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實錄/卷之二
監修總裁官,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總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級,臣鄂爾泰。總裁官,光祿大夫,經筵日講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仍兼管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加十三級,臣張廷玉。光祿大夫,經筵日講官,起居注太保,議政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仍兼管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級臣福敏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六級,臣徐本。光祿大夫,經筵講官,議政大臣協辦內閣大學士事務,禮部尚書仍兼管太常寺鴻臚寺事,臣三泰等奉。敕修。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二月。
壬子朔。以奉移大行皇帝梓宮、安奉壽皇殿日期、行告祭禮。上從苫次望見陳設祭品。失聲大慟。諭誠親王允祉等曰。皇考明年七旬大慶。吾兄弟等、方思萬壽聖節。在暢春園、盡誠致敬。供奉甘旨。與四海臣民、共效無疆之祝。豈意今年此日、乃於乾清宮、作如此陳設耶。複大慟不止。諸王皆伏地號慟。大臣近侍在左右者。咸感泣不能仰視。恭檢大行皇帝御用服物。於梓宮前頒賜諸王大臣。及內廷效力人員有差。諭宗室及覺羅人等。皇考至仁至厚。恩篤宗支。凡宗室覺羅、大罪薄懲。小罪寬免。歷年無一人及於刑闢者。必不得已、乃令圈禁。朕思皇考時、問罪圈禁之人。原不應釋放。祗以現遇恩赦。姑與寬宥。伊等當念身系宗室覺羅。須閉戶家居。安分靜守。慎毋怙過不悛。再罹重罪。禁止八旗官員、詬罵屬下人等父母。違者交該管官懲治。以鑲紅旗滿洲副都統馬爾薩、署正黃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滿州副都統伊都善、署正黃旗蒙古都統。鑾儀使李杕、署正黃旗漢軍都統。
癸丑。諭戶部。皇考御極六十餘年。澤周兆姓。恩洽人心。凡巡幸所經州縣、小民無不除道清塵。趨事恐後。古北口一路。為我皇考每年行幸之地。農工商賈。皆得瞻仰天顏。親承膏澤。今聞皇考賓天。民心倍深悲痛。朕念此路百姓、歷年殫力。宜加恩恤。著將宛平、順義、懷柔、密雲、平谷五縣。昌平一州。雍正元年正項錢糧、盡行蠲免。又陵寢一路。此時正當修道。亦宜加恤。著將大興、三河二縣。通、薊、遵化三州。雍正元年正項錢糧、亦盡行蠲免。爾部即遵諭行。是日向夕。上以翼日、梓宮將移壽皇殿。特命御膳房供祭加隆。上奉斝獻饌。哀號陳奠。諸王大臣、皆慟哭失聲。
甲寅。恭移大行皇帝梓宮。安奉壽皇殿。上先於梓宮前親奠。呼搶擗踊。痛哭盡哀。靈駕由景運門出、升大輿。上西向跪哭隨行。是日、鹵簿全設。內大臣侍衛、俱在乾清門外、分翼跪列。總理事務王大臣、內務府、禮部、工部大臣等。俱在兩旁敬謹護侍。其餘王以下、公以上、文武滿漢大臣等。俱分翼齊集。候梓宮至。跪迎畢。號哭隨行。聲震衢路。梓宮入殿門。上於東首跪迎。皇太后率同太妃。皇后妃嬪等。預俟於殿內。皆跪迎。隨安奉梓宮畢。上行奠祭禮。號哭盡哀。是日、恭奉大行皇帝服御諸物、及圖籍寶器、文房武庫之具。手澤攸存者。悉陳列几筵左右。自後上每日黎明。詣壽皇殿獻食三次。每獻畢。於觀德殿席地坐。有應奏事件。仍命照常呈進。至日脯。方回苫次。諸王大臣等、合詞恭懇節哀。諭曰。我朝自太祖太宗世祖以至皇考。咸貴實行。不尚虛文。朕受皇考教誨鞠育。迄今四十餘年。恩勤篤摯。慈愛無窮。今遇皇考大事。五內哀痛。至情迫切。實不能已。朕非於此自謂盡孝。亦非博盡孝之虛名也。況天降縞雪。林木皆白。自安奉梓宮。群鴉環繞殿庭。哀鳴七夜。仰觀天意。俯察物情。尚且如此。朕能已於沉痛乎。今梓宮奉移壽皇殿。朕未釋服之前。必每日三次親詣獻食。一月內、每日一次親詣獻食。一月後、數日親詣一次。如此、庶可稍釋悲思。若欲朕銜哀強制。則朕心愈無以自解。