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科活人全書

本作品由于校订不足而错误百出。您可以参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尝试改善它,再移除这个模板。
说明:繁体版:https://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searchu=麻科活人全书

简体版:https://www.zysj.com.cn/so.html#麻科活人全书

麻科活人全書
作者:謝玉瓊 
  • 卷之一 麻疹骨髓賦補訂 靜遠主人麻疹西江月刪訂 麻症條目法旨用藥要決刪訂 增訂治麻問答提要 麻疹形式要旨括 麻症治法大略括刪訂 密齊治法大略括刪訂 騐麻色吉凶 麻疹輕症 麻疹重症 麻疹不治症 宜用藥性 麻後宜用藥性
  • 卷之二 四方麻名第一 歲氣第二 預解宣毒第三 諸潮亦能發麻第四 初潮認証第五 初熱未明是否勿峻發表第六 避風寒第七 忌恣食生冷物驟用寒凉藥第八 忌食辛辣熱物誤用辛熱藥餌第九 忌食諸肉雜魚鹽醋五辛等物第十 忌兼用補洩第十一 升發清凉解毒當分先後第十二 會麻當分天時第十三 補中第十四 正麻奶麻風癮不同第十五 溫麻第十六 痘夾麻出第十七 盡痘解毒麻第十八 痘後出麻第十九 閉症第二十 道尾調和第二十一 熱有遠近而出第二十二 不熱第二十三 微熱第二十四 乍熱第二十五 壯熱第二十六 潮熱第二十七 渴熱第二十八 口渴恣飲致成水蓄第二十九 復熱第三十 始終潮熱不退第三十一 煩燥第三十二 出不快發不出第三十三 遇期不出第三十四 已出熱甚不減第三十五 已出紅腫大甚第三十六 不透表第三十七 盡透表第三十八 一齊湧出第三十九 麻色分治第四十 陰陽兩部多少第四十一 紅潤不起已出不紅第四十二 鮮紅色淡紅色第四十三 粒紅膚白麻如肌白第四十四
  •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0036&page=17
  • 卷之三
  • 卷之四
  • 附錄
  • 附証一則

用藥知時,治有成方。初熱欲出未出際,宜用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除升麻桔梗甘草。劑。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0036&page=29

已出紅腫太甚者,當施化毒清表湯(見十六條。除桔梗甘草)。證輕者用瀉白散(見五十條。除甘草)。合乎消毒飲(見二十二條除甘草)子。毒重者古方黃連解毒渴(見三十五條)大青湯(方見三十五條除甘草)與啜嘗。若有泄瀉。用導赤散(見二十六條。除甘草)以分利。如遇嘔吐。命竹茹湯(見五十九條除山楂肉)而相将。庸工浑使苦寒辛熱之品。名師不蹈誅伐無過之殃。遵此秘旨。無偏凉誤熱之咎。守而勿失。致起死回生之祥。特举一隅。約法三章。朱曰石斛甘治胃中虛熱。咸能益腎。用凉用散。全在已透表未透表。审證清楚。 麻疹既出。調理甚難。坐卧欲暖。飲食宜淡。風寒若受兮。為腫為熱。酸鹹不禁分。為咳為喘。異氣縱威。變證宜參。便多膿血兮。仓廪夾熱。咳多痰沫兮。華蓋傷寒。口烂唇裂。心脾之邪火未退。毛焦髮枯。营衛之津液将乾。苟不明乎是證。何以見其折肱。治此變證。各有奇方。身熱不除。生地骨皮湯(見三十條。除甘草)合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口瘡苦甚。秘本洗心散(見八十條除麻黃)对三黃丸(見四十八條)。消腫定喘兮。葶藶丸(見五十條。除丑牛)取效。化痰行氣兮。加味二陳湯(見六十條。除半夏甘草)為良。咳嗽氣急(除熱)清肺湯(見五十條。除赤芍甘草)。解除肺熱而有驗。喉痛唇烂敗毒散(除柴胡白芍甘草桔梗)。清胃利咽而消殃。氣血已虛。八珍湯(見九十九條)增减而可飲。水穀不纳。石斛清胃散(見五十九條。除赤芍甘草)以堪嘗。利血兮清熱導滯湯(見七十二條。除白芍楂肉厚樸甘草)。加桃仁而增紅花。咳血兮玄參解毒散(去甘草桔梗粉葛加桑皮貝母黃連)。加茅根而倍地黃。此治麻之大略。繼各條而再詳。大抵麻屬心火。必須解毒清凉。敗毒散治麻後口瘡唇烂咽喉疼痛射干天花粉連翹牛蒡子石膏生地黃黃芩黃柏玄參淡竹葉犀角(磨汁)金銀花丹皮薄荷柴胡白芍桔梗甘草燈心引。水煎服。玄參解毒散治衄血失血 玄參黃芩栀仁(炒)生地黃荊芥粉葛桔梗甘草水煎。加茅根汁、京墨水对服。

静遠主人麻疹西江月(删訂)

痧疹俗呼麻子。蓋因火熱熏蒸。遍身紅點朱砂形。發自心脾二經。最忌黑癍死證。極宜赤似朱纹。大抵治法喜凉清。不可辛甘犯禁。 麻子如何辨認。分明證似傷寒。此多咳嗽有紅癍。喷嚏眼中水現。或見腹中疼痛。或者吐瀉相兼。疹家吐瀉不須煎。正要毒除熱散。 麻與痘瘡異治。二家不可同方。痘宜溫解疹清凉。又要現形為上。若受風寒不出。其間凶險難當。急宜發散保平康。切忌神昏腹脹。 麻證因何咳嗽。只因肺與心通。肺金被火苦熬煎。以致咳嗽氣喘。治當清金降火。不宜誤用辛甘。譬如包子蒸籠然。只要氣鬆火暖。 凡遇麻子出現。詳看天令如何。假如葉暖又風和。荊防敗毒差可。若是時行疫癘。芩連消毒宜多。用心調理救沉。莫學觀天井坐。 且說荊防敗毒散。此為發散仙方。防風荊芥生地黃。酒炒黃芩黃連二样。赤苓乾葛燈草。連翘枳壳牛蒡子。玄參杏仁實為良。淡竹葉水煎停當。 又有芩連消毒飲。清金散火尤佳。黃芩黃連防風及栀仁黃柏。枳壳骨皮共把。石膏乾葛知母。連翹牛蒡子天花粉。引用淡竹葉要多加。只个方兒值价。 若是發散不出。令人真个憂疑。麻黃酒蜜炒如煤。栀仁黃柏黃芩黃連一例。更加大黃酒炒。連翹牛蒡子相隨。石膏蟬蛻紅花子。不效命離尘世。 如見出時紫黑。这般證候多凶。急求人粪路旁東。火存性取用。細研酒調吞服。須臾紫黑變紅。若还依舊黑朦朧。管取黃粱一梦。 麻子現形發熱。尋常只用化癍湯。石膏栀仁及玄參。枳壳連翹牛蒡子靈驗。若是毒多熱甚。 芩連消毒為先。大便秘結丑牛添。務使微溏數遍。 麻證頻多咽痛。火邪熏灼無他。連翹豆根要多加。射干牛蒡子煎罢。外用十宣妙散(見八十八條)。吹喉休要吁嗟。假如見效莫争差。芩連消毒飲堪夸。 咳嗽聲聲氣促。只消降火清金。黃芩栀子赤茯苓。葶藶石膏一定。知母貝母玄參地骨皮。栝蒌仁麥冬杏仁。連翹牛蒡子妙如神。淡竹葉将来作引(一書有黃連)。 麻證若兼瀉痢。預先用藥調醫。瀉時須用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宜。加上車前子滑石。如見痢兼赤白。加减黃芩湯(見七十二條)相隨。大都痢止便為奇。不效令人疑忌。 麻後須防四證。不治常致誤人。遍身餘熱欠清寧(證一)。咳嗽連聲牵引(證二)。牙齒疳生走馬(證三)。痢下赤白難禁(證四)。各求方法細論評。才是麻科醫聖。 問甚身間壯熱。只因餘毒留連。金華丸子是靈丹。栀仁黃芩黃連龍胆草。鬱金雄黃解毒。燈芯地骨皮湯吞。若还脾弱熱綿延。集聖丸胃芩渴任选。 集聖丸當歸川芎。蘆薈五靈脂夜明砂。砂仁青皮莪朮加。黃連酒炙虾蟆(即蛤蜊)。猪胆粟米粉糊丸。清晨米飲吞下。治疳肥兒功最大。这个丸兒堪夸。 平胃散五苓散相合。方兒名曰胃苓湯。苍朮茯苓肉桂與猪苓。陳皮厚樸澤瀉分明。白朮須宜生用。去肉桂甘草煎成。浮腫泄瀉食積停。人口效應如神。 咳嗽頻頻不止。為因不禁酸鹹。又加火毒肺家炎。尤恐胸高氣喘。体實却用葶藶丸。神虛清肺神丹。如斯調理保平安。莫向風波弄險。 葶藶丸除肺熱。杏仁葶藶防己。牵牛莱菔子相隨。紅枣肉捣成為劑。清肺神丹降氣。鹽水煮焙陳皮。黃芩黃連栀仁黃柏杏仁泥。蘇子稀糊丸易。 口齒生瘡臭烂。此名走馬牙疳。金華丸子內求安。外用除疳妙散。先取桶中尿白。火緞白色如鹽。五倍子銅綠蛻壳蠶(即蠶蛻紙)。再加硼砂冰片。 赤痢下成鲜血。黃連柏葉槐花。枳壳荊芥穗同加。痢止血除才罢。白痢茱萸滑石。樗根枳壳升麻。烏梅取肉作丸佳。赤白香連丸可下。 香連丸又名香橘。五錢木香陳皮。石蓮子取肉半數宜(等分用止一半)。一两黃連另製。外将茱萸五錢。同黃連炒而用之。炒後去茱萸勿同施。神曲糊丸吞饵。 痘後麻疹即現。治法從未讲究。專用清肺是妙手。發散與補俱謬。藥用黃芩桑白皮。貝母牛蒡子同俦。更宜倍入西河柳。特為後學指授。 麻後如變疟疾。清凉健脾為佳。麥冬薏苡仁粉乾葛。白茯苓陳皮鳖甲。柴胡白芍淡竹葉。知母貝母山楂。渴甚再把石膏加。不渴知母并罢。 更防四种死證。臨時休得殊差。毒多体熱瘦如麻(證一)。咳嗽面青聲哑(證二)。走馬(牙疳) 唇齒肉落(證三)。痢疾噤口吁嗟(證四)。这般即是死冤家。不可騎牛覓馬。 婦人出麻時候。天癸正當臨期。血走氣虛難支持。伏陷恐成在斯。藥忌辛酸升發。養陰湯(見三十二條)加减最宜。用心調理莫待遲。臨危法無可施。 婦人麻初發熱。經行非期何因。毒火內迫血離經。玄參地黃湯進。或将解毒湯四物湯。二方合用調停。服後天癸依然行。定變伏陷逆證。 玄參地黃湯神方。丹皮生地玄參。炒黑蒲黃栀仁添。水煎入口靈驗。四物湯除去川芎白芍。 解毒湯栀仁黃柏黃芩黃連。服後經止立便痊。不應中虛證交。 妊娠如逢出疹。熱蒸胎必墜傷。熱甚兒墜母安康。輕或两全無恙。初潮宜用參蘇飲。减去半夏木香。或已現麻須更方。安胎飲用停當。 初潮宜用參蘇飲。加减全凭神醫。枳壳前胡與蘇葉。除去甘草桔梗陳皮。葛根白茯苓同煎。 人參半夏木香須忌。加入連翹牛蒡子貝母宜。勿學庸工执泥。 出現宜用安胎飲。川芎白芍當歸身。蘇葉甘草條子芩。大腹皮烏豆水浸。陳皮薑湯泡去白。 薑汁炒連壳砂仁。人參白朮用時須當斟。糯米一撮為引。(白芍。出現時須當并除) 【附秘本妊娠出麻括】孕婦如逢出疹。須防熱甚胎傷。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黃是主方。蕲艾條子芩多放。砂仁連壳薑汁炒。安胎清熱最良。用心調理莫仓皇。務保子母無恙。 產後如遇出麻。用藥休使寒凉。四君子湯(見七十二條)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十全大補湯。 補養氣血為上。綿肉桂因人施用。全在良師审詳。若泥寒凉生氣傷。好似雪上加霜。 且說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加味成方。川芎當歸身生地黃。人參白苓白朮甘草相将。肉桂白芍俱用酒炒。黃蜜拌炙為良。水煎濃汁與之嘗。加减听凭酌量。

之一

麻證條目法旨用藥要訣(删訂)

初起已出及已收。證立條目治立方。不敢峻熱與用霸。隨時解毒萬無妨。 初潮證治初起潮熱者。用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除升麻、桔梗、甘草。加紫蘇葉、葱白。 已出潮熱者。用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加黃芩。或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去甘草。加黃芩、骨皮。寒熱似疟者。用防風敗毒散(見第五條)。除桔梗、甘草。加前胡、赤茯苓。已收潮熱者。用生地骨皮湯(見三十條)。去甘草。加黃連、枳壳。或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地骨皮、連翹、牛蒡子、當歸。 煩熱證治初潮煩熱。未出時煩躁者。用防風敗毒散(見第五條)。去桔梗、甘草。加麥冬、黃芩、葛根。已出煩躁者。用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骨皮、黃柏、連翹。已收煩躁者。用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骨皮、黃柏、牛蒡子、枳壳、木通。 譫語證治初潮譫語者。用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加桂附、滑石、辰砂末。已出後譫語者。用加味導赤散(見四十九條)。調辰砂、滑石末。或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調辰砂、滑石末。已收後譫語者。實屬凶兆。用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合加味導赤散(見四十九條)。調辰砂、滑石末。 咳嗽證治初潮咳嗽。乃屬美候。用宣咳發表湯(見第五條)。除升麻、桔梗、甘草。加桑白皮。如潮熱輕者。并除淡竹葉。已出咳嗽。亦屬美候。用聶氏清肺飲(見五十條)。除陳皮、柴胡、桔梗、甘草、貝母。加枳壳、連翹、牛蒡子。或除熱清肺湯(見五十條)。除甘草、赤芍。加枳壳、連翘、牛蒡子。或加味瀉白散(見五十一條)。除甘草、人參。加枳壳、連翹、牛蒡子。已收收後咳嗽者。用秘本門冬清肺湯(見五十條)。除甘草、桔梗、糯米。不作口渴者。并除石膏。 泄瀉證治初潮泄瀉。乃屬美候。用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除枳壳、薄荷葉、淡竹葉、升麻、桔梗、甘草。加赤茯苓、車前子。已出泄瀉者。用猪苓湯(見六十三條)。除甘草。有用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合三苓散(見三十七條)者。收後潮熱泄瀉者。用加味導赤散(見四十九條)。 嘔吐證治初潮嘔吐者。用竹茹湯(見五十九條)。除山楂。加荊芥、防風、前胡、葛根、連翹、牛蒡子、枇杷葉。已出嘔吐者。用竹茹湯(見五十九條)。除山楂。加連翹、牛蒡子。收後嘔吐者。用石斛清胃散(見五十九條)。除丹皮、赤芍、甘草。加竹茹、枇杷葉、柿蒂。 大便不通證治初潮大便閉者。用前胡枳壳散(見五十一條)。除大黃、甘草。加丑牛、連翹、牛蒡子、防風、葛根。已出大便閉者。用當歸潤腸湯(見六十八條通幽湯方尾)。除升麻、牛熟甘草、熟地黃。加連翹、牛蒡子。收後大便閉者。用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除甘草。 小便不通證治初潮小便閉者。用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防風、葛根、連翹、牛蒡子、木通、車前子、枳壳。已出小便閉者。用導赤散(見二十六條)。除甘草。收後小便閉者。用通關散(見七十條)。除人參、甘草、大黃。 大便出血證治初潮大便出血者。用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淡竹葉、升麻、甘草、桔梗。 加生地黃、丹皮。甚者更加犀角。有用犀角地黃湯(見五十八條)。除白芍。加荊芥、防風、牛蒡子、連翹、葛根者。已出大便出血者。用凉血地黃湯(見四十五條)。除甘草。加連翹、牛蒡子、犀角。 有用犀角解毒湯(見五十八條)。除赤芍。加玄參者。已收大便出血者。用犀角解毒湯(見五十八條)。除赤芍。加連翹、牛蒡子、炒蒲黃。有更加桃仁者。(蓋欲去其積血也。愚謂用生熟蒲黃以去瘀生新。更為妥當) 小便赤澀證治初潮小便赤者。用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除升麻、桔梗、甘草。加澤瀉。 已出小便赤者。用加味導赤散(見四十九條)。有用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木通者。 收後小便赤如泔浊者。用加味三苓散(見十一條)。 口鼻出血證治初潮口鼻出血者。用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除升麻、桔梗、甘草。加炒栀仁、茅根、生地黃。已退場門鼻出血者。用加减犀角地黃茅花湯(見五十八條)。除甘草。有用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童便、炒栀仁者。收後口鼻出血者。用犀角解毒湯(見五十八條)。除赤芍。加茅根、當歸尾、百草霜。 咽喉痛證治初熱咽痛老。用敗毒散(見骨髓賦內)。除柴胡、赤芍、桔梗、甘草。加射干、麥冬、山豆根、防風。已出咽痛者。用敗毒散(見骨髓賦內)。除柴胡、赤芍,桔梗、甘草。加射於、栀仁、山豆根。收後咽痛者。用敗毒散(見骨髓賦內)。除柴胡、赤芍、甘草、桔梗。加射干、栀仁、山豆根、黃連。 腹痛證治初潮腹痛者。用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除升麻、桔梗、甘草。已出腹痛者。用清熱透肌湯(見十六條)。除甘草。加枳壳。收後腹痛者。用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枳壳、山楂肉、玄參。 聲音喑哑證治凡聲音哑喑者。用清金降火湯(見五十三條)。除白芍、陳皮、甘草、桔梗。加石菖蒲。有用訶子肉、磨水服者。 夾丹證治夾丹者。用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連翹、牛蒡子、當歸尾、生地黃、丹皮、玄參。有用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去芒硝、甘草。加生地黃,當歸者。 夾癍證治夾癍者。用犀角紅花飲(見四十八條)。加黃連、紫草、大青。 夾痢證治初潮夾痢者。用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除赤芍藥、甘草、蟬蛻。加防風、枳實。 已出夾痢者。用清熱導滯湯(見七十二條)。除白芍、楂肉、厚樸、甘草。收後成痢者。用清熱導滯湯(見七十二條)。除白芍、甘草。又有前後俱用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枳壳、白芍。或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酒炒黃連、黃芩、木通、白芍者。在初潮不宜用大凉之劑。收後。三苓散分利。似乎無濟。且白芍始終俱宜酌用。此法不大妥當。(初潮何以不宜用大凉之劑。因初潮之時。毒正向外。一經大凉之劑。遏抑毒勢。麻不得出。致丧生命者。比比也。此句可作金針之度。) 牙疳證治凡遇牙疳證。用加味清胃散(見六十二條)。 麻疯瘡證治用解毒湯(見一百另七條)。有用大連翹飲(見十八條)。加金銀花者。

增訂治麻問答捷要

一問曰。麻之初出。何以知其發於肺胃二經。答曰。肺主一身之皮毛。胃乃主纳五穀。若皮膚堅濃。腠理閉密。而麻難現。毛孔開豁。毒從裏出。而麻易透。胃火壅滯。故不能食。火邪清消。而口能餐。是以知也。所以治麻之法。初時專以發散解表清胃火為主。宜用加减參蘇飲。去桔梗、甘草。加連翹、牛蒡子、荊芥、防風、石膏治之。又問曰。假如用加减參蘇飲。發散不出。何以治之。答曰。以麻黃散發之。或以三仙散發之即出。 加减參蘇飲 紫蘇葉前胡粉葛茯苓枳壳桔梗甘草生薑葱白引。水煎服。 麻黃散 麻黃(蜜同酒炒黑)枳壳赤茯苓木通蘇葉前胡葛根連翹牛蒡子蟬蛻紅花葱白引。水煎熱服。 三仙散 紅花牛蒡子(炒)穿山甲(炒成珠)水煎熱服。 二問曰。麻證忌用人參、半夏、升麻。而痘證又用升麻代犀角以補其氣。何以辨。答曰。麻乃肺胃蘊積熱毒而發。不宜內實。又不宜溫補。而最喜清凉。夫麻出於六腑。所以先動陽氣。陰血多虧。陽者氣也。故不浆。升麻能升動陽氣上冲。是以麻證最忌。痘出於五臟。宜內實。最喜溫補而助膿。其以升麻代犀角者。乃生犀地黃湯(見八十二條)中。用升麻以引生地黃。而入足陽明胃經耳。 朱曰麻出六腑。最喜清凉。痘出五臟。最喜溫補。此條發明用升麻代犀角之法。 三問曰。麻疹初出。咳嗽。何以治之。答曰。麻初出咳嗽。宜用加减瀉白散。去人參、甘草、糯米。合三味消毒散。去甘草。或用白虎湯。除去甘草、粳米。合三味消毒散。去甘草。或以三拗湯治之。如或不效。用加味五仙散。去桔梗、芽茶、加牛蒡子、麥冬主之。 朱曰此條發明初出咳嗽治法。 加减瀉白散治肺炎喘嗽。 桑白皮(蜜炒)地骨皮炒甘草人參白茯苓肥知母枯黃芩粳米一撮引。 三味消毒散 牛蒡子(炒二两)荊芥(二錢五分)每用三錢。水煎服。(按原刻遗甘草一味) 白虎湯清肺金,瀉胃火。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一撮引。 三拗湯治風寒傷肺而咳。誤行敛肺而壅。咳嗽喘急。 麻黃(不去節三錢)杏仁(連皮尖用二十粒)生甘草(一錢)水煎服。 加味五仙散治咳嗽不止。 知母貝母(各二錢)款冬花(四錢)桑白皮(七)桔梗(七錢)芽茶(五錢)為末。每用一錢。杏仁煎湯下。 四問曰。麻證發熱。五六日。欲出不出。或作驚候。吐瀉交攻。何以治之。答曰。發熱而麻欲出不出。乃淫火之毒。內相攻搏。以致胃家受火邪之毒而作吐瀉。急宜分利。而兼清胃瀉火。以加味導赤散主之。兼驚者。加辰砂滑石粉、調服。萬無一失。或以麻黃散、去升麻。濟生散等劑治之。 朱曰此條發明欲作驚候。吐瀉交攻治法。 加味導赤散治心胃。利小便。止驚泄。 薄荷葉(四錢)生地黃(酒洗)木通玄參車前子連翹淡竹葉(各七錢)黃連(三錢) 燈心、石膏引。 麻黃散 麻黃(去根節水煮打去綠汁,盡用酒蜜拌炒如煤用)升麻(酒炒)人中黃(瓦盛火)牛蒡子(炒)蟬蛻(去頭足)水煎服。 濟生散治麻欲出不出。而生杂證。入口即效。 紫草茸梅蕊鳳尾草鬱金(各一錢)牛黃(一分)穿山甲(五分)蟬蛻(去頭足一錢)為末。麥冬煎湯下一錢。 五問曰。麻出一日而又收。腹中作脹喘急者。何也。答曰。出而又收。乃為風寒所触。腹中作脹。乃是麻毒內攻。喘急者。乃是麻毒攻胃。急宜早治。若遲。則傳三經而難治矣。當以葛根疏邪湯。加栝蒌仁、石膏、枳實、主之。或以回生清毒散治之。使麻毒內解。則無後患矣。 朱曰此條發明麻出又收。腹脹喘急治法。 葛根疏邪湯 葛根防風荊芥蘇葉牛蒡子連翹地骨皮前胡赤茯苓枳壳木通水煎服。 回生消毒散治麻出而又收。腹脹喘急。 牛蒡子蟾酥(二錢)地龍(即蚯蚓晒乾去土各二錢)僵蠶貝母防風荊芥(各一錢)為末。以淡竹葉煎湯下末一錢。 六問曰。麻證服發散解毒之劑。麻不出而發癍。何以治之。答曰。麻證服發散解毒藥。麻不出而發癍。乃心經君火盛而毒內攻也。當用通利之劑。名為釜底抽薪。使內熱一解。則麻易出。縱不出亦不為害。以化癍解毒湯去升麻主之。或以清寧散加减治之亦可。 朱曰此條發明麻變癍證治法。 化癍解毒湯 玄參知母石膏牛蒡子連翹升麻人中黃(火另研用)大黃(酒蒸)淡竹葉水煎。調人中黃服。 清寧散主瀉心肝。(即瀉青丸。以蜜合丸。淡竹葉煎湯下。治同。) 大黃(酒蒸一两)羌活栀仁(炒黑)川芎龍胆草防風當歸(酒洗各五錢)為末。蜜水調下。 七問曰。麻後作吐瀉。不食發熱。多有難救者。何也。答曰。麻收後吐瀉不食。乃脾胃二經之證。脾虛則瀉。胃虛則吐。治法當以理脾安胃為主。不可遂用人參、白朮。只宜用六仙散治之。若熱不退。則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調六仙散治之。倘用人參、白朮。則助虛氣作喘而死。 朱曰此條發明麻後吐瀉不食發熱治法。 六仙散治麻後、吐瀉、不食、發熱。 蚂蚁花(灰二錢)薏苡仁(二錢)藕節(一两)蓮肉(二錢)𤓰石斛陳早米(炒各五錢)為末。米湯送下三錢。 八問曰。麻後鼻乾黑燥。昏沉不睡。又有喘急咳嗽。多有用白虎湯而死者。何也。答曰。麻後鼻乾黑燥。乃火邪刑金。作喘急。乃胃氣虛也。初出而見此候。乃肺胃火邪盛。用白虎湯(見二十六條)以清肺經之金而瀉胃火。實為得宜。麻證日久胃虛。收後而見此證。用白虎湯。則更有傷胃氣。不死何為。只宜以消毒清肺飲。去桔梗、甘草。加栝蒌仁、葶藶主之。可保無虞。倘服消毒清肺飲而不應。可用復元散除罌粟壳、桔梗。加栝蒌仁、葶藶。一二服則安。或用補肺阿胶散、更妙。 朱曰此條發明麻證鼻乾黑燥喘急咳嗽等證。在收後不宜用白虎湯。另出治法。 消毒清肺飲治麻後喘嗽。鼻如煙煤。 防風荊芥牛蒡子連翹桑皮知母貝母陳皮赤茯苓百合桔梗甘草水煎服。 復元散治麻後喘急。鼻孔乾黑如煤。 貝母百合阿胶(炒)枇杷葉(蜜炙去毛)桔梗罌粟壳(炒各一錢)為末。用桑白皮煎湯下一錢。 補肺阿胶散(治法加减詳五十一條) 阿胶(蛤粉炒)馬兜鈴牛蒡子(炒香)糯米炙甘草(各一两)杏仁(去皮尖七粒)水煎服。 九問曰。麻後牙疳。多致不治者何也。答曰。麻後牙疳。乃失血證。是熱留足陽明胃經。餘毒上攻所致。而有五不治之候。須要看證明白。自外延入內者不治。無膿血者不治。通齦白色者不治。牙齒落者不治。口臭者不治。除此五證。內服犀角消毒飲。或加味清胃散。外用藥方搽之。毒消自愈。 朱曰此條發明麻後牙疳。有不治及可治法。 犀角消毒飲 牛蒡子(炒研一錢五分)荊芥黃芩防風犀角甘草(各一錢)水煎。日二服。 加味清胃散治口舌生瘡。牙齦腐烂。 生地黃升麻連翹丹皮當歸黃連犀角生甘草水煎服。 搽牙藥方治麻後走馬牙疳。 人中白()雞肫皮(各一錢)乳香(熨)没藥(熨)兒茶朱砂(各五分)血竭五倍子(各三分)赤石脂()海螵蛸明礬(各七分)麝香冰片(各二分)為末。用粟壳煎湯洗淨。搽之。要速效。須加牛黃(二分)珍珠末(二分)和匀搽之。 又搽牙藥方 紅褐子(燒灰)人中白(各二分)白梅(燒灰五分)麝香(二分)冰片(一分)五穀蟲(炒一錢)為末。先以韭菜煎湯洗患處。搽之。 十問曰。麻證又有發癍紅。而麻反不紅者。何也。答曰。麻出於胃。癍亦發於胃。癍是火大盛。 而麻縱不紅。亦無大害。只宜以清熱消毒治之。用犀角消毒飲(見九問)可也。或以犀角一味磨汁與服亦可。若發紫癍。則為胃烂。不治。 朱曰此條發明麻證發紅癍。而麻反不紅之由與治法。 十一問曰。麻初出。四肢浮腫。何以治之。答曰。四肢浮腫。乃是濕熱流於四肢也。以五皮飲加葶藶治之。如不應。用木通散與之。一二服即愈。 朱曰此條發明麻初出四肢浮腫治法。 五皮飲 大腹皮茯苓皮陳皮五加皮薑皮水煎服。 木通散 地龍(晒乾燒灰一錢)通草(焙焦)木通(焙乾各五錢)為末。用米湯調下一錢。

麻疹形式要旨證治秘訣

麻初呵欠喷嚏嗽。密密無縫痱蚤形。下出上收煩躁渴。毒從臟腑發皮生。麻疹之證而必紅。咳嗽喷嚏鼻流膿。两泪汪汪如哭状。莫作傷寒一样攻。

麻疹證治大略括

麻疹若不出。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先。咳嗽宜清肺〔湯(見五十條)〕。熱多用化癍 〔湯(静遠主人方見五十七條)〕。

之一

密斋治法大略括

麻疹未出用荊防(敗毒散)。前胡葛根炒牛蒡。赤苓枳壳同連翹。薄荷石膏多用良。 麻疹出甚用(黃)芩(黃)連。知母石膏加玄參。麥冬生地(黃)牛蒡子。竹葉骨皮名化癍。(湯) 麻後咳嗽仍不退。清肺散子同竹瀝。(黃)芩(貝)母栝蒌(仁)牛蒡子。麥冬防風桑(白皮)地骨。 潮熱玄參麥門冬。木通知(母)貝(母)桑白皮入。生地(黃)黃芩與(地)骨皮。解熱寧心清肺葉。 泄瀉三苓〔散(見三十七條)〕或導赤〔散(見二十六條)〕。更将六一散(見六十七條)子对。若變痢證問香蔻(又名香連丸。見六十三條)。走馬牙疳清胃〔散(見七十九條)〕最。

驗麻色吉凶

麻疹色紅者吉。麻疹色赤者重。麻疹色黃者危。麻疹色黑者死。

麻疹輕證

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出者輕。身有微汗。滋滋潤潤。氣不甚粗。身不焦熱。麻出必輕。淡紅滋潤。頭面匀静而多者輕。透發三日。而漸收者輕。麻已出明白後。而身上皮膚。或青色或紅紫色者。俱無妨。上身熱。下体凉。此乃隔熱下凉。不妨。



麻疹重證

鼻出血者毒重。口出血者毒尤重。二便出血者毒更重。且危。初起時手足心如火熱者重。初起脚冷如冰者重。氣喘鼻乾。且又鼻掀。而作嘔吐驚搐。狂燥無汗者。最重。頭面不出者重。紅紫黯燥者重。咽喉痛不食者重。胃風收早者重。移熱大腸變痢者重。夾癍、夾癮、夾丹者重。舌出血者重。


麻疹不治證

黑黯乾枯。一出即收者不治。氣喘。心前吸者不治。身上一遍紅與肌膚平者。必當發表。如發表後仍復如故。不治。鼻扇口張。两目無神者。不治。鼻青粪黑者不治。當面牙齒黑者不治。走馬牙疳者不治。舌长過寸者不治。胃烂者不治。麻後泄瀉不止者不治。


