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006.pdf/17

此页尚未校对


天地之吾體。與形與貌。即陰陽之互根求哲人 體字深識。旁明 爽邦。輔後賦句其輔後兮不負敷求之意。其用刑兮自形有善之辭 式嚴所

用。知自足以作則。永惟爾暨。明豈徒於保身 湯敷尹智。竭殷士之其訓。宣命甫明。示周賢之令儀 明無如甫。則式辟命甫。智莫若伊。則宅師舉

伊群書足用感人 事對老癃。武夫 思德。流涕 文帝。德宗 流惠澤。尚德教唐權德興傳 事實 名君。舜至誠感神。矧兹有苗書大禹謨漢。

文帝。山東吏布詔令。民雖老贏癃疾。願須史母死。思見德化之成也前賈山至言光武。鄧公徒步而赴光武。至使關河響動。懷赴如歸後鄧禹等論

唐。家承隋苛虐。以仁厚爲先。太宗見明堂圖。始禁鞭背。列聖所循。皆尚德教。故天寳大盗竊發。俄而夷滅。蓋本朝之化感人之深也唐德興傳感人

心者流惠澤同上德宗。景亮勸曰。陛下罪已不至則感人不深盧景亮傳與衆庶同其憂患。士伍共其有無。乃能使捐軀命而扞寇讎。所謂感人心

而天下和平。此其效也。弘清净無欲之風。守慈儉不食之寳。是將感人心而天下服。並同上陸贄爲帝言陛下誠不吝改遇。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

無忌。庶叛者革心。帝從之。故奉天所下制書。雖武夫悍卒。無不感動流涕。本傳易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夫感者。誠發於心而形於事。人或未

諭。故宣之以言。言必顧心。心必别事。三者符合。不相逾越。本於至誠。乃可以求。感托以誠。則人心感。感則不令而事成。言克誠而人心必感。人心既

感而天下平。並奏議意不誠則人皆疑。疑於人者。人亦疑焉。兆人疑之。將欲感人心。致於和平。是猶却行而求及前人也同上憲宗。田弘正。效魏博

六州于朝。憲宗遣度漏至屬州。布揚天子德筆。魏博歡服裴度傳六經。咸。感也。柔上剛下二氣諸子。感而後應。迫而後動莊克意文集聖王知億

兆之多不可以智力服。故一其至誠之意而感人之不誠也唐陸贄奏議體題潜通。默孚 默通。潜動賦偶建武一書見者隨服。奉天一詔。叛因革心。

東征簟食孰不迎武。北軍左社誰非爲劉 動則丕應。觸無不隨 雖癃老贏疾。願觀詔令之布。雖武夫悍卒。奮激制書之下 仁以入之。則鶴陰

而子和。寬以結之。則虫鳴而螽躍賦隔周德上昭。咸起附周之慕。漢仁固結。孰非吟漢之思攔江網感人 體字德教。惠澤 默通。潜動 丕應隨服

賦句江南一誓。河海重晏。紫雲等語。鬼神實臨 隨觸而應。道化之機然。不言而喻。君民之天者 雖龍見户居。處此九重之奥。然鶴鳴子和。原於

一念之眞 治道莫如立國之深仁。人心均有戴君之大義 山東非細故動悍卒之流涕。河北豈小變激忠臣之效力 癃老果何心。觀者扶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