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詠玄集
本作品收錄於《正統道藏

經名:養生詠玄集。不著撰人。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

養生詠玄集序

 

  夫詠玄者,乃詠玄中深奧也。窈冥取理,恍惚求真,撮眾妙之英華,採群經之要會。言止直而義.正,道入重玄;旨似遠而意明,風存上祖。引龍虎同歸之躁競,顯玄牝絕利之玄微。直示指歸,立成妙用。正演開遮之說,明分去就之元。迴玄包羅,昇沈浩渺。故使下士撫掌,上士勤行,克成於神氣全真,冀泯於根塵妄照。誠知珠玉兮何重,性命兮何輕,寧不窮解分息動之玄,而縱流光走魄之逝,深可悲哉!此詠玄詩,實長生度世之法要也。至如玄元帝之靈篆,常秘枕中;淮南王之神方,密藏肘後。蓋上聖所遵所重乎至言也。學者值遇,宜須秘慎,深自惜焉。


  養生詠玄集


  榮衛氣

  二氣相成道始生,

  夫姿形立兆,未有獨分一氣而獲著生。蓋榮衛調和,方生存也。故云二氣相成始生者,道也。道者,生也。故老子云,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渾融同處一源行。

  二氣渾融之謂,和氣同處一源,以其生生也。

  陰陽感激相須理,

  稟二氣而兆形質、含二氣而著生成,此皆感激陰陽,資養性命。

  不得和柔即戰爭。

  忽二氣爭競,不相和柔,即勃亂五臟,而息生焉。故經云:陰疑於陽爻戰。是知無全陽之男,全陰之女。故天為全陽而陰露,地屬全陰而抱陽精。蓋天地陰陽相須,而化生萬物。《易》云乾男坤女,故人倫亦全法天象地矣。

榮氣

  榮氣生來不獨分,

  榮氣者,清陽也。《內觀經》云:氣清而駛謂之榮。在人身中不可獨建,故不獨分也。

  清陽虛在賴陰存。

  陰氣聚而陽託,陽氣存而陰賴。故日陽賴陰存,以相成也。

  從玆始得成胚兆,

  夫二氣相感,始成於胎孕。解胎而生,亦自有榮氣之始也。

  煉取歸元別有門。

  於二氣中淘煉,歸於本源純一清冷之氣,別修除滓穢,成全陽,而榮與道同真矣。

衛氣

  衛氣元從陽氣來,

  衛者,濁也。《內觀經》云:氣濁而遲謂之衛。本因元氣交感方有形軀,既有形軀,士明衛氣,故衛從榮來。

  色身兆合處胞胎。

  形質既兆,即稟二氣之所感,處於胞胎也。

  暗符天地排宮室,

  人之一身,暗象天地。故《內觀經》云:眼為日月,髮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布列官闕,安置精神。此之謂也。

  自此澄凝細可裁。

  自此精血澄凝,以成形質,細可裁量,以通其用。蓋人之衛氣,几有二名:一者精血澄凝,以成形質。二者同榮氣流行,而通手生也。是知人之身者,因示修真之地,得乎最靈之稱。可不惜而怠惰,而求於逝也。其衛氣亦象三才,一者澄凝以成形質,象地也;二者榮衛合處,日沖和之氣,象人也;三者真精命帶,居上丹田全陽之官,以象其天也。稟此三氣,以通其生,而道自歸之,體三才而履道也。

魂魄

  是故二氣含和即著生,魂者,陽真精也;魄者,陰真精也。二精處乎泥丸官,以帶二氣,不相離漬,而神明居之,生方著也。老子曰:萬物負陰抱陽,以成其道。   始名魂魄應真靈。   子產曰:人始日魄,既生場日魂。是故二氣發生,莫非魂魄而應真靈。及其生也,萬變千化,有生有死,無超躍三清,漂淪諸趣,得喪之機,實在此矣。

