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新青年 第1卷第4號.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十六人,僅有一人反對,足見法國內部之政潮,雖經波盪數月,一時為愛國心所遏制,頓歸於平靜也。

英法閣員會商軍事

近數月英、法兩國之政象,極不穩之政象也,而兩國輿論攻擊之焦點,均在近東戰事。質而言之,一為派兵薩洛尼加援塞,一為進兵加里波里攻土。前者法內閣因之更動,如前篇所記。後者英議院因總司令哈米爾屯,老師無功,屢向政府詰問,並有倡議撤退攻達達納爾之師者,政府不得已派孟洛將軍繼其後任,並責令哈氏於後任者未到以前,迅將其地軍情報告倫敦。此皆兩國近事,無庸詳述。而最近之希臘中立問題,使兩國政府,對於近東戰局,接近謀一致對付之方法,愈不容已也。先是法國總理白里安任職之始,與陸軍總長加里尼元帥霞飛,開會議於巴黎,討論巴爾干問題。後即令霞飛赴英,三十日,英內閣開閣議,霞飛亦列席與議。首相愛士葵,並欲於下次發表意見時,宣布組織一較小之戰事內閣,直接指揮海陸軍戰事之辦法。翌日,霞飛返國。十一月一日,倫敦泰晤士報,載稱霞飛將軍,至倫敦討論巴爾干問題,英、法關於軍事政策,已得完全切實之了解,且擬於前敵准備急救塞國之要件。此為英、法政府互換意見之始,未幾陸軍大臣吉青納往法,與法總理白里安及加里尼、霞飛兩將軍會商一切。兩國政府,對於近東戰局所發生之問題,無論如何發展,皆願一致對付。吉氏當由巴黎赴近東各地,法總理白里安,遂與英相愛士葵,互換極親睦之電文,大旨謂英法提攜行事,乃最後勝利之擔保。十日,商業協濟會宴會,海軍大臣貝爾福演說,盛稱吉青納練兵之才力,又謂敵國勝利之潮,已達極點,今已至落潮時期。首相愛士葵繼起演說,言及吉青納赴大陸之重要,並謂吉氏已在巴黎有友好的效果之談話,此次不過暫時出國,會同屬員及協約國,調查近東之大局,且彼詳知近東情形,故此行協約國一致贊成。是日首相並在下議院宣言,謂英、法兩國,將設軍務處,兩國各派大臣一員,協同辦事,深望俄、意兩國,亦允加入。陸軍參謀部人才濟濟,其中曾於此次戰爭,得有實在經驗者,不下二十六人之多,彼對於該部之組織,殊為滿意。陸軍部且將得一甚著名之法國參謀官,該員嗣後將逐日與英軍參謀部,互通消息。英國亦擬以同樣方法,報答法國。繼英參謀官與戰地軍官交替之利益,且謂參謀總長末萊爵士,現極力鞏固參謀部,不日將任基格爾將軍為參謀副長,夏將軍為內國防務總辦,彼與法總理白里安,深望英、法大員,不日能與兩國參謀會議一室,指揮軍事,俄、意如能加入,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