麻疹死證括

已收渾身熱不凉。昏沉恍惚語無章。飲食不進舌胎白。失智循衣與摸床。元氣精神混懶散。 一魂尚尔未飘揚。逢斯強藥求全毁。任是高明莫主張。


應用藥性

【防風】入小腸、大腸、胆、心胞絡、膀胱。治風去濕之仙藥。乃卒伍卑賤之职。隨所引而至。 其性上行。故治上盛風邪。瀉肺實喘滿。周身痹痛。四肢挛急。目盲無光。風眼冷泪。一身盡痛。脊痛項強。不能回顧。腰似折。項似拔。瘡在胸膈以上。俱宜用。為其散結去上風熱也。(肺虛。有汗喘乏。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盗汗。陽虛自汗。瀉後脾虛發搐。產後血虛發痉。忌用。) 【荊芥】入肝、肺氣分。祛經絡中之風熱。能清頭目。去瘀血。破積氣。消瘡毒。(表虛自汗。陰虛面赤者。忌用。) 【薄荷】入肝、肺消風散熱。治咳逆失音。頭痛頭風。眼目口齒諸病。利咽喉。去舌胎。除小兒驚熱、瘰瘡疥之要藥。又能開鬱散氣。 【蘇葉】入氣血两分。解表利咽。開胃通腸。下氣除寒。升中有降。(久服泄人真氣。脾胃虛寒人過服、多致滑泄。) 【前胡】入肺、脾、胃、大腸、胆、三焦。其功长於下氣。氣下則火降。痰亦降矣。故能治痰熱喘嗽痞膈諸疾。為痰氣之要藥。其性治氣實風痰。(凡陰虛火動之痰。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禁用。) 【葛根】入大腸、胃。能鼓胃中清陽之氣。主消渴。身熱、嘔吐。使胃氣敷布。能启陽氣。解諸毒。使胃氣升發。邪毒自散而不留。乃大腸胃經之專藥。治頭額痛。眉棱骨痛。天行熱嘔逆。發散解肌。開胃止渴。宣發痘疹。「葛花」能解酒毒。 【葱白】入肺、胃。專主發散。以通上下陽氣。能出汗。 【胡荽】通身痹、达四肢。能避一切不正之氣。痘疹不出者。捣衣被發之。春夏陽氣發升之時。用之反助熱毒。恐變黑色。不可不慎。 【連翹】大腸、心胞絡氣分藥。瀉心經客熱。破血結。散氣聚。消腫毒。利小便。瀉心火。故諸痛瘡痒皆治。又能清胆經鬱熱。 【牛蒡子】(又名大力子。又名惡實。)肺經藥、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濕疡之毒。為痘疹之仙藥。又能去皮膚風熱癍毒。 【犀角】入胃。凉血、散血、清血。解痘毒癍疹毒。治驚狂。解蛊毒。又治吐血、衄血、使血、尿血、痘麻血熱毒甚者。尤為必需。 【綠豆】解丹毒煩熱。治風疹及藥石發動。并解熱氣。治奔。 【山豆根】治咽喉諸疾及喉痹。解痘疹熱毒。止痛。消瘡腫毒。治發熱咳嗽。善治人馬急黃。殺小蟲。腹脹喘滿。卒患熱厥心痛俱宜。(脾胃虛寒作瀉者。忌用。) 【人中黃】解天行狂熱。溫毒發癍。一切諸毒惡瘡。 【人中白】治口瘡舌諸瘡、最效。為降火之妙味。 【蚯蚓】(又名地龍。白頸者良。解熱毒。入鹽化為水。通經絡。炙乾用。)專殺蛇蛊、三蟲、伏尸諸毒。解濕熱。利小便。通經絡。治痘瘡。脾胃虛熱。娇紅五六日。漸變乾黑伏陷者。又治溫病大熱狂妄。天行大熱。小便暴閉不通。 【西河柳】入胃、大腸。其功專發麻疹。兼解酒毒。去風。以之煎水。洗風疹身痒、最效。 【雄黃】入胃。破陰邪。殺百蟲。避百邪。治寒熱鼠、惡瘡疽痔死肌。 【蟬蛻】治皮膚瘡疡風熱。破傷風。痘疹發痒。痘後目翳。小兒夜啼驚痫。 【川黃連】入心肝、瀉實火。治目痛傷泪出。明目。治腹痛下痢。止消渴。鎮驚濃腸。治口瘡 【枯黃芩】入肺。瀉肺火。清肌表之熱。〔條芩〕瀉肝胆大腸火。除胃中熱。〔子芩〕治血熱妄行。 【黃柏】入腎經血分。治肺、脾、大腸、胃、心、胞絡、肝經、濕熱之專藥。又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無力。 【栀仁】除心肺客熱。兼治五內邪熱。胃中熱氣。炒黑用。專瀉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最清胃脘之血。屈曲下行。能降火從小便泄去。 【石膏】入肺、胃。治熱病、喝病。口乾舌焦。大渴引飲。自汗頭痛。溺澀便閉。齒浮面腫。腹中堅痛諸熱證。 【大青】即蓼兰。入肝。性禀至陰。其味苦寒。專於清解濕熱諸邪。陽毒發癍。咽痛必用之藥。天行熱狂。疔腫風疹并治。俱用其葉。蓋葉瀉肝胆之實火。正以祛心胃之邪熱。所以小兒疳熱丹毒必用之。茎之性味。亦治溫熱。毒盛發癍等候。 【青黛】(乃蓝淀浮沫。攪沉掠出。陰乾用。)瀉肝胆。散鬱火。治瘟毒發癍。及產後熱痢下重。天行寒熱頭痛。與蓝性同。而止血拔毒之功。殺蟲之力。似勝於蓝。又治噎膈之疾。和尿白HT、冰片。吹口瘡最效。 【玄參】入腎。主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亢而僭逆。咽喉腫痛之專藥。能清上焦氤氲之乞。無根之火。又治目赤腫痛。(脾虛泄瀉者忌用。) 【淡竹葉】性專淡渗下降。故能去煩熱。清心。利小便。根能墜胎催生。 【大黃】脾、胃、大腸、三焦、血分藥。凡病在五經血分者宜之。能行瘀血。導血閉。通積滯。破瘕。瀉痞滿。潤燥結。敷腫毒。瀉腸胃燥熱。 【丑牛】專一行水下氣之藥。白者利肺。治上焦痰飲。除壅滯氣逆。通大腸風秘。除氣分濕熱。黑者瀉堅。兼瀉脾胃之濕。消腫。治脚氣。利大小便閉。(凡病在血分。病患稍弱而痞滿者。不可用。) 【枳實】入脾、肝血分。消食瀉痰。滑竅破氣。治宿食不消。心下痞闷。 【枳壳】泄肺走大腸。破氣化痰。除寒熱結。 【芒硝】(即樸硝。出齊衛者上生锋芒。謂之芒硝)。治五臟積熱。胃脹閉。涤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治小兒走遊風。以硝倾湯中。取布蘸濕拭之。(熱結不至堅者。不可輕用。) 【火麻仁】入大腸、脾經。其性滋潤。初服能令作瀉。久服能令人肥健。有補中益氣之功。臟腑結燥者宜之。又治胃熱便難。止消渴。通乳汁。催生難產。及老人血虛便閉。婦人產後便閉。最宜。 【猪苓】入膀胱腎經血分。性善疏利經府。能利水而瀉脾胃水蓄之證。又治疟蟲。 【澤瀉】入膀胱。治身熱汗出。利膀胱濕熱。逐心痰氣。治水蓄煩渴。其功长於行水。素多濕熱之人甚宜。然亦不可過用。多服病患眼。 【赤茯苓】入心。但主導利而已。能瀉心經水蓄之證。 【川木通】入心、心胞絡、小腸、膀胱。脾胃不和。水道不利。致鬱為寒熱。為腫脹。為淋秘。為痹瘅。俱宜用此淡渗之。分利陰陽。則水行火降。脾胃和而心腎平矣。其性除脾胃寒熱。利九竅血脉關節。上通心。清肺。达九竅。下瀉濕祛熱。能瀉心經水蓄之證。 【京花通】入肺、胃。入肺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入胃。通氣上达而下乳汁。治五淋癃閉。(妊娠忌用。) 【車前子】入膀胱、腎經。利小便而不走氣。治氣癃。止痛。通腎氣以利小便。則濕去而癃閉除。清熱利竅。專通利行水道。疏通膀胱熱。不致扰動真火。能瀉腎與膀胱水蓄之證。 【滑石】上能散表。下能利小便。為荡熱散濕。通利六腑九竅之專品。清肺胃之氣。下达膀胱。荡胃中積聚寒熱。 【燈心草】瀉肺利水。治急喉痹。燒灰吹喉。燒灰涂乳上與兒食。止小兒夜啼。 【瞿麥】利小便。主關格諸癃結。出竹木刺。决痈腫。明目去翳。破胎墜子。下閉血。 【萹蓄】利水散濕熱。治黃瘅霍亂。療小兒病。女子陰蝕。及浸淫瘡疥疽痔。殺三蟲。 【山茵陳】入膀胱。又名角蒿。生子如鈴。味辛苦。有小毒。專於殺蟲。治口齒瘡絕妙。有逐濕化熱之功。 【綿茵陳】入膀胱。葉細如青蒿。專於利水。為濕熱黃瘅要藥。治風濕寒熱。熱結黃瘅。濕伏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所主之病。 【白茯苓】入脾、胃、心、肺、腎、膀胱。開胃化痰。利水定悸。止嘔逆泄瀉。除濕氣。散虛熱。 治胸胁氣逆。上通心氣。治憂恙驚悸。心下結痛。導熱滋乾。流通津液。治煩滿寒熱。口苦舌乾。利小便。 【杏仁】入肺。散邪除氣。定喘瀉滯。散結潤燥。除肺中風熱咳嗽。不去油用。亦能潤滑大腸。 【貝母】肺經氣分藥。(反烏頭。一名虻。)兼入心經。善解心胸鬱結之氣。肺受心胞火乘。 因而生痰。或為邪熱所干。喘嗽煩闷。非此莫治。實為肺家燥痰、開鬱、散結、化痰、解毒之專品。 【乾柿白霜】專清肺胃之熱。在元氣未漓。可勝寒潤者則宜。若虛劳煩嗽喘乏者。用則鬱閉虛陽。病根日固。與埋薪灰烬中無異。 【柿蒂】味澀無毒。取其澀以敛內蘊之熱。故專治呃逆。麻雖忌澀。而柿蒂之澀。非若五味之酸收閉澀比也。故疹家呃逆。及心中作逆者。公然用之而不忌。 【枇杷葉】入肺、胃。治夏月傷暑氣逆最良。能和胃下氣。蓋氣下則火降痰消。胃和則嘔定哕止。故為治心逆、嘔哕、及痨嗽之上品。(胃熱嘔吐、風寒咳嗽者、忌用。) 【桑根白皮】瀉肺氣之有餘。止嗽而能利水。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又治唾血熱渴。水腫、腹滿、顱脹。利水道。去寸白蟲。可以縫金瘡。縫後用熱雞血涂之。(肺虛無火。因風寒而嗽者服之。風邪反閉固不散。而成久嗽。) 【馬兜鈴】入肺。散氣。肺熱痰喘。聲音不清者宜之。能清熱降氣。麻疹內陷、喘滿、聲喑哑者。宜多用之。(肺冷金寒。喘嗽失音者。忌用。) 【款冬花】(蜜水拌炒)。性溫、而不燥血。為溫肺治嗽之要藥。潤肺消痰。止嗽定喘。喉痹、喉喑、肺痿、肺痈咸宜。治麻亦宜慎用。但非若桔梗為害之大耳。 【金沸草】(即旋復花)肺經大腸要藥。能開結下氣。行水消痰。治驚悸。祛痞堅。除寒熱。散風濕。開胃氣。止嘔吐。故肺中伏飲寒嗽者宜之。(但性專溫散。陰虛劳嗽。風熱燥咳。不可誤用。用之嗽愈甚。) 【栝蒌仁】(去壳打去油)潤燥。為治嗽、消痰、止渴之要藥。能洗涤胸膈垢腻鬱熱。并治喉痹。痛引心腎。咳嗽喘息。及結胸滿痛。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麻疹氣喘鼻扇者必用。(脾胃虛。嘔吐自利者。忌用) 【天花粉】降上膈痰熱。潤心中煩渴。除時病狂熱。祛酒瘅濕黃。治痈疡。解毒排膿。清胃祛熱生津。(凡痰飲色白清稀者忌用。) 【甜葶藶】(隔紙炒香研。宜用绢滤過服。)入大腸、膀胱。專泄肺中之氣。主瘕積聚。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亦能滑大便。為能引领肺氣下走大腸也。又治肺痈喘逆。痰氣積聚。通身水氣。肺中之水氣滿者。非此不能除。故能瀉肺經水蓄之證。又能消麻疹頭面手足遍身浮腫。(脾胃虛者忌用。) 【北芥子】入肺。散表利氣。豁痰散腫。消脹辟惡。痰在胁下及皮裏膜外者。非此不达。(泄瀉傷精。肺經有熱。虛火亢炎者。忌用。) 【家蘇子】諸香皆燥。惟此独潤。虛劳咳嗽。必用之藥。性能下氣。胸膈不利者宜之。與橘紅均為除喘、定嗽、消痰、順氣之品。(但性主疏泄。氣虛久嗽。陰虛喘逆。脾虛便滑者。皆忌用。) 【莱菔子】(即萝卜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长於利氣。生者升。炒熟者降。升則吐風痰。降則定痰嗽。 【竹瀝】善透經絡。治筋脉拘挛。痰在皮裏膜外筋絡四肢者。非此不能化之。(胃虛腸滑。及氣粗便閉者誤用。每致呃逆不食。脱泄不止而死。) 【紫苑茸】肺經血分之藥。止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能疏利肺經血氣。去蛊毒痿癖。能散結降氣。專通肺氣。使熱從尿出而去。療咳唾膿血。消痰止渴。又治下痢肺痈。善調五劳体虛。 止咳定咳。療驚悸吐衄諸血。(陰虛肺熱乾咳者忌用。) 【麥冬】入心、肺、胃、腎。定心熱驚煩。療肺痿吐膿。專泄而不專收。能清燥而滋水源。(寒多人忌服。) 【肥知母】入胆、胃、脾、肺。能瀉有餘相火。理消渴煩蒸。下潤腎燥而滋陰。上清肺熱而除煩。(表證未除。瀉痢有燥渴。脾胃虛人。忌用。) 【天冬】肺經氣分藥。兼通腎氣。治咳逆喘促。肺痿、肺痈。吐衄、乾咳、痰結。能滋肺。肺燥者宜之。能保肺不受火扰。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腎氣。 【藕汁】性專散血、止血。除痛。 【梨汁】消痰降火。止心煩。 【地骨皮】三焦氣分藥。下焦肝腎虛熱。骨蒸自汗者宜之。有益精氣退邪火之妙。 【家生地黃】入心、腎、心胞絡、肝經。兼行脾與小腸。為散血之專藥。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療折跌傷筋。久服身輕不老。又治心熱。五心熱。益腎水。凉心血。 脉洪實者更宜。戴元礼曰。陰微陽盛。相火炽強。来乘陰位。日漸熬煎。陰虛火旺之證。總宜用家园生地黃。以滋陰退陽。故麻宜始終用之。 【乾生地黃】入脾、腎。凉血滋陰。潤皮膚。虛而有熱者宜。故麻不宜用之。 【紫草】入心胞絡及肝經血分。專於凉血活血。利大小腸血。痘疹未出。熱毒甚。大便閉澀。 而毒不得發越者。及已出。紫黑便閉者。俱宜。(痘疹色紅或白、二便利者。忌用。) 【紫草茸】(麻證不用)乃麒麟竭树上蚁壤聚其脂液而成。與蜂蜜無異。出真蜡國者為上。波斯國者次之。古方以治五臟邪氣。金瘡崩漏。破積血。生肌止痛。今人專用之治痘瘡。為其有活血起脹之功。無鹹寒作瀉之患。其功倍於紫草。故以紫草茸呼之。實非紫草同類也。其性甘鹹平。有小毒。(近時人多不知此品。故附入於此。) 【紅花】(又名紅蓝花)能行男子血脉。通婦人經水。活血。解痘麻毒。散赤腫。治產後血晕。及胎死腹中。少則養血。多則行血。過用使人血不止。且性兼上行。不可不知。亦主蛊毒下血。 【白茅根】降除伏熱。利小便。止渴。治吐衄便尿諸血。 【淨白茅花】入肺。性上升。散熱止衄。 【鲜射干】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除腹中邪熱。食飲大熱等候。 【竹茹】專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要藥。咳逆唾血。產後虛煩。無不宜之。 性雖寒而滑。能利竅。可無鬱遏客邪之虑。 【漢防己】去身半以下濕熱。善走下行。长於除濕。主下焦血分之病。除邪。利大小便。去風寒溫疟熱氣諸病。療水腫、膀胱熱。通腠理。利九竅。大抵二便不利、下焦濕熱者。可用。(凡上焦濕熱忌用。)其苗名木防己。 【當歸】入心、脾、肝。凡血受病。及諸病夜甚者。必須用之。專破惡血。養心血。潤腸胃。荣筋。澤皮膚。理痈疽。排膿止痛。和营血。散內寒。身能養血。尾能行血。乃血中氣藥。故咳逆上氣。 陰虛、陽無所附者。用之補陰。則血和氣降矣。 【牡丹皮】入心、腎、心胞絡、肝經。治血中伏火。故相火勝腎。無汗骨蒸。為專藥。其味辛氣窜。能開發陷伏之邪外散。故主治寒熱中風、螈、驚痫等證。症堅瘀血。留舍腸胃五臟。及陰虛吐血、衄血、必用之藥。有行瘀血、生好血、破積生新、引血歸經之功。(能走泄精液。汗多自汗者。忌用。然性專散血。痛瘡初起用之、恐致根脚散阔、及婦人血崩。與經行過期不淨屬虛寒者。 俱禁用。) 【銀杏】(又名白果)能定喘。生嚼止白浊降痰。消毒殺蟲。涂鼻面手足。去。生捣能浣油腻。同汞捣浆衣被。殺蟲虱。去痰垢之功。可例推矣。熟則壅遏閉氣。冬食。令人顱脹昏闷。凡食此過多。脹闷欲死者。急以鵝翎蘸香油於喉中攪之。得吐則生。或以粪清灌之亦可。 【元胡索】入脾、胃。能活血止痛。治小便尿血。炮炙論曰。心痛欲死。急覓元胡。以其能散胃脘氣血滯痛也。善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性走而不守。惟有瘀滯者宜之。麻證腰疼。在未收之前生用。已收之後醋炒用。 【金𤓰石斛】入脾、胃。甘可悦脾。故濃腸胃而治傷中。鹹能益腎。故益精氣而補虛羸。為治胃中虛熱之專藥。又能堅筋骨、強腰膝。骨痿脾弱。囊濕精少。小便餘瀝者宜之。麻後不食。多用與服。即能食。 【蒲黃】入心胞絡、肝經。治血止痛。生則行血。炒則止血。生炒并用。則能逐瘀生新。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凡婦人麻證。正產墜胎。天癸正臨及妄行等候。必需之藥。 【牡蛎】治傷寒亡陽汗脱。 【敗蒲扇】【敗蒲席】汗積日久。鹹寒相濟。故用以燒灰。扑身止汗。其用蒲扇者。乃取扇動招風止汗之义耳。非謂蒲能禁汗也。 【紫芫花】(陳者良。水浸一宿。晒乾。醋炒以去其毒。反甘草)。消痰飲水腫。治咳逆、咽痛、疝瘕、痈毒。逐水瀉濕。能直达水飲窠囊隱僻處。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元氣。又能瀉肝經水蓄之證。勿因其為放水之品。於麻疹水蓄之候。置而不用。 【百部根】(肥白者良。抽去心用。不去心用則生煩闷。但其氣溫)。為殺蟲要藥。故肺熱痨瘵喘嗽有寸白蟲者宜之。蛲蟲痢及傳尸骨蒸多用之。凡肺胃寒者宜之。麻證有生肺痈者权用。又以水濃煎。洗牛馬虱。树木蟲蛀。用填孔中。更削杉木塞之。其蟲即死。殺蟲之功。於此可見。 【陳皮】入脾、肺氣分。治胸中痰熱逆氣。為消痰运食之要藥。留白則補脾胃。去白則理肺氣。能瀉肺損脾。理氣燥濕。為麻疹之禁藥。元咳者用留白陳皮。 【樗根白皮】苦溫有毒。入氣分。暴痢滯者宜之。 【槐花】入大腸、胃、心胞絡、肝經。治大小便血。目赤腫痛。腸風下血。痔血臟毒。 【辰砂】主身体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久服通神不老。 【龍胆草】性沉降。治肝經邪熱。下焦濕熱。目赤腫。瘀肉。小兒肝氣。去腸中小蟲。驚痫。與濕熱邪氣之在中下二焦者。非此不除。以其專伐肝胆之邪也。 【桃仁】入心胞絡、肝經。為血瘀、血閉之專藥。雖苦能泄血滯。甘可生新血。毕竟破血之功居多。治熱入血室。瘀積、瘕、經閉、疟母等候。而麻證心腹痛、大腸閉結、亦有权用者。 【百合】補土消瘀止嗽。利小便。散積蓄之邪。主邪氣腹心痛。然性專降。瀉中氣。故麻證亦間有用者。(虛寒。二便清泄者忌用。) 【侧柏葉】性寒而燥。大能伐胃。雖有止血之功。而無陽生陰长之力。(亡血虛家。不宜擅用。) 【麻黃】去根節。湯泡去沫。晾用。麻證用酒同蜜炒。須去根。若連根用。令人汗不絕。入膀胱。乃肺經之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去皮毛氣分寒邪。以泄寒實。蓋皮毛外閉。邪熱內攻。肺氣拂鬱。乃衛實之候。宜用之以發汗。若過汗則汗多亡陽。(飲食劳倦。及杂病自汗。表虛之證用之。則脱人元氣。祸患莫测。)故麻證不輕用。以麻黃根專能止汗。但不宜連根而用。


麻後宜用藥性

【川文蛤】入腎。為潤下之味。止渴。利小便。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崩中等證。 【蠶蛻】(又名馬鸣脱。微炒用。即老蠶眠起所脱之皮。今以出過蠶之紙為馬鸣退。非也。)治目中翳障。較之蟬蛻更捷。惜乎一時難覓。 【密蒙花】入肝經血分。潤肝燥。為搜風散結目疾專藥。治青盲、昏翳、赤腫、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及小兒痘疹餘毒。疳氣攻眼。 【川木贼】能發散解肌。升散火鬱風濕。專主眼目風熱。暴翳止泪。取其能發散肝肺風邪。 多用令人目腫。(久翳及血虛者。傷暑與暴怒赤腫者忌用。) 【白蒺藜】(酒浸炒焦去刺)入肝、腎。治痰。消痈腫。搜腎臟風氣。為治風明目要藥。風入心、腎、心胞絡者。此為响導。目疾為風木之邪。風盛則目病。風去則目明矣。其性苦能泄。溫能宣。辛能潤。故專治惡血。破結積聚。治喉痹乳痈。 【草决明】(又名决明子。炒研。)能清熱明目。治青盲目淫。眼赤泪出。不宜久服。久服令人患風。相感志云。园中种决明。蛇不敢入。 【石决明】(九孔者佳。面包煨熟。研。水飞過用。反云母石。)入肝、腎。為磨翳消障之專藥。又治風熱入肝。煩扰不寐。遊魂無定。不宜久服。恐消乏過當。令人寒中。 【金銀花】入脾、通肺。主下痢膿血。為內外痈腫之要藥。解毒祛膿。瀉中有補。痈疽潰後之聖藥。能消腫。又能利風虛。(氣虛膿清。食少便瀉者忌用。) 【紫背浮萍】(又名水萍)入肺。其性輕浮。入肺經。达皮膚。故能發揚邪汗。為祛風專藥。發汗勝於麻黃。下水捷於通草。惡疾風遍身者。濃煎浴半日多效。本經主暴熱身痒者。以其專疏肌表之風熱也。下水氣者。以其兼通胃、大腸肉理也。勝酒者。謂胃與大腸通达。而能去酒毒也。长須發者。謂毛竅利而血脉荣也。止消渴者。謂經氣和而津液復也。去風丹。治大麻風、癞風。一切有餘風濕、脚氣及三十六种風皆驗。(元氣本虛人服之。未有不轉增剧者。至於表虛自汗者。尤為戈戟。用者須慎。)附治風丹方紅萍為末。蜜丸。弹子大。以豆淋酒下一丸。并附豆淋酒法黑豆半升。炒令煙出。以酒三升浸之。去豆。以酒听用。 【苦參】直入腎經。凡內有實濕者。足以當之。若濕熱既去而更用之。必致苦寒傷腎。定生腰重脚弱之疾。 【威靈仙】性善下走。通十二經。故能宣通五臟。治胃脘積痛、脚胫痹濕痛風之要藥。消水。 破堅積。朝服暮效、痘疹毒壅於上。不能下达。腰上胫膝起灌遲者。用為引下立效。其性利下。病人壯實者。誠有殊功。但能耗血走氣。氣虛者服之。必虛瀉而成痼疾。(血虛不因風濕者忌用。) 【白菊花】去風熱之要藥。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脱。泪出。又治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風血。 【石菖蒲】入心胞絡、腎經。心氣不足者宜之。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主耳聋痈瘡。溫腸胃。止小便利。久服不忘不惑。 【胡黃連】大伐臟腑。骨髓邪熱。小兒腎氣實。犹可當之。腎臟不足者。用之夺人天元。性能直达下焦。善搜淫火之毒。(忌猪肉。犯之漏精。) 【川鬱金】入心、及心胞絡。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破惡血、血淋、尿血。婦人經水逆行。 產後敗血冲心。及宿血心痛。 【川薑黃】入脾。(有二种。蜀川生者。色黃質嫩。有須。折之中空有眼。切之分為两片者。為片子薑黃。江廣生者。質粗形扁如乾薑。仅可染色。不入湯藥。今藥肆混市誤人。徒有耗氣之患。 而無治療之功也。)治血中之氣。又治風寒濕氣手臂痛。又治瘕、痈疽。通經。消腫毒。 【僵蠶】祛風化痰。治驚痫夜啼。去三蟲。滅黑。男子陰疡。又治咽喉腫痛、喉痹,立愈。又治風痰結核。頭風。皮膚風癮。丹毒作痒。疳蝕金瘡。疔腫風疾。皆取其散結化痰之义也。 【天麻】肝經氣分藥。肝虛不足。用以補之。諸風掉眩。眼黑頭旋。風虛內作者。非此不治。 小兒驚痰風熱。服之即消。凡久服。則遍身發出紅癍。是其定風之驗也。(血虛無風。火炎頭痛。口乾便閉者。不可妄投。) 【遠志】入腎。非心藥也。能強志益精。 【酸枣仁】入肝胆、兼入脾經。酸枣、味酸性收。其仁、則甘潤而性溫。故能散肝胆二經之滯。炒熟用。則收敛津液。故療胆虛不得眠、及煩渴虛汗之證。生用。則導虛熱。故療胆熱、好眠、神昏倦怠之證。又治心腹寒熱、邪氣結聚、酸痛血痹等證。皆生用以疏利肝脾之血脉。肝虛心煩。 不能藏魂。及傷寒虛煩多汗。與虛人盗汗者。皆炒熟用。以收敛肝脾之津液。 【青皮】入肝、脾、破滯氣。削堅積。及小腹疝疼。凡久患疟而熱甚者。必結痞块。宜多服。能疏利肝邪。但伐肝太甚。中虛者忌用。恐傷生發之氣。又最能發汗。汗多者忌用。 【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氣。治脑骨痛。療耳鸣。補腎氣。興陽道。堅陰茎。添精髓。止老人尿不節。治面上瘡。能敛汗。(命門火旺。赤浊淋痛。及小便不利者。忌用。) 【柴胡】入胆經。本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胆經藥。若病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用此味太早。則引寇入門。麻證所以始終忌也。其性升發。虛而氣升嘔吐者。及陰火炎上者。忌用。若陰虛骨蒸服之。助其虛陽上逆。勢必耗盡真陰而後已。麻證血多虛耗。故切為戒忌。操司命之权者。不可不察。 【銀柴胡】入腎、胃。性味與石斛不甚相遠。不独清熱。兼能凉血。虛劳宜用。且能推陳致新。明目益精。麻後身熱不除。日久羸者。甚宜。 【九肋甲】治疟疟母。虛劳寒熱。瘕痞疾。經水陰瘡。骨蒸劳熱、自汗、等證。 【阿井胶】益肺補腎。治心腹內崩。劳極洒洒加疟状。腰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為諸失血要藥。劳證咳嗽喘急。肺痿、肺痈。潤燥。滋大腸。治下痢便膿血。所謂陰不足者。補之以味也。久服輕身益氣。其辨真伪法。以顶上有鬃文極圆整者為真。折之沉壳不作屑。不作皮臭。以蛤粉炒成珠。經月不软者為佳。東阿產者。雖假犹無妨害。其水胶入木煤赝造。有傷脾氣。慎不可用。 【五穀蟲】(又名天浆子)治小兒諸疳積滯。腹大脚弱。翳膜遮睛。 【穀麥芽】消穀食。 【芡實米】益脾利濕。遗精。浊滯。小便不禁者宜之。 【白扁豆】助脾胃。和中下氣。治霍亂。 【薏苡仁】升少降多。能清脾。祛肺熱。及久虛劳嗽。肺痿、肺痈。虛火上乘。皆宜用為下引。 又能利筋去濕。治久風、濕痹拘急、不能伸屈之病。其功專於利水濕。此虛人小便不禁。如治水濕。則生用。(津枯便秘。陰寒筋缩及妊娠禁用。以其性專下泄也。) 【六神曲】入胃。其功專於消化穀麥酒積。(脾陰虛胃火盛者忌用。) 【山楂肉】入肝、脾、胃。大能克化飲食。其功长於消肉積。行滯血。痢疾初起。多積垢。用薑汁炒。 【生薑】入脾、肺。散風寒。止嘔吐。化痰涎。消脹滿。去臭氣。通神明。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嘔吐等證。煨熟用。則降而不升。止腹痛泄瀉。扶脾氣。散鬱結。 【紅枣】脾經血分藥。和荣衛。滋脾土。平腎氣。(中滿者忌用。) 【桔梗】清肺氣。利咽喉。為肺部引經藥。又能開提腠理。與甘草同為舟楫之劑。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但其性升。麻證最忌升發之味。甚不宜用。即痘瘡下部不能起發。亦為之忌。蓋其能阻藥力於上。不得下达也。 【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长肌肉。倍氣力。解金瘡腫毒。炙用補中散表。雖能和藥性。為常用之品。然能調補中氣。故麻證切為禁忌。 【白芍藥】(反藜芦。)用入脾藥以酒炒。入止血藥以醋炒。入和营藥及下痢後重。血熱痈毒。俱以酒洗生用。性酸敛。膀胱得收敛愈閉。故小便不通者忌用。麻證最忌收敛之味。最宜利小便之品。是以麻證切忌。 【赤芍藥】性專下氣止痛。而麻證亦忌� 【槟榔】泄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極。逆氣裏急。諸氣壅。腹脹。後重。胸腹蛊。食積滯作痛。下氣消脹。逐水除痰。殺蟲治痢。攻食破積。止疟療疝。脚氣痞癘等候并治。 【大腹茸】散無形之滯。治痞滿膨脹。水氣浮腫。脚氣壅逆。 【厚樸】能破血中氣滯。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逆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芜荑】辛散。能祛五內皮膚骨節濕熱之病。去疳殺蟲。及腸風、痔、惡瘡、疥癣。 【五靈脂】氣腥。味苦酸。大傷胃氣。雖有治目翳療中脘疼痛之功。藜霍之人。稍可以用。膏粱之士。大為不宜。麻證亦仅於香茱湯中用之。 【香附米】三焦肝經氣分藥。開鬱。消痰食。止諸痛。散風寒。行血氣。月候不調。胎產崩漏。 多怒多憂者之要藥。治两胁氣妨。心忪少氣。生用則上行胁膈。外达皮毛。故能散風寒。熟用則下走肝腎。外彻腰足。故能調氣血。 【烏藥】散諸氣。治中風中氣諸證。能理七情鬱結。上氣喘急。能治氣血凝滯。霍亂吐瀉。痰食稽留。但膏粱之輩。血虛內熱者。忌用。 【吳茱萸】入肝行脾。散邪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定吐止瀉。理關格中滿。脚氣疝瘕。制肝燥痹風。厥氣上逆。陰寒膈寒。氣不得上下。腹脹下痢。又治氣逆裏急等證。 【藿香葉】入脾、肺。助脾醒胃。故能止嘔逆。開胃進食。溫中快氣。去瘴氣。止霍亂。治心腹痛。凡時行疫癘。山岚瘴疟。用此醒脾健胃。則邪氣無可容而愈。(陰虛火旺。胃虛作嘔。內無留滯者。忌用。恐傷正氣。引邪入內。) 【川芎】入肝。血中理氣藥。搜肝氣。初肝血。潤肝燥。又治一切風氣血氣。及面上遊風。目疾多泪。俱宜。且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為三焦、胆、心胞絡、肝頭痛及血虛頭痛之聖藥。助清陽之氣。去濕氣在頭。頭痛必用之藥。麻證若未收之前用之。反致頭疼。故麻證忌用。血痢已通。而痛不止。用之以行氣。又治婦人血閉無子。(凡骨痛盗汗。陰虛火炎。咳嗽吐逆。及氣弱之人不可服。 為其性辛散。令真氣走泄。而陰愈虛也。) 【缩砂仁】脾、胃、肺、腎、大腸、小腸、膀胱七情之氣藥。能引諸藥歸丹田。治脾虛泄瀉。宿食不消。瀉痢白沫。腹中虛痛。寒飲脹滿。噎膈嘔吐。和中行氣。止痛安胎。用之悉效。又治血痢。 (火炎咳嗽忌用。) 【半夏】入胆。兼入胃、脾。虛而有痰氣者。宜加用之。胃冷嘔哕。最要之味。治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又能利水開痰。故能治腸鸣。下氣止汗。但其性悍燥。辛溫有毒。能去濕、豁痰、健脾。麻證故切禁之。 【南星】(又名虎掌)為開風痰之專藥。能下氣利膈。破堅積。除麻痹。散血堕胎。治風勝濕。除痰攻積拔腫。又治口舌糜。諸風口噤。但其味辛。而麻氣溫而燥。性紧而毒。故麻證禁用。 【人參】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補元氣。止渴生津。和营養衛。久服輕身延年。 【沙參】專瀉肺氣之熱。喘嗽氣壅。小便赤澀不利。金受火克。陰虛失血。或喘嗽寒熱及肺痿等候宜之。 【升麻】胃經本藥。性升上行。治中惡腹痛。用以開發胃氣。治喉痹口瘡。用以升散大腸、胃、三焦、胆、之大熱。以其氣發動熱毒於上。為害莫测。故麻疹尤為切禁。誤用喘滿立至。惟麻後口瘡、牙疳、及脱肛等候。方可略施。張璐先生曰。按古方。麻疹升發藥中。多用升麻。曷知升麻性升。能升動陽氣。每致邪熱上浮。而作喘逆。當以紫蘇、葱白代之。非但升麻當慎。即如桔梗。初起之時。亦須酌用。恐其載引浊氣於上也。 【白朮】(又名山薑)入脾、胃。生用。除濕燥脾。消痰利水。治風寒濕痹。死肌痈疽。散腰脐問血。 及冲脉為病。逆氣裏急等證。制熟用。和中補氣。止渴生津。止汗除熱。進飲食、安胎等證。又主大風在身而風眩、頭通、目泪出。逐皮膚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益津暖胃。消穀嗜食。但其纯陽之氣。而無益陰之能。故麻證禁用。〔附制法〕入諸補氣藥中。饭上蒸數次用。入肺胃久嗽藥中。用蜜汁拌蒸用。入脾胃痰濕藥中。用薑汁拌晒用。入健脾藥中。用土炒用。 入瀉利虛脱藥中。炒存性用。入風痹痰濕藥中。利水破血藥中。俱生用。 【苍朮】可升可降。能徑入諸經。疏泄大腸與胃之濕。而安脾肺。辟時行惡氣。用米泔水浸炒。故能除上濕發汗。能發汗、故能去風寒濕氣。祛濕而去死肌痈疽。下氣而消痰食飲癖。又能總解諸鬱。性雖開腠理。而辛熱溫燥。故麻證禁用。


四方麻名第一

糠痧艄溫疹。其實屬麻一證名。方語原来各有別。治同一例應如神。 麻證之名。各方不同。在京師呼為溫疹。在河南呼為瘡。山西、陝西呼為糠瘡。山東、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俱呼為疹子。江南呼為痧疹。浙江呼為子。湖廣、江西俱呼為麻疹。又呼為艄子。聞人氏呼為膚疹。雖四方之命名有別。其實皆一麻也。調治之法。原無異耳。


歲氣第二

麻疹須明歲氣先。勿輕汗下作傷寒。察人虛實施良劑。無伐天和損寿元。 麻疹之證。其初發熱。與傷寒相似。但麻則面頗紅。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泪出。呵欠喜睡。或吐或瀉。或手掐眉目鼻而之為異耳。不可誤作傷寒施治。而妄用汗下也。妄汗則增其熱。 而為衄、為咳嗽、為口瘡咽痛、為目赤痛、為煩躁、為大小便不通。妄下則虛其裏。為滑泄、為滯下。經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下也。是以治麻者。務須先明歲氣。如時令溫暖。以辛發之藥發之。用防風敗毒散(見第五條)。如時令暄熱。以寒凉之藥發之。用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或黃連解毒湯。如時令大寒。以辛熱之藥發之。用桂枝解毒湯或葛根桂枝湯。如時令時寒時暖。以辛平之藥發之。用荊防敗毒散或葛根解毒湯。倘兼疫癘之氣。則以人參敗毒散主之。又要看人之虛實。如吐瀉不止。以人參之類補之。如便秘煩躁。以酒蒸大黃微利之。無實實。無虛虛。倘損不足而補有餘。夭人性命。非關天數。醫殺之也。能知損有餘而補不足者。方為良工。 朱曰麻疹之候。有下列八證。見數證即是。不必全具。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柏黃芩栀仁荊芥知母石膏大青玄參木通防風桔梗甘草水煎服。 桂枝解毒湯 荊芥防風牛蒡子麻黃桔梗人參川芎赤芍羌活甘草桂枝生薑引。 葛根桂枝湯 葛根防風甘草桂枝赤芍升麻薑三片淡豆豉一錢引。 荊防敗毒散 荊芥防風茯苓枳壳前胡柴胡桔梗川芎羌活獨活甘草薄荷五葉 引。(除荊、防。加人參。名人參敗毒散)。 葛根解毒湯 葛根荊芥前胡牛蒡子防風連翹淡竹葉人參柴胡桔梗赤芍藥羌活 升麻甘草水煎服。


預解宣毒第三

凡遇冬溫大不祥。民多疫癘發瘡疡。如逢麻疹相傳染。可用湯丸預解良。 麻毒從来解在初。出盡毒解憂可無。腹中脹痛邪犹伏。喘促昏沉命必殂。 春溫夏暑。秋凉冬寒。此四時之正氣也。若冬應寒而反溫。乃陽氣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於来春。必發痈瘡。未出痘疹者。必感之而出。然疹雖胎毒。未有不由天行時令而發者。故一時傳染相似。遠近大小皆發。為父兄者。但見境裏痘麻正行。宜先以消毒保嬰丹、代天宣化丸、以預解之。可使毒彻而不為已甚。此雖先贤活人之婆心。而要知麻疹之證。只怕一時不能得出。 若得出盡。則毒便解到底。治麻者於初熱未出之時。宜以宣毒發表湯去升麻、桔梗、甘草。或葛根解肌湯(二方俱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去骨皮。防風敗毒散(見第五條)去石膏、知母、淡竹葉、桔梗、甘草。加前胡、葛根等味。隨用而發之。但得麻出則毒解。而始終無虞矣。如用一劑。而麻仍不出。又再進一服。外以酒煎胡荽喷被蓋之。切要空露頭面。或以苎麻蘸胡荽酒遍身戛之。令其毛孔疏開。麻方得出也。切勿泥歲氣條。照時令寒暄。而用辛熱寒凉之劑。助其炎威。阻其發機。致成坏證。如三四次發之不出。又用臭椿树根皮、煎湯熏洗。倘仍不出。加之腹作脹滿。氣上喘促。昏眩闷亂。煩躁不寧。譫語妄言者。必死無疑矣。有云、當歸、紫草茸、紅花、牛蒡子之類。服之即現。断不濟事。 朱曰桔梗、甘草為仲景之桔甘湯。桔梗開提肺氣。甘草生用能清熱解毒。謝君以甘桔同為舟楫之劑。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雖出自石頑之說。究非神農本旨。我輩於當用時。仍可放胆用之。毋為其所囿也。 消毒保嬰丹 缠豆藤(不拘黃豆、綠豆。根上纏繞細紅丝藤。於八月內生氣之日。采取陰乾听用。一两五錢) 大黑豆(三十粒)赤小豆(七十粒)牛蒡子(炒)辰砂(水飞過)生地黃山楂肉(各一两) 荊芥穗防風獨活當歸黃連桔梗生甘草(各五錢) 老丝瓜(隔年經霜者两个。要連藤帶蒂。五寸燒灰。)升麻赤芍(各七錢五分) 為細末。以沙糖合丸。如李核大。濃煎甘草湯化下。 凡修合此丸。宜春分、秋分。或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等日。洒扫静室。焚香。至誠修合。勿令僧尼、道士、婦女、有孝服人及六畜見之。合毕。於日出時。焚香、叩齒。東向吸氣一口。吹於丸藥之上。向太陽覺咒曰。神仙真藥。体合自然。嬰兒吞服。天地齊年。吾今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一口氣默念七遍)〔此段修合方法,未可信,留存文献。一九五七年三月〕 代天宣化丸(即韓氏醫通所載五瘟丹。) 甘草(甲己年化土。以此味為君)。黃芩(乙庚年化金。以此味為君)黃柏(丙辛年化水。以此味為君)栀仁(丁壬年化木。以此味為君。)黃連(戊癸年化火。以此味為君)連翹(為佐) 山豆根(為佐)如逢甲子、己巳年。則以甘草為君。黃芩、黃柏、栀仁、黃連、為臣。連翹、豆根、牛蒡、為佐。乙庚等年。俱仿此。君藥一两。臣藥用五錢。佐藥用二錢五分。共為細末。於冬至日。 以雪水煎升麻汁。拌面粉攪糊合丸。用辰砂為衣。以淡竹葉煎湯化下。


諸潮亦能發麻第四

傷寒傷風與傷食。驚風等候諸潮熱。久而不去亦非宜。麻疹因而乘間出。 手足微冷。惡寒無汗。面色青惨而不舒。左額有青纹者。傷寒之熱也。手足微溫。發熱有汗。 面赤而光者。傷風之熱也。并宜用惺惺散除人參、白朮發散之。目胞腫或右頰有青筋。發熱而頭額肚腹之處最甚。或兼嘔吐腹疼者。傷食之熱也。以備急丸下之。面色青紅。額上中心有纹。手掌心有汗。時作驚惕。手絡脉微動而發熱者。此驚熱也。以瀉青丸、牛黃清心丸主之。身熱而倍能食。唇紅頰赤。大小便閉。胁下有汗者。此風熱也。以宣風散主之。以上諸熱。久而不去。內外感發。則所蘊痘麻之毒。亦能乘間而出矣。 惺惺散治風熱咽喉不利。脾不和。三焦胆經渴。小便不利。 人參桔梗白苓白朮栝蒌根甘草(各一錢)細辛(三分)薄荷葉(五分)防風川芎(各一錢)水煎溫服。 備急丸 木香(二錢五分)大黃牵牛(各五分)為末。神曲糊合丸。綠豆大。食前用楂肉煎湯。下五、七丸。 瀉青丸 羌活大黃(炒)川芎當歸防風龍胆草栀仁為末。蜜丸。雞頭米大。淡竹葉煎湯。加沙糖調下一丸。 牛黃清心丸治發熱甚。心煩不寧。 生黃連(五錢)川鬱金(二錢)黃芩栀仁(各三錢)牛黃(二錢五分)辰砂(一錢五分)為末。用冬雪水調面粉糊丸。黍米大。燈心湯下七丸。 宣風散大熱利其小便而不愈者。以此下之。 槟榔(二个)陳皮甘草(各五錢)生丑牛(二两)炒丑牛(二两)為末。二、三歲孩兒用五分。四歲孩子用一錢。食前蜜湯調下。易老加防風。本方有青皮。


