
  徽音堂 在惡犬城之外苻氏造也長安志
  永安宫 姚萇宫也長安志○按姚氏繼苻秦都長安稱為後秦云
  東堂 姜龕淳于岐郭髙等皆耆儒碩徳興每於聼政之暇引龕等於東堂講論道藝錯綜名理晉書後秦載記
  諮議堂 姚興常臨諮議堂聽決疑獄于時號無寃滯晉書後秦載記
  西宫 姚興立姚見子監國入居西宫長安志
  黃龍門 興之宫門也長安志
  秦王殿 在耀州北七十里今遺瓦殿基尚在賈志上有御池泉即古鳯遊鄉也晉泰安元年苻堅將姚萇背堅起兵北地自立為王國號秦秦王殿葢始于此南三十里入淳化境又有萇按軍厰云耀州志
  
  孝武帝宫 永熙三年髙歡入洛宇文泰迎帝入長安以雍州公廨為宫北史魏孝武帝本紀
  清暉室 魏文帝大統四年祀天於清暉室長安志陽武門 文帝大統五年十月於陽武門外縣鼔置紙筆以求得失北史魏文帝本紀
  憑雲觀 大統七年十二月帝御憑雲觀引見諸王叙家人之禮北史魏文帝本紀
  萬壽殿 大統八年十二月行幸華州起萬壽殿於沙苑北北史魏文帝本紀
  乾安殿按長安志西魏有乾安殿周書閔帝紀會百官於乾安殿班賞各有差周承西魏都邑不改意此殿創自西魏而後周襲之歟
  後周
  延壽殿 明帝元年九月朝羣臣於延壽殿周書明帝本紀正武殿 周明帝武帝並聽訟于正武殿長安志
  麟趾殿 蕭大圜恒以讀詩禮書易為事開麟趾殿招集學士大圜預焉周書蕭大圜傳
  露門 武帝建徳三年正月壬戌朝羣臣露門周書武帝本紀保定中置露門學玉海
  大徳殿 武帝天和三年八月帝御大徳殿集百僚及沙門道士等親講禮記周書武帝本紀
  咸陽宫 宣帝太象二年四月祈雨至咸陽宫周書宣帝本紀醴泉宫 武帝天和二年五月行幸醴泉宫周書武帝本紀天成宫 西魏太師宇文泰故居泰以同州扼闗河之要既專政猶時居州後孝閔帝受魏禪改同州宫明帝有幸同州故宫詩至宣帝大象二年改天成宫賈志
  長春宫 在同州朝邑縣本周武帝作保定五年宇文䕶築隋開皇中修之玉海髙祖起義兵九月次長春宫唐書髙祖本紀天晴宫栁暗長春杜甫詩
  雲陽宫 北史後周有雲陽宫玉海
  紫極宫重陽閣大武殿津門露寢右寢崇信殿肅章門㑹義殿舍仁殿雲和殿思齊殿青城門太極殿天臺正陽宫青門露寢天興宫應門天徳殿通道觀軍器監崇義宫連珠殿雲和樓以上皆後周所有俱見長安志内
  
  大興京城 開皇二年六月詔左僕射髙熲等創造新都於龍首山十二月名新都曰大興城三年三月入新都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三年置雍州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東面通化春明延興三門南面啓夏明徳安化三門西面延平金光開逺三門北面光化一門里一百六市二地理志隋文帝開皇二年自故都徙其地在漢故城之東南屬杜縣周之京兆郡萬年縣界長安志宇文愷之營隋都也曰朱雀街南北盡郭有六條髙坡象乾卦六爻故於九二置宫殿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𤣥都觀及興善寺以鎮其地劉禹錫賦看花詩即此也雍録大興立名之由傳者不一或曰隋文帝嘗封大興故以名或曰宫之太極殿本大興材故因用其名也或曰隋文帝夢洪水浸没都城故改營大興洪水者髙祖名淵故也數語未知孰是然韋述謂本大興材名者其説近之葢嘗有僧坐大木下曰此後當為宫殿大木即在大興殿基上也亦如漢髙帝因長安鄉而立為都名也同上
  皇城 亦曰子城東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城中南北七街東西五街其間並列臺省寺衞自西漢以後至于宋齊梁陳並有人家在宫闕之間隋文帝以為不便於是皇城之内惟列市府不使雜人居止公私有辨風俗齊肅實隋文新意也長安志
  大興宫 隋文帝建以城名馬志隋都城中正宫以及正殿皆名大興雍録
  大興殿 宫城之正殿也馬志開皇四年宴突厥髙麗吐谷渾使者於大興殿隋書文帝本紀
  中華殿 在大興殿之後馬志
  昭陽門 在大興殿之南開皇二年作初名唐陽門仁壽二年改今名馬志
  建春門 大興宫之南門也後改通訓門馬志
  大興門 大興城之北門也後改乾福門馬志
  臨光殿 開皇元年二月上自相府常服入宫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隋書文帝本紀
  觀徳殿 開皇二年十月上疾愈享百寮于觀徳殿賜錢帛任其自取盡力而出隋書文帝本紀
  射殿 開皇六年九月上素服御射殿召百寮射隋書文帝本紀
  文思殿 開皇十一年春正月皇太子妃元氏薨上舉哀於文思殿隋書文帝本紀
  嘉則殿 開皇十三年二月宴考使於嘉則殿隋書文帝本紀武徳殿 開皇十九年大射武徳殿宴賜百官隋書文帝本紀允武殿 大業四年正月百僚大射於允武殿隋書煬帝本紀崇徳殿 大業五年二月上御崇徳殿之西院愀然不悦顧謂左右曰此先帝之所居實用增感情所未安宜于此院之西别營一殿隋書煬帝本紀
  大業殿 大業十二年春正月夜有二大烏似鵰飛入大業殿止于御幄至明而去隋書煬帝本紀
  宣仁門 開皇元年三月宣仁門槐樹連理衆枝内附隋書文帝本紀
  建國門 大業六年正月有盗數十人入自建國門隋書煬帝本紀
  端門街 大業六年正月角抵大戲於端門街天下竒技異藝畢集終月而罷帝數微服往觀之隋書煬帝本記○以上殿七門二街一皆在大興城中其位置未詳
  東宫朝堂 在皇城内馬志
  長樂宫 京兆郡大興有長樂宫隋書地理志望春宫在西安府城東十里隋文帝建煬帝改名曰長樂宫馬志
  仙都宫福陽宫 俱在長安縣馬志京兆長安有仙都福陽等宫隋書地理志