  在天日月全通象,

  日月者,天地魂魄也。故魂者為日,主晝,天真精也。魄者為月,主夜,地真精也。是知明暗同源,往來通會。蓋人之魂魄,全通象於日月也。淮南王曰:天之氣成魂,地之氣成魄。又《五藏內鏡》云:父之精氣為魂,母之精氣為魄。其理昭然矣。

  萬化皆從守一寧。

  萬化者,蓋心之所滅,而運役魂魄,著於生云。故聖人設千經萬衛,教化群品,顯是守一之法,而息諸妄也。

  陽精魂主號神金,

  魂者,陽真精也。故陽精是神之金,聖人為之法體,遞相繫屬,以通真也。韓子云:非至精不能變至神。抱朴子云:老君者,天之魂,感日精而孕,化成兆身,故顯至陽之精也。

  感應潛符運用心。

  心動即氣轉,故云潛符,以明感應也。

  若使圓通諸妄息,

  若息諸妄,。至於圓通,即氣以合於神,而生變也。

  靈光照耀脫全陰。

  真精既備乃合靈,逍遙不夜,即脫坼金陰之質。故聖.人稟禦,以通靈變也。

  陰氣沖融應感陽,

  境動宜其心,而成感激也。

  二來和會致流漿   二氣既投,弗可致也。

  窮玄偶此非真用,

  窮玄者,隨境放逸,致二氣乖蕩,即非真用之法,違道之真理也。

  魂不飛揚魄不妨。

  魂不飛揚魄不妨者,應心之用也。魂既不飛,魄亦不應,蓋心為去留之轄氣,是生死之基,而修生之理,非此者未之有也。

谷神

  聖祖函關顯谷神。

  聖祖於函關,為關令尹喜說《道德經》 五千言,指象立· 端,顯明谷神,削其浮訛以彰玄妙也。深微歷代事長新。義理深微,卒何窮究?縱多分曉,莫盡洪源,故云深微。歷代事長新,言經文玄邃者也。

  若於己上披尋得,

  思理棄言,崇於己上行持之法,匪於谷外也。

  便是今生了悟人。

  契悟者不拘優劣及有無之分,若穎悟即一生了次,果陶屬論於諸生也。

  因何隱至靈,

  谷者,二氣孕化之兆也。

  都綠谷內抱真精。

  真精者,二氣之精。莫處乎泥丸官,此乃因玆隱至靈。若精散,即神去也。

  如從得所相包繫,

  神氣相須,各不離漬也。

  和會依憑始有聲。

  和會各相依憑,以成其體。既和會感至靈,即方明著生,即有聲言者也。


  闆寂猶來無所依,

  闐寂者,幽寂也即言神之未處四大,怛遊太極,無所依附,及降兆於身始明,靈即立生,有道本體象乾坤。几生行藏,皆能通應。老子云: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又《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即知其不以意度,寧足以言詮而明之也?

  因過玄谷眾神歸。

  既過玄谷,眼即視色,耳能聽聲,鼻能嗅香,舌能別味,意懷貴愛,身受寒溫,靈變多端,故云眾神歸也。

  子今認得還元路,

  返本還元之道,滅心抱一之法,鈴在事兼道,匪多事而至也。

  不計程途迥細微。

  非步涉程途,以明其要,莫不探嘖遠妙,體用雙明合道也。

返本還元

  氣衰形悴少精神,

  人之衰老,為染嗜欲,以致傷敗,而多砠落。《西昇經》云:如木自出火,還復自燒腐。又《陰符經》云:心生於物。此之謂也。

  返本還元是最真。

  氣全神備,道可克成。太白真人云:老者復丁,壯者返嬰。此蓋明返本而還元者也。

  補過功成方漸契,

  補過者,為補從來耽淫銷削之過,補之功成,方契返本之道也。

  復知大患即吾身。

  復知者,重明返本還元也。返本還元几有二,初明補過,謂求全氣而返真。次云復知者,以其本乃歸乎本元。老子云:吾有大息,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息?依此而論,故老子不以全身為至也。