爾諸大臣不必再奏。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從前皇祖母孝惠章皇后大事時。皇考命貝子允祹、署理內務府總管事務。辦理妥協。皇考曾深嘉之。今茲大事。允祹經理三衙門事務。井井有條。其辦理梓宮事務。甚為效力。允祹著封為郡王。其總理事務之王大臣等。亦克殫悃誠。諸事允當。除二王已經加恩外。舅舅隆科多、大學士馬齊、俱著賞給阿達哈哈番世職。調戶部左侍郎李永紹、為盛京工部侍郎。升內閣學士李周望、為戶部左侍郎。太常寺卿黃叔琳、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乙卯。禮部會同王大臣、及大學士、翰詹各官等。恭上皇太后徽號曰仁壽皇太后。遂將應行典禮儀注具奏。奉皇太后懿旨。予蒙大行皇帝深恩。備位妃列。幾五十年。雖夙夜小心。勤修壼職。未能圖報萬一。今日予子仰遵遺命。纘承大統。實深悚惕。當龍馭升遐。予本欲相從冥漠。予子皇帝再三諫阻。情辭懇至。予念先帝付托之重。丕基是紹。宗社攸關。勉慰其心。未伸予志。今諸王大臣援引舊典。請上尊稱。此時梓宮大事。正在舉行。淒切哀衷。何暇他及。尊崇典禮。實非予心所安。予戒慎居心。謙衝訓子。但願予子體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諸王大臣體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則兆民胥賴。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榮。勝於受尊稱遠矣。諸王大臣共諒予心。勿複固請。於是諸王大臣等複援據典禮。具摺懇請。皇太后堅執不允。上誠敬諄切、叩請再三。始奉皇太后懿旨。諸王大臣援引舊典。懇切陳辭。皇帝屢次叩請。這所奏知道了。命八旗詳察孝行素著者以聞。
丙辰。上詣壽皇殿祭奠。內閣禮部撰擬元旦、萬壽冬至表式。奏請頒發。得旨、皇考大事未過百日。正哀慕之時。朕豈忍升殿受賀。元旦冬至賀表。俟雍正二年舉行。至萬壽表文。過二十七月後舉行。遣公鄂倫岱、仍往軍前總理驛站事務。升盛京佐領噶達鴻、為內務府總管。
丁巳。孝惠章皇后忌辰。遣官祭孝東陵。諭內閣。朕仰荷祖宗眷佑。纘承大統。恭上皇考聖祖仁皇帝尊謚。敬念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三聖相承。功高德盛。載考典章。加上尊謚。因念孝莊文皇后。肇基翊運。啟佑兩朝。朕在衝齡。備膺慈愛。孝康章皇后。誕育先皇。懿徽流慶。孝惠章皇后。德隆福厚。篤愛朕躬。朕意亦宜並加尊謚。但追尊固出至情。而推崇必遵定禮。爾等酌古准今、會同確議。俾朕得稍展思慕之誠。又念仁孝皇后。作配皇考。孝敬寬仁。坤儀懋著。孝昭皇后。恪恭溫順。樹範宮闈。孝懿皇后。徽音淑德。慈撫朕躬。恩勤備至。均應恭上尊謚。以昭示萬年。內閣九卿翰詹科道會同詳察典禮具奏。尋議、臣等伏查從前恭上列祖尊謚。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弘文定業高皇帝。今擬於睿武字下、加上端毅二字。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仁聖睿孝隆道顯功文皇帝。今擬於睿孝字下、加上敬敏二字。世祖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今擬於體天隆運字下、加上定統建極四字。又查從前恭上列後尊謚。孝慈昭憲敬順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今擬於敬順字下、加上仁徽二字。孝端正敬仁懿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后。今擬於仁懿字下、加上哲順二字。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今擬於恭懿字下、加上至德二字。孝惠仁憲端懿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后。今擬於端懿字下、加上慈淑二字。孝康慈和莊懿恭惠崇天育聖章皇后。今擬於恭惠字下、加上溫穆二字。