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主讲人为时西安市市长李明远)
2023年2月23日
http://www.xa.gov.cn/gk/ghjh/zfgzbg/63f6c41bf8fd1c4c2142a02b.html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西安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领工作全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六个打造”目标,全力做好九个方面重点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特别是面对多轮疫情和国际局势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以快制快扑灭突发疫情,经验做法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转发推广。稳妥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科学高效配置资源力量,多措并举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全力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适时出台应对疫情影响、恢复发展经济的《若干措施》,接续制定稳住经济大盘37条政策及配套文件,积极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和物流畅通,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和增加现金流540多亿元,新设的抗疫恢复、国资综改、创新投资、城市更新等基金带动社会投资3700多亿元,推动全市经济加快恢复、质效提升、动能增强。

——经济大盘稳。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486.51亿元、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两项增速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消费市场逐步回暖,网上零售额增长10.1%。新登记市场主体43.8万户,累计在册289.7万户、增长7.7%。城镇新增就业16.52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7%,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发展质量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35.5∶61.7,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六大支柱产业产值达到7652.81亿元,增长27.9%。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2%,较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比亚迪汽车、三星半导体2家企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新增众迪锂电池、吉利汽车、西安隆基乐叶光伏3家产值过百亿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3万家。新增上市企业12家,总数达到100家。

——内生动力强。917个市级重点项目高效推进,78个高质量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闪存芯片、单晶组件市场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占全国份额14.1%,位居全国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5.18%,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646.42亿元、增长20%。实际引进内资增长38.4%,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倍。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突破3万亿元。3项举措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功能强带动,城市综合能级持续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复实施,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入新阶段。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步伐加快,机场三期工程稳步推进,蓝田通用机场基本建成,西安东站、西延高铁西铜段开工建设,京昆高速西安段改扩建工程、鄠周眉高速公路、210国道过境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轨道交通“米”字型运营骨架网全面形成,地铁6号线二期、西户铁路公交化客运专列、西安—杨凌市域列车开通运营,地铁4号线工程荣获“詹天佑奖”。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两市共同成立8个工作专班,协同推进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合作任务落实,区域互联互通道路建设有序实施,科技二路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市域路网体系不断完善,幸福路北延伸等一批快速路开工建设,外环高速全线建成通车,中心城区交通优化提升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轨道、公交、慢行三网协同增效,我市获评全国绿色出行考核达标城市。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基础测绘建设西安试点通过自然资源部验收,入选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电网攻坚成效显著,建成变电站26座、在建31座,新增供电能力200万千瓦。新建充电场站102座、充电桩2916根、5G基站6956个。全面完成秦岭西安段“48峪”综合治理任务,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获国家资金支持。斗门水库北池建成蓄水,引汉济渭二期工程与黑河引水系统并线连通,富阎供水工程联网运行,西南郊水厂一期二阶段建成供水,高新二污、沣西沣河等5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沣西、阎良等5个污泥处置项目投入运行,污泥处置实现“日产日清”。仪祉湖等8座公园建成开放,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705万平方米。我市获批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西咸新区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未央区、鄠邑区成功创建国家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灞桥区获评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汉城湖水利风景区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十大标杆景区”。

(二)优化提升产业链,产业升级发展取得新突破。强力推进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户,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63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8户,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跃升8位、位居全国第12名,航空产业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决赛优胜集群。开展促投资专项包抓服务,新签约工业项目数和总投资额分别增长78.1%、54.3%,比亚迪增产扩能、隆基29GW高效单晶电池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工业投资增长25.5%。获批建设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荣获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和中国楼宇经济最佳范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4131.8亿元、增长9.1%。文旅产业提质升级,“长安十二时辰+大唐不夜城”唐文化全景展示创新实践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荣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西安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门旅行目的地城市。

(三)深化秦创原建设,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获批建设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启动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国家试点和国家先进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空天动力未来产业科技园”成为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重组、新建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孵化载体达到104个,认定西安电子谷等“三器”示范及特色平台67个,科创大厦加速器、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建成启用,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一期正式投运,“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位居全国第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5家单位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出台“十项举措”优化创投生态,大力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创建人才综合服务港、高端人才服务基地和青年人才驿站,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8287人。荣获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全球“科技集群”排名跃升至第22位,全球科研城市百强榜排名上升至第29位。

