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隆平集
卷三
作者:曾鞏 北宋
卷四

祠祭、封爵 编辑

唐臘用辰。宋興,臘用戌。貞觀以前,寅蜡百神,卯祭社宮,辰享宗廟。開元以後,三祭同用臘辰。建隆之制,祭百神、社稷、宗廟同用臘戌。

祠部令應先代帝王三年一享,牲用太牢。建隆四年,詔:「來年仲春,以羊豕代太牢致饗。」帝高辛廟在宋州;堯在晉州臨汾,以稷、契配;舜在河中府,以皋繇配;禹在陝州夏縣,以伯益配;湯在郾師,以伊尹配;文王在酆,舊配以太公望,唐封太公望武成王以廟食,今以師鬻熊配;武王在鎬,以周公配;漢高祖在長陵,以蕭何配;光武在南陽,以鄧禹、吳漢、賈復、耿弇配;唐太宗在醴泉;以長孫無忌、房喬、杜如晦、魏徵、李靖配。乾德四年詔:「先代帝王各置守陵戶,太皞葬長沙,黃帝葬長沙,高陽葬臨河,帝高辛葬濮陽,帝堯葬城陽穀林,帝舜葬零陵九疑,女媧葬趙城,禹葬會稽,湯葬寶鼎,文王、武王並葬咸陽,漢高祖葬長安,世祖葬洛陽,唐高祖葬三原,太宗葬醴泉九鬷山,並五戶,每歲春秋,長吏以羊代牛奉祀。商中宗至隋文帝十陵,並三戶,歲一享。秦始皇至石晉高祖十五陵,並二戶,三歲一享。周桓王至後唐清泰帝三十八陵,止禁樵采。」

淳化三年秘書監李至上言:「國初,舉藏冰之法於司寒之祭常在四月行之。按《豳風·七月》四之日獻羔祭韭,蓋周以十一月為正,而四月者今之二月也。《春秋傳》曰:『日在北陸而藏冰。』謂夏十二月,日在虛危也,獻羔祭韭,謂二月春分始開冰室也。火出而畢賦火星昏見,謂三月四月中也。又《月令》仲春天子獻羔開冰先薦寢廟,詳開冰之祭,當在春秋,而行之四月,乃有司之失也。」上然之,命正其理。

集賢校理胡宿言:「火正閼伯之祠在南京,乃國朝受命之地,自祖宗以來,未領於祠官。臣竊為朝廷惜之。」事下禮官,言閼伯為堯火正,實居商丘,主祀大火能宿其官,後世因之,祀為貴神,配火侑食,國家有天下之號,實本於宋,五運之次,又盛火德,謂其因興王之地,商丘之舊作為壇兆秩祭大火配以閼伯,以辰戌出納之月,詔留司長吏奉祭事,上是其議而行之。

皇祐間,上謂大臣曰:「前世禮神有祭玉、燔玉,今於祀典無乃闕乎?」文彥博對曰:「唐太常卿王起,以當時祀事,止有燔玉,因請下有司,求良玉,始造璧琮等九器,以祀神。已事則藏之,而燔玉止用珉。蓋唐以來,禮神之玉已不備。」上曰:「朕奉事天地祖宗,豈於寶玉有所愛乎?」其令有司備制。製之時,沙州適貢玉,乃擇其良者,製為璧琮等九器,其黝璜尤粹溫,祭玉之備,蓋始於此矣。

【原本第三卷欠一葉,自帝三十字起至玉有字止,又第九卷《彌德超傳》闕尾,楊守一、張遜二傳全闕,《曹彬傳》闕首段,而謬附以王荊公事,舛錯失倫,初刻注為闕文,不免遺憾。茲己丑季春,忽得六安州楊君希洛千里貽緘,從董氏萬卷堂善本錄示,遂補刻以成全書,隔地同心誠快事也】

有神降於終南山已為天書作俑,道士劉守真以為天之宗神,號黑殺將軍。守真每齋戒祈請必至,則室中風肅然,聲如嬰兒,獨守真能曉。開寶九年,太祖不豫,驛召守真令問焉,曰:「上天宮闕成,玉鎖開矣!晉王有人心。」言訖不復降。太平興國六年,封神為翊聖將軍。