  僊林宫 在興平縣西十八里隋文帝置馬志
  太平宫 隋建在鄠縣東南三十里草堂寺東唐髙祖避暑處賈志
  遊仙宫 在盩厔縣南三十五里舊圖經曰隋文帝避暑於此馬志
  宜壽宫 隋離宫在宜壽城中賈志
  崇業宫 在渭南縣東十五里煬帝大業二年馬志醴泉宫 開皇七年二月車駕幸醴泉宫隋書文帝本紀仁壽宫 在鳯翔麟遊縣西五里馬志文帝詔楊素營仁壽宫於岐山之北素奏宇文愷封徳彛為土木監於是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臺累榭宛轉相屬通鑑仁壽殿 在仁壽宫馬志
  大寳殿 仁壽四年七月上疾甚卧仁壽宫崩于大寳殿隋書文帝本紀
  岐陽宫 在鳯翔府城内開皇六年馬志
  鳯泉宫安仁宫 俱隋之離宫也在鳯翔府𨞅縣馬志金城宫 華隂東三十里有隋金城宫唐書地理志
  普徳宫 華州鄭縣有隋普徳宫唐書地理志
  華隂宫 在華隂縣西十八里馬志華隂西有故隋華隂宫唐書地理志
  榆林宫 在勝州城内煬帝大業三年置因榆林郡為名煬帝北廵陳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宫突厥啟人可汗獻馬及兵器新帳因賦詩云元和志○按唐勝州治即今榆林也
  隋宫闕附考景華宫 大業十二年五月上於景華宫徴求螢火得數斛夜出遊山放之光遍巖谷隋書煬帝本紀○馬志載之未詳所在
  
  京城 上都初曰京城天寳元年曰西京至徳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京城前直子午谷後枕龍首山左臨㶚岸右抵灃水唐書地理志貞元四年築夾城徳宗本紀唐京城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郭中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其間列置諸坊有京兆府萬年長安二縣所治寺觀邸第編戸錯居焉當皇城南朱雀門有南北大街曰朱雀門街東西廣百步萬年長安二縣以此街為界萬年領街東五十四坊興道開化光福靖善蘭陵開明保寜安義務本崇義長興永樂靖安安善大業昌樂安徳翊善光宅永昌來庭永興崇仁平康宣陽親仁永寜永崇昭國進昌通善通濟長樂大寜勝業安邑宣平昇平修行修政曲池青龍興寜永嘉興慶道政常樂靖恭新昌昇道修徳及東市長安領街西五十四坊立政敦化豐樂安業崇業永達道徳光行延祚太平通義興化崇徳懐真宣義豐安昌明安樂修徳輔興頌政布政延壽光徳延康崇賢延福永安敦義大通大安安定休祥金城醴泉懐逺長壽嘉㑹永平通軌歸義昭行修真普寜義寜居徳羣賢懐徳崇化豐邑待賢永和長安和平及西市長安志○按長安志載萬年所領之五十四坊今缺其三而有别見之昌化延平修仁正平四坊疑此四坊或有三坊當在萬年所領五十四坊之内而失其地望也咸陽有六岡如乾之六爻唐時宫殿皆在九二岡上而作太清宫於九五岡上百官府在九四岡上天禄識餘
  明徳門 南面三門中曰明徳六典北當皇城朱雀門南出抵終南山八十里長安志
  啓夏門 南面三門東曰啓夏六典門外西南二里有圓丘先農藉田三壇按長安圖東南角有進芳門長安志
  安化門 南面三門西曰安化六典
  通化門 東面三門北曰通化門至徳三載改為達禮門尋復舊長安志李義琰致仕公卿以下悉祖餞通化門外時人比漢疏廣唐書李義琰傳通義東有長樂陂下臨滻水雍録
  春明門 東面三門中曰春明六典開元十七年五月侍臣以下燕於春明門實録
  延興門 東面三門南曰延興六典同昌公主塟懿宗與郭淑妃御延興門哭送長安志
  開逺門 西面三門北曰開逺門長安志初太宗平薛仁杲得隴上地虜李軌得涼州破吐渾髙昌開四鎮𤣥宗繼收黄河磧石宛秀等軍中國無斥𠉀警幾四十年輪臺伊吾屯田錢菽彌望開逺門揭𠉀題曰西極道九千九百里示戌人無萬里行也唐書吐蕃傳金光門 西面三門中曰金光六典韓朝宗天寳初為京兆尹分渭水入金光門唐書韓朝宗傳西出趨昆明池也長安志
  延平門 北面一門曰光化門六典
  皇城 在京城之中其中左宗廟在安上門内之東右社禝在含光門之東百僚廨宇列乎其間凡省六寺九台一監四衞十有八東宫官屬凡府一坊一寺三率府十六典朱雀門 皇城南面三門中曰朱雀門北當宫城之承天門南當外郭之明徳門長安志隋制士庶不得雜居朱雀門之内故宗廟官寺兵衞悉在焉玉海
  安上門 朱雀門東曰安上門至徳三載改為光天門尋復舊長安志
  含光門 朱雀門西曰含光門長安志
  景風門 東面二門南曰景風門六典
  延喜門 東面二門北曰延喜門直東當外郭之通化門長安志宣宗二年八月河隴老㓜千餘人詣闕下上御延喜門樓見之歡呼舞躍解胡服襲冠帶觀者皆呼萬嵗通鑑
  順義門 西面二門南曰順義門長安志
  安福門 西面二門北曰安福門西當外郭之開逺門長安志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日十六十七夜于京安福門外作燈輪髙二十餘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然五萬盞燈望之如華樹宫女千數衣羅衣曵錦繡耀珠翠施香粉一華冠皆至萬錢裝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貫妙簡長安萬年少年婦千餘人衣服花釵媚子亦稱是于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朝野僉載○按唐京城皇城及諸門皆仍隋舊無所變更今所叙述于隋從畧而于唐從詳者以唐之古跡最多于考据為便也