又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尊謚。應遵照初上尊謚十二字之典禮。恭擬上仁孝皇后尊謚曰仁孝恭肅正惠安和儷天襄聖皇后。孝昭皇后尊謚曰孝昭靜淑明惠正和欽天順聖皇后。孝懿皇后尊謚曰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奉天佐聖皇后。伏候欽定。得旨、是。依議。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朕奉皇太皇懿旨。孝懿皇后曾撫育爾躬。貴妃系孝懿皇后親妹。應將貴妃封為皇貴妃。又和妃奉事先帝。最為謹慎。應將和妃封為貴妃。朕惟皇太后聖心至仁至厚。此旨實為允當。爾等會同禮部查例具奏。又諭。朕奉皇太后懿旨。爾兄弟之母。當加意相待。朕念十二阿哥之母。多年侍奉皇考。甚為謹慎。久列嬪位。今晉封為妃。十五阿哥十六阿哥之母嬪。亦晉封為妃。再現在有曾生兄弟之母、未經受封者。俱應封為貴人。六公主之母、應封為嬪。內有一常在、年已七旬。亦應封為貴人。
戊午。諭吏部、兵部。王大臣等、驗看革退人員內。其武職官曾在軍旅效力。身經受傷。雖年齒衰邁。仍留職銜。文職官除年老庸劣外。若由進士舉人正途出身。初選知縣。即以才力不及革退。亦屬可憫。嗣後將此等人員。或改授教職。或以原品休致。著會同酌議。定例遵行。停止直省將軍督撫提鎮等官員獻方物。其有恭獻梓宮前食品。及齎送御用藥物。仍照常呈進。定下五旗補放參領各缺。均勻公派。親王門下參領、不得過三員。郡王門下參領、不得過二員。
己未。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皇考因八旗都統、護軍統領、前鋒統領等。印信過多。易致營私作弊。是以左右翼只各設印信一顆。今當大事之際。政務紛繁。若俟一翼大人齊集。乃始用印。恐致遲誤。若分設印信二十四顆。未免過多。著總理事務王大臣、會同禮部兵部定議具奏。尋議、八旗皆有滿洲蒙古漢軍都統三員。應於每旗共給印信一顆。以昭信守。從之。諭理藩院。外藩小台吉等到日。應給與廩餼。不必久留。即令起程。各回本處。隨到、隨令瞻仰梓宮。至於除服之後。朕隔一二日。至壽皇殿。乘便、著蒙古王貝勒貝子公、並大台吉十餘人。齊集見朕。其各小台吉、亦令於景山東門內遠處齊集。以故多羅貝勒克起子固山貝子魯賓、改授為襲封固山貝子。以鑲白旗蒙古都統馬武、為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仍兼理內務府總管事務。正紅旗滿洲副都統宗室勒什亨、署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升正白旗蒙古副都統覺羅舒魯、為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調正藍旗漢軍都統宜兆熊、為鑲白旗漢軍都統。
庚申。釋服。行大祭禮。上號慟不已。群臣伏地環跪懇請。上乃於几筵前、行三跪九叩頭禮。跪撫寶榻。悲哀逾切。良久、始易素服。是日、上從苫次、移居養心殿。自是每日黎明。親詣壽皇殿奠獻。致敬盡哀。以領侍衛內大臣公鄂倫岱、為正藍旗漢軍都統。
辛酉。上詣壽皇殿行禮。上詣皇太后宮、問安。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往年稅差官員。公帑無虧。而羨餘又足養贍家口。兼及親族。近日則不然。率多虧帑獲罪。歸亦無顏見其族戚。公私均屬無益。皇考洞鑒其故。每將稅務交與地方官管理。各省已居其半。嗣後稅務、悉交地方官監收。歲額之外。所有羨餘。該撫奏聞起解。應賞給者、再行賞給。爾等會同戶部工部議奏。又諭。山東按察使黃炳、著補授山東巡撫。山東巡撫謝賜履、操守頗好。人亦謹慎。但現今漕船阻凍。兼有修築河工之事。謝賜履系新任之員。未能諳悉。著以相當之缺。另行補用。至於黃河衝決。現在堵築未竣。今冬若不乘時辦理。恐至來春桃汛之時。愈難措置。國子監祭酒齊蘇勒、著補授山東按察使。先赴河南。會同楊宗義、陳鵬年、將今冬修理黃河之處。商酌明白。再赴按察使新任。山東漕運河道事務。亦著齊蘇勒會同巡撫辦理。李樹德向蒙皇考簡任山東巡撫。旋改福州將軍。尚未赴任。今東省錢糧、急宜清查。著宜兆熊前赴福州。署理將軍事務。李樹德代宜兆熊、署理都統事務。清查伊任內錢糧。以鎮國公登塞、為宗人府左宗人。