神與氣合

  神氣相須不去離,

  夫神之無氣,若魚之去泉,氣之去神,如燈之無火,不可去離也。

  深明翻恐世人疑。

  將神合氣,化入無形。有無之理,亦不執滯。若深明之,廣學者疑惑,蓋人有智識,明昧淺深者也。

  且綠凡聖行持別,

  聖人不視外色,不聽外聲,不思外事,神凝氣合,几俗以責坏為心,勞神役智。故聖人行神與氣合之事也。

  非絕神鑪安得知。

  儻去就之未歸,即神氣之不合,實如貓捕鼠,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此則可結胎育嬰,換帑之臭質,迴顏返老,煉冗冗之凝軀。或發火以焚身,或化金而成骨,或則脫落滓滯,或則凝撮真如,入不二之玄門,盡無窮之至理。是知神與氣合,方有滋應用,隨其所歸,是非深淺,而通變化之道者也。

  深玄抱一事為宗,神氣相抱,混而為一之宗。老子日:抱一為天下式。又云:善抱不脫,善計不用籌策。又莊子云:通於一,萬事畢也。

  未了真元道不通。

  未請軏轄,寧得通和?

  心地虛無方見諦,

  虛無者,虛無其心也。故老子十三,《虛無經》所載,蓋顯五千文中生之徒十有三。十三者,全明生之徒也。所明十三,總歸於虛以為善。既心地虛無,以求抱真一也。

  信知萬物用非同。

  學者多途,玄陳各異。故云萬物之用不同,虛無抱一之道者也。

胎息

  用得沖和道自全,

  沖和者,二氣混同,榮衛合處。若用及網衛,則契最玄之理,而著於會通,生道餘也。

  適名胎息理幽玄。

  謂契重玄之理,即明真住之法也。

  處胞赤子何當契,

  靡由百穀,生自何存?

  細審行持法自然。

  了認赤子之道,可明胎息之機。自然理會神凝,心通念絕。蓋聖人稟之而生,憑之而成,苟不得其要樞,即難除其大息。指歸之路,屆玆而無法可言,返本之源,應用而有期鈴契。體而用之,爻無·差失。棲真子云:我氣內閉我身長寧。几修胎息之法,皆是自然之道,保任真息綿綿,來往微微,不得令靜躁不怛,自以求乎安也。晝夜修行不斷,日往月來,真人自不出戶。若得真全胎結,其道至矣。老子日: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此理明絕諸慮,以定其至,而生慧昭然也。若至定位,即生定水,灌溉五臟,生光華。此日真水,非乎涎濁之液唾,此去留形住世之法要。三住銘云:心若住,氣亦住,氣若住,形亦住。三者盡住,即我命在我,不在於天矣。

自然

  水性謙柔火性剛,

  水火各屬自然,蓋論水火相生之理,以明神氣自然之道也。

  就卑炎上各相當。

  就卑者,水之性,炎上者,火之體。故氣能蒸上,液能潤下。二物遞相交感,氣上蒸以生液,液下潤而生氣,固養一身,自玆感化。故名之各相當,非人所擠抑也。

  交並感應皆相類,

  交並者,水火相投而成感應,類象外之。几水火,若炎釜,水氣即生,蓋顯大道之感應,皆自然也。

  莫教殊途理自長。

  既知本體自然之道,故非外有所求。且天覆地載,男生女孕,君臣父子,皆稟自然之數,非乎殊途異類之屬,而能會和如此,即還丹之道昭矣!本元之理明矣!