  西内太極宫 宫城在皇城之北長千四百四十步廣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唐書地理志宫城東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南即皇城北抵苑東即東宫西有掖庭宫長安志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宫乃謂之西内神龍元年改曰太極宫玉海太極宫者隋大興宫也諸帝多居大明宫或遇大禮大事復在太極如髙宗𤣥宗每五日一御太極有初即位不于大明而于太極者知太極尊於大明也雍録按西内有三城外一重曰京城外郭城也中一重曰皇城惟列府市不使雜人居止又内一重是曰宫城則今之省城正直宫城之地所謂六爻九二之地也雍勝畧
  承天門 正殿南承天門隋開皇三年作初名曰廣陽門仁壽元年改曰昭陽門唐武徳元年改曰順天門神龍元年改為承天門外有朝堂東有肺石西有登聞鼔長安志元正冬至大陳設宴㑹赦過宥罪除舊布新受萬國之朝貢四夷之賓客御承天門以聽政六典鑾駕出宫守宫設從駕之官五品以上次于承天門外東西朝堂杜氏通典
  長樂門重福門一作重門永春門 承天門之東曰長樂門北入恭禮門又北乾化門則宫内也六典注次東曰重福門即東宫之正門門東西有左右永福門次東曰永春門長安志
  廣運門永安門 承天門之西曰廣運門永安門六典注廣運門内有左藏庫次北有舊右藏庫後有中書省西北有武庫北入安仁門又北肅章門門内入宫中長安志○按廣運門長安志序入長樂門之東六典注云在承天門之西今即所入之門考之則安仁肅章皆在西則入自廣運者不應由承天門内之東道曲折西向而趣安仁肅章以入宫中六典注是也從之
  鳯凰門 西内東面一門曰鳯凰門隋曰建春門後改通訓門明皇時鳯凰飛集通訓門詔改曰鳯凰門長安志
  通明門嘉猷門 西面二門南曰通明門北曰嘉猷門長安志
  定武門安禮門元徳門 北面三門正北曰定武門次東曰安禮門東宫北門曰元徳門長安志
  嘉徳門 太極門外承天門之内曰嘉徳門長安志鑾駕還宫至承天門外侍臣下馬駕入嘉徳門太樂令令撞㽔賓之鐘鼓柷奏采茨之樂杜氏通典
  歸仁門 嘉徳東廊有歸仁門長安志元正冬至受朝賀太師率其屬受諸州及諸蕃貢物出歸仁納義門執物者隨之唐書禮志
  納義門 嘉徳西廊有納義門長安志
  太極門 當承天門内北曰太極門隋曰大興門後改曰乾福門貞觀八年改為太極門東隅有鼓樓西隅有鐘樓貞觀四年長安志鑾駕至太極門戛敔樂止入太極門鼔柷奏太和之樂杜氏通典
  太極殿 武徳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于太極殿唐書髙祖本紀太極門内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焉六典葢古之中朝也隋曰太興殿武徳元年改太極殿有東西上二閤門六典注東上閣在太極之東西上閣在太極之西馬志
  左延明門 太極殿東廊有左延明門長安志
  右延明門 太極殿西廊有右延明門長安志刑部郎中以時令置於案覆以帊令史二人俱公服對舉案立於右延明門内道北郎中立於案後杜氏通典
  門下省 在左延明門東南長安志
  中書省 在右延明門東南長安志時謂尚書省為南省門下中書省為北省亦謂門下省為左省中書省為右省或通謂之兩省玉海
  𢎞文館 在門下省東兩京記武徳四年置修文館於門下省九年改曰𢎞文館神龍元年改曰昭文館以避孝敬皇帝之名唐書官志
  史館 在門下省北貞觀三年置秘書内省以脩五代史又置史館以編國史尋廢秘書内省長安志朱明門 太極殿北曰朱明門六典
  乾化門 朱明門左曰乾化門六典
  肅章門 朱明門右曰肅章門六典
  暉政門 肅章門西曰暉政門長安志
  武徳門 乾化門東曰武徳門長安志
  武徳殿延恩殿 武徳門内有武徳殿延恩殿六典武徳殿在西内乾化門東北兩京記
  兩儀門 朱明門北曰兩儀門六典
  兩儀殿 兩儀門内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焉六典葢古之内朝也六典注兩儀殿在太極殿後隋曰中華殿至貞觀五年長安志太宗破突厥於兩儀殿宴突利可罕賦七言詩栢梁體兩京記中宗宴兩儀殿令胡人唱合笙平一上書曰兩儀殿者陛下受朝聽訟之所不宜以倡優媟狎唐書武平一傳
  萬春殿 兩儀殿之東曰萬春殿六典
  新殿 兩儀殿西有新殿長安志
  千秋殿 兩儀殿之西曰千秋殿六典
  獻春門 兩儀之左曰獻春門六典
  宜秋門 兩儀之右曰冝秋門六典
  百福門 冝秋門之右曰百福門六典
  百福殿 百福門内曰百福殿宣宗改雍和殿内有親親樓諸王宴㑹之所也長安志百福殿在太極宫中公主院西兩京記大中元年敕修百福殿八十間㑹要承慶門 百福之西曰承慶門六典
  承慶殿 承慶門内曰承慶殿六典中宗景龍二年七月御承慶殿慮囚徒舊唐書中宗本紀
  立政門 獻春之左曰立政門六典
  立政殿 立政門内曰立政殿六典
  大吉門 立政之東曰大吉門六典
  大吉殿 大吉門内曰大吉殿六典
  甘露門 兩儀之北曰甘露門六典門外有東西永巷東出横門又東有日華門西出横門又西有月華門院北有東西千步廊西有掖庭長安志
  甘露殿 甘露門内曰甘露殿長安志中宗令諸學士入甘露殿其北壁列書架景龍文舘記太和二年修兩儀殿及甘露殿一百七十二間㑹要
  神龍門 甘露左有神龍門長安志
  神龍殿 神龍門内曰神龍殿在武徳殿後長安志安仁門 甘露右曰安仁門長安志
