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周伯华
200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本作品收錄於《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7日在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十五”时期,是我省综合实力提升幅度大、城乡面貌变化快、人民群众受惠多、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紧紧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五”发展目标。

  (一)经济总量显著增加,质量和效益上了新水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6500亿元(预计数,下同),五年年均增长10.2%,一、二、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7%、13%、10.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460元,年均增长9.8%。经济效益持续好转,财政总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738亿元,年均增长18.1%,超过生产总值增幅;规模工业上缴税金达345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倍。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500亿元,是“九五”的两倍,年均增长17.6%;2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590亿元、4590亿元,比2000年末分别增加3584亿元、2500亿元,年均增长17.3%和14.8%。

  (二)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三化”进程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2000年的21.3∶39.6∶39.1调整为19.5∶40.8∶39.7。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07亿元,拉动全省生产总值增长5.1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提高,十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140亿元,占规模工业的76%,比2000年高11个百分点;核心企业壮大,华菱集团等7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速,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5%,比2000年高3.7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产业化程度提高。粮食连年增产,去年粮食播种面积7823万亩,总产量达571亿斤,连续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优质稻米、柑橘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粮油棉麻、肉奶水产等五大产业链,各类农产品基地达3300万亩;农产品精深加工度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37%,五年提高7个多百分点,已初步形成由长株潭城市群、市州治所在城市和县城、重点建制镇构成的多层次发展格局,改扩建了一批城镇道路、绿地、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三化”战略的实施,带动了物流、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得到改造提升,去年旅游业实现总收入450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6.9%。

  (三)经济增长空间进一步拓展,外向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务经济迸发新活力。外向型经济全方位拓展,全省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去年进出口总额60.1亿美元,年均增长21.8%,其中出口37.5亿美元,年均增长19.9%;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引进内资177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和77.6%。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去年全省私营企业突破8万户,比2000年增加近6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67亿元,完成投资121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8.7%、50.5%,提供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9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劳务收入的比重达38.6%。

  (四)集中力量办大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高速公路逐步成网,总里程达到1403公里,五年新增954公里;电力供给能力提高,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71万千瓦、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0168公里。邮电通信能力保持领先水平,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均达到1000万门以上。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五年洞庭湖治理、城市防洪建设和四水治理等防洪工程共投入140亿元,完成重点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5座;退耕还林、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电网改造、小水电和沼气等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达55%;新建与改造县级及县到乡镇公路9000多公里,新建、改造通村公路14000多公里。

  (五)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转换有新突破。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基本完成改制的企业达40%;省属国有经济布局逐步调整,省市国资监管体系基本建成;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及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工作加快推进;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面分别达60%和90%以上。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去年又在省本级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自筹5亿多元,全部免征农业税,加上对种粮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五年全省农民共得实惠55.8亿元。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逐步完善。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加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取得明显成效。行政审批、财税、金融、投资、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深入开展。

  (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特色,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以长株潭为龙头的“一点一线”地区聚集生产要素、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一点一线”6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2.1%,拉动全省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湘西地区开发战略初见成效,经济增长提速,自主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去年完成生产总值690亿元,增长10.8%,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洛湛铁路、潭邵等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带正在形成。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加快集聚,“专精特新”产业化群体初具规模,品牌效应增强,涌现了一批经济强县。

  (七)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8%和7%;比2000年分别增加3281元和921元,五年年均实际增长9%和5.9%。连续两年为民办8件实事,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再就业规模扩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6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拓宽,“两个确保”全面落实,五年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64亿元、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2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实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和最低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救灾救济成效明显,五年累计投入救灾资金13.5亿元;投入扶贫开发资金52亿元,55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消费市场活跃,物价基本稳定,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0亿元,年均增长11.7%。

  (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获得新成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进行。广泛开展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和宣传活动。以纪念建党80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为重点,大力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打造诚信湖南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和改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末的42%提高到去年的47%,五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780项,袁隆平院士获首届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黄伯云院士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发展,“普九”目标基本实现,“两免一补”等政策得到落实。民办教育较快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同步发展,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成功战胜非典疫情,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成效,城乡卫生服务和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体育事业发展较快,竞技体育取得成绩,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城运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5‰以内,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推行。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民族、宗教、对台、工商、外事、侨务、海关、商检、贸促、参事、文史、档案、保密、审计、统计、气象、地震、人防、老龄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九)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进展。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五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4598件、省政协委员提案3361件,办复率100%;立法工作不断规范,共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8件。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不断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建立了院士专家咨询制度;政务公开得到加强,电子政务逐步推广,办事效率、工作透明度提高;信访工作加强,累计处理信访案件18万件,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廉政建设和反腐力度加大,严肃查处了违法违纪案件。民主建设有序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稳步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得到加强。

