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147.pdf/16

此页尚未校对


佃。亦當少寬其租不然。郎作户絶出賣。是則官不廢本。民安其業。有何不可。為天下之術有二内焉正心外焉治團。正心在乎務學治國在乎用。人

然知本末而後為善務學。辯忠邪而後為善用人因聖人之經求聖人之心。得聖人之道。此本也。若采撫陳言不根義理。豈足務㢤愛君憂國先義

後利。乎居犯顔逆耳。不計一身之利害緩急仗節死難。不顧一家之存亡此忠也。若背公營私持祿養交。豈足用哉。並奏議。

陳與義宋史文苑傳陳與義。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遷洛。故為洛人。與義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舉。

流輩歛祍。莫敢與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擢符寳郎。尋謫監陳留酒稅。及金人入汴高宗南遷。遂避亂襄漢。轉湖

相。踰嶺嶠乆之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夏至行在。遷中書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尋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召為給事中。駁議詳雅。又

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被詔會宰相有不樂與義者後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七年正月。參知政事。唯師用道德以輔朝廷。務尊主威。而振綱紀。時丞相趙鼎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上曰

今梓宫與太后淵聖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與義曰。若和議成豈不賢於用兵。萬一不成。則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從帝如建康

明年扈蹕還臨安以疾請復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陛辭帝勞問甚渥。遂請間提舉臨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與義容狀儼恪。不妄笑言平

居雖謙以接物。然内剛不可犯。其薦士於朝退未嘗以語人。士以是多之。尤長於詩。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横厲。上下陶謝韋柳之間。嘗賦墨梅。

徽宗嘉賞之以是受知于上云。氏族言行類藁陳與義西洛人。河目海口大耳聳峙。識者知其為貴人也。政和中以上舍釋褐。宣和中擢館職符寳

郎坐王黼罷相例出建炎中召為臺郎遷左史。除中書舍人。歷吏禮二部侍郎。除直學士知湖州復召為西掖。遷内相。旋參大政。以資政殿學士奉

祠。僑寓烏墩。壽不及中詩人多恨之。有簡齋集十卷葛勝仲為集引云。徽宗見所賦墨梅詩善之亟命召對。有見晚之嘆。王明清課陳去非。出處氣

節。翰墨文章。為中興大臣之。冠。乃陳公弼之孫。東坡先生曾為陳季常作公弼傳。赤城續志陳與義自號簡齋居士紹興六年叅知政事。建炎中避

地臨海。有詩集行於世。又見天台續集。宋張紫微先生集陳公資政墓志銘。陳氏本居京兆。亡其世系所出。後遷眉之青城。至太常少卿。贈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