  安仁殿 安仁門内曰安仁殿在甘露殿西長安志佛光寺 乾化門内佛光寺在神龍殿西長安志歸真觀 在安仁殿後觀後有絲綵院長安志
  淑景殿 絲綵院西淑景殿殿西有第三落次西第四落又次西第五落長安志
  延嘉殿 在甘露殿近北殿南有金水河往北流入苑長安志
  咸池殿 在延嘉西馬志
  承香殿 延嘉北有承香殿殿東即𤣥武門北入苑長安志
  昭慶殿 在承香殿西馬志
  凝香閣 在昭慶殿西馬志
  鶴羽殿 在凝香閣西馬志
  景福臺 在延嘉殿西北馬志
  望雲亭 景福臺西有望雲亭長安志
  紫雲閣 在延嘉殿東馬志閣西有南北千步廊舍南至尚食院西北盡宫城閣南有山水池長安志
  尚食内院 在紫雲閣南馬志
  凝隂殿 在紫雲閣西馬志天寳七載旱𤣥宗於凝隂殿令葉靖天師祀鏡龍遂得甘雨異聞集
  凌烟閣 凝隂殿南有凌烟閣長安志凌烟閣畫功臣皆北向南部新書
  功臣閣 在凌烟閣之西東有司寳庫長安志
  毬塲亭子一作鞠塲亭子凝隂之北有毬塲亭子長安志𢎞文殿觀雲殿 俱在凝隂殿之北馬志
  四海池 一在毬塲亭之東一在咸池殿之東一在望雲亭之西一在望雲亭之北雍大記
  掖庭 永安門西有掖庭長安志
  内侍省 掖庭南隅有内侍省長安志
  興仁門宣猷門崇道門惠訓門昭徳門安禮門正禮門宣光門通福門光昭門嘉猷門華光門暉儀門壽安門綏福門翔鳯殿薰風殿就日殿咸池殿臨照殿望仙殿鶴仙殿乘龍殿翔鳯閣以上並見六典
  東宫 在太極宫中自承天門而東其苐三門曰重明門即東宫正門也長安志馬周上疏曰伏見大安宫居在城之西東宫皇太子居之而在内㑹要○按東宫在太極宫中故不别列
  重明門見太極宫在宣明門南外有東宫朝堂在焉
  宣明門 嘉徳正南有宣明門長安志
  嘉徳門 明徳殿南有嘉徳門長安志
  左永福門 嘉徳門外東廊有左永福門長安志右永福門 嘉徳門外西廊有右永福門長安志明徳殿 東宫正殿曰明徳殿長安志武徳九年八月太宗即位於東宫明徳殿㑹要即顯徳殿中宗諱顯為太子時改曰明徳玉海
  左嘉善門 明徳殿東廊左嘉善門長安志
  右嘉善門 明徳殿西廊右嘉善門長安志皇太子正至受賀四部伎立於左右嘉善門外杜氏通典
  東奉化門 嘉徳門東有東奉化門長安志
  宜春宫 奉化門北有宜春宫長安志○按馬志云在嘉徳殿東北有宜春門
  典膳㕑 在宜春門外道東馬志
  命婦院宜春北院 在宜春門外道西馬志
  左春坊 龍朔二年改門下坊為左春坊杜氏通典東宫宜春宫門外有左春坊玉海
  崇文館 左春坊南有崇文館玉海
  西奉化門 嘉徳西有西奉化門長安志
  宜秋宫 奉化門北有宜秋宫長安志○馬志云宫北有宜秋門右春坊 龍朔二年改典書坊為右春坊杜氏通典東宫宜秋宫門外有右春坊玉海
  崇敎殿 右春坊内有崇敎殿玉海
  麗正殿 在東宫崇敎殿之北光大殿之南集賢注記開元改為集仙殿十三年改為集賢殿長安志
  光大殿承恩殿崇文殿崇仁殿八風殿射殿亭子山池佛堂院左右長林門以上見長安志
  掖庭宫 宫城東西四里南即皇城北抵苑掖庭西門貞觀二年勅左丞戴胄於掖庭西門簡宫人出之按掖庭宫葢髙祖所起宫人敎藝之所也長安志
  大安宫 在宫城外西偏太宗嘗獵昆明池獻獲於大安宫葢自昆明東歸之路也雍録長安縣有大安宫本𢎞義宫唐書地理志武徳七年五月營𢎞義宫初秦王居宫中承乾殿髙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之功建𢎞義宫以居之至九年七月髙祖以𢎞義宫有山林勝境雅好之貞觀三年四月乃徙居之改為大安宫㑹要垂拱前殿 在大安宫貞觀九年五月太上皇崩于埀拱前殿賈志
  戢武殿 太宗與公卿謁太上皇于戢武殿置酒為歡乙夜方散實録○按長安志殿在大安宫
  翠華殿 在大安宫東北遺址尚存俗云祭酒臺賈志○按長安志大安宫有文殿
  東内大明宫 在省城東北今含元殿故基髙四十餘尺去城三里殿基前有翔鳯閣栖鳯閣二基猶存雍勝畧上都大明宫在禁苑東南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宫城之東北隅長千八百步廣千八十步唐書地理志初髙宗命司農少卿梁孝仁制造此宫北據髙原南望爽磑每天晴日朗望終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視如在檻内長安志大明宫本太極宫之後苑東北面射殿也地在龍首山上太宗初於其地營永安宫以備太上皇清暑九年正月雖嘗改名大明宫然太上皇仍居大安不曾徙入也龍朔二年髙宗染風痺惡太極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改名蓬萊取殿後蓬萊池為名也長安五年又改為大明宫長安志叙載其地比太極宫承天門則退北三坊地而中析之以為六坊中六坊地以為丹鳯中門正街可達承天南即朱雀正街矣其百司庶府居民第宅悉仍大興都城之舊無所更易故東内大明雖曰創營而朝市悉仍隋舊無所增移也雍録
  丹鳯門 南面五門正南曰丹鳯門六典至徳三年改為明鳯門尋復舊名長安志其南則丹鳯啟途隂陽睢盱容鼎七扄方駕五車李華含元殿賦丹鳯門正面南山氣勢若相髙下遺址屹然可辨聞見後録
  望仙門延政門 丹鳯門東曰望仙門次曰延政門六典望仙門貞元中修有樓十間延政門抵長樂之坊北長安志
  建福門興安門 丹鳯門西曰建福門次曰興安門六典故事建福望仙等門昏而閑五更而啓至徳中勅晚開元和二年令有司各據班品置待漏院於建福門外㑹要望仙建福二門内各有下馬橋跨東西龍首渠長安志
  太和門 東面一門曰太和門長安志
  日營門 西面一門曰日營門長安志