初潮認證第五

麻為胎毒發於心。肺與相連熱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更兼两目泪盈盈。 麻疹之證面必紅。呵欠咳嗽鼻流濃。汪汪眼泪頻頻嚏。休作傷寒別證攻。 麻疹初潮。未現標時。必身熱憎寒。頭疼咳嗽。或吐。或乾嘔。或瀉。或腹痛。或鼻塞。或鼻流清涕。喷嚏呵欠。眼胞浮腫。目泪汪汪。腮赤体疼。煩躁不寧。夫麻乃胎毒所發。毒者火也。麻疹小而色紅碎密。其行於皮膚之間者。屬手少陰心經。君火也。五臟心肺相連。肺位乎上。心經火旺。 則肺受之。故麻之發。惟肺受毒最重。其咳嗽者。肺因心火炎上。而肺葉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為肺之竅。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熱則移於肝。肝之竅在目也。肝屬木。木能生風。故有呵欠也。吐與乾嘔者。心火流入於胃也。肺與大腸為表裏。肺熱流於大腸。故眼胞浮腫。 腹痛而泄瀉也。腮赤煩躁。心火旺也。喷嚏。肺經火邪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熱證也。 然麻雖胎毒。未有不因時氣冒感而發者。故其證與傷寒相似。而身熱憎寒頭疼体痛也。但治麻者莫作傷寒施治。當先以肺為主。總宜瀉火清金。而瀉火當用黃連、黃柏、栀仁、大青、玄參、連翹之類。清金當用黃芩、知母、貝母、麥冬、石膏、天花粉、牛蒡子、地骨皮、桑白皮、杏仁之類。夫麻初起。既與傷寒相似。而認麻須細看两耳根下頸項連耳之間。以及背脊之下至於腰間。必有三五紅點。此即麻之报標。如無紅點以為證佐。則當以別證施治。此屡試屡驗者也。若果有紅點及現有前證相符。則是麻候。宜用宣毒發表湯去升麻、桔梗、甘草。或少加蘇葉。或少加胡荽。或并去淡竹葉主之。或用葛根解肌湯去赤芍、甘草。加防風。或更加蘇葉、枳壳主之。或用防風敗毒散去桔梗、甘草、石膏、知母。或并去淡竹葉。加前胡、葛根主之。俱以燈心為引與服。以疏風解肌。托之出外。可以坐享平安。雖有吐瀉。亦不必拘泥。麻出而吐瀉自止。蓋麻屬熱候。熱冲胃則吐。熱冲大腸則瀉。此麻之常候。麻出熱解。吐瀉之證。不治自止。不必更憂吐瀉之不止而妄治也。 朱曰認麻法凡二十九字。於認麻時注意及之。自無錯誤。 熱冲胃與大腸。有吐瀉二證。自是經驗之談。且不治自止。有小兒者。知此可少解憂虑。 宣毒發表湯治麻發熱欲出未出時。各證并宜。凡地方麻疹發作之時。初潮之際。未明是否麻證。當以此方主之。縱非麻候。即是冒感傷寒。用之無碍。并附加减法於方尾。 薄荷葉(八分)葛根防風荊芥穗連翹牛蒡子(炒)木通枳壳淡竹葉(各一錢)升麻桔梗甘草燈心引。(勿用生薑薑皮)冬天寒月。可加蘇葉。(八分)又加葱白為引。暑月炎天。可加生黃芩。一錢總除升麻、甘草、桔梗不用。初潮無咳者。宜用留白陳皮以甚其咳。有咳切勿再加。初起往来潮熱者。除淡竹葉。免解膚熱。致麻難透表。在寒月仍宜加蘇葉、葱白以疏表之。初潮潮熱太甚者。加赤茯苓、生地黃。并可加生黃芩。不必拘麻初用寒凉毒伏麻不得出之說。正當用之。以保肺受火克之虞。但春冬寒月。黃芩等分。宜略少耳。初潮無汗。加葱白以發之。更略加衣被穿蓋。以取其汗。使毒透。切不可遽用胡荽酒之法。免助邪火內攻。 肺金重受其克。藥中略加胡荽作引。稍可。初潮不食。不必治之。蓋熱毒內蘊。自必不食。熱毒一解。自然能食。切勿加進食開胃之藥。初潮即見喘促。加黃芩、葶藶、栝蒌仁。以清肺開胸。或更加薑汁炒白芥子、家蘇子、莱菔子以降之。初潮嘔吐。加竹茹、柿霜。(如無柿霜。用柿餅亦可。)初潮呃逆。加枇杷葉、竹茹。初潮鼻衄。加鲜茅根。初潮即現咽喉痛者。加射干。 倍用牛蒡子。初潮即現唇乾、齒燥、舌胎枯黃、口渴等候。加麥冬、花粉、黃芩。甚則加黃連、黃柏、栀仁等味。以預解之。初潮熱甚。大便堅實者。加火麻仁二、三錢以潤之。用枳實以導之。免至閉塞。而熱毒不得發越。致變紫黑。如便不通者。加生黑白丑牛末以利之。如利之不通者。必生氣喘鼻扇逆證。即用黃連解毒湯加大黃、牛蒡子、連翹、地骨皮、桑白皮以通之。如兼口渴者。并加麥冬、天花粉。初潮大便溏者。方內之枳壳等分减用。以為開泄之路。 庶可免便閉之患。初潮溏泄而有微汗。除薄荷、竹葉。不可兼用止汗止泄之品。以堵其發越之門。初潮泄瀉者。除枳壳。初潮洞泄者。除枳壳。加猪苓、澤瀉、以分利之。不可止泄。以塞其舒暢之機。初潮小便赤者。除薄荷葉。加赤茯苓。或更加車前子以利之。初潮小便不通者。合導赤散(方見二十六條)。除甘草。加車前子以通之。初潮溺血者。如生地黃、黃連、黃柏、黃芩、栀仁。俱可隨意加入。更加牡丹皮以去其滯血。免使留而為殃。冬月寒天。無汗不咳者。量加蜜汁、和酒炒麻黃二、三分。其餘諸證。不能備悉。宜因所見之證。加减而用。至於等分之輕重。須量人之大小。若月內半周嬰兒。只宜以杯許與服。當令乳母代服。使藥性流入乳中。兒食母乳。如同服藥。 葛根解肌湯治麻初起。發熱咳嗽。或乍冷乍熱。已現麻路。并宜初潮未明是否麻證。加减同宣毒發表湯。并附已現麻路加减於尾。(總除赤芍、甘草不用。) 葛根前胡荊芥穗牛蒡子連翹(去子)蟬蛻(各八分)木通(七分)赤芍甘草燈心引桑白皮(蜜蒸)貝母(去心薑汁蒸)隨意加入後藥。已現潮熱大甚者。加生地黃、地骨皮、赤苓。更可加黃芩。已現口渴者。加麥冬、天花粉。已現無咳者。不妨少加留白陳皮。已現無汗者。加葱白。已現氣喘。加葶藶、栝蒌霜。喘甚者。加白芥子、蘇子、萝卜子。(俱薑汁炒。)已現嘔吐者。加柿霜、竹茹。已現鼻衄者。加茅根。衄甚者。更加黃芩、黃連。(俱生用。)已現大便堅者。加枳實、火麻仁。已現大便閉者。加丑牛。已現大便閉。用丑牛仍不通者。加生大黃、黃連、黃芩。已現大便溏者。加赤苓、澤瀉。洞泄者。亦如之。已現小便赤澀者。加赤苓、澤瀉。已現小便閉塞不通者。加車前子。并加枳壳。 防風敗毒散加减照前二方酌用。(總除甘、桔二味不用。) 防風荊芥穗連翹牛蒡子石膏知母木通薄荷枳壳淡竹葉桔硬甘草燈心引。


初熱未明是否勿峻發表第六

初熱之時證未明。醫家診視生疑心。此時且勿峻發表。略施清解得安寧。 初熱不見麻路。不可發表。略宜清解。用利咽散主之。如見麻路。當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加防風、枳壳、葱白主之。更加蘇葉亦可。或以蘇葛湯去赤芍、柴胡、甘草。加枳壳、葱白主之。如麻不出。則用蘇葛湯去柴胡、赤芍、甘草。加蜜酒炒麻黃以發之。或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淡竹葉、桔梗、甘草。加蘇葉、葱白。或加蜜酒炒麻黃。開提腠理。或用濃衣綿絮蓋之。得汗自頭至脚。漸减衣被。使皮膚通畅。腠理開豁。而麻易出。縱不出。不可再汗。恐致亡陽之變。只宜頻以葱白湯與服。使毛竅中微汗潤澤。其麻自出。庶無熱閉發搐之患。 既出之後。可用防風敗毒散(見第五條)。去淡竹葉、石膏、知母、桔梗、甘草主之。不可無表。防其內伏。既出而潮熱甚。或兼口渴者。則石膏、知母、竹葉并宜用之。且更可加地骨皮、生地黃、麥冬之類。以清其熱。而凉其血。以生其津也。更可加枯黃芩以清肺。生黃連以瀉心。而諸候不生矣。 朱曰不發表。麻何從出。勿峻發表。恐發之太過。或變生他證耳。 利咽散治咽喉腫痛。 牛蒡子(炒)玄參防風水煎服。 蘇葛湯(聯杏心法方)治麻初熱未明證候。 蘇葉粉葛木通玄參黃連(微炒用)連翹防風黃芩柴胡赤芍甘草無汗加蜜酒炒麻黃。發熱太甚者。加牛蒡子。(炒五分)發熱太甚不止。加鲜骨皮、生地黃。如熱不太甚者。黃連、黃芩俱去之。加枳壳、荊芥穗。葱三根引。水煎熱服。


避風寒第七

麻證須當避風寒。不避風寒膚燥乾。腠理閉密毒難出。後生危證有千般。 風寒本自外来。麻證終始最宜速避。如或不谨。失於避忌。一受風寒。則令肌膚乾燥。腠理閉密。遂至麻毒不得發越。而難出矣。初潮之時。若能避忌。麻則易出。毒則易解。自無後患。正出之際。不知避忌。麻為風寒所触。出必復收。致毒積於內而不得解。變證生焉。已收之後。切宜避忌。若不避忌。留毒難盡。變證無穷。輕者證延日久。咳嗽與痰疾終身不愈。重者必變危證而難救也。是以麻收之後。必待二七之後。熱退身凉。無痰不咳。飲食如常。精神復舊。方可不避。慎之慎之。


忌恣食生冷物骤用寒凉藥第八

麻屬火候多煩渴。病者時喜食凉物。初熱未出也須禁。縱之恣食毛孔密。 麻用寒凉本所宜。也須审時而察機。大寒遽用麻難出。伏毒內攻咎在醫。 麻本火候。自發熱至出透之日。未免有口渴煩躁。故多喜食冷物。蓋麻證屬火。食冷雖曰無妨。然生冷等物。麻證始終當忌。何則。夫麻最要透表。只宜溫暖飲食。以候其透表。若於初潮未出之際。而食生冷。冰伏火邪。則毛孔閉密。而毒火難出矣。即透表之後。亦忌食生冷。但柿餅、秋白梨、連藕、荸荠可以略用。桃、李、梅子、柑橘、石榴、菱角等物。又在所必忌。然非但患麻者。生冷等物忌食。即醫家治麻。寒凉之藥。亦不可骤用。夫麻初發熱之時。而最忌寒凉之品者。蓋恐冰伏麻毒。使毒氣鬱遏而不得出。而成內攻之患也。古人謂天氣暄熱。宜用辛凉之味。如黃連解毒湯之類。不知天時之暄熱熱氣。岂寒凉之藥所能解也。今若骤用寒凉。恐不足以解外熱。而适足以阻內熱。使之不得出也。曾見有一歲孩子出麻。發熱未見點時。而發驚搐。醫家認作急驚。用寒凉之藥攻治。致麻毒隱隱在皮膚之內。不得出表。後一醫以滋陰為主。用四物等劑。亦不獲效。 煩闷聲哑。數日而死。此可以知骤用寒冷、冰伏麻毒之為害也。今因天時暄熱。而执泥歲氣之說。 骤用寒凉。岂理也哉。故治麻者。凡於麻初出之時。雖有身熱、煩渴等證。宜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甘草、桔梗、升麻。少加酒炒黃芩三、五分以清之。切不可遽投黃連、黃柏、栀仁等味。恐冰麻毒而內伏。致麻不得外出。後雖設法宣表。而麻終不得出矣。可不畏哉。 朱曰前條避風寒與本條忌生冷。皆病家所最易患者。中途變證。往往因此。故此二條。醫生对於病家。務必再三叮咛。


忌食辛辣熱物誤用辛熱藥饵第九

辛辣香甜與熱湯。嬰兒乳母俱忌嘗。果能禁谨不違法。管教始終保安康。 麻喜清凉最忌溫。燥熱藥饵勿沾唇。誤用能助其邪火。壅蔽內攻救無門。 辛辣之味與熱湯水。患麻之人。多酷好之。何則。蓋麻屬火候。火蘊於內。得辛辣熱物。而痰火暫快。故多喜食。兒患麻者。須宜禁戒。庶無後患。如或因其喜飲。遂以胡椒茱萸作湯。或醇酒、薑蒜、韭薤之類。與食而順其欲。暫雖快畅。久則痰火益甚。至麻變紫黑。或二便閉結。或成血痢。 腸頭露出。或生牙疳。或唇舌破裂。或喉中痰响。或五竅出血。或大熱不止。至胃火益甚。而飲食即吐不能下者。种种惡候。因而生焉。若食乳孩子。乳母亦當禁忌。倘不禁忌。而食辛辣等物。凡食其乳。必至變證不测。可不慎乎。夫患麻之人。辛辣之物。既當忌食。而治麻醫家。用藥立方。辛熱燥悍之品。慎勿妄施。如桂枝、麻黃、羌活、獨活、白芷、川芎、苍朮、香附、果仁、白朮、丁香、木香、砂仁、肉豆蔻、肉桂之類。不可輕使。若於麻初熱之時。而誤用之。反助其毒。使毒氣壅蔽而不得出。致有內攻之患。即有麻疹初起。而見四肢逆冷者。乃火極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熱藥。 麻現自然溫和。昔人謂天氣大寒。宜用辛熱。以桂枝湯之類發之。不知天氣大寒。只宜置之暖室。 谨避風寒可也。且天氣縱極严寒。而人身中之熱毒。未必因天寒而减。而因天寒遽用辛熱以治麻證。岂理也哉。庸工执泥歲氣時令。大寒宜用辛熱之藥發之之說。譬諸麻疹初出。而有嘔吐。醫不知此為常候。而用苍朮以平胃。丁香、砂仁以暖胃。設有頭疼。而用川芎、白芷、羌活、獨活以治頭疼。譬有手足稍冷者。遂即用桂枝、肉桂以溫其手足。殊不知麻證之作嘔吐者。乃火熱蒸於胃也。頭疼者乃火毒上攻也。今反以辛溫之藥攻之。是犹抱薪救火也。至於手足稍冷者。乃熱極似寒之象。俟麻出透。而手足自溫。醫家不明。而謂桂枝可达於四肢之末。肉桂可以溫經回陽。而遽用之。是誤之又誤。陷人性命。良可叹也。执天寒而用辛熱之說者。何殊乎是。倘有誤服辛熱之藥助其邪火。煩渴便閉。致麻不出。危笃之極者。以清陽湯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愚按邪火內攻。 渴煩致麻不出。而兼有便閉者。加黑白丑牛以下之。是亦釜底抽薪之义也。 朱曰骤用寒凉與誤用辛熱。又醫家所最易患者。蓋麻正出時。必仍發熱。醫者為退熱计而骤用寒凉。此大誤也。又醫者不知麻為熱證。或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辛溫解散。亦足誤事。 清陽湯 荊芥穗防風前胡連翹玄參(各四分)薄荷葉牛蒡子枳壳黃芩木通麥冬淡竹葉(各三分)桔梗(四分)升麻(三分)甘草(二分)薑、燈心引。(薑皮并宜)


忌食諸肉雞魚鹽醋五辛等物第十

疹家禁忌法須防。葷鹹辛酸不可嘗。欲不從心方是福。物若爽口定為殃。 麻證禁忌肉魚雞。欲食須過七七期。鹽醋五辛通是禁。務宜食淡免祸機。 麻疹禁忌。比痘尤甚。蓋痘初起。則宜慎口。至起水之時。雞肉食之。正可助浆。若麻證。馬、牛、猪、羊、鵝、鴨、魚、腥等味。鹽、醋、甘甜、面食、五辛、滯氣、煎爆等物。必麻收後四十九日之外。方可食用。惟宜食淡。庶無後患。若七七之前。不知禁忌。則終身但遇天行。麻必復出。即不復出。亦有後患。食鹽太早。令人咳嗽。食五辛太早。能生驚熱。食葷腥太早。必生奇證。是以自麻收後。宜慎口四十九日。但猪肉一味。雖可先食。亦必俟身凉不咳。并無涉及他證者。方可先食。其餘必須遵期谨戒。非但出麻之人當慎。即乳兒乳母。亦必禁忌。蓋麻之為病。有類傷寒。葷腥不谨。祸生不测。曾見麻案有云。贺少君患麻。家人不知。以肉饭與食。适繆仲淳至。見而驚曰。尔主出麻。此麻證之極重者。何可食葷。急備虻虎湯三劑與服。而麻盡現。遍体皆赤。又以原方進二劑。麻雖盡出。而煩躁不寧。勢尚不可保。乃以三黃石膏。加柽葉湯一大劑。濃煎與服。煩躁定而痊。口腹之為害匪輕。可不慎乎。 朱曰此條忌食。病家尤所當遵。嘗見小兒喜食鹹物。證成哮喘。喜食香甜。牙齒生蟲。 放縱一時。贻害一世。此家长之責也。 虻虎湯 西河柳麥冬(各两許)淡竹葉(七十片)玄參貝母(又名虻。去心。薑汁蒸。各三錢)石膏(一两五錢)知母(五錢) 水煎服。 三黃石膏加柽葉湯(柽葉即西河柳)。 黃連黃柏黃芩(各五錢)石膏麥冬(去心各三錢)西河柳知母(各一两)淡竹葉(二百片)水煎服。


忌兼用補澀第十一

麻疹證治法最廣。當補當瀉須究讲。清解補澀謬兼施。殺人性命如反掌。 麻初出時。多有泄瀉不止者。其毒火因瀉而减。此殊無妨。若麻出盡之後。而瀉紅黃色粪者。 乃內有伏熱也。與泄瀉過甚者。俱宜以加味三苓散與之。一服即愈。切不可用參、朮、訶、蔻補澀之劑。以图速止。醫家若不識禁忌。未經讲究。一見有瀉。遂用補澀。乃曰吾於清解藥中兼用參、朮、訶、蔻。等分又輕。何碍於事。一服不見功效。不知改方醫治。又曰參、朮、訶、蔻等分輕少。故不應耳。於是多加參、朮、訶、蔻分两而再與服。致麻變證。重則腹脹喘滿而不可救。輕則變為休息痢。而缠綿不已。然非仅麻出齊之後瀉紅黃色者。不宜兼用補澀。即麻已收之後。而泄瀉黃紅色。亦不宜兼用補澀。仍以加味三苓散治之。兼用補澀且不可。若專用補澀者。則殺人不待反掌之久矣。业斯道者。可不慎欤。 加味三苓散 猪苓木通車前子赤茯苓(各七分)澤瀉(八分)黃芩(酒炒)牛蒡子(炒研各五分)黃連(酒炒二分)燈心五十寸引水煎。食後服。


升發清凉解毒當分先後第十二

升發清凉與解毒。此乃治麻之大法。用之須當分先後。次第由来混不得。 治麻用升發清凉解毒。法所宜然。然當分先後而施。不可混用。何也。麻初發熱。恐難透表。 故當用升發疏表解肌之劑。使之易出。見標之後。與正出未透之間。宜發表而兼清凉。使血凉肌解。麻易出透。至麻到通身上下俱紅。總成一片。垒垒如珠。手足之末。上下相同。無有空處。此為出透。斯時則當用清凉解毒之劑。不必兼用發表之藥。一解即愈。若於初熱正出之際。而即用寒凉解毒之劑。則氣滿血凝。肌膚閉密。不得開通。至麻不出。多生危候。是以於初熱未出之時。及正出之際。只宜辛散。如荊芥、葛根、薄荷、前胡、牛蒡子、防風、蘇葉、淡竹葉、石膏之類。可以施用。即麻黃亦當因證而施。使之易透。正收及收後。宜用寒凉解毒之劑。如玄參、青黛、麥冬、黃柏、栝蒌根、黃連、黃芩、連翹、貝母、知母、栀仁、山豆根、淡竹葉等藥。俱可施用。使毒火易得消散。方無後虑。 朱曰何時當用疏表解肌之劑。何時當用發表兼清凉之劑。何時當用清凉解毒之劑。 作者一一指點。苦口婆心。


麻當分天時第十三

麻之法大非宜。強用須當分天時。春冬寒月犹似可。夏秋炎日切莫施。 古有麻之說。雖近有理。然亦當分天時。如春冬严寒。麻為風寒所遏。閉而不出。之以取汗。使腠理開豁。犹曰可也。若夏秋炎熱之時。只宜令之於無風之處坐卧。以单被蓋之。勿令其冒風冒暑耳。岂可助。倘炎熱而用法。則火熱愈甚。麻必焦紫。致變坏證。而不救者多矣。


補中第十四

麻證從来喜清凉。首尾不用補中方。緣何麻後議補中。為救過凉脾胃傷。 麻證屬火。肺胃實熱者多。虛寒者少。千人之中。虛寒者偶有其一。故治麻俱宜先用疏散寒凉之藥者。此之謂也。而古人又有議補中之說者何哉。蓋指麻收之後而言。非指初熱正出正收時之謂也。緣由麻證先用寒凉之藥過多。而脾胃受傷敗坏。以致麻收之後。多得嘔吐。泄瀉青色。 唇白身冷。當审其輕重而用補中之法。所以人參、白朮、白苓、砂仁、霍香、陳皮、薏苡仁、蓮肉等味。在所不忌。但當佐以清凉之藥。加川黃連、枯黃芩。俱微炒而用之。夫既補中。而又加清凉之品者。其义蓋恐中氣實。而邪火復作。故兼用之耳。至於白朮。嘔泄太甚者。用之始宜。如吐瀉輕者。則又不宜輕用。若其人素禀虛弱。當出麻之際。過於發散。出透之後。又過用寒凉解毒。以致虛弱之極。骨瘦神疲。面無紅色。且又不能多食。食多即吐者。即急以香砂六君子湯去半夏。加麥芽、𤓰石斛以補之。 香砂六君子湯 人參白朮(炒)白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木香砂仁水煎。空心服。


正麻奶麻風癮不同第十五

痘後出麻為正疹。此由胎毒發於心。一次出現不再出。正麻名兒始為真。 嬰兒初離母胎中。遍身癍驳似朱紅。亦由胎毒生斯候。莫作時行麻疹攻。 嬰兒當值炎熱天。遍身忽似出麻然。此名風癮非胎毒。不須用藥也會痊。 正麻之出。由於胎毒。其出也。必在出痘之後。或隔两三月。或隔半年、一年之久。甚至八、九年之遠。感正麻之氣而出一次。後再不復出矣。奶麻者。小兒初生未盈月時。遍身紅點。癍驳如朱。皆由兒在母胎中。受有熱毒所致。故生下發見於皮膚。不可認作時行麻疹。妄用湯劑。蓋嬰兒臟腑娇脆。氣血怯弱。不能勝受湯丸。宜以溯源解毒湯與乳母服之可耳。若風癮者。亦有似於麻疹。乃發在幼孩甫生一月、半周、一歲之間。時值天氣炎熱。感風熱而作。此不由於胎毒。乃皮膚小疾。感風熱客於脾肺二家所致。不在正麻之列。常見出一次又出一次。亦有連出不已者。 天關大利害。不必用藥而自散。倘身熱不退。只宜微用疏風清熱之劑。一服即愈。以荊防發表湯除紅花主之。如身不熱者。不必用藥。免致誅伐無過。然亦當慎風寒。戒葷腥、生冷、辛辣等物。 勿以其無關利害而忽諸。恐触動風熱而生他病。論云。風癮身熱不退。宜疏風清熱。以荊防發表湯主之。細按方內。止有荊芥、防風疏風之品。并無清熱之藥。且川芎上行頭目。當歸血中氣藥。楂肉长於消肉積。甘草雖能和藥解毒。其實有調中益氣之功。桔梗性上升。能阻各藥不得下达。并非清熱之品。且云除紅花。反不若紅花之能散赤腫解疹毒之犹為可用也。愚意莫若用防風敗毒散(見第五條)去甘草、桔梗、杏仁。加玄參、黃芩、地骨皮。以疏風清熱退潮之為妥當耳。 朱曰此三种。各有主名。各有治法。醫家必先識此。始不混亂。 源解毒湯(又名解毒湯)解胎毒良方。 當歸身川芎生地黃白芍藥人參連翹黃連陳皮木通生甘草淡竹葉引。 荊防發表湯此方大能疏風清熱。能散風熱客於手足太陰。致發風癮、及麻疹。連熱三四日。而始見標。而不甚煩躁。 荊芥穗防風桔梗枳壳(麸炒)蘇葉川芎當歸(各五分)乾葛(八分)紅花(二分)杏仁 (去皮尖炒)牛蒡子(炒研各七分)楂肉(去核一錢)生甘草(去皮三分)連翹(五分)水煎服。 夏天炎熱。加酒炒黃芩。(五分)冬月严寒。加麻黃。(三分)或加羌活。(五分)小便赤澀黃。加木通。(去皮七分)


溫麻第十六

胎毒風熱两相抟。又值時令癘氣傳。人如感之出溫疹。調治乖張變多端。 溫麻者。由於胎毒。感於風熱。又值時令疫癘之氣流行。城市鄉村。傳染迅速異常。調治若不得法。立刻變證。治法、於初熱時。及欲出未出之際。宜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已出紅腫大甚者。用化毒清表湯去桔梗、甘草主之。出透流毒成痢者。用清熱導滯湯 (見第七十二條)主之。此三方。以之加减變化。無論正麻溫麻。每用定獲奇效。然凡出過正麻之後。即不再發溫麻。 化毒清表湯治麻已出。紅腫大甚。并為麻疹已現主方。并附加减法於方尾。(總除甘、桔二味不用。) 前胡乾葛知母連翹桔梗(各七分)牛蒡子(炒七分)木通(六分)玄參(一錢)黃連(酒炒) 防風栀仁(炒黑各三分)薄荷黃芩(酒炒各五分)天花粉地骨皮(各八分)淡竹葉(一錢)生甘草(去皮三分)燈心五十寸為引加生犀角(三分)更好。 潮熱輕者。除淡竹葉、栀仁、黃連、薄荷。潮熱重者。加生地黃、地骨皮。赤苓、枳壳、黃連、黃芩。生用。口渴。加麥冬、熟石膏。如不作口渴。除知母、花粉。大便澀。加炒火麻仁、枳壳。大便閉。 加枳壳、炒白黑丑牛。如二三日不通者。加大黃。小便赤澀。加木通、澤瀉等分。小便不通者。加車前子。無咳。加留白陳皮。無汗。加葱白。紫色。加紫草茸、紅花。赤色。加牡丹皮、當歸尾。夾紅紫癍。加紫草茸、牡丹皮。熱甚不减。去防風、薄荷。加生地黃、川貝母。咽痛。加射干、山豆根、麥冬。 譫語。加生地黃、木通。。加栝蒌蒌、葶藶。除天花粉、淡竹葉、薄荷。氣促。加蘇子、莱菔子。去天花粉、淡竹葉、薄荷。呃逆。加竹茹、柿霜、枇杷葉。嘔吐亦宜。


痘夾麻出第十七

痘出之際熱烘烘。纷纷麻點遍身紅。脾肺遊火夾痘出。托出麻疹痘成功。 初現痘點數十粒。遍身紅點細密密。此是大痘夾疹子。由於脾肺風熱出。 麻疹有於出痘之時相夾而出者。當出痘之際。發熱蒸蒸。才現痘苗數十颗。遍身通紅。碎碎密密。形如出麻。似非出痘。其實大痘夾麻而出。是痘為正出。而麻不過脾肺两家之風熱遊火。隨痘而出現也。不甚關利害。遇此等症。不必驚慌。以玄參升麻湯除升麻、甘草。加黃芩、連翹一二劑與服。宣托麻疹盡出而消散。正痘自然根据期起灌。而慶成功。此等夾麻之痘。而痘出必多疏稀。 玄參升麻湯治痘夾麻、夾癍、夾丹等症。 玄參(一錢)升麻(五錢)防風荊芥牛蒡子(炒研各七分)生甘草(去皮三分)水煎溫服。


蓋痘解毒麻第十八

痘回水時将結痂。身復發熱驚醫家。倏尔遍身上下紅。現出蓋痘解毒麻。 痘至回水結痂之際。復又發熱。遍身上下通紅。細看痘粒。膿浆充足。此乃蓋痘解毒之麻出也。其名云何。蓋痘者。痘之上蓋一层麻也。解毒者。此麻一出。可以解痘毒也。宜以大連翹飲去赤芍、柴胡、甘草。加熟石膏、天花粉、淡竹葉、地骨皮各一錢。以清解其餘熱。此等症候。蓋因痘起灌之時。痘已稠密。醫家極力催浆。過用補劑。以致熱滯脾肺而作也。 大連翹飲治濕毒。利小便。 連翹(去子一錢)牛蒡子防風荊芥黃芩赤芍(各七分)栀仁(酒炒)滑石(研各五分)車前子(炒)穀瞿麥木通當歸柴胡(去芦各八分)蟬蛻(去頭足洗去土十二隻) 生甘草(去皮三分)熱甚大便閉。加酒炒大黃一錢。生薑一片引。 前方去栀仁。加紫草。名連翹行風湯。治痘麻熱毒壅閉。小便不通。


痘後出麻第十九

太痘秀實症已平。倏尔麻疹又来侵。此時胎毒曾經解。惟宜用藥養肺金。 出痘已經收靥落痂。痘症已平。此時胎毒已經清解。适值天行麻疹發現。旋即出麻。惟宜清金養肺為主。以參貝散主之。愚按痘後即出麻。雖曰胎毒曾經清解。然痘當起灌之時。岂有不施補劑催浆灌膿之理。其間定有餘熱留毒。今痘後相繼出麻。未必絕無毒火。全因天行而發者。雖宜清金養肺。而方中之桔梗、甘草。仍須停用。即沙參亦當以玄參易之。更宜加枯黃芩。瀉肺以清肌表。連翹、牛蒡子以解心肺之留毒。赤苓、枳壳。利二便而泄心與大腸之火。則肺金清而毒盡解。尤為妥當。 參貝散 沙參貝母桔梗(各一錢)西河柳(二錢)甘草(五分)水煎服。


閉症第二十

麻見閉症眼腫赤。聲哑鼻乾發喘渴。腰腹脹痛人昏沉。唇掀煩躁二便血。 麻初出時。眼胞腫。白夾赤色。聲哑。唇腫掀翻。鼻乾、鼻扇、氣喘。煩躁口渴。腰痛腹脹。人事昏沉。口鼻出血。煩亂狂叫。二便出血。此乃毒火鬱遏於內。名曰閉症。最為難治。宜用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甘草、桔梗。加酒炒黃芩七分。酒蜜炒麻黃五分。或更加玄參、山豆根治之。若能托出麻標外現。漸次發出者。可以望生。如仍閉而不出。則無望矣。 朱曰麻見閉證。最為危險。當此病家驚心動魄之時。全赖醫者有胆有識。方不誤事。


首尾調和第二十一

麻喜清凉痘喜溫。痘麻治法不同伦。麻苗痘實無人解。首尾調和法宜遵。 痘麻两症。皆系胎毒。均屬心火。而麻則喜清凉之藥。如古方化癍湯。以玄參易人參。去升麻、甘草、早米。萬氏升癍湯去白桔梗、甘草是也。痘喜溫補之劑。如保元湯是也。故麻喜清凉。痘宜溫補。人皆知之。而首尾調和之道。人多不晓。何也。夫麻只要發出得盡。則毒便解。若於初熱将出時。而一味寒凉。冰伏其毒。麻必難以透表。而毒不得解。所以初出至正收。宜安處暖室。勿用峻寒之劑。使之易透。是麻亦喜和暖也。痘則必待苗而秀。秀而實。膿成而後毒解。若於痘成實之時。用大溫熱之藥。則反潰烂不收。是痘後亦喜清凉也。业斯道者。須知治麻貴乎审首。治痘貴乎审尾。無過寒妄熱。使溫凉相宜。而陰陽自和矣。 古方化癍湯 人參石膏知母牛蒡子連翹地骨皮淡竹葉升麻甘草早米一撮引。 萬氏化癍湯 玄參知母石膏牛蒡子麥冬淡竹葉桔梗甘草水煎服。


熱有遠近而出第二十二

麻熱遠近難定期。半月七八日有之。發熱四日疹始現。輕清平安順症時。 麻症發熱。有近則五、六日而出。遠則八、九日、或十日、半月乃出。總以發熱四日內現標者。 其麻多輕。然必須解毒。若初熱之時。既表之後。紅影見於肌膚。切宜戒口避風。如或不禁。則皮毛閉密。毒氣難泄。或變紫黑。或生痰涎。致變驚搐而不治。若遇此候。宜以消毒飲去甘草。加犀角汁主之。如極渴欲飲水者。只宜少與葱白湯。以滋其渴。又有作寒作熱。至於終日不退者。然始熱之際。必見面赤眼腫。多涕多泪。咳嗽連聲等外症。宜詳察之。慎勿臨症恍惚。夫麻之出。其状如粟。紅垒而起。間有不出。或只頭面有四肢無者。此則天行時氣。濕熱在脾。以致昏睡發熱。 麻不出現者。當以消風散去人參、川芎、厚樸。加連翹、牛蒡子、粉葛、荊芥、枳壳、薄荷、羌活。只用三分治之。如或不應。以小柴胡湯去半夏、人參。加牛蒡子、當歸身、熟石膏治之。倘風熱不散。 久必咳嗽不已。愚按消風散、小柴胡湯二方內之人參、川芎、羌活、厚樸、僵蠶、柴胡、半夏、甘草、及陳皮等藥。麻方禁用之藥。根据法删去之。合二方。仅得赤茯苓、黃芩、蟬蛻。俱系三味耳。而用以治濕熱在脾。昏睡發熱。致麻不出現等候。其有濟耶。此的系坊間誤人。断不宜用。愚意莫若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加猪苓、澤瀉。以泄脾濕。以解其肌之為當也。 消毒飲治麻出一日。為風寒所冲而收。麻毒內攻。急用此方。免致胃烂不救。 牛蒡子(四錢)荊芥(二錢)防風(五錢)生甘草(一錢)加烏犀角屑更妙。水煎服。 消風散(子和方) 人參川芎羌活僵蠶厚樸陳皮蟬蛻茯苓為末。白湯下。 小柴胡湯半表半裏和解之劑。 人參黃芩柴胡半夏甘草薑三片、紅枣三枚引。


不熱第二十三

麻疹出現全凭熱。身不熱兮麻不出。潮熱和平方為福。症逢不熱大非吉。 不熱者。謂身溫凉而無熱也。初起不宜大熱。及至正出之時。不宜無熱。如不熱者。即系逆候。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甘草、桔梗、淡竹葉。或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除甘草、淡竹葉、赤芍。以疏托之。亦有用越婢湯者。不可以此為法。出盡及收後而不熱者。是毒盡也。不須用藥。 朱曰不熱即系逆候。病家常因小兒發熱不退。请醫生設法退熱者。是不知正出之時。 不宜無熱也。 越婢湯治風水惡寒。一身悉腫。脉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越婢者發越濕土之邪氣也。水濕之氣。因風中外流播。两相激抟。勢難分解。不得不借麻黃以祛之。從表而越。以石膏清之。從裏而化也。 麻黃(去節五錢)石膏(八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片。紅枣三枚引。水煎。分作三次服。


微熱第二十四

由麻不怕火燒天。若逢微熱休安然。初起之際犹無忌。正出之時却又嫌。 微熱者。言熱輕而不壯也。初起之時則宜。正出之時。熱不宜微。微熱則麻出而不能透矣。宜用疏托之劑。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淡竹葉主之。未收及收後微熱者。此毒輕而盡也。不必用藥。 朱曰自微熱至渴熱。凡五條。辨證之細。最足增人識見。


乍熱第二十五

發熱數日熱便退。再隔數日熱又来。時熱時凉為乍熱。用心調理免受灾。 熱而又退退又熱。初潮正出此為逆。收盡乍熱毒未盡。病後治本免疏失。 乍熱有二。一則熱數日而止。過數日熱又作者。一則一日之間。有早發熱而午凉。午發熱而夜止者。此二者皆謂之乍熱也。若未出之間見乍熱。名曰毒未得透。藥宜疏散。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或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加赤茯苓主之。正出之際。 甚不宜見乍熱。見之則為逆候。此由毒出而邪熱未解。復有內攻之意。必須疏托。以化毒清表湯(見十六條)去天花粉、桔梗、甘草。或清熱透肌湯去甘草。加生地黃、地骨皮主之。又有因大病之後。中氣虛甚而然者。以治本為要。藥宜溫補。以四物湯加連翹、玄參。臨症斟酌而用之。若收後及未收之間見乍熱者。皆為毒氣未盡。急宜凉解分利。如清熱透肌湯去甘草。加黃連、黃芩、生地黃、地骨皮。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甘草、桔梗。加黃連、黃芩、生地黃、地骨皮。俱可施治。 清熱透肌湯治麻未透。熱甚而咳。 玄參石膏牛蒡子荊芥防風前胡葛根杏仁(各八分)生甘草(四分)水煎熱服。 四物湯治一切血虛。凡血症通宜。 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各三錢)白芍藥(酒炒二錢)川芎(酒炒一錢五分) 凉心血加酒炒黃連。凉肝血加酒炒條黃芩。凉肺血加酒炒枯黃芩。凉大腸血加酒炒子實黃芩。凉腎、膀胱血加黃柏。凉脾血多用酒洗生地黃。凉胃血加酒蒸大黃。凉三焦血加酒洗鲜地骨皮。凉心胞絡血加酒蒸牡丹皮。凉小腸血加炒栀仁、川木通。清心與胞絡氣加麥冬。清肺氣加炒枳壳。清肝氣加酒炒柴胡、醋炒青皮。清脾加酒炒白芍。清胃加乾葛、石膏。清小腸加赤茯苓。清大腸氣、三焦氣加連翹。清膀胱加滑石、琥珀。血虛加龟版。血燥加乳汁。瘀血加桃仁、紅花、韭菜汁、童便、行之。暴血加薄荷葉、酒洗玄參。血不止加炒蒲黃、京墨。 加黃柏、知母、玄參名滋陰降火湯(治陰虛有火。)。加酒炒黃連、酒炒胡連名二連四物湯(治虛劳血虛。五心煩熱。熱入血室。夜分發熱。)。加黃柏、黃芩、甘草名三黃四物湯(治陰虛潮熱。)。加桃仁、紅花名元戎四物湯(治臟結便閉。扑損瘀血。)。加羌活、防風(一方用北秦艽)名治風六合湯(治風虛眩晕。風秘便難。)。加木香、槟榔名治風六合湯(治血海虛滯。或血氣上冲。)。本方去白芍藥。加防風名防風當歸散(治發汗過多而成痉症。宜去風養血。)。


