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
2018年3月30日
本作品收錄於《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主动作为,砥砺奋进,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征程上阔步前行。[1]

一、综 合 编辑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96.50万人,比上年增加9.6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75%,比上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 742.76万人,比上年增加12.93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70.11万人,增加10.9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9.76‰,比上年上升3.49个千分点;死亡率9.87‰,上升5.1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9.90‰,下降1.64个千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721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3]增加值272.7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643.08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4]增加值3297.62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3:50.7:45.0调整为3.8:50.5:45.7,其中三产占GDP比重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91113元(折合13506美元),比上年增加10975元。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538.1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7.9万人,减少4.0万人;第二产业187.3万人,增加 2.2万人;第三产业272.9万人,增加9.6万人。城乡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97.6万人,增加28.7万人。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23.9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6%,比上年下降0.17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7%。

新企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6.28万户,比上年增长33.6%。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66户,比上年净增309户,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2.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2634户,增加340户,实现营业收入1223.78亿元,增长20.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6.4%,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别增长24.3%、23.0%和20.8%。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市104户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的限额以上企业纳入统计,比上年增加37户,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115.30亿元,增长41.0%;网络购物带动快递业迅速发展,全年快递业务量3.91亿件,增长29.0%,实现快递业务收入39.88亿元,增长24.8%。

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实现税收收入1102.75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82.12亿元、增长7.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1.0%,股份制企业增长9.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由上年5.3%提高到5.5%,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0.3%。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174.81亿元,增长14.9%,营业利润率14.3%。

二、农 业 编辑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5.45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其中,粮食作物50.93万公顷,增长1.5%;棉花2.49万公顷,下降10.4%;蔬菜9.46万公顷,增长2.9%;瓜果2.71万公顷,增长2.3%;油料9.25万公顷,下降9.0%。

全年粮食总产量315.65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稻谷245.81万吨,增长1.2%;小麦50.38万吨,增长3.6%。油料产量26.71万吨,下降9.8%。棉花产量2.38万吨,下降10.0%。蔬菜产量 230.00万吨,增长5.2%。瓜果产量70.80万吨,增长3.7%。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量135.62万头,比上年略增,出栏量277.87万头,比上年增长0.6%。肉类总产量47.41万吨,下降0.4%,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3.79万吨,增长0.6%。禽蛋产量20.03万吨,下降1.7%。牛奶产量10.89万吨,增长2.4%。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7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农用拖拉机21.52万台,下降0.2%,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42万台,增长7.5%;联合收割机1.32万台,增长6.4%;排灌动力机械14.5万台,增长2.4%。全市实现机耕作业面积69.4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为92.0%,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机械播种面积28.14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7.3%,提高2.3个百分点;机械收割面积51.12万公顷,增长3.2%,水稻、油菜、小麦等八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0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化肥施用量(折纯)25.77万吨,下降7.5%。农村用电量16.73亿千瓦时,增长5.0%。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5.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

三、工业和建筑业 编辑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561户,比上年增加95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137户,增加40户;超50亿元企业34户,增加4户;超百亿元企业12户,与上年持平,联宝电子成为我市首个年产值超500亿元企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4.6%和12.2%;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1.6%,集体企业下降23.5%,股份制企业增长8.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4%。

规模以上工业中,3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22个增加值保持增长。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8.5%,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11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彩色电视机、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电冰箱分别比上年增长61.3%、22.0%和8.0%,太阳能电池增长35.8%,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13.1%,液晶显示屏增长8.8%,挖掘机和叉车分别增长98.9%和36.8%,新能源汽车增长37.6%。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693.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6%。纳入统计范围的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施工企业953户,比上年净增52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364.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4%。房屋竣工面积5981.60万平方米,增长9.8%。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71.74万人,比上年下降0.4%。企业劳动生产率45.77万元/人,增长7.4%。

四、固定资产投资 编辑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6351.4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5.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213.47亿元,增长25.0%;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372.09亿元,增长8.6%;民间投资3704.19亿元,下降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4.33亿元,下降40.4%;第二产业投资2379.03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投资3908.08亿元,增长2.5%。分行业看,工业投资2356.48亿元,增长12.6%,其中六大主导产业投资1255.29亿元,增长13.7%;现代服务业投资3154.56亿元,增长5.8%。

