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6.pdf/14

此页尚未校对


淵子路之比乎。中庸以德言。 論語以質言。鄒霆炎衍義孔子曰。深素以求隱僻之理。行詭恠之行。然足以欺世盗名。故後世有稱述焉。此知之

過而不擇善。行之過而不用中。不當强而强者。吾弗肯爲之矣。君子而能遵道而行。是如擇善矣。半塗而廢。是力不足也。此又知雖足以及之。而行

不逮。當强而不强者。吾則弗能已止矣。君子不爲素隱行恠。則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塗而廢。則雖隱遯於世。不得見知於人。而亦不悔也。此正吾

夫子之事。而不自居。但曰惟聖者能之。此中庸之成德。仁之至。知之盡。不待勇而裕如者。右第十一章

章句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義者止此。蓋此篇大㫖。以知仁勇三達德爲入道之門。故於篇首即以大舜顔淵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顔

淵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廢其一。則無以造道而成德矣。餘見第二十篇。

{{{caption}}}



朱子家山圖書第一節明君子小人之中庸本同而時中無忌憚之異此章彚集夫子平

第二節嘆中庸民鮮而道不明不行日所以論中庸者第三節大舜執中用中之事凡六節係之首章

第四節中庸擇而守之道之下以推原中庸第五節中庸之難能所以名與所以

第六節謂世人違性而行中道而畫惟君子依乎中庸作中庸之意饒雙峰講義子思子曰。天命之謂性。至唯聖者能之。中庸一書子思子明

道傳教之書也。自今觀之。首章以中和爲言。而先之以戒懼謹獨。次章而下。以中庸爲言。而繼之以擇守强矯。夫道。一也。始曰中和。而繼曰中庸。教

一也。於致中和。則欲其戒懼而謹獨。於蹈中庸。則欲其擇守而强矯。名既不同。而所施之功力亦異。其故何哉。蓋人生天地之間。莫不有是性。亦莫

不有是氣質。性者。渾然太極之全體。無所偏駁。故其未發也。則爲中其已發也。則爲和。是中和者。以人心性情本然純粹之德而言也。若夫氣質則

有剛柔强弱。知愚賢不肖之不齊。故不失之過。則或失之不及。過者亢於高逺不及者淪於卑陋。唯中者。人心之至德。而天下平常之理也故必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