壯熱第二十六

大熱經日不退休。将出出盡實可憂。正出之時逢壯熱。此為順候不須愁。 麻本火候。非熱不出。故最喜有熱。如熱勢甚者。以白虎湯去炙甘草、粳米。加西河柳、連翹、牛蒡子、木通、枳壳、葛根主之。然治麻大法。總以解毒為主。若麻初熱時。有毒火不退而熱甚者。 宜以解毒湯去桔梗主之。若發大熱而經日不退。是為壯熱。初起發熱間即發壯熱。直至出時而不退者。其症必重。以清熱透肌腸(見第二十五條)去甘草。加地骨皮、生地黃、黃連、黃芩主之。有咳甚者。加貝母。大便結滯加火麻仁、枳壳。小便赤澀加赤茯苓、木通治之。或用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加枯黃芩、生地黃、地骨皮、黃連、栀仁治之。若先熱輕。正出現之時其熱方甚者。此為順候。出盡而壯熱不退者。又不宜也。急宜用凉解疏托之劑。以化毒清表湯 (見十六條)去桔梗、甘草。加麥冬、熟石膏治之。大便閉者。加丑牛以通之。小便赤澀者。合導赤散去甘草。加車前子以利之。或以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半夏、炙甘草、粳米。加荊芥、玄參、地骨皮治之亦可。收後而壯熱不退者。更不宜也。急宜凉解為上。以化毒清表湯(見十六條)去甘草、 桔梗。加生地黃、山豆根治之。或以河間凉膈散去炙甘草、芒硝治之。收後而壯熱兼大渴者。以白虎解毒湯加玄參、黃柏治之。 白虎湯清肺金。瀉胃火實熱。小便赤者宜之。小便白者慎用。 石膏(八錢)知母(三錢)炙甘草(二錢)粳米(半合)水煎服。 解毒湯治麻熱甚。火毒不退。初出亦宜。 黃連黃芩栀仁木通桔梗水煎服。一方有貝母。無桔梗。 導赤散治心熱發搐。及小腸實熱、小便赤澀。 生地黃(五錢)川木通生甘草梢(各一錢)淡竹葉(一握)燈心引。 一方有車前子。溺血者加辰砂(五分) 竹葉石膏湯治大病後煩熱作渴。傷寒解後嘔渴少氣。 生石膏淡竹葉麥冬人參半夏炙甘草粳米有渴者去半夏。薑引。水煎服。 河間凉膈散治瘟疫時行。表裏實熱。及心火亢盛。目赤便閉。胃熱發癍。 大黃(酒浸二两)芒硝連翹黃芩(各一两)栀仁(八錢)薄荷(七錢)炙甘草(六錢)淡竹葉十五片。生蜜五匙引。水煎。日三服。夜二服。得下熱退為度。一書薑三片、枣三枚、葱白一根引。易老去大黃、芒硝。加淡竹葉、桔梗。治胸膈與六經之熱。以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胆腑、俱在胸膈。同相火遊行一身之表。乃至高之分。故用桔梗舟楫之藥。浮而上之。以去胸膈六經之熱也。症重者用河間方。輕者用此方。 白虎解毒湯 石膏(四錢)知母天花粉黃連黃芩栀仁(各一錢)麥冬生地黃(各二錢)淡竹葉(十片) 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入犀角汁於藥內。俟病患要湯水飲時。以此藥與之。代茶服。


潮熱第二十七

熱如潮水来及時。初出見之并無疵。出盡若还遇潮熱。退陽益陰妙方施。 潮熱雖然無重輕。初出見之不須驚。出盡收後如潮熱。急以四物益其陰。 潮熱者。一日至晚一度。如潮水之及時而来。不失其信也。麻疹初出。多見此候。若出盡及收後見之。此因氣血虛弱而然。宜退陽益陰為主。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人參治之。


渴熱第二十八

麻發於心肺受先。火甚津枯生口乾。瀉心清肺多奇效。治不違時病早安。 渴屬肺胃熱盛候。唇口如丹發渴時。清金瀉火生津液。治分虛實两般治。 麻症如焚飲水饶。炎邪未許一杯浇。咽喉乾燥心家熱。津液乾枯胃脘焦。 渴乃肺胃两經熱盛之候。唇口必紅。若唇口如丹。是麻發渴之候也。此因內熱所致。火甚津枯。故作口乾。治當瀉火、清金、生津。然當审察虛實而治之。若二便結澀。則為熱甚。宜用清熱凉利之劑。以門冬甘露飲。去甘草主之。若二便清利。唇口淡而不紅、而但渴者。此必過用寒凉之藥。損傷中氣與氣血所致。脾虛不生津液而渴也。以七味白朮散去木香。以山藥易白朮。加粳米主之。初熱作渴者。以白虎湯(見二十六條)去甘草、粳米。加麥冬、天花粉、牛蒡子、連翹治之。或以葛根麥門冬散去人參、升麻、赤芍、甘草。加天花粉、連翹、牛蒡子治之。渴甚者。以黃連解毒湯 (見第二條)去甘草、桔梗主之。出現之時渴者。以白虎湯(見二十六條)去甘草、粳米。加麥冬、天花粉、牛蒡子、連翹治之。出現之時渴甚者。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治之。渴而煩躁者。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黃柏治之。正收之時而渴者。以竹葉石膏湯(見二十六條)去人參、半夏、炙甘草、粳米。加玄參、牛蒡子、黃芩、黃連、生地黃、地骨皮治之。 朱曰唇不紅而但作渴者。脾虛而津液不生也。辨證之精如此。 門冬甘露飲治麻熱甚而渴。 麥冬(去心二錢)玄參黃芩栝蒌根連翹(各一錢)生甘草(五錢)燈心三十根、淡竹葉二十片引。 七味白朮散治胃虛、津氣不行而渴。 人參白朮(炒)白茯苓木香(各一錢)藿香葉葛根(各八分)炙甘草(六分)水煎服。 葛根麥門冬散治熱毒癍,頭疼、壯熱,心神煩闷。 葛根麥冬(去心各一錢)石膏升麻赤芍人參甘草白茯苓(各五分)淡竹葉(七片)水煎服。


口渴恣飲致成水蓄第二十九

熱甚作渴饶飲水。解毒生津功莫比。若还縱飲不知休。水蓄於中灾異起。 麻症原是火邪。心火內亢。肺焦胃枯。津液乾涸。發熱之時。未有不渴。不可以冷水與飲。只宜以綠豆、或芝麻、或炒陳米煎湯飲之。治法宜生津解毒。以加味人參白虎湯去人參、甘草、糯米。加連翹、牛蒡子、玄參主之。若任其恣飲冷水。必生水蓄之病。如水入肺。則為喘、為咳。宜用葶藶以瀉肺中之水。如水入脾。則為腫、為脹、為白利。水入胃。則為嘔、為哕。宜用猪苓、澤瀉。以瀉脾胃之水。如水入心。則為驚、為悸。宜用木通、赤苓。以瀉心中之水。如水入肝。則為胁痛。宜用陳芫花以瀉肝中之水。如水入腎與膀胱。則小便不利。宜用車前子、木通。以瀉腎與膀胱之水。 渴而腹脹不食者。乃本虛實滯。為敗症而難治也。 加味人參白虎湯 人參知母熟石膏葛根天花粉麥冬淡竹葉甘草糯米一撮為引。水煎。以米熟為度。


復熱第三十

麻疹收後喜無熱。若逢復熱毒未息。治宜和解與清凉。莫因收盡遂輕忽。 復熱者。謂熱已退而復作也。此候先無。必待麻收後。熱退身凉。越六七日而又復熱。此症非因復感風邪而然。必因餘熱未清。餘毒復还所致。治宜清凉和解為妙。以柴胡麥門冬散去人參、甘草。或以生地骨皮湯去甘草主之。然麻初起喜熱。惟忌麻愈之後復熱。何也。蓋麻發熱。多至十一、二日。少亦不下七、八日。熱久元氣虛矣。加之出麻之後。飲食不進。今復重熱。陰陽虛耗。不死何待。急須調治。故再熱者必大補氣血可也。以柴胡四物湯主之。 朱曰已收復熱。在病家未有不引以為憂者。然總不外此三因。治之得法。必無妨碍。 柴胡麥門冬散治收後甚熱。 柴胡(酒炒)人參玄參(各五分)龍胆草(三分)麥冬(去心八分)甘草水煎服。 生地骨皮湯 地骨皮生地黃玄參麥冬龍胆草牛蒡子連翹黃芩(酒炒)栀仁(炒)赤茯苓木通甘草梢燈心引。 舌有白胎。加荊芥、防風。舌有黃胎。加酒炒連翹。便閉。加枳壳、火麻仁。閉甚。再加丑牛。 柴胡四物湯治麻後餘熱。 柴胡黃芩人參生地黃當歸身川芎白芍藥知母麥冬淡竹葉地骨皮 水煎服。


始終潮熱第三十一

始終潮熱總不休。飲食不進亦堪憂。咳嗽口渴與痰候。養陰退陽妙方投。 麻症初起。最喜潮熱。正收與收後。又喜無熱。若自初起至收後。而始終潮不退者。或飲食不進。或咳嗽。或口渴。或見痰症。俱屬血虛血熱。夫麻症屬陽。血多虛耗。滋陰補血。其熱自除。此養陰退陽之义也。宜用四物湯(見二十五條)。按症加减主之。如口渴加麥冬、天花粉。或犀角汁。 如咳加栝蒌霜、杏仁霜。如有痰加貝母、陳皮。如有喘加芥子、葶藶。總宜加玄參、骨皮、黃芩、黃柏之類以治之。切忌用人參、半夏、白朮之類。 朱曰始終潮熱。非血虛即血熱。滋陰補血。治法最佳。加法亦合拍。


煩躁第三十二

心火內炽煩躁乾。急宜瀉火清心源。若因久病元氣虛。法用養陰病即痊。 麻本火候。火者手少陰心經主之。心火內炽。故煩躁不寧。若麻症火邪太甚。煩渴便閉。致麻不出。危笃之極。宜清心、瀉火、清金。以清陽湯(見第九條)除升麻、桔梗、甘草、生薑。倍用麥冬、黃芩、玄參。以三劑與服。而麻即出。或以加味人參白虎湯(見二十九條)去人參、甘草、粳米。加黃芩、玄參主之。若系久病之人。元氣虛弱。或變煩躁口渴。麻竟不收。凝滯在皮膚間者。此血虛故也。則不宜用前二方。當以養陰湯主之。此乃養陰配陽之义也。 朱曰煩渴便閉。致麻不出。亦麻證之至險者。知瀉火清金之法。雖險必安。至本條所示清陽湯及加味人參白虎湯。內中皆有散藥。所以為佳。 養陰湯 熟地黃牛蒡子(炒研各八分)當歸白芍藥麥冬(冬七分)荊芥(三分)川芎薄荷(各二分)玄參連翹(各五分)二劑、水煎服。後劑。加黃連二分五厘。


出不快發不出第三十三

欲出不出亡立待。一出即收死反掌。毒歸五臟生四症。只因邪留正氣傷。 寒鬱熱邪不得出。隱而不現非早收。宜用湯丸急早治。發而不出一命休。 麻症初起。必發熱咳嗽。渾身脹痛。有似傷寒之候。惟乾咳連聲。目赤多泪。嘔惡便溏。确為麻症之驗。然發熱之時。既明麻症。而麻於耳後、項上、腰腿上先現。然後遍及手足者為齊。總以頭面更多者為佳。麻顶尖长。形小而匀者。吉也。若麻疹将發之際。或為風寒暴袭。或因肢体坦露。寒鬱熱邪。不能外出。此全盛之勢未萌。與麻出早收不同。其有初熱吐瀉交作者。是為順候。 乾嘔闷亂者。則為逆症。欲出不出者。危亡可立而待也。一出即收者。死在反掌間矣。何也。夫麻以出盡則毒解。邪氣鬱遏。則毒留而不去。正氣損傷。則人困而不伸。毒歸五臟。而四症生焉。 毒歸於脾。則泄瀉不止。毒歸於肝心。則煩熱不退。而生驚搐。毒歸於肺。則咳嗽血出。毒歸於胃。 則牙齦腐烂。而成疳蝕。凡有出不快者。總宜用解毒之劑。如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甘草、桔梗、淡竹葉。或葛根解毒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加枳壳。或防風敗毒散(見第五條)去甘草、桔梗。或用葛根疏邪湯等劑以發之。若無汗而出不彻者。外用胡荽。同葱捣烂。和酒糟蒸熱。以绢包裹。自頭面及手足。逐一揩之。勿令見風。衣被溫濃。自然出快。如有氣粗喘促。腹中脹痛。煩躁不寧。致麻不出者。急以麻杏甘石湯合三味消毒飲。俱去甘草以治之。輕則仍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若因触犯風寒雾露。隱現不能發出者。以新猪粪冲湯。隔水蒸之。冷則更添滚者。并取猪粪燒灰。以葱白湯調下二、三錢。此乃痘科治痘黑陷用燒人粪之變方。即用燒人粪與服亦可。若發之而仍不出者。則不治矣。 朱曰出而不快。尚是邪氣鬱遏。至屡發不出。正氣受傷。危險極矣。麻之初出。耳後項上腰腿上先現。然後遍及手足頭面。多者最佳。麻顶尖长形小而匀者。吉也。 葛根疏邪湯 葛根防風荊芥蘇葉牛蒡子連翹地骨皮前胡赤茯苓枳壳木通燈心引。 麻杏甘石湯治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麻黃(去節三錢)杏仁(去皮尖研碎二十粒)石膏(五錢)炙甘草(一錢)水煎服。此乃麻黃湯去桂枝。而兼越婢湯也。專祛上焦濕熱痰氣。 三味消毒飲 荊芥牛蒡子(各一錢五分)甘草(二錢)水煎服。


過期不出第三十四

過期不出毒犯藏。孔閉膚乾勢可惶。刻限必求麻疹現。麻黃散子是仙方。 過期不出勢淹延。毒閉身中難出現。急用透肌休怠玩。岂堪臟腑受熬煎。 發熱六七日以後。明是麻症。却淹延不出。此腠理濃密。毛孔盡閉。皮膚乾燥堅濃。毒氣拂鬱於內。或又為風寒袭之。曾有吐利。乃伏而過期不出也。急用托裏發散之劑。以麻黃散去升麻。加胡荽子以發之。或用独聖散加胡荽子、牛蒡子、連翹。春冬寒月。再加蜜酒炒麻黃以發之。又有治麻欲出不出者。以消毒散加麻黃、穿山甲以治之。似乎大猛。不若以消毒散去僵蠶、蟾酥。加胡荽、葱白、葛根、蟬蛻。春冬寒月。更加蜜酒炒麻黃以發之。或外用胡荽酒。以苎麻蘸戛為當。若當出不出而無他症者。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主之。如不出。急取向東狗粪。燒灰存性。水調服之。即現。若當出而參差不齊者。以黑芝麻用冷水擂服。若當出而過期不出。反見煩躁闷亂。腹脹氣喘。手足冷者。不治。倘一向未更衣者。此毒盛於裏。伏而不出。用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去甘草。加牛蒡子主之。或從权施治。以七物升麻丸解之發之。解之不出者。死症也。 麻黃散秘本方 麻黃(去根節。滤去黑汁盡。酒蜜拌砂。)人中黃(瓦盛火)牛蒡子(炒)蟬蛻(去頭足)升麻(酒炒) 水煎服。 朱曰麻黃治耻實之藥。古法去節與先煎去沫。蜜酒拌炒。皆後人之私心自用。不足為法。 独聖散又名柽葉散 西河柳(一名觀音柳。一名垂丝柳。又名柽柳。小乾弱枝葉細細如丝。花穗长三四寸。水紅色。如蓼花之状。花遇雨即開。)為末。以茅根煎湯、下三、四錢。白水下亦可。 消毒散 牛蒡子地龍(即蚯蚓。晒乾。研末。各二錢。)僵蠶貝母(去心)防風荊芥(各一錢) 蟾酥(二錢)為末。淡竹葉煎湯下一錢。 七物升麻丸凡覺四肢大熱。大便艰難。或二、三日不更衣。服之取微利。不利再服。(更衣即大便也。) 升麻犀角黃芩樸硝大黃(各二两)淡豆豉(微炒,二升)栀仁(二两)為末。蜜丸。黍米大。 白湯下五、六分。


已出熱甚不减第三十五

麻出渾身似火燒。毒邪壅甚急難消。解肌只許皮膚暖。救裏宜令便溺調。 麻本火候。非熱則不得出。麻疹欲出。則遍身發熱。或煩躁。或頭疼。或身拘急。及既出。則身便凉。清此一层。麻隨收矣。若麻既出。而熱甚不减。此毒邪壅遏。宜以古方大青湯去甘草解其表。如便澀者。以古方黃連解毒湯加牛蒡子、連翹、川木通、枳壳、石膏、知母。或以大連翹湯。 以地骨皮易柴胡去赤芍治之。若大便不通者。以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去甘草。加牛蒡子以解其裏。既出發熱不退。飲食少進者。此毒逼胃。宜以加味地骨皮散去赤芍、甘草。加酒蒸石斛治之。 朱曰熱甚不减。總是毒邪壅遏。古方大青湯、大連翹湯、加味地骨皮散方中。或用荊芥。或用防風。或用葛根。即托邪外出。不敢一味清凉。阻塞向外之機也。 古方大青湯治癍疹解毒良方。 大青玄參知母石膏木通生地黃荊芥穗鲜地骨皮甘草淡竹葉十二片引。 古方黃連解毒湯治火毒。痘麻通用。 黃連黃柏黃芩栀仁水煎服加大黃。名金華丸。潤腸瀉熱。 大連翹湯解裏熱良方。 連翹防風瞿麥荊芥穗木通車前子當歸蟬蛻黃芩滑石栀仁柴胡 赤芍藥(各等分)加紫草茸(五分)水煎。食前溫服。 加味地骨皮散 地骨皮(三錢)桑白皮麥冬(各二錢)葛根柴胡赤芍藥(各一錢)生犀角屑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已出紅腫太甚第三十六

麻喜如珠紅潤澤。紅腫太甚又非吉。春火壅遏勢堪憂。急治免教變紫黑。 麻出連串如珠。颗粒分朋。紅活光潤。方為美候。若麻出而紅腫太甚者。此毒被壅遏所致。倘不急治。必變紫黑、乾枯、隱伏惡症。宜以化毒清表湯(見十六條)去桔梗、甘草。或清熱透肌湯 (見二十五條)去甘草。加黃連、黃芩、枳壳、木通、山豆根、葶藶以治之。 朱曰紅腫太甚。熱入血分。清熱透肌湯中雖有玄參。仍當再加凉血之品。


不透表第三十七

隱隱藏於皮膚中。欲出不透後多凶。疏托消毒與分利。須詳三因始為工。 麻疹不能透表者。謂混身麻疹藏於皮膚之中。欲出而不能透也。古云。隱暗之麻後多凶。為難治。然此不透之症。有三因。治者當詳审而施治。一者因風寒鬱遏。未能疏托。以致皮膚乾燥。 毛竅竦立而然。此宜以疏托為主。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合越婢湯(見二十三條)去炙甘草、生薑、紅枣。加葱白、胡荽以發之。或用葛根疏邪湯(第三十三條)加胡荽、葱白發之亦可。如表虛不勝疏托者。當以葱白一味煎濃湯。時時與服。但得微汗。風寒即解。而麻自透。一者因火毒內炽。熱極不能透表者。此症麻疹根地頭粒混成一块。而色紅紫。急宜消毒清熱。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荊芥、玄參、連翹、牛蒡子治之。一者因中氣本虛而不能透表者。此症皮膚不燥。唇口淡白。二便如常。雖有蘊熱。不可輕用寒凉。即用峻劑升發。亦終不得出透。但當分利。使之內化可也。宜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合三苓散加連翹、枳壳以分利之。假使虛熱內炽。唇口雖紅。其色亦淡。此等症候。雖欲透而不能透也。只宜消毒。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加山豆根、連翹主之。又有一等。惟胸腹腰背暖處。止有一二處現有麻疹。 粒頭赤紅。頭面手足之間。乍見乍無。此症必缠綿難已。且有收後五、七日復發如前。两三次而愈者。此乃氣候之異。非不透之症。此只宜辛凉透表。以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去甘草治之。漸次求安。欲冀速效。轉增危殆。 朱曰不透表證之風寒火毒二因。尚為易治。惟中氣本虛。似宜加入參。恐非升發分利所能奏功。 三苓散 茯苓猪苓(各二錢)澤瀉(三錢)水煎服傷暑者用朱砂燈心引。


盡透表第三十八

粒頭尖小收根者。此為盡透表症也。扁阔痒赤不離肉。熱邪中伏大非雅。 麻盡透表。方無後患。何以見其透表。但得粒頭尖大。離肉收根。及粒頭細小收根。二者俱為盡透表也。其有一种扁阔赤成块。块上復有小粒。平塌不起。而未見块上離肉。又有一种結成小块。如風毒遍身瘙痒。偏高而紅腫。但粒頭不尖者。此二症雖透表。其中必有熱邪伏留。後必變症。并宜用竹葉、石膏、麥冬、連翹、牛蒡子。以滋潤之。或以化毒清表湯(見十六條)去桔梗、甘草、薄荷、防風。加麥冬主之。縱有餘熱。從此涣散矣。 朱曰指出盡透表之形状。而後未盡透表者。自易分別。


一齊涌出第三十九

一齊涌出莫驚惶。顷刻渾身朱錦装。似痘出時隨又收。如癍紅赤却成瘡。 痘以三、四次出。謂之出匀。麻貴一齊涌出。謂之出盡。故凡麻只要得出。毒便輕减。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将出之兆。出形細密。與痘相似。但麻則隨出隨收。非若痘之漸长而漸大也。出形鲜紅。與傷寒之發癍相似。但麻則粒粒成瘡。非若癍之皮紅成片。如蚊咬之迹也。故凡麻以一齊涌出為最美候。不須用藥。 朱曰麻雖貴一齊涌出。但當成粒。不當成片。醫家務須辨別。


麻色分治第四十

麻亦渾身似錦纹。白色血少要滋营。黑麻一現最凶惡。解毒消癍用大青。 痘瘡赤艳痒来攻。麻疹鲜紅毒得松。白色血虛犹可治。黑癍惡候莫相逢。 痘麻之色。不可同論。大抵痘怕大紅。皮嫩易破。必生瘙痒。麻疹之色。最喜通紅。何則。夫麻發於心。心屬火。紅者火之正色也。故麻鲜紅者。毒得盡發而吉也。若麻色淡白者。乃心血不足也。治宜養血為主。以養血湯除甘草。或益营湯去人參、赤芍藥、甘草。或養血化癍湯去人參治之。又有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升麻、葛根、治之者。四物雖屬血劑。而白芍、川芎。麻症不宜用。而加升麻。尤為不宜。莫若養血湯。隨症加减而用。實為妥當也。若麻色赤如錦纹者。以古方化癍湯(見二十一條)去人參、升麻、甘草、早米。加玄參。或萬氏化癍湯(見二十一條)去桔梗、甘草治之。然俱宜加生黃芩、生黃連治之。如色大紅艳或微紫。血熱也。或出太甚者。并宜以秘本大青湯去升麻、桔梗。或以古方大青湯去升麻、桔梗。俱加牛蒡子、連翹、黃芩、黃連、生地黃主之。黑癍者。死症也。亦當以秘本大青湯去升麻、桔梗。加生地黃、黃連、黃芩、火人屎末服之。 大便秘者。加酒蒸大黃利之。 朱曰麻疹之色。最喜通紅。其或淡白。或赤如錦纹者。皆證之偏寒偏熱。治法尤不可混。 養血湯治麻出白色。 生地黃當歸身紅花陳皮甘草生薑一片引。 益营湯治麻色白。 人參當歸(酒炒)紅花(酒炒)赤芍藥(桂水炒)甘草水煎服。 養血化癍湯治白疹。 人參當歸身生地黃紅花蟬蛻生薑引。 秘本大青湯 大青玄參知母石膏木通栀仁人中黃(火研細)桔梗升麻水煎。調人中黃末服。


陰陽两部多少第四十一

麻本火候先動陽。陽部多時症候良。陽部若是稀少者。恐有後患須當防。 先動陽分後歸陰。陰部陽少症亦輕。胸腹四肢向內者。若逢稀少喜盈盈。 麻症雖肺胃主之。而多屬於火。發則先動陽氣。而後歸於陰經。面本為陽。所以人身之中。麻疹陽部。宜多而不宜少。陰部宜少。多亦無妨。何為陽部。頭為諸陽之首。面乃陽中之陽。背與四肢。向外者、皆屬陽。但得此數處、麻多而透表。則無後患。何為陰部。胸為陰。腹乃陰中之陰。 腰與四肢。向內者、皆為陰。但得陰部少、而陽部多。或陽部透表。而陰部不能盡透。均為順候。 若陽部少。而陰部多者。須防後患。如解毒湯(見二十六條)除去桔梗。清陽湯(見第九條)除去升麻、桔梗、甘草、生薑等劑。俱可隨症加减而用。若陰陽两部俱少者。此乃麻毒輕也。不在此例。


紅潤不起已出不紅第四十二

紅潤尖耸如珠状。此等麻疹最為上。若紅不起二便澀。急用清熱透肌湯。 出而不紅發熱甚。煩躁頭疼或身疼。葛根疏邪解表方。須宜早用莫遲延。 麻疹色貴紅潤。形貴尖耸。若色雖紅潤。而麻不起發者。或兼二便艰澀。宜用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去甘草治之。如麻色淡而不起。二便如常者。此屬本虛。當兼培養氣血。以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去石膏、甘草。加生地黃、當歸治之。若已出而標不紅。已現而發熱轉甚者。或頭痛、身痛、煩躁者。以葛根疏邪湯加玄參、麥冬主之。或更加連翹、地骨皮亦可。凡欲解散表邪。但表實邪甚者。此方最宜。 葛根疏邪湯 葛根防風荊芥蘇葉牛蒡子連翹地骨皮前胡赤茯苓枳壳木通燈心引。


鲜紅色淡紅色第四十三

鲜紅光艳有重輕。粒頭離肉膚潤平。若是低塌不高耸。清肺瀉火保安寧。 麻色淡紅正所宜。本来肺胃毒少稀。若是粒頭不離肉。低塌色焦又貴醫。 麻色鲜紅。內多有熱。鲜紅者必光活而有艳色是也。若是粒頭離肉。皮膚活潤。症还輕平。倘粒頭低塌不高者。其症多重。急宜清肺瀉火。如黃芩、知母、麥冬、天花粉、牛蒡子、石膏清金之藥。黃連、栀仁、連翹、玄參、大青、黃柏瀉火之品。在所必用。以黃芩瀉肺湯去桔梗、大黃、甘草。 加麥冬、牛蒡子、玄參主之。至若麻色淡紅。麻所正宜。蓋肺胃之毒原輕。麻色故淡。再得粒頭高耸而離肉。此上吉之候。若粒頭低塌而色焦枯燥。又因風寒外折。藥宜疏散之劑。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藥、甘草治之。又有一等。初出粒頭不高。色帶赤淡紅。大便閉結。唇口燥赤者。此火邪內鬱。大熱症也。急宜用大寒凉之劑。佐以疏托之藥。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 去竹葉。加玄參、荊芥治之。若不早治。過數日後。色變紫黑而難治矣。 朱曰鲜紅淡白。在成粒高耸與低塌不高上分吉凶。审證何等的确。 黃芩瀉肺湯治肺熱裏實症。 黃芩栀仁枳壳薄荷葉連翹杏仁大黃桔梗甘草水煎。食後服。


粒紅膚白麻如肌白第四十四

麻出成片被風押。忽然一變為白色。若是粒紅只膚白。毒從血化症候吉。 麻之粒頭高耸。色紅淡潤。而肌膚白者。此肺胃之火原輕。乃上吉之症。不須服藥。又有毒從血化而見此候者。亦有因熱毒從汗解而見此候者。俱不必用藥而愈。若初出之時。麻色如肌膚一样白。不分肉地。惟粒頭高耸。時即收者。邪熱本輕也。然有表氣本虛而色白者。調护溫暖。 無冒風寒。越二三日而自變紅活也。古云。白疹溫暖而後滅者。此之謂也。又有一等。正出之時。 為風寒所遏。致麻色如膚白者。其人必見毛竅竦栗。此等症候。必用疏散之劑。解毒散風。方得紅活。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或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加蘇葉、薄荷、枳壳、赤茯苓主之。倘若失治。致毒難盡。變症多端。又有一种。麻出成片。一被風寒所折。即變為白色。身不發熱。而毒反內攻。煩躁腹痛。痰喘氣急者。危候也。如毒攻於胃。則嘔吐清水。毒攻於脾。則腹脹不食。毒攻於肺。則鼻塞喘促。毒攻於心。則唇舌焦裂。不省人事。摇頭掣手。毒攻於肝、腎。 則變黑色。而不救矣。 朱曰白色。除粒頭高耸。邪熱本輕而外。非風寒所遏。即毒反內攻。醫家遇此。切勿大意。


紫黯色第四十五

麻遇紫黑內熱極。光活潤澤生可得。紫赤乾晦無起意。縱是仙翁也费力。 麻遇紫色。內熱極也。但得光活潤澤。粒頭尖耸者。可治。宜用清凉解毒之劑。佐以消痰定喘之藥。以凉血飲子去赤芍。加貝母、枳壳、葶藶、連翹、牛蒡子主之。譫語煩躁者。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調辰砂、滑石末治之。若既出之時。而色紫紅。乾燥晦暗者。乃毒火炽甚。急以生地芩連湯去白芍、防風、粉葛。加枳壳。紫草、連翹。或凉血地黃湯去甘草。加木通、枳壳、紫草、連翹、牛蒡子、黃芩、黃柏解之。或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酒炒紅花、紫草、地骨皮、黃芩、連翹、牛蒡子、黃連、粉葛之類。以滋陰凉血。而內熱自除。所謂養陰退陽之义也。若麻收之時。身上麻形肌膚帶紫色或青色者。此內毒實熱之候。以大連翹飲(見三十五條)去柴胡、赤芍、甘草。 加地骨皮、枳實、黃連、牛蒡子。以利二便。使實熱從二便而泄。如熱極甚者。再加大黃以治之。 又有一等。見暖則紅活。不暖則焦枯。此為風寒所閉。治法雖應凉解。而不可太過。以暖為是。宜用養陰湯(見三十二條)。用生地黃。去白芍、川芎。加防風、荊芥以治之。若麻紫而不光潤。颜色枯燥而不起者。則難為矣。 凉血飲子 生地黃(一錢五分)黃連(五分)黃芩荊芥玄參(各一錢)紅花(三分)丹皮赤芍(各八分)木通(七分)水煎溫服。 生地芩連湯 生地黃黃連黃芩連翹紅花防風粉葛栀仁玄參木通石膏當歸牡 丹皮白芍藥燈心引。如大便三四日不通。合河間凉膈散利之(見二十六條)。 凉血地黃湯 生地黃當歸尾黃連栀仁玄參甘草水煎服。


粒頭焦第四十六

麻粒頭焦實可驚。熱極急将肺胃清。治之若还不及時。變成紫黑命歸陰。 麻疹透表而粒頭焦者。不論麻色紅淡。皆為熱極之候。急宜清肺凉胃。分利小便。并且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重用石膏。加木通、澤瀉。或加車前子治之。如乾燥無汗。加蜜酒炒麻黃以汗之。大便燥者。宜於清解劑中。佐以血藥而潤燥。以全書除熱清肺湯加當歸、火麻仁、枳壳治之。如不通者。方以承氣湯或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去甘草下之。倘治之不早。多致紫黑難救矣。有等原發小疥。而顶焦有似於麻焦。而實非麻焦。臨症須詳审。 朱曰紫黯色。粒頭焦。皆熱極之候。當於清熱、解毒、凉血諸法中求之。小疥似焦。尤須注意。 全書除熱清肺湯清肺金、瀉心火主方。 麥冬黃芩石膏玄參生地黃貝母赤茯苓壯熱。加地骨皮、黃連。氣粗。加炒葶藶子、栝蒌霜。便閉。加當歸、火麻仁、枳壳。 承氣湯治少陽胆經、陽明大腸症。 生大黃(四两)厚樸(薑汗拌炒六錢)枳實(面粉拌炒三枚)水煎服。加芒硝三合。名大承氣湯。


云頭片第四十七

麻如雲片紅赤。或作腥臭出膿血。一因表火一因裏。治分內外免疏失。 麻出有如雲頭大片。其形微起。此症有二。一證現大片紅赤腫。而微離肉者。一證於紅腫大片之上。復有小紅點現於片上者。皆因表火炽甚所致。當分內外。用大寒凉之劑。或分利之。 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葛根、玄參治之。若麻出如錦纹癍烂。或出膿血。腥臭不乾。心胸煩闷。嘔吐清水。身溫熱者。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贯仲。以散結積諸毒。而除濕熱。加防風、荊芥穗。以治風而消瘡毒。(有加苍朮治之者。雖云甚當。然似乎當慎。)慎勿遲延。恐致不救。若麻稠密。身痛煩躁者。以凉血飲子(見四十五條)去赤芍。加紫草、連翹、牛蒡子治之。倘系癮疹。遍身状如雲頭片。癍點乍有乍無者。則當以消風散治之。 朱曰云頭大片。加以腥臭出膿血。外證已極險惡。認定表火炽甚。以散結毒除濕熱諸法治之。自可轉危為安。若系癮疹。雖状如雲頭片。而癍點若有若無。其分別在此。 消風散 當歸生地黃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荊芥胡麻仁牛蒡子石膏(各一錢)木通 (五分)水煎。食遠服。一方有苍朮、甘草。


發熱而發癍屑是成癮疹第四十八

發熱蒸蒸便已硬。皮紅似錦是名癍。莫将麻毒雷同看。笑殺庸醫一样觀。 癍症血勝氣不足。麻候营血虧耗多。初熱皮膚覺似癍。莫作真癍用寒藥。 麻症初起。全類傷寒。但中指冷者。乃是麻候。若發熱時。大便閉結。或已硬。皮膚上紅如錦者。乃熱留胃中。是發癍症。非麻症也。不可認作是麻。而妄用發散之劑。用之反增危剧。宜以加味人參白虎湯。(見二十九條)去人參、天花粉、甘草、粳米。加大青、玄參、生地黃、枳實、木通主之。一則可以化癍屑。二則無碍乎麻候。如大便不通者。以三黃丸微利之。夫發癍之症。乃血有餘而氣不足也。麻症乃是火熬血分。血多虛耗。陽氣多旺。遂得有此。若發熱之時。皮膚上有覺似癍屑者。此實非癍。乃風寒协熱在表而成癮疹。此等症候。只宜疏散之劑。內加清解之藥。俟麻一透。癮疹自退。慎勿認作真癍。而施苦寒之品。遂用紫草、紅花、石膏等化癍之藥。以致大便水泄不止。元氣日衰。致麻內陷而難救也。如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可以施治。若麻已出而夾癍者。以犀角紅花飲主之。 朱曰中指冷者為麻候。發癍忌用發散。癮疹之異於發癍。如此。 三黃丸 黃連黃芩(各一两)大黃(二两)為末。水泛丸。白湯送下。 犀角紅花飲 犀角(磨汁)紅花生地當歸尾丹皮連翹牛蒡子木通枳壳水煎服。


