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新青年 第1卷第4號.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是而有選舉權者,驟得三十萬人。乃自前年擴充之議案成立,女子有選舉權者,今又增十七萬人矣。

希臘之危局

巴爾干者,今茲歐戰之醞釀地也。自布加利亞加入德奧聯軍以來,塞爾維亞之命運,益涉於危。斯時仍以中立稱者,惟有羅馬尼亞與希臘二國。羅國當意大利加入戰局時,幾有傾向協約國之勢,賴國王飛蝶南及首相,維持國勢於千鈞一發之除,迄今尚未墜入深淵。而希臘於條約上雖負有援塞之責任,震於興登堡及麥剛森之軍威,不得不徘徊觀望,故在同盟軍方面,德國對之有擔保希臘土地完全之宣言,在協約國方面,英國願割居比路島,以易其執戈相從之決心。其外交之左右為難,固不待言,而影響且及於政局。嗟乎!立國於巴爾干之難,顧如是耶。溯自十月六日,前首相維尼柴洛,入覲國王昆士坦廷,國王告以內閣之政策,不能全用。維氏即日辭職,令薩米斯組織內閣,一時政局稍定。未逾兩旬,英國忽向希政府提出條件,希臘能加入戰局,除割讓居比路島外,許以軍事上之扶助,小亞細亞屬地及希臘邊界,擴至君士但丁,並允於媾和後,退出英軍所佔愛琴海群島,賠償一切損失。首相薩氏,以希臘國民與陸軍皆主嚴守中立之辭拒之,旋內閣動搖。因陸軍大臣之一言,維尼柴洛以為侮辱議院,要求即行道歉。首相起助陸軍大臣,且要求投票,表決信任政府與否,其結果否認者較贊成者,多三十三票。維氏復於下議院會議時,詆責政府,甚為強硬。議員某斥其不信任希王愛國之心,維氏答稱當討論國事之際,彼不願牽入國王二宇。當知立憲政體,國王不負治國之責任。惟政黨之愚昧領袖,始思以國王為護符,實則國王者無責任之人也。立憲國之責任,全在內閣。國王對於責任內閣,固有表示不同意之權,然經近今選舉後,實無所謂異見,故吾王今已無表示不同意之權。吾王洵為名將,然於政治上則無等於軍事上之經驗。於是薩氏人奏國王辭職,國王極力慰留,薩氏不允,謂前本無意就職,嗣為鎮定時局起見,勉任其艱,今與議院意見參差,萬難辦理國政。國王當即召集各黨領袖會議,議畢,命斯柯洛第組織內閣,任首相兼外部大臣,隨解散國會,定十二月十九日舉行選舉。法報對於此舉評論,竟謂此乃希王政策之一階級,以期履行與德、奧私立之約。政府設不早為之備,將在巴爾干續受打擊,國人斷不能原諒政府。至英倫聞此事,雖不若法國恐惶之甚,但眾皆承認希臘與協約國提攜行事之希望,已為希王之舉動所掃除。希政府遂照會法政府,謂希臘決計續守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