咸平四年,封劍州梓潼神,順濟王為英顯王。王張亞子也,生越巂,仕晉戰歿,《郡國志》云:「亞子常至長安見姚萇,謂之曰:『別後九年,君入蜀梓潼,七曲山頭有叢林,僕所居也,叩樹當有應者。』及苻堅命萇入蜀,因此至七曲山,訪得其處,舉策叩樹,有閽人出曰:『此神君仙室也。』萇曰:『神君可得見乎?』入白有頃,數吏前導,見堂宇壯麗,侍御擁神君出,乃張君也,敘舊設席張樂,酒酣萇辭,神敕左右授以一杖,曰:『有兵革事所指如意』(湯雲更荒唐得妙),萇得之戰無不克。唐明皇入蜀,神迎於萬里橋,僖宗播遷亦有冥助,故封爵順濟王。」咸平三年,蜀寇王均叛,有登城指賊大呼曰:「梓潼神遣我來,九月二十日城陷矣!」賊射之不見,及期果驗,帥臣以聞,故改是封焉。劉云梓潼神來歷如此,其說已荒唐。況又增以文昌化書等乎即此所紀以武事者著聞並非文事也。《續文獻通考》載倪文毅上正祀典疏略云:「按圖志英顯王廟在劍州,即梓潼,神姓張諱亞子,其先越巂人,因報母仇,徙居劍州之七曲山,仕晉戰殁,人為立廟。唐玄宗西狩,追封左丞,僖宗入蜀,封順濟王。宋咸平中改封英顯。又按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為天之六府。道家謂上帝命梓潼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以二月初三日為誕生之辰,至於文昌之星與梓潼無干,今乃合而為一,誠出傅會,所有前見祭祀伏乞罷免。」 原本亞 作惡古通用

刑罰 编辑

諸州大辟,舊皆藩臣專決,枉濫者眾,時務姑息,不復究問。建隆三年詔,自今郡國斷大辟,並錄案朱書格律及禁勘月日官典名銜以聞,委刑部覆視。仁宗哀矜庶,獄官失入死罪者,終身不得改官。吏部嘗引對選人,韓中正以失入人罪報罷,後刑部引為詳斷官,上見其奏,謂王欽若曰:「此豈常引對者耶?」欽若對曰:「然。」上曰:「既常用法不當,乃可以為法官乎?」詔劾引用者罪。

沈德妃之弟惟恭,樂安郡主之婿張承衍,同管句會靈觀,觀燔坐黜,惟恭蔡州、承衍汝州,並管庫。妃、主交為言,乞留京師,仁宗曰:「已行之命,為貴戚所回,則法徒設矣。」命趣行。

燕樂 编辑

酺飲起自秦法,三人會飲則罰金。故因事賜酺,吏民會飲,過則禁之。太宗嘗謂輔臣曰:「朕讀唐史書,每見睿宗以後,賜酺或連夜七日九日,亦或彌月,無乃太甚乎?娛樂不可過三日為得宜矣。玄宗令三百里內【此正詩書所謂沉湎於酒恆舞酣歌者,何太宗知之而復效尤也】,刺史、縣令各率音樂集都下,能無勞擾耶」雍熙九年冬,南郊禮畢,詔賜大酺三日。丙申、自丹鳳樓至朱雀門張樂,遷四市物貨,會五方士女,旱車水船,往來御道,為魚龍曼延之戲,又集開封縣及諸軍樂人,列御樓前,音樂間發,觀者溢路,上御樓宴群臣,賜畿甸耆老酒食,列坐於下。大中祥符以後屢講是制。

上元張燈,舊止三夜。乾德五年,太祖謂宰臣曰:「今朝廷無事,稼穡豐稔,當縱士庶,俾之行樂。」詔開封府,更增兩夜,遂為定制。

故事,學士赴任,有敕設獼猴之戲,其禮久闕。張洎、蘇易簡除翰林學士,特命設教坊雜伎。樞密直學士、知制誥以上,咸與其集。太宗因謂侍臣曰:「學士清切貴重,朕常恨不得為之。」