易收早收難收第四十九

麻出高耸潤澤點。清解重施肺無險。自表至裏漸次收。膚無瘡痕名為敛。 麻出一日即便收。非冒風寒即挟熱。誤食酸物亦能致。三者源来有分別。 旋出旋收病勢輕。連綿不盡勢堪驚。化癍解毒令消滅。莫使餘邪集病身。 麻疹出收合陰陽。出以溫和收以凉。連出不收陽氣盛。遲遲間出是陰強。 麻疹出收。常以六時為准。如子後出。午時即收。午後出。子時即收。乃陽生陰长。陰生陽成。 造化自然之數也。凡此旋出旋收者。乃為易收。其症則輕。然麻之易收。必須先時麻出高耸。粒尖淡紅色潤。以其毒輕。而肌表易清。肺無加咳。故易收也。又有一等。火毒雖重。而重施清解。以致肺胃火邪悉退而易收者有之。然必於三日之間。從肌表而漸收於裏。或三日之間。一時收盡。膚上并無瘡痕形影者。方為易收。治者當詳审之。若麻出一日而收者。乃見風大早。為風寒所冲。 麻毒內攻。未清爽者。非為易收。急宜施治。若不早治。必致胃烂而死。宜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主之。雖不復出。亦無後患。即三日後麻已收敛明白。如有被風寒所袭者。亦宜以此方主之。至於早收。則與易收不同。早收者。麻出未經三日。或一二日、或半日而收盡。周身肌膚暖處。絕無紅影。乃為早收。終變危候。若雖未經三日而早收。肌膚上暖處。尚未全收。其毒未盡而攻於內。急宜清毒、解肌、透表以救之。宜用解毒快癍湯。去楂肉、生甘草、川芎、桔梗、紫草茸。加石膏、知母、玄參治之。發之不起。當审其所因。而與內解。何則。早收之候有三因。一因正出未透之際。而胃風寒。麻因風寒所遏。邪反內攻。以致早收。宜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加葱白與之熱服。或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加葱白、葛根與之熱服。服後便透者吉。不透。再用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加酒蜜炒麻黃。有更加穿山甲者。當酌量而加以治之。不急治。必發喘脹而死。亦有遍身青紫熱腫。喘脹氣急。此毒滯血凝。半匿肌表。急用河間凉膈散(見第二十六條)去大黃、芒硝、甘草。加玄參、紫草茸、丑牛、蜜炒麻黃、石膏以發越之。若腹脹喘促、溺清脐突者。以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去大黃、芒硝。加丑牛、葶藶、芥子治之。庶或可救一二。一因內挟熱痰。火毒抗剧而伏匿。煩躁或腹脹喘急。不省人事者。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除天花粉、淡竹葉。加玄參、牛蒡子、連翹、栝蒌霜治之。一因誤食酸醋收敛之物。以致肺臟不通。毛竅閉密而伏匿。壯熱喘咳煩闷者。以猪胆汁煮甘草煎湯。續續與服。或以苦瓠同生甘草煎濃湯灌之以探吐。吐中便有發越之义。然仍宜疏托。當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與服。如誤食猪肉。喘脹氣急者。亦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加枳壳、丑牛、楂肉以下夺之。有用枳壳湯去厚樸、甘草。加神曲、麥芽治之者。确無濟於事。若誤食桃李生冷、喘咳聲喑者。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加木通、枳壳、石膏、馬兜鈴。去生甘草主之。果得熱退身安。氣息漸調者。方可無虞。又有因大病或久病之後而出麻。其人中氣虛耗。致毒不能發越而收早者。或有因初潮始熱之時。 泄瀉久經不止。或未發熱之先。曾經洞泄者。亦致中氣虛損。麻才出盡而隨即收者。此數者。雖用疏托之藥。而毒終難發盡。惟當健运中氣。略兼解表清熱之劑。如香砂六君湯去半夏。少用白朮、木香、砂仁等分。加麥冬、連翹、牛蒡子、酒炒黃連、酒炒黃芩、荊芥、防風、葛根之類。可以施用。(愚意當以沙參易人參。薏苡仁易白朮。木香砂仁可除。更可加貝母。)但與微整門户。仍即用消毒之劑。如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又宜繼用。慎勿遲延。恐致肺胃敗烂而不救。若麻已出而復收。(有用當歸紅花飲加葱白、牛蒡子、連翹、葛根、治之者。大為不妥。姑录是方證謬。)或出不盡。心慌啼哭不止。十分危急。死在須臾。或下痢腹痛。(有用黃芩、白芍二味治之者。不妥。)須當以解毒快癍湯去桔梗、甘草、楂肉、紫草茸、川芎加枳壳、赤茯苓。隨症加减治之。大抵麻在三四日之後。覺漸次收敛。方為順候。然必待肌表清凉。麻方能收。若麻出致三四日、五七日不收者。 肌膚必然壯熱。此為難收之症。宜用解肌凉血之劑。佐以利水之藥。以凉血飲子(見四十五條)除去赤芍。加木通、赤茯苓、枳壳、葛根主之。若一出連綿至四五日不收者。乃陽毒大甚。須用化癍解毒湯。去升麻、大黃。加黃連、黃芩、生地黃、地骨皮以解之。便閉而有腹疼者。并用大黃以利之。或以秘本大青湯(見第四十條)去升麻、桔梗。加黃連、地骨皮、黃芩、生地黃以解之。便閉腹疼者。加丑牛以利之。解其毒使之發於外。庶裏無餘邪。免生後患。若解之而仍逡巡不出者。乃風寒外束。皮膚秘密也。宜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加薄荷、地骨皮治之。若麻點帶白燥色。 隱隱於肌表之間。似收非收。而實不收者。此必因風寒所绊。而不能透表。非難收也。宜急用疏托之劑。佐以寒凉之藥。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內)去赤芍藥、甘草。加防風、黃芩治之。若肌膚之上無點粒。惟見如片。膚平不高。此為易收而未收盡也。宜用解肌之藥。亦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隨症加减治之。如見有內熱之症。亦宜清內熱。倘內熱不除。多致不能盡收。如生地骨皮湯(見三十條)去甘草。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味導赤散。俱可选用。 加减而施。 張璐先生曰。西北水土剛勁。禀質亦濃。麻必五七日乃收。東南風氣柔弱。麻出不過二三日即收。迩来地运變迁。無分西北東南。体質均弱。未有不綿延日久方收者。當非難收之比。若三四日後。麻疹點燥色白。隱隱於肌膚之間而難收者。此必衛氣素弱。不能掀發。或因衣被单薄。致冒風寒。阻其發越之機。以致延綿多日。法當用辛散透表之劑。如荊芥、葛根、前胡、牛蒡子、西河柳、麻黃之類。以發散之。淡竹葉、玄參、薄荷、蟬蛻之類以透肌。切不可遽用寒凉。閉其開泄之路。此训可以為萬世治麻大法。 朱曰予治麻必經六七日始收。從未有三日即收者。今读張石頑先生此训。乃恍然。 解毒快癍湯麻疹現形一二日宜用。 連翹牛蒡子防風荊芥穗當歸尾桔梗(各七分)生地黃楂肉(各八分)蟬蛻(去頭足七隻)黃芩紫草茸(各六分)乾葛(一錢)西河柳(五分)川芎(五分)生甘草(去皮三分)水煎。以犀角磨汁对服枳壳湯 厚樸(去皮薑汁炒)陳皮(薑湯泡去白各三錢)枳壳(麸炒四錢)炙甘草(三錢)水煎服。 香砂六君湯治氣虛痰滯、食滯、氣滯等症。 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木香砂仁紅枣、薑引。 當歸紅花飲治麻已出而復收。(系備用方) 當歸(酒炒)紅花葛根連翹牛蒡子甘草水煎服一書有升麻。一書有生白芍、桔梗。 化癍解毒湯 玄參知母石膏牛蒡子連翹大黃(酒蒸)人中黃(火另研)淡竹葉升麻水煎。調人中黃服。 加味導赤散 薄荷葉(四分)生地黃(酒洗)木通玄參車前子(炒研末)淡竹葉(各七分)連翹(六分)黃連(二分)燈心、石膏引。


咳嗽第五十

發熱蒸蒸咳嗽頻。涕流鼻孔泪滿睛。面浮眼腫双腮赤。此是天行麻毒侵。 發熱蒸蒸咳聲頻。目腫面浮氣上行。坐卧不安痰唾少。肺葉焦举熱邪蒸。 麻症百聲咳不歇。初熱未出正相宜。不咳少咳皆不順。启咳須要用陳皮。 正收收盡宜無咳。此時有咳須早醫。清金瀉肺為先務。若待危時悔已遲。 麻毒連綿上氣咳。發作百聲終不歇。胸高肩耸衄长流。摆手摇頭泉下客。 天行麻疹。與傷寒相似。惟麻則喷嚏、鼻流清涕、眼胞腫、目泪汪汪之為異耳。但見此等症候。便是麻症。夫麻原發於心。心火內亢。則肺金受克。以致肺葉焦举。故有咳嗽。(朱曰释麻證之咳嗽。要言不煩。)法當清金瀉火。以加味人參白虎湯(見二十九條)去人參、甘草、糯米。加牛蒡子、連翹主之。有用白虎湯(見二十六條)去甘草、糯米。加牛蒡子、薄荷葉治之者。或以三味消毒散合瀉白散二方俱去甘草治之。方中桑白皮。采取鲜者。多用為妙。熱甚煩渴者。加知母、天花粉、石膏、黃芩之類。如咳甚者。以二母散或麥門冬湯。除去升麻、赤芍、甘草。或清肺湯去桔梗、甘草。加蘇子。或秘本清肺湯去桔梗、甘草。或聶氏清肺飲去柴胡、陳皮、桔梗、甘草等方。隨症而用之。然确宜清熱透毒。不可止咳。故古人多用清揚飲子去甘草加連翹主之。慎勿用五味子及收敛等藥。秘塞肺竅。令咳嗽終身不已。(朱曰收敛等藥。秘塞肺竅。切記勿用。)只宜清餘熱、消痰壅、而咳自止。貝母麥冬飲。除甘草、桔梗。加連翹、牛蒡子、黃連、黃芩之類。前後咳嗽。 俱可施用。夫麻有咳。則肺氣疏通。毛竅開豁。而麻則易於出透。所以麻症初熱未出之先。最喜咳嗽。(朱曰麻有咳之故。不可不知。)多咳則為順候。俚言所謂扑麻是也。麻疹出透。則心經火息。肺無克伐。而咳自止。(朱曰麻出透自不咳。心火息而肺不受刑也。)正出之際。若無連聲咳嗽。及少咳與不咳者。則腠理閉密。麻難透表。急於升發藥中。多加留白陳皮。以启其咳。使毛竅開泄。腠理舒暢。(朱曰加留白陳皮以启咳。即疏通腠理之意。)而麻自易出透矣。已出之後。 及将收收後。則又以無咳為佳。如麻已出而咳不止。身熱作渴。煩躁不食。脉洪者。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生地黃、鲜骨皮治之。肺熱如咳喘者。用生地黃散去陳皮。加黃芩、葶藶、桑白皮治之。喘甚者。加栝蒌霜、白芥子、蘇子、莱菔子治之。出盡及收後微微咳嗽者。此餘邪未盡。肺氣未平也。不須服藥。若欲治之。則以瀉白散合三味消毒散。俱去甘草與服。如肺燥塞不利而咳者。以利金湯去陳皮、桔梗、甘草、生薑。加麥冬、牛蒡子、黃芩、桑白皮治之。麻盡透而壯熱咳嗽大便閉者。以除熱清肺湯去赤芍、甘草。加黃連、黃芩、地骨皮、火麻仁、枳壳以清利之。或加大黃下之。如出盡及收後。咳嗽甚而仍不止者。是屬瘀熱。治宜清熱降火。佐以消痰之品。以清咽滋肺湯去玉竹、桔梗、甘草。加黃連、枯黃芩。或聶氏清肺飲去陳皮、柴胡、桔梗、甘草。 加貝母、黃連主之。出盡收後。咳嗽不止而多痰者。以清咽滋肺湯去玉竹、麥冬、桔梗、甘草。加枳壳、茯苓、陳皮治之。或聶氏清肺飲去柴胡、桔梗、麥冬。加枳壳治之。若麻至五六日。而仍咳嗽氣粗。外熱不退。乃尚有餘毒留於肺胃。宜用孟介石清肺飲。除僵蠶、柴胡、陳皮、桔梗、甘草。加地骨皮、桑白皮、葶藶治之。或以静遠主人清肺飲。去桔梗、甘草。加石膏、黃芩治之。如麻後咳嗽。聲音不清。不思飲食。眼目不清。唇口乾燥者。以清肺消毒化痰湯去桔梗、甘草、治之。 若麻後氣喘。咳嗽連聲不住者。此乃毒流於肺經。肺中伏火。金虛葉焦。故咳嗽連聲不住也。以秘本門冬清肺湯。或用骨皮清膈散。俱去桔梗、甘草、糯米治之。如体熱者。亦以秘本門冬清肺湯。去甘草、桔梗、糯米。加黃連、黃芩、牛蒡子治之。咳嗽甚而氣喘連聲不住。甚至飲食嘔水者。 此熱毒乘肺而然也。亦以秘本門冬清肺湯去甘草、桔梗、糯米。加蜜炙枇杷葉治之。見血者。再加茅根、阿胶治之。如咳嗽有吐血者。以麥冬清肺湯去楂肉、桔梗。加生地黃主之。兼有嘔水者。 亦以此方除楂肉、桔梗治之。如麻後咳嗽氣急者。以枳壳前胡湯除甘草、桔梗。以蘇子易蘇梗。 加芥子、莱菔子、葶藶、栝蒌霜以治之。然亦有加沉香者。在麻後似亦無害。如麻後但氣粗者。以聶氏清肺飲仍除柴胡、桔梗、甘草。加芥子、蘇子、莱菔子、葶藶治之。如麻後咳嗽不止。內熱不清。心神不寧。夜卧不安。以天真膏除黃、白朮、薏苡仁。加酒炒黃連、酒炒黃芩、辰砂主之。如麻後咳嗽失聲發熱者。以葶藶丸加地骨皮、天花粉、酒炒黃連、黃芩。水煎與服。麻後咳嗽、腹脹、喘急、煩躁、泄瀉、聲哑、唇青、口青者。以贾兰峰傳方。除麻黃、陳皮、桔梗、甘草、白芍、加麥冬、骨皮、芥子治之。或不除白芍。更加柴胡亦可。此在麻後治法。變通在乎其人。然切不宜遽用白朮等味。如麻後久咳不止。以生地黃、當歸身、白茯苓、川貝母、桑白皮、杏仁、柿霜等味。以養血、凉血、清金。而咳自止。然竟有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合枳桔二陳湯。加栝蒌霜、杏仁治之者。雖曰無碍。反不若以前之七味治。藥简而功捷也。如兼渴者。加麥冬、枳壳。兼喘者。加蘇子、芥子治之。或更加葶藶、莱菔子亦可。其有感触風寒。咳嗽煩闷。嘔逆清水。眼赤咽痛。口舌生瘡者。以防風敗毒散(見第五條)加生黃芩治之。如咳嗽氣喘唇焦。熱結在內。煩躁不寧。或口鼻出血。不拘前後。并宜以犀角解毒化痰湯。去赤芍、甘草。加麥冬、杏仁、葶藶治之。或用聶氏清肺飲。去陳皮、柴胡、淡竹葉、甘草、桔梗。加黃連、當歸尾治之。收後如見此候。以加味人參白虎湯(見二十九條)去人參、甘草、糯米。加生地黃、地骨皮、黃芩以滋潤之。倘或久咳不止。面浮目腫、胸高如龟、肩耸氣喘、摇手摆頭、口鼻出血、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鼻燥昏闷者。皆不治之症也。(朱曰不治之症加此。) 三味消毒散治咽喉疼痛。及麻疹已出未出。與未出匀。又治一切瘡毒。并能凉膈消痰。 牛蒡子(炒研二两)荊芥穗(二錢五分)甘草(五錢)研末。每用三錢。水煎服。 瀉白散治喘嗽。并脾肺經有熱。目黃。口不吮乳。 桑白皮(蜜炙)地骨皮(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糯米一百粒引。水煎。食後服。加人參、白茯苓、知母、黃芩。名加减瀉白散。治肺炎喘嗽。 二母散治麻後咳嗽甚。及肺熱咳嗽。 知母貝母(去心童便洗)生薑一片引。水煎服。或為末。白水下一錢。 麥門冬湯(即二十八條內葛根麥門冬散去人參、淡竹葉)。 麥冬(去心)葛根熟石膏(各一錢)茯苓赤芍藥(酒炒各六分)升麻(四分)炙甘草(四分)水煎服。 清肺湯治麻後咳甚。 枯黃芩貝母桔梗(各七分)防風炙甘草(各四分)水煎服。 秘本清肺湯治不時咳嗽。寒熱唾紅。 黃芩當歸麥冬防風赤茯苓生地黃連翹蘇葉前胡桔梗甘草(各五分) 桑白皮(一錢)水煎服。 聶氏清肺飲治麻後氣粗咳嗽。 桑白皮(蜜炒)地骨皮(去骨各五分)麥冬(去心一錢五分)天花粉玄參( 各八分)柴胡(六分)桔梗黃芩(酒炒)川木通(去皮各三分)熟石膏生地黃(各一錢)陳皮生甘草 (去皮各三分)淡竹葉、燈心引。水煎。加羚羊角磨汁对服。 清揚飲子麻疹主方。 西河柳(五錢)麥冬玄參(各二錢)牛蒡子(炒)葛根(各一錢五分)知母(蜜炒)蟬蛻肚(洗去土)薄荷葉荊芥穗甘草(各一錢) 淡竹葉(三十片)水煎服。 貝母麥冬飲 貝母麥冬薄荷葉玄參栝蒌仁桔梗甘草水煎服。 生地黃散治麻肺熱喘咳。癍疹身熱。口乾心煩。 生地黃(一錢)麥冬(五分)杏仁款冬花陳皮(各八分)水煎服。准绳有甘草。一書并有桔梗。 利金湯治肺燥塞不利而咳。 貝母茯苓枳壳陳皮桔梗甘草生薑、白蜜引。 除熱清肺湯治麻盡透而壯熱咳嗽。大便閉結。 石膏(三錢)麥冬(去心一錢五分)玄參生地黃貝母栝蒌根赤芍藥(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溫服。 清咽滋肺湯治麻後餘熱。咳嗽聲喑。 玄參牛蒡子荊芥貝母麥冬栝蒌根馬兜鈴明玉竹桔梗 (各八分)甘草(四分)水煎服。此方繆仲淳有薄荷。無馬兜鈴。 孟介石清肺飲 熟石膏生地黃(各一錢五分)麥冬(二錢)淡竹葉(七分)陳皮(七分)玄參柴胡(各一錢)當歸尾黃芩知母(炒)桔梗(各七分)僵蠶(炒五隻)甘草(去皮三分)燈心五十寸引。 静遠主人清肺飲治麻後傳肺胃二經。咳喘急。 麥冬牛蒡子防風茯苓桑白皮地骨皮知母桔梗甘草水煎服。 清肺消毒化痰湯 牛蒡子荊芥穗防風貝母(各五分)連翹黃芩前胡茯苓(各七分)枳壳桔梗(各一錢)甘草(三分)水煎。作十餘次徐徐服。 秘本門冬清肺湯 天冬麥冬知母貝母杏仁(去皮尖炒研)石膏骨皮牛蒡子款冬花桑白皮馬兜鈴桔梗甘草、糯米引。水煎服。 骨皮清膈散 黃芩(二錢五分)石膏(七分)滑石(七分五厘)地骨皮當歸知母桑白皮紫苑茸(蜜炒)白茯苓桔梗甘草(各五分)薑三片引。水煎服。此方加人參、柴胡、白芍、白朮、黃。(蜜炙各五分)。名人參清膈散。治肺熱。鼻乾涕唾稠粘。 麥冬清肺湯 麥冬知母貝母黃芩杏仁天花粉枳壳陳皮丹皮楂肉桔梗水煎服。 枳壳前胡湯 枳壳前胡防風赤茯苓蘇梗桔梗甘草水煎服。氣急者。以沉香磨水对服。 天真膏治麻後咳嗽不止。內熱不清。心神不寧。夜卧不安。或生瘡疥。 生地黃麥冬玄參白茯苓紫苑茸知母陳皮桑白皮沙參生黃薏苡仁 枣仁丹皮茯神當歸身白朮此方以生地、麥冬、玄參、沙參、黃、苡仁、炒白朮為君。白茯苓、炒枣仁、茯神、當歸、丹皮、陳皮、紫苑茸為臣。炒知母、桑白皮為佐。入砂锅內。 以长流水浸。用桑柴文武火煮两時之久。水减。再添水於內。取出去滓。将藥水澄清。復入砂锅再熬。加蜜和成膏。以瓷收贮。每用三匙。滚水調服。 葶藶丸治麻出氣喘。将成龟胸。 葶藶子(隔紙略炒)漢防己牵牛子(略炒)杏仁(去皮尖油)莱菔子煎服。大便溏滑者。除牵牛。 贾兰峰傳方 黃連黃芩連翹玄參知母杏仁乾葛麻黃牛蒡子陳皮厚樸白芍桔 梗甘草水煎服。 枳桔二陳湯 半夏(薑汁蒸三錢)陳皮(去白)白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枳壳桔梗 (各八分)薑引。水煎服。 犀角解毒化痰湯治麻後咳嗽氣喘。唇焦結熱。或煩躁不安。或口鼻出血。 犀角(磨汁)丹皮連翹貝母天花粉薄荷紫草茸甘草梢(各一錢)當歸(八分)牛蒡子(九分)赤芍(六分)生地黃(二錢)黃連(五分)淡竹葉(三十片)水煎服。


氣促發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

氣促原因肺未清。開口出纳喘候真。鼻扇痰鸣肺将絕。胸高必定歸幽冥。 氣促之症。多緣肺熱不清所致。治法當分時候。若見於未出及正出之時。藥宜疏托。以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去甘草主之。如見於正收及收後。藥宜降火及瀉肺氣。以清咽滋肺湯(見五十條)去玉竹、桔梗、甘草。加茯苓、陳皮以消痰。若開口而作出纳。胸胁高叠。起止不常不定。 是為喘症。乃屬痰火之候。熱邪壅遏肺竅。氣道阻塞而然也。然喘症有虛實之分。實者易治。虛者難為。欲察其虛實之确。在於大便之溏泄。小便之清利。大便之堅結。小便之赤澀上別之。(朱曰虛實之分。當於見證求之。)若大便溏泄。小便清利。唇白而身無大熱。皆為虛症。治以半夏、蘇子、芥子、葶藶、桔梗、甘草、莱菔子、陳皮、南星、茯苓之類。以清痰潤肺。多難獲效。實則大便堅燥。小便赤澀。唇紅而身發壯熱。用甘草、桔梗、陳皮、枳壳、蘇子、栝蒌仁、杏仁、桑白皮、黃芩、黃連、天冬、麥冬等味。多易於取效。果系實者。以竹葉石膏湯(見二十六條)去人參、半夏、炙甘草、粳米。加栝蒌仁、貝母、白芥子治之。冬月更加蜜酒炒麻黃少許。可以隨手而應。大抵未出時喘者易治。收後而喘者難治。如發熱時多喘。邪熱壅於肺故也。慎勿用定喘之劑。惟宜以大劑石膏知母竹葉湯。或柽葉葛根湯。去甘草主之。初發熱而喘者。以麻黃湯去甘草。加連翹、牛蒡子、枳壳。或以清金散火湯去桔梗、甘草。加酒炒黃芩、杏仁、連翹、枳壳治之。初發熱未出之時而喘者。以三拗湯去甘草。加荊芥、石膏、芽茶治之。如肺炎喘嗽。以加味瀉白散去人參、甘草主之。發喘而鼻黑乾燥者。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主之。如痰實壯熱。胸中壅闷。卧則喘急。以前胡枳壳散去甘草。加貝母、黃連、黃芩、栝蒌霜治之。如麻已出而喘者。用加味清肺降火湯主之。如麻出三日後而作喘者。急以静遠主人清肺飲(見五十條)去知母、桔梗、甘草。加古仁、栝蒌霜、芥子治之。或以生地黃散(見五十條)治之。如麻後發喘。以清咽滋肺湯(見五十條)去玉竹、桔梗、甘草。合白虎湯(見二十六條)去甘草、粳米。以滋潤肺胃。若麻後而喘。日久胃虛。不可用白虎湯(見二十六條)。只宜以静遠主人清肺飲(見五十條)主之。麻後如有日久發喘不歇者。以小柴胡湯(見二十二條)。以貝母易半夏、沙參易人參。加五味子從权治之。若喘而無涕。兼之鼻扇者。則難治矣。蓋鼻扇症。肺氣将絕。若鼻扇而喘滿痰鸣者。此必不治。如鼻扇而咽喉清利。無喘滿而精神如故不减者。十救二三。宜滋培肺氣藥。以潤肺清痰為主。以補肺阿胶散治之。收後而鼻扇者不治。若麻喘而胸高者。乃肺經熱甚而脹起者也。其症多見於正收及收後。凡麻見胸高之症。為肺坏。乃不治之候。有用葶藶桑白皮散治之者。亦仅十全一二而已。若冀其施無不應。未之有也。 石膏知母竹葉湯 石膏(五錢至一两)肥知母(一錢至二三錢)淡竹葉(三十片至一百片)麥冬(三錢至五錢)薄荷葉(三錢)西河柳(两許)水煎服。 柽葉葛根湯 西河柳前胡葛根荊芥穗貝母玄參知母麥冬甘草水煎服。 麻黃湯 麻黃(泡去綠汁)杏仁(去皮尖油)甘草(各五分)石膏腊茶葉(各一錢)一方去石膏。加桑白皮。水煎服。 清金散火湯 麻黃(泡去綠汁)蘇葉牛蒡子桔梗甘草水煎服。 三拗湯 麻黃(去節三錢)杏仁(去油皮尖二十粒)生甘草水煎服。加桔梗、荊芥。名加味三拗湯。 加味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白茯苓知母黃芩人參甘草糯米一百粒引。水煎。食後服。 前胡枳壳散 前胡枳壳赤茯苓炙甘草(各五錢)大黃(量兒加减)每服三錢。水一盏。煎六分。旋服。 加味清肺降火湯治麻出喘急。 陳皮枯黃芩麥冬桑白皮生地黃貝母栀仁栝蒌仁天花粉石膏葶藶子 地骨皮蘇子(炒)燈心二十根引。水煎服。 補肺阿胶散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而氣梗鼻扇。 阿井胶(蛤粉炒一两五錢。能補血液。清肺滋腎。益血補陰。氣順則不梗。液補則津生。火退而嗽寧。)馬兜鈴(一两。象肺。故入肺清熱降火。)牛蒡子(炒香。一两。利膈滑痰。而潤肺解毒。 能治火嗽。)杏仁(去皮尖七錢。潤燥散風。降氣止嗽。)粳米(一两。即HT米。益脾胃。)炙甘草 (一两。益脾胃。)水煎服。 李時珍曰。補肺阿胶散用馬兜鈴。非取補肺。取其清熱降氣。而肺自安也。中間之阿胶HT米。 乃補肺之正藥。要知清熱降氣。瀉之即所以補之也。若專於用補。反能助肺火而增咳嗽。 葶藶桑白皮散治胸高氣喘。 葶藶子(隔紙炒香研)漢防己杏仁貝母萝卜子(薑汁炒研)家蘇子(薑汁炒研)桑白皮(蜜炒)枳壳黃芩白芥子(薑汁炒研)水煎服。胸高而喘者。加蜜炒麻黃。


第五十二

喉中痰。毒火不得發越者。未出正出十全一。正收收後難為也。 麻屬肺胃。如喉中有痰而鸣者。其症屬痰火之候。此因毒火內結之極。邪熱阻逆。不得發越所致也。若見於未出正出之間。治當清肺降火消痰為主。十中可救一二。以除熱清肺湯(見五十條)去赤芍、甘草主之。若見於正收及收後者。必邪熱未透。毒火傳裏。或露風早收。餘熱內攻。而肺氣受傷也。實為難治。此症宜防之未得之先。 朱曰此證餘熱內攻。肺氣受傷。十救一二。醫者病者。當預先防之。


喑哑聲音不清第五十三

咳嗽咽傷聲喑哑。非與痘瘡同例也。此乃麻疹之常候。認作危症是愚者。 麻本屬火。喑哑乃麻之常候。多吉無凶。不可以痘瘡喑哑比例。蓋因肺胃熱邪。為風寒所袭。 不能盡达於表。咳甚咽傷。故喑哑也。治宜清肺降火消痰為主。以清咽滋肺湯(見五十條)除去玉竹、桔梗、甘草。加黃芩、木通主之。若肺熱咳嗽聲哑者。以萬氏清肺飲去菖蒲、訶子仁、桔梗。加黃芩、貝母主之。若聲喑而咽痛者。以射干消毒飲去甘草。加黃芩、山豆根主之。如麻後聲音不清。咳嗽不思飲食。眼目不清。唇口乾燥者。以清肺消毒化痰湯(見五十條)去桔梗、甘草。加麥冬、黃連、天花粉主之。如心虛聲音不揚者。以導赤通氣湯除去甘草、人參。加沙參主之。如系肺熱。聲音不清响者。以甘草清金散主之。兼有咳者。以清金降火湯主之。或以驗方治之。 朱曰音哑聲嘶。證頗骇人。读此诗始释然。 射干消毒飲 射干玄參連翹荊芥牛蒡子甘草水煎溫服。 萬氏清肺飲 麥冬荊芥穗天花粉知母桔梗(各一錢)石菖蒲訶子仁(各八分)水煎服。 導赤通氣湯 木通生地黃麥冬當歸身石菖蒲人參甘草燈心引。 甘桔清金散麻後肺熱。聲音不清有用之。而喑甚者宜删。 桔梗(一两)甘草連翹訶子皮(各五分)牛蒡子(七錢)為末。每用一錢。加薄荷葉少許。水煎服。 清金降火湯治麻後肺熱。聲哑咳嗽。 當歸白芍藥(酒炒)生地黃(酒洗)栝蒌仁白茯苓陳皮貝母(去心薑汁蒸) 桑白皮(蜜炒)麥冬黃芩(酒炒)杏仁(去皮尖)黃連(酒炒)栀仁(炒)玄參蘇梗石膏天冬甘草薑三片引。水煎服。 治麻後咳嗽失音驗方 牛蒡子黃芩天花粉薄荷葉桔梗甘草水煎服。


呃逆第五十四

呃逆雖曰有虛實。麻症實多虛無一。只因逆氣上冲喉。胃火炎炎作呃逆。 呃逆之症。乃氣逆上冲而作聲也。其症雖有虛實之分。而麻屬火候而發呃逆。乃胃火上冲所致。實者八九。而虛者未常見一二也。治法宜以清火安胃為主。如實熱痰火發呃逆者。以竹茹柿蒂湯去半夏、甘草。加貝母、石膏主之。如呃逆不止者。以安胃散去楂肉治之。若呃逆一連二三十聲不歇者。以紙條宣鼻孔中。得嚏即已。或以生薑汁、同蜜汁、煎熱頓服之。亦可。 朱曰呃逆外治法。以紙條宣鼻孔。得嚏即已。生薑汁同蜜汁煎熱頓服之。亦治呃逆。 竹茹柿蒂湯 竹茹柿蒂陳皮半夏甘草因恼怒發呃者。加柴胡、青皮、黃芩。 安胃散 陳皮麥冬木通澤瀉黃芩石斛楂肉水煎。食遠服。胃火甚者加石膏。


喷嚏第五十五

喷嚏能令肺氣清。始終有嚏麻必輕。若还鼻塞而無嚏。風邪留滯毒来侵。 麻症初起而多嚏者。乃內火因風邪搏激而然。故有喷嚏者。則肺毒得解。而肺氣全通矣。(朱曰喷嚏是麻證吉兆。)初熱未出之時。若有喷嚏者。必是先因外感。而後得通也。其毒縱凶可救。正出之時。有喷嚏者。其麻必輕。收後而尚有喷嚏者。方為盡退。乃毒得盡解。可無餘患矣。若嚏而多涕。浊壅得泄。肺氣自清。最為吉兆。若無嚏而鼻塞不通者。必有風邪留滯。如清肺湯(見五十條)除去桔梗、甘草。加荊芥、薄荷葉、連翹、牛蒡子、枳壳、赤茯苓。或利金湯(見五十條)去桔梗、甘草、生薑。加赤茯苓、薄荷葉、連翹、牛蒡子。或全書除熱清肺湯等方。俱可施用。但凡遇有鼻塞不通之症。總宜用辛凉之劑以透达之。如荊芥、乾葛、牛蒡子、薄荷葉、麻黃辛散之品。元參、石膏、淡竹葉、栝蒌根清凉之味。在所當施。 全書除熱清肺湯(重出)瀉心火清肺金主方。 麥冬黃芩(酒炒)石膏玄參生地黃貝母赤茯苓水煎服。壯熱加地骨皮。壯熱太甚更加黃連。氣粗加葶藶子、栝蒌霜。氣喘加蘇子、芥子。便閉加火麻仁、枳壳。便閉甚加大黃。


鼻通多涕鼻乾無涕第五十六

始終多涕本為吉。鼻乾無涕肺腑熱。其間形症有數般。叮咛良工細認識。 鼻通多涕。肺氣順也。所謂多涕者。鼻常有涕。非鼻涕暫見比也。麻症得肺腑平和。鼻無阻塞。此為順候。初熱至出時。多涕者皆為吉兆。收後亦以多涕為易治。至於鼻乾無涕。必須鼻孔之內。絕無物塞。而鼻乾燥。方是真候。此乃肺腑熱極閉塞而不通也。初熱未出之時見之。其症必重。以清肺飲去陳皮、五味子、桔梗、甘草。合清揚飲子(見五十條)除甘草、淡竹葉。加石膏、黃芩。更量加蜜酒炒麻黃。以解表而疏通肺氣。或以聶氏第二清肺飲。去柴胡、陳皮、僵蠶、桔梗、歸尾、淡竹葉。合蘇葛湯(見第六條)去柴胡、赤芍、甘草。加枳壳治之。若已出大熱。致鼻乾無涕者。此症亦重。宜以全書除熱清肺湯(見五十五條)加黃連、地骨皮、連翹、牛蒡子、枳壳、治之。或暫有而暫無涕者。雖重亦可救。以杏仁清肺湯去桔梗、甘草。加黃芩治之。又有先無涕。其後熱退鼻通有涕者。又有因熱甚。鼻外被塞。乾結似無涕者。以利金湯(見五十條)去桔梗、甘草、生薑、陳皮。加牛蒡子、黃芩、赤茯苓、連翹治之。或更加桑白皮、杏仁治之。以上數症。總皆要氣血通畅。雖凶可救。醫家須宜詳察施治。 朱曰多涕者。肺熱浅也。鼻乾者。肺熱深也。两言可以蔽之。但傷風肺氣閉者。亦多涕。 清肺飲 杏仁貝母茯苓(各一錢)陳皮桔梗五味子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聶氏第二清肺飲治麻出四五日。尚有餘毒留於肺胃。多咳嗽氣粗。外熱不退。 熟石膏生地黃(各一錢五分)玄參(一錢)柴胡(一錢)麥冬(二錢)陳皮(六分)枯黃芩(酒炒)當歸尾知母(炒)淡竹葉(炒)桔梗(各七分)僵蠶(炒五條)生甘草(去皮三分)燈心引。水煎服。 杏仁清肺湯 杏仁麥冬貝母款冬花牛蒡子桔梗甘草水煎服。


微汗自汗大汗無汗第五十七

微汗常出熱不留。初出未收總沐庥。升發之味須禁用。用之大泄反為仇。 自汗之症屬陽虛。麻後見之更可危。勿令見風成痉病。治陰抑陽症自除。 發熱渾身汗最宜。元府開豁麻出時。衛中表邪從此散。汗多亡陽又忌之。 壯熱無汗大非吉。不因風寒因火鬱。自始至末總無汗。縱麻已收症百出。 麻有自汗、微汗、大汗、無汗等症。而均有宜有忌。麻初出至未收之時。皆宜微汗。有微汗則皮膚通畅。腠理開豁。而麻易透。發熱之際。有自汗者。則有發散之义。乃為常候。(朱曰微汗、 自汗。皆為美候。)蓋麻遇自汗。則毒從汗解。元府開而麻毒透。衛中之表邪。則從之而散矣。不可遽止。亦不可復用升發之劑。若自汗而更升發。恐汗大泄。致有亡陽之患。夫自汗之症。原屬陽虛。初時無妨。若麻後自汗。多成痉病。切勿見風。法當治陰抑陽。使腹內虛熱清退。而汗自止。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仍去白芍、川芎。加玄參、牡蛎粉主之。如麻後自汗。兼不食吐蛔者。真是虛症。最為難治。(朱曰自汗不食吐蛔。又為難治之虛證。)亦宜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牡蛎、藿香、𤓰石斛。用舊蒲扇或舊蒲席燒灰研細末。入藥中調服。若誤投藥饵。傳變多端。難收功矣。切勿拘治麻初起常法。而用辛溫解散之劑。如果系脾熱。可用瀉黃散去甘草。因症加减而治。 則又可循麻初之常法矣。若自汗而煩渴氣壅脉數者。則以静遠主人化癍湯加栝蒌霜主之。至於大汗過多之症。則有二因。一因衣被蓋濃。而致大汗過多者。一因用升發之劑過甚。而發汗過多者。二者皆不宜也。(朱曰大汗本非正治。只可偶用。)蓋恐大汗過多。致有亡陽之變。輕則症難脱体。重則多有不救。倘遇麻有隱暗不透之坏症。從权施治。而用升發之劑。取其大汗。使毒從汗解。此特語其變。而非正治也。然亦多凶。經曰。汗多亡陽。急須止之。以秘本黃連湯或當歸六黃湯。外用溫粉扑法治之。(有以人參白虎湯合古方黃連解毒湯治之者。似乎未當。方仍列後備用。)若婦人麻後汗多。心慌神昏者。亦有因而致。不可不察。有因麻症初起。适遇經行。麻乃火候。心火旺盛。荣血多虧。今又月期适至。血又下泄。虧耗大過。至麻收之後。氣血两虛。未有不成汗多怔忡神昏等候。(朱曰麻後氣血两虛。又有汗多怔忡等證。)急宜以玉屏散加牡蛎粉與服。 以止其汗。免至亡陽。旋用人參養荣湯。去桂心、五味子。多加牡蛎粉、龍骨。數大劑與服。須宜急治。遲則不救。若麻症初起。壯熱而無汗者。多因外感風寒太重。以致皮膚乾燥。毛竅不開。麻疹壅滯。而汗亦難出。多成內攻之症。(朱曰麻證無汗。多成內攻之症。寒凉降火清肺。佐以升發。 是救急治法。)或肚腹脹痛。或發喘促。夏秋之間。宜微升散。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 甘草。加木通、枳壳治之。春冬寒月。重為發散。如加味三拗湯去桔梗、甘草。或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加炒麻黃治之。但不可過劑。使渾身常得微汗為妙。有微汗則腠理潤澤。而麻易出。又有一等。因熱極火鬱而無汗。亦致皮膚乾燥而不活澤。麻亦難出。此症外必見唇舌破裂。二便結澀。昏沉壯熱。或身痛肚腹脹疼。多發喘促。痰鸣。不拘何時。無分遲早。急用寒凉降火清肺之劑。佐以升發之藥。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地骨皮、貝母、玄參、牛蒡子、前胡、乾葛治之。遲則恐成坏症。大抵麻症常以微汗為順。自始至末。必以得汗為妙。經曰。微汗常出熱。熱越而不留。此之謂也。若始終無汗。麻難收敛。後必有餘症。宜用寒凉升發解毒為當。 瀉黃散 防風(四錢)栀仁(炒黑一錢)藿香葉(七分)石膏(五錢)甘草(二錢)為末。白湯下。或用蜜同酒拌炒。仍用白湯下。 加味三拗湯 麻黃(不去節三錢)杏仁(不去皮尖油二十粒)生甘草荊芥穗桔梗水煎服。 静遠主人化癍湯 石膏知母玄參麥冬牛蒡子連翹黃芩地骨皮淡竹葉水煎服。 秘本黃連湯 黃連黃柏黃芩麥冬生地黃當歸生黃水煎。加入燒蒲扇灰調服。 當歸六黃湯治自汗、盗汗。 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蜜炒各一錢)黃芩黃連黃柏(各五分)水煎服。 溫粉扑法 黃連牡蛎粉貝母(各五錢)粳米粉(一升)為末。扑身上。 玉屏風散 黃(炙炒一两)大當歸(六錢)陳糯米(一合炒黃色)水煎服。 玉屏散治自汗不收。氣虛表弱。 黃(蜜炒)防風(各一两)白朮(土炒五錢)生薑、紅枣引。水煎服。 人參養营湯治脾經氣虛。营血不足。驚悸健忘。寝汗發熱。食少無味。身倦肌瘦。 人參白朮(土炒)黃(蜜炒)炙甘草陳皮全當歸桂心(各一錢)熟地黃五味子(蜜炒) 白茯苓(各七分)白芍藥(酒炒八分)遠志肉(去骨甘草水煮五分)生薑、紅枣引。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見六十四條) 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