禮部議覆、據朝鮮國王解送山東採漁人楊三等十四人、被風飄至伊國。審無信票。又據奉天將軍咨報、楊三等至鳳凰城。始將信票交出。複被領催雅爾泰失去。應將楊三等、交山東巡撫確查曾否給票。雅爾泰照例治罪。得旨、朝鮮誠心篤敬。臣服我朝。歷年已久。今將被風飄至楊三等船只送回。伊等或實系風飄到彼。或匪類借端、欲為不法。俱未可定。嗣後飄風船只人口、驗有票文、並未生事者。照舊令其送回。若無票文、生事犯法者。著朝鮮國、即照伊國法究治。庶足懲匪類而戒妄行。著九卿詹事科道、公同會議具奏。振武將軍傅爾丹奏報。鄂爾齋圖果爾等處地方。屯田收獲穈子、青稞、麥子共一萬二百石有奇。下部知之。免山西黎城縣康熙六十年分雹災額賦。
壬戌。上詣壽皇殿行禮。上詣皇太后宮、問安。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署理寧古塔將軍宗室巴賽、奉天將軍唐保住、雲貴總督高其倬、總河陳鵬年、山西巡撫德音、廣東提督馮毅等。俱著實授。諭八旗都統。比見八旗官員兵丁內。嗜飲沉湎。以致容貌改常。輕生破產。肆行妄為者甚眾。其中豈乏材具可用之人。朕實憫之惜之。著八旗都統、各查該屬官員兵丁內、酗酒不肖之徒。定以限期。速令悛改。能改則已。如不能改。系官員即行題參。應襲者令人承襲。系兵丁即行革退。以示懲戒。法在必行。封貝勒允禩、為和碩廉親王。十三阿哥允祥、為和碩怡親王。貝子允祹、為多羅履郡王。二阿哥子弘晳、為多羅理郡王。禮部遵大行皇帝諭旨議覆歷代帝王廟。原祀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世祖、唐太宗、遼太祖、宋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二十一位。今擬增夏啟、仲康、少康、杼、槐、芒、洩、不降、扄、廑、孔甲、皋、發、商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太丁、帝乙、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莊王、僖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漢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衝帝、桓帝、靈帝、昭烈帝、唐高祖、高宗、睿宗、元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遼太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端宗、金太宗、章宗、宣宗、元太宗、定宗、憲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皇帝、文宗、寧宗、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皇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皇帝、凡一百四十三位。其從祀功臣。原祀黃帝臣風後、力牧、唐虞臣皋陶、夔、龍、伯夷、伯益、商臣伊尹、傅說、周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漢臣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唐臣房元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張巡、許遠、李晟、宋臣曹彬、韓世忠、岳飛、金臣斡魯、粘沒喝、斡離不、元臣木華黎、伯顏、明臣徐達、劉基、三十九人。今擬增黃帝臣蒼頡、商臣仲虺、周臣畢公高、呂侯、仲山甫、尹吉甫、漢臣劉章、魏相、丙吉、耿弇、馬援、趙雲、唐臣狄仁傑、宋璟、姚崇、李泌、陸贄、裴度、遼臣耶律曷魯、宋臣呂蒙正、李沆、寇准、王曾、範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司馬光、李綱、趙鼎、文天祥、元臣不忽木、脫脫、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楊士奇、楊榮、于謙、李賢、劉大夏、凡四十人。得旨、是。依議速行。