聖祖降後,上謂王旦等曰:「先天,降聖節欲設齋醮,止刑罰屠宰。其日聽士庶以延壽帶續命縷保生酒更相贈遺,因示帶縷一奩,皆金銀朱翠繒采為之。」旦曰:「陛下製此,非止崇奉,蓋欲均福眾庶,臣等不勝大慶。」湯敦實曰此數語便是逢迎,豈待受美珠而後不敢諫耶

愛民 方藥 附 编辑

嶺南既平,太祖因覽桂陽監歲入白金數,謂宰相曰:「山澤之利雖多,頗聞采納不易,自今減舊額三分之一以寬之。」

太平興國二年,有司奏江南諸州,榷茶於沿江州軍置八務,民有匿而不聞,許鄰里告,給賞,詔從之。自唐建中四年,趙贊判度支,始稅竹木茶漆,其後戶部侍郎張滂,遂請移山茶根於茶園,舊茶悉焚棄,天下怨之。九年,王涯誅令狐楚,代涯請入其租於戶部,人莫不悅。乾德後,遂禁民私賣,而茶之利盡入縣官,民不以為擾。

太宗覽福建版籍,謂宰相曰:「陳洪進以漳、泉二州,贍軍數萬,無名科斂,民所不堪,比朝廷悉已蠲削煩苛稅名,吾民當小康矣。」

端拱二年,河北屯軍乏糧,度支使李惟清發河南十七州民運送,上曰:「今已春深,農事正急,豈宜更興此役?」惟清固請,乃遣左正言馮拯,乘傳與轉運使規度,止請發貝、冀州餘糧輸邊,它俟農隙。上因召惟清,語之曰:「掌邦計者,當以民為本。軍食雖少,民力不任。計司須務變通,自今宜以利民為先,無致厚斂,且財貨所以濟用度,取不以道,豈朕愛民之意耶!」

淳化二年,許商人納粟麥分江淮官茶以給其直,謂之折博倉,商人甚便之。國初,有折中倉,或言其弊而罷之。及端拱初,以折中倉罷,歲失國用百萬之入,遂欲復置,以歲歉而止,至是始復,而更其名曰折博,公私以為便。

至道元年八月,知開封府縣裴麗正言:「畿縣見欠夏稅、蠶鹽,三司令折納大麥。今已過時。」上曰:「三司害政甚矣,八月課民輸大麥,價益踴貴。欠稅皆下戶,是重困小民也。」即日下詔,聽從便雜輸粟豆。以官鹽貨於民,蠶事既畢,即以絲絹償,官謂之蠶鹽。又有食鹽即隨租賦納其直。

景德中,河北轉運使李士衡奏:「方春民不足可給以錢,使至夏輸絹,民甚便之。」詔推其法於天下謂之和預買。

景德中,有司言京師民僦官舍,居人獲利多而輸官少,乞增所輸,許奪賃,若人重遷必自增其數。上曰:「豈不太刻耶!先帝屢常止絕。」其申戒之。

大中祥符五年,三司請民販茶違法,許家人告,上曰:「是教犯義,非朝廷所宜言。」不許。

上封者言:「川峽官鹽價賤,民間倍之,請增其直,免失厚利。」上曰:「官直賤民間尚貴上更增直,下益闕矣。」不許。

陝西轉運使張像中言:「安邑縣兩池鹽,見貯三億餘萬斤,尚虞遺利,請申條約。」真宗曰:「過求羨餘,當慮有時而闕。」不許。

蜀人以鐵錢重,私為文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既久而或不能償,民訟不已。天聖中,知益州寇瑊請禁之,上曰:「蜀民用交子久矣,罷之可乎?」下使者,議以為官置務,則可以利民,而止其欺,上曰:「果利民,其行之。」

仁宗即位,以真宗時,常遣使江浙蠲放逋欠,因登極赦恩,命知制誥張師德,侍御史、知雜事蔡齊詳定天下欠負,悉蠲除之。其後命官放欠負,蓋自此始。

淄州東冶舊以衙前主之,冶久廢,州請均其課於諸縣,仁宗曰:「利出於冶,冶既廢矣,他縣力田之民,何預而使之輸耶?」命罷之。

太平興國中,編成方書賜諸道州郡,謂之《太平聖惠方》一百二十卷。

仁宗謂輔臣曰:「近時方伎之學廢,故世無良醫,人多橫夭。」乃命太醫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病源》等模以頒天下。