全年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073个,比上年增加297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615个,比上年减少202个;竣工项目370个,增加154个。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10.5代线、康宁玻璃顺利投产,晶合晶圆一期成功量产,实现了“合肥芯合肥造”。轨道交通1号线平稳运行,2号线正式通车,3、4、5号线加速推进,合肥迎来地铁“换乘时代”,绕城高速、合宁、合安、合芜高速扩容进展顺利,引江济淮、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一号工程”全面施工建设。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5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住宅投资1095.45亿元,增长27.2%。新建商品房施工面积8283.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竣工面积1179.34万平方米,下降0.1%。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283.40万平方米,下降38.8%;商品房销售额1379.75亿元,下降29.8%。

五、国内贸易 编辑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36.83亿元,增长11.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1.68亿元,增长14.5%。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2432.62亿元,增长10.9%;餐饮收入295.89亿元,增长17.8%。

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6]2166户,比上年增加262户。全年累计零售额超亿元企业(单位)313户,增加9户。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3.7%,烟酒类增长9.4%,日用品类增长16.8%,家具类增长28.4%,家用电器及音响器材类增长17.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7%,化妆品类增长11.0%,汽车类增长3.0%。

六、对外经济 编辑

全年进出口总额249.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出口145.66亿美元,增长15.3%;进口103.93亿美元,增长71.8%。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额100.41亿美元,增长17.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57.78亿美元,增长21.9%。

全年新备案外商投资企业128户,比上年增长34.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2亿美元,增长7.5%,其中工业投资10.1亿美元,下降14.3%,服务业投资19.7亿美元,增长13.2%。新增总投资(含增减资)38.4亿美元,同比下降11.5%。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30.6亿美元,同比增长81.0%;实现营业额24.7亿美元,增长9.0%。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6438人。年末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共43家,在合肥投资设立60家外资企业,新增5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编辑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41.98亿元,比上年增长6.6%。旅客运输量1.28亿人,下降10.0%;货物运输量3.90亿吨,增长13.7%。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545.38万吨,增长26.1%,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7.11万吨,增长37.8%。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914.71万人次,增长23.7%。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69.74万辆,比上年增长18.7%,其中私人汽车144.86万辆,增长19.5%。民用轿车拥有量109.86万辆,增长17.4%,其中私人轿车102.09万辆,增长17.5%。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8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0.7%;电信业务总量188.20亿元[7]。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27.34万户,比上年减少12.49万户。其中,城市105.84万户,减少2.41万户;农村21.50万户,减少10.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77.01万户,增加78.08万户。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接入用户258.16万户,增加40.69万户。

全年入境旅游人数45.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旅游外汇收入3.31亿美元,下降5.0%。国内游客11105.49万人次,增长20.2%;国内旅游收入1468.31亿元,增长27.0%。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55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19家;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57处。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编辑

全年财政收入1251.15亿元,增长12.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5.90亿元,增长6.7%(扣除营改增因素,同口径增长12.8%)。财政支出96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民生支出818.42亿元,占全部支出的84.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从重点支出项目看,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41倍,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44.5%,城乡社区服务支出增长42.5%,教育支出增长19.1%。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19648.42亿元,比上年增加2876.73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235.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55.72亿元,增长5.6%。其中,住户存款3535.20亿元,增长6.1%;非金融企业存款6359.35亿元,增长7.2%;广义政府存款3833.57亿元,增长6.5%;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497.45亿元,减少17.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401.2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37.04亿元,增长11.1%。其中,住户贷款4636.75亿元,增长15.5%;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8531.70亿元,增长8.5%。

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家,融资43.36亿元,至年末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6家(其中境外上市2家)。全年债券融资3337.08亿元。年末证券营业部110个,比上年增加33个,全年证券交易量5596.75亿元。年末期货营业部22个,全年期货交易量23062.23亿元,从业人员471人。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14.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3.24亿元,增长16.8%;人身险保费收入220.95亿元,增长65.3%。赔款和给付8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财产险赔款与给付48.63亿元,增长8.4%;人身险赔款与给付36.69亿元,增长31.7%。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编辑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50元,比上年增长9.7%;人均消费性支出19693元,比上年增长8.0%。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72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消费性支出23311元,增长6.9%,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2.7%、衣着增长1.0%、居住增长10.0%、生活用品及服务增长14.5%、医疗保健增长3.7%、交通通信增长9.4%、教育文化娱乐增长13.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8]为31.7%,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平方米。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94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667元,增长8.6%,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8.1%、衣着下降6.7%、居住增长10.3%、生活用品及服务与上年持平、医疗保健增长8.5%、交通通信增长14.9%、教育文化娱乐增长15.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平方米。