  𤣥武門銀漢門凌霄門 北門曰𤣥武門徳宗造門樓外設兩廊持兵宿衞謂之北衙𤣥武門左曰銀漢門右曰凌霄門長安志貞觀十二年置左右屯營於𤣥武門領以諸衞將軍唐書兵志神龍元年改𤣥武門為神武制勝樓禎元五年正月班宏修𤣥武樓會要
  含元殿 丹鳯門内正殿曰含元殿六典龍朔三年移仗就蓬萊宫新作含元殿長安元年改為大明殿神龍元年復為含元㑹要含元路寢大朝會之所御也唐書五行志含元殿南去丹鳯門四百餘步中無間隔左右寛平東西廣五百步長安志殿前龍尾道自平地凡詰曲七轉由丹鳯北望宛如龍尾下垂於地兩垠欄悉以青石為之賈黄中談録龍尾道出於闕前每朝㑹禁軍御仗宿于殿庭金甲葆戈雜以綺繡羅列文武纓珮序立仰觀玉座若在霄漢劇談録王仁裕曰含元殿前玉堦三級第一級可髙二丈許每間引出一石螭頭東西鱗次第二第三級各髙五尺三級以自上而下為次蓮花石頂亦存級兩面龍尾道各六七十步方達第一級皆花塼雍録
  翔鸞閣 上元元年御翔鸞閣觀酺會要含元殿東南有翔鸞閣長安志
  棲鳯閣 含元殿西南有棲鳯閣長安志夾殿兩閣左曰翔鸞右曰棲鳯六典與殿飛廊相接閣下即朝堂肺石登聞鼔如承天之制六典
  鐘樓鼓樓左右金吾仗 殿東南西南有鐘樓鼓樓又有金吾左右仗院長安志
  通乾門 夾殿東有通乾門六典注百官序班于通乾觀象門唐書儀衞志
  觀象門 夾殿西有觀象門六典注
  宣政門 含元殿北曰宣政門六典百官入宣政門文班自東門入武班自西門入唐書儀衞志
  齊徳門 宣政門外東廊有齊徳門長安志
  興禮門 宣政門外西廊有興禮門長安志
  宣政殿 宣政門内曰宣政殿六典含元殿後有宣政殿即正衙殿也朔望大冊拜則御之兩京記髙宗永隆二年以太子立欲會羣臣命婦合宴宣政殿袁利正上疏曰前殿正寢象闕路門非命婦宴會倡優進御之所帝從之㑹要宣政殿殿東有東上閣門殿西有西上閣門長安志
  日華門 宣政殿前東廊曰日華門長安志
  門下省 日華門東有門下省長安志門下省在日華門名左掖亦名東省雍録
  𢎞文館 在門下省東馬志
  待制院 閣本圖待制有院在宣政殿之東少陽院之西葢放漢世待詔立此官稱也武后名曌故凡詔皆改為制而待詔亦為待制也雍録
  少陽院 長慶元年於門下省東少陽院築牆及樓觀雍録○按上二院六典及長安志俱不著其位置今據雍録所載合以吕閣本圖考之則待制當在𢎞文舘之東北史舘西北而少陽之正西也少陽當在待制之東而史舘之北㣲西也附之以俟考訂史館 𢎞文館次東史館館東南北街南出含耀門門南曰昭訓門北曰崇明門長安志
  月華門 宣政殿前西廊曰月華門長安志
  中書省 在月華門名右掖亦名西掖雍録月華門西有中書省省西南北街南出昭慶門南當光範門昭慶門北曰光順門長安志
  政事堂 在東省屬門下至中宗時裴炎以中書令執政徙政事堂於中書省杜甫為左拾遺作紫宸殿退朝詩云宫中每出歸東省㑹送䕫龍集鳯池鳯池者中書也杜為左拾遺在肅宗時則政事堂已在中書矣故出東省而集西省者就政事堂見宰相也雍録御史北臺 御史府故事於中書之南常有理所太和四年於政事堂直阡之南選地以作之號中書南院院門北闢嚮朝廷也觀者命為御史北臺舒元輿御史臺中書院記
  殿中内省 中書省北曰殿中内省長安志
  命婦院 在殿中内省西馬志
  親王待制院 在殿中内省北馬志
  思政殿 延英殿相對有思政殿長安志長慶四年髙重崔郾髙釴于思政殿中謝郾奏曰臣職侍講未嘗召問經義上賜錦綵銀器㑹要○按思政與延英相對則延英在宣政西上閣之西似思政亦宜在宣政東上閣之東也今附識之
  延英門 宣政之右西上閣次西曰延英門六典陽城以諫議大夫率拾遺王仲舒等數人守延英門上疏論裴延齡張萬福聞諫官伏閣諫趨至延英門大言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玉海
  延英殿 延英門内之左曰延英殿六典按六典㑹要延英在西上閣之西而李庚賦乃曰左閣當宸誤矣㑹要穆宗元和十五年詔于西上閣門西廊西畔開便門以通宰臣自閣中赴延英路則不在紫宸東矣玉海肅宗時梁上生玉芝一莖三花僖宗改為靈芝殿自蜀還復舊名長安志延英靈芝殿也謂之小延英苖韓公居相位以足疾步驟微蹇上每於此待之尚書故實含象殿 延英門内之右曰含象殿六典
  紫宸門 宣政殿北曰紫宸門六典敬宗長慶四年見羣臣於紫宸門外舊唐書敬宗本紀
  紫宸殿 紫宸門内曰紫宸殿即内朝正殿也六典宣政前殿也謂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謂之入閣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乃自正衙喚仗由閣門而入百官𠉀朝于衙者因隨以入見故謂之入閣自乾符已後因亂禮闕天子不能日見羣臣而見朔望故正衙常日廢仗而朔望入朝有仗其後習見遂以入閣為重至出御前殿猶謂之入閣雍録
  明義殿 在紫宸殿西長安志
  蓬萊殿 紫宸殿北曰蓬萊殿六典段秀實對蓬萊殿代宗問所以安邉者畫地以對唐書段秀實傳
  綾綺殿 在蓬萊東玉海
  浴堂門 李吉甫圖上河北險要所在帝張于浴堂門玉海○按雍録浴堂在紫宸殿之東則門堂附殿以出也
  浴堂殿 館本圖在綾綺殿南玉海館本唐圖則有浴殿而殿之位置乃在綾綺殿南也綾綺者長安志曰在蓬萊殿東也而元微之承旨㕔記又有可證者其説曰乘輿奉郊廟則承旨得乘厩馬自浴殿由内朝以從夫内朝者紫宸殿也則浴堂之可趨内朝也内朝之必趨丹鳯門也其理固已可必矣又謂殿在蓬萊殿東即與紫宸殿相屬又可必矣雍録
  珠鏡殿 在綾綺殿北馬志
  大角觀 在珠鏡殿東北長安志
  清暉閣 在蓬萊殿之西馬志
  還周殿 蓬萊殿西曰還周殿兩京記
  承歡殿 在還周南長安志