衄血諸失血第五十八

毒邪并迫血離經。衄流於鼻不須驚。當知熱毒從兹解。血去荣中毒少輕。 吐血便血與溺血。當分熱甚和血甚。熱入血室劳動火。總而名為失血症。 鼻之衄血。因內熱炽甚。邪火沸腾。血隨火載。自肺胃上行而溢於鼻也。麻疹本乎肺胃。故初起及未出之先而衄血者。是為順候。亦發散之义也。蓋麻毒從衄而解。而荣中之毒則輕少矣。不必遽止。熱得開泄。不藥而衄自已。非錯經妄行之比。但不宜久耳。如衄血過多。此為火迫。經曰。 夺血者亡。急須止之。如衄血不已。或有失血者。俱宜清肺瀉火。佐以凉血之藥治之。以犀角地黃湯去白芍。加荊芥穗、枯黃芩主之。凡初熱即見衄血者。乃心火上冲煩闷。其症不妨。用生地黃栀子湯。加枯黃芩以散心火之鬱熱而清肺。已出而衄血者。以加减犀角地黃茅花湯去甘草治之。 已出大便下血。或小便溺血者。或吐血衄血。或二便閉澀。熱渴赤痛。以犀角解毒湯去赤芍治之。 如衄血不已。急須止之。以茅根湯加黃連。或玄參地黃湯去升麻、白芍、甘草。加茅根、黃連。或茅花湯去甘草加黃連等方主之。已收之後。或出鼻血。或失血者。俱宜以加减犀角地黃茅花湯去甘草治之。(有用四物湯加茅根治之者。)凡麻症血熱。及劳動火。熱入血室。吐血衄血。發狂發黃者。俱宜用犀角地黃湯去白芍加桃仁治之。若正收及收後。仍衄不止者。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茅根、麥冬以滋潤之。然麻症衄血。或便血溺血。俱為失血之候。須當分熱甚、血甚施治。熱甚者。以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主之。血甚者。以犀角地黃湯去白芍主之。 朱曰衄血吐血。證雖骇人。一經清熱凉血。便可奏功。此等證予治愈甚多。故一見即胸有成竹。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溫病。本應發汗而不得汗。內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大便出血。 面黃。或中脘作痛。 犀角生地黃(酒浸另捣)牡丹皮白芍各等分水煎服。喜妄如狂加大黃、黃芩。吐血、衄血者加扁柏、藕汁、童便。脉大来遲腹不滿而自言滿者加當歸、肉桂。 生地栀子湯治心火上冲、衄血。 生地黃栀子葛根薄荷葉燈心引。 加减犀角地黃茅花湯 犀角(磨汁)生地黃茅花丹皮枳壳黃芩栀仁連翹黃連麥冬當歸尾甘草燈心三十根引。 犀角解毒湯 犀角黃連黃柏黃芩栀仁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水煎服。 茅根湯 茅根當歸生地黃山栀仁枯黃芩水煎。加百草霜入藥中服。 玄參地黃湯止痘疹衄。 玄參生地黃丹皮栀仁升麻甘草(各一錢五分)白芍(一錢)水煎。 按此方均勿宜用升麻。以塞上冲之源。勿謂但屬陽明胃經。即可用升麻也。 茅花湯治衄血。 淨茅花當歸頭牡丹皮生地黃甘草水煎服。 又茅花湯 茅花鬱金生地黃黃芩水煎。入百草霜調服。 玄參解毒湯治衄血、失血。 玄參黃芩栀仁(炒)生地黃粉葛荊芥穗桔梗甘草水煎。加茅根汁、京墨汁对服。 犀角地黃湯治失血、衄血、便血、尿血。 犀角升麻生地黃木通桔梗京芍甘草水煎服。


嘔吐第五十九

毒火鬱遏胃氣傷。初熱嘔吐原無妨。欲吐不吐乾霍亂。二者一見最難當。 麻症初起。嘔吐亦屬常候。而吐瀉交作者順。乾霍亂者逆。欲吐不吐者危。夫麻症之有嘔吐者。皆因胃間火毒。不能發泄。而鬱於內。致傷胃氣而作也。初熱而得嘔吐之症。此毒未發出。藥宜疏托。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或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主之。正出及正收時。而見嘔吐之症者。是毒未盡。藥宜清凉解毒。少加疏散可也。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加枳壳、黃連治之。多痰者加栝蒌霜、貝母治之。收後而仍有嘔吐者。乃是餘毒留於胃脘所致。脾胃虛而熱滯也。宜用清凉脾胃之藥。佐以分利之劑。用石斛清胃散去赤芍、甘草主之。取此方中之陳皮、扁豆、藿香以止嘔吐。若嘔一止。而陳皮、藿香葉、扁豆又宜除之。不可過用。恐致燥害。此症若不間以金石之品。全用輕浮之藥。其嘔難定。如嘔吐不止者。以竹茹湯主之。如熱甚嘔吐者。以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去桔梗。加竹茹、枇杷葉主之。 朱曰嘔吐與瀉。邪有向外之勢。或清或散。成法俱在。均無足虑。惟欲吐不吐者危。 石斛清胃散治麻後嘔吐。胃虛不食。熱滯。 石斛茯苓枳壳丹皮扁豆藿香陳皮赤芍(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引。 竹茹湯 竹茹陳皮柿蒂楂肉水煎服。


吐痰麻後有痰胸口痰甚第六十

吐痰之症有多般。都緣肺胃火邪乾。俱宜清肺消痰火。治者須作一例看。 吐痰之症有二。有吐出而白者。有吐出而成块者。皆肺胃之火未清而作也。俱宜清肺、消痰、降火、為急。以杏仁清肺湯(見五十六條)去甘草、桔梗。加黃芩。或以清肺飲(見五十六條)去五味子、白桔梗、甘草。加麥冬、黃芩、知母、石膏治之。但清痰切勿用半夏、南星等燥藥。惟宜用天花粉、貝母、陳皮之類。清肺降火。宜用天門冬、麥冬、杏仁、桑白皮、黃芩、黃連之類。切勿用桔梗中州之品。如麻後有痰而不吐痰者。宜用加味二陳湯去半夏、甘草。加貝母、栝蒌霜主之。如麻後胸口痰甚者。用經驗敷方。或敷或揩治之。 朱曰因火生痰。是麻證之輕者。其治痰不用辛燥藥。最有分寸。 加味二陳湯 陳皮半夏白茯苓防風天麻連翹甘草水煎服。 經驗敷方治胸口痰甚。 吳茱萸(炒一两)葱白(十餘寸)為末。以生薑自然汁。和葱白捣和作餅。蒸溫。敷胸上。立效。


吐蛔蟲第六十一

吐蛔之症是何因。胃虛無穀蟲上行。急宜施治免胃烂。調養脾胃症自平。 麻前吐蛔。乃胃熱不進穀食所致。治法宜清肺解散。以秘本門冬清肺湯(見五十條)去甘草、 桔梗主之。若将出正出之際而吐蛔者。是因胃間有熱。膈上有痰。蟲不能安故也。患者能食則已。 不必用藥。若欲用藥。則以殺蟲丹與之。在初熱未見麻時而吐蛔者。與吐蛔過多而不能食者。皆為胃氣虛敗。必不能治。然吐蛔之症。多見於正收及收後之時。亦因胃火燃甚。多致少食。蟲無所養。故望上而出。或三四條、或五六條、或十餘條而止。不宜過多。多則有害。治當安胃為急。久則胃烂難救矣。以七味白朮散加烏梅。再斟酌加减而治之。蟲得酸則安矣。如麻後熱退能食而吐蛔者。宜調養脾胃。庶無他變。以安蛔散除胡粉、白礬。七味白朮散加烏梅等方治之。若麻後吐蛔不食而兼自汗者。真是胃虛。最為難治。以七味白朮散。加烏梅、牡蛎粉、𤓰石斛治之。如系脾熱。 則以瀉黃散(見五十七條)加烏梅、牡蛎粉、𤓰石斛治之。 朱曰吐蛔一證。因胃熱而蟲不安者多。如胃虛吐蛔。七味白朮散加烏梅、石斛。尚為救急之法。 殺蟲丹 生葱(一把)炒食。蟲即化為水。 七味白朮散治胃虛津氣不行而渴。 人參白朮(炒)白茯苓炙甘草藿香葉乾葛根(煨)木香水煎服。 安蛔散治吐蛔色赤。成团而活。屬熱者。 烏梅肉(三錢)黃連蜀椒藿香槟榔(各一錢)胡粉白礬(各五錢)為末。每用三錢。水煎如糊。空心服。 吐沫(音末。口中汁也。)


口中流涎不止第六十二

清涕之中見白沫。實為胃火旺所致。治宜清胃并降火。莫以白沫作寒治。 吐出痰中有白沫。流涎不止均非虛。都因胃中邪火旺。急宜清胃免倾危。 吐沫者。吐出清痰之中而有白珠是也。乃是胃火旺甚所致。治宜清胃降火為急。宜以加味清胃散加連翹、牛蒡子主之。其不去升麻者。蓋欲用之以開提胃熱故也。然亦須斟酌而用。如麻後有口中流涎不止者。亦是胃火旺甚所致也。宜以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治之。但方中有大黃、芒硝。須要察人之虛實強弱大小。及大便之堅澀而施。不可概用。以誅伐無過。 朱曰口中流涎。乃大人小兒常有之證。亦有終身不愈者。總由胃火旺甚所致。 加味清胃散治胃中蘊熱。中脘作痛。痛後。火氣發泄。必作寒熱乃止。及齒齦腫痛出血。疼引頭脑。 生地黃(四錢)川升麻(一錢五分)牡丹皮(五錢)當歸尾(酒洗三錢)川黃連 (酒蒸三錢)防風荊芥石膏水煎服。


泄瀉第六十三

麻初泄瀉最為宜。瀉而日久須治之。熱寒食冷便膿血。數般當分新與遲。 麻症泄瀉。慎勿遽止。蓋麻有瀉。而胃與大腸之邪熱得解。是亦表裏分消之义也。初熱作瀉者。用猪苓湯去阿胶、甘草。加葛根、連翹、牛蒡子主之。(有用香蘇散者。然終不若分利之為當也。香蘇散方仍列。)若麻見二三日泄瀉者。以透癍和中湯去升麻、川芎、柴胡、桔梗、半夏、陳皮、甘草、生薑。加連翹、牛蒡子、地骨皮主之。若身熱煩渴泄瀉者。用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地骨皮、黃連、黃芩、麥冬主之。夏月用辰砂益元散去甘草治之。如麻後泄瀉者。以薏苡仁散去香附、甘草主之。麻後泄瀉及便膿血者。皆由熱邪內陷故也。大忌止泄。惟宜用升散之藥。以黃連葛根湯加扁豆、滑石、白芍藥。數劑與服當自愈。然麻症泄瀉。須分新、久、寒、熱、傷食、傷冷、六般。若初熱瀉者。用三苓散加木通。以重瀉心經之熱。寒瀉則十中無一。或有傷食傷冷而作寒瀉。四肢冰冷。肚腹不熱。口不作渴。小便不赤者。不得已而用理中湯。一劑止之。久瀉不止者。以六君子湯加肉豆蔻。或香蔻丸止之。如再不止。用醒脾散與服。或以五倍子、罌粟壳燒灰。用米飲調下澀之。凡後數方。蓋亦萬不得已。從权而用。切不可目為定规而滥用也。 朱曰泄瀉亦非重證。惟不可久耳。 猪苓湯 猪苓澤瀉赤苓滑石阿胶甘草水煎服。 香蘇散 蘇葉陳皮白芷川芎香附米甘草生薑、葱白引。 透癍和中湯 葛根猪苓澤瀉茯苓川芎升麻(各七分)前胡桔梗(各一錢)柴胡(五分)陳皮半夏 (各七分)甘草(三分)生薑三片引。水煎。分作數次服。 辰砂益元散治暑月小便不利。 辰砂(一錢)桂府滑石(水飞過六两)甘草(一两)為細末。清水調下二三錢。老人、虛人。及病後傷津而小便不利者。不宜用。又治暑月發驚多汗。小便澀痛。兼瀉心火。前方加薄荷葉少許。以清肺熱。名雞蘇散。加青黛少許。以散肝火。名碧玉散。加石膏少許。以除胃熱。名白玉散。治同本方。加紅曲五錢。以治赤痢。名清六丸。加吳茱萸一两。以治濕熱吞酸。(一書治白痢 。)名茱萸六一散。加乾薑五錢。以治白痢。(一書消飲食)名溫六丸。加生柏葉、生車前、生藕節、以治血淋。名三生益元散。加葱豉治虛煩不得眠。名葱豉益元散。以水煎服。則兼散表邪。 薏苡仁散 薏苡仁淮山藥白茯苓穀麥芽白扁豆香附米山楂肉甘草水煎服。 黃連葛根湯 黃連(酒炒)葛根升麻甘草水煎服。 理中湯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水煎服。一書加肉豆蔻去人參。 六君子湯 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紅枣、薑引。 香蔻丸 黃連(炒)肉豆蔻(麸包煨)訶子肉(麸包煨去壳)木香砂仁白茯苓為末。饭丸。麻子大。米飲下。十五丸。 醒脾散 北全蝎(五隻糯米拌炒)白附子(烏豆水浸蒸)人參木香白茯苓天麻(薑汁蒸) 石菖蒲(去尾薑汁蒸)炙甘草為末。水調服。


粪溏水瀉第六十四

粪溏之症不須除。麻得斯候毒得舒。始終粪如黃褐色。雖有變症保無虞。 粪出有沫名水泄。初熱正出見為吉。久瀉氣陷恐成痢。溺赤燥遏脾胃熱。 麻症粪溏。理勢必然。此肺胃之火所作而致。不必施治。何則。火勢極則大便閉結。麻本火候。倘再便閉。則火毒內作極矣。麻出必險。是以粪溏為正候。初出與出時見此症。其麻縱險可救。正收與收後。而粪溏色如黃褐者。雖有變症。可保無虞。若水瀉之症。粪色必黃而有沫。小便赤。口乾唇燥。皆由脾胃有熱所致。然麻症泄瀉。熱邪得以開泄。是為順候。初熱未出之間。水瀉者以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葛根、連翹、木通、滑石主之。正出之時水瀉者。亦以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連翹、麥冬。潮熱甚者更加黃連、黃芩主之。(古人有用人參白虎湯去知母加麥冬治之者、實為不妥、方仍收列。)夫麻泄瀉。毒火因瀉而解。雖曰美候。然不可令其久瀉。倘或久瀉不止。則正氣必衰。脾氣下陷。凡在未發熱之前水瀉。至正出之際而不止。其為日已久。則麻毒難以發越。後則留毒。為害不小。宜以加味三苓散主之。倘执泥毒邪得瀉而解之說。縱其久瀉。而不為之早治。恐至麻收靥之後。變成痢症。或下紫紅血等症。治療维艰。正收及收後而水瀉者。 毒邪雖得瀉而盡。然止宜瀉三五次。不可過多。若自首至尾。水瀉不止者。宜用清凉利水之藥。 而佐以升提。古有用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香白芷、大麥冬治之者。須當审理察宜。隨機加减而施。正收及收後、水瀉過甚者。須以理脾胃為主。宜以枳實理中湯。隨意消息、加减而治。若不急治。多成腫脹、便血、痢疾等候。至若麻後瀉痢不止、口乾目閉、四肢不溫、與嘔吐不食、洞泄不知者。皆為不治之症。 加味三苓散治痘麻瀉甚。小便紅黃。 猪苓木通赤苓車前子(炒各七分)澤瀉(八分)黃芩(酒炒)牛蒡子(各五分)黃連(酒炒二分)燈心五十寸引。水煎。食前服。 人參白虎湯治熱病。舌乾大渴。發熱背寒。 人參(一錢)炙甘草(一錢)生石膏(一錢、一書用五錢)知母(三錢)糯米(半合)水煎。分作三次。溫服。一日飲盡。 枳實理中湯治胃挟食及結胸。本虛不能受攻者。 乾薑(炒黑五分至一錢)人參(一錢至三錢)白朮(炒焦一錢至二錢)枳實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至一錢)水煎服。


瀉清第六十五

麻症泄瀉本常候。當分屬熱與屬寒。瀉下清稀白沫者。莫作熱候一般看。 麻症泄瀉。本屬常候。屬熱者多。屬寒者少。然亦有瀉下清稀白沫者。其症喜溫。腹疼喜按。 此屬寒瀉。宜以胃苓湯。去苍朮。少用白朮、肉桂。加煨薑治之。不可一例而治也。 胃苓湯治飲食停積。浮腫泄瀉。脉症俱實者。 苍朮(米泔水浸、去皮、以芝麻油拌炒黃色、四两)川厚樸(去皮薑汁炒)廣陳皮(去白)肉桂(一錢)炙甘草(各三两)生白朮白茯苓堅猪苓(各二錢)澤瀉(三錢)水煎服。 平胃本平胃氣之敦阜。若因脾土之虛。不能消运。又須稍借參苓。如養胃湯之類。然復有土衰不能分利。而成腫脹。且氣壅不勝參朮。難合理中者。宜合五苓。以健运水土之正氣。與假蘇藿以散客邪。两不易之定例也。


瀉而腹痛脹滿第六十六

瀉下腹疼與脹滿。嗳氣穢息如敗卵。飲食不節腹中停。寬腸化食自安妥。 瀉而窘急。腹痛脹滿。或有嗳氣如敗卵者。此乃飲食不節。停滯腹中。宜用枳壳湯(見四十九條)去炙甘草。加山楂肉、麥芽、木通治之。


咳嗽鼻衄嘔吐泄瀉首尾治法總論第六十七

咳衄吐瀉麻之宜。熱毒由斯消减時。治法解毒同一例。用方首尾不共施。 麻疹初出。必要咳嗽。使腠理疏通。鼻衄則熱毒得以隨衄而解。泄瀉則上下熱毒得出。嘔吐均屬美候。亦脾胃二經熱毒所致。且麻出自肺胃。其理只以解熱毒為主。六一散、至宝丹、或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黃連、黃芩。仍凭擇用。若麻出之後。而見咳嗽、鼻衄、吐瀉等候。則又不宜用上三方。俱宜以三味消毒飲(見三十三條)主之。 六一散治表裏三焦之熱。解肌清燥。 滑石(六两)甘草(一两)為末。燈心湯、或薑湯下。 前方滑石四两。甘草一两。名曰天水散。治痘乾燥而痛。用蜜水調涂。并白湯調服。 至宝丹(又名祛風至宝丹) 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薄荷葉川芎當歸白芍(炒)栀仁(炒黑)大黃(酒蒸)芒硝(各五錢)枯黃芩石膏桔梗(各二錢)甘草(二两)滑石(三两)人參熟地川黃柏黃連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蝎白朮(五錢)為末。蜜丸。弹子大。不拘茶酒。任下一丸。 前方即防風通聖散。此則加人參補氣。熟地益血。黃柏、黃連除熱。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蝎祛風。自利。去硝、黃。自汗。去麻黃、加桂枝。涎嗽。加薑制半夏。


大便秘第六十八

火壅血燥津液竭。大便因之而秘澀。無分先後急通潤。稽延日久變紫黑。 大便秘結者。乃火壅血燥而耗精液故也。麻之為候。大便宜滑。如黃褐色。乃為正候。若大便秘而不通。大非所宜。無論先後日期。但大便秘者。急當用通潤清凉之劑。初時大便難通而堅結難出者。宜微潤之。不可過利。以通幽湯。去升麻、甘草、熟地黃。加火麻仁、枳實、黃連治之。如麻未出之初。有面色或青或紅、或唇紫、或煩闷、而大便秘而不通者。宜以大承氣湯。去厚樸。加連翹、牛蒡子、防風、葛根、荊芥穗下之。使毒從大腸經而出。然後再用毒發表湯。(見第五條) 去升麻、桔梗、甘草。以發出麻疹。其症自痊。若正收及收後。大便不通者。則宜用大通潤之劑。 以四順清凉飲治之。甚則用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以通利之。若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以大柴胡湯主之。腹痛氣喘者。以前胡枳壳湯(見五十一條)去炙甘草。加薑汁炒芥子治之。凡麻見便秘之症。急宜早治。慎勿遲延日久。則麻變焦紫枯黑而難救矣。 通幽湯升清陽。降浊陰。治噎塞、便秘。 油當歸(二錢五分)升麻(醋浸三分)桃仁(研如泥一錢)紅花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熟地黃生地黃(各一錢五分)水煎。以藥汁磨槟榔五分。对藥稍熱服。(加火麻仁、大黃名當歸潤腸湯) 大承氣湯 大黃(酒洗四錢)芒硝(三錢)厚樸枳實(各七分)水煎服。 四順清凉飲(一名四順飲) 當歸赤芍大黃(酒蒸)甘草(各等分)水煎。入生白蜜一二匙。对藥熱服。 大柴胡湯治表症未除。裏症又急。汗下兼行用之。 柴胡(一錢)黃芩芍藥(各三分)枳實(三分)半夏(五分)大黃(二分)薑、枣引。


小便赤澀第六十九

膀胱餘熱小便澀。火毒如何消散得。無分初潮與收後。三苓導赤為定格。 小便赤澀。此裏熱甚之症也。在初熱正出之時見之。乃熱邪下渗。是為正候。麻出現時。小便赤澀或淋者。以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燈心、石膏、葶藶、射干治之。若熱甚。小便赤澀、譫語驚恐者。以導赤散(見二十六條)去甘草。合三苓散(見二十七條)加辰砂主之。夏月以辰砂益元散 (見六十三條)去甘草。加石膏主之。若小便不利而嘔吐者。以三苓散(見三十三條)加藿香、竹茹、枇杷葉治之。一二日不通者。以加味導赤散(見四十九條)主之。若於正收及收後、而見小便不通者。是內有熱毒。不得消散。而餘熱下匿膀胱。用導赤散(見二十六條)加麥冬。或用加味導赤散(見四十九條)以滋氣化。導利而小便仍不通者。必因大便秘鬱之故。速宜通利大便。以通幽湯(見六十八條)去升麻、熟地、甘草、加枳壳、丑牛、合導赤散(見二十六條)治之。大便一通。而小便自利矣。


大小便不通第七十

麻疹二便閉不通。邪火炽甚在其中。通關凉膈利臟腑。管取一服見奇功。 麻疹自出至收。總宜大小便滑利。二便俱不宜秘。秘則急宜通利。若麻症有大小便俱不通者。是火邪內炽之極。宜以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去甘草。加牛蒡、車前、木通治之。甚則以通關散去甘草、人參。八正散去甘草治之。 通關散通心經、利小便、良方。 栀仁(炒)大黃(酒蒸各一錢)木通赤茯苓車前子(炒)瞿麥滑石蓄(炒) 人參甘草(各三五分)燈心十根引。 八正散治濕熱下注。口渴咽乾。淋痛尿血。小腹急滿。 木通瞿麥車前子栀仁大黃滑石蓄甘草梢燈心引。木通、瞿麥、燈心、入小腸而降心火。車前、入膀胱而瀉肝火。山栀仁、瀉三焦之鬱火。大黃、滑石、乃瀉火利水之捷藥。蓄、利水止痛。甘草梢、入茎止痛。雖治下焦。而不專治下焦。必三焦通利。水方能下行也。一書加木香。


吐利并作下滯裏急後重脱肛第七十一

發熱之時吐利并。任他吐利不須驚。胞胎蓄毒從斯解。腸胃停污自此清。 發熱蒸蒸吐利并。或時滯下作腸鸣。火邪內迫宜清解。法向時行麻症尋。 自利甚時多更改。裏急後重症隨生。須為通利泄其毒。若犯澀劑病更增。 麻症脱肛何所因。火邪內迫後重成。升提清熱是神手。若作氣虛定傷人。 久瀉脱肛氣血虛。治法不可一例拘。養血升提成妙用。破滯用下更增危。 麻本胎毒。發熱之時。吐利并作。毒火因之而解。此為美候。如吐利并作。或時下滯。或作腸鸣。亦是火邪內迫而然。纯是熱候。不可作寒而治。治法總宜清解。根据麻科凭症施治。庶保無虞。 如上焦火甚者則吐。下焦火甚者則瀉。中焦火甚者則吐瀉并作。(朱曰此三句。抉出吐瀉之因。)自利甚者。則必見裏急後重、而為滯下矣。如見裏急後重之症。而病者不耐。猛力下氣催便。 而脱肛之症。又勢所必致也。如麻發熱之時。吐多者。以竹茹石膏湯、去半夏、加柿蒂主之。自利甚者。以秘本猪苓湯、去升麻、甘草分利之。發熱時、吐利并作者。以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竹茹、柿蒂、滑石主之。(朱曰柿蒂敛內蘊之熱。既有竹茹、石膏以清熱。更加柿蒂以敛之。止吐自速。)下滯以加味黃芩湯。去白芍藥、甘草。加枳實、連翹、牛蒡子、青皮以治之。麻收後、熱毒未曾解盡。有下積滯者。當以連石茱萸丸。去升麻、乾葛、甘草、白芍藥。加枳壳、山楂肉、麥芽、青皮治之。但方中茱、萸。若非陰寒膈寒而挟有熱者。亦須除去。愚按下積滯之症。非仅麻收後有之。 即将出正出之時。亦常有見者。愚謂不拘先後。但麻見有下積者。則當以清熱導滯湯(見七十二條)去白芍藥、厚樸、甘草、當歸、淡竹葉。加山楂肉、麥芽治之。更為妥當。自利甚、而變為裏急後重者。以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連翹、牛蒡子、青皮治之。若小便短少者。更加木通、滑石治之。如裏急甚者。則當加半生半炒黑白丑牛以利之。或以銅壁山人黃芩湯。去人參、赤芍、甘草。加連翹、牛蒡子、丑牛以利之。或以加味黃芩湯。去白芍、甘草。加枳實、木通、連翹、牛蒡子、丑牛以利之。若夫脱肛之症。多見於将收已收之後。而治法有不可一例者。若因毒火內迫。 大腸枯澀。肺金受傷。不能傳送。致成裏急後重之症。而病者難忍不耐、用力送氣催便、以冀稍松。适肛脱出。不可認作氣虛施治。治法總宜清熱解毒。導利行滯。瀉火清金。兼用升提之品。以加味導赤散。去薄荷、淡竹葉。加當歸尾潤腸胃、破惡血、而養心血。牛蒡子以消毒。枯黃芩瀉肺火、以凉肺血。枳壳以破氣滯。滑石通利六腑九竅、以荡熱散濕。上五味。各八分。丑牛四五分。以除壅滯。丹皮四五分。以開陷伏之邪、使之外散。升麻五六分。以升散大腸、胃、胆、三焦之火熱。 如兼有潮熱者。加鲜地骨皮二三錢治之。若因久瀉而脱肛者。亦以加味導赤散。去薄荷、竹葉。加當歸身錢許。川芎錢許。升麻六七分。以養血理氣。升散大腸、胃、胆、三焦之火熱。而枳壳、丑牛。 又不宜概用矣。 朱曰麻證脱肛與氣虛脱肛不同。所示清熱解毒諸法。允為合拍。 竹茹石膏湯 竹茹石膏黃芩陳皮半夏水煎服。 秘本猪苓湯治泄。 猪苓澤瀉滑石赤茯苓黃連升麻甘草燈心引。水煎服。并治病患用力催便脱肛。 加味黃芩湯 黃連黃芩(各一錢五分)滑石白芍(各三錢)甘草(七分)水煎服。血痢。加地榆皮二錢。 連石茱萸丸 黃連(酒炒)滑石(飞過各一两)黃芩乾葛白芍(各八分)茱萸(一两)升麻(七分) 甘草(四分)為末。以山藥研粉、作糊合丸。梧子大。食遠。用白湯送下三五錢。 銅壁山人黃芩湯治裏急後重。 黃芩黃連生地黃木通枳壳當歸尾赤芍藥人參甘草三劑。水煎服。初劑。加大黃微利之。 加味導赤散 生地黃(酒洗一錢五分)川木通川玄參(各五分)連翹(六分)川黃連(六分)薄荷葉(四分)淡竹葉(七分)燈心引。水煎服。


痢症第七十二

熱邪內陷因成痢。凭症進劑莫雷同。用心調理起沉痼。勿輕劫澀图霸功。 麻之成痢。乃熱邪內陷所致。多見於正收及收後。間有見於初熱未出及正出之時者。亦有自首至尾、而作痢不辄者。又有因久瀉而成痢者。當分別治療。不可混施。若於初熱未出與正出之時、而作痢者。藥宜以疏托為君。行滯氣為臣為佐。解毒為使。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少用葛根。去赤芍、蟬蛻、木通、甘草。略加青皮、槟榔。再加防風主之。若麻已出透。身熱未全退。毒氣流注而成痢者。以清熱導滯湯。去白芍、楂肉、甘草、川厚樸。加生地黃、地骨皮、木通主之。若麻毒未清。變成赤白痢者。以加减黃芩湯。去白芍、楂肉、甘草。加黑地榆、連翹、牛蒡子主之。如麻後成痢。赤白腹痛者。以古方黃芩湯加枳壳治之。亦有久瀉而成痢者。原因氣血已虛。不得已。 用人參、黃連、枯黃芩、乾薑煎湯。從权治之。如正收及收後、而下痢白色者。藥宜用解毒凉血行滯氣之品。以静遠主人黃芩湯、除去人參、木香、甘草。加生地黃、牛蒡子、連翹、防風主之。痢下膿血者。以白頭翁湯。去黃柏、加防風主之。或因食積下滯者。以消食化氣為主。用枳壳湯。(見四十九條)去甘草、加山楂、麥芽、木通、青皮主之。若腹中作脹。時痛時止者。以厚樸湯去乾薑、甘草。加槟榔、山楂主之。夫麻後成痢。乃積熱移於大腸。以治麻後痢统方加减主之。(有以三苓散、見三十七條、加木通枯黃芩治之者、)麻後下痢。而身熱腹痛者。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治之。若壯盛之人。內有挟食、積滯、能食者。以三黃丸(見四十八條)利之。若麻後赤痢。 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合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去栀仁。加當歸尾、枳壳治之。稍輕者。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薑汁炒黃連、地榆治之。如麻後白痢。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陳皮、茯苓、木香。更有加生白朮者。須宜酌用。麻後作痢。如兼小便赤澀者。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車前子、木通治之。麻後痢症。或赤或白者。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倍白芍、當歸。加大黃少許。以利瀉數次。麻後泄瀉成痢者。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地骨皮、酒炒黃芩主之。若麻前已經泄瀉。日久未曾清解。至於麻後變為休息痢。不問赤白。但見裏急後重。昼夜無停者。此餘毒在大腸。乃積熱移於大腸也。急宜行氣養血。切不可妄施澀劑、以图霸功。河間曰。養血而痢自止。行氣則後重自除。誠格言也。宜以河間治久痢方。去人參、白芍藥主之。(有用古方黃芩湯、合天水、與香蔻丸、見六十三條、相間服者。有用静遠主人黃芩湯、送下香蔻丸。体虛者、香蔻丸內、更加人參。腸滑者、香蔻丸內、加榆根白皮治之者。實不若河間治久痢方之為當也。) 如自首至尾。辄痢不辍者。必有風毒留滯於內。宜解毒行滯。而兼疏風實脾之劑。庶幾立應。以清熱導滯湯。去當歸、淡竹葉。加防風、荊芥治之。(有用四君子湯、加山藥吳茱萸治之者。猛而有理。方并列後。)若痢而兼嘔吐。噤口不食。更腸滑不止。或下鲜血。或下紫黯色。或下如痈膿。 或下如屋漏水。或下如雞肝色。如黑豆汁之類。兼之氣喘煩渴、熱甚發呃、麻色紫晦者。皆不治之症。 朱曰治痢不外數法。曰清熱、曰行滯、曰養血、曰凉血。有外感者兼解表。有宿食者兼消導。至於日久氣虛。無妨補氣。陰血虧損。亦可養陰。惟麻證則必加以解毒。 清熱導滯湯 黃連(酒炒)槟榔黃芩(酒炒)生白芍枳壳(曲炒)厚樸(薑汁炒)陳皮(各七分) 青皮甘草(各三分)連翹牛蒡子(炒研各八分)楂肉當歸淡竹葉(各一錢)燈心五十寸引。水煎。加犀角末三分、調服。紅多者。加紅花(二分)地榆桃仁酒炒(各八分)閉澀甚者。與裏急後重之極者。加酒炒大黃(八分) 加减黃芩湯 黃芩黃連當歸枳壳槟榔青皮澤瀉山楂槐花白芍甘草燈心引。 古方黃芩湯治伏氣發溢。小腸膀胱三焦胆腑合病自痢。 黃芩(一錢五分)白芍(六分)炙甘草(一錢)大枣二枚引。加半夏(二錢)名黃芩加半夏湯。生薑引。 人參黃芩黃連乾薑湯治胃虛客熱痞滿。 人參黃芩黃連炮乾薑(各二錢)水煎溫服。 静遠主人黃芩湯 黃芩黃連當歸枳壳槟榔青皮川芎木香人參甘草水煎。調六一散服。 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等分。水煎溫服。不愈再服。 厚樸湯治脾胃虛作脹。腹中時痛時止。 厚樸(薑汁炒)陳皮(去白)茯苓乾薑炙甘草水煎服。 治麻後痢统方 黃連(酒炒)黃芩(酒炒)麥冬防風天花粉玄參枳壳牛蒡子木通栀仁滑石桔梗赤芍钩藤钩甘草二劑。水煎服。不愈。加猪苓、青皮。 河間治久痢方 當歸白茯苓黃芩車前子陳皮人參白芍藥甘草炮乾薑少許為引。水煎服。 四君子湯 人參白朮(土炒)白茯苓甘草紅枣、薑引。 〔附〕治麻後痢丹方 西河柳為末。以砂糖水調服四錢。 〔附〕萬氏治麻後痢下鲜血驗方 當歸尾生地黃條子芩黃連(酒炒)枳壳(炒)烏梅肉人參白芍生甘草水煎服。


下蛔蟲第七十三

上膈胃火盛少食。蛔上不安往下行。此候不須用方藥。調其餘食症自平。 下蛔之症。多見於麻收之後。乃上膈及胃火壯盛。少食。蟲不能上安。而往下行。蟲往下行。 亦順症也。與過食傷中、蟲不能容而下、不同。但調其飲食自愈。非若口中吐蟲之比耳。不須施治。 朱曰下蛔為小兒常有之證。故可勿治。


眼光如水眼眶紅烂羞明赤腫眼泪生翳第七十四

眼光如水是何因。肝腎之熱極而興。未發初潮必見此。如無斯候別病侵。 目赤弦烂泪常淋。非因被風即煙熏。治若不早成痼疾。急為疏通奏奇勋。 熱毒餘毒上攻目。羞明怕日眵泪多。暴赤腫閉目生翳。眼眶皮烂宜清毒。 眼光如水。此肝腎两經熱極所致。乃麻之正候也。未發熱與初熱之間。有此症者。方為出麻之候。如無此症。即非麻候。如有麻毒入目、生翳障者。以蟬菊散主之。如熱毒上攻、眼目生翳。并暴赤羞明者。用羌菊散主之。(朱曰麻後白翳攀眼不退。有秘方用雞肝一具。麝香少許。拌入雞肝內。隔水蒸熟食之。食七次。必見效。)大便滑者。去大黃。少加生枳壳微導之。如麻後餘毒不解。上攻眼目。羞明怕日。云翳眵泪俱多。紅赤腫閉。用羚羊角散。去黃、升麻。加連翹、牛蒡子、黃連主之。如麻後眼目生翳。目赤紅腫。眼眶皮烂。俱宜用朱纯嘏加减清毒拨翳湯主之。其有眼眶紅烂常多泪者。其症多因麻之正收時及麻收後。不避風寒。為風熱所侵。或被煙熏。皆能令目赤弦烂。而常流泪。當即為疏解。急以柴胡飲子治之。若日久不治。則為終身痼疾。 朱曰眼眶紅烂。小兒麻後。往往有此。皆因不避風寒。風挟熱上攻所致。 蟬菊散治痘麻入目。或病後生翳障。 蟬蛻(去土淨)白菊花(去梗葉淨)各等分。為末。水煎。加蜜汁少許。再煎。食後溫服。 羌菊散 羌活白菊花蟬蛻防風木贼栀仁大黃穀精草白蒺藜黃連沙苑蒺藜 甘草為末。清米水調下一錢。 羚羊角散 羚羊角(镑屑)黃芩草决明車前子防風大黃芒硝黃升麻水煎。稍熱服。 朱纯嘏加减清毒拨翳湯此方最驗。可隨症加减。 生地黃(一錢五分)甘菊花黃芩(酒炒)牛蒡子連翹(各七分)當歸尾柴胡(各八分)川芎(六分) 紅花木贼(各五分)草决明(炒)白蒺藜(炒去刺各一錢)甘草(去皮三分)水煎服。 柴胡飲子治風熱眼眶赤烂。 柴胡羌活防風赤芍桔梗荊芥生地黃(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熱服。


眼閉第七十五

未曾睡着閉双眸。脾經火旺欠清消。正收收後多見此。急宜利水清上焦。 眼閉之症。非熟睡而两目閉。謂未曾睡着。而双目自閉也。其症多見於正收及收後。蓋因脾經之火旺盛未消而然。治宜清上焦之熱。兼以利水為急。以瀉白散、加木通、薄荷葉、玄參、牛蒡子、連翹、荊芥治之。火退而目自開矣。或問脾火旺、當用瀉黃散。而用瀉白散。何也。曰。土為金之母。實則瀉其子。 朱曰眼閉一證。亦有因多服清凉之劑而然者。蓋太陰主開。多服清凉。脾陽受耗。失太陰主開之效用。 瀉白散治肺熱咳嗽。手足心熱。 桑白皮(薑汁和白蒸)地骨皮(去骨各一两)炙甘草(五錢)淡竹葉一把。糯米一百粒引。水煎服。加陳皮、桔梗。亦名加味瀉白散。有熱。更加知母、黃芩。或問地骨皮乃三焦氣分藥。而瀉白散用之。何义也。曰、三焦屬腎。腎為肺之子。實則瀉其子也。


眼多眵涕第七十六

眼多眵涕本屬熱。脾肺二經火未息。無分初起與收後。清降肝脾火為急。 眼生眵涕者。脾肺火甚故也。見此症者。無分前後。即當清降肝脾之火。以瀉白散(見七十五條)除甘草、加龍胆草治之。


白珠紅赤第七十七

白珠絡屬手太陰。初熱紅赤是本經。正收收後仍赤紅。肺家風熱犹未清。 目之白珠屬肺。今麻之發、正合本臟。故初發熱之時。未出麻之際。目即赤紅。此正候也。如出現後、及正收、與收後。而白睛仍前赤紅者。此乃肺經風熱未盡所致。宜清肺瀉火為急。以瀉白散(見七十五條)加荊芥、薄荷葉、連翹、玄參、牛蒡子治之。赤而腫痛者。風熱上壅也。以加味導赤散(見四十九條)加荊芥治之。 朱曰凡風熱白睛紅赤。此二方皆可生效。


