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549.pdf/23

此页尚未校对


女性柔築。如愛纏綿。二何以下偏三界。二此鬼下遭難人。小草已上。八番行人。俱爲煩惱鬼之所害。二若稱下明感見愛塵勞。即築而净。是故净名

取譬。侍者隨意所轉。二次明下明應二。初漸二。初隨修立願。如訖拏迦等。即請觀音經緣起也。毗含離。此翻廣嚴。彼國人民。遇大惡病。眼赤如血。兩

耳出膿。乃至六識閉塞。猶如醉人。有五夜乆。名訖拏迦羅。吸人精氣。二於諸下乗誓普救三。初示相。漸終頓證。法身自在。法界衆生。三障鬼難。關於

本誓。一一救之。能令諸鬼。皆爲佛乗。二如華下引經。斯是菩薩。住鬼法門。能以鬼身。廣作佛事。三障之鬼。或破或用。得自在故。一切鬼難。一時普救。

三故知下結益。三若圓下頓二。初明圓觀慈悲。識種乃通。今約鬼修。别從愛見。識種爲境。一識一切識。一切識一識。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此是

鬼門十界三諦。依此妙境。真正發心。乃能徧應。二若分下明隨機分别事。鬼既能惱於帝釋。故地居天。四洲四趣。感於十種王三昧力。餘義同前。設

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鎻。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疏曰。第六枷鎖難亦爲三。一貼文。二約證。三觀釋。貼文爲四。

一標有罪無罪。二遭難。三稱名。四應上臨當被害。此定入死。目此明有罪無罪。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禁節。明聖心等。本救

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也。在手名杻。在脚名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鎻。此則一木一鐵之名也。繫名繫礙。檢是封檢。繫未必檢。檢必被繫。繫而具檢。憂

怖亦深。鳥死聲哀。人死言善。若能稱觀世音者。重關自開。鐵木斷壞。次引事證者。應驗傳云。蓋護。山陽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心無。間息。即眼見觀

音㧞光照之。鎖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張暢爲譙王長史。王及暢繫廷尉。誦經千遍。鏁寸寸斷。不日即散。三觀釋者。地獄體是囹圄。

鬼及畜生。亦有籠繫。修羅亦被五縛。北方及天上自在。應無此難。降是已還。無免幽厄。若能稱名。皆得斷壞也。次明修因惡業。即名枷鎖也。諸業雖

有力。不逐不作者。若有造業。果終不失。故云不失法如劵。若人修習諸善。被惡業覆。如大山映。覆於心。使善敗壞。更增惡業。惡業即招果縛。無由可

解。若欲脫此業者。因時可救。急稱觀音。能令三惡業壞。故經云。妻子以爲鎖械。錢財以爲牢獄。王法以爲獄籍。遮礙。行人。不得修道。望現在是果報

縛。望過去是業。次明聲聞者。凡夫及三果。皆是有罪。羅漢是無罪。大品云。摩訶那伽。雖有罪無罪。同在二界獄中。五。陰繩所縛。三。相無常。檢束印封

之。權實上惑名杻。定慧上惑名械。中道上惑名枷。法身上惑名鏁。如是等束縛。行人。不能得脫。稱名繫念。必蒙靈應。若發定慧是械斷。若發權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