  驻湘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抗灾救灾、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全省民兵预备役建设整体水平得到了新的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凝聚着全省各族人民和解放军驻湘部队、武警官兵的辛勤劳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的帮助紧密相连。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所有关心湖南、支持湖南的同志们、朋友们,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站在新的起点,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还不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任务艰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收入差距拉大,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改革攻坚的难度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增大,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剧;政务服务和管理社会的水平亟待提高。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认真对待和解决这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生态湖南、平安湖南、诚信湖南、小康湖南的重要时期,更是抢抓发展机遇,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着总体上有利的发展条件。从国内外宏观环境来看,尽管能源资源和环境制约已在全球范围内凸显,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但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市场潜力巨大,内在动力较强,有利于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我们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的机遇。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三化”进程加速推进,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效应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强劲,基本形成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为保持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统筹全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认真落实“五个统筹”,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到2008年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总量突破1万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以众多的县域经济增长点,辐射广大农村,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坚持不懈地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地区之间经济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做强工业,做优农业,提升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投资方向,增加有效供给,努力扩大消费,实现结构合理、和谐高效地发展。

  ——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产业技术进步,促进资源集约使用,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坚持不懈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抓住行政体制改革这个关键环节,着力建立推进各项改革的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保障。

  ——坚持不懈地推进“和谐湖南”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心、体察民情、维护民安、丰富民乐、排解民忧,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和谐生活环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巩固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严格耕地保护制度,重点建设洞庭湖区、邵阳等国家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实施42个基地县、1200万亩超级稻等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确保粮食优质高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和集约农业,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发展主导品种,建设生产基地,培育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重点抓好生猪、柑橘、草食动物、淡水产品等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壮大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和烟草五大产业链,建立完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市场营销的产业体系。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增值,培育农产品加工大县和农产品加工园区,着力扶持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实力的100个过亿元的优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购销大户,鼓励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期货等新型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健全农业信息网络,继续实施和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等一批工程和项目建设,着力完善种养业良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动植物重大疫病检测防控等体系。整治村容镇貌,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加快农村改水、改路、改厨、改厕。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工程,5年内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70%的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加快完善农村电网,改善农村通信条件。加强防洪、人饮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5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气化等新型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乡镇机构改革,重在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精简机构和人员,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各级政府履行责任,实行财政分级投入,管理以县为主;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重在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协调推进其他配套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征收、征用制度,健全征地合理补偿机制;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努力化解乡村债务,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和民主监督管理,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管理办法。

  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致富本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实施“百万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重点建设150个培训输出基地、10大劳务输出品牌;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以湘西自治州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全面加大对老少边穷库地区的扶持,坚持开发式扶贫、产业扶贫,推进整村扶贫和易地扶贫,减少因病因灾返贫人口,建立贫困人口救助制度,5年内帮助260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

  四、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扩容,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素质,构建具有较高效益、较强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工业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力争到2010年二、三产业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5%以上。

  强化产业支撑,构筑集群化的产业布局。始终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促进产业集聚化、工业园区化和分工专业化。加快发展优势产业,保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钢铁有色等先进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发展资源深加工战略产业,改造提升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林纸加工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精品钢材、有色深加工、汽车及零配件、工程机械和食品等产业为主的50个产业集群。依托知名品牌、大型企业和老工业基地,做优做强做大核心企业,到2010年形成100家左右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抓好销售过亿和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聚集,集中力量建设体现湖南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工程,新上30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大产业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打造引领全省产业升级的高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努力掌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自主开发一批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项目,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支柱产业的跨越和提升。大力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工业产业一头向研发和自主知识品牌延伸,一头向生产型服务业延伸,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创建名牌产品;加大传统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大对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重点支持500个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跨越的技改项目。优化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探索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着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依托我省的优势、潜力和特色,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扩大消费、降低工业制造业成本的优势,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生产主导的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在全国有明显优势的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发展广电、出版、报业和动漫产业,建设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和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家政等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努力发展金融、证券、保险、信息咨询和法律服务等有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扩大超市、仓储式商场等新型物流业态,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房地产等需求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充分利用我省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优势,加快建设和完善粮食、蔬菜、农副产品等标准化的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培育和引进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集团,努力打造现代物流基地。依托名人故里、名山美景等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张家界、郴州、崀山为主的生态旅游,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长沙、炎帝陵、舜帝陵、凤凰、南岳和岳阳楼等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