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520元。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28.28万人、183.41万人、141.36万人、151.27万人和149.4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2.0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人数300.76万人。城乡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105.43%[9]

年末228.10万人次城乡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市41.80万人次,农村186.30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7.60亿元,其中城市2.23亿元,农村5.37亿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能力为53%,城市“三无”人员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50.61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2.60亿元。

十、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编辑

全市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校学生62.5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0所,在校学生54.61万人;成人高校4所,在校学生7.9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54所,在校生9.9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1303人。普通高中108所,在校生15.3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25.26%。普通初中245所,在校生22.72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7.87%。小学542所,在校生50.15万人,小学毛入学率106.83%。幼儿园994所,在园幼儿27.09万人。各类专任教师9.9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2.7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0.37万人、普通中学2.97万人、小学2.64万人,幼儿园1.24万人。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惠及学生72.87万人,其中城市33.39万人,农村39.48万人。

全年有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1340件,其中发明专利32828件,比上年增长26.8%;授权专利21469件,其中发明专利4917件,增长2.5%。全年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5301项,成交金额142.70亿元,增长18.5%;签订吸纳技术合同8553项,成交金额144.17亿元,增长68.7%。

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31个(其中:国有博物馆18个,非国有博物馆13个),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8项。图书馆总藏量594.66万册(件)(不含电子图书),其中图书481.32万册,比上年增长10.6%。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441.12万卷,增长19.2%。电影院83家,全年票房收入5.59亿元。各类动漫企业107家,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7家。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192场,比上年增长2.6%。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

十一、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 编辑

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19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7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疾控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4.93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4.69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6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0万人,注册护士2.71万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6.20张,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89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09人,拥有医生2.63人,拥有注册护士3.40人。婴儿死亡率4.09‰,孕产妇死亡率16.75/10万。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98%以上。

全年成功组织118项大型赛事和49项市级体育赛事。在各种省级以上体育赛事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12枚金牌、22枚银牌和13枚铜牌。成功举办2017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吸引来自15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万名选手参赛。成功举办2017环巢湖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全国青年帆船帆板精英赛暨OP锦标赛、中国热气球挑战赛(半汤站)、全国速度轮滑公开赛、全国击剑冠军赛(第一站)等高水平体育赛事。全市完成100个全民健身苑工程和6个笼式多功能健身场建设。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41次,参加活动总人数91.3万人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年末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187个,床位3.3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51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中心(站)1888个,其中乡镇、街道及县(市、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59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29亿元,筹集公益金5.68亿元,慈善组织募集各类善款善物602.14万元。

十二、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 编辑

2017年末,全市共有市、县(区)级环境监测站6个。区域噪声等效声级54分贝,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67.6分贝,保持稳定。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80微克/立方米和56微克/立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3.6%和1.8%,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年均浓度分别为12微克/立方米、52微克/立方米、0.9毫克/立方米和100微克/立方米,均达到空气环境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要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2天,优良率61.7%。巢湖湖区整体水质保持稳定。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全市森林资源面积269万亩,森林覆盖率27.4%。新增城区绿化面积536.4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6%。建成区绿地率达40.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年能源消费量2216.6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8%。电力消费量增长10.8%。单位GDP能耗下降5.22%。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53人,比上年下降15.9%;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2.182人,下降7.6%;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847人。全年发生一般程序道路交通事故1678起,造成466人死亡、1784人受伤。

注释 编辑

  1. 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 全市生产总值及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 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维修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 2016年及以前数据不含R&D支出。
  5.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单位)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单位)。
  7. 2017年电信业务量按照2015年不变价计算,与上年不可比。
  8.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9. 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运行,参合人数包含非农业人口。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