《銅人針灸圖經》一節,合次於此,以脫落,今補於後

仁宗以福建奏獄,多蠱毒害人者。福建醫工林士元能以藥下之,詔錄其方。又命太醫集諸方之善治蠱毒者,為《慶歷善救方》,命參知政事丁度序之,以頒天下,言者云:雖有方書,遠方或闕藥材,不能自致。」詔許以官錢,治善救方諸藥以濟民。

皇祐四年,上以方書雖多,或藥品之衆,昧者用之寡要,貧者困於無資,命太醫集諸家已試之方,刪去浮冗,而標脈證兼敘病源,名之曰《簡要濟眾方》,且令崇文院分作上中下三冊,印頒諸邑。

樞密院韓琦言:「朝廷雖頒方書以救民疾,而貧民力或不能及。請令諸節鎮及益、幷、慶、渭四州,歲賜錢二十萬,餘州軍監十萬,委長吏,選官合藥,以時給散。」上如琦奏,至今行之。

仁宗謂輔臣曰:「鍼砭之法,世傳不同,腧穴稍差,或害人命。」其令太醫王惟一,考明堂氣穴經絡之會,鑄腧穴銅人式,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惟一又纂集所聞,糾正訛謬,為《銅人針灸圖經》以進,上命夏竦為之序,而模以頒天下。

典故 编辑

乾德三年,宰相范質、魏仁浦同罷。翌日,制書以趙普為相,無宰相書敕,上召學士,問故事,陶榖曰:「自來輔相,未嘗虛位,唯太和中甘露事,數日無宰相,命僕射令狐楚奉行制書。今尚書亦南省官,可以書敕。」竇儀曰:「榖所陳非承平之事,不足為比。今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上曰:「儀之言是。」即命晉王書敕。

故事,節度使不帶平章事者,在大卿監下。乾德五年,始升節度使班在龍墀內,金吾上將軍之上。太平興國二年,詔常參官知節鎮者借紫,餘緋,罷日仍舊。

淳化元年,益王元傑授揚潤大都督府長史,學士張洎言:「唐以揚、益、潞、幽、荊五郡為大都督府,置長史司馬為上佐,其大都督,非親王不授,或親王遙領,別命大臣領郡,除長史,副大使節度事。今益王正大都督之任,復為長史,乃是自為上佐也。」呂蒙正以為襄王、越王皆領長史矣,今吳王獨領大都督非便,上曰:「業已差誤俟,別除授並正之。」

淳化二年,詔百官次對。又御文德殿群臣入閣,復舊制也。來年五月群臣入閣,設黃麾杖新制也。

三班使臣,舊不免杖罰。戶部尚書張齊賢編敕,始請以贖論。

咸平六年,詔河北東陝西轉運使副按邊經費勞於他路,其月俸共給實錢,至今行之。

大中祥符六年,陳世卿知廣州,詔歲給添支錢七十萬,公用錢五十萬,遂著為令。

真宗謂宰臣曰:「何承矩嘗請與藩臣封戶,如何?」王旦對曰:「唐朝將帥,富貴驕蹇,往往陷於不道,良由事勢強大,朝廷姑息太過,每移一帥,未有帖然奉命者。至於五代,餘風未殄,太祖制之有術,迄今藩臣有兼相印、提禁旅及久當邊任者,詔旨亟召,則夙夜奔命。好談古者,特思慮未至耳。」上然之。

王欽若言:「比見石普奏章,用新州觀察使印。」上顧宰相問其事,王旦對曰:「普以河西節度使、知許州,此必許州觀察之印耳,欽若之言謬矣。」凡節鎮,有節度使印隨本司,闕則州本吏用本州觀察使印。又有州印文曰某州之印,晝則州錄事參軍掌用,暮則納長吏所。節度使在本鎮,兵刑甲仗,即節度判官、掌書記、推官連書,用節度使印,民田租賦事,即觀察判官、支使、推官連書,用觀察使印,州司下符用本州印,故命將必曰某軍節度使,得專制其軍旅也。曰某州觀察使,得廉問其風俗也。曰某州刺史,得刺舉其州軍也。

