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五十卷)/卷第 27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七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如上說。差別者:「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無因、無緣眾生智、見』……」

如是廣說,乃至無畏王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足而去。

(七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且過諸外道精舍。」

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已,諸外道問比丘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法,斷五蓋覆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轉趣涅槃,住四念處,修七覺意。我等亦復為諸弟子說斷五蓋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俱能說法。」

時,眾多比丘聞外道所說,心不喜悅,反呵罵,從座起去。入舍衛城,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諸外道所說,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眾多比丘:「彼外道說是語時,汝等應反問言:『諸外道!五蓋者,種應有十。七覺者,種應有十四。何等為五蓋之十、七覺之十四?』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則自駭散,說諸外道法,瞋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心生,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順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諸比丘!何等為五蓋之十?謂有內貪欲,有外貪欲。彼內貪欲者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彼外貪欲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謂瞋恚有瞋恚相,若瞋恚及瞋恚相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睡有眠,彼睡彼眠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掉有悔,彼掉彼悔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彼善法疑、不善法疑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是名五蓋說十。

「何等為七覺分說十四?有內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彼內法念住即是念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外法念住即是念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擇善法、擇不善法。彼善法擇,即是擇法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擇,即是擇法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精進斷不善法,有精進長養善法。彼斷不善法精進,即是精進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長養善法精進,即是精進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喜,有喜處。彼喜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喜處,亦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身猗息,有心猗息。彼身猗息,即是猗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心猗息,即是猗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定,有定相。彼定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定相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捨善法,有捨不善法。彼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是名七覺分說為十四。」

佛說此經已,眾多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眾多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有諸外道出家作如是說者,當復問言:『若心微劣猶豫者,爾時應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修時?若復掉心者、掉心猶豫者,爾時復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時?』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心則駭散,說諸異法,心生忿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喜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諸比丘!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為增炭令火滅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猶豫,若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者,此則非時,增懈怠故。若掉心起,若掉心猶豫,爾時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猶豫,以此諸法能令其增。譬如熾火,欲令其滅,足其乾薪,於意云何?豈不令火增熾燃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是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云何?比丘!此火寧熾燃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彼火則滅。如是,比丘!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喜,則非時,修猗、定、捨覺分,自此則是時,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念覺分者,一切兼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我今當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貪欲蓋以何為食?謂觸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貪欲令起,已起貪欲能令增廣,是名欲愛蓋之食。

「何等為瞋恚蓋食?謂障礙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蓋能令增廣,是名瞋恚蓋食。

「何等為睡眠蓋食?有五法。何等為五?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蓋令起,已起睡眠蓋能令增廣,是名睡眠蓋食。

「何等為掉悔蓋食?有四法。何等為四?謂親屬覺、人眾覺、天覺、本所經娛樂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掉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廣,是名掉悔蓋食。

「何等為疑蓋食?有三世。何等為三?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於過去世猶豫、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蓋令起,已起疑蓋能令增廣,是名疑蓋食。

「譬如身依於食而得長養,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

「何等為念覺分不食?謂四念處不思惟,未起念覺分不起,已起念覺分令退,是名念覺分不食。

「何等為擇法覺分不食?謂於善法撰擇,於不善法撰擇,於彼不思惟,未起擇法覺分令不起,已起擇法覺分令退,是名擇法覺分不食。

「何等為精進覺分不食?謂四正斷,於彼不思惟,未起精進覺分令不起,已起精進覺分令退,是名精進覺分不食。

「何等為喜覺分不食?有喜,有喜處法,於彼不思惟,未起喜覺分不起,已起喜覺分令退,是名喜覺分不食。

「何等為猗覺分不食?有身猗息及心猗息,於彼不思惟,未生猗覺分不起,已生猗覺分令退,是名猗覺分不食。

「何等為定覺分不食?有四禪,於彼不思惟,未起定覺分不起,已起定覺分令退,是名定覺分不食。

「何等為捨覺分不食?有三界,謂斷界、無欲界、滅界,於彼不思惟,未起捨覺分不起,已起捨覺分令退,是名捨覺分不食。

「何等為貪欲蓋不食?謂不淨觀,於彼思惟,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斷,是名貪欲蓋不食。

