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549.pdf/24

此页尚未校对


杻斷。若破無明是枷斷。法身頭現是鏁斷。入無餘涅槃是縳斷。免三相是離檢。出三界是出獄。此復有通别意。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圓。若論枷鏁。

猶是地質礙。别圓本觀。所起慈悲遍應之義。不異於前。若三千大千。以表空種。王賊鬼等。以表識種。論其十番普應。此亦如前。論其本觀。今當說菩

薩見衆生。以空識成果報身。還爲空識所惱。修諸善時。空識之業。亦能壞善。觀空識有三諦之障。有三諦之理。如是節節皆起慈悲。悲欲㧞衆生苦。

慈欲與衆生樂。故净名云。菩薩觀四大種。空種識種皆空。空故無四大。無空無識。是爲入不二法門。成王三昧。能遍十法界。垂應以事中慈悲。救果

報空識難。以修善慈悲。救惡業空識難。以三。觀慈悲。救煩惱空識難。故知觀音於空識法門。而得自在。華嚴三十九。善住比丘於虛空中。大作弗事。

若作圓觀。觀空種因緣性相本末究竟等。則一切十法界。悉趣空門。識亦如是。起無緣慈悲。熏諸衆生。十法界有機。即能一切一時。而得解脫。 記

曰。六枷鏁難二。初列門。二隨輝三。初貼文二。初節經。二上臨下釋義四。初標罪。二在手下遭難。三鳥死下稱名。曾子云。烏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

死。其言也善。四蒙應二。約事三觀釋二。初正明枷鎖三。初果報二。初明難事繫。唯在四趣三洲。二若能下明感。二次明下惡業。三初明難。二若欲下

明感。三故經下引經。是尉檢繫。可有散時。妻子錢財。繫無脫日。望現在等者。只今妻子及錢財等。亦業亦報。何者。若從現說。名之爲報。從過去說。名

之爲業。應知障善。皆是宿惡此之宿惡。或已成報。乃附報爲障。即今妻子。及自身依報等也。若未成報今在業道。亦自有力。令善不成。又今妻等。不

定爲障。若於徃世。同營善因。今則能爲修道助緣。如妙莊嚴王。因妻子故。見佛悟道。現見有人。妻子勸善。畜財能施。今從惡因。所感妻等。名鎖名獄。

若歸觀音。則成報之業。及未成者。是惡皆息。三次明下煩惱二。初明機二。初約聲聞二。初約小釋二。初明難凡夫見思全在。初二三果思惑未盡。皆

名有罪。羅漠思盡。名爲無罪。大品經指學無學。名爲大龍。故云摩訶那伽。學人殘思。名爲有罪。無學斷盡。名無罪。俱未無餘。名同在獄。既有果身。寧

逃五陰。及以三相。乃名檢繫。權實等者。此約有罪示也。礙於二智。提㧞名杻。妨於二行。進趣名械。小以斷常爲中道枷。能障五分。爲法身鎖。只是見

思對於所障。得杻等名。二稱名下明感。三此復下明通大。若就通惑。論杻械等。即。藏通人。若就别惑。明杻械等。即别圓人二次明下例諸位。二若論

下明應因中漸煩。慈悲果上。圓普與㧞。皆如上說。二若三下兼明空識二。初普應指前。二論其下本觀今說。二。初漸二。初本觀慈悲二。初隨。觀示。一