天聖中,都官員外郎吳耀卿言:「景德中,江淮漕米,歲不過四百五十萬石,其後增至六百五十萬,故江淮之間,穀常貴而民益貧,請約咸平景德中數立為中制」上詔發運使歲減漕米五十萬石。

仁宗謂輔臣曰:「日者,三司請以發運使漕事集否為升黜之法,意欲使修舉其職,非誘之為聚斂也。邇聞貪冒之人,僥幸恩賞,肆為侵克,豈朝廷之意也!轉運使考課法,其亟除之。」

梁惟吉知懷安軍,其弟惟遜已任屬官,惟吉母老,乞改任,仁宗命有司,自今如是者悉免,遂為定制。

河渠 编辑

至道元年,上問汴河疏鑿之始,張洎上言曰:「昔大禹導河,自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砥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即成皋是也,或云黎陽山。禹以大河流泛中國為害最甚,乃於頓丘郡界,疏二渠以分水勢,一渠自陽武縣東引入漯水東北流至千乘縣入海,即今黃河是也。一渠疏畎引並西山,以山東地形高敞,穰束水勢不使流溢夾右碣石入於渤海,書所謂北過洚水至於大陸,洚水即濁漳也,大陸即邢州鉅鹿澤也,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河自魏郡貴鄉界為九道下至滄州,合為一河,言逆河者,謂與海水往復相承也,齊桓公霸塞河廣田居惟一河水存焉,今貝冀東界王莽枯河是也。禹又於滎澤下分大河水為陰溝,引注東南以通淮泗至大梁浚儀縣,西北復分二渠,一渠東經陽武縣南中牟台下為官渡水,一渠始皇疏鑿以灌魏都謂之鴻溝,莨菪渠漢明帝時樂浪人王景謁者王吳始作浚儀渠故又以浚儀為名。靈帝建寧四年,於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渠口,故世謂之石門渠,水東合濟與河渠渾濤東注至敖渠水至此又兼入邲,即春秋時,晉楚戰於邲是也,邲又音汳,汳即汴字,古人避反,字故改從卞云,飰字亦去反從卞,同此義也。渠水又東經滎陽北旃然水自縣東流入汳水鄭州滎陽縣西二十里三皇山上有二廣武城相去百余步,汴水自兩城間東流而去其濟流自茲而絕唯汴渠首受旃然水謂之鴻溝,晉太和中,桓溫北伐前燕,將通之不果。義熙十三年,劉裕西征姚秦,復浚此渠,始有湍流奔注,兩岸渠潰塞,劉公更疏鑿而漕運。隋煬帝大業二年,詔尚書左丞皇甫誼,發河南男女百萬,開汴水起滎澤入淮千餘里仍自汴河為通濟渠,又發淮南兵夫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淮陰至揚子江三百餘里,水面廣四十步而後行幸焉。自是天下利於轉輸。昔孝文時賈誼上言,漢以江淮為奉地謂魚鹽谷帛多出自東南也。五鳳中,耿壽昌奏云故事,歲漕關東穀四百萬斛以給京師,亦多自此渠漕運。唐初改通濟渠為廣濟渠,開元中裴耀卿上言,江南租船自長淮西北溯鴻溝轉相輸納於河陰獲嘉太原等倉凡三年,運米七百萬石,實利涉於此。開元末,汴州刺史齊澣以江淮漕運經淮水波濤有沉損,遂開廣濟渠下流,自泗州虹縣至楚州淮陰縣北八十里,合於淮逾時畢功既而水流迅急,行旅艱險,尋乃停廢,復由舊河。德宗朝歲漕江淮米四十萬石以益關中,時叛將李正已、田悅皆分軍守徐州,臨渦口,梁崇義阻兵襄鄧,南北漕引皆絕,於是水陸轉運使杜佑請改漕路由浚儀西十里,疏其南涯引流入琵琶溝,經蔡河至陳州合潁水,是秦漢故路,以官漕久不由此道,故填淤不通,若畎流培岸,則功用甚寡,又廬壽之間有水道而平岡亙其中,曰雞鳴山,佑請疏其兩端,皆可通舟,其間登陸四十里而已,則江湖黔嶺蜀漢之粟,可方舟而下由白沙東關經廬壽浮潁涉蔡歷琵琶溝入汴河,不復經揚楚沂淮之險徑,於舊路二千余里功寡而利博,朝議將行,淮路通乃止。今天下甲卒百千萬人,戰馬數十萬匹,萃在京師,仍以七亡國之士民集於輦下,比漢唐京十倍其人矣,雖甸服,時有水旱不致艱歉者,惠民金水五丈清汴四渠派引脈分咸會天邑,舳艫相接,給贍公私,所以無匱乏也,唯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昔大禹疏鑿以分水勢,煬帝開畎以奉巡遊,雖數堙廢,而通流不絕,終為國家之用者,其天意乎。」

