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第二十四卷

陰陽類論七十九

编辑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最貴,其下也。

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臟終始。三陰為表,二陰為裏,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沈,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沈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心。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并,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軟而動,九竅皆沉。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沈,勝肺傷脾,外傷四支。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別離。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沈為膿胕。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生死之期,遂合歲首。

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不應。雷公復問。

黃帝曰︰在經論中。

雷公曰︰請聞短期?

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草乾。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方盛衰論八十

编辑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

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問曰︰有餘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

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

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借借,得其時,則夢見兵戰。

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

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

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於無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並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交並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解精微論八十一

编辑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毚愚僕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帝曰︰大矣。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經有也。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者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

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

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