龍虎

  龍虎同源躁競時,

  龍者隱顯非常,有無不的,故象神之妙也。虎者,其性勁勵,其力剛強,復象氣之為物也。聖人混神氣為一物也,故得制伏之機。凡俗以內外各行,而生躁競之息,遂政龍騰虎走,不相繫屬也。

  祇應聚極卻支離。

  既立兆形,乃全其神氣,皆以嗜慾所感,至於衰老脫削,元氣既盡,即神無所投,致之死也,故日聚極則支離也。

  先須制虎為樞轄,

  歡降其龍,先須制虎。故《陰符徑》曰:擒之制在氣。蓋全氣以明其用者也。

  便得龍潛兩自持。

  虎伏龍港,兩自憑而歸真一之道。《太皇老歌》曰:虎伏龍亦港,條龍先伏虎。但畢河車功,不用堤防拒。蓋顯擒之用也。

煉陽銷陰

  陽煉陰銷舉世移,

  煉陽魂銷陰質也。煉陽銷陰之法,天真皇人傳黃帝三一之訣,此其道也。若神氣相合,陽自煉,陰自銷,此皆自然之理。陰陽使其然哉!《黃庭經》云:玄元上一魂魄煉。其理至所至玄,人罕得知其深奧,故曰舉世稀也。

  靈文妙訣好遵依。

  靈文,金簡之書;妙訣,乃三一之法。此皆起歸秘藏,飛入玄都,非乎至人,不傳斯道。煉陽銷陰之理化,本虛無之機通,云凡人何所至矣。

  陽緣躁動難拘繫,

  歌拘繫者理不偏,取道可雙全,匪羈孤而成妙用也。《玄剛》云:凡人餘陽一分則不死,餘陰一分則不仙也。

  認取靈元上上機

  靈元有上機,乃制躁動之樞要。太白真人曰:玄機至則身存,機往則身喪也。

上丹田

  宮闕重重號玉都,

  玉都者,泥九官也。上丹田有九處官闕,悉相通貫,故云官闕重重也。

  還丹成就處陽鑪

  還丹者,真精也,上丹田乃全陽之官,獨貯還丹之所,人皆有之,故云成就處陽鑪也。

  通神夾脊為衢道,

  此官有二條豚,夾脊降下至丹田氣海,以通真精,點化和氣而應脫泄者也。

  下應關元事不虞

  關元者,乃下丹田,脫泄精氣之關口也。若人交感陰陽,則真精降下,至關口,點和氣變為凝精,以應神用。蓋此關乃百聚之口,通諸臟腑及四肢筋脈,如藕絲竅,氣化之所,故號關元也。上若應下,而道者以為不虞矣。

中丹田

  建申令屬應中田,

  建申者,七月中元,亦應人之中丹田也。

  一部三焦心肺肝。

  三焦者,心、肺、肝也。主喘息之府,此乃中丹田所管,故號生之府。津液下潤,而致于是也。

  自有靈臺駐真宰,

  靈臺者,五藏心之一藏也。真神依附,以為官室,故云駐真宰也。

  修持見在。證輕安。

  若知真神之動用,則修持見在證輕安,則永無憂息也。

下丹田

  沖和運育下丹田,

  下丹田者,臍下三寸氣海是也。沖和者,一氣榮榮,氣混衛氣,故名和氣。其氣運轉於五藏、四肢,常奏於下丹田,故日氣海也。

  點化猶來道不玄。

  心若動作,責著淫慾,即上丹田真精降至下丹田,點化和氣,和氣即化,遂乃棄損,而道豈玄也。

  二氣相投皆感應,

  謂男女二情,交相感激,而有云雨施之事。皆自然感應,乃至成于胎孕。自真元之精成變化,在修生者宜須慎守,以求制禦之法,故《太白真經》云:留精於身即生身,施精於人即生人。移此元氣結彼元氣,彼既成形,此則受損,是知至慎於是也。

  細尋運會地交天。

  天地陰陽二氣,相推而生變化。蓋陰陽有運會之理,不言而信,故云氣上蒸一而雨澤,雨澤下潤而萬物化生。但細推天地運合,日月迴旋,以明法象,通乎無私之理。

重玄

  上玄潛與下玄通,

  上玄,門也;下玄,關也。謂上玄不止,即下欲難除也,故云上下潛通也。

  動靜由來事一同。

  動止上下相應,而通其氣,故以重玄明之,兼心法而論也。至如龍吟雲起,虎嘯風生,皆以隨類相從,各得其所。故上玄下玄,應用等心法而兼濟助,事同一也。

  消息上玄令泯滅,

  專一漸求泯滅。老子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故消息亦皆如之。若修至神,與氣和真,全胎即自然心隨息盡,氣逐息生,塵境既消,繫係都盡。《胎息論》云:胎從元氣中結,氣從鼻中生溫。+在乎專用泯滅,故知日新。此之謂也。