  金鑾殿 還周西北曰金鑾殿兩京記金鑾坡者龍首山之支隴隱起平地而陂陀靡迤者也其上有殿名為金鑾殿在蓬萊山西微南雍録
  金鑾御院 在金鑾殿西南馬志
  東學士院 韋執誼故事曰置學士院後又置東學士院於金鑾殿之西李肇志亦曰徳宗移院於金鑾坡西石林葉氏曰俗稱翰林學士為坡葢徳宗時嘗移學士院於金鑾坡故亦稱坡此其説是也而謂為移院者則亦失實葢徳宗造院於金鑾坡上是即此坡而别建一院耳以其在開元學士院之東故命為東翰林院而失開元創立之院在右銀臺門内者元不曽廢也即諸家謂移院者皆誤也雍録○按㑹要有東翰林院在金鑾殿之西即此是也
  長安殿 在金鑾殿西南蓬萊西兩京記
  仙居殿 長安殿北曰仙居殿兩京記
  麟徳殿 仙居西北有麟徳殿此殿三面故以三殿名南有閣東西皆有樓殿北相連各有障日閣内宴多在於此兩京記三院即三殿也結璘樓即三殿之西廊也欝儀樓即三殿之東廊也欝儀又東即寢殿矣欝儀結璘皆是重廊翰林院學士院皆在三殿西廊之外雍録
  東亭㑹慶亭 在麟徳殿北馬志
  含涼殿 蓬萊後有含涼殿長安志龍朔二年睿宗生於蓬萊宫含涼殿㑹要
  太液池一作蓬萊池含涼殿後有太液池池内有太液亭子穆宗時命侍講韋處厚等入講毛詩尚書又命纂集尚書中君臣事跡令刋於太液池以備觀覽長安志蓬萊池亦名太液池中有蓬萊山雍勝畧
  左銀臺門 在宫城東面馬志紫宸之東曰左銀臺門六典貞元十二年左右十軍使奏鑾駕去冬幸諸營於銀臺門外立碑紀聖迹㑹要
  右銀臺門 在宫城西面馬志紫宸殿西曰右銀臺門六典憲宗戒有貢獻毋入右銀臺門以避學士唐書錢徽傳内侍省 近右銀臺門馬志
  右藏庫 近右銀臺門馬志
  翰林門 在太明宫右銀臺門内稍退北有門榜曰翰林之門其制髙大重複號為胡門門東向雍録學士院 翰林門直西為學士院院有兩㕔南北相沓而各自為門旁有板廊自南㕔可通北㕔又皆南向院各五門北㕔從東來第一間常為承旨閣餘皆學士居之㕔前堦砌花磚為道南㕔本駙馬張垍為學士時以居公主此其畫堂也後皆以居學士其東西四間皆為學士閣中一閣不居雍録學士院者置在翰林院之南别戸東向自建院後韓雄李白之徒並在舊翰林院中假其名而無職其入直者並以文詞共掌詔敕自此北翰林始無學士之名㑹要
  翰林院 學士院北㕔又北則為翰林院雍録翰林院者初置在銀臺門内麟徳殿西廂重廊之後㑹要少陽院 翰林院又北則為少陽院雍録○按此在宫西别有門下省少陽院
  九仙門 翰林門北曰九仙門長安志
  拾翠殿 在翰林院北馬志拾翠殿在大明宫六典賦詩拾翠殿杜甫詩
  大福殿三清殿含氷殿 俱在翰林院北九仙門内馬志
  承香殿 在含氷殿東南長安志
  長閣 在承香殿北馬志
  紫蘭殿 在承香殿東北長安志
  𤣥武殿 在紫蘭殿東北長安志
  凝霜殿碧羽殿紫簫殿欝儀閣承雲閣修文閣俱在宫垣之外兩邉掖門内馬志
  五王内院 宣宗時䕫王以下五王居大明宫内院侍讀五日一入乾符門講讀長安志
  問安宫 昭宗傳位於太子居東内為問安宫長安志飛霜殿 太宗貞觀二十年七月宴五品以上於飛霜殿絲竹遞奏羣臣上壽賜綾錦殿在𤣥武門北因地形髙敞層閣三成引水為潔渌池以滌炎暑實録觀徳殿 𤣥武門之外有殿曰觀徳玉海緫章元年十月癸丑文武官獻食賀破髙麗帝御𤣥武門之觀徳殿宴百官設九部樂賜帛實録
  白華殿 建中四年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兵變入大明宫迎朱泚含元殿戊申徙白華殿晟後收長安亦自白華門入諸家不載何地以晟兵所屇言之當在大明東苑之東雍録
  集賢院 開元十一年分置此院大明宫外院内東西八十步南北六十九步院中有仰觀臺即一行師占𠉀之所玉海
  敎坊 唐紀曰𤣥宗置左右敎坊於蓬萊宫側帝自為法曲俗樂以教宫人號皇帝梨園弟子長安志
  魚藻宫 禁苑池中有山山上建魚藻宫在太明宫北玉海順宗為太子嘗侍宴魚藻宫張水嬉彩艦宫人為櫂歌衆樂間發徳宗歡甚顧太子曰今日何如太子誦詩好樂無荒以對唐書順宗本紀
  南内興慶宫 興慶宫在皇城東南距京城之東開元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廣之謂之南内唐書地理志初上在藩邸與宋王成器等同居興慶里人號曰五王宅至是為宫焉㑹要舊史開元元年以隆慶舊邸為興慶宫在隆慶坊𤣥宗名隆基改興慶宫玉海開元二十年築夾城入芙蓉園自大明宫夾東羅城經通化門以達此宫又經春明延喜門至曲江芙蓉園而外人不之知也長安志
  興慶門金明門 宫之西曰興慶門次南曰金明門六典
  通陽門 宫之南曰通陽門長安志
  躍龍門一作濯龍宫之北曰躍龍門長安志
  勤政務本樓 先天後以隆慶舊邸為興慶宫於宫西南置樓南曰勤政務本之樓唐書讓皇帝傳𤣥宗敎舞馬百匹舞於勤政樓下後賜宴設酺亦於勤政樓樂志花萼相輝樓 置宫後寜王憲申王撝岐王範薛王業邸第相望環於宫側明皇因題花萼相輝之名取詩人棠棣之義帝時登樓聞諸王音樂咸召升樓同榻宴謔長安志
  大同門 勤政樓之北曰大同門長安志
  大同殿 大同門内曰大同殿六典殿左右有鐘樓鼓樓天寳七載大同殿柱産玉芝有神光照殿長安志翰林院 大同門西金明門内曰翰林院長安志駕往興慶宫則置院金明門内學士院記
  明義門 通陽門東曰明義門長安志
  長慶殿 明義門内曰長慶殿按唐雜記曰明皇為太上皇居興慶宫每置酒長慶樓南俯大道裴囬觀覽長安志
  明光門 通陽門北入曰明光門六典太和三年修明光樓㑹要