癸亥。上詣壽皇殿行禮。上詣皇太后宮、問安。諭內閣九卿等。陳夢雷原系叛附耿精忠之人。皇考寬仁免戮。發往關東。後東巡時。以其平日稍知學問。帶回京師。交誠親王處行走。累年以來。招搖無忌。不法甚多。京師斷不可留。著將陳夢雷父子發遣邊外。或有陳夢雷之門生。平日在外生事者。亦即指名陳奏。楊文言乃耿逆偽相。一時漏網。公然潛匿京師。著書立說。今雖己服冥刑。如有子弟在京者。亦即奏明驅遣。爾等毋得徇私隱蔽。陳夢雷處所存古今圖書集成一書。皆皇考指示訓誨。欽定條例。費數十年聖心。故能貫穿今古。匯合經史。天文地理。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為典籍之大觀。此書工猶未竣。著九卿公舉一二學問淵通之人。令其編輯竣事。原稿內有訛錯未當者。即加潤色增刪。仰副皇考稽古博覽至意。諭九卿等。自皇考升遐以來。朕心哀慕無已。一應典禮俱詳考舊章。務從隆備。蓋不敢以天下儉其親也。但上之所行。下必效之。向來八旗官員於喪葬等事。每多糜費。今見朕備禮如是。恐習以成風。競尚奢侈。而兵民等或至傾家蕩產。殊非朕以禮教天下之意。論語云。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禮記云。喪具稱家之有無。載在典籍。灼然昭著。著九卿等、將滿漢職官。按其品級。分為等次。及兵民喪葬。務從簡樸。毋得僭妄。並將婚嫁等禮。詳議定例。著為令。諭刑部。恩詔內赦罪一款。徒開惡人徼幸之門。於政治甚無裨益。因朕即位之初。諸臣援例陳請。姑用允行。實則此等罪人。皆其自取。並非治之以不應得之罪也。此番援赦豁免人等。俱宜詳記檔案。如既赦之後。仍不悛改。干犯法紀。務必將伊等加等治罪。著詳悉曉諭。命大學士蕭永藻、尚書凱音布、陳元龍、刑部右侍郎周道新、原任侍郎穆爾泰、都統馬三奇、石文英、副都統胡必圖談巴、領侍衛內大臣宗室敬恆、散秩大臣伍格、巴渣爾、內務府總管董殿邦等。往馬蘭峪護視陵寢。以蕭永藻勤慎廉潔。特命加太子太傅銜。實授弘升、為左翼前鋒統領。調正白旗蒙古都統武格、為鑲白旗蒙古都統。以輔國公延信、為西安將軍。仍署撫遠大將軍印務。禮部遵旨議奏。雍正元年特開恩科。請於四月鄉試、九月會試、十月殿試。其癸卯甲辰鄉會試正科。改於雍正二年舉行。二月鄉試。八月會試、九月殿試。從之。理藩院遵旨、將曾經軍前效力、荷蒙聖祖仁皇帝恩眷之蒙古王台吉等。分別次序。在梓宮前。以聖祖仁皇帝御用物件賞賜。上諭曰。凡此皆皇考御用之物。爾等乃皇考信任之人。故頒賜爾等。嗣後當永永思念皇考恩遇之隆。倍加效力。命年老大臣、六十五歲以上。許乘馬入內。由東華門入者。至箭亭前下馬。由西華門入者。至內務府總管衙門下馬。以大學士馬齊襲伊祖哈世屯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世職。晉封阿霸垓輔國公達爾漢德木楚克、為鎮國公。以其侍聖祖年久、謹慎樸誠也。裁直隸惠清河監督缺。令通州坐糧廳兼理。
甲子。上詣壽皇殿、行月祭禮畢。詣皇太后宮問安。諭部院各衙門。凡出示曉諭。原欲利民除弊。使人知所遵奉、以昭功令也。近見各衙門出示。或變易舊章。或恣徇私意。或作威作福。或釣譽沽名。往往朝夕自為更改。彼此互相矛盾。胥吏因之以作奸。宵小借端以滋擾。種種弊竇。不可勝舉。先帝嘗深惡之。嗣後各衙門遇當禁約曉諭之事。務期矢公矢慎。協情當理。可以永遠奉行者。方准出示。儻仍蹈舊轍。科道官即行參奏治罪。諭戶部。自古惟正之供。所以儲軍國之需。當治平無事之日。必使倉庫充足。斯可有備無患。皇考躬行節儉。裕國愛民。六十餘年以來。蠲租賜複。殆無虛日。休養生息之恩至矣。而近日道府州縣虧空錢糧者。正複不少。揆厥所由。或系上司勒索。或系自己侵漁。豈皆因公那用。皇考好生知天。不忍即正典刑。故伊等每恃寬容。毫無畏懼。恣意虧空。動輒盈千累萬。督撫明知其弊。曲相容隱。及至萬難掩飾。往往改侵欺為那移。勒限追補。視為故事。而全完者絕少。遷延數載。但存追比虛名。究竟全無著落。新任之人。上司逼受前任交盤。彼既畏大吏之勢。雖有虧空。不得不受。又因以啟效尤之心。遂借此挾制上司。不得不為之隱諱。任意侵蝕。輾轉相因。虧空愈甚。一旦地方或有急需。不能支應。關系匪淺。朕深悉此弊。本應即行徹底清查。重加懲治。但念己成積習。姑從寬典。除陝西省外。限以三年。各省督撫、將所屬錢糧。嚴行稽查。凡有虧空。無論己經參出、及未經參出者。