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澤

编辑

《孝經》曰:“聖不獨立,王不獨治。神不過天地,同靈造虛,由立五嶽,設三台。”傳曰:“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或伯或子男,大小為差。”《尚書》:“咸秩無文。”王者報功以次秩之,無有文也。《易》稱:“山澤通氣。”《禮》:“名山大澤不以封諸侯。”故積其類曰山澤也

五嶽

编辑

東方泰山。《詩》云:“泰山岩岩,魯邦所瞻。”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者,始也;宗者,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雲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惟泰山乎。故為五嶽之長。王者受命易姓,改制應天,功成封禪,以告天地。孔子曰:“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岱宗廟在博縣西北三十裡,山虞長守之。十月曰合凍,臘月曰涸凍,正月曰解凍,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穢疾,代行事法,七十萬五千,三牲燔柴上,福脯三十朐,縣次傳送京師。四岳皆同王禮。南方衡山,一名霍山。霍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廟在廬江灊縣。西方華山。華者,變也,萬物滋熟,變華於西方也。廟在弘農華陰縣。北方恒山。恒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廟在中山上曲陽縣。中央曰嵩高。嵩者,高也。詩云:“嵩高惟嶽,峻極於天。”廟在潁川陽城縣。

謹按《尚書》:“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岱宗,泰山也。“望秩於山川,遂見東後。”東後,諸侯也。“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五月南巡狩,至於南嶽。”南嶽,衡山也。“八月西巡狩,至於西嶽。”西嶽,華山也。“十二月北巡狩,至於北嶽。”北嶽,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禮。中,嵩高也,王者所居,故不巡焉。巡者,循也;狩者,守也。道德太平,恐遠近不同化,幽隱有不得所者,故自親行之也。所以五載一出者,蓋五歲再閏,天道大備。嶽者,捔功考德,黜涉幽明也。

四瀆

编辑

河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源注海。《易》:“河出圖,聖人則之。”《禹貢》:“九河既道。”《詩》曰:“河水洋洋。”廟在河南滎陽縣,河堤謁者掌四瀆,禮祠與五獄同。江出蜀郡,湔氏徼外崏山,入海。《詩》云:“江、漢陶陶。”《禹貢》:“江、漢朝宗於海。”廟在廣陵江都縣。淮出南陽平氏桐柏大複山,東南入海。《禹貢》:“海岱及淮,淮、沂其乂。”詩云:“淮水湯湯。”廟在平氏縣。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禹貢》:“浮于汶,達於濟。”廟在東郡臨邑縣。

謹按《尚書大傳》、《禮三正記》,江、河、淮、濟為四瀆。瀆者,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民陵居,殖五穀也。江者,貢也,所出珍物可貢獻也。河者,播也,播為九流,出《龍圖》也。淮者,均,均其務也。濟者,齊,齊其度量也。

謹按《詩》云:“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傳曰:“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禮記》:“將至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林,樹木之所聚生也。今配林在泰山西南五六裡,予前臨郡,因侍祀之行,故往觀之。樹木蓋不足言,猶七八百載間有衰索乎!

謹按《尚書》:堯禪舜,“納於大麓。”麓,林屬於山者也。《春秋》:“沙麓崩。”傳曰:“麓者,山足也”《詩》云:“瞻彼早麓。”《易》稱:“即鹿無虞,以從禽也。”

謹按《爾雅》:“丘之絕高大者為京。”謂非人力所能成,乃天地性自然也。《春秋左氏傳》:“莫之與京。”《國語》:“趙文子與叔向游于九京。”今京兆、京師,其義取於此。

謹按《詩》雲:“如山如陵。”《易》曰:“伏戎於莽,升其高陵。”又:“天險不可升,地險山川丘陵。”《春秋左氏傳》曰:“殽有二陵,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