  龍池 景龍池本為隆慶池以諱𤣥宗名改興慶池立宫後謂之龍池雍勝畧興慶池在隆慶坊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景龍文舘記𤣥宗隆慶坊舊宅有井忽湧為小池周袤十數丈常有雲龍或黄龍出其中景雲間浸廣里中人悉移居遂為龍池六典武后時民井溢浸成大池數十頃號隆慶池丞相王子列第其北望氣者言嘗欝欝有帝王氣中宗神龍五年幸池上宴侍臣以厭之長安志
  龍堂 明光門内曰龍堂六典○按馬志龍堂在龍池中六典雖于龍池不顯著地望而去南走龍池曰瀛洲門依其方向求之則可知龍池在明光門之内而馬志龍堂在龍池内之説是也長安志謂明光門内為龍堂而言龍池在躍龍門南誤矣沉香亭 龍池東有沉香亭長安志開元中禁中初種木芍藥得四本上因移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松牕録禁中木芍藥開上賞之妃子從帝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命李龜年持金花牋賜李白為清平樂詞梨園子弟撫絲竹李龜年歌之上親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太真以玻瓈七寳杯酌西涼葡萄酒笑飲唐詩記事
  瀛洲門 興慶殿前曰瀛洲門長安志
  南薫殿 瀛洲門内曰南薫殿長安志
  興慶殿 宫内正殿曰興慶殿即正衙殿也在通陽門北長安志乾元元年二月乙巳上御興慶殿奉上皇徽號冊舊唐書肅宗本紀
  交泰殿 興慶殿後有交泰殿長安志天寳十載四月興慶宫造交泰殿成㑹要
  仙雲門 瀛洲之左曰仙雲門六典
  新射殿 仙雲門内曰新射殿六典
  芳苑門 濯龍門左曰芳苑門六典
  麗苑門 濯龍門内右曰麗苑門六典
  金花洛 在宫之東俗所傳葢衞士居長安志
  義安殿 敬宗母王太后居義安殿長安志○按以下殿門雖在宫内俱未詳其方向
  冷井殿 懿母郭太后崩宫之冷井殿長安志
  宣天門睿武門見長安志同光門承雲門初陽門飛軒門玉華門俱見六典
  飛仙殿同光殿榮光殿見六典
  通義宫 興慶寺通義坊本髙祖舊宅武徳元年為宫貞觀元年為尼寺玉海武徳六年四月幸潛龍舊宅改為通義宫置酒髙㑹㑹要
  太清宫 天寳二年改西京混元宫曰太清宫唐書𤣥宗本紀開元二十九年詔兩京及諸州各置元元皇帝廟一所後改為太清宫太清以白石為元元皇帝真像衮冕之服當扆南向𤣥宗肅宗真容侍立左右雍録
  望春宫 京兆萬年縣有望春宫臨滻水西岸有北望春宫宫東有廣運潭唐書地理志姚南仲代宗時上疏曰王者必據髙明燭幽隱先皇所以因龍首而建望春也姚南仲傳
  翠㣲宫一名太和宫武徳八年造名太和在終南山貞觀二十一年改翠微宫雍録翠微宫籠山為苑自初裁至於設幄九日而罷功因改名翠微宫正門北開謂之雲霞門視朝殿名翠微殿其寢殿名含風殿并為皇太子搆别宫去臺連延里餘正門西開名金華門内殿名喜安殿冊府元龜
  望賢宫 在咸陽縣東數里𤣥宗幸蜀還京肅宗至望賢宫奉迎徳宗西幸又自望賢宫出奉天也雍録
  萬全一作泉宫 永淳元年七月作萬泉宫唐書髙宗本紀儀鳯三年於藍田作涼宫名萬全宫𢎞道元年廢㑹要
  華清宫 在臨潼縣南雍勝畧京兆府昭應縣有宫在驪山下貞觀十八年咸亨二年始名温泉宫天寳六載更温泉曰華清宫宫有湯井為池環山列宫又築羅城置百司及十宅唐書地理志温泉在驪山與帝都宻邇自秦漢隋唐人主皆嘗遊幸惟𤣥宗特侈葢即山建宫百司庶府皆行各有寓止自十月往至嵗盡乃還大抵宫殿包括驪山一山而繚牆周徧其外觀風殿有複道可以潜通大明雍録華清宫殿廢已乆今所存惟繚垣而已天寳所植松栢徧滿崖谷望之欝然賈氏談録
  北門 華清宫北向正北門外有左右朝堂門北相對有望仙橋北有左右講武殿長安志
  津陽門 宫北正門之内曰津陽門門外有𢎞文舘長安志
  開陽門 宫之東面正門也門外有宜春亭長安志望京門 宫之西面正門也門外近南有御交道上嶺通望京樓長安志
  昭陽門 宫之南面正門也今謂之山門門外有登朝元閣路本唐之御輦便路也長安志
  瑶光樓 津陽門之東曰瑶光樓樓南有小湯長安志小湯之西有梨園臨潼縣志
  飛霜殿 瑶光樓南曰飛霜殿寢殿也白少傅以長生殿為寢殿非也長安志
  御湯九龍殿 在飛霜殿之南亦名蓮花湯長安志𤣥宗幸華清新廣湯池制作宏麗安禄山於范陽以白玉石為魚龍鳬鴈石梁石蓮花以獻雕鐫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悦命陳於湯中仍以石梁横亘其上而蓮花纔出水際上因幸解衣將入而魚龍鳬鴈皆若奮鱗舉翼狀欲飛去上甚恐遽命撤去而蓮花石至今猶存焉明皇雜録湯泉凡一十八所第一是御湯周環數丈悉砌以白石瑩徹如玉面皆隱起魚龍花鳥之狀四面石坐階級而下中有雙白石蓮泉眼自甕口中湧出噴注白蓮之上賈氏談録
  玉女殿 今名星辰南有玉女殿殿北有虚閣閣下即湯泉二玉石甕湯所出也長安志驪山湯舊說以三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不爾即爛人肉俗云始皇遇神女戲不以禮神女唾之生瘡始皇怖謝為出温泉洗除後人因以為驗三秦記
  日華門 由蓮花湯而西曰日華門門之南曰太子湯臨潼志
  少陽湯 太子湯次西少陽湯長安志
  尚食湯 少陽湯次西尚食湯長安志
  宜春湯 尚食湯次西宜春湯長安志宜春湯有前殿後殿臨潼縣志
  月華門 宜春湯又西曰月華門臨潼縣志
  笋殿 月華門之内有笋殿臨潼縣志殿側有魏温泉堂碑其石瑩徹見人形影宫中號玻瓈碑雍録
  長湯 笋殿北有長湯十六所臨潼縣志宫内除供奉兩湯外而内外更有十六所長湯每賜諸嬪御其修廣與諸湯不侔甃以文瑶宻石中央有玉蓮捧湯泉噴以成池又縫綴錦繡為鳬鴈致于水中上時於其間泛鈒鏤小舟以嬉游焉津陽門詩注