三年之內。務期如數補足。毋得苛派民間。毋得借端遮飾。如限滿不完。定行從重治罪。三年補完之後。若再有虧空者。決不寬貸。至於署印之官。更為緊要。必須慎重簡擇。蓋署印之人。始而百計鑽營。既而視如傳舍。肆意貪婪。圖飽欲壑。或取媚上官。供其索取。貽害小民。尤非淺鮮。其於前任虧空。視作泛常。接受交盤。複轉授新任。苟且因循。虧空之弊、終不得清。嗣後如察出此等情弊。必將委署之上司、與署印之員。一並嚴加治罪。爾部可即傳諭各省督撫。諭戶工二部。財者利用之源。古帝王足國裕民。務必制節謹度。朕初即位。每恐府庫金錢。中飽於胥吏之侵蝕。以後凡戶工二部、一應奏銷錢糧米石、物價工料。必須詳查核實。開造清冊具奏。毋得虛開浮估。儻有以少作多。以賤作貴。數目不符。核估不實者。事覺、將堂司官從重治罪。命吏部尚書富寧安、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以理藩院尚書舅舅隆科多、為吏部尚書、仍兼管步軍統領事務。廉親王允禩、為理藩院尚書。理藩院侍郎特古忒、加尚書銜。仍辦理侍郎事務。副都統位錫、兼署理藩院侍郎事。
乙丑。上詣皇太后宮問安。升鑲黃旗滿洲副都統壽智、為本旗護軍統領。
丙寅。上詣壽皇殿行禮。上詣皇太后宮問安。諭怡親王允祥等。朕受皇考深恩。四十餘年。未嘗遠離。皇考升遐。無由再瞻色笑。今追想音容。宛然在目。御史莽鵠立、精於寫像。昔日隨班奏事。常覲聖顏。皇考有御容數軸。收藏內府。今皇考高年。聖顏微異於往時。著莽鵠立敬憶禦容。悉心薰沐圖寫。諭總理事務王大臣。從前揀選庶吉士外。諸進士俱留京學習三年。伊等若果用心學習猶可。如不用心學習。則留京何益。嗣後進士中、揀選學問好者。著令為教習。年滿照例錄用。其餘進士等。俱令回籍、候缺補用。命怡親王允祥、總理戶部三庫事務。升內閣學士吳爾泰、為戶部左侍郎。實授馬爾薩、為正黃旗滿洲都統。升鑲白旗漢軍副都統拉錫、為正白旗蒙古都統。署鑲白旗護軍統領音德、為正藍旗滿洲都統。命禮部改鑄太常寺、及內務府總管銀印。裁廣善庫衙門、停止內外官員借俸例。
丁卯。上詣皇太后宮問安。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議政處將進藏損傷之駝只牛騾。照噶什圖所奏、議定著陝西省六省官員賠補。朕思官員賠補。亦皆由民力而出。自有軍需以來。此數省民人、亦甚勞苦。其賠補之處、俱著豁免。升三等侍衛觀音保、為正白旗漢軍都統。升江西按察使石文焯、為江南安徽布政使司布政使。江西饒南九道陳安策、為江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停止直隸等四省官員、運米餉軍例。
戊辰。上詣皇太后宮問安。諭內務府總管等。內廷各執事人員。俱系隨侍皇考之人。其中亦有大臣官員子弟。著各該處總管揀選保奏引見。朕酌量錄用。有通曉滿漢文者、著聲明。諭議政大臣等。大將軍王來時朕止令副都統阿爾納隨來。弘曙令副都統阿林保隨來。旨意甚明。侍郎渣克旦、系參贊大臣。擅自違旨前來。是何意見。著議政大臣、詢問明白具奏。尋議、侍郎渣克旦、違旨私從軍前來京。應革職。照例枷責。其阿達哈哈番世職、應交該旗另請承襲。得旨、渣克旦理應治罪。但系皇考簡用。官至侍郎。此數年軍務。伊亦效力。著革職留任。並帶伊世職。令其自備資力。速回軍前。效力贖罪行走。調鑲紅旗漢軍副都統廣福、為本旗蒙古副都統。升河南南陽總兵官張致、為鑲紅旗漢軍副都統。貴州提督張文煥、以目疾休致。升雲南鶴麗總兵官趙坤、為貴州提督。雲南援巢□刀右協副將郝玉麟、為雲南鶴麗總兵官。正藍旗參領佟世琳、為河南南陽總兵官。調湖廣荊州右翼副都統寧古禮、黑龍江副都統額爾賽、來京。升正黃旗參領馬爾圖、為湖廣荊州右翼副都統。一等侍衛阿思海、為黑龍江副都統。正白旗參領蔡瑜、為廣東廣州左翼副都統。正黃旗參領吳成龍、為廣東廣州右翼副都統。戶部議覆、河南巡撫楊宗義疏稱。河南所屬不近水次州縣。徵收折色米一十五萬一千三百八十石。每石折銀八錢。照例節省一錢五分。解部。存銀六錢五分。令糧道採買。今年秋收歉薄。市價每石、需銀一兩五六錢。與部內所定之價。大相懸殊。且恐採買如許漕糧。米價更貴。貧民艱於得食。請將附近水次州縣應徵本色。現在徵收。其不近水次州縣折色銀兩。徵銀解部。或於來年秋後豐收。分作三年採買搭運。應行令該撫、將此項徵收折色銀兩。於本年內採買一半米石起運。其餘一半銀兩。收貯庫內、陸續採買。於來年盡數起運。得旨、今年應徵本色米石。照常運送。其應買米石。俱免其運送。著折銀解部。工部議奏、台灣各屬軍器損缺。應令賠補。得旨、去年賊犯朱一貴等作亂。官兵俱各效力。此項著落賠補軍器之處。俱免其賠補。