(四)聚力改革促开放,高质量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31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推广。市政务服务中心东厅建成投用、西厅扩能升级,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应进必进”,行政许可事项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升级上线,推出140个“两个免于提交”和115个智能审批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84.7%。“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承诺制”“交房即交证”“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等改革全面推进,“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周末不打烊”等改革举措让企业和群众得到实惠。开发区运行更趋高效,剥离移交社会事务、发展模式创新、人事管理和绩效考核改革有序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国家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深入实施,新组建商贸物流集团、农投集团、人才集团3家市级平台公司,合并组建陕西轨道交通集团,市属国有资本布局更加优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实施,清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提质增效,西安港扩能优化行动成效明显,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落地西安,全国首趟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从西安驶出,“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全面运营,中欧班列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新开通跨黑海、里海线路和中老、中越班列,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西安实现集结交汇,长安号全年开行4639列、增长20.8%,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开通2条国际客运航线、4条全货运航线。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获评西北地区唯一“双A”等级。全市进出口总值4474.1亿元,一般贸易增长33.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40%。“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富有成效,西安仲裁委员会和国内知名法律服务机构入驻运营,“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体系初步形成。成功举办丝博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首届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会员大会等重要活动,荣获“2022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会展城市”。哈萨克斯坦总领事馆落地西安,成功连任世界城地组织联合主席城市,新缔结2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西安“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五)统筹城乡促融合,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扎实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9.42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有效落实,蔬菜种植和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稳产保供能力全面提升。我市顺利通过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创建评审,成为全国首个完成整建制创建的副省级城市。临潼区入选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周至猕猴桃蝉联中国区域公用品牌猕猴桃类价值排行榜第一。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3家,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20个,2家单位入选国家级生态农场。县城建设步伐加快,创新开展“百名设计师进街镇”,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美丽村庄示范片区12个、市级美丽村庄76个。周至县获评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全市涉农区县全部创建为省级以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关中忙罢艺术节”成为乡村文化旅游新热点,鄠邑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经验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央视推介,胡家庄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蔡家坡村列为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蓝田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塘子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面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3.8%。

(六)聚焦民生补短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落实稳岗扩就业系列政策,创新开展“家门口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成效明显。5500余套公租房建成分配,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1.23万套(间),列入全国9个激励支持城市名单。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85个,惠及群众1万余户。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6所,新增学位10.5万个,38所“公参民”学校全部转公,“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深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均衡。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市第一医院迁建、市中心医院经开院区、市疾控中心等22个重点医院、疾控机构项目建成,升级改造基层卫生服务机构240个,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4个。推动医保利企便民,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放开慢性病定点零售药店范围,大力推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经办服务窗口覆盖全市所有镇村。新建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4个,新建和改造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站327个,养老服务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彰,西安入选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成功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中国秦腔艺术节,电影《柳青》、话剧《路遥》等6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功勋》《装台》荣获“飞天奖”和“金鹰奖”。建成市体育训练中心和曲江万人竞技中心,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长安常宁生态体育训练比赛基地工程荣获“鲁班奖”。我市运动健儿在省十七运会上创历史最好成绩。“平安西安”建设持续深入,扎实开展自建房、城镇燃气等专项排查整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西安蝉联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称号。

(七)改进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举措更加务实,常态化落实法律顾问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行政复议调处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分别受到国务院督导组和国务院办公厅肯定,莲湖区推行自然人、法人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模式被中央依法治国办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报备规范性文件4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57件、政协提案692件,做到了件件有回复、事事有落实。深入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坚决整治机关效能、基层负担、营商环境等方面突出问题,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节约型机关建设有力有效。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国家安全、妇女儿童、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审计、统计、信访、档案、侨务、气象、残疾人、地方志、供销社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奋斗历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辛勤付出、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各有关方面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中央驻西安单位、驻西安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消防救援队伍,表示衷心感谢!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安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特别要向一线医务人员、公安干警和基层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是,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还有差距,经济恢复发展基础还不够稳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完善,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数字经济发展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城市应急管理、社区治理服务、市政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加以解决,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二、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破题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中央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并接续加力。特别要看到,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北地区龙头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利好释放期、综合实力提升期,长期积累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优势将会持续迸发,文旅带动消费的独特优势正在集聚释放。我们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使命担当,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上述目标的确定与我市“十四五”规划目标紧密衔接,既是落实国家和我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作为省会城市支撑全省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市场主体、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的发展期望。我们必须主动作为、自我加压、扎实工作,以最大努力实现主要预期目标。

做好今年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方面:

——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各方面全过程。

——坚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把西安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审视,加快“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建设步伐,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不断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六个更好统筹”要求,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做好创新顶天立地、改革破立并举、开放内外联动三篇大文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和县域经济,构建更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以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为突破,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不动摇,突出重点领域,抓好关键环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增强政策实施的时效性和精准性,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以重点工作率先突破带动整体工作快速提升。

——坚持以重点项目带动为抓手,深入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坚持招大引强与招新引优相结合,健全完善项目谋划、储备、开工、建设滚动更新机制,集中优势资源保障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提升项目建设速度和效能,以高质量项目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三、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品质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协调推进机场三期、西安东站和西延、西十、西康高铁等重大工程,加快鄠周眉高速公路、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210国道西安过境公路等项目建设,启动延西高速西铜段改扩建和城环高速北段联络线工程前期工作,年内京昆高速改扩建、107省道鄠邑段提升改造等项目竣工通车。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地区通办,年内实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加快建设西安都市圈,以交通互联为先导、以产业协作为基础,逐步疏解转移城市非核心功能,探索推动研发及核心制造在西安、生产配套在周边的一体发展新模式。促进西安—咸阳一体化纵深发展,年内地铁1号线三期、16号线一期开通运营,加快实施17条主城区与西咸新区互联互通道路工程。大力促进西渭融合发展,深化西安与商洛、铜川、杨凌等市(区)规划统筹、建设联动、发展融合,促进西安—汉中、西安—安康协同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战略,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加强国土规划用途管制。向南严控生态红线,协同建好秦岭国家公园。全面吹响城市“北跨”发展“集结号”,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制定实施《西安市“北跨”发展行动方案》,启动北辰大道北延伸、西铜路市政化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项目布局向“北跨”聚集,促进产城融合、板块联动,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向西加快“七个一体化”建设,支持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城东片区规划设计和道路提升改造,聚力抓好高铁东城片区规划建设,打开做靓城市“东大门”。中心城区以文物保护为先,实施立体化、社会化、市场化改造优化,实现差别化发展,留住城市烟火气。

推动基础设施提质扩能。加快6条在建地铁项目建设,新开通3条线路,运营总里程突破300公里。开工建设草堂铁路货运专线,启动第二货运北环线前期工作,建成高新区有轨电车试验线,做好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快速路网体系,大力推进幸福路北延伸、太白南路、东三环至临潼等快速路建设,做好二环三环扩能提升工程前期准备。统筹推进两批电网攻坚项目,年内新开工变电站不少于40座、建成30座以上,全市安全供电能力力争达到1400万千瓦。加快实施引蓝济李、李家河输水复线、西南郊水厂续建等重点供水工程,斗门水库南池年底达到蓄水条件,新增日供水能力30万吨。抓好智能建造试点,全域推广新型基础测绘体系试点成果,有序推进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全年完成城建投资1200亿元以上。

稳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发挥好城市更新百亿元基金作用,加快推进幸福林带及周边更新工作,启动大庆智路、顺城巷崇仁坊、徐家湾等重点片区提升改造,因地制宜实施微更新微改造。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老化燃气管道改造。开展居民小区、产业园区排水管网排查整治,推进截污纳管,下大力气解决雨污混流问题。持续优化城市供排水建设管理体系,加快形成“一张网、一盘棋、一体化”大水务格局。加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网点和无接触配送设施建设。深化城市交通“畅行提速”行动,推进公交场站TOD模式综合开发,全年建设公共停车位不少于2万个,建设全域智慧停车平台。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常态化开展城市清洁行动,新增绿地不少于50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提升公共厕所不少于210座。

(二)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构筑新优势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依托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发挥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五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高质量建设国家先进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协同构建西汉蓉航空产业带。大力推进隆基100GW单晶硅片及5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开工,突出抓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奕斯伟硅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确保诺瓦光电产业化研发基地、隆基光伏产业园等9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值400亿元以上。大力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130户以上。坚持“一链一策”“一企一策”提供服务保障,全力提升产业链整体优势和企业竞争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数字服务及技术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光子、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布局应用,前瞻布局生命健康、类脑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等一批未来产业。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户以上。坚持数字赋能,引导企业在西安设立“数字总部”,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示范园区,举办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二期项目交付使用,新建5G基站1000个以上,全面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做强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建成2个以上市级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4300亿元。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设计、交通设施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和能源化工设计产业,着力打造“设计之都”。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程序员之都”。推进“产业+资本”模式,引导形成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创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持续加强产业链招商。坚持投行思维、链式思维、闭环思维,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围绕19条重点产业链实施精准招商,聚力招引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工业项目签约额2000亿元以上。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契机,高质量办好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及配套博览会,策划举办“直通欧盟”招商活动。继续深化“老朋友、新合作”,扎实做好“央企进陕”项目推进工作。强化惠企政策刚性兑现和绩效评估,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全周期跟踪服务机制,保障项目早落地早达效。全年实际引进内资、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2%和10%以上,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500亿元以上。