  芙蓉湯 一名海棠湯在蓮花湯西沉埋已乆人無知者近修築始出石砌如海棠花俗呼為楊妃賜浴湯豈以海棠睡未足一言而為之乎臨潼縣志
  七聖殿 芙蓉湯北有七聖殿臨潼縣志自神堯至睿宗昭成肅明皇皆立衣衮衣繞殿石榴皆太真所植南有功徳院其間瑶壇羽帳皆在焉順興影堂果老藥室亦在禁内長安志
  宜春亭 在開陽門外雍録
  重明閣 今四聖殿北臨髙有重明閣倚欄北瞰縣境如在諸掌閣下有方池中植蓮花池東鑿井每盛夏極甘冷邑人汲之長安志
  四聖殿 重明閣之南曰四聖殿殿東有怪栢雍録長生殿 齋殿也有事于朝元閣即齋沐此殿山城内多馴鹿有流澗號鹿飲泉金沙洞玉蘂峰皆𤣥宗為名洞居殿之左玉蘂峰上有王母祠長安志
  朝元閣 在北山嶺之上基趾最為嶄絶次東即長生殿故基賈氏談録天寳七載十二月𤣥元皇帝降於朝元閣改為降聖閣冊府元龜朝元閣一統志云在驪山唐建遺趾尚存杜常詩曰朝元閣上西風急都入長陽作雨聲潜確類書
  老君殿 朝元閣南有老君殿玉石為像製作精絶長安志
  鐘樓 在朝元閣之東雍録
  明珠殿 長生殿之南近東也雍録
  觀風樓 此時上御觀風樓水光山影相参差津陽門詩樓在宫外東北隅屬夾城而連於内前臨馳道周視山川津陽門詩注
  鬭鷄殿 在觀風樓之南雍録
  按歌臺 在鬭雞殿之南臺南臨東繚牆雍録
  舞馬臺 在鬭雞殿之北長安志
  毬塲 宜春亭之北門外曰毬塲其西曰小毬塲長安志
  連理木丹霞泉 在朝元閣之南雍録
  羯鼔樓 在朝元閣東近南繚牆之外長安志
  龍躍宫 唐髙祖舊宅在髙陵縣西十四里武徳六年以奉義宫改建髙祖其先本成紀人後魏時王大父熙為金門鎮將戍武川因家焉祖虎伐魏有功封唐國公父昞襲爵生髙祖於長安則龍躍宫或昞别宅抑或髙祖離宫乎徳宗改為修真觀中有神堯御容及御井霜柏梁開平中廢但龍泉寺在其旁或因是而名今其地稱李觀所存乃臥龍寺雍勝畧
  游龍宫 在渭南縣西十一里唐開元中修按兩京道里記云取黑龍飲渭名之白樂天有黑龍飲渭賦武平一登驪山詩有日下黑龍川句亦謂此也雍勝畧
  九成宫 鳯翔府麟遊縣西五里有九成宫本隋仁壽宫貞觀五年復置更名永徽二年曰萬年宫乾封二年復曰九成宫周垣千八百步並置禁苑及府庫宫寺唐書地理志宫本隋仁壽宫文帝以避暑終於此太宗欲以奉髙祖髙祖惡之不往貞觀五年太宗自修繕以避暑雍録咸亨四年九成宫太子新宫成上召五品以上晏太子宫極歡而罷舊唐書髙宗本紀
  永安宫 貞觀八年置在麟遊縣西雍録
  玉華宫 在坊州宜君縣北四里鳯凰谷貞觀二十年永徽二年廢為寺唐書地理志太宗建玉華宫於坊州冝君縣之鳯凰谷宫既成正門謂之南風門殿覆瓦餘皆葺之以茅帝以意在清涼務從儉約匠人以為層嵓峻谷元覽遐長於是疏泉抗殿包山通苑皇太子所居南風門之東正門謂之嘉禮門殿名暉和殿其官曹署寺並皆創立微事營造庶物亦擾市取供而折番和僱之費以巨億計矣及帝遊幸勅奉御王孝積於顯道門内起紫㣲殿十三間文甓重基髙敞宏壯帝見之甚悦冊府元龜初有九殿五門而可記其名與處者六其正殿為玉華其上為排雲又其上為慶雲其正門為南風南風之東為太子之居其殿曰耀和門曰嘉禮知其名失其處者一曰金颷門也其西珊瑚谷嘗有别殿存焉雍勝畧
  仁智宫 武徳七年造在宜君縣雍録武徳七年避暑仁智宫唐書韋挺傳
  興徳宫 在馮翊縣南三十二里義旗將趣京師軍次於忠武園因置亭子名興徳宫屬家令寺元和志
  慶善宫 本名武功髙祖舊第也在武功縣渭水北太宗誕生於此貞觀六年改慶善宫雍録貞觀六年太宗幸慶善宫宴從臣於渭濱上賦詩賞賜閭里有同漢之宛沛焉起居郎吕才播於樂府被之管絃名曰功成慶善樂㑹要
  神臺宫 華州鄭縣東北三里有神臺宫本隋普徳宫咸亨二年更名地理志
  瓊岳宫 華隂縣西十八里有瓊岳宫故隋華隂宫顯慶三年更名地理志
  唐宫闕附考紫㣲殿 貞觀末阿史那社爾平龜兹獻俘於此殿長安志 金波門 貞觀二十二年勅皇太子聽政於金波門長樂殿長安志 中和殿 長慶四年二月擊鞠於中和殿唐書敬宗本紀 咸泰殿開成中正月望夜帝御咸泰殿然鐙作樂迎三宫太后奉觴進壽唐書蕭后傳 永安殿 穆宗置也與后妃公主宴樂所長安志 㑹昌殿 文宗太和四年幸黎園㑹昌殿實録 保寜殿 昭宗宴李繼昭等於保寜殿親製成功曲以褒之長安志 清思殿長慶四年四月擊鞠於清思殿唐書敬宗本紀 宣和
  殿 寳厯二年九月觀百戲於宣和殿敬宗本紀 文思殿 龍朔元年命賓客許敬宗等即文思殿集瑶山玉彩唐書太子𢎞傳 昭徳殿 龍紀元年殿東偶獲金龍一長安志 雲韶殿 此殿嘗考試舉人長安志 昭敬殿 唐一十八帝御容在也昭宗光化三年有秃鶖鳥鳴於此殿葢唐祚將終之兆也長安志 清思院 寳厯中造清思院用銅鏡三千薄金十萬餅唐書薛敬老傳 内山亭院 取浙西隱士於内山亭院安置長安志 仙韶院 文宗開成三年改法曲所處為仙韶院唐書百官志 望仙臺 武宗時命神䇿軍士修望仙樓及廊舍五百間大中八年改為文思院長安志 崇𤣥館 天寳中明皇命周尹愔為崇𤣥館學士值禄山兵亂館宇寖廢至武宗時詔營創置吏鑄印以劉元静為崇𤣥館學士號廣成先生入居靈符殿長安志 乞巧樓 光化三年起造二樓搆飛橋以通往來長安志 光政門景運門命婦朝堂文成殿元莫觀含寜殿玉清殿竹樓柿林院臨碧殿壽昌殿元和殿宣光殿宣明殿臨光殿興泰殿徳政殿嘉慶殿凝化殿元化門晨暉門寳慶殿百尺樓昭徳門昇陽殿延嘉門景風門東殿放鴨池野狐落大和殿宣徽殿文思殿含春亭叡武樓延資庫咸寜殿靈臺殿永安宫孝明鄭太后所居左齊藏天諸庫章信門安喜門思元門應乾門紫延院壽春殿延喜樓長樂樓以上俱見長安志









  陜西通志巻七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