己巳。上詣壽皇殿行禮。上詣皇太后宮問安。命協辦內閣事務兵部尚書白潢、為文華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調鑲黃旗蒙古副都統宗室汝福、為本旗滿洲副都統。正藍旗漢軍副都統哲爾袞、為鑲黃旗蒙古副都統。升正白旗參領多賽、為正藍旗漢軍副都統。調正白旗漢軍副都統覺羅諾穆齊、為本旗滿洲副都統。升王府長史哈達、為正白旗漢軍副都統。正白旗前鋒參領薩哈查、為本旗蒙古副都統。鑲白旗漢軍副都統真泰、緣事革職。升鑲白旗護軍參領關色、王府長史巴爾呼達、俱為鑲白旗漢軍副都統。巴爾呼達。仍兼長史行走。停徵江南海州武進九州縣水災漕糧。從江寧巡撫吳存禮請也。
庚午。上詣皇太后宮、問安。大學士馬齊等奏請纂修聖祖實錄。得旨、是。大學士白潢具摺懇辭大學士之命。諭曰。朕嗣紹丕基。夙夜祗惕。惟恐負皇考付托之重。念內閣要地。襄贊匪輕。特命爾入閣辦事。爾具摺懇辭。朕素聞爾居官操守甚好。巡撫江西時。綏輯地方。甚有裨益。及任兵部尚書。清勤恪慎。皇考每加優獎。今朕以機務重大。資爾料理。爾可即遵旨供職。不必固辭。兵部事務亦緊要。仍著爾兼管。以宗室佛格、太常寺卿三泰、監察御史常保、俱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三泰仍兼理太常寺事務。以原任貴州平越副將吳如譯、為河南河北總兵官。升直隸山永副將王安國、為浙江處州總兵官。禮部等衙門議奏。帝王即位。首重元正。元者、歲之始。正者、月之始也。故曰春王正月。所以紀即位之始也。明年雍正元年。為皇上龍飛之首歲。皇上孝思罔極。即不升殿受賀。而群臣進表之禮。斷不可缺。臣等請雍正元年元旦。在京諸王百官。恭進皇太后表文。皇上表文。仍照例呈覽。交與內閣收貯。將此表文式樣。頒發朝鮮直隸各省。於雍正二年具奏。皇上萬壽、冬至、雖不受賀。其表文亦照例具奏。交與內閣收貯。如此、則皇上之孝思已盡。而國家之大典亦全矣。從之。
辛未。上詣皇太后宮問安。先是宗人府奏稱親王阿哥等名上一字。與御諱同。應請更定。上以名諱由聖祖欽定。不忍更改。禮部宜奏請皇太后裁定。至是禮部等衙門具摺啟奏。得旨、朕曾奏聞皇太后。諸王阿哥名上一字。著改為允字。以監察御史佟吉圖、署工部左侍郎事。禮部遵旨議覆、嗣後山東等處沿海地方人民。被風飄至朝鮮國境內。若有票文未生事者。仍令遵照舊例送回。其並無票文、私自越境生事之匪類。許該國王緝拏。照伊國之法審擬。咨明禮部具題請旨。命下之日。行文該國王、於伊處完結。仍報部存案。從之。河道總督陳鵬年奏、秦家廠等堤工。河水漫溢。得旨、此漫溢之處。不於歲前堵築完竣。來年桃汛水發。愈難辦理。陳鵬年會同楊宗義、務於歲前速行堵築完竣。贈故一等侍衛副都統謚果毅海清為一品、致祭一次。
壬申。上詣皇太后宮問安。禮部奏請雍正元年正月元旦令節。皇上具禮服。詣皇太后宮行禮。王公大臣官員、各依班次行禮。禮畢。皇上升太和殿行禮。得旨、朕轉奏皇太后。奉皇太后慈諭。前皇帝登極、鉅典攸關。故勉從諸王大臣之請。今雍正元年元旦。尚在百日之內。何忍即行慶禮。欽此。諭爾等知悉。至朕元旦升殿。前請頒發表式之本、己降諭旨。封裕親王保泰子廣善、為世子。升吏部右侍郎張廷玉、為禮部尚書。以內閣學士福敏、充經筵講官。吏部題。大學士馬齊、奉旨特給一等阿達哈哈番。並前所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授為二等伯。准其世襲。從之。
癸酉。上詣壽皇殿行禮。上詣皇太后宮問安。遣散秩大臣覺羅諾爾遜、祭長白山。散秩大臣永壽、祭醫巫閭山。宗人府府丞吳梁、祭東嶽泰山。內閣侍讀學士田文鏡、祭西嶽華山。侍讀學士瓦渾泰、祭中嶽嵩山。翰林院侍讀學士吳士玉、祭南岳衡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伊忒海、祭北岳恆山。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吳廷揆祭南鎮會稽山。翰林院侍講學士塗天相、祭南海侍講學士查嗣庭、祭太昊伏羲氏等陵。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金應璧、祭炎帝神農氏等陵。通政使司左通政黨古禮、祭女媧氏等陵。左通政錢以塏、祭黃帝軒轅氏等陵。右通政楊汝谷、祭少昊金天氏等陵。孔子闕里。大理寺少卿八十三、祭顓頊高陽氏等陵。太常寺少卿穆里渾。祭夏禹王陵。太僕寺少卿黃叔琬、祭遼太祖陵。