雀盲第七十八

麻發於心火烊烊。丙子反侮壬癸鄉。以致麻後患雀盲。照月夜靈四六湯。 雀目者。每至日暮、而眼不能見物、是也。又名雞目瞎。又名高風障。經曰。眼得血而能視。肝臟血。肝血有虧。兼之火邪旺盛。熬於壬癸。津血虧耗。致病雀目。至日暮屬陰之時。而目不能視物矣。治法宜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合六味地黃湯。加石决明、夜明砂主之。或以照月飲、决明夜靈散治之亦可。 六味地黃湯 熟地黃(一錢)山茱萸(五分)淮山藥(炒五分)白茯苓(七分五厘)牡丹皮(去骨七分五厘)澤瀉(七分五厘)水煎。空心服。 照月飲治雀目立效。 真雄黃(研細水飞過)用活雞剖開。取熱肝捣極烂。入雄黃末五厘。溫酒調服。 决明夜靈散治男婦大小眼目、至暮則昏。夜間雖有燈光月亮。不能視物。(朱曰此方治雀盲頗有奇效。惟必多食。) 石决明(炒)夜明砂(水淘淨各二两)公猪肝(一两、母猪及瘟猪之肝、切不可用、用羯羊肝、更妙。) 右肝勿犯铁器。以竹刀切肝作两片。将藥末铺於一片肝上。将第二片肝蓋合。用线扎紧。勿令藥末漏出。放入砂罐內。以淘米泔水一大碗。煮肝。煮至米泔仅存小半碗時。去火。於卧時。以藥肝與汁。一齊與服。 前方石决明、鎮腎益精。以之為君。夜明砂、升陽主夜。以之為臣。米泔水、主脾胃。以之為佐。肝與肝合。以類相從。引入肝經。以之為使。


口氣臭第七十九

足陽明經有蘊熱。口中因之有穢息。倘或臭氣不可聞。縱是神仙醫不得。 口氣穢浊。乃熱邪蘊積於胃。宜用清金降火之劑為急。以清胃散、少用升麻。以開提胃氣。加連翹、牛蒡子治之。如麻收之後。有口臭、口瘡、唇烂。兼之咽喉疼痛者。以生地敗毒散。除去赤芍、桔梗、甘草、柴胡。加黃連治之。其有口臭不可聞者。此是胃烂。必死之症。若其人原有口臭者。則不在此例。當詳問施治。 朱曰口臭一證。有自少至老不愈者。惟麻時口臭。不可不注意。 清胃散症治與六十二條加味清胃散同。 生地黃(四錢)當歸黃連(酒蒸各三錢)升麻(一錢五分)丹皮(五錢)石膏引。 生地敗毒散 生地黃(一錢五分)丹皮黃芩(酒炒)柴胡(各七分)牛蒡子(炒)連翹天花粉玄參金銀花桔梗(各八分)薄荷葉黃柏赤芍(各五分)生甘草(去皮三分)熟石膏淡竹葉(各一錢)燈心五十寸引。水煎。另以犀角磨汁对服。


口瘡第八十

心脾胃經毒未降。熱壅上焦口生瘡。滿口唇舌俱赤烂。独有牙齦不受傷。 口瘡之症。滿口唇舌生瘡。或黃、或赤、或白、而烂。独牙齦無恙者、即是也。其症多見於正收及收後。乃心脾胃三經火甚。餘熱未盡。而毒壅上焦。下必大便燥結。小便赤澀。治宜清利心脾之火。兼潤大腸之劑。以導赤散(見二十五條)去甘草。加猪苓、澤瀉。以導脾胃之火。火麻仁、杏仁、以潤大腸之燥。若得大便通利。小便頻行。其毒自退。外以綠袍散吹之。如乳下嬰兒。乳母有熱。 亦當服藥。使乳無熱。兒亦清安。以乳方、去甘草、與乳母服之。若麻收之後。口瘡唇裂者。均宜以秘本洗心散去麻黃、或以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去芒硝、甘草。俱加石膏、牛蒡子下之。如系牙疳之症。則又從牙疳門施治。 綠袍散治一切口瘡腐烂。(朱曰綠袍散治口瘡神效。) 荊芥穗薄荷葉青黛(各三錢)元明粉硼砂(各二錢)百藥煎(二錢五分)甘草 (一錢五分)為末。點舌上。令其自化。或用新汲井水。和蜜、調點舌上。亦可。 乳方 木通澤瀉猪苓生地黃赤茯苓天花粉連翹黃芩西茵陳甘草梢燈心 引。水煎。 上藥、候乳母食後。令捏去宿乳服之。服後。令乳母仰卧。使藥味傳贯於乳。再令乳母略去乳汁少許。然後以乳哺兒。仍以此藥與兒同服。 秘本洗心散專治口舌生瘡。 當歸生地黃木通黃連大黃薄荷葉麻黃茸各等分。燈心引。水煎服。


舌生白珠第八十一

舌上累累生白珠。心脾鬱熱致灾危。急宜清心與降火。根据法調治症自除。 舌者心之苗。而脾脉又絡於舌。心脾二經之熱。無所泄而發於舌。故舌生白珠。累累如粟。甚則上牙齦。滿口遍生。其症多見於正收及收後。法當以朱氏洗心散。去甘草、加黃連。或加味導赤散(見四十九條)加麥冬治之。如大便不通者。以洗心湯去赤芍、甘草。合瀉心湯加石膏、牛蒡子。或以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去芒硝、甘草。加黃連、石膏、牛蒡子治之。外以桑白皮捣自然汁涂之。或用涂方涂之。或用綠袍散(見八十條)點之。如食乳孩子。以乳方(見八十條)去甘草。與乳母服之。 朱曰凡一證當知從何經發出。如此證读內經者即知發於心脾二經之熱。据經用藥。自可迎刃而解。 朱氏洗心散治心經有熱。口舌生瘡、白珠、等症。 生地黃枯黃芩麥冬歸尾知母薄荷葉甘草鲜藕節、侧柏葉引。甚者、加黃連。 水煎服。 洗心湯治心熱、白珠滿口、二便不通。 防風荊芥黃芩木通大黃連翹生地黃歸尾赤芍甘草燈心引。水煎服。 一書無赤芍。有黃連。有潮熱加柴胡、羌活。一書有潮熱加黃連、骨皮、玄參、黃柏、栀仁。 瀉心湯 川黃連為末。臨卧。蜜水調服。 涂方治口瘡甚者 黃柏(去粗皮锉碎以蜜炙黃色)青黛各等分。為末。以蜜調涂患處。 涂方 薄荷葉黃柏硼砂冰片黃連為末。以蜜調涂患處。


牙疳第八十二

陽明胃火留為殃。毒上冲牙生疳瘡。此症非同口瘡比。顷刻能令性命傷。 麻毒流連走馬疳。牙齦黑烂食難嘗。敗唇崩鼻牙齒落。漏頰穿腮旦夕亡。 牙疳者。專於上下牙齦腐烂。其毒最重。其症最危。非若口瘡舌珠之比。此乃胃火留而不去。 餘毒上冲所致。急宜清胃凉血。佐以潤大腸之劑。以秘本加味清胃散。加石膏、荊芥、火麻仁、杏仁治之。大便秘者。以秘本洗心散(見八十條)去麻黃。加牛蒡子、石膏微利之。(有用當歸散者。實屬無濟。方仍存之。)外以桑根白皮煎湯漱洗。以馬鸣散、文蛤散、救苦散、無比散、燒鹽散等方。隨用以涂之。若麻一出即收。麻毒收入於裏。致生牙疳。大熱、譫語、不食等症。內宜用凉解之劑。以加减清胃湯去陳皮、桔梗、甘草。加黃連、葛根、牛蒡子主之。外以熟附子切片。将水煮软。 敷患者两手心、两足心以拔之。如麻後牙疳腫痛者。以清胃散(見七十九條)加荊芥、玄參、牛蒡子主之。外以尿桶中白垢。火如鹽。加冰片研。和蜜調、搽之。凡麻後、牙齦黑烂、肉腐出血。呼吸氣息、臭氣冲人者。名為走馬牙疳。急用尿白火。加冰片。以蜜調頻涂。或用馬鸣散等方。或以龍硼散、黃龍散、雄黃散、神授丹等方吹之。又或以黃連、硼砂各一錢。胆礬三分。冰片五厘。研末搽之。再加白鹽梅、燒灰存性。人中白、火、同研。搽之更應。內急以生犀地黃湯、加石膏治之。俟症平。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用生地黃、加木通、栀仁、生犀角、西茵陳以利小便。使熱血下行。而毒火不致上冲矣。若牙疳白色。為胃烂不治之症。有用栗树根白皮。煎水洗患處。而以五倍子、雄黃、百草霜、枯明礬、為末吹之者。間有取效。未必全驗也。若通齦白色。自外延入內者。無膿血者。牙眶烂而口臭者。喘促痰鸣者。面頰浮腫者。环口青黑者。頰漏腮穿者。喉穿齒落者。唇崩鼻坏者。皆不治之症也。 朱曰牙疳證雖危險。內外治法極多。按法治之。自可奏效。尚有一种似牙疳者。如小兒口內生毒块。不能食乳。名螳螂子。用生地酒浸捣烂涂脚心。男左女右。自愈。 又一外治法。用生香附、生半夏等分為末。雞子白調作餅。贴涌泉穴。男左女右。 一周時愈。 秘本加味清胃散治癍疹口舌生瘡。牙齦腐烂。 丹皮當歸生地黃黃連犀角連翹升麻甘草水煎服。 馬鸣散治走馬牙疳良方。 人中白(即尿桶中白垢、以竹刀刮取、用新瓦盛、以火之、俟其色白如鹽、取用五錢。)蠶蛻紙(又名馬鸣退、燒灰、二錢)生五倍子(一錢)明礬(研細二錢)又五倍子(一个、入明礬末於內、装不盡、再用五倍子一个、装盡、以火之、俟以礬枯為度、取用。)同為細末。先用米泔水、洗患處。然後以末搽之。 文蛤散 雄黃(五錢)枯明礬(五分)蠶蛻紙(燒灰一錢)生五倍子(一錢)又五倍子(一錢同明礬炒枯用)為末。先将米泔水、洗患處。然後以末搽上。一日數次。以愈為度。 救苦散治口瘡牙疳。 人中白(火五錢)寒水石(飞過三錢)青黛(五分)僵蠶(炒)黃柏冰片(各一錢五分)牛黃(二分)為末。先以苦茶洗患處。然後以末搽上。三五次少愈。十次全愈。 無比散治牙疳腐烂。 黃牛屎()冰片(少許)為細末。吹患處。 燒鹽散治牙疳潰烂取椽斗大者。實鹽滿壳。合起。将铁丝扎定。燒化存性。以復地片時。取起。加入麝香少許。研細。涂之。椽(音許、即栩字。诗陳風宛丘之栩柞栎也。一名杼。三四月間開黃花。八九月內結子。子如皂斗。子外有房。可染皂。) 加减清胃湯治麻後口瘡。 玄參連翹生地黃黃柏麥冬木通白茯苓天花粉陳皮桔梗甘草燈心引。 龍硼散治麻後口瘡。 牡黃牛屎尖()明礬(五分)冰片(一分五厘)樸硝(一錢)硼砂(二錢)為末。以鵝管盛末。吹患處。 黃龍散 牡黃牛屎尖()冰片(一分)為末。以鵝管吹患處。 雄黃散 雄黃(一錢)黃柏(二錢)麝香(一分)為末。先以艾葉煎湯洗患處。然後以末搽之。以愈為度。 神授丹 枯明礬(七分)麝香(一分)白毡灰(三分)為末。以竹管盛。吹患處。 生犀地黃湯 連翹葛根玄參黃連生地黃荊芥穗升麻甘草生犀角(另磨)水煎。入犀角汁二三匙对服。


狐惑第八十三

上唇生瘡蟲食臟。下唇生瘡蟲食肛。此名狐惑非佳候。化丸兒酌治良。 上下唇口多瘡。其聲嗄哑者。名曰狐惑。其义云何。乃出自傷寒指掌之言。謂上唇多瘡者。蟲食其臟。名曰狐。下唇多瘡者。蟲食其肛。名曰惑。蓋取其進退犹豫之义也。大非美候。宜以秘本化丸。或古方化丸。酌量而治之。如更煩躁、昏闷、失聲者。死症也。 秘本化丸 君子肉蘆薈()龍胆草(各二錢)五靈脂(一錢五分)黃連(二錢)川楝子(一錢五分)烏梅為末。以烏梅去核、捣烂、合丸。白水下。 古方化丸 黃連(五錢)蜀椒(閉目者勿用、去杆、炒二錢。)苦楝树根白皮(晒乾二錢)為末。用烏梅肉、七枚。以艾湯浸、捣烂、合丸。艾湯下。


切牙第八十四

切牙之症非痘比。痘有寒熱二症分。喜食熱物四肢冷。下血咽痛見阎君。 切牙雖非痘症比。亦有寒熱二症分。未曾服藥從熱治。過用寒凉又宜溫。 麻之切牙。非若痘比。痘症切牙。有寒熱二症之分。而麻症切牙。皆屬熱候。乃陽陷於陰。故多發渴。而手足俱熱。喜飲食冷物。治宜滋陰降火。以麥冬湯。去白芍。加丹皮治之。若手足俱不熱。而反厥冷。喜食熱物。此為熱邪內亢。後必下血、咽痛、痰鸣而死。即以白虎湯(見二十六條) 治之。然多不可救。若飲食犯椒薑辛辣助熱等物。更非所宜。然麻後切牙。亦有虛實。不可执泥無虛實之說。但不與痘症比耳。麻後切牙。其先未曾服藥而切牙者。乃實症也。解毒乃止。而三味消毒飲(見三十三條)之類。可以隨證加减而用。若已經服藥而切牙者。恐服寒凉之藥過多。有傷氣血而然。宜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人參治之。 朱曰實證宜解毒。易治。多服寒凉傷氣血。非大醫不能治矣。 麥冬湯治痘症。便實而渴。 生地黃當歸身白芍藥麥冬水煎服。


舌胎第八十五

舌胎雖當分颜色。黃為胃火白肺熱。惟有黑胎莫相逢。麻症逢之心經絕。 舌者心之苗。心為君火。麻本火候。故舌有胎。胎有黃、白、黑三种。白胎為肺熱。黃胎為脾胃熱。均當清解疏利。更兼外症參詳而治。如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防風敗毒散(見第五條)去桔梗、甘草。蘇葛湯(見第六條)去柴胡、赤芍、甘草。俱可隨症加减而施。纯黑者。則為心絕。黑而濕者。熱淫血分。黑而燥者。熱淫氣分。皆為危候。此症無分首尾。均宜清熱疏利。一例而治。并宜用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黑而濕者。多用生地黃、玄參。燥者。倍用黃連、黃芩、麥冬、淡竹葉。加地骨皮、木通。黑色漸退者吉。不退者不治。


唇燥第八十六

唇燥火熱在胃脾。紅赤熱重淡白微。若帶紫黑而燥者。苦寒之味始相宜。 唇燥、乃脾胃二經之熱。其症有三。一則唇淡白而枯燥者。其熱尚微。以白虎湯(見二十六條) 去甘草、粳米。加麥冬、木通、牛蒡子治之。一則唇赤而枯燥者。其熱極深。以白虎解毒湯 (見二十六條)加玄參、牛蒡子、連翹、木通治之。一則唇帶紫黑而枯燥者。其熱剧而重也。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犀角汁、玄參、牛蒡子、木通、車前子治之。惟宜隨症輕重。以清熱分利。方稱良工。


唇舌破裂第八十七

少陰太陰火上冲。唇舌必然見赤紅。正收收後唇舌裂。心脾已絕歸罗酆。 唇舌破裂。此心脾之火甚上冲也。其色必深赤。間有紫黑者。若初發熱。及正出之間。唇舌紅而破裂者。此症还輕。斯時其毒在未出将出之際。若得火輕血活。內能托出。口能食物。斯為可治。藥宜用寒凉。加以疏托之劑。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玄參、牛蒡子、荊芥、葛根、薄荷葉治之。若正收與收後而唇舌破裂者。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黃柏、玄參、山豆根、木通治之。若唇舌破裂而紫黑枯燥。此心脾二經俱絕。兼之血不活者。則難治矣。


咽喉痛第八十八

火邪拂鬱咽喉痛。射干鼠粘湯可用。吹喉惟有十宣散。莫犯金針病增重。 毒火熏蒸氣上炎。咽喉自此正疼煩。從来麻症多咽痛。莫作尋常喉痹看。 麻症屬火。咽喉疼痛。亦是常候。乃毒火拂鬱上熏。故咽痛也。切勿誤認作喉痹。而妄用金針去其血。初潮咽痛者。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甘草、桔梗。加射干、山豆根主之。 外以十宣散吹之。(有以甘桔湯加牛蒡、連翹、升麻治之者。萬不可用。方已芟。)已出而咽痛者。以静遠主人射干鼠粘子湯去升麻、桔梗、甘草。或錢氏甘露飲去熟地黃、酌用石斛、茵陳。 加牛蒡子、射干、防風主之。麻症有咽喉痛者。不拘初熱正出已收。俱以射干、牛蒡子、山豆根、防風煎湯與服。外用十宣散吹之。或用二聖散吹之。如麻症有結喉等候。以射干消毒飲(見五十三條)去甘草加防風主之。如麻毒上攻。咽嗌腫痛熱渴。或腫毒不消等症。以加味骨皮清膈散(見五十條)去當歸、滑石、桔梗、甘草、紫苑。加石膏、玄參、麥冬、薄荷、防風、牛蒡子主之。 (有以大如聖飲子治之者。非惟不識避忌。而實於病無濟。方姑為收录。)如麻症血熱。咽喉不利者。以加味消毒飲去甘草。加射干、生地黃。或以紫草消毒飲。去甘草。加生地黃、防風、射干治之。如咽不利。而兼風熱咳嗽者。以射干消毒飲(見五十三條)去甘草。加防風、連翹、桑白皮、貝母治之。如咽痛。而麻不大起發者。以消毒飲(見二十三條)去甘草。加葛根、前胡、射干主之。如肺熱咽痛、聲音不清者。以全書除熱清肺湯(見五十五條)去石膏。加射干、牛蒡子、黃連主之。(有以甘桔清金散治之者。不可輕用。方仍收。)大凡麻症咽痛不堪者。照症用藥而外。 不拘前後。外用十宣散、二聖散、玉锁匙、化毒丹等方。任凭选用吹之。 静遠主人射干鼠粘子湯 射干山豆根(各一錢五分)牛蒡子紫草紫苑茸(各一錢)蟬蛻升麻(各六分)木通石膏桔梗(各八分)甘草(五分)燈心九根引。水煎。食後服。 錢氏甘露飲治心胃熱。咽痛。口舌生瘡。痘疹熱毒上攻。牙齦腫。牙齒動摇。 天冬麥冬生地黃枳壳(炒)𤓰石斛(去苗)黃芩熟地黃茵陳枇杷葉甘草水煎。食後服。牙齒動摇者。并以此漱口。 加味消毒飲 牛蒡子(一錢五分)荊芥(七分)防風(六分)紫草茸(一錢)甘草(五分)糯米一撮引。水煎。不拘時服。 紫草消毒飲 紫草連翹牛蒡子(各一錢)荊芥(七分)山豆根甘草(各五分)水煎。不時溫服。 十宣散 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兒茶雄黃苦參(各五分)硼砂(五分)乳香(一分)元明粉(三分)冰片(少許臨用時下入藥內)為末。每用五厘。以竹管吹入喉中。 二聖散 苦參(三錢)僵蠶(二錢)為末。吹喉二三次。即痛止腫消。 玉锁匙 焰硝(二两五錢)硼砂(五錢)僵蠶(二錢五分)冰片(一厘)為末。每用五分吹喉。 化毒丹 薄荷葉荊芥穗雄黃辰砂(各二錢)樸硝(一錢)牙硝硼砂甘草(各二錢五分)桔梗 (五錢)山豆根(一錢五分)為細末。以竹管吹入咽中。或以水調服。 大如聖飲子 牛蒡子桔梗甘草(各一錢)麥冬(五錢)水煎服。 甘桔清金散 牛蒡子(七分)連翹甘草(各五錢)桔梗(一两)訶子皮(三錢)為末。薄荷少許。煎湯。下一錢。或加薄荷。水煎服亦可。若非聲音不清者。則去訶子皮。 〔附〕治平常咽喉方備用 射干鼠粘子湯治咽痛。 牛蒡子(四两)射干升麻甘草(各一两)水煎服。 甘草防風湯 甘草(一錢)防風(二錢)桔梗(六錢)水煎服。 加味甘桔湯治咽喉暫用。 桔梗(八分)甘草(一錢二分)牛蒡子射干(各六分)防風玄參(各四分)生薑一片引。熱甚者。去防風加黃芩。 五拗湯治咽痛。 麻黃杏仁荊芥桔梗甘草薑引。水煎服。 射干散治咽喉腫痛。 射干玄參(各錢半)牛蒡子(一錢)升麻(八分)桔梗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海上方治骨鲠。 金鳳花根打碎。以米醋煎。用有嘴壶盛之。令患者将口衔壶嘴。仰面咽之。其骨即出。吞藥之時。勿令沾牙。或用玉簪花根。威靈仙根。如前法治之。亦可。


頭疼背強頭項腫遍身痛第八十九

寒熱頭疼兼背強。遍身痛楚苦難當。更有頭項俱腫者。都緣毒火未清降。 麻症本類傷寒。倘或不避風寒。未經清解。邪火內迫。毒攻於裏。症生多端。或有傷寒并作。 頭疼背強。或頭面頸項浮腫。或脉強火盛。大熱作渴。或麻收之後。發熱而遍身疼痛。种种症候。 在所不免。急宜清火解毒。如寒熱并作。頭疼背強者。當用表散。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略加白芷治之。(有加羌活者。大非所宜。)頭面頸項腫者。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白桔梗、甘草。加葶藶主之。脉強火炽。熱盛作渴者。則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主之。如麻出稠密。遍身疼痛煩躁者。以凉血飲子(見四十五條)去赤芍。加連翹、牛蒡子主之。如麻收後。遍身疼痛者。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葛根、前胡、白芷、防風治之。 (有加升麻羌活者。亦非所宜。) 朱曰時醫不敢用表散。蓋慎之也。惟麻證則必須表散。如項腫遍身痛。以及腹腫腹痛證。皆毒邪閉塞。證雖凶猛。用清熱解毒。佐以表散。無不奏效如神。


腹痛第九十

腹痛原因毒內攻。首尾治法不相同。清解通利消飲食。更分虛實莫朦朧。 腹痛之症不一。總由火毒內鬱。而不能出。或為風寒壅滯遏抑。或因飲食停滯不化。而皆能致痛。若見於初熱正出之間。風寒壅遏。毒反內攻。而腹痛者。急與疏表。麻出透而痛自止。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淡竹葉。或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加枳壳。或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治之。若飲食過傷。腹滿脹痛者。以枳實導滯化毒湯去山楂、厚樸、槟榔、甘草治之。(有用平胃散。加神曲、山楂、麥芽、枳壳、木通治之者。治腹痛滿固當。而治麻腹痛亦非所宜。方仍附收。)大便秘者。加丑牛、或大黃以利之。小便赤澀不通者。加猪苓、澤瀉以導之。若於正收及收未盡之時而腹痛者。乃外邪未盡。而復入裏所致。宜兼清中外。法當疏托。佐以清解。使毒復出。而痛自止。以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加枳壳。木通、黃芩治之。如麻全敛之後而腹痛者。治宜清凉解毒。佐以風藥。兼分利餘熱。使毒內消、而痛自愈。以化毒清表湯(見十六條)去知母、花粉、桔梗、甘草。加枳壳治之。又須驗其有無他症。分別屬虛屬實而治。 若邪熱內結而腹痛者。以通利大便為主。以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去甘草治之。如麻後脾氣不調而致腹痛面目四肢浮腫者。以分利小便為主。以導赤散(見二十六條)治之。腹疼而小便不通者。以導赤散(見二十六條)加芍藥治之。若麻症毒重。腹痛煩躁潮熱者。以連翹敗毒散。去赤芍、甘草治之。倘腹痛不止。加黃連、麥冬治之。若麻症首尾肚痛者。此皆由毒火內蘊而然。宜先發散。以防風敗毒散(見第五條)去桔梗、甘草治之。後以山楂肉煎湯與服。至若元氣大虛。陰陽不能升降。小水不利。遍身浮腫。喘促兼見者。則難治矣。 枳實導滯化毒湯 枳實青皮麥芽木通連翹赤苓牛蒡子山楂肉槟榔厚樸甘草燈心引。水煎服。 連翹敗毒散 連翹防風牛蒡子荊芥木通赤芍甘草水煎服。 平胃散治胃中宿食不化。藜藿之人宜之。 厚樸(去皮薑汁炒)苍朮(米泔水浸去皮麻油拌炒黃色各四錢)陳皮(去白)炙甘草(各二錢)薑引。水煎服。


腰痛第九十一

麻疹腰痛症候惡。嬰兒罕有男婦多。男為腎敗女血耗。治法不同切莫錯。 麻疹之症。原系胎毒所感而發。而臟腑所蓄之毒。因之而泄。故諸經皆有見症。惟腎為清淨之府。不宜見症。腰者屬腎。膀胱之絡系焉。故凡麻症。多忌腰痛。如見腰痛。則為逆候。然腰痛之症。幼孩罕有。惟男婦多有腰痛者。何則。蓋男人有五劳六欲之傷。腎多虛弱。麻乃火候。丙丁熬煎。壬癸必涸。麻收之後。陰血必虧。津精重耗。故多見斯症。乃為腎敗之候。最為難治。宜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合六味地黃湯(見七十八條)加枸杞、杜仲、故紙之類主之。如尚有餘毒未盡者。更加牛蒡子、連翹、治之。如兼有潮熱者。加酒炒黃連、黃芩、鹽酒炒黃柏、地骨皮等藥治之。 如初熱正出已出之時腰痛者。則於宣發清解藥中多加生地黃、當歸、以滋養之。若婦人出麻之際。或值經来之時。或因熱重。迫血妄行。天癸非期而来。血既下行。已經暴耗。兼之毒火熬煎。耗中加耗。人身之血。能有几許。當此重耗。未有不生腰痛之疾者。凡有此候。急宜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多加元胡索主之。倘仍有餘毒未清者。或兼有潮熱者。則仍加炒黃連、炒牛蒡、連翹之類。以解其餘毒。清其餘熱。如見於初潮已出之間者。則亦於宣發清解藥中。多加生地黃、元胡索、當歸治之。總宜急為調治。免致夺血而亡之患。 朱曰治腰痛法。皆井井有條。


氣痛第九十二

氣疼皆因風邪乾。內有餘熱與風抟。此症逢之休妄治。法當寒熱分两般。 麻症氣痛。皆因內熱未泄。外為風寒所袭。食熱相搏。內外夾攻。致有此候。然有寒熱之分。 寒者易治。熱者難為。治之者、先宜探其寒熱而施治。方無差謬。凡遇此候。先以冷饭炒熱。以绢包裹乘熱而揩其胸。喜揩而痛稍减者。此寒多熱少。以香茱湯與之頓服。得吐。則寒邪外泄。而痛即止。不吐亦即痊愈。若揩之而更加痛者。此內熱已極。外感最深。熱毒風寒。搏結胸中。吐之難减。下之不利。溫之增剧。凉之弗息。延經一二日。肺胃腐敗而死。雖用清熱保肺清胃之劑。亦仅十全一二而已。 朱曰試氣痛寒熱。法甚精。然炒熱鹽試之。亦未嘗不可。腹痛不仅有寒熱两證。因氣、因血、因痰、因食。且有虛痛。有實痛。原因不一。 香茱湯治寒痛、絞腸痧等症。 香附米吳茱萸五靈脂(俱用醋炒)台烏藥(各三錢)水煎濃汁。頓服。中病即止。


頭溫足冷下体冷過膝四肢身体冷如冰第九十三

麻症屬陽身宜溫。身不溫暖有灾。首尾不溫非美候。變症一見谒阎君。 頭溫脚冷症候逆。初出見之且莫急。正出正收脚仍冷。縱有神方也無益。 遍身發熱麻之常。若不發熱苦難當。收後下体冷過膝。此為腎敗治無方。 四肢身体冷如雪。初熱見之毒難出。正收收後逢斯症。脾胃敗坏死可决。 痘症頭溫足冷為順。如麻見頭溫足冷之症。則為逆候。然而麻症有下体冷者。亦有順逆。但有先後之分耳。何則。麻之為症。上膈主之。必從頭上熱至脚。其初熱時。上身壯熱。下体及脚凉冷。必須壯熱至足。麻方得出。故初發熱之時。下体及脚凉冷。此為順候。若出後及正收之時。則上身下体。俱以不冷為佳。此時下体冷者。則為逆候。至於麻收之後。則宜遍体溫凉如常。倘有麻收之後。雖遍身溫凉如常。独下体厥冷過膝上止者。此為腎敗。不治之症。若初出之時。腰以下不熱。毒不能透。而反漸收者。亦為逆候。急當溫養脾腎。或有得生者。溫脾如白芍藥、炙甘草之類。果仁、白朮等味。在所宜禁。養腎如熟地黃、當歸之屬。杜仲、枸杞等味。又在所必忌。只可用養陰湯。(見三十二條)去麥冬、玄參、薄荷、荊芥、川芎。加炙甘草。以補其脾、養其腎耳。夫麻乃肺胃邪熱所發。本屬於陽。故四肢身体常宜溫暖。若四肢身体反冷如冰者。則是大逆症矣。若初出正出之時。四肢身体冷如冰者。則毒不得透。而麻必漸收。若正收及收後。肢体冷如冰者。此乃脾胃敗坏。氣血大虛。毒必不盡。定不治矣。


疟疾第九十四

麻疹寒熱似疟症。柴苓湯兒加减進。收後患疟用鳖甲。神而明之醫中聖。 麻症初熱已出之時。有寒熱似疟者。此時切不可專以疟疾施治。宜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加薄荷葉主之。至出盡之時。如有寒熱似疟者。以柴苓湯。去人參、半夏、肉桂、白朮。加貝母、骨皮治之。如麻後竟成疟疾者。治法以清凉健脾開胃為主。宜以静遠主人鳖甲飲主之。渴者。加熟石膏少許。不渴者。方中之麥冬、知母。須除去之。夫疟多因脾虛生痰而作。若出麻之後。果是疟疾。并無餘毒。則柴苓湯中之人參、半夏。又何妨施用。但肉桂、白朮。不可輕使耳。又何必拘泥麻初常法。麻後餘邪等症之不宜用燥悍之藥耶。如小柴胡湯。(見二十二條)正所宜用。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此也。 朱曰疟之原因甚多。當因其見證而治之。不必拘於一證。亦不必拘於一方。 柴苓湯 柴胡半夏人參黃芩甘草猪苓澤瀉白苓白朮肉桂薑、枣引。 静遠主人鳖甲飲 九肋鳖甲(新瓦上焙、以醋淬數次、至黃色、研為末、再用醋拌炙乾二錢)山楂肉(去子三錢)麥冬薏苡仁(炒各五錢)白茯苓(二錢)橘紅(二錢五分)知母(一錢二分)乾葛白芍(各一錢五分)柴胡(二錢)貝母(三錢)淡竹葉(一錢)炙甘草(七分)薑引。水煎服。


沉睡昏睡似寐非寐煩躁不眠第九十五

沉睡昏睡似寐同。却有分別在其中。更有煩躁不眠者。臨症無讹是良工。 沉睡者。謂沉沉熟睡。精神意志清白者、是也。夫麻原屬火候。火症得安静沉睡。本為上吉。 然當分首尾而治。正熱出現之時。其人精神困倦。沉睡少醒者。則為逆候。何則。蓋緣正氣虧損。 邪火內鬱。而未能發揚於外。乃正氣不勝所致。後必變大發煩躁者有之。宜以養陰湯(見三十二條)去熟地黃、川芎、白芍。加生地黃主之。若正收及收後。能食而安静沉睡者。蓋緣氣血俱虛。火毒退去而得安寧。此為順候。治法、當以補脾養血為要。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薏苡仁、白茯苓主之。又有一等名曰昏睡。昏睡者。調昏昏而睡。不知起止。雖睡多久。醒来不知人事。掐其頰車、合谷二穴。而不知痛者。是也。又有一等似寐非寐者。此两症、無問正出收後。見之良非吉兆。 多難治療。當察其兼見何症而施治之。夫沉睡昏睡两症。雖相仿佛。而實不同。昏沉二字。醫家最當詳辨。庶幾臨症無讹。又有麻疹挟熱。作麻不出。煩躁不眠者。法當解毒清凉。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連翹、牛蒡子以清解之。熱除麻出。而煩躁自寧。可以安寝矣。若收後煩扰。而反不得寐者。是餘火復燃。急須滋陰養血。以六味地黃湯(見七十八條)合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生枣仁二三錢與服。則陽自敛而得寐矣。 朱曰麻後煩扰不寐。用六味丸加减。亦是一法。


中惡第九十六

麻疹收完幸平復。動止如常飲食足。心腹絞痛忽然亡。此是氣虛中惡毒。 麻疹收完之後。動止飲食如常。忽然心腹絞痛而死者。此是元氣虛弱。兼之偶中疫癘之氣。 正不勝邪。邪伏於中。外若無病。內已虧損。故一中即死。謂之中惡。


發搐第九十七

痰熱聚於心胞絡。喉中哈哈發驚搐。未透之時反為吉。慎勿妄投金石藥。 麻毒流連為壯熱。煩躁不寧時搐掣。養血散火清心肝。神爽身凉生可决。 發熱無休神漸昏。忽然螈似堪驚。莫将疯痫同調治。小便通利即安寧。 麻之發搐。不同常論。乃痰熱聚於心胞絡中所致。若見於發熱初出未透之時。俱為無害而反吉。治法宜以疏散之劑。少加清凉之藥治之。以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去生甘草、杏仁。加栝蒌霜、淡竹葉治之。若收後而發搐者。則為難治。法當消痰清上焦之火。兼利小便。只宜用輕清之劑調之。不可誤用鎮驚金石之藥。以加味導赤散(見四十九條)去薄荷、石膏。加貝母、栝蒌霜主之。如痰壅甚者。以栝蒌仁一味煎湯與服。以涌吐之。如麻後渾身壯熱不除。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煩躁不寧者。此乃熱在心肝二經。然不可與急驚同治。以當歸養血湯去川芎、甘草。加酒炒黃連、地骨皮。與黃連安神丸相間而服。或以安神丸去冰片、甘草。或導赤散(見二十六條)去甘草。 加人參、麥冬。煎汁送下治之。小便清长者可治。小便短少者不可治。宜以抱龍丸與服。若搐而喉中無痰鸣。或自吃指者。是非麻之發搐。乃正虛不能主持之候也。必死不治。 朱曰以栝蒌仁一味煎湯取吐。為吐法另立一法。 當歸養血湯 當歸川芎生地黃麥冬木通栀仁甘草淡竹葉燈心引。 黃連安神丸 黃連當歸龍胆草朱砂(各二錢)全蝎(水洗糯米拌炒乾七隻)石菖蒲(薑湯泡去毛薑汁蒸)白茯神(各一錢五分)為末。滚水和作餅。蒸熟。以猪心血同捣為丸。以朱砂為衣。黍米大。燈心湯下十丸。 安神丸 黃連當歸身麥冬白茯苓甘草(各五錢)朱砂(一錢)冰片(二分五厘)為末。滚水和丸。蒸熟。以猪心血同捣合丸。黍米大。燈心湯下十丸。 抱龍丸 琥珀天竺黃白檀香人參(各一两五錢)白茯苓(一两五錢)甘草(去節三两)枳壳 (麸炒)枳實(麸炒各一两)辰砂(五錢)金箔(一百張)山藥(去黑皮炒熟一两)牛胆南星(一两)為末。每藥一两。取新汲井水一两。同入乳钵內捣匀為丸。如皂子大。勿見日。陰乾。 晒則燥烈。每用一丸。薄荷葉煎湯化下。


譫語第九十八

手厥陰經心胞絡。熱邪壅滯譫妄作。正收收後兼凉血。發熱正出用疏托。 譫語妄言。其症皆由熱邪炽盛。火毒壅滯於心胞絡而作。若初發熱而煩躁狂言。或麻隱而不出者。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煎汁。調辰砂、滑石末治之。(有用第二條纳荊防敗毒散去柴胡、川芎、羌活、人參、甘草。加木通、豆根、骨皮治之者。并注記听用。)若發熱未出正出之際而譫妄者。俱為火邪內伏。不得透表而致。藥宜疏托。佐以清凉分治之品。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加麥冬、赤茯苓、石膏、知母、枳壳治之。甚則加蜜酒炒麻黃以發越之。使麻得以盡出肌膚。而譫語自止。若麻已出之後。狂言亂語者。以淡竹葉、燈心煎湯。調辰砂、滑石末治之。正敛及敛後譫語者。藥宜清凉解毒。佐以分利凉血之劑。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去天花粉。加牛蒡子、連翹、木通、赤苓。以清解凉血而分利之。(有以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半夏、甘草梢、粳米,加生地黃治之者,實為無濟。)使火退毒清。而譫語自止矣。慎勿遲延。以致不救。如熱輕餘毒未除者。必先見諸氣色。宜預防之。始終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除甘草。加連翹、枳壳、木通、赤苓以分利之。(有用蘇葛湯、加减黃連解毒古方治之者,并注記听用。)若麻收後餘熱內攻。循衣摸床。譫語妄言。神昏志衰者。死症也。 朱曰譫語有輕有重。傷寒胃中熱甚。上乘於心。心為熱冒。譫語不休。其證至重。故必下之。此則仅仅妄言證之輕者。故可以辰砂、生地、木通或白虎輩清之。


