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2270.pdf/29

此页尚未校对


金陵新志在城東五十里。周五里。溉田五十頃。長樂崑侖墩之西。有村曰西干。其側有湖因名。西施湖紹興志在諸暨縣北四

里。南碕湖桐汭志在建平縣西南四十里。廣袤百餘里。廣德建平之水皆匯焉。入丹陽蕪湖。達於大江。九域志作南碕湖。

俗呼爲南湖。南塘湖紹興府志在上虞縣西北一十二里。南霸湖永豐志在縣東五十里。廣二十

畆。南壟湖臨川志在臨川縣。南汊湖饒州府志在鄱陽縣。南葉湖

府志在鄱陽縣。南上湖臨安志在溪南五里。塘高一丈四尺。上下各廣二丈五尺。周迴三十二里二十八步。與下湖相接。

南下湖臨安志在溪南舊縣西二里六十五步。塘高一丈四尺。上廣一丈五尺。下廣二丈五尺。周迴三十四里一百八十一

步。舊志云按輿地志。後漢熹平二年。縣令陳渾修堤防開湖。灌溉縣境公私田一千餘頃。所利七千餘户。歲乆塘圯。唐寳曆中。縣令歸珧重修。百姓

祠之。立石爲記。舊有歸府君廟是也。唐地理志亦云。餘杭南五里有上湖。西二里有下湖。歸珧宰餘杭。築甬道西北大路。高廣徑直百餘里。行旅無

山水之患。宋朝以來。縣令主簿并以管幹塘岸入銜。任滿無損者有賞。故隨時修築。熙寧中。因水衝激。其岸漸低。紹興中。縣令李元弼。率民築高三

尺。州又差捍江兵士。及濠寨官助之。塘漏則以藁爲箔捍護。得免者屢矣。南湖之塞。最爲本邑利害。父老傳云。慶曆以前歲調夫開湖。其後不復修

治。遂致湮塞。又南湖東南嶽廟之側。有石櫺橋。五畆塍二處。皆陳王遺迹父老云。昔湖深水低。則引兩湖之水。由此入安樂鄉。其塍上下各闊丈餘。

後湖湮塞。欽德招德兩鄉之民。侵湖成田。梅月連雨。必苦大浸。欲其快於流泄。於是塍與橋毁弗修。宣和中。知縣江帙。躬訪利害。紹復前績。民賴其

賜。縣丞成無玷。嘗作水利記。以紀其功。又作五畆塍銘。刻之鳳凰山石。紹熙甲寅畿漕黄黼重修。慶元丙辰正月訖事。徐安國爲之記。 水利記

曰。苕水發源天目。經兩郡六邑。以入于具區。六邑者。二當天目之麓。山隘地高。水經三邑。處其下流。水勢奔放。不可爲力。餘杭界其間。襟帶山川。地

勢平徹。當苕水之衝。洪流歲常一再至。乆雨或數至。倏忽彌漫。高處二丈許。然不三日輙平。其爲患雖亟除。而難測以禦也故堤防之設。比他爲重。

使是邑也。無堤防。則野不可耕。邑不可居。横流大肆。爲旁郡害。故餘杭之人。視水如寇盗隄防如城墎。旁郡視餘杭爲捍蔽。如精兵所聚控扼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