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147.pdf/13

此页尚未校对


惑也其言善者雖疏逺之人。即時施行。其言不善雖狂妄之甚不加以罪。故上下無不通之情朝廷無壅蔽之患。今乃不然忠言懇切未必信奸言

傾覆未必察真僞不分是非蜂起。而陛下之聽愈惑矣。前日余應求以迎合大臣得罪。臣不知其所言何事但見應求親為陛下拔擢亦欲少圖報

效。今若便欲希求官職自當以諛侫之言。迎合聖意。何乃迎合大臣。人情皆謂其不然。今陛下又不出其所言。明著其罪。以釋天子之疑乃陰遂之

使中外之人皆謂應求所言。有及大臣。故大臣欲蔽塞言路先逐言官。應求不足惜臣恐自此無敢為陛下盡言。則人臣之忠邪政事之藏否。國勢

之安危。民情之疾苦。又不復聞于上矣。臣所謂人主聽言不讅者此也。陛下即位之初。一時大臣固有奸庸不足用者。而陛下灼知其人。稍稍罷去。

遂乃奮然獨任。三忠直之人彼亦各知淵衷付托之重。又見國家危急欲盡其忠不敢懷私以相擠陷。今乃不然。或以讒巧相攻。或以功名相忌。各

立私黨不先公家。如李綱者其忠勇雖可用而剛褊自任。乃其所短。故同列不平巧相誣譛。今陛下已疑之。更復使之。將兵。臣聞宣王之時吉甫所

以能有功者。以内有孝友之張仲而已今陛下若以綱為可了此事一意任之如憲宗之用裴度庶幾可責其成功奈何陛下聖心已疑。而大臣又

無張仲之助。則綱之事危矣。李綱不足惜。然國家此舉。非唯治亂繫之。而存亡實係之。朝廷曾無慮此。臣所謂大臣用心不公者此也。陛下即位之

初。凡百政事。皆以祖宗為法。痛改宿蠹。蠲除弊原民心熙熙。猶幸及見仁宗四十二年太平之治。而士大夫皆一其所向。無敢異議。今則不然。或欲

以祖宗熙豐之法并行。或欲以諸儒王氏之學兼用持兩偏之說。立中道之論。如馮澥之徒是已。夫陛下初欲盡復祖宗。猶懼有妨太上皇帝所行。

聖意未决。今則上皇已自感悟。知為奸臣誤國盡欲改去前非臣寮乃敢尚挾私意以害公議且王安石開端。蔡京紹述。流弊及此。幾亡天下。若非

祖宗恩德在民深厚豈能復存國家。今乃更懷異同此何理也。臣聞向者太上皇帝初立便欲追復祖宗之法。未逾年間用曾布蔡京遂至中輟今

日思之。誠為誤矣。然當時一誤天下事勢。猶可支持一二十年今日之誤。大非前日之比。海内窮愁。公私窘迫。夷狄盛强國勢委靡。無甚於此。一有

所誤。立可召禍。議論之臣。曾不念此。可不為太息哉。臣所謂士大夫趨向不一者此也。凢此三者。誠心腹之病。不可以不治。臣願陛下急治之。讅於

聽納。不以言罪人。使臣下得盡其所言專於委任。不以邪害正。使大臣得盡其公心。破兩可之說盡歸於祖宗。使士大夫皆一其趨向。若是心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