「何等為瞋恚蓋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是名瞋恚蓋不食。

「何等為睡眠蓋不食?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蓋不起,已生睡眠蓋令滅,是名睡眠蓋不食。

「何等為掉悔蓋不食?彼寂止思惟,未生掉悔蓋不起,已生掉悔蓋令滅,是名掉悔蓋不食。

「何等為疑蓋不食?彼緣起法思惟,未生疑蓋不起,已生疑蓋令滅,是名疑蓋不食。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

「何等為念覺分食?謂四念處思惟已,未生念覺分令起,已生念覺分轉生令增廣,是名念覺分食。

「何等為擇法覺分食?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擇法覺分令起,已生擇法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擇法覺分食。

「何等為精進覺分食?彼四正斷思惟,未生精進覺分令起,已生精進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精進覺分食。

「何等為喜覺分食?有喜,有喜處,彼思惟,未生喜覺分令起,已生喜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喜覺分食。

「何等為猗覺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覺分令起,已生猗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猗覺分食。

「何等為定覺分食?謂有四禪思惟,未生定覺分令生起,已生定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定覺分食。

「何等為捨覺分食?有三界。何等三?謂斷界、無欲界、滅界。彼思惟,未生捨覺分令起,已生捨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捨覺分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則退,所謂不正思惟。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正思惟。比丘!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外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惡知識、惡伴黨。惡知識、惡伴黨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諸比丘!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若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有七覺分。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我隨所欲,覺分正受。若晨朝時、日中時、日暮時,若欲正受,隨其所欲,多入正受。譬如王大臣,有種種衣服,置箱簏中,隨其所須,日中所須、日暮所須,隨欲自在。如是,比丘!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隨意正受。我此念覺分,清淨純白,起時知起,滅時知滅,沒時知沒,已起知已起,已滅知已滅,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

尊者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爾時,尊者優波摩、尊者阿提目多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阿提目多晡時從禪覺,詣尊者優波摩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優波摩:「尊者!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優波摩答言:「尊者阿提目多!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復問:「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優波摩答言:「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不害睡眠,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方便,不得平等。』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如我於此念覺處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如是。阿提目多!比丘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不樂住正受。」

時,二正士共論義已,各從座起而去。

(七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亦住舍衛國松林精舍。

時,有眾多比丘詣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那律:「尊者知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不?」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我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云何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比丘方便修念覺分,善知思惟,我心善解脫,善害睡眠,善調伏掉悔。如此念覺分處法思惟已,精勤方便,心不懈怠,身猗息不動亂,繫心令住,不起亂念,一心正受。如是擇法、精進、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時,眾多比丘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七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世之時,有七寶現於世間,金輪寶、象寶、馬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如是,如來出世,亦有七覺分寶現,齋戒處樓觀上,大臣圍遶,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有此吉瑞,必是轉輪聖王,我今決定為轉輪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說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道而去。』於是輪寶即發,王蕃前隨,而於東方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隨輪寶,四兵亦從,若所至方,輪寶住者,王於彼住,四兵亦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悉皆歸伏。

「如來出興於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於世時,有七寶現於世間。云何轉輪聖王出於世時,金輪寶現有?時,剎利灌頂聖王,月十五日,沐浴清淨,受持齋戒,於樓閣上,大臣圍遶。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天真金寶。古昔傳聞,剎利灌頂大王月十五日布薩時,沐浴清淨,受持福善。善來大王,此是王國,此國安隱,人民豐樂,願於中止,教化國人,我則隨從。聖王答言:『諸聚落主!汝今但當善化國人,有不順者,當來白我,當如法化,莫作非法,亦令國人善化非法,若如是者,則從我化。』於是聖王從東海度,乘古聖王道,至于南海;至於南海,度於南海,至西海;乘於古昔聖王之道,度於西海,至於北海。南、西、北方諸小國王奉迎啟請,亦如東方廣說。於是金輪寶,聖王隨從,度於北海,還至王宮正治殿上,住虛空中,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金輪寶現於世間。

