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549.pdf/17

此页尚未校对


判多少。明入海求𤤽。結伴無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徃。故舉百千也。賢愚云。田殖百倍。啇估千倍。仕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次遭風

是難由。約下文證今。若開風爲正難。下文云皆得解脫羅刹之難。此豈不獨是羅刹難也。難由正應無在。由者。何但由風。由風墮難。由入海遭風。求

寳入海。由貪求珍寳。展轉相由。風灾難切。故風是墮難之由也。七寳是正寳。珠是僞寳。又如意珠寳最上。今言等者。等上等下諸寳也。樓炭云。巨海

有七種似寳。一百二十種真珠寳。黑風者。舊云風無色。吹黑沙故爾。有人彈云。沙中無船。水中無沙。非是吹黑沙乃是吹黑雲爾。今還例此。難水中

無雲。雲中無船。何得彈沙而取雲。風能吹黑雲。何意不能吹黑沙。請觀音云。黑風泗波。仁王般若有六色風。黑赤青天地火也。受陰經明五風。阿含

亦云有黑風。風加以黑。怖之甚也。羅刹是食人鬼。人尸若臭。能咒養之令鮮。復有敢精氣鬼。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養精神。鬼啖一渧令頭痛。三渧悶絶。

七渧盡即死。一人稱名。餘者悉脫者。同憂感休否是共。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是均。若後值賊則同聲者。陸地心多不并。决須稱。今使齊與。

水難爲異。何意就此結觀音之名。此正就一人稱名而賴兼群黨。明慈力廣被。救護平等。顯觀音之名也。二約事證應瞼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

園汎海向扶南。忽遇惡風墮鬼國。便欲盡食。一舶衆人怖稱觀音。中有一小東沙門。不信觀音。不肯稱名。鬼索此沙門。沙門狼狽學稱。亦得免脫。次

觀釋者。不但明世界中風。黑業名風。華嚴雲。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吹諸行商人。墮落惡道。失人道善寳。及無漏聖財。從地獄上至三禪。皆

有果報風難。如僧護經明地獄種種形相。疾風猛浪。没溺破壞。餓鬼所啖。若鬼道中寒風裂骨。碎碑䃀。畜生飛走之類傾巢覆卯。何可勝言。脩羅亦

有風風難。若風灾起時。諸山擊搏。上至三襌。宫殿碎爲㣲塵。當此之時。誰能救濟。唯當一心稱觀世音菩隡。以王三昧力。或以手障。或以口吸。無量方

便。冷得解脫也。次明若脩諸善。惡業風吹。壞五戒十善船舫。隨三塗鬼國。及愛見境中。大經雲。羅别婦女。隨所生子。而忠食之。食不既盡。復食其夫。

急須稱觀世音菩蕯。以慈悲力。能令解脫。次明二彔人採聖財寳。爲煩惱風。吹惠行船。行行舫。墮見愛境。爲見愛羅利所害。若能稱觀世音。得脫見

愛二輪。永得免二十五有黑業也。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圓變易等。入煩惱海。採一切智寳。八例暴風所吹。飄諸行船。墮二邊鬼國。用正觀心。體達

諸法。不生不滅。人實際中。即得解脫。鬼義合前。後章故不重說也。法界風難無量。一時圓應者。皆由别圓慈悲所熏。菩薩本修别觀。見事中風。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