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549.pdf/16

此页尚未校对


彼岸。通教菩蕯。正盡得淺。皆盡到岸。變易二土。同以别惑。而爲中流。上品寂光方爲彼岸。二復次下示四流。常塗四流。只是界内之惑。今取别惑。方

名無明。故知即與五住無異。但合色愛及無色愛。爲一有流耳。二菩蕯下明應前之十番。各有脩相。皆所被機求脫之事。今說本觀二種脩相。皆是

觀音垂應之本。二初通示。二觀慈悲。魚别觀者。略有二意。一者此教初心立行。雖依漸次。以知中實。後心能證王三昧故。二者欲以歷别之相顯於

圓融。一念具故。摩訶止觀十乗之初。先明次弟。顯不次故。今釋此品。本觀皆兩。有兹二意。二所以下别明三昧漸頓二。初漸二。初漸脩元始發心。上

求下化水光。三昧。即觀白骨八色流光中一色也。水勝處等。例如火難中說。二今成下頓應二。初乗誓赴難。漸脩頓諥。常匱法界。十番機終三陵水

漂。對於因中。蓈蓈誓願。令彼一切。皆得解脫。二如華下引經證成二。初證記於事海。觀三障海。十二年者。十二緣也。漸漸轉深。見海十德。十觀成也。

生大蓮華。顯妙境也。天龍莊嚴者。具妙力用也有佛相好。常見盧舍那也。申右手者。權智應也。摩我頂者。實智感也。即以盛應道交。彰始本分合也。

說普眼經者。分得果法也。一日所受。至不能得盡者。一念心塵。顯大十經卷也。二當知下結既如阿字。具一切義。應知亦是中道法門。但带教道。唯

知此一耳。二復次下頓二。初頓修十界。趣水者。水爲法界。攝諸法盡。故言趣也。既立能趣。及以所趣。故當俗諦。水尚等者。所趣之水。全體是性。無相

可得。無所趣故。那有能趣。能所俱空。名爲真諦。云何等者。水尚叵得。則無有趣。有趣既絶。不趣自忘。即以雙非顯於中道。此之三諦。同一法性。即一

而三。即三而一。不思議諦也。二如此下頓應二。初明不應而應。火經云。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名如來慈。豈非三諦起慈悲邪。前揔難中。十界衆生。受

苦稱名。菩蕯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不觀十界即空假中。那得一時離於衆苦。良以三諦。是生本性。亦聖果源無有二體。故同體悲。方能圓㧞。二

明不分而分。大意同前。火難中說。今以四流對諸位難。四教入空。離於有流。等於見欲二流也。假於有流無染濕者。假雖破空。亦不着有。以雙流故。

應如假顯。空亦彌蓋。名平等觀。義在於斯。中破無明。如常所說。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寳。入於大海。假使

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蕯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疏曰。第三羅刹難者

亦爲三。一貼文。二約事。三觀釋。貼文又爲二。一明難。二結名。難中爲五。一舉數。二明遇難之由。三遭苦。四明機。五明應。人數者。但舉百千揔數。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