  下玄從此亦同功

  老子云,前後之相隨者也。

陰丹

  陰丹多見賺時人,

  一荒得者全少,失者至多。

  都是傳來託誤文。

  得者少,託誤文者多見夭逝,不體本元,歡非真諦。且几心既發,如猛火投焰,事既熾然,卒何固濟?故道之玄妙,起自心法,既忽蕩動,氣亦奔騰,豈謂初機之道,返為害命!   未曉重玄篇內旨,   未曉重玄之旨,徒枉陰丹之功。   味於無味亦徒云。   既若無味,則何用行持?故云亦徒云也《黃庭經》云:長生至慎房中。急,何謂死作令神泣。蓋王屋真人、羅真人、狐剛子、元陽諸仙人,不可一一庫囉廟翩陰丹盾獨重玄< 用,道體交合,神凝之法。若初學強, 自行持,而至中夭,與道愈失。與道失,與道愈彰,生自何存也?故陰丹之法,本為絕塵之事,古聖人恐真者未遂了達,且居常道,故示之陰丹之妙。其理法天象地,昇陰降陽,所忌者以姪心難制,以女子交感而男子先脫其精,如此行之而疾病俱生,以運夭逝。其外晦朔弦望,風雨飢飽,喜怒勞佚,次而忌之。几女人有經後六日,合三陽數,與女人交合者,生男;三陰數與女交合者,生女。凡一月此六日,若是須二情齊降,方獲成就。自此陰陽算數,還知貧富貴賤,其理昭然矣。

玄關

  無關善閉豈能開,老子日: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玄關者,不獨稱乎心也,若明善閉之法,以通玄妙,始得玄關之稱。蓋善閉之道,即心地之法也。

  妙使靈童出得來。

  靈童者,得道之稱也。若契玄關之理,即達善閉之道。或出或處,得妙便法要,至乎輕安也。

  已絕六塵玄路啟,

  六塵者,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法識所染,是六塵。故云玄關善閉,以求泯滅其塵妄。若志之所至,即玄之又玄也。

  自玆生死不相該。

  無染塵識,安係去留?心法兩忘,取損同泯。棲真子云:百邪不能干其正,群動不能撓其清。故生死不該屬也。

玄珠

  玄珠安比世問珠?

  非身外有珠,方璧之類也,故日居易求玄珠。賦云:動為道樞,靜為心荷,玉光不耀,至真不渝也。

  悟者將知是命符。

  若悟珠之至理,乃明生之要會,而與命符也。

  不昧不明隨應化,

  老子云:不昧不明,玄之又玄。蓋顯玄珠之本體相應,其通而變者也。

  動為瑕玷即縈紆。

  心動即隨綠逐境,乃是玄珠之瑕玷。故云動為瑕玷即縈紆,即玄珠不能瑩徹也。

玄牝門

  通真玄牝是靈關,玄門者,神廬也。牝門者,大關也。此修行之大要也,故云靈關。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也。