「云何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白象寶現於世間?若剎利灌頂大王純色之象,其色鮮好,七支拄地,聖王見已,心則欣悅,今此寶象,來應於我,告善調象師,令速調此寶象,調已送來。象師受命,不盈一日,象即調伏,一切調伏相悉皆具足,猶如餘象經年調者,今此象寶一日調伏亦復如是。調已送詣王所,上白大王:『此象已調,唯王自知時。』爾時,聖王觀察此象調相已備,即乘寶象,於晨旦時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如此象寶現於世間。

「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馬寶純一青色,烏頭澤尾,聖王見馬,心生欣悅,今此神馬來應我故,付調馬師,令速調之,調已送來。馬師奉教,不盈一日,其馬即調,猶如餘馬經年調者,馬寶調伏亦復如是。知馬調已,還送奉王,白言:『大王!此馬已調。』爾時,聖王觀察寶馬調相已備,於晨旦時乘此寶馬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

「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珠寶現於世間?若轉輪聖王所有寶珠,其形八楞,光澤明照,無諸類隙,於王宮內,常為燈明。轉輪聖王察試寶珠,陰雨之夜,將四種兵入於園林,持珠前導,光明照耀,面一由旬,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寶珠現於世間。

「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賢玉女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玉女,不黑不白、不長不短、不麁不細、不肥不瘦,支體端正,寒時體暖、熱時體涼,身體柔軟如迦陵伽衣,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鼻出息,作優鉢羅香。後臥先起,瞻王意色,隨宜奉事,軟言愛語,端心正念,發王道意,心無違越,況復身、口,是為轉輪聖王寶女。

「云何為轉輪聖王主藏臣寶現於世間?謂轉輪聖王主藏大臣本行施故,生得天眼,能見伏藏,有主無主、若水若陸、若遠若近,悉能見之,轉輪聖王須珍寶,即便告勅,隨王所須,輒以奉上。於是聖王有時試彼大臣,觀其所能,乘船遊海,告彼大臣:『我須寶物。』臣白王言:『小住岸邊,當以奉上。』王告彼臣:『我今不須岸邊之寶,且盡與我。』於是大臣即於水中出四金瓮,金寶滿中,以奉聖王,王所須即取用之,若取足已,餘則還歸水中。聖王出世,則有如此主藏之臣現於世間。

「云何聖王出興於世,有主兵之臣現於世間?謂有主兵臣聰明智辯。譬如世間善思量成就者,聖王所宜,彼則悉從,宜去、宜住、宜出、宜入。聖王四種兵行,道里頓止,不令疲勌,悉知聖王宜所應作,現法後世功德之事,以白聖王。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有如是主兵之臣。

「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興於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比丘!僧人聞法,諸年少比丘供養奉事諸尊長老。所以者何?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者,時時得聞深妙之法,聞深法已,二正事成就,身正及心正。爾時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分別於法,思量於法。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見此人者,多得果報。若復聞者,若隨憶念者、隨出家者,多得功德,況復親近恭敬奉事。所以者何?親近奉事如是人者,時時得聞深妙之法;得聞深法已,成就二正,身正及心正,方便修習定覺分;修習已,修習滿足,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積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不善聚者,謂五蓋故。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說善積聚者,謂七覺分,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者,是七覺分故。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夾谷精舍。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所以者何?純一滿靜,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靜,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力士聚落人間遊行,於拘夷那竭城希連河中間住,於聚落側告尊者阿難:「令四重襞疊敷世尊欝多羅僧,我今背疾,欲小臥息。」