天聖初,右班殿直劉達言:「解州安邑縣,自後魏正始中,都水校尉元清,平坑水西入大河,以運鹽,號永豐渠。周、齊之間其渠遂廢。大業中,都水監姚暹決堰浚渠自陝郊西入解縣,民賴其利。唐末渠復湮沒,請復濬之。」上下其議,轉運使王博文以為利,遂命開浚,渠成公私便之。

戶口 编辑

建隆元年版籍之數,州百一十一,縣六百三十八,戶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

開寶九年,州二百九十七,縣一千八十六,戶二百五十萬八千九百六十五。

至道三年,戶四百五十一萬四千二百五十七。

大中祥符八年,戶八百四十二萬二千四百三,口一千八百八十萬一千九百三十。夏秋稅錢帛糧斛二千二百七十六萬四千一百三十三,絲綿禾草二千二百八十三萬六千六百三十六,茶鹽酒稅錢帛金銀二千八百萬二千。

寶元元年,戶一千一十一萬四千二百九十。

雜錄 编辑

平蜀得鑄印官祝溫集,自言祖思言為唐禮部鑄印官,世習籀篆,即《漢藝文志》所謂屈曲纏繞以模印章者也,遂命重鑄中書門下樞密院省臺寺監等印。

樊若冰初在江南,舉進士不第,因常漁釣采石江上,以漁船載絲繩度江之廣狹,上書言江南可伐之狀,太祖用其計,下荊湖造大橋,聯巨艦,江南不守采石,王師徑度,遂破池陽。初除舒州推官,及計既行,遂領池州事,積官至給事中,太祖常問其名出何典記,對曰:「臣慕唐右丞倪若冰,故名焉。」上笑曰:「可改名知古。」蓋上惡其聲近弱兵也。唐右丞相乃倪若水,謂之若冰謬矣。

日本國奝然,太平興國九年,自其國來,因得召見,言其國王傳襲六十四世矣,文武僚吏,亦皆世官。太宗歎謂群臣曰:「朕不敢自逸,以冀運祚永久,更賴忠良輔朕,不逮無俾遠夷獨享斯慶。」

有宋大臣生享王封者,符彥卿、王景、錢俶。歿而追封者,孟昶楚王、慕容延釗河南郡王、王審琦瑯邪郡王、錢俶秦國王、李繼勲隴西郡王、劉繼元彭城郡王、劉鋹南越王、李煜吳王、趙普真定郡王、曹彬濟陽郡王、錢惟濬邠王、魏仁浦齊王、石守信衛王、劉美魏王、李用和隴右郡王。

以時政記進御,自宰相李昉始。以起居注進御,自起居郎梁周瀚始。御史中丞得從游宴,自趙昌言始。集賢校理陪宴京師,許乘馬入禁門,自李宗諤始。以執政判禮儀院,自丁謂始。將帥在外遇大禮賜賚,自王德用、程琳、李昭始。

董遵誨世居幽州,其母在契丹,太祖令人賂邊民,使迎其母,送於遵誨。遣外弟劉綜貢馬以謝,上解所服真珠盤龍衣,命齎賜之,綜曰:「遵誨人臣,豈敢當此。」上曰:「吾委以方面,不此嫌也。」

太祖嘗命有司治第,將賜郭進,令蓋以桶瓦。有司言舊制,非親王公主之第,不用桶瓦,上曰:「郭進控扼西山十餘年,使我無北顧憂,我視進豈減兒女耶!」

高敞國,太平興國六年入貢,其土即後漢戊己校尉之地,其俗好騎射戴油帽,謂之蘇幕遮。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