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2256.pdf/4

此页尚未校对


在浴處必挂壺於門。或不知其始。按周禮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鄭司農注曰。謂爲軍穿井。井成挈壺懸其上。令軍中士衆皆望見知此下有井。

壺所以盛飲。故以壺表井。又别注曰。挈讀如挈髮之挈。壺。盛水器也。乃知俚俗亦有所本。周禮注軍中人多車騎。雜會歡囂。號令不能相聞。故各以

其功爲表。省煩趍疾于事。省煩趍疾上結於竿首。挈挈然。周禮挈壺氏䟽政官之屬。

漏壺{{{caption}}}

吕大臨考古圖其制不知所從得。高九寸有半。深七寸有半。俓五寸六分。容五升。有蓋。銘二十有一字。按此器制度其蓋有長方孔。而壺底之上有

旅筒乃漏壺也。視其銘文則漢器也。又黄伯思東觀餘論。按漢器有丞相府漏壺。與此形製同。而上有蓋。蓋有方空。所以出納箭下。有流筒若渴烏。

然所以節水也。此亡有蓋。餘製皆同。然彼器脩九寸耳。而此乃長倍蓰之者。蓋水壺爲漏。浮箭爲刻。水之循環。有升降。則器之出納有大小。視今之

漏壺制大小長短相次。若陛墄。然則漏之有壺。宜不一而足禮記喪大記。君喪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壺。注壺漏水之器也。疏狄人出壺者狄人樂吏。

主挈壺漏水之器。故出壺棺椁之間。君容祝。大夫容壺。疏壺是漏水之器。大夫所掌。易氏周禮說挈壺之制以唐制推之。水海浮箭四匱。注水始自

夜天池以入于日天池。自日天池以入于平壺。以次相注入於水海。浮箭而上以浮箭爲刻。分晝夜計十二時。每時八刻二十分。每刻六十分。箭四

十八。二箭當二氣。歲統二百一十九萬一千五百分。悉刻於箭上。銅烏引水而下。注浮箭而上。登至於晝夜之别。分至之候。冬夏長短昏曉隱見與

周官晷景無差。刻以撃鼓爲節。中廷立表以揭牌。每時正則一紫衣吏捧牌立于前承之。宋强祠部集鐵漏壺銘注之涓涓。弗舍晝夜。節數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