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922.pdf/13

此页尚未校对


也。弟子不稱師儒學警語禮記載曾子數子夏之罪云。吾昔與汝從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

上。使西河之人疑汝於夫子。汝罪一也。注云。言其不稱師也。蓋古之君子。言必稱師。示有所授。且不忘本也。故子張一篇載群弟子之語。而子夏之

言十。而未甞稱師。曾子之言五。而。三稱曰吾聞諸夫子。則子夏為曾子所罪。固其宜矣。禮記。樂正子春曰。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蓋曾子稱師。

故子春亦稱師也。又知古人注解各有所本。不若後人妄意穿鑿也。方仁聲洎宅編王通。隋末𨼆白牛溪教授。學者常數百人。唐。將。相如王魏輩。皆

其門人也。既顯。絶口不道其師。此何理哉。弟子倍師孟子陳良。楚産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

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又曰今也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

子矣。趙善璙自警編或問無垢先生曰。蘇伯益從來氣直。學問不在諸門弟子後。先生亦素喜之。今以小不至而怒之甚。何也。先生曰直固可喜。不

遜亦可惡。弟子於師。豈可悖慢。皆學問不進。故耳。如汪聖錫自㓜登上第。急忙來就我學遂磨礱㴠養。更不少露圭角。便見他不凢。不知蘇子在門

墻幾年。而狠氣猶未退。吾所以怒之者。亦是與一服良藥耳。孔子待子路。其理亦可推。子路每每來犯夫子。南子之見。既。為之不說。佛。肹之召。又欲

其不徃。將正名也。則鄙之以為迂。將之弗擾也。則疑其或非禮。故夫子每每怒之。既譏之以無所取材。又惡之以不得其死。以門人為臣。則謂其欺

天。因率爾而對。則謂其不遜。或言其知德之鮮。或退其在於兼人。其所以怒之者。蓋亦甚矣。故子路以此遂日加提。省。卒為高弟。但恐蘇子資質勝

這藥力不得耳。弟子嘲師漢書儒林傳。邊韶。字孝先。文學知名。教授數百人韶口辯。曾晝日假寐。弟子私嘲之曰。邊

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韶潜聞之。應時對曰。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

記。嘲者大慙。弟子刺師類說方干師徐凝。干甞刺凝曰。把得新詩草裏論。反語曰。村裏老李頻師。方干後頻及第。

詩僧清越贈干詩云。弟子已得位。先生猶灌園。懷怨殺師太平廣記。會稽孔基有學。族人孔敞使二子禮基為師。而

敞子並𠒋狠。基因言於敞。二兒常有忿志。敞尋亡。服制既除。基以宿舊。乃齎羊酒徃看二子。二子猶懷宿怨。潜遣奴路側殺基。奴還未至。乃見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