(三)发挥秦创原平台效应,加快建设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创新资源聚集。高标准制定“双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实验室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西安。大力推进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和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新增“三器”示范平台100个以上。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着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力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60件。复制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支持院、校、所开展基础性应用研究,支撑和促进转化企业做大做强。推广高新区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支持搭建更多中试平台,拓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在2500亿元以上。

大力培育创新主体。落实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开展产业创新研究,支持优势企业设立西安全球研发中心,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力促研发组织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大力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兑现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全年新增上市企业超过20家。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3+N”国家人才集聚平台,发挥西安人才集团、“人才服务银行”和人才发展基金作用,紧盯重点产业急需紧缺岗位招才引智。加快推进高端人才服务基地、青年人才驿站等平台建设,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壮大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队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向行业领军企业、链主企业下放人才确认和职称评审权限。全方位做好人才服务保障,营造最佳成才用才环境,让每个怀揣梦想者在西安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奋斗圆梦的机会。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落实“十项举措”打造创投生态,发挥创新投资基金、秦创原春种基金、国家成果转化西安子基金、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增信基金等作用,为科技企业营造良好融资环境。推动修订《西安市科技进步条例》,完善全市秦创原建设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飞地孵化模式,开展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擦亮叫响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等特色品牌,高标准建成西安科技馆。

(四)聚力深化改革开放,更大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为突破,促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向优质高效领域聚集。大力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阎良区、航空基地“区政合一”改革,推广经开区和未央区社会事务剥离移交经验做法,鼓励开发区探索实践合作共建新模式和内控增效新机制,推动开发区在全国综合评价中晋位争先。深入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持续加大市属国有企业专业化整合重组力度,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完善市场化机制,充分激发国有资本的活力和效益。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调整收入划分办法,着力提高区县财政保障能力和水平。

建强做优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高质量建好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促进陆港、空港协同发展。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深入实施西安港扩能优化行动,持续推进多式联运,积极拓展国际班列干线,保持长安号核心指标全国领先,打造世界一流内陆港。加快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抢抓机遇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开通更多中亚直飞国际客运航线,织密“空中丝绸之路”网络。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产业。加大外贸主体孵化培育力度,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全年新增外贸主体400家以上。

提升开放服务能力。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开展自贸区制度创新,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积极培育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外贸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功能,培育发展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产业链生态链。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建设,做好哈萨克斯坦总领事馆设立工作,发挥世界城地组织联合主席城市作用,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着力打造更优政务环境、政策环境、要素环境、法治环境、政商环境。持续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网上办”“就近办”“掌上办”,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市场主体成长计划和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专项行动,落实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探索开展“综合监管一件事”试点,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制度,依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开展营商环境创新专项行动,积极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五)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彰显世界人文之都独特魅力

坚持文物保护优先。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史前遗址、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帝陵考古调查研究,做好太平遗址、秦东陵、汉文帝霸陵等重要考古发掘。加强文物价值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高质量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加快推进杨官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探索建立遗址保护与城市融合发展新模式,持续提升秦始皇陵保护展示水平,做好西安城墙预防性保护。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加快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建设高品质“博物馆之城”。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做优做强秦腔、西安影视、西安演艺、长安画派等特色文化品牌,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建成“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心,打造西安大剧院、开元大剧院等文化新空间新地标。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支持办好第八届西安国际儿童戏剧展演、西安交响乐团大雁塔户外公演、“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建西安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发挥文旅特色优势扩大消费,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培育“三都四城”品牌,策划组织“西安年”“乐享消费·嗨购西安”等系列活动,让西安文旅消费市场“火”起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高品质演艺项目创新升级、接续开发,提高各类文创产品的受众度和品牌影响力。加快碑林历史文化街区、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大唐不夜城、北院门、钟鼓楼、永宁门等特色板块品质内涵和游客体验感,支持发展沉浸式、数字化文旅新场景新业态,着力打造老城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8%。大力实施商圈商业街区建设行动,持续推进钟楼—南门、小寨—大雁塔2个都会级商圈和10个城市级商圈建设,创建不少于10个夜间消费聚集区。鼓励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实施商贸企业“内培外引”工程,全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500家以上。