甲戌。上詣皇太后宮、問安。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魏方泰、為太常寺卿。
乙亥。上詣皇太后宮、問安。命大學士二等伯馬齊、為聖祖實錄館監修總裁官。吏部尚書一等公舅舅隆科多、大學士嵩祝、白潢、吏部尚書張鵬翮、為總裁官。禮部尚書張廷玉、都察院左都御史朱軾、兵部侍郎勵廷儀、阿克敦、內閣學士額黑納、登德、為副總裁官。又諭。承修皇考實錄之事。所關甚屬緊要。所派大臣官員內有升轉者。著仍兼理行走。若有升轉外省者。其員缺、著即奏聞。賜都察院左都御史朱軾宅一所。銀一千兩。加大學士馬齊、嵩祝、吏部尚書張鵬翮、俱為太子太傅。喀爾喀澤卜尊丹巴胡土克圖、率達什垂木丕爾托音、多爾濟托音、來京。恭吊大行皇帝喪。並獻駝馬。酌納之。
丙子。孝莊文皇后忌辰。遣官祭暫安奉殿。上詣壽皇殿行禮上詣皇太后宮、問安。諭總理事務王大臣、兵部。在京武職官員。亦當照外省武職官員例。五年一次考選軍政。其如何考選之處。著定議具奏尋議、在京武職官員。如領侍衛內大臣、八旗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副都統、步軍統領等。俱系近禦大臣。不必令其自陳。遇五年考選軍政時。各將屬員詳核。填注考語。照外省薦舉及八法例。分別具奏。其各省駐防將軍、都統、副都統等。照提鎮例自陳。其屬員、俱照京城之例舉行。至德州等處之城守尉、協領、派大臣前往考選。其屬員、即會同城守尉協領等詳核。填注考語具奏。從之。升內閣學士黃叔琳、為刑部右侍郎。盛京兵部侍郎楊柱、緣事革職。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伊忒海、為盛京兵部侍郎。
丁丑。上詣皇太后宮、問安。是日以增設歷代帝王廟版位致祭。遣履郡王允祹行禮。
戊寅。上詣壽皇殿行禮。上詣皇太后宮、問安。是日、御史莽鵠立、恭繪聖祖御容畢。捧進於養心殿。上瞻仰依戀。悲慟不勝。命俟梓宮發引後。敬謹供奉於壽皇殿。戶部奏、雲南鑄錢事宜。得旨、依議。部議錢上清字。鑄雲泉。京城二局、系寶泉寶源字樣。錢乃國家之寶。其雲南鑄錢清字。著鑄寶云。四川鑄寶川。此外別省、俱將寶字為首。次將各本省字樣鼓鑄。
己卯。歲暮。祫祭太廟。遣貝勒滿都護行禮。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暫安奉殿、孝陵、孝東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上詣皇太后宮、問安。遣官祭太歲之神。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噶斯遣兵駐札。特為防範策妄阿喇布坦之人。侵犯青海。今噶斯一路。官兵無事。可將駐札年久之人撤回。其新往官兵內。驗看漢仗好者。移至巴爾庫爾效力。再量留兵丁。駐防噶斯一路之處。爾等詳議具奏。尋議、噶斯現有滿洲綠旗兵共一千六百八十七名、應行文將軍宗查布。令其挑選滿洲綠旗兵五百名。暫於噶斯一路、駐札防守。其餘兵丁。俱撤回原處。具勒色卜騰扎爾、盆蘇克汪扎爾、達顏之子達錫策零駐守處。既與噶斯相近。伊等兵丁。亦令預備。如有用兵之處。與青海西寧等處兵丁。一並調遣。從之。
庚辰。上詣壽皇殿行禮。上詣皇太后宮問安。順天府進春。旌表八旗節婦瑚立妻趙氏等三人。直隸各省節婦、趙萬卷妻唐氏等二十四人。貞女、姚氏等二人。孝子、衛大訓一人。各給銀建坊如例。是歲、人丁戶口、二千五百三十萬九千一百七十八。又永不加賦滋生人丁、四十五萬四千三百二十。田地、山蕩、畦地、八百五十一萬九百九十二頃四十畝有奇。徵銀、二千九百四十七萬六千六百二十八兩有奇。米、豆、麥、四百六十六萬八千八百三十三石有奇。草、四百九十二萬二千八百一十束。茶、三十五萬九千一百五十四引。行鹽、五百五萬一千六百五十六引。徵課銀、四百四萬四千一百一十一兩有奇。鑄錢、四十六萬一千七百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