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2.pdf/8

此页尚未校对


無過無不及而已矣。其他皆以心處這箇道理。故賢者常失之過。不肖者常失之不及。柷洙附録語録總論三章之㫖。問道之不明不行意。曰。今人

都說得差了。此正分明交互者。知者恃其見之高。而以道爲不足行。此道之所以不行。賢者恃其行之過。而以道爲不足知。此道之所以不明。如舜

之大。知。則知之不過。而道所以行。如回之賢則行之不過。而道所以明。又曰。舜其大。知矣。而。好問。好察邇言。則非。知者之過。執兩端用其中。則非愚

者之不及。回賢矣而能擇乎中庸。則非賢者之過。服膺勿失。則非不肖之不及。董銖衛湜集說海陵胡氏曰。道之不行。以。知愚言之。道之不明。以賢

不肖言之者。知者有知之謂也。賢者道藝德行之總稱。其道凡有知之人皆能之也。明其道。非大才大德之人。則不可也。故或言賢。或言知者。各係

其輕重而言也。愚與不肖對賢知言之因以别。其名肖者似也。本有賢人之質。但以不能尊履賢人之業。故曰不肖以此言之道之不行重於道之

不明何哉道之不行。向有能明之者。但不能行耳。道之不明。是世無人能之。則夫中之道幾乎絶矣。 莆陽林氏曰。不必分知愚賢不肖之辯但聖

人欲發揮其言。而作中庸者。只欲辭逹。故再言之不行不明。初無差别。張南軒集所釋恐未安。其甞爲之說。知者慕高逺之見而過乎中庸愚者又

拘於淺陋。而不及乎中庸。此道之所以不行也。賢者爲高絶之行。而過乎中庸。不肖者又安於凡下。而不及乎中庸。此道之所以不明也。道之不行。

由所見之差。道之不明。由所行之失。此致知力行。所以爲相湏而成者也。不識如何。黄幹講義道者何。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與人交之信。

根於吾心之本然。而形見於事爲之當然者皆是也曷嘗有過與不及之偏哉。過與不及此道所以不明不行也。然嘗竊有疑焉。賢之與智。人品之

最高者也。一有過焉則無異於愚不肖志於道而有不及。特未造夫道耳。其與違夫道者一間矣。而遂指以爲愚不肖焉。何哉。盖道之在於天下。中

而已。過非中也不及非中也賢且智而失之過。則如楊墨佛老。而其流至於無父無君。豈不深可畏㢤。志於道而不能以合夫當然之理。則明有所

未通。誠有所未立。雖謂之愚不肖可也。聖賢衛道之嚴。所以力勉夫人以大中之道者。盖若此。然則學者當如何哉。愽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

篤行之。不惑乎賢且智之過。不墮乎愚不肖者之不及。則庶乎其可也。若曰學可以不講。而一蹴可以至乎聖賢之域。既未免乎賢且智之過。至於

用力不篤。則悠悠玩日。而卒無得則雖謂之愚不肖亦奚不可哉。同志其勉之。趙順孫纂䟽道者。天理之當然。中而已矣。陳氏曰道即中而已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