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2.pdf/10

此页尚未校对


之。愚者不及也。知者知之過。或問云。能知君子之所不知者。是知者過乎中也。既以道爲不足行。或問云。知之過者。既惟知是務。而以道不足行。愚

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或問云。不能知君子之所當知者。又不知所以行。是愚者不及也。賢者行之過。或問云。能行君子之所不必行者。賢者之

過乎中也。既以道爲不足知。或問云。賢之過者。既惟行是務。而以道爲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或問云。不能行君子之所當行又不

求所以知。是不肖者不及乎中也。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胡氏曰。道之不行。輕於道之不明。道之不行。尚有能明之者。但不能行耳。道之不明。是世

無人能明之。則中之道。幾乎絶耳。許謙叢說道不行不明。非是人不行之。不明之。是言道自不行於天下。不明於天下。謂大道窒而晦也。知賢者

之過。當作兩層意看。大率道者。極乎中而已兩道字便是中。所謂過者。過乎中也。禀氣清而淳者則爲聖人。知之至行之極自合乎中禀偏於清者

則爲知。知者唯務於知。既不以行爲事。則所知愈至高逺而過中矣。禀偏於淳者則爲賢。賢者唯篤於行。既不求知其至。則所行必至激切而過中

矣。此止就正理上看。若知者如老釋之空寂。賢者如沮溺之逺道。又如下索隱行怪之類。是又非正道而過於中者。須作兩意看。方盡得知賢過中

之義。愚不肖之不及。却只是一般。熊禾標題事義言人之資質不同。過與不及皆非中庸。曾貫標註上章言民鮮能。此章言民鮮能之故。盖道者。即

率性之謂。知愚賢不肖者。氣質之偏。此聖人所以必脩道以立教也。故下文所謂知仁勇者。即所以品節防範其過與不及之病。則循性而行。是即

中庸之爲德矣。四書通乃謂氣之偏故不能知。質之偏故不能行。則是以氣質二字析而二之。舛理甚矣。項安世臆說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乆

矣。言人之不能知不能行也。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其不能行。非不能行。由於不能知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

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其不能知非不能知。由於不能行也。答禄與權窺豹管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此言道之不行者本乎

不能惟精。而合於中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此言道之不明者。本乎不能惟一。而合於中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

也。是又歸重於不能惟精。又引起下章道其不行之意。性理會元昔吾夫。子嘗發中庸至矣之歎。而謂民鮮能乆矣。故原其道之不行。則以爲智者

之過。愚者之不及。原其道之不明。則以爲賢者之過。不肖者之不及也。且論道之不行。不歸之賢不肖。而歸之於智與愚者何耶。盖智者知之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