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叫响做强“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品牌,持续推进沿黄城市带文旅融合发展论坛、关中平原城市群联合营销等活动,办好丝路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国际舞蹈节等品牌活动。举办西安国际马拉松赛、西安都市圈自行车赛和大学生足球联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打造世界赛事名城。主办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旅游局长交流会,办好“石榴花之春”中韩旅游文化交流活动,持续扩大“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体现西安担当。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做优做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强撂荒地整治利用,新建高标准农田7.5万亩,建设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田12万亩,防止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设提升设施蔬菜3000亩,打造百亿级蔬菜全产业链。加大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拨改投”力度,高标准建设农产品物流城,加快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建好西安(临潼)番茄种业智慧谷产业园,推动周至秦岭猕猴桃、泾河茯茶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着力建好县城做美乡村。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创建县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以完善县城功能、提升综合承载力为重点,大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按照“5类11型”标准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聚焦“四项任务”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支持办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节,打造不少于3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一批望山见水寄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加快推进高陵区农村宅基地改革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持续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创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联盟)2个以上,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50家以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开展常态化督帮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设立50亿元乡村振兴基金,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增强联农带农能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化太仓—周至协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规划,深入实施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巩固深化峪口峪道综合治理成果,扎实推进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实施水源地水质提升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秦岭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探索秦岭生态和文化价值实现路径,坚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生态脊梁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力整治我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突出源头管控,强化综合治理,持续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深化河湖长制,持续推进河湖水系保护治理,开工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抓好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落实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工作机制,加强建筑垃圾全流程管控,建成投运2座污泥处置厂,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打造“无废城市”。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筹划搭建全市碳积分平台。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建设集中式充换电站60座,鼓励居民家庭安装自用充电桩。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施,持续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支持西咸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八)扎实办好为民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大力稳就业促增收。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建设就业智慧服务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大力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持续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围绕“强基、扩中、提低、调节”提升收入水平,扎实促进共同富裕。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编制新一轮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年内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6所,新增学位3.3万个。持续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突出抓好薄弱学校提升,支持优质教育资源优先辐射远郊区县,年内培育“新优质学校”170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加大交流轮岗力度,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持续提升县域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实施高职学校“双高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西安文理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

建设高水平健康西安。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市红会医院高铁新城院区等8所重点医院和19所区县级医院、疾控机构建设。大力推动三级医院帮扶支援或托管区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紧密型医联体。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方案,突出做好老年人、儿童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护和救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加强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创新医防协同融合机制,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科普工作,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进一步优化住房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持续解决房屋“办证难”遗留问题。坚决打好“保交楼”攻坚战,确保延期项目年内交付80%以上。实施解决“回迁难”问题三年行动,强力推进安置楼建设和回迁安置工作。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间),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社会救助,做好优待抚恤工作。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和管理水平,探索推动社区适老化改造。落实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合法权益。

(九)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优化社区设置,深化“五社联动”试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建强社区服务阵地。加强基层网格治理,推广未央区“小区工作站+楼栋长”模式,促进基层减负增效。整治物业管理行业突出问题,广泛开展“红色物业”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矛盾调解组织建设,开展“一站式”纠纷调处化解。实施“12345”市民热线扩容提升,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加快建设城市内涝、水旱灾害和智慧农业等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上线运行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推广应用地震预警技术。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航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应急力量,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和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深入推进自建房、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化品、校园安全、城市运行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巩固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成果,做好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灭火工作。实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巩固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安全常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立健全常态化运行监测、风险防控机制,积极稳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坚决防范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等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依法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加强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加强统计工作,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档案等工作。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始终牢记“三个务必”,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健全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工作机制,自觉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进一步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深入开展“八五”普法,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基层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和行政争议预防调处工作,深化政务公开,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能全面提升。深入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组织“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跟执法、处投诉”,在岗位上践行“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完善容错纠错、正向激励等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切实让干部敢为、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进一步深化廉政建设。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不断提升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综合效能。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重点领域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强化政府督查。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深化节约型机关建设,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惠企利民。

各位代表!实干铸就梦想,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奋力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