  五、加快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发展的能力

  继续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工程、大项目,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持续发展。

  继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交通立足构建大通道,实现联线成网、内外通畅。构筑客运快速化和货运物流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高速公路加快向珠三角融合、向长三角贯通、向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延伸,基本建成“三纵五横”,重点建设邵怀、常吉、衡炎、潭衡西、长株等高速公路,形成省会与各市州之间的高速公路网,加快省际间高速公路的对接,力争“十一五”末,通车里程达到3000公里以上;加大路网改造力度,完善路网结构。加快武广客运专线建设,推动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改造。抓好机场改扩建,把长沙黄花机场建成中部重要的航空口岸,把张家界荷花机场建成具有较强吞吐能力的旅游空港。发展江海联运,积极参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畅通四水主通道,加快湘江株洲、长沙枢纽和霞凝、城陵矶等港口现代化建设,建成集装箱、矿石、石油及液化气等专业化运输系统。能源立足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总量扩张、结构改善。优先开发性能好的水能资源,抓好资水梯级开发、东江扩机等水电项目建设;有序建设大容量高效燃煤电站,加快改扩新建一批火电项目,到2010年装机总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以上;全力争取国家支持核电布点建设,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加快电网建设,积极引进省外电能。城建立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实现扩容提质、完善功能。加快城市道路、供水、供气、消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长沙市及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长沙饮水工程、城市快速环道等项目,到2010年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水利立足综合利用,实现抗灾有力、配置合理。以防洪抗旱为前提,优化利用水资源,逐步建立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重点抓好洞庭湖、四水流域、山丘区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病险水库改造,加快皂市、洮水、涔天河等水利枢纽建设,兴建一批节水灌溉设施和农村饮用水工程,全面提高县城以上城市防洪标准,明显缓解湘南、娄邵、湘西地区3大片干旱问题。信息立足整合资源,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保持邮电通信的全国先进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力争在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搞好汨罗等循环经济试点,推进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能耗、替代资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强制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加快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重点改造冶金、有色、化工、造纸等高能耗行业,发展一批节能企业。加强资源型产业的政策引导,制定和完善效能标准,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保护生态和防治污染并重,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态建设水平,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抓好生态重建和恢复,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力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生物的入侵。加强湘江等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强化重点污染源治理,规范采矿秩序,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要特别重视环境安全工作,提高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和生态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以及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倡导形成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促进改革、开放、发展良性互动,力争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开放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取得重大进展,构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灵活进退、布局合理、控制力增强的国有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各类资本公平竞争、大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良性发展机制。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推动国有经济向有比较优势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有竞争优势和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大力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力争到2007年基本完成省属国企改革,到2010年把省属国企整合成3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分别达50—2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权责明确、有效制衡与监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完成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健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资本经营预算、经营业绩激励等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完善落实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垄断性行业和领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总量、规模、结构、质量、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争取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0%左右。

  推进财税、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激发投资主体积极性。完善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加大对困难县乡以及湘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库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资源环境、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公共支出。探索完善市场主导、监管有力的投资体制,积极推行投资备案制和公益类项目代建制,加强政府对各类投资的监管服务。大力支持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规范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支持各类金融企业尤其是国际金融企业到湖南建立分支机构;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优化信贷结构,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力争信贷投放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致力形成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实现生产要素高质量聚集、高效益配置。重点培育一批交易规模大、辐射能力强、管理运行规范的现代化商品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公开招投标。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强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交易,维护市场秩序。注重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建设,以完善信贷服务和加强市场监管为重点,整合信用资源,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提升社会信用水平。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对外经贸水平。不断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出口市场,拓展东欧、南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机电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培植名牌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劳务输出;支持省内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开发利用海外资源。扩大有效进口,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省内短缺资源。加强口岸建设,办好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提高对外交往水平和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进一步激活外源性动力。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从广度和深度上吸引国际资本及各类生产要素进入湖南,力争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0亿美元。突出招商引资重点,继续加大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工作力度,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以优良资产、优势项目,吸引一批大型跨国公司、知名企业来湘投资合作。注重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合理引导外资向三次产业全面拓展,更多地吸引外资向农业和服务业投资。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性重大经贸活动,加强与境外商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交流合作,大力推行专业化招商,努力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

  全方位参与区域合作,拓展要素优化配置空间。主动融入东中西互动的全国大开放格局之中,向一切有优势的省份招商引资,引进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形成与各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力争五年引进内资4000亿元。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加快推动与中部各省的互动协作;发挥毗邻粤港澳的地理优势,全方位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依托长江的交通运输和水资源优势,加强与长江经济开放开发带的经贸往来;挖掘连接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西部市场。