尊者阿難即受教勅,四重襞疊敷欝多羅僧已,白佛言:「世尊!已四重襞疊敷欝多羅僧,唯世尊知時。」

爾時,世尊厚襞僧伽梨枕頭,右脇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覺想,告尊者阿難:「汝說七覺分。」

時,尊者阿難即白佛言:「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告阿難:「汝說精進耶?」

阿難白佛:「我說精進。世尊!說精進。善逝!」

佛告阿難:「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是語已,正坐端身繫念。

時,有異比丘即說偈言:

「樂聞美妙法,  忍疾告人說,  比丘即說法,  轉於七覺分。  善哉尊阿難,  明解巧便說,  有勝白淨法,  離垢微妙說。  念、擇法、精進、  喜、猗、定、捨覺,  此則七覺分,  微妙之善說。  聞說七覺分,  深達正覺味,  身嬰大苦患,  忍疾端坐聽,  觀為正法王,  常為人演說,  猶樂聞所說,  況餘未聞者,  第一大智慧,  十力所禮者,  彼亦應疾疾,  來聽說正法,  諸多聞通達,  契經阿毘曇,  善通法律者,  應聽況餘者,  聞說如實法,  專心黠慧聽,  於佛所說法,  得離欲歡喜,  歡喜身猗息,  心自樂亦然,  心樂得正受,  正觀有事行,  厭惡三趣者,  離欲心解脫,  厭惡諸有趣,  不集於人天,  無餘猶燈滅,  究竟般涅槃,  聞法多福利,  最勝之所說,  是故當專思,  聽大師所說。」

異比丘說此偈已,從座起而去。

(七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覺分。何等為七?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七覺分。何等為修七覺分?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過去已如是修七覺分,未來亦當如是修七覺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念覺分清淨鮮白,無有支節,離諸煩惱,未起不起,除佛調伏教授,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諸比丘!念覺分清淨鮮白,無有支節,離諸煩惱,未起而起,佛所調伏教授,非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未起不起,除善逝調伏教授,未起而起,是則善逝調伏教授,非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覺分。世尊!云何為覺分?」

佛告比丘:「所謂覺分者,謂七道品法。然諸比丘七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異比丘白佛:「世尊!云何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佛告比丘:「若比丘內身身觀住,彼內身身觀住時,攝心繫念不忘。彼當爾時,念覺分方便修習,方便修習念覺分已,修習滿足;滿足念覺分已,於法選擇,分別思量。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如內身身觀念住,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當於爾時專心繫念不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如是住者,漸次覺分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如上。差別者:「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何等為七?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覺分。何等為覺分?」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比丘尼:「七覺分者,謂七道品法。諸比丘!此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諸比丘白佛:「云何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修習滿足,謂修念覺分已,於法選擇,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擇法覺分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專心繫念不忘,當於爾時方便修念覺分,方便修念覺分已,修習滿足。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比丘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此七覺分修習多修習,當得二果,得現法智有餘涅槃及阿那含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四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為七?謂現法智有餘涅槃,及命終時,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不淨觀,多修習已,當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不淨觀?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不淨觀俱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修隨死念俱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釋氏黃枕邑。時,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黃枕邑乞食。

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可過外道精舍。」爾時,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出家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諸外道出家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不:『斷五蓋惱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盡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如是修習。』悲、喜、捨心俱亦如是說。我等亦復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所謂俱能說法。」

時,眾多比丘聞諸外道出家所說,心不喜悅,默然不呵,從座起去。入黃枕邑,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說廣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如是問時,彼諸外道出家,心則駭散,或說外異事,或瞋慢、毀呰、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頭失辯,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隨順樂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者。比丘!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習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空入處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修空入處,如是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三經,亦如上說。

(七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口與無常想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得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想,如是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患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膖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一一經如上說。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