虛羸第九十九

麻毒流連熱不除。渾身似火毛髮枯。羸漸漸成疳瘵。得遇良工病可蘇。 麻疹收後。身有微熱者。此虛熱也。不須施治。待氣血和畅。自然退去。若麻疹既收。其毒不解。邪火拂鬱。渾身發熱。昼夜不退。精神倦怠。飲食减少。或咳嗽不止。或便泄不已。或身熱不除。形体羸瘦。毛髮枯竖。皆真元虛損所致。若不及時調理。恐成疳瘵之患。倘不早治。以致睡則揚睛。口鼻氣冷。手足厥逆。微微螈。變為慢風。不救者多矣。并宜以双和湯去川芎以和之。有嗽。加橘紅、貝母。咳。加麥冬、百合。有瀉。加土炒白朮與炒扁豆。如食難消化。加砂仁、麥芽。 如氣血俱虛。以双和湯合四君子湯(見七十二條)。隨症調治之。切禁用寒凉傷犯脾胃之藥。專力資培。缓图平復可也。愚按、虛羸之候。雖系真元虛損。故不宜用寒凉傷犯脾胃之藥。亦不宜骤用大補之劑。但當清其餘熱。滋其陰血。和其脾胃。平其肝氣。殺其疳蟲。使营衛和畅。脾胃健运。自然日漸平復。神全体肥。若以双和散而治虛羸。竟用、桂。是犹抱薪救火。非惟無益。而又害之矣。曷若以柴胡四物湯(見三十條)去川芎加薏苡仁。與清熱除疳丸去川芎加薏苡仁。相間而服。實為妥當。若麻後元氣不復而羸瘦。身無潮熱者。乃脾胃虛弱所致。調理脾胃。平其肝木。 必漸漸康強。以白芍湯主之。或以八珍湯去白朮、人參。加芡實米、薏苡仁治之。慎勿輕用人參、白朮。恐閉其餘邪。致難清理。如麻收之後。失於調理。以致体瘦氣弱。且又泄瀉。将成疳積者。宜以奇效神應肥兒丸。或健脾肥兒丸治之。如麻後眼青体弱。精神不如平日。又有咳嗽氣急者。以蘇子四君湯加薑汁炒芥子、光杏仁治之。氣急甚者。加箩卜子、栝蒌仁治之。若熱大甚。或日久不减。而漸羸瘦者。總宜清熱平肝。以柴胡麥門冬散(見三十條)加酒炒黃連、黃芩、骨皮治之。甚則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合人參白虎湯。(見六十四條)與柴胡麥門冬散(見三十條)。相間而服以治之。 朱曰清餘熱、滋陰血、和脾胃、平肝氣、殺蟲疳。凡此數法。真治小兒麻後虛羸之聖法。 清熱除疳丸 黃連當歸(各二錢)龍胆草川芎(各一錢)青皮陳皮蘆薈()乾蟾頭(又名蛤 、即虾蟆、火炙酒淬。)君子肉(面粉包煨、去壳并黑皮、各錢半。)為末。神曲糊合丸。米飲下。 白芍湯 白芍藥炙甘草(此二味為君)蓮肉山藥扁豆龍眼肉青黛麥冬(此六味為臣)合三四劑。水煎服。 八珍湯 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人參白茯苓白朮甘草薑、枣引。 奇效神應肥兒丸治肌瘦面黃。或面青而白。泄瀉少食。肚腹脹大。青筋滿腹。或傷飲食。常有吐瀉。尿如米泔。及一切疳症。 人參(三錢、如力微者、用一两、或以乳汁蒸北直參一两代之)大川黃連(酒炒二錢)臭芫荑 (炒擦去皮取淨者五錢)君子肉(面粉包煨、去壳、并去內黑皮、四十五粒。)夜明砂(淘去土砂、 取淨砂醋炒乾一两。)漂白朮(陳壁土炒五錢、不宜白朮者、以薏苡仁炒代之。)吳神曲(炒五錢) 生麥芽(炒五錢)天浆子(即五穀蟲肉、湯浸洗淨炒一两。)淮山藥(炒三錢)小青皮(醋炒三錢)胡黃連(酒炒三錢) 山楂肉(去子湯洗三錢)乾蛤蟆(火炙醋淬極焦三隻)花槟榔(三錢)等合研為細末。每早空心。 以米飲調下二三錢。 健脾肥兒丸 人參陳皮甘草(各五錢)黃(蜜炙)扁豆(炒)山藥(炒)白朮(泔水洗漂土炒) 白苓(炒各一两)神曲(炒)楂肉(去子各二两)百合當歸(去尾各八分)黃連(酒炒三錢) 白芍(酒炒)地骨皮(去骨酒洗各六錢)陳皮(去白五錢)為末。蜜丸。弹子大。老米為飲。化下一丸。 双和湯 熟地黃白芍(酒炒各一錢)黃(蜜和酒炒)當歸(各七分)川芎炙甘草(各四分) 上肉桂(三分、有熱者去之)生薑一片。紅枣一枚去核為引。水煎服。


妊娠出麻第一百

孕婦麻症若相當。潮熱蒸蒸胎易傷。子去母應無害事。症輕子母两無殃。 大熱蒸蒸血海乾。毒火內攻胎不安。急宜清熱養营血。治不根据法生祸端。 古云。胎遇熱則墜。麻為火候。內必有熱。最易墜胎。孕婦出麻。此症極險。當於初熱未出之時。須察其熱之輕重。正出之際。須驗其麻色之紅淡。法宜疏解。佐以清凉滋血安胎之藥。不可犯動胎氣。初熱時。宜用參蘇飲去人參、半夏、木香、陳皮。加條實子芩、大腹皮以發之。或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子芩、荊芥、蘇葉、蕲艾主之。或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白朮錢半、子芩、蕲艾、枳壳、砂仁各二錢主之。或以安胎散、罩胎散主之。始終以安胎清熱為主。則胎不動而麻易出。此理誠當。愚按、孕婦出麻初熱之時。而用四物湯加白朮、艾葉、砂仁。與夫安胎散、罩胎散、方中之人參、白朮、川芎、砂仁、香附、白芍等味。恐燥悍之藥。触動毒火。而熱轉甚。酸收之味。敛固毒火。毒只內攻。麻難得出。症必增危。非但墜胎。且難保妊婦無虞。即如參蘇飲。雖曰除去人參、半夏、木香、陳皮。而要知桔梗、甘草亦不宜遽用。莫若以宣毒發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枳壳、木通。加當歸、條實子芩、生地黃、玄參、酒炒黃連主之。使麻毒透出。內熱自退。 而胎自安矣。麻出之後。則宜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條子芩、黃連、牛蒡子之類主之。至於麻收之後。亦宜以四物(見二十五條)為主。如安胎散、罩胎散、四物加白朮、砂仁、蕲艾、及安胎飲等方。俱可加减选用。倘無溏瀉。而大便閉澀結滯者。則人參、白朮。又當慎用。大抵凡一切實脾行氣溫燥之藥。既碍麻症。復傷子氣。咸宜禁用為是。 朱曰妊娠出麻。在不知者必诧為希奇。其實男子在三十以內。亦間出麻。蓋麻為先天遗毒。於本人氣血。原相融洽。故能留藏許久。而始發出。所云燥悍之藥。触動毒火。酸敛之味。敛固毒火。真是至理名言。當奉為金科玉律。 參蘇飲 人參(三分)蘇葉桔梗葛根前胡(各四分)木香(一分五厘)陳皮茯苓(各五分)枳壳(三分)半夏甘草(各二分)生薑引。水煎服。 安胎散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川芎當歸身陳皮白芍藥大腹茸連壳砂仁蘇葉 香附米條實子芩早米引。水煎服。初發熱。加升麻、葛根、連翹。麻太多。加酒炒黃連、牛蒡子、山楂肉。口渴。加麥冬、知母、天花粉。若系痘症。痘不起發。加牛蒡子。倍用白芍。 罩胎散 白朮當歸白芷白芍茯苓柴胡川芎阿胶陳皮砂仁甘草糯米引。水煎服。一書、加乾柿蒂七个。苎麻根七寸。甜瓜蒂一个。将藥入銀器內。放水二钟。以薄荷葉蓋定。煎至七分。去渣。仍将薄荷葉蓋之。溫服。(按苎麻根、蘇葉。妊娠出麻初潮。用宣毒發表湯內宜加入。) 安胎飲孕婦出麻宜用。 條實子芩(沉水者加二錢)白朮當歸身白芍藥人參(各一錢)川芎陳皮蘇葉大腹皮(黑豆水浸、洗淨、各八分)連壳砂仁(薑汁炒)甘草(各五分)糯米一撮引。


婦人出麻适值經行及經水非正期而来第一百零一

女人麻症最難醫。陰質從来血多虧。待得疹子将發日。又恐天癸正行期。 發熱經行非正時。火邪迫血血奔驰。急須凉血停為美。若待中虛悔却遲。 正理論云。嬰兒女子。益以滋水。以女子陰質。血常不足也。麻症血若不足。多生變症。故女子十四歲以後。有出麻者。常恐天癸正行。血走氣虛。而成伏陷也。宜以養陰湯(見三十二條)去白芍、川芎、熟地黃。加生地黃主之。若女子出麻於發熱之時。經水忽来。却非經水正臨之期。此乃毒火內蘊。扰亂血海。迫血妄行。故經水不根据時下也。宜以凉血飲子(見四十五條)去赤芍、木通。或凉血地黃湯(見四十五條)去甘草。或玄參地黃湯(見五十八條)去升麻、白芍、甘草。俱加荊芥、連翹、牛蒡子主之。或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生地黃、當歸、炒荊芥、連翹、牛蒡子治之。總以凉血為主。必得經止方妙。如服藥不止。久則中虛氣弱。麻必隱伏。


產後出麻出麻胎墜第一百零二

產後如逢出麻疹。此時胎去免憂惶。只凭補益功最效。莫犯寒凉生氣傷。嬰兒尚在母腹中。天行麻疹正臨躬。大熱蒸蒸胎因墜。治法莫與產後同。婦人血常不足。產後則血更虧。如產後又值出麻。須當養血。而略兼解毒之品。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少加荊芥、牛蒡子主之。不可妄用寒凉。恐傷生發之氣。有用十全大補湯主之者。但方內白芍、肉桂。須宜酌用。若欲用之。當俱以酒炒用。以逐瘀生新。白朮須以芡實米易之。若系孕婦出麻。熱甚胎墜。不拘已現麻未現麻。則竟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生蒲黃、牛蒡子、黃連、黃芩、連翹、炒荊芥主之。以去其舊污。生其新血。解其毒而清其熱。自獲奇效。又不可拘產後之例。宜用補氣血也。十全大補湯人參白朮白苓甘草川芎熟地黃當歸白芍黃(各一錢)肉桂(三分)薑(三片。)紅枣一枚引。水煎服。


產婦麻後無乳第一百零三

產婦麻後乳汁乾。心火炼竭津泉。惟有養血為急務。莫施峻劑塞乳源。乳汁乃津液化成。婦人產後。去血過多。兼之麻火炼。血枯津涸。故乳汁乾竭。宜養血以滋生化之源。切不可妄用峻補之藥。塞其涌泉之源也。宜以四物湯中(見二十五條)加花木通主之。


麻後遍身腫第一百零四

遍身浮腫因何作。只因麻後氣血弱。嬰兒闺秀從無此。老翁婦人此候多。 麻後遍身浮腫。童孩罕有此候。惟老人婦人多有之。蓋老人氣血本虧。兼之麻火耗血。以致出麻之後。遍身浮腫。宜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合四君子湯(見七十二條)去白朮。加薏苡仁、甜葶藶治之。若女人麻後遍身浮腫。必系初熱正出已出之間。适遇經行。陰血重耗。故麻後遍身浮腫。如無餘熱便閉等候。則當以養荣湯或四物湯(見二十五條)。或四君子湯(見七十二條)。俱多加甜葶藶以治之。 養荣湯治脾肺氣虛。营血不足。驚悸健忘。寝汗發熱。食少無味。身倦肌瘦。人參白朮(土炒)黃(蜜炒)炙甘草陳皮(去白)桂心當歸(各一錢)熟地黃五味子(蜜炒、此味宜除)白茯苓(各七分)遠志肉(五分)白芍藥薑、枣引。水煎服。


餘邪為殃第一百零五

麻後餘邪最作殃。几經惡候甚郎當。時行癘氣相傳染。疫鬼勾魂赴北邙。麻疹出盡得安寧。邪未盡時症未平。拂拂煩熱邪尚炽。頻頻嘔吐毒犹蒸。 麻疹於欲出未出之時。宜早發散。以解其毒。則無餘邪之為後灾也。若不知解毒於初。使麻盡出。以致毒停蓄於中。未有不為殃者。或為壯熱。日久枯瘁。或為驚痫。或為泄瀉。或咳促咳血喘急。或嘔濃膿、而成肺痈。或作疳而死。此雖一時癘氣之染。彼此相傳所致。而未有不由於人事之未盡者也。业斯道者。但見先出疹者。有為餘邪之發。死而不治。則後之初發者。即早為之預解。使無餘邪為害。而不致於夭札。方稱良工。但凡麻疹。只要出得盡。則毒便解。而正氣和平矣。若麻正收之際。而犹拂拂煩熱不寧。如蛇在灰。如蚓在尘之状。或嘔吐。或泄瀉者。此乃毒邪壅遏。尚未盡出故也。煩熱者。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麥冬、生地黃、地骨皮、牛蒡子、赤茯苓治之。嘔吐者。以柴胡橘皮湯去人參、半夏。加枇杷葉、木通治之。倘果麻未出盡。以苎麻蘸酒。或蘸胡荽酒戛之。待麻出盡。則煩熱自除。嘔瀉自止矣。如麻收後。只發熱而無他症者。以加减清肌湯加黃連治之。如麻後有餘毒未盡。而發壯熱者。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生地黃、鲜地骨皮、木通、枳壳主之。如麻後身熱不除者。以柴胡四物湯(見三十條)去人參、白芍、川芎。加酒炒黃連。或生地骨皮湯(見三十條)加黃連治之。如麻後餘毒未清。餘熱未盡者。以十仙湯加骨皮。或連翹清毒飲去赤芍、桔梗、甘草。加黃連、黃芩、地骨皮、生地黃治之。 如麻後餘毒未清。留滯肺經。致吐痰如黃膿者。乃成肺痈之候。以桑連散治之。如不愈。以百部湯治之。倘不全愈。以花蕊石丸治之。并以白芨為末。用猪肺切薄片蒸熟。蘸白芨末食之。若用此數方不愈。則成肺痿。宜以紫苑湯治之。 柴胡橘皮湯 柴胡橘皮黃芩白茯苓人參半夏甘草竹茹一团。生薑一片引。水煎服。加滅清肌湯柴胡黃芩生地黃當歸地骨皮茯苓知母淡竹葉七片引。水煎服。 十仙湯 柴胡葛根玄參黃芩黃連栀子赤茯苓枳壳生地黃陳皮生薑引。水煎服。 連翹清毒飲 連翹防風荊芥牛蒡子石膏赤芍桔梗甘草水煎服。 桑連散 綠豆粉桑白皮(蜜蒸)苦參(各五錢)黃連天花粉(各二錢)為末。白湯送下三四茶匙。 百部湯 地骨皮麥冬天冬知母玄參栝蒌仁百部根百合地茄根水煎服。 花蕊石丸 地骨皮百部百合天冬麥冬(各五錢)薏苡仁花蕊石(各一两)寒水石胡黃連(各三錢)真熊胆(三錢)為末。綠豆粉合丸。白湯下。 紫苑湯 人參(三錢)桔梗茯苓(各一两)知母貝母(各一錢五分)阿胶紫苑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不食吃食太早贪食不厌第一百零六

數日不食有何妨。麻色淡潤保無殃。吐蟲自汗相兼見。果系脾熱用瀉黃。胃火蒸蒸食頻頻。通利小水便安寧。吃食太早生奇症。咬指嘶唇好怕人。 麻於初熱未出之際。多有不食者。乃胃經火邪炽甚。故饱而不索食也。但得麻色淡紅潤澤。 雖數日不進飲食。亦無妨害。不必強與之食。蓋熱毒未解。內蘊實熱。自必不食。若見初熱未出及正出之時。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去天花粉、黃連、山栀仁、麥冬。加荊芥、葛根、牛蒡子、連翘主之。使麻透盡。內熱清散。自能食也。出盡而不食者。宜清解胃火。以石斛清胃散(見五十九條)去赤芍、甘草。量加健运之味治之。麻收之後。如仍不食者。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神曲、 山楂、麥芽。或更加砂仁。以三劑與服。則自能食。但方內有熟地黃。胃虛弱者。宜少用之。如元氣蒌颓者。急須培補。防有虛羸之患。若麻收後。胃虛而不纳五穀者。當以理脾養胃為主。宜以六仙散(見七問內)治之。若麻後身熱不除。煩躁不食者。此屬膈熱。以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 去芒硝、大黃。加丑牛以治之。如麻後身大熱、口渴不食、唇裂、眼腫、大便秘、小便不知出者。以河間凉膈散(見二十六條)通利三四次即愈。若麻後脸青、唇紫赤。身熱不食。乃毒火太甚。或瀉或渴。或咳嗽。俱宜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倍用栀仁。加薄荷葉、地骨皮。以二劑與服即愈。若麻收後。而不思飲食。鼻乾無涕者。以清肺消毒湯除桔梗、甘草。加桑白皮、貝母主之。 若因先服凉藥過多。有傷脾胃。身熱虛煩不食者。以四君子湯(見七十二條)去白朮。加薏苡仁、連翹、牛蒡子、解毒之味治之。但方中之人參。必要察人之虛實而施。須其脸不紅、口不渴、唇不赤。方可用之。否則不宜。若麻不食而兼吐蟲。則為胃敗不治之症。若麻後不食而吐蟲。又兼自汗者。真是虛症。最為難治。用藥不當。變症多端。不可根据麻初常法。當用辛溫解散之劑。如果系脾熱。則以瀉黃散酌量加减而治之。凡出麻之後。胃氣未平。飲食不可骤進。宜以清粥缓缓調和。 使胃氣舒暢。漸進飲食。自無後患。麻後若吃食太早。咬指甲。撕口唇。眼毛。看手、咬人等症。 宜以解毒化滯湯去甘草、桔梗。加青皮治之。又有麻收之後。贪食不厌者。乃胃火太盛所致。宜以大連翹飲(見十八條)去赤芍、甘草、柴胡。加地骨皮、黃連、石膏、知母、生地黃治之。 六仙散 蚂蚁花(燒灰)蓮肉薏苡仁(各二錢)藕節(一两)𤓰石斛陳早米(炒各五錢)為末。米湯送下三錢。清肺消毒湯防風枳壳(各五分)連翹前胡黃芩桔梗(各一錢)荊芥甘草(各四分)水煎。作十餘次服。瀉黃散防風(四錢)栀仁(炒黑一錢)藿香葉(七分)石膏(五錢)甘草(二錢)為末。白湯送下。或用蜜酒拌。略炒。仍以白湯送下。解毒化滯湯防風荊芥枳壳(炒)神曲(炒)麥冬(去心炒各五分)連翹黃芩(酒炒)前胡 (各七分)茯苓(七分)楂肉甘草(各三分)桔梗(一錢)水煎。作十餘次服。


麻後生瘡麻後遍身瘙痒第一百零七

浴早水氣泊腠裏。乾疥濕瘡由斯起。莫道小疾難為患。只愁終身瘡不已。不知避忌見風早。遍身瘙痒如蚁蚤。此症不因浴早致。消風疏解痒如扫。瘡疥之生。多見於麻收之後。皆緣生水洗浴大早。水氣流泊肌腠而發。是以麻後洗浴。必須過一月之後者。虑其生瘡也。如遇此症。即以防風、荊芥、艾葉煎湯洗之。或用苦參四两、石菖蒲二两煎水。臨洗時。加入猪胆汁二三个於水內洗之。或缚墙枫艾葉、枫树葉、柑子葉、紅浮萍、煎水洗之。勿用生水洗。亦不用治瘡方藥熏洗。恐致閉毒入裏。變生他患。為害非小。然不早治。必致每歲对出麻之月而發。雖云小疾。亦須慎之。如麻後生瘡不已。此乃餘熱未盡所致。宜以連翹生地黃湯或生地化毒煎及胡麻丸。加何首烏、刺蒺藜、白芷、薄荷之類。煎服治之。或用苦參湯治之。如麻後餘毒未潰。變生痈疽瘡疖者。以解毒湯加防風、荊芥、牛蒡子治之。或用陳氏苦參丸、荊防敗毒散(見第二條)去人參。加連翹、金銀花治之。若瘡如癞者。以胡麻散主之。如膿水淋漓。以羌活當歸散主之。若麻收之後。遍身瘙痒者。又非浴早之比。乃見風太早所致。以消風散疏解之。其症即愈。如皮膚瘙痒不能忍者。以二味消風散治之。 連翹生地黃湯治麻毒未盡。生瘡不已。連翹生地黃金銀花玄參黃連荊芥穗木通胡麻仁甘草水煎服。 生地化毒湯 生地黃金銀花白蒺藜(炒去刺)連翹玄參胡麻仁白附子(烏豆水煮透)何首烏(烏豆水煮、俟乾) 威靈仙黃連木通薄荷葉荊芥穗甘草梢乾紅浮萍為引。水煎服。胡麻丸治風熱癮疹。及疹後瘙痒生瘡。日久不愈。胡麻仁(四錢)防風威靈仙苦參(各一錢)石菖蒲(一錢)獨活(一錢)白附子(烏豆水煮一錢)甘草(五分)為末。米糊合丸。白湯下。 苦參湯 苦參大枫子(去壳)荊芥防風白芷獨活何首烏(烏豆水煮乾)白附子(烏豆水煮乾)威靈仙胡麻仁北全蝎(糯米炒)僵蠶(薑汁蒸)白蒺藜(炒去刺)牛蒡子(炒)薑引。(一方無獨活、又一方有甘草。)解毒湯治一切熱毒腫。或風熱瘙痒。 黃連金銀花連翹水煎服。 陳氏苦參丸治遍身瘙痒。癣疥痈瘡。苦參(四两)玄參黃連大黃獨活枳壳防風(各二两)黃芩栀仁白菊花(各一两)為末。蜜丸。桐子大。食後。或茶。或酒。送下三四十丸。日三服。 胡麻散治風熱癮疹瘙痒。并治癞。 胡麻仁(一两)苦參荊芥何首烏(各八分)防風威靈仙石菖蒲牛蒡子(炒)白菊花蔓荊子白蒺藜(各六錢)為末。食後薄荷葉煎湯下。或以茶下亦可。羌活當歸散治癮疹瘙痒。膿水淋漓。羌活當歸川芎升麻防風白芷荊芥連翹牛蒡子黃連(酒炒)黃芩(酒炒)甘草以酒總拌晒乾。酒煎服。或以水煎。用酒对服。 消風散治風熱咳嗽。通身疥瘰。小兒痘疹餘熱。頑麻癮疹。川芎羌活防風荊芥穗藿香葉人參赤茯苓僵蠶(各一錢)陳皮厚樸(薑汁炒) 炙甘草(各五分)蟬蛻(一錢) 一方無藿香。有薄荷。水煎服。如久病頭風目翳。日三服。此方妙用全在厚樸、人參。當知肌表之疾。 無不由胃而發。故用厚樸清理其內。即以人參助諸風藥消解風熱於外。則羌活、防風、荊芥輩。方始得力耳。 二味消風散治皮膚瘙痒不可忍。 薄荷葉北蟬蛻(去頭足土炒)為末。食遠酒下。


見毒醫毒勿泥麻法第一百零八

風寒葷腥失禁忌。現點即收不透肌。毒歸於內肚角腫。見毒且将毒来醫。麻有至六七日。稍受風寒。未忌葷腥。致四肢面部。略有麻疹影點。點現而即收不見。不能透發於肌表。以致毒歸於裏。忽然肚角紅腫。似毒非毒。初用玉枢丹與服。令瀉數次。繼用活命飲服之。後以人參、黃、白朮、蟬蛻、木通、當歸之類。托出大毒。起顶出膿。用外科敷藥與膏藥治之自愈。此見毒醫毒之法。不可拘泥麻喜清凉。而竟不敢用補也。玉枢丹(又名太乙紫金锭)解諸毒。治諸瘡。通治百病。有起死回生之功。山茨菰(洗去皮毛、淨)五倍子(打破、洗淨焙乾、各二两)上麝香(拣淨皮毛)明朱砂明雄黃(各三錢)紅芽大戟(綿大戟、紅柴胡、切不可用、去芦根洗淨、一两五錢)千金子(去壳油、取淨者一两)為細末。秤過等分。配合以糯米粉攪糊和丸。或作锭子听用。活命飲(又名活命丹)治麻出即收。忽尔作毒。毒将出及毒出後。并宜。當歸獨活杜仲秦艽細辛白茯苓桑寄生上肉桂熟地黃北防風川芎黃甘草加人參水煎服。


附录

麻疹論

經云。痘禀於陰。而成於陽。麻禀於陽。而成於陰。此陰陽互根之妙也。麻乃先天真陽中之胎毒。然必得陰與之交感。而後能生其化。故曰成於陰也。方其初熱三日。必周身微似有汗。而苗乃見。汗者陰之液。發熱而者。陰陽交感。施化之驗也。苟非有之汗。营衛乾澀。腠理閉固。其苗何由而得出耶。若已齊苗。務令颗粒紅活鲜明。是乃营血附隨其氣。毓成佳硕。而精華發見於外也。其後以漸回塌。塌後之暴悍餘氣。亦必由交感而化。陰得之而為迹。迹者。陰血之所為也。不欲其速收。恐其餘毒復返入內。必有後患。是功成於此。岂非成於陰乎。所謂麻禀陽而成於陰如此。然必內外無邪。方能成功。邪則傷正。有害於麻。法當分經辨證。根据法定方。 使邪去而正無害。則营衛和順。陰陽交會。無所往而無不得之矣。凡痘症重在養浆。麻症只要齊苗。苗齊功居八九。其後不過調理而已。形色喜鲜明而嫌暗滯。不妨其多。總要出得透。透則內無留邪。其症常兼咳嗽及咽喉痛。咽痛治法。以甘草、桔梗為主。相症加减。若紅腫惡熱口渴尿赤。宜加黃芩、生地、牛蒡子。外用蕲艾、蛇床子研末。新煙銅盛燃。吸煙。取出痰涎。咽痛漸愈。若不惡熱。舌胎白滑。宜加半夏、南星。外用蕲艾、半夏、南星研末。吸煙取涎。若聲音重浊。更加阿胶、玉竹、雞子白之類。若不紅腫。舌胎滑而冷。不渴。惡寒喜熱。宜用半夏、南星、附子、肉桂之類。外用油蘸大紙捻照其後頸。或用生附子研末吹之自愈。凡此不過但引其端。而未詳其法。非略也。用法不外六經。驗證重在本氣。毋庸復赘。附案曾醫老庚者。年二十有七。夏月出疹。頭身微熱。苗色淡紅。咽喉痛甚。時醫誤用柴、葛、牛子、甘、桔等藥。轉加作泄。大泄數次。疹頓沉没。咽喉轉閉。口不能言。人事恍忽。晕眩欲絕。時天有在坐。予謂天有曰。此證全是一团陰寒在裏。若用疹家通套藥。必不可生。天有曰。何以言之。予曰。若內實有火。苗當紫赤。何得淡紅。且咽喉雖痛。而不赤腫。又無煩渴惡熱等證。明明腎臟虛寒。陰火上攻也。且陽和布令。百体順昌。麻疹屬陽。必纯陽始得出透。見點之時。如萌芽初吐。 遇陰惨肃殺之氣。摧殘所生。靡有孑遗。今值此陰邪横發。埋没真陽。而疹不沉没者。几希矣。於是陡進附子、乾薑、半夏、甘草、白朮、茯苓、肉桂、黃。溫補兼行。以驅陰回陽。俾驳劣悉返冲和。乃得功收再造。危乎微乎。從侄經千。年三十出疹。初熱時。心中煩躁。腹內疼熱。甚為剥床。彼因問三豆湯可服乎。余曰。可急煎服。於是心腹煩熱乃解。苗不出現。人事晕眩。咳逆喘促。鼻靥扇動。詳察其證。知其為熱毒壅塞於肺。肺壅則津液不行。肌竅不開。苗故不見。因用黃芩以清裏熱。阿胶、麥冬以潤肺燥。桔梗開提肺氣。紫、葛、蒡、薄清解外熱。甘草缓中。杏仁定喘。服二劑。苗雖出透。而色皆紫黑。人事更覺沉重。飲食一點不能下。余悄謂其家曰。麻書有云。淡紅者生。紫黑者死。其家骇怖無似。余復安之曰。岂真死症耶。但其症極險耳。此為內熱甚而血結也。其證舌乾口臭。惡熱喜冷。聲音响亮。仍用黃芩、麥冬、阿胶。以清內熱。而潤肺燥。加以丹皮瀉血中之熱。合紅花之活血者。以散血結。蟬蛻、牛蒡解其外毒。黃連、甘草解其內毒。連進三劑。人事漸安。飲食漸可。紫黑漸退。而麻疹起矣。然有陰邪內盛者。苗赤紫黑。法宜驅陰回陽。其證舌潤不渴。聲低息短。惡寒喜熱。與此不同。 朱曰證之陰陽。務宜細辨。陽證喜寒凉。若陰邪內盛。寒凉即死。前月其弟字志千者。年二十一歲。疹出甚艰。信任內戚所荐之醫。不知解托。概用寒凉。遏鬱苗氣。而不能出透。至九日而死。經千謂其弟不自谨慎。起居失節。飲食失調。以致此耳。傷哉。其弟為庸醫所殺。不歸罪於醫。而反躬自責。足征心地良。皇天岂無默庇。所以自出麻疹。其證雖險。而終無害也。竊謂赏善自應罚惡。殺命之醫。寧不速誅之耶。抑何日得蒙上天并显誅其荐醫之人。方快吾心焉耳。谚云。贤不荐醫。醫為贤人所不荐。独愚人可得而荐乎。於是余又痛恨夫荐醫殺人者。曾醫天瑞之子。大熱大渴。舌乾口苦。咽喉腫痹。氣喘腹痛。下痢紅白。小便赤熱。苗色紫而暗滯。此為火邪充斥。三焦俱為熱壅。傷津而渴。触肺而喘。上攻而為喉痹。下迫而便紅白。精津血脉。受其煎熬。致苗色不紅活。口苦者。少陽之裏熱也。方用柴胡、黃芩。消解少陽。大黃通瀉三焦實熱。栀仁引三焦之火。屈曲下行。生地、紫草以解血分之熱。杏仁定喘。桔梗開提。甘草和中。服一劑。諸證略殺。但腹痛未减。小便如故。是夜用神砂六一散二錢。桔梗煎湯化服。使桔梗通天氣於地道。則氣不滯而壅自疏。六一散開支河以瀉小腸之熱。一服而小便通。腹痛即愈。次日苗轉紅活。諸證俱已。於是方中减去柴胡、黃芩、大黃、栀仁。更加當歸、茯苓。數劑而全愈矣。曾醫國先之孫。苗色淡紅。煩躁口渴。唇烂面腫。清涎成流。飲食不思。小便短。大便秘。予細察之。此證內真寒而外假熱。其人惡寒。身倦欲寐。乃少陰證也。內有真寒。舌胎滑而冷。口雖渴而喜熱飲。且不能多飲。小便短大便秘者。以清涎上涌。津液逆而不降也。諸證皆非真熱。乃假象也。方用附子、白朮、茯苓、半夏、吳萸。服一劑。苗色略轉。人事飲食。亦漸就康。再投一劑。口唇全愈。清涎亦不吐矣。大便初硬後溏。旋即又行轉紅白痢。吾知其裏邪從下行矣。亦胃氣有权。穢腐當去之征也。但小便仍短。方中重用肉桂末。藥內化服。三四劑。諸證皆愈而成功矣。論(胥山王琦先生醫林指月內論一篇附證一則)。犹錯也。皮膚甲錯之謂也。俗名曰。實系疹也。紅點隱隱。調之隱疹。疹之根源。乃毫毛之內。皮腠之間。因於寒。致血凝澀。其凝澀之血。散發於皮膚之外。則發而為疹。蓋人身通体毫毛之氣。肺所主也。毫毛之內。腠理之外。則秉胞中之血。熱肉充膚。淡渗皮毛。肝所主也。皮膚寒、而血凝澀。始得凝澀。繼欲流通。則發熱咳嗽。散而為疹。疹之發也。有稀少。有稠密。極稀少者。不過數點。以及數十點。極稠密者。則周身頭面。無有空隙。醫者不知其故。見有數點。即行攻發。若皮膚肌腠之間。果有凝澀。則發熱咳嗽。自當涌出。其不能即出者。非肌表不和。即氣虛不振。治之之法。當以紅花、歸、芎、荊、柴、羌、丹之劑。和其肌表。或以桂枝、、朮、歸、芍、苓、甘之劑。助其氣虛。若概以蘇、麻、前、杏、芩、連、石膏之劑投之。其氣虛不出者。此為虛其原本。本自稀少者。此為無故受贼。非惟疹不能出。其經脉表裏受虧。致身大熱。而喘急生。愈熱愈表。愈喘愈發。輕者重。重者死矣。蓋痘之發也。見有一二點。其勢必出。疹之發也。見有一二點。可出可不出。若肌表果有凝澀之疹。則身熱咳嗽。其勢自出。若無疹則止此數點。不能再增。善治者明乎此理。不行攻發。但調其經絡。和其荣衛。虛者補之。寒者溫之。則熱退身安而愈。無奈蒙昧不明。當疹毒盛行之時。見有數點。即行攻發。轉攻轉剧。愈發愈危。必致真藏虛敗而死。真可痛耳。夫痘毒起於腎。不從經脉而出。為腎經痘。雖有良醫不能挽回。若疹則其根源在於肌腠皮膚。膚腠之血。根於胞中血海。膚腠寒而胞血稽遲。則有疹毒之證。得其源而活法以治。或听其自然而不加妄治。百無一死也。


附錄

附證

己巳春。长男甫六歲。次男甫三歲。於元旦次日。俱發熱見疹。余初不知疹之根源。以為嬰兒生下時。口含惡血。開聲咽下。其後發為疹毒。治疹自當攻發。即用清凉透發之劑服之。次朝略增十餘點。究不畅达。心甚惶惑。长男七月而生。先天怯薄。問其胸膈寬否何如。答曰、饑甚。又問口味燥苦何如。答曰、淡甚。因知其虛。即投、朮、苓、甘、桂枝、紅花、一二劑。次朝疹發遍身。熱稍退。而神情犹煩躁。夜發熱、頻咳嗽。至一月方安。蓋因見點之初。過服表劑。虛其經脉故也。次男尚幼。未省人事。不能致词。上冬患肺風痰喘證。諸藥不效。服麻杏桂枝石膏湯一劑而痊。謂其禀質略強。不與长男同。其疹不透。必寒凝毒甚。因與蘇、麻、前、杏、黃芩、石膏藥。紅點不增。又與紫蘇、葱、薑、芫荽等熏之熨之。疹總不出。乃與同道諸公商之。俱云舍透發并無別法。至五日而口吐蛔蟲。兒醫曰、此熱極蟲生。余有牛黃散可以服之。牛黃散。即大黃末也。一服。痰喘止而神氣稍平。自是此兒遂無言矣。计無可施。復針百會穴。開其門。服西黃分許。及諸单方。觀其形證。實不能生。友人張衛生来望。因曰、此大虛大寒證也。今既無言。又不能食。恐無濟矣。然心犹不忍。勉投參附。含藥而亡。因自叹曰、此庸醫現身食报。天理當然。自身行醫。何尤乎人。因悔昔日所見之皆非。益信治病求本之不謬。次日。有同居甥汪姓者。伊芳子出。已經三日。見余際悲傷。不邀診視。自用前、杏、麻黃、石膏藥一二劑。疹出二十餘點。不能再增。心胸煩闷。不得已而告余。乞余診視。余曰、若再攻發。即如吾子矣。急與、朮、芎、歸、桂、苓、紅花等。服一劑而熱退身安。余自此始悟疹之根源。凡治疹。但調其氣血。和其經絡。寒凉攻發。概置之不用。所以屡治而屡效也。(朱曰寒凉攻發而外。又有調氣血和經絡一法。金針度人。須當切記。)次年春。友人吳题仙之子甫二歲。出。延兒醫馬聖則兄延醫之。攻發不透。神情恍惚。喘急不寧。又延余診視。余往吳宅。聖兄先至。余視之。知其虛也。因告主人曰、若但發。断不出。必至身命不保。主人曰、為之奈何。余曰、惟有溫補藥一劑。益其臟腑。安其腸胃。助其氣血。方可。聖兄曰、吾治四朝。不能透發。悉听尊裁。余即與、朮、薑、桂、歸、芍、苓、甘、銀花、紅花諸味。一劑而安。次日仍用原方。加人參一錢。此後并不服藥。連服独參湯數日。霍然矣。又有夏姓耀如之子出。其颜色紫黯。神氣不寧。余曰、此證大凶。治須得法。連看二次。皆用溫散藥。次早。其家人来告曰、口吐蛔蟲。另有藥否。余曰、昨藥二劑。俱服否耶。曰、尚存一劑。因與附子八分。令入藥內煎服。自此遂無音耗。越三載。至其家。見其子长大。余因問曰、昔年出吐蛔。何由得愈。其家答曰、服先生之藥後。因無力相延。仗天復庇。得以漸愈。余默叹曰、因死吾子。得生他人。治疹之法。可無憾矣。余因附載斯册。雖不能見信於兒醫。而正道阐明。實有裨於兒科治疹之根源。而為有子出者所當致慎也夫。


附錄

麻症補論

麻科一症。內經未嘗談及。近行世諸書。皆云麻禀陽毒。藥宜凉解。其說是矣。但麻之将出。熱亦三日。体亦微汗。須慎風寒。戒葷腥。苗以紅活為貴。若飲食有味。二便如常。自可勿藥有喜。惟小兒平日氣体壯實。飲食易化。出麻時惡熱喜冷。大便結而燥。小便赤而短。口鼻出氣如火。得一二凉劑。而火退矣。倘多服凉劑。變症百出。或神目昏暗。或手足螈。或寒熱乍發。或吐瀉交作。舌雖黑而有液。唇雖焦而帶凉。此乃實熱化為虛寒。若概用寒冷克削。勢必驅之於不活而後已。竊謂當此吃紧之時。急用峻補二三劑。繼用平補二三荊。峻補宜近效湯。平補宜理中湯。二湯重加分两。有鬼神不测之機。有造化可回之力。仲景所謂補天手段者。此其候也。愿以質諸世之知醫者。近效湯(時方)大川附(熟附不用)漂白朮(焦朮不用)炙甘草生薑(三片)紅枣(四枚)引。理中湯(經方)漂白朮老乾薑潞党參炙甘草不用引。上補論一首。并附二方。蓋廬陵王耕心茂才。嘗出方經驗。而創此論也。顷重刻麻科活人全書工甫竣。獲見之。其意旨全書中亦嘗論及。閱者或致忽略。因附刻於後。以為神而明之者一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