  不悟修生事更難。

  若不悟玄牝門,行持修生之理,與精神為關鑰,即修生之事,無所可著也。

  浪緊溯流功用到,

  初行持者,乘舟到溯流,功用到則非常道。老子日:理大國若烹小鮮。寬猛之理,得其所也。

  柢玆灘後更無灘。

  若功用到,永離憂息,怛居安靜,故云更無灘也。

  玄門

  九洞三山名少人,

  九洞三山者,海中所有之島,乃仙人集居之所。絕學至人多隱其問,故舉以明得道之所由,顯玄門是修生之樞要。九洞三山,亦象人之三田九竅也。

  盡經此路學修真。

  玄門一路得盡同,若失之歸即動皆非。

  下連紫府通華蓋,

  華蓋者,肺也。紫府,腎官、氣海也。蓋玄門開合,皆通應也。

  得喪絕塵非絕塵。

  若得神廬之妙則永,故云絕塵。若喪淳朴之根,巡還六趣,即云非絕塵。

牝門

  諸竅開因牝竅開,

  牝門者,大關也。諸竅開拆,至於筋脈五藏,命關皆悉相應。脫漱氣液,至於衰老,而無覺知,以崇其道,求乎生也。

  精神自此去如催。

  牝門既開,則出損精氣。精氣若損,神漸昏蒙,而見危壞。

  固關樞要將為首,

  修生者因閉天關,次為其首也。

  迷者多因致禍災。

  若不明開合之理,但責著滋味之感,則萬禍入,寒暑侵,至於頂逝,皆由之也。

  絕利一源

  絕利一源事細微,絕陰路而啟陽門,初機道也。老子《胎息精微論》曰:玄之又玄,是我命門。又《陰符經》云: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匪運而有甩師之倍。蓋絕一源於是也。

  調和全白理神機。

  調和,調源也。全在神機運合者也。

  若教依舊還貪著,

  若念未盡,不能制止,蕩逸去來,即非道也。

  倏忽交爭見是非。

  若神氣亂行,妄生動作,則暴亂生乎是非,政錯誤之由也。

  染污隨綠聖莫窮,

  心者,性之用也。隨緣染境,起滅無常,是知聖莫窮也。

  都來心法共伊通。

  千方萬法,至於出死入生,未有不因心而修學,至於成備者也。

  是非得喪全由此,

  萬事是非,或拾或留,或迷或悟,皆由此也。

  返本歸源道愈同。

  返其本,歸其源,故道是群經之要會,與道合即同也。

  性為心所本同途,

  性不可見,由心明之。心不自彰,因性方起。既為心所起,故日同途。

  認取元陽制動樞。

  元陽者,元和之氣。能制躁動,故為樞也。此全明心法也。

  依附凝軀方建立,

  人依屋宇,始免風霜;性託形軀,方能建立也。

  自心卻返到虛無。

  心契妙軌,以法行持,云歸虛無之妙。故云自心卻返而歸元也。動即為心,乃之動而非動,其動則應見隨機,變通無滯。群品於始終之理,知他心起滅之端,妙不可量,功不可測。化無所化,稱莫以稱。在几即云妄想紛紜,在聖即日真元作用者也。其靜則為性,是知靜則非靜。泯滅變化之道,消亡應現之機,不涅不緇,無塵無垢。熙熙上聖之真風蕩蕩,極迷途之化本巍巍,事既實而言莫詮,道以崇而理難諭。前際後際有空,煥乎浩浩之元,宛乎融融之德,妙中之妙,玄之又玄。此蓋歸乎化源,而窮理盡性,變化莫測者也。


  法本無言理自如,不拘動靜,理自如如。

  猶知自是眾經樞。

  聖人所設萬論千經,說不可及法,乃無樞要也。

  人有穎悟玄玄趣,

  若得悟玄中深趣,即真道之諦理也。

  秘向心頭作妙符。

  法者,心源之妙符,起生死之大要,非輕取輕傲求,非躁撓所能知,非訛所能學,非念誦而至,非步歷而至。明昧雖殊,古今不異。《真言訣》云:去其死,先去其生。去留之理,體而用之。故高真教主,太上虛宗,或明於三心九心,或顯於一法萬法。至於皇人丹訣,青童玉書,理有實歸,本元是非,執滯調不訛,而經眾妙,直露希夷。其餘化體飛形,育嬰固命,乃至五行假借,動靜得常,三身互道,往不廢亦干枝葉。殊未屆其根株,蓋受道於深淺之師,致理有見聞之執。深宜濟度,勿憚參承。


養生詠玄集

  1. 1天:原作『而』,據文義改。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