殽在弘農澠池縣。其語曰:“東殽、西殽,澠池所高。”《國語》:“周單子會晉厲公於加陵。”《爾雅》曰:“陵莫大於加陵。”言其獨高厲也。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墳壟各稱陵也。

謹按《尚書》:“民乃降丘度土。”堯遭洪水,萬民皆山棲巢居,以避其害。禹決江疏河,民乃下丘營度爽塏之堤,而邑落之。故“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中央下,像形也。《詩》雲:“至於頓丘,宛丘之下。”《論語》:“他人之賢,丘陵也。”《爾雅》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二在河北。”

謹按《尚書》:“舜生姚墟。”傳曰:“郭氏之墟。”墟者,虛也。郭氏,古之諸侯,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故善人怨焉,惡人存焉,是以敗為丘墟也。今故廬居處高下者亦名為墟。姚墟在濟陰城陽縣,帝顓頊之墟。閼伯之墟是也。

謹按《詩》云:“如山如阜。”《春秋左氏傳》:魯公伯禽宅曲阜之地。阜者,茂也,言平地隆踴不屬於山陵也。今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裡。雒北芒阪即為阜也。

謹按《春秋左氏傳》:“部塿無松柏。”言其卑小。部者,阜之類也。今齊、魯之間田中少高卬名之為部矣。

謹按《爾雅》:“藪者,澤也。藪之為言厚也,草木魚鱉所以厚養人君與百姓也。魯有泰野,晉有泰陸,秦有陽紆,宋有盂諸,楚有雲夢,吳有具區,齊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鄭有圃田,周有焦濩。”今漢有九州之藪,楊州曰具區,在吳縣之西;荊州曰雲夢,在華容縣南,今有雲夢長掌之;豫州曰圃田,在中牟縣西;青州曰孟諸,不知在何處;兗州曰大野,在矩鹿縣北;雍州曰弦蒲,在汧縣北蒲穀亭;幽州曰奚養,在虒縣東;冀州曰泰陸,在钜鹿縣西北;并州曰昭餘祈,在鄔縣北;其一藪推求未得其處。《尚書》:紂為逋逃淵藪。《春秋左氏傳》曰:“山藪藏疾。”又曰:藪之薪蒸。虞侯守之”是也。

謹按《尚書》:“雷夏既澤”。《詩》云:“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傳曰:“水草交厝名之為澤。澤者,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春秋左氏傳》曰:“澤之莞蒲,舟鮫守之。”《韓詩內傳》:“筍舜漁雷澤。”雷澤在濟陰城陽縣。

謹按《傳》曰:“沆者,莽也,言其平望莽莽無涯際也。沆澤之無水,斥鹵之類也,今俗語亦曰沆澤。

謹按《尚書》,《春秋公羊傳》:“齊景公循海而東,師大陷沛澤之中。”《左氏傳》:“齊景田於沛,招虞人以弓。”傳曰:“送逸禽之超大沛。”沛者,草木之蔽茂,禽獸之所蔽匿也。

謹按《春秋國語》:“伍子胥諫吳王:‘與我爭五湖之利,非越乎?’”及越滅吳,范蠡乘扁舟於五湖。湖者,都也,言流瀆四面所隈都也,川澤所仰以溉灌也。今廬江臨湖、丹陽蕪湖縣是也。

謹按《傳》曰:“陂者,繁也,言因下鐘水以繁利萬物也。”今陂皆以溉灌,今汝南富陂縣是也。

謹按傳曰:“渠者,水所居也。”秦時韓人鄭國穿渠,孝武帝時,趙中大夫白公復穿渠。故其語曰:“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稷黍。衣食京師,數百萬口。”又鄭當時穿渠以利漕道,若此非一,官民俱賴其饒焉。

謹按《周禮》:“溝者,溝也,廣四尺,深四尺。”漠書高祖與項羽要割鴻溝以東為楚是也。鴻溝在滎陽縣。


謹按《周禮》:“十裡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故謂之洫。”《論語》曰:“禹盡力乎溝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