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549.pdf/12

此页尚未校对


惑爲煩惱道。以無漏業名爲業道。變易生死名爲苦道。實報三道。謂無明惑爲煩惱道。非漏非無漏業爲業道。彼土變易名爲苦道。今從增勝而說。

故約事火而爲采報。只至初禪輪廽之因。以爲業火。故至有頂。三觀所破。方名煩惱。故通三乗下去諸難。其意准此。三果報火難下隨次釋三。初果

報火二。初遭難三。初通明處二。如阿下别示相三。凡一下揔結數。四趣四洲。六天初禪。若加梵王。合云十六。同在初禪。且云十五。二持是下感應二。

初機成獲脫。二直就下指數斥局。直就果報地上。清凉驗於舊解。所失者衆。因華已去。九番破有。他不聞名。二次明下惡業火二。初遭難二。初明修

因。上之所明。於現報上。求免苦厄。安其果身。今所論者。修行戒善。及八地定。求於未來。人天樂果。二多爲下明遭火三。初釋相。宿習破戒。十惡業等。

於脩持時。起作障難。使戒定等。善業不成。名爲被燒。有頂等者。然有漏善。極非想定。非惡業火。無所有下即爲惡業。且欲示於惡通三界。故引之耳。

二術婆下引證二。初引事。術婆伽媱欲熾盛。火起燒身。此即業火。能生事火。驗三種火。其性不别。二金光下引經三。能破下被燒上升之善。既爲所

焚。乃隨惡業。牽墮於下。二若能下感應三。初成機得脫。二故請下引消伏證梵行者。净行也。謂大小諸戒。是三乗之人。清净之行。十惡是能破。梵行

是所破。三由斯下用此文結。三煩惱火二。初就機應解釋二。初明偏圓機感二。初别釋二。初約聲聞。廣示見思之因。分叚之果。四心流動。三相遷移。

名爲火宅。競共推排。爭出此宅。若非一心稱觀世責。或當墮落。爲火所燒。此教觀音身在此岸。度人彼岸。故令聲聞。得二涅槃二次明下例餘位俱。

機劑於通。教見思爲火。别教正以塵沙爲火圓教切後無明爲火。上之二土。通名變易。未能伏斷。無明惑者。名鈍根人。若能伏斷。稱利根人。伏在方

便。斷窮實報。二凡有下揔示二。初修觀被燒。唯除求離。果報火者戒善已上皆名脩道。故示九番。並爲五住。惑火燒者。脩因禪定。亦被愛惑三住所

燒。况三毒業。見思通攝。二稱觀下稱名得脫。各依本法。而修一心。及以稱號。若成機者。無不得脫。二問菩下明漸頓慈悲二。初問起如上所明。二十

五有。三障苦難。十番令脫。未知大士。脩何方便。證何法門。得如是力。二荅菩下釋出二。初略示二。所以下廣釋二。切明漸次。二初脩觀本誓三。初果

報慈悲。既於元始。發菩提心。凡曰見聞。終期濟㧞。二受持下修因慈悲。畧云禁戒。須兼根本十二門禪。以其業火皆能壞故。三脩無下無漏慈悲二。

初事定。若據根本味禪之外。有根本净禪。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此等亦帶無漏。能滅煩惱。今但從觀骨光等爲無漏者。蓋取出世事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