  七、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壮大整体经济实力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多层次的经济增长中心,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

  进一步推进以长株潭为龙头的“一点一线”地区率先发展。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扶持政策不改变,支持力度不减弱,继续集中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提升优势地区发展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加大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力度,努力建成全省高新技术研发区、先进制造业成长区、大型企业集聚区和战略投资者合作区,把长株潭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力争“十一五”期间,“一点一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期末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0%,长株潭3市达40%以上。

  加快湘西地区的开放开发。抓紧制定湘西开发滚动规划,加大政策、资金、产业、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断改善湘西地区发展条件,稳步提高湘西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突出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中医药、竹木、水电、旅游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加大对城建、电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继续做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作。

  着力培植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带。引导洛湛铁路、潭邵和长常张等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发展环境改善、经济增长加速的有利条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发展基础。积极吸纳沿海企业内移,逐步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旅游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质量,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现有资源,发展特色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型经济和劳务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旅游业;放开投资领域,鼓励各类人才到基层创业,努力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坚持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完善城镇功能,引导各类企业向县域工业园区集中。认真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支持发展一批经济强县。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提高城镇带动区域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发挥城镇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保护城市文化生态,注重城市特色,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制度,推进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集聚产业、凝集商机、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力争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努力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完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努力把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大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继续优化中小学布局,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促进农村普通、职业、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突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安全和身心健康。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资助体系。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子女就学困难,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因贫辍学的问题。

  大力实施科教兴湘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多渠道增加投入,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形成激励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实施一批能带动全省的重大技术工程,在生命、医学等高科技领域超前部署。依托科技园区,建设一批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展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特色鲜明的科技孵化器基地。加强科技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技实用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充分利用好人才资源,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力争五年内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群艺馆、图书馆、少年宫、社区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繁荣。积极推进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面向全社会有效运营的机制改革,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提高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到2010年,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初级卫生保健覆盖率达到90%,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镇卫生院配套建设。积极推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卫生监督,维护医疗秩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和做好老龄工作。

  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以增加就业岗位、控制失业率为目标,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建立长效就业机制,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提高就业质量,规范劳动关系,支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下岗人员再就业援助,抓好再就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劳务输出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和规范就业中介组织。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的就业工作。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体系。到“十一五”末基本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发展商业保险。增加财政的社保投入,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提高征缴率,拓宽社保筹资渠道。建立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事业。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和城乡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规范分配秩序,努力缓解部分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

  九、完善民主法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着力提高依法治省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评议政府工作。大力推进村(居)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依法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真执行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工作。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和重大决策咨询制度。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认真制定政府规章。完善司法体制,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加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创作更多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继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湖南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与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健全安全机制,加强基础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切实加强现代国防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人民武装、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和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广泛开展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积极支持军队建设和改革,更好地发挥驻湘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十、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改进政府工作

  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各级政府责任重大。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改进工作。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致力建设施政科学、服务到位、行为规范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着力解决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凡是政府应承担的,做到责无旁贷;凡属企业自主经营的,政府决不承揽包办;凡是企业、社会能决策的,政府决不越俎代庖;凡是能用市场办法解决的,就不用行政手段。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减少前置审批,强化事后监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合理设置行政权限,理顺职能分工。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严格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充分发挥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坚持以法律为基础,全面提升政府诚信,重点强化制度信用、政策信用和程序信用,做到制度透明、政策公开、程序规范、树立信守承诺、务实高效的诚信政府形象。

  强化行政责任,提高行政效能。实行无为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制止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支持和重用敢于讲真话、敢于干实事、敢于负责任的干部。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整合行政网络资源,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扩大网上申报、查询、交费、办证、投诉等便民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政务优质服务,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严格行政纪律。

  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勤政廉政。坚持权力服从职责,职能服务发展,政府各部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何工作都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决不能推诿扯皮、各自为政。坚持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为转变作风的关键,治理文山会海,改进文风会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到多办实事、务求实效。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勤俭办一切事业,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人民群众直接受惠受益的事业上去,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达标升级,不上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公务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本领。坚持勤政廉政,各级领导干部要起表率作用,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厉查处腐败案件,以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成果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确保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全省各级政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的部署,积极组织实施本次大会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12%;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工作重点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全方位拓展国际市场,全面参与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继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加大投入,扩大消费,增强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围绕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坚持集中